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类似锄禾日当午这样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类似锄禾日当午这样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类似锄禾日当午这样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类似锄禾日当午这样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关于锄禾日当午古诗
《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的组诗作品。这组诗深刻地反映了*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接下来就由小编带来锄禾日当午古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悯农二首
李绅
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赏析
这两首小诗在百花竞丽的唐代诗苑,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但它却流传极广,妇孺皆知,不断地被人们所吟诵、品味,其中不是没有原因的。
首先,这两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这两首小诗所以有生命力,就有这一方面的道理。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盘中餐,这原是人们天天接触,顿顿必食的`,然而并没有谁想到把这粒粒粮食和农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联系在一起。诗人敏锐地观察到了,并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这就给人们以启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从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其次,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象第一首的前三句,从总体意义来说都是采用了鲜明的形象概括了农民在广大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的辛苦。这些辛苦并换来了大量的粮食,该说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后一句却凌空一转,来了个农夫犹饿死的事实。这样,前后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发读者从对比中去思考问题,得出结论,如此就比作者直接把观点告诉读者要深刻有力得多。再如第二首,作者在前两句并没有说农民种田怎样辛苦,庄稼的长成如何不易,只是把农民在烈日之下锄禾而汗流不止的情节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这种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体、深刻且真实。所以诗人最后用反问语气道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说服力。尤其是把粒粒粮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体微察细,形象而贴切。
最后,诗的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朗朗上口,容易背诵,也是这两首小诗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原因。
锄禾日当午古诗及赏析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两类。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锄禾日当午古诗及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悯农二首》全诗及注解
悯农
作者: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注释
⑴悯:怜悯。这里有同情的意思。诗一作《古风二首》。
⑵粟:泛指谷类。
⑶秋成:一作“秋收”。
⑷四海:指全国。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⑸餐:一作“飧”。
译文:
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种田的农夫却仍然有饿死的。
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落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
谁又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二、《悯农二首》赏析
第一首诗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这一问题。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第二首诗,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它*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
这两首小诗在百花竞丽的唐代诗苑,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但它却流传极广,妇孺皆知,不断地被人们所吟诵、品味,其中不是没有原因的。
首先,这两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这两首小诗所以有生命力,就有这一方面的道理。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盘中餐”,这原是人们天天接触,顿顿必食的,然而并没有谁想到把这粒粒粮食和农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联系在一起。诗人敏锐地观察到了,并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这就给人们以启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从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其次,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像第一首的前三句,从总体意义来说都是采用了鲜明的形象概括了农民在广大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的辛苦。这些辛苦并换来了大量的粮食,该说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后一句却凌空一转,来了个“农夫犹饿死”的事实。这样,前后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发读者从对比中去思考问题,得出结论,如此就比作者直接把观点告诉读者要深刻有力得多。再如第二首,作者在前两句并没有说农民种田怎样辛苦,庄稼的长成如何不易,只是把农民在烈日之下锄禾而汗流不止的情节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这种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体、深刻且真实。所以诗人最后用反问语气道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说服力。尤其是把粒粒粮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体微察细,形象而贴切。
最后,诗的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朗朗上口,容易背诵,也是这两首小诗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原因。
锄禾日当午全诗
在日常的学*、工作、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锄禾日当午全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悯农二首
唐代: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译文
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血汗?
注释
⑴悯:怜悯。这里有同情意思。诗一作《古风二首》。这两首诗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⑵粟:泛指谷类。
⑶秋收:一作“秋成”。子:指粮食颗粒。
⑷四海:指全国。闲田:没有耕种田。
⑸犹:仍然。
⑹禾:谷类植物统称。
⑺餐:一作“飧”。熟食通称。
赏析
第一首诗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劳动。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生动景象。“引满”是为了更有力“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巨大贡献和无穷创造力,这就使下文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勤劳农民以他们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悲剧”这一问题。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第二首诗,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汗珠,洒在灼热土地上。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形象,可谓一以当十。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生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说教,不是无病*;它*似蕴意深远格言,但又不仅以它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愤懑和真挚同情。
这两首小诗在百花竞丽唐代诗苑,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但它却流传极广,妇孺皆知,不断地被人们所吟诵、品味,其中不是没有原因。
首先,这两首诗所抒写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最熟悉事情。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某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这两首小诗所以有生命力,就有这一方面道理。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景象大概是人人*见,众人皆知,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残酷现实。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再如“盘中餐”,这原是人们天天接触,顿顿必食,然而并没有谁想到把这粒粒粮食和农民在烈日之下汗水联系在一起。诗人敏锐地观察到了,并凝聚成“粒粒皆辛苦”诗句。这就给人们以启迪,引人去思索其中道理,从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人受到深刻教育。
其次,诗人在阐明上述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形象和深刻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像第一首前三句,从总体意义来说都是采用了鲜明形象概括了农民在广大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辛苦。这些辛苦并换来了大量粮食,该说是可以生活下去,但最后一句却凌空一转,来了个“农夫犹饿死”事实。这样,前后情况形成鲜明对比,引发读者从对比中去思考问题,得出结论,如此就比作者直接把观点告诉读者要深刻有力得多。再如第二首,作者在前两句并没有说农民种田怎样辛苦,庄稼长成如何不易,只是把农民在烈日之下锄禾而汗流不止情节作了一番形象渲染,就使人把这种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体、深刻且真实。所以诗人最后用反问语气道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道理就很有说服力。尤其是把粒粒粮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体微察细,形象而贴切。
最后,诗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朗朗上口,容易背诵,也是这两首小诗长期在人民中流传原因。
锄禾日当午全诗
在日常的学*、工作、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锄禾日当午全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悯农二首
唐代: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译文
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血汗?
注释
⑴悯:怜悯。这里有同情意思。诗一作《古风二首》。这两首诗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⑵粟:泛指谷类。
⑶秋收:一作“秋成”。子:指粮食颗粒。
⑷四海:指全国。闲田:没有耕种田。
⑸犹:仍然。
⑹禾:谷类植物统称。
⑺餐:一作“飧”。熟食通称。
赏析
第一首诗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劳动。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生动景象。“引满”是为了更有力“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巨大贡献和无穷创造力,这就使下文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勤劳农民以他们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悲剧”这一问题。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第二首诗,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汗珠,洒在灼热土地上。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形象,可谓一以当十。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生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说教,不是无病**;它*似蕴意深远格言,但又不仅以它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愤懑和真挚同情。
这两首小诗在百花竞丽唐代诗苑,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但它却流传极广,妇孺皆知,不断地被人们所吟诵、品味,其中不是没有原因。
首先,这两首诗所抒写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最熟悉事情。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某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这两首小诗所以有生命力,就有这一方面道理。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景象大概是人人*见,众人皆知,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残酷现实。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再如“盘中餐”,这原是人们天天接触,顿顿必食,然而并没有谁想到把这粒粒粮食和农民在烈日之下汗水联系在一起。诗人敏锐地观察到了,并凝聚成“粒粒皆辛苦”诗句。这就给人们以启迪,引人去思索其中道理,从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人受到深刻教育。
其次,诗人在阐明上述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形象和深刻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像第一首前三句,从总体意义来说都是采用了鲜明形象概括了农民在广大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辛苦。这些辛苦并换来了大量粮食,该说是可以生活下去,但最后一句却凌空一转,来了个“农夫犹饿死”事实。这样,前后情况形成鲜明对比,引发读者从对比中去思考问题,得出结论,如此就比作者直接把观点告诉读者要深刻有力得多。再如第二首,作者在前两句并没有说农民种田怎样辛苦,庄稼长成如何不易,只是把农民在烈日之下锄禾而汗流不止情节作了一番形象渲染,就使人把这种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体、深刻且真实。所以诗人最后用反问语气道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道理就很有说服力。尤其是把粒粒粮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体微察细,形象而贴切。
最后,诗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朗朗上口,容易背诵,也是这两首小诗长期在人民中流传原因。
锄禾日当午全诗的意思
锄禾日当午名句出自《悯农二首》,而《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的组诗作品,这组诗深刻地反映了*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那么,锄禾日当午全诗是表达什么意思呢?接下来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关于《悯农二首》古诗的原文、翻译和赏析,欢迎阅读。
《悯农二首》
唐代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创作背景
根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大致可推定这组诗为李绅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年)所作。
译文
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
注释
⑴悯:怜悯。这里有同情的意思。诗一作《古风二首》。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⑵粟:泛指谷类。
⑶秋收:一作“秋成”。子:指粮食颗粒。
⑷四海:指全国。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⑸犹:仍然。
⑹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⑺餐:一作“飧”。熟食的通称。
赏析
第一首古诗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这一问题。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第二首古诗,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它*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
这两首小诗在百花竞丽的唐代诗苑,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但它却流传极广,妇孺皆知,不断地被人们所吟诵、品味,其中不是没有原因的。
首先,这两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这两首小诗所以有生命力,就有这一方面的道理。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盘中餐”,这原是人们天天接触,顿顿必食的,然而并没有谁想到把这粒粒粮食和农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联系在一起。诗人敏锐地观察到了,并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这就给人们以启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从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其次,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像第一首的前三句,从总体意义来说都是采用了鲜明的形象概括了农民在广大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的辛苦。这些辛苦并换来了大量的粮食,该说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后一句却凌空一转,来了个“农夫犹饿死”的事实。这样,前后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发读者从对比中去思考问题,得出结论,如此就比作者直接把观点告诉读者要深刻有力得多。再如第二首,作者在前两句并没有说农民种田怎样辛苦,庄稼的长成如何不易,只是把农民在烈日之下锄禾而汗流不止的情节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这种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体、深刻且真实。所以诗人最后用反问语气道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说服力。尤其是把粒粒粮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体微察细,形象而贴切。
最后,诗的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朗朗上口,容易背诵,也是这两首小诗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原因。
创作背景
根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大致可推定这组诗为李绅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所作。
锄禾日当午的全诗
《悯农二首》是唐代作者李绅的组诗作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锄禾日当午的全诗,欢迎大家的阅读。
原文
悯农
作者: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注释
⑴悯:怜悯。这里有同情的意思。诗一作《古风二首》。
⑵粟:泛指谷类。
⑶秋成:一作“秋收”。
⑷四海:指全国。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⑸餐:一作“飧”。
译文:
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种田的农夫却仍然有饿死的。
农民伯伯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落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
谁又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伯伯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经典赏析
第一首诗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伯伯的劳动。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作者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勤劳的农民伯伯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这一问题。作者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 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第二首诗,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伯伯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伯伯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伯伯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它*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作者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
这两首小诗在百花竞丽的唐代诗苑,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但它却流传极广,妇孺皆知,不断地被人们所吟诵、品味,其中不是没有原因的。
李绅
李绅(772—846)汉族,亳州(今属安徽)人,生于乌程(今浙江湖州),长于润州无锡(今属江苏)。字公垂。27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作有《乐府新题》20首,已佚。著有《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脍灸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李绅《古风二首 / 悯农二首》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水浒传·第十六回》
夫惜草茅者耗禾穗,惠盗贼者伤良民。——《韩非子·难二》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聂夷中《田家》
花下一禾生,去之为恶草。——聂夷中《公子家 / 公子行 / 长安花》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佚名《伐檀》
荆棘满野,而望收嘉禾者愚;私念满胸,而欲求福应者悖。——《格言联璧·悖凶类》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杜甫《兵车行》
村喜禾花实,峰看岭岫重。——赵汝愚《雨后送李将军还祠偕同寅饮一杯亭》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苍。——聂夷中《田家》
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许浑《登洛阳故城》
古道无人行,秋风动禾黍。——耿湋《秋日》
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佚名《麦秀歌》
麦秋正急又秧禾,丰岁自少凶岁多,田家辛苦可奈何!——张舜民《打麦》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佚名《七月》
松楸远*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许浑《金陵怀古》
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白居易《杜陵叟》
娟娟缺月隐云雾,濯濯嘉禾秀稂莠。——苏轼《石鼓歌》
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刘安 撰《嫦娥奔月 / 嫦娥飞天》
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孔*仲《禾熟》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孔*仲《禾熟》
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张籍《牧童词》
虽有玉山禾,不能疗苦饥。——李白《天马歌》
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王实甫《长亭送别》
汉家陵阙起秋风,禾黍满关中。——萨都剌《木兰花慢·彭城怀古》
虫思机杼悲,雀喧禾黍熟。——王维《宿郑州》
禾役穟穟,麻麦幪幪,瓜瓞唪唪。——佚名《大雅·生民》
黍稷重穋,禾麻菽麦。——佚名《七月》
燮理阴阳禾黍丰,调和中外无兵戎。——元稹《连昌宫词》
铎声连振起,镰子刈禾头。——元鹏《山中四咏》
岂知秋禾登,贫窭有仓卒。——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 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过隆中、桑柘倚斜阳,禾黍战悲风。——王质《八声甘州·读诸葛武侯传》
南顿张助于田中植禾,见李核,欲持去,顾见空桑中有土,因植种,以余浆灌溉,后人见桑中复生李,转相告语。——佚名《桑中生李》
晨出肆微勤,日入负禾还。——陶渊明《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禾黍高低六代宫,楸梧远*千官冢。——马致远《拨不断·布衣中》
草茅弗去,则害禾谷;盗贼弗诛,则伤良民。——《管子·明法解》
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吴兢《唐太宗吞蝗》
古城莽苍饶荆榛,驱马荒城愁**,魏王宫观尽禾黍,信陵宾客随灰尘。——高适《古大梁行》
天风拔大木,禾黍咸伤萎。——李白《寓言三首·其一》
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苏轼《凌虚台记》
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苏轼《喜雨亭记》
曰:十日不雨则无禾。——苏轼《喜雨亭记》
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苏轼《喜雨亭记》
禾麻芃芃,仓庾崇崇。——苏洵《张益州画像记》
秋,又取成周之禾。——左丘明《周郑交质》
南顿张助,于田中种禾,见李核,欲持去,顾见空桑,中有土,因植种,以余浆溉灌。——佚名《桑生李树》
岂若西山草,琅玕与丹禾。——阮籍《咏怀八十二首》
西溪禾早已尝新。——辛弃疾《浣溪沙·常山道中即事》
到头禾黍属他人,不知何处抛妻子。——张碧《农父》
去岁嘉禾生九穗,田中寂寞无人至。——白居易《牡丹芳》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李绅《古风二首 / 悯农二首》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辛弃疾《清*乐·村居》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王维《渭川田家》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唐寅《桃花庵歌》
布谷飞飞劝早耕,舂锄扑扑趁春睛。——姚鼐《山行·布谷飞飞劝早耕》
一帘鸠外雨,几处闲田,隔水动春锄。——张炎《渡江云·山阴久客一再逢春回忆西杭渺然愁思》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张籍《野老歌 / 山农词》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孟浩然《田家元日》
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王维《渭川田家》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酒无花锄作田。——唐寅《桃花庵歌》
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王维《春中田园作》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杜甫《兵车行》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乐府诗集《陌上桑》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杜甫《无家别》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七律二首·送瘟神》
水远山长双属玉,身闲心苦一舂锄。——黄庭坚《池口风雨留三日》
记得五陵豪杰墓,无酒无花锄作田。——唐寅《桃花庵歌》
重铸锄犁作斤,姑舂妇担去轮官,输官不足归卖屋。——元稹《田家词 / 田家行》
兰生谷底人不锄,云在高山空卷舒。——李白《赠从弟南*太守之遥二首》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曹雪芹《葬花吟》
采菱辛苦废犁锄,血指流丹鬼质枯。——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如今千万家,无一把锄犁。——姚合《庄居野行》
运锄耕劚侵星起,陇亩丰盈满家喜。——张碧《农父》
狙虽巧过人,不善操锄耰。——王安石《秃山》
秦既称帝,患兵革不休,以有诸侯也,于是无尺土之封,堕坏名城,销锋镝,锄豪杰,维万世之安。——司马迁《秦楚之际月表》
锄食难满腹,叶衣多丑躬。——孟郊《秋怀十五首》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曹雪芹《葬花吟》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曹雪芹《葬花吟》
饥锄荒寺菜,贫着陷蕃衣。——刘克庄《北来人》
农夫耕于田,数息而后一锄。——张翀《农夫耕田》
荷锄候雨,不如决诸。
锄草不除根,留下是祸根。
驱东复驱西,弃却锄与犁。——尤袤《淮民谣》
虽有荷锄倦,浊酒聊自适。——陶渊明《归园田居·其六》
不能效沮溺,相随把锄犂。——王粲《从军诗五首·其一》
头会箕敛者,合纵缔交;锄耨棘矜者,因利乘便。——庾信《哀江南赋序》
寸寸而取之,日夜以望之,锄、铚 、耰、艾,相寻于其上者如鱼鳞,而地力竭矣。——苏轼《稼说送张琥》
诛锄窃盗若神功,惠爱生灵如赤子。——韦庄《秦妇吟》
或浮若波涛,或碎若锄耨。——韩愈《南山诗》
呼唤携锄至,安排筑圃忙。——范成大《田舍》
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屈原《卜居》
乃曰当门不得不锄,山林之士,所以往而不返者耶!——黄庭坚《书幽芳亭记》
曾在俺庄东住,也曾与我喂牛切草,拽坝扶锄。——睢景臣《哨遍·高祖还乡》
桑梓外,锄耰渐入,柳坊花陌。——史达祖《满江红·九月二十一日出京怀古》
三春负锄相识,五月披裘见寻。——庾信《小园赋》
子赢锄以借父,训秦法而著色;耕让畔以闲田,沾姬化而生棘。——潘安《西征赋》
酒病妨开卷,春阴入荷锄。——林逋《小隐自题》
独把香锄泪暗洒,洒上花枝见血痕。——曹雪芹《葬花吟》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曹雪芹《葬花吟》
《悯农二首》
作者:李绅
原文:
(其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其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注释:
1、悯:怜悯。这里有同情的意思。诗一作《古风二首》。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2、粟:泛指谷类。
3、秋收:一作“秋成”。子:指粮食颗粒。
4、四海:指全国。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5、犹:仍然。
6、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7、餐:一作“飧”。熟食的通称。
诗意:
(其一)
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
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
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其二)
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
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
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
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赏析:
第一首诗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这一问题。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第二首诗,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它*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
这两首小诗在百花竞丽的唐代诗苑,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但它却流传极广,妇孺皆知,不断地被人们所吟诵、品味,其中不是没有原因的。
首先,这两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这两首小诗所以有生命力,就有这一方面的道理。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盘中餐”,这原是人们天天接触,顿顿必食的,然而并没有谁想到把这粒粒粮食和农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联系在一起。诗人敏锐地观察到了,并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这就给人们以启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从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其次,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m.ju.51tietu.net)像第一首的前三句,从总体意义来说都是采用了鲜明的形象概括了农民在广大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的辛苦。这些辛苦并换来了大量的粮食,该说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后一句却凌空一转,来了个“农夫犹饿死”的事实。这样,前后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发读者从对比中去思考问题,得出结论,如此就比作者直接把观点告诉读者要深刻有力得多。再如第二首,作者在前两句并没有说农民种田怎样辛苦,庄稼的长成如何不易,只是把农民在烈日之下锄禾而汗流不止的情节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这种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体、深刻且真实。所以诗人最后用反问语气道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说服力。尤其是把粒粒粮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体微察细,形象而贴切。
最后,诗的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朗朗上口,容易背诵,也是这两首小诗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原因。
端午日古诗
唐代: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俗,但祈蒲酒话升*。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译文
年少时,每逢佳节总爱生出许多情感,现在老了,谁还有心思*白无故去感慨万千;
不想跟从效仿悬挂艾草和驱邪符的'*俗,只希望饮一杯蒲酒,共话天下太*。
鬓边的白发一天天增加,石榴花如红锦般射目,年年应节而开;
在岁月面前无论是圣贤还是愚人都是瞬息过客,谁知道有几人湮没无闻,有几人名垂青史呢。
注释
少年:年轻。
艾符:艾草和驱邪符。
榴:石榴花。
贤愚:圣贤,愚蠢。
垂名:名垂青史。
鉴赏
这是作者感叹人生易老,年华易逝。选取特定的一个时间——端午节来说事,可见那时的端午节是非常热闹,很有节日气氛:挂艾草、悬蒲剑、饮蒲酒,划龙舟...但作者年事已高,不能参与,感到很泄气。诗的品质不是很好,也难寻一两句醒目的佳句。
锄禾日锄禾日当午的古诗
像锄禾日当午一样污的古诗
与锄禾日当午的古诗还
类似锄禾日当午这样的古诗
锄禾日当午的古诗名
读锄禾日当午的古诗
锄禾日当午的古诗画
锄禾日当午谁的古诗
放锄禾日当午的古诗
锄禾日当午的整首古诗
锄禾日当午的古诗是谁作的
锄禾日当午悯农的古诗
古诗中的锄禾日当午
锄禾日当午古诗是谁作的
锄禾日当午污的诗句
我想背锄禾日当午的古诗
古诗锄禾日当午的舞蹈
锄禾日当午的两首古诗
锄禾日当午李白的古诗
李白的古诗锄禾日当午
古诗锄禾日当午的名字
锄禾日当午的古诗儿歌
锄禾日当午古诗的作者是
搞笑的锄禾日当午的古诗
锄禾日当午这首古诗的原名
锄禾日当午等邪恶诗句
播放嗯锄禾日当午的古诗
锄禾日当午的古诗名字
锄禾日当午搞笑诗句
代表锄禾日当午古诗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