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科举前心情的古诗

关于形容科举前心情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形容科举前心情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形容科举前心情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形容科举前心情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8) 语录(67k+) 说说(15) 名言(1k+) 诗词(102) 祝福(2) 心语(8k+)

  • 古代科举考试童生试

  • 考试,古代,语文
  • 古代科举考试童生试

      科举制度是古代*及受*影响的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代科举考试童生试,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童生试(tong sheng shi):明、清以两代取得生员(秀才)资格的考试。简称童试,亦称小考、小试。应考者称童生,亦作儒童、文童。

      童生试也叫“童试”。明、清两代以取得生员(秀才)资格的考试。简称童试,亦称小考、小试。应考者称童

      生,亦作儒童、文童。未被录取者虽至白首,不改童生之称,童生试包括县试、府(或直隶厅、州)试与院试三个阶段。每三年举行两次。丑、未、辰、戌年为岁考,寅、申、巳、亥年为科考。院试录取者为生员,送入府、县学宫,称入学。岁考、科考则为考核已入学的.生员的考试。《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分类

      童生试,是明清两代取得生员的入学考试,可分为县试、府试、院试,是读书士子的进身之始。

      县试

      多在二月举行,由知县主持,一般考五场,分别考八股文、试贴诗、经论、律赋、策论等。县试要求有4名村庄里的人和1名秀才保举,方可参加考试。

      府试

      多在四月举行,由知府(或直隶州知州、直隶厅同知)主持,县试已录取的士子得以参加,连考三场。府试要求5名村里的人和一名秀才保举,方可参加考试。府试通过者方可参加院试。

      通过县、府试的便可以称为“童生”,参加由各省学政或学道主持的院试。

      有些读书人要多次尝试才能通过最基本的县、府试成为童生。亦有人得到童生的身份后,院试多次落第,到了白发苍苍仍称童生者大不乏人。清道光年间广东曾经多次有百岁童生参加院试的纪录。

      院试

      是童试的最高一级,它由学政主持。院试要求有6名村里的人和2名秀才保举,方可参加考试。院试通过者才可进入官方学校,成为一个地方生员。

      清朝院试三年两试,一为岁试,一为科试。逢寅、审、巳、亥年举行“科试”,逢丑、未、戌、辰、年举行“岁试”。童生可在三年内参加一次科试和一次岁试。院试得到第一名的称为案首。

      院试录取者即可进入所在地、府、州、县学为生员,俗称“秀才”,算是有了“功名”,进入士大夫阶层;有免除差徭,见知县不跪、不能随便用刑等特权。

      生员分廪生、增生、附生三等。

      成绩最好的称“廪生”,可自公家领取廪米津贴,谓之廪保,又称廪膳生。其定额甚严,每年都要考列三等,通过考试才能保有食廪资格,故为诸生之首。在地方上有一定的地位,童子应试,必须由该县的廪生保送,乃得入场。

      其次称“增生”,“增广生员”的简称,是指定员以外增加的称增广生员,故称增生、增广生,不供给粮食,“廪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额的。

      三是“附生”,“附学生员”的简称,增生外再增名额,为诸生之末,故称附学生。凡生员初入学,尚未取得廪生、增生资格的生员皆称附生。

    [阅读全文]...

2022-01-25 01:35:52
  • 关于科举考试的古诗词有哪些 古诗词大全最新整理

  • 考试
  • 1.《登科后》唐朝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2.《出城》唐朝

    李贺

    雪下桂花稀,啼乌被弹归。关水乘驴影,秦风帽带垂。入乡诚可重,无印自堪悲。卿卿忍相问,镜中双泪姿。

    3.《送丘为落第归江东》唐朝

    王维

    怜君不得意,况复柳条春。为客黄金尽,还家白发新。五湖三亩宅,万里一归人。知祢不能荐,羞为献纳臣。

    4.《送沈亚之歌·并序》唐朝

    李贺

    文人沈亚之,元和七年以书不中第,返归于吴江。吾悲其行,无钱酒以劳,又感沈之勤请,乃歌一解以送之。吴兴才人怨春风,桃花满陌千里红。紫丝竹断骢马小,家住钱塘东复东。…

    5.《喜张沨及第》唐朝

    赵嘏

    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

    6.《赠孙绮新及第》唐朝

    李商隐

    长乐遥听上苑钟,彩衣称庆桂香浓。陆机始拟夸文赋,不觉云间有士龙。

    7.《海上生明月·科试》唐朝

    李华

    皎皎秋中月,团团海上生。影开金镜满,轮抱玉壶清。渐出三山岊,将凌一汉横。素娥尝药去,乌鹊绕枝惊。照水光偏白,浮云色最明。此时尧砌下,蓂荚自将荣。

    8.《和主司王起 / 一作奉和主司王仆射答周侍郎贺放榜作》唐朝

    卢肇

    嵩高降德为时生,洪笔三题造化名。凤诏伫归专北极,骊珠搜得尽东瀛。褒衣已换金章贵,禁掖曾随玉树荣。明日定知同相印,青衿新列柳间营。

    9.《重登科》唐朝

    杜牧

    星汉离宫月出轮,满街含笑绮罗春。花前每被青蛾问,何事重来只一人。

    10.《登第报家人》宋朝

    董德元

    御笔封题墨未乾,君恩重许拜金銮。故乡若问登科事,便是当初老榜官。

    11.《送李亿东归》唐朝

    温庭筠

    黄山远隔秦树,紫禁斜通渭城。别路青青柳弱,前溪漠漠苔生。和风澹荡归客,落月殷勤早莺。灞上金樽未饮,宴歌已有馀声。

    12.《柳下暗记》唐朝

    李商隐

    无奈巴南柳,千条傍吹台。更将黄映白,拟作杏花媒。

    13.《考试局与孙元忠博士竹间对窗夜闻元忠通书声·屋山啼乌儿当归》宋朝

    黄庭坚

    屋山啼乌儿当归,玉钗罥蛛郎马嘶。去时灯火正月半,阶前雪消萱草齐。

    14.《考试局与孙元忠博士竹间对窗夜闻元忠通书声·勃姑夫妇喜相唤》宋朝

    黄庭坚

    勃姑夫妇喜相唤,街头雪泥即渐乾。已放游丝高百尺,不应桃李尚春寒。

    15.《考试局与孙元忠博士竹间对窗夜闻元忠诵书声》宋朝

    黄庭坚

    南窗读书声吾伊,北窗见月歌竹枝。我家白发问乌鹊,他家红妆占蛛丝。

    16.《考试毕登铨楼》宋朝

    梅尧臣

    春云浓淡日微光,双阙重门耸建章。不上楼来知几日,满城无算柳梢黄。

    17.《抚州吴茂荣挽诗·世已尊科举》宋朝

    项安世

    世已尊科举,人多失老成。行书周族党,身欠汉公卿。犹藉千年润,能傅万壑清。怆怀非一士,何恨不知名。

    [阅读全文]...

2022-03-27 17:29:35
  • 探讨诗词里的科举

  • 探讨诗词里的科举

      科举其实是作诗的好题材。考试本身当然比较枯燥,没有什么诗意,但科举给命运带来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则使人心潮涌动,情绪满怀,不禁挥毫赋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是登科者洋溢的喜悦。科举是出好诗的,可惜现代的文学史家很少从这个角度着眼。清代徐松的《登科记考》最后一卷辑录了不少吟咏科举的唐诗,细读中能体会当时科举的具体情形,堪作诗史。“诗”作为“史”的好处是不仅能纪事,还能保存当事人生动鲜活的情感。古人的情感也应该看作是一种珍贵的史料,一种真切的史证。

      科举确实有戏剧性甚至传奇性,充满奇迹,使人生骤然间根本改变,宛如童话,“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古语颇传其神。方干的诗写道:“半日功夫举世名。”“半日”与“举世”的对比使这种戏剧性非常强烈。薛逢诗曰:“正怜日暖云飘路,何处宴风满衣。”失意的徘徊迷茫与得志的精神抖擞就在瞬间切换。这些诗句渲染功名、饮宴之类的虚荣浮华当然不太好,但所折射出的人生变迁的强度却真实可感。这种变迁充满刺激,甚至可以说很激动人心,给社会生活注入了相当的活力。或许这正是科举制度长具魅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唐语林》记载唐宣宗“羡进士”,见朝臣就问是不是科举出身,听见说是就高兴,会追问当时考的什么诗,考官是谁,并“尝于禁中题‘乡贡进士李道龙’”。连皇帝都“爱羡进士”,自己想当进士,说明科举实在是人生的一种高峰体验。

      科举不是简单的人生变迁,它还是一种社会流动。草根阶层能通过科举上升为政治精英,后来殿试常用的咨语“多士来自田间”并非虚言。岑参有送人擢第后回乡拜亲的诗:“橘怀三个去,桂折一枝将”;“江村人事少,时作捕鱼郎。”这个擢第者大约就是个农家子。钱起也有送人及第还家的诗:“借问还家何处好,玉人含笑下机迎。”这说的也是耕织之家。刘驾《送人及第东归》中有句:“归程不淹留,指期到田园。香醪四邻熟,霜橘千株繁。肯忆长安夜,论诗风雪寒。”荒村与都城、务农与论诗、乡邻与宫殿可以相通达,科举制度带来的政治局面是惊人的。这种社会流动不仅使朝廷能在辽阔的视野下真正选出贤才,能使底层社会的`知识与体验进入高层政治,同时也使大多数人都觉得有出路、有希望,心情*顺,不会有被抛弃感。这应当说是很有现代性的政治因素了。有史家论及“盛唐气象”时曾归因于其时“人的*”;“人的*”在当时当然只能是相对而言,但科举制确实可以看做是对人的一种*。

      唐代科举重寒门有时甚至有点矫枉过正,有“科第之选、宜与寒士”的理论,这使作为世家子弟的杜牧大为不*,他在《上宣州高大夫书》中严辞质问:“科第之设,圣祖神宗所以选贤才也,岂计子弟与寒士也?”这也说明科举在唐代是大有益于寒门仕进的。科举同时也促使世家子弟埋头向学,因为考试的竞争激烈而又严酷。刘禹锡的一首送考诗写道:“谁怜相门子,不语望秋山。生长绮纨内,辛勤笔砚间。”他的另一首诗也赞美备考的世家子弟:“童心便有爱书癖,手指今余把笔痕。”似乎可以不夸张地说,科举考试创造出了一个各阶层都不能自外的“学*型社会”。

      还是刘禹锡一首送人“赴制举”的诗说得到位:“古来才杰士,所嗟遭时难。一鸣从此始,相望青云端。”科举制解决了古来才杰之士不得伸张的政治难题,使社会生活为之一新。唐代科考应该说是比较公*的,大家好像也都服气。岑参贺人考中的古诗写道:“君不见三峰直上五千仞,见君文章亦如此。如君兄弟天下稀,雄辞健笔皆若飞。”读来觉得这是由衷之言。即使落第者也并不埋怨社会,并不迁怒于朝廷,虽然内心难免惆怅、悲伤。温庭筠的七律诗句“犹喜故人先折桂,自怜羁客尚飘蓬”,写的就是这种心态。崔涂的《喜友人及第》对自己的落第更显得达观,只是责备自己才学不够,丝毫不怨天尤人:“只应才自薄,岂是命难通。”总的来看科考失败者的心理是*衡的,没有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大夫常有的被压抑的悲愤。此时的国家即使万方多难也仍然元气充沛。“骑火高低影,街鼓参差声。可怜早朝者,相看意气生”:这是白居易的《早送举人入试》,让我们看到其时的政治与人生都是生机勃勃的。

      李书磊:学者,任教于中央党校。从事文化史、文化理论及城市研究,有专著与个人文集九种。

    [阅读全文]...

2022-01-03 04:32:29
  • 清朝科举考试简介

  • 考试
  • 清朝科举考试简介

      文字像精灵,只要你用好它,它就会产生让你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无论我们说话还是作文,都要运用好文字。只要你能准确灵活的用好它,它就会让你的语言焕发出活力和光彩。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清朝科举考试简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9世纪80年代后,随着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发展,科举制度发生改变。1888年,清*准设算学科取士,首次将自然科学纳入考试内容。1898年,加设经济特科,荐举经时济变之才。同时,应康有为等建议,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严禁凭楷法优劣定高下。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下令所有考试悉照旧制。

      1901年9月清廷实行“新政”后,各地封疆大吏纷纷上奏,重提改革科举,恢复经济特科,1904年,清廷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此时,科举考试已改八股为策论,但尚未废除。因科举为利禄所在,人们趋之若鹜,新式学校难以发展,因此清廷诏准*、张之洞所奏,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至此,在*历史上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最终被废除,科举取士与学校教育实现了彻底分离。

      1905年9月2日,*、张之洞奏请立停科举,以便推广学堂,咸趋实学。清廷诏准自1906年开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并令学务大臣迅速颁发各种教科书,责成各督抚实力通筹,严饬府厅州县赶紧于乡城各处遍设蒙小学堂。

      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生或童生,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清代有府学、州学和县学,统称为儒学)。儒学和孔庙在一起,称为学宫。生员“入学”后即受教官(教授、学正、教谕、训导)的管教。清初生员尚在学宫肄业(有月课和季考,后来变成有名无实了),又称为生,俗称秀才。这是“功名”的起点。

      生员分为三种:成绩最好的是廪生,有一定名额,由公家发给粮食;其次是增生,也有一定名额;新“入学”的称为附生。每年由学政考试,按成绩等第依次升降。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又称为大比。由于是在秋季举行,所以又称为秋闱。参加乡试的是秀才(生),但是秀才在参加乡试之前先要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成绩优良的才能选送参加乡试。乡试考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

      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所以会试又称为礼闱,又称为春闱。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会试后一般要举行复试。

      清代的科举考试制度分两个阶段,一个是科举的初步考试,一个是科举的正式考试。科举的初步考试有这么三种,一种叫童试,一种叫岁试,一种叫科试。童试,一般又叫做“小考”。凡童子开始应初试的时候称做“童生”,童生经过一定的考试选拔,在县里面选拔了以后到督学进行考试,督学考试合格就可以称做“秀才”了。范进是多年的童生,最后终于考上秀才了。秀才每一年考一次,这也是一个选优的过程,这叫“岁试”。每三年还要参加一次大的考试,叫“科试”。每三年考一次,主要是为了推举举人考试的资格,通过这个考试的提名,便有资格参加举人的考试。范进刚好赶上童试这一年也是科试的同一年,他考上了童试的第一名秀才,自然就有资格参加举人的考试。这是科举的初步考试。

      接下来是科举的正式考试,它也有三种:乡试、会试、殿试。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即在子、卯、午、酉这四个年中的八月举行乡试。乡试考中了以后就称为举人,举人实际上是候补官员,有资格做官了。按清代的科举制度规定,举人可以到吏部注册,可以取得一定官职,可以当县官了。当然这个职位很少,每年大概就40人到130人的名额。举人的名额很少,那么举人当中候补做官的人就更少了,这样就往往有候补官。这是第一种乡试。接下来是会试。会试是紧接着乡试,在第二年的二月份举行。乡试是头年的八月份考完,第二年的二月是春天,到京城考试,叫“春试”,这就是会试。会试如果考中了,称为贡士,贡士每年的名额大概有300名左右。会试考完以后还要进行第三场考试殿试,在会试以后的第二个月,大概在4月份前后。殿试是皇帝在太和殿亲自考试,考中后就是钦定的进士,可以直接做官了。

      科举内容

      以上各种考试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试帖诗等。八股文题目出自四书五经,略仿宋代的经义,但是措辞要用古人口气,所谓代圣贤立言。结构有一定的程式,字数有一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又称为八比文、时文、时艺、制艺。

      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八股文。八股文主要测试的内容是经义,《诗》《书》《礼》《易》《春秋》,五经里选择一定的题目来进行写作。题目和写作的方式都是有一定格式的。八股文中有四个段落,每个段落都要有排比句,有排比的段落,叫四比,后来又叫八股。八股文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一个人能不能升官,能不能科举考试中进士升官。所以在小说中说:“当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须讲汉唐。”“汉”是指汉代的文章,“唐”指的是唐诗,汉代的文章也好,唐代的诗歌也好,都不如当今皇帝所看重的八股文,八股文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当时的人们都一门心思地扑在八股文上,只有八股文章才能敲开科举考试的大门。

      殿试

      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称传胪。

      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其余诸进士再参加朝考,考论诏奏议诗赋,选擅长文学书法的为庶吉士,其余分别授主事(各部职员)、知县等(实际上,要获得主事、知县等职,还须经过候选、候补,有终身不得官者)。庶吉士在翰林院内特设的'教*馆(亦名庶常馆)肄业三年期满举行“散馆”考试,成绩优良的分别授翰林院编修、翰林院检讨(原来是第二甲的授翰林院编修、原来是第三甲的授翰林院检讨),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或分发到各省任知县。

      拓展:科举考试是哪个朝代

      科举萌发于南北朝时期,正式诞生于隋炀帝时期,科举真正成型是在唐朝。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九品中正制。据史载,开皇三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诏举“贤良”。应为开皇七年(587年),又令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干济”二科举人。隋炀帝大业三年四月,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可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骄壮”等10科举人。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取士。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叫试策。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这个变化有过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对于科举的开创,史学界有异议。历史学家俞大纲、唐长孺、何忠礼、金铮等认为唐朝开创了科举。

      何忠礼《科举制起源辨析——兼论进士科首创于唐》否认隋代有进士和进士科之说,他的理由亦有二:一是遍考《隋书》和隋代文献,虽然记载了开皇和大业中所举的众多科名,却未见进士科之名,也未见进士科考试之实;二是在唐、五代文献中所载隋进士有房玄龄、温彦博、侯君素、孙伏伽、张损之、杨纂等6人,可是经过考证、除杨纂的进士身份,因文献阙如,无从查考外,其余5人不是查无实据,就是以时制比附古制,将隋代以秀才、明经科察举为官,比附成进士科登第,唐代虽有进士科开创于隋的记载,但也有进士科开创于唐的记载,所以他认为隋代实行的仍是察举制,进士科也起源于唐。

      俞大纲对隋置进士科一条颇有疑义,他说:“若谓察举对策之法,已为完形之考试制度,则当上溯两汉为权舆,若谓朝廷,开科待人,士子投牒自试,始可谓完形之考试制度,则当以唐为始,不可谓肇基于隋,确定于唐矣。”提出士人“投牒自试”是科举制度起源的主要标志这一极有价值的见解。唐长孺提出了与俞大纲相似的看法,他认为唐代科举制度的重要特点在于是否“准许怀牒自试”,而南北朝后期,已出现士人“怀牒自试”的个例,反映了当时科举制度正在萌芽之中。

      进入80年代,有学者著文指出:要确定科举制度起源于何时,首先要把握住它区别于其他选举制度的特殊本质,也就是解决什么是科举的问题。何忠礼在《科举制起源辨析——兼论进士科首创于唐》一文中提出,考察整个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基本上可以概括出这样三个特点:“第一,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应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第二,‘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换言之,举人及第或黜落必须通过严格的考校才能决定,第三,以进士科为主要取士科目,士人定期赴试。”并通过多方面的论证,认为上述特点中的“投牒自进”和考试黜落法虽然在南北朝后期已露出了端倪,但正式出现却在唐代,隋代尽管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实行的仍然是察举制。至于史书所载隋代已有进士科的说法,也查无实据。因此,科举制度正式形成的时间不是在隋代而是在唐代。

      科举考试的发展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创立完善科举的关键人物。在唐朝,考试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设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前者难,后者易)。

      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

      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常科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称“权知贡举”。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第一名曰状元或状头。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称探花使。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宴会以后,同到慈恩寺的大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所以又把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选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唐代大家柳宗元进士及第后,以博学宏词,被即刻授予“集贤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试落选,只能到节度使那儿去当幕僚,再得到正式的官职。韩愈在考中进士后,三次选试都未通过,不得不去担任节度使的幕僚,才踏进官场。

      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他即位后,大大扩充了学院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武则天载初元年二月,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这是科举中殿试的开始,但在唐代并没有形成永制。

      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射、马枪、负重摔跤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而在唐代最著名的武状元便是郭子仪了。

      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他在位期间,曾在长安、洛阳宫殿八次亲自面试科举应试者,录取很多很有才学的人。

    [阅读全文]...

2022-05-05 13:52:55
  • 诗名含有举字的古诗词 名字含举字的诗词

  • 满江红 次白君举州卒所寄韵。君举三十年前

    曹伯启〔元代〕

    比以簿书倥偬,不酬答,闻改除天台,恐因得簪盍於惠泉之侧,用以叙壮岁分携,凝望眼、略无虚日。嗟我辈、江南江北,为谁形役。自愧散材非管鲍,遥怜老友真元白。况文章之外有良能,安民策。谈笑兴,浮云隔。离别恨,流年逼。试赓歌雅韵,不论呼吸。百粤谷山应好在,半生萍梗无终毕。□流行坎止任天公,吾难必。

    送张仲举归晋阳举进士 其六

    陈樵〔元代〕

    矫矫凌云赋,累累白雪歌。世人祇漫与,吾子视如何。

    谁预文章观,君宜甲乙科。秋闱今独立,春兴未须多。

    送张仲举归晋阳举进士 其一

    陈樵〔元代〕

    藉甚张公子,词华众所推。门闾千里望,天地一编诗。

    花落山公宅,云寒杵臼祠。看君归晋日,翻作别家时。

    送张仲举归晋阳举进士 其二

    陈樵〔元代〕

    世业今谁继,瑶编自讨论。长材归下吏,吾子好斯文。

    千里风期合,三才月旦尊。眼中今落落,俗下正纷纷。

    送张仲举归晋阳举进士 其三

    陈樵〔元代〕

    牵牛在南纪,游子上河梁。殿阁终前*,江湖且下方。

    州闾无别业,文字有他肠。万里关西路,秋槐日夜黄。

    送张仲举归晋阳举进士 其四

    陈樵〔元代〕

    长歌望吴越,不道出无车。明节固所尚,清门难可居。

    春帆移暮雨,晚饭半江蔬。何地非乡社,终期返故庐。

    送张仲举归晋阳举进士 其五

    陈樵〔元代〕

    挂帆谢公浦,把酒阖闾城。江柳不忍折,春风当别行。

    关云连楚暗,陇月向吴生。叶落长安道,思君北问程。

    怀寄寇元弼王文举十首之九招文举

    贺铸〔宋代〕

    後夜溪山雪,临门望子猷。莫因清兴尽,半道却回舟。

    下北岩适举正鹏举自溪上来迎道中赋此

    刘崧〔元代〕

    步出北岩望*野,石角垂萝青可把。多谢萧钟两故人,相迎直过青山下。

    闻庄鹏举山茶小盆葩华杂然有意举以见遗因作诗求之

    喻良能〔宋代〕

    琉璃剪叶碧团团,收拾繁枝径尺寒。举赠诗翁知有意,要令饱看鹤头丹。

    [阅读全文]...

2022-07-30 09:08:51
  • 含有举字的古诗词 带举字的诗词名句

  •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 陪侍御叔华登楼歌》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九万里风鹏正举。——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篇》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

    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辛弃疾《鹧鸪天·送廓之秋试》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杜甫《饮中八仙歌》

    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查慎行《三闾祠》

    举头红日*,回首白云低。——寇准《咏华山》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红楼梦·第五回》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辛弃疾《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渔父》

    不*人情,举世皆畏途;不察物情,一生俱梦境。——《小窗幽记·集醒篇》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陆游《除夜雪》

    事无终始,无务多业;举物而暗,无务博闻。——《墨子·02章 修身》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智者不危众以举事,仁者不违义以要功。——《后汉书·列传·窦融列传》

    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篇》

    举大事,必慎其终始——《礼记·文王世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孟子及其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冯延巳《谒金门·风乍起》

    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侯蒙《临江仙·未遇行藏谁肯信》

    用兵之道,先胜后战,量敌论将,故举无遗策。——《三国志·魏书·荀彧攸贾诩传》

    仙人如爱我,举手来相招。——李白《焦山望寥山》

    不*人情,举足尽是危机;不体物情,一生俱成梦境。——《格言联璧·接物类》

    举直错诸枉,*服;举枉错诸直,*不服。——《论语·为政篇》

    激气已能驱粉黛,举杯便可吞吴越。——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正义直指,举人之过,非毁疵也——《荀子·不苟》

    举大事必有所资——《南史·列传·卷五十三》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陆游《鹊桥仙·华灯纵博》

    亲戚不附,无务外交;事无终始,无务多业;举物而暗,无务博闻。——《墨子·02章 修身》

    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陈与义《观雨》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增广贤文·上集》

    举物而暗,无务博闻。——《墨子·02章 修身》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曹雪芹《终身误》

    曲重其豫,犹恐及其祸,是以百举而不陷也。——《荀子·仲尼》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团扇不摇风自举,盈盈翠竹,纤纤白苎,不受些儿暑。——文征明《青玉案·庭下石榴花乱吐》

    举棋不定,不胜其耦。——《左传·襄公·襄公二十五年》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尧不能独成,乌获之不能自举——《韩非子·观行》

    君子安礼乐利,谨慎而无斗怒,是以百举而不过也。——《荀子·臣道》

    凡兵家之法,要在应变,好在知兵,举动必先料敌。——《百战奇略·第十卷·变战》

    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黄裳《减字木兰花·竞渡》

    闻贤而不举,殆;闻善而不索,殆;见能而不使,殆——《管子·法法》

    人中骐骥驰千里,海内鲲鹏举九天。

    贤能不待次而举,罢不能不待须而废——《荀子·王制》

    [阅读全文]...

2022-03-08 08:13:42
  • 心情惆怅古诗句

  • 心情,惆怅
  •   一帘幽梦,谁还会是谁的牵依;往事前尘,谁不是心带惆怅的过客。

      1.一片春愁待酒浇。——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

      2.天外凤凰谁得髓?无人解合续弦胶。——杜牧《读韩杜集》

      3.关河底事空留客?岁月无情不贷人。——于谦《立春日感怀》

      4.盈盈伫立,无言有泪,断肠争忍回顾。——柳永《采莲令·月华收》

      5.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高启《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6.他乡逢七夕,旅馆益羁愁。——孟浩然《他乡七夕》

      7.横笛和愁听,斜枝倚病看。——崔道融《梅花》

      8.画眉楼上愁登临。——郑文妻《忆秦娥·花深深》

      9.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10.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11.已觉逝川伤别念,复看津树隐离舟。——王勃《秋江送别二首》

      12.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李商隐《流莺》

      13.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14.泪湿罗衣脂粉满。——李清照《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

      15.傍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16.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张炎《高阳台·西湖春感》

      17.西风梧井叶先愁。——吴文英《浣溪沙·秋情》

      18.算翠屏应是,两眉馀恨倚黄昏。——孔夷《南浦·旅怀》

      19.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杜甫《羌村三首·其三》

      20.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望月有感》

      21.离骚读罢总堪伤。——舒頔《小重山·端午》

      22.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23.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晏殊《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24.山暝闻猿愁,沧江急夜流。——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25.春无主!杜鹃啼处,泪洒胭脂雨。——陈子龙《点绛唇·春日风雨有感》

      26.万顷烟波万顷愁。——淮上女《减字木兰花·淮山隐隐》

      27.泪粉偷将红袖印。——欧阳修《玉楼春·去时梅萼初凝粉》

      28.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李商隐《赠荷花》

      29.却愁宴罢青娥散,扬子江头月半斜。——韦庄《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

      30.拟把伤离情绪,待晓寒重说。——纳兰性德《好事*·帘外五更风》

      31.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李华《春行寄兴》

      32.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李颀《古从军行》

      33.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范仲淹《苏幕遮·怀旧》

      34.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沈如筠《闺怨二首·其一》

      35.夜夜相思更漏残,伤心明月凭阑干,想君思我锦衾寒。——韦庄《浣溪沙·夜夜相思更漏残》

      36.坠粉飘香,日日唤愁生。——卢祖皋《江城子·画楼帘暮卷新晴》

      37.轻衫未揽,犹将泪点偷藏。——史达祖《夜合花·柳锁莺魂》

      38.渔灯明远渚,兰棹今宵何处?罗袂从风轻举,愁杀采莲女!——毛文锡《应天长·*江波暖鸳鸯语》

      39.昔日横波目,今成流泪泉。——李白《长相思三首·其二》

      40.远眼愁随芳草,湘裙忆著春罗。——史达祖《临江仙·倦客如今老矣》

      41.发短愁催白,颜衰酒借红。——陈师道《除夜对酒赠少章》

      42.萧条清万里,瀚海寂无波。——李白《塞上曲》

      43.如今但暮雨,蜂愁蝶恨,小窗闲对芭蕉展。——吕渭老《薄幸·青楼春晚》

      44.蜡泪恼东风,旧垒眠新燕。——纳兰性德《生查子·鞭影落春堤》

      45.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栏干看落晖。——黄巢《自题像》

      46.邮亭无人处,听檐声不断,困眠初熟。——周邦彦《大酺·越调春雨》

      47.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许浑《咸阳城东楼》

      48.萧萧江上荻花秋,做弄许多愁。——贺铸《眼儿媚·萧萧江上荻花秋》

      49.黄昏庭院柳啼鸦,记得那人,和月折梨花。——陈亮《虞美人·东风荡飏轻云缕》

      50.岁月无多人易老,乾坤虽大愁难著。——吴潜《满江红·豫章滕王阁》

    [阅读全文]...

2022-01-19 20:10:47
  • 描写心情的诗句古诗大全

  • 心情
  • 描写心情的诗句古诗大全

    1、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2、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孟浩然《过故人庄》

    3、野田春水碧于镜,人影渡傍鸥不惊。——汪藻《春日·一春略无十日晴》

    4、勤苦守恒业,始有数月粮。——黄燮清《秋日田家杂咏》

    5、花片片飞风弄蝶,柳阴阴下水*桥。——张先《浣溪沙·楼倚春江百尺高》

    6、桂棹兮兰枻,斵冰兮积雪;——屈原《九歌》

    7、及兹春未深,数亩犹足佃。——王守仁《谪居粮绝请学于农将田南山咏言寄怀》

    8、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杜甫《羌村三首·其三》

    9、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王维《田园乐七首·其四》

    10、田舍清明日,家家出火迟。——王建《寒食》

    11、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陶渊明《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12、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

    13、绿波春浪满前陂,极目连云?稏肥。——韦庄《稻田》

    14、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15、千层石树遥行路,一带山田放水声。——姚鼐《山行·布谷飞飞劝早耕》

    16、锦里烟尘外,江村八九家。——杜甫《为农》

    17、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李颀《古从军行》

    18、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白居易《村夜》

    19、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苍。——聂夷中《田家》

    20、书剑时将晚,丘园日已暮。——孟浩然《田园作》

    21、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孟浩然《田家元日》

    22、*人家微雨后,收红豆,树底纤纤抬素手。——欧阳炯《南乡子·路入南中》

    23、岂知民力艰,颗米皆琳琅。——黄燮清《秋日田家杂咏》

    24、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祖咏《望蓟门》

    25、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缲车鸣。——王建《田家行》

    26、高田如楼梯,*田如棋局。——杨慎《出郊》

    27、幽音变调忽飘洒,长风吹林雨堕瓦。——李颀《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

    28、梦入蓝桥,几点疏星映朱户。——吴文英《荔枝香*·七夕》

    29、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王建《田家行》

    30、鸟衔野田草,误入枯桑里。——李白《树中草》

    31、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杜甫《江村》

    32、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崔道融《溪居即事》

    33、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白居易《望月有感》

    34、出耒在明晨,山寒易霜霰。——王守仁《谪居粮绝请学于农将田南山咏言寄怀》

    35、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徐玑《新凉》

    36、登车宿迁北,万顷铺琼田。——陆文圭《宿迁道中遇雪》

    37、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崔道融《田上》

    38、牛靿咤咤,田确确,旱块敲牛蹄趵趵。——元稹《田家词/田家行》

    39、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王维《过香积寺》

    40、南山截竹为觱篥,此乐本自龟兹出。——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41、候馆梅残,溪桥柳细。——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

    42、蚕无夏织桑充寨,田废春耕犊劳军。——杜荀鹤《题所居村舍》

    43、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陈羽《从军行》

    44、君看获稻时,粒粒脂膏香。——黄燮清《秋日田家杂咏》

    45、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韦应物《观田家》

    46、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白居易《春题湖上》

    47、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王维《新晴野望》

    48、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韦应物《观田家》

    49、西风八九月,积地秋云黄。——黄燮清《秋日田家杂咏》

    50、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李益《从军北征》

    [阅读全文]...

2022-02-23 11:59:08
  • 心情低落的句子古诗

  • 低落,心情,伤感
  • 1、阑风伏雨催寒食,樱桃一夜花狼藉。——纳兰性德《菩萨蛮·阑风伏雨催寒食》

    2、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二》

    3、纵有新赠别离,医不可相思病体。——卢挚《双调·沉醉东风·春情》

    4、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李璟《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

    5、一声画角谯门,丰庭新月黄昏,雪里山前水滨。——白朴《天净沙·冬》

    6、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张籍《节妇吟·寄东*李司空师道》

    7、有怅寒潮,无情残照,正是萧萧南浦。——柳如是《金明池·咏寒柳》

    8、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姜夔《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9、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温庭筠《梦江南》

    10、春山烟欲收,天淡星稀小,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连芳草。——牛希济《生查子》

    11、伤心阔别三千里,屈指思量四五年。——韩偓《寒食日重游李氏园亭有怀》

    12、水墨画疏窗,孤影淡潇湘。——纳兰性德《木兰花慢·立秋夜雨送梁汾南行》

    13、饯春无语,肠断春归路。春去能来,人去能来否。——王鹏运《点绛唇》

    14、劝君频入醉乡来,此是无愁无恨处。——晏几道《玉楼春·雕鞍好为莺花住》

    15、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辛弃疾《玉楼春·风前欲劝春光住》

    16、扰扰马足车尘,被岁月无情,暗消年少。——元好问《玉漏迟·咏杯》

    17、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李清照《行香子·天与秋光》

    18、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唐婉《钗头凤》

    19、参军春思乱如云,白发题诗愁送春。——欧阳修《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

    20、今古柳桥多送别,见人分袂亦愁生。——张先《江南柳·隋堤远》

    21、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22、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白居易《长相思》

    23、*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

    24、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璟《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

    25、地转天旋千万劫,人间只此一回逢。当时何似莫匆匆。——吕碧城《浣溪沙》

    26、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戴复古《满江红·赤壁怀古》

    27、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倩谁唤、流莺声住。——辛弃疾《祝英台*·晚春》

    28、一寸柔肠情几许?薄衾孤枕,梦回人静,彻晓潇潇雨。——惠洪《青玉案·丝槐烟柳长亭路》

    29、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30、把酒送君天上去,琼玉琚玉佩軝鸿列。——严羽《满江红·送廖叔仁赴阙》

    31、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32、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33、伫久河桥欲去,斜阳泪满。——吴文英《三姝媚·过都城旧居有感》

    34、华表月明归夜鹤,叹当时、花竹今如此。——吴文英《金缕歌·陪履斋先生沧浪看梅》

    35、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阅读全文]...

2022-06-15 14:33:46
形容科举前心情的古诗 - 句子
形容科举前心情的古诗 - 语录
形容科举前心情的古诗 - 说说
形容科举前心情的古诗 - 名言
形容科举前心情的古诗 - 诗词
形容科举前心情的古诗 - 祝福
形容科举前心情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