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描写荷花的古诗10首采莲曲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描写荷花的古诗10首采莲曲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描写荷花的古诗10首采莲曲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描写荷花的古诗10首采莲曲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采莲曲古诗词
在*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采莲曲古诗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诗原文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译文翻译
菱叶在水面飘荡,荷叶在风中摇曳荷花深处,采莲的小船轻快飞梭。
采莲姑娘碰见自己的心上人,想跟他打招呼又怕人笑话。便低头羞涩微笑,一不留神,头上的玉簪掉落水中。
注释解释
萦(yíng):萦回,旋转,缭绕;
飐(zhǎn):摇曳;
小船通:两只小船相遇;
搔头:簪之别名;碧玉搔头:即碧玉簪,简称玉搔头。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白居易出任杭州(公元822~824年)之时。此时,诗人远离上层政治集团的勾心斗角,沉醉在旖旎的江南风光和与友人的诗酒酬和之中,生活轻松、舒心。诗人无意间捕捉到一对年轻男女在荷塘上相遇的有趣一幕,随即创作了本诗。
诗文赏析
《采莲曲》,乐府旧题,为《江南弄》七曲之一。内容多描写江南一带水国风光,采莲女子劳动生活情态,以及她们对纯洁爱情的追求等。描写采莲生活的诗歌很早就出现了,汉乐府中就有《采莲曲》《江南可采莲》“江
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南北朝出现了不少写采莲生活的名作,如《西洲曲》“采莲南唐秋,莲花过人。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头。”到了唐代,写采莲更是成为一种时尚,很多名家如李白、白居易、王昌龄、戎昱、崔国辅、皇甫松等都写过这类诗歌。白居易的《采莲曲》写得尤为细腻动人。
白居易这首诗描写的是一位采莲姑娘腼腆的情态和羞涩的心理。前两句写风中婀娜舞动的荷叶荷花,从荷花的深处有小船悠然划出,画面充满了动感。“菱叶萦波荷飐风”,在碧水荡漾一望无际的水面上,菱叶荷叶一片碧绿,阵阵清风吹来,水波浮动,绿叶随风摇摆,菱叶在绿波荡漾的湖面上飘飘荡荡,荷花在风中摇曳生姿。正因为绿叶的.摇动,才让人们看到了“荷叶深处小船通”。荷花深处,暗示了荷花的茂盛、广阔,而“小船通”,则告诉读者有人有活动。这就像一组电影长镜头,先见一片风光,然后将人物活动呈现在其中,给人以真切感。
然后诗人用了一个日常*见、颇具情趣的细节:“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采莲少女看见了自己的情郎,正想说话却又突然止住,羞涩得在那里低头微笑,不想一不小心,头上的碧玉簪儿落入了水中。“欲语低头笑”既表现了少女的无限喜悦,又表现了少女初恋时的羞涩难为情。“碧玉搔头落水中”又进一步暗示了少女“低头笑”的激动神态。后两句描写细致,生动逼真。诗人抓住人物的神情和细节精心刻画,一个欲语还休、含羞带笑的姑娘宛然出现在读者眼前。
《采莲曲》为民歌体裁,同类的作品历来很多。但白居易没有落入俗套,在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中,既写景,又写人,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层层深入,活灵活现。此诗用乐府旧题写男女恋情,少女欲语低头的羞涩神态,以及搔头落水的细节描写,都自然逼真,意味无穷。犹如一卷望不尽的画面,使人百读不厌。
采莲曲古诗赏析
古体诗是诗歌体裁。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和杂言诗等形式。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采莲曲古诗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原文
白居易 采莲曲
菱叶萦波荷飐风,
荷花深处小舟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
碧玉搔头落水中。
二、【赏析】
这首诗描写的是一位采莲姑娘腼腆的情态和羞涩的心理。前两句写风中婀娜舞动的荷叶荷花,从荷花的深处有小船飞梭,画面充满了动感。后两句转入人物描写,采莲姑娘遇到自己的情郎,正想说话却又怕人笑话而止住,羞涩得在那里低头微笑,不想一不小心,头上的碧玉簪儿落入了水中。诗人抓住人物的神情和细节精心刻画,一个大胆含羞带笑的鲜亮形象宛如就在我们眼前。
在男女受授不亲的年代,小姑娘有这个胆是不容易的,过去的三从四德和封建礼法约束人,是现在我们不可想像的。不过话就说回来,江南水乡一直孕育着这些多情而有大胆的儿女。像李清照等更具江湖儿女的豪情。
此诗用乐府旧题写男女恋情,少女欲语低头的羞涩神态,以及搔头落水的细节描写,都自然逼真,意味无穷。
一、原文
《采莲曲》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昌龄。其诗句全文如下: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二、【译文】
绿罗裙融入荷叶仿佛一色裁剪,荷花与采莲女的面容相映争艳。那么多莲舟荡入池塘都看不见,听到歌声才觉察人在荷塘采莲。
三、【赏析】
诗歌在开始就展现出一幅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美丽画面采莲女的罗裙和荷叶的颜色一样青翠欲滴。比喻虽不新奇,但用在此处却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既描绘了田田的荷叶,又写了采莲女美丽的衣裳,两者相互映衬,恍若一体。尤其是裁字,用得极其巧妙,罗裙是裁出的,可是此处也用在荷叶上,似从贺知章《咏柳》诗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句中得到了灵感,让人感到荷叶与罗裙不仅颜色相同,似乎也是同一双巧手以同一种材料制成的。
由此又让人不禁联想到屈原《离骚》中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感受到这些女子如荷花般的心灵。娇艳的芙蓉花似乎都朝着采莲女美丽的脸庞开放,明写荷花,实则为了衬出人之美,采莲女的美丽,不是闭月羞花式的惊艳,而是如阳光般健康温暖,似乎能催开满池的荷花。这两句诗本自梁元帝《碧玉诗》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王昌龄的这篇较之则更胜一筹,意义更为隽永。诗的第三句 乱入池中看不见 是对前两句的补充和深入。它有两重含义:一是突出荷田的稠密, 使人荷莫辨更真实可信;二是突出了观望者的感受和心理活动。其中 乱 字用得十分微妙。末句 闻歌始觉有人来 除了从另一面说明少女被荷田遮蔽与消融,难以被观望者发现以外,又写出一种声音的美,增添了诗的'活泼情趣。
乱字既指采莲女纷纷入池嬉笑欢闹的场面,也可指人与花同样娇嫩难以辨别,眼前一乱的感觉而看不见呼应上文,也更显荷叶罗裙,芙蓉人面之想像了,同时也虚写了荷塘中花叶繁茂,人在其中若隐若现之景,并引出下句:闻歌始觉有人来。这一句描写细腻入微,仿佛让读者身临其境地体会到了诗人当时真实的感受。始觉与上句看不见呼应,共同创造出了一种莲花过人头的意境。闻歌也与乱字呼应,悠扬动听的歌声表现出她们活泼开朗的天性,同时也为整个采莲的场景添上了动人的一笔。
这首诗句与句联系紧密,意蕴深远,精雕细琢却给人带来清丽自然之感,可以看出王昌龄炼字炼意的高超技艺,对中晚唐的诗歌有着重要的影响。
《采莲曲》古诗鉴赏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采莲曲》古诗鉴赏,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古诗原文
晚日照空矶,采莲承晚晖。
风起湖难渡,莲多采未稀。
棹动芙蓉落,船移白鹭飞。
荷丝傍绕腕,菱角远牵衣。
诗文赏析
《采莲曲》是乐府诗旧题,内容多描写江南一带水国风光,采莲女娃劳动生活情态,以及她们对纯洁爱情的追求等。
此诗的起首二句中,用了两个“晚”字,强调了一种特定时间背景:笼罩着软和恬静夕阳余辉的傍晚——一个最能引起人的情思,让人沉浸的时刻。“风起”二名转入采莲的描写,从“难度”中透露出采莲女柔弱纤细的形象。“棹动”二名描绘的采莲场面只有两笔写实的白描:采莲的小船在荷丛中穿过,桨儿不时碰落盛开的莲花,一瓣瓣地飞落湖中,惊起了安详地栖息着的只只白鹭,打破了它们的宁静世界。末二句借物写情,别有一种趣味:采莲人欲归了,可是荷丝缠绕着她的柔腕,菱角又牵拽着她的衣裙。实际上是作者留恋这环境,故借采莲人写同。拟人手法运用十分巧妙,全诗情韵顿生。
《采莲曲》
朝代:唐代
作者:王昌龄
原文: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鉴赏:
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画面上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说女子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次句的芙蓉即荷花。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这样的比喻也不算新鲜。但“芙蓉向脸两边开”却又不单是比喻,而是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象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把这两句联成一体,读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这描写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实感。
第三小分句“乱入池中看不见”,紧承前两句而来。乱入、杂入、混入之意。荷叶罗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体,难以分辨,只有在定晴细察时才勉强可辨;所以稍一错神,采莲少女又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忽然不见踪影了。这一句所写的正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莫辨,是耶非耶的感觉,一种变幻莫测的惊奇与怅惘。这是通常所说“看花了眼”时常有的情形。然而,正当踟蹰怅惘、望而不见之际,莲塘中歌声四起,忽又恍然大悟,“看不见”的采莲女子仍在这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之中。“始觉有人来”要和“闻歌”联在一起体味。本已“不见”,忽而“闻歌”,方知“有人”;但人却又仍然掩映于荷叶荷花之中,故虽闻歌而不见她们的身姿面影。这真是所谓“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崔国辅《小长干曲》)了。这一描写,更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意趣和诗境的含蕴,令人宛见十亩莲塘,荷花盛开,菱歌四起的情景,和观望者闻歌神驰、伫立凝望的情状,而采莲少女们充满青春活力的欢乐情绪也洋溢在这闻歌而不见人的荷塘之中。直到最后,作者仍不让画的主角明显出现在画面上,那目的,除了把她们作为美丽的大自然的化身之外,还因为这样描写,才能留下悠然不尽的情味。借助动词,展现采莲女在荷塘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人花难辨,花人同类的生动画面,表现出采莲女天真浪漫、朝气蓬勃的性格。
古诗原文
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
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译文翻译
其一
像吴国美女越国娇娘楚王妃嫔一样美丽的采莲女们,竞相划动采莲船,湖水打湿了衣衫。来的时候莲花把她们迎进河口,采完之后明月把她们送回江边。
其二
采莲女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出水的.荷花正朝着采莲女的脸庞开放。碧罗裙芙蓉面混杂在荷花池中难以辨认,听到歌声才发觉池中有人来采莲。
注释解释
采莲曲:古曲名。内容多描写江南一带水国风光,采莲女劳动生活情态。
“吴姬”句:古时吴、越、楚三国(今长江中下游及浙江北部)盛尚采莲之戏,故此句谓采莲女皆美丽动人,如吴越国色,似楚王妃嫔。
浦(pǔ)口:江湖会合处。浦,水滨。
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芙蓉:指荷花。
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王昌龄被贬龙标时所做,约作于唐玄宗天宝七载(748)夏。有本事载,王昌龄任龙标尉已经有了一段时间,一次,王昌龄独自一人在龙标城外游玩,在东溪的荷池,见当地酋长的公主、蛮女阿朵在荷池采莲唱歌的情景,深深被气所吸引,遂作《采莲曲》。
诗文赏析
第一首诗写水乡姑娘的采莲活动。
吴姬、越艳、楚王妃三个词连用,铺写出莲娃们争芳斗妍,美色纷呈的景象。第二句正写采莲活动,从“争弄莲舟”来看,似乎是一种采莲的竞赛游戏。唐汝询说:“采莲之戏盛于三国,故并举之。”(《唐诗解》)因为要划船竟采,顾不得水湿衣衫。采莲姑娘那好胜、活泼、开朗的情态就通过“水湿衣”这个细节表现出来。
她们划着采莲船来到一个花的世界,而最后两句点出她们直到月上江头才回去。诗人不急着写回程,而是插叙采莲女来的情境,她们来时被花儿所迎接,可见花儿是很乐意为她们所造访,而隐着一层写她们对采莲这一活动是非常喜爱,*乎于享受。当她们回去时,那月儿实际上也就是花儿,便依依不舍地送她们了。“花迎人”和“月送归”运用了拟人手法,把整个采莲活动的现场给写活了,极富诗意,写荷花迎接采莲女和月亮送别采莲女,实际上还是为了表现采莲女之可爱。
这首诗通过几个动词淋漓尽致地将采莲女应有的性格——活泼开朗表现出来,并以花、月、舟、水来衬托女子的容貌,可以说这就是一部小电影,对刻画人物形象非常生动形象而别有韵味。
第二首诗可以说是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幅活动的画面上明显地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说女子的罗裙绿得象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次句的芙蓉即荷花。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这样的比喻也不算新鲜。但“芙蓉向脸两边开”却又不单是比喻,而是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象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把这两句联成一体,读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这描写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实感,又带有浓郁的童话色彩。
第三句“乱入池中看不见”,紧承前两句而来。乱入,即杂入、混入之意。荷叶罗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体,难以分辨,只有在定晴细察时才勉强可辨;所以稍一错神,采莲少女又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忽然不见踪影了。这一句所写的正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莫辨,是耶非耶的感觉,一种变幻莫测的惊奇与怅惘。这是通常所说“看花了眼”时常有的情形。然而,正当踟蹰怅惘、望而不见之际,莲塘中歌声四起,忽又恍然大悟,“看不见”的采莲女子仍在这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之中。“始觉有人来”要和“闻歌”联在一起体味。本已“不见”,忽而“闻歌”,方知“有人”;但人却又仍然掩映于荷叶荷花之中,故虽闻歌而不见她们的身姿面影。这真是所谓“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崔国辅《小长干曲》)了。这一描写,更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意趣和诗境的含蕴,令人宛见十亩莲塘,荷花盛开,菱歌四起的情景,和观望者闻歌神驰、伫立凝望的情状,而采莲少女们充满青春活力的欢乐情绪也洋溢在这闻歌而不见人的荷塘之中。直到最后,作者仍不让画的主角明显出现在画面上,那目的,除了把她们作为美丽的大自然的化身之外,还因为这样描写,才能留下悠然不尽的情味。
小船啊轻飘,
杨柳呀风里颠摇;
荷叶呀翠盖,
荷花呀人样娇娆。
日落,
微波,
金线闪动过小河,
左行,
右撑,
莲舟上扬起歌声。
菡萏呀半开,
蜂蝶呀不许轻来;
绿水呀相伴,
清净呀不染尘埃。
溪间,
采莲,
水珠滑走过荷钱。
拍紧,
拍轻,
浆声应答着歌声。
藕心呀丝长,
羞涩呀水底深藏;
不见呀蚕茧,
丝多呀蛹裹中央?
溪头,
采藕,
女郎要采又夷犹。
波沉,
波升,
波上抑扬着歌声。
莲蓬呀子多,
*呀榴树婆娑;
喜鹊呀喧噪,
榴花呀落上新罗。
溪中,
采莲,
耳鬓边晕着微红。
风定,
风生,
风飔荡漾着歌声。
升了呀月钩,
明了呀织女牵牛;
薄雾呀拂水,
凉风呀飘去莲舟。
花芳,
衣香,
消溶入一片苍茫;
时静,
时闻,
虚空里袅着歌音。
(作于1925年10月24日)
每日一首诗词,和孩子品读经典!
父母每天欣赏一首古诗词,在浊世里洗涤心灵,修身养性。在观察生活,感受自然和生活的万千变化时拥有一双“诗性的眼睛”。
孩子每天学*一首古诗词,领略中国古诗的精妙,继承中国的优良文化和传统。开阔与提高孩子的眼界。
采莲曲
唐 · 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
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
碧玉搔头落水中。
《采莲曲》,乐府旧题,为《江南弄》七曲之一。内容多描写江南一带水国风光,采莲女子劳动生活情态,以及她们对纯洁爱情的追求等。虽为民歌体裁,但是白居易没有落入俗套,在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中,既写景,又写人,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层层深入,活灵活现。此诗用乐府旧题写男女恋情,少女欲语低头的羞涩神态,以及搔头落水的细节描写,都自然逼真,意味无穷。犹如一卷望不尽的画面,使人百读不厌。
一、《采莲曲》
原文: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注释:
1、罗裙:丝绸制作的裙子。
2、芙蓉:即荷花。
3、乱:混杂。“乱入”指采荷女子在荷花池中。
翻译: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
仿佛一色,分不清楚,
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
相互映照,人花难辨。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
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
二、《采莲曲》
作者:白居易
原文: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翻译:
菱叶在水面飘荡,荷叶在风中摇曳,
荷花深处,采莲的小船轻快飞梭。
采莲姑娘碰见自己的心上人,
想跟他打招呼又怕人笑话,
便低头羞涩微笑,
一不留神,头上的玉簪掉落水中。
三、《采莲曲》
作者:李白
原文:
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
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翻译:
夏日的若耶溪傍,
美丽的采莲女三三俩俩采莲子。
隔着荷花共人笑语,人面荷花相映红。
阳光照耀采莲女的新妆,
水底也显现一片光明。
风吹起,衣袂空中举,荷香体香共飘荡。
那岸上谁家游冶郎在游荡?
三三五五躺在垂杨的柳阴里。
身边的紫骝马的嘶叫隆隆,落花纷纷飞去。
见此美景,骚人踟蹰,愁肠空断。
四、《采莲曲》
作者:贺知章
原文:
稽山罢雾郁嵯峨,镜水无风也自波。
莫言春度芳菲尽,别有中流采芰荷。
杰出的诗人为千百年来人们所敬仰!脍炙人口的绝句古诗,为历代世人争相传诵,记住这些经典,让我们的前行路更宽更*!为您倾情整理《采莲曲的诗意》,希望对您有所启迪。
采莲曲的诗意
一、《采莲曲》
作者:王昌龄
原文: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注释:
1、罗裙:丝绸制作的裙子。
翻译: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
二、《采莲曲》
作者:白居易
原文: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翻译:
菱叶在水面飘荡,荷叶在风中摇曳,
三、《采莲曲》
作者:李白
原文:
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翻译:
夏日的若耶溪傍,
四、《采莲曲》
作者:贺知章
原文:
稽山罢雾郁嵯峨,镜水无风也自波。
是不是觉得采莲曲的诗意非常经典,非常有意蕴?在此,小编推出了专题唯美诗意的句子,请您阅读。
杰出的诗人为千百年来人们所敬仰!脍炙人口的绝句古诗,为历代世人争相传诵,记住这些经典,让我们的前行路更宽更*!为您倾情整理《采莲曲的诗意》,希望对您有所启迪。
采莲曲的诗意
一、《采莲曲》
作者:王昌龄
原文: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注释:
1、罗裙:丝绸制作的裙子。
翻译: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
二、《采莲曲》
作者:白居易
原文: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翻译:
菱叶在水面飘荡,荷叶在风中摇曳,
三、《采莲曲》
作者:李白
原文:
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翻译:
夏日的若耶溪傍,
四、《采莲曲》
作者:贺知章
原文:
稽山罢雾郁嵯峨,镜水无风也自波。
是不是觉得采莲曲的诗意非常经典,非常有意蕴?在此,小编推出了专题唯美诗意的句子,请您阅读。
夏至是我国古代最早确定的节气之一,在二十四节气中排第十位,它和冬至一样,是具有标志性的节气,因为这一天,白昼时间达到最长(北半球),过了今天以后,白昼渐短,这也意味着,盛夏全面到来,天气也开始酷热起来。
盛夏最美的景色之一,莫过于荷花的全面盛开。试想在一个闲暇的周末,约上三五好友,去湖边欣赏荷花,是何等惬意!而古人更加偏爱荷花,因为荷是“出淤泥而不染”的,所以总是倾注了许多特别的感情,尤其是诗人们,为我们留下了众多咏荷的佳作,下面这10首咏荷的诗词,每一首,都堪称千古名作,每一个名句,都惊艳之极,诵读这些绝美的诗歌,可以让这个夏天变得更加美丽!
唐·王昌龄
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
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女罗裙的颜色和荷叶的颜色一样青翠欲滴,娇艳的脸庞和美丽的荷花相互映衬,人与环境,达到了和谐统一的美感,诗人的比喻虽然没有新奇之处,但是却收到了极佳的艺术效果,美人和荷花,让人看得心醉神迷,不知是花更美还是人更美?
王昌龄这首《采莲曲》,在精雕细琢的语言下,展现出了清丽自然的美感,炼字造句极精,艺术造诣极高,带给人无限美感。
唐·李白
渌水明秋月,南湖采白蘋。
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
渌水碧绿澄澈,将明月也映衬地更加明亮了,一位采莲的女子,乘船在皎皎月光下袅袅娜娜而来,这就已经是很美的画面了,偏生此时荷花开得正浓,这位采莲的女子,或是想起了情郎,或是因为荷花太美而产生了妒意,让这位采莲女瞬间愁上心头,其情其景,当真是美得令人沉醉。
唐·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荷叶绿了,荷花开了,采莲的小舟上,是采莲女们嬉戏的场所,在荷花深处,更是少男少女们幽会的好场所。这不,这位采莲女,便看到了自己的情郎,是有意撞见也好,是故意约会也好,总之,这位少女害羞了、痴情了,她想说话却不知道说什么,只好低头微笑,她装作整理头发,却一不小心将头上的簪子掉在了水中。
这种情窦初开,娇羞可爱的少女形象,和荷花相互映衬,当真是极其动人的风景,她的情郎,该会看得痴了吧。
唐·李商隐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
诗人写荷花,但是在一开头,却并没有从荷花着笔,而是从其他花卉联系到荷花,诗人表示,世间上的花和叶是不对等的,人们对它们的态度也是不对等的,人们总是偏爱花朵,把它栽倒进盆中以供观赏,而对待叶子,则是弃之如敝履,让其零落成泥碾作尘。但是,只有荷花独特,荷花的绿叶红花,是完美无缺的搭配,荷叶之舒卷,荷花之开合,相互补充,相互映衬,它们组合在一起,造就了世间上最美丽的一抹风景。
李商隐在诗中,总是喜欢寄寓自己的身世和感慨,这首写荷花的诗,其实也是如此,他是想借荷花表明自己的心迹,希望能够被知音发现,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和抱负。这首诗,写荷得其神韵,寄寓身世得其韵味,当真是咏荷的上乘之作。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诗人以一幅大绿大红的鲜艳画面,为我们展现了不一样的荷花荷叶图:随着湖面延伸到尽头的荷叶在视线的尽头与蓝天融合在一起,造成了一种“无穷”的感觉,仿佛为天边增添了一抹绿意,而在这无边的碧色之上,又点染着朵朵红荷,在日光下,显得更加鲜艳和美丽。
杨万里为我们抓住了盛夏时期特有的景色,以*淡的笔法,为我们营造出了一个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
五代·李璟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栏干。
中主李璟这首词,世人多以“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为上佳之句,而王国维先生,却点出,开头两句“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所以他非常欣赏这两句。的确,如果细细品味之下,确实能从这两句中,看到香草美人式的哀叹。
宋·苏轼
四面垂杨十里荷,问云何处最花多。画楼南畔夕阳和。
天气乍凉人寂寞,光阴须得酒消磨。且来花里听笙歌。
在东坡眼中,可以“处处有西湖”,颍州西湖虽然比不上杭州西湖,但是其美丽处,却丝毫不减,四面垂杨、十里荷花,这种美景,让东坡流连忘返,在画楼南畔,一直欣赏到夕阳西下,这时,五彩晚霞映衬着荷花,凉风**吹来,不仅惬意舒适,而且美感无限。
宋·贺铸
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
返照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语。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杨柳回塘中的荷花,独自开放着,这里地处偏远,连蜂蝶都不肯过来,但这丝毫不影响荷花的开落,它依然自开自落、孤芳自赏,这其实不就是词人自己的隐喻吗?词人虽然有才有德,却不被人所重视,只能老死于槽枥之间,其中的苦楚,只有作者心中自知。词人以花比人,处处双关,但毫无牵强之感。
鲜花大多在春天开放,但是荷花却偏不,它不愿意“嫁给”春风,而今红衣落尽,岂不是被秋风耽误了吗?这其实反映了词人矛盾的心情,一方面想要建功立业,一方面却又仕途崎岖,不能施展。
宋·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在朝阳的映照下,清圆的荷叶上,随处可见昨夜的雨珠,一阵风吹来,水珠翻滚着溜下荷叶,一朵朵荷花犹如一个个腰身纤细的美人,随风舞动了起来。这样的景象,可真美,难怪国学大师王国维盛赞这一句,“此真能得荷之神理者”。
词人由眼前的荷花,想到故乡的荷花,通过荷花荷叶,向我们娓娓道出游子的思乡之情,上片写荷的姿态,下片通过荷梦回到故乡,构思巧妙,字句圆润,让人一读之下,便印象深刻。
宋·姜夔
闹红一舸,记来时、尝与鸳鸯为侣。三十六陂人未到,水佩风裳无数。翠叶吹凉,玉容销酒,更洒菰蒲雨。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
日暮青盖亭亭,情人不见,争忍凌波去。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风南浦。高柳垂阴,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田田多少,几回沙际归路。
姜夔这首托物言志的词,不仅写出了词人赏爱荷花的感受,而且寄托了超凡脱俗的生活理想。他为我们塑造了一幅清雅幽静、一尘不染的荷塘景色,传神之极,写花的同时也是在写人,让人很难分辨出到底在写花还是写人,其空灵之笔,往往在言外之意中表达了出来,含蓄优美,极有韵味。
《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
作者:王昌龄
原文: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注释:
1、罗裙:丝绸制作的裙子。这里指荷叶像裙边一般。
2、芙蓉:即荷花,又名莲花。
翻译: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
仿佛一色,分不清楚,
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
相互映照,人花难辨。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
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画面上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说女子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次句的芙蓉即荷花。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这样的比喻也不算新鲜。但“芙蓉向脸两边开”却又不单是比喻,而是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象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把这两句联成一体,读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这描写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实感。
第三小分句“乱入池中看不见”,紧承前两句而来。乱入、杂入、混入之意。荷叶罗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体,难以分辨,只有在定晴细察时才勉强可辨;所以稍一错神,采莲少女又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忽然不见踪影了。这一句所写的正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莫辨,是耶非耶的感觉,一种变幻莫测的惊奇与怅惘。这是通常所说“看花了眼”时常有的情形。(m.ju.51tietu.net)然而,正当踟蹰怅惘、望而不见之际,莲塘中歌声四起,忽又恍然大悟,“看不见”的采莲女子仍在这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之中。“始觉有人来”要和“闻歌”联在一起体味。本已“不见”,忽而“闻歌”,方知“有人”;但人却又仍然掩映于荷叶荷花之中,故虽闻歌而不见她们的身姿面影。这真是所谓“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崔国辅《小长干曲》)了。这一描写,更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意趣和诗境的含蕴,令人宛见十亩莲塘,荷花盛开,菱歌四起的情景,和观望者闻歌神驰、伫立凝望的情状,而采莲少女们充满青春活力的欢乐情绪也洋溢在这闻歌而不见人的荷塘之中。直到最后,作者仍不让画的主角明显出现在画面上,那目的,除了把她们作为美丽的大自然的化身之外,还因为这样描写,才能留下悠然不尽的情味。借助动词,展现采莲女在荷塘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人花难辨,花人同类的生动画面,表现出采莲女天真浪漫、朝气蓬勃的性格。
描写荷花的古诗10首采莲曲
荷花的诗句古诗采莲曲
采莲曲是描写荷花的古诗吗
赞美荷花的诗句古诗采莲曲
描写荷花荷叶的古诗词采莲曲
采莲曲的古诗画
采莲曲的古诗带
采莲曲的这首古诗
采莲曲.的古诗配画
古诗采莲曲的配画
古诗采莲曲的图片
采莲曲古诗咋写的
采莲曲的古诗及诗意
采莲曲的古诗动作
朗读采莲曲的古诗
王昌玲的古诗采莲曲
才子采莲曲的古诗
采莲曲的古诗古诗
采莲曲古诗的主题
采莲曲古诗的背景
采莲曲的古诗播放
采莲曲的古诗有视频吗
采莲曲的古诗朗读
采莲曲的拓展古诗
简单的采莲曲古诗
采莲曲的古诗视频
采莲曲古诗的拼音
采莲曲的一首古诗
采莲曲的古诗解读
古诗采莲曲的拼音
吵赢了输了感情句子
形容做人别太假的句子
描写课余生活的句子
别人不相信你的句子
12个字的爱情句子
感恩的哲理句子
夜晚忧伤的句子
伤感说说心好累句子
描写被骗的心情的句子
关于友情的悲伤句子
形容半夜饿醒的美句子
洗面奶发圈句子
赞美护士长的句子
单身狗句子抖音
练御姐音的句子
赞美的词语或句子
形容人小心翼翼句子
工作得不到认可句子
形容睡觉很舒服的句子
感恩回馈促销的句子
舍不得父母离开的句子
文艺古风句子
逍遥游重要句子
孤傲到让人心疼的句子
伤感的长句子想流眼泪
品酒的句子
描写孩子童真的句子
好好检讨自己的句子
命运总是捉弄人的句子
一个人让你失望的句子
形容糜烂生活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