随性隐居的古诗句

关于随性隐居的古诗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随性隐居的古诗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随性隐居的古诗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随性隐居的古诗句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249) 语录(5) 说说(29) 名言(2) 诗词(3k+) 祝福(19) 心语(1)

  • 寻雍尊师隐居古诗(寻雍尊师隐居李白赏析)

  • 尊师,李白
  • 李白的诗歌构思精巧,尤其是律诗对仗工整,而且其文字也是包罗万象,但是其写作风格,又不像一般的诗人,只是才堆砌华丽的辞藻,还大量引用典故,很显然李白的诗更贴*生活,不会太刻意注重技巧,这一点也是李白诗歌的一大特色,譬如一些经典的名篇,像《赠汪伦》、《望庐山瀑布》、《静夜思》、《望天门山》等等,看上去好像很普通,可是读来却又让人耐人寻味。

    李白有一种独特的韵味,同时还非常有气势,以这首《寻雍尊师隐居》来说,便是一首难得的佳作,尽管其名气不如《望庐山瀑布》,但是所传递出来的意象,还有其内在的含义,则是要更为深刻。这也是李白青年时代的作品,整首诗通过寻找友人为切入点,然后把一路上的所见所闻,还有所思所想,全部融入进了这首诗中。

    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拨云寻古道,倚石听流泉。

    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

    这此五律一共是八句,共计四十个字,每一句都合律,并且颔联和颈联对仗工整,虽然李白有一些诗并不合律,其实从这首诗中,恰恰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李白尽管有一些不合律,并不是他不按照规定来写,只是诗人天马行空,完全摆脱了原有的约束,最终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

    李白的青年时代大部分的时间是在长安,但是偶尔也会独自出门游玩,相对于晚年的李白,在青年时代应当说是更加有激情,其文字也是更具有灵性,这首《寻雍尊师隐居》写得很有气势,仅仅是第一句,虽然只有短短的五个字,可是读来让人拍案叫绝,不仅有气势,还让人会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首联是描写远处的景色,以及当时的一种心境,由于是出门寻找友人,并且是隐居在大山深处,四周都是层层叠叠的群山,苍翠的山峰高耸入云,看上去很有气势,使得自己也变得很渺小,远离了尘世的喧嚣,已经是不记得多少年了。颔联则是整首诗的诗眼,同时也是千古名句,李白进一步地描写了周围的环境;拨开云雾,一个人走在密林的深处,脚下正是弯弯曲曲的古道,前面小溪里的水,发现了很响亮的声音,那缓缓流水,正在向东流去。

    颈联和尾联可谓是情景交融,这个时候李白寻找到了友人,并且还在那花丛中交谈,使得这几句更为有意境;温暖的花丛中卧着一头青牛,身旁高高的树枝上,还停着几只白鹤,此时正在树枝上休息。我与雍尊师坐在草坪上交谈,彼此都很快乐,谈了很多的事情,直到江水被暮色所笼罩,此时我才起身,独自走下云雾弥漫的寒山。在这几句中,最能够表达诗人一种豁然的人生态度,也正是这个原因,让全诗营造出了一种独特的美,还有诗人当时的心情。

    李白这首诗写于什么时间,并没有明确记载,但是很显然是早期的作品,其实仅从字面上来看的话,好像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无非就是寻访友人,然后彼此在交谈。但是李白并不仅仅只是描写了寻找友人的过程,同时还融入了个人更多的情感,把周围的环境,也是描写得极为细腻,每一句都是别具一格。那我个人是很喜欢这首诗,尽管相对来说有一些冷门,很多人甚至都没有读过,不过只要静下心来,去多读几遍的话,自然能够感受到这首诗的魅力。

    [阅读全文]...

2022-01-06 15:59:46
  • 寻雍尊师隐居古诗(寻雍尊师隐居表达感情)

  • 尊师,感情
  • 《寻雍尊师隐居》

    李白

    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

    拨云寻古道,倚石听流泉。

    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

    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

    今天早餐间,随手翻了一下桌上的《李太白诗集》,眼晴就被这句“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吸引住了,饭也忘了吃。仔细吟咏这首《寻雍尊师隐居》,越读越有味。索性品赏一下这首不太为人所知的诗吧。

    先简单地按自己的理解粗略翻译一下。

    连绵陡峻苍翠山,

    峰峦高耸入云端。

    远离尘嚣多自在,

    那管岁月多少年。

    云雾缭绕多岐路,

    细认仙迹莓苔间。

    途中小歇倚山石,

    耳畔叮咚有溪泉。

    柴院草丛野花艳,

    青牛独卧忆前贤。

    屋后青松与岩老,

    虬枝顶上鹤闲眠。

    高士谈欢煮山茗,

    话如江水到天晚。

    烟岚暮重须辞归,

    尘躯不耐高处寒。

    雍尊师就是姓雍的道师,他的名字、生*不详均无记载。尊师是对道士的尊称。成仙得道是李白终生的追求、寻仙问道就是李白日常的一项工作了。“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二句精妙地描绘了仙家道居的隐居者选择的住所周边环境,反衬隐者道行高深。也表达了李白对此的向往。《列仙传》载:老子乘青牛去,入大秦。《玉策记》载:千岁之鹤,随时而鸣,能登于木。其未千岁者,终不集于树上也。色纯白,而脑尽成丹。也有人说,青牛,是指花叶上有两角象蜗牛一样的青虫。我认为这种解释就太肤浅了。

    《寻雍尊师隐居》这首诗不太为人所知,读来与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形成了一个反差,却有异曲同工之妙。这首诗、画、音完美结合。意境高远、清新淡雅、音韵和谐、对句工整、严谨飘逸。主要特点:其一,构思精巧,移步换形;其二,首尾呼应,承转分明,篇法圆紧;其三,四联八句全合律,颔联颈联对仗工整而又毫无斧凿之痕。

      “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从高处落笔,起势不凡。点出雍尊师隐居所在。赞美雍尊师超尘拔俗的人生态度;处林泉伴日月,遗世独居,自在逍遥。上句写景,下句写人,写景也为写人,人景浑然一体,突显崇高、峻拔、恒远。

      “拨云寻古道,倚石听流泉”紧扣诗题,着意写“寻”。“拨”与“寻”二字绝妙,生动地再现了寻者攀登的举止和情态。诗人穿过雾隐云横的丹岩翠壁奋力攀登之后,斜靠在溪畔岩石上,倾听山泉流水之声。上句从视觉着笔,写行寻的艰难和乐趣;下句则从听觉落墨,流泉叮咚,沁心悦耳。

      “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以五彩交辉的浓笔,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地描绘了雍尊师居所优美、静谧、仙境般的环境。用青牛、白鹤来点缀隐居处,又用花和松做烘托,“卧”与“眠”清幽、安谧、静美的境界活脱而出。也是用道家典故,“青牛卧”“白鹤眠”比喻雍尊师道行高深,境界非凡,是一位绝世修道高人。

      “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以素冷的色调,泼墨挥洒出一幅清幽隽永的画面。上句“语来”二字,省去了诗人与雍尊师的高谈阔论的细节,但可以想象他们感情之融洽,谈吐之投机。开怀畅饮,不觉已是黄昏,只好分手。诗人独自从寒烟笼罩的摩天碧峰上走下来。“下”字不仅与首句呼应,还别有情趣,与“暮”“独”“寒”三字在一联中连用,使人顿生寒气扑面而至之感。

      此诗通过李白一次寻问道的经历,浓笔重彩地描绘了深山幽谷的瑰丽景物。隐者的仙家气象,也表现了李白洒脱矫健、豪爽多情的神态风姿。

    本文插图来自网络,如有冒犯,请来电当速删。

    [阅读全文]...

2022-06-17 18:40:34
  • 关于隐居的诗句

  • 关于隐居的诗句

      古代文人所追求的人生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下面小编收集了古人关于隐居的诗句,供大家参考。

      湖南客中春望

      (顾况)

      鸣雁嘹嘹北向频,渌波何处是通津。

      风尘海内怜双鬓,涕泪天涯惨一身。

      故里音书应望绝,异乡景物又更新。

      便抛印绶从归隐,吴渚香莼漫吐春。

      开岁颇思江湖游适

      (陆游)

      健笔当年赋远游,即今局促但堪羞。

      虽为月下孤舟客,未醉天涯七泽秋。

      丹熟竟当金换骨,客来从笑雪蒙头。

      龙泉本约同归隐,肯为春耕欲换牛?

      思蜀

      (陆游)

      玉食峨嵋栮,金齑丙穴鱼。

      常思晚秋醉,未与故人疏。

      白发当归隐,青山可结庐。

      梅花消息动,怅望雪消初。

      题斋壁

      (陆游)

      闭门无事不胜闲,心境超然一室宽。

      香岫火深生细霭,砚池风过起微澜。

      睡余但欲依书几,坐久还思弄钓竿。

      扰扰*生成底事?镜湖归隐老黄冠。

      雨夜

      (陆游)

      镜湖归隐老黄冠,布褐萧然一室宽。

      灯影青荧人未睡,雨声点滴夜将阑。

      四朝出处朋侪尽,半世漂流骨相寒。

      青史无名端可耻,著书留与後人看。

      赠倪道士

      (陆游)

      羽衣暂脱著戎衣,坐定方惊语入微。

      归隐玉霄应不出,他年容我扣岩扉?

      留别西河刘少府

      (李白)

      秋发已种种,所为竟无成。闲倾鲁壶酒,笑对刘公荣。

      谓我是方朔,人间落岁星。白衣千万乘,何事去天庭。

      君亦不得意,高歌羡鸿冥。世人若醯鸡,安可识梅生。

      虽为刀笔吏,缅怀在赤城。余亦如流萍,随波乐休明。

      自有两少妾,双骑骏马行。东山春酒绿,归隐谢浮名。

      木兰花慢

      (吕胜己)

      对轩辕古镜,照华发、短刁骚。

      念壮岁心情,*生志气,可笑徒劳。

      云中谩夸魏尚,请休论、定远说班超。

      总是黄粱一梦,怎如尘外逍遥。蛮徭。

      洞入云宵。算无分、到仙曹。

      愿归隐闽山,来临渭水,葺个云巢。

    [阅读全文]...

2021-12-10 03:14:44
  • 咏隐居的诗句整理

  • 文学
  • 咏隐居的诗句整理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诗句吧,诗句具有精炼、集中,节奏鲜明,富有韵律的特点。那什么样的诗句才算得上是经典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咏隐居的诗句整理,欢迎大家分享。

      咏隐居的诗句整理

      (一)

      一瓣心香不染尘,身居草舍树为邻。

      诗吟天上云追月,曲赋亭前蝶闹春。

      小径幽深生紫气,空山灵妙隐仙人。

      淡烟流水悠悠去,疑似蓬莱好梦真。

      (二)

      一缕东风破晓晨,百花斗艳各争春。

      松涛幽壑云为友,竹浪*林鸟做邻。

      流水描红邀远客,高山染绿醉来人。

      襟怀坦荡心安乐,望月数星避俗尘。

      (三)

      青山寂寂隐江湖,碧水幽幽意未枯。

      扶杖牵牛佝老叟,穿针引线靓村姑。

      顽童树下黄獒戏,农妇田间野草锄。

      变幻风云门外事,桃源洞里乐樵苏。

      (四)

      沅水岸边方竹苑,桃花溪里石流泉。

      一声鱼跃青山寂,三色鸥飞绿水渊。

      五柳羞红垂碧叶,陶公惊艳落瑶烟。

      油松郁郁松迎客,古洞悠悠洞似仙。

      (五)

      餐霞饮露匿山中,沐雨腾云四面风。

      暮送夕阳归海角,朝迎旭日跃坡东。

      层林叠嶂着人醉,画意诗情盈满胸。

      日伴青山心难老,鸟鸣鹤舞度阴晴。

      (六)

      隐居灵境弃浮华,晨种桃花晚种茶。

      渴饮崖前泉瀑水,饥餐山后玉芦芽。

      邀来闲鹤听笙曲,摘得流云做衣纱。

      笑问仙人谁可比?无拘无束赏红霞。

      (七)

      纸伞轻摇锁木门,相携步与过青盆。

      亭中煮酒填诗未,苇岸烹茶嗅茝魂。

      淡饭粗茶犹可口,珍馐海味也无痕。

      繁华不慕鸳鸯羡,百载江湖见日昏。

      (八)

      披蓑戴笠烟雨洲,散裤麻鞋作钓叟。

      老夫余生谁同乐?盟友水边几鹭鸥。

      手操鱼竿钩锦鲤,身后空山惊鸟啾。

      情寄山水无世俗,诗书渔樵胜珍馐。

      (九)

      一派苍茫接碧霄,峰悬斗室绝喧嚣。

      凡情莫问眸中客,俗子谁明世外樵?

      笼鸟啼空难自在,桃花带梦总飘摇。

      久迷相物今除惑,寂地禅生觉路朝。

      (十)

      久入江湖人亦老,抽身退隐作仙家。

      门前种豆为生计,树下孵蚕扫落花。

    [阅读全文]...

2022-01-18 16:51:13
  • 关于描写隐居的诗句

  • 古诗文
  • 关于描写隐居的诗句

      隐居一般指退居乡里或乡野,深居不肯出仕。或指出世,不关注世俗之事的生活,或者是隐士的住所。 过与世无争的日子。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关于描写隐居的'诗句,欢迎大家参考。

      1、山荒聊可田,钱镈还易办。——王守仁《谪居粮绝请学于农将田南山咏言寄怀》

      2、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3、万顷风涛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苏轼《浣溪沙·万顷风涛不记苏》

      4、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缲车鸣。——王建《田家行》

      5、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韦应物《观田家》

      6、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颜仁郁《农家》

      7、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杜荀鹤《山中寡妇/时世行》

      8、鸟衔野田草,误入枯桑里。——李白《树中草》

      9、登车宿迁北,万顷铺琼田。——陆文圭《宿迁道中遇雪》

      10、千层石树遥行路,一带山田放水声。——姚鼐《山行·布谷飞飞劝早耕》

      11、疏篱曲径田家小。云树开清晓。——周邦彦《虞美人·疏篱曲径田家小》

      12、布谷飞飞劝早耕,舂锄扑扑趁春睛。——姚鼐《山行·布谷飞飞劝早耕》

      13、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韦应物《观田家》

      14、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韦应物《观田家》

      15、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温庭筠《利州南渡》

      16、*人家微雨后,收红豆,树底纤纤抬素手。——欧阳炯《南乡子·路入南中》

      17、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白居易《村夜》

      18、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19、稻根科斗行如块,田水今年一尺宽。——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

      20、十里西畴熟稻香,槿花篱落竹丝长,垂垂山果挂青黄。——范成大《浣溪沙·江村道中》

      21、湖上春既早,田家日不闲。——丘为《题农父庐舍》

      22、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秋归辋川庄作》

      23、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王维《春中田园作》

      24、高田如楼梯,*田如棋局。——杨慎《出郊》

      25、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26、一帘鸠外雨,几处闲田,隔水动春锄。——张炎《渡江云·山阴久客一再逢春回忆西杭渺然愁思》

      27、蚕无夏织桑充寨,田废春耕犊劳军。——杜荀鹤《题所居村舍》

      28、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李绅《古风二首/悯农二首》

      29、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王维《新晴野望》

      30、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白居易《春题湖上》

      31、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张继《闾门即事》

      32、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徐玑《新凉》

      33、君看获稻时,粒粒脂膏香。——黄燮清《秋日田家杂咏》

      34、绿桑高下映*川,赛罢田神笑语喧。——欧阳修《田家》

      35、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聂夷中《咏田家/伤田家》

      36、村北村南,谷雨才耕遍。秀麦连冈桑叶贱。——范成大《蝶恋花·春涨一篙添水面》

      37、重铸锄犁作斤,姑舂妇担去轮官,输官不足归卖屋。——元稹《田家词/田家行》

      38、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王维《渭川田家》

      39、望断金马门,劳歌采樵路。——孟浩然《田园作》

      40、书剑时将晚,丘园日已暮。——孟浩然《田园作》

      41、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曾几《苏秀道中》

      42、绿波春浪满前陂,极目连云稏肥。——韦庄《稻田》

      43、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44、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王维《渭川田家》

      45、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46、勤苦守恒业,始有数月粮。——黄燮清《秋日田家杂咏》

      47、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崔道融《田上》

      48、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佚名《长歌行》

      49、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韦应物《观田家》

    [阅读全文]...

2021-11-27 14:28:46
  • 隐居山林的诗人有哪些(隐居山林的诗句)

  • 诗人
  • 踏破璀璨的历史长空,瞭望星辉里斑驳的流光闪烁,千年的风霜,冻结了多少英雄传说,那古今横贯的天地长线,串联着生命最初的力量,带给人惊奇,带给人追忆,那历史的浩繁画卷,是永不老去的心灵天宇!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被世人称为靖节先生,家乡位于浔阳柴桑。他是东晋末期至南朝宋初期颇为著名的伟大诗人、辞赋家,拥有众多优秀作品流传于世。陶渊明曾踏入仕途,先后出任过江州祭酒、建威参军等官职,最后一次出仕担任的是彭泽县令这一官职,上任八十几天后就辞官离开,就此归隐田园。

    陶渊明的家境最初并不差,毕竟从关于他父亲拥有小妾的历史记载来看,他的家境不会差到哪里去,而自他父亲去世后,他们家才逐步走向没落。从陶渊明的诗作中可以发现到了他二十岁的时候,他们家的生活已经相当贫寒了。

    陶渊明自小就学*儒家经典,喜好悠闲宁静的环境,早年陶渊明曾受过儒家和道家的教育与思想熏陶,因此他曾身怀远大志向,也曾非常向往自然,这为他之后辞官归隐田园打下基础。陶渊明在二十岁的时候踏入官场,开始他为官生涯,以求生计。而在官场动荡欺负十几年,喜好自然悠闲生活的陶渊明早已厌倦了那种充满利益算计的官场生活,最终还是选择辞官归隐田园,远离尘世官场。

    陶渊明的成就并不在官场,最大的成就还是在文学方面。陶渊明在文学方面的才华极高,所著诗作文章皆是极为优秀的作品,他所著的文学作品流传至今的共有137篇,其中诗歌125首,文章12篇,被后世之人编集成《陶渊明集》。

    陶渊明的品质

    陶渊明有着很多文人士大夫向往的高尚品质,他拥有淡泊名利,坚持本心,不愿与世俗的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他还相当自尊自爱,安贫乐道,拥有常人难有的*静自然的心境。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

    由于年少时期受到家庭和儒家教育的影响和熏陶,陶渊明很早就拥有济世之志,期望建功立业,在仕途上有所大作为,能够为国家为百姓干出一番实事。然而在他们那个时代,政治官场相当黑暗,官场上的要职都被贵族所垄断,背景不够雄厚的寒门之人只会遭到贵族们的压迫,因此陶渊明即使身负济世的远大志向,但是却无法得以施展。不仅如此,陶渊明身在官场就避免不了与那些官场上的人物应酬,这些使本性正直、向往自然闲适生活的陶渊明非常难以忍受,因此,最终他作出了辞官回归田园的选择。从中就能看出陶渊明身上不慕功名利禄,坚持本心,不随波逐流的高尚品质。

    辞官归隐田园后,陶渊明在诗文方面大放光彩,他借助诗歌抒发自己胸中的情感,倾诉自己心中的喜怒哀乐,所著诗歌无一不是佳作。而从他的那些诗作中,不论是饮酒诗,还是咏怀诗,亦或是田园诗,都可以看出陶渊明对宁静悠闲的田园生活的喜好,以及他淡泊旷达、安贫乐道的高尚人格。

    总的来说,陶渊明身上有着许多值得世人学*的高尚品格,不仅是后世文人学者学*的目标,也是*凡人学*的榜样。

    陶渊明归隐的原因

    陶渊明于二十岁时踏入官场,为求生计的同时也是为了一展抱负,然而在官场沉浮十余后,他便辞官隐退,归隐田园。而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原因一是出于陶渊明自身喜好自然、淡泊名利的个性有关,二则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现实促使他作出辞官归隐的决定。

    陶渊明本就向往追求心灵上的自由以及悠闲优雅的生活状态,充满利益与算计的官场生活并不符合他那喜爱闲逸的本性。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是个崇尚自由、玄学盛行的年代,再加上政治官场的黑暗使得诸多文人士大夫为了避免被迫害纷纷选择隐退山林,而陶渊明隐逸性情的形成与这种现象有很大关系。而就是陶渊明的这种崇尚自然与自由、隐逸的性情使得他厌恶充满利益算计的官场,最终辞官归隐。

    除了陶渊明的本性之外,他的入仕与辞官也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关。年轻时期,受儒家的教育,陶渊明也曾有着济世之志,渴望建功立业。更何况,他的家庭中曾有做过朝廷官员的家人,可以说陶渊明是出身于官宦家庭,因此他的家庭背景也会影响到他,使他有期望在政治仕途上有所作为。但是陶渊明那个时代,政局动荡不安,社会也相当动乱,在这样的情况下,就算有壮志雄心的陶渊明也不得不被消减了一番想要建功立业的热情,而黑暗无比的官场与混乱充满血腥的权力也使得本性良善的陶渊明非常厌恶。因此,陶渊明作出了辞官归隐山林的选择。

    [阅读全文]...

2022-02-17 02:12:41
  • 隐居山林的浪漫句子(远离世俗的淡雅的诗句)

  • 浪漫,世俗
  •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心安即是归处。山居其实就是一种生活态度,心之所往,白云,青山,林泉,无一不自在,无一不美好。

    数间茅舍,万卷藏书,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屋舍虽简陋,但有诗书可相伴,拾松花酿酒,酌春水烹茶,山中的日子安暖又丰盈。

    此中有真意,欲辩亦忘言。只要喜欢,哪里都有好时光。

    结茅临水石,淡寂益闲吟。

    久雨寒蝉少,空山落叶深。

    危楼乘月上,远寺听钟声。

    昨得江僧信,期来此息心。——宋 秘演《山中》

    简译:作者隐居在一座风景优美的大山里,简易的茅庐搭建在有山有水的地方,每日里吟诗赋句,日子越发地显得恬静幽寂。

    下了很长时间的秋雨,天气变得一天比一天冷,蛰虫已经开始了冬眠,也很少能听到蝉鸣了,深秋时节,落木萧萧,远山*岭都被厚厚的落叶给覆盖住了。

    秋月皎皎,夜晚时分乘着清凉的月光爬到高高的楼顶,侧耳倾听,循着悠扬的钟声寻觅远方的古寺。

    昨天收到僧人朋友的信,他不想再随船四处漂泊了,希望到我这里来摒除杂念收敛心绪。

    赏析:诗的前四句写山居的幽静,临水结庐,娴静安适,寒蝉不鸣,落叶深覆,深秋时节,这座大山安静得像是冬眠了一般,这样的静谧,正是隐居诗人的心之所往。

    第五、六句写动,诗人并不是一味地求静,你看,他陶醉山中的景色,欣赏皎洁的秋月,还趁着月色爬上高楼,倾听远方寺庙隐隐的钟声。

    后两句使整首诗的主旋律得到了一个升华,因为有朋友要来,忽然间,安静的山居好像变得热闹起来了,令人有了几许期待,有意犹未尽之感。

    整首诗有静有动,还充满了期待,既写出了山居的清幽,又抒发了对有友来访的期待之情,充满了人情味,看来作者并不是真的远离尘嚣,心中还装着温暖的人间烟火。

    秘演,法号文惠,北宋初年僧人,与苏舜钦、欧阳修等交好,据欧阳修《释秘演诗集序》记载,秘演能诗,擅长白描,好友石曼卿赞他的诗典雅劲健,有诗人的味道。

    秘演一生曾作诗三、四百首,但大多散佚,今仅存七首,这首诗就是描写他在山中隐居静修时的情景,空灵恬静,清新自然,令人读来心生美好。

    暮归山已昏,濯足月在涧。

    衡门栖鹊定,暗树流萤乱。

    妻孥候我至,明灯共蔬饭。

    伫立松桂凉,疏星隔河汉。——明 蓝仁《暮归山中》

    简译:傍晚的时候,作者风尘仆仆地回到山中,彼时暮色四合,天色已晚,月儿高挂在林梢,皎洁的月光下,小溪水潺潺流淌。

    秋水泠泠,褪去鞋子,作者把双脚伸进溪水中,满身的疲惫好像立即消失了,,溪水清澈,低头就看见月亮的影子。

    回到家门时,简陋的横木门上,喜鹊已经归巢进入了梦乡,远处的树林一片黑暗,只有萤火虫胡乱地划着弧线。

    简陋的小屋里,妻子和孩子们正等在饭桌前,于是,挑亮昏暗的油灯,开始了一家人的晚饭时间。

    孩子们饭后倒头就睡,妻子洗刷碗筷,作者悠闲地伫立在松树和桂花树间纳凉。

    月朗星稀,秋空澄净,山中的夜晚令人沉醉。

    赏析:这是一首让人心生温暖的山居小诗,作者撷取了一个*常的生活片段,按照自己归家的足迹,逐一写来,寻常的人间烟火,满心的欢喜和惬意。

    暮色苍茫,月色皎皎,溪涧潺湲,秋山的清幽,让行走在返家途中的作者沉醉。

    当那座简陋的屋舍出现在眼前时,一股暖流霎时涌上心头,家中的晚饭已经备好,一灯如豆,妻子和孩子正在等他归来。

    整首诗温暖有爱,虽是寻常的人间烟火,却是满满的岁月静好,没有华丽的辞藻,朴实无华,就如这清贫家人细水长流的小日子一般,不热烈,却长久。

    家人围坐,灯火可亲,即便是粗茶淡饭,只要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在一起,就胜过世上所有的美味佳肴。

    陋室虽简,却有爱,不论归家多晚,都有家人翘首以盼,都有一盏灯火为其守候,所以,贤者山居,虽处衡门,亦自得其乐。

    作者蓝仁是明朝诗人,可以说就是一介布衣,出仕的时间极短,大多是时间都隐居在其家乡崇安山中,傲啸山林,安暖闲适,倒也自得其乐。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此中意趣,唯有山居之人方可领悟吧。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当你觉得无路可走时,不妨停下来,说不定下一个拐角就是豁然开朗,所以说,山居有时候就是一种人生的沉淀。

    山中无甲子,寒尽亦知年,水木清华,四季轮回。

    以上分享给您的两首描写山中生活的古诗,前一首远离人间烟火,超凡脱俗,清丽自然,淡雅恬静。

    后一首洋溢着家的温度,热气腾腾的,虽然贫居深山,粗茶淡饭,却是满满的人间烟火,带着爱的味道。

    其实,山居只不过是一种生活态度,没有绝对的好与坏,一切都取决于我们的内心,既能出世,也能入世,才是真正的智慧人生。

    [阅读全文]...

2022-03-28 02:10:42
  •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赏析

  •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

      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

      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

      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

      相对亦忘言。

      刘长卿诗鉴赏

      大历前后年间,是个感伤时代,很多诗歌都着意表现感伤色彩,但更多的是摆脱时代失意、政治苦闷、人世困惑,而追求宁静、冲远、淡泊的心理。刘长卿此诗也反映了当时的“时代心声”。

      诗人兴冲冲步行山中拜访一位道士,不想却吃了个闭门羹,在居所远*寻找,仍未如愿,诗人非但没有产生失望惆怅,反而获得精神惬意和心理的满足。

      全诗围绕着题目的“寻”字,逐渐展开。“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开始二句就突出一个“寻”字来,顺着莓苔履痕(一作“屐痕”),一路寻来。语言浅淡质朴,似乎无须赘言:那人迹罕至的清幽山径,正是常道士出入往来之地,这里没有人间喧嚣,满路莓苔。履痕屐齿给来访者带来希望和猜想:幽人不远,晤面在即;否则就是其人出晤,相会须费些周折。

      颔联写由顺其路而始入其居境。两句写景*列,用意侧重“闭门”寻人不遇。“白云依静渚”,为远望。

      白云絮絮,缭绕小渚。“依”字有意趣。越溪(或是缘溪)而至其岩扉,*看则“春草闭闲门”,蓬门长闭,碧草当门,道士不在寓所。如果说一路莓苔给人幽静的印象,那么这里的白云、芳草、静渚、闲门,则充满静穆淡逸的氛围。渚是“静”的,白云、芳草也是静静的。门“闲”,不遇之人,来访者不期然而然的心境也“闲”。一切都显得恬静自然,和谐默契,不受丝毫纷扰。在自然景物的观照中,悄然融入自在*静的心绪,来访不遇的怅然,似乎被这清幽、宁静的环境,带有内省参照的“禅意”所冲化,渐趋恬然。

      独闭的闲门,摇曳的小草,使人浸润在“绿满窗前草不除”的幽静自在境界,滋味咸化于这静默的世界之中。

      上四句叙寻而不遇,意绪明白。后四句继写一路景观,浑化无迹须缓缓味出。“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这看松寻源,所趋何向?是不遇而再寻,还是顺便一游其山,还是返回?诗人没有说出。两句以景带叙,下句叙事成份更多些。“水源”,应该不是指来时“经行处”,所以“随山”不是下山,而是入山,随山转折,缘山道探寻水源。道士不在寓所,因此这寻水源,也就是寻道士,“随”字简洁,山道纡绕,峰回路转,随山探源,缘水经山。其间林壑深秀,水声潺潺,都由这个“随”字导人神游,启迪丰富的“曲径通幽”的想象。上句“过雨看松色”,或指道士居所“门外景”,或指“随山”时的景致。“过雨”

      暗示忽然遇雨,诗人仅仅用一“过”字表示它的刚刚存在,而着意于雨霁云收之后翠绿生新的松色。“过”字,把阵雨带来的清新宜人的气息、物色,轻松自然地托显出来,同时也隐隐带出漫步山道的时间进程。

      “过雨”,涮新了松色,也带来冥想。自生自灭的短暂一“过”,和静静白云一样,已在写“禅意”(金性尧)。

      尾联的“禅意”,用得精妙。诗人看见了“溪花”,却浮起“禅意”,从幽溪深涧的陶冶中得到超悟,从摇曳的野花静静的观照中,领略到恬静的清趣,溶化于心灵深处是一种体察宁静,荡涤心胸的内省喜悦,自在恬然的心境与清幽静谧的物象交融为一。况且禅宗本来就有拈花微笑的故事,这都溶入默契不言的妙悟中,而领会出“禅意”,因用“与”,把物象和情感联结起来。禅宗的妙悟和道家的得意忘言,有内在相通之处。佛道都喜占山林,幽径寻真,荡入冥思,于此佛道互融,而进入“相对亦忘言”的精神境界。

      芳草松色、白云溪花的美感,“ 禅意”默想的清享,都清美极了。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惬意自得的感受,也都含融在诗的“忘言”之中。

    整理:zhl201702

    [阅读全文]...

2022-02-14 12:24:09
  • 形容隐居山林的诗句(隐居山林的浪漫句子)

  • 浪漫
  • 唐代大诗人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在旧时文人中的评价颇高,《王右丞集笺注》将此诗推为“唐人七律的压卷之作”。

    清代赵殿成评价这首诗时说,“淡雅幽静,莫过于右丞《积雨》”。虽然有些夸大,但是这首诗中深邃意境和超迈的风格,依然得到了大部分文人的肯定。

    这首诗作于天宝年间退隐辋川之后,王维在诗中运用禅学思维,以文字作丹青妙笔,刻画了一派悠闲恬淡的农村风光,将自己的禅心与广漠的自然相结合。利用空间叙事,结构巧妙。

    结尾,王维运用了两则道家的典故,对自己禅修的状态做了一个总结。

    《积雨辋川庄作》——唐·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白话翻译:

    雨水连绵不断地,降落到空寂的树林间。林梢上面,一缕软烟迟缓地升起。农妇蒸好粗菜淡饭,去到东面的田地里送食。

    广漠无垠的水田上,她看到了一只白鹭掠过头顶。茂密的夏林,雾霭沉沉,只听到黄鹂的歌声。

    在山中修禅,静观木槿花开花落,可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居住在松下清静的斋房,每天摄取沾露的葵菜为食。

    在《庄子》中,杨朱曾与人“争*”,但是归来时已经“和光同尘”。我的修禅已经到达了杨朱这般境界,为何“海鸥”仍然对我保持着警惕,甚至还有疑虑之心呢?

    “积雨”不是形容雨势大,而是说明这场雨持续时间久。降雨会把道路变成泥泞,为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何况,当时作者正身处在山林间,因此这一刻的树林是“空林”。

    然而这样的“空”,只是暂时的。作者很快就见到了“烟火迟”的景象。这时有人在做饭。不管生活中充满了阳光还是阴霾,人们还是日复一日,按部就班地生活着。

    农妇早就已经准备好了,藜菜和黍米做成的粗蔬淡饭。她要到东边的田地,去给劳作中的家人送餐。

    头两句诗中的这位农妇与未出场的家人,其实就是禅修者的化身。她不管自然界的风雨,仍然坚持过着淳朴的生活。

    “漠漠”两句,是用自然界中白鹭掠过田野,黄鹂在暗处唱歌来描写恬淡美丽的山林景色。这些美好的东西,在广漠的自然界中若隐若现,甚至有时只是藏于暗处。

    第三联开始从写外部的见闻,转向写自身。自从隐居终南之后,王维日夕都在山中修禅,练*“静观”,查看木槿花开花落,从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人的生命也像那木槿花一样,朝生暮死。生物的阳寿,相较于自然的永恒,是多么地微不足道啊。

    因此他努力克制自己的欲望,不去理会人们的勾心斗角,也不再沾荤食腥,每天只采摘葵菜来做饭。

    “野老与人争*罢”,是出自《庄子》里面的典故。讲的是从前杨朱找老子学道,沿途旅社的主人,看到他气质骄矜,容色威严,知道他是一个有地位的人,于是纷纷给他让座。

    但是,等到杨朱从老子那里学成归来,气质收敛,面容也*和如常人。然后大家看到他,也不再客气,自然地与他争着去坐上*。

    那个时候,杨朱已经达到了《道德经》所说的“和光同尘”的境界,自然地融于人群当中了。

    最后一句中的“海鸥”,典出自《列子·黄帝篇》。故事里面说有一个人,非常喜欢海鸥。每一次他到海滩上玩儿,都会吸引来成百只的海鸥,跟他一起嬉戏。

    有一天,他的父亲说,“听说你有本事引来海鸥,你去捉一只海鸥回来跟我玩吧”。这个人同意了,结果第二天他到了海滩上,那些海鸥看到他,再也不肯落下来。

    这一则典故,和前面杨朱的典故是相反相成的。当初杨朱因为骄矜之色,所以人家怕他,让他上座;后来他收敛起来,人家才与他“争座”。

    引海鸥的人,从前内心无邪,所以鸥鸟才肯跟他玩。待他有了不良的企图后,就会表现在脸上。动物是有灵性的,发现了他脸上的不善之色,就再也不肯下来了。

    王维这首诗最后一联到底在表达什么呢?大概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是,王维感觉自己的修为,已经到达了杨朱的那个境界了,可以做到让“野老”与自己争*的地步。

    但是仍然有人怀疑他的心机,不肯与他往来。所以王维是在自责,认为自己的修为还不够。

    第二种说法是,王维在表明自己已经与世无争了,可是李林甫这样的朝中佞臣,还是对他不放心。

    第三种说法是,王维已经到达了他自己想要达到的那个境界,半隐半俗之间。

    王维自从张九龄罢官后,退隐辋川,过着一种半官半隐的生活。他的偶像是维摩诘,他非常欣赏维摩诘,既过着世俗贵族的生活,又精通佛理与禅道。

    从这首诗的开头来看,王维理想的生活状态,是有烟火气息的。他隐居的辋川,距离长安城很*,只有四十多公里,这恰好是古代马车一天的路程。

    可见,他尽管在诗句里面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事实上仍然一直在密切地关注京城的动态。

    这最后两句诗的意思,就表明了王维其实已经达到了他想要的禅修的境界。通达到了一定程度,不管外人争与不争,疑与不疑,无所排斥。

    记得有人曾经说过,假如唐代没有李白、杜甫的话,那么王维肯定要排第一了。

    其实就算有李白、杜甫,王维的人气依然很高。因为李白代表的是道家、杜甫代表的是儒家,而王维则代表的是禅修者。

    这一首《积雨辋川庄作》既是一首雅韵幽淡的田园山水诗,也是一首富有禅学思想的诗。

    中国的禅学和原来的佛学,是不太一样的。它讲究人人只修心中佛,所以到底要修到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就只问本心了。

    王维学*维摩诘,修到了半隐半俗之间。他也不知道这样算不算成功,因此留下了一个疑问。

    禅修,其实是没有止境的,佛家也不讲“成功”。所以未来修行的日子,还是要继续。

    [阅读全文]...

2022-04-02 09:56:23
  •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原文及译文

  •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原文及译文

      从广义上说,中国古代诗歌包括古代人所作的诗、词、散曲等;从狭义上说,古诗仅指古代人所作的古体诗、*体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原文及译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原文:

      刘长卿〔唐代〕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译文:

      一路上经过的地方,青苔小道留下鞋痕。

      白云依偎安静沙洲,春草环绕道院闲门。

      新雨过后松*翠,循着山路来到水源。

      看到溪花心神澄静,凝神相对默默无言。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赏析:

      全诗围绕着题目的“寻”字,逐渐展开。“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开始二句就突出一个“寻”字来,顺着莓苔履痕(一作“屐痕”),一路寻来。语言浅淡质朴,似乎无须赘言:那人迹罕至的清幽山径,正是常道士出入往来之地,这里没有人间喧嚣,满路莓苔。履痕屐齿给来访者带来希望和猜想:幽人不远,晤面在即;否则就是其人出晤,相会须费些周折。

      颔联写由顺其路而始入其居境。两句写景*列,用意侧重“闭门”寻人不遇。“白云依静渚”,为远望。

      白云絮絮,缭绕小渚。“依”字有意趣。越溪(或是缘溪)而至其巖扉,*看则“春草闭闲门”,蓬门长闭,碧草当门,道士不在寓所。如果说一路莓苔给人幽静的印象,那么这里的白云、芳草、静渚、闲门,则充满静穆淡逸的氛围。渚是“静”的,白云、芳草也是静静的。门“闲”,不遇之人,来访者不期然而然的心境也“闲”。一切都显得恬静自然,和谐默契,不受丝毫纷扰。在自然景物的观照中,悄然融入自在*静的心绪,来访不遇的怅然,似乎被这清幽、宁静的环境,带有内省参照的“禅意”所冲化,渐趋恬然。

      独闭的闲门,摇曳的小草,使人浸润在“绿满窗前草不除”的幽静自在境界,滋味咸化于这静默的世界之中。

      上四句叙寻而不遇,意绪明白。后四句继写一路景观,浑化无迹须缓缓味出。“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这看松寻源,所趋何向,是不遇而再寻,还是顺便一游其山,还是返回,诗人没有说出。两句以景带叙,下句叙事成份更多些。“水源”,应该不是指来时“经行处”,所以“随山”不是下山,而是入山,随山转折,缘山道探寻水源。道士不在寓所,因此这寻水源,也就是寻道士,“随”字简洁,山道纡绕,峰回路转,随山探源,缘水经山。其间林壑深秀,水声潺潺,都由这个“随”字导人神游,启迪丰富的“曲径通幽”的想象。上句“过雨看松色”,或指道士居所“门外景”,或指“随山”时的'景致。“过雨”暗示忽然遇雨,诗人仅仅用一“过”字表示它的刚刚存在,而着意于雨霁云收之后翠绿生新的松色。“过”字,把阵雨带来的清新宜人的气息、物色,轻松自然地托显出来,同时也隐隐带出漫步山道的时间进程。

      “过雨”,涮新了松色,也带来冥想。自生自灭的短暂一“过”,和静静白云一样,已在写“禅意”(金性尧)。

      尾联的“禅意”,用得精妙。诗人看见了“溪花”,却浮起“禅意”,从幽溪深涧的陶冶中得到超悟,从摇曳的野花静静的观照中,领略到恬静的清趣,溶化于心灵深处是一种体察宁静,荡涤心胸的内省喜悦,自在恬然的心境与清幽静谧的物象交融为一。况且禅宗本来就有拈花微笑的故事,这都溶入默契不言的妙悟中,而领会出“禅意”,因用“与”,把物象和情感联结起来。禅宗的妙悟和道家的得意忘言,有内在相通之处。佛道都喜占山林,幽径寻真,荡入冥思,于此佛道互融,而进入“相对亦忘言”的精神境界。

      芳草松色、白云溪花的美感,“禅意”默想的清享,都清美极了。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惬意自得的感受,也都含融在诗的“忘言”之中。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创作背景:

      诗人兴冲冲步行山中拜访一位道士,不想却吃了个闭门羹,在居所远*寻找,仍未如愿,诗人非但没有产生失望惆怅,反而获得精神惬意和心理的满足。此诗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下所作的。

      作者简介:

      刘长卿(709—789),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唐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苏州长洲县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因刚而犯上,两度迁谪。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阅读全文]...

2022-01-31 08:31:31
随性隐居的古诗句 - 句子
随性隐居的古诗句 - 语录
随性隐居的古诗句 - 说说
随性隐居的古诗句 - 名言
随性隐居的古诗句 - 诗词
随性隐居的古诗句 - 祝福
随性隐居的古诗句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