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古诗二首的问

关于15古诗二首的问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15古诗二首的问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15古诗二首的问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15古诗二首的问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8) 语录(17k+) 说说(4) 名言(644) 诗词(558) 祝福(1) 心语(1)

  • 《古诗二首》教案15篇

  • 《古诗二首》教案1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二首》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材分析: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是苏轼在1084年,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1050年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前两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此时王安石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

      两首古诗在从全篇的立意构思看,都寓情理于诗境之中,可谓异曲同工。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苏诗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两者都极具哲理性。

      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九册刚学过了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还学*了描写王安石的文章《千锤百炼为一绿》,学生对两位诗人有一定的了解。而且学生在学*、诵读古诗文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学*古诗的方法。但是哲理诗在遣词造句谋篇方面具有不确定性和跳跃性,似断实续,留下了万语千言道不尽的艺术空白,这就给小学生的阅读理解带来一定困难。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

      3、学会观察的方法,乐于把观察所得表达出来。

      4、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学*中,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

      理解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此山中对事物的认识有什么不同?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

      学生:预*课文,并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入情入境。

      同学们,你们等过山吗?谁能谈一谈你当时的感受?(引导学生回忆、谈论)

      今天,我们要学*的两首诗都是诗人登山后所写的,你想了解他们登山后的感想吗?

      (点评:设计此环节,主要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为学*两首古诗作铺垫)

      二、整体通读,想象诗境。

      1、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学生读后借助工具书和所查的资料自学。

      2、交流、讨论、相互帮助,大致说说诗句的意思。(遇到有困难的地方作上记号)

      (设计自学的环节,课堂上给学生充分学*、思考、合作交流的时间。)

      3、指名读古诗,听一听,是否读的正确、通顺。

      4、全班齐读两首诗,边读边想两首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读后交流:

      (1)作者都是宋朝的诗人。指名简介王安石和苏轼。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老人,北宋大政治家,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他十分注重修辞,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2)都有景物描写。写的什么?(借机解题)

      《题西林壁》西林:庐山上的西林寺。这首诗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登飞来峰》飞来峰,山名,在今浙江省杭州西湖西北灵隐寺前。

      (3)都借写景说明道理。(我们*时学得比较多的是唐诗,由于唐诗几乎把所有的艺术领域都挖掘完了,宋朝的诗人只能另辟蹊径,这样他们在让宋词的创作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的同时,在诗歌领域也开创了哲理诗这个属于他们那个时代的独特的智慧之花。)

      这两首诗蕴含了什么哲理?让我们一首一首的来品悟。

      (点评:在开课伊始,即将两首古诗全盘托出,以初知大意为整合基础,聚焦两首诗的共性,将两首诗巧妙的整合在一起,使学生知人、知时,整体论诗)

      三、分步解读,感悟哲理。

      (一)学*《登飞来峰》

      1、指名朗读《登飞来峰》,然后说说诗意。

      2、从哪里看出作者站在最高层站得很高?

      (1)品读前两句: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千寻,言高。寻,古代长度单位,一寻等于八尺。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高高的飞来峰上有一座千丈高的塔,听人说早上公鸡鸣啼时,在塔上可以看到旭日初升的奇丽景观。

      自己放声朗读,进一步想像作者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指名有感情的朗读。

      过渡:前两句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塔高。第二句以见日升,从一个侧面衬写古塔高耸,直入云霄,能听见鸡鸣,这还是写塔高。两句都是写塔高,为下文直抒胸臆蓄势。

      (2)品读后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后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直抒胸臆,意思是我不用担心浮动的云遮住我的极目远眺的视线了,那是因为我已身处凌空的最高层呀。(仅仅十字,境界全出。)

    [阅读全文]...

2022-02-06 13:09:41
  •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15篇)

  • 教学,反思
  •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15篇)

      在**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二首》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经过:《绝句》我采取了详讲的教学方法,但是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观察课文插图,结合课下注释,说说前两句写了哪些景物?请你发挥想象并结合诗意给这些景物加上形容词,然后再将这些词语串联起来,通顺地表达诗句的意思。第二首《村居》更是要求学生模仿前一首古诗的教学方式自学,可以先找出前两句都写了哪些景物等。这样做大大凸显了学生自主学*古诗词的积极性和独立性。

      读读写写: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或词,改写成短文,发挥自己的想象,自由写故事,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不足之处:

      时间过于仓促,有些词语学生们理解不是很透彻。时间紧张,对文章读得不够细,感情不够充沛。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有种前松后紧的感觉。

      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

      1.让学生怀着浓浓的兴趣投人到学*中去。

      2.在学*课文时,把两首诗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学,体会其内容上的相似之处,感悟童年生活因环境的各异,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3.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每首诗词读正确,读流利,在此基础上,从整体上对诗词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结合注释,采用自主学*和小组合作学*的方式,理解每句诗词的意思,进而理解整首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诗词,背诵诗词。

      4.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应避免单纯的朗读技巧的指导和机械的朗读腔调的模仿。结合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引导学生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

      古诗《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诗人通过描写登鹳雀楼观看太阳西沉、大河归海的景色,告诉人们要看得远,就应站得高的道理,同时也反映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满意之处:

      为了让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真正理解字义和诗句内容,深刻感知诗的意境及蕴含的道理,我在教学前对学生进行了学*情况调查。通过调查,我了解到学生对古诗《登鹳雀楼》比较熟悉,有部分学生已经能读、能背了。但发现学生所谓的能背,仅仅是一种机械记忆,有些学生不但不认识诗中的一些字,而且,有的连字音也读不准,字形也不清楚,更不明白诗意及蕴含的道理。同时,我还发现学生通过以往的学*,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方法,具备了一定的学*能力,而且,他们能说的喜欢自己说。

      改进措施:

      教学时,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运用已有的读新课文的方法来初读古诗,即先自由读课文后面的生字,再自由读课文,然后同桌互读互查,让会读的学生帮一帮暂时不会读的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在学*中互相合作的精神。

      不足之处:

      在检查自读情况时,我先检查生字,再由生字连词。对于学生容易读错的字词,我进行重点指导、纠正,但是个别字音仍发音不准确,如:“登”、“层”是后鼻音,“鹳”是三拼音,“楼”的发音要到位等等,真正把字词教学落在实处。而且,我充分调动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动手、动口、动脑去学*生字。教学“入”字时,与“人”比较。这是个形*字,先让学生讨论交流,一起说说“入”和“人”的不同之处,再以顺口溜的形式帮助学生强化记忆;在教学“欲”字时,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观察、学*去解决问题,努力使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一、设计理念

      积极创设情境,提供一个交互式的学*的*台,让学生自始至终坚持学*兴趣和探求热情,充沛激发学生的潜能;充沛发挥学生在语文学*中的主动性和发明性,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战略,鼓励学生在合作交流中领悟学*方法,从而获得情感体验,不时加强语言积累;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别和不同的学*需求,更好地实现生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二、设计特色

      通过“背首古诗给大家听听”,鼓励学生复**日积累的古诗,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学*古诗内容时,采用“想怎样读就怎样读”的方式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别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提出自身不明白的问题”并进行学法指导;采用“闭上眼睛用心听,想像古诗画面”的方式,鼓励学生畅谈自身对古诗的理解。“在读中感悟,在悟中美读”,背诵古诗自然水到渠成。与此同时,大胆采用“学一首古诗,放一首古诗”的教学方法,积极设计“学古诗挑战赛”反馈形式,在由易到难的“三星题――四星题――五星题”设置中,鼓励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补充,体会合作学*和相互竞争的乐趣;“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月亮的诗句”和“向你推荐一些与月亮有关的古诗”拓展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懂得借月抒情的表达方式还有很多,更好地激发课下搜集查阅资料和了解明月诗句的学*兴趣。

      三、教学流程

      (一)欣赏古诗,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古诗吗?想必大家*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谁背首古诗给大家听听?

      2.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古诗二首》,再来学*两首与明月有关的古诗。先来学*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暮江吟》――我来板书题目,请大家仔细看。(板书:暮江吟,请大家齐读课题)

      [古诗的学*来自于*日知识的积累。“看图猜、背古诗”从学生熟悉的古诗动身,拉*了语文与学生的距离,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3.知道“暮”是什么时间吗?“吟”是本课生字,一个口字旁,一个今天的今,知道它的意思吗――表示歌咏、作诗的意思。“暮江吟”就表示歌咏黄昏江边的美景。

      [教师板书古诗题目,进行“把每个字义连起来说题意”的学法指导。]

      (二)学*古诗《暮江吟》

      1.让我们快来读读这首古诗吧!多读几遍,请你试着读准字音。

      2.谁有信心站起来读读这首诗?

      3.看来大家已经对这首诗感兴趣了。那就请你采用自身喜欢的方式想怎样读就怎样读:可以像古人那样摇头晃脑地读;可以站起来大声读;也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读,把这首诗美美地多读几遍。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鼓励学生采用自身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不同体验。]

      4.大家读得又投入又熟练。诗的意思读懂了吗?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咱们一起解决。

      ――(课件变红字“残阳、瑟瑟、可怜”)

      板书:残阳;为什么不说“照”而用“铺”呢;瑟瑟可怜――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你读懂了吗?

      5.残阳――夕阳。指快要落山的太阳。铺――此时太阳已经接*地*线,贴着水面斜射,阳光非常*缓柔和。

      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通过看图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个词。

      6.就用这个方法来猜猜“瑟瑟”是什么意思?――受光少的地方,出现出深深的碧色。江面泛起细小的波纹,波峰受光多出现红色,波谷受光少出现碧色。你们看!演示课件――夕阳照射下,江面波光粼粼,红绿相间,难怪诗人称誉道:“半江瑟瑟半江红。”

      [全班学生交流讨论,相互间协助解答,谈谈自身的理解。对学生能自身解决的问题,教师就不进行讲解,主要引导、点拨学生的困惑处,尊重学生的个性学*和个体收获。]

      当白居易陶醉在夕阳美景中,天色渐渐暗下来,九月九年级夜晚的景色又是怎样的`?多么美的夜景啊!在这里“可怜”不只有可爱的意思,还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怜惜之情。

      7.想不想看看这般美景?请你闭上眼睛用心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结合诗句,学生畅所欲言)

      [鼓励学生通过自身展开的联想和想像,用自身的语言描述古诗的画面,充沛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创新精神。](板书:江边残阳月夜美)

      8、的确!这般美景怎能不让人陶醉?带着你们的想像,谁能读出它的美?

      (三)学*古诗《鸟鸣涧》

      过渡语:一轮江边的明月,让白居易流连忘返,唐代诗人王维对山中明月情有独钟并写下了《鸟鸣涧》这首诗。(板书:鸟鸣涧)请大家齐读课题。

      1.“鸟鸣涧”是一个地名,为云溪风景之一。唐代诗人王维是如何描写鸟鸣涧的呢?学*了这首诗,你会有更多的了解。学*这首诗之前,我们一起来回想一下,刚才采用怎样的方法学*《暮江吟》的?(板书:读通――读懂――想像――背诵)

      我们一起总结了学*古诗的基本方法。就依照这样的方法,小组合作学*《鸟鸣涧》,待会儿我们进行“古诗挑战赛”。

      2.现在,我由你们的学*伙伴变成了这场古诗挑战赛的主持人。哪个小组做好准备了?你们选择几星题?派个代表,小组成员可以站起来相互补充。

    [阅读全文]...

2022-02-14 06:44:08
  •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15篇

  • 教学,反思
  •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15篇

      在日常学*、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二首》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再讲第一课之前,我让孩子们大概看了一下目录,大多数同学已经在假期大概认识的学了一下,因此在我问他们这一单元主要讲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他们很轻松的就说是春天了!这下他们就能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初步的意识:这一单元是关于春天的诗、散文、童话故事以及关于春天的小故事。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很好诠释了这节课孩子们的状态。由于是第一课,而且又是古诗,再加上以前我鼓励孩子们在假期背诵唐诗三百首,因此孩子对此已经非常熟悉了,在课堂上能明显感受到他们的自信,我就念了一个题目,他们就大声自信的背了下来。所以,在本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主要以问题贯穿课堂,主要是通过问答形式在他们感受的基础上去更深刻的理解!

      比如《村居》:通过题目,你知道作者是写哪里的春天吗?孩子很快就知道是乡村的春天。接下来我问是什么时候?这个时候环境如何?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在“拂堤杨柳醉春烟”这一句中,有两个让学生难以理解的点,一个是“拂”、一个是“醉”,这句比较难,所以借助这样一幅图片我让孩子在直观感受的基础上在进行讲解。

      我放了很多类似的图片,孩子第一眼看到全部在喊“哇!”接下来让他们说说自己的感觉,要求轻抚自己的脸,闭上眼睛慢慢的读这一句,最后轻拂同学的脸,感受“拂”这个字的温柔,孩子们笑得很开心!

      接下来放了微风摆动中的杨柳图,告诉他们这句话中有一个字能形容图中的杨柳,试着找一找,这稍微有点难,孩子们在说错了几个字后小声咕哝说是“醉”,我说,这个字大家可以说一下是什么意思吗?孩子说是陶醉,沉醉,喝醉的意思,我都没否定他们,我告诉他们,杨柳在这样的春天里陶醉,沉醉在温柔的春姑娘怀里,就像喝醉了的人,走路不稳,就像这样,摆来摆去的,孩子们哈哈大笑!最后我问他们,“拂”是提手旁,跟人的行为有关,你们刚刚也拂过你同学的脸,“醉”只有谁会醉?孩子说是人,我说把柳树当做人来写,这是什么修辞,学生很快就想到了拟人。

      《咏柳》我也是用这样类似的问题引领找关键字,抓字眼的方式分析的!上课期间氛围很好,孩子的思维也很活跃,我上完课也感觉比较开心,但我有一个很纠结的地方:我不知道关于古诗的教学我这样的上课模式是否适合低年级学生?觉得到底应不应该这样讲呢?我在抖音上关注了一些老师,其中有一个北京的老师专门开了低学段儿童的古诗文课,虽然只有片段,但也可以感觉到她的授课方式是比较轻松的,有些地方是比较幽默的口吻给孩子们说的,但在关键字词的分析上,也是很详细的!我特别喜欢抖音上华中师范大学戴建业教授关于古诗词的讲解,既搞笑又能让人印象深刻,我觉得不管以什么方式,只要能让孩子加深印象,就是可取的!我觉得我这节课适合我这样去讲,因为孩子有一定的基础了,他们觉得没啥难度,所以这样既可以给他们增加挑战,又不会让他们觉得过于简单觉得乏味枯燥。

      除此之外,我还有以下不足:

      一、组织过渡语言不简洁流畅,存在口误口吃,还有的就是啰嗦。

      二、板书未精心设计,比较随意,假期时间,我的粉笔字也有退步。

      三、可能是由于学生刚上学还不在状态再加上进度比较赶,我也比较着急,课堂存在一些纪律方面的问题,孩子的坏*惯又回来了,我需要重复的去强调,肯定也会浪费一些时间,所以在课堂教学管理方面,我还需要去找一些小技巧。我相信慢慢会适应好的!

      1、描述

      本课两首诗《房兵曹胡马》和《马诗》是写马诗的压卷之作,虽都写马,但又各具气象,特色鲜明。杜甫的《房兵曹胡马》以雄健的笔力刻画雄健之马,表达了对朋友的期望,更表达了诗人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抱负。李贺的《马诗》通过写马表现贤才的雄心壮志及其怀才不遇的愤慨。教学中我为学生创设多种朗读的情景,让学生充分地读,读充分,再引导学生联系作者生*经历体会诗中所表达的志向和感情。

      2、分析

      整体感知诗意,不做逐字逐句的诗句对译,是学*古诗的基本方法。本课两首诗的学*我遵循了这一规律,以“读”贯穿教学的始终,引导学生积极诵读,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感悟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同时丰富了他们的语言积累,培养了良好的语感,提高了审美修养。另外在学*中,我还为两首诗配以优美的古筝曲,使学生置于古雅沉静的文化氛围中,受到了美的熏陶,提高了综合素养。

      3、规划

      本课的教学在拓展性方面做得不够。《马诗》描绘了一幅相当生动的画卷,正所谓“诗中有画”。如果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想象诗中的画面,用手中的笔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学生的能力会进一步提高。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所搜集到的有关写马的诗篇,在交流中开拓思维,增加积累。

      一、授课内容:《古诗二首》第一课时

      二、授课重点

      1、认识“泉、流”等7个生字,会写“无、树”等5个生字。

      2、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式了解“惜、晴柔”等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

      三、学*难点

      1、书写难点:

      无:四笔写成,第三笔撇不超过第一笔的横,从竖中线上起笔,第四笔是竖弯钩,从田字格正中心起笔,竖要写在竖中线上。“无”不要写成“天”。

      树:左中右结构,两边高中间低。“木”和“又”的捺变成点,注意穿插和避让。

      爱:上中下结构,上边是“爪子头”,注意“点,点,撇”的方向。下半部分是个“友”,不要写成“又”。

      角:上下结构,上小下大。刀字头短撇从竖中线上起笔。下半部分“用”中间的两条短横不能碰到左右两边,中间一竖在竖中线上。

      尖:上下结构,上方”小“字竖钩变成一条短竖写在竖中线上,撇捺要舒展。

      2、朗读指导:

      本课为古诗,同学们要学会:(1)借助拼音正确朗读古诗;(2)借助停顿符读出古诗的节奏。

      3、理解诗意:

      同学们在试着说古诗大意的时候,要学会借助注释理解古诗,回答问题时要有条理,先读出诗句,再说出诗句的意思。

      本节课整体效果较好,大部分学生能够借助提示对古诗进行理解,也有少部分学生可以不借助提示准确说出自己的理解。在古诗朗读方面,“惜细流”学生读错率较高,通过老师范读,学生反复朗读纠正读音。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小学各学段要重视学生的朗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读书。在充分挖掘想象力的情况下,让学生根据简单而生动的画面,配上音乐,多种形式地朗读,这样,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更透彻。在教学中借助影视资源,紧紧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惜”“早”“立”等学生难以体会的字、词展开阅读活动,引导学生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反复朗读,悟出作者的情。在朗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互相评价,使朗读层层深入,在评价中适时借助影视资源理解诗句,体会情感,升华情感。在想象中朗读,让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品味语言文字,启发想象,在学生想象出现困难时,借助影视资源,让学生感悟课文情感,达到情感的升华,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在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两首古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刘禹锡有关黄河的诗歌。《凉州词》写的是边塞的荒凉,《浪淘沙》写的是黄河的蜿蜒曲折,流程较长。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是本课的学*重点,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是学*难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3.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

      关键处处理: 利用教学课件,直观演示,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古诗的韵律,加深理解。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准备:教师:录音机、磁带、课文插图等。

      学生:按要求预*课文,查阅作者的有关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凉州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刚刚学*了有关长江的文章,同长江的热情、奔放所不同的是黄河的凝重、悲凉。从古到今,黄河也是诗人们描写的对象之一,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两首有关黄河的诗歌。

    [阅读全文]...

2022-02-28 07:18:14
  •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15篇

  •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15篇

      在*凡的学*、工作、生活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二首》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课前透视

      本课是由《草》和《宿新市徐公店》两首古诗组成。两首诗都是描写春天的绝句,诗句意境优美,语言清新明丽。其中《草》情景交融,重在咏物抒怀,是就荣枯生发,极力表现草的顽强生命力。《宿新市徐公店》动静结合,人与景辉映成趣,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教学中要图文结合,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诵中生情,吟中入境,充分感受古诗独特的音韵美和节奏美,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逐步形成文化积淀。

      二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积累,对这两首古诗也不太陌生,教师要挖掘学生潜在的学*优势,引导自读自悟,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信息资料:生字卡片、相关图片、音乐磁带、学生查找诗人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挖掘积累。由学生课前积累的古诗展开背诵竞赛,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

      2、图片导入。出示课文插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观察到的内容。

      师:春天的小草蓬勃生长,春天的孩子兴致高昂。今天我们再来学*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你们对春天有没有新的发现。(板书课题)

      先来学*《草》。

      对话*台

      自学

      1、自读古诗《草》,注意读准字音。

      2、小组内互相检查读诗情况,教师纠正字音“荣”“烧”。

      感悟

      1、自由读古诗,思考:自己哪里读懂了?哪些字词还不懂?

      2、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不懂的地方(如离离、岁、枯、荣等词语的理解)

      3、全班交流讨论自己对古诗的感悟,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1)“离离”可以让学生看看课件,说说草长得怎么样?从而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它的意思是指草长得很茂盛。

      (2)“岁”可问学生几岁了,随学生回答告诉学生从出生到现在几年就是几岁,“一岁”就是一年。

      (3)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并让学生说说草什么时候是“枯”?什么时候是“荣”?

      (4)“尽”可用简笔画的形式,让学生说出火只能烧光草的叶和茎却烧不完地下的草根。

      朗读

      1、自由读:你喜欢小草吗?为什么?(喜欢小草那种生生不息,顽强的生命力。)

      2、多种形式朗读:指名读——配乐读——竞赛读。

      背诵

      1、情境背诵:教师创设把《草》背给家人听的情境,引导学生背诵。

      (如“离离原上草”我怎么听不懂呢?怎么不写花,只写草呢?……)

      2师生共同扮演妈妈、哥哥、爷爷等角色进行表演背诵。

      练*

      1、填空。

      离离 ,一岁一 。野火 ,春风 。

      篱落疏疏一径深, 。 。飞入无处寻

      2、按要求分类。

      未 追 店 枯 徐 烧 荣 菜 宿

      独体字 左右结构 上下结构

      上中下结构 半包围结构

      书写

      1、学*书写“枯

      、荣、烧”三个字。重点指导: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钩的拐弯处要圆润。

      2、学生练*书写,教师巡视指导,评议展示。

      第二课时

      对话*台

    [阅读全文]...

2022-03-02 12:20:08
  • 梅花的古诗15篇

  • 梅花
  • 梅花的古诗15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梅花的古诗,欢迎阅读与收藏。

      寿阳空理愁鸾。——吴文英《高阳台·落梅》

      春风无定落梅轻。——吴文英《醉桃源·元日》

      全欺芳蕙晚,似妒寒梅疾。——司空曙《新柳》

      多谢梅花,伴我微吟。——韩疁《高阳台·除夜》

      叶开随足影,花多助重条。——阴铿《雪里梅花诗》

      冷冷水向桥东去。——刘镇《玉楼春·东山探梅》

      漠漠云归溪上住。——刘镇《玉楼春·东山探梅》

      从风还共落,照日不俱销。——阴铿《雪里梅花诗》

      初发黄梅插稻时。——蔡伸《长相思·村姑儿》

      故国梅花归梦,愁损绿罗裙。——孔夷《南浦·旅怀》

      杨柳岸,泥香半和梅雨。——吴文英《双双燕·小桃谢后》

      倩谁摘取,寄赠情人桃叶。——周邦彦《三部乐·商调梅雪》

      问江路梅花开也未。——程垓《酷相思·月挂霜林寒欲坠》

      洗妆真态,不作铅花御。——曹组《蓦山溪·梅》

      谢却兰桡信杖藜,千峰盘磴入花畦。——德元《玄墓看梅》

      角声吹彻小梅花。——赵长卿《阮郎归·客中见梅》

      小窗如昼,情共香俱透。——陈亮《点绛唇·咏梅月》

      云卧稳,蓝衣正、护春憔悴。——王沂孙《花犯·苔梅》

      念嘶骑、今到何处。——袁去华《东坡引·陇头梅半吐》

      记得旧时,探梅时节。——吕本中《踏莎行·雪似梅花》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

      微云淡月,对江天、分付他谁。——李邴《汉*·梅》

      细雨归鸿,孤山无限春寒。——吴文英《高阳台·落梅》

      梦绕夷门旧家山,恨惊回难绩。——孙道绚《滴滴金·梅》

      旋小筑、吴宫闲地。——吴文英《金缕歌·陪履斋先生沧浪看梅》

      莫问调羹心事,且论笛里*生。——朱曦颜《一萼红·盆梅》

      闲阶莎径碧,远梦犹堪惜。——和凝《菩萨蛮·越梅半拆轻寒里》

      无限新愁,难对风前语。——吴文英《点绛唇·越山见梅》

      江头月底,新诗旧梦,孤恨清香。——陆游《朝中措·梅》

      祆知染红着手,胶梳黏发。——周邦彦《三部乐·商调梅雪》

      故人溪上,挂愁无奈,烟梢月树。——史达祖《留春令·咏梅花》

      疏风淡月有来时,流水行云无觅处。——刘镇《玉楼春·东山探梅》

      再折柳穿鱼,赏梅催雪。——詹玉《齐天乐·送童瓮天兵后归杭》

      春还草阁梅先动,月满虚庭雪未消。——王守仁《元夕二首》

      瘦一枝梅影,回首江南路远。——吕渭老《选冠子·雨湿花房》

      家山何在,雪后园林,水边楼阁。——辛弃疾《瑞鹤仙·赋梅》

      今岁早梅开,依旧年时月。——张孝祥《卜算子·雪月最相宜》

      卷峭寒万里,*沙飞雪。——吴文英《暗香疏影·夹钟宫赋墨梅》

      南楼不恨吹横笛,恨晓风、千里关山。——吴文英《高阳台·落梅》

      冷云荒翠,幽栖久、无语暗申春怨。——吴文英《解语花·梅花》

      1. 匝路亭亭艳,非时燕燕香。——李商隐《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

      2. 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佚名《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

      3. 梅花将柳色,偏思越乡人。——曹松《客中立春》

      4. 千点寒梅晓角中,一番春信画楼东。——杨慎《鹧鸪天·元宵后独酌》

      5. 重唱梅边新度曲,催发寒梢冻蕊。——吴文英《金缕歌·陪履斋先生沧浪看梅》

      6.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杂诗三首/杂咏三首》

      7. 应酬都不暇,一岭是梅花。——张道洽《岭梅》

      8. 更无花态度,全有雪精神。——辛弃疾《临江仙·探梅》

      9.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吕本中《踏莎行·雪似梅花》

    [阅读全文]...

2022-01-10 14:47:24
  •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合集15篇

  • 教学,反思
  •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合集15篇

      在*时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二首》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开学的第一节课,我上了本课。记得孙校长曾经说过这课的一种教法:绘画式。我用了。每一句作一个图,然后形成一副图画。那么“春风吹又生”的原因上什么呢?学生们纷纷回答是因为草有根。那么这根就生命力!我觉得二年级的孩子点到此就可以了。学生在理解“枯荣”的时候果然遇到了难题。

      知道枯是什么意思,可是说不来荣的意思。在稍做启发之后学生马上明白秋天是枯,春天是荣。在绘画式结束之的后,我设计了一个情景,让学生把自己想象在诗人,想一想你如果是诗人你会怎么样读这首诗呢?可能是因为第一节课,他们有点不好意思,我再鼓励“哪个学生表演的好,就叫他二年四班的白居易”。果然孩子们劲头来了。可是在座位上还可以,上台就有些胆怯了。只有四个学生上来。不过我好好的利用这四个学生的胆量,请他们表演,并请大家来评怎么样更好更像!学生的意见不错,比如有个学生在演最后一句的时候,明明是小草生长,却蹲下了。

      被学生指出来,我欣喜。有一个学生在读“离离”的时候语速快,也有学生说,这里应该慢些,才能更显出草原的广阔。能到这种程度我很满意。不过我批评了不肯站起来表演的学生,我说他们是自己放弃了一次极好的锻炼的机会。机会一去,就再也不会来了。从今天的放学前的反馈中,知道学生已经懂得这一点并表示以后要努力。不过我得看行动。

      一、授课内容:《古诗二首》第一课时

      二、授课重点

      1、认识“首、踪”等12个生字,会写“首、采”等7个生字。

      2、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踪迹、采、藏”等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图文结合,感受诗中蕴藏的夏天的情趣。

      三、学*难点

      1、书写难点:

      首:第二笔是短撇,第四笔撇要从竖中线上起笔,落笔在横中线上,第七笔和第八笔的横左边挨着竖,右边不能挨着横折钩。

      采:第一笔撇要写在田字格上半格的中间,第二笔点写在撇的外边,第四笔的撇略短,起笔位置大致与第一笔的起笔位置相同。横要写在横中线上,竖写在竖中线上,撇捺舒展。

      2、朗读指导:

      本课为古诗,同学们要学会:(1)借助拼音正确朗读古诗;(2)借助停顿符读出古诗的节奏。

      3、理解诗意:

      同学们在试着说古诗大意的时候,要学会借助注释理解古诗,回答问题时要有条理,先读出诗句,再说出诗句的意思。

      1、描述

      本课两首诗《房兵曹胡马》和《马诗》是写马诗的压卷之作,虽都写马,但又各具气象,特色鲜明。杜甫的《房兵曹胡马》以雄健的笔力刻画雄健之马,表达了对朋友的期望,更表达了诗人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抱负。李贺的《马诗》通过写马表现贤才的雄心壮志及其怀才不遇的愤慨。教学中我为学生创设多种朗读的情景,让学生充分地读,读充分,再引导学生联系作者生*经历体会诗中所表达的志向和感情。

      2、分析

      整体感知诗意,不做逐字逐句的诗句对译,是学*古诗的基本方法。本课两首诗的学*我遵循了这一规律,以“读”贯穿教学的始终,引导学生积极诵读,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感悟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同时丰富了他们的语言积累,培养了良好的语感,提高了审美修养。另外在学*中,我还为两首诗配以优美的古筝曲,使学生置于古雅沉静的文化氛围中,受到了美的熏陶,提高了综合素养。

      3、规划

      本课的教学在拓展性方面做得不够。《马诗》描绘了一幅相当生动的画卷,正所谓“诗中有画”。如果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想象诗中的画面,用手中的笔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学生的能力会进一步提高。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所搜集到的有关写马的诗篇,在交流中开拓思维,增加积累。

      这节课的开始,我启发学生领读,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经验,注重了资源开发;在生字教学中,抓住字词,扎实训练,夯实基础。然后让学生自由质疑,引发自主学*,师生互动学*交流,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和生成。符合学生心理需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一抓住“读”的根本,结合古诗情境美的特点,积极创设情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理解感悟。然后让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诗句的意境,培养读书能力,激发阅读兴趣。

      二写字教学环节,让学生自主写字,注重提高学的生观察能力和书写水*。

      三本节课的背诵坚持以读为本,促进学生感悟。

      1、采用自读、对读、齐读、表演读等方式,引导学生诵读,背诵。

      2、出示画面,引导观察,播放音乐,引导学生读背。特别注意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味。注意韵尾“流、柔、头”的读法。

     北师大版教材与之前一直教的人教版教材有着很大不同。北师大版教材课文数量多,每篇内容也多,且有些篇目学生较难理解。这学期时间少,语文课又少,新接手一个班级师生需要更多时间磨合、相互适应。我曾经一直为此苦恼该怎样高效高质高情趣进行我的语文教学。今天这节课比较满意,学生学*效率高。  以前学古诗时一般一节课学*一首古诗,而且时间比较紧。今天这节课我们一下子学完了《江畔独步寻花》和《游园不值》两首。以前理解古诗时让学生结合注释解决,现在北师大版教材古诗下没有注释。我抓住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边看图边理解古诗的意思。  师:同学们看课本中第一幅插图,仔细观察看图上都有什么?  生:蝴蝶 黄莺  师:你从能从诗中找到相关诗句吗?  生:千万朵花  师:真的有一千朵,一万朵吗?  生:不是,有很多,诗人都数不过来。  生:老师,你看诗中说“压枝低”,把树枝都压弯了,说明很多朵。  师:这美丽的景色作者在哪看到的呢?  生:作者站在路边,花都长满了小路。  师:诗中说“花满溪”,“溪”指的是(小路)  师:你能用一段话说说图上描述的景色吗?  能看着古诗说说诗句的意思吗?  学*第二首古诗方法相同,教师告诉学生“应怜屐齿,小扣”的意思。  师:同学们看课本中这两幅插图,你发现他们有什么异同?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心情的不同。  从课堂效果看,学生对看图比较感兴趣,学*起来较主动。结合看图有助于理解诗意。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小学各学段要重视学生的朗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读书。在充分挖掘想象力的情况下,让学生根据简单而生动的画面,配上音乐,多种形式地朗读,这样,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更透彻。在教学中借助影视资源,紧紧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惜”“早”“立”等学生难以体会的字、词展开阅读活动,引导学生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反复朗读,悟出作者的情。在朗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互相评价,使朗读层层深入,在评价中适时借助影视资源理解诗句,体会情感,升华情感。在想象中朗读,让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品味语言文字,启发想象,在学生想象出现困难时,借助影视资源,让学生感悟课文情感,达到情感的升华,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在思想感情。

      北师大版教材与之前一直教的人教版教材有着很大不同。北师大版教材课文数量多,每篇内容也多,且有些篇目学生较难理解。这学期时间少,语文课又少,新接手一个班级师生需要更多时间磨合、相互适应。我曾经一直为此苦恼该怎样高效高质高情趣进行我的语文教学。今天这节课比较满意,学生学*效率高。以前学古诗时一般一节课学*一首古诗,而且时间比较紧。今天这节课我们一下子学完了《江畔独步寻花》和《游园不值》两首。以前理解古诗时让学生结合注释解决,现在北师大版教材古诗下没有注释。我抓住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边看图边理解古诗的意思。师:同学们看课本中第一幅插图,仔细观察看图上都有什么?生:蝴蝶黄莺师:你从能从诗中找到相关诗句吗?生:千万朵花师:真的有一千朵,一万朵吗?生:不是,有很多,诗人都数不过来。生:老师,你看诗中说“压枝低”,把树枝都压弯了,说明很多朵。师:这美丽的景色作者在哪看到的呢?生:作者站在路边,花都长满了小路。师:诗中说“花满溪”,“溪”指的是(小路)师:你能用一段话说说图上描述的景色吗?能看着古诗说说诗句的意思吗?学*第二首古诗方法相同,教师告诉学生“应怜屐齿,小扣”的意思。师:同学们看课本中这两幅插图,你发现他们有什么异同?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心情的不同。从课堂效果看,学生对看图比较感兴趣,学*起来较主动。结合看图有助于理解诗意。

      当完成教学写这篇教学反思的时候,我心中涌动的是浓浓的感谢和感动,低年级的古诗教学很难定位,仅仅将古诗作为识字的载体,教学时满足于一遍一遍地读,缺失了发展学生思维、语言的重要环节,形同囫囵吞枣,让学生逐字逐句地理解研讨,对于学生来讲,又是强人所难,会令他们丧失情趣。我想在二年级古诗教学中,从情趣化入手,更符合学生年龄与认知特点,古诗重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解读古诗时,想象更是不可或缺,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达到“思接千载”“神通万里”的境域。古诗教学情趣化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再现作品描绘的场景、画面,丰富作品中的形象,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产生移情和共鸣,融情于境,入境悟情。”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力争做到以下几点:

      1.结合关键词深入理解古诗: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笔下的柳树的样子——高,绿,柔软,茂密,美丽等,从而引出“高”“绿丝绦”“妆”“万条”“垂”等关键词。

      2.淡化诗意,寓诗意教学于无形:如设计贺知章和老船夫的对话,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

      3.激发学生想象,发展学生思维。

      4.结合图片,激发向往:在这节课上,我多次通过图片,让学生欣赏春天,并力争通过优美的语言使学生产生“春天真美呀”的感叹,从而与作者贺知章产生共鸣——表面是赞美柳树,实际上是在赞美这催生万物复苏的春天。

      5.旁征博引,指导积累:让学生汇报所知道的关于春天的古诗。

      不足之处:

      1.在语文课上求大求全,想展示的东西太多,导致主题不突出,思路不清晰。

      2.教师本人,表现过于紧张,缺乏从容,导致课堂死板。

      3.在备课前一定要充分研究学生,同样一节课,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的孩子。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两首古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刘禹锡有关黄河的诗歌。《凉州词》写的是边塞的荒凉,《浪淘沙》写的是黄河的蜿蜒曲折,流程较长。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是本课的学*重点,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是学*难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3.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

      关键处处理: 利用教学课件,直观演示,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古诗的韵律,加深理解。

      课时安排:二课时

    [阅读全文]...

2021-12-09 23:59:23
  • 和古诗原文15篇

  • 和古诗原文15篇

      无论在学*、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和古诗原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娃撑小艇①,偷采白莲回②。

      不解藏踪迹③,浮萍一道开④。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 唐代大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今属 山西)人,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

      白居易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俱为官,父亲为朝奉大夫、襄州别驾、大理少卿,累赠刑部尚书右仆射。因其祖、父俱在河南作官,所以居家河南。白居易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生干河南新郑县东郭宅。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享年75岁。

      [注释]

      ①撑(chēng)小艇,用竹篙抵住水底使小船行进。

      ②莲:诗中指白荷花结的莲蓬。

      ③解:明白,懂得。踪迹:行动所留下的痕迹。

      ④浮萍:一种浮生在水面的植物。

      [译文]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赏析]

      池塘中一个个大莲蓬,新鲜清香,多么诱人啊!一个小孩儿偷偷地撑着小船去摘了几个又赶紧划了回来。他还不懂得隐藏自己偷摘莲蓬的踪迹,自以为谁都不知道;可是小船驶过,水面原来*辅着的密密的绿色浮萍分出了一道明显的水线,这下子泄露了他的秘密。

      这首诗好比一组镜头,摄下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原文: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空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穷困潦倒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原文:

      咏史 / 和蕃

      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

      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

      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译文:

      汉朝的史书上,记载着和亲的拙劣计策。

      国家的安定要靠贤明的君主,怎能够依靠妇人。

      不要希望用美好的容颜,去止息胡人的干戈。

      地下埋着千年的忠骨,其中有谁真正堪称辅佐之臣呢。

      注释:

      1.咏史:一作《和蕃》,最早见于晚唐范摅的笔记《云溪友议》

      2.汉家:汉朝。青史:即史册。古人在青竹简上纪事,后世就称史册为青史。

      3.计拙:计谋拙劣。和亲:指中国历史上古代皇帝用皇族女子与其他民族统治者结亲的办法来谋求两族和好亲善,避免遭受侵扰的政策。

      4.社稷:本指古代天子诸侯祭祀土神、谷神的庙宇,后来用做国家*的象征。

      5.安危:偏义复词,指安全稳定。

      6.玉貌:美好的容貌,这里代指和亲的女子。

      7.拟:意欲;打算。静胡尘:指消除边境少数民族的侵扰。胡:汉唐时期,汉族称西、北方的少数民族即为“胡人”。尘:指烟尘,代战争。

      8.千年骨:指汉朝臣子的枯骨。西汉至作者所生活的唐德宗时代约千年,故称。

      9.辅佐:辅助。

      赏析:

      首联开门见山,直抒历史。翻开汉王朝的历史,里面记载着很多的和亲与通婚之事。如汉武帝刘彻将细君嫁到乌孙王国,汉元帝刘奭把王昭君嫁给匈奴单于等。这种和亲或通婚政策并没能阻止大汉王朝的衰败,挽救它江河日下的颓势。由此可见,这种计策是极其短见和拙劣的。这里其实是以汉喻唐。他在这里回顾了历史上某些“和亲”政策的教训,对它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表明了对执行这种政策的鲜明态度。

      颔联单刀直入,诗人在这里直白地表露了自己的观点,国家的稳定在于君主的.圣明,大臣的贤能,而将一个国家的安危寄托在一个和亲或通婚的女子身上,那是靠不住的,也是极其危险的。实施这种和亲政策,正暴露了君王的昏庸、将相的无能。诗人洞察和亲政策的虚弱,表现出了识见的高远和对时局的忧虑。

    [阅读全文]...

2022-04-30 13:25:07
  • 秋天的古诗15篇

  • 秋天
  • 秋天的古诗1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秋天的古诗,欢迎阅读与收藏。

      1一夜绿荷霜剪破,赚他秋雨不成珠

      飞霜使荷叶破碎,秋雨落在破叶上再也无法形成水珠了。

      唐·来鹄《偶题二首》

      2夜半酒醒人不觉,满池荷叶动秋风

      不觉;不睡。

      唐·窦巩《秋夕》

      3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菡萏:荷花的别称。

      南唐·李璟《浣溪沙》

      4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宋·范仲淹《苏幕遮》

      5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橙黄橘绿时:指秋冬之交的时节。

      宋·苏轼《赠刘景文》

      6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明日黄花:指重阳过后菊花逐渐枯萎。蝶也愁:菊花枯萎,蝴蝶无处寻花,故曰“愁”。

      宋·苏轼《九日次韵王巩》

      7萧萧远树流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宋·寇准《书河上亭壁》

      8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

      宋·林速《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

      9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潇潇:小雨降落的样子。

      宋·柳永《八声甘州》

      10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搂

      霜风:秋风。关河:关塞河流。残照:夕阳的余晖。

      宋·柳永《八声甘州》

      11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是处:到处。红衰翠减:花谢叶落。苒苒:渐渐。物华:美好的景物。

      宋·柳永《八声甘州》

      12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

      断虹:残余的彩虹。霁雨:雨停了。修眉:形容山如美人的长眉。

      宋·黄庭坚《念奴娇》

      13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

      无赖:百无聊赖。穷秋:深秋。

      宋·秦观《浣溪沙》

      14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

      小轩;有窗槛的小室。

      宋·秦观《秋日》

      15秋容老尽芙蓉院,草上霜花匀似翦

      秋容:秋色。老:深。

      宋·秦观《木兰花》

      16绿荷多少夕阳中。知为阿谁凝恨、背西风

      阿谁;何人。背西风:背向秋风。

      指荷叶被秋风吹得叶梗都弯了。

      宋·秦观《虞美人》

      17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声断谯门

      衰草:枯草。画角:军中用的号角。断:尽。谯门:城上鼓楼,用以了望敌情。

      三句写孤城秋景。

    [阅读全文]...

2022-07-10 22:22:19
  • 关于送别古诗(15篇)

  • 送别
  • 关于送别古诗(15篇)

      在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送别古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已觉逝川伤别念,复看津树隐离舟。——王勃《秋江送别二首》

      2、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欧阳修《别滁》

      3、难相见,易相别,又是玉楼花似雪。——韦庄《应天长·别来半岁音书绝》

      4、握手西风泪不干,年来多在别离间。——纳兰性德《于中好·送梁汾南还为题小影》

      5、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严蕊《如梦令·道是梨花不是》

      6、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

      7、绣帏人念远,暗垂珠泪,泣送征轮。——韩缜《凤箫吟·锁离愁》

      8、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9、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

      10、花似伊。柳似伊。花柳青春人别离。——欧阳修《长相思·花似伊》

      11、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12、芳草断烟南浦路,和别泪,看青山。——朱淑真《江城子·赏春》

      13、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14、正是天山雪下时,送君走马归京师。——岑参《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

      15、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杜甫《石壕吏》

      16、去年离别雁初归,今夜裁缝萤已飞。——张纮《闺怨/怨诗》

      17、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李煜《清*乐·别来春半》

      18、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19、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薛涛《送友人》

      20、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别东鲁诸公》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唐·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江亭月夜送别二首》其二》

      唐·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山中相送》

      唐·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明年春草绿,王孙归不归?

      《送李端》

      唐·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巴陵夜别王八员外》

      唐·贾至

      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

      世情已随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

      《送梓州李使君》

      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送别》

    [阅读全文]...

2022-05-28 06:18:47
  • 二砺古诗词

  • 二砺古诗词

      古诗原文

      愁里高歌梁父吟,犹如金玉戛商音。

      十年勾践亡吴计,七日包胥哭楚心。

      秋送新鸿哀破国,昼行饥虎齧空林。

      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竟陆沉?

      译文翻译

      愁闷时高歌一曲《梁父吟》,

      象敲金击玉一般发出悲凉的声音。

      要学勾践立下十年亡吴的.大计,

      有包胥哭师秦庭七天七夜的坚心。

      秋雁悲鸣也懂得亡国的惨痛,

      空林饿虎白昼也要出来咬人。

      我心中立下比海还深的誓愿,

      决不让中国大好河山永远沉沦!

      注释解释

      《梁父吟》:梁父亦作梁甫,在泰山附*;《梁父吟》,乐曲名。《蜀志》:“诸葛亮好为《梁甫吟》”,作者因钦慕诸葛亮恢复中原的壮志,所以也爱唱这个曲调。

      戛商音:戛,敲击。商音,五音之一,其声悲凉。

      十年句:越王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卧薪尝胆,矢志灭吴,终于达到目的,洗雪了国耻。

      七日句:楚大夫申包胥到秦国讨救兵请求帮助击退吴国的入侵,痛哭七天,秦国才允许出兵。

      昼行句:作者自比饿虎,白天也要出来痛咬敌人。

      神州句:陆沉,沉沦,沦陷。

    [阅读全文]...

2022-03-30 17:39:33
15古诗二首的问 - 句子
15古诗二首的问 - 语录
15古诗二首的问 - 说说
15古诗二首的问 - 名言
15古诗二首的问 - 诗词
15古诗二首的问 - 祝福
15古诗二首的问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