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诗中带柳柳州的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中带柳柳州的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中带柳柳州的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中带柳柳州的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赏析诗词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此诗是公元815年作者被贬赴任途中对其挚友柳宗元《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一诗所作的深情回答。全诗结构严密紧凑,行文流畅,用典贴切自然,诗情厚重凝练,深切悲怨,动人心魄,感人肺腑,体现了作者与友人患难与共的真挚情谊。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赏析诗词,一起来看看吧。
作品名称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
作者
刘禹锡
创作年代
中唐
作品出处
《全唐诗》
文学体裁
七言律诗
题材
酬赠诗
全唐诗
作品原文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⑴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⑵。
重临事异黄丞相⑶,三黜名惭柳士师⑷。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⑸。
桂江东过连山下⑹,相望长吟有所思⑺。
注释译文
⑴连州:今广东连县(连州市)。柳柳州:柳宗元。
⑵湘:湘水,在湖南。
⑶黄丞相:西汉时贤相黄霸,受汉宣帝信任,曾两度出任地*长安的颍川太守,结果清名满天下。
⑷三黜:三贬。柳士师:*。士师,狱官。《论语·微子》:*为士师,三黜。*即展禽,春秋鲁人。居处曰柳下,死后谥号惠。
⑸断猿:形容猿声凄厉,闻之使人断肠。
⑹桂江:即漓江,此处指柳宗元将要前往的柳州。连山:指诗人所往之地连州。
⑺有所思:古乐府篇名,汉歌十八曲之一,原诗本为情诗,这里用以喻指诗人与友人不忍离别的情状。
白话译文
被贬出京城十年后,我们二人同时接召赴京,却同时再被贬往边荒之地,同行千里渡过湘水后又不得不彼此分手了。我虽是再次充任连州刺史,却与西汉黄霸两任颍川太守截然不同,更是自叹不如三次被贬黜的*。想要归去的目光随着北归的大雁消失在天边,心中愁肠百结之时却又听到了凄厉的猿啼。柳州和连州有桂江相连,每当桂江向东流经连山之下时,我将和你相互凝望,低头吟诵《有所思》。
创作背景
刘禹锡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夏初。十年前他和他的挚友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新活动,被贬放湖湘远郡。是年正月刚得召还长安,时仅一月,因游玄都观,写了《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触怒权贵,又被排挤到更加荒远的岭南州郡去。而柳宗元这时也再次被贬为柳州刺史。两人同出长安南行,到衡阳分手,柳宗元作《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一诗赠刘禹锡,《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则是对柳宗元诗所作的回答。
作品鉴赏
这首《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载于《全唐诗》卷三六一。开头一、二两句,寥寥几笔,就把刘柳二人屡遭挫折的经历勾画出来了。对起述事,句稳而意深,为下文的展开,创造了条件,可谓工于发端。
三、四句承上抒感,而用典入妙。刘禹锡初次遭贬,即谪为连州刺史,途中追贬为朗州司马。此时再贬连州,所以叫做“重临”。关于这次“重临”州政的状况,诗人巧妙地以典明志。西汉时有个贤相黄霸,两度出任颍川太守,清名满天下;而刘的“重临”,则是背着不忠不孝的罪名,带着八旬老母流徙南荒。这是积毁销骨的迫害。诗人通过“事异”两字把互相矛盾的'情况扭合到一起,带有自嘲的口气,暗含对当政者的不满和牢骚。下一句,诗人又用了春秋时*的故事:*为“士师”(狱官),因“直道事人”三次遭贬黜,这里用以比作同样“三黜”过的柳宗元。同时也暗示他们都是因坚持正确的政见而遭打击的。用典姓切、事切,可谓天衣无缝。“名惭”,是对刘柳齐名自愧不如的谦词,表示了对柳的敬重之意。
第三联五、六两句,将笔锋从往事的萦回折入眼前的别况。“归目并随回雁尽”句,把两位志同道合的友人分手时的情景描绘得多么有情有致:两位迁客并影荒郊,翘首仰望,他们深情的目光注视着北回的大雁,一直到雁影在天际消失。一个“并”字,一个“尽”字,写得十分传神,把他们共同的望乡之情极为凄惋地传达出来了。“愁肠”句,从张说“津亭拔心草,江路断肠猿”诗中化出。心已伤楚,更不堪断断续续催人泪下的哀猿悲啼。诗人以“回雁”、“哀猿”衬托别绪,诗境也变而凄厉了。这等地方,正是作者大力经营处,真足以摇荡人心。
“桂江”两句,设想别后,以虚间实,笔姿灵活。“桂江”和“连山”并无相连之处,因此这里并不是实说桂水东过连山。下一句所要回答的问题就是如何把这东西远隔的两地联系起来。原来连接双方的,正是山水相望、长吟远慕的无限相思呵。“有所思”,也是古乐府篇名,这里出现,语意双关。最后两句,一纵一收,转折于空际,挽合十分有力。其技法与杜甫的“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秋兴八首》之六)相似。不过杜诗抒发的是个人对云山万里的故国的怀念,这里则用“相望”二字,把这一对志同道合又遭隔别的友人的生死不渝情谊,从彼此两方写出,与杜诗不尽相同,而有袭故弥新之妙。寄离情于山水,同怅望以写哀,词尽篇中,而意余言外,既深稳又绵渺,不愧大家笔墨。
这首刘禹锡的再授连州至衡阳是他回赠他的好友柳宗元所作,当时刘禹锡和柳宗元都有着相似的被贬经历。故作此诗,表达自己的心情。
酬柳柳州赠别
刘禹锡
去国十年同赴召,
渡湘千里又分歧。
重临事异黄丞相,
三黜名惭柳士师。
归目并随回雁尽,
愁肠正遇断猿时。
桂江东过连山下,
相望长吟有所思。
刘禹锡诗鉴赏
刘禹锡这首诗作于元和十年(815 )夏初,是对他的挚友柳宗元的《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一诗所作的深情回答。
十年前,他和柳宗元因参加王叔*新活动,被贬放湖湘远郡。是年正月刚得召还长安,时仅一月,因游玄都观,写了《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触怒*,又被排挤到更加僻远的岭南州郡去。而柳宗元这时也再次被贬为柳州刺史。两人同出长安南行,到衡阳分手,诗即为此而作。一、二两句,寥寥数语,就把他们屡遭挫折的经历描画出来。对起述事,句稳而意深,为下文的展开作好了铺垫。
三、四句承上抒感,而用典入妙。刘禹锡初次遭贬,即谪为连州刺史,途中追贬为朗州司马。现在再贬连州,所以叫做“重临”。可是这是一种什么样的“重临”州政呢?诗人巧妙地以典明志。西汉时有个贤相黄霸,受汉宣帝信任,曾两度出任地*长安的颍川太守,结果清名满天下,而刘的“重临”,则是背着不忠不孝的罪名,带着八旬老母流徙南荒。这完全是置人死地的迫害呵。诗人通过“事异”两字把互相矛盾的情况扭合到一起,带有自嘲的口气,暗含对当政者的不满和牢骚。下一句,诗人又用了春秋时*的故事:*为“士师”(狱官),因“直道事人”三次遭贬黜,这里用以比作同样“三黜”过的柳宗元。同时也暗示他们都是因坚持正确的政见而遭打击的。用典人切、事切,可谓天衣无缝。“名惭”,是对刘柳齐名自愧不如的谦词,表示了对柳的敬重之意。
第三联五、六两句,将笔锋从往事的追索折入眼前的别况。“归目并随回雁尽”句,把两位志同道合的友人分手时的情景描绘得多么有情有致:两位迁客并肩荒郊,翘首仰望,他们深情的目光注视着北回的大雁,一直到雁影在天际消失。一个“并”字,一个“尽”字,写得相当传神,把他们共同的望乡之情极为凄惋地传递出来了。“愁肠”句,从张说“津亭拔心草,江路断肠猿”诗中化出。心已伤楚,怎能堪那断断续续催人泪下的哀猿悲啼呢?诗人以“回雁”、“哀猿”衬托别绪,诗境也变得凄厉悲切,读来催人泪下。
“ 桂江”两句,设想别后,以虚间实,笔姿灵活。“桂江”,即漓江,指柳宗元溯湘下桂而去柳州。
“ 连山”,指刘禹锡的目的地—— 连州。“桂江”和“连山”并无相连之处,因此这里并不是实说桂水东过连山。那么如何把这东西远隔的两地联系起来呢?
这就是下一句所要回答的问题了。原来连接双方的,正是山水相望、长吟远牵的无限相思呵。“有所思”,也是古乐府篇名,在此出现,语意双关。最后两句,一纵一收,转折于空际,挽合相当有力。其技法与杜甫的“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秋兴八首》之六)相似。不过杜诗抒发的是个人对云山万里的故国的怀念,这里则用“相望”二字,把这一对志同道合又遭阻隔的友人的生死不渝情谊,从彼此两方写出,与杜诗不尽相同,而有袭故弥新之妙。寄离情于山水,同怅望以写哀,词尽篇中,而意余言外,既深稳又绵渺,不愧大家手笔。
整理:zhl201703
咏柳古诗中妆的意思
《咏柳》是盛唐诗人贺知章写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下面小编收集了这首诗的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咏柳
作者: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释
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
妆:装饰,打扮。
一树:满树。一:满,全。在*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
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绦(tāo):用丝编成的绳带。这里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
裁:裁剪。
似:如同,好像。
译文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她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诗的前三句都是描写柳树的。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写整体,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用“碧玉”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出她的颜色美。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写柳枝,说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突出她的轻柔美。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是写柳叶,突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三句诗分写柳树的各部位,句句有特点。而第三句又与第四句构成一个设问句。“不知细叶谁裁出?”——自问;“二月春风似剪刀。”——自答。这样一问一答,就由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春风。说裁出这些细巧的柳叶,当然也能裁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她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创造力的象征。这首诗就是通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天,讴歌春的无限创造力。
鉴赏
首句写树,柳树就像一位经过梳妆打扮的亭亭玉立的美人。柳,单单用碧玉来比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二是碧玉这个字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碧玉”二字用典而不露痕迹,南朝乐府有《碧玉歌》,其中“碧玉破瓜时”已成名句。还有南朝萧绎《采莲赋》有“碧玉小家女”,也很有名,后来形成“小家碧玉”这个成语。“碧玉妆成一树高”就自然地把眼前这棵柳树和那位古代质朴美丽的贫家少女联系起来,而且联想到她穿一身嫩绿,楚楚动人,充满青春活力。
故第二句就此联想到那垂垂下坠的柳叶就是她身上婀娜多姿下坠的绿色的丝织裙带。*是产丝大国,丝绸为天然纤维的皇后,向以端庄、华贵、飘逸著称,那么,这棵柳树的风韵就可想而知了。
第三句由“绿丝绦”继续联想,这些如丝绦的柳条似的细细的柳叶儿是谁剪裁出来的呢?先用一问话句来赞美巧夺天工可以传情的如眉的柳叶,最后一答,是二月的春风姑娘用她那灵巧的纤纤玉手剪裁出这些嫩绿的叶儿,给大地披上新装,给人们以春的信息。这两句把比喻和设问结合起来,用拟人手法刻画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工巧,新颖别致,把春风孕育万物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烘托无限的美感。
总的来说,这首诗的结构独具匠心,先写对柳树的总体印象,再写到柳条,最后写柳叶,由总到分,条序井然。在语言的运用上,既晓畅,又华美。
作者简介
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市)人。证圣进士,入丽正殿书院修书,参加撰写《六典》和《文纂》。后迁礼部侍郎,累迁秘书监,因而人称“贺监”。为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唐天宝三年(744)告老还乡为道士。贺知章与张若虚、张旭、包融齐名,被称为“吴中四士”。《全唐诗》存诗十九首。其写景之作,清新通俗,无意求工而有新意。
名家点评
明钟惺《唐诗归》:“奇露语开却中晚。”
明黄周星《唐诗快》:“尖巧语,却非由雕琢所得。”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赋物入妙,语意温柔。”
唐·王之涣《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唐·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暂凭尊酒送无憀,莫损愁眉与细腰。人世死前唯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为报行人休折尽,半留相送半迎归。
唐·裴说《柳》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 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
唐·罗隐《柳》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宋·翁元龙《醉桃源·柳》千丝风雨万丝晴,年年长短亭。暗黄看到绿成阴,春由他送迎。 莺思重,燕愁轻。如人离别情。绕湖烟冷罩波明,画船移玉笙。
宋·周紫芝《踏莎行》情似游丝,人如飞絮。泪珠阁定空相觑。一溪烟柳万丝垂,无因系得兰舟住。 雁过斜阳,草迷烟渚。如今已是愁无数。明朝且做莫思量,如何过得今宵去。
唐•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贾至《春思二首》(其一)草*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唐·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唐·韦庄《丙辰年鄜州遇寒食城外醉吟》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 好是隔帘花树动,女郎撩乱送秋千。
宋·晏几道《浣溪沙》二月和风到碧城,万条千缕绿相迎。舞烟眠雨过清明。 妆镜巧眉偷叶样,歌楼妍曲借枝名。晚秋霜霰莫无情。
宋·杨万里《新柳》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唐·温庭筠《题柳》杨柳千条拂面丝,绿烟金穗不胜吹。香随静婉歌尘起,影伴娇娆舞袖垂。羌管一声何处曲,流莺百啭最高枝。千门九陌花如雪,飞过宫墙两自知。
唐·韩翃《章台柳·寄柳氏》章台柳,章台柳,颜*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
唐五代·李煜《赐宫人庆奴》风情渐老见春羞,到处消魂感旧游。 多谢长条似相识,强垂烟穗拂人头。
宋·张先《蝶恋花》移得绿杨栽后院。学舞宫腰,二月青犹短。不比灞陵多送远,残丝乱絮东西岸。 几叶小眉寒不展。莫唱阳关,真个肠先断。分付与春休细看,条条尽是离人怨。
唐·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宋·寇准《柳》晓带轻烟间杏花,晚凝深翠拂*沙。长条别有风流处,密映钱塘苏小家。
宋·曾巩《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宋·姜夔《淡黄柳》客居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异。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阕,以纾客怀。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柳州2017年中考时间安排
中考时间无论是老师、学生还是家长都在为这个烦恼,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柳州2017年中考时间安排,欢迎阅读借鉴!
柳州2017年中考时间
柳州2017年中考考试方式
1.继续实行“两考合一”,即实行初中毕业考试与升学考试合并,同时同卷进行。
2.根据考试内容采用纸笔测试、听力测试以及口试、面试答辩、实验操作、体能测试等多种形式。纸笔测试采用闭卷形式考试。英语坚持进行听力测试。
3.实行中考各学科成绩及总成绩以等级形式呈现。
4.实行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评价结果作为高中阶段录取的重要依据。
5.各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51%的指令性招生指标直接分配给各公办初中学校,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6.合理安排初中阶段渗透职业教育的学生参加初中毕业考试。学生转入中等职业学校开展职业教育渗透的,在中等职业学校组织学生参加考试;以送教上门方式开展职业教育渗透的,在初中学校组织学生参加考试。
2016年广西柳州中考时间:6月24日-26日(文化课)
一年一度的中考日益临*,今年中考的考试时间仍为6月24日至26日。23日下午,柳州市教育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公布2016年柳州市中考方案。
今年中考保持*稳过渡
一是考试科目与去年一致。地理、生物学科由毕业会考科目继续定为今年的中考考试科目,考试对象为八年级学生,考试时间统一安排,实行同堂分卷闭卷笔试模式,考试赋分120分,其中地理占60分,生物占60分。
二是普通高中招生录取保持不变。根据国家、自治区有关会议精神,继续取消公办普通高中招收择校生政策,取消公办普通高中的“三限”政策。
三是定向推荐生条件不变。到2015年,柳州市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达到16所,其中市区10所,每县各1所。2016年全市16所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各拿出51%的'招生指标,直接分配给相关区县初中学校。
获得市区10所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定向推荐生的资格和条件是:
1.必须是市区公办初中学校学区内应届初中毕业生,并从初一年级在同一学区学校连续就读三年至毕业。
2. 录取柳州高中、柳州铁一中的定向推荐生,中考总成绩必须达到A等及以上。录取市一中、市二中、市铁二中的定向推荐生,中考总成绩必须达到B+等及以上。录取钢一中、市民族高中的定向推荐生,中考总成绩必须达到B等及以上。录取三中、六中、九中的定向推荐生,中考总成绩必须达到C等及以上。
3.考生综合素质评定达B等及以上。
4.考生物理、化学、信息技术实验操作技能考试合格。
今年继续实行六项重要举措
继续实行“两考合一”,即实行初中毕业考试与升学考试合并,同时同卷进行;继续实行中考各学科成绩及总成绩以等级形式呈现;继续实行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评价结果作为普通高中录取的重要依据;继续实行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招收定向推荐生政策;继续实行免试保送生政策;继续实行普通高中招收特长生政策。
考试时间和命题原则
九年级中考必考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思想品德、历史、体育与健康,总赋分为725分。其中语文、数学、英语各120分,物理、化学各100分,思想品德、历史各占60分,体育与健康45分。各科成绩及总成绩划分为A+、A、B+、B、C+、C、D、E共八个等级。
八年级中考科目为:生物、地理。考试赋分120分,其中地理占60分,生物占60分。考试后将两科原始总分按1/2(即满分60分)计入2017年九年级毕业升学考试总分。物理实验、化学实验、信息技术科的操作技能考试成绩分合格和不合格两个等级。
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思想品德和历史的考试时间为6月24、25、26日三天,地理和生物的考试时间为6月27日上午。
凡柳州市应、历届初中毕业生、结业学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社会青年均可报名,具体事宜详见中考招生简章。
柳州市今年中考命题,以新课程标准及柳州市教育局公布的各学科中考说明为依据,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特别是在具体情景中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全区和柳州市社会发展状况,在试题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热爱家乡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诚信教育和环境教育等重要内容,加强试题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以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各科试题易、中、难题目的比例为6:3:1。杜绝设置偏题、怪题。
说起《咏枊》,立刻就会联想到唐朝诗人贺知章写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早春时节,吟诵着这首诗,欣赏婀娜多姿的最美春枊,别有一番情趣。
《咏柳 / 柳枝词》
贺知章 〔唐代〕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其实,还有另一首同名的《咏柳》,写得也是精彩至极。作者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巩。曾巩出生在1019年,比贺知章的诗要晚几百年,虽没有贺知章的名声大,但小诗可圈可点,同样是描写春柳的佳作。曾巩的《咏柳》被称,是继贺知章《咏柳》之后的写春柳的力作。
《咏柳》
曾巩 〔宋代〕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曾巩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这八人分别是,唐代的柳宗元、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曾巩虽然被排在最后一名,但绝不是有人调侃曾巩是“买七赠一”的,他相当有实力,只是他为人非常低调。
曾巩的祖辈世代都为学者,有良好的文化熏陶,曾巩幼年就表现出非凡的天资,聪颖好学,过目成诵,十二岁可以提笔快速完成科举考试中的六道论题,且文辞老道,与年龄完全不符,令人惊叹其深厚的才学。二十岁的曾巩,就已经名扬四方了。
曾巩18岁随父到京,与王安石结成挚友,入太学后,又得欧阳修的赏识,但因他主攻策论,也就是针砭时弊的政论文,对应考的诗赋类型把握不佳,屡试不中。直到1057年,欧阳修主持会试,以策论为主,诗赋为辅,曾巩才登进士第,此时的曾巩已经38岁。
曾巩的《咏柳》是托物言志之作,字面看似写春柳,实则把春柳拟人化,以此讽刺小人得势后的猖狂。曾巩为官期间,竭力政事,深受百姓爱戴,他追随王安石的新政,并加以实施,仕途并无太多坎坷,但曾巩对谄上欺下,逢迎拍马之人深恶痛绝。
首联两句以“乱”字开始,杂乱的柳条还没有变黄,就依仗东风的吹拂,摇摆不定,气势猖狂。这两句带着作者明显的情绪,充满嘲讽的意味。“乱条”还没有变得青黄,就开始仰仗春风的权势,胡乱摇摆,张牙舞爪,耀武扬威,诗人对此是相当的不满。
第三四句,诗人写柳条张狂之下,不过是把它的飞絮蒙挡住日月,遮住它们的光辉,却不知天地间还有秋季的严寒与风霜。诗人用词精准,胡摇乱摆之下,不过是张狂一时,待秋风将至,等待它们的命运就是枯萎凋零,归于尘土,不复存在。
曾巩的《咏柳》有如一篇精彩的策论,不是简单纯粹的春日咏柳,而是夹杂或本就是以此对不知天高地厚,张狂一时的小人的嘲讽和鞭挞。小诗用词不多,朴实无华,鲜明生动,立意深刻,应了议论文的观点明确,语言精炼的基本特点,令人叹服作者渊博的学识与驾轻就熟的功力。
曾巩的这首《咏柳》有别于贺知章的《咏柳》,两者都是在写春柳,同样用了拟人的写作手法写风写柳,立意新颖独到,令人回味思索,但曾巩的暗含对势利小人讽刺,贺知章的则如清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所写的:“赋物入妙,语意温柔。”
很多诗在深度解读以后,常常有了无兴趣之感。倘若剔除掉曾巩《咏柳》一诗中隐含的对小人的讥讽,我们权当这是一首写景咏柳的小诗,也无不可。您觉得呢,欢迎留言评论。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全诗及鉴赏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创作并寄与际遇相同的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的一首七律,接下来就由小编带来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全诗及鉴赏,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
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
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
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
犹自音书滞一乡。
柳宗元诗鉴赏
永贞革新失败后,革新派人物纷纷遭到打击迫害,柳宗元被贬为邵州(今湖南省邵阳市)刺史,上任途中,再贬为永州司马。同时被贬为各远州司马的还有刘禹锡、 韦执谊、韩泰、韩晔、陈谏、凌准、程异等七人,时称为“八司马”。元和十年春,朝廷执政大臣中有人赏识他们的才能,想起用他们,除韦执谊、凌准已死,程异 已先起用外,柳宗元等五人一起被召还京。谁知宪宗怨恨未消,又由于宰相武元衡极力反对,不出一月,宪宗又把他们贬逐出京。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韩泰被贬 为漳州(今福建省龙溪县一带)刺史,韩晔被贬为汀州(今福建*汀县一带)
刺史,陈谏被贬为封州(今广东省封川县一带)刺史,刘禹锡被贬为连州(今广东省连县)刺史。官职虽然比司马高了,可是地区却更为僻远,这实际上是政治迫害 的继续。在暮春三月的落花时节,柳宗元与他的同道刘禹锡又带着失望的心情一同离京赴任。这真是“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衡阳与梦得分路赠 别》)他们一路上相互赠答了不少诗篇,在共同政治思想和生活遭遇的基础上,彼此的友谊更加深厚了。他们一直同行到衡阳(今湖南省衡阳市)才依依不舍地分手 惜别。
柳宗元到了柳州任所之后,心情郁闷,在夏季六月的一天,他登上柳州城楼,触景生情,想到朝廷的昏暗,战友的疏离,不觉愁情满怀,于是写下了这首七言律诗,寄给刘禹锡等四位同道。
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楼触景伤怀,是总写。
“城上高楼接大荒”,写城楼的形势,是写实。
柳州城外边远,城楼很高,四野杂树参天,野草丛生,人烟稀少,登城楼遥望,看到的是一片辽阔的大荒野。这句起势高远,意境阔大,情景俱包,悲凉之气,笼罩全诗,很自然地开启了下句“海天愁思正茫茫”。
诗人面对着辽阔的大荒野,不禁悲从中来,愁思万端。他想到自己怀着济世之志,参与政治革新,本是为了替朝廷除弊兴利,做一些对百姓有益之事,却不料“风波 一跌逝万里,壮心瓦解空缧囚。”(《冉溪》)远谪永州,十年被弃,壮志未酬。好不容易得到召还,满怀希望地回到长安,以为政治理想又可实现了。谁知立足未 定,又被贬逐到更僻远的柳州,离乡去京更远,使他感到孤独,对战友的思念更深。
他极目南望,一片荒野无涯之色,使他不禁“愁思茫茫”,如海如天了。“茫茫”,既是写“海天”的无边无际,同时,也是写“愁思”的无穷无尽。
中间四句,紧承上句,就登楼所见景象,由*及远托景抒怀。
前两句是*景,写夏天的风雨景象。
“惊风乱飐芙蓉水”,写狂风吹打荷花,乃水中景象。夏季水池里长满了娇艳美丽的荷花,可是狂风突起,肆意吹打,娇美的荷花被吹打得在水上东倒西歪,飘摇动荡。句中的“惊”字,说明狂风突起。
“乱”字承“惊”而来,“乱飐”,形象地写出了狂风肆意吹打荷花的情景。“密雨斜侵薜荔墙”,写暴雨打薜荔,乃陆上景象。城墙上长满了芳香的薜荔,景色美 丽,不料突遭密集的雨点猛烈斜打,备受摧残。“斜”字承上句“风”字而来,因为风狂,所以雨斜。“斜侵”,写出了暴雨猛烈地冲打薜荔的情景。以上两句,表 面上是写夏季的急风暴雨景象,但言在此而意在彼,实际上是暗喻朝廷保守势力对革新派的打击和迫害。以自然景象暗喻人事,这种艺术表现手法,在古典诗文中也 是经常运用的。这种曲折的艺术表现手法,有含蓄蕴藉之妙。
后两名是远景,写山水景象。
“岭树重遮千里目”,写山。诗人登上城楼,是为了遥望远方的战友。他站在城楼上向南眺望,那山上的树木重重,遮断了他的视线,使他望不到远隔千里的战友, 他不楚黯然神伤;他把视线收回,俯视着城外的柳江,柳江逶迤东去,使他不禁又产生了“江流曲似九回肠”的悲哀。这是写江流。用回环曲折的'江流比喻诗人自己 的愁肠百折,异常贴切。这句本于司马迁《报任安书》“肠一日而九回”句意,诗人只是稍加点化,便情韵别致。这一句既照应了开头“海天愁思正茫茫”一句,又 很自然地引发下文的慨叹。
诗的最后两句,感叹共同的不幸遭遇,直抒情怀,点明寄书寓意。
诗人与刘禹锡等四位战友,一同遭受贬逐,又“共来百越文身地”,天各一方。既是这样,彼此就应音书频寄,常来常往,音讯不断才是。可是,“犹自音书滞一 乡”,音信阻隔,竟不能相互慰藉。这茫茫愁思,真不知如何排遣了。“犹自”二字,表现了诗人对战友们的殷切怀念之情。
这首诗托景抒怀,通过登柳州城楼所见景物的描写,曲折地谴责了当时朝廷保守势力对革新人士的打击和迫害,委婉地表达了诗人由此而生的悲愤心情和对同贬战友们的深切怀念。
全诗构思精密,抒情委婉深沉,把一腔难于言说的思想感婉转托出,含蓄蕴藉。情调虽较低沉,却富感染力量,是一首情景交融的佳作。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全诗翻译及赏析
柳宗元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注释:
柳州:今属广西。漳:漳州;汀:汀洲。今属福建。封:封州;连:连州:今属广东。《旧唐书·宪宗纪》:“乙酉(元和十年)三月,以虔州司马韩泰为漳州(今福建漳州)刺史,永州司马柳宗元为柳州(今广西柳州)刺史,饶州司马韩晔为汀州(今福建长汀县)刺史,朗州司马刘禹锡为播州刺史,台州司马陈谏为封州,(今广东封川县)。御史中丞裴度以禹锡母老,请移*处,乃改授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
接:连接。一说,目接,看到。
大荒:泛指荒僻的边远地区。
海天愁思:如海如天的愁思。
惊风:急风;狂风。曹植《赠徐干》:“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
乱飐(zhǎn):吹动。《说文》:“风吹浪动也。”
芙蓉:指荷花。崔豹《古今注》卷下:“芙蓉,一名荷华,生池泽中,实曰莲,花之最秀异者。”沈德潜曰:“惊风、密雨,言在此而意不在此。”
薜荔:一种蔓生植物,也称木莲。
重遮:层层遮住。
千里目:这里指远眺的视线。
江:指柳江。
九回肠:愁肠九转,形容愁绪缠结难解。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肠一日而九回。”梁简文帝《应全诗》:“望邦畿兮千里旷,悲遥夜兮九回肠。”
共来:指和韩泰、韩华、陈谏、刘禹锡四人同时被贬远方。
百越:即百粤,泛指五岭以南的少数民族。贾谊《过秦论》:“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文身:身上文刺花绣,古代有些民族有此*俗。文:通“纹”,用作动词。《庄子·逍遥游》:“越人断发文身。”《淮南子·原道训》:“九嶷之南,陆事寡而水事众,于是民人披发文身,以象鳞虫。”
犹自:仍然是。
音书:音信。
滞:阻隔。
名句注释
惊风:狂风。
飐:吹动。
芙蓉水:荷花池水。
密雨:细密的雨点。此处可作暴雨解。
斜侵:横斜着飘洒过来。
薜荔:又名木莲,一种常绿藤木,蔓生植物,常爬生在墙壁上。
译文1:
柳州城上的高楼,接连着旷野荒原;我们愁绪像茫茫的海天,无限宽广。狂风阵阵,猛烈吹乱了水上的芙蓉;暴雨倾盆,斜打着爬满薜荔的土墙。岭上树木重重,遮住了远望的视线;柳江弯弯曲曲,象百结九转的愁肠。咱五人同时遭贬,到百越纹身之地;而今依然音书不通,各自滞留一方。
译文2:
从城上高楼向旷野远望,心中愁思像海天般苍茫。猛烈的风掀动荷花池水,狂暴的雨斜打薜荔围墙。山树重重遮住千里望眼,江流曲折犹如九曲愁肠。我们同被贬来到这南方,虽在一地音讯也不通畅。
译文3:
站在城楼上向辽阔的荒原望去,引起我像海天相连那样无边无际茫茫一片的愁思。惊风乱吹着开满荷花的水面,密雨斜打着爬满薜荔的危墙。岭上的树木重重叠叠遮住了视线,看不到千里外你们所住的地方。那弯弯曲曲的江水就像我的愁思一样千回百转没有尽头。我们一起被贬谪到边远的南方,交通阻隔,音讯难通。
译文4:
登上柳州城的高高的城楼,前面是无边无际的旷野大荒。我的愁思就像大海一样宽,像长空一样阔,无穷无尽,迷迷茫茫。狂风胡乱地吹拂着水中的荷花,密密的雨丝斜着侵湿长满藓苔的古墙。山岭上的树木重重叠叠,遮住我瞻望远方朋友的视线;大地上的江流曲曲弯弯,好像是我忧思百结的寸寸柔肠。唉,我们几个人屡受打击,又都被发配到这荒蛮的穷乡僻壤,偏偏又都不通音讯,各自孤苦伶仃地独处一方。
赏析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创作并寄与际遇相同的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的一首七律。此诗寄赠四位共患难而天各一方的朋友,抒写思念朋友而难以见面之意,表现出一种真挚的友谊,虽天各一方,却有无法自抑的相思之苦。此外,“海天愁思”中亦当包括身世坎坷、世事莫测、仕途险恶之叹。诗人写风雨侵颭、岭树遮挡,不仅仅是言自然现象,也蕴含了诗人遭贬以后忧恐烦乱的心境特点。
这首抒情诗,赋中有比,象中含兴,情景交融,凄楚动人。
全诗先从“登柳州城楼”写起。首句“城上高楼”,于“楼”前着一“高”字,立身愈高,所见愈远。作者长途跋涉,好容易才到柳州,却急不可耐地登上高处,为的是要遥望战友们的贬所,抒发难于明言的'积愫。“接大荒”之“接”字,是说城上高楼与大荒相接,乃楼上人眼中所见。于是感物起兴,“海天愁思正茫茫”一句,即由此喷涌而出,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辽阔而荒凉的空间,望到极处,海天相连。而自己的茫茫“愁思”,也就充溢于辽阔无边的空间了。这么辽阔的境界和这么深广的情意,作者却似乎毫不费力地写入了这第一联,摄诗题之魂,并为以下的逐层抒写展开了宏大的画卷。
第二联“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写的是*处所见。惟其是*景,见得真切,故写得细致。就描绘风急雨骤的景象而言,这是“赋”笔,而赋中又兼有比兴。屈原《离骚》有云:“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又云:“擥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謇吾法大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在这里,芙蓉与薜荔,正象征着人格的美好与芳洁。登城楼而望*处,从所见者中特意拈出芙蓉与薜荔,显然是它们在暴风雨中的情状使诗人心灵颤悸。风而曰惊,雨而曰密,飐而曰乱,侵而曰斜,足见对客观事物又投射了诗人的感受。芙蓉出水,何碍于风,而惊风仍要乱飐;薜荔覆墙,雨本难侵,而密雨偏要斜侵。这不禁使诗人产生联想,愁思弥漫。在这里,景中之情,境中之意,赋中之比兴,有如水中着盐,不见痕迹。
第三联写远景。由*景过渡到远景的契机乃是*景所触发的联想:自己目前是处于这样的情境之中,好友们的处境又是如何呢?于是心驰远方,目光也随之移向漳、汀、封、连四州。“岭树”、“江流”两句,同写遥望,却一仰一俯,视野各异。仰观则重岭密林、遮断千里之目;俯察则江流曲折,有似九回之肠。景中寓情,愁思无限。从字面上看,以“江流曲似九回肠”对“岭树重遮千里目”,铢两悉称,属于“工对”的范围。而从意义上看,上实下虚,前因后果,以骈偶之辞运单行之气,又具有“流水对”的优点。
尾联从前联生发而来,除表现关怀好友处境望而不见的惆怅之外,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望而不见,自然想到互访或互通音问;而望陆路,则山岭重叠,望水路,则江流纡曲,不要说互访不易,即互通音讯,也十分困难。这就很自然地要归结到“音书滞一乡”。然而就这样结束,文情较浅,文气较直。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先用“共来百粤文身地”一垫,再用“犹自”一转,才归结到“音书滞一乡”,便收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效果。而“共来”一句,既与首句中的“大荒”照应,又统摄题中的“柳州”与“漳、汀、封、连四州”。一同被贬谪于大荒之地,已经够痛心了,还彼此隔离,连音书都无法送到。余韵袅袅,余味无穷,而题中的“寄”字之神,也于此曲曲传出。可见诗人用笔之妙。
古诗中带柳柳州的
古诗中的柳州是哪里
古诗带柳州的
柳州诗句
有关柳州的古诗
和柳州有关的古诗
柳州水井的古诗
登柳州城楼的古诗
关于柳州的诗句
柳宗元柳州诗句
柳宗元写柳州的诗句
柳宗元柳州的古诗词
柳州有关的古诗词
柳州市的古诗词
描写柳州的诗句
登柳州峨山诗句
赞美柳州的诗句
描写柳州的古诗句
赞美柳州的句子
形容柳州的语句
赞美柳州的诗句古诗
咏柳柳柳的古诗意思
赞美柳州夜景的古诗
赞美柳州龙城的古诗
赞美柳州景色的诗句
学背柳柳的古诗宋代曾巩
赞美柳州美丽山水的古诗
柳柳古诗是宋朝的还是唐朝的
赞美杨柳柳叶的诗句古诗
古诗中的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