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石古诗词的表达

关于竹石古诗词的表达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竹石古诗词的表达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竹石古诗词的表达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竹石古诗词的表达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2k+) 语录(52) 说说(115) 名言(552) 诗词(8k+) 祝福(53) 心语(1)

  • 竹石诗带拼音(竹石古诗词的意思及注释)

  •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是一首非常励志又几乎家喻户晓的一首诗。大家应该都知道这是清朝郑板桥的诗,但如果说这是郑燮写的,估计许多人都不会读燮 [xiè]这个字。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因得罪豪门而罢官,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创“六分半书”,篆隶杂合行楷,参错纵横。画专长兰竹松石,简洁遒劲。工诗词,抒情志感,痛快淋漓。著有《板桥全集》。

    《竹石》是一首仄起首句押韵格式的七言绝句,首句押邻韵“二冬”韵,二、四句押“一东”韵。

    咬定青山不放松【松:二冬】 邻韵

    立根原在破岩中【中:一东(*),一送(仄)】 押韵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风:一东】 押韵

    *仄为:

    仄仄**仄仄*, 仄*仄仄仄**

    **仄仄**仄, 仄仄***仄*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通过对岩竹坚韧顽强品质的赞美,以表达自己刚正不阿、铁骨铮铮的骨气。

    本诗的写作背景是,郑燮在为官期间做了不少有益民众的好事,深得人民爱戴,但他在荒年为百姓请求赈济期间,却得罪了知府和地方豪绅。他刚正不阿和“出淤泥而不染”的清高性格,耻于折腰,藐视*,便毅然辞官而归,回扬州卖画为生。

    古人云:“诗言志。”郑板桥的一生也可算是穷困潦倒,他虽然做过几年县官,但一生以卖画为生。这首诗里有他理想的寄托,也是他在任期间人生观的写照。首句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和顽强生命力,颔句接着说明竹子所处“破岩”这一严酷的环境。颈句的“转”把岩竹坚韧不屈,勇敢向上的品格推向*,因为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才成就了一身不惧来自任何方向狂风击打的品性。

    郑板桥为官期间爱民如子,任潍县县令时,正逢荒年,他不顾别人劝阻,开仓贷粮,令老百姓写借条,救活一万多人。他大兴土木,修建水池,招收饥民工作就食。当年入秋又歉收,郑燮就把老百姓的借条一把火烧掉。他曾赋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他对于民事处理公正,十二年没有一件冤案。《竹石》这四句诗,几乎就成他这一时期人生目标的写照。

    乾隆十八年(1753年),郑燮六十一岁,因为民请赈忤大吏而去官。去潍之时,百姓遮道挽留,家家画像以祀,并自发于潍城海岛寺为他建立了生祠。去官以后的郑燮依旧性格坚毅,自食其力,以卖画为生,往来于扬州、兴化之间,与同道书画往来,诗酒唱和。

    《竹石》这首诗和他擅长的竹石画一样,表达了“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的气节和气概,同时将竹子的高风亮节,坚贞正直,高雅豪迈的气韵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多少年来激励了多少人产生奋发向上的力量,又有多少人将它作为了人生的座右铭。

    晚年郑板桥的《难得糊涂》使他广为人知,他的多才多艺和风骨傲气也备受赞誉。在经历大半生清贫游历的闯荡生涯,耳顺之年又被贬官,在这种壮志未酬的情况下,他意识到“糊涂”的可贵,提出了“难得糊涂”的观念。这种转变又何尝不需要勇气?难得糊涂又是一种境界,也把他前期《竹石》的奋发坚韧的大无畏精神衬托的更加高贵完美了。

    作者简介:南郭居士,本名郭军,男,汉族,籍贯甘肃徽县。中国诗歌学会、中华诗词学会、中国金融作家协会、诗刊·子曰诗社会员,「中国诗歌报」诗词创研中心副主编,陇南市诗词学会副秘书长,狗尾草诗人原创艺术团队主创人员。有数百篇文学作品在各类报刊及网络*台发表。著有「南郭词文」,并获第三届“中国金融文学奖”诗歌提名奖。获“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现代诗入围奖。作品入编第四届中国百诗百*赛。

    [阅读全文]...

2022-07-01 23:58:09
  • 竹石古诗词的意思(古诗竹石意思翻译)

  • 郑板桥作为扬州八怪群体中的一员,其诗歌写作一如其书法,也是有怪异的艺术特征。这种艺术特征,在《竹石》题画诗的第一句中凸显了出来。为讨论方便计,笔者先把全诗转引如下: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一般认为第一句有“先声夺人”的效果是对的,而且因为形象感强,后来作为名句被人引用在各种场合。问题是,为何这一句可以有“先声夺人”的效果?难道仅仅因为是处在第一句的位置,是最早发出的声音,才有了“夺人”的效果吗?显然不能这样认为。其实,这里的关键还在于这第一句出现得没头没脑,在不交代行为主体时,就突然抛出一个执着坚定的行为动作,从而给人设置了巨大悬念。此外,要把“青山”“咬定”,而与之关联的行为主体居然是竹子,这与青山又是多么不匹配、不相称,所以让人在本来的有关动作的悬念中,添加了一份主体与对象不对称的奇崛感。我们当然可以把“咬定”视为拟人化的修辞手法,也因为是拟人而不是比喻,所以只描写一个动作的同时,无需交代行为主体的名称。这样,因为主体的缺*,就暗含了一种召唤结构,将写作者乃至读者召唤进去,进入一种与描写对象共情的体验中。

    相对来说,第二句“立根原在破岩中”,是让描写的奇崛回落到*实中,通过更写实的笔法,把第一句的悬念加以消解、加以解释。第一句中,不但“咬定”的拟人修辞用写实的“立根”来代替,让想象中的人回到了写实中的物,而且,既穿越漫漫时间又占据巨大空间的“青山”,也被“破岩”代替了。换言之,开头那种飞扬的想象,那种“咬定”透出的强大意志力,是以第二句写实中“立根”的自然现象为依托的。“破岩”一词中的“破”,既可以理解为形容词,因为根总是生长在岩石开裂的缝隙中,但也可以作动词理解,是立根的巨大力量,从岩石中挤出裂缝,深深插入其中,最终让竹根和岩石,彼此紧紧地缠绕在一起、咬合在一起。

    如果说竹子生根的岩石是其依托的、咬合的、乃至融为一体的对象,那么竹子周边也有对立的与之较量的对象。第三句“千磨万击还坚劲”,就是在写一种恶劣环境中的自我保持和坚韧。一方面说,竹子自身的坚韧品性,可以应付“千磨万击”;另一方面,因为从岩石、从青山中获得的支撑力量,也使得打击并不能让竹子有所屈服或萎靡不振。这里,作者再次引发了读者的一个悬念,让读者陷入迷惑中,因为它与第一句极为相似,在描写“千磨万击”时,同样没有交代行为的主体。

    而在最后一句“任尔东西南北风”中,第三句的悬念得到基本消解,因为在这里,作者交代了,在山上,对竹子“千磨万击”的行为主体,主要就是东西南北风,可能还有风所携带的飞沙走石或者雨雪冰雹等。但这两句,又不仅仅是悬念和释念的简单关系,而且,这里还有对象呈现或者说视角的深刻转变。当竹子经历了风的千磨万击后,有了一个对竹子自身品质的回顾或者自我审视的“还坚劲”,犹如在验看中得到了确证,于是把眼光从竹子自身转向外部世界,转向对方,“任尔”不但极其鄙视对方,而且带有相当的挑战性质,犹如说,既然“我”经历了千磨万击还这么“坚劲”,那么“尔”有什么招数就尽量使出来吧。如果这样的理解大致不误的话,前一句貌似的自我验看,其实更应该是在向对方*。

    总起来看,虽然作者以竹子和岩石为主要描写对象,但恰恰在首句引入青山这一较为高远的名物,结句又带出开阔的东西南北方位,使得这首本可能是比较局促的咏物诗,有了较为开阔的意境。即便东西南北的方位是作为风的存在、作为竹子的对立面出现的,但不仅仅是其依托的青山,也是其对抗的风所在的开阔世界,才把竹子带向了一个广大高远的世界中。

    因为是题画诗,也有人从诗与画的关系来分析其结构特征:

    这首题画诗,前两句交代了画面内容,有整体有局部,展现了画之形。后两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是画笔无法绘出的内容,而这两句揭示的恰是画之“神”。这个“神”也正是作者之画、之诗都要表达的主旨所在。

    这样的分析虽意在揭示诗画间的相同或者差异所产生的互补性,但仔细推敲,又觉得其结论是有待完善的。

    当初,大画家顾恺之提出“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的著名观点,似乎给绘画表达的“神”,留下了一个有待克服的难题,也启发诗人从文字角度来迂回弥补绘画的可能缺憾。但如果据此认为,绘画只是在表现“神”这方面无能为力,而在表现“形”这方面可以大显身手、没有障碍,其实也是想当然的。

    即以前两句言,说前后有一种整体到局部的关系,仅仅是就诗歌本身而言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与所谓的“画面内容”的整体和局部其实是不对应的。因为就作者所要表现的物象而言,竹子和青山的大小比例实在太不相称。尽管传统国画中的空间透视关系并不像现代写实画那样严格,但大意还是需要体现出来的。所以,如果画面要让人依稀感到青山的整体,就必须无限缩小竹子,而如果要画出竹子的主体物象,则青山的壮观和气势就难以进入画面中,最多也就是画出竹子依托的一片岩石或者青山一角的大概。事实上,郑板桥的画作,就是这么处理的。笔者看到两幅题写了“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石图,其中一幅,在画面右侧边缘,垂直抹几笔像悬崖的一角就示意了青山,然后从右下角伸展到画面中央的是竹枝和竹叶,占据了整幅画面的主要位置,左侧留下较多的空白,在左上角有题画诗。这样,无论是整体意义上的青山,还是局部意义的与岩石咬合的竹子根部,都没出现在画面中。另一幅,石头从下边往上延伸一部分,也很难看出山的样子。换句话说,单单就物象的形来说,前二句恰恰是通过诗句,补充了在画面很难呈现的内容,因为画面呈现的是物象的“中观”之景象,而诗中第一句力图展现的宏观与第二句深入下去的微观,其实都超越了画面可能呈现的格局。所以,以为诗歌表达了画面已然呈现的物象之“形”,又进一步表达了画面难以形容的物象之“神”,这样的分析判断,是失之简单粗糙的。

    更进一步说,即使画面中表现出了竹对山石的一种依托,但诸如“咬定”这样的拟人化手法,其实也已经把画面中“形”的取向转成了“神”。而“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这样的数量词使用和方位叠加,似乎又让人看到了具体的形。或者说,诗歌表达,是在形的描写中,让人感受了神,而在神的表现中,又让人联想到形。在充分呈现的语言魅力中,也让人清楚看到了对绘画固有艺术特征的超越。

    [阅读全文]...

2022-02-16 22:18:04
  • 竹里馆古诗词

  • 竹里馆古诗词

      在日常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两类。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竹里馆古诗词,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唐]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赏析

      夜张开了眼睛,风瑟瑟吹来,恬静的拍打着窗户。借着夜色独自坐在这竹林中,星星在浩大的银河里拍动着,却怎么也逃不出这片幽静。

      手不知不觉地抚在琴上,随着激荡的情深,突然所有的寂静都破碎了,高高低低跌宕起伏的情深似一只只鸟翻飞盘旋。

      终于倦了,在这屋舍中还是静静的一个人。没有名利的羁绊,没有事成的喧嚣,喧哗的琴声虽然消失,但一方净土可以留住岁月的浮华,好一个清静的世界啊!

      月亮姗姗而来,承接了这一时的清静,将一些金色的光辉洒在地面,也照亮了充满漆黑显祖的人生道路。

      古诗词鉴赏竹里馆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释]

      1.幽篁:深密的竹林。篁:竹林。

      2.长啸:撮口出声叫啸。啸声清越而舒长,所以叫长啸。

      [今译]

      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

      一边弹着琴一边又长啸。

      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

      皎洁的月亮从空中映照。

      [解说]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竹里馆:这首诗同样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原文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翻译

      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

      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赏析

      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独具匠心,妙手回春的大手笔。

    [阅读全文]...

2021-12-02 17:18:07
  • 石鼓歌古诗词

  • 石鼓歌古诗词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两类。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石鼓歌古诗词,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石鼓歌》 作者:韩愈

      张生手持石鼓文,劝我试作石鼓歌。

      少陵无人谪仙死,才薄将奈石鼓何。

      周纲凌迟四海沸,宣王愤起挥天戈。

      大开明堂受朝贺,诸侯剑佩鸣相磨。

      搜于岐阳骋雄俊,万里禽兽皆遮罗。

      镌功勒成告万世,凿石作鼓隳嵯峨。

      从臣才艺咸第一,拣选撰刻留山阿。

      雨淋日炙野火燎,鬼物守护烦[扌为]呵。

      公从何处得纸本,毫发尽备无差讹。

      辞严义密读难晓,字体不类隶与蝌。

      年深岂免有缺画,快剑砍断生蛟鼍。

      鸾翔凤翥众仙下,珊瑚碧树交枝柯。

      金绳铁索锁钮壮,古鼎跃水龙腾梭。

      陋儒编诗不收入,二雅褊迫无委蛇。

      孔子西行不到秦,掎摭星宿遗羲娥。

      嗟余好古生苦晚,对此涕泪双滂沱。

      忆昔初蒙博士征,其年始改称元和。

      古人从军在右辅,为我度量掘臼科。

      濯冠沐浴告祭酒,如此至宝存岂多。

      毡包*裹可立致,十鼓只载数骆驼。

      荐诸太庙比郜鼎,光价岂止百倍过。

      圣恩若许留太学,诸生讲解得切磋。

      观经鸿都尚填咽,坐见举国来奔波。

      剜苔剔藓露节角,安置妥帖*不颇。

      大厦深檐与覆盖,经历久远期无陀。

      中朝大官老于事,讵肯感激徒媕婀。

      牧童敲火牛砺角,谁复著手为摩挲。

      日销月铄就埋没,六年西顾空吟哦。

      羲之俗书趁姿媚,数纸尚可博白鹅。

      继周八代争战罢,无人收拾理则那。

      方今太*日无事,柄任儒术崇丘轲。

      安能以此上论列,愿借辩口如悬河。

      石鼓之歌止于此,呜呼吾意其蹉跎。

    [阅读全文]...

2021-12-06 08:02:35
  • 竹里馆古诗词

  • 竹里馆古诗词

      在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竹里馆古诗词,欢迎大家分享。

      [唐]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赏析

      夜张开了眼睛,风瑟瑟吹来,恬静的拍打着窗户。借着夜色独自坐在这竹林中,星星在浩大的银河里拍动着,却怎么也逃不出这片幽静。

      手不知不觉地抚在琴上,随着激荡的情深,突然所有的寂静都破碎了,高高低低跌宕起伏的情深似一只只鸟翻飞盘旋。

      终于倦了,在这屋舍中还是静静的一个人。没有名利的羁绊,没有事成的喧嚣,喧哗的琴声虽然消失,但一方净土可以留住岁月的浮华,好一个清静的'世界啊!

      月亮姗姗而来,承接了这一时的清静,将一些金色的光辉洒在地面,也照亮了充满漆黑显祖的人生道路。

      古诗词鉴赏竹里馆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释]

      1.幽篁:深密的竹林。篁:竹林。

      2.长啸:撮口出声叫啸。啸声清越而舒长,所以叫长啸。

      [今译]

      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

      一边弹着琴一边又长啸。

      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

      皎洁的月亮从空中映照。

      [解说]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竹里馆:这首诗同样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原文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翻译

      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

      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赏析

      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独具匠心,妙手回春的大手笔。

    [阅读全文]...

2022-05-02 05:53:14
  • 关于竹子和雪的古诗词

  • 竹子,文学
  • 关于竹子和雪的古诗词

      竹子,四君子之一,有着超凡不俗的品格。“岁寒三友”,竹子又在其中。每当秋风拂去,寒冬将至时,竹子,依然青翠不惊寒。这是一种朴素的.美。和小编一起来看看下文关于竹子和雪的古诗词 ,欢迎借鉴!

      1、《于潜僧绿筠轩》

      宋·苏轼

      可使食无肉,部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部可医。

      傍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2、《云溪观竹戏书二绝句》

      宋·陆游

      气盖冰霜劲有余,江边见此列仙癯。

      清寒直入人肌骨,一点尘埃住得无。

      溪光竹色两相宜,行到溪桥竹更奇。

      对此莫论无肉瘦,闭门可忍十年饥。

      3、《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部知,明月来相照。

      4、《慈姥竹》

      唐·李白

      当涂县北有慈姥山,积石俯江,岸壁峻绝,风涛汹涌。

      其山产竹,圆体疏节,堪为箫管,声中音律。

      野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龙吟曾未听,凤曲吹应好。部学蒲柳凋,贞心常自保。

      5、《巽公院五咏苦竹桥》

      唐·柳宗元

      危桥属幽径,缭绕穿疏林。

      迸箨分苦节,轻箨抱虚心。

      俯瞰涓涓流,仰聆萧萧吟。

      差池下烟日,嘲哲鸣山禽。

      谅无要津用,栖息有余阴。

      6、《新栽竹》

      唐·白居易

      佐邑意部适,闭门秋草生。

      何以娱野性,种竹百余茎。

      见此激上色,忆得山中情。

      有时公事暇,尽日绕栏行。

      勿言根未固,勿言阴未成。

      已觉庭宇内,梢梢有余清。

      最爱返窗卧,秋风枝有声。

      7、《洗然弟竹亭》

      唐·孟浩然

      吾与二三子,*生结交深。

      具怀鸿鹄志,苦有鸟鸟心。

      逸气假毫翰,清风在竹林。

      达是酒中趣,琴上偶然音。

      8、《题刘秀才新竹》

      唐·杜牧

      数茎幽玉色,晓夕翠烟分。

      声破寒窗梦,根穿绿藓纹。

    [阅读全文]...

2022-07-17 17:56:53
  • 《石渠记》古诗词鉴赏

  • 阅读,文学
  • 《石渠记》古诗词鉴赏

      在**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两类。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石渠记》古诗词鉴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石渠记》

      唐朝:柳宗元

      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踰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鲜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倏鱼。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予从州牧得之。揽去翳朽,决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釃釃而盈。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之其人,书之其阳,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元和七年正月八日,鷁渠至大石。十月十九日,踰石得石泓小潭,渠之美于是始穷也。

      《石渠记》古诗简介

      《石渠记》是唐代散文家柳宗元创作的一篇散文,《永州八记》的第六篇。文章记述了作者沿渠探幽,追求美景的事,表达了作者探奇制胜,拓宽胸怀,追求胜景借以抒发胸中积郁之气的感情。

      《石渠记》翻译/译文

      从袁家渴潭往西南走不到百步,就看见一个石渠,百姓在石渠上建了一座便桥。有一眼泉水幽静地流淌,它流淌时的声音时大时小。泉渠的宽度有时一尺,有时就有二尺宽,它的长度有十步左右。它的水流遇到一块大的石头,就漫过石头。跳过大石头再往前走,就发现一个石潭,菖蒲覆盖着它,碧绿的苔藓环绕着石泓。渠水又转弯往西流,在岩石边流入石隙里,最后像瀑布一样的流入北边的小潭中。小潭方圆还不足一百尺,潭水清澈、且较深,有许多快速游动的鱼。渠水又往北迂回绕行一些,斜着看好像没有尽头,就这样最终流入渴潭。潭的一边全是奇异的石头、怪异的树木、奇异的花草、美丽的小竹,人可以并列坐在那里休息。风吹动着树梢,悦耳的`声音在山崖和山谷间回荡。看它已经很宁静,它们被风吹动所发出的声音才在远处传播。

      我跟随柳州太守发现它的,拨开阴郁的密林和腐烂的朽木,开掘和疏通淤土和乱石,把朽木乱草堆积起来烧掉,石渠里的渠水便很满。可惜从来都没有写它的人,所以我把它全都记写下来,留给匠人,刻写在潭南面的石头上,帮助以后喜好游历的人能较容易地看到它。

      元和七年正月初八,从蠲渠疏通到大石。十月十九日,越过石头发现了石泓小潭,石渠的美因此就全都展示给游人了。

      《石渠记》注释

      ⑴渴:指袁家渴(一条溪水的名字)。

      ⑵桥:架桥。

      ⑶幽幽然:流水幽静的样子。

      ⑷乍:连词,或者。

      ⑸或:有时。

      ⑹咫(zhǐ)尺:比喻很*的距离,古代称八寸为咫。

      ⑺倍尺:二尺。

      ⑻逾:越过。

      ⑼泓(hóng):深潭。水深而广。

      ⑽被:通“披”,覆盖。

      ⑾藓:苔藓。

      ⑿堕:落,流。

      ⒀纡(yū)馀:曲折伸延。纡,弯曲。馀,通“徐”。

      ⒁卒:最终

      ⒂箭:小竹。

      ⒃庥(xiū):同“休”,休息。

      ⒄酾(shī):分流,疏导。

      ⒅遗:留给

      ⒆蠲(juān):古同“涓”,清洁。

      《石渠记》赏析/鉴赏

      柳宗元因参加王叔革新运动,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被贬到永州担任司马。到永州后,其母病故,王叔文被处死,他自己也不断受到统治者的诽谤和攻击,心情压抑。永州山水幽奇雄险,许多地方还鲜为人知。柳宗元在这漫长的戴罪期间,便到处游览,搜奇探胜,借以开拓胸襟,得到精神上的慰藉。《永州八记》就是这种心态之下的游历结晶,这篇文章写于唐宪宗元和七年(812年)。

      这篇文章上承《袁家渴记》,下启《石涧记》,是《永州八记》的第六篇,借写景抒发作者仕途不得志的忧郁之情。

      作者所写的石渠在袁家渴西南不到一百步的地方,当地的老百姓在它上面架了一座桥。“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句,从视觉上描绘了泉水细徽轻缓流动的样子,从听觉上描摹了它忽大忽小的鸣声,突出了石渠泉水的特点,石渠有的地方宽不到一尺,有的地方两尺来宽,长度大约十来步(古时一步五尺)。它的水流碰到大石,就从石下潜流出来。一个“伏”字,进一步突出了渠水“幽幽然”的特点。接着写渠水的流向及渠上的景色:过了大石,前边有石泓。石泓是比石渠水深的石洼。它的上面覆盖着菖蒲,四周环绕着苔藓,泉水折向西流去,旁边的水落入岩石下。北面堕入小潭中。潭的面积小不足百尺,潭水清而深、有许多白条鱼在水中游动。后又向北弯弯曲曲地流去,看起来好像没有尽头,然而终干流入渴中。它的旁边都是形态怪异的石头,诡怪的树木,奇异的草儿,美好的嫩竹,这里,人们可以并排坐下来休息,这一段描写,语言简洁,把“睨若无穷”的曲折的泉水写得一目了然,渠上的风光只用几个字就写出了特色,作者着重描写了石渠的风:它摇动着那些树木,花草、竹子的梢头,发出的声音在山谷里响动。眼看着它们已经静静地不动了,可它们被风吹动发出的声音却方才在远处回响。视觉上是“静”,听觉上却是“远”,构成了十分奇妙的意境。拿这篇的风同《袁家揭记》中的风比较,它们的“个性”特点是十分鲜明的:一个是“静远”,一个是“骇动”,这反映了作者善于细致观察自然、善于抓住其特点,并且用贴切的语言来再现它们。柳宗元的游记的确匠心独具,有其特殊的风格。

      第二段写作者从州牧那里得到石渠加以整治的情况:把枯草朽木归敛成堆然后清除,疏通渠道,清除堵塞的土石,把已经堆积起来的枯草朽木烧掉,渠道既已疏通就注满了清泉。可惜还没有人传扬它,所以作者才完备地记下它周围所有的景物,留给那些喜爱山水的人,并把这些刻写在石渠的北面,使以后热心此事的人便于得到。这段记事简明扼要。文中一个“惜”字,反映了作者的心情。可以这样理解:既是“惜”石渠之未始传,也是惜自己的怀才不遇。

      最后一段记下整修的时间:元和七年正月八日整修到大石边。十月十九日,走过大石发现了石泓小潭,至此石渠的美景才算到了尽头。这篇文章文字简洁,用词精炼确切,独具特色。

      《石渠记》作者简介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在山西芮城、运城一带)人,[1]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溪居》、《江雪》、《渔翁》。

    [阅读全文]...

2021-11-23 17:19:31
  • 诗名含有竹字的古诗词 名字含竹字的诗词

  • 御史台榆、槐、竹、柏四首 其三 竹

    苏轼〔宋代〕

    今日南风来,吹乱庭前竹。低昂中音会,甲刃纷相触。

    萧然风雪意,可折不可辱。风霁竹已回,猗猗散青玉。

    故山今何有,秋雨荒篱菊。此君知健否,归扫南轩绿。

    次韵子瞻系御史狱赋狱中榆槐竹柏 竹

    苏辙〔宋代〕

    故园今何有,犹有百竿竹。春雷起新萌,不放牛羊触。虽无朱栏拥,不见红尘辱。清风时一过,交戛响鸣玉。渊明避纷乱,归嗅东篱菊。嗟我独何为,弃此北窗绿。

    秋日众哲馆对竹(一作题渚塘馆竹)

    许浑〔唐代〕

    萧萧凌雪霜,浓翠异三湘。疏影月移壁,寒声风满堂。

    卷帘秋更早,高枕夜偏长。忽忆秦溪路,万竿今正凉。

    题窗前松竹因自号松竹主人

    胡天游(元)〔元代〕

    王官鳞鳞,多士振振。

    主人开窗,如见大宾。

    有琴无弦,歌以娱客。

    清风徐来,如和金石。

    停歌推琴,请为客箴。

    毋爽尔节,毋虚乃心。

    客谢主人,勿剪勿伐。

    同坚岁寒,誓保霜雪。

    琐窗寒 乙卯元夕柬云臣竹逸竹虚

    陈维崧〔清代〕

    今岁元宵,禁晴架雨,装阴做霭。嫦娥何处,盼断一天冰彩。

    遍春城、街泥未消,蕙花梅萼徒潇洒。算六街寂静,火蛾罢闹,紫姑停赛。

    窗外。閒愁大。笑冷淡光阴,岁华虚卖。愔愔坊曲,残雪恹恹还在。

    记当初、小市夜桥,月明笑语春如海。叹如今、只有东风,乍小吹灯带。

    菊竹梅竹 其二

    徐贲〔元代〕

    梅花澹澹自开残,水国春迟雪未乾。不有竹枝相倚并,如何禁得许多寒。

    桃竹杖引,赠章留后(竹兼可为簟,名桃笙)

    杜甫〔唐代〕

    江心蟠石生桃竹,苍波喷浸尺度足。斩根削皮如紫玉,

    江妃水仙惜不得。梓潼使君开一束,满堂宾客皆叹息。

    怜我老病赠两茎,出入爪甲铿有声。老夫复欲东南征,

    乘涛鼓枻白帝城。路幽必为鬼神夺,拔剑或与蛟龙争。

    重为告曰:杖兮杖兮,尔之生也甚正直,

    慎勿见水踊跃学变化为龙。使我不得尔之扶持,

    灭迹于君山湖上之青峰。噫,风尘澒洞兮豺虎咬人,

    忽失双杖兮吾将曷从。

    菊竹梅竹 其一

    徐贲〔元代〕

    绿竹黄花共一丛,楚江日照自西风。屈原放逐娥皇杳,千古离愁此日同。

    如梦令·竹笠竹冠竹碗

    谭处端〔元代〕

    竹笠竹冠竹碗。与我日常为伴。坐卧去来空,便是清凉彼岸。风汉。风汉。日月轮催不管。

    竹间新辟一地可坐十客用前韵刻竹上

    敖陶孙〔宋代〕

    竹君得姓起何代,渭川鼻祖兹云来。主人好事富千埒。日报*安知几回。*生好山仍好画,意匠经营学盘马。别裁斗地规摩围,自汲清池行播洒。一杯寿君三径成,请君静听风来声。醉眠煮得石根烂,以次*章身与名。

    [阅读全文]...

2021-11-30 20:17:48
  • 《石渠记》古诗词鉴赏

  • 《石渠记》古诗词鉴赏

      在**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两类。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石渠记》古诗词鉴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石渠记》

      唐朝:柳宗元

      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踰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鲜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倏鱼。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予从州牧得之。揽去翳朽,决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釃釃而盈。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之其人,书之其阳,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元和七年正月八日,鷁渠至大石。十月十九日,踰石得石泓小潭,渠之美于是始穷也。

      《石渠记》古诗简介

      《石渠记》是唐代散文家柳宗元创作的一篇散文,《永州八记》的第六篇。文章记述了作者沿渠探幽,追求美景的事,表达了作者探奇制胜,拓宽胸怀,追求胜景借以抒发胸中积郁之气的感情。

      《石渠记》翻译/译文

      从袁家渴潭往西南走不到百步,就看见一个石渠,百姓在石渠上建了一座便桥。有一眼泉水幽静地流淌,它流淌时的声音时大时小。泉渠的宽度有时一尺,有时就有二尺宽,它的长度有十步左右。它的水流遇到一块大的石头,就漫过石头。跳过大石头再往前走,就发现一个石潭,菖蒲覆盖着它,碧绿的苔藓环绕着石泓。渠水又转弯往西流,在岩石边流入石隙里,最后像瀑布一样的流入北边的小潭中。小潭方圆还不足一百尺,潭水清澈、且较深,有许多快速游动的鱼。渠水又往北迂回绕行一些,斜着看好像没有尽头,就这样最终流入渴潭。潭的一边全是奇异的石头、怪异的树木、奇异的花草、美丽的小竹,人可以并列坐在那里休息。风吹动着树梢,悦耳的`声音在山崖和山谷间回荡。看它已经很宁静,它们被风吹动所发出的声音才在远处传播。

      我跟随柳州太守发现它的,拨开阴郁的密林和腐烂的朽木,开掘和疏通淤土和乱石,把朽木乱草堆积起来烧掉,石渠里的渠水便很满。可惜从来都没有写它的人,所以我把它全都记写下来,留给匠人,刻写在潭南面的石头上,帮助以后喜好游历的人能较容易地看到它。

      元和七年正月初八,从蠲渠疏通到大石。十月十九日,越过石头发现了石泓小潭,石渠的美因此就全都展示给游人了。

      《石渠记》注释

      ⑴渴:指袁家渴(一条溪水的名字)。

      ⑵桥:架桥。

      ⑶幽幽然:流水幽静的样子。

      ⑷乍:连词,或者。

      ⑸或:有时。

      ⑹咫(zhǐ)尺:比喻很*的距离,古代称八寸为咫。

      ⑺倍尺:二尺。

      ⑻逾:越过。

      ⑼泓(hóng):深潭。水深而广。

      ⑽被:通“披”,覆盖。

      ⑾藓:苔藓。

      ⑿堕:落,流。

      ⒀纡(yū)馀:曲折伸延。纡,弯曲。馀,通“徐”。

      ⒁卒:最终

      ⒂箭:小竹。

      ⒃庥(xiū):同“休”,休息。

      ⒄酾(shī):分流,疏导。

      ⒅遗:留给

      ⒆蠲(juān):古同“涓”,清洁。

      《石渠记》赏析/鉴赏

      柳宗元因参加王叔革新运动,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被贬到永州担任司马。到永州后,其母病故,王叔文被处死,他自己也不断受到统治者的诽谤和攻击,心情压抑。永州山水幽奇雄险,许多地方还鲜为人知。柳宗元在这漫长的戴罪期间,便到处游览,搜奇探胜,借以开拓胸襟,得到精神上的慰藉。《永州八记》就是这种心态之下的游历结晶,这篇文章写于唐宪宗元和七年(812年)。

      这篇文章上承《袁家渴记》,下启《石涧记》,是《永州八记》的第六篇,借写景抒发作者仕途不得志的忧郁之情。

      作者所写的石渠在袁家渴西南不到一百步的地方,当地的老百姓在它上面架了一座桥。“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句,从视觉上描绘了泉水细徽轻缓流动的样子,从听觉上描摹了它忽大忽小的鸣声,突出了石渠泉水的特点,石渠有的地方宽不到一尺,有的地方两尺来宽,长度大约十来步(古时一步五尺)。它的水流碰到大石,就从石下潜流出来。一个“伏”字,进一步突出了渠水“幽幽然”的特点。接着写渠水的流向及渠上的景色:过了大石,前边有石泓。石泓是比石渠水深的石洼。它的上面覆盖着菖蒲,四周环绕着苔藓,泉水折向西流去,旁边的水落入岩石下。北面堕入小潭中。潭的面积小不足百尺,潭水清而深、有许多白条鱼在水中游动。后又向北弯弯曲曲地流去,看起来好像没有尽头,然而终干流入渴中。它的旁边都是形态怪异的石头,诡怪的树木,奇异的草儿,美好的嫩竹,这里,人们可以并排坐下来休息,这一段描写,语言简洁,把“睨若无穷”的曲折的泉水写得一目了然,渠上的风光只用几个字就写出了特色,作者着重描写了石渠的风:它摇动着那些树木,花草、竹子的梢头,发出的声音在山谷里响动。眼看着它们已经静静地不动了,可它们被风吹动发出的声音却方才在远处回响。视觉上是“静”,听觉上却是“远”,构成了十分奇妙的意境。拿这篇的风同《袁家揭记》中的风比较,它们的“个性”特点是十分鲜明的:一个是“静远”,一个是“骇动”,这反映了作者善于细致观察自然、善于抓住其特点,并且用贴切的语言来再现它们。柳宗元的游记的确匠心独具,有其特殊的风格。

      第二段写作者从州牧那里得到石渠加以整治的情况:把枯草朽木归敛成堆然后清除,疏通渠道,清除堵塞的土石,把已经堆积起来的枯草朽木烧掉,渠道既已疏通就注满了清泉。可惜还没有人传扬它,所以作者才完备地记下它周围所有的景物,留给那些喜爱山水的人,并把这些刻写在石渠的北面,使以后热心此事的人便于得到。这段记事简明扼要。文中一个“惜”字,反映了作者的心情。可以这样理解:既是“惜”石渠之未始传,也是惜自己的怀才不遇。

      最后一段记下整修的时间:元和七年正月八日整修到大石边。十月十九日,走过大石发现了石泓小潭,至此石渠的美景才算到了尽头。这篇文章文字简洁,用词精炼确切,独具特色。

      《石渠记》作者简介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在山西芮城、运城一带)人,[1]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溪居》、《江雪》、《渔翁》。

    [阅读全文]...

2022-04-18 07:30:39
竹石古诗词的表达 - 句子
竹石古诗词的表达 - 语录
竹石古诗词的表达 - 说说
竹石古诗词的表达 - 名言
竹石古诗词的表达 - 诗词
竹石古诗词的表达 - 祝福
竹石古诗词的表达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