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三国阮籍的古诗

关于咏怀三国阮籍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咏怀三国阮籍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咏怀三国阮籍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咏怀三国阮籍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380) 语录(82) 说说(10) 名言(16) 诗词(1k+) 祝福(14k+) 心语(97)

  • 阮籍咏怀诗

  •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二妃游江滨。逍遥顺风翔。

      交甫怀佩环。婉娈有芬芳。

      猗靡情欢爱。千载不相忘。

      倾城迷下蔡。容好结中肠。

      感激生忧思。萱草树兰房。

      膏沐为谁施。其雨怨朝阳。

      如何金石交。一旦更离伤。

      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

      秋风吹飞藿。零落从此始。

      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杞。

      驱马舍之去。去上西山趾。

      一身不自保。何况恋妻子。

      凝霜被野草。岁暮亦云已。

      天马出西北。由来从东道。

      春秋非有托。富贵焉常保。

      清露被皋兰。凝霜沾野草。

      朝为媚少年。夕暮成丑老。

      自非王子晋。谁能常美好。

      *生少年时。轻薄好弦歌。

      西游咸阳中。赵李相经过。

      娱乐未终极。白日忽蹉跎。

      驱马复来归。反顾望三河。

      黄金百镒尽。资用常苦多。

      北临太行道。失路将如何。

      昔闻东陵瓜。*在青门外。

      连畛距阡陌。子母相钩带。

      五色曜朝日。嘉宾四面会。

      膏火自煎熬。多财为患害。

      布衣可终身。宠禄岂足赖。

      炎暑惟兹夏。三旬将欲移。

      芳树垂绿叶。青云自逶迤。

      四时更代谢。日月递参差。

      徘徊空堂上。忉怛莫我知。

      愿覩卒欢好。不见悲别离。

      灼灼西隤日。余光照我衣。

      回风吹四壁。寒鸟相因依。

      周周尚衔羽。蛩蛩亦念饥。

      如何当路子。磬折忘所归。

      岂为夸誉名。憔悴使心悲。

      宁与燕雀翔。不随黄鹄飞。

      黄鹄游四海。中路将安归。

      步出上东门。北望首阳岑。

      下有采薇士。上有嘉树林。

      良辰在何许。凝霜沾衣襟。

      寒风振山冈。玄云起重阴。

      鸣鴈飞南征。鶗鴂发哀音。

      素质游商声。凄怆伤我心。

    [阅读全文]...

2022-07-01 08:27:25
  • 阮籍咏怀诗的艺术特点(阮籍咏怀诗的思想内容)

  • 艺术,思想
  • 阮籍的诗,现存五言古诗八十二首,总称《咏怀诗》。它是阮籍*生诗作的总题,所咏并非一事,撰写并非一时。《夜中不能寐》是其中的第一首。《咏怀诗》的内容主要表现诗人在生活中的种种感慨,表现诗人蕴藏在内心的、无由发泄的痛苦、愤激及政治上的真正见解。正如颜延年所说:“阮在晋之代,常虑祸患,故发此咏耳”(见《文选·咏怀诗》李善注引)。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这是说,夜中不能入睡,起来独自坐着弹琴。显然是社会现实引起诗人的忧思萦怀,弹琴是为了排遣、发泄胸中的烦闷。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衿。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这四句是诗人深夜“不能寐”时的所见所闻。月光照在薄薄的帷帐上,清风吹动着他的衣襟。清风明月、良辰佳景,诗一般的境界,不仅不能引起诗人观赏的情趣,反而更觉得孤独和忧虑。后两句是写失群的鸿雁在野外哀叫,飞翔的鸟儿在北面林中悲鸣。吕向认为;孤鸿,喻臣贤孤独在外)翔鸟,指鸷鸟,以比权臣在*。此说可供参考。总之,这两句是诗人对表面*静而实际险恶的环境所作的渲染,以唤起人们对黑暗现实的联想。

    阮籍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深夜不寐而徘徊,眼前只有使人忧伤的景象。满目枪然之景,满耳凄楚之声,活画出一幅悲凉的社会图象,展现出一位忧国忧时的诗人自我形象,抒发了他生活在腐败的社会里的内心苦闷,以及看不见任何希望和出路的忧思。正如何掉所说:“籍之忧思所谓有甚于生者。”

    本诗结构布局的特色以明白表示忧郁的句子为中心,充分利用章句间的内在联系,通过气氛的渲染、形象的概括,使其他诗句统摄于这一中心,从而形成完整的统一体。因“不寐”而“起坐”,而“鸣琴”,暗示了烦忧之甚。“明月”“清风”是诗人寄忧之景物,“鉴椎”、“吹衿”表明只有清风明月才知“烦忧者”之心,这样加强了对凄清气氛的渲染。

    阮籍

    “孤鸿号”、“翔鸟鸣”又以形象的概括,进一步映衬了凄清、孤独的情景。“徘徊将何见”紧承所闻,与第一句“夜中不能寐”相照应,进一步激起烦忧者心底的无限愁绪,不得不“忧思独伤心”。“忧思独伤心”是全篇明写感情的句子,也是全诗的中心。

    本诗创造境界的特色诗人为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和客观事物相融合而创造一种艺术境界,出色地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为了表现满腹忧愁,他着意描绘了一个幽静的环境;而这一幽静的画面又富于动感,如“起坐”、“鸣琴”、“清风吹”、“孤鸿号”、“翔鸟鸣”。读者在动态的画面中,感受到的却是幽静,这是以动衬静的手法。

    阮籍

    本诗的语言特色有三:一、化用建安诗人成句。如“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两句,是从王粲《七哀诗》“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变化而来。“孤鸿号野外,翔鸟鸣北林”亦从曹植诗句“孤雁飞南游,翔鸟薄天飞”变化而来。二、语言不刻意雕琢而色采繁富,有着自然清丽的特色。三、丰富了五言诗的艺术技巧,使之更臻成熟。《夜中不能寐》是五言古诗,它不象*体诗那样讲究“谐声律”,但它却“工对仗”(中间四句基本对仗)。

    所以说,五言诗发展到阮籍,形式更加完美了。

    [阅读全文]...

2021-12-02 16:35:21
  • 阮籍:咏怀·夜中不能寐

  •   《咏怀·夜中不能寐》

      作者: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注释:

      1、《咏怀诗》是阮籍生*诗作的总题,不是一时所作。大多写生活的感慨,不外说人生祸福无常,年寿有限,要求超脱利禄的圈子,放怀远大。也有对当时政治的刺讥,但写得很隐晦。

      2、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此二句化用王粲《七哀诗》诗句:“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意思是因为忧伤,到了半夜还不能入睡,就起来弹琴。夜中,中夜、半夜。

      3、薄帷鉴明月:明亮的月光透过薄薄的帐幔照了进来。鉴,照。薄帷,薄薄的帐幔。

      4、翔鸟:飞翔盘旋着的鸟。鸟在夜里飞翔正因为月明。

      5、北林:《诗经·秦风·晨风》:“鴥彼晨风,郁彼北林。未见君子,忧心钦钦。如何如何,忘我实多!”*往往用“北林”一词表示忧伤。

      6、号:鸣叫、哀号。

      赏析:

      阮籍的诗大量运用了比兴象征、神话传说、以景寓情、借古讽今等表现手法,曲折隐晦地抒写愤世嫉俗、感慨郁闷的内心世界,形成了言*旨远的艺术风格。

      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他的《咏怀》82首是十分有名的抒情组诗。其中有些诗反映了诗人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在种种醉态、狂态掩盖下的内心的无限孤独寂寞、痛苦忧愤。有些诗表现了诗人害怕政治风险,希冀避世远祸的思想面貌;有些诗借古讽今,寄托了对时政的抨击或感慨,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关切;还有些诗嘲讽了矫揉造作的虚伪的礼法之士。总的来说,阮籍的《咏怀》诗以“忧思独伤心”为主要基调,具有强烈的抒*彩。在艺术上多采用比兴、寄托、象征等手法,因而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

      这是阮籍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中的第一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内心愤懑、悲凉、落寞、忧虑等复杂的感情。不过,尽管诗人发出“忧思独伤心”的长叹,却始终没有把“忧思”直接说破,而是“直举情形色相以示人”,将内心的情绪含蕴在形象的描写中。冷月清风、旷野孤鸿、深夜不眠的弹琴者,将无形的“忧思”化为直观的形象,犹如在人的眼前耳畔。读者可从诗中所展示的“情形色相”中感受到诗人幽寂孤愤的心境。但是那股“忧思”仅仅是一种情绪、一种体验、一种感受,人们可以领略到其中蕴涵的孤独、悲苦之味,却难以把握其具体的内容。“言在耳日之内,情寄八荒之外”,即是此诗显着的特点。

      其实,如果能透彻地了解阮籍其人,此诗也并不难解。阮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晋书·阮籍传》)。正如他“醉六十日”,以使文帝之“为武帝求婚于籍”,终于“不得言而止”(同上)一样,“酣饮”不过是他用以逃避现实的手段,内心的痛苦却是无法排遣的。史书中“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的描写,就正是他痛苦内心的深刻表现。所以这首诗,只要看他“孤”“独”二字,就不难“曲径通幽”了。

      此诗起首,诗人就把读者引入了一个孤冷凄清的夜境:“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酣饮为常”的诗人在此众生入梦之时,却难以入睡,他披衣起坐,弹响起了抒发心曲的琴弦。这是从实景来理解。然而,也不妨把这“夜”看成是时代之夜,在此漫长的黑夜里,“众人皆醉我独醒”,这伟大的孤独者,弹唱起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诗章。“英风截云霓,超世发奇声”(《其六十一》)呵!这两句诗,实际上是化用王桀《七哀诗》诗句:“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

      三四句诗人进一步描写这个不眠之夜。清人吴淇说:“‘鉴’字从‘薄’字生出……堂上止有薄帷。……堂上帷既薄,则自能漏月光若鉴然。风反因之而透入,吹我衿矣”(《六朝诗选定论》)。进一步,我们还可以从这幅画面的表层意义上,感受到诗人的旨趣。诗人写月之明,风之清,正衬托了自己的高洁不群;写“薄帷”、写“吹我襟”,真让人感觉冷意透背。这虽非屈子那种“登昆仑兮食玉英”的浪漫境界,但那种特立危行,不被世俗所理解的精神却是一致的。

      五六句,诗人着重从视觉、感觉的角度描写,五六句不但进一步增加了“孤鸿”“翔鸟”的意象,而且在画面上增添了“号”“鸣”的音响。这悲号长鸣的“孤鸿”“翔鸟”既是诗人的眼之物、眼前之景,又同时是诗人自我的象征,它孤独地飞翔在漫漫的长夜里,唱着一曲哀伤的歌。“北林”化用《诗经》“鴥(“音郁”)彼晨风,郁彼北林。未见君子,忧心钦钦”(《秦风·晨风》)之典,从而暗含了思念与忧心之意。“北林”与“外野”一起进一步构成了凄清幽冷之境界。

      结尾二句“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诗人的笔触从客体的自然回复到主观的自我,有如庄周梦为蝴蝶后“蘧(音“渠”)蘧然而觉”,心里有无限感慨,却又无处诉说,他也许想到许多许多:“壮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其三十九》),却“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其三十三》),“独坐空堂上,谁可与亲者”(《其十七》)。诗人只能永远得不到慰藉,只能是无限的忧思,孤独地徘徊,永恒的悲哀。

      纵观全诗,似是“反复零乱,兴寄无端”(沈德潜语),“如晴云出岫,舒卷无定质”(王夫之语),但如果把握了诗人“悲在衷心”的旨趣,就自可理解这首“旷世绝作”。“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钟嵘在《诗品》中对阮籍诗的评价,当是不易之论吧!

    [阅读全文]...

2022-07-22 03:22:54
  •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原文译文及赏析

  • 古诗文
  •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原文译文及赏析

      《咏怀八十二首》是魏晋时期文学家阮籍创作的一组诗。这八十二首诗主要抒写阮籍在魏晋易代的黑暗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感慨,抒发诗人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的痛苦与愤懑之情。这组诗被视为正始之音的代表,在*诗歌史上有开创的意义。下面是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原文译文及赏析,快来看看吧!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译文】

      夜中不能寐,夜里睡不着觉。

      起坐弹鸣琴。起床坐着弹琴。

      薄帷鉴明月,月光照在薄帷上。

      清风吹我襟。清风吹着我的衣襟。

      孤鸿号外野,孤鸿(天鹅)在野外哀号。

      翔鸟鸣北林。飞翔盘旋着的鸟在北林鸣叫。

      徘徊将何见?这时徘徊会看到些什么呢?忧思独伤心。

      【注释】

      ①炎光:日光。

      ②湍濑(tuúnlài团赖):水流沙石之上叫作湍,也叫濑。这句话的实际意思即指大水在沙石的河滩上流着。

      ③扶桑:传说中的神树名,据说太阳每早就从这棵树上升起。说法详见《山海经》、《十洲记》。

      ④长剑句:宋玉《大言赋》:“长剑梗邰伲葩倚天外。”以上二句是用弓挂扶桑,剑倚天外来衬托此篇所写的“雄杰士”的形象高大。

      ⑤砥砺,磨刀石。二句是说,和“雄杰士”的形象比较起来,泰山小得如同一块磨刀石,黄河窄得象一条带子。《史记高祖功臣侯者表》:“使河如带,泰山若砺,国以永宁,爱及苗裔。”这里袭用其句。

      ⑥庄周:战国时期的唯心主义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张虚无随化,是没落阶级的代言人。著有《庄子》。

      ⑦荣枯:本意是开花和枯萎,一般引申为生死、兴衰等含义。

      ⑧《庄子列御寇》云:庄子临死时,嘱咐门人们待他死后把他的尸体丢在旷野上,不必埋葬。门人说,怕让乌鸢啄食。庄子说,埋下去叫蝼蚁食,抛在上面叫乌鸢食,为什么要偏待乌鸢呢?以上四句是说,庄子虽然达观,但也不能长生不死;死后抛于旷野,也不能逃避乌鸢的啄食。

      ⑨雄杰士:阮籍所幻想的能摆脱人世,超然于天地之外的人物。他的《大人先生传》就是描绘的这样一个形象。

      ⑩功名:这里指道德名声。从此大:指一直响亮地传下去。

      【鉴赏】

      阮籍五言《咏怀》诗八十二首。这是第一首。阮籍《咏怀》诗(包括四言《咏怀》诗十三首),是他一生诗歌创作的总汇。《晋书阮籍传》说:“作《咏怀》诗八十余篇,为世所重。”这是指他的五言《咏怀》诗,可见他的'五言《咏怀》诗无散失。这八十二首诗是诗人随感随写,最后加以辑录的,皆有感而作,而非一时之作。虽然如此,第一首仍有序诗的作用,所以清人方东树说:“此是八十一首发端,不过总言所以咏怀不能已于言之故。”(《昭昧詹言》卷三)这是有道理的。

      阮籍生活在魏、晋之际,他有雄心壮志。《晋书阮籍传》说:“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由于当时政治黑暗,壮志难酬,所以陶醉酒中。其实酒并不能浇愁,他的忧愁和苦闷,终于发而为《咏怀》诗。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这两句出自王粲《七哀三首》(其二):“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王粲夜不能寐,起而弹琴,是为了抒发自己的忧思。阮籍也是夜不能寐,起而弹琴,也是为了抒发忧思,而他的忧思比王粲深刻得多。王粲的忧思不过是怀乡引起的,阮籍的忧思却是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产生的。南朝宋颜延之说:“阮籍在晋文代,常虑祸患,故发此咏耳。”(《文选》李善注引)李善说:“嗣宗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遇祸,因兹发咏。”这是说,阮籍生活在魏晋之际这样一个黑暗时代,忧谗畏祸,所以发出这种“忧生之嗟”。清人何焯认为:“籍之忧思所谓有甚于生者,注家何足以知之。”(《义门读*》卷四十六)何氏以为阮籍的“忧思”比“忧生之嗟”更为深刻,注家并不了解这一点。一般读者当然更是无法弄清究竟是何种“忧思”。不过,《晋书阮籍传》说:“(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登武牢山,望京邑而叹。”由此或可得其仿佛。史载诗人“善弹琴”,他正是以琴声来排泄心中的苦闷。这里以“不能寐”、“起坐”、“弹鸣琴”着意写诗人的苦闷和忧思。

      诗人没有直接点明诗中所抒发的“忧思”,却写道:“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写清澈如水的月光照在薄薄的帐幔上,写带有几分凉意的清风吹拂在诗人的衣襟上,造成一种凄清的气氛。这似乎是在写自然景色,但是,景中有人。因为在月光下徘徊的是诗人,清风吹拂的是诗人的衣襟。所以,可以说写景正是为了写人。这样写,比直接写人,更富有艺术效果,使人感到含蓄不尽,意味无穷。

      “孤鸿号野外,翔鸟鸣北林。”是继续写景。是写孤鸿在野外哀号,而盘旋的飞鸟在北林上悲鸣。如果说,上两句是写诗人的所见,这两句就是写诗人的所闻。所见者清风、明月,所闻者鸿号、鸟鸣,皆以动写静,写出寂静凄清的环境,以映衬诗人孤独苦闷的心情。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但是,《文选六臣注》中,吕延济说:“夜中,喻昏乱。”吕向说:“孤鸿,喻贤臣孤独在外。翔鸟,鸷鸟,以比权臣在*,谓晋文王。”好像诗中景物皆有所指,如此刻意深求,不免有些牵强附会。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在月光下,清风徐来,诗人在徘徊,孤鸿、翔鸟也在空中徘徊,月光朦胧,夜色苍茫,他(它)们见到什么:一片茫茫的黑夜。所以“忧思独伤心”。这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失望、愁闷和痛苦的心情,也为五言《咏怀八十二首》定下了基调。

      阮籍五言《咏怀八十二首》,是千古杰作,对*古代五言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是刘勰说:“阮旨遥深。”(《文心雕龙明诗》)钟嵘说:“厥旨渊放,归趣难求。”(《诗品》上)李善说:“文多隐避,百代之下,难以情测。”(《文选》卷二十三)都说明阮籍诗隐晦难解。阮诗隐晦难解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多用比兴手法。而这是特定的时代和险恶的政治环境及诗人独特的遭遇造成的。

      【作者简介】

      阮籍(210~263),三国魏诗人。字嗣宗。陈留(今属河南)尉氏人。竹林七贤之一,是建安七子之一阮r的儿子。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谨慎避祸的态度。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著有《咏怀》、《大人先生传》等。

      阮籍3岁丧父,家境清苦,勤学而成才。阮籍在政治上本有济世之志,曾登广武城,观楚、汉古战场,慨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当时明帝曹币淹觯由曹爽、司马懿夹辅曹芳,二人明争暗斗,政局十分险恶。曹爽曾召阮籍为参军,他托病辞官归里。正始十年(249),曹爽被司马懿所杀,司马氏独专朝政。司马氏杀戮异己,被株连者很多。阮籍本来在政治上倾向于曹魏皇室,对司马氏集团怀有不满,但同时又感到世事已不可为,于是他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或者闭门读书,或者登山临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缄口不言。钟会是司马氏的心腹,曾多次探问阮籍对时事的看法,阮籍都用酣醉的办法获免。

      司马昭本人也曾数次同他谈话,试探他的政见,他总是以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来应付过去,使司马昭不得不说“阮嗣宗至慎"。司马昭还想与阮籍联姻,籍竟大醉60天,使事情无法进行。不过在有些情况下,阮籍迫于司马氏的淫威,也不得不应酬敷衍。他接受司马氏授予的官职,先后做过司马氏父子三人的从事中郎,当过散骑常侍、步兵校尉等,因此后人称之为"阮步兵"。他还被迫为司马昭自封晋公、备九锡写过"劝进文“因此,司马氏对他采取容忍态度,对他放浪佯狂、违背礼法的各种行为不加追究,最后得以终其天年。

      在思想上,阮籍崇奉老庄。这一方面是鉴于当时险恶的政治形势,他需要采取谦退冲虚的处世态度,道家思想正好可以做他的精神依托,另一方面也是受了当时盛行的玄学的影响。阮籍也是魏晋玄学中的重要人物。他曾写过两篇著名的论文《通老论》、《达庄论》。不过阮籍并非纯宗道家,他对儒学也并不一概排斥,如他在《乐论》一文中就充分肯定孔子制礼作乐对于"移风易俗"的必要性,认为"礼定其象,乐*其心,礼治其外,乐化其内,礼乐正而天下*"。

      阮籍的论说文,都是阐述其哲学观念的,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思想,如《通老论》、《达庄论》、《通易论》、《乐论》等。这些论说文,都是采用"答客问"的辩难式写法,主人公则是"阮子"、"阮先生"或"先生"。所以读者从这些文章中,可以看到作者为自己塑造的玄学家形象。文章注重结构上的逻辑层次,一般都首尾照应,论证逐层深入,善于作抽象的、本质的分析,体现了魏晋时期思辩方式的进步。它们的语言风格比较朴素凝重,不尚华饰,稍有骈化的痕迹。

      阮籍是建安以来第一个全力创作五言诗的人,其《咏怀诗》把八十二首五言诗连在一起,编成一部庞大的组诗,并塑造了一个悲愤诗人的艺术形象,这本身就是一个极有意义的创举,一个显著的成就,在五言诗的发展史上奠定了基础,开创了新的境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对后世作家产生了重大影响。如晋左思、张载、陶潜(《饮酒》),南北朝刘宋的鲍照,北周的庾信,唐陈子昂(《感遇》),李白(《古风》)等人诗篇都是以抒情言志,广泛涉及现实生活,具有深厚思想内容的五言长诗,无不是对阮籍《咏怀诗》的继承和发展。

      阮籍的《咏怀诗》或隐晦寓意,或直抒心迹,表现了诗人深沉的人生悲哀,充满浓郁的哀伤情调和生命意识,无不给人以“陶性灵,发幽思”的人生启悟。阮籍的诗形象得展现了魏晋之际一代知识分子痛苦、抗争、苦闷、绝望的心路历程,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和认识价值。对五言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创造了抒情组诗的阮籍的《咏怀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美学情调出现在*诗坛上,当时就引起了强烈反响。阮籍之后,诗人争先仿效其作,影响极为深广。后人给予“忧时悯乱,兴寄无端,而骏放之致,沉挚之词,诚足以睥睨八荒,牢笼万有”的极高评价,是当之无愧的新形式,开后代左思《咏史》组诗,陶渊明《饮酒》组诗的先河。

    [阅读全文]...

2021-12-13 20:41:54
  • 《山村咏怀》古诗

  • 文学
  • 《山村咏怀》古诗

      在学*、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山村咏怀》古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去二三里》又名《山村咏怀》,是宋代邵康节所作。

      全诗如下: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释义:

      一个小孩,牵着妈妈的衣襟去姥姥家。一口气走出二三里;眼前要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娘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过去歇脚;亭子外边,花开的繁茂,小孩越看越喜爱,伸出指头点数,嘴里念叨着“八枝 ,九枝,十枝,...... ......”。他想折下一枝来,戴在自己的身上。他刚要动手,他的妈妈便喝住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的人就不能看美丽的`花儿了。”后来,这儿的花越来越多,数也数不过来,变成了一座大花园。

      创作背景:

      《山村咏怀》是北宋哲学家邵雍所作的一首诗。这首诗通过列锦的表现手法把烟村、人家、亭台、鲜花等景象排列在一起,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并创造出一种淡雅的意境,表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诗人在阳春三月去共城(今河南辉县)游玩时,看到了乡间野外的骀荡春光和迷人的乡村风物,为了表达诗人的闲适心绪和充分享受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所以写下这首诗。

      文学赏析: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两句是一种线状的视觉印象,“一去”做水*运动,”二三“虚指数量多,炊烟袅袅呈垂直状态,“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两句变换为点状视觉印象:亭台座座,鲜花朵朵。

      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每句安排一个量词,即“里”、“家”、“座”、“枝”,新颖有变化,也在每句中安排两三个数字:“一”字打头,“二三”“四五”和“六七”嵌于句中,“八九十”又回归句首,把一到十表示数目的十个汉字按照自然数序同小路、烟、村、亭台、鲜花编织在一起,随着诗句和画面自然排列,只用了寥寥几笔就构成一幅自然朴实而又朦胧的山村风景画,自然地融于山村的意境之中。

      作者简介: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自号安乐先生,北宋易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其先范阳(今河北涿州)人,故里在涿州西北10余里处的邵村,幼随父徙居共城(今河南辉县)。30岁后游河南,隐居苏门山,人称百源先生,死后谥康节,又称康节先生。著作有《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等。他的先天学学说被后人发展为预测学。

    [阅读全文]...

2022-01-14 09:06:47
  • 阮籍咏怀诗其一赏析(咏怀诗其一原文及翻译)

  • 阮 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乌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赏析】

    阮籍是魏末正始时期的著名诗人。《咏怀》是阮籍所作诗的总题,类似“杂诗”。《咏怀》集中地反映了汉末正始时期社会政治生活,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阮籍生活在魏晋*交替之际,曹爽被诛之后,司马氏为乱朝纲。阮籍目睹司马氏的所作所为和恐怖政局,内心充满痛苦和忧闷。《夜中不能寐》这首诗是全部咏怀诗的序曲,曲折地表现了作者对司马氏集团专权杀戮的愤懑,对曹魏统治前途和个人命运的深切忧虑。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静夜沉沉,诗人虽已上床但时至半夜也辗转难眠,于是起床坐在琴桌前以手轻抚琴来消遣时光。这两句是化用王粲《七哀诗》“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而来的,表现了诗人在政治重压下忧世忧生的苦闷心情。作者以写实的方法,通过“夜中”这一万籁俱静的典型环境和自己“不寐”“起坐”“弹琴”三个连续动作,构成了一个高远幽凉的意境,勾勒出一个不届服于威慢而又无能为力的志伤气结的诗人形象。作者采用以动写静的方法,暗示着内心的孤独与寂寞。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明月高悬,流光辉映,银辉照在薄薄的帐慢上,清风**,吹拂起我的衣襟。这两句描写了恬静优美的夜景。明月清风,美景良夜,本来很可法赏心悦情。但是诗人坐起弹琴,并不是为了欣赏月夜的清景而是即景抒情,寓情于景,是借美景写忧情,造成了情景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以上通过清风、明月、吗琴与诗人长夜难眼的物我对立,构成一幅静夜感物伤怀的动人画面,幽含“夜中不能寐”的烦闷。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诗人夜半不能入睡,起坐抚琴也排遣不了胸中的烦闷,突然又听到野外孤鸿哀叫,北林翔鸟悲鸣,感到有生之物都难以适性自安,渲染了一种表面*静而实际险恶的环境气氛,衬托并加深了诗人“夜中不能寐”的孤独忧伤

    最后两句“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总贯全诗。诗人在房内坐卧不安,可见心情无比沉重。全诗虽已写了他的所见所闻,却用一反诘句,说什么也没有看见。这是诗人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为避免迫害,箴言不语的自我表白。“忧思独伤心”明白交代了诗人“夜中不能寐”的真正原因,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诗歌中不管是叙述起坐、弹琴的动作,还是描写明月、清风、孤鸿、翔乌等景物,都带上了主观的感*彩,体现了作者在时代重压下形成的孤独心境。

    《咏怀诗》是阮籍的发愤抒情之作。李善在《文选》注选中说它“志在讽刺”,钟嵘的《诗品》评它“颇多感慨之词,厥旨渊放,归趣难求”。“言在耳目之内、情奇八荒之表”。由于政治环境的险恶,阮籍大量运用比兴、寄托和象征的艺术手法,托物寄兴,从多方面描写了魏晋易代的黑暗现实,抒写了诗人与司马氏集团不妥协的斗争精神和对人生命运的深切忧虑,意境深远,个性鲜明,形成一种曲折隐的风格。这首诗取材朴实,构思自然,语言清新,写人、叙事、描景毫无雕琢、藻饰,但饱含着诗人的深厚感情,体现了诗人的理想、追求与现实的尖锐矛盾和巨大冲突。诗歌中写诗人静夜不寐和不安的神态,暗示世道艰险。夜中“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带有浓厚的悲凉色彩,强化了诗人的恐惧与孤独。作者由人及物,以景衬情,形象鲜明而寄兴深远,感情真挚而又难以揣测。感物兴叹,“言*旨远”,耐人寻味。

    《咏怀诗》远承《风》《骚》,*接曹植,在文人五言诗的发展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读诗第十二》中对阮籍给予了高度评价:“真正奠定了五言诗的基础的是魏代的阮籍,他是第一个用全力作五言诗的人。”

    [阅读全文]...

2021-12-26 22:02:02
  •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赏析大全

  •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赏析大全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家,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赏析大全,希望对你有帮助!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作者:杜甫

      朝代:唐

      体裁:七言律诗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注释】

      ①明妃:指王昭君。

      ②去:离开

      ③朔漠:北方大沙漠。

      【译文】

      群山万壑随着江流奔赴荆门,昭君生长的地方现在还有村落。一离开紫台就和沙漠连在一起,只留下一座长着青草的坟墓向着黄泉。只凭画图约略地看宫女的容貌,环佩声响,只有魂魄月夜归来。千年琵琶弹奏胡音胡调。分明是怨恨之情从乐曲中抒发出来。

      【赏析】

      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因此,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独留”两字,是怨的终结。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沈德潜说:“咏昭君诗此为绝唱。”

      拓展阅读: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2月12日[1]~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大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岁。杜甫在*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阅读全文]...

2022-06-26 01:30:52
  • 竹林七贤阮籍的生*简介

  • 知识
  • 竹林七贤阮籍的生*简介

      阮籍,字嗣宗,三国时期魏诗人,竹林七贤之一,建安七子之一阮瑀之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竹林七贤阮籍的生*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阮籍的生*简介

      阮籍,字嗣宗,三国时期魏国人士,家乡位于现今的河南。他是一名颇为著名的诗人,著有众多优秀的诗作,被世人称为竹林七贤之一。阮籍还是一名思想家,在思想方面也颇有成就。

      阮籍的父亲是阮瑀,是历史上有名的建安七子之一,也是颇为出名的诗人、散文家。他的族父同时也是他的族兄阮武学识渊博,既是阮籍的知己也是阮籍的老师。阮籍在三岁时就失去了父亲,由他母亲独自一人将他抚养长大。失去父亲后,阮籍家家境越发贫寒,因此,阮籍从小学*就非常勤奋,再加上天赋极佳,后得以成就才名,八岁时就能成章。因为喜好研究学*儒家经典,阮籍就将那些不慕荣华富贵、品行高尚的古代贤士作为自己学*的榜样,在政治上也颇有济世之志。并且在*文的同时,阮籍还学*武艺,真正堪称文武双全。

      阮籍也曾踏入仕途,然而他一生中初次踏入仕途却是被人所迫,本已拒绝当时担任太尉一职的蒋济的邀请,但是在众人的劝说下,阮籍也不好推托,只能无奈答应,勉强就任不久后就告病辞官了。阮籍后又先后出任尚书郎等职。

      阮籍不管在诗作方面,还是在思想方面都有一定的成就,为人品行高尚,才情极高,他促进了五言诗这种写法的发展,他的优秀诗作至今仍旧被世人流传,他的思想行为在历史上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这句话出自历史上颇为著名的唐代诗人王勃所作的《滕王阁序》这篇文章,王勃所写的这句“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并不是指责阮籍猖狂,而是感叹如阮籍那般风流人物,也会因穷途末路而大哭,真是可悲可叹。

      “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这句话主要讲的是关于阮籍一生三哭中的其中一次。阮籍曾自己驾着马车四处行走,与他人有目的地游走不同,阮籍并没有决定要去什么地方,而是任凭牵引马车的马匹无目的地四处闲逛。不管马车行驶的道路有多么崎岖不*,也不管东西南北什么方向,阮籍只是一直往前走,一路喝着酒。然而再长的路也会有走到尽头的时候,当马车行至道路的尽头的时候,阮籍的眼泪突然就流了下来,放声大哭。等到他哭够之后,阮籍就调转马车的行驶方向,换了一条路行进,然而走着走着就又走到了路的尽头,于是阮籍又开始放声大哭。

      阮籍之所以在行至道路尽头时突然痛哭流涕,是因为他从走到道路尽头这件事而联想到了自己的处境,阮籍身负极高的才华和能力,却无法得以施展,无法实现自己远大的抱负,只能整日喝酒抚琴如此虚无地度过自己的人生,他对自己的悲惨的现状而感到穷途末路般的绝望与痛苦,因此才会嚎啕大哭。

      阮籍的那次大哭令世人无比震撼,后曾被后世众多文人学者所引申,写入自己的作品中,唐代诗人王勃就是其中之一。

      阮籍咏怀诗如何

      阮籍最为著名的优秀诗作就是他的八十二首《咏怀诗》,他的那八十二首《咏怀诗》颇有历史上著名的建安文学的传统风范,通过自己手中的笔来直言表达自己的情感,抒发自己对建功立业的渴望与怀有的远大抱负。

      咏怀诗其实就是一种通过诗句来表达抒发诗人情感的诗作,它所表现出来的感情大多是诗人对于社会现实的感悟,对于自然生命的思考,对于个人情况的把握,以及对于自己的人生和未来的设想与追求,因此,我国古代的咏怀诗其实可分为三大类,一类是淑世情怀,一类是超世情怀,还有一类则是游世情趣。

      阮籍的八十二首《咏怀诗》可堪称咏怀诗的.经典代表作,他的《咏怀诗》不仅继承了建安文学的优秀传统,同时也拓展了五言诗的写作范围,不论是在技巧还是写作格式方面都进行了一定的创新,对后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阮籍的八十二首《咏怀诗》其实是他面临魏晋时期非常黑暗的社会政治的压迫下为抒发自己的不*与痛苦而所作的诗作。在当时那个时期,阮籍虽拥有一身才华与远大的济世之志,但是当时魏晋在司马氏族的统治管理下,社会政治出于无比黑暗混乱的状态,阮籍没有可以施展自身能力的舞台,只能每日抚琴喝酒,借着酒意来抒发自己的不甘与绝望。因此,八十二首《咏怀诗》表现了阮籍对当时社会政治的深刻思考,对黑暗政治的悲哀与绝望,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远大抱负与施展自身才华的渴望。

    [阅读全文]...

2022-03-18 17:01:29
  • 咏怀古迹其三赏析

  • 学生
  • 咏怀古迹其三赏析

      《咏怀古迹五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在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写成的组诗。下面是关于咏怀古迹其三赏析的内容,欢迎阅读!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唐代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译文

      千山万岭好像波涛奔赴荆门,王昭君生长的乡村至今留存。

      从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独留的青坟对着黄昏。

      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

      千载琵琶一直弹奏胡地音调,曲中抒发的分明的昭君怨恨。

      注释

      ①荆门:是山名,在今湖北宜都西北。

      ②明妃:指的是王昭君。

      ③去:即离开。

      ④紫台:汉宫,紫宫,宫廷。

      ⑤朔漠:北方的沙漠。

      ⑥青冢:指王昭君的坟墓。

      ⑦省识:略识。

      ⑧春风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

      赏析

      这是组诗《咏怀古迹五首》其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并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身世及爱国之情。全诗叙事明确,形象突出,寓意深刻。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的昭君村。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他就以这个图景作为这一首诗的首句,起势很不*凡。杜甫写三峡江流有“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长江二首》)的警句,用一个“争”字,突出了三峡水势之惊险。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这是一个有趣的对照。但是,诗的下一句,却落到一个小小的昭君村上,颇有点出人意外,因而引起评论家一些不同的议论。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就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意思是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则又是另一种看法。他说:“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意思是说,杜甫正是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她。杨伦《杜诗镜铨》说:“从地灵说入,多少郑重。”也与这个意思相接*。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前两句写昭君村,这两句才写到昭君本人。诗人只用这样简短而雄浑有力的两句诗,就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从这两句诗的构思和词语说,杜甫大概是借用了南朝江淹《恨赋》里的话:“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但是,仔细地对照,杜甫这两句诗所概括的思想内容的丰富和深刻,大大超过了江淹。清人朱瀚《杜诗解意》说:“‘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说得很对。但是,有神的并不止这两个字。读者只看上句的紫台和朔漠,自然就会想到离别汉宫、远嫁匈奴的昭君在万里之外,在异国殊俗的环境中,一辈子所过的生活。而下句写昭君死葬塞外,诗人用青冢、黄昏这两个最简单而现成的词汇,尤其具有大巧若拙的艺术匠心。在日常的语言里,黄昏两字都是指时间,而在这里,它似乎更主要是指空间了,它指的是那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它是那样地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这一句诗就给人一种天地无情、青冢有恨的无比广大而沉重之感。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这是紧接着前两句,更进一步写昭君的身世家国之情。画图句承前第三句,环佩句承前第四句。画图句是说,由于汉元帝的昏庸,对后妃宫人们,只看图画不看人,把她们的命运完全交给画工们来摆布。省识,是略识之意。说元帝从图画里略识昭君,实际上就是根本不识昭君,所以就造成了昭君葬身塞外的悲剧。环佩句是写她怀念故国之心,永远不变,虽骨留青冢,魂灵还会在月夜回到生长她的父母之邦。南宋词人姜夔在他的咏梅名作《疏影》里曾经把杜甫这一句诗从形象上进一步丰富提高:“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这里写昭君想念的是江南江北,而不是长安的汉宫,特别动人。月夜归来的昭君幽灵,经过提炼,化身成为芬芳缟素的梅花,想象更是幽美。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这是此诗的`结尾,借千载作胡音的琵琶曲调,点明全诗写昭君“怨恨”的主题。据汉代刘熙的《释名》说:“琵琶,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琵,引手却曰琶。”晋代石崇《明君词序》说:“昔公主嫁乌孙,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尔也。”琵琶本是从胡人传入*的乐器,经常弹奏的是胡音胡调的塞外之曲,后来许多人同情昭君,又写了《昭君怨》、《王明君》等琵琶乐曲,于是琵琶和昭君在诗歌里就密切难分了。

      前面已经反复说明,昭君的“怨恨”尽管也包含着“恨帝始不见遇”的“怨思”,但更主要的,还是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乡土,怀念故土的怨恨忧思,它是千百年中世代积累和巩固起来的对乡土和祖国的最深厚的共同的感情。前面提到,这一首诗的开头两句,胡震亨说“群山万壑赴荆门”的诗句只能用于“生长英雄”的地方,用在“生长明妃”的小村子就不适当,正是因为他只从哀叹红颜薄命之类的狭隘感情来理解昭君,没有体会昭君怨恨之情的分量。吴瞻泰意识到杜甫要把昭君写得“惊天动地”,杨伦体会到杜甫下笔“郑重”的态度,但也未把昭君何以能“惊天动地”,何以值得“郑重”的道理说透。昭君虽然是一个女子,但她身行万里,青冢留千秋,心与祖国同在,名随诗乐长存,诗人就是要用“群山万壑赴荆门”这样壮丽的诗句来郑重地写她。

      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他的身世家国之情的。杜甫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像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想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他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

      清人李子德说:“只叙明妃,始终无一语涉议论,而意无不包。后来诸家,总不能及。”这个评语说出了这一首诗最重要的艺术特色,它自始至终,全从形象落笔,不着半句抽象的议论,而“独留青冢向黄昏”、“环佩空归月夜魂”的昭君的悲剧形象,却在读者的心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鉴赏:

      《咏怀古迹其三》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在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写成的诗歌。这首诗吟咏了王昭君等人在三峡一带留下的古迹,赞颂了这位历史人物的文章学问、心性品德、伟绩功勋,并对这些历史人物凄凉的身世、壮志未酬的人生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并寄寓了自己仕途失意、颠沛流离的身世之感,抒发了自身的理想、感慨和悲哀。组诗语言凝练,气势浑厚,意境深远。

      这首诗由写昭君村开始,进而写昭君的身世遭遇,最后突出昭君的怨恨。表面看来,好像是咏昭君而非咏怀,实际上还是咏古迹以感己怀。在抒写昭君的怨情中,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慨。杜甫一生,济世之志甚高,但终其身,也未得一展抱负。肃宗朝虽任职京师,也只不过是一左拾遗。就这,还因忧国惜才,疏救房琯,而触怒肃宗,差点获刑。虽然获救,却终被疏远,终于郁郁辞官,漂泊西南。而昭君也是因汉元帝昏庸,不辨美丑而远嫁异乡,流离而不得归,身死而遗长恨。二人的遭遇、经历、处境,不无相似之处。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所谓“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唐宋诗举要》所谓“此自喻其寂寥千载之感也”,正是诗中所要传递的。昭君未能见知于君王,诗中对她深寄同情,也有怨君之意。当然更主要的,还是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故土的怨思,这是千百年世代积累的更为普遍的更为深厚的情感。

      【原文】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注解

      1、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昭君村在归州(今湖北秭归县)东北四十里,与夔州相*。

      2、尚有村:还留下生长她的村庄,即古迹之意。

      3、一去句:昭君离开汉宫,远嫁匈奴后,从此不再回来,永远和朔漠连在一起了。紫台:犹紫禁,帝王所居。江淹《恨赋》:“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朔漠:北方沙漠,指匈奴所居之地。

      4、画图句:意谓元帝对着画图岂能看清她的美丽容颜。

      韵译

      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此地还遗留生长明妃的山村。一别汉宫她嫁到北方的荒漠;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着黄昏。

    [阅读全文]...

2022-07-10 22:09:46
咏怀三国阮籍的古诗 - 句子
咏怀三国阮籍的古诗 - 语录
咏怀三国阮籍的古诗 - 说说
咏怀三国阮籍的古诗 - 名言
咏怀三国阮籍的古诗 - 诗词
咏怀三国阮籍的古诗 - 祝福
咏怀三国阮籍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