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形容奸臣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形容奸臣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形容奸臣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形容奸臣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辨奸论
苏洵〔宋代〕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
昔者,山巨源见王衍曰:“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郭汾阳见卢杞曰:“此人得志。吾子孙无遗类矣!”自今而言之,其理固有可见者。以吾观之,王衍之为人,容貌言语,固有以欺世而盗名者。然不忮不求,与物浮沉。使晋无惠帝,仅得中主,虽衍百千,何从而乱天下乎?卢杞之奸,固足以败国。然而不学无文,容貌不足以动人,言语不足以眩世,非德宗之鄙暗,亦何从而用之?由是言之,二公之料二子,亦容有未必然也!
今有人,口诵孔、老之言,身履夷、齐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与造作言语,私立名字,以为颜渊、孟轲复出,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是王衍、卢杞合而为一人也。其祸岂可胜言哉?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凡事之不*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竖刁、易牙、开方是也。以盖世之名,而济其未形之患。虽有愿治之主,好贤之相,犹将举而用之。则其为天下患,必然而无疑者,非特二子之比也。
孙子曰:“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使斯人而不用也,则吾言为过,而斯人有不遇之叹。孰知祸之至于此哉?不然。天下将被其祸,而吾获知言之名,悲夫!
张咏察奸
佚名〔唐代〕
张咏尚书镇蜀日,因出过委巷,闻人哭,惧而不哀,亟使讯之。云:“夫暴卒。”乃付吏穷治。吏往熟视,略不见其要害。而妻教吏搜顶发,当有验。及往视之,果有大钉陷其脑中。吏喜,辄矜妻能悉以告咏。咏使呼出,厚加赏劳,问所知之由,令并鞠其事。
盖尝害夫,亦用此谋。发棺视尸,其钉尚在,遂与哭妇 , 俱刑于市。
奸老革
李东阳〔明代〕
奸老革,天下宁有许多贼?潼关以东大有人,悔不尽杀江都民。
民不欲多多即乱,安得龙舟数千夫八万。君不见江都城外入图侬,那能更到丹阳宫。
题养正图六十首 其二十七 旌贤去奸
弘历〔清代〕
委政国未治,宁无蔽下情。毁誉防左右,实迹使按行。
烹阿封即墨,齐威信英明。
感浙人某劾权奸事
曹家达〔清代〕
珍惜身名亦自贤,升沉何必问天渊。黄河止浊无馀策,白雪哀歌有独弦。
安得赵张威北使,枉将田宅咎东迁。自来卖国多谗殄,谁破中朝鹿马奸。
奸老革
李东阳〔明代〕
奸老革天下,宁有多许贼?潼关以东大有人,悔不尽杀江都民。民不欲多多即乱,安得龙舟数千夫八万。君不见江都城外人图侬,那能更到丹阳宫。
诛奸
方一夔〔宋代〕
握兵结眷冕旒前,牢落英雄二十年。虎殿寿觞人痛哭,鹃堂私语众喧传。
尔身不恤无埋地,此耻奚容共戴天。不有四明倡清议,至今蛟虎卧山渊。
九效 其七 奸萌
葛立方〔宋代〕
苗芃芃兮防莠,桂郁郁兮防蠹。欲苗实兮桂荣,必莠除兮蠹去。
吾有少陵之镵兮莠必耨,吾有尉佗之器兮蠹将奚逃。
发嘉颖兮昆崙,缭樛枝兮招摇。粒米狼戾兮乐复乐,长涂炎日兮又庇之以垂天之幄。
满江红 其一 偶览稗史载王文成梦郭景纯极言王导之奸反导阴主之也因为赋此
尤侗〔清代〕
好个夷吾,渡江后、久窥神器。谁更念、神州未复,江河顿异。
堪笑一生苏武节,曾无半点新亭泪。问乱臣、贼子出臣家,谁之罪。
王与马,久分据。敦与导,还同计。算败终为相,成当为帝。
漫惜伯仁由我死,太真拔舌斯何意。叹谁将、赵盾弑君看,书其事。
己未秋杪虏骑云扰圣主神断斥逐元奸台臣始有
姚勉〔宋代〕
窗纸暾红枕上知,破寒初听一声鸡。虽无风雨潇潇度,也胜邻家晓不啼。
白石似玉,奸佞似贤。——《抱朴子·内篇·袪惑》
眼孔浅时无大量,心田偏处有奸谋。——《醒世恒言·卷一》
法不一则奸伪起,政不一则朋党生——《旧唐书·本纪·卷七》
谦,美德也,过谦者怀诈。默,懿行也,过默者藏奸。——《格言联璧·持躬类》
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荀子·富国》
不明察,不能烛私;能法之士,必强毅而劲直,不劲直,不能矫奸。——《韩非子·孤愤》
不劲直,不能矫奸。——《韩非子·孤愤》
本富为上,末富次之,奸富最下。——《史记·七十列传·货殖列传》
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三国演义·第一回》
倒言反事以尝所疑,则**得。——《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
闻恶不可遽怒,恐为谗人泄忿;闻善不可就亲,恐引奸人进身。——《格言联璧·接物类》
凡人之大体,取舍同者则相是也,取舍异者则相非也。——《韩非子·奸劫弑臣》
治民者,禁奸于未萌——《韩非子·心度》
胜法之务莫急于去奸,去奸之本莫深于严刑。——《商君书·开塞》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弟子规·信》
奸邪之辈,即*地亦起风波,岂知神鬼有灵,不肯听其颠倒。——《围炉夜话·第二二则》
逞奸谋事,事难必其稳重,可惜他徒自坏心。——《围炉夜话·第五一则》
奸不容细,私告任坐使然也。——《韩非子·制分》
孙子曰: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苏洵《辨奸论》
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苏洵《辨奸论》
中兴诸将谁降敌,负国奸臣主议和。——于谦《岳忠武王祠》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诸葛亮《出师表 / 前出师表》
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苏洵《辨奸论》
夜行者能无为奸,不能禁狗使无吠己也。——《战国策·魏四·白珪谓新城君》
治天下之要,存乎除奸;除奸之要,存乎治官——《吕氏春秋·览·审分览》
万古分茅土,终不到,旧奸臣。——刘过《六州歌头·题岳鄂王庙》
堂堂大元,奸佞专权。——佚名《醉太*·堂堂大元》
邮亭下,有奸雄过此,仔细思量。——文天祥《沁园春·题潮阳张许二公庙》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苏洵《辨奸论》
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苏洵《辨奸论》
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苏洵《辨奸论》
当日奸谀皆胆落,*生忠义只心知。——王庭珪《送胡邦衡之新州贬所·其二》
功成却被权臣妒,正落奸谋。——周德清《满庭芳·看岳王传》
民贫则奸邪生——《通典·卷一》
奸臣竟菹醢,同恶随荡析。——杜甫《北征》
不知负国有奸雄,但说成功尊国老。——李清照《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
胡兵忽自天上来,逆胡亦是奸雄才。——李清照《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
誦六艺以饰奸,焚诗书而面牆。——潘安《西征赋》
日月常悬忠烈胆,风尘障却奸邪目。——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范晔《张衡传》
奸邪谗佞欺负之徒岂尽除去?——韩愈《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
故其大者亡国,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借以为资而起,至抉其种类,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欧阳修《五代史宦官传序》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苏洵《辨奸论》
昔者,山巨源见王衍曰: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苏洵《辨奸论》
然不忮不求,与物浮沉。——苏洵《辨奸论》
凡事之不*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竖刁、易牙、开方是也。——苏洵《辨奸论》
盗起而不知御,民困而不知救,吏奸而不知禁,法斁而不知理,坐糜廪粟而不知耻。——刘基《卖柑者言》
大逆未彰,奸利浚财,怙势作威,大刻于民者,无如之何,及夫郡邑,可谓理且安矣。——柳宗元《封建论》
吴蜀交疏,炎刘鼎沸,老魅成奸黠。——郑燮《念奴娇·周瑜宅》
又刘表自以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却,以观世事,据有当州,孤复定之,遂*天下。——曹操《述志令》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资治通鉴·汉纪三》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李世民《赐萧瑀》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饮中八仙歌》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扬子江》
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三国演义·第三回》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
狡兔尽则良犬烹,敌国灭则谋臣亡。——《韩非子·内储说下六微》
臣闻君子乐得其志,小人乐得其事。——《六韬·文韬·文师》
范增一去无谋主,韩信原来是逐臣。——严遂成《乌江项王庙》
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史记·太史公自序》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偽;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老子·道经·第十八章》
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易传·系辞传上·第八章》
君臣一梦,今古空名。——苏轼《行香子·过七里濑》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孟子·离娄章句下·第三节》
家贫出孝子,国乱显忠臣!——《增广贤文·下集》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
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一苗露水一苗草,一朝天子一朝臣。——《增广贤文·下集》
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岳飞《满江红·写怀》
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诸侯;慎静而尚宽,强毅以与人,博学以知服;*文章,砥厉廉隅;虽分国如锱铢,不臣不仕。——《礼记·儒行》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四节》
君疑臣则臣必死——《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九回》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佚名《北山》
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李白《九日龙山饮》
刑过不辟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篇》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五》
铁甲将军夜渡关,朝臣待漏五更寒,山寺日高僧未起,算来名利不如闲。——《济公全传·第二十四回》
爱臣太亲,必危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韩非子·爱臣》
先到为君,后到为臣。——《增广贤文·上集》
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戎昱《咏史 / 和蕃》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李商隐《贾生》
天下不患无臣,患无君以使之。天下不患无财,患无人以分之。——《管子·牧民》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李煜《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忠臣不借人以力,贞女不假人以色。——《列女传·贞顺传·楚白贞姬》
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三国演义·第一回》
激浊扬清,嫉恶好善,臣于数子,亦有一日之长。——《贞观政要·卷二·论任贤》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陆游《病起书怀》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明夷待访录·原臣》
善恶同,则功臣倦——《三略·上略》
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史记·七十列传·淮阴侯列传》
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明夷待访录·原臣》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李鸿章《临终诗》
但将千岁叶,常奉万年杯。——赵彦昭《奉和元日赐群臣柏叶应制》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君人者不可以不慎取臣,匹夫不可不慎取友。——《荀子·大略》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戚继光《望阙台》
凡人之大体,取舍同者则相是也,取舍异者则相非也。——《韩非子·奸劫弑臣》
鲁山山行
朝代:宋代
作者:梅尧臣
原文: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译文
清晨,连绵起伏的鲁山,千峰竞秀,忽高忽低,蔚为壮观,正好迎合了我爱好自然景色的情趣。
一路上,奇峰峻岭在眼前不断地变换,沉醉于一人在蜿蜒幽深的小路上游览的野趣,竟忘了走到了什么地方。
太阳高升,霜雪融落,山林显得愈加寂静空荡,笨熊正在缓慢地爬着大树,鹿儿正在悠闲地喝着小溪的潺潺流水。
看不到房舍,也望不见炊烟,我心中不禁疑问,山里是否也有人家居住?就在这时,忽听得远处云雾缭绕的山间传来一声鸡鸣。
注释
⑴鲁山:一名露山,在河南鲁山县东北,接*襄城县境。
⑵适:恰好。野情:喜爱山野之情。惬(qie):心满意足。
⑶随处改:(山峰)随观看的角度的变化而变化。
⑷幽径:小路。
⑸熊升树:熊爬上树。一作大熊星座升上树梢。
⑹何许:何处,哪里。
⑺云外:形容遥远。一声鸡:暗示有人家。
赏析
这首诗运用丰富的意象,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斑斓多姿的山景图:深秋时节,霜降临空,诗人在鲁山中旅行。山路上没有其他人,诗人兴致勃勃,一边赶路一边欣赏着千姿百态的山峰和山间的种种景象。仿佛从云外传来的一声鸡鸣,告诉诗人有人家的地方还很远很远。
这是一首五律,但不为格律所缚,写得新颖自然,曲尽山行情景。
山路崎呕,对于贪图安逸,怯于攀登的人来说,“山行”不可能有什么乐趣。山野荒寂,对于酷爱繁华,留恋都市的人来说,“山行”也不会有什么美感和诗意。此诗一开头就将这一类情况一扫而空,兴致勃勃地说:“适与野情惬”——恰恰跟作者爱好山野风光的情趣相合。下句对此作了说明:“千山高复低。”按时间顺序,两句为倒装。一倒装,既突出了爱山的情趣,又显得跌宕有致。“千山高复低”,这当然是“山行”所见。看见了山野非常喜爱,心中很满足,群山连绵起伏的,时高时低,一个“惬”字,足以体会出当时作者心满意足的心情。“适与野情惬”,则是“山行”所感。首联只点“山”而“行”在其中。
颔联进一步写“山行”。“好峰”之“峰”即是“千山高复低”;“好峰”之“好”则包含了诗人的美感,又与“适与野情惬”契合。说“好峰随处改”,见得人在“千山”中继续行走,也继续看山,眼中的“好峰”也自然移步换形,不断变换美好的姿态。第四句才出“行”字,但不单是点题。“径”而曰“幽”,“行”而曰“独”,正合了诗人的“野情”。着一“迷”字,不仅传“幽”、“独”之神,而且以小景见大景,进一步展示了“千山高复低”的境界。山径幽深,容易“迷”;独行无伴,容易“迷”;“千山高复低”,更容易“迷”。着此“迷”字,更见野景之幽与野情之浓。
颈联“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互文见意,写“山行”所见的动景。“霜落”则“林空”,既点时,又写景。霜未落而林未空,林中之“熊”也会“升树”,林中之“鹿”也要“饮溪”;但树叶茂密,遮断视线,“山行”者很难看见“熊升树”与“鹿饮溪”的野景,作者特意写出“霜落”、“林空”与“熊升树”、“鹿饮溪”之间的因果关系,正是为了表现出那是“山行”者眼中的野景。惟其是“山行”者眼中的野景,所以饱含着“山行”者的“野情”。“霜落”而“熊升树”,“林空”而“鹿饮溪”,很是闲适,野趣盎然。
苏轼《高邮陈直躬处士画雁》诗云:“野雁见人时,未起意先改。君从何处看,得此无人态?无乃枯木形,人禽两自在!······”梅尧臣从林外“幽径”看林中,见“熊升树”、“鹿饮溪”,那正是苏轼所说的“无人态”,因而就显得“自在”。熊“自在”,鹿“自在”,看“熊升树”、“鹿饮溪”的人也“自在”。
欧阳修《六一诗话》云:“圣俞尝语余曰:‘诗家虽主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必能状难状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此联就可以说是“状难状之景如在目前”。而且还“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熊升树”、“鹿饮溪”而未受到任何惊扰,见得除“幽径”的“独行”者而外,四野无人,一片幽寂;而“独行”者看了。“熊升树”,又看“鹿饮溪”,其心情之闲静愉悦,也见于言外。从章法上看,这一联不仅紧承上句的“幽”、“独”而来,而且对首句“适与野情惬”作了更充分的表现。
全诗以“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收尾,余味无穷。杜牧的“白云生处有人家”,是看见了人家。王维的“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是看不见人家,才询问樵夫。这里又是另一番情景:望*处,只见“熊升树”、“鹿饮溪”,没有人家;望远方,只见白云浮动,也不见人家;于是自己问自己:“人家在何许”呢?恰在这时,云外传来一声鸡叫,仿佛是有意回答诗人的提问:“这里有人家哩,快来休息吧!”两句诗,写“山行”者望云闻鸡的神态及其喜悦心情,都跃然可见、宛然可想。
东溪
朝代:宋代
作者:梅尧臣
原文: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短短蒲耳齐似剪,**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译文
我来到东溪边观赏溪景,面对着水中的孤石迟迟舍不得上船离开。野鸭在岸边睡着,充满闲情逸趣;老树伸展着秀丽的枝干,繁花似锦,惹人喜爱。溪旁短短的蒲草整齐得似乎经过修剪,*坦的沙岸,洁白的沙石仿佛多次被粗选细筛。我虽然迷上了这里但不得不回去,傍晚到家马儿已累得精疲力衰。
注释
⑴东溪:即宛溪,在作者家乡安徽宣城。溪发源于天目山,至城东北与句溪合,宛、句两水,合称“双溪”。溪中多石,水波翻涌,奇变可玩。
⑵野凫:野鸭。
⑶蒲茸:初生的菖蒲。
⑷住不得:再不能停留下去了。
⑸薄暮:黄昏。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诗,写得意新语工,结构严密,体现了诗人的一片闲情逸致。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诗人专门乘舟到东溪去看水,一是说明东溪水好,再就是诗人自己“爱闲”’整天挣扎在名利场中的过客是无暇欣赏山水的;第二句写到了东溪,登山孤屿,被眼前的美景所陶醉,不由地流连忘返。“发船迟”正见此意。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短短蒲茸齐似剪,**沙石净于筛”,四句具体描绘东溪风光。坐临孤屿,诗人看到的是野鸭眠岸,老树着花,短短蒲茸和**沙石,**常常的野鸭在岸边栖息,诗人竟看到了其中的闲意,不是“闲人”哪有此境界?这正是推己及物,物我两忘。又看到老树着花,盘枝错节,人老心红,焕发了诗人的青春气息。“无丑枝”新颖俏皮,恬淡悠然的心绪又一次得到深化。再看那“齐似剪”的蒲茸,“净于筛”的沙石更觉赏心悦目,心灵也得到了净化。
结句“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风景虽好,但不是自己的久居之地。“情虽不厌”回应了首句的“发船迟”,天色已晚,“住不得”说出了心中的无奈,薄暮催人回,车马也劳顿了一天了。
创作背景
皇佑五年(1053),梅尧臣居母丧回到家乡。他徜徉于家乡秀丽的景色中,写了不少诗,寄托对山水及人生的情趣。这首诗作于至和二年(1055)乡居时。
辨奸论
朝代:宋代
作者:苏洵
原文: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着。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
昔者,山巨源见王衍曰:“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郭汾阳见卢杞曰:“此人得志。吾子孙无遗类矣!”自今而言之,其理固有可见者。以吾观之,王衍之为人,容貌言语,固有以欺世而盗名者。然不忮不求,与物浮沉。使晋无惠帝,仅得中主,虽衍百千,何从而乱天下乎?卢杞之奸,固足以败国。然而不学无文,容貌不足以动人,言语不足以眩世,非德宗之鄙暗,亦何从而用之?由是言之,二公之料二子,亦容有未必然也!
今有人,口诵孔、老之言,身履夷、齐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与造作言语,私立名字,以为颜渊、孟轲复出,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是王衍、卢杞合而为一人也。其祸岂可胜言哉?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凡事之不*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竖刁、易牙、开方是也。以盖世之名,而济其未形之患。虽有愿治之主,好贤之相,犹将举而用之。则其为天下患,必然而无疑者,非特二子之比也。
孙子曰:“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使斯人而不用也,则吾言为过,而斯人有不遇之叹。孰知祸之至于此哉?不然。天下将被其祸,而吾获知言之名,悲夫!
译文及注释
事情的发展必定会有一定的结局,道理有它原本就该如此的规律。天下只有表现冷静的人,才能从细微之处预见到日后将会发生的显著变化。月亮周围出现了晕圈预示着将要刮风,房屋的石柱返潮湿润预示着将要下雨,这是人人皆知的事。人事的发展变化,情理和形势之间的因果关系,也是空疏渺茫难以尽知,千变万化而无法预先料到的,怎么能和天地阴阳的变化相比?即便是贤能的人对此也有所不解。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由于喜爱和憎恨扰乱了他们的内心,利害关系又影响了他们的行动啊!
从前山巨源见到王衍,说:“将来给天下百姓带来灾难的,一定是这个人!”郭汾阳见到卢杞,说:“这个人一旦得志,我的子孙就会被他杀得一个不留!”现在分析一下他们所说的话。其中的道理是可以料想到的。依我看来,王衍之为人,从容貌和谈吐上,确实具备了欺世盗名的条件。但是他不妒忌别人,不贪图钱财,只是随大流。如果晋朝当时没有惠帝这个*,当政者即使只是一个中等的君主,就算是有成百上千个王衍这样的人,又怎能扰乱天下呢?卢杞那样的奸诈,确实足以败坏国家。但是他不学无术,容貌不足以动人,言谈不足以蒙蔽社会,如果不是遇到德宗这样的鄙陋昏庸的君主,又怎能受到重用呢?由此说来,山、郭二公对王、卢二人所作的预言,也未必完全如此啊!
现在有人嘴里背诵着孔子、老子的话,亲身实践着伯夷、叔齐的行为,收罗了一批追求名声和不得志的士人,相互制造舆论,私下里互相标榜,以为自己是颜渊、孟轲再世,然而他们为人阴险狠毒,和一般人的志趣不同。这是把王衍和卢杞合成一个人了。他在社会上酿造的祸害还能说得完吗?脸面脏了不忘洗脸,衣服脏了不忘洗衣,这本是人之常情。现在他却不是这样,身穿奴仆的衣服,吃猪狗的食物,头发蓬乱得像囚犯,表情哭丧着像家里有人去世,却在那里大谈《诗》《书》,这难道说是人的真实的心情吗?凡是办事不*人情的,很少不成为大奸大恶之辈,竖刁、易牙、开方就是这样的人。此人借助当世享有盛名之力,来促成他尚未形成气候的祸患。虽然有励精图治的君主,敬重贤才的宰相,也还是会选拔并重用他的。这样,他将成为天下的祸患,是必定无疑的了,这就不只是王、卢二人所能比拟的。
孙子说:“善于用兵的人,并没有显赫的功勋。”如果这个人没有被重用,那么我的话就有些过头了,而此人就会有怀才不遇的感慨。谁又能知道祸患会达到上述这种地步呢?不然的话,天下将要蒙受他的祸害,而我也会获取卓有远见的名声,那就太可悲了!
注释
①静者:指能够冷静地观察周围事物而做出合理结论的贤人。
②天地阴阳之事:指自然现象。古人认为自然界有阴阳二气,二气交互发生作用,便产生了形形*的自然变化。
③贤者:旧说以为是影射欧阳修。据史*载,曾巩曾向欧阳修推荐王安石的文章,欧阳修大加赞赏,并帮助王安石考取了进士。
④山巨源:山涛(205—283),字巨源,晋初人,任吏部尚书,为当时的“竹林七贤”之一。他喜好评论人物,对王衍的评价不高。王衍(256—311):字夷甫,晋初人,任尚书令、太尉。衍有盛才,常自比子贡。当时晋室诸王擅权,他周旋于诸王间,唯求自全之计,后死于战乱之中。
⑤郭汾阳:即郭子仪(697—781),唐华州(今属陕西)人,累官至太尉、中书令,曾*定安史之乱,破吐蕃,以一身系国家安危者二十年,后封为汾阳郡王,世称郭汾阳。卢杞:字子良,唐滑州(今河南滑县一带)人,唐德宗时任宰相,搜刮民财,排斥异己。杞相貌丑陋,好口辩。后被贬职死于外地。
⑥忮(zhi):嫉恨。
⑦惠帝:晋惠帝(290—306在位),晋开国君主司马炎之子,以痴呆闻名。他在位时不理朝政,大权旁落,终导致“八王之乱”,晋室随之衰败。
⑧眩(xuan):通“炫”,惑乱。
⑨德宗:唐德宗(780—805在位),唐代晚期的庸君,他削去郭子仪的兵权,重用卢杞,导致朝政紊乱。
赏析
把《辨奸论》全文连贯起来看,在写作目的上,作者确有所指,而所指的具体人物,作者又未点明。我们也没有必要进行烦琐考证。仅就立意谋篇上来说,本文确属古文中的名篇。
作者提出的“见微知着”的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要轻视小事情,大事情都是由小事情积累而成的。“防微杜渐”早就是古人奉为圭臬的名言。正如清人吴楚材所说:“见微知着,可为千古观人之法。”
本文突出的成功之处在于谋篇。文章开始先将天象和人事进行比较,指出了人事比天象更难掌握,并说明这是由于“好恶”和“利害”所形成的必然结果。言之有理,持之有故,不能不令人首肯。接着,又通过历史上山涛、郭子仪对王衍、卢杞的评论,说明了山、郭二人的评论虽有一定道理,但也有所疏漏,这就为下文的“今有人”起了铺垫作用。本文的第三段是作者倾注全力发泄的部分,将“今有人”的种种表现尽情地加以刻画,一气呵成,有如飞瀑狂泄,其笔锋之犀利,论证之严谨,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而在结尾处,作者又留有余地地提出两种可能出现的情况,这就使人感到作者所持的公允的态度。
作者在批评“有的人”时,把生活*惯(如不修边幅)也作为攻击的口实,未免失之偏颇了。但是,这点微疵并不足以影响本文的成就。
《诗经:臣工》
嗟嗟臣工,敬尔在公。
王厘尔成,来咨来茹。
嗟嗟保介,维莫之春,
亦又何求?如何新畲?
于皇来牟,将受厥明。
明昭上帝,迄用康年。
命我众人:
庤乃钱镈,奄观铚艾。
注释:
1、嗟:发语语气词,嗟嗟,重言以加重语气。臣工:群臣百官。
2、敬尔:尔敬。尔,第二人称代词;敬,勤谨。在公:为公家工作。
3、厘:通“赉”,赐。成:指成法。
4、咨:询问、商量。茹:调度。
5、保介:田官。介者界之省,保介者,保护田界之人。一说为农官之副,一说为披甲卫士,不取。
6、莫:古“暮”字,莫之春即暮春,是麦将成熟之时。
7、又:有。求:需求。
8、新畲:耕种二年的田叫新,耕种三年的田叫畲。
9、於:叹词,相当于“啊”。皇:美盛。来牟:麦子。
10、厥明:厥,其,指代将熟之麦;明,成,刘瑾《传通释》:“古以年丰谷熟为成。”
11、明昭:明明,谓明智而洞察。
12、迄用:终于。康年:丰年。
13、众人:庶民们,指农人。
14、庤:储备。钱:农具名,掘土用,若后世之锹。鎛:农具名,除草用,若后世之锄。
15、奄观:尽观,即视察之意。铚艾:铚,农具名,一种短小的镰刀;艾,“刈”的借字,古代一种芟草的大剪刀。铚、艾二字在这里转作动词,指收割作物。
译文:
喂,喂,群臣百官,
你们勤谨地从事公务。
王赐给你们成法,
你们要商量研究调度。
喂,喂,田官,
正是暮春时节,
还有什么事要筹画
该考虑怎样整治新田畲田了。
啊,多茂盛的麦子,
看来将要获得好收成。
光明伟大的上帝,
终于赐给丰年。
命令我的农人们,
收藏好你们的锹和锄,
我要去视察开镰收割。
赏析:
《周颂》是宗庙祭祀乐歌,“以其成功告于神明”,其中有十篇编为一卷,以这篇《臣工》为首,标明为《臣工之什》。这一篇和另几篇是农事诗(或与农副业生产有关的诗)。
这篇诗传说是周成王时代的作品。从诗的文本来看,确是周王的口气。全诗十五句,前四句训勉群臣勤谨工作,研究调度执行已经颁赐的有关农业生产的成法。下四句是训示农官(保介):暮春时节,麦子快熟了,要赶紧筹划如何在麦收后整治各类田地。再接下四句是称赞今年麦子茂盛,能获得丰收,感谢上帝赐给丰年。最后三句说:命令我的农人们准备麦收,我要去视察收割。全诗脉络清楚,诗义很明白,确是一首歌颂周王关心农业生产,训勉群臣勤恳工作,贯彻执行国家发展农业的政策,感谢上天赐予丰收的乐歌。
全诗反映出周王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以农业为立国之本。周族是一个农业民族,依靠在当时处于先进地位的农业而兴国,建立王朝之后,进一步采取*生产力和推广农业技术等措施,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以之作为基本国策。周朝制度,周王直接拥有大片土地,由农奴耕种,称为“藉田”。每年春季,周王率群臣百官亲耕藉田,举行所谓“藉田礼”,表示以身作则。“藉田礼”中也祈祷神明,演唱乐歌。据西周文献,周王朝在立国之初就制定土地分配、土地管理、耕作制度的具体法规,如品种改良、土壤改良、水利建设以及轮种等耕作技术都包括在内。这一套法规,就是诗中所说的“成(法)”。当时鼓励开垦土地,又注重土壤改良,把田地分等级,耕二年称“新田”,三年称“畲”。为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朝廷规定了因地制宜的整治方法,如轮作、深翻、*整、灌溉、施肥等等,即诗中所说的“如何新畲”,周王要求臣民按颁布的成法去做。周朝重祭祀,祭礼众多,不但在开耕之前要向神明祈祷,而且在收获之后也向神明致谢,这篇诗中面对即将到来的丰收,自然也要向神明献祭,感谢“明昭上帝,迄用康年”。当时的周王不但春耕去“藉田”,收割也去省视,末三句就是写这一内容。周王说:锹、锄暂时用不着了,要收好,准备镰刀割麦子吧。他对农业生产很熟悉,指示比较具体,这进一步反映了国家对农业的重视。
此诗究竟产生在怎样的具体环境,历来解说就很不一致了。有人说是“藉田礼”之歌,驳者以为诗中所指暮春麦熟,不是“藉田礼”举行的春耕时节;有人说是“庙祭”之歌,驳者以为诗中并无祭事;有人说是庙祭后周王对助祭诸侯说的话,驳者以为诗中明明是对臣工的训勉。诸家成篇累牍的解说,颇多分歧,但是,这并不影响读者对此诗基本内容的理解。所以,有的学者如今只说这是“赞颂周王省耕、劳群臣、祈丰年的乐歌”(袁梅《诗经译注》)。具体细节,留待历史考据学家研究。
此诗的“王”,可信是成王。它编为《臣工之什》之首,下一篇《噫嘻》首句即直称“噫嘻成王”;因为这一篇用成王的口气,作为成王的训示,所以放在前面,它们都是歌颂成王的。殷商后王把歌颂先王省耕和祈祷神明的诗,配合乐舞,作为宗庙乐歌在一定的礼仪上演唱,也是为了追念先王的功业,继承先王重视农业生产的思想,继续贯彻执行以农立国的基本国策。所以,此诗和其他几篇农事诗都被编入《周颂》。从此诗的形式来看,全诗十五句,不分章,不用韵,与《周颂》其他作品相类,确是宗庙乐歌。
又:此诗的历代训诂也多歧义,主要是第三句的“成”字和第五句的“保介”一词。“成”字有释为“成绩”者,则句意为“王对你们的成绩给予赏赐”,亦通。兹仍以《诗集传》等书所释“成法”于上下文义更为圆通顺畅。“保介”一词,有人释为“执甲之士”,即周王左右卫士,有成篇的考据,终觉迂曲求深,未若释为“农官”更合情合理。当然古代官制官名时有变化,对这些细节问题,不妨求大同,存小异。
东城送运判马察院
朝代:宋代
作者:梅尧臣
原文:
春风骋巧如翦刀,先裁杨柳后杏桃。
圆尖作瓣得疏密,颜色又染燕脂牢。
黄鹂未鸣鸠欲雨,深园静墅声嗷嗷。
役徒开汴前日放,亦将决水归河槽。
都人倾望若焦渴,寒食已*沟已淘。
何当黄流与雨至,雨深一尺水一篙。
都水御史亦即喜,日夜顺疾回轻舠。
频年吴楚岁苦旱,一稔未足生脂膏。
吾愿取之勿求羡,穷鸟困兽易遯逃。
我今出城勤送子,沽酒不惜典弊袍。
数途必向睢阳去,太傅大尹皆英豪。
试乞二公评我说,万分岂不益一毛。
国给民苏自有暇,东园乃可资游遨。
译文
春天已至,万物复苏。春风如一位美丽而又心灵手巧的姑娘,迈着纤纤细步款款而来。她挥舞剪刀,尽情地展示那高超的女工技巧。她先裁出了柳叶,随着柳条袅袅依依地舞蹈;又裁出杏叶、桃叶,嫩嫩的,绿绿的,如小孩子的眉眼,似乎对着人笑。杏花开了,花瓣圆圆的,肥肥的;桃花开了,花瓣尖尖的,厚厚的。桃花、杏花开满枝头却毫不拥挤,既不太稀,也不太密,显得疏密得当。风姑娘还精心地打扮这些花朵,给它们穿上了红的,白的,粉红的衣服,白的如雪,红的如胭,真是艳丽无比,将春天装点的万紫干红,灿烂生辉。
在这大好的春光里,虽然即将分别,可大家的心情倒还不坏。为什么呢?原来,许久以来,京城江南一带正遭受旱灾,天已经很长时间没有下雨了,汴河已经绝流很久,不能通航,身为转运判官的马遵被困京城好久回不到江南任上。而现在天气已经有所好转,那整日吵闹的黄鹂停止了呜叫,深深的园子里,幽静的沟壑中不时传来鹁鸠嘈杂的喧叫声,这都是要下雨的征兆啊。而且,从事引黄河入汴河工程的夫役也已于前日被遣发。要不了多久,滚滚黄河之水就会通到汴河了,这样,断航日久的汴河通行在即,马遵也即将可以离京赴任,怎能不令人欢喜鼓舞呢?此时又何须悲悲切切呢?
长时间以来,都城里的人每天都引颈而望,盼望着早降甘霖,他们心情就像是那渴极的人盼望水喝一样的急切。寒食前夕,京城里大小沟渠都也已经疏通完毕,以便大雨下来时迅速地排洪。如果地面降水深一尺即可解除旱情,汴河水深一篙即可通航,等到大雨来临,黄河水也到来之时,不仅都城人民和吴楚人民得以解除旱象,而且汴河也畅行无阻了。马遵也不用再滞留京城,可乘着如刀之轻舟,顺流直下,夜兼程,回到江南了,那可更是皆大欢喜呀。
吴楚常常受到苦旱灾害的折磨,连年欠收,即使这回下一场透雨,庄稼可以得到一次较好收成,老百姓还是不能缓过气来。重税之下,老百姓没有办法生活下去,他们就会像无食之鸟、被困之兽一样,被迫逃亡。我今天出城去送马遵,不惜拿旧衣服去典押以便换取酒钱,买些酒好为他践行。
此次离开必定向雎阳的方向进发,太傅大尹都是大英雄大豪杰。请求友人将他上面讲的话请他们两人评一评,看看是否对于天下的人有好处。只有国家强盛富足,人民才能得到复苏;只有人民温饱,有力耕作,国家才能富足。只有国家富足,人民安居乐业。要是地方太*,不生事端,那么就有时间跟马遵去遨游东园。
注释
①燕脂:同胭脂。
②黄鹏:均写即将下雨的征兆。俗语“天将雨,鸠逐妇”,见《埤雅》。
③嗷嗷:象声词,形容鸠逐其匹的嘈杂喧叫声。
④开汴(bian):疏浚汴河。放:停止。
⑤河槽:河床。
⑥寒食:节名,在清明前一天。沟已淘:谓汴京城中沟渠疏淘完毕。
⑦何当:多么合适,犹言正巧。黄流:指引来的黄河水流。
⑧脂膏:油脂,凝者为脂,释者为膏;喻人民的财物。
⑨求羡:征收额外的赋税。羡:盈余。唐代节度使等将正税常额之外加收的无名税收贡献朝廷,称为“羡余”。
⑩穷鸟困兽:喻百姓将如无食之鸟、被困之兽,被迫逃亡。
?典弊袍:拿破旧之袍典押。
?雎(sui)阳:今河南商丘,秦代曾于此置睢阳县.宋时称南京应天府。
?国给民苏:国家富裕充足,人民安居乐业。苏:困顿之后获得休养生息。
奸臣当到的古诗
形容奸臣的古诗
描写奸臣的古诗句子
邪奸的古诗
无奸不商的古诗
描写奸佞的古诗
含臣的古诗
臣与卿的古诗
带义臣的古诗
君臣的古诗
高启臣的古诗
带臣字的古诗
讽刺奸诈之人的古诗句
邢俊臣的古诗
君送臣的古诗
沈明臣的古诗
臣和霞字的古诗
骂佞臣的古诗
关于臣相的古诗
带有曦臣的古诗
形容忠奸难辨的古诗
古诗文对奸人的痛斥
梅尧臣的千古诗
关于大臣的古诗
有关老臣的古诗
梅尧臣的东溪古诗
关于邢俊臣的古诗
梅尧臣的古诗陶者
虚伪贪婪奸诈的古诗词
奸人坚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