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寄扬州韩绰判官的古诗带拼音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寄扬州韩绰判官的古诗带拼音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寄扬州韩绰判官的古诗带拼音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寄扬州韩绰判官的古诗带拼音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桥的诗句《寄扬州韩绰判官》
《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
青山隐隐水迢迢,
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
《寄扬州韩绰判官》作者简介
杜牧(8xx一8xx),唐朝诗人,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中唐德宗(李适[kuo])时有名的宰相和史学家杜佑的孙子。文宗(李昂)太和H年(828)中进士曾多年在地方官署中当幕僚,后出任黄州、池州、睦州、湖州等地刺史,官至中书舍人。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他祖父留下的樊川别墅中,因号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生活在社会危机日益加深的晚唐时期,从青年起就关心国事,研究各种现实问题和历史经验,25岁那年写下有名的《阿房宫赋》。
杜牧的文学创作,以诗歌最为突出;诗歌又以*体诗七言绝句特别受后人推崇。为了别于杜甫,人称“小杜”。他和同时代另一位杰出诗人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
《寄扬州韩绰判官》简介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牧被任为监察御史,由淮南节度使幕府回长安供职后所作。唐代的'扬州,是长江中下游的都会,店肆林立,商贾如云,酒楼舞榭,比比皆是,“每重城向夕,倡楼之上,常有绛纱灯数万,辉罗耀列空中,九里三十步街中,珠翠填咽,邈若仙境”(《太*广记》卷273引《唐阙文》)。“性疏野放荡”的杜牧,在这样的环境中,常出没于青楼倡家,有不少风流韵事,韩绰在这方面是他同道,所以回到长安后写诗寄赠。
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注释
1、迢迢:形容遥远。
2、玉人:指韩绰,含赞美之意。
译文
青山隐隐起伏,江流千里迢迢。
时令已过深秋,江南草木枯凋。
扬州二十四桥,月色格外娇娆。
老友你在何处,听取美人吹箫?
赏析
这是一首调笑诗。诗的首联是写江南秋景,说明怀念故人的背景,末联是借扬州二十四桥的典故,与友人韩绰调侃。意思是说你处在东南形胜的扬州,当此深秋之际,在何处教玉人吹箫取乐呢?意境优美,清丽俊爽,情趣盎然,千百年来,传诵不衰。
《寄扬州韩绰判官》
作者:杜牧
原文: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注释:
1、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属官。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公元833年(唐文宗大和七年)至835年(大和九年),杜牧曾任淮南节度使掌*,与韩绰是同僚。
2、迢迢:指江水悠长遥远。一作“遥遥”。
3、草未凋(diāo):一作“草木凋”。凋:凋谢。
4、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一说有一座桥名叫二十四桥,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
5、玉人:貌美之人。这里指韩绰。一说指扬州歌妓。教:使,令。
诗意:
青山隐约绿水悠悠长流,
江南深秋草木还未凋零。
明亮月光映照二十四桥,
你是否还在听美人吹箫?
赏析:
这首诗诗人写得极其雅致,优雅中见意境。这是一首抒写友情的诗篇,表现手法委婉多致,可谓曲尽其妙。诗的前两句写景。首句先以山之隐忽难见真容和水之迢递远去,以远处的画面暗写友人不在身边,故对他思念之意生出。
二句以“江南草木凋”反衬地处江北的扬州的豪华热闹,是由人及景的抒情手法。在事实上江南若“草木凋”,江北就更应零落不堪。作者想象扬州就将是另一番大好景象了。这叫情至深时连天时气候都可为之改变。谢枋得认为这句写“厌江南之寂寞,思扬州之欢娱,情虽切而辞不露”,是很有见地的。
三四句以想象之辞写扬州名胜之美景,表达了诗人欲与友人再次共游的渴盼。“玉人教吹箫”中的“教吹箫”只是虚言,实处在“玉人”两字,即是友人韩绰。(m.ju.51tietu.net)此句一用以点题,二用来想象他的游踪,从而表明作者对他现状的关心,同时也就表示了对他的遥念。其间抒情之迹线不可不审视清楚。“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作者虽重在抒情,但在后世读者的心目中,其中对扬州胜景的赞美成分已大大超过前者,成为描写古都扬州的不朽名句之一。
有杜牧的《赠别二首》其一的“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张祜的“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王建的“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徐凝的“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可爱之意)是扬州”等。本诗中的二十四桥,在宋代依然是文人墨客的描写热点,姜夔的《扬州慢》词中有“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写的虽是旧时胜地,表达的却是伤乱忧世的悲情,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王士祯以后为此桥写诗赞美的有7000余人,编成300多卷的诗集一部,一时蔚为壮观,成为文学史上的美谈。最后两句在清风明月之夜,心想友人是否和女子倚箫歌舞。此诗之美,在于景致优美,意境深远。
牧《寄扬州韩绰判官》原诗赏析
《寄扬州韩绰判官》是唐代诗人杜牧离开扬州以后怀念昔日同僚韩绰判官而作。此诗着意刻画深秋的扬州依然绿水青山、草木葱茏,二十四桥月夜仍然乐声悠扬,调侃友人生活的闲逸,表达了作者对过往扬州生活的深情怀念。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原诗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诗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赏析一
扬州之盛,唐世艳称,历代诗人为它留下了多少脍炙人口的诗篇。这首诗风调悠扬,意境优美,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韩绰不知何人,杜牧集中赠他的诗共有两首,另一首是《哭韩绰》,看来两人友情甚笃。
首句从大处落墨,化出远景:青山逶迤,隐于天际,绿水如带,迢递不断。“隐隐”和“迢迢”这一对叠字,不但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而且隐约暗示着诗人与友人之间山遥水长的空间距离,那抑扬的声调中仿佛还荡漾着诗人思念江南的似水柔情。欧阳修的《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芜尽处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正道出了杜牧这句诗的言外之意。此时虽然时令已过了深秋,江南的草木却还未凋落,风光依旧旖旎秀媚。正由于诗人不堪晚秋的萧条冷落,因而格外眷恋江南的青山绿水,越发怀念远在热闹繁花之乡的故人了。
江南佳景无数,诗人记忆中最美的印象则是在扬州“月明桥上看神仙”(张祜《纵游淮南》)的景致。岂不闻“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徐凝《忆扬州》),更何况当地名胜二十四桥上还有神仙般的美人可看呢?二十四桥,一说扬州城里原有二十四座桥,一说即吴家砖桥,因古时有二十四位美人吹箫于桥上而得名。“玉人”,既可借以形容美丽洁白的女子,又可比喻风流俊美的才郎。从寄赠诗的作法及末句中的“教”字看来,此处玉人当指韩绰。元稹《莺莺传》“疑是玉人来”句可证中晚唐有以玉人喻才子的用法。诗人本是问候友人*况,却故意用玩笑的口吻与韩绰调侃,问他当此秋尽之时,每夜在何处教**歌吹取乐。这样,不但韩绰风流倜傥的才貌依稀可见,两人亲昵深厚的友情得以重温,而且调笑之中还微微流露了诗人对自己“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感喟,从而使此诗*添了许多风韵。杜牧又长于将这类调笑寄寓在风调悠扬、清丽俊爽的画面之中,所以虽写艳情却并不流于轻薄。这首诗巧妙地把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桥上的美丽传说与“月明桥上看神仙”的现实生活融合在一起,因而在客观上造成了“玉人”又是指歌妓舞女的恍惚印象,读之令人如见月光笼罩的二十四桥上,吹箫的美人披着银辉,宛若洁白光润的玉人,仿佛听到呜咽悠扬的箫声飘散在已凉未寒的江南秋夜,回荡在青山绿水之间。这样优美的境界早已远远超出了与朋友调笑的本意,它所唤起的联想不是风流才子的放荡生活,而是对江南风光的无限向往:秋尽之后尚且如此美丽,当其春意方浓之时又将如何迷人?这种内蕴的情趣,微妙的思绪,“可言不可言之间”的寄托,“可解不可解之会”的指归(见叶燮《原诗》),正是这首诗成功的奥秘。
赏析二
这是一首想念友人怀念故地的七言绝句诗。作者杜牧,字牧之,晚唐诗人,年轻时不思进取,无意于科举功名,依仗家中权势,处处冶游无度,寄情于山水之间,尤其在当时的扬州留恋日久,于青楼妓馆中多有声名,为时人所笑。有诗人自作诗“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为证。
在本文教学中,我们应当鼓励学生结合课文插图朗读并理解古诗。至于文字部分的内容则应当予以简单介绍,而后在理解的基础上,最后背诵全诗。切忌不能只要求背诵,忽略理解诗意,让学生囫囵吞枣。
全诗大意如下:北望扬州,青山隐约可见,流水悠悠远去,江南的草木快要凋零,而扬州的人游兴不减。明月之夜,二十四桥箫声处处可闻,但那如话似玉的人儿今晚在何处教人吹箫呢?
回顾前文,我们知道,作者年轻时曾在扬州优游十几载,整日呼朋引伴,乐不思蜀,尽管后来幡然悔悟,科举致仕,可往昔孟浪岁月怎能猝然消解于心?尤其青年时代的经历,我相信每个人都会铭刻不忘的。何况此处的主人公是号称"晚唐诗坛双子星座"之一的杜牧呢?因此在理解诗人的独特经历之后,我们便很容易地体味出这首诗字里行间蕴涵的`浓浓的怀旧与失落之情。
诗中作者景物描写入手,以隐隐青山迢迢碧水作背景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凄迷惆怅的江南秋景图。其中的一草一木,一桥一月,箫音水声,无时无刻不在牵动着诗人那根敏感而精灵的神经。整整二十年了呀,回首往事,仿佛就发生在昨天般历历在目。而故事中的人物却早已是鬓如霜染,垂垂老矣。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岁月无情催人老,玉人仍在桥畔吹洞箫否?
世间文学之美,多如繁星。而小杜这一首七绝,给我们带来的是无比清新凄美的思念之情。千年以降,至今读来仍令人嗟叹不已,唏嘘再三!
最后,让我们再来一齐共同欣赏这首美丽缠绵千回百转的唐诗:
寄扬州韩绰判官
( 唐 ) 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 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
赏析三
“十年一觉扬州梦”,小杜在扬州的那点事,许多扬州人都一清二楚。其实,杜牧在扬州只两年时间,他留下的绝不只是“青楼薄幸名”,更有众多的诗词佳句,还有《罪言》那样的名篇。这首《寄扬州韩绰判官》,风调悠扬,意境优美,千百年来传诵不衰,足以让扬州人永远感念它的作者,潇洒俊逸的杜郎。
这是一首谜一样的诗。是谜,当然就各有各的猜想。
“秋尽江南草未凋”,“未”一作“木”,历来两说并存。我宁可相信原文是“草未凋”,否则真是太*淡无奇了:秋尽了,江南的草木凋零了……哪里还像出自风流杜郎之手。正由于诗人不堪晚秋的萧条冷落,因而格外眷恋江南的青山绿水,格外怀念远在热闹繁华之地的故人。何况一片秋气肃杀的寒冷夜晚,不管玉人是谁,冻得瑟瑟发抖地吹着洞箫,这样的明月夜还有什么诗意可言?小杜这首诗的情感表达是对朋友的思念与调侃,那就注定了诗情是温暖的而不是萧索的。可见,“未”与“木”,一笔之差,却足有千里之遥。
“二十四桥明月夜”,“二十四桥”在哪里?是一座还是二十四座?忽忽千年,没有定论。我宁可相信这也只是诗人的虚指。设若桥是一座,则末句何来“何处”?既问“何处”,地点就有着明白的不确定性。当然,如果此时杜牧是站在一座名叫二十四桥的桥上,那就另当别论了:我站在月色如此之好的二十四桥上,朋友韩绰你在哪里呢?可是事实上杜牧远在异乡,所作的是寄赠诗。按照一般情理,诗人此时遥念扬州,遥念扬州的朋友,思绪自会牵绕于自己曾经生活于斯、歌哭于斯的扬州城,而不是只局限于扬州城的某一座桥上,更不会同时又作出“朋友你在何处”的发问。当然也可以是二十四座桥,但扬州城里似乎不会有这么多可资赏月吹箫的桥罢。杜牧是唐代诗人中有名的“算博士”,常常以数字入诗,诸如“南朝四百八十寺”,“汉官一百四十五”,“三十六宫秋夜深”等等,根本不能去深究细察。我总觉得宋代科学家沈括《梦溪笔谈》中关于“二十四桥”的考证失之迂腐与牵强,不但将杜诗的意趣考证得所剩无几,而且考证本身的数字也并不对。扬州城以桥多著称,“入郭登桥出郭船”,“车马少于船”,杜牧当是以“二十四桥”虚指扬州诸桥,更是代指桥桥相连的扬州城。
“玉人何处教吹箫?”“玉人”指美丽洁白之女子,这是压倒多数的说法。不过,我宁可相信玉人是指朋友韩绰。因为玉人也用于比喻风流俊美的才郎。与杜牧同时代的元稹《莺莺传》中有“疑是玉人来”句,即是以玉人喻才子的用法,可作证明。从寄赠诗的作法及末句中的“教”字来看,诗人本是问候友人*况,却故意用玩笑的口吻与韩绰调侃,问他当此秋尽之时,每夜在何处教**吹箫取乐。
因此,我对这首诗的理解是:“青山隐约,流水悠长;时令已过深秋,江南却草木葱茏,风光依旧;桥桥相连的扬州城,笼罩于美好月色之中,韩绰先生:你在哪里教着美人吹箫取乐呀?”这样,不但韩绰风流倜傥的才貌依稀可见,诗人与朋友亲昵深厚的友情也跃然纸上。诗中内蕴的情趣,微妙的思绪,“可言不可言之间”的寄托,“可解不可解之会”的指归(见叶燮《原诗》),正是这首诗成功的缘由。
一首短诗有这么谜一般的朦胧,怎么会不千古流传。谜是诱人的,常常不能硬解。谜又常常不止一解,那就让大家按照各自的喜好、阅历与审美情趣去见仁见智吧。
谜是虚幻的,假若能有美丽的物体承载,谜虽依旧是谜,但至少能让人有所把玩与寄托。如今瘦西湖上的白玉小桥,就是一座谜的载体了。新建的二十四桥旁原来立有说明标牌,称新桥长24米,有栏杆24根,台阶24级等。于是,我不止一次听见游人们说:哦,怪不得叫二十四桥,原来有这么多二十四在里面……真叫人无言以对了。最*忽然发现那块说明标牌取消了。也罢,这不是几句话能说清的事,还是任其朦胧着为妙。
我们或许应该远远地观赏秀气精巧的新二十四桥。远远地看,远远地吟哦小杜的诗句。如若有暇,不妨坐在树阴下,闭上眼睛,边吟诵边想象我们心中的二十四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注释译文
⑴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属官。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
⑵迢迢:指江水悠长遥远。一作“遥遥”。
⑶草未凋(diāo):一作“草木凋”。凋:凋谢。
⑷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一说有一座桥名叫二十四桥,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
⑸玉人:貌美之人。这里是杜牧对韩绰的戏称。一说指扬州歌妓。教:使,令。
白话译文
青山隐隐约约绿水千里迢迢,秋时已尽江南草木还未枯凋。
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你这美人现在何处教人吹箫?
创作背景
此诗是杜牧被任为监察御史,由淮南节度使幕府回长安供职后所作,具体写作时间约在唐文宗大和九年(835年)或开成元年(836年)秋。唐文宗大和七年(833年)至大和九年(835年),杜牧曾任淮南节度使掌*,与韩绰是同僚。
唐代的扬州,是长江中下游繁荣的都会,店肆林立,商贾如云,酒楼舞榭,比比皆是,“每重城向夕,倡楼之上,常有绛纱灯数万,辉罗耀列空中,九里三十步街中,珠翠填咽,邈若仙境”(《太*广记》卷273引《唐阙文》)。“性疏野放荡”的杜牧,在这样的环境中,常出没于青楼倡家,有不少风流韵事,韩绰在这方面是他同道,所以回到长安后写诗寄赠。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3),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公元828年(太和二年)进士,曾为江西观察使、宣歙观察使沈传师和淮南节度使牛僧孺的幕僚,历任监察御史,黄州、池州、睦州刺史,**为司勋员外郎,官终中书舍人。以济世之才自负。诗文中多指陈时政之作。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丽生动。人谓之小杜,和李商隐合称“小李杜”,以别于李白与杜甫。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
《寄扬州韩绰判官》阅读答案及赏析
《寄扬州韩绰判官》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是唐朝文学家杜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寄扬州韩绰判官》阅读答案及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寄扬州韩绰判官
[唐]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
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
1、从“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这句诗可以看出作者描写的是______的景色。[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明月之夜,二十四桥处处可闻箫声,但那如花似玉的人儿如今在何处教人吹箫呢?”诗中表达这个意思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 ]
A、杭州
B、苏州
C、扬州?
参考答案
1、C
2、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3、C
赏析
扬州之盛,唐世艳称,历代诗人为它留下了多少脍炙人口的诗篇。这首诗风调悠扬,意境优美,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韩绰不知何人,杜牧集中赠他的诗共有两首,另一首是《哭韩绰》,看来两人友情甚笃。
首句从大处落墨,化出远景:青山逶迤,隐于天际,绿水如带,迢递不断。“隐隐”和“迢迢”这一对叠字,不但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而且隐约暗示着诗人与友人之间山遥水长的空间距离,那抑扬的`声调中仿佛还荡漾着诗人思念江南的似水柔情。欧阳修的《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芜尽处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正道出了杜牧这句诗的言外之意。此时虽然时令已过了深秋,江南的草木却还未凋落,风光依旧旖旎秀媚。正由于诗人不堪晚秋的萧条冷落,因而格外眷恋江南的青山绿水,越发怀念远在热闹繁花之乡的故人了。
江南佳景无数,诗人记忆中最美的印象则是在扬州“月明桥上看神仙”(张祜《纵游淮南》)的景致。岂不闻“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徐凝《忆扬州》),更何况当地名胜二十四桥上还有神仙般的美人可看呢?二十四桥,一说扬州城里原有二十四座桥,一说即吴家砖桥,因古时有二十四位美人吹箫于桥上而得名。“玉人”,既可借以形容美丽洁白的女子,又可比喻风流俊美的才郎。
从寄赠诗的作法及末句中的“教”字看来,此处玉人当指韩绰。元稹《莺莺传》“疑是玉人来”句可证中晚唐有以玉人喻才子的用法。
诗人本是问候友人*况,却故意用玩笑的口吻与韩绰调侃,问他当此秋尽之时,每夜在何处教妓(ji)女歌吹取乐。这样,不但韩绰风流倜傥的才貌依稀可见,两人亲昵深厚的友情得以重温,而且调笑之中还微微流露了诗人对自己“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感喟,从而使此诗*添了许多风韵。杜牧又长于将这类调笑寄寓在风调悠扬、清丽俊爽的画面之中,所以虽写艳情却并不流于轻薄。
这首诗巧妙地把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桥上的美丽传说与“月明桥上看神仙”的现实生活融合在一起,因而在客观上造成了“玉人”又是指歌妓舞女的恍惚印象,读之令人如见月光笼罩的二十四桥上,吹箫的美人披着银辉,宛若洁白光润的玉人,仿佛听到呜咽悠扬的箫声飘散在已凉未寒的江南秋夜,回荡在青山绿水之间。
这样优美的境界早已远远超出了与朋友调笑的本意,它所唤起的联想不是风流才子的放荡生活,而是对江南风光的无限向往:秋尽之后尚且如此美丽,当其春意方浓之时又将如何迷人?这种内蕴的情趣,微妙的思绪,“可言不可言之间”的寄托,“可解不可解之会”的指归(见叶燮《原诗》),正是这首诗成功的奥秘。
《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及译文
古诗文主要指中国古代的诗歌和散文,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及译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
杜牧〔唐代〕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寄扬州韩绰判官》译文:
青山隐隐起伏,江水遥远悠长,秋时已尽江南的草木还未凋落。
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老友你在何处,听取美人吹箫?
《寄扬州韩绰判官》赏析:
这是一首调笑诗。诗的首联是写江南秋景,说明怀念故人的背景,末联是借扬州二十四桥的典故,与友人韩绰调侃。意思是说你在江北扬州,当此深秋之际,在何处教美人吹箫取乐呢?颓废喧哗的地方更让诗人怀念对面江南的青山绿水。
唐文宗大和七年四月到九年初,杜牧曾在淮南节度使(使府在扬州)牛僧孺幕中作过推官和掌*,和当时在幕任节度判官的韩绰相识。这首诗当是杜牧离扬州幕府后不久寄赠韩绰之作,具体写作时间约在大和九年秋或开成元年秋。杜牧在韩死后作过《哭韩绰》诗,可见他与韩绰有深厚的交谊。
前两句“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回忆想像中江南的秋日风光:青山一带,隐现天际,绿水悠长,迢迢不断。眼下虽然已到深秋,但想必温暖的江南草木尚未凋零,仍然充满生机吧。扬州地处长江北岸,但整个气候风物,实与江南无异;不少诗人有“烟花三月下扬州”、“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说明扬州在当时人的心目中,简直是花团锦簇,四季如春;而诗人此刻正在北方中原地区遥念扬州,因而他自然而然地将扬州视为风光绮丽的`“江南”了。“草未凋”与“青山”、绿水组合在一起,正突现了江南之秋明丽高远,生机勃勃的特征。诗人非常怀念繁华的旧游之地,在回忆想像中便赋予扬州以完美。这两句特意渲染山青水秀、草木常绿的江南清秋景色,正是要为下两句想像中的生活图景提供美好的背景。而首句山、水相对,“隐隐”、“迢迢”迭用,次句“秋尽江南”与“草未凋”之间的转折,更构成了一种抑扬顿挫,悠扬有致的格调,诗人翘首遥思、怀恋繁华旧游的感情也隐约表达出来了。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诗的三四两句美景落到旧日同游好友韩绰身上,点醒寄赠之意,趁此表现出扬州特有的美景佳胜,和自己对它的怀念遥想,诗人将回忆之地集中到“二十四桥明月夜”,因为此景最能集中体现扬州风光繁华独绝、浪漫美丽。二十四桥,是唐代扬州城内桥梁的总称,所谓“二十四桥明月夜”将活动场所集中在小桥明月,实际上等于说扬州明月夜,更加突出扬州的“江南”水乡特点,杜牧在扬州作幕的两年中,经常于夜间到十里长街一带征歌逐舞,过着诗酒流连风流放纵的生活。当时韩绰想必也常与诗人一起游赏。诗人设问:
此时此刻,你在二十四桥中的哪一桥上教歌女伎倡们吹箫作乐、流连忘返呢?“何处”应上“二十四桥”,表现了想像中地点不确定的特点,且以问语隐隐传出悠然神往的意境。这幅用回忆想像织成的月明桥上教吹箫的生活图景,不仅透露了诗人对扬州繁华景象,令风流才子们醉心不已的生活的怀恋,而且借此寄托了对往日旧游之地的思念,重温了彼此同游的情谊;既含蓄地表现了对友人的善意调侃,又对友人现在的处境表示了无限欣慕。
《寄扬州韩绰判官》创作背景:
唐文宗大和七年四月到九年初,杜牧曾在淮南节度使(使府在扬州)牛僧孺幕中作过推官和掌*,和当时在幕任节度判官的韩绰相识。此诗是杜牧离开扬州以后,在江南怀念昔日同僚韩绰判官而作。具体写作时间约在大和九年(公元835年)秋或开成元年(公元836年)秋。
作者简介: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古诗秋登兰山寄张五带拼音版赏析
在*时的学*、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秋登兰山寄张五带拼音版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诗秋登兰山寄张五带拼音版
qiū dēng lán shān jì zhāng wǔ
秋登兰山寄张五
mèng hào rán
孟浩然
běi shān bái yún lǐ , yǐn zhě zì yí yuè 。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xiāng wàng shì dēng gāo , xīn fēi zhú niǎo miè 。
相望试登高,心飞逐鸟灭。
chóu yīn báo mù qǐ , xīng shì qīng qiū fā 。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shí jiàn guī cūn rén , shā xíng dù tóu xiē 。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tiān biān shù ruò jì , jiāng pàn zhōu rú yuè 。
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
hé dāng zài jiǔ lái , gòng zuì zhòng yáng jié 。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2古诗秋登兰山寄张五翻译
面对北山岭上白云起伏霏霏, 我这隐者自己能把欢欣品味。
我试着登上高山是为了遥望, 心情早就随着鸿雁远去高飞。
忧愁每每是薄暮引发的情绪, 兴致往往是清秋招致的氛围。
在山上时时望见回村的人们, 走过沙滩坐在渡口憩息歇累。
远看天边的树林活象是荠菜, 俯视江畔的沙洲好比是弯月。
什么时候你能载酒到这里来, 重阳佳节咱们开怀畅饮共醉。
古诗秋登兰山寄张五赏析
这是一首临秋登高远望,怀念旧友的诗。开头四句,先点自悦,然后登山望张 五;五、六两句点明秋天节气;七、八两句写登山望见山下之人;九、十两句,写远 望所见;最后两句写自己的希望。全诗情随景生,以景烘情,情景交融,浑为一体。“情飘逸而真挚,景情淡而优 美。”诗人怀故友而登高,望飞雁而孤寂,临薄暮而惆怅,处清秋而发兴,自然希望 挚友到来一起共度佳节。“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 月”,细细品尝,够人玩味。
作者简介:
孟浩然(6*—740年),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
古诗凉州词王之涣拼音
拼音有助于我们朗读。而在王之涣这首诗《凉州词》拼音是怎样的呢?欢迎阅读小编整理的古诗凉州词拼音,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凉州词二首·其一
huáng hé yuǎn shàng bái yún jiān
黄 河 远 上 白 云 间 ,
yī piàn gū chéng wàn rèn shān
一 片 孤 城 万 仞 山 。
qiāng dí hé xū yuàn yáng liǔ
羌 笛 何 须 怨 杨 柳 ,
chūn fēng bù dù yù mén guān
春 风 不 度 玉 门 关 。
注释
1.凉州词: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4.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5.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
6.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7.度:越过。后两句是说,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啊!
译文
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将士何须哀怨那柳树不发芽,春风根本吹不到玉门关外。
赏析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古诗凉州词王之涣诗意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意:
黄河之水汹涌奔腾,仿佛来自云端,
孤零零的凉州城外是万仞高的群山。
羌笛何必要吹奏《折杨柳》这首哀怨的思念家乡的曲子?
春风他从来没有吹到过这遥远的玉门关。
注释
①凉州词:是唐大乐府《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原是凉州(今甘肃武威)一带的歌曲,唐代诗人多用此调作歌词,描写西北方的边塞风光和战争生活。
②黄河远上:黄河的尽头。
③孤城:孤零零的戍(shù)边的城堡,这里指玉门关。
④万仞(rèn):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万仞:形容极高。
⑤羌(qiāng)笛:古代羌族的一种管乐器,后常作军乐。羌:我国古代西北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今天的甘肃、青海、四川一带,以游牧卫生。
⑥何须:有什么必要。
⑦杨柳:指古代的一种歌曲《折杨柳》,其中提到行人离别,常常折柳枝相赠,因“柳”与“留”谐音,表示挽留。
⑧度:越过。
⑨玉门关:古代西北边关名,汉代建置,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守卫边疆的将士的思乡之情,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深切同情,委婉的批评了朝廷对于他们缺乏关怀和呵护的冷漠做法。诗人没有从戍边将士的生活状态入手,而是在第一句远眺黄河上游,那奔腾的河水似乎从天际云端直泻而下,渲染了恢弘的气势,烘托了开阔的意境。第二、三句描写了边疆将士的生存环境是在群山峻岭之中的一座孤城,以及在这孤独寂寞的环境中,传来了如泣如诉的《折杨柳》这首曲子,让人心碎。最后一句中的“春风”比喻“封建统治者”,尽管将士们的生活环境很不好,离开家很久,非常思念家乡,但是统治阶级根本感受不到这些,诗句控诉了封建统治者对于边疆将士疾苦漠不关心的社会现实。全诗苍凉悲怆(chuàng),深沉含蓄,打动人心。
凉州词王之涣古诗
凉州词
作者: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历来写景的各种方式方法,如正侧写法,点面写法以及各种修辞手法的应用,这些都是文学基本常识,我们这里就不作普及了。
我们找一首写景色的诗,来看看古人是如何完成写景这个工作的,同时也对比着找一下为什么我们今天很难写出唐诗味道的原因。
杜牧的《题扬州禅智寺》: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这是一首典型的写景唐诗,仄起不入韵,押*水韵“十一尤”部,第三句和第七句都使用了“鲤鱼翻波”的变格。这些我们前面都讲过,我们这里主要聊景色描写,就不做*仄详析,有需求的可以去看本人其他关于*仄的文章。
至于修辞手法从古到今都差不多,这里默认大家都知道对比、重复、比喻、夸张之类的写作技巧,我们只看唐诗如何展开写景。
标题《提扬州禅智寺》点名了地理位置,这就在扬州城外禅智寺写的诗。
首联“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两句从环境写起,顺便交代时令。“雨过一蝉噪,”是什么意思?刚刚雨停,就有一只蝉聒噪起来了。注意为什么是“一”蝉?蝉鸣的时候不都是很多一起吗?这说明天已经凉了,进入了秋天。而一个“噪”字则反衬出寺庙里原本的幽深、清净。这正是“鸟鸣山更幽”的味道。“飘萧松桂秋。”飘萧是松、桂树叶旋转萧条下落,“秋”字则点明季节。
这一联通过杜牧对几个意象的选择,我们立刻接触到了他当时的心情——正如秋天般萧瑟冷清,略带一丝丝的烦恼。
我们在创作诗词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从来没有为写景而写景的诗,所有的诗词创作,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抒发诗人的感情和意气。“诗言志”,即便是写景诗,背后一定有感情支撑,哪怕就是因为我们看到了特别美的景色,想记录下来,那也是因为景色引发了我们创作的冲动,要表现我们当时的快乐——那么我们在意象选择上,自然就会选择那些让我们开心的东西。
而杜牧这首诗一开篇就定下了清冷、幽寂的主色调。就好像咱们的照片,通过意象选择已经装上了一个偏蓝色的滤镜。
颔联“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依然是写景,但是就开始细化了。因为前面已经交代过大的情境和色彩定调,那么颔联的笔墨就可以用在细致描写。我们看到诗人在对仗的要求下选取的意象“青苔”、“白鸟”依旧是滤镜之下的颜色,寡淡如水墨青烟。“青苔满阶砌”,阶梯上布满青苔,这说明什么呢?这地方少有人来。“白鸟故迟留”,也是一样的意思,但是和出句是动静相对的。青苔砌,少足迹,白鸟留,无人惊。
首联、颔联就完成了一个景色从远到*,从粗到细的视觉变换,有声音、有温度、有颜色,算是非常丰富的场景描写,而且选取意象是统一的,为整体的色调添砖加瓦。
颈联“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依然是写景,但是和前面的画面描写有差异了。“暮霭生深树”,因为山高树深,阳光不充沛,所以到了傍晚,就雾气腾腾,暮霭升起来了。“斜阳下小楼”,但是斜阳偶尔也会照进寺中的小楼,上下移动。这里“生”、“下”两个字用得极好,动态的变化让整个寺院在夕阳下灵动起来,我们不再是观察照片,而是身临其境地体会到时光的流逝下的美景。
同时出句和对句的的景色也是对比的,就好像蝉鸣更静,暮霭的流动幽冷和偶尔出现的温暖阳光也是通过对比来加深整个禅智寺的冷寂。写寂静,需要蝉鸣来打破,而写幽暗,杜牧则给了一束阳光来衬托。这种巧妙的写法不但没有破坏大环境的幽暗,反而更加深了主旨。
我们写景要学的太多了,从这一联中可以看到诗人动态写景、对比写景的高妙,不但将景色真实地再现,还提炼出了意象之间的映衬联系,实在是神来之笔。
即使写到这里,景色美则美矣,却仍然不能称为一首好诗。
因为杜牧的主题没有表达。为什么这么一幅好山水亭台在他的眼中幽冷空寂?这才是诗人写诗的目的。但是诗之所以为诗,并不是纯粹的大白话。
写诗,就是不好好说话。但是不等于不说,一般情况下律诗会在颈联转换,大致表明主题。但杜牧选择了在尾联带过一笔,但具体是什么意思,他并不明言。
尾联“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谁又知道如此的寂寞的竹西路,再过去没多远就是扬州呢?还隐隐传来弦歌之声。
那些俗世的快乐,为何会干扰到身在禅智寺的杜牧呢?因为他心不静。而以杜牧的成长和当时状况来看,他根本不是一个静下心来的人。所谓“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就是他最好的写照。
那么他为什么会在禅智寺呢?
当时他在东都洛阳任监察御史,并侥幸逃过了“甘露寺之变”。而在这个时候,他的弟弟杜顗患眼疾,都快瞎了,临时寄住在扬州城东的禅智寺。杜枚连忙请了假,从洛阳带了眼医石公集前去探视。不过唐朝公务员请假有个规定:“职事官假满百日,即合停解。”
结果耽搁了些日子,杜牧连官都丢了。弟弟眼睛不好,自己官也没了,心情如何好得起来,想起在扬州的那些欢歌艳宴,心中自然万般不甘,又无可奈何,只好将满腔思绪放到禅智寺的幽静景色之中。
所谓“寓情于景”是也。现在我们能读懂杜牧这首诗了吗?
这也是所有风景诗最重要的一点。就好像风景照片、风景视频,如果里面没有人的存在,就缺乏灵魂。人只有将自己的感情附着在诗内的景色之上,才会让景色活起来,让读者感同身受。
这才是一首真正的好风景诗。
什么是“有感而发”?就是要找到主题,抒发感情。这是最重要的一点,不论什么诗,这都是最重要的一点,然后再讨论其他写景技巧。
蜂古诗带拼音赏析:《蜂》是晚唐诗人罗隐创作的一首咏物诗,也是一首寓理诗。这首诗赞美了蜜蜂辛勤劳动的高尚品格,也暗喻了作者对不劳而获的人的痛恨和不满。这首诗艺术表现方面的特点为:欲夺故予,反跌有力;叙述反诘,唱叹有情;寓意遥深,可以两解。
蜂古诗带拼音
fēng luóyǐn
蜂 (罗 隐)
bú lùn píng dì yǔ shān jiān,
不 论 * 地 与 山 尖,
wú xiàn fēng guāng jìn bèi zhàn
无 限 风 光 尽 被 占。
cǎi dé bǎi huā chéng mìhòu,
采 得 百 花 成 蜜 后,
wèi shuí xīn kǔ wèi shuí tián
为 谁 辛 苦 为 谁 甜?
蜂:《蜂》是晚唐诗人罗隐创作的一首咏物诗,也是一首寓理诗。这首诗赞美了蜜蜂辛勤劳动的高尚品格,也暗喻了作者对不劳而获的人的痛恨和不满。这首诗艺术表现方面的特点为:欲夺故予,反跌有力;叙述反诘,唱叹有情;寓意遥深,可以两解。
罗隐:生于太和七年(公元833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对当时考试制度、当时朝廷的失望,以及在这样的情绪下,看见人民辛苦劳作在田间地头与部分朝廷官员不劳而获这样相对立的情景而产生的愤懑,大致是罗隐作出这首讽喻不劳而获者的《蜂》的原因。
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以唐朝为界限,以前诗歌均为古体诗,其后,古体诗渐渐式微,逐渐消亡。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体诗又称今体诗。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体诗,但唐代之后的诗歌不一定都算*体诗,具体在于格律声韵之分
寄扬州韩绰判官古诗的拼音
寄扬州韩绰判官的古诗带拼音
奇扬州韩绰判官的古诗拼音
寄扬州韩绰判官古诗的诗意
寄扬州韩绰判官的一首古诗
古诗寄扬州韩绰判官的诗意
送扬州韩绰判官的古诗
寄韩绰判官的古诗
寄扬州杭州判官的古诗
信阳中韩绰判官的古诗
送武判官归京这首古诗的拼音
古诗忆扬州的拼音
忆扬州古诗的拼音
扬州慢的古诗拼音
一扬州的古诗带拼音
扬州楹联3古诗的拼音
扬州慢淮左名都古诗的拼音
一扬州唐徐凝这首古诗的拼音
判官的古诗
扬州寻张藉不见带拼音的古诗
判官句子
京官赞扬州的古诗
赞美判官的古诗
批判官场的古诗
送武判官归京的古诗词
审判官的古诗意思
谈判官台词截图
白雪歌送判官归京的古诗
谈判官经典台词
寄内的古诗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