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九曲连环的古诗拼音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九曲连环的古诗拼音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九曲连环的古诗拼音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九曲连环的古诗拼音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关于古诗问刘十九的拼音版
《问刘十九》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此诗描写诗人在一个风雪飘飞的傍晚邀请朋友前来喝酒,共叙衷肠的情景。诗以如叙家常的语气,朴素亲切的语言,通过写对把酒共饮的渴望,体现了朋友间诚恳亲密的关系。全诗简练含蓄,轻松洒脱,而诗句之间,意脉相通,一气贯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古诗问刘十九的拼音版,欢迎阅读与收藏。
《问刘十九》带拼音版原文:
lǜ yǐ xīn pēi jiǔ
绿蚁新醅酒,
hóng ní xiǎo huǒ lú
红泥小火炉。
wǎn lái tiān yù xuě
晚来天欲雪,
néng yǐn yī bēi wú
能饮一杯无。
《问刘十九》注释:
①刘十九:白居易留下的诗作中,提到刘十九的不多,仅两首。但提到刘二十八、二十八使君的,就很多了。刘二十八就是刘禹锡。刘十九乃其堂兄刘禹铜,系洛阳一富商,与白居易常有应酬。
②绿蚁:指浮在新酿的没有过滤的米酒上的绿色泡沫。醅(pēi):酿造。
绿蚁新醅酒:酒是新酿的酒。新酿酒未滤清时,酒面浮起酒渣,色微绿,细如蚁,称为“绿蚁”。
③雪:下雪,这里作动词用。
④无:表示疑问的语气词,相当于“么”或“吗”。
《问刘十九》翻译:
酿好了淡绿的米酒,烧旺了小小的火炉。
天色将晚雪意渐浓,能否一顾寒舍共饮一杯暖酒?
《问刘十九》创作背景:
《问刘十九》乃白居易晚年隐居洛阳,“天晚欲雪,思念旧人”时所作。刘十九是作者在江州时的朋友,作者另有《刘十九同宿》诗,说他是嵩阳处士。也有人认为此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年),但诗人时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不可能邀约洛阳故旧对饮。
《问刘十九》赏析:
全诗寥寥二十字,没有深远寄托,没有华丽辞藻,字里行间却洋溢着热烈欢快的色调和温馨炽热的情谊,表现了温暖如春的诗情。
诗句的巧妙,首先是意象的精心选择和巧妙安排。全诗表情达意主要靠三个意象(新酒、火炉、暮雪)的组合来完成。“绿蚁新醅酒”,开门见山点出新酒,由于酒是新*酿好的,未经过滤,酒面泛起酒渣泡沫,颜色微绿,细小如蚁,故称“绿蚁”。诗歌首句描绘家酒的新熟淡绿和浑浊粗糙,极易引发读者的联想,让读者犹如已经看到了那芳香扑鼻,甘甜可口的米酒。次句“红泥小火炉”,粗拙小巧的火炉朴素温馨,炉火正烧得通红,诗人围炉而坐,熊熊火光照亮了暮色降临的屋子,照亮了浮动着绿色泡沫的酒。“红泥小火炉”对饮酒环境起到了渲染色彩、烘托气氛的作用。酒已经很诱人了,而炉火又增添了温暖的情调。诗歌一、二两句选用“家酒”和“小火炉”两个极具生发性和暗示性的意象,容易唤起读者对质朴地道的农村生活的情境联想。后面两句:“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在这样一个风寒雪飞的冬天里,在这样一个暮色苍茫的空闲时刻,邀请老朋友来饮酒叙旧,更体现出诗人那种浓浓的情谊。“雪”这一意象的安排勾勒出朋友相聚畅饮的阔大背景,寒风瑟瑟,大雪飘飘,让人感到冷彻肌肤的凄寒,越是如此,就越能反衬出火炉的炽热和友情的珍贵。“家酒”、“小火炉”和“暮雪”三个意象分割开来,孤立地看,索然寡味,神韵了无,但是当这三个意象被白居易纳入这首充满诗意情境的整体组织结构中时,读者就会感受到一种不属于单个意象而决定于整体组织的气韵、境界和情味。寒冬腊月,暮色苍茫,风雪大作,家酒新熟、炉火已生,只待朋友早点到来,三个意象连缀起来构成一幅有声有色、有形有态、有情有意的图画,其间流溢出友情的融融暖意和人性的阵阵芳香。
其次是色彩的合理搭配。诗画相通贵在情意相契,诗人虽然不能像雕塑家、画家那样直观地再现色彩,但是可以通过富有创意的语言运用,唤起读者相应的联想和情绪体验。这首小诗在色彩的'配置上是很有特色的,清新朴实,温热明丽,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悦目怡神之感。诗歌首句“绿蚁”二字绘酒色摹酒状,酒色流香,令人啧啧称美,酒态活现让读者心向“目”往。次句中的“红”字犹如冬天里的一把火,温暖了人的身子,也温热了人的心窝。“火”字表现出炭火熊熊、光影跃动的情境,更是能够给寒冬里的人增加无限的热量。“红”“绿”相映,色味兼香,气氛热烈,情调欢快。第三句中不用摹色词语,但“晚”“雪”两字告诉读者黑色的夜幕已经降落,而纷纷扬扬的白雪即将到来。在风雪黑夜的无边背景下,小屋内的“绿”酒“红”炉和谐配置,异常醒目,也格外温暖。
最后是结尾问句的运用。“能饮一杯无”,轻言细语,问寒问暖,贴*心窝,溢满真情。用这样的口语入诗收尾,既增加了全诗的韵味,使其具有空灵摇曳之美,余音袅袅之妙;又创设情境,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诗人既可能是特意准备新熟家酿来招待朋友的,也可能是偶尔借此驱赶孤居的冷寂凄凉;既可能是在风雪之夜想起了朋友的温暖,也可能是*日里朋友之间的常来常往。而这些,都留给读者去尽情想象了。
通览全诗,语浅情深,言短味长。白居易善于在生活中发现诗情,用心去提炼生活中的诗意,用诗歌去反映人性中的春晖,这正是此诗令读者动情之处。
《问刘十九》诗从开门见山地点出酒的同时,就一层层地进行渲染,但并不因为渲染,不再留有余味,相反地仍然极富有包蕴。读了末句“能饮一杯无”,可以想象,刘十九在接到白居易的诗之后,一定会立刻命驾前往。于是,两位朋友围着火炉,“忘形到尔汝”地斟起新酿的酒来。也许室外真的下起雪来,但室内却是那样温暖、明亮。生活在这一刹那间泛起了玫瑰色,发出了甜美和谐的旋律……这些,是诗自然留给人们的联想。由于既有所渲染,又简练含蓄,所以不仅富有诱惑力,而且耐人寻味。它不是使人微醺的薄酒,而是醇醪,可以使人真正身心俱醉的。诗中蕴含生活气息,不加任何雕琢,信手拈来,遂成妙章。
作品充满了生活的情调,浅*的语言写出了日常生活中的美和真挚的友谊。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新郑,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袷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解连环古诗原文赏析
《解连环·留别姜石帚》是宋代诗人吴文英的词作。此词描写作者与姜石帚离别时的情景与感受,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深厚感情。全词抒写伤别之情,巧妙化用前人诗词名句,构思巧妙,涉笔新颖。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解连环古诗原文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解连环·留别姜石帚》作者为宋朝诗人吴文英。其古诗全文如下:
思和云结。断江楼望睫,雁飞无极。正岸柳、衰不堪攀,忍持赠故人,送秋行色。岁晚来时,暗香乱、石桥南北。又长亭暮雪,点点泪痕,总成相忆。
杯前寸阴似掷。几酬花唱月,连夜浮白。省听风、听雨笙箫,向别枕倦醒,絮扬空碧。片叶愁红,趁一舸、西风潮汐。叹沧波、路长梦短,甚时到得。
【前言】
《解连环·留别姜石帚》是宋代诗人吴文英的词作。此词写作者与忘年交姜夔离别时的情景与感受,词中巧妙地化用姜夔的诗词名句,以弟子的尊敬口吻表达了作者对姜夔深厚的师友之情。
【注释】
①结:一本作“积”。
②扬:亦写作“飏”。
【赏析】
此词“思和”一句起首,言作者与亦师亦友的姜白石分手,心中的思绪像天上的浮云翻翻滚滚不断涌现,因此化而为此“留别”词。“留别”,即留给别后留在原处的姜石帚,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即是。“断江楼”两句,谓登楼饯别。楼在江边,便于行人乘船远行,因而词人在江楼上告别姜先生。词人极目远眺,更是浮想联翩,并且对姜说:“不知这次分别后,我将去何处寄身?我正像那大雁远飞,却无终点可寻。”“正岸柳”三句,点明时值秋季。词人说:“岸边柳树已枯萎衰败不堪攀摘,但是姜先生为了挽留我还是忍心折下柳枝赠送给我。”“柳”,谐音“留”,古人于送别行人有折柳赠别之俗。从这儿可以看出吴姜两人交情并非泛泛,因此有这种虽是饯别,实想挽留的难舍难分的师友情,溢于言表。“岁晚”两句,直用白石最有代表性的诗词入其词中,一气呵成不留点痕。“暗香”,即白石自度曲《暗香》词;“石桥”,指《垂虹桥》诗。
白石因作《暗香》、《疏影》两词,范石湖喜赠歌妓小红。姜携小红过垂虹亭,是夜大雪,因赋《垂虹桥》诗:“自琢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曲终过尽杜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长亭暮雪”三句,也是套用姜的另一首自度曲《长亭怨慢》词意。姜在词序中已点明创作《长亭怨慢》是受到桓大司马“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这些话的启发。故在词中写有“阅人多矣,谁得似、长亭树。树若有情时,不曾得、青青如许!”梦窗套用姜词之意,说:”现在我与姜先生分别后,当岁末您再来这里,将能见到分植在那石桥南北*边的梅吐暗香;而长亭傍柳树上的残雪,却像先生思念我的`相思泪。因而你眼中所见的虽是梅花、石桥、柳树,心中自然涌现出您的杰作:即《暗香》、《垂虹桥》、《长亭怨慢》。”
过片“杯前”一句,转而实写饯别宴。言饯别宴上时间过得飞快,千言万语化成杯酒送别。“几酬花”两句,追想从前两人曾多次通宵畅饮在花前月下,并互相唱和。“省听风”三句,回忆两人相聚在清明时节。梦窗《风入松》词中有“听风听雨过清明”句,这里即以此意,暗指清明时节。此言两人曾在一个清明节,以笙箫作乐、侑酒,酒醒后,只见室外柳絮正满天飞扬。“絮飏空碧”正从上片“岸柳衰不堪攀”生发出来。“片叶”两句,转入正题。作者说:“一叶小舟将要像花瓣似的随水东去,而我也就要乘着这小舟趁西风起,潮汐顺时离此而去了。”“叹沧波”两句作结,显得无限惆怅。此处是说:“我嗟叹江海路遥,两个人这次分手,不知道在我短暂的梦境中可否到得先生这儿?”从这两句中,可以看出姜白石已年老衰弱,这次分别,词人担心与他再难见面了。
全词以弟子待先生的尊敬口吻与姜石帚分别时赠词,并且巧妙地运化姜夔的诗词入其词,由此也可定姜石帚即为姜夔。
卢纶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带拼音版
卢纶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古诗带拼音版,本诗虽区区二十个字,却写出了当时的实情:单于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率军溃逃,将军在“大雪满弓刀”的奇寒天气情况下准备率军出击。一起学*一下卢纶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古诗带拼音版,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古诗解释,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古诗赏析吧!1、卢纶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古诗带拼音版
sāixiàqǔyuèhēiyànfēigāo
塞下曲月黑雁飞高
lúlún
卢纶
yuèhēiyànfēigāo,chányúyèdùntáo。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yùjiāngqīngqízhú,dàxuěmǎngōngdāo。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2、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古诗解释
安静的夜晚没有月光,雁群飞得很高,匈奴的首领趁黑夜悄悄地窜逃。正要带领轻装快速的骑兵去追赶,大雪纷飞沾满身上弓刀。
3、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古诗赏析
诗由写景开始,“月黑雁飞高”并非眼中之景,而是意中之景。“单于夜遁逃”,敌人夜间行动,并非率兵来袭,而是借月色的掩护仓皇逃遁。后两句写将军准备追敌的场面,气势不凡。“欲将轻骑逐”,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不仅仅因为轻骑快捷,同时也显示出了一种高度的自信。最后一句“大雪满弓刀”是严寒景象的描写,突出表达了战斗的`艰苦性和将士们奋勇的精神。本诗虽区区二十个字,却写出了当时的实情。一逃一追把紧张的气氛全部渲染了出来。诗句虽然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营造了诗歌意蕴悠长的氛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拼音版
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那年在长安过重阳节的时候做的,是一篇思乡怀亲的名作。诗的前两句直接说自己思念家乡的亲人。首句由一个“独”字领起,接着又连两个“异”字,写出了自己的处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拼音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jiǔ yuè jiǔ rì yì shān dōng xiōng dì
九 月 九 日 忆 山 东 兄 弟
dú zài yì xiāng wéi yì kè
独 在 异 乡 为 异 客,
měi féng jiā jié bèi sī qīn
每 逢 佳 节 倍 思 亲。
yáo zhī xiōng dì dēng gāo chù
遥 知 兄 弟 登 高 处,
biàn chā zhū yú shǎo yī rén
遍 插 茱 萸 少 一 人。
译文
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注释
⑴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忆:想念。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⑵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⑶佳节:美好的节日。
⑷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⑸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赏析
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静,实则更加深沉。
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登高时佩带茱萸囊,据说可以避灾。茱萸,又名越椒,一种有香气的植物。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但会显得*直,缺乏新意与深情。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诗似乎更不着力。
创作背景
此诗原注:“时年十七。”说明这是王维十七时的作品。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九月九日是重阳节,*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俗。《太*御览》卷三十二引《风土记》云:“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萸房以插头,言辟热气而御初寒。”
【翻译】
我在异乡做客人的时候,每遇到佳节良辰时总会思念起家乡。
虽然我人在他乡,但早就想到今天是重阳节,故乡的兄弟们要登高望远,我想当他们在佩戴茱萸时,会发现只少了我一人不在。
【作者介绍】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塞下曲
卢 纶
línàncǎojīngfēng
林暗草惊风,
jiāngjūnyèyǐngōng
将军夜引弓。
píngmíngxúnbáiyǔ
*明寻白羽,
mòzàishíléngzhōng
没在石棱中。
作者背景
卢纶(748-800),唐代诗人。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大历十才子”之一,他的送别诗、写景诗很有特色。
注词释义
引弓:拉弓,开弓。
*明:清早。
白羽:本指箭秆上的羽毛,这里借指箭。
没:陷入。指箭射入很深。
古诗今译
黑暗的林中风吹草动,将军深夜拉动了强弓。黎明时寻找射出的箭,发现它深陷在巨石中。
名句赏析——“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这是卢纶反映军士生活最有名一首诗。塑造了一位将军的勇猛形象,篇幅极为简短,却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前两句写黑暗的夜晚,林深草密,惊风阵阵。诗中通过这样的环境描写,为将军拉弓射箭的壮举作了铺垫。传说汉代名将李广出猎时,远远看到草丛中的一块大石,以为是一只猛虎,急忙拉弓射去,箭头居然稳稳地扎入石头之中。这里借用李广的故事,来形容将军的勇猛和神力,的确是非常恰当的。全诗语言精练准确,描写生动传神。
竹里馆拼音古诗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竹里馆拼音古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古诗竹里馆王维带拼音版
zhú lǐ guǎn
竹里馆
wáng wéi
王维
dú zuò yōu huáng lǐ
独坐幽篁里,
dàn qín fù zhǎng xiào
弹琴复长啸。
shēn lín rén bú zhī
深林人不知,
míng yuè lái xiàng zhào
明月来相照。
2、古诗竹里馆王维翻译
注释
①选自《王右丞集笺注》(中华书局1985年版)卷十三。这是《辋川集》20首中的第17首。竹里馆,辋川别墅的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⑴幽篁(huáng):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幽深的竹林。
⑵啸(xiào):长声呼啸。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
⑶深林:指“幽篁”。
⑷相照:与“独坐”对应。
译文
月夜,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时而弹弹琴,时而吹吹口哨。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独坐幽篁,无人陪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3、古诗竹里馆王维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这首小诗总共四句。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且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这首诗同样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鹿柴古诗加拼音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诗词更是多不胜数。下面小编带来的是鹿柴古诗加拼音,希望对你有帮助。
鹿柴(zhài)
唐·王维
kōng shān bú jiàn rén
空 山 不 见 人 ,
dàn wén rén yǔ xiǎng
但 闻 人 语 响 。
fǎn jǐng rù shēn lín
返 景 入 深 林 ,
fù zhào qīng tái shàng
复 照 青 苔 上 。
古诗赏析
这首诗是王维后期山水诗的代表作《辋川集》中的一首。诗中描绘鹿柴附*的空山深林在夕阳返照下的幽静景色。
首句“空山不见人”直接描写空山的寂寥静谧。山之所以“空”,是因为杳无人迹。“不见人”三字,将“空”具体化。次句“但闻人语响”,以局部的有声反衬整体的寂静。通常情况下,山中尽管无人,但不会无声。“但闻”二字将瑟瑟风声、潺潺水声、唧唧虫声、啾啾鸟声统统排除开,只听见偶尔传来的几声“人语响”。表面上看,这几声“人语响”似乎打破了寂静,其实,一阵人语响过以后,空山又回到了万籁俱寂的境界之中。
三、四两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用夕阳返照来反衬深林的幽暗清冷。按理说,要描写幽暗的境界应回避光亮,诗人却偏偏写“返景入深林”。猛一看,这一抹微弱的斜晖似乎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了一丝光亮,其实恰恰相反。当“返景”的余晖透过斑驳的树影照在青苔上时,那一小块光亮与一大片幽暗所形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况且,那“返景”不仅微弱,而且短暂,一抹余晖转瞬逝去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更漫长的幽暗。
王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酬张少府》)。《辋川集》中的作品,大多着力描写自然景色的静美境界,前人认为这些诗不谈禅机而深得禅理,读之身世两忘,万念俱绝。这反映了王维晚年对现实冷漠的消极思想,但这些诗“诗中有画”的表现手法却具有不朽的美学价值。
本文中基本包含了古诗的大体内容,在准备小升初考试时,可以做复*材料看看,有助于语文考试诗词类题。
kōng shān bù jiàn rén
空 山 不 见 人 ,
dàn wén rén yǔ xiǎng
但 闻 人 语 响 。
fǎn yǐng rù shēn lín
返 景 入 深 林 ,
fù zhào qīng tái shàng
复 照 青 苔 上 。
作者背景
王维(701-760),唐代诗人。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他有多方面的艺术成就,人们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注词释义
鹿柴:地名,在今陕西蓝田县西南的终南山下。王维在这里有别墅。柴,读作zhài,同“寨”、“砦”。用于防守的栅栏、篱笆等。
但:只。
返景:夕阳的回光返照。景,读作yǐng,同“影”,这里指日光。
复:又。
青苔:深绿色的苔藓植物,生长在潮湿的地面上。
古诗今译
空旷的山中看不见人,只是能听见说话的声音。夕阳的光线射入深林,重新照映在青苔之上。
名句赏析
这首诗是王维的名作之一,写出了作者在山间别墅所观察到的山空林深、夕阳返照的黄昏景致。前两句写接*傍晚的时候,空旷的山间已经看不见人的踪影,只是从树林深处,还隐约能听到一些断续的话语声。这里的“响”,不是喧闹的意思,而是声音的意思。用一个“响”字衬托,更显出空山深林的幽静。后两句写夕阳的余辉,横斜地透过浓密的树林,重新照射在贴*地面的青苔上。由于林深树密,绿荫如盖,白天的阳光无法穿透。一个“复”字透出只有早晚横射的光线才能进入林中。这样一形容,更增添了一种寂静幽深的感觉。这首小诗,通过描写山林景致的“静”,来表达诗人心境的“静”,情景交融,意味深长。
元日古诗拼音版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元日古诗拼音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yuán rì
元 日
wáng ān shí
王 安 石
bào zhú shēng zhōng yī suì chú,chūn fēng sòng nuǎn rù tú sū
爆 竹 声 中 一 岁 除,春 风 送 暖 入 屠 苏。
qiān mén wàn hù tóng tóng rì,zǒng bǎ xīn táo huàn jìu fú
千 门 万 户 曈 曈 日,总 把 新 桃 换 旧 符。
注释
⑴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⑵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岁除:一年已尽。除,逝去。
⑶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⑷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⑸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也作春联。
王安石简介:
1021年,王安石的出生在临川的军guan家庭,从小天资聪明,喜好读书,有着过目不忘,下笔片刻即可成文的能力。王安石幼时经常因父亲工作变动,而云游四海。1037年,王安石在京城与曾巩相识,向欧阳修引荐了王安石。公元1042年,王安石考中了进士,出任为淮南节度判官。
当任期满时,王安石拒绝了进入馆阁的`好机会,到鄞县担任知县。在任上,王安石励精图治,兴修水利,置办学院,政绩颇佳。1051年,王安石拒绝了越级升官的机会,后被欧阳修举荐为谏官,也被王安石推辞。1058年,王安石写了一份主张变法的内容,递交给了宋仁宗。
当时宋仁宗并没有采纳,直到1070年,王安石担任了宰相,才正式开始了变法运动。可惜,变法运动触犯了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了反对。改革派与保守派两方,为了自己的利益,围绕变法展开了激烈的争辩。1074年,王安石被罢相,主持的变法运动正式结束。
1085年,宋神宗去世,宋哲宗登基。王安石因变法失败,遭到了保守派打压,多年来的政治诉求得不到实施,在生活中郁郁不得志。1086年,时年66岁的王安石病逝,被追赠为太傅,谥号为文。
结语:王安石的作品传承至今,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宝贵财富。以上便是小编整理收集的元日故事相关内容,谢谢阅读!
1、要喊成“一心敬你”,体现了对对方的尊重;
2、要喊成“哥俩好”,表示与对方的关系亲密;
3、一般喊“三星高照”;
4、要喊“四红四喜”或“四喜来财”,表示吉利的意思;
5、要喊“五魁首”;
6、喊“六六大顺”;
7、喊“巧到七”,意指牛郎织女七月七天河配;
8、则喊“八仙过海”;
9、喊“快喝酒”,也有简单地喊成“快”的。
10、则喊成“满堂红”或者“全到了(读liao音)”。
11、有呼“一心”和“一定恭喜”的。杜甫《高都护骆马行》有
12、“与人一心成大功”句,表同心;《古诗十九首》有“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表专心。精拳时,用来表示同心者饮,诚意者敬。
13、北方人呼词“二”皆以“二郎担山”为多,意是二郎神杨俄担山压日,来自劈山救母的传说。而南方则呼“两家好”、“哥俩好”更为盛行。
14、划拳时呼“三星高照”、“三元及第”以及“三状元”的为多。有些地方也有呼“三洋开泰”的。
15、有“四喜”、“四季发财”和“四美”等呼词。
16、五的呼词更多,有“五魁”、“五魁首”、“五子登科”和“五福”等。
17、有“六六大顺”、“六顺”等。
18、猜拳中拨呼“七巧”。
19、多呼“八马双杯”和“八仙庆寿”。呼“八马双杯”时,输者要饮酒双杯。有些地方也有呼“八仙过海”的。
20、又称“久长”(酒常)。酒友借此表人常聚,酒不尽。
21、划拳时多呼“十全齐到”或“全来到”。
22、要喊成“一心敬你”,体现了对对方的尊重;
23、要喊成“哥俩好”,表示与对方的关系亲密;
24、一般喊“三星高照”;
25、要喊“四红四喜”或“四喜来财”,表示吉利的意思;
26、要喊“五魁首”;
27、喊“六六大顺”;
28、喊“巧到七”,意指牛郎织女七月七天河配;
29、则喊“八仙过海”;
30、喊“快喝酒”,也有简单地喊成“快”的。
31、则喊成“满堂红”或者“全到了(读liao音)”。
九曲连环的古诗拼音
有九连环的古诗
有趣的连环古诗
连环喻的句子
苔的古诗连环画
九日古诗的拼音
九的古诗拼音版
鹅的古诗曲的拼音
环翠峪古诗的拼音
连环土味情话
崔九的古诗带拼音
九日的古诗拼音版
带拼音九字的古诗
西洲曲古诗的拼音
古诗渭城曲的拼音
隐藏真相的连环古诗
带拼音的古诗赠王九
拼音连句子
送崔九古诗的拼音版
古诗十九首的拼音
古诗歌曲的拼音
拼音的塞上曲古诗
古诗采莲曲的拼音
朝天曲的古诗拼音
塞下曲的古诗拼音
古诗送雀九带拼音的
成都曲的古诗拼音
关于古诗连环画的封面
在下曲带拼音的古诗
乌栖曲古诗的拼音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