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山中的诗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山中的诗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山中的诗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山中的诗句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关于山中雪后的诗句
山中雪后
朝代:清代
作者:郑燮
原文: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赏析
《山中雪后》描绘了一幅冬日山居雪景图。清晨,诗人推开门,外面天寒地冻、银装素裹,刚刚升起的太阳也显得没有活力。院子里,屋檐下长长的`冰溜子没有融化的迹象,墙角的梅花也好像被冻住了,迟迟没有开放的意思。
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清晨,雪后大地银装素裹,旭日东升,云彩淡淡(描图景);雪后初晴、天寒地冻的景象(点氛围)的画面。“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运用了衬托的手法(明手法)“檐流未滴”“梅花冻”突出了天气的寒冷,“清孤不等闲”则是突出了梅花坚强不屈的性格(绘图景),作者托物言志,含蓄地表现了作者清高坚韧的性格和洁身自好的品质(析情感)。
在这首诗歌中,郑板桥由大雪之后的寒冷,写到自己内心深处的凄凉,看似写景状物,实则见景生情,将景和物交融一起,对历经苦难的身世发出深深的感叹。
王维山中诗句
《山中》是一部经典的作品,里面也是有着许多的名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王维山中的诗句,欢迎大家的阅读。
作品原文
山中王勃
长江悲已滞①,万里②念将归。
况属③高风④晚,山山黄叶飞。
作品注释
①滞:停滞,不流通。
②万里:形容归程之长。
③属:恰逢,正当。
④高风:秋风。
作品译文
长江好似已经滞流,在为我不停地悲伤。万里远游之人,思念着早日回归。
更何况秋风风寒。黄叶在漫山飘飞。
创作背景
这首《山中》诗,是王勃旅蜀后期的作品。总章二年(669)王勃入蜀,在《入蜀纪行诗序》里他写道:“五月癸卯,余自长安观景物于蜀,遂出褒斜之隘道,抵岷峨之绝经。”在游《游山庙序》里也说:“吾之有生,二十载矣,雅厌城阙,酷嗜江海。”表面看他离开长安的态度似乎很洒脱,而内心是很复杂的。被逐出沛王府后,他无所事事,本想借着蜀地山水名胜以消解胸中的积愤。实际上,南国物候也为诗人增添了不少的乡思和烦忧。
正如他在《绵州北亭群公宴序》里所说的:“离亭北望,烟雾生故国之悲,别馆南开,风雨积他乡之思。”咸亨元年(670)秋,诗人与邵大震、卢照邻同游玄武山作有《蜀中九日》诗:“九月九日望乡台,他*他乡送客杯。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游庙山赋》中又写道:“他乡山水,只令人悲。”山水之间岂能展鸿志?在蜀逗留愈久他的乡思愈浓。游玄武山后,他继续南行至成都、温江、乐山等地。
经典赏析
首句“长江悲已滞”,是即景起兴。诗人在蜀中山上望见长江逶迤东去,触动了长期滞留异乡的悲思。古代诗人往往借江水来抒发羁旅愁情。王勃的艺术独创性在于;他不仅借大江起兴,而且把自己的悲愁之情注入大江,使长江感情化、人格化。诗人客居巴蜀.一颗心为归思缠绕而无法排解,因此,当他在山上俯瞰长江时,竟感到这条浩浩奔流的大江,也为自己的长期淹留而伤心悲痛, 以至它的水流也迟滞不畅了。这新奇的想象,既缘于诗人的“移情”作用,又符合生活的实感。人在山上望长江,由于距离远,看不清它的滚滚奔腾的波涛,往往会感到江水是凝滞不动的。所以,这句诗中长江悲伤滞留的形象,也真切地表达了诗人的直觉感受。悲愁的长江与悲愁的诗人相互感发、契合、共鸣,强烈地感染了读者的情绪。诗一开篇,境界便很悲凉浑壮。
诗人在创造了长江悲滞的新奇意象之后,才在第二句“万里念将归”中直接抒情,点明自己身在他乡,想到盼望巳久的万里归程而深深感叹。“悲”、“念”二字,是全篇之“眼”,此诗所要抒写的,就是怀念故乡而不得归的悲愁情绪。
紧接着,诗人紧紧抓住眼前的环境和景色,写出了“况属高风晚,山山红叶飞”两句。从字面上看,这两句纯是写景,写他遇着晚秋的风吹起来了,把每一座山上的黄叶刮得零落乱飞.这里没有一个直接表现感情的字眼,但我们却强烈地感到,在这一幅秋风萧瑟、千山万岭黄叶纷飞的画面上,渗透了诗人浓厚的感情。这里的`秋天景色,兼寓“比”、“兴”之意。从“兴”的作用来看,在这样凄凉萧索的环境中,诗人的乡思是难忍和难以排解的。从“比”的作用看,这萧瑟秋风、飘零黄叶,不正是诗人的萧瑟心境、飘零旅况的象征吗了这两句可能化用了宋玉《九辩》中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诗意,却用得没有模拟的痕迹,又使读者增添一层联想,对诗的意境起了深化作用。
从通篇的艺术构思来看,诗人采用了“兴法起结”的艺术手法。一下笔便借景兴情,结尾处又以景结情,把所要抒写的思想感情融入一个生动、开阔的画面中,让读者从画中品味。这样,便收到了语虽尽而思绪无穷的艺术效果。
王绩有一首出色的田园诗《野望》:“东郊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王勃《山中》的后半篇,从炼句取意,都可以看出是受了其叔祖《野望》诗中第二联的影响。但这两首诗在艺术结构上明显不同。《野望》是首尾两联抒情,中间两联写景,采取情——景——情的结构方式,而《山中》却是首尾三句写景,第二句抒情叙事,采取景情景的结构。由于情在诗结尾处藏于景中,所以《山中》的意境更含蓄,更耐人寻味。
描写山中的诗句(通用50句)
在*凡的`学*、工作、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诗句都不陌生吧,诗句能使人们自然而然地受到语言的触动。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诗句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描写山中的诗句(通用50句),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2、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其五》
4、泰山嵯峨夏云在,疑是白波涨东海。——李白《早秋单父南楼酬窦公衡》
5、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自落。——王维《辛夷坞》
6、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杜甫《望岳》
7、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杜甫《绝句二首》
8、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9、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0、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左思《咏史》
11、笑别庐山远,何烦过虎溪。——李白《别东林寺僧》
12、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13、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14、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15、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16、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17、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王维《山中》
18、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19、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卜算子·咏梅》
20、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2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22、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23、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王绩《野望》
24、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25、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2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27、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白朴《天净沙·秋》
28、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
29、真个别离难,不似相逢好。——晏几道《生查子·关山魂梦长》
30、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31、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
32、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
33、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34、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于谦《石灰吟》
35、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36、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37、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
38、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39、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0、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41、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寻隐者不遇》
42、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43、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沁园春·雪》
44、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45、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纳兰性德《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46、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
47、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
48、挂*几千里,名山都未逢。——孟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
49、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山中杂诗》
南朝梁·吴均
山际见来烟,
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
云从窗里出。
注释:
1、山际:山与天相接的地方。
2、烟:此指云雾。
3、窥:从缝隙中看。
4、檐:房檐。
译文:
山与天相接的地方缭绕着阵阵岚气云烟,
从竹林的缝隙里看洒落下夕阳的余晖。
鸟儿欢快地在房檐上飞来飞去,
洁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赏析:
这首小经单纯白描的手法,展出了一片山村的景象,俨然是一幅绝妙的写生画。用以形成一种特殊的环境,给人以新鲜的感觉,用的就是这种格调。
诗歌描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从窗里飘出来。此幽居荡尽了人间的尘滓,随意而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的心情。全诗不过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烟岚弥漫着山谷,在山峰间飘来荡去,这正是幽静深邃的山中所常见的现象。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青葱,山间的幽趣在首两句中已曲曲传出。屋檐上的飞鸟来来往往,白云穿窗而过,都说明诗人所居之处地势非常高,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
这四句中虽句句是景,却时时有人在其中,如前两句中的“见”和“窥”,都说明在景的背后分明有人,所写之景只是人所见之景,并不是纯客观的描绘。至于三四句中的“檐上”和“窗里”就更明白地透出人的存在。而且在写景中已暗示了诗人的山居之乐,他的恬淡超然的心境也于此可见。
全诗体现了山居的清静超脱,远离尘嚣。表达了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描写山中景色的诗句50句
朦胧的远山,笼罩着一层轻纱,影影绰绰,在飘渺的云烟中忽远忽*,若即若离,就像是几笔淡墨,抹在蓝色的天边。以下是“山中景色的`诗句”,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1)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2)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王绩《野望》
3)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4) 泰山嵯峨夏云在,疑是白波涨东海。——李白《早秋单父南楼酬窦公衡》
5)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自落。——王维《辛夷坞》
6)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杜甫《望岳》
7)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杜甫《绝句二首》
8)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9)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0)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左思《咏史》
11) 笑别庐山远,何烦过虎溪。——李白《别东林寺僧》
12)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13)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14)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15)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16)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白朴《天净沙·秋》
17)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
18) 真个别离难,不似相逢好。——晏几道《生查子·关山魂梦长》
19)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20)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
21) 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
22)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23)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于谦《石灰吟》
24)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25)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26)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
27)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
28) 挂*几千里,名山都未逢。——孟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
29)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30)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31)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32)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33)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其五》
34)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35)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36)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37)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王维《山中》
38)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39)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卜算子·咏梅》
40)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41)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42)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
43)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44)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5)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46)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寻隐者不遇》
47)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48)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沁园春·雪》
49)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描写山中景物的诗句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元好问的`<山居杂诗>
瘦竹藤斜挂,丛花草乱声.
树高风有态,苔滑水无声.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山居秋暝 唐 王维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柳宗元:《江雪》)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
山中王维古诗
《山中》是唐代诗人王勃创作一首五绝,作于诗人被废斥后客居巴蜀期间。此诗抒发了诗人久滞异地,渴望早日回乡思想感情。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山中王维古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山中》
诗人:王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译文荆溪潺湲流过白石粼粼显露,天气变得寒冷红叶落落稀稀。
弯曲山路上原本没有雨,但苍翠山色却浓得仿佛就要润湿了人衣裳一样。
注释
1、荆溪:本名长水,又称浐水、荆谷水,源出陕西蓝田县西南秦岭山中,北流至长安东北入灞水。参见《水经注·渭水》《长安志》卷一六。一作“溪清”。
2、红叶:秋天,枫、槭、黄栌等树叶子都变成红色,统称红叶。
3、元:原,本来。
4、“空翠”句:形容山中翠色浓重,似欲流出,使人有湿衣之感。空翠:指山间青色潮湿雾气。
鉴赏
这首小诗以诗人山行时所见所感,描绘了初冬时节山中景色。
首句写山中溪水。荆溪,本名长水,又称浐水,源出陕西蓝田县西南秦岭山中,北流至长安东北入灞水。这里写大概是穿行在山中上游一段。山路往往傍着溪流,山行时很容易首先注意到蜿蜒曲折、似乎与人作伴清溪。天寒水浅,山溪变成涓涓细流,露出磷磷白石,显得特别清浅可爱。由于抓住了冬寒时山溪主要特征,读者不但可以想见它清澄莹澈颜色,蜿蜒穿行形状,甚至仿佛可以听到它潺潺流淌声音。
次句写山中红叶。绚烂霜叶红树,本是秋山特点。入冬天寒,红叶变得稀少了;这原是不大引人注目景色。但对王维这样一位对大自然色彩有特殊敏感诗人兼画家来说,在一片浓翠山色背景上(这从下两句可以看出),这里那里点缀着几片红叶,有时反倒更为显眼。它们或许会引起诗人对刚刚逝去绚烂秋色遐想呢。所以,这里“红叶稀”,并不给人以萧瑟、凋零之感,而是引起对美好事物珍重和流连。
如果说前两句所描绘是山中景色某一两个局部,那么后两句所展示却是它全貌。尽管冬令天寒,但整个秦岭山中,仍是苍松翠柏,蓊郁青葱,山路就穿行在无边浓翠之中。苍翠山色本身是空明,不像有形物体那样可以触摸得到,所以说“空翠”。“空翠”自然不会“湿衣”,但它是那样浓,浓得几乎可以溢出翠色水分,浓得几乎使整个空气里都充满了翠色分子,人行空翠之中,就像被笼罩在一片翠雾之中,整个身心都受到它浸染、滋润,而微微感觉到一种细雨湿衣似凉意,所以尽管“山路元无雨”,却自然感到“空翠湿人衣”了。这是视觉、触觉、感觉复杂作用所产生一种似幻似真感受,一种心灵上快感。“空”字和“湿”字矛盾,也就在这种心灵上快感中统一起来了。
张旭《山中留客》说:“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沾衣”是实写,展示了云封雾锁深山另一种美境界;王维这首《山中》“湿衣”却是幻觉和错觉,抒写了浓翠山色给人诗意感受。同样写山中景物,同样写到了沾衣,却同工异曲,各臻其妙。真正艺术是永远不会重复。
这幅由白石磷磷小溪、鲜艳红叶和无边浓翠所组成山中冬景,色泽斑斓鲜明,富于诗情画意,毫无萧瑟枯寂情调。和诗人某些专写静谧境界而不免带有清冷虚无色彩小诗比较,这一首所流露感情与美学趣味都似乎要更健康一些。
拓展:《山中送别》王维描写友人送别的古诗词
【山中送别】
唐代: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明年一作:年年)
【山中送别】译文
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西坠把柴门关闭。
待到明年春草又绿的时候,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
注释
掩:关闭。柴扉:柴门。
明年:一作“年年”。
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山中送别】王维人物背景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山中送别】赏析
全诗含蓄深厚,曲折别致,独具匠心,耐人寻味。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定。惜别之情,自在话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诗人在把生活接入诗篇时,剪去了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同时也会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无穷的。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概括这首诗的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而“归期难必”,正是“离思方深”的一个原因。“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应当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这样,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照例要讲的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前面说,从相送到送罢,从“相送罢”到“掩柴扉”,中间跳越了两段时间;这里,在送别当天的日暮时就想到来年的春草绿,而问那时归不归,这又是从当前跳到未来,跳越的时间就更长了。
王维善于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深厚、真挚的感情,令人神远。这首《山中送别》诗就是这样的。
《宿石邑山中》
作者:韩翃
原文:
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望转迷。
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
注释:
1、山霭:山中的云气。
2、秋河:指天上的银河。
3、迷:分辨不清。
4、暂:短暂,突然。
赏析:
这首七绝以极简炼的笔触,描绘了石邑山变幻多姿的迷人景色。石邑,古县名,故城在今河北获鹿东南。石邑一带为太行山余脉,山势逶迤,群峰错列,峻峭插天。起句“浮云不共此山齐”,用“烘云托月”的手法,描写了这种直插云天的气势:那高空飘忽浮动的白云也飞升不到山的顶端,敢去与它比个高低。如果说第一句是写仰望所见,那么第二句“山霭苍苍望转迷”,则是写远眺情景:摩天的山峦连绵不断,飘荡的晚霞忽淡忽浓,忽明忽暗,给重峦叠嶂的山增添了迷人的色彩。“望转迷”三字,玲珑剔透,活脱脱地写出了诗人身临其境的感受,将沉浸在暮色中的群山幽深神秘、变化莫测的气氛,描绘得淋漓尽致。此句巧妙地照应上句,正因为山高云绕,才使入山的游人产生“望转迷”的感觉。同时由“迷”字,又暗示夜暮来临,诗人将在山中投宿。“宿”字是此诗的题眼,倘若不在此处投宿,后面写破晓时的景色就显得无根无襻。
三四句“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是这首七绝精妙传神之笔。陈子昂有“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春夜别友人》)诗句,写拂晓与友人离别的景色,画面是静止的。韩翃这两句诗由此化出,在宁静的气氛中增加了丰富的层次和鲜明的动感。句中“秋”字点明了投宿山中的节令,“晓”字写出暮宿晓行的时间。踏上旅程,透过参天大树的缝隙窥见朗月高悬天中;当旅人缘着山径行进,随着峰回路转视角的变换,刚才还可以看到的明月突然隐藏到浓密的树中去了。“暂飞高树里”,看似随意涉笔,无意求工,却清绝洗炼,独到含蓄:读者从“暂”字中可以领悟到,随着山路的曲折回环,明月还会跃出树丛;从“飞”字中可以感觉到,拂晓时万籁俱寂,天空仿佛突然增添了动感。这是一幅语意新鲜、有层次有节奏的活动画面,意境幽美,景色错落有致,令人产生无限遐想。由于曙色渐开,银河逐渐西流沉沦,又被群峰遮蔽,所以看不到了。最后一句“秋河隔在数峰西”,一笔带过,戛然而止。这两句一详一略,一实一虚,把*景远景、明暗层次、时间空间安排得井然有序,将所描绘的景色熔铸在俊美流畅的对句中,给全诗增添了富有特色的艺术魅力与和谐悦耳的音乐效果。同时,透过这两句景色描绘,使人深深体味到旅人夜宿晓行,奔波不已的艰辛。
这首七绝写得很圆熟。诗人采用剪影式的写法,截取暮宿和晓行时自己感受最深的几个片段,来表现石邑山中之景,而隐含的“宿”字给互不联系的景物起了纽带作用:因为至山中投宿,才目睹巍峨的山,迷漫的云;由于晓行,才有登程所见的晓月秋河。“宿”字使前后安排有轨辙可寻,脉断峰连,浑然一体。这种写法,避免了*铺直叙的呆板,显得既有波澜又生神韵。(m.ju.51tietu.net)表面看,这首诗似乎单纯写景,实际上景中寓情。一二句初入山之景,流露作者对石邑山雄伟高峻的惊愕与赞叹;三四句晓行幽静清冷的画面,展现了“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式的意境,表达了诗人羁旅辛苦,孤独凄清的况味。
【补解“秋河隔在数峰西”】
此句其实意味独特,手法巧妙。
其一,对于描绘主体“秋河”而言,诗人写出了它先前本在峰前峰头呈现,此刻虽被山峰“隔”断遮掩,却仍在西天的特点,突出其随时而变,乃至随自己脚步移动而异的情态。同时,也道出了自己心中对“秋河”似远却*,似*实远的感觉:“数峰西”在不同的参照体之下,可以是很远的空域,也可以是很*的距离。因此,此句诗写景传意,实在是虚实相生,曲尽其妙。
其二,“数峰”在该句,是客体或谓之“衬(烘托陪衬)体”,诗人在写出空中的“秋河”被“隔”而不见的情形之同时,也用一个“数”字表明了峰连嶂叠的山况。作者以简约的词句,收到了“一石二鸟”之效。如果说首句“浮云不共此山齐”侧重于写出石邑一带山峰“峻峭插天”的高度,这是纵向的,那么,此句的“数峰”则道出其“群峰错列”的广度,这是横向的。这不只是角度上的互补,也是内容上的充实了。
《山中问答》李白的诗
问余何意栖碧山, 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 别有天地非人间。
这是一首诗意淡远的七言绝句。
诗的第一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前句起得突兀,后句接得迷离。这首诗的诗题一作《山中答俗人》,那么“问”的主语即所谓“俗人”;“余”,诗人自指;“何意”,一作“何事”。“碧山”即指山色的青翠苍绿。诗以提问的形式领起,突出题旨,唤起读者的注意,当人们正要倾听答案时,诗人笔锋却故意一晃,“笑而不答”。“笑”字值得玩味,它不仅表现出诗人喜悦而矜持的神态,造成了轻松愉快的气氛;而且这“笑而不答”,还带有几分神秘的色彩,造成悬念,以诱发人们思索的兴味。“心自闲”三个字,既是山居心境的写照,更表明这“何意栖碧山”的问题,对于诗人来说,既不觉得新鲜,也不感到困惑,只不过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罢了。第二句接得迷离,妙在不答,使诗增添了变幻曲折,自有摇曳生姿、引人入胜的魅力。
第二联“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写“碧山”之景,其实也就是“何意栖碧山”的答案。这种“不答”而答、似断实连的结构,加深了诗的韵味。诗虽写花随溪水,窅然远逝的景色,却无一点“流水落花春去也”的衰飒情调,而是把它当作令人神往的美来渲染、来赞叹。何以见得?因为上面写的“笑而不答”的神态,以及末句的议论都流露出这种感情。“山花如绣颊”固然是美的,桃花随流水也是美的,它们都是依照自然的法则,在荣盛和消逝之中显示出不同的美,这不同的美却具有共同之点—即“天然”二字。这种美学观点反映了诗人酷受自由、天真开朗的性格。“碧山”之中这种不汲汲于荣、不寂寂于逝,充满着天然、宁静之美的“天地”,实非“人间”所能比!那么“人间”究竟怎样呢?这一回诗人真的.不说了。然而只要稍稍了解一下当时黑暗的现实和李白的不幸遭遇,诗人“栖碧山”、爱“碧山”便不难理解了。可见,这“别有天地非人间”,隐含了诗人心中多少伤和恨!所以,要说这首诗是抒写李白超脱现实的闲适心情,恐怕未必贴切。诗中用一“闲”字,就是要暗示出“碧山”之“美”,并以此与“人间”形成鲜明的对比。因而诗在风格上确有一种“寓庄于谐”的味道,不过这并非“超脱”。愤世嫉俗与乐观浪漫往往就是这么奇妙地统一在他的作品之中。
全诗虽只四句,但是有问、有答,有叙述、有描绘、有议论,其间转接轻灵,活泼流利。用笔有虚有实,实处形象可感,虚处一触即止,虚实对比,蕴意幽邃。明代李东阳曾说:“诗贵意,意贵远不贵*,贵淡不贵浓;浓而*者易识,淡而远者难知。如……李太白‘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皆淡而愈浓,*而愈远,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这段话对于我们读这首诗倒是颇有启发的。诗押*声韵,采用不拘格律的古绝形式,显得质朴自然,悠然舒缓,更有助于传达出诗的情韵。
山中诗句
山中的诗句
山中的古诗句
山中雾气的诗句
山中云雾的诗句
山中送别的诗句
山中下雨的诗句
山中美景诗句
关于山中的诗句古诗
关于山中访友的诗句
山中留客的古诗句
山中的溪水潺潺诗句
描写山中红叶的诗句
古诗山中小鸟的诗句
含山中两字的古诗句
描写山中美景的诗句
描写山中生活的诗句
形容山中似仙境的诗句
形容山中景色的诗句
形容山中云雾的诗句
古诗山中送别的诗句
描写山中景色的诗句
描写山中云雾的诗句
形容山中美景的诗句
山中的古诗ppt
日山中的古诗
山中杂诗中描写鸟和云的诗句是
雨后山中云雾的诗句
山中杂诗中的名句
山中杂诗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