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想看夜曲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我想看夜曲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我想看夜曲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我想看夜曲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秋夜曲 (唐·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这首诗绝妙之处,在于紧紧围绕“秋夜”二字展开叙述。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风特点,在这首诗中也展现得淋漓尽致。一幅美人抚琴画卷,将读着带入诗文描绘的画面中。
桂魄初升,秋露微团,乃秋夜之“静美”。明月光,白露,秋风,秋凉,然而就是没有“你”。秋夜虽“美”,然无“你”又何欢。
轻罗已薄,却未更衣,乃秋夜之“凉”,“我”之无绪慵懒。白露秋风夜,寂寂凄凉夜。物换星移,节序更替,理应添衣保暖,可是诗中女主却偏偏不肯添衣,这是为何呢?心之凉与身之凉,到底哪一个才更凉。即便添衣身暖了,心中的凉意又有谁来消除呢? 又或许身愈暖心愈寒,莫如不添衣。
夜深人静,百无聊赖,唯有倾诉银筝,殷勤拨弄。此乃秋夜之“长”之“深”。拨弄银筝,不知不觉已到深夜,还是不愿睡去。这又是为何?是“心凉”之后的“孤寂”,是“喧闹”之后的“孤独”,是“无处排解”的忧愁和打发不掉的“时光”。一个人的秋夜,太安静,太孤单,唯有向瑶琴倾诉,用琴声来掩饰自己内心的孤独于寂寥。
心怯空房,不忍归去,惧怕独自归去,这是说秋夜之“孤”。身着轻罗薄衣,举头仰望明月,殷勤拨弄银筝等等行为都是为了突出一个“孤”字。“空房”二字,则愈发加深了这种孤独寂寞感。一月,一露,一人,一琴,一空房,虽未言“孤”,而“孤”自现,未言“愁”,而愁绪满满。
盛唐诗人王维的《秋夜曲》,语言优美,意境优美尤甚。虽有虚实相生、动静相应、声色交融、时空交错等艺术表现技巧,但更重要的是诗人感受人世间的一颗敏锐慈悲的心。
只有内心真正静下来,才能感受到桂魄初生,秋露渐微,季节与时光在身边的不停流淌流转,悄然流转。
*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秋壁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编者叹:这首诗大家不要想歪了。*是声音的意思,拟声词,说的是计时的滴漏声。对于我们熟悉的秋夜而言,或许安静是另外一种意境,给我们另外一种感觉。有的时候我们在这个嘈杂纷争的世界里会觉得没有那么惬意,或许就是因为繁杂的环境给我们造成了心态的烦躁。其实当我们安静下来看着四周,可能就会发现,在很多嘈杂中我们忽视的景色和景象,也会让我们注意到我们不曾注意的细节。比如那些小虫、角落里的凝霜,这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在安静的夜色中,让我们用安静的心态去欣赏曼妙的云朵和月光,去聆听生命的敲击和吟唱。
夜夜曲古诗词
古诗原文
河汉纵且横,北斗横复直。
星汉空如此,宁知心有忆?
孤灯暧不明,寒机晓犹织。
零泪向谁道,鸡鸣徒叹息。
译文翻译
银河纵横穿流、星斗横竖移动。
银河与北斗星都是在无知无情的空自流转,又怎知我心中在想念一个人?
空房之内,一盎孤灯半明不灭,不管天寒地冻,依然踏起织机,织起布来。
泪流不止可又能向谁诉说呢?只能听着鸡鸣声发出一声声的叹息。
注释解释
河汉:这里指银河。
诗文赏析
《夜夜曲》,乐府杂曲歌辞的一种,它的创始人便是沈约。《乐府解题》云:“《夜夜曲》,伤独处也。”沈作有二首,皆写同样的主题。此为第一首,写空房独处的凄凉况味尤为具体而细致。
此诗共八句,可分前后两段,段各四句。每段开头二句均用对偶,结尾二句以白描手法抒写思妇惆怅自怜的内心感情。从前段到后段,思妇的感情有发展,有变化,直至结尾,形成一个*。
诗歌的开头两句借银河和北斗方位的变化来暗示时间的流逝。“河汉纵且横,北斗横复直”,写思妇长夜不眠,观看天空景象。诗人在这两句诗中交错使用了“纵”、“横”、“直”三个动词,忽纵忽横忽直,使人仿佛看到银河纵横穿流、星斗横竖移动的情景。诗中虽未直截写人,而人物的神情自可令人想见。古诗中用星辰位置的变易反衬思妇感情的愁苦,例子甚多。如《古诗十九首》云:“明月皎皎光,促织鸣东壁。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又云:“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前人皆以为本之于《诗经·小雅·大东》,如《文选》李善注“河汉女”云:“《毛诗》曰:‘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毛苌曰:‘河汉,天河也。’”观沈约此诗,当系*承《古诗十九首》,远绍《诗经》之《大东》,当然在具体描写上也有所不同。它开头二句说银河由纵到横,北斗由横到直,通过写景显示了时间的迁延。用一句通俗的话说,便是斗转星移,时间已过了很长。在此漫漫长夜,思妇耿耿不寐,心中必有所想,于是诗人借她的口吻说道:“星汉空如此,宁知心有忆?”星汉本为无知无情之客体,怨它何来?这种写法便是古人所常说的“无理而妙”。仿佛在说:银河啊,你空自流转;北斗星啊,你徒然横斜,你们怎知我心中在想念一个人?接下去二句写思妇因星汉移动、时光流逝而起的惆怅心情。“星汉”句总括上文又作一顿挫,着一“空”字,似乎把前面铺排的两句一下子推倒,令人感到不可思议。“宁知”句把思妇胸中的一股怨气,喷薄而出,着一“宁”字,与前面的“空”字紧相呼应,把人物的感情引向内心深处。二句全系脱口而出,声情毕肖,确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效果。
如果说前半段以天空之景烘托思妇孤栖之苦,那么后半段则转而以室内之景映衬人物独处无聊的心态。诗人的笔锋由夜空转入闺房。空房之内,一盎孤灯,半明不灭,那暗淡的灯光,正象征着思妇的情怀。她孤独难耐,于是不管天寒地冻,踏起织机,织起布来。在这里,诗人没有照搬《诗经》与古诗,光写天上织女,而是将天上移到人间,写思妇亲理寒机。因此使人读来,更富有现实感。从对偶方面讲,这一联比前一联更为精当。因为前一联并列两件性质相*的事物,其弊如*评价*体诗时所说的.“合掌”。而这一联则意不相重,且层层推进,前句说灯不明,是在深夜;后句说晓犹织,则已到天亮了。从深夜到天明,思妇由独守孤灯到亲理寒机,层次鲜明,动作清晰,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她的孤独之感。
结尾二句,承上文而来。思妇彻夜未眠,所忆之人缥缈无踪,眼望孤灯,手理寒机,心中分外凄苦,于是她情不自禁地哭了。尽管泪流不已,也没有人同情她,她不能向人诉说单身独处的苦闷。她只有哀哀自伤,徒然叹息。结句“鸡鸣”二字,紧扣上句的“晓”字,而“徒”字又与前段的“空”字遥相照映。此刻女主人翁的孤独之感已达到了顶点,天上的星汉也好,自己的忆念与叹息也好,一切的一切,都是空幻而徒然的。她只有默默地流泪,独自咀嚼着悲伤。听到鸡叫的声音,她不由发出长长的叹息。
《秋夜曲》
作者:王维
原文: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注释:
1、桂魄:即秋月,因传说月中有桂树而得别称。
诗意:
一轮秋月刚刚升起,
秋露初生,穿着丝绸已嫌太薄了却懒得更衣。
更深夜阑了还在不知疲倦地拨弄银筝,
原来是怕空房寂寞而不想回。
赏析:
此题属乐府《杂曲歌辞》,是一首宛转含蓄的闺怨诗,写初秋月夜少妇的怨情。起句写秋月从东方升起,露水虽生,却是淡薄微少,给人一种清凉之感,烘托出女主人公清冷孤寂的心情。第二句写女主人公在气候转凉的季节还穿着轻软细薄的罗衣,没有更换秋衣;暗示了因秋凉需要更衣而思念远方的丈夫。第三句写女主人公的弹筝行动,实际是以乐曲寄情。(m.ju.51tietu.net)结句以巧妙的构思和奇特的表现方法,通过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展示了她独守空房的哀怨。
诗的前两句是写景,秋夜微凉,景物凄清;后两句是写情,主人公寂寞难寝,所以殷勤弄筝。语极委婉,情极细腻,把儿女羞涩的情感掩蔽得严严实实。一经点破,怨情便展现在读者眼前,表达了诗人对女子的惋惜之情。
太阳因月亮的离异而愤怒 卷起了乌云卷走了光和热 觊觎很久的夜终于得到了机会 把一袭黑纱殷勤地送给月亮 街灯终于派上了用场 站在那里用目光照佛行人 百灵鸟和喜鹊下班休息 轮到夜莺青蛙出台清唱 扯下了世袭的外衣 狡猾的夜猛狂的攻城掠地 所有的鲜花树林 都失去了颜色的阵地 连向日葵都被轻侮的迷失方向 高仰的头低低垂地 此时我站在大地脊梁上 追着月亮的阴影 亦步亦趋 寻觅着太阳的足迹 而我的目光象流星划过天空 照亮了隶属于夜女神尼克斯 辖管的领地 与黑暗与伍需点明心灯 必须认清夜的两重属性 摒弃虚伪保留真切 远离老鼠蝙蝠 站直身躯 站成太阳的卫士 在黑夜中我并不孤独 因为我深知追不上月亮 太阳还会复出 那森林中的树伸出叉杈 和我一样 举起双手拥抱晨曦 拥抱阳光 等待那光璨的黎明
编辑点评:
太阳因月亮的离异而愤怒,卷起了乌云卷走了光和热。觊觎很久的夜终于得到了机会,把一袭黑纱殷勤地送给月亮。街灯终于派上了用场,站在那里用目光照佛行人。百灵鸟和喜鹊下班休息,轮到夜莺青蛙出台清唱。在黑夜中,我不孤独,因为我有月亮为伴。那森林中的树与我一样,举起双手拥抱晨曦,拥抱阳光,等待那光璨的黎明。这一首诗歌语言流畅,联想丰富,宛若心灯,照亮读者心田。感谢赐稿冰心,倾情推荐共赏。
夜曲的诗
还是熟悉的旋律
荡漾在心间
忘不了与你的点滴
忘不了一起邂逅的一幕幕
当我们还是陌生人时
你可曾看见我为你回眸
可曾听见我的呼唤
是否感觉到我的存在
当我们互不相识时
你可曾看见我心底的泪珠
你是否听到我的苦哭诉
可曾了解情的要因
我的心便有一丝悸动
不知是你的等候,还是我的苦苦追求
别了,第七个孤独的夜晚
终于听见你的呐喊
初梦
是我心中不灭的圣火
一熄,灰飞烟灭
那一刻,翰的清音
又陪你度过了一个春天
在那短暂的夏日中
你是否在倒计时
为我们的剩日惆怅
那日的雪花
纷纷洒洒
我的心也落下
鱼儿,我们爱你
翰林,我们念你
昨夜的'那场雨
没有带走我的思念
你的一切
都是我的回忆
我们说好相守永远
你却不曾出现
风吹过的夏天
就只剩下你的笑脸
别了,我的翰林
别了,我的鱼儿
原文:
春夜洛城闻笛 / 春夜洛阳城闻笛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
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
注释:
①洛城:今河南洛阳。
②玉笛:精美的笛子。玉:指玉石。
③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声:声音。
④春风:指春天的风,比喻恩泽,融和的气氛等引申涵义
⑤闻:听;听见。
⑥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古典有《折杨柳》、《落梅花》。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杜少陵《吹笛》:‘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皆言《折杨柳》曲也。”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⑦故园:指故乡,家乡。
何人不起故园情。
这句是出自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原诗:“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
最后这两句意思是:“折柳”是笛子吹奏的曲调名。这个曲子全名是《折杨柳》,西晋时就有了,《乐府诗集》中就收有南朝梁、陈和唐朝人谱写的《折杨柳》歌词二十余首,都是伤别之辞。这个关键词语搞清楚了,两句的解释就迎刃而解了。这两句诗的意思乃是:“这个夜里,当人们听到缠绵哀怨的《折杨柳》曲子的时候,谁不会涌起一股强烈的思乡伤别之情呢?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意思: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这两句诗源自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原文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
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
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
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
曲江古诗词
在我们*凡的日常里,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泛指*古代诗歌。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曲江古诗词,欢迎大家分享。
古诗原文
望断*时翠辇过,空闻子夜鬼悲歌。
金舆不返倾城色,玉殿犹分下苑波。
死忆华亭闻唳鹤,老忧王室泣铜驼。
天荒地变心虽折,若比伤春意未多。
译文翻译
望不见*时帝王的翠辇经过,只能在夜半聆听冤鬼的悲歌。
宫妃金舆不返难见到倾城色,只有曲江的流水被玉殿分波。
临死时才想念在华亭听鹤唳,老臣忧念王室命运悲泣铜驼。
经过天荒地变虽使人心摧折,若比伤春的哀恸此意不算多。
注释解释
曲江:即曲江池。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秦为宜春苑,汉为乐游原,有河水水流曲折,故称。隋文帝以曲名不正,更名芙蓉园。唐复名曲江。开元中更加疏凿,为都人中和、上巳等盛节游赏胜地。《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临曲江之隑州兮,望南山之参差。”
望断:向远处望直至看不见。翠辇:饰有翠羽的帝王车驾。
子夜:夜半子时,半夜。又是乐府《吴声歌曲》名。悲歌:悲壮地歌唱。
金舆:帝王乘坐的车轿。倾城色:旧以形容女子极其美丽。此指嫔妃们。
玉殿:宫殿的美称。下苑:本指汉代的宜春下苑。唐时称曲江池。
华亭闻唳鹤:感慨生*,悔入仕途之典。
铜驼:铜铸的骆驼。多置于宫门寝殿之前。
天荒地变:影响巨大而深远的巨变。指国家的沦亡。折:摧折。
伤春:为春天的逝去而悲伤。一作“阳春”。“伤春”一词,在李商隐的诗歌语汇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曾被他用来概括自己诗歌创作的基本主题,这里特指伤时感乱,为国家的衰颓命运而忧伤。
创作背景
曲江是唐代长安最大的名胜风景区,安史之乱后荒废。唐文宗颇想恢复升*故事,于大和九年(835)二月派神策军修治曲江。十月,赐百官宴于曲江。甘露之变发生后不久,下令罢修。李商隐这首诗,就作于事变后的第二年春天。
诗文赏析
曲江的兴废,和唐王朝的盛衰密切相关。杜甫在《哀江头》中曾借曲江今昔抒写国家残破的伤痛。面对经历了另一场“天荒地变”──甘露之变后荒凉满目的曲江,李商隐心中自不免产生和杜甫类似的感慨。杜甫的《哀江头》,可能对他这首诗的构思有过启发,只是他的感慨已经寓有特定的现实内容,带上了更浓重的悲凉的时代色彩。
一开始就着意渲染曲江的荒凉景象。这里所蕴含的并不是吊古伤今的历史感慨,而是深沉的现实政治感喟。“*时翠辇过”,指的是事变前文宗车驾出游曲江的情景:“子夜鬼悲歌”,则是事变后曲江的景象,这景象,荒凉中显出凄厉,正暗示出刚过去不久的那场“流血千门,僵尸万计”的残酷事变。在诗人的感受中,这场大事变仿佛划分了两个时代:“*时翠辇过”的景象已经成为极望而不可再见的遥远的过去,眼前面对的就是这样一幅黑暗、萧森而带有恐怖气氛的现实图景。“望断”、“空闻”,从正反两个方面暗寓了一场“天荒地变”。
三、四承“望断”句,说先前乘金舆陪同皇帝游赏的美丽宫妃已不再来,只有曲江流水依然在寂静中流向玉殿旁的御沟(曲江与御沟相通)。“不返”、“犹分”的鲜明对照中,显现出一幅荒凉冷寂的曲江图景,蕴含着无限沧桑今昔之感。文宗修缮曲江亭馆,游赏下苑胜景,本想恢复升*故事。甘露事变一起,受制家奴,形同幽囚,翠辇金舆,遂绝迹于曲江。这里,正寓有升*不返的深沉感慨。下两联的“荆棘铜驼”之悲和“伤春”之感都从此生出。
第五句承“空闻”句。这里用西晋陆机“华亭鹤唳”典故,用以暗示甘露事变期间大批朝臣惨遭宦官杀戮的情事,回应次句“鬼悲歌”。第六句承“望断”句与颔联。这里用西晋索靖“泣铜驼”典故,借以抒写对唐王朝国运将倾的忧虑。这两个典故都用得非常精切,不仅使不便明言的情事得到既微而显的表达,而且加强了全诗的悲剧气氛。两句似断实连,隐含着因果联系。
末联是全篇结穴。在诗人看来,“流血千门,僵尸万计”的这场天荒地变──甘露之变尽管令人心摧,但更令人伤痛的却是国家所面临的衰颓没落的命运。痛定思痛之际,诗人没有把目光局限在甘露之变这一事件本身,而是更深入地去思索事件的前因后果,敏锐的觉察到这一历史的链条所显示的历史趋势。这正是此篇思想内容比一般的单纯抒写时事的诗深刻的地方,也是它的风格特别深沉凝重的原因。
这首诗在构思方面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既借曲江今昔暗寓时事,又通过对时事的感受抒写“伤春”之情。就全篇来说,“天荒地变”之悲并非主体,“伤春”才是真正的中心。尽管诗中正面写“伤春”的只有两句(六、八两句),但实际上前面的所有描写都直接间接地围绕着这个中心,都透露出一种浓重的“伤春”气氛,所以末句点明题旨,仍显得水到渠成。
【其一】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其二】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赏析:
曲江又名曲江池,故址在今西安城南五公里处,原为汉武帝所造。唐玄宗开元年间大加整修,池水澄明,花卉环列。其南有紫云楼、芙蓉苑;西有杏园、慈恩寺。是著名游览胜地。
第一首写他在曲江看花吃酒,布局出神入化,抒情感慨淋漓。
在曲江看花吃酒,正遇“良辰美景”,可称“赏心乐事”了,但作者却别有怀抱,一上来就表现出无可奈何的惜春情绪,产生出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他一没有写已经来到曲江,二没有写来到曲江时的节令,三没有写曲江周围花木繁饶,而只用“风飘万点”四字,就概括了这一切。“风飘万点”,不止是客观地写景,缀上“正愁人”三字,重点就落在见景生情、托物言志上了。“风飘万点”,这对于春风得意的人来说,会煞是好看,该不会又“正愁人”。但是作者面对的是“风飘万点”,那“愁”却早已萌生于前此的“一片花飞”,因而用跌笔开头:“一片花飞减却春!”历尽漫长的严冬,好容易盼到春天来了,花儿开了。这春天,这花儿,是很值得人们珍惜的。然而“一片花飞”,又透露了春天消逝的消息。敏感的、特别珍惜春天的诗人就不能不“愁”。“一片”,是指一朵花儿上的一个花瓣。因一瓣花儿被风吹落就感到春色已减,暗暗发愁,可如今,面对着的分明是“风飘万点”的严酷现实啊!因此“正愁人”三字,非但没有概念化的毛病,简直力透纸背。
“风飘万点”已成现实,那尚未被风飘走的花儿就更值得爱惜。然而那风还在吹。剩下的,又一片、一片地飘走,眼看即将飘尽了。第三句就写这番情景:“且看欲尽花经眼。”“经眼”之花“欲尽”,只能“且看”。“且”,是暂且、姑且之意。而当眼睁睁地看着枝头残花一片、一片地被风飘走,加入那“万点”的行列,心中滋味就不怎么样了。于是来了第四句:“莫厌伤多酒入唇。”吃酒为了消愁。一片花飞已愁;风飘万点更愁;枝上残花继续飘落,即将告尽,愁上添愁。因而“酒”已“伤多”,却禁不住继续“入唇”啊!
蒋弱六云:“只一落花,连写三句,极反复层折之妙。接入第四句,魂消欲绝。”这是颇有见地的。然而作者没有说明要如此“反复层折”地写落花,以致魂消欲绝的原因,究竟是仅仅叹春光易逝,还是有慨于难于直陈的人事问题。
第三联“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就写到了人事。或谓此联“更发奇想惊人”,乍看确乎“奇”得出人意外,细想却恰恰在人意中。诗人“且看欲尽花经眼”,目光随着那“风飘万点”在移动:落到江上,就看见原来住人的小堂如今却巢着翡翠──翡翠鸟筑起了窝,何等荒凉;落到苑边,就看见原来雄踞高冢之前的石雕墓饰麒麟倒卧在地,不胜寂寞。经过安史之乱,曲江往日的盛况远没有恢复;可是,好容易盼来的春天,眼看和万点落花一起,就要被风葬送了!这并不是什么“惊人”的“奇想”,而是触景伤情。面对这残败景象的办法,仍不外是“莫厌伤多酒入唇”,只不过换了一种漂亮的说法,就是“行乐”: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
这两句意思是:难道“物理”就是这样的吗?如果只能如此,无法改变,那就只须行乐,何必让浮荣绊住此身,失掉自由呢?
联系全篇来看,所谓“行乐”,不过是他自己所说的“沉饮聊自遣”、或李白所说的“举怀消愁愁更愁”而已,“乐”云乎哉!
绿岛小夜曲原唱是谁
导语:《绿岛小夜曲》是一首台湾经典老歌,这首歌的原唱是谁?以下是小编带来的音乐知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绿岛小夜曲》原唱是紫薇,台湾人。
紫薇,本名胡以衡。台湾著名歌星,有“长青歌后”之称。1987年发现癌症,两年后3月4日过世。
1950年去台湾。1953年以一曲《绿岛小夜曲》(周南萍曲,潘英杰词)唱红台湾,有“长青歌后”之称。1966年在台湾设帐收徒,同年为百代唱片灌录了一张唯一的大碟《我什么都能接受》。
这绿岛像一只船,
在月夜里摇呀摇,
姑娘哟,你也在我的心海里飘呀飘。
让我的歌声随那微风,
吹开了你的窗帘,
让我的衷情随那流水,
不断地向你倾诉。
椰子树的长影,
掩不住我的情意,
明媚的月光更照亮了我的心。
这绿岛的夜已经这样沉静,
姑娘哟,你为什么还是默默无语。
歌曲诞生
歌曲诞生于1954年仲夏夜。
《绿岛小夜曲》作词者潘英杰和作曲者周蓝萍两人一起到台湾,进入“中广”电台工作,当年创作《绿岛小夜曲》的缘由很简单。1954年盛夏某夜,他们在单身宿舍聊天,谈到外国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小夜曲,但华人尚缺。喜爱文学的潘英杰建议以“抒情优美取胜”的小夜曲来创作一首流行歌,得到周蓝萍的和声。
潘英杰趁着灵感,以一个晚上的时间,综合了他对台湾的印象以及对爱情的感受,写出歌词。潘英杰说,他当年一到台北,看到高大的椰子树,觉得很新鲜。此外,他觉得台湾是个绿油油的岛屿,因此歌词中的“绿岛”指的就是台湾,并不是指“火烧岛”。
第二天潘英杰就把交给周蓝萍,正处热恋的周蓝萍看了相当满意,有深获我意之感,在爱情甜如蜜的企盼下,立刻谱成《绿岛小夜曲》。这是一首以“绿意盎然”的台湾景观为背景,描写恋爱中男女的患得患失、起伏不定的心情,并交由紫薇(本名胡以衡)在中广录音室灌录。歌曲首先在“中广”白茜如主持的综合节目中由紫薇主唱,一唱而红,至今流行不衰。
词曲作者与原唱
潘英杰出身“中央音乐干训班”第一期,与周蓝萍是前后期校友,抗战时期知名的“千人大合唱”画面中,就有潘英杰、周蓝萍的身影。紫薇靠着《绿岛小夜曲》走红,周蓝萍也因此替电影《梁祝》配乐。《绿岛小夜曲》曾被评为二十世纪“百年金曲十大排行榜”的第三名。
周蓝萍过世时,潘英杰给他的挽联是:“低吟绿岛小夜曲,永怀家在山那边。”潘英杰对紫薇主唱也有绝佳的推崇,他说:“紫薇的音色婉丽,音质特佳,技巧熟练,以及情感适切的运用,擅长演唱抒情歌曲,她唱这首歌时,其中的词句及旋律,也如清澈溪水般地从歌声中流出,沁人心田。可惜伊人已逝!但她的歌声,永留人间。”
歌曲流传
《绿岛小夜曲》原本要用在一部电影中,但是没有成功,想不到菲律宾的万国唱片看上这首歌,把它灌成唱片后引介到菲律宾,立刻在当地十分风行起来,甚至还流传到马来亚(当时马来西亚还没有成立)、印尼一带。马来亚的报纸还绘影绘形地描述,说这首歌原来是一名争风吃醋的**犯在狱中写给女友的一封情书,情意感人。在那个资讯不发达的年代,这首充满“凄美”故事的流行歌曲,博得了许多人的同情,而且广为流传,大家都以为这个故事是真的。
1958年,台湾的凤鸣唱片发现这首悦耳动听的歌曲,居然是台湾创作的,于是取得紫薇当年在“中广”的录音在台湾发行,歌迷才初次接触到这首歌曲。1961年,四海唱片重新灌录此曲,仍由紫薇演唱,配合广播的播送,很快就在大街小巷流行起来。大人小孩都会唱,各学校社团也纷纷采用此曲当做演唱的曲目。
70年代经我国著名歌唱家朱逢博演唱让《绿岛小夜曲》红遍大江南北。
我想看夜曲的古诗
听到夜曲想到的古诗
姑苏夜曲的古诗
抚琴弹夜曲的古诗
秋夜曲的古诗文
秋夜曲的古诗词
描写夏夜曲的古诗
我想看狗的古诗
我想看雪古诗的
我想看免的的古诗
秋夜曲王维的古诗配画
秋夜曲张仲素写的古诗
我想看鹅的古诗
我想看我的古诗
此夜曲中闻折柳的整首古诗
我想看鬼的古诗
秋夜曲古诗简单的绘画
秋夜曲王维古诗的背景画
描写秋天的古诗秋夜曲
我想看古诗风的
我想看光明的古诗
我想看动人的古诗
我想看王欣的古诗
我想看水晶的古诗
我想看樱桃的古诗
我想看杜甫的古诗
我想看的古诗词
我想看德国的古诗
我想看爱情的古诗
我想看贪吃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