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魅力古诗词

关于艺术的魅力古诗词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艺术的魅力古诗词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艺术的魅力古诗词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艺术的魅力古诗词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3k+) 语录(132) 说说(274) 名言(18) 诗词(8k+) 祝福(56) 心语(2)

  •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历史

  • 发展,历史,艺术
  •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历史

      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自我修养。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历史,欢迎大家分享。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历史

      古诗词艺术歌曲是*的古典诗词与音乐相结合的一种声乐体裁,它最显著的特征是歌词全部来源于古典诗词。*的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学史上一株绚丽的奇葩,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颂。它以洗练的语言、高远的意境、深邃的内涵,传达着*文化特有的神韵。古典诗词作为*文学史上的一颗闪亮“明珠”,其影响力之大、影响范围之广是毋庸置疑的。就音乐创作而言,古典诗词曾激发了无数作曲家的创作灵感,使他们写下了传唱不衰的经典之作。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有以青主、黄自、赵元任等为代表的一批作曲家选用古代诗词创作艺术歌曲,那些具有*古典韵味的艺术歌曲至今仍是艺术歌曲创作领域的精品之作。时至今日,有更多的作曲家把目光投向了古典文学的“宝藏”,那些传颂了千百年的古代诗词几乎成了作曲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粮仓”。本文就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在不同历史阶段所体现出来的特征作一番综述和比较,以揭开它那颇具神秘色彩的面纱,使其创作和发展的概貌展现在我们眼前。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从创作技法上来讲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上世纪20年代初到40年代,技法上大多采用欧洲浪漫派晚期的创作技法。这一时期青主创作了《大江东去》和《我住长江头》,这是两首艺术造诣达到较高境界的作品,其中《大江东去》创作于1920年青主留学德国之际,是*艺术歌曲的开山之作。黄自先生毫无疑问是这一领域的佼佼者,诗歌和音乐相结合的声乐作品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和艺术成就。黄自以*古代诗人的诗词为题材作曲,谱写了《花非花》(白居易)、《峨眉山月歌》(李白)、《点绛唇·赋登楼》(王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南乡子·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等曲。在这部分作品中他能深刻地理解原诗的含义,并通过音乐给予生动、具体的形象刻画。其中《点绛唇》的音乐充满着宽广的气势和明朗乐观的情愫,是一首富于浪漫主义气息,具有一定民族风格的独唱曲。《南乡子》的音乐则充满着豪壮的气魄和澎湃的热情,是一首富于爱国激情的抒情独唱曲。其他像《花非花》《卜算子》等作品以素雅的笔调、深情优美的旋律、新颖细致的和声进行,勾画出一幅幅*式的恬淡幽静的意境。黄自的这些艺术歌曲可以说是当时我国学院式艺术歌曲创作的精品,并对后来许多作曲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一时期的作曲家还有江文也、应尚能、刘雪庵、马思聪等,他们在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领域也都颇有建树。江文也所写的艺术歌曲的词,全部取自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诗词,并且按照朝代顺序结集编作品号码。作品有《江村即事》(司空署诗)、《垓下歌》(项羽词)、《宋词李后主篇》(李煜词)等;应尚能作为一名作曲家和男中音歌唱家,他的代表作有《无衣》(诗经)和《我侬词》(管道声)等。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从技法上来讲,第二个阶段即是上世纪40年代,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即为谭小麟先生。谭小麟在美国留学期间曾追随现代作曲理论大师亨德米特学*,并被视为亨氏高足,回国后执教于上海国立音专。他是将现代作曲观念与技法引入*专业作曲教学的第一人,可惜英年早逝,令人扼腕!作为一名作曲家,他对我国传统音乐有着深厚的感情,除了直接从事民族器乐的创作外,他所写的声乐作品也大多取材于古代诗词。谭小麟具有颇深的古典文学和音乐功底,在创作中他尊重民族的审美取向,以*传统文化的思维为基础消化吸收应用亨氏作曲体系中可取的部分,因而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他强调:“我应该是我自己,不应该像亨德米特。”“我是*人,不是西洋人,我应该有我自己的民族性。”谭小麟一生创作了十多首声乐曲,他精心制作,力求尽善尽美,故其中多精品。代表作有《自君出之矣》(张九龄)、《彭浪矶》(朱希真)、《正气歌》(辛弃疾)等。从谭小麟的作品当中,不难感受到其中既有现代作曲技巧较成熟的展示,又有民族风格较纯熟的体现。罗忠曾这样评价其师谭小麟的歌曲创作成就:“他的艺术歌曲是我们民族音乐创作的精华,不仅继承了我们传统声乐曲的'许多优秀成果,而且在创作上,不论在精神方面还是技术方面,都踏入一个新的天地。”从分析研究谭小麟的作品中不难看出,其中体现出一种远远超过他前辈的强烈个性和新颖独特的民族风格,为后人在音乐创作上积累了不少富于启发性、值得深入探讨的宝贵经验。

      接下来谈谈以罗忠为代表的“五声十二音”作曲技法在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中的运用。

      罗忠先生于1980年发表在《音乐创作》杂志上的《涉江采芙蓉》,在当时来说可谓是石破天惊之作。这是一首严格按照十二音序列音乐的规则来进行创作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在当时,大部分作曲家对现代创作技法几乎一无所知,十二音体系的作曲方法在人们印象中是与“垂死的帝国主义”“没落的资产阶级”等政治化的概念联系在一起的,在“左倾”思潮的影响下,写这种东西常常会招灾引祸。罗忠先生大胆地突破了这个禁区,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开创了用五声十二音技法作曲的先河。从此以后,*内地的作曲家们争先恐后地进行现代作曲技法的补课、探索和实践,出现了一系列利用五声十二音序列创作的作品,中断了30年的现代作曲技法创作之路得以延续。五声十二音序列是罗先生独创的,这种创作实践引领*音乐从封闭走向开放,从隔绝走向会通,对*现代音乐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古诗词艺术歌曲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即采用西方十二音技法,同时又赋予它五声性的内涵,在二者之间找到了一个最佳融合点。

      罗忠的作品数量繁多,体裁各异。创作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在创作题材和所应用的作曲技法方面截然不同,表现出不同的艺术情趣。第一阶段创作技法以传统为主,历时17年。他创作了独唱、合唱曲31首,大部分为艺术歌曲,还有其他体裁的音乐作品30余部。第二阶段迄今26年,创作合唱独唱歌曲19首,全部为艺术歌曲,此外其他体裁的作品数量也很大。这一时期的作品更加注重与*文化相结合,创作技法以现代为主。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看到,在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之初,作曲家基本按照(转第59页)(接第74页)欧洲浪漫派初期的原则来安排调性布局,其间或多或少带有一些五声色彩以使作品接*本民族的欣赏*惯,如青主、黄自等。40年代中后期,谭小麟将亨氏作曲理论带回*,他本人也是这一理论的实践者。他的作品基本不用传统的大、小调式,而使用五声调式,但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五声调式,调式变化非常丰富,他是以十二个半音为材料来构思旋律与和声的,作品透出浓浓的五声性。之后漫长的40年,现代作曲技法仿佛从*大地上消失了,直至罗忠的一曲《涉江采芙蓉》,向世人宣告了现代作曲技法在*的存在,使艺术歌曲的创作进入一个新阶段。通过上述分析,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脉络基本上就清晰了,大致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二三十年代(青主、黄自)──40年代(谭小麟)──80年代(罗忠)。从技法上来讲是:欧洲浪漫派技法──亨氏十二音序列作曲法──罗氏五声十二音序列作曲法。

      *现代作曲家在根据古诗词谱曲时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不遗余力地在创作中探索如何应用西方现代创作技法来表达*诗词所特有的神韵,无一例外地努力在作品中体现民族气质、民族风格,在音乐如何体现诗词的意境方面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三四十年代的黄自、谭小麟如此,70年代末的罗忠如此,罗先生之后的许多作曲家也是如此。这是历代作曲家留给我们的优良传统之一。黄自曾说:“*自己的音乐必须由具有中华民族的血统与灵魂而又有西洋作曲技术修养的作者创作出来。”他还说:“我们现在所要学的是西洋好的音乐方法,而利用这方法来研究和整理我国的旧乐和民谣,那么我们就不难产生民族化的新音乐了。”由此可见,他对创作新的民族音乐具有鲜明见解和宏伟抱负。他创作的古诗词艺术歌曲或深沉跌宕、或清新淡雅,处处体现出古典诗词的特有意境。又如谭小麟,他在创作当中大量运用西欧古典乐派和浪漫乐派和声中很少使用或几乎不用的和声材料,而是以十二个半音为写作材料,同时有意识地采用*传统的五声调式,使得作品恰到好处地表达了*传统音乐淳朴、亲切的特色。罗忠先生和他的前辈相比又将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主要是他独创了“五声十二音技法”,让*的五声体系和西方十二音序列体系找到了一个最佳融合点,让我们从中感受到一个全新的音响世界,而用这样的音乐体系去诠释古典诗词正是罗先生的匠心所在。

      古诗词艺术歌曲经过*90年的创作实践,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作曲家和优秀作品,由于本文篇幅所限不能一一阐述了。从20年代直至当代*90年的历程中,作曲家们始终在探索借鉴西方作曲技法创作具有*特色的音乐之路,在此过程中积累了相当宝贵的经验,值得后人去深入研究,认真分析总结,对新时期*艺术歌曲的创作和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只要创作上发展了,相信歌坛也随之会吹来一股清新的、具有古典韵味的“*风”。

      拓展阅读:*诗词的押韵之美论文

      唐继承隋制,实行科举。诗歌列入考试内容。律诗和绝句的体式在这时得以完善。历宋元明清至今相袭不变。唐人作诗依据陆法言《切韵》,但分部过细,有206韵,由于同韵字少,允许*韵通押,有所变通。宋朝景德年间的《礼部韵略》是一部官修韵书,允许*韵通押,订出了“同用”、“独用”的规则。南*水(今山西临汾)人刘渊在江北刊印了《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将《礼部韵略》注明同用的加以合拼,成为一本107韵的书,即*水韵。此时金人王文郁又将原来并不同用的“迥”、“拯”及去声“径”、“震”合并,共106部,作为金代官韵书,一直流行至今。*水韵106韵韵目如下:

      上*声:东冬江支微鱼虞齐佳灰真文元寒删

      下*声:先萧肴豪歌麻阳庚青蒸尤侵覃盐咸

      上声:董肿讲纸尾语麌荠蟹贿轸吻阮旱澘篠巧皓哿马养梗迥有寝感琰豏

      去声:送宋绛置未御遇霁泰卦队震问愿翰谏霰啸效号箇祃漾敬径宥沁勘艳陷

      入声:屋沃觉质物月曷黠屑药陌锡职缉合叶洽

      其中*声字最常用,收字多少不一。最多“虞”部305字,最少“咸”部41部。作诗必须遵守韵部,不能出韵。*体诗的规则,偶句必押。首句*声韵一般都押。仄声,特别是五言体,则多数不押。以王昌龄的《出塞》为例: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起句入韵,关、还、山相押,属十五删部。又如杜甫的五绝《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起句不入韵,偶句押韵,图、吴属七虞部。是五绝的常格。

      如前所述,韵有宽窄。初学写诗的人,不妨从宽韵入手,有较多选择,利于运思。像东韵、虞韵、先韵、阳韵、庚韵字多而不僻,较易措手。

      但是,由于语言的变化,许多当时适口的诗韵,今天已经不谐于口了。以十三元为例:其中如魂、门、孙、繁、言、掀皆与真、文、先、咸相*。江西名士高心夔两次殿试,都以出韵,贬到四等。王闿运嘲以“*声两四字,该死十三元”相嘲。像如此有悖实际的事,为何还要遵守?于右任先生说:“古人用自己的口语来作诗,我们用古人的口语来作诗,其难易自见。我们要想把诗化难为易,和大众接*,第一要改用国语*仄与韵。”中华诗词学会提出“双轨并行”、“倡今知古”,提倡用新声韵,即按普通话声韵写诗。

      在韵的革新上,鲁迅、*也是力行改革的大家。鲁迅诗不但邻韵通押,如《赠画师》“雾塞苍天百卉殚”与“只研朱墨作春山”,“殚、山”是寒删通押。《赠乌其山诗》则“华、书、多、陀”相押,是以方言入韵。而其《脑炎戏作》之“不料仍违众女心”与“无如臣脑故如冰”,更是打通前后鼻韵母以“in”与“ing”相押。大大地放宽了韵的束缚。*的《长征》诗共五个韵脚,其中:难、丸、寒,属“寒”韵,而“闲、颜”属“删”韵,听来浑然无别。其《蝶恋花·答李淑一》词,上片用“有”韵,下片用“麌”韵,皆情韵超迈,气象发皇。

      古典诗词困境之我见论文

      拙作《古典诗词“困境”之我见》一文同时在烟雨和红袖发表后,小有争议。作为一个文笔不成熟,见地甚浅的我来说,诚惶诚恐之中有一丝欣慰。欣慰的是毕竟有读着路过了,并留下了自己的见解可供我参考。很感谢!

      留言不多,句句却是评论者心声。有赞成的,诸如“古诗就应该用古代的那个规范来要求。不然就乱了,和现在那些唱歌的一样,唱什么的都有!”、“支持作者观点!我也是古诗词爱好者,想写律诗但水*有限,所发作品都注明“古绝”,那是无奈之举。律诗虽然对格律要求非常严格,但读起来意境深远,是别的诗歌体裁无法替代的一种美,不然怎么唐诗宋词流传了这么久却长盛不衰,而且百读不厌?本人认为,如果作不了格律诗,大可不必抨击它,完全可以以别的体裁作诗,诗歌的体裁很多也很自由。”之类的。很感谢他们!当然也有反对的,反对之中见真谛,很高兴看到这样的留言。不管只赞成的还是反对的,其中均不乏精彩留言。看后因心有所感,故而摘录下来,再作一番小讨论。

      红袖一位笔名为“非白”的网友这样说道:

      “我非常喜爱读诗词,但是从不去研究什么格律,因为我从没打算去写诗词。鲁迅先生说过:‘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诗已被做完,但至少格律诗已被做完。说句泄气话,你就是穷其一生,写出的诗也不及那时最末流诗的万分之一。这世上任何东西都有生命周期,有生就有死,有盛就有衰。格律至唐为盛,词至宋为盛,曲至元为盛。文言小说至《聊斋》为盛,章回小说至《红楼梦》为盛,杂文至鲁迅为盛,京剧至梅兰芳为盛。所有的盛之后,便无一避免地走向衰。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由盛至衰的过程将更快。相声盛之后也早开始衰退,取而代之的小品在很短暂的盛之后,也在很快的显出衰退的痕迹。所有这些,都是自然规律,也是艺术的规律。无论你怎样努力,也不会出现梅兰芳时代的京剧,无论你如何地才华横溢,也不可能写出《红楼梦》那样的章回小说。艺术是在发展的,我们为什么不去创造新的艺术生命呢?而要一味地去生硬地模仿越过千年的艺术形式呢?就算你模仿对了,有那么好的经典我不去看,为何要去看你那不伦不类的烂什子呢?郭沫若的格律诗写得要算可以了吧,可是一和唐诗比起来,简直是土的掉渣,哪能算诗,只是在穷对付什么格律吧了。的格律诗也算写得不错了吧,可除了几首还可看之外,其它的读了简直令人啼笑皆非,什么‘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这就是他老人家写的经典的词,曾向全世界诵唱,真让人恐怖。我非常赞成读唐诗宋词,但决不赞成去写,当然写写玩没有什么不可以,但是要指望出成绩,则肯定是白费力气。因为,虽然月还是唐时月,星还是宋时星,但人已早不再是唐宋人。”

      暂且不说其留言内容如何,首先可以看得出,作者很有自己的一套想法。但是,我觉得这也仅仅只是他一家之言,于诸多细节方面值得探讨。

      “鲁迅先生说过:‘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诗已被做完,但至少格律诗已被做完。”固然,鲁迅是*大文豪,说出此话定有他的道理,但是我们也不能迷信,认为鲁迅说的一切的一切都是完全正确无可挑剔的。不要忘了,鲁迅的文章为什么在现代人读来艰涩难懂?原因很简单,一定时期的文章是一定时期社会中政治、文化乃至诸多方面的反映,社会是进步的,一切事物都在不断的发展中,鲁迅的文章同样如此,只有把鲁迅先生的文章放在他所生活的那个年代里来解读,才能真正读懂鲁迅;但是如果以现在这个社会中的某些现象来和鲁迅先生所写的来对号入座的话,肯定很难懂。所以说现在如果拿以前的某些东西来衡量的话,我想可能会大有问题。所以,作者说“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诗已被做完”,我十分同意。

      但是作者说“至少格律诗已被做完”,最后又说:“当然写写玩没有什么不可以,但是要指望出成绩,则肯定是白费力气。因为,虽然月还是唐时月,星还是宋时星,但人已早不再是唐宋人。”此话就差了,实在不敢苟同。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所受的文化熏陶不一样,当然思想也大相径庭,谁能保证、谁又敢说现代人写不出好的诗词?可能有些人说现代人写的诗词都是垃圾,那恐怕还是我说的“这也是一种‘吃不上葡萄说葡萄酸’的心理”吧。况且,现代人有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有自己的行为*惯,只要按着既定格律和词谱写,又何尝不会写出“现代人的唐诗宋词”呢?

      “这世上任何东西都有生命周期,有生就有死,有盛就有衰。”,毋庸置疑,这话深在其理。但是,古典诗词作为一种文化,不能和历朝历代各种制度相比,不能和法律条例相比,法律条律只有在经过历史的检验后才能决定其“生死”权,但是古典诗词是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人民的成果,有谁会把自己来之不易的成果扔掉?所以只要人民喜欢,不管谁前来阻挠,依然会代代相传下去的。大家都知道《诗经》、《国风》等等等等,流传已经很久远了吧?可是他生了之后“死”了么?没有吧?是的,古典诗歌是面临着一些“困境”,有人提出要老歌新唱,但是不管怎么样,古典诗词在社会中的地位是永远不会被别的东西取代的,有盛不会“衰”。

      “艺术是在发展的,我们为什么不去创造新的艺术生命呢?而要一味地去生硬地模仿越过千年的艺术形式呢?就算你模仿对了,有那么好的经典我不去看,为何要去看你那不伦不类的烂什子呢?”说句不客气的话,这个观点简直就是废话!创造新的艺术生命?现代人不是已经创造出来了么?现代诗不是么?我已经不想多言,还是《古典诗词“困境”之我见》中那句话:“诗歌现在又不仅仅是古诗词一种,现代诗歌不就是‘创新’后的古诗词?那个完全没有格律限制的,而且连韵脚也免了,多自由的一种形式!怎么不去写呢?”尤其是后面那句话,我觉得都可笑了。你这不是自寻烦恼吗?又没有谁来逼着你来看古诗词,不管好的不好的自然有感兴趣的来看,不来就算了呗,没人强求的,再说了,难不成说只有你说了好才算好?你说没有价值就没有价值,就是“烂什子”你把自己未免也看得太高了吧?(此话没有人身攻击的意思,只是无心快语罢了)。如果一直是这样的心态,恐怕别说“创新”了,可能自己连“涂鸦之作”都写不出来吧?

    [阅读全文]...

2022-05-19 23:47:20
  • 赞美古诗词的魅力(对中国古诗词的赞美)

  • 赞美,魅力
  • 诗词文化传承千年,它不仅可以抒*感陶冶情操,也可以寄情山水,表达政治抱负等等。古代有无数先贤大家,以诗为乐,以词为乐,他们留下无数宝贵的优秀作品,那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

    笔者闲暇之余,亦或伤感之时偶尔会写几首小诗以排解心中苦闷,或者抒*感!若您阅读的同时能呈现出笔者心中所想,诗中所绘的画面亦是笔者的最大荣幸。希望您能喜欢!

    我心早已入深山

    愁苦无人替,空心空折枝。

    飞入深山处,青灯长伴时。

    禅院

    遥望云端千丈雪,低嗅枝头几度梅。

    雪山梅花图

    一缕残阳,一抹殇,

    一杯清酒,一江春水。

    残阳饮酒图

    月半孤城黄沙

    深巷陋室凉茶

    蒲扇,湿榻

    几声叹息,几户人家

    也罢!也罢!

    孤城黄沙图

    深巷陋室图

    在这个浮华的时代,古代文人高尚的情操和文人的风骨,永远值得我们学*,传承

    ,发扬。

    [阅读全文]...

2022-03-07 01:05:12
  • 赞美古诗词的魅力(赞美古诗魅力的一句话)

  • 赞美,魅力
  • 诗词,是我们几千年文化的沉淀,是我们中华文明的瑰宝,它历经时代的磨练,被层层的筛选才得以流传到今天,如此可见它的价值是多么珍贵。其实我们在幼稚园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接触诗词了,可是几十年过去后,那些我们曾经学过的诗词,似乎都以一种干巴巴文字的形式存在于我们的脑海中,它们没有节奏,没有韵味,更没有生命。

    诗词美吗?那要看读他的人有没有真正理解其内在的含义。前不久我在网上看见一条诗词鉴赏文章下的发帖:“诗词有什么用?不过是一帮流氓醉酒后的无病*罢了”看到这个帖子我实在按耐不住自己的情绪,想了一大堆赞美诗词的文字来回复他,可是当我回过头来再看一遍刚刚码了半天的文字,才发现一切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和一个不懂诗词的人谈论诗词的美,我比他还傻。

    [阅读全文]...

2021-11-24 15:21:19
  • 浅析大提琴的发展历程及艺术魅力

  • 艺术,魅力
  • 浅析大提琴的发展历程及艺术魅力

      大提琴,为西洋乐器,是管弦乐队中必不可少的次中音或低音弦乐器,属提琴族乐器里的下中音乐器。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浅析大提琴的发展历程及艺术魅力,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我国人民生活水*的提高,无数的音乐爱好者开始学*和欣赏大提琴作品。本文从大提琴的发展历程和艺术魅力进行阐述,从而为现实的学*实践活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大提琴;发展历程;艺术魅力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improvement of living standards of our people, and countless music lovers began to learn and appreciate the cello works. From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cello and artistic charm elaborate, so as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reality of study and practice.

      Keywords:

      cello; development process; artistic charm

      在*,真正了解大提琴的人不是很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我国人民生活水*的提高,大提琴在我国的文化舞台上表现的越来越活跃,无数的音乐爱好者开始学*和欣赏大提琴作品,很多人渐渐喜欢上它朴实醇厚,优美绝伦的音色。下面,我对大提琴做以下几个方面的阐述。

      一、大提琴的发展历程

      作为小提琴家族的低音乐器,大提琴的出现是和16世纪初小提琴在意大利的发展密不可分的。由于大提琴只作为低音乐器来使用,所以它在同一家族的地位是比较低下的。17世纪初,大提琴在意大利歌剧中担任了独奏乐器,它的地位才有了一定的提高。当时,大提琴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称呼,各国对大提琴的称呼也不一样,直到1680年意大利确定了大提琴的名称“切罗”后,各国才开始正式使用和称呼它。

      起初大提琴的作品是零星的,不被人重视,只是作为众多乐器的一个陪衬而已。有关资料显示,从17世纪末到18世纪中期,大量的大提琴作品才逐渐涌出,仅意大利这个国家,就有56个人为大提琴写出了较高水准的演奏作品。同时,大量大提琴作品的出现,也相应带动了演奏技术的提高。著名的大提琴演奏家博克尼尼先生,给后人留下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他那超一流的演奏技巧,尤其是在快速性的演奏和重音奏法上,即使在现代的高科技时代,也使很多艺术家们望尘莫及。

      从历史上看,法国的管乐队对大提琴事业上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丢胞尔的《21首大提琴曲练*曲》等,到现在仍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个练*曲最大的特点是把左手指的拇指把位运用了起来,提倡在琴弦上移动手指和手腕的自然性。从此,大提琴逐渐巩固了在器乐和家族中的演奏地位,很多大提琴的优秀作品也应运而生。尤其是是巴哈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的发表,标志着大提琴发展过程中第一时期的结束。

      17世纪应是大提琴历史上非常特殊的时期,当时的乐器现在很难寻觅到踪影了,因为大部分的乐器都应经被改造和改良了。有关资料显示,当时的大提琴长度基本上都在73-75厘米,或者在79-80厘米。随着岁月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大提琴的尺寸也逐渐倾向于小型化发展。此外,琴弦的数目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有4根的,有5根的,有6根的。为了“固定”大提琴的稳定性,还发明了琴支柱,大提琴的颈部也细了很多,提高了左手的灵活性,增强了琴弦的压力。通过对大提琴的一系列改良和改造,增大增强了大提琴的音色,使大提琴的音色更加明亮起来。

      18世纪以后,大提琴在音乐舞台上逐渐确立了地位,大提琴的技术和技巧革新也娴熟了很多。同时,大提琴在音乐形式的表现上也发生了很多变化,开始使用更高的音域,靠*了小提琴的演奏法。尤其是丢胞尔、隆贝鲁库等很多优秀演奏家的出现,使大提琴的演奏事业迎来了春天,揭开了大提琴发展的新时代,新篇章。

      对于大提琴何时传到*,目前一直没有明确的说法。大约在20世纪初,大提琴开始传入我国。起初学*大提琴的人并不多,可谓寥寥无几。大提琴最多是一些达官贵人和富商们的摆设品,人们只是把大提琴的拥有当作一种高贵身份的象征。*战争和中法战争以后,西方音乐文化迅速传入我国。辛亥革命后,我国思想文化界掀起了热烈探求“民主”与“科学”为标志的新思想和新知识热潮。在这种新思想的影响下,*开始建立一大批新型的音乐社团和音乐教育机构。比如梅百器担任指挥的“上海工部局管弦乐队”,萧友梅担任指挥的“北大音乐传*所管弦乐队”等。随着这些新型管乐社团、乐队的发展,以大提琴为主要乐器的作品也随之而出现。比如萧友梅1930年创作的《秋思》,是我国第一首大提琴独奏曲。这首曲子旋律优美,在钢琴的伴奏下表现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和爱国热情。音色舒缓*静,大提琴这种*似人声的西洋乐器把作品的内涵发挥的淋漓尽致。

      新*成立以后,人们的观念和思想也得到**,大提琴才慢慢普及。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需求,很多学前班的孩子也开始接受专业的大提琴学*。目前,大提琴在我国的乐队中是使用最广泛的乐器之一,它既可以担任独奏,也可以担任重奏,演奏风格独树一帜,影响力很大。除了交响乐队中使用,民乐队、戏曲乐队和中西混乐队也都在使用。

      二、大提琴的艺术魅力

      大提琴的音色或*或远,或强或弱,它华丽而又淳朴,委婉蜿蜒,旋律苍凉,任何形容词都不能代替,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被大提琴那优美绝伦的音乐艺术所折服。

      首先,大提琴的音色是优美的、沉重的、苍凉的。虽然同是提琴家族的成员,但它不像小提琴那样外向而张扬。如果把小提琴比作一个热情优美的靓女,那大提琴就是一个稳重帅气的俊男。在演奏中,它犹如一颗珍珠,总会在需要的时候绽放出光芒,它就像国王身边的重要大臣,重要而又隐蔽。这个看似大而笨重的“外来货”,给*的民族音乐特色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和激情。

      其次,大提琴是最具有人性化的乐器,它从外貌上看,是一件简单的乐器,但是从声音和音色角度上看却是一件复杂的乐器。它的音域和音色是最直接接*人色的,是包括了从花腔女高音到深沉男低音的全部音域的乐器,给人温暖、真挚、亲切和舒服。比如法国名曲《动物狂欢节》中的第13段—天鹅。大提琴那优美的音色,完美的表现出了天鹅的纯洁与高雅,听起来让人心驰神往,不能自已。能让人想象出蔚蓝的湖面上碧波荡漾,清风徐徐,一只白天鹅安详舒缓的拨弄着清波,最后又在水天交接处消失,那意境充满了诗情画意。还有,*著名的音乐家贺绿汀的作品《晚会》,也是由大提琴作为旋律伴奏的一部经典作品。此曲短少精悍,节奏欢快明朗,而且旋律流畅,给人一种欢欣鼓舞的感觉,营造出了浓厚的喜悦气氛。

      最后,改革开放以来,*的整体社会环境逐渐好转,随着文化的多元化需求,*艺术家们多年的艺术积累以及思想的**与活跃,大提琴的创作也进入了多元化趋势和正轨阶段,大提琴的创作作品也逐渐进入了高档次,作品从最初的感情色彩逐步进入到理性的稳定。艺术家们创造出很多具有艺术内涵的作品,从而开启了大提琴创作的新纪元。这些作品不仅题材丰富,而且结构更加严谨合理。比如《国殇》,就是用大提琴独特的音质酣畅淋漓的表现出*传统文化的精髓,高贵却不失亲和力,让观众拍案叫绝。

      结束语:

      总之,同欧洲先进的国家相比,我国大提琴起步比较晚,在大提琴事业发展上还十分落后。虽然后期发展的比较快,但是大提琴事业离世界先进水*还有一段距离,还需要艺术家们长期的不懈努力和奋斗。大提琴艺术在*的发展与整个时代的背景是分不开的,虽然历经坎坷,但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独特风格。我们相信,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将有更多的优秀作品涌现出来,带给人们更高的音乐享受。

      参考文献:

      [1]李纲.17至18世纪初大提琴的发展状况[J].现代乐器艺术.2008(4)

      [2]李娇娜.浅谈大提琴艺术[N].四川文艺出版社.2010(11)

      [3]冯小桐.大提琴艺术发展历程与风格特征分析[C].乐器文化研究.2009(8)

      拓展:世界十大著名大提琴曲

      1 巴哈: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巴哈的六首无伴奏组曲是每一位大提琴家所追求的目标。它们是演奏曲目的基石,许多人都承认他们可以花上一生的时间来学*并演奏这些组曲……。的确,自从卡萨尔斯的演奏与录音将这六首组曲复兴,它们如今已经成为每位大提琴家皆试图攀登的顶峰。巴哈这六首组曲应该是他在哥登(Cothen)担任宫廷乐师时期(1717-23)的作品,这六首曲子巴哈皆采六乐章型式写成--包括Ⅰ前奏曲、Ⅱ阿勒曼舞曲、Ⅲ库朗舞曲、Ⅳ萨拉邦德舞曲、Ⅴ小步舞曲(或布雷舞曲、嘉禾舞曲)以及Ⅵ吉格舞曲。由於原稿已经轶失,目前流传下来的无伴奏组曲抄本有二:一是由他的第二任妻子Anna Magdalena Bach於一*○年写成,另一较少为人知的抄本则是巴哈弟子Johann Peter Kellner於一七二六年所完成的。由於抄本上有一些明显的错误与漏失,而且许多有关演奏弓法、装饰奏、速度等标示都付之阙如,所以现代大提琴家在演奏这六首组曲时,往往会以自己研究所得的「私房版本」演出。比方说,罗斯托波维奇对於这六首组曲是这麼描述的(从一到六号):G大调「明亮」、d小调「悲伤而强烈」、C大调「灿烂」、降E大调「庄严而不透明」、c小调「黑暗」、D大调「耀眼如阳光」。虽然在众多名家的诠释下,这六首组曲呈现出不同的魅力,但是相信它带给聆听者的感动,却是一致。

      一九七四年秋,卡萨尔斯过世后一年,六十八岁的傅尼叶应邀前往普拉德音乐节(Prades Festival,由卡萨尔斯创立)演奏巴哈的无伴奏组曲。San Michel de Cuxa教堂内挤满了聆听的人潮,独奏会后,没有掌声,听众在全场静默中缓缓起身……。这套著名的巴哈无伴奏录於一九六○年十二月,地点是汉诺瓦的贝多芬厅。傅尼叶是位自我要求甚严的艺术家,为了维持音乐的整体性,在灌录此套组曲时他偏好录一大段,而且常常是录完整乐章才停。整体而言,他的演奏从容、优雅、流畅,散发出典雅抒情的气质。

      2 鲍凯里尼:降B大调大提琴协奏曲,第九号

      1743年出生於义大利的鲍凯里尼,不仅是大提琴的祖师级作曲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演奏家。他的这首降B大调大提琴协奏曲几乎是每个学大提琴的学生必学的曲目,即使是在今天都还是最常演奏的一首大提琴协奏曲。就连布朗咖啡的广告也拿来作为配乐,如今想起孙叔叔那句著名的:「好东西要和好朋友分享」都会令人想起降B大调协奏曲,第一乐章一开始的附点音符,及大提琴流畅的快板。他对大提琴的技巧发展也有相当重要的贡献,尤其是在左手方面。他提高了大提琴的把位、拓宽音域到降B;对拇指的要求很高、发展双音的技巧与快速音程。而这首降B大调大提琴协奏曲就是最好例子。但很讽刺的是,这首最受欢迎的协奏曲竟是十九世纪下半叶的德国大提琴家Gr?zmacher (1832-1903)所校订改编;话说回来,要不是Gr?zmacher,鲍凯里尼的作品可能就被埋没在音乐史的洪流下。事实上,他的作品无论在当时或是现在,都是可以和海顿相媲敌的。他不仅有莫札特的天赋;更有海顿的多产。正如当时法国知名的作曲家卡蒂尔(Jean Baptiste Cartier1765-1841)所说:「如果上帝要透过音乐与人类沟通,他会用海顿的大提琴协奏曲;但是,如果他想自己欣赏,他无疑会选择鲍凯里尼的音乐。」且不论他和海顿,谁的作品伟大;我想孙叔叔讲的也很有道理,「好东西要和好朋友分享,」推荐你听听这首降B大调大提琴协奏曲。

      马友友、杜普蕾、哈诺伊所采用的鲍凯里尼降B大调协奏曲版本,都是Gr?zmacher修定版。实际上,这个修订并不损及鲍凯里尼的原创风貌,而且还保留了古典时期的精神。这首降B大调协奏曲充分显示马友友精致、细心的品味,他并没有像杜普蕾毫不保留地表达感情;而是用一种略带浪漫的语汇、优美温暖的音色,如歌般的演唱。你可以清楚感受到他在第一乐章里,活泼、生动的韵律;第二乐章开始的弱音揉弦、力度均匀的渐强;第三乐章里,和乐团答唱自如的美妙景象。小提琴家祖克曼指挥的圣保罗室内管弦乐团,像朝露般的清新自然,他和马友友合作演出的巴哈交响协奏也是相当杰出的搭配,录音、演奏都是上乘之选。

      3 海顿:D大调第二号大提琴协奏曲

      文献记载海顿应该写有五首大提琴协奏曲,但是第三号找不到乐谱,第四、五号证据不足无法证明,因此一般认定的海顿大提琴协奏曲就是第一号C大调、第二号D大调两首。由年代久远,海顿大提琴协奏曲的乐谱几乎是在「考古」的情形下被挖出来的,其中第二号更是与舒曼、德弗札克的同类曲目并称为「三大大提琴协奏曲」。此曲是海顿五十一岁时作品,传说是为当时知名宫廷大提琴家安东.克拉夫特(Anton Kraft)所作。有趣的是这首曲子有将*一百年的创作者身分之争,因为克拉夫特之子质疑说:「此曲并非海顿所写,我的父亲才是真正的作曲者!」不少学者也同意,因为乐曲中用到的高把位、双弦奏法,都超出海顿当时的*惯用法。不过,到了五○年代海顿亲笔手稿在维也纳被找到后,再加上另一派拥海顿的学者找到一八○六年根据手稿出版印刷谱之后,这首作品的真正主人终於真相大白。该曲第一乐章是标准的协奏曲奏鸣曲式,精巧典雅是基本品味,声部的交替缓而不迟,有股浓厚的贵族气。第二乐章慢板是三段式的小轮旋曲,舒缓的主旋律让我们了解到海顿也是一位「旋律高手」。第三乐章是轻快的轮旋曲,气氛明亮、轻松愉悦,暨有巴洛克的明快又有古典的雅致。要将这首作品的兴味奏出,节奏感以及分句的简洁相当重要,主奏与协奏声部要有富流动性的韵律感。

      这首作品的经典名演个人推荐杜普蕾与巴毕罗里EMI版(企鹅三星),简洁的分句、深情的琴音,完全表现出海顿时期流畅明快,令人一听上瘾。最新发行的版本是哈诺伊,不过这并不是新录音,而是1983年的重发片,是哈诺伊选集中的第六集,收录海顿的两首大提琴奏鸣曲。从音色的丰润度来说,这张唱片表现杰出,大提琴琴身、琴版的共鸣细节清晰,多伦多室内管弦乐团与主奏的声音也相当融洽。哈诺伊的诠释一如他的装扮,亮丽的语法令人不忍把目光移开,充分展现女人妩媚的气质,是与众不同的「浪漫」海顿。哈诺伊为了争取更多表情细节,因此分句有拖曳的现象,因此在主协奏整齐度以及节奏感上就出现了搭配的难度,外乐章(一、三)快板时此情形更明显。不过您千万不要以为这是「荒腔走板」的演出,哈诺伊能有今天的名气也不是省油的灯,他的音色「媚」力、雍容华贵的态势让我听到完全不同於杜普蕾的海顿。

      4 贝多芬:第三、五号大提琴奏鸣曲

      贝多芬一共写了五首大提琴奏鸣曲,在数量上或许比不上他的小提琴协奏曲,但是在艺术成就上绝对不遑多让。这五首作品分别是作品5两首,作品69一首,作品102两首。分别具备贝多芬早期,中期,晚期的特色。在这五首作品中,以第三、五号最为出色闻名。第三号在创作时间与乐曲性格都介於作品5与102之间。写於1807-1808年,提献给大提琴家同时是贝多芬的好友Baron Iganz von Gleichenstein,他同时有点像他的经纪人。当时这两个人都爱上Malfatti姊妹,但是Gleichenstein抱得美人归,而贝多芬却失意情场,因此这首曲子充满泪水与悲伤。由一段完美的旋律大提琴独奏地拉出,展开了充满罗曼蒂克的第一乐章,该乐章中有两个重要的抒情的主题。诙谐曲的部份主题出现三次,分别再两次中段(trio)的前、中、后。第三乐章由慢而快,在如歌的慢板后紧接著明亮紧致的奏鸣曲式,而主要的主题与他的Rasoumovsky弦乐四重奏相同。第五号可说是五首中的巅峰之作,无论在技巧、和声、乐曲形式都有重大突破。他打破古典形式奏鸣曲第一乐章的缓慢序奏、终乐章以赋格开头的惯例。第一乐章就大胆奔放的由钢琴导入,开始精神抖数淖帏Q曲式。第二乐章情绪虽然感伤,音乐语句却恬静带有升华感,大提琴与钢琴的对话交织紧密,对位法充分被哂谩>o接著第二乐章不中断演奏的第三乐章的,复杂的双重赋格深深的影响到布拉姆斯的同类作品。跟贝多芬自己的交响曲比起来,他的大提琴奏鸣曲在气质上相当内省,寓意深远。

      要选贝多芬大提琴奏鸣曲的经典版本,本片当然实至名归。其中第三、五号是最新日本三百名曲第一名,罗斯托波维契与李希特两大天王,光是名号就吓死人!而且两张*价CD将贝多芬五首大提琴奏鸣曲全部收录,在荷包考量下更是划算。罗斯托波维奇得诠释相当理性,没有加油添醋的肆虐,整体呈现自然无欲。最精彩的当然是两位大师在竞奏交叠、声部对位,所表现出来的张力,两个人的合作让充满抽象、绝对的奏鸣曲,浮现前所未有的思想纹路、心情脉络。罗斯托波维奇的确不辱他当代大提琴巨擘的名号。

      5 舒伯特:琶音琴奏鸣曲

      阿贝鸠奈奏鸣曲也叫做琶音琴奏鸣曲,原本是为琶音琴(Arpeggione)这种乐器而写。琶音琴或称吉他大提琴,这是一种六弦的古乐器,此乐器现在可说渐被遗忘,但是舒伯特此曲为琶音琴留下最好的历史文献,也可以说是唯一的。由於琶音琴几乎可说是失传,*代这首作品经常被改编成弦乐器主奏,例如小提琴、中提琴或是大提琴,受到乐迷极大的欢迎。舒伯特一八二四年写该曲时,正与艾斯特哈奇一家人在采里次避暑,心情相当愉悦快活。而且当时他与伯爵公主卡罗丽娜也有绯闻传出,在爱情的滋润下乐曲当然优美动听。另外,采里次当地充满浓厚的匈牙利风情,舒伯特也深深受到影响,喜欢上匈牙利风的音乐。在琶音琴奏鸣曲中,他在琶音琴这种又有吉他又有大提琴的乐器上,表现了奔放热烈的匈牙利音乐个性。整首曲子仅二十分钟,第一乐章由钢琴与大提琴轮翻奏出我们所熟悉的旋律,是带有羞涩与憧憬梦想的主题,充满著歌唱性。第二乐章是三段式的自由变奏曲风格,主题充分发挥歌唱性(舒伯特的专长),音乐听起来没有结构严谨的包袱,而另有一种疏通的自由。第三乐章大提琴做出琶音琴效果,应该是现代的改编曲模仿当时琶音琴,歌谣味浓厚的匈牙利音乐特质,可以清楚地听出来。时而豪放的匈牙利乐句会突然地插入优雅的主题中,虽然有些突兀,却表现了舒伯特难得一见轻快俏皮,可见他当时得心情一定是好到了极点。阳光、自由的呼吸、悠闲的生活步调,的确是作曲家创作灵感的充分条件。

      本曲的经典版本,我个人追随刘仁阳顾问的选择,推荐罗斯托波维奇Decca版。曾获得日本唱片艺术第一名的殊荣的唱片,前不久才发行CD。这张唱片中有著罗斯托波维契与布瑞顿的友谊吧!还有发烧级自然真实的录音!以及亲昵紧密的对话诠释!大提琴与钢琴表现出合作无间的亲昵感,堂音丰富、细节清晰。大提琴的声音不仅通透有甜味,弓毛与弦的摩擦质感高贵如天鹅绒一般滑顺,琴音变化相当丰富。连刘顾问都夸赞:「好久没有听道录得这麼有灵气的大提琴声音。」第二乐章的主题拉奏,让人不禁怀疑,到底舒伯特当初是为琶音琴还是大提琴写这首曲子?怎麼罗斯托波维奇的琴音表现与乐曲那麼契合。这绝对是一张音响迷必备的唱片!

      6 舒曼:a小调大提琴协奏曲

      这首a小调的'大提琴协奏曲是舒曼一生当中唯一的一首同类作品。一八五○年十月,舒曼接受了杜塞多夫市音乐总监一职,高兴地与家人前往履新,也就在这个时候,他以大约两个礼拜的时间迅速地写下了这首协奏曲。舒曼对大提琴的喜爱起码可以追溯到一八三二年,我们从他一八四二年的钢琴四重奏与五重奏,一八四九年的五首民歌风大提琴小品中可以窥见。这首协奏曲当时并未即刻出版,一八五四年,深**神衰弱之苦的舒曼在病中藉由修改这首乐曲得到了慰藉。此曲於一八五四年出版,但直到一八六○年舒曼死后四年才举行世界首演。舒曼在这首曲子的原稿上注明了「Konzertst?k」(有管弦乐伴奏)的字样,正如他所标示的,此曲的管弦乐部份居於伴奏的角色,主要皆由主奏大提琴来发挥。第一乐章由木管与弦乐器拨奏奏出a小调和弦后,大提琴的第一主题随即进入,自此大提琴无论在发展部或再现部,始终居於主奏的要角,而乐团则居陪衬角色,几乎可说是衬底的背景。乐曲不间断地进入第二乐章,这是只有三十四小节长度的短小乐章。在弦乐的拨奏中,大提琴呢喃地奏出如歌的主题,乐团中的首*大提琴接著与之应合。不久,乐曲便进入「稍为活泼的」部分,接著在木管乐器的提示下,再现了首乐章第一主题的前半句,而后半句则转变成本乐章的主旋律(由大提琴奏出)。最后在独奏大提琴的一段短小乐句中,进入终乐章。第三乐章一开始,便由管弦乐以强有力的和弦与独奏大提琴奏出第一主题,接下去可说都是属於这个主题的发展。接*尾声时,大提琴有一段精彩的装饰奏,然后乐团部份渐次加入,一起明快地结束全曲。

      斯塔克一九六二年七月曾在Mercury灌录舒曼大提琴协奏曲,那个版本展现出大师壮年时期凌厉的技巧,演奏锐气十足,展现出大开大阖、一夫当关的气势。这个RCA版录於九四年,史塔克已经七十高龄,年迈的他当然在体能状态上不复当年,但是呈现出来的却是较为圆熟的风格,在速度上也较慢,与年轻时期相比又是另一种不同的风味。指挥Dennis Russell Davies的伴奏相当好,乐团的各声部在他的棒下极为*衡,与独奏十分契合。片中另外收录亨德密特写於一九四○年的大提琴协奏曲(为了纪念一九九五年他百年诞辰),千万不要认为这是二十世纪的作品就退避三舍,请听听那具俏皮、诙谐进行曲风的第三乐章,相信你一定会喜欢的。录音上乘,各声部清晰分明。

      7 布拉姆斯:第一、二号大提琴奏鸣曲

      我们麼都知道布拉姆斯与巴哈、贝多芬合称三B,他一生只写过两首大提琴奏鸣曲,第一号e小调作品38、第二号F大调作品99。这两首作品无疑是大提琴曲目中的经典作品。第一号完成於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即将完成时,当时布拉姆斯从克拉拉舒曼的别墅返回维也纳,耗费三年的时间才完成。经过二十一年后,布氏又写第二号。当时他已53岁虽青春不再但是音乐更加洗鍊,此曲与他的第二号小提琴奏鸣曲差不多时间完成,当时他人旅居瑞士的托恩。第一号的三乐章中,第一乐章的重头戏就是仿效巴哈赋格与艺术、贝多芬第五号大提琴奏鸣曲终乐章的赋格,布拉姆斯将大提琴与钢琴的份量写得一样重,并没有刻意凸显大提琴而压抑钢琴的企图,因此与其叫大提琴奏鸣曲,不如叫钢琴、大提琴二重奏曲。第二乐章与第一乐章是本曲先完成的部分,在速度上第二乐章要求要*似小步舞曲,律动感要够但是又不能失去第二乐章该有的抒情婉约特质。第三乐章完成於1862年,不过当时缺乏结尾部分,一直到1865年才加上结尾部分。在第一号中,布拉姆斯为钢琴写了厚重复杂的和声,因此大提琴的拉奏必须相当具有力道,才能让声音不被钢琴淹没。原本写有慢板乐章,后舍弃不用。第二号热情的第一乐章开头令人印象深刻,相当具有震撼力。慢板时大提琴以布拉姆斯相当偏爱的拨奏出现,刻意地拨动听者的心弦。第三乐章六八拍的八分音符连奏,是十足别致的主题。第四乐章则是轮旋曲式,大提琴双弦的拉奏

    [阅读全文]...

2022-04-28 10:30:51
  • 古诗的魅力作文

  • 魅力
  • 古诗的魅力作文

      无论在学*、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的魅力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国五千年悠久文化,产生了许多的文字与文体,其中最有特色的,高度凝炼的便是诗歌,一首诗,就是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古诗散发出一种难以抗拒的魅力。

      读诗,让你成为一个有内蕴的人。王维的诗中有画,明明只是读诗,眼前却常常表现一幅幅画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并没有新奇的结构,奇特的想象,绚丽的情思,有的只是*淡如水,*乎白话的语言,可却有一种难以言喻的魅力,使人一遍又一遍的去读去品。其实,做人何尝不是这样呢?追求名利,跟随潮流,让自己金光闪闪,其实只是为了掩饰自己空白而又自卑的.心罢了。一个真正自信的,有才华的人并不需要这些外在的修饰,他仅仅是站在那里,就有一种让人折服的气场。“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的美才是真正的美,它是由内而外的。所以。读诗,让我们成为一个有内蕴的人吧!

      读诗,让你成为一个洒脱的人。时光易逝,一生几十年仿佛一眨眼就过去了,人于世光,如蚍蜉于天地,沧海之一粟,有时难免会产生一些伤怀。这时去读一读李白,苏轼的诗,去品味诗中的洒脱人生。“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狂放,“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淡然,他们活得随性,没有为世俗所累,难道不是这样吗?人生短短数十载,如果不能活得充实洒脱尽兴,岂不可惜?让我们做一个洒脱的人吧!

      读诗,让你成为一个正直的人。现在的人,少了一份“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决心,多了一份利欲熏心的贪婪,少了一份“安能摧眉折腰事*,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坚持,多了一份溜须拍马的奉承;少了一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的博爱,多了一份自私的贪心。所以,读诗,让我们成为一个正直的人。

      古诗,就像茶一样,初入口只觉苦涩,但却有绵长的回味,期中蕴含了无数做人的道理,需要仔细品读,这大概就是古诗的魅力吧!

    [阅读全文]...

2022-01-11 02:54:16
  • 古典诗词的艺术手法

  • 艺术
  • 古典诗词的艺术手法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小编整理的古典诗词的艺术手法,供参考!

      古典诗词中的点染艺术手法

      点染,是国画的术语。原指画家在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后来借用到古诗词中来,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方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染。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作者要抒发的感情。

      柳永《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摧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雨霖铃·寒蝉凄切》是宋代词人柳永的作品。此词上片细腻刻画了情人离别的场景,抒发离情别绪;下片着重摹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状。刘熙载说“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 全词遣词造句不着痕迹,绘景直白自然,场面栩栩如生,起承转合优雅从容,情景交融,蕴藉深沉,将情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堪称抒写别情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婉约词的代表作。

      一、正染

      就是“染”的内容与“点”的内容在情感的方向上是一致的,是并列或递进关系。

      辛弃疾《摸鱼儿》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此词是一首忧时感世之作,全词托物起兴,借古伤今,融身世之悲和家国之痛于一炉,沉郁顿挫,寄托遥深。上片描写抒情主人公对春光的无限留恋和珍惜之情;下片以比喻手法反映全词情调婉转凄恻,柔中寓刚。词中表层写的是美女伤春、蛾眉遭妒,实际上是作者借此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慨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词中的“闲愁最苦”是点,升华前文,然后用“休去倚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来染,丰富、具象“闲愁最苦”:他有抗金的决心,有杀敌的本领,却没有报国的机会;空耗着自己的生命,虚度着自己的`年华,百无聊赖、闲愁最苦;他无法解脱交织在心中的这种压抑、也最怕在烟柳夕阳中登楼远眺,因为那落日残阳的光景,太像南宋目前江河日下的危弱形势,叫人看了心肠断裂。

      二、反染

      就是“染”的内容与“点”的内容在情感的方向上是相反的,用对比、对照、反衬手法形成巨大反差,更能撼动读者。

      辛弃疾《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此词通过对作者早年抗金队豪壮的阵容和气概以及自己沙场生涯的追忆,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形象。全词通篇皆染,最后一句是点。“染”的部分描写了一个报国杀敌忠君国建功立业的英雄形象,“醉里挑灯看剑”的运筹帷幄,“沙场秋点兵”的壮怀激烈,“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冲锋陷阵,“赢得生前身后名”的千古流芳。结句“可怜白发生”如雷霆乍惊,猛地一“点”,将前面“染”的万仗豪情一下子打入万仗深渊,原来前面“染”的只是一场梦,现实中却是失意得一世无成的“白发”生。意思是说:可惜功名未就,头发就白了,人也老了。这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全首词气势磅礴,充满了鼓舞人心的壮志豪情,代表了作者的豪放风格。

      三、问答染

      就是点染以问答形式出现,“点”是问、“染”是答。

      高适《除夜作》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此诗写除夕之夜,游子家人两地相思之情,深思苦调,委曲婉转,感人肺腑。诗精练含蓄,用语质朴浅*而寓情深微悠远。诗中“客心何事转凄然?”以问的形式来“点”明除夜思乡之情的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以答的形式来“染”:染的部分极妙,不写自己思乡,偏说家人想念自己,诗人巧妙地运用“对写法”,把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为婉曲含蕴。“霜鬓明朝又一年”,“今夜”是除夕,所以明朝又是一年了,由旧的一年又将“思”到新的一年,这漫漫无边的思念之苦,又要增添新的白发了。作者正是把双方思之久、思之深、思之苦,集中地通过除夕之夜抒写出来了,完满地表现了诗的主题思想。

    [古典诗词的艺术手法]相关文章:

    1.夏季古典诗词名句

    [阅读全文]...

2022-02-09 16:56:59
  • 古诗词,超浪漫的文艺古诗词_绝句古诗词

  • 浪漫,文艺
  • 古代的诗人寥若晨星,古代的绝句古诗如汪洋大海。这些经典,永久流传,启迪我们的前先之路。好句摘抄网为您收集《古诗词,超浪漫的文艺古诗词》,推荐这些经典的古诗绝句。

    比较浪漫一点的古诗词有哪些呢?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一篇超浪漫的文艺古诗词,分享给大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那就一起跟随小编过来看看吧

    1、【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秦观《鹊桥仙》】

    2、【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3、【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

    4、【识尽千千万万人,终不似、伊家好。施酒监《卜算子赠乐婉》】

    5、【记得那年花下,深夜,初识谢娘时。韦庄《荷叶杯》】

    6、【知我意,感君怜,此情须问天。温庭筠《更漏子》】

    7、【人非木石皆有情,不如不遇倾城色。白居易《李夫人》】

    8、【莫将琼萼等闲分,留赠意中人。晏殊《少年游重阳过后》】

    9、【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陈与义《临江仙》】

    10、【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西洲曲》】

    超文艺古诗词:第二篇

    11、【含笑问檀郎,花强妾貌强?檀郎故相恼,须道花枝好。《菩萨蛮》】

    12、【回廊一寸相思地,落月成孤倚。 纳兰性德《虞美人》】

    13、【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黄景仁《绮怀》】

    14、【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牛希济《生查子》】

    15、【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

    16、【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卢仝《有所思》】

    17、【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张先《千秋岁》】

    18、【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李贺《苏小小墓》】

    19、【阿娇初著淡黄衣,倚窗学画伊。张泌《蝴蝶儿》】

    20、【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李白《长干行二首》】

    让古诗绝句涵养我们的心灵吧!为我们迎接人生的更多挑战提供更多的力量,在此,小编推出了专题古诗词,请您欣赏。

    [阅读全文]...

2021-11-29 15:56:55
  • 论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

  • 艺术,文学
  • 论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

      在日常学*、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论《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内容摘要]:《古诗十九首》东汉末年无名文人所作的五言抒情诗,他们大多抒写游子、思妇的主题,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深受当时文人的喜爱。它的艺术特色显著的表现在四个方面:情景交融、借事寄情的技巧;意蕴深长的比兴手法;深衷浅貌的语言;生动传神的叠字艺术。它们融合成一种直抒感兴、曲尽衷情而委婉动人的独特风格,被后世文人奉为五言抒情诗的典范。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抒情比兴语言叠字

      汉代文坛,名气最大的是辞赋,成就最高的是散文,相对冷落的是诗坛。但是,在*诗歌史上,汉代诗歌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尤其是素有“风余诗母”[1]之称的《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萧统编的《文选》。产生于东汉末年社会震荡、政治混乱之际,主要反映下层知识分子漂泊蹉跎、游宦无门的境遇和生活感受,并抒发了他们离别相思的感伤、人生苦短的惆怅、知音难觅的悲哀和对世态炎凉的愤恨等世俗情怀,富于鲜明的时代特色。《十九首》非一人一时之作,其作者大抵是地主阶级中下层的失意之士。它形式短小,皆为咏叹人生的抒情之作,自问世以来,便一直受到后世文人的推崇和称赞。诗论家们往往将《古诗十九首》和《诗经》、《楚辞》相提并论,王世懋《艺圃撷余》称它为“五言诗经”,钟嵘的《诗品》说:“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2]刘勰称它为“五言之冠冕也”[3]。《古诗十九首》之所以能得到如此之高的评价,不仅是因为“感时伤世、相思离别”的思想内容与主题情感,还在于它那温婉含蓄、*易淡远的独特艺术风格。下面,就《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长于抒情,感时伤怀,意切情真

      1.融情入景,情景交融。

      《古诗十九首》的主要艺术特色是长于抒情,具有惊心动魄的真情美。其抒情方法往往是用事物来烘托,融情入景,寓景于情,二者密切结合,达到天衣无缝、融合的境界。如《迢迢牵牛星》(之十),通篇写长空寂寥、河汉皎洁的秋夜景色,牵牛、织女二星一水相隔不能相聚。而情在其中,表现了男女离別相思之苦。又如《青青河畔草》(之二)用河边青草和园中绿柳构成的融融春色,寄托了“荡子妇”对久行不归的丈夫的思念和烦闷。又如《驱车上东门》(之十三)用洛阳北邙山墓地的凄凉景色,烘托出一种悲涼死寂的气氛,从而更适宜于表现诗人失望于现实的颓废感情。这些都是把人物置于特定的环境气氛之中,用特定的景色以烘托人物的情感。

      感情是抽象的,要刻画离愁、别恨、哀伤、怨思等等,是不容易的,堆砌一连串的形容词也不会引起读者共鸣,《古诗十九首》却把抽象的感情用具体的事物表达出来。如“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行行重行行”)“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涉江采芙蓉”)“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衣裳!”(“明月何皎皎”)从身体的消瘦(“衣带日已缓”)、容颜的衰老(“岁月忽已晚”)和实际的行动(“采芙蓉”、“引领”、“徒倚”、“垂泪”、“出户”、“入房”、“泪沾衣”)来显示久别愁思的痛苦。又如:“回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回车驾言迈”)由看见的景物烘托出内心的悲伤。

      2.借事寄情,委婉真切

      《古诗十九首》还善于通过某种生活情节抒写作者的内心活动,通过叙事渗透抒情,使诗中主人公的形象更鲜明突出。《古诗十九首》注重借鉴《离骚》的抒情性,同时“‘古诗’将叙事与抒情合二为一,词意婉转,诗思纤密,明显呈现出一种低回要眇的美学风貌。”[4]古诗充分体现了*古代诗歌那种单纯而优美的抒情性格。如《西北有高楼》写士子失意。它并不抽象地写他如何怀才不遇,失意彷徨,却写“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通过高楼听曲这一具体事件的描绘,无意中流露了对那位歌者的同情;“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从而表明了主人公对那个闻声而未见面的人是一个旷世知音;也表明了自己生不逢时的寂寥;最后希望化为双鸿鹄同她一起奋翅高飞,更表明了主人公是个如何奋发有为,而又四顾无侣的形象。又如《凛凛岁云暮》(之十六)一首描写一个思妇怀念良人,梦醒后惆怅伤感的情绪。这是一个蝼蛄悲鸣、凉风凄厉的冬夜,诗中的女主人思念着她的丈夫睡不着觉。她想到天气已寒,而游子还没有寒衣,想到寄锦衾,路途又是如此遥远。想来想去,忽然笃念旧好的良人枉驾来迎,她喜出望外地想,从此携手同归,长相亲爱,这是多么快乐啊!岂料那良人“既来不须臾,又不处重闱”,竟自无情地走了。心里十分懊恼,原来却是一梦。她当时恨不得飞到良人那边。引领遥望,好像良人还走的不远。此时这位女主人似梦非梦,似醒非醒,只觉得凉风拂面,蝼蛄满耳,潮水般的眼泪直涌出来,沾湿了双扉。写道这里,一个孤独无聊的思妇形象就如在目前。这样抒情叙事双管齐下的写法还很多,《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等篇都是如此。

      作为*古典诗歌由民间走向文人自觉创作的标志,《古诗十九首》在抒情艺术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二、善用比兴,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比兴”是*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宋代朱熹比较准确地说明了“比、兴”作为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地比喻,使其特征更加具体生动、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古诗十九首》在艺术手法上,就是继承和发展了《诗经》、《楚辞》惯用的“比兴”手法,衬映烘托,比兴兼用,着墨不多,言*旨远,用得意境深远、贴切自然。

      《古诗十九首》中的比喻俯拾皆是,多达23处。如: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青青陵上柏》

      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驱车上东门》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驱车上东门》

      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客从远方来》

      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明月皎夜光》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今日良宴会》

      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明月皎夜光》

      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东城高且长》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行行重行行》

      ……

      其中,《冉冉孤生竹》是成功运用比喻的诗篇:

      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与君为新婚,兔丝附女萝。

      兔丝生有时,夫妇会有宜;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

      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

      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

      全诗十六句,纯用比喻的六句,结合比喻的四句,只有“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四句和末尾两句直接叙事抒情。可见,利用比喻表情达意,是本诗的突出特点。前二句“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诗人用简洁的笔墨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图景:一株纤细柔弱的竹子,孤零零地生长在大山的曲坳处。以柔弱的竹子比喻孤弱女子,以泰山比喻游子。诗中女主人公暗示自己本无兄弟姊妹,生长深闺,尚在未嫁,有如孤竹之隐于山坳。下面又用兔丝、女萝有蔓而密,缠绵不解之意,比喻男女之情难舍难分,缠绵固结。诗人并没有就此停止,而是用双起单承的办法,连贯而下,再用兔丝之生长有时,既比喻女子正值青春盛颜,又兴起夫妇生活无比和谐。以上四句,是女主人公对自己婚后生活的美好憧憬。“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四句告诉我们,理想和现实往往天差地远。女子和千里之外的人缔结婚姻,相隔甚远,相见实难。下面“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四句,选用了与其命运十分相似的蕙兰花作比,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使之显得含蓄蕴藉,韵味无穷。“含英扬光辉”,是花的颜色,也是人的丰采;是花的“时”,也是人的“时”。“过时而不采”,应“轩车来何迟”;“将随秋草萎”,就是“思君令人老”的意思。这套比喻,不但形象鲜明,而且在忧愁幽思中不可遏制地散发出一种强烈的青春的生活气息,抒发了青春不长,红颜易老,自伤迟暮的感慨。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情感内涵,使它显得更加饱满,更加生动了。

      如果说《冉冉孤生竹》里大都是比喻的话,那么《迢迢牵牛星》则是通篇作比。诗中借助民间“牛郎织女”的故事,通过诗人的想象,塑造了一个勤劳的织女形象,着力刻画了织女隔着银河而不能与爱人相会的愁苦。勤劳的织女与心爱的人儿*在咫尺,却又远在天涯,字里行间透露出对阻碍这对夫妇团聚的恶势力的憎恨。这不仅仅是描写了一个天上的故事,而是对当时社会状况的一个非常真切的反映。《迢迢牵牛星》与同类篇章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运用了全篇作比的方法,使这首短诗产生了巨大的容量,给人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艺术使命。

      《古诗十九首》中许多诗篇都能巧妙的起兴发端,很少一开始就抒**感。而且,《古诗十九首》中的“兴”是比较复杂的,并非单纯的“起兴”,有的是在开头“起兴”,如《青青陵上柏》以“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起兴,见出孤高正直、磊落坦荡的情怀,然后引发人生短促的处世感慨;《明月皎夜光》以悲秋起兴,铺排秋夜明月繁星及时节物候变化,渲染炎凉气氛;《明月何皎皎》使用“月”这一意象起兴发端,引发诗人的忧愁不寐的思绪;《涉江采芙蓉》、《庭中有奇树》用采择芳条鲜花以赠情侣的情节起兴。但也有的在中间“起兴”,如《行行重行行》以思妇自叙口吻倾诉别离相思之苦,在料想疑虑丈夫心情时,用“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起兴,“胡马”“越鸟”皆不忘本,由此衬托出“游子不顾返”的不是,集中体现她压抑不住的内心痛苦。有的是“比中有兴”或“兴中有比”,如“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用“孤竹”兴起下文顾影自怜、闺中寂寞的新婚少妇,这是两句含蓄的比兴语,但同时又以柔弱的竹子比喻孤弱女子,以泰山比喻游子。还有的是“兴中有兴”,如《冉冉孤生竹》首句用“孤竹”起兴,而下文以“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比喻女子的青春盛颜,以“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比喻青春逝去,又兴起美人迟暮的意思。

      总之,《古诗十九首》中的“兴”和“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融合使用,形成了兴而比的特征。比兴手法的运用,加强了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了诗歌的韵味和形象感染力,使得《古诗十九首》永远散发出迷人的魅力。

      三、语言*易,深衷浅貌,语短情长。

      在语言方面,古代诗论家有过许多精辟的见解。“《古诗十九首》不作艰深之语,无冷僻之词,而是用最明白晓畅的语言道出真情至理。浅浅寄言,深深道款,用意曲尽而造语新警,从而形成深衷浅貌的语言风格。”[5]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指出:“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6]明代的谢榛也认为《古诗十九首》“格古调高,句*意远,不尚难字,而自然过人矣”,“**道出,且无用工字面,若秀才对朋友说家常话,略不作意。”[7]《古诗十九首》诗中没有刻意雕琢的华丽词句,外貌看似*淡,但仔细咀嚼斟酌,就知道这些好像陈年醇酒,其味无穷,犹如顺口说来。浅*而不浅薄,通俗而不庸俗,似乎从肺腑中自然流淌出来,十分自然。

      如:《行行重行行》(之一)中,前两句“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简单的文字,*浅的句子,表面看来没有什么突出的地方,但细心分析,就会发现写得思绪千里,柔肠百转。首句“行行”动词重叠,使得诗歌形象处在连续的动态之中,暗示路途漫长,再一重复,“行行”、“行行”表示路途更加漫长而遥远,有走不尽的意思。说明“生别离”的缘由;表明相去之远、相别之久;暗示游宦或游学的无果而终;预示了会面的虚无和缥缈。“与君生别离”的“生”字,表明不应当别离而生生别离,这对于女主人公心灵上的伤痕,深锐刺痛,不难想见。最后两句“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表现了诗人的无奈、愁闷,只得搁下这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而给以恋人贴切的安慰和深长的祝愿,自然流露出这种相亲相爱、始终不渝的真挚情感。

      再如《去者日以疏》(之十四):

      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

      古墓犁为田,古柏摧为薪;白杨多悲风,萧萧愁**。

      思还故里闾,欲归道无因。

      全诗都用质朴自然的文字从容地写来,短短十句,就给我们营造出极具感染力的艺术境界。拿中间的写景来说,除了“白杨”两句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其余全用白描,其新旧之感、肃杀之气,全从客观物象中自然流露出来。日月随波,世事不常,以倏忽有限之生命竟有无法摆脱之羁绊,虽欲回归故里得享天伦,奈何“欲归道无因”。最后一句,**静静,但感情之复杂,心情之沉痛,直使人惨然变色。

      *易自然的语言,给予人们亲切、明朗、纯朴的感觉。说到语言的*易清新、一字千金,《十九首》中处处可见,如:“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孟冬寒气至》之十七)“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文采双鸳鸯,裁为合欢被。”(《客从远方来》之十八)这些句子,不掺杂任何扭捏做作,完全用一种清新简练的叙事口吻,好像诗人跟读者面对面谈话。而且,诗人的感情表露的那么坦率、单纯、明朗,完全没有装模作样,藏头露尾的形貌。

      其他诗中,《青青陵上柏》(之三)中“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今日良辰会》(之四)中“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飚尘”、《生年不满百》(之十五)中“生年不满百,常怀干岁忧”、《驱车上东门》(之十三)中“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等等,来形容人生短暂、岁月易逝,贴切形象,用语精警。《凛凛岁云暮》中的“眄睐”、“引领”;《明月何皎皎》中的“徘徊”、“彷徨”等词语,不仅描绘出人物外部动作,而且深刻地揭示出人物内心的感伤与失落,这样的抒情,用*易浅析、自然流畅的语言道出极深厚含蓄的感情,浑然天成,不着痕迹。

      四、巧用叠词,准确和谐,生动传神。

      《古诗十九首》在语言上的另一特色是叠词的运用。《文心雕龙》云:“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瀌瀌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喓喓学草虫之韵。”[8]顾炎武说“诗用叠字最难”,但《古诗十九首》中有十三首用叠字三十一处,共用了二十一個叠字。分别如下:

      行行——副词,形容行走不止的样子;

      青青——形容词,形容草木葱茏;

      郁郁——形容词,形容草木茂盛;

      盈盈——形容词,同“嬴”,美好的样子;

      皎皎——形容词,明亮之意;

    [阅读全文]...

2022-05-27 20:33:03
  • 古诗词,超浪漫的文艺古诗词_绝句古诗词

  • 文艺,浪漫,唯美
  • 古代的诗人寥若晨星,古代的绝句古诗如汪洋大海。这些经典,永久流传,启迪我们的前先之路。“励志的句子”为您收集《古诗词,超浪漫的文艺古诗词》,推荐这些经典的古诗绝句。

    比较浪漫一点的古诗词有哪些呢?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一篇超浪漫的文艺古诗词,分享给大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那就一起跟随小编过来看看吧

    1、【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秦观《鹊桥仙》】

    2、【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3、【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

    4、【识尽千千万万人,终不似、伊家好。施酒监《卜算子赠乐婉》】

    5、【记得那年花下,深夜,初识谢娘时。韦庄《荷叶杯》】

    6、【知我意,感君怜,此情须问天。温庭筠《更漏子》】

    7、【人非木石皆有情,不如不遇倾城色。白居易《李夫人》】

    8、【莫将琼萼等闲分,留赠意中人。晏殊《少年游重阳过后》】

    9、【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陈与义《临江仙》】

    10、【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西洲曲》】

    超文艺古诗词:第二篇

    11、【含笑问檀郎,花强妾貌强?檀郎故相恼,须道花枝好。《菩萨蛮》】

    12、【回廊一寸相思地,落月成孤倚。 纳兰性德《虞美人》】

    13、【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黄景仁《绮怀》】

    14、【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牛希济《生查子》】

    15、【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

    16、【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卢仝《有所思》】

    17、【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张先《千秋岁》】

    18、【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李贺《苏小小墓》】

    19、【阿娇初著淡黄衣,倚窗学画伊。张泌《蝴蝶儿》】

    20、【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李白《长干行二首》】

    让古诗绝句涵养我们的心灵吧!为我们迎接人生的更多挑战提供更多的力量,在此,小编推出了专题古诗词,请您欣赏。

    [阅读全文]...

2022-02-14 05:14:29
艺术的魅力古诗词 - 句子
艺术的魅力古诗词 - 语录
艺术的魅力古诗词 - 说说
艺术的魅力古诗词 - 名言
艺术的魅力古诗词 - 诗词
艺术的魅力古诗词 - 祝福
艺术的魅力古诗词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