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查杨炯的古诗

关于我要查杨炯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我要查杨炯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我要查杨炯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我要查杨炯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8) 语录(4k+) 说说(27k+) 名言(1) 诗词(85) 祝福(1k+) 心语(158)

  • 杨炯从军行赏析(从军行杨炯古诗赏析答案)

  • 一、充满想象力的诗人杨炯开创了唐代边塞诗的先河

    科学巨人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自然科学领域想象力发挥着巨大作用,推动了科学的发展。事实上在文学领域想象力也具有穿透古今的力量。

    提起边塞诗人,人们首先想到的大概就是高适、王昌龄、岑参、王之涣、王翰吧?可是你知道吗?“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写下《从军行》开创了唐代边塞诗的先河。

    你或许会认为,杨炯一定是征战于沙场,身经百战的戍边将士吧?答案显然是错误的。事实上杨炯一生从未去过边塞,也从未经历过铁马金戈的峥嵘岁月。

    记得曾经有一则电视广告中是这样说的:“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杨炯的边塞诗完全是凭借诗人伟大的想象力,写出一个文人投笔从戎的戍边理想和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仅凭丰富的想象力,杨炯的边塞诗就能流传千古,为*称道。

    他的诗在内容和艺术风格上突破了齐梁“宫体诗风”,把诗歌从宫廷推向市井,阔到边塞。在诗歌发展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初唐四杰”抛砖引玉,叩开了唐朝诗坛的大门

    杨炯自幼饱读诗书,才华横溢,十一岁就被称为神童。后来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被合称为“初唐四杰”,“初唐四杰”的诗歌充溢着“骨气”“刚健”的文风,与当时流行的宫体诗形成鲜明的对比,他们反对词藻靡丽、华而不实的宫体诗,其中杨炯高唱着“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更是豪情壮志的边塞诗的开创者,叩开了唐朝诗坛的大门。

    据说杨炯因为在“初唐四杰”排名第二还心存不服,当“王杨卢骆”的排名顺序公诸于众时,杨炯说了句“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这句话的真实意思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前半句是谦词,后半句才是内心真实意思的表达。

    要知道王勃当年凭借《滕王阁序》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经典诗篇,在初唐的影响相当于现在风靡全网,家喻户晓。可见杨炯自恋程度非同寻常。他到底有多大的底气有这么大的口气呢?他的诗究竟有怎样的魅力,能够穿透古今时光隧道,让处于现代的我们读起来依旧心潮澎湃呢?下面就请欣赏这首《从军行》

    三、诗风雄浑豪气的《从军行》

    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重点字词解释:

    烽火: 古代边防告急的烟火。

    西京:长安。

    牙璋: 古代发兵所用的兵符

    凤阙:古代宫殿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

    龙城: 又称龙庭,汉时匈奴的要地,这里指塞外敌方据点。

    凋: 这里可不是指凋零,而是指失去了鲜艳的色彩。

    旗画: 军旗上的图案

    百夫长: 一百个士兵的头目,相当于一个连队,小的武官。

    明白了以上关键词的含义,这首诗的意思就显而易见了。

    这首诗气宇轩昂、慷慨激昂,表达了作者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戍边理想和报国情怀。短短四十个字就涵盖了一个文人从烽火信息到参加战斗的整个过程。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画面跳到另一个画面,勾勒出一幅古装战斗大片场景。给人一种一气呵成、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地表现出诗人雄劲的战斗激情和强烈的爱国精神。

    [阅读全文]...

2022-04-15 01:02:34
  • 从军行杨炯诗词赏析(从军行唐杨炯的古诗)

  • 《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全诗大意:

    边塞的报警烽火传到了长安,壮士的心怀哪能够*静。辞别皇宫,将军手执兵符而去;围敌攻城,精锐骑兵勇猛异常。大雪纷飞,军旗黯然失色;狂风怒吼,夹杂咚咚战鼓。我宁愿做个低级军官为国冲锋陷阵,也胜过当个白面书生只会雕句寻章。

    众所周知,烽火、烽烟、狼烟等词,代表着边境传来的警报。开篇即交代了时代背景,诗人用一个“照”字表达出军情的紧急,烽火好似照亮了长安的夜空。祖国边境正在受到侵扰,有志之士“心中自不*”,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匈奴不灭,何以为家!

    紧接着,第三、四句描写大军奔赴前线,以排山倒海的气势包围了敌军的堡垒。

    一个“辞”字,沉重,庄严;一个“绕”字,形象地描绘出画面,想象铁骑气势汹汹,把敌人团团包围住。

    “牙璋”是古代兵符,分凹凸两块,相合处成牙状,分别掌握在皇帝和统帅手中。统帅只有见到了皇帝手中的兵符,合二为一,严丝合缝,才能够出兵。否则就是擅自出兵,其罪当诛。

    “凤阙”是汉朝皇宫的代称,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个词,指代大军挥师出京,渲染出一种典雅、隆重的画面。

    “龙城” 又称龙庭,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的东岸,是匈奴要地。汉武帝派卫青出击匈奴,曾在这里获胜,在本诗里,指代塞外敌方据点。在这里指敌军要塞。“铁骑绕龙城”,刻画出一幅画面: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

    第五、六句描写战场和战斗,但诗人并不正面进行描述,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行军打战的不可或缺的军旗和军鼓、边塞的风雪,融合交织,形成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

    “雪暗凋旗画”,从视觉出发:大雪纷飞,遮天蔽日,军旗翻滚,彩色的绣画黯然失色;“风多杂鼓声”,从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中夹杂着雄壮的进军鼓声。

    战场上,两军对峙,将士们顶风冒雪,奋勇杀敌,与侵占国土的匈奴誓死搏斗,场面何其悲壮!

    优秀的边塞诗在抒写戍边将士豪情壮志的同时,也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与残酷。尽管风雪苦寒,战斗激烈,仍然宁愿投笔从戎,“宁为百夫长”,为保卫祖国效力。首尾呼应,完美地表现了“从军”的主题。

    整首诗节奏明快,气势恢宏。书生听见烽火军报传来,毅然投笔从戎,刚随从大军辞别京都,就在边塞包围了敌军,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每个场景都选取最具代表性的元素,如牙璋(兵符)、军旗、军鼓等等。

    每个情节呈现跳跃式的发展、又十分自然。而每一次跳跃之间,都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比如,书生怎样投笔从戎?如何告别家人?行军路上情况怎样?一概省略。

    “牙璋”才“辞凤阙”,“铁骑”已“绕龙城”,词采壮丽,对偶精整,而一气贯通,如同山崖上的瀑布飞流,一气直下、一往无前,将反侵略的军事行动写得迅猛凌历,声势逼人,有力突出了书生的爱国激情和唐朝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

    秦朝虽然建立了一个大一统*的开端,但汉朝历经了四百年历史,是第一个大一统*能够进行长久统治的王朝。而后的隋朝也是个“短命”的王朝,唐朝自然受到汉朝的影响更大。

    由于这个政治因素,汉朝文学也深刻影响了唐朝文学的创作。比如汉朝乐府诗对于唐朝边塞诗创作,就产生了巨大影响。《从军行》,就本是乐府诗的标题。

    在初唐诗坛上,“初唐四杰”是无法绕过的代表人物。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都是少年成名,英姿勃发。年少得志,便不免轻狂傲慢一些,而杨炯则更是恃才傲物。

    他曾经讽刺当时的朝臣为“麒麟楦”,说:那些玩杂耍的艺人,会把画着麒麟样子的布蒙在驴子的身上,让驴子翩翩起舞。可是呀,等到结束的时候,他们把布拿下来,驴子就是驴子,变不成麒麟。这已经是很*裸的讽刺了,也因为他出言无忌,得罪了许多人。

    在文学上,他也是同样的锋芒毕露,丝毫不屑于掩饰。

    当时“四杰”的排名上,大家都以为王勃第一,而杨炯居第二。

    杨炯就很不服气了,他说:“我呀,惭愧立于卢照邻之前,而耻居于王勃之后。”

    初唐年间,边境长年受到吐蕃、突厥侵扰。而唐朝建国基业的根本,就是关陇军事贵族集团。因此,唐朝前期虽然有科举制度,但是名额有限。更多高级人才的选拔、升迁,更多的是加入关陇军事集团,在战场上建功立业。因此初唐年间,许多文人投笔从戎,或者加入边疆名将的幕府效命。

    公元679—681年(唐高宗调露、永隆年间),吐蕃、突厥曾多次侵扰甘肃一带,裴行俭奉命出师征讨,杨炯此诗可能是此时所作。

    中国哲学研究院的研究员李泽厚说:“时从高门到寒士,从上层到市井,在初唐东征西讨、大破突厥、战败吐番、招安回纥的天可汗(唐太宗)时代里,一种为国立功的荣誉感和英雄主义弥漫在整个社会氛围中。”杨炯这两句诗,是当时士人阶层的最强音,有着时代的特色。杨炯并没有做过大官,也没有从军打过战,这首诗实际上是在借机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理想。

    初唐诗坛,受到齐梁诗风的影响,流行的是刻意雕琢、绮错婉媚的宫体诗,纤丽绮靡,缺乏风骨,没有一丝男子气概。初唐四杰对此非常不满,他们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上作过颇有成效的开拓和创新,对盛唐边塞诗的高度繁荣和成熟,有一定的影响。杨炯的从军行,是代表作之一。杨炯以一首气势昂扬的《从军行》,从亭台楼阁、丝竹管弦中走出,直奔边塞大漠,令人血脉偾张。

    这种男儿的血性,这种壮士的豪迈,这种纵然马革裹尸,亦一往无前的气势,都是沉醉在莺莺燕燕、酒樽花前的宫体诗人们所没有的,亦是初唐诗风所匮乏的,对后来的盛唐边塞诗有很大的影响。

    [阅读全文]...

2022-04-26 09:52:24
  • 从军行杨桐古诗原文(从军行杨炯名句赏析)

  • 王昌龄 ,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誉为“七绝圣手”。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

    其《从军行》第四首,尤为卓著: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读诗讲求意境,如果你不懂啥叫意境,就把这首诗多读几遍。

    此诗一、二句: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雪山;越过雪山,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保家卫国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全诗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雄壮有力,

    *特别喜欢这首诗,曾亲笔手书之。

    大气磅礴,高山仰止。

    [阅读全文]...

2021-12-24 11:23:29
  • 杨炯名言

  • 名言,名人名言
  • 杨炯名言

    1、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

    2、陶陶然乐在其中。——杨炯

    3、善与人交,岁寒无易。——杨炯《司马参军陇西李宏赞》

    4、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杨炯《从军行》

    5、朗如日月,清如水镜。——杨炯《郪县令扶风窦兢字思谨赞》

    6、不由礼之事,非不可行也,行之不能久。——杨炯

    7、言非法度不出口,行非公道不萌于心——杨炯

    [阅读全文]...

2022-02-23 13:46:04
  • 杨炯《战城南》全诗鉴赏

  • 杨炯《战城南》全诗鉴赏

      战城南 杨炯

      塞北途辽远,

      城南战苦辛。

      幡旗如鸟翼,

      甲胄似鱼鳞。

      冻水寒伤马,

      悲风愁*。

      寸心明白日,

      千里暗黄尘。

      鉴赏

      《战城南》是用乐府旧题写的一首五言律诗。诗歌虽然以征战者的口吻讲述了远征边塞的军旅生涯,但已不同于汉乐府中的《战城南》那样写得血流成河、惨不卒读了。诗中的主人公在叙述战争时,豪情满怀,信心百倍,充满了胜利的希冀。诗的格调雄浑激越,洋溢着浓烈的爱国之情。恰如李调元在《雨村诗话》里评述的:“浑厚朴茂,犹开国风气。”读后令人神情激奋,成为诗人代表作之一。

      首联以对句开起,出句开门见山交待战争的地点,仿佛画家的笔先挥毫泼墨抹出一个塞外广袤的背景。

      对句切题,正面描叙战争场景,暗寓“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的悲壮场面。诗人如泣如诉的'概述,浸含泪血,语言朴实真挚。

      颔联用*似白描的手法描绘战场的景象,战旗猎猎,盔明甲亮,刀光血影隐隐可见。排比点缀手法将作战阵式写得极有气势,不但写出了军队威武,而且写出了士兵斗志。读者从诗句里可以深深地触摸到诗的主人公脉搏激剧的跳动:激动的心、自豪的情,东闯西突血肉搏杀。

      生死攸关之际,人的心境更是复杂多变、不可捉摸的,在一阵冲杀之后,感慨也随之而来。因此颈联自然地转入抒情性的叙述。“冰水寒伤马”,化用陈琳诗句:“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饮马长城窟行》)这里表面上是写马,实则写人,巧妙地表达边地苦寒不宜“稽留”之意。“悲风愁*”,化用宋玉“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句意,进一步直抒胸臆。秋风凛冽,塞外草衰,一派萧瑟之气,倍添征人思乡怀归的愁绪。这联诗真实地反映了广大塞外将士的思想和情绪,也是诗人思想倾向的流露。

      尾联以景作结,“千里暗黄尘”,既是描绘大漠黄沙飞的自然景色,也用以渲染战争的激烈,征尘千里遮天蔽日。然而战士的心中却充满了明亮的阳光。“寸心明白日”句,精微入妙,词语新颖,内涵丰富,艺术概括力强,揭示了征人光明的内心世界。他心系着祖国,怀着必胜的信心,视死如归,继续驰聘疆场,报效君王。

    [阅读全文]...

2021-12-31 19:24:13
  • 元宵节古诗之《生查子·元夕》

  • 元宵节,古诗文
  • 元宵节古诗之《生查子·元夕》

      在我们*凡的日常里,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战争以前*所有的诗歌,与*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元宵节古诗之《生查子·元夕》,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生查子·元夕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词语注释

      元夜:农历正月十五夜,即元宵节,也称上元节。唐代以来有元夜观灯的风俗。

      花市:指元夜花灯照耀的灯市。

      作品译文

      去年元宵夜之时,花市上灯光明亮如同白昼。与佳人相约在月上柳梢头之时、黄昏之后。

      今年元宵夜之时,月光与灯光明亮依旧。可是却见不到去年之佳人,相思之泪沾透了她那身春衫的袖子。

      作品鉴赏

      这首元夜恋旧的《生查子·元夕》是欧阳修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词的上片回忆从前幽会,充满希望与幸福,可见两情是何等欢洽。而周围的环境,无论是花、灯,还是月、柳,都成了爱的见证,美的表白,未来幸福的图景。情与景联系在一起,展现了美的意境。

      这是首相思词,写去年与情人相会的甜蜜与今日不见情人的痛苦,明白如话,饶有韵味。词的上阕写“去年元夜”的事情,花市的`灯像白天一样亮,不但是观灯赏月的好时节,也给恋爱的青年男女以良好的时机,在灯火阑珊处秘密相会。“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二句言有尽而意无穷。柔情密意溢于言表。下阕写“今年元夜”的情景。“月与灯依旧”,虽然只举月与灯,实际应包括二三句的花和柳,是说闹市佳节良宵与去年一样,景物依旧。下一句“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表情极明显,一个“湿”字,将物是人非,旧情难续的感伤表现得淋漓尽致……

      物是人非的怅惘,今昔对比的凄凉,由此美景也变为伤感之景,月与灯交织而就的花市夜景即由明亮化为暗淡。淡漠冷清的伤感弥漫于词的下片。灯、花、月、柳,在主人公眼里只不过是凄凉的化身、伤感的催化剂、相思的见证。而今佳人难觅,泪眼看花花亦悲,泪满衣袖……

      古人如此,今人亦然。世间总有太多的伤感和遗憾。世事在变,沧海桑田。回眸寻望,昔人都已不见,此地空余断肠人。滚滚红尘,茫茫人海,佳人无处寻觅,便纵有柔情万种,更与何人说?

    [阅读全文]...

2022-03-28 14:41:31
  • 小池古诗 杨万里

  • 小池古诗 杨万里

      《小池》是宋朝诗人杨万里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出现在我们小学语文课本里的,一定很有印象的吧,我们来看看。

      《小池》

      作者: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注释:

      1、泉眼:泉水的出口。

      2、惜:爱惜。

      3、晴柔:晴天里柔和的风光。

      4、小荷:指刚刚长出水面的嫩荷叶。

      5、尖尖角:还没有展开的嫩荷叶尖端。

      6、头:上方

      译文:

      小泉无声像珍惜泉水淌着细流,

      映在水上的树阴喜欢这晴天里柔和的风光。

      鲜嫩的荷叶那尖尖的角刚露出水面,

      早早就已经有蜻蜓落在它的上头。

      说明:

      要突出“惜”、“晴柔”、“尖尖”、“立”等词。

      其中“惜”、“爱”、“尖尖”在读的时候应拉长一点声,体现出那种意境来;

      最后“立上头”应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使听者回味无穷。

      鉴赏:

      此是一首清新的小品。一切都是那样的细,那样的柔,那样的富有情意。它句句是诗,句句如画,展示了明媚的初夏风光,自然朴实,又真切感人。这首诗描写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开头“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两句,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小巧精致、柔和宜人的境界之中,一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一点声音;池畔的绿树在斜阳的照射下,将树阴投入水中,明暗斑驳,清晰可见。

      一个“惜”字,化无情为有情,仿佛泉眼是因为爱惜涓滴,才让它无声地缓缓流淌;一个“爱”字,给绿树以生命,似乎它是喜欢这晴柔的风光,才以水为镜,展现自己的绰约风姿。三、四两句,诗人好像一位高明的摄影师,用快镜拍摄了一个妙趣横生的镜头:“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时序还未到盛夏,荷叶刚刚从水面露出一个尖尖角,一只小小的.蜻蜓立在它的上头。一个“才露”,一个“早立”,前后照应,逼真地描绘出蜻蜓与荷叶相依相偎的情景。杨万里写诗主张师法自然,他对自然景物有浓厚的兴趣,常用清新活泼的笔调,*易通俗的语言,描绘日常所见的*凡景物,尤其善于捕捉景物的特征及稍纵即逝的变化,形成情趣盎然的画面,因而诗中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古诗今译泉眼悄无声是珍惜细细的水流,树阴映水面是它喜欢晴日的温柔。小小的嫩荷刚露出紧裹的叶尖,早飞来可爱的蜻蜓站立在上头。

    [阅读全文]...

2022-07-01 05:19:33
  • 《夜送赵纵》杨炯唐诗全诗鉴赏

  •   《夜送赵纵》是唐代诗人杨炯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一开始用连城璧来比赵纵,以美玉比人,把赵纵的风貌、才能具体化了。

      夜送赵纵

      赵氏连城璧,由来天下传。

      送君还旧府,明月满前川。

      【注释】

      ⑴赵纵:杨炯友人,赵州人。

      ⑵赵氏连城璧(bì):战国时,赵国得到一块叫和氏璧的美玉,秦王知道后,要用十五座城池交换,故称连城璧。此处用赵氏喻指赵纵,连城璧喻指其才华。连城璧,价值很多座城市的宝玉。这里指战国时赵国的和氏璧。

      ⑶君:指赵纵。旧府:赵国的故地,指赵纵的家乡山西。

      【白话译文】

      赵国的和氏璧价值连城,自古来天底下人人称赞。

      今晚上送你回赵州故乡,空中月明如水洒满前川。

      【创作背景】

      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已无法考证,从题目可知,这是诗人在某个夜晚送别友人赵纵去赵州而作的。

      【赏析】

      《夜送赵纵》是一首送别诗,写得气魄宏大。赵纵是赵地的赵姓人,诗人为他送别,很自然地联想到天下尽人皆知的战国时赵惠文王那块和氏璧的。

      首句“赵氏连城璧”,是诗人以国之瑰宝和氏璧比喻赵纵的品貌。次句“由来天下传”,借美玉的名传天下,进一步比喻赵纵的名气。他是名声远播四海之内的。诗人用比兴手法,明写和氏璧价值连城,盛名久传,暗比赵纵才华出众,天下闻名,符合地点,符合姓氏,显得非常贴切自然。诗人借助他人之口表达自己的心意,委婉地称赞朋友,仰慕之情由衷而发。

      第三句“送君还旧府”,这本来是*铺直叙,但力托全诗,可举千斤。照应首句寓意深邃,扣住题目中的“送”字,含有“完璧归赵”的意思,让主题立意也就呼之而出,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一路顺风,*安到达的祝愿。诗人构思巧妙,立意高远,使人折服。从诗意推测,赵纵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名士,大概因仕途失意,辞归故里。在诗人眼中,他是远离尘嚣,冰清玉洁,“完璧归赵”。“送君还旧府”,这*似白话之句确是一个点睛之句,它使前面的喻句有落脚点,后面的景句有依托,能够充分地表达出主题内容。诗人对友人的同情、抚慰、称颂、仰慕之情,也都淋漓尽致再现出来。末句“明月满前川”,纯粹地描写景物,暗应题目中的“夜”字,以明月隐喻玉璧,璧如月洁,月如璧明,进一步称颂赵纵。同时,一个“满”字,既描绘了月光普照大地的景象,又抒发了诗人的满腹别情。交待送别的时间在明月当空的夜晚,地点在奔流不息的河边。当朋友张帆远离之后,诗人伫立遥望,但见清冷的月光洒满大地,空旷孤寞之意袭人。结束语真实地表达出诗人送别故人后的深切感受:惆怅、虚渺。但他又庆幸朋友“完璧归赵”隐退故里,流露出憎恶官场、甚至逃避现实的情绪。

      全诗融叙事、写景于一炉,巧用典故,比兴得体,语言明白晓畅,形象鲜明可感。深入浅出,比喻设譬通俗易懂,写景自然贴切,“猝然相遇,借以成章,不假绳削”,借情写景,意境深邃,别有情致。

      【作者介绍】

      杨炯(650-约695)初唐著名诗人。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县)人。十岁举神童,待制弘文馆。二十七岁应制举,补校书郎。公元681年(高宗永隆二年)充崇文馆学士,迁太子詹事司直。他恃才傲物,因讥刺朝士的矫饰作风而遭人忌恨,武后时遭谗被贬为梓州司法参军。后出为婺州盈川令,卒于官,故亦称“杨盈川”。与、骆宾王、卢照邻齐名,世称“王杨卢骆”,为“初唐四杰”。工诗,擅长五律,其边塞诗较著名。

    [阅读全文]...

2021-11-24 14:05:46
  • 杨炯唐诗《有所思》全诗赏析

  • 唐诗
  •   杨炯的《有所思》该首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下面一起来看下!

      有所思

      贱妾留南楚,征夫向北燕。

      三秋方一日,少别比千年。

      不掩嚬红楼,无论数绿钱。

      相思明月夜,迢递白云天。

      【赏析】

      这首诗写一位少妇,独处空闺,深深地思念着远征边塞的丈夫,情真意切,思致清幽绵邈。唐初边地战火不断,诗人有所感而作此诗。诗通过对女主人公心理的细腻描绘,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表达了诗人的厌战情绪和对不幸者的深切同情。

      首联是工整的对句:“ 贱妾留南楚,征夫向北燕”, 是以女主人公自怨自艾的口吻诉说的。家居江南,丈夫远赴塞北,她不能与之比翼齐飞,只能形单影只的留在家里。这看似*铺直叙的两句话,却饱含着多少辛酸和激情。十个字塑造出一个顾影自怜、无可奈何的少妇形象。诗里选用了富有表现力的。“贱妾”

      对“征夫”,夫去,而妾自贱,此一层悲也。“南楚”对“北燕”,相距千里,此二层悲也。“留”“向”二字也下得好,一留一去,而且“向”字还表明时间和空间,“征夫”去“北燕”,意味着加入战争的厮杀。

      这远别非同往昔离别,丈夫此去生死由天,不可预测,更增添了思妇的牵挂之心。

      俗话说:“有别必有怨,有怨必有盈”。颔联紧承第一联分别之意状摹女主人公“心吐思兮胸愤盈”:

      “三秋方一日,少别比千年。”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分离就像经历了一千载,极尽少妇的相思之情。这里分别化用了《·采葛》中“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以及《别赋》中“斩蹔游万里,少别千年”,描绘了思妇在刚与丈夫分离后的艾怨心态。两句诗寥寥十个字便将思妇内心的痛楚展现得一览无遗。

      颈联转而描写思妇的行为举止。“不掩嚬红楼”,她愁眉紧蹙,坐卧不安。“不掩”二字,用得颇具匠心,比老套的“掩闺卧”之类新奇而富有意趣。她或许伫立楼头极目远望丈夫的离去的;或许正期待有人来安慰自己;或许是神情萎靡楼门倚望。总而言之,任由读者驰骋想象、去丰满她的血肉。“无论数绿钱”,在孤独落寞中,她将目光扫向庭院的青苔上,那无尽的绿怎么能数得过来呢?人去楼空,苔藓会不断增加,以后和她相依作伴的只剩下这苔藓了。沈约在《冬节后至丞相第诣世子车中作》写道:“宾阶绿钱满,客住紫苔生。”杨炯在诗中借用青苔除表达其空虚寂寥的意思外,还有其他寓意。他曾写过《青苔赋》来赞扬苔藓:“别生分类,西京南越,则乌韭兮绿钱,金苔兮石发。苔之为物边贱,苔之为德也深。

      夫其为让也,每逢燥而居温;其为谦也,常背阳而即阴。重扃秘宇兮不以为显,幽山穷水兮不以为沉。有达人卷舒之意,君子行藏之心。”诗中凄楚的女主人公,将苔藓自比,希冀得到自我解脱。“数绿钱”,几个比喻新奇的字眼,将女主人公的烦闷聊赖的心理刻划得生动传神,添加“无论”二字虽似*淡,却更显示出她的哀愁,以及性格中的多层次的美:深情、沉静、忠诚、朴实。

      尾联“相思明月夜,迢递白云天”。“明月”本来无所谓情意的,但皓月悬空的夜晚,却不禁唤起人们无尽的牵挂与思念。“白云天”,虽写天空朵朵白云,悠悠飘荡,却含令游子思归的意境。以“迢递”为句首,其着眼点不仅是描绘蓝天的高远无垠,而且也点出“游子的思归”,实际是思妇的内心想象。当然也可从另一角度理解为两地离别,一种愁思。可是由思妇思绪更能表达“相思”的无限和炽烈,也更便于表现中心思想。“情与景偕,思与境供”,言虽尽,而意味深邃。

      这首诗,格律工整,韵调和谐,色彩绚烂。“红楼”、“绿钱”、“明月”、“白云”,斑烂多彩,媚而不俗。“三秋”、“一日”、“少别”、“千年”,数量词叠加,意境深入而不觉得堆砌繁冗。仅仅八句诗,完美地雕刻出一位思妇的鲜活形象,情意缠绵悱恻,令人怦然心动。

      【作者小传】

      杨炯(公元650年-692年),华阴县人,排行第七,唐朝诗人。初唐四杰之一。 唐高宗显庆六年(公元661年),年仅11岁的杨炯被举为神童,上元三年(676年)应制举及第,授校书郎。后又任崇文馆学士,迁詹事、司直。武后垂拱元年(685年),降官为梓州司法参军。天授元年(690年),任教于洛阳宫中*艺馆。如意元年(692年)秋后改任盈川县令,吏治以严酷著称,死于任所。因此*称他为“杨盈川”。 杨炯恃才傲物,他听说自己为四杰之一后说:“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杨炯擅长写边塞诗,气势轩昂,风格豪放。明胡应麟《诗薮·内编》谓“盈川*体,虽神俊输王,而整肃浑雄。究其体裁,实为正始。”张说曰:“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既优于卢,亦不减王也。”

    [阅读全文]...

2021-12-01 19:12:22
我要查杨炯的古诗 - 句子
我要查杨炯的古诗 - 语录
我要查杨炯的古诗 - 说说
我要查杨炯的古诗 - 名言
我要查杨炯的古诗 - 诗词
我要查杨炯的古诗 - 祝福
我要查杨炯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