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形容科举前心情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形容科举前心情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形容科举前心情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形容科举前心情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古代科举考试童生试
科举制度是古代*及受*影响的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代科举考试童生试,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童生试(tong sheng shi):明、清以两代取得生员(秀才)资格的考试。简称童试,亦称小考、小试。应考者称童生,亦作儒童、文童。
童生试也叫“童试”。明、清两代以取得生员(秀才)资格的考试。简称童试,亦称小考、小试。应考者称童
生,亦作儒童、文童。未被录取者虽至白首,不改童生之称,童生试包括县试、府(或直隶厅、州)试与院试三个阶段。每三年举行两次。丑、未、辰、戌年为岁考,寅、申、巳、亥年为科考。院试录取者为生员,送入府、县学宫,称入学。岁考、科考则为考核已入学的.生员的考试。《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分类
童生试,是明清两代取得生员的入学考试,可分为县试、府试、院试,是读书士子的进身之始。
县试
多在二月举行,由知县主持,一般考五场,分别考八股文、试贴诗、经论、律赋、策论等。县试要求有4名村庄里的人和1名秀才保举,方可参加考试。
府试
多在四月举行,由知府(或直隶州知州、直隶厅同知)主持,县试已录取的士子得以参加,连考三场。府试要求5名村里的人和一名秀才保举,方可参加考试。府试通过者方可参加院试。
通过县、府试的便可以称为“童生”,参加由各省学政或学道主持的院试。
有些读书人要多次尝试才能通过最基本的县、府试成为童生。亦有人得到童生的身份后,院试多次落第,到了白发苍苍仍称童生者大不乏人。清道光年间广东曾经多次有百岁童生参加院试的纪录。
院试
是童试的最高一级,它由学政主持。院试要求有6名村里的人和2名秀才保举,方可参加考试。院试通过者才可进入官方学校,成为一个地方生员。
清朝院试三年两试,一为岁试,一为科试。逢寅、审、巳、亥年举行“科试”,逢丑、未、戌、辰、年举行“岁试”。童生可在三年内参加一次科试和一次岁试。院试得到第一名的称为案首。
院试录取者即可进入所在地、府、州、县学为生员,俗称“秀才”,算是有了“功名”,进入士大夫阶层;有免除差徭,见知县不跪、不能随便用刑等特权。
生员分廪生、增生、附生三等。
成绩最好的称“廪生”,可自公家领取廪米津贴,谓之廪保,又称廪膳生。其定额甚严,每年都要考列三等,通过考试才能保有食廪资格,故为诸生之首。在地方上有一定的地位,童子应试,必须由该县的廪生保送,乃得入场。
其次称“增生”,“增广生员”的简称,是指定员以外增加的称增广生员,故称增生、增广生,不供给粮食,“廪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额的。
三是“附生”,“附学生员”的简称,增生外再增名额,为诸生之末,故称附学生。凡生员初入学,尚未取得廪生、增生资格的生员皆称附生。
1.《登科后》唐朝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2.《出城》唐朝
李贺
雪下桂花稀,啼乌被弹归。关水乘驴影,秦风帽带垂。入乡诚可重,无印自堪悲。卿卿忍相问,镜中双泪姿。
3.《送丘为落第归江东》唐朝
王维
怜君不得意,况复柳条春。为客黄金尽,还家白发新。五湖三亩宅,万里一归人。知祢不能荐,羞为献纳臣。
4.《送沈亚之歌·并序》唐朝
李贺
文人沈亚之,元和七年以书不中第,返归于吴江。吾悲其行,无钱酒以劳,又感沈之勤请,乃歌一解以送之。吴兴才人怨春风,桃花满陌千里红。紫丝竹断骢马小,家住钱塘东复东。…
5.《喜张沨及第》唐朝
赵嘏
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
6.《赠孙绮新及第》唐朝
李商隐
长乐遥听上苑钟,彩衣称庆桂香浓。陆机始拟夸文赋,不觉云间有士龙。
7.《海上生明月·科试》唐朝
李华
皎皎秋中月,团团海上生。影开金镜满,轮抱玉壶清。渐出三山岊,将凌一汉横。素娥尝药去,乌鹊绕枝惊。照水光偏白,浮云色最明。此时尧砌下,蓂荚自将荣。
8.《和主司王起 / 一作奉和主司王仆射答周侍郎贺放榜作》唐朝
卢肇
嵩高降德为时生,洪笔三题造化名。凤诏伫归专北极,骊珠搜得尽东瀛。褒衣已换金章贵,禁掖曾随玉树荣。明日定知同相印,青衿新列柳间营。
9.《重登科》唐朝
杜牧
星汉离宫月出轮,满街含笑绮罗春。花前每被青蛾问,何事重来只一人。
10.《登第报家人》宋朝
董德元
御笔封题墨未乾,君恩重许拜金銮。故乡若问登科事,便是当初老榜官。
11.《送李亿东归》唐朝
温庭筠
黄山远隔秦树,紫禁斜通渭城。别路青青柳弱,前溪漠漠苔生。和风澹荡归客,落月殷勤早莺。灞上金樽未饮,宴歌已有馀声。
12.《柳下暗记》唐朝
李商隐
无奈巴南柳,千条傍吹台。更将黄映白,拟作杏花媒。
13.《考试局与孙元忠博士竹间对窗夜闻元忠通书声·屋山啼乌儿当归》宋朝
黄庭坚
屋山啼乌儿当归,玉钗罥蛛郎马嘶。去时灯火正月半,阶前雪消萱草齐。
14.《考试局与孙元忠博士竹间对窗夜闻元忠通书声·勃姑夫妇喜相唤》宋朝
黄庭坚
勃姑夫妇喜相唤,街头雪泥即渐乾。已放游丝高百尺,不应桃李尚春寒。
15.《考试局与孙元忠博士竹间对窗夜闻元忠诵书声》宋朝
黄庭坚
南窗读书声吾伊,北窗见月歌竹枝。我家白发问乌鹊,他家红妆占蛛丝。
16.《考试毕登铨楼》宋朝
梅尧臣
春云浓淡日微光,双阙重门耸建章。不上楼来知几日,满城无算柳梢黄。
17.《抚州吴茂荣挽诗·世已尊科举》宋朝
项安世
世已尊科举,人多失老成。行书周族党,身欠汉公卿。犹藉千年润,能傅万壑清。怆怀非一士,何恨不知名。
探讨诗词里的科举
科举其实是作诗的好题材。考试本身当然比较枯燥,没有什么诗意,但科举给命运带来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则使人心潮涌动,情绪满怀,不禁挥毫赋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是登科者洋溢的喜悦。科举是出好诗的,可惜现代的文学史家很少从这个角度着眼。清代徐松的《登科记考》最后一卷辑录了不少吟咏科举的唐诗,细读中能体会当时科举的具体情形,堪作诗史。“诗”作为“史”的好处是不仅能纪事,还能保存当事人生动鲜活的情感。古人的情感也应该看作是一种珍贵的史料,一种真切的史证。
科举确实有戏剧性甚至传奇性,充满奇迹,使人生骤然间根本改变,宛如童话,“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古语颇传其神。方干的诗写道:“半日功夫举世名。”“半日”与“举世”的对比使这种戏剧性非常强烈。薛逢诗曰:“正怜日暖云飘路,何处宴风满衣。”失意的徘徊迷茫与得志的精神抖擞就在瞬间切换。这些诗句渲染功名、饮宴之类的虚荣浮华当然不太好,但所折射出的人生变迁的强度却真实可感。这种变迁充满刺激,甚至可以说很激动人心,给社会生活注入了相当的活力。或许这正是科举制度长具魅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唐语林》记载唐宣宗“爱羡进士”,见朝臣就问是不是科举出身,听见说是就高兴,会追问当时考的什么诗,考官是谁,并“尝于禁中题‘乡贡进士李道龙’”。连皇帝都“爱羡进士”,自己想当进士,说明科举实在是人生的一种高峰体验。
科举不是简单的人生变迁,它还是一种社会流动。草根阶层能通过科举上升为政治精英,后来殿试常用的咨语“多士来自田间”并非虚言。岑参有送人擢第后回乡拜亲的诗:“橘怀三个去,桂折一枝将”;“江村人事少,时作捕鱼郎。”这个擢第者大约就是个农家子。钱起也有送人及第还家的诗:“借问还家何处好,玉人含笑下机迎。”这说的也是耕织之家。刘驾《送人及第东归》中有句:“归程不淹留,指期到田园。香醪四邻熟,霜橘千株繁。肯忆长安夜,论诗风雪寒。”荒村与都城、务农与论诗、乡邻与宫殿可以相通达,科举制度带来的政治局面是惊人的。这种社会流动不仅使朝廷能在辽阔的视野下真正选出贤才,能使底层社会的`知识与体验进入高层政治,同时也使大多数人都觉得有出路、有希望,心情*顺,不会有被抛弃感。这应当说是很有现代性的政治因素了。有史家论及“盛唐气象”时曾归因于其时“人的*”;“人的*”在当时当然只能是相对而言,但科举制确实可以看做是对人的一种*。
唐代科举重寒门有时甚至有点矫枉过正,有“科第之选、宜与寒士”的理论,这使作为世家子弟的杜牧大为不*,他在《上宣州高大夫书》中严辞质问:“科第之设,圣祖神宗所以选贤才也,岂计子弟与寒士也?”这也说明科举在唐代是大有益于寒门仕进的。科举同时也促使世家子弟埋头向学,因为考试的竞争激烈而又严酷。刘禹锡的一首送考诗写道:“谁怜相门子,不语望秋山。生长绮纨内,辛勤笔砚间。”他的另一首诗也赞美备考的世家子弟:“童心便有爱书癖,手指今余把笔痕。”似乎可以不夸张地说,科举考试创造出了一个各阶层都不能自外的“学*型社会”。
还是刘禹锡一首送人“赴制举”的诗说得到位:“古来才杰士,所嗟遭时难。一鸣从此始,相望青云端。”科举制解决了古来才杰之士不得伸张的政治难题,使社会生活为之一新。唐代科考应该说是比较公*的,大家好像也都服气。岑参贺人考中的古诗写道:“君不见三峰直上五千仞,见君文章亦如此。如君兄弟天下稀,雄辞健笔皆若飞。”读来觉得这是由衷之言。即使落第者也并不埋怨社会,并不迁怒于朝廷,虽然内心难免惆怅、悲伤。温庭筠的七律诗句“犹喜故人先折桂,自怜羁客尚飘蓬”,写的就是这种心态。崔涂的《喜友人及第》对自己的落第更显得达观,只是责备自己才学不够,丝毫不怨天尤人:“只应才自薄,岂是命难通。”总的来看科考失败者的心理是*衡的,没有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大夫常有的被压抑的悲愤。此时的国家即使万方多难也仍然元气充沛。“骑火高低影,街鼓参差声。可怜早朝者,相看意气生”:这是白居易的《早送举人入试》,让我们看到其时的政治与人生都是生机勃勃的。
李书磊:学者,任教于中央党校。从事文化史、文化理论及城市研究,有专著与个人文集九种。
清朝科举考试简介
文字像精灵,只要你用好它,它就会产生让你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无论我们说话还是作文,都要运用好文字。只要你能准确灵活的用好它,它就会让你的语言焕发出活力和光彩。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清朝科举考试简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9世纪80年代后,随着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发展,科举制度发生改变。1888年,清*准设算学科取士,首次将自然科学纳入考试内容。1898年,加设经济特科,荐举经时济变之才。同时,应康有为等建议,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严禁凭楷法优劣定高下。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下令所有考试悉照旧制。
1901年9月清廷实行“新政”后,各地封疆大吏纷纷上奏,重提改革科举,恢复经济特科,1904年,清廷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此时,科举考试已改八股为策论,但尚未废除。因科举为利禄所在,人们趋之若鹜,新式学校难以发展,因此清廷诏准*、张之洞所奏,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至此,在*历史上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最终被废除,科举取士与学校教育实现了彻底分离。
1905年9月2日,*、张之洞奏请立停科举,以便推广学堂,咸趋实学。清廷诏准自1906年开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并令学务大臣迅速颁发各种教科书,责成各督抚实力通筹,严饬府厅州县赶紧于乡城各处遍设蒙小学堂。
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生或童生,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清代有府学、州学和县学,统称为儒学)。儒学和孔庙在一起,称为学宫。生员“入学”后即受教官(教授、学正、教谕、训导)的管教。清初生员尚在学宫肄业(有月课和季考,后来变成有名无实了),又称为生,俗称秀才。这是“功名”的起点。
生员分为三种:成绩最好的是廪生,有一定名额,由公家发给粮食;其次是增生,也有一定名额;新“入学”的称为附生。每年由学政考试,按成绩等第依次升降。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又称为大比。由于是在秋季举行,所以又称为秋闱。参加乡试的是秀才(生),但是秀才在参加乡试之前先要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成绩优良的才能选送参加乡试。乡试考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
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所以会试又称为礼闱,又称为春闱。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会试后一般要举行复试。
清代的科举考试制度分两个阶段,一个是科举的初步考试,一个是科举的正式考试。科举的初步考试有这么三种,一种叫童试,一种叫岁试,一种叫科试。童试,一般又叫做“小考”。凡童子开始应初试的时候称做“童生”,童生经过一定的考试选拔,在县里面选拔了以后到督学进行考试,督学考试合格就可以称做“秀才”了。范进是多年的童生,最后终于考上秀才了。秀才每一年考一次,这也是一个选优的过程,这叫“岁试”。每三年还要参加一次大的考试,叫“科试”。每三年考一次,主要是为了推举举人考试的资格,通过这个考试的提名,便有资格参加举人的考试。范进刚好赶上童试这一年也是科试的同一年,他考上了童试的第一名秀才,自然就有资格参加举人的考试。这是科举的初步考试。
接下来是科举的正式考试,它也有三种:乡试、会试、殿试。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即在子、卯、午、酉这四个年中的八月举行乡试。乡试考中了以后就称为举人,举人实际上是候补官员,有资格做官了。按清代的科举制度规定,举人可以到吏部注册,可以取得一定官职,可以当县官了。当然这个职位很少,每年大概就40人到130人的名额。举人的名额很少,那么举人当中候补做官的人就更少了,这样就往往有候补官。这是第一种乡试。接下来是会试。会试是紧接着乡试,在第二年的二月份举行。乡试是头年的八月份考完,第二年的二月是春天,到京城考试,叫“春试”,这就是会试。会试如果考中了,称为贡士,贡士每年的名额大概有300名左右。会试考完以后还要进行第三场考试殿试,在会试以后的第二个月,大概在4月份前后。殿试是皇帝在太和殿亲自考试,考中后就是钦定的进士,可以直接做官了。
科举内容
以上各种考试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试帖诗等。八股文题目出自四书五经,略仿宋代的经义,但是措辞要用古人口气,所谓代圣贤立言。结构有一定的程式,字数有一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又称为八比文、时文、时艺、制艺。
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八股文。八股文主要测试的内容是经义,《诗》《书》《礼》《易》《春秋》,五经里选择一定的题目来进行写作。题目和写作的方式都是有一定格式的。八股文中有四个段落,每个段落都要有排比句,有排比的段落,叫四比,后来又叫八股。八股文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一个人能不能升官,能不能科举考试中进士升官。所以在小说中说:“当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须讲汉唐。”“汉”是指汉代的文章,“唐”指的是唐诗,汉代的文章也好,唐代的诗歌也好,都不如当今皇帝所看重的八股文,八股文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当时的人们都一门心思地扑在八股文上,只有八股文章才能敲开科举考试的大门。
殿试
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称传胪。
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其余诸进士再参加朝考,考论诏奏议诗赋,选擅长文学书法的为庶吉士,其余分别授主事(各部职员)、知县等(实际上,要获得主事、知县等职,还须经过候选、候补,有终身不得官者)。庶吉士在翰林院内特设的'教*馆(亦名庶常馆)肄业三年期满举行“散馆”考试,成绩优良的分别授翰林院编修、翰林院检讨(原来是第二甲的授翰林院编修、原来是第三甲的授翰林院检讨),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或分发到各省任知县。
拓展:科举考试是哪个朝代
科举萌发于南北朝时期,正式诞生于隋炀帝时期,科举真正成型是在唐朝。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九品中正制。据史载,开皇三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诏举“贤良”。应为开皇七年(587年),又令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干济”二科举人。隋炀帝大业三年四月,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可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骄壮”等10科举人。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取士。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叫试策。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这个变化有过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对于科举的开创,史学界有异议。历史学家俞大纲、唐长孺、何忠礼、金铮等认为唐朝开创了科举。
何忠礼《科举制起源辨析——兼论进士科首创于唐》否认隋代有进士和进士科之说,他的理由亦有二:一是遍考《隋书》和隋代文献,虽然记载了开皇和大业中所举的众多科名,却未见进士科之名,也未见进士科考试之实;二是在唐、五代文献中所载隋进士有房玄龄、温彦博、侯君素、孙伏伽、张损之、杨纂等6人,可是经过考证、除杨纂的进士身份,因文献阙如,无从查考外,其余5人不是查无实据,就是以时制比附古制,将隋代以秀才、明经科察举为官,比附成进士科登第,唐代虽有进士科开创于隋的记载,但也有进士科开创于唐的记载,所以他认为隋代实行的仍是察举制,进士科也起源于唐。
俞大纲对隋置进士科一条颇有疑义,他说:“若谓察举对策之法,已为完形之考试制度,则当上溯两汉为权舆,若谓朝廷,开科待人,士子投牒自试,始可谓完形之考试制度,则当以唐为始,不可谓肇基于隋,确定于唐矣。”提出士人“投牒自试”是科举制度起源的主要标志这一极有价值的见解。唐长孺提出了与俞大纲相似的看法,他认为唐代科举制度的重要特点在于是否“准许怀牒自试”,而南北朝后期,已出现士人“怀牒自试”的个例,反映了当时科举制度正在萌芽之中。
进入80年代,有学者著文指出:要确定科举制度起源于何时,首先要把握住它区别于其他选举制度的特殊本质,也就是解决什么是科举的问题。何忠礼在《科举制起源辨析——兼论进士科首创于唐》一文中提出,考察整个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基本上可以概括出这样三个特点:“第一,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应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第二,‘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换言之,举人及第或黜落必须通过严格的考校才能决定,第三,以进士科为主要取士科目,士人定期赴试。”并通过多方面的论证,认为上述特点中的“投牒自进”和考试黜落法虽然在南北朝后期已露出了端倪,但正式出现却在唐代,隋代尽管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实行的仍然是察举制。至于史书所载隋代已有进士科的说法,也查无实据。因此,科举制度正式形成的时间不是在隋代而是在唐代。
科举考试的发展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创立完善科举的关键人物。在唐朝,考试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设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前者难,后者易)。
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
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常科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称“权知贡举”。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第一名曰状元或状头。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称探花使。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宴会以后,同到慈恩寺的大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所以又把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选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唐代大家柳宗元进士及第后,以博学宏词,被即刻授予“集贤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试落选,只能到节度使那儿去当幕僚,再得到正式的官职。韩愈在考中进士后,三次选试都未通过,不得不去担任节度使的幕僚,才踏进官场。
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他即位后,大大扩充了学院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武则天载初元年二月,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这是科举中殿试的开始,但在唐代并没有形成永制。
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射、马枪、负重摔跤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而在唐代最著名的武状元便是郭子仪了。
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他在位期间,曾在长安、洛阳宫殿八次亲自面试科举应试者,录取很多很有才学的人。
满江红 次白君举州卒所寄韵。君举三十年前
曹伯启〔元代〕
比以簿书倥偬,不酬答,闻改除天台,恐因得簪盍於惠泉之侧,用以叙壮岁分携,凝望眼、略无虚日。嗟我辈、江南江北,为谁形役。自愧散材非管鲍,遥怜老友真元白。况文章之外有良能,安民策。谈笑兴,浮云隔。离别恨,流年逼。试赓歌雅韵,不论呼吸。百粤谷山应好在,半生萍梗无终毕。□流行坎止任天公,吾难必。
送张仲举归晋阳举进士 其六
陈樵〔元代〕
矫矫凌云赋,累累白雪歌。世人祇漫与,吾子视如何。
谁预文章观,君宜甲乙科。秋闱今独立,春兴未须多。
送张仲举归晋阳举进士 其一
陈樵〔元代〕
藉甚张公子,词华众所推。门闾千里望,天地一编诗。
花落山公宅,云寒杵臼祠。看君归晋日,翻作别家时。
送张仲举归晋阳举进士 其二
陈樵〔元代〕
世业今谁继,瑶编自讨论。长材归下吏,吾子好斯文。
千里风期合,三才月旦尊。眼中今落落,俗下正纷纷。
送张仲举归晋阳举进士 其三
陈樵〔元代〕
牵牛在南纪,游子上河梁。殿阁终前*,江湖且下方。
州闾无别业,文字有他肠。万里关西路,秋槐日夜黄。
送张仲举归晋阳举进士 其四
陈樵〔元代〕
长歌望吴越,不道出无车。明节固所尚,清门难可居。
春帆移暮雨,晚饭半江蔬。何地非乡社,终期返故庐。
送张仲举归晋阳举进士 其五
陈樵〔元代〕
挂帆谢公浦,把酒阖闾城。江柳不忍折,春风当别行。
关云连楚暗,陇月向吴生。叶落长安道,思君北问程。
怀寄寇元弼王文举十首之九招文举
贺铸〔宋代〕
後夜溪山雪,临门望子猷。莫因清兴尽,半道却回舟。
下北岩适举正鹏举自溪上来迎道中赋此
刘崧〔元代〕
步出北岩望*野,石角垂萝青可把。多谢萧钟两故人,相迎直过青山下。
闻庄鹏举山茶小盆葩华杂然有意举以见遗因作诗求之
喻良能〔宋代〕
琉璃剪叶碧团团,收拾繁枝径尺寒。举赠诗翁知有意,要令饱看鹤头丹。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 陪侍御叔华登楼歌》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九万里风鹏正举。——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篇》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
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辛弃疾《鹧鸪天·送廓之秋试》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杜甫《饮中八仙歌》
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查慎行《三闾祠》
举头红日*,回首白云低。——寇准《咏华山》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红楼梦·第五回》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辛弃疾《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渔父》
不*人情,举世皆畏途;不察物情,一生俱梦境。——《小窗幽记·集醒篇》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陆游《除夜雪》
事无终始,无务多业;举物而暗,无务博闻。——《墨子·02章 修身》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智者不危众以举事,仁者不违义以要功。——《后汉书·列传·窦融列传》
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篇》
举大事,必慎其终始——《礼记·文王世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孟子及其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冯延巳《谒金门·风乍起》
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侯蒙《临江仙·未遇行藏谁肯信》
用兵之道,先胜后战,量敌论将,故举无遗策。——《三国志·魏书·荀彧攸贾诩传》
仙人如爱我,举手来相招。——李白《焦山望寥山》
不*人情,举足尽是危机;不体物情,一生俱成梦境。——《格言联璧·接物类》
举直错诸枉,*服;举枉错诸直,*不服。——《论语·为政篇》
激气已能驱粉黛,举杯便可吞吴越。——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正义直指,举人之过,非毁疵也——《荀子·不苟》
举大事必有所资——《南史·列传·卷五十三》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陆游《鹊桥仙·华灯纵博》
亲戚不附,无务外交;事无终始,无务多业;举物而暗,无务博闻。——《墨子·02章 修身》
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陈与义《观雨》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增广贤文·上集》
举物而暗,无务博闻。——《墨子·02章 修身》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曹雪芹《终身误》
曲重其豫,犹恐及其祸,是以百举而不陷也。——《荀子·仲尼》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团扇不摇风自举,盈盈翠竹,纤纤白苎,不受些儿暑。——文征明《青玉案·庭下石榴花乱吐》
举棋不定,不胜其耦。——《左传·襄公·襄公二十五年》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尧不能独成,乌获之不能自举——《韩非子·观行》
君子安礼乐利,谨慎而无斗怒,是以百举而不过也。——《荀子·臣道》
凡兵家之法,要在应变,好在知兵,举动必先料敌。——《百战奇略·第十卷·变战》
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黄裳《减字木兰花·竞渡》
闻贤而不举,殆;闻善而不索,殆;见能而不使,殆——《管子·法法》
人中骐骥驰千里,海内鲲鹏举九天。
贤能不待次而举,罢不能不待须而废——《荀子·王制》
一帘幽梦,谁还会是谁的牵依;往事前尘,谁不是心带惆怅的过客。
1.一片春愁待酒浇。——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
2.天外凤凰谁得髓?无人解合续弦胶。——杜牧《读韩杜集》
3.关河底事空留客?岁月无情不贷人。——于谦《立春日感怀》
4.盈盈伫立,无言有泪,断肠争忍回顾。——柳永《采莲令·月华收》
5.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高启《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6.他乡逢七夕,旅馆益羁愁。——孟浩然《他乡七夕》
7.横笛和愁听,斜枝倚病看。——崔道融《梅花》
8.画眉楼上愁登临。——郑文妻《忆秦娥·花深深》
9.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10.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11.已觉逝川伤别念,复看津树隐离舟。——王勃《秋江送别二首》
12.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李商隐《流莺》
13.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14.泪湿罗衣脂粉满。——李清照《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
15.傍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16.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张炎《高阳台·西湖春感》
17.西风梧井叶先愁。——吴文英《浣溪沙·秋情》
18.算翠屏应是,两眉馀恨倚黄昏。——孔夷《南浦·旅怀》
19.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杜甫《羌村三首·其三》
20.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望月有感》
21.离骚读罢总堪伤。——舒頔《小重山·端午》
22.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23.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晏殊《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24.山暝闻猿愁,沧江急夜流。——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25.春无主!杜鹃啼处,泪洒胭脂雨。——陈子龙《点绛唇·春日风雨有感》
26.万顷烟波万顷愁。——淮上女《减字木兰花·淮山隐隐》
27.泪粉偷将红袖印。——欧阳修《玉楼春·去时梅萼初凝粉》
28.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李商隐《赠荷花》
29.却愁宴罢青娥散,扬子江头月半斜。——韦庄《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
30.拟把伤离情绪,待晓寒重说。——纳兰性德《好事*·帘外五更风》
31.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李华《春行寄兴》
32.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李颀《古从军行》
33.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范仲淹《苏幕遮·怀旧》
34.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沈如筠《闺怨二首·其一》
35.夜夜相思更漏残,伤心明月凭阑干,想君思我锦衾寒。——韦庄《浣溪沙·夜夜相思更漏残》
36.坠粉飘香,日日唤愁生。——卢祖皋《江城子·画楼帘暮卷新晴》
37.轻衫未揽,犹将泪点偷藏。——史达祖《夜合花·柳锁莺魂》
38.渔灯明远渚,兰棹今宵何处?罗袂从风轻举,愁杀采莲女!——毛文锡《应天长·*江波暖鸳鸯语》
39.昔日横波目,今成流泪泉。——李白《长相思三首·其二》
40.远眼愁随芳草,湘裙忆著春罗。——史达祖《临江仙·倦客如今老矣》
41.发短愁催白,颜衰酒借红。——陈师道《除夜对酒赠少章》
42.萧条清万里,瀚海寂无波。——李白《塞上曲》
43.如今但暮雨,蜂愁蝶恨,小窗闲对芭蕉展。——吕渭老《薄幸·青楼春晚》
44.蜡泪恼东风,旧垒眠新燕。——纳兰性德《生查子·鞭影落春堤》
45.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栏干看落晖。——黄巢《自题像》
46.邮亭无人处,听檐声不断,困眠初熟。——周邦彦《大酺·越调春雨》
47.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许浑《咸阳城东楼》
48.萧萧江上荻花秋,做弄许多愁。——贺铸《眼儿媚·萧萧江上荻花秋》
49.黄昏庭院柳啼鸦,记得那人,和月折梨花。——陈亮《虞美人·东风荡飏轻云缕》
50.岁月无多人易老,乾坤虽大愁难著。——吴潜《满江红·豫章滕王阁》
描写心情的诗句古诗大全
1、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2、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孟浩然《过故人庄》
3、野田春水碧于镜,人影渡傍鸥不惊。——汪藻《春日·一春略无十日晴》
4、勤苦守恒业,始有数月粮。——黄燮清《秋日田家杂咏》
5、花片片飞风弄蝶,柳阴阴下水*桥。——张先《浣溪沙·楼倚春江百尺高》
6、桂棹兮兰枻,斵冰兮积雪;——屈原《九歌》
7、及兹春未深,数亩犹足佃。——王守仁《谪居粮绝请学于农将田南山咏言寄怀》
8、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杜甫《羌村三首·其三》
9、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王维《田园乐七首·其四》
10、田舍清明日,家家出火迟。——王建《寒食》
11、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陶渊明《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12、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
13、绿波春浪满前陂,极目连云?稏肥。——韦庄《稻田》
14、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15、千层石树遥行路,一带山田放水声。——姚鼐《山行·布谷飞飞劝早耕》
16、锦里烟尘外,江村八九家。——杜甫《为农》
17、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李颀《古从军行》
18、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白居易《村夜》
19、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苍。——聂夷中《田家》
20、书剑时将晚,丘园日已暮。——孟浩然《田园作》
21、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孟浩然《田家元日》
22、*人家微雨后,收红豆,树底纤纤抬素手。——欧阳炯《南乡子·路入南中》
23、岂知民力艰,颗米皆琳琅。——黄燮清《秋日田家杂咏》
24、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祖咏《望蓟门》
25、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缲车鸣。——王建《田家行》
26、高田如楼梯,*田如棋局。——杨慎《出郊》
27、幽音变调忽飘洒,长风吹林雨堕瓦。——李颀《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
28、梦入蓝桥,几点疏星映朱户。——吴文英《荔枝香*·七夕》
29、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王建《田家行》
30、鸟衔野田草,误入枯桑里。——李白《树中草》
31、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杜甫《江村》
32、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崔道融《溪居即事》
33、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白居易《望月有感》
34、出耒在明晨,山寒易霜霰。——王守仁《谪居粮绝请学于农将田南山咏言寄怀》
35、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徐玑《新凉》
36、登车宿迁北,万顷铺琼田。——陆文圭《宿迁道中遇雪》
37、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崔道融《田上》
38、牛靿咤咤,田确确,旱块敲牛蹄趵趵。——元稹《田家词/田家行》
39、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王维《过香积寺》
40、南山截竹为觱篥,此乐本自龟兹出。——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41、候馆梅残,溪桥柳细。——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
42、蚕无夏织桑充寨,田废春耕犊劳军。——杜荀鹤《题所居村舍》
43、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陈羽《从军行》
44、君看获稻时,粒粒脂膏香。——黄燮清《秋日田家杂咏》
45、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韦应物《观田家》
46、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白居易《春题湖上》
47、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王维《新晴野望》
48、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韦应物《观田家》
49、西风八九月,积地秋云黄。——黄燮清《秋日田家杂咏》
50、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李益《从军北征》
1、阑风伏雨催寒食,樱桃一夜花狼藉。——纳兰性德《菩萨蛮·阑风伏雨催寒食》
2、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二》
3、纵有新赠别离,医不可相思病体。——卢挚《双调·沉醉东风·春情》
4、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李璟《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
5、一声画角谯门,丰庭新月黄昏,雪里山前水滨。——白朴《天净沙·冬》
6、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张籍《节妇吟·寄东*李司空师道》
7、有怅寒潮,无情残照,正是萧萧南浦。——柳如是《金明池·咏寒柳》
8、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姜夔《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9、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温庭筠《梦江南》
10、春山烟欲收,天淡星稀小,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连芳草。——牛希济《生查子》
11、伤心阔别三千里,屈指思量四五年。——韩偓《寒食日重游李氏园亭有怀》
12、水墨画疏窗,孤影淡潇湘。——纳兰性德《木兰花慢·立秋夜雨送梁汾南行》
13、饯春无语,肠断春归路。春去能来,人去能来否。——王鹏运《点绛唇》
14、劝君频入醉乡来,此是无愁无恨处。——晏几道《玉楼春·雕鞍好为莺花住》
15、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辛弃疾《玉楼春·风前欲劝春光住》
16、扰扰马足车尘,被岁月无情,暗消年少。——元好问《玉漏迟·咏杯》
17、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李清照《行香子·天与秋光》
18、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唐婉《钗头凤》
19、参军春思乱如云,白发题诗愁送春。——欧阳修《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
20、今古柳桥多送别,见人分袂亦愁生。——张先《江南柳·隋堤远》
21、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22、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白居易《长相思》
23、*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
24、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璟《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
25、地转天旋千万劫,人间只此一回逢。当时何似莫匆匆。——吕碧城《浣溪沙》
26、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戴复古《满江红·赤壁怀古》
27、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倩谁唤、流莺声住。——辛弃疾《祝英台*·晚春》
28、一寸柔肠情几许?薄衾孤枕,梦回人静,彻晓潇潇雨。——惠洪《青玉案·丝槐烟柳长亭路》
29、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30、把酒送君天上去,琼玉琚玉佩軝鸿列。——严羽《满江红·送廖叔仁赴阙》
31、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32、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33、伫久河桥欲去,斜阳泪满。——吴文英《三姝媚·过都城旧居有感》
34、华表月明归夜鹤,叹当时、花竹今如此。——吴文英《金缕歌·陪履斋先生沧浪看梅》
35、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形容科举前心情的古诗
科举的古诗
科举的诗词
科举的诗句
科举上榜的古诗
祝愿科举的古诗
科举的诗句古诗
科举书院的古诗
科举的古诗文
写科举中第的古诗
科举失意的古诗
古诗讲科举中榜的
有关科举的古诗句
有关科举入闱的古诗
关于科举的诗句
三首关于科举的古诗
含科举的古诗词
跟科举有关的古诗
有关科举的诗词
有关科举制选举的古诗
关于科举的古诗文
在科举中产生的古诗
祝科举中第的古诗句
赞扬科举制的古诗
关于古人科举的古诗
科举制相关的古诗
形容科举的诗句
关于科举有关的古诗
描述科举失利的古诗
关于科举制的诗句
五个字代表的心情说说
看破一个人的说说
吃丑橘的心情说说
致信任我的人说说
微笑与幸福的说说
拒绝网恋的说说
不要勉强在一起的说说
qq名片说说
花钱如流水相关的说说
表白被拒绝的说说伤感
关于说违心话的说说
为利益出卖朋友的说说
不要看不起一个人说说
讨厌偏心的人说说心情
思念男友的说说
好久没晒照片搞笑说说
**淡淡的幸福说说
气别人的说说
关于好人坏人的说说
淑女变成女汉子的说说
努力不被认可的说说
结婚一周年微信说说
这会好想睡觉的说说
陌生的城市现实的说说
天堂里没有痛苦的说说
关于科比励志的说说
在一起一年的说说
去海边的心情说说
二人世界的甜蜜说说
冷落的说说
成熟男人心情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