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诗的流派和分类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的流派和分类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的流派和分类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的流派和分类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诗歌流派的介绍
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诗歌流派的介绍,欢迎参考阅读。
新国风
新国风即国风精神在新时代的体现。新国风的基本定义是:秉承“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传统精神,站在民众的立场,用凝练的语言、流转的韵律、表达抒发自己对于当代生活的切实感悟,并力求达到晓畅明白却又内蕴深厚的艺术效果。
“五四”派
现代诗歌是“五四”运动以来的诗歌,其主体是用白话写作,以打破旧诗词格律为主要标志的新诗。最早试验并倡导新诗的杂志是《新青年》,1917年2月2卷6号上刊出胡适的白话诗8首,1920年胡适《尝试集》出版,是第一部白话新诗集。代表初期新诗最高成就的是浪漫主义诗人郭沫若,他的《女神》中大部分作品写于1920年前后,传达着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开一代诗风。
1926年围绕北京《晨报》的《诗镌》,集合了一批立志要为新诗创格律的诗人,其中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等人,他们随后还创办了《新月》和《诗刊》,“新月派”由此得名。新月派诗人中闻一多的理论最为完整明确,他主张诗应当有音乐的美(主要指*仄,音韵),绘画的美(主要指词藻,色彩与意境等),建筑的美(主要指诗节句式的匀称整饬),总之要“理性节制情感”,带着“镣铐”来“跳舞”,这是对诗人更高的审美要求。
新月派
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新月派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文化弱点,也使新诗进入了自觉创造的时期。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动转移到上海,这是后期新月派。它以《新月》月刊和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新加入成员有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等。后期新月派提出了“健康”、“尊严”的原则,坚持的仍是超功利的、自我表现的、贵族化的“纯诗”的立场,讲求“本质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谨严”,但诗的艺术表现、抒情方式与现代派趋*。
“三美”中的音乐美是指新月派诗歌每节韵脚都不一样,好像音乐一样。建筑美是指诗歌的格式好像建筑一样。绘画美指的是新月派诗歌的每节都是一个可画出的画面。
现代派
“现代派”诗歌流派,是指1932年之后围绕《现代》杂志的一批诗人,包括戴望舒,何其芳,卞之琳,废名,林庚,等等。何其芳的《预言》等诗华丽,精致。卞之琳的《数行集》,《鱼目集》里的作品善于将日常生活的观察转为哲理性的'感悟,其圆熟、冷静的表达常常出奇制胜。
30年代还有另一诗潮是“左联”倡导的革命诗歌运动,以1932年成立的*诗歌会为中坚,特点是密切反映时代变化,抒发革命激情,追求形式的大众化,通俗化,追求刚健壮阔的力之美。30年代成名的艾青和臧克家也是贴*现实,有强烈的革命使命感的诗人,他们的创作更能代表这一时期现实主义诗歌的成就。
更能代表抗战时期以及40年代新诗发展水*的,是“七月派”和“九叶派”。“七月派”是在艾青影响下,以理论家胡风为中心的作家诗人群,代表人物有绿原、阿垅、曾卓、牛汉等等。
九叶派
“九叶派”则是40年代以《*新诗》等刊物为中心的另一风格趋向的诗人群(又称“*新诗派”),代表诗人是辛笛,穆旦,郑敏,杜运燮,陈敬容,杭约赫,唐祈,唐湜,袁可嘉等。80年代出版有他们9人的诗歌合集《九叶集》,“九叶派”由此得名。文学史通常认为“九叶诗派”的艺术探求很有价值,拥有一批艺术水准较高的诗人诗作,对新诗的表达方式以及诗学观念都有大的突破。
六十年代的诗歌带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色,政治抒情诗是这一时期最受欢迎的文体之一。1976年*诗歌运动,是群众自发的诗歌集体创作运动。
新时期首先出现的是现实主义诗歌潮流,稍后出现了有关"朦胧诗"的讨论,说明一种新生代的诗歌正在文坛崛起。
朦胧诗
“朦胧诗”不仅仅是某个诗人群,或者某类诗作,而是一种带有叛逆性,先锋性的创作潮流。因其作品在艺术上多用总体象征,具有表达的多义性和不确定性,而被称为“朦胧诗”。如北岛,舒婷,海子,顾城,江河,杨炼等等,是"朦胧诗"的代表人物。
中间代
1960年代出生的诗人中,有一部分人并没有机会成为“第三代诗群”的成员,他们以相对独立的方式写作,被称为中间代诗人。他们的诗歌,已成为1990年代至今*诗歌的精神高地。中间代并不代表一个具体的诗歌运动,而是指一代诗人的写作立场和诗风,代表诗人有安琪、山水情人、臧棣、伊沙、叶匡政、陈先发、赵丽华、潘维、西渡、桑克独孤琼昪等。中间代诗人有鲜明的写作个性,自觉维护诗歌的独立写作与本真写作,反对诗歌派别之间的对立,对观念写作持否定的态度。他们对写作可能性的尝试与实践、对个人话语的敏锐和维护,都呈现出一代诗人独有的精神气质.有了生动的语句。
新生代
几乎和"朦胧诗"群体同出于80年代初期,而在90年代终于成为主潮的"新生代",是比较庞杂的诗人群。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海子,王家新等为代表的所谓“后朦胧”诗人,此外,还有韩东、于坚,边琼等为代表的“第三代”诗人。他们的特点表现为注重日常生活的审美,价值观念上的反所谓的崇高,反所谓的英雄,艺术上则反优雅,反意象,有意用原生态的口语入诗。是新时代的美化用语。
湖畔派
因该流派诗人多聚集在西子湖畔而得名,是*新诗最早的一个流派。爱情,是湖畔派吟唱的主要内容。
代表诗人是冯雪峰、汪静之、应修人、潘漠华等。代表作品:冯雪峰《伊在》《卖花少女》,汪静之《惠的风》《我是死寂的海水》,应修人《含苞》,潘漠华《离家》等。
韵脚派
韵脚诗的特点之一句尾韵脚,出道于2000年之后,属于最新诗体,典型代表为方文山作品《关于方文山的素颜韵脚诗》和王茂作品《歌美人》。作为一种新型诗体出道较晚,代表诗人较少,其中以方文山、王茂、金涛最为典型代表。
韵脚诗隶属于驾驭在现代诗歌之上的新诗体,在尊重现代诗歌提倡的“一、形式是自由的,二、内涵是开放的,三、意象经营重于修辞”的前提下,又新添了一项步骤,那就是每一行诗的结尾均须押韵,使*现代诗歌在追求自由和豪放的同时,又继承古体诗歌韵律流传千年的宝贵血脉,倡导诗人要表达经过加工的具有鲜明节奏的非自然语言,更加强调追求真情实感和韵脚的规范形式,为诗歌的创作和发挥制定一项行之有效的标准界面,最大程度地避免了其倒向现代诗歌自由散漫和无章法可循的口语化写作,让诗歌创作有章可依,有律可循,从而使现代诗歌的创作更加规范地发展和成长,并以更加良性更加持久的姿态坚忍不拔地在文学道路上永久生存下去。
现代韵脚诗最初受方道文山流素颜韵脚诗的深刻影响,甚至可以说集现代普通诗体与素颜韵脚诗之大成,通过吸收兼并而构建起来的新诗体,它不仅包容了人们对于古典诗歌的音乐韵律之美的追求,同时兼并现代诗歌的创作手法,使古典诗韵与现代诗歌完美融合而并驾齐驱。现代韵脚诗后世或将淘汰其它流派而成为*诗歌命脉的唯一向导和主力。
古诗的分类按内容分类可分为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送别诗、行旅诗、闺怨诗(宫怨诗)等。
怀古诗
1.概念
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
2.常用意象:投笔、长城、明月、楼兰、柳营、请缨、羌笛、古地、吴钩等。
3.表达感情: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等。
【案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咏物诗
1.概念
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2.常用意象:植物有岁寒三友:松、竹、梅(高洁);菊花(隐逸、高洁、脱俗);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高洁);兰花(高洁、君子之德);杨柳(离情别恨;摇摆不定;春天的美好);动物有雁(思乡怀亲、羁旅伤感);蝉(悲凉;高洁);杜鹃(哀怨、凄恻、思归);其它有风(自由、奉献);莎衣(脱俗、高洁)等。
3.表达情感: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案例】六年级于谦《石灰吟》以石灰作比喻,抒发自己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和不同流合污的原则;六年级郑燮《竹石》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执着、坚韧不拔的品质。
山水田园诗
1.概念
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2.常见意象:人物形象有渔夫、樵夫、农夫、隐士、牧人、浣女;常见的景物有空山、明月、溪水、芦花、清泉、茅屋、柴门、桑麻、菊花、炊烟、莲蓬、幕钟、渔舟、鹤、鹭、白鸟、鸳鸯、酒、青蛙、鸡犬、蓑衣、燕子、黄鹂等。
3.表达情感:可以是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厌恶官场、憎恶黑暗、渴望归隐、闲适淡泊、悠然自得等几方面的情感。
【案例】六年级王维《鸟鸣涧》描绘山间春夜中幽静而美丽的景色,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在王维这首诗中,可以看到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迷人环境,表达了作者对山中春景的喜爱。
【案例】七年级孟浩然《过故人庄》描写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也写老朋友的情谊,通过写田园生活的风光,写出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
【案例】八年级陶渊明《归园田居》抒发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愉快心情和乡居乐趣,从而表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表现出劳动者的喜悦。
边塞诗
1.概念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仍频,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2.常用意象:自然景观多是黄沙白云、冰川雪山,地理区域多是塞外、雁门、漠北、玉关、黄河,异域风物多是羌笛、胡笳、琵琶、战马,人物多是戍卒、将帅、胡人,用典多是投笔、长城(南朝宋的大臣檀道济)、楼兰,乐曲多是与边塞军旅生活有关的《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行路难》等。
3.表达情感:抒写将士杀敌卫国建功立业的豪情;表现与亲人的离情别绪,表现思乡思亲的主题;描绘戍守战斗的场面,揭露官兵之间的矛盾,表达反战主题;描绘边塞的奇异风光与边陲人民的生活状况。
【案例】九年级王昌龄《从军行》诗描绘了边塞等士在漫长而严酷的战斗生活中誓死杀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强意志和决心。
【案例】高三高适《燕歌行》揭露主将骄逸轻敌,不恤士卒,致使战事失利,全诗气势畅达,笔力矫健,气氛悲壮淋漓,主旨深刻含蓄。
行旅诗
1.概念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或托物传情,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2.常用意向:月亮、秋风、秋霜、衰草、梧桐、猿啼、沙鸥、西楼、高楼、小楼、危楼、危栏、鸿雁、浮云、寒山、烟、宿鸟、日暮等。
3.表达情感:反映客居异乡的艰难、漂泊无定的辛苦并引发对亲人的思念,对故乡的思归,对自我人生如寄处境的感慨等。
【案例】五年级王安石《泊船瓜洲》,从字面上看,该诗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案例】七年级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
闺怨诗(宫怨诗)
1.概念
以女子为诗歌的主要描写对象,以女子的身份表达作者内心的感叹、哀怨等情感的诗歌。闺怨诗以女性心态为描写对象,浓重的感伤色调,细腻的心理描写,恰切的比兴寄托,由浅入深的艺术风格。从创作特色上说,闺怨诗从整体而言,都呈现出一种婉约缠绵幽怨感伤之美,悠长含蓄无尽之味。
2.常用意象:月、梦、泪、雁、寒蝉、更漏、笛声等言愁意象;织布、捣衣、缝衣、登高、凭栏等行为类意象;灯、烛、帘、被、团扇、床枕、帷幕、帏、镜等室内用具类意象;高楼、宫殿、玉阶、窗等庭院建筑类意象。
3.表达情感:表现闺中女子的后悔、怨恨;表现对游子的思念、牵挂;表现了一种渴望与丈夫团聚,怨战、厌战的情绪;表现闺中人的寂寞哀怨、无聊冷清(宫怨诗);对青春易逝的哀怨,对自由自在、幸福生活的向往;抒发王朝盛衰之感(通过宫女的变化来反映);控诉封建社会嫔妃制度的罪恶。
【案例】高三李清照《一剪梅》,此词作于词人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于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
【案例】高三温庭筠《菩萨蛮》,此词写女子起床梳洗时的娇慵姿态,以及妆成后的情态,暗示了人物孤独寂寞的心境。
送别诗
1.概念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2.常用意象:长亭饮酒、古道相送、折柳赠别、夕阳挥手、芳草离情,都是千百年来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送别诗常用意象植物有柳、浮萍、孤蓬;动物有杜鹃、鸿雁;送别场所有南浦、长亭、灞陵;送别环境有酒、流水、夕阳、月、春草等。
3.表达情感:送别诗主要是表达了诗人对他人依依惜别之情,在表达的同时,又写下诗歌来以表达诗人对友人真挚的情感和留念往返之情。
【案例】四年级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得知好友孟浩然要乘船东下,亲自送到江边,并作此诗文。
【案例】四年级王维《送二元使安西》是王维非常著名的一首送别诗,曾被谱曲传唱,称为“阳关三叠”,其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所表现的真挚友情令我们赞叹不已。
【案例】六年级高适《别董大》是唐代诗人高适在送别友人董庭兰时创作的两首七绝,其中第一首堪称千古绝唱,是送别诗中的典范之作。
剪不断的,是一坛埋在地下的陈年老醋,虽岁月铺尘却芳香依旧!
《江外思乡》
唐·韦庄
年年春日异乡悲,杜曲黄莺可得知。
更被夕阳江岸上,断肠烟柳一丝丝。
《远望》
唐·元稹
满眼伤心冬景和,一山红树寺边多。
仲宣无限思乡泪,漳水东流碧玉波。
《和三乡诗》
唐·高衢
南北千山与万山,轩车谁不思乡关。
独留芳翰悲前迹,陌上恐伤桃李颜。
《乡思》
唐·薛涛
峨嵋山下水如油,怜我心同不系舟。
何日片帆离锦浦,棹声齐唱发中流。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静夜思》
唐·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除夜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夜雨寄北》
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泊船瓜洲》
宋·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唐·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初中教材古诗词分类
诗词,是指以古体诗、*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汉族传统诗歌。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通常认为,诗较为适合“言志”,而词则更为适合“抒情”。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教材古诗词分类,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教材古诗词分类
一:赠别
古人在送别亲人朋友时的抒怀之作,多抒发自己的离情别绪或对对方的劝勉之意。有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送别》《淮上与友人别》
二:思人
古人抒发对亲人朋友思念之情的诗作。有
《夜雨寄北》《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无题》《浣溪纱(晏殊)》
三:山水田园
多描绘农村秀丽风光或山水美景和农村恬淡生活,寄托诗人对贴*自然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有
《过故人庄》《钱塘湖春行》《游山西村》《西江月》《清*乐·村居》《饮酒》《江南春》《滁州西涧》
四:边塞生活
多描写将士戍边、战斗生活的艰苦和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有
《使至塞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雁门太守行》《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采薇》《凉州词》
五:爱国
《春望》《过零丁洋》《江城子》《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六:怀乡羁旅
抒写飘零异地的游子思乡之情。有
《次北固山下》《黄鹤楼》《渡蓟门送别》《天净沙·秋思》《采薇》
七:怀古咏史
通过凭吊古迹,追忆历史来阐发个人议论。有
《赤壁》《山坡羊·潼关怀古》《咏煤炭》
八:壮志抒怀
表达诗人奋发向上的精神和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或不畏艰辛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壮志。有
《登飞来峰》《望岳》《观沧海》《江城子》《浣溪沙(苏轼)》《行路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己亥杂诗》《山居秋暝》
九:民情疾苦
表达诗人对劳动人民痛苦生活的深切同情。有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观刈麦》(讽喻)
十:爱情
《迢迢牵牛星》《关雎》《蒹葭》
十一:其它
内容涉及游赏、酬赠、讽喻、干谒(乞仕)亡国衰思等。有
《如梦令》《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泊秦淮》《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相见欢》《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十五从军行》《朝天子·咏喇叭》《长歌行》《长相思》《约客》《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回乡偶书》《虞美人》《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拓展阅读:初中的古诗词大全
1、《西江月》——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2、《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4、《如梦令》——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5、《醉花阴》——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古代诗歌的分类
*古代诗歌按音律形式可分为:诗、词、曲。诗又可分为古体诗和*代诗。曲可分为散曲和剧曲。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古代诗歌的分类 ,希望能帮到大家!
1. 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 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② *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③ 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④ 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2. 从诗歌的题材可分为:
① 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
② 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③ 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④ 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按内容分,有抒情诗、叙事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等;按结构形式分,有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快板诗;按时间分有新诗和旧诗;从其它角度还可分为:哲理诗、打油诗、讽刺诗、朗诵诗等。
所谓古代诗歌,就是指与新诗相对的旧诗,即“五·四”前*社会的诗歌,也称旧体诗。
古代诗歌除可按内容划分外,还可按句式分为:四言诗、五言诗、六言诗、七言诗、杂言诗等;按体裁分为:楚辞体、乐府体、歌行体、格律体等;按声律要求标准分为:古体诗和*体诗。
古体诗和*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唐代以前,写诗不讲究*仄、对仗,用韵自由,句式、句数不拘,每句则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后世使用古体诗、七言者较多),唐人因而将这类诗歌称为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与古体诗相对的*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绝句和律诗两类,其字数、句数、*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例如,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的律诗,每首四联八句,每句字数必须相同,可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如果在律诗定格基础上加以铺排延续到十句以上,则称排律,除首末两联外,上下句都需对仗,也有隔句相对的,称为“扇对”。再如,绝句仅为四句两联,又称绝诗、截句、断句,*仄、押韵、对偶都有一定要求。
以格律严整计,格律诗中除律诗、绝句外,尚包括词和曲,但*体诗只称律诗绝句而不含词曲,故严格地说,广义的格律诗不能全等于*体诗。
与广义相对的格律体裁相对的诗歌体裁,则有楚辞体、乐府体、歌行体等:
楚辞体,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所创的一种诗歌形式,其特点是运用楚地方言、声韵,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东汉刘向编辑的《楚辞》,全书十七篇,以屈原作品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离骚》为代表作,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体”为“骚体”。
乐府体,是指汉魏到唐五代乐府机关搜集保存而传下来的可配乐的歌辞。
歌行体,是乐府诗的一种变体。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都是“歌曲”的意思,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以后遂有“歌行”一体。到了唐代,初唐诗人写乐府诗,除沿用汉魏六朝乐府旧题外,已有少数诗人另立新题,虽辞为乐府,已不限于声律,故称新乐府。此类诗歌,至李白、杜甫而大有发展。如杜甫的《悲陈陶》、《哀江头》、《兵车行》、《丽人行》等,白居易的许多作品,其形式采用乐府歌行体,大多三言、七言错杂运用。
古诗的分类按内容分类可分为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送别诗、行旅诗、闺怨诗(宫怨诗)等。
闺怨诗(宫怨诗)
1.概念
以女子为诗歌的主要描写对象,以女子的身份表达作者内心的感叹、哀怨等情感的诗歌。闺怨诗以女性心态为描写对象,浓重的感伤色调,细腻的心理描写,恰切的比兴寄托,由浅入深的艺术风格。从创作特色上说,闺怨诗从整体而言,都呈现出一种婉约缠绵幽怨感伤之美,悠长含蓄无尽之味。
2.常用意象:月、梦、泪、雁、寒蝉、更漏、笛声等言愁意象;织布、捣衣、缝衣、登高、凭栏等行为类意象;灯、烛、帘、被、团扇、床枕、帷幕、帏、镜等室内用具类意象;高楼、宫殿、玉阶、窗等庭院建筑类意象。
3.表达情感:表现闺中女子的后悔、怨恨;表现对游子的思念、牵挂;表现了一种渴望与丈夫团聚,怨战、厌战的情绪;表现闺中人的寂寞哀怨、无聊冷清(宫怨诗);对青春易逝的哀怨,对自由自在、幸福生活的向往;抒发王朝盛衰之感(通过宫女的变化来反映);控诉封建社会嫔妃制度的罪恶。
【案例】高三李清照《一剪梅》,此词作于词人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于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
【案例】高三温庭筠《菩萨蛮》,此词写女子起床梳洗时的娇慵姿态,以及妆成后的情态,暗示了人物孤独寂寞的心境。
送别诗
1.概念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2.常用意象:长亭饮酒、古道相送、折柳赠别、夕阳挥手、芳草离情,都是千百年来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送别诗常用意象植物有柳、浮萍、孤蓬;动物有杜鹃、鸿雁;送别场所有南浦、长亭、灞陵;送别环境有酒、流水、夕阳、月、春草等。
3.表达情感:送别诗主要是表达了诗人对他人依依惜别之情,在表达的同时,又写下诗歌来以表达诗人对友人真挚的情感和留念往返之情。
【案例】四年级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得知好友孟浩然要乘船东下,亲自送到江边,并作此诗文。
【案例】四年级王维《送二元使安西》是王维非常著名的一首送别诗,曾被谱曲传唱,称为“阳关三叠”,其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所表现的真挚友情令我们赞叹不已。
【案例】六年级高适《别董大》是唐代诗人高适在送别友人董庭兰时创作的两首七绝,其中第一首堪称千古绝唱,是送别诗中的典范之作。
怀古诗
1.概念
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
2.常用意象:投笔、长城、明月、楼兰、柳营、请缨、羌笛、古地、吴钩等。
3.表达感情: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等。
【案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咏物诗
1.概念
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2.常用意象:植物有岁寒三友:松、竹、梅(高洁);菊花(隐逸、高洁、脱俗);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高洁);兰花(高洁、君子之德);杨柳(离情别恨;摇摆不定;春天的美好);动物有雁(思乡怀亲、羁旅伤感);蝉(悲凉;高洁);杜鹃(哀怨、凄恻、思归);其它有风(自由、奉献);莎衣(脱俗、高洁)等。
3.表达情感: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案例】六年级于谦《石灰吟》以石灰作比喻,抒发自己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和不同流合污的原则;六年级郑燮《竹石》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执着、坚韧不拔的品质。
山水田园诗
1.概念
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2.常见意象:人物形象有渔夫、樵夫、农夫、隐士、牧人、浣女;常见的景物有空山、明月、溪水、芦花、清泉、茅屋、柴门、桑麻、菊花、炊烟、莲蓬、幕钟、渔舟、鹤、鹭、白鸟、鸳鸯、酒、青蛙、鸡犬、蓑衣、燕子、黄鹂等。
3.表达情感:可以是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厌恶官场、憎恶黑暗、渴望归隐、闲适淡泊、悠然自得等几方面的情感。
【案例】六年级王维《鸟鸣涧》描绘山间春夜中幽静而美丽的景色,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在王维这首诗中,可以看到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迷人环境,表达了作者对山中春景的喜爱。
【案例】七年级孟浩然《过故人庄》描写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也写老朋友的情谊,通过写田园生活的风光,写出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
【案例】八年级陶渊明《归园田居》抒发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愉快心情和乡居乐趣,从而表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表现出劳动者的喜悦。
边塞诗
1.概念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仍频,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2.常用意象:自然景观多是黄沙白云、冰川雪山,地理区域多是塞外、雁门、漠北、玉关、黄河,异域风物多是羌笛、胡笳、琵琶、战马,人物多是戍卒、将帅、胡人,用典多是投笔、长城(南朝宋的大臣檀道济)、楼兰,乐曲多是与边塞军旅生活有关的《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行路难》等。
3.表达情感:抒写将士杀敌卫国建功立业的豪情;表现与亲人的离情别绪,表现思乡思亲的主题;描绘戍守战斗的场面,揭露官兵之间的矛盾,表达反战主题;描绘边塞的奇异风光与边陲人民的生活状况。
【案例】九年级王昌龄《从军行》诗描绘了边塞等士在漫长而严酷的战斗生活中誓死杀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强意志和决心。
【案例】高三高适《燕歌行》揭露主将骄逸轻敌,不恤士卒,致使战事失利,全诗气势畅达,笔力矫健,气氛悲壮淋漓,主旨深刻含蓄。
行旅诗
1.概念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或托物传情,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2.常用意向:月亮、秋风、秋霜、衰草、梧桐、猿啼、沙鸥、西楼、高楼、小楼、危楼、危栏、鸿雁、浮云、寒山、烟、宿鸟、日暮等。
3.表达情感:反映客居异乡的艰难、漂泊无定的辛苦并引发对亲人的思念,对故乡的思归,对自我人生如寄处境的感慨等。
【案例】五年级王安石《泊船瓜洲》,从字面上看,该诗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案例】七年级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
[中国的古诗有哪几种分类]
中考语文古诗词分类汇总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两类。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考语文古诗词分类,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哲理诗句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
4.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二、生活情趣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洒》)
2.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
三、奉献精神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四、有关战争
1.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唐.李贺《雁门太守行》)
2.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3.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术兰诗》)
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唐.杜甫《春望》)
五、雄心壮志
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
3.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5.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六、爱国思想
1.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2.人生自古谁尢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3.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破阵子》)
七、思念情怀(思乡)
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2.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4.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5.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温庭筠《梦江南》)
6.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7.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八、有关黄河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2.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3.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九、有关长江
1.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
十、高风亮节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2.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3.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十一、舍生取义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鱼我所欲也》)
印度古典舞蹈的流派有哪些
印度古典舞蹈多为叙事舞蹈,宗教在其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古典舞蹈大多因宗教而生,也在世代讲述着宗教和神话故事,其中最经典的演出内容包括印度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Mahabharat与《罗摩衍那》Ramayana,还有黑天Krisna的故事等。那么印度的古典舞有哪些流派呢?下面一起来看看
印度古典舞蹈,主要有卡塔克(Kathak)、婆罗多舞(Bharatanatyam)、曼尼普利(Manipuri)、卡塔卡利(Kathakali)等四大流派,此外还有奥蒂西(Odissi)、 库奇普蒂(Kuchipudi)...等。
卡塔克舞
卡塔克舞流行于印度北部的斋浦尔、勒克瑙地区,是蒙兀儿帝国时代的宫廷舞蹈。舞者脚踝上系有一大串铃铛,表演时以快速旋转方式舞动脚尖,主要特色在于淳熟的脚功和姿势*衡的掌控。
婆罗多舞盛行于坦米尔纳德地区,历史最为悠久。此种舞蹈由女性演出,主要特色是运用腰身和膝部的*衡和稳固,使得双手在身体四周舞动自如。婆罗多舞是南印度泰米尔纳德邦的传统舞蹈,为印度四大古典舞蹈之一。印度学者认为,这个舞蹈渊源于北印度的雅利安文化,但在南印度得到了发展和完善。婆罗多舞在南方的发展,与南方各庙宇里的神奴有密切关系,传说仙人婆罗多是这个舞蹈的祖师。
婆罗多舞
关于婆罗多舞的来历,说法不一,但不管哪种说法,都与阿周那有关。有一个故事说,在阿周那寄居他乡时,他把这个舞蹈教给了摩德斯耶(维拉特)国的公主乌特拉。后来,这个舞蹈又从维拉特(现今的斋普尔)传到全印度;另一个故事说,阿周那在羯陵伽国京城马勒格·巴登摩时,把这个舞蹈教给国王吉特拉瓦亨的女儿吉特朗格达(她后来同阿周那结了婚)。所以在南印度,一般认为,吉特朗格达后来当了神奴,阿周那回国时,她没有和他一起走。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这个舞蹈是由泰米尔纳德邦著名的民间舞蹈古拉温吉舞发展而来。古拉温吉是一个流动的山族,他们在全邦范围内活动,靠看手相和跳舞卖艺营生,他们跳的舞就叫古拉温吉舞。古拉温吉舞比婆罗多舞简单,但是很受欢迎。
哑演是婆罗多舞的特点,通过身体各部分的动作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诸如战争、爱情、仇恨等等。它需要道具,戴各种面具表达不同故事也是此舞的一大特点。婆罗多舞一般由格尔纳塔克音乐伴奏。阿尔利布琴一响,演员并拢双脚,两手向头上方伸去,然后随着幕后传来指挥演员动作的乐器声,演员用颈部、嘴、眼睛、双手及身体其他各部分的动作和表情,自如地表现各种思想。
曼尼普利舞
曼尼普利舞是印度四大古典舞蹈之一,产生于曼尼普尔地区,因而得名。曼尼普尔一向有“舞蹈之乡”的称号,舞蹈是曼尼普尔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妇女必备的一种美德。
曼尼普利舞,由优美的民间舞蹈发展而来。据民间传说,在古代,湿婆神和雪山神女创造了一种舞蹈,并且选择了一片适于跳这种舞的山谷地带,但是地势低洼,淹在水中。于是湿婆神用他的三叉戟劈山排水,填*了洼地,开辟了一片跳舞的地方,这个地方就是当今的曼尼普尔。湿婆神和雪山神女在曼尼普尔跳的第一个舞蹈叫拉伊哈罗巴舞。拉伊哈罗巴舞就是曼尼普利舞的原始形式,它是一种祭奠村神的舞蹈,跳舞时,往往全村人参加。
曼尼普利舞是几种舞蹈的总称,属于曼尼普利舞的有与颂神有关的班格·贾兰恩舞(快步舞)、格拉达尔·贾兰恩舞(击掌舞)、表现克里希纳(黑天神)童年生活的拉卡尔舞(伙伴舞)、泼水节时跳的塔巴尔·金格比舞(月光舞)等。*常人们所说的而且也是闻名全印的曼尼普利舞,是指充满艳情的拉斯·利拉舞而言。据说,大约在1700年前,曼尼普尔地区出了一位国王,名叫杰辛格。一次,他在梦里看到了拉斯·利拉舞,听到了优美的音乐,便教他的女儿学会了这种舞蹈。从此,使这个舞蹈得以流传至今。
拉斯·利拉舞又包括瓦森德·拉斯舞(春舞)、衮古·拉斯舞(林舞)、马哈·拉斯舞(大舞)、尼碟耶·拉斯舞、迪沃·拉斯舞等。所有这些舞蹈,都是表现克里希纳和高比族(一种牧族)姑娘们之间的爱情和嬉戏情景的舞蹈。舞蹈的主角是拉塔和克里希纳。
拉塔和高比族姑娘们穿一种叫巴尼格的圆圈裙,没有褶纹,裙子上罩一件薄纱,腰部系一根腰带,上身穿一件紧身短衣,头戴薄纱巾和帽子。克里希纳穿黄色衣服。他们的服装色彩,同舞蹈气氛十分协调,使舞蹈显得更加婀娜多姿,优美动人。
卡塔卡利舞
卡塔卡利舞—— 印度古典舞剧。起源于印度西南部的喀拉邦。是印度古典舞中唯一保持用梵文演唱的舞种。卡塔卡利舞的题材多选自印度两部重要的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按这两部史诗编创过的保留剧目的大约有五百部。传统的卡塔卡利舞,主题多半是描写神与恶魔之间的善恶斗争,剧情的进展也有一套固定的程式:首先,在正剧开始之前,有一段宗教的祈祷仪式,两位担任伴唱的演员用神圣的歌声祈求神佑演出的成功,然后正剧开始。
全剧大致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神与恶魔遭遇;第二部分是双方的对抗、挑战;第三部分是决斗;终场是正义最终战胜邪恶。富有特殊戏剧效果的各种脸谱,是卡塔卡利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伴奏乐队一般由五至六人组成,由两位歌者担任伴唱并打小锣、小镲,其中一人为领唱,在舞剧中起指挥的作用。舞剧的剧情就是靠这两位歌者演唱的叙事歌词和演员的手语、哑剧共同完成的。
库奇普蒂舞
库奇普蒂舞是印度东南方安德拉邦(Andhra Pradesh)在地发展出来的一种古典舞蹈。库奇普蒂舞蹈的名号是出自于在安德拉邦,奎师那(Krishna)地区库奇普蒂(Kuchipuri)亦称库奇拉普籣(Kuchilapuram)的村落而得名的。16~17世纪开始,库奇普蒂古典舞蹈只以舞剧的形式进行演出。内容大多取材于印度教经典《薄伽梵往世书》中大神毗湿奴的故事。最著名的舞剧是《婆玛.卡拉巴》,描写毗湿奴化身黑天和他的情人婆玛相爱的故事。舞剧中报幕员和角色对话,是库奇普蒂舞剧的另一特点。
几个世纪以来,库奇普蒂村的男子,特别是婆罗门种姓的男子是这种舞剧的表演者。他们的职业就是在安得拉邦的各村巡回表演。舞剧中的男女角色,均由男子担任。后来,库奇普蒂也流传到印度其他一些邦。到20世纪60年代,库吉普迪才作为独舞形式在舞台上表演,同时,女演员也开始登台。所表演的独舞节目,多选自原库奇普蒂舞剧中的片断。库奇普蒂气氛热烈、活泼、动作灵巧,强调体态的曲线美,并具有特殊的音乐旋律和节奏。*年来,库奇普蒂的舞蹈家们又整理和创作了一些具有库奇普蒂独特风格的.独舞。例如:由一名女演员站在铜盘上或水罐上表演的舞蹈,以及由一名女演员边跳边用双脚在舞台上铺的油墨布上画出狮子或孔雀图象的舞蹈。
奥蒂西舞
一场盛大的印度舞蹈节在印度东部的戈纳勒克邦拉开帷幕,向人们充分展示了印度古典舞蹈的魅力。闻名于世的十三世纪太阳庙身着传统服饰的印度舞者在迷幻灯光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神秘。随着悠扬乐曲声,二十八名年轻的舞者跳着印度古老的“奥蒂西”舞拉开了舞蹈节的序幕。在为期三天的舞蹈节中,当地的舞蹈演员将在这用太阳庙做布景的舞台上为观众进行表演。舞蹈的内容很多取材于当地的历史故事和宗教传说,组织者希望通过这次舞蹈节,可以使人们更多地了解格纳勒克邦悠久的历史,吸引更多的人来这里旅游。
【拓展】起源
自古以来,印度半岛上的人民就能歌善舞。早在史前时期,半岛就出现了舞蹈,在印度河流域的挖掘中,就出土了大量的舞女雕刻。可见印度舞蹈的悠久。
在印度人看来,舞蹈是神创造的,取悦于神是舞蹈者的唯一目标,最初,舞蹈者在一些宗教祭祀上跳舞以来举行仪式。
婆罗多舞在印度教的传说中,世间本无舞蹈。一天,上天的雷雨神因陀罗叫仙女乌尔沃西跳舞。她虽然身体在跳,心中却抵制不住对贾因特(同样是神)的爱,于是对她暗送秋波,这下可触犯了天条,被伐到尘世托生。贾因特也因此受到牵连,被贬到尘世变成了一根竹子。但天神给了他们最后一次机会,假如他们能在尘世相遇,便可以重返天庭。乌尔沃西到了人间,同时也把舞蹈带到了人世间,乌尔沃西仙舞翩翩,在人间名声大噪。在一次节日舞会上,人们为了表达对她的感谢之情,送给他一根竹竿。而这根竹竿正是贾因特,因此他们的惩罚宣告结束,二人重返天宫。但是,舞蹈就此在人间传开了。
印度的舞蹈历史悠久,跟宗教的关系也最为密切。
在印度,不管在寺庙中,还是在工艺品店,一个十分常见的神像就是舞神。他是印度教中的大神湿婆,在印度舞蹈史上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直到现今,每当有舞蹈演出时,湿婆的舞蹈神像往往要被供放在台前。这尊舞蹈中的湿婆神像不仅做工精妙,而且寓意深刻。神像采用的是站姿,正在翩翩起舞。右上手拿一鼓,象征创造各种声音;右下手象征保护和祝福;左上手托起燃烧之火,象征可以毁灭一切;左下手斜向下垂,与抬起的左脚相对,象征自由;右脚下踏一魔鬼,象征善战胜恶;左脚上抬,象征超凡脱俗,升腾不息;周围装饰,则是象征养育人类的自然世界。如此一幅舞神形像,不仅其舞姿优美动人,引人人胜,其举手投足间的深刻寓意更是充分体现了印度舞蹈的丰富内涵。
*现代舞有哪些流派
现代舞,是20世纪初在西方兴起的一种与古典芭蕾相对立的舞蹈派别。其主要美学观点是反对古典芭蕾的因循守旧、脱离现实生活和单纯追求技巧的*倾向。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现代舞有哪些流派,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的现代舞自1987年于广东舞蹈学校现代舞大专班建立以来,到2017年已经经历了30年的发展。如果我们回忆*第一位现代舞蹈家裕容龄女士,在清末1904年至07年的紫禁城里曾经有过3年的创作演出岁月;第二位接触现代舞的黎锦晖先生,在1926年至29年通过中华歌舞团和明月歌舞团,也有过3年歌舞制作的经验;而到了1937年至49年期间,吴晓邦老师和戴爱莲老师等在新*成立之前,曾经经历了12年的时间,以新舞蹈直面国家的存亡危难。
可这些先辈们的努力,到1949年之后,被迫偃旗息鼓,直到1979年的国家改革开放政策落实后,才有转机。如今*的现代舞,从广东大专班时期出现的王玫、金星、沈伟算起,到广东实验现代舞团时期崛起的李捍忠、邢亮、桑吉加、侯莹、马波、刘琦,再到*新一代的黄磊、赵梁、訾伟、刘斌、高艳津子、万玛尖措、许一鸣、何其沃、李翩翩、乌*、彭宇、郭睿、陶冶、谢欣、杨海龙、汪圆清、杨朕等,能够传承不绝,并有了更宽阔的发展空间,可以说是件非常让人鼓舞的事。
*30年的*现代舞发展中,初期的舞者从混沌中破茧而出,在广阔的天地间自由呼吸和翱翔;然后北京舞蹈学院创立了编舞系现代舞专业,有了学院派现代舞的出现,和民间的独立派现代舞有了风格路线之争;在*传统的观念里,事事要讲究正宗和正统,所以获得*认可的学院派对*现代舞发展影响巨大,但顶不过*地大人多,在众声喧哗之下,正统的学院派现代舞被稀释、各种奇形怪状的独立派现代舞被驯化,互相融合,彼此渗透,如今全国各地的现代舞,在我看来,可以被归纳成六大流派:
1、感情派:
以桑吉加的《前定的暗色》、马波的《挽歌》、许一鸣的《独自等待》为代表;
2、社会派:
以李捍忠的《满江红》、黄磊的《M事件》、杨朕的《希望在田野间》为代表;
3、动作派:
以刘琦的《须弥芥子》、陶冶的《8》、李翩翩的《本初》为代表:
4、即兴派:
以侯莹的《涂图》、乌*的'《一步之遥》、彭宇的《XX那里》为代表;
5、新民族派:
以赵梁的《幻茶谜经》、万玛尖措的《香巴拉》、杨海龙的《画皮》为代表;
6、实验派:
以何其沃的《超级紧》、郭睿的《舞蹈,我们何时进入了当代》和汪圆清的《白·夜》为代表。
今天*现代舞的六大流派都强调精良的制作,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前面五个流派比较容易理解,而且通过作品可以清晰感知编舞家的目的:感情派以舞蹈诠释感情、社会派从作品中观察社会、动作派梳理动作逻辑结构、即兴派探索即兴自由空间、新民族派展现崭新民族风骨。唯有实验派,目的是碰撞传统*以为常的创作概念,希望挖掘出舞蹈艺术的更多可能性,而这条路线,确是行之不易,也常让观众对作品一头雾水。
太极拳的六大流派
太极拳,是综合了历代各家拳法,结合了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吸取了古典哲学和传统的中医理论而形成的一种内外兼练、柔和、缓慢、轻灵的拳术。今天小编就给大家讲讲太极拳的六大流派,欢迎大家阅读。
太极拳有陈式、杨式、武式、孙式、吴式、赵堡等六大流派。
1、陈式太极拳
是古老的拳种,其他多数流派的太极拳(如杨式、吴式、武式、孙式)跟陈式太极拳有一定的关系。
2、杨式太极拳
河北永年人杨露禅从学于河南焦作陈家沟陈长兴(陈式太极拳传人),并与其子杨健侯、其孙杨澄甫等人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发展了“杨式太极拳”。
3、武式太极拳
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在杨露禅从河南焦作陈家沟返乡后,深爱其术,从学杨于陈式老架太极拳,后又从陈清*学赵堡架,经过修改,创造了“武式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特点为身法谨严,姿势紧凑,动作舒缓,步法严格,虚实分明,胸部、腹部的进退旋转始终保持中正,用动作的虚实转换和“内气潜转”来支配外形,左右手各管半个身体,出手不过足尖。
4、孙式太极拳
河北完县人(今河北保定顺*县)孙禄堂,从师李魁垣学形意拳,继而学于李魁垣的师傅郭云深,又从师于程廷华学八卦掌。后又从师郝为真学太极拳,之后参合八卦、形意、太极三家拳术的精义,融合一体而创“孙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的特点是进退相随,舒展圆活,动作灵敏,转变方向时多以开合相接,故又称“开合活步太极拳”。
5、赵堡太极拳
赵堡太极拳形成于河南温县赵堡镇,它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相传是由武当太极拳创始人张三丰所创,由武当太极拳外传,祖师王宗岳传蒋法。另一种说法是陈式太极拳新架的一种套路,是由陈有本的弟子陈青萍创编。因为是在河南温县赵堡镇首先传开的,故人们称为“赵堡架”。
6、吴氏太极拳
满族人全佑,清末河北大兴人,初从杨露禅学太极拳大架子,后来拜杨露禅次子为师学小架子,以善于柔化著名。创建了“吴氏太极拳”。
关于太极拳教程太极拳的种类介绍
大家都知道,太极拳做为我们的国术之一,早已形成一种文化类的东西,底蕴深厚,也是大众最喜爱和参与学*人数最多的一项健身项目。
大家都知道,太极拳做为我们的国术之一,早已形成一种文化类的东西,底蕴深厚,也是大众最喜爱和参与学*人数最多的一项健身项目,研究的人越多,那么相对来说发扬的也就越深远,这里面也就不乏有很多宗师类的人,创造出自己的拳路太极拳发展至今主要有陈、杨、武、吴、孙五大流派。在新*成立以后,还创编有二十四式、四十八式、八十八式、四十二式太极拳和三十二式、四十二式太极剑等。现将五派太极拳按起源先后简介如下:
一、陈氏太极拳:
主要为武术之乡的河南陈家沟陈长兴传授的,其中以陈发科最为有名。其特点是刚柔相济,快慢相兼,有新架、老架、大架、小架之分。
二.杨氏太极拳:
杨露禅学拳于杨长兴,后去北京授拳,并传其子杨健候,杨健候传杨澄甫,后经杨澄甫广为推广。其特点是匀缓柔和,舒展大方。
三.武氏太极拳:
武禹囊先学于杨露禅,先学于河南赵堡陈青萍,并由其兄武澄清在河南舞阳盐店得王宗岳《太极拳谱》,武禹囊深研加以改进而成,其特点是动作灵活,步法轻捷。
四.孙氏太极拳:
刨子孙禄堂,其拳得自郝为真,加以改进而成。其特点是开合鼓荡,小巧紧凑,步活身灵。
五.吴氏太极拳:
吴鉴泉学于其父吴全佑(系杨露禅之徒),后自成体系。其特点是柔合紧凑,大小适中。
另外太极拳按架式的大小还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一.大架式:
陈氏、杨氏、八十八式、二十四式、四十二式通常多采用大架式。大架式的特点是拳式舒展大方,轻灵沉稳兼而有之。
二.中架式:
以吴氏太极拳为代表,其拳架大小适中,长于柔化。
三.小架式:
以孙氏太极拳为代表,架式小巧紧凑,步活身灵。(摘自《传统保健体育学》 编著:邬建卫)
太极拳的特点
太极拳的流派很多,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舒展大方,刚柔相济
太极拳充分体现了一个“慢”字,慢生柔,柔中刚,刚柔相济。由于太极拳有这个特点,不同年龄、性别、体质的人,都可以从事锻炼,尤其是对体弱和患有某些慢性病的人,更是一种较好的体疗手段。
二.连贯均匀,圆活自然
整套太极拳练*起来,速度均匀,前后连贯,好象行云流水,绵绵不断,并且要求上肢动作处处带有弧形,避免直来直去,保持各关节的自然弯曲状态。实践证明,通过圆形活动进行锻炼,有利于动作的圆活自然,同时也体现出柔的特点。
三.内外兼练,协调完整
太极拳讲究的是内(意念、呼吸)外(躯干、四肢动作)一体,以意识引导动作,即意动身随,手到劲发,身体各部分之间协调配合,同时毫不勉强地随着速度的快慢和动作幅度的大小,按照起吸落呼,开吸合呼的要求,使呼吸与动作自然配合,从而使全身既协调又完整,身体各部分得到均匀的发展。
太极拳养生功能
一、 对消化器官的功能
太极拳运动,由于逆式腹呼吸之配合,呼吸深度增大,使横膈膜上下活动次度随之增加,促使消化器官功能大增,肠胃积气消除,保持谷道畅通,经络与消化系统,得以调剂与改善,营卫吸取与供给充份,同时增大唾腺液分泌功能唾液增加,随呼吸流入胃中,不但助长胃的消化能力,且有助于人体内的自疗机能,预防诸多病变不易发作,所以道家炼丹者称「唾液」为化丹妙药养生功能有哪些。
二、 对心脏系统的功能
人在安静时,毛血管的开放,仅占全体总数量的千分之二点五左右,气血循环流速迟缓,骨骼肌筋肤发肢体末梢,所需营卫供给量减少,犹如高处自来水管,因水压或水管淤塞而缺水,人的心脏跳动与血液在血管内,循环流畅与否亦然,人在练太极拳时,由于身体四肢按一定的姿势与屈度速度收缩屈伸,内气鼓荡,动作柔顺和缓,促使心脏跳动能力增加压力加大,血液出入心房量多力大,循环流畅,周身毛细血管全部得到开放扩展。由于血循环速度加快加大,将血液中于滞留的废弃物质清除,使毛细血管得到充分营卫供给,维护生理机能,免病症细菌及其它有毒物质侵害,所以对于防治血管硬化、高血压、心肌梗塞、冠状心脏病等,都有显著效果。
三、 对神经系统的功能
古诗的流派和分类
古诗词的分类及流派
西方古诗的流派
不同流派的古诗词
唐宋古诗人的流派
古代诗歌流派的古诗派别
华丽语言的古诗流派
古诗文吟诵的流派
古诗的流派特点及代表ppt
两个流派的古诗人物
分类了的古诗
古诗的分类按情感分类
古诗的两大流派及其起源
好的古诗分类
花的古诗分类
古诗的种类及分类
古诗的分类竹
古诗的分类微课
古诗题裁的分类
分类的古诗句
古诗的分类大全
古诗的5种分类
九上的古诗分类
30首分类的古诗
古诗的大分类
古诗的种类和分类
古诗的古诗分类
关于古诗的分类
诗词的分类
诗句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