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起源和风俗古诗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和风俗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端午节的起源和风俗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端午节的起源和风俗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端午节的起源和风俗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k+) 语录(104) 说说(526) 名言(12) 诗词(1k+) 祝福(16k+) 心语(28)

  • 端午节的风俗*惯和来源

  • 端午节
  • 端午节的风俗*惯和来源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四大传统节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端午节的风俗*惯和来源,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端午节的风俗*惯

      01 吃粽子

      在我国春秋事情就已经出现粽子了,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我国伟大的诗人屈原而吃粽子”,粽子是具有文化积淀的食物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的提高,人们也会往粽子里面加入红烧猪肉、咸鸡蛋、香菇、红豆等等食物,粽子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样,比如有腊肉香肠粽、松仁莲子粽、蛋黄火腿粽等等口味。

      02 赛龙舟

      在端午节的时候赛龙舟也是一个传统活动,在一些靠*河流的地区经常会举行赛龙舟活动。相传屈原投河自尽后,渔夫划船在江中打捞屈原的身体,然而依然没有找到,因此,人们为了纪念屈原,会在每年的五月五号划龙舟以表示对屈原的哀思。

      03 佩香囊

      古时候人们认为给小孩子佩戴香囊具有避邪驱瘟的效果,甚至会在香囊内部装上一些艾草、朱砂、香药等,然后再缝起来,再用一些五彩线扣在香囊的头部,结成一串。有些地区的男女会互相送香囊以表示爱意,不过现在已经很少有人会佩戴香囊了。

      04 悬挂艾叶

      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在门眉歘悬挂一串艾叶,表示驱除瘟疫和瘴气。艾叶有一股清香,能够驱赶蚊虫,具有净化空气、杀菌消毒的作用,因此,古代人们会在门眉处插上艾叶以防止疾病传播。在端午节的时候插艾叶的*俗也一直流传下来。

      二、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

      纪念屈原:

      传说屈原因壮志难酬、报国无门,加上祖国被侵略,从而投河自尽。当时的人们知道屈原死了之后,非常哀痛,很多人去汨罗江悼念屈原,甚至有些渔夫会将食物投入汨罗江,希望这些鱼虾吃饱了之后,不要去啃咬屈原的身体,这一举动被很多人效仿,有些人还会使用叶子将饭包起来放入河里。这一*俗也一直流传下来,因此,人们会在五月五号端午节这一天吃粽子,以此举来纪念屈原。

      纪念曹娥

      曹娥14岁的时候,她的父亲在5月5号则一天于水中溺毙,当时曹娥伤心大哭,并且在5月22日的时候也投江自尽,5天后,曹娥的尸体抱着父亲的尸体一起浮出水面。当时的百姓都觉得曹娥是一个非常孝顺的孩子,因此,知府为曹娥建庙宇、将村镇更名为曹娥村。当时人们认为是曹娥的孝顺感动上天,因此,当地百姓在每年的五月五号会纪念曹娥。

      纪念龙的节日:

      闻一多曾经将端午节叫做“龙的节日”,那么端午节是为了纪念龙的吗?相传古时候的龙部落会矩形图腾祭祀,因此,会在端午节的时候将粽子人到处吃水里让龙去食用,而且赛龙舟所用的也是龙舟,因此,古代人们为了纪念龙的节日,会在五月五号庆贺端午节。

      三、端午节的来源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端午节的风俗*惯

      吃粽子

      粽子也是药膳的一种。糯米具有益气健脾、开胃消食的作用。用来包裹粽子的粽叶更有讲究。北方大多用芦苇叶,南方多用竹叶和荷叶。这些叶子都有很好的药用功能。如:苇叶能够清热生津、除烦止渴;竹叶能够清热除烦、利尿排毒;荷叶能清热利湿、和胃宁神。总的说来,粽子具有清热解暑、益气生津、养血安神的功效。

      挂艾叶菖蒲

      端午过后,邪气主要是湿热、秽浊,所以要芳香化湿,芳香化浊,端午节的*俗中总离不开芳香。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佩戴香包

      端午节佩戴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佩香囊,聚香凝神、避邪驱瘟、襟头点缀。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拴五色丝线。香囊中所用的中草药物,能散发出天然的香气,这种香气属中药学理论中的五臭范畴,具有开窍醒神、化湿醒脾、辟秽悦神等功效。

      端午禁忌

      古人通过内观发现,农历五月时节乃天地交泰、阴阳相争死生分判之时,是为毒月,其中更有九天是伤身损气耗精元的日子,被古人称为九毒日,而端午正就是九毒日之首,九毒日最不可以做什么,最要命的就是不能房事

      阳刃之日,毒气攻身

      此日为五月初五,从农历气象上看,正是夏至左右,故也是一年之中阳气最盛的日子;也是实际上的羊刃日,这一个农历的五月,阳刃为凶,本来就是所谓的“毒月”,共有“九毒日”,而端午又是“九毒”之首,故称为“毒日”。而从五行上看,任何一种五行过旺或过衰,都会形成邪气,都会对自然气候或人身健康,构成威胁与伤害;何况这一个时节,也就是毒虫坏虫肆虐猖獗的时候;故这一天需要在房门上,插艾、插桃技、插菖莆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或在儿童身上洒雄黄酒,以驱虫避邪,保障健康。

      祭祀之日,阴气伤身

      端午节的一个最重要最普遍的内容,就是祭祀先人。不但祭祀投江自尽的诗人屈原,有的地方还祭祀忠臣伍子婿,祭祀孝女曹娥等,这天要包很多粽子,然后把粽子投入江中,就象给死人上坟一样,而剩下的则自己享用,所以粽子实际上也是一种祭祀供品。

      而祭祀时难免产生悲伤,故此日也象清明节一样,人为制造出很强的阴气,而这些阴气,与阳气一样,也会伤害心理与身体比较弱质的人;如抑郁寡欢,心情不好,身体痛苦等等。故端午节这天,是诸事不宜的,更不适合上任、搬家、动工、开业、结婚、庆典等喜庆活动;也不适合参加娱乐活动等,而归宁父母,与家人团聚才是正确的选择。

      端午的简介

      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熏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俗。“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名称由来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端午”。《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

      端午节吃粽子饮食禁忌有哪些

      粽子不能在晚上吃

      因为白天的时候工作很繁忙,所以很多人都是在晚上才有时间和家人聚一聚,端午节的时候也不例外。只是,端午节聚会聚餐都是必须要吃粽子的,而粽子的主要成分是糯米,是很难消化的,所以说,晚上吃粽子会造成消化困难不说,还很容易造成脂肪堆积,引起肥胖,对身体的危害是很大的,所以说,端午节的时候吃粽子,一定不能晚上吃。

      夹生的粽子一定不能吃

      随着人们对养生的不断追求,现在的很多人都很喜欢自己手工制作食物。在端午节的时候,很多人也都会动手自己制作美味的粽子,只是在蒸或者是煮粽子的时候,很多人都会出现煮的半熟或者夹生的现象。而很多人对于这种夹生的粽子又会舍不得丢掉,所以就会选择直接吃掉,殊不知,这种夹生的粽子会给肠胃造成严重的负担,更甚至也会直接引发肠胃炎,所以说,为了身体的健康,端午节的时候,千万不要吃任何夹生的粽子。

    [阅读全文]...

2022-06-14 02:44:34
  • 端午节的起源以及诗句

  • 端午节
  • 端午节的起源以及诗句

      农历五月五日是我国民间传统的端午节,又叫重午节、端阳节。这个节日大约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它与春节、中秋节并称中华三大节日。下面请看端午节的起源以及诗句!

      纪念屈原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于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罗江身死。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就有了端午龙舟竞渡、吃粽子的风俗。

      纪念伍子胥

      伍子胥助吴伐楚,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吴王夫差不听。子胥便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人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纪念孝女曹娥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

      驱邪避疫

      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

      1、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____苏轼《浣溪沙·端午》

      2、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____苏轼《浣溪沙·端午》

      3、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____张耒《和端午》

      4、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____赵蕃《端午三首》

      5、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____边贡《午日观竞渡》

      6、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____舒頔《小重山·端午》

      7、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____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8、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____贝琼《已酉端午》

      9、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____文天祥《端午即事》

      10、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____苏轼《浣溪沙·端午》

      11、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____殷尧藩《同州端午》

      12、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____汤显祖《午日处州禁竞渡》

      13、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____权德舆《端午日礼部宿斋有衣服彩结之贶以诗还答》

      14、不效艾符趋*俗,但祈蒲酒话升*。____殷尧藩《端午日》

      15、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____卢肇《竞渡诗 / 及第后江宁观竞渡寄袁州剌史成应元》

      16、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____刘克庄《贺新郎·端午》

      17、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____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18、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____杜甫《端午日赐衣》

      19、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____陆游《乙卯重五诗》

      20、小雨湿黄昏。重午佳辰独掩门。____李之仪《南乡子·端午》

      21、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____卢肇《竞渡诗 / 及第后江宁观竞渡寄袁州剌史成应元》

      端午*俗,纷繁多样

      粽子:箬竹包黍米 象征端正

      粽子称角黍,黍是北方的黄米、南方的糯米;角,是祭器;角黍是阴阳争时的'端正象征。以箬竹叶包黍米,是阴包裹阳之象。粽子的异名,有称为“裹蒸”者,其实有锥形,有秤锤形,有菱角形,也有枕头形的。包裹材料,有用茭叶、粽叶的,也有用芦叶、竹叶的,其馅,甜者如赤豆小枣、豆沙枣泥、桃仁芝麻松子;咸者如火腿咸肉、鲜肉鸭肉,以至于干贝虾仁。

      赠扇:避瘟招清风

      端午还有赠扇之俗。唐人冯贽《云仙杂记》“洛阳岁节”称所赠是“避瘟扇”。古时端午前两日有扇市,到了买扇子、用扇子的时候了。从象征明月的圆扇,到诸葛亮用的白羽扇,再到折扇,“凉友招清风”,扇子其实是古时文人实用的一种诗意物件。如朱熹说,“动摇便是用,放下便是体”。总结此诗意,最令人赞叹的还是白居易:“盛夏不销雪,终年无尽风,引秋生出手,藏月入袖中。”

      天中节:插艾虎蒲剑

      古人称端午午时为“天中节”。这一天各家门前要插艾虎蒲剑,“艾虎”是采艾蒿制成虎状,“蒲剑”是将菖蒲叶裁成剑状,要以雄黄涂耳鼻,小儿要系“长命缕”,富家还要以五毒塑形的“五毒饽饽”送友人,都为了辟邪。

      赛龙舟

      端午龙舟竞渡之俗,其实起于春秋越国,古说勾践于此操练水军。而到了《荆楚岁时记》,则记曰:“五月五日,为屈原投汨罗,人伤其死,并将舟楫拯之,因以为俗。”

      地蜡节:祭祀祖先

      五月五日其实又是“地蜡节”。五月五日为地蜡,五帝校定生人官爵,血肉盛衰,外滋万类,内延年寿,记录长生。此日可谢罪,求请移易官爵,祭祀先祖。

      佩香囊、拴五色线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

      画额

      端午节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俗,认为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

      悬钟馗

      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钟馗,字正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唐-赐福镇宅圣君”。生得豹头环眼,铁面虬鬓,相貌奇异,*素正气浩然,刚直不阿。在中国传统道教中,春节时钟馗是门神,端午时钟馗是斩五毒的天师。

      涂雄黄酒

      喝了雄黄酒,病魔绕道走,端午节时在头上,鼻子上、手心和脚心涂上雄黄酒,一则可以消毒防病,二则可以防蚊虫。

    [阅读全文]...

2022-01-11 14:08:33
  • 端午节的风俗的诗句

  • 端午节
  • 端午节的风俗的诗句

      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始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多年历史。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端午节风俗诗句,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俗:

      1赛龙舟:

      赛龙舟,是主要*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身体。竞渡之*,盛行于吴越楚。

      2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又一传统*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玲珑可爱。

      4端午鸭蛋

      高邮端午较为特殊,有系百索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等*俗,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就是挑好看鸭蛋装在彩线结成络子中,挂在胸前。

      5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与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功能。将艾叶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与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节日。

      端午节诗句:

      No1条脱闲揎系五丝。——李清照《端午》

      No2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褚朝阳《五丝》

      No3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十五夜观灯》

      No4谁家儿共女,庆端阳。——舒頔《小重山·端午》

      No5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生查子·元夕》

      No6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杜甫《端午日赐衣》

      No7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陆游《乙卯重五诗》

      No8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文天祥《端午即事》

      No9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京都元夕》

      No10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汴京元夕》

      No11宜欢聚。绮筵歌舞。岁岁酬端午。——张孝祥《点绛唇》

      No12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赵蕃《端午三首》

      No13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青玉案·元夕》

      No14楚人犹自贪儿戏,江上年年夺锦标。——文天祥《端午感兴》

      No15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殷尧藩《同州端午》

      No16入袂轻风不破尘,玉簪犀壁醉佳辰。——苏轼《浣溪沙·端午》

      No17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苏轼《浣溪沙·端午》

      No18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苏轼《浣溪沙·端午》

      No19明诏始端午,初筵当履霜。——储光羲《大酺得长字韵时任安宜尉》

      No20旧俗传荆楚。正江城梅炎藻夏,做成重午。——许及之《贺新郎》

      No21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吴文英《澡兰香淮安重午》

      No22小团冰浸砂糖裹,有透明角黍松儿与。——张耒失调名《端午》词断句

      No23好酒沈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苏轼《少年游端午赠黄守徐君猷》

      No24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杜甫《端午日赐衣》

      No25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张可久《卖花声·怀古》

      No26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鬣。佳人相见一千年。——苏轼《浣溪沙·端午》下阕

      No27画帘开束衣纨扇,午风清暑。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刘克庄《贺新郎》

      No28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文秀《端午》

      No29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苏轼《浣溪沙》

      No30梅夏暗丝雨,春秋扇浪风。香芦结黍趁天中。五日凄凉千古与谁同?——万俟咏《南歌子》

    [阅读全文]...

2021-12-23 06:30:44
  • 广西端午节的风俗

  • 端午节,智慧
  • 广西端午节的风俗

      赛龙舟、包粽子、挂艾草……每年端午,人们所熟知的传统*俗都会重复上演。昨日,南宁扬美古镇、坛洛下楞村等地群众,都自发组织了隆重的龙舟竞赛及相关民俗活动,欢度端午佳节。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广西端午节的风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不过,过端午的*俗在广西各个地方,又都呈现不一样的特色。看看曾居住在广西各地的老人,听他们聊聊自己记忆中的端午都是怎么过的。

      桂林*乐

      正午时分房前屋后 洒雄黄酒

      从小在桂林*乐长大的潘女士,几年前才来到南宁定居。她告诉记者,每年端午,*乐一带的居民也会家家户户忙着包粽子。不过,他们包的粽子与大家常见的有所不同。“甜的、咸的都有,材料均取自天然的植物药草。”潘女士说,甜粽就是当地人俗称的“灰水粽”。包甜粽必须采用当地人所说的“黄金柴”,或将稻草燃烧成灰,泡水过滤后制作而成。“只有取用这两种材料,煮熟的粽子才会呈现金黄的色泽,碱性也较强。”至于当地的咸粽,多用花生、绿豆、板栗、黑芝麻混合糯米,在当中包裹一块排骨或一块五花肉包制而成。

      潘女士说,自她懂事至今,端午到来,家家户户都会在自家门上挂艾叶。老辈人说艾叶可以辟邪;现在的年轻一辈则认为艾叶具有驱风祛湿的作用,有益于健康。

      “此外,端午节当天正午时分,老人们还会在房前屋后洒些雄黄酒。”潘女士回忆道,历年端午节前夕,人们都会自行采购雄黄、米酒泡制雄黄酒。因为祖辈大多依山而居,山上蛇虫较多,为了防止蛇虫进屋,当地人*惯在端午这天将泡好的雄黄酒绕屋喷洒一圈,这一*俗也因此流传至今。

      坛洛下楞

      放河灯上天桥 狂欢一整天

      在下楞村,端午节赛龙舟的*俗已延续数百年,除此之外,当地还有许多独具特色的节日*俗。

      卢婶年轻的时候嫁到下楞村,至今已在村里生活了30多年。她说,在下楞村生活,首先要学会每一个下楞妇女都要掌握的技能,就是制作河灯。每年到了端午节,龙舟赛事过后,家家户户都会以巷子为单位,老老少少乘上船,到河里放河灯。“用蓝色、红色、青色等颜色的彩纸,叠成四角形的河灯,中间放上蜡烛。夜晚点燃蜡烛之后,将河灯小心置放于水面,就叫点河灯。”

      卢婶说,端午节前,村里每条巷子的妇女们都围坐在一起做河灯,每个巷子大约制作两三百盏,到了夜晚,河面上星星点点,非常漂亮。下楞村人认为,他们祖辈依水而居,河灯能为他们祈福、保*安。

      另外,端午的夜晚,下楞村人还会集中在空旷处,请来道公,在事先搭好的“天桥”上做法,当地俗称“上天桥”。其实,“天桥”就是以一些桌子搭建而成的金字塔状结构的架子,村民们围绕着“天桥”敲锣打鼓,热闹非凡。

      邕城街坊

      取回“龙船水” 煮饭熬药洗澡

      家住边阳街的老南宁老农说,住在邕江边一带的街坊,小时候过端午都有这样的印象,就是在端午当天清晨去邕江取“龙舟水”(也有居民称“龙船水”),取回之后用来煮饭、熬药、洗澡。不过,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有人延续这一风俗了。

      不过,很多老南宁还是*惯在端午这天买回一些药草,回家用水烧开,再给全家人洗浴。“我们小时候一直是这么过来的,现在有了儿子、孙子,也希望他们遵从这一*俗。”永宁街一位阿姨对记者说,正因为有了这样的*俗,每到端午,各个农贸市场、菜市以及大街小巷,才会有那么多销售药草的商贩。他们销售的,大都是鲜艾草、菖蒲、银花藤、野菊花、麻柳树叶、桉树叶、九节枫、活麻、柳树枝、野薄荷,以及桑叶等植物的叶茎,大家认为这样的“草药浴”可以解暑镇痛、散风清热,用在孩子身上可以去湿气、预防长痱子。

      百色靖西

      五月初五 赶药市购买草药

      已在南宁定居多年的冷女士,老家在百色市靖西县。她告诉记者,最*几年,靖西县的端午药市已经发展为一个规模盛大的节日,很多人不远千里慕名前去采购草药。

      冷女士说,在她的记忆中,每年端午,家乡都有一番别样的景象。其中靖西一带的壮族群众,除了做“牛角”粽粑纪念屈原之外,当天还有一个非常热闹的风俗街日——赶药市。这一天,四面八方的群众挑着一担担中草药汇集圩镇。仅在县城,药摊就摆满市场和附*街头。赶药市的男女老少成千上万,现场人头攒动、人声鼎沸。

      “我们小时候就常跟着长辈一起赶药市,所以也能辨识不少药草。”冷女士说,当地端午赶药市的*俗已经延续数百上千年,因此,每逢端午,靖西县远*村医药农,以及周边德保、那坡、田东、田阳、右江区、天等、大新乃至云南、越南等地的民间医生和群众,也会将自采自种的各种中草药,或各种药用动物、矿物等运至靖西出售,在集市上,可以见到许多奇珍异草。

      “随着时代变迁,现在的药市早已不再只是单纯买卖药草了,而是发展成了一个民间药材交流大会,以及民间医学交流的一个大舞台。”冷女士说。

      广西玉林端午节的风俗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是一年中仅次于春节、中秋的重大民间节日。玉林人过端午的*俗大体上与全国相同,但也有比较独特的地方。主要*俗有挂菖蒲、挂香包、包粽子、酿苦瓜豆腐、祭神祭祖和赛龙舟等。

      "挂 菖 蒲

      从初一开始,人们就在自家所有门口,特别是大门口,都挂上一束菖蒲, 实际上一扎菖蒲中包栝了菖蒲、艾枝、桃叶这三种都是具有驱邪作用的吉祥物,一直挂到端午节结束才取下来。

      "挂 香 包

      古人认为,小孩幼弱,容易招邪,所以,端午这天都给自己的孩子挂上香包,香包是用红布或花布经精心缝制而成,内装有艾叶 ,香味浓郁,故叫香包。

      "包 粽 子

      包粽子是端午的又一个主要内容。不过,玉林的老传统中,粽子与屈原无关。晋代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始也,谓五月初五日也。”就是说5月初五端午日包粽子。玉林端午粽子和春节的粽子一样,用于祭拜神明和祖先,端午那天不会将粽子抛落江中,也不到江边设坛祭屈原。所以,玉林人过端午节,纪念屈原的成份不是很大。

      粽子有两种,一种是“肉粽”,即常见的普通米粽;另一种是“灰水粽”,这种粽的糯米,事先用草灰水浸泡过,做出来的粽子晶莹剔透,佐以糖汁,甜爽滑脆,味道极佳,比“肉粽”更受喜欢。

      特色菜肴

      ▎酿苦瓜、酿豆腐

      玉林端午节的特色菜是酿苦瓜、酿豆腐。酿苦瓜的馅是猪肉、葱、糯米饭,为什么要放米饭呢?因为旧社会里,穷人家到了5月就青黄不接,去年的晚米吃完了,今年早稻又未成暑, 是最饥荒的时候。端午日将米酿到苦瓜里,就是“五月苦瓜肚有米”,兆示穷人五月有米饭吃,日子好过。

      "赛 龙 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高潮。民国以前,南流江水深丈余,水面宽广,盛行端午赛龙舟。

      广西端午节的风俗

      过端午节,这一*俗在我国已经延续了2000多年。每到农历五月五日这一天,全国各地都按其传统的风俗过节,广西人也不例外。广西人过端午时,为纪念屈原而沿袭下来的传统*俗有赛龙舟、吃粽子、备牲醴等;而在屈原的传说尚未广泛流传前,端午的*俗则因袭对恶日的禁忌,以保健、避疫为主,而保健、避疫,又主要体现在挂艾叶菖蒲、佩香囊避邪,以及洗中药浴、泡饮草药酒与雄黄酒上。

      赛龙舟

      作为端午节最具特色的*俗,赛龙舟由来已久。民间传说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于是每年农历五月五日便划龙舟以示纪念,并借划龙舟驱散江中的鱼,以免鱼儿吃掉屈原的遗体。如今,赛龙舟已成为一项大众化的传统竞技运动,每年端午,广西的各地都有赛龙舟的活动,届时江边河畔,人山人海、热闹无比。

      其龙舟分为两种。其一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有小孩装扮各种历史、神仙人物,下层载有鼓吹手,敲锣打鼓,两旁坐着划船的水手,这种龙舟颇具表演色彩。另一种就是竞赛用的小龙舟。比赛时,小龙舟绕着大龙舟打转,待大龙舟上抛下物件,小龙舟上的水手便下水争抢。其中以钱和鸭两物最难抢得,因为钱币入水即沉,而鸭子则会四处游窜躲避。

      南宁市的赛龙舟活动自**后至今一直在邕江举行,今年第一次移师南湖公园,赛程以南湖大桥为起点,碧湖路为终点,全长600米。6月20日,51支男女船队在此角逐。

      吃粽子

      端午节,广西各族人民都有吃粽子的*俗,粽子的做法也各有讲究。在南宁生活了7年多的陈大妈祖籍湖北仙桃市,她告诉记者,在老家,每年端午,家家户户都煮糯米饭或蒸粽子,除了家人自己品尝外,还要将部分粽子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人们为了防止鱼将粽子吃掉,就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进江里,后来渐渐用方便简单的粽叶包米代替竹筒。广西人包粽子,也沿袭了这一*俗。

      挂艾叶菖蒲、泡饮草药

      酒往年端午,记者家住的院子里,楼上楼下都有不少人将菖蒲、艾叶、蒜头、龙船花等中草药叶扎成一束,挂在门边。一问才知道这也是广西人过端午的传统*俗之一,除此之外,一些人家还将这些中草药泡酒饮用。

      草药浴

      家住南宁市城北区南铁机务段的韦家昌是老南宁了,他说小时候一到端午,母亲就会到菜市买回一把一把的中草药回来熬水后给自己洗澡,说是洗了之后就不会生疮长痱子。现在自己有了孩子,就每年给孩子洗。韦先生说,这种端午“草药浴”在广西流传已久,不仅是南宁,很多地方都有这种*俗。

      端午节故事与传说

    [阅读全文]...

2022-04-08 00:26:06
  • 端午节风俗的诗句

  • 端午节,文学
  • 端午节风俗的诗句(精选50句)

      在日复一日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诗句吧,诗句通常按照诗文的格式体例,限定每句字数的多少。诗句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诗句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端午节风俗的诗句,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五色新丝缠角粽。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2、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陆游《乙卯重五诗》

      3、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李隆基《端午》

      4、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边贡《午日观竞渡》

      5、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苏轼《浣溪沙端午》

      6、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殷尧藩《同州端午》

      7、裁缝云雾成御衣,拜跪题封向端午。杜甫《惜别行,送向卿进奉端午御》

      8、五日长蛟虚问祭,九关雕虎枉招魂。宋宋祁《屈原祠》

      9、细缠五色臂丝长。舒頔《小重山端午》

      10、空惆怅,谁复吊沅湘。舒頔《小重山端午》

      1、谁家儿共女,庆端阳。舒頔《小重山端午》

      2、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着词声。《正月十五夜》

      3、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4、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吴文英《澡兰香淮安重午》

      5、文字间金钗,消尽晚天微暑。无雨。无雨。不比寻常端午。陈三聘《如梦令》

      6、重午佳辰独掩门。巢燕引雏浑去尽,销魂。空向梁间觅宿痕。李之仪《南乡子》

      7、画船纵横湖水滨,彩丝角黍斗时新。年年此日人皆醉,能吊醒魂有几人?胡仲弓《端午》

      8、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先鸣余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刘禹锡《竞渡曲》

      9、鱼腹魂销,龙舟叫彻,不了湖亭张戏。满庭芳芷。正艾日高高,葛风细细。刘辰翁《齐天乐》

      10、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在,只留《离骚》在世间。张耒《和端午》

      11、石榴一树浸溪红。零落小桥东。五日凄凉心事,山雨打船篷。谙世味,楚人弓。莫忡忡。姜夔《诉衷情》

      12、肩舆任所适,遇胜辄留连。焚香引幽步,酌茗开静筵。微雨止还作,小窗幽更妍。苏轼《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

      13、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权德舆《端午日礼部宿斋有衣服彩结之贶以诗还答》

      14、谁念词客风流,菖蒲桃柳,忆闺门铺设。嚼徵含商陶雅兴,争似年时娱悦。青杏园林,一樽煮酒,当为浇凄切。南薰应解,把君愁袂吹裂。张榘《念奴娇》

      15、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赵蕃《端午三首》

      16、榴花三日迎端午,蕉叶千春纪诞辰。范成大《鹧鸪天》

      17、仙宫长命缕,端午降殊私。窦叔向《端午日恩赐百索》

      18、当年忠血堕谗波,千古荆人祭汩罗。风雨天涯芳草梦,江山如此故都何!流棹西来恨未消,鱼龙寂寞暗风潮。文天祥《端午感兴》

      19、小雨湿黄昏。重午佳辰独掩门。李之仪《南乡子·端午》

      20、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杜甫《端午日赐衣》

      1、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苏轼《浣溪沙·端午》

      2、粽团桃柳,盈门共饮,把菖蒲、旋刻个人人。秦观《端午》

      3、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卢肇《竞渡诗/及第后江宁观竞渡寄袁州剌史成应元》

      4、便当裹米粣,烂醉作端午。陆游《春晚叹》

      5、宜欢聚。绮筵歌舞。岁岁酬端午。张孝祥《点绛唇》

      6、小团冰浸砂糖裹,有透明角黍松儿和。张耒《端午》

      7、好酒沈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苏轼《少年游》

      8、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杜甫《端午日赐衣》

      9、楚人犹自贪儿戏,江上年年夺锦标。文天祥《端午感兴》

      10、端午临中夏,时清人复长。李隆基《端午武成殿宴群官》

      11、门艾钗符关何事,付与痴儿呆女。耳不听、湖边鼍鼓。独炷炉香熏衣润,对潇潇、翠竹都忘暑。许及之《贺新郎》

      12、入袂轻风不破尘,玉簪犀壁醉佳辰。苏轼《浣溪沙》

      13、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赵蕃《端午三首》

      14、旧俗传荆楚。正江城、梅炎藻夏,做成重午。许及之《贺新郎》

      15、不效艾符趋*俗,但祈蒲酒话升*。殷尧藩《端午日》

      16、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汤显祖《午日处州禁竞渡》

      17、侧闻屈原兮,自沉汨罗。造讬湘流兮,敬吊先生;遭世罔极兮,乃殒厥身。贾谊《吊屈原赋》

      18、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骑父稚子香囊佩,粉俏媳妇把景撷。许文通《端阳采撷》

      19、灵均死波后,是节常浴兰。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逝者良自苦,今人反为欢。元稹《表夏十首》之十

    [阅读全文]...

2022-07-25 21:15:05
  • 端午节赛龙舟的起源

  • 端午节,生活
  • 端午节赛龙舟的起源

      端午节是我们纪念屈原的节日,龙舟和粽子是必不可少的,那么你知道端午节为什么要赛龙舟吗?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端午节赛龙舟的起源,希望大家喜欢!

      端午节赛龙舟的起源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盛行于吴、越、楚。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在湖北、湖南、贵州、四川一带,端午节又分为大端午与小端午。小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大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十五日。端午节是我国很重要的'一个传统节日,各地有各种各样的*俗。在众多*俗中,最重要的就是划龙舟*俗了。

      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的*俗,很早就有人把它与屈原联系起来。《书钞》卷一三七引晋.葛洪《抱朴子》佚文云:“屈原投汩罗之日,人并命舟楫以迎之。至今以为竞渡,或以水军为之……州将士庶,悉临观之。”《寰宇记》卷一四五《寰州风俗》引《寰阳风俗记》云:“屈原五月五日投汩罗江,其妻每投食以祭之。原通梦告妻,所祭食皆为蛟龙所夺。龙畏五色丝及竹,故妻以竹为粽,以五色丝缠之。今俗其日皆举五色丝,食粽,言免蛟龙之患。又原五日先沉,十日而出,楚人于水次迅楫争驰……意存拯溺,喧震川陆。风俗迁流,遂有竞渡之戏。”风俗传承至今,成了人民群众一项喜闻乐见的游娱活动。每年四月初一,就开始举行“龙舟出龛”仪式。因为每年赛舟后,这些龙舟总要架在各族的祠堂里,现在应该把龙舟请下来修葺油漆,然后下水开始练*。于是这一个月内,鼓声咚咚,处处可闻。

      龙舟,顾名思义,就是像龙形的船。船头像高高昂起的龙头,船舷和船腹分别涂上不同顏色。龙舟大小不一样,桨数也不同,有六对,有十二对的,有十七对的,也有五十二对的。如果是一样参赛,那么龙舟的大小一定要相同。如果是新船,那么还必须举行祭龙头的仪式。过去,潮州人赛龙舟还要举行开赛仪式:分别把龙舟划到妈祖庙前祭拜“龙尾爷”。龙首朝庙门,划进划退参拜三次,谓“三参灯”,祈求神灵保佑旗开得胜。比赛时,各龙舟如同长跑的运动员,在起点紧张待发。当发号枪一响,龙舟上的司鼓闻声起鼓,健儿挥臂划桨,那龙舟就如同离弦之箭,在水面疾飞。围观的人为自己的队员呐喊助威,有的甚至跳到水里,为队员泼水,使其精神抖擞。

    [阅读全文]...

2022-04-03 03:45:39
  •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

  • 端午节
  •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

      端午节,是集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由来于上古先民择“飞龙在天”吉日拜祭龙祖、祈福纳祥、辟邪攘灾。下面是小编带来的端午节的由来和*俗,希望对你有帮助。

      端午节的来历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尽管端午节年年过,但是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却不甚清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一,纪念屈原说。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蚊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二,迎涛神说。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三,龙的节日说。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俗的遗迹。

      四,恶日说。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 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五,夏至说。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竟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兑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端午节食俗

      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西汉的枭羹。《史记》武帝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大约因为枭不易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俗并没有持续下来。锉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一直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风土记》:五月五日,与夏至同,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同时又有另一种端午节食,称为龟也只在晋朝昙花一现,随即销声匿迹。只有《风土记》中称为角黍的粽子,因为附会在屈原的传说上,千百年来,成为最受人欢迎的端午节食。

      从《风土记》中记载的作法看来,当时的粽子是以黍为主要原料,除了粟子以外,不添加其余馅料。但在讲究饮食的*人巧手经营之下,今天我所能看到的粽子,不论是造型或内容,都有五花八门的变化。

      先就造型而言,各地的粽子有三角、四角锥形、枕头形、小宝塔形、圆棒形等。粽叶的材料则因地而异。南方因为盛产竹子,就地取材以竹叶来缚粽。一般人都喜欢采用新鲜竹叶,因为乾竹叶绑出来的粽子,熟了以没有竹叶的清香。北方人则*惯用苇叶来绑粽子。苇叶叶片细长而窄,所以要用两三片重叠起来使用。粽子的大小也差异甚巨,有达二、三斤的巨型兜粽,也有小巧玲珑,长不及两寸的甜粽。

      就口味而言,粽子馅荤素兼具,有甜有咸。北方的粽子以甜味为主,南方的粽子甜少咸多。料的内容,则是最能突显地方特色的部分。

      北*的粽子大约可分为三种:一种是纯用糯米制成的白粽子,蒸熟以蘸糖吃。另一种是小枣粽,馅心以小枣、果脯为主。第三种是豆沙粽,比较少见。华北地区另有一种以黄黍代糯米的.粽子,馅料用的是红枣。蒸熟之,只见黄澄澄的粘黍中嵌著红艳艳的枣儿,有人美其名为黄金裹玛瑙。

      浙江的湖州粽子,米质香软,分为咸甜种。咸的以新鲜猪肉,浸泡上等酱油。每只粽子用肥瘦肉各一片作馅。甜粽以枣泥或豆沙为馅。上面加一块猪板油。蒸熟,猪油融入豆沙,十分香滑适口,五芳斋出品的粽子尤其著名。馅料都经过专人选择,有八宝粽、鸡肉粽、豆沙粽、鲜肉粽等,各具特色。

      四川的椒盐豆粽也别具特色。先将糯米、红豆浸泡半日,加入花椒面、川盐及少许腊肉丁、包成四角的小粽。以大火煮三个小时,煮熟再放在铁丝网上用木炭烤黄。吃起来外焦里嫩,颇具风味。

      广东的中山芦兜粽,特点是圆棒形、粗如手臂。配料也分甜咸两种。甜的有莲蓉、豆沙、栗蓉、枣泥;咸的有咸肉、烧鸡、蛋黄、甘贝、冬菇、绿豆、叉烧等。

      闽南的粽子分碱粽、肉粽和豆粽。碱粽是在糯米中加入碱液蒸熟而成。兼具粘、软、滑的特色。冰透加上蜂蜜或糖浆尤为可口。肉粽的材料有卤肉、香菇、蛋黄、虾米、笋乾等。以厦门的肉粽最为出名。豆粽则盛行於泉州一带,用九月豆混合少许盐,配上糯米裹成。蒸熟,豆香扑鼻,也有人沾上白糖来吃。

      漫话端午粽

      端午吃粽子,现在人们只知道这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但据专家考证,粽子只不过是民间普通食品,最初吃粽子也不固定在端午;说端午食粽是祭屈原,是后人附会而形成的,仅反映民众的心愿而已。实际上,为了纪念春秋时晋国的介子推而形成民间节俗的寒食节(清明前一天)吃粽子,起源要比端午食粽早。至今,许多地方仍通行清明前一天与清明食粽的民间风俗。

      端午食粽作为全国性风俗最早始见于西晋周处撰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到了唐、宋时,粽子已经成为端午节的必备食品。

      粽子话沿革

      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东汉末年:草木灰水浸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就成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米外,还添加中药材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南北朝:出现杂粽。品种增多,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裹成的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唐代:粽子用米已白莹如玉,粽的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

      宋代:有以艾叶浸米裹之的艾香粽,还有蜜饯粽,见苏东坡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名。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

      元代:粽子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突破菰叶的季节局限。

      明代: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清代:出现火腿粽子。

      如今粽子更是千品百种,璀灿纷呈。现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涵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

      大江南北品名粽

      广东粽子:广东粽子个头大,外形别致,除鲜肉粽、豆沙粽外,还有用鸡肉丁、鸭肉丁、叉烧肉、蛋黄、冬菇、绿豆蓉等调配为馅料的什锦粽。

      闽南粽子:厦门、泉州的烧肉粽、碱水粽皆驰名海内外。烧肉粽的粽米必选上乘,猪肉择五花肉并先卤得又香又烂,再加上香菇、虾米、莲子及卤肉汤、白糖等,吃时蘸调蒜泥、芥辣、红辣酱、萝卜酸等多样佐料,香甜嫩滑,油润而不腻。

      宁波粽子:浙江宁波粽子为四角形,有碱水粽、赤豆粽、红枣粽等品种。其代表品种碱水粽,是在糯米中加入适量的碱水,用老黄箬叶裹扎。煮熟后糯米变成浅黄色,可蘸白糖吃,清香可口。

      嘉兴粽子:嘉兴粽子为长方形,有鲜肉、豆沙、八宝等品种。如鲜肉粽,常在瘦肉内夹进一块肥肉,粽子煮熟后,肥肉的油渗入米内,入口肥而不腻。

      北京粽子:北京粽子是北方粽子的代表品种,其个头较小,为斜四角形。北郊农村,*惯吃大黄米粽,粘韧而清香,多以红枣、豆沙为馅。

      其他较为著名的粽子还有四川、两湖的辣粽、贵州的酸菜粽、苏北的咸蛋粽。

      上海地区粽子种类多

      以杏花楼、新雅为代表的广式粽子吃口松软而味道浓烈,外形为底*,呈正方形、五角形,一角向上,其余伸向四方。广式粽子品种很多,有栗子、鲜肉、蛋黄、香菇;裹枕粽有烤鸭、香菇、栗子、鲜肉、蛋黄、米仁,其他还有碱水粽、豆沙粽、鲜肉粽、鲜肉蛋黄粽、赤豆粽等。

      以老半斋、扬州饭店为代表的淮扬特色粽子为八味八式,正宗小脚白米粽、四角形红枣赤豆粽、秤砣形蛋黄栗子粽、元宝形火腿肉粽、三角形豆板咸肉粽、枕式鲜肉粽、长枕风鸡粽、菱形豆沙粽,特色鲜明。

      功德林供应的香菇粽、豆板粽、豆沙粽、赤豆红枣粽、松仁白米粽和罗汉粽,均以素食为特色。

      *洪长兴的粽子很具*风范,粽壳略青,棱角分明,外观清秀,品味纯正,特别是牛肉粽,是其他帮别所没有的。

      以沈大成、上海嘉兴粽子店、五芳斋等传统特色店所供应的粽子则是五花八门,豆沙、鲜肉、白米、红枣赤豆、鲜肉蛋黄等。沈大成首创咖喱鸡粽,缤纷多彩。各类粽子从品种到外形,从口味到色泽都各不相同,大的广式裹枕粽450克一只,而迷你粽每只仅25克。

      外国的粽子

      日本:称粽子为茅卷,在阴历五月五日吃,是用箬叶或菰叶包米粉,成长圆柱形。

      越南:阴历端午节吃粽子。咸粽用糯米加虾米、瘦猪肉、红豆,再加半只咸蛋包成;碱粽,是用糯米粉加椰丝、虾米、绿豆包成菱形,蘸糖吃;肥肉粽,用糯米、肋条肉、虾米、绿豆和五香调料包成,煮熟剥壳切片而食。

      泰国:泼水节和雨季吃粽子,以甜粽为主。是用椰汁浸的糯米加椰子肉、黑豆、芋头、地瓜,用芭蕉叶包成蒸熟后再吃。

      墨西哥:有粽子节以欢庆玉米丰收,在节日中,家家户户用芭蕉叶包玉米和牛肉、鸡肉、胡萝卜、土豆、辣椒等煮熟后食用。

    [阅读全文]...

2022-04-29 17:25:35
  • 端午节赛龙舟风俗*惯介绍

  • 端午节
  • 端午节赛龙舟风俗*惯介绍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四大传统节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端午节赛龙舟风俗*惯介绍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俗。

      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盛行于吴、越、楚。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人民的又一传统*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间煮熟,早晨食用。

      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草芦苇叶,某些地区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统称糯米粽。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至今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有的家长还要做枣粽给考生吃。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现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工艺品。在*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浓浓爱意。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俗。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端午节作为我们国家的一个传统节日,拥有着许多的*俗,我们也应该好好的记住和尊重端午节的*俗,这样才是对传统文化正确的做法!

      拓展:端午节其他*俗

      端午食粽

      粽,即“粽籺”,俗称粽子,主要材料是糯米、馅料,用箬叶(或柊叶)包裹而成,形状多样,有尖角状、四角状等。粽子由来久远,最初是用来是祭祀祖先神灵的贡品。传入北方后,用黍米(北方产黍)做粽,称“角黍”。由于各地饮食*惯的不同,粽形成了南北风味;从口味上分,粽子有咸粽和甜粽两大类。端午食粽的风俗,千百年来在*盛行不衰,已成了中华民族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民间饮食*俗之一,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拴五色丝线

      *传统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种颜色"青、红、白、黑、黄"被视为吉祥色。端午以五色丝线系臂,曾是很流行的`节俗。传到后世,即发展成如长命缕、长命锁、香包等许多种漂亮饰物,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在端午节这天,孩子们要在手腕脚腕上系上五色丝线以驱邪。传统之俗,用红绿黄白黑色粗丝线搓成彩色线绳,系在小孩子的手臂或颈项上,自五月五日系起,一直至七夕“七娘妈”生日,才解下来连同金楮焚烧。还有一说,在端午节后的第一个雨天,把五彩线剪下来扔在雨中,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谓之可去邪祟、攘灾异,会带来一年的好运。

      浸龙舟水

      端午前后的强降水,人们称之为龙舟水、端阳水、发龙水、龙降水等,认为这种水是吉祥的水,有辟邪作用。仲夏端午苍龙群星飞升于正南中天。在民间信俗中龙是吉祥之物、和风化雨的主宰,龙飞天,行云布雨。自然现象上,每年的端午节前后,我国南方暖湿气流活跃,与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在广东和广西、福建、海南交汇,往往会出现持续大范围的强降水。当端午强降水来时,江河水位迅速上涨,为扒龙舟提供了良好的场地条件。浸龙舟水是流行于华南地区的传统*俗,因为龙舟水寓意吉祥,龙舟水及龙舟滑过的水人们都认为是“大吉水”,按照传统说法浸龙舟水寓意吉祥如意、事事顺心。

      避五毒

      端午在古代北方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在民间这个思想一直传了下来,所以才有种种求*安、避五毒的*俗。其实,这是由于北方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这才形成此*惯。民间认为五月是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没之时,要用各种方法以预防五毒之害。一般在屋中贴五毒图,以红纸印画五种毒物,再用五根针刺于五毒之上,即认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横行了。民间又在衣饰上绣制五毒,在饼上缀五毒图案,均含驱除之意。

    [阅读全文]...

2022-02-10 13:15:46
  • 端午节的古诗

  • 端午节,文学
  • 端午节的古诗(精选22首)

      端午节即将来临了,粽子也随着端午节来临的脚步进入各家各户,粽子是美味的.。接下来小编整理了端午节的古诗(精选22首),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1、端阳采撷(宋·许文通)

      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

      骑父稚子香囊佩,粉俏媳妇把景撷。

      2、乙卯重五诗(宋·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3、端午(宋·文天祥)

      人命草头露,荣华风过尔。

      唯有烈士心,不随水俱逝。

      至今荆楚人,江上年年祭。

      不知生者荣,但是死者贵。

      4、端午(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5、竞渡歌(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6、七律端午(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俗,但祈蒲酒话升*。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7、五丝(唐·褚朝阳)

      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

      水底深休也,日中还贺之。

      章施文胜质,列匹美于姬。

      锦绣侔新段,羔羊寝旧诗。

      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

      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而。

      8、端午日赐衣(唐·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9、端午(唐·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阅读全文]...

2022-06-09 00:20:46
  • 端午节的古诗

  • 端午节
  • 端午节的古诗

      在*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端午节的古诗,欢迎阅读与收藏。

      《端午日赐衣》

      【唐】 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端午佳节,杜甫十分开心。

      此时的他刚被拜为左拾遗,得到皇帝的赏识,他觉得非常荣幸。而且皇帝又赐下名贵的宫衣,杜甫的心情,那叫一个美呀!连带着,杜甫把这宫衣还狠狠地夸了一番呢!

      一、端午(唐·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二、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唐·李隆基)

      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

      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

      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

      进对一言重,遒文六义陈。

      股肱良足咏,凤化可还淳。

      三、端午日赐衣(唐·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四、竞渡诗(唐·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五、同州端午(唐·殷尧藩)

      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

      六、端午(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五丝(唐·褚朝阳)

      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

      水底深休也,日中还贺之。

      章施文胜质,列匹美于姬。

      锦绣侔新段,羔羊寝旧诗。

      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

      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而。

      八、端午日礼部宿斋有衣服彩结之贶以诗还答(唐·权德舆)

      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

      彩缕同心丽,轻裾映体鲜。

    [阅读全文]...

2022-05-10 19:30:47
端午节的起源和风俗古诗 - 句子
端午节的起源和风俗古诗 - 语录
端午节的起源和风俗古诗 - 说说
端午节的起源和风俗古诗 - 名言
端午节的起源和风俗古诗 - 诗词
端午节的起源和风俗古诗 - 祝福
端午节的起源和风俗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