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虞美人的古诗

关于带有虞美人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带有虞美人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带有虞美人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带有虞美人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4) 语录(26k+) 说说(27k+) 名言(872) 诗词(28) 祝福(31k+) 心语(27k+)

  • 《虞美人》李煜古诗赏析

  • 学生
  • 《虞美人》李煜古诗赏析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了《虞美人》李煜古诗赏析,希望能帮到你!

      原文:

      《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译文:

      春花秋月什么时候才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

      小楼上昨夜又刮来了春天的东风,在月明中对已亡的本国不忍回首去想念。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朱红的颜色已经改变。

      问您能有多少愁?正象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赏析

      這首词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唐宋词中的名篇。李煜以帝王之尊度过三年“日夕以泪洗面”的囚禁生活,受尽屈辱,尝尽辛酸,最后被宋太宗用药毒害而死。這首词可以看作是他临终前绝命词,据说這首词中抒写自己的悲恨和怀念故国,因而成为他被害的直接原因之一。词中吟咏感叹自己的身世和遭遇,诉说自己的悲剧命运和人生的愁恨,追怀往事,怀念故国,表达了亡国之痛。

      词的开头一句就极为沉痛。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可是作者却以怨恨的口吻发出诘问:“春花呀 ,秋月呀,什么時候才能终了呢?”词人为什么這样见花落泪,对月伤心,为什么這样痛不欲生呢?因为春花秋月只会引起他对往事的追忆,而往事桩桩件件都会令人心碎。“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两句缩笔吞咽,放笔呼号。因偷生人间,历尽折磨,感到這种非人的生活、痛苦的折磨没有尽头,而往日的一切又不堪回首,只能更加增添悲愁。下阕承上,因故国月明进一步联想,旧日的宫殿犹在,而江山易主,人事已非,回想起来真是肝肠寸断,凄惨之至。结尾两句自问自答,倾吐心中不可抑之愁,用江水的长流不息来形容自己愁恨的永无尽時,以兴体作结,尤为精警。

      全词以问起,以问结,由仰首问物,到抚心自问,一气盘旋,曲折回荡,如泣如诉,声泪俱下。通篇语气连贯而又起伏不定,抒发感情深沉真挚。词中还运用反衬和比喻,如春花秋月本来是美好的事物,但却怨问其“何時了”,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不堪回首”之念。這都是反衬的手法,表达感情更为深刻。“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形象地表现出愁思如水,长流不断,无穷无尽。通过這样具有诗意的形象比喻,真实而深刻地表现自己的深哀和剧痛,而且将這些抽象的、难以捉摸的东西写得具体形象,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李煜诗词大全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作者: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雕栏 通:阑)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作者: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作者: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相留 一作:留人)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作者: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长相思·一重山

      作者:李煜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

      作者:李煜

      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笙歌未散尊罍在,池面冰初解。烛明香暗画堂深,满鬓青霜残雪思难任。(尊罍在 一作:前)

      清*乐·别来春半

      作者: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柔肠断 一作:愁肠断)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作者:李煜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乌夜啼·昨夜风兼雨

      作者:李煜

      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烛残漏断频欹枕,起坐不能*。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一梦 一作:梦里)

      忆江南·多少恨

      作者: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标题作者正文

      临江仙·樱桃落尽春归去

      作者:李煜

    [阅读全文]...

2022-01-04 09:00:56
  • 虞美人古诗赏析

  • 虞美人古诗赏析

      在日复一日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战争以前*所有的诗歌,与*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虞美人古诗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虞美人》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①。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②。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释]

      ①断雁:失群孤雁。

      ②星星:白发点点如星,形容头发斑白。

      【译文】

      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人到壮年,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听蒙蒙细雨声,看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孤雁阵阵哀鸣。

      而今人已暮年,两鬓斑白,独自一人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回想起人生悲欢离合的经历,还是让小雨下到天明吧。

      译文2:

      青春年少时,在歌楼上细听雨声,烛昏罗帐,尽情欢乐,蜜意柔情。人到中年时,在客船里细听雨声,断雁西风,江阔云低,开阔深沉的情怀啊!离群的孤雁,悲鸣在西风之中。晚年的今天,在僧房内细听雨声,头发花白,历尽沧桑,一生的悲欢离合,谁也说不清。听那窗前的秋雨,一无所动,任它滴滴答答落到天明。

      【评点】

      这是一首借听雨简述生*的词,词人通过对自己少年、壮年、暮年三个阶段听雨时的情景和心情的对比描写,简述了自己历尽悲欢离合的一生,抒发了对年华易逝、岁月无情的感慨。

      上片分别写词人少年、壮年时听雨的情景。少年时听雨是在歌楼上,面对的是红烛、罗帐和俊俏歌女。一句“红烛昏罗帐”,活脱脱勾勒出一个正值青春年少、风流倜傥、纵情享受的少年郎形象。其后即写壮年时的情景。壮年时听雨是在客舟中,仅是地点的转换,气氛就从温馨转至悲伤。“客舟”暗示词人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而客舟中的词人,看到宽阔的江面和低压的云层,听到远处伴着西风传来的声声雁叫,心中的感慨不言自明,相对于少年时的无忧无虑,壮年的词人则是满心的离愁别绪。

      下片先写暮年时的听雨情景,而后总体抒情。词人暮年时听雨是在僧庐中,此时宋朝已经灭亡。相对于客舟,僧庐更加冷清凄凉。“鬓已星星也”一句与“僧庐”和“听雨”交相呼应,它们组合在一起,展现出一幅凄凉、萧索的画面。结尾三句,词人进行总括,同时抒情。“悲欢离合总无情”是词人的感慨。词人漂泊一生,潦倒一生,历尽悲欢离合、国破家亡,心中积蓄了万千离愁,本是情深至极,却反说“无情”,实是无可奈何之语。正因有情,正因情深,故而伤心难过,既然如此,不若无情。“一任”两句是词人经历了种种漂泊和离别之后发出的'无声感慨。

      本词构思精巧,层次分明,词人仅用三个简单的场景描写,就将一生的经历交代清楚,含蓄隽永,功力不凡。

      [赏析]

      这是一首小令,却概括出少年、壮年和晚年的特殊感受,可谓言简意赅。它以“听雨”为媒介,将几十年大跨度的时间和空间相融合。少年只知追欢逐笑享受陶醉;壮年飘泊孤苦触景伤怀;老年的寂寞孤独,一生悲欢离合,尽在雨声中体现。因受国亡之痛的影响,感情变得麻木,一任雨声淋漓,消解了喜怒哀乐……而其深层则潜隐着亡国愁情。

      此词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表现了少年、壮年、晚年三个人生阶段的不同境遇、不同况味的不同感受。作者通过时空的跳跃,依次推出了三幅“听雨”的画面,而将一生的悲欢歌哭渗透、融汇其中。

      “少年听雨”的画面,由歌楼”、“红烛”、“罗帐”等绮艳意象交织而成,传达出春风骀荡的欢乐 情怀。尽管这属于灯红酒绿的逐笑生涯,毕竟与忧愁悲苦无缘,而作者着力渲染的正是“不识愁滋味”的青春风华。

      “壮年听雨”的画面,以“客舟”为中心视点,而在四周点缀以“江阔”、“云低”、“断雁”、“西风”等衰飒意象,映现出在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

      “而今听雨”的画面,则刻意凸现出僧庐之冷寂与鬓发之斑白,借以展示晚年历尽离乱后的憔悴而又枯槁的身心。“悲欢离合总无情”,是追抚一生经历得出的结论,蕴有无限枨触,不尽悲慨。“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似乎已心如止水,波澜不起,但彻夜听雨本身,却表明他并没有真正进入超脱沉静的大彻大悟之境,只不过饱经忧患,已具有“欲说还休”的情感调节和心理控制能力。

      三幅画面前后衔接而又相互映照,艺术地概括了作者由少到老的人生道路和由春到冬的情感历程。其中,既有个性烙印,又有时代折光:由作者的少年风流、壮年飘零、晚年孤冷,分明可以透见一个历史时代由兴到衰、由衰到亡的嬗变轨迹,而这正是此词的深刻、独到之处。

      上阕写少年和中年的听雨。一个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在风尘仆仆地奔波,人生之苦,绘声绘色,溢于言表。下阕写晚年听雨。亡国之后,木鱼经声,在一个十分凄绝的环境中,奔波忙碌一生的词人,白发苍苍,孤苦伶仃,生活无着。弦外之音,不难捉摸。

      结尾二句,词人概括地抒发了对自己一生难言的悲愤。这里有少年的憧憬,有中年的悲哀,更有晚年的难堪的孤凄现实。这既是封建社会广大正直的知识分子共同命运的真实写照,也是对这个制度扼**才的愤怒控诉。全词曲折含蓄,耐人寻味。

      可以说,这首《虞美人》,是宋词中运用时空表现的艺术手法,高度简练而又概括着人生道路的杰出名篇之一。形象明晰,背景典型,神情毕肖,心境跃现。在意象运用上,具有精准、明朗而又不乏容量的特点。这首词充分表现语言艺术的高妙卓绝。

      虞美人

      作者: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 《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 韵转两*韵。

      ②了:了结,完结。

      ③砌:台阶。雕阑玉砌:指远在金陵的 南唐故宫。应犹:一作“依然”。

      ④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⑤君: 作者自称。能:或作“都”、“那”、“还”、“却”。

      赏析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诚然,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李煜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因作感怀故国的名词《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词。在政治上失败的李煜,却在词坛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称为“千古词帝”。

    [阅读全文]...

2022-04-20 03:22:38
  • 虞美人古诗原文(虞美人全诗鉴赏)

  • 虞美人

    五代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赏析

    把这首词就这么*静的读一遍,再读一遍,你沉浸在这样的哀伤里,你也像是小楼上的那个人,凭栏远眺,触目愁肠断。一个亡国的帝王能怎样呢,他是带着原罪的,就像王国维说的那样,亡国后,李煜就像是释迦牟尼和耶稣基督一样,背负着人类最原始的苦难,这一辈子是洗脱不掉了。但是你想想,中国古代那么多亡国之君,为何你单单对他情有独钟呢,为何你对他却是理解和同情的呢。他有哪些不一样吗?他真有。你想想,为何他的诗句能打动你,是因为他诗句里的情感都很真、都很痴,他毫不掩饰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我举个例子,亡国后的某一天,他又一次想起了故国,于是吟唱出了那首著名的《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他回忆金陵城破的那一日,北宋大军兵临城下,南唐国家就要灭亡了,自己的宫廷里,还在演奏着歌舞,他要出城投降了,他理所当然的垂泪了,但他垂泪对的是谁,对的还是那些曾经陪伴自己奢华生活的宫女嫔娥,这时候你要是说垂泪对祖宗也行呀,垂泪对社稷、对太庙,可后主不这么说,他就是垂泪对宫娥,他都亡国了,还在想着“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他就是这么实在。很有意思,你得把后主两个时期的词作放在一起读,一起来对比,他亡国前有多奢华,亡国后就有多哀伤。

    后主的词不仅体现了他自己的真实,更重要的一点是,他能把所有人的共同感情用很大白话一样的诗句描述出来,这就使得读者在他的词作了找到了共情感。比如“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一个失恋或者多愁善感的人怕是会常常脱口而出这一句吧;再比如“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假如你跟你的朋友们出去玩,唱KTV喝酒,繁华过后你回到你的住所,宿醉之后的早上你恐怕也会想到这一句吧;还有“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剪不断,理还乱”等,你会惊觉,他能把一个后代人的思想感情都写出来了。这就是伟大的文学作品,让你在阅读时找到了自己。后主的词作就是这样,想来古人读了他的这些词作会替他悲伤,现在的人也会同情他,后代的人也会爱上他。从这一点来看,你甚至可以说他是不朽的。

    这首《虞美人》光看词句也不难理解,甚至说它就是一些简单的大白话,简单的问句,就像是他在小楼远眺时不经意间的脱口而出,用的还都是口语般的文学语言。“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他在小楼远眺的时候又想起了故国,他一定是想的入神了,好似做了个梦一般,等回过神来,他也耻笑自己,故国不堪回首。“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就是这个第三句,不知道唱哭了多少人,你把它多读几遍,可能也会读着读着就泪沾襟了。我常把它和《诗经·王风》里那篇《黍离》来对比,一个东周的士人,行役到西周故地长安,看到以前的宫殿都成了一片片麦地,心中忧愤,遂吟唱出了千古流传的乱世悲歌,“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后来有些人把这首诗改成了现代古风版:“彼黍离离的你,行迈靡靡的我,黄粱一梦而过,醒时家国已破”,也挺美的。回到《虞美人》吧,不然把文章写散了。之所以引用诗经这一篇,是因为这两首乱世悲歌都能把人读哭咯。

    后主在写完这首词后就被宋太宗毒死了。相传,后主在汴京幽禁之所,命故妓作乐,这些故妓可能就是随他一同被俘虏来的南唐宫女吧。乐曲声闻于外,宋太宗大怒,没过几日,又听到后主所写的词作里有“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句,遂起杀心,便用毒酒赐死了后主。一代词帝就这么结束了自己的一生,他把最人世间最极端的两种人生都经历过了。

    陆游《南唐书》里说后主,广颡丰额骈齿,就是很帅的意思。南唐中主在位时,先立的是后主的兄长李从冀为太子,史称文献太子,文献太子惊后主有奇貌,常妒之。后来这个文献太子被废,于是李煜便当上太子成为国主。李煜死后,消息传到了江南故国,南唐遗民们听到这个消息都潸然泪下,史书称后主仁爱足以感其遗民,终不能保社稷云。所以从乱世小国的处境来看,李后主在位期间,消弭兵祸,仁爱百姓,也算是做的不错了。

    [阅读全文]...

2021-12-23 23:31:54
  • 虞美人古诗翻译及赏析

  • 虞美人古诗翻译及赏析

      此诗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为作者绝笔,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虞美人古诗翻译及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虞美人

      〔南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释:虞美人: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韵。

      了:了结,完结。

      小楼:作者在汴京的住所。东风:春风故国:指南唐。不堪:不胜。砌:台阶。雕阑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应犹:依然。朱颜改:指南唐的宫女老了。君:作者自称。能:或作“都”、“那”、“还”、“却”。

      译文

      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又知道有多少!小楼上昨天夜里又刮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若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赏析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相传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故妓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不断更替,人生多么美好。可我这囚犯的苦难岁月,什么时候才能完结呢?“春花秋月何时了”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怎么会弄到今天这步田地?据史*载,李煜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透过此诗句,我们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苟且偷生的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诗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又”点明了“春花秋月”的时序变化,词人降宋又苟活了一年,加重了上两句流露的愁绪,也引出词人对故国往事的回忆。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尽管“故国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这两句就是具体写“回首”“故国”的——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那些丧国的宫女朱颜已改。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朱颜”一词在这里固然具体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以上六句,诗人竭力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尤其是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凝成最后的千古绝唱——“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全词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运用比喻、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难怪前人赞誉李煜的词是“血泪之歌”,“一字一珠”。

      全词虚设回答,在问答中又紧扣回首往事,感慨今昔写得自然而一气流注,最后进入语尽意不尽的境界,使词显得阔大雄伟。

    [阅读全文]...

2021-12-01 00:41:09
  • 虞美人听雨翻译全文(虞美人古诗原文)

  •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译文

    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人到中年,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看蒙蒙细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阵阵哀鸣。

    而今,人已暮年,两鬓已是白发苍苍,独自一人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人生的悲欢离合的经历是无情的,还是让台阶前一滴滴的小雨下到天亮吧。

    注释

    ⑴虞美人:著名词牌之一。唐教坊曲。兹取两格,一为五十六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两*韵。一为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三*韵。

    ⑵昏:昏暗,罗帐:古代床上的纱幔。

    ⑶断雁:失群孤雁

    ⑷僧庐:僧寺,僧舍。

    ⑸星星:白发点点如星,形容白发很多。左思《白发赋》:“星星白发,生于鬓垂。”

    ⑹无情:无动于衷。

    ⑺一任:听凭。

    赏析

    历代诗人的笔下,绵绵不断的细雨总是和“愁思”难解难分的,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但是在蒋捷词里,同是“听雨”,却因时间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不同而有着迥然不同的感受。词人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出发,通过时空的跳跃,依次推出了三幅“听雨”的画面,而将一生的悲欢歌哭渗透、融汇其中。

    第一幅画面:“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它展现的虽然只是一时一地的片断场景,但具有很大的艺术容量。“歌楼”、“红烛”、“罗帐”等绮艳意象交织出现,传达出春风骀荡的欢乐情怀。少年时候醉生梦死,一掷千金,在灯红酒绿中轻歌曼舞,沉酣在自己的人生中。一个“昏”字,把那种“风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的奢靡生活表现出来。这时听雨是在歌楼上,他听的雨就增加了歌楼、红烛和罗帐的意味。尽管这属于纸醉金迷的逐笑生涯,毕竟与忧愁悲苦无缘,而作者着力渲染的只是“不识愁滋味”的青春风华。这样的阶段在词人心目中的印象是永恒而短暂的。以这样一个欢快的青春图,反衬后面的处境的凄凉。

    第二幅画面:“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一个客舟中听雨的画面,一幅 水大辽阔、风急云低的江秋雨图,一只失群孤飞的大雁。这里的“客舟”不是《枫桥夜泊》中的客船,也不是“惊起一滩鸥鹭”里的游船,而是孤独的天涯羁旅,孤独、忧愁、怀旧时时涌在心头。这时的雨伴随着断雁的叫声。这一个“断”字,联系了诸多意境,同断肠联系在一起,同亲情的斩断联系在一起,有一种人生难言的孤独和悔恨。“客舟”及其四周点缀的“江阔”、“云低”、“断雁”、“西风”等衰瑟意象,映现出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壮年之后,兵荒马乱之际,词人常常在人生的苍茫大地上踽踽独行,常常尔奔曲走,四方漂流。一腔旅恨、万种离愁都已包孕在他所展示的这幅江雨图中。

    “而今听雨”的画面,是一幅显示他当前处境的自我画像。一个白发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处境之萧索,心境之凄凉,在十余字中,一览无余。江山己易主,壮年愁恨与少年欢乐,已如雨打风吹去。此时此地再听到点点滴滴的雨声,却已木然无动于衷了。“悲欢离合总无情”,是追抚一生经历得出的结论,蕴有无限感伤,不尽悲慨。“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似乎已心如止水,波澜不起,但彻夜听雨本身,却表明他并没有真正进入超脱沉静的大彻大悟之境,只不过饱经忧患,已具有“欲说还休”的情感控制能力。

    三幅画面前后衔接而又相互映照,艺术地概括了作者由少到老的人生道路和由春到冬的情感历程。其中,既有个性烙印,又有时代折光:由作者的少年风流、壮年飘零、晚年孤冷,分明可以透见一个历史时代由兴到衰、由衰到亡的嬗变轨迹,而这正是此词的深刻、独到之处。

    意境

    原作中前两个听雨的场景是同一个人(作者)的一种回忆。红烛昏罗帐,其中“昏”一词很好地展现了一种迷离的感觉,一种隐约的氛围,像是回忆之感。断雁叫西风的感觉也是宏大的场景,有着浓郁的个人忧伤色彩。但是最后的僧庐听雨中,完全是一种现实的描绘。“而今”一词很好的说明了现状——一种由回忆拉回现实的感受,增加了对岁月的感悟!

    少年时:不识愁滋味;中年时:颠沛流离的悲凉沧桑;老年时:历尽离乱后的憔悴枯槁一生的悲欢离合谁也说不清,听那窗前的秋雨一无所动,任它滴滴答答直到天明。

    创作背景

    1267年,元灭南宋。宋元之际的词人,经历了这一沧桑变故,其国破之痛、家亡之恨,都在他们的作品中表现出来。其中,蒋捷是颇有代表性的作家。蒋捷用词作来抒发黍离之悲、铜驼荆棘之感,表现悲欢离合的个人遭遇,其中《虞美人·听雨》便是这一时期创作中的代表作。

    [阅读全文]...

2021-11-30 07:36:17
  • 虞美人秦观翻译(虞美人古诗翻译及赏析)

  • 秦观是苏门四学士之一,才情非常高,但一生却不为世所用,仕途坎坷。

    他写了一首词,叫《虞美人》,就写尽才子的失意落魄之情。

    我们先看这首词:

    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乱山深处水萦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

    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

    诗人在上阕给我们描绘了一株碧桃。

    这株碧桃,非同小可。它的种子来自于天宫。栽种的时候,也不是用人间的溪水浇灌的,而是用上天的甘霖来滋润栽种的。因此,这株碧桃不属于人间一般的树种。

    诗人借词来表明自己出身高贵,非一般*民子弟。

    我们读秦观的家谱可以发现,他这样描写碧桃是有一定根据的。

    他的先世居江南,有四代仕于南唐为州郡长官,其中两代为将。

    到了宋中叶,秦氏家族又成了高邮四大家族(崔乔孙秦)之一,赫然以文章鸣天下。

    词的下一句说,乱山深处水萦回,描写了碧桃的生长环境的恶劣。

    借此表达自己怀才不遇之感。结合下一句,诗人描写桃花非常漂亮,但却无人赏识。表达自己有才却不被重用的无奈和伤感。

    下阕,诗人描写风雨飘摇、春天又要回去,但无论是碧桃还是人们,都无法阻拦春归的步伐。面对此情此景,诗人唯有借酒浇愁。但是饮酒沉醉,又怕醒来回到现实,所以连饮酒都不能痛快。

    秦观这首词借物喻人,非常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痛楚。他写的婉曲,但是我们读者读来却觉得意味深长、情满纸面。

    [阅读全文]...

2022-02-21 20:42:56
  • 李煜诗词《虞美人》赏析

  • 文学
  • 李煜诗词《虞美人》赏析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了李煜诗词《虞美人》赏析,希望能帮到你!

      【词牌简介】

      虞美人是著名词牌之一,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韵。古代词开始大体以所咏事物为题,配乐歌唱逐渐形成固定曲调,后即开始名为调名即词牌。《虞美人》即是如此。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赏析一】

      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政事”的国君,李煜是失败的;但正是亡国成就了他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地位。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虞美人》就是千古传诵不衰的著名诗篇。

      首词刻画了强烈的故国之思,取得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效果。“春花秋月”这些最容易勾起人们美好联想的事物却使李煜倍添烦恼,他劈头怨问苍天:年年春花开,岁岁秋月圆,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呢?一语读来,令人不胜好奇。但只要我们设身处地去想象词人的处境,就不难理解了: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这些美好的事物只会让他触景伤情,勾起对往昔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今昔对比,徒生伤感。问天天不语,转而自问,“往事知多少。”“往事”当指往昔为人君时的美好生活,但是一切都已消逝,化为虚幻了。自然界的春天去了又来,为什么人生的春天却一去不复返呢?“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东风”带来春的讯息,却引起词人“不堪回首”的嗟叹,“亡国之音哀以思”,大抵只能如此吧。让我们来想象:夜阑人静,明月晓风,幽囚在小楼中的不眠之人,不由凭栏远望,对着故国家园的方向,多少凄楚之情,涌上心头,又有谁能忍受这其中的况味?一“又”字包含了多少无奈、哀痛的感情!东风又入,可见春花秋月没有了结,还要继续;而自己仍须苟延残喘,历尽苦痛折磨。“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月明中不堪回首故国”的倒装。“不堪回首”,但毕竟回首了。回首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想象中,故国的江山、旧日的宫殿都还在吧,只是物是人非,江山易主;怀想时,多少悲恨在其中。“只是”二字以叹惋的口气,传达出无限怅恨之感。

      以上六句在结构上是颇具匠心的。几度运用两相对比和隔句呼应,反复强调自然界的轮回更替和人生的短暂易逝,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一二两句春花秋月的无休无止和人间事的一去难返对比;三四两句“又东风”和“故国不堪回首”对比;五六两句“应犹在”和“改”对比。“又东风”、“应犹在”又呼应“何时了”;“不堪回首”、“朱颜改”又呼应“往事”。如此对比和回环,形象逼真地传达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

      最后,词人的满腔幽愤再难控制,汇成了旷世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水喻愁,可谓“前有古人,后有来者”。刘禹锡《竹枝词》“水流无限似侬愁”,秦观《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这些诗句或失之于轻描淡写,或失之于直露,都没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来得打动人心,所谓“真伤心人语”也。把愁思比作“一江春水”就使抽象的情感显得形象可感。愁思如春水涨溢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不舍昼夜,无尽东流。形式上,九个字*仄交替,读来亦如满江春水起伏连绵,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全表达出来了。以这样声情并茂的词句作结,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合上书页,读者似也被这无尽的哀思所淹没了。

      全词抒写亡国之痛,意境深远,感情真挚,结构精妙,语言清新;词虽短小,余味无穷。难怪王国维有如是评价:“唐五代之词,有句而无篇。南宋名家之词,有篇而无句。有篇有句,唯李后主降宋后之作,及永叔、子瞻、少游、美成、稼轩数人而已。”(《人间词话》删稿之四○)

      【赏析二】

      这首词,是李煜被俘到汴京后所作。开头说,春花秋月的美好时光,何时了结。因为一看到春花秋月,就有无数往事涌上心头,想到在南唐时欣赏春花秋月的美好日子,不堪回首,所以怕看见春花秋月。在东风吹拂的月明之夜,金陵的故国生活不堪回顾了。那里宫殿的雕栏玉砌应该还在,只是人的容貌因愁苦变得憔悴了。倘若要问有多少愁苦,恰恰象一江春水的向东流去,无穷无尽。一江指长江,用一江春水来比愁,跟南唐故国金陵在长江边相结合,充满怀念故国之情。宋代王绖《默记》卷上:“又后主在赐第,因七夕,命故妓作乐,声闻于外。太宗闻之,大怒。又传‘小楼昨夜又东风’及‘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句,并坐之,遂被祸云。’王国维《人间词话》:“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者也。宋道君皇帝(徽宗)《燕山亭》词亦略似之。然道君不过自道身世之戚,后主则俨然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李煜被毒死,跟他写这首词有关,这真是用血写的。所谓“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就是说,李煜这样的词,不光是写他个人的愁苦,还有极大的概括性,概括了所有具亡国之痛的人的痛苦感情:如怕看到春花秋月,怕想到过去的美好生活。再如故国的美好景物已经不堪回顾。故国的景物象雕栏玉砌等还在,但人的容颜因愁苦改变,这里还含有人事的改变,人的主奴关系的改变。再象以一江春水来比愁。整首词正是反映了有亡国之痛的人的感情,担负了所有这些人的感情痛苦。这正说明这首词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代表性,这正是这首词的杰出成就。

      宋朝陈郁《藏一话腴》:“太白(李白)曰:‘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金陵酒肆留别》)江南李主曰:‘问君还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略加融点,已觉精采。至寇莱公(准)则谓‘愁情不断如春水(《夜度娘》),少游(秦观)云‘落红万点愁如海’(《千秋岁》),肯出于蓝而胜于蓝矣。”这里对这首词用“一江春水向东流”来比愁作了评论。李白的诗句是写别情的`长可以跟东流水比,诗在金陵写的,这个东流水是指长江。李煜的词,是在汴京被拘禁中写的,他看不到长江,长江成为他怀念故国的一部分。因此李白的诗是用眼前景物来作比,李煜的词是用远离自己的长江来作比,在这个比喻里就有怀念故国之情,情思更为深厚。再说,“一江春水向东流”,比东流水”的形象更为鲜明。又“东流水”是比“别意”的“短长”,“一江春水向东流”是比愁的无穷无尽。这是两者的不同处,说明李煜的故国之痛更为深沉,并不是“略加融点”。寇准的词:“日暮汀洲一望时,柔情不断如春水。”这是用春水来比柔情,这个柔情也指别意,跟李白的句意相同,可以说是摹仿李白的词意。“如春水”,也不能与李煜词句相比。秦观的词句:“春去也,落红万点愁如海。”是写“离别宽衣带”的离情别绪,再加上伤春,加上“镜里朱颜改”的憔悴,配上“落红万点”,确是名句。不过李煜的词写的是亡国之痛,比离情别绪更为深沉,也写“朱颜改’,是结合亡国之痛来的,加上“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形象鲜明壮阔,从情思到形象,也不是秦观的词句所能比。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诚然,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

      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

      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阅读全文]...

2022-01-30 18:46:18
  • 虞美人诗词七首

  • 文学
  • 虞美人诗词七首

      诗词,是指以古体诗、*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汉族传统诗歌。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通常认为,诗较为适合“言志”,而词则更为适合“抒情”。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虞美人诗词七首,欢迎大家分享。

      虞美人诗词七首

      1、虞美人-秋思 李煜体

      双调五十六字,前后段各四句,两仄韵、两*韵

      凋零秋叶唯余恨,感喟情难尽。风光不再霎时间,可恼晨昏摧命到霜天。

      人间总被钱财累,为利常无悔。拼来争去闹颜红,堪叹荒坟无语对长空。

      2、虞美人-登高 张炎体

      双调五十六字,前后段各四句,两仄韵、两*韵

      重阳佳节群雄聚,兴奋登高处。满山野菊对人开,若此芳香惬意醉心怀。

      诗兴大发难停步,寻韵忘归路。数声鸥鹭叫声催,众友欢情不散看鹰飞。

      3、虞美人-登佛山 冯延巳体

      双调五十六字,前后段各四句,两仄韵、两*韵

      西山岭上风光美,火炬人陶醉。流连野菊吐清香,游客慕名来此、自徜徉。

      佛光禅寺山腰矗,信众捐钱筑。一方神圣可探寻,颔首无声祷告、表诚心。

      注;佛山位于河北省永年县焦窑村东一公里,与紫山遥遥相对,因其山势貌似弥勒佛而称佛山。

      佛光禅寺就耸立在笑容可掬的佛祖肩上。

      4、虞美人-饮酒 毛文锡体

      双调五十八字,前后段各五句,两仄韵、三*韵

      知音相聚情无限,美酒千杯恋。交流有意品红茶,时光荏苒夕阳斜,不归家。

      填词作赋书房乐,搜韵轻吟嚼。人生一世为留名,瞬间感悟尽情兴、正临屏。

      5、虞美人-秋情 晁补之体

      双调五十八字,前后段各五句,两仄韵、三*韵

      凋零秋叶随风落。谭水多浑浊。一行大雁向南飞。阿郎淑女树间依。不分离。

      两只喜鹊交头语。已上枝高处。山中野菊正芬芳。三杯畅饮且闻香。别疯狂。

      6、虞美人-秋思 顾夐 体

      双调五十八字,前后段各五句、五*韵

      凋零衰叶恨霜风,落地太匆匆。孤鸣大雁望长空,前程遥远叹无穷,与谁同?

      奔波四海不消停,为利不为名。养家糊口异乡行,打工游子吐心声,有阴晴。

      7、虞美人-秋 顾夐体

      双调五十八字,前段五句五*韵,后段五句两仄韵、三*韵

      西山恰遇菊开时,不忍步轻移。两只蝴蝶正频飞,暖阳杲杲照清溪,太痴迷。

      春秋一瞬芳菲去,衰叶随风舞。南归大雁走天涯,长空漫漫觅新家,看云霞。

      虞美人诗词四首

      虞美人·花开紫陌妖娆艳

      花开紫陌妖娆艳,芳草青如染。

      相逢半日却无言,只把今晨美景忆当年。

      黄鹂未散人依旧,提手折衣袖。

      落琴轻按恋思情,翠柳相留春雨放人行。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梳楼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濛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绿阑干。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阅读全文]...

2022-03-20 01:48:54
  • 蝉古诗虞世南翻译全文(蝉的翻译文分享)

  • 分享
  • 搜词条

    【秒懂百科】一分钟读懂蝉00:54

    古诗儿歌 蝉,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02:30

    唐代虞世南诗作

    本词条是多义词,共20个义项

    特色词条 | 本词条按照特色词条指南编辑并维护

    贡献维护者 99求知

    《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是首托物寓意的诗。作者托物寓意,一、二句以蝉的栖高饮露、蝉声远传暗喻人的清朗俊秀、高标逸韵;三、四句分别用一“自”字、“非”字,正反相生,充满张力,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全诗简练传神,比兴巧妙,以秋蝉高洁傲世的品格自况,耐人寻味。[1]

    作品名称

    作者

    虞世南

    创作年代

    初唐

    作品出处

    《全唐诗》

    文学体裁

    五言古诗

    快速

    导航

    作品鉴赏作者简介

    作品

    原文

    垂緌饮清露1,流响出疏桐2。

    居高声自远3,非是藉秋风4。[2]

    词句注释

    垂緌(ruí):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清露:清纯的露水。饮清露: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流:发出。流响:指蝉长鸣不已,声音传的很远。疏桐:高大的梧桐。

    居高:指栖息在高处,语意双关。

    藉(jiè):凭借、依赖。[3][4]

    白话译文

    萧疏梧桐之上,蝉儿低饮清露,蝉声清脆响亮,回荡树林之间。

    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视群虫,不用借助秋风,传声依然遥远。[3]

    作品鉴赏

    整体鉴赏

    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诗的关键是把握住了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到了艺术上的契合点。[5]

    首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因古人常以“冠缨”指代达官贵人。显宦的身份和地位在一般老百姓心目中,和“清客”是有矛盾甚至是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蝉的形象中了。这“贵(人)”与“清(客)”的统一,正是为三、四句的“清”无须借“贵”做反铺垫,用笔巧妙。

    次句描写蝉声之传播。梧桐是高树,用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清高挺拔,且与末句的“秋风”相呼应。“流响”二字状蝉声的抑扬顿挫和长鸣不已;“出”字则把蝉声远播的意态形象化了,让人感受到蝉鸣的响度与力度。全句虽只写蝉声,但却从中想象到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句对蝉声传播的生动描写,后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三、四两句是全诗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一、二两句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议论。蝉声远播,一般人往往认为是借助于秋风的传送,作者却别有慧心,强调这是出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着一个真理:修身而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扬。它突出强调一种人格的美,强调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和“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作者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作者以蝉自许,雍容不迫的风度和气韵。[6]

    实际上,咏蝉这首诗包含着诗人虞世南的夫子自道。他作为唐贞观年间画像悬挂在凌烟阁的二十四勋臣之一,名声在于博学多能,高洁耿介,与唐太宗谈论历代帝王为政得失,能够直言善谏,为贞观之治作出独*献。为此,唐太宗称他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并赞叹:“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从他不是以鲲鹏鹰虎,而是以一只不甚起眼的蝉来自况,也可见其老成谨慎,以及有自知之明。[5]

    名家点评

    明人钟惺、谭元春《唐诗归》:钟云:与骆丞“清畏人知”语,各善言蝉之德。谭云:于清物当说得如此。

    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命意自高。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清人李鍈《诗法易简录》:咏物诗固须确切此物,尤贵遗貌得神,然必有命意寄托之处,方得诗人风旨。此诗三、四品地甚高,隐然自写怀抱。

    清人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末二句,占地步。

    清人施补华《岘佣说诗》:《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2][7]

    作者简介

    虞世南(558-638)唐代诗人、书法家。字伯施,余姚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父虞荔,兄虞世基,叔父虞寄,均名重一时。虞寄无子,世南过继于他,故字伯施。隋炀帝时官起居舍人,唐时历任秘书监、弘文馆学士等,曾赐爵永兴县子,授银青光禄大夫,世因称“虞秘监”或“虞永兴”。唐大宗尝称其有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五绝,誉为“当代名臣,人伦准的”。谥文懿。传世墨迹有碑刻《孔子庙堂碑》、《破邪论》等,旧摹墨迹本《汝南公主墓志铭》等。书法理论著作有《笔髓论》、《书旨述》。编有《北堂书钞》160卷、《群书理要》50卷、《兔园集》10卷等,另有诗文集10卷行于世,今存《虞秘监集》4卷。[8]

    [阅读全文]...

2022-07-10 23:02:54
  • 虞美人古诗原文及翻译(虞美人原文翻译及赏析)

  • 虞美人:楚汉相争,西楚霸王兵败乌江,听四面楚歌,自知难以突出重围,便劝所爱虞姬另寻生路。虞姬执意追随,拔剑自刎,香销玉殒。虞姬血染之地,长出了一种鲜红的花,*把这种花称作“虞美人”。

    *钦佩美人虞姬节烈可嘉,创制词曲,就常以“虞美人”三字作为曲名,诉一缕衷肠。“虞美人”因以为名,逐渐演化为词牌名。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少年只知追欢逐笑享受陶醉;壮年飘泊孤苦触景伤怀;老年的寂寞孤独,一生悲欢离合,尽在雨声中体现。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疏梅月下歌金缕,忆共文君语。

    更谁情浅似春风,

    一夜满枝新绿、替残红。

    苹香已有莲开信,两桨佳期*。

    采莲时节定来无,

    醉后满身花影、倩人扶。

    新绿替残红,这个春,太匆匆,月下饮酒,佳人相陪,问一声,何时莫愁?

    曲阑深处重相见,匀泪偎人颤。

    凄凉别后两应同,

    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

    半生已分孤眠过,山枕檀痕涴。

    忆来何事最销魂,

    第一折枝花样画罗裙。

    江淹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是怎样难以排遣的离愁别绪让人憔悴?半生已经孤零零地渡过,思念却未消减。泪水却依旧会毫无节制地濡出来,沁湿了枕头。

    疏篱曲径田家小,云树开清晓。

    天寒山色有无中,

    野外一声钟起、送孤蓬。

    添衣策马寻亭堠,愁抱惟宜酒。

    菰蒲睡鸭占陂塘,

    纵被行人惊散、又成双。

    以“疏篱”、“曲径”、“田家”、“云树”、“山色”、“孤篷”、“野外”等描绘一幅素淡画面,画面极为清静淡雅,再衬以钟声,使得画面富有动感,在这种环境中送别,心境自然是凄凉而忧郁的。

    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

    乱山深处水潆回。

    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

    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

    为君沉醉又何妨。

    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

    风物宜人,又恨留春不住;为君不惜一醉颜红,又怕酒醒时候更添愁,只好任凭愁来折磨她了。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

    夜阑风细得香迟。

    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

    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

    *生个里愿杯深。

    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想到往日赏梅,对着如此美景,总想把酒喝个够;但现不同了,经过十年的贬谪,宦海沉沦之后,不复有少年的兴致了。

    东风荡漾轻云缕,时送萧萧雨。

    水边台榭燕新归,

    [阅读全文]...

2022-01-23 21:04:21
带有虞美人的古诗 - 句子
带有虞美人的古诗 - 语录
带有虞美人的古诗 - 说说
带有虞美人的古诗 - 名言
带有虞美人的古诗 - 诗词
带有虞美人的古诗 - 祝福
带有虞美人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