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元曰古诗的背景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元曰古诗的背景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元曰古诗的背景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元曰古诗的背景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古诗《春思》的写作背景
李白有很多描写思妇心理的诗篇,《春思》是其中之一。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春”字通常语意双关:既指春天,又可以用来比喻男女之爱。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古诗《春思》的写作背景,希望有所帮助!
《春思》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所创作的新题乐府诗。此诗写一位出征军人的妻子在明媚的春日里对丈夫梦绕魂牵的思念,以及对战争早日胜利的盼望,表现思妇的思边之苦及其对爱情的坚贞。全诗言辞朴实无华,情景交融,神骨气味高雅浑然,富有民歌特色。
【原文】:
春思①
(唐)李白
燕草如碧丝②,秦桑低绿枝③。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④?
【注释】:
这是描写一位独处秦地的思妇触景生情,终日思念远在燕地卫的夫君,盼望他早日归来的评理歌。
⑴燕草:指燕地的草。燕,河北省北部一带,此泛指北部边地,征夫所在之处。
⑵秦桑:秦地的桑树。秦,指陕西省一带,此指思妇所在之地。燕地寒冷,草木迟生于较暖的秦地。
⑶君:指征夫。怀归:想家。
⑷妾:古代妇女自称。此处为思妇自指。
⑸罗帏:丝织的帘帐。
【翻译】:
燕草刚如碧丝之时,秦地的桑树已绿树成阴了。当君才开始想家的时候,妾已相思得肝肠欲断了。春风啊春风,我与你并不相识,你为何闯入了我的罗帏?
【赏析】:
李白有很多描写思妇心理的诗篇,《春思》是其中之一。*古典诗歌中的“春”字通常语意双关:既指春天,又可以用来比喻男女之爱。此诗《春思》中的“春”就包含有这两方面的意思。此诗以相隔遥远的燕秦两地春天景物起兴,别具一格。思妇触景生情,想起了远方的丈夫,颇为伤怀。她申斥春风,正是明志自警,恰到好处。
开头两句:“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可以视作“兴”。诗中的兴句一般是就眼前所见,信手拈起,这两句却以相隔遥远的燕、秦两地的春天景物起兴,颇为别致。“燕草如碧丝”,当是出于思妇的悬想;“秦桑低绿枝”,才是思妇所目睹。把目力达不到的远景和眼前*景配置在一幅画面上,并且都从思妇一边写出,从逻辑上说,似乎有点乖碍,但从“写情”的角度来看,却是可通的。试想:仲春时节,桑叶繁茂,独处秦地的思妇触景生情,终日盼望在燕地行役屯戍的丈夫早日归来;她根据自己*素与丈夫的恩爱相处和对丈夫的深切了解,料想远在燕地的丈夫此刻见到碧丝般的春草,也必然会萌生思归的念头。见春草而思归,语出《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首句化用《楚辞》语,浑成自然,不着痕迹。诗人巧妙地把握了思妇复杂的感情活动,用两处春光,兴两地相思,把想象与怀忆同眼前真景融合起来,据实构虚,造成诗的妙境。所以不仅起到了一般兴句所能起的烘托感情气氛的作用,而且还把思妇对于丈夫的真挚感情和他们夫妻之间心心相印的亲密关系传写出来了,这是一般的兴句所不易做到的。另外,这两句还运用了谐声双关。“丝”谐“思”,“枝”谐“知”,这恰和下文思归与“断肠”相关合,增强了诗句的音乐美与含蓄美。
三四两句直承兴句的理路而来,故仍从两地着笔:“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丈夫及春怀归,足慰离人愁肠。按理说,诗中的女主人公应该感到欣喜才是,而下句竟以“断肠”承之,这又似乎违背了一般人的心理,但如果联系上面的`兴句细细体会,就会发现,这样写对表现思妇的感情又进了一层。元代萧士赟对此诗评述揭示了兴句与所咏之词之间的微妙的关系。诗中看似于理不合之处,正是感情最为浓密所在。
旧时俗话说:“见多情易厌,见少情易变。”这首诗中的女主人公的可贵之处在于阔别而情愈深,迹疏而心不移。诗的最后两句是:“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诗人捕捉了思妇在春风吹入闺房,掀动罗帐的一霎那的心理活动,表现了她忠于所爱、坚贞不二的高尚情操。从艺术上说,这两句让多情的思妇对着无情的春风发话,又仿佛是无理的,但用来表现独守春闺的特定环境中的思妇的情态,又令人感到真实可信。春风撩人,春思缠绵,申斥春风,正所以明志自警。以此作结,恰到好处。
无理而妙是古典诗歌中一个常见的艺术特征。从李白的这首诗中不难看出,所谓无理而妙,就是指在看似违背常理、常情的描写中,反而更深刻地表现了各种复杂的感情。
【阅读训练】:
1.试分析“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表达情感的特点。(2分)
2.作者采用民歌的特殊手法,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试结合全诗分析“燕草碧如丝,秦桑低绿枝”运用了哪两种民歌手法。(4分)
3.哪个诗句可以看出作者描写的是初春的景象?
4.诗歌的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参考答案】:
1.借拟人手法写思妇的内心独白,春风不解人意,吹入罗帏,主人因风怀人,倍增思妇怀念征夫的情怀。
2.①用谐音双关的手法,借助“丝”与“思”、“枝”与“知”谐音,连接异地男女之间的思念情怀,让他们互诉思念的情怀。②采用起兴的手法,借燕草、秦桑起兴,写远隔燕秦的男女之间的思慕爱恋,抒写思妇的怀归之愿,离散之恨。
3.“燕草如碧丝”句。
4.拟人。
长征古诗背景图片
在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广义的古诗,泛指*战争以前*所有的诗歌,与*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长征古诗背景图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七律·长征》
*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清*乐·会昌》
*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3、《十六字令三首》
*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4、《忆秦娥·娄山关》
*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5、《念奴娇·昆仑》
*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太*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6、《清*乐·六盘山》
*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7、《过草地》
张爱萍
绿原无垠漫风烟,蓬高没膝步泥潭。
野菜水煮果腹暖,干草火烧驱夜寒。
随意坐地堪露宿,卧看行云逐浪翻。
帐月*茵刀枪枕,谈笑低吟道明天。
8、《长征》
古诗《秋思》的写作背景
导语:《秋思》是唐代著名诗人张籍的乡愁诗,秋思写作背景是什么?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古诗《秋思》的写作背景,希望有所帮助!
写作背景
张籍原籍吴郡,他在创作这首诗时正客居洛阳城。当时是秋季,秋风勾起了诗人独在异乡的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于是创作了这首诗。
古诗原文
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文学赏析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情事往往成为绝句的*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第一句交代“作家书”的原因(“见秋风”),说客居洛阳城,又见秋风。**叙事,不事渲染,却有含蕴。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肃杀之气,也可使木叶黄落,百卉凋零,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态。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作客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羁泊异乡的孤孑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这*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很丰富的。
第二句紧承“见秋风”,正面写“思”字。晋代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客居洛阳,情况与当年的张翰相仿佛,当他“见秋风”而起乡思的时候,也许曾经联想到张翰的这段故事。但由于种种没有明言的原因,竟不能效张翰的“命驾而归”,只好修一封家书来寄托思家怀乡的感情。这就使本来已经很深切强烈的乡思中又增添了欲归不得的怅惘,思绪变得更加复杂多端了。“欲作家书意万重”,“欲”字紧承“见秋风”。这“欲”字颇可玩味。原来诗人的心情是*静的,像一泓清水。秋风乍起,吹起他感情上的阵阵涟漪。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意念和情态:心里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行文顺畅自如,一气流贯,然而句末“意万重”三字,忽又来一个逆折,犹如书法上的无垂不缩。因此这里诗人的感情并未顺流而下,而是向更深的地方去开掘。这种手法,看似寻常,实极高超。诗人因见秋风而生乡思,于是欲作家书,可是千言万语,又不知从何写起。“意万重”,乃是以虚带实。刘禹锡《视刀环歌》云:“今朝两相视,脉脉万重心。”“万重心”、“万重意”,俱是极言思想感情的复杂。其中究竟有多少心意,每一个有生活经验的读者,都能体会得到。因为是“意万重”,这家书怎么写呢?写了没有?作者没有明言,让读者去想象,这就叫做含蓄不尽,耐人寻味。
三、四两句,撇开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剪取家书就要发出时的一个细节——“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人既因“意万重”而感到无从下笔,又因托“行人”之便捎信而无暇细加考虑,深厚丰富的情意和难以表达的矛盾,加以时间“匆匆”,竟使这封包含着千言万语的信*乎“书被催成墨未浓”(李商隐《无题四首》)了。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复恐”二字,刻画心理入微。这“临发又开封”的行动,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开封验看检查的结果也许证明这种担心纯属神经过敏。)而这种毫无定准的“恐”,竟然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如果真以为诗人记起了什么,又补上了什么,倒把富于诗情和戏剧性的生动细节化为*淡无味的实录了。这个细节之所以富于包孕和耐人咀嚼,正由于它是在“疑”而不是在“必”的`心理基础上产生的。并不是生活中所有“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现象都具有典型性,都值得写进诗里。只有当它和特定的背景、特定的心理状态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方才显出它的典型意义。因此,在“见秋风”、“意万重”,而又“复恐匆匆说不尽”的情况下来写“临发又开封”的细节,本身就包含着对生活素材的提炼和典型化,而不是对生活的简单模写。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这是深得张籍优秀作品创作要旨和甘苦的评论。这首极本色、极*淡,象生活本身一样自然的诗,似乎可以作为王安石精到评论的一个生动例证。
全诗一气贯成,明白如话,朴素而又真实地表达游子的心态。在消息传达不便的封建社会,长期客居异地的人常有类似的体验,一经诗人提炼,这件极*常的小事、极普通的题材就具有了代表性的意义。后人每每读到,常有感同身受之叹,所谓人同此心,情同此理。
作者简介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汉族,祖籍吴郡(今江苏苏州),生长在和州(今安徽和县),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长于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他的五言诗和*体诗,有些亦不乏深意。著名诗篇有《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
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过一点,范闲虽背过数百首古诗,但对一首诗却评价极高,连庆帝都感同身受称赞不已。那就是少陵野老杜甫的神作——《登高》,人称古今七言律第一,在剧里更是艳压“诗仙”李白的一众名诗。
到底是怎样一首齐诗?竟被传的如此邪乎?“它”究竟配不配这个称号呢?废话不多说,我们来一探究竟。
搜狐找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杜甫: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那么这一期呢就由小编带领大家了解从青年杜甫写下的《望岳》到暮年杜甫写下的《登高》,诗的意境和作者的心态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另我们今天的很多人依然逃不脱。
同时小编也要跟大家聊一聊:为什么我觉得这首诗,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
俗话说“文无第一”,文学作品很难分出谁胜谁败,到底谁好谁坏往往只能各凭己见。有时候大家相信“公认”,多数人都说好的一定是好的。但高明的作品往往不会大面积传播,只有少数人欣赏的来。
那么,少数权威的意见就一定可以作准吗?倒也不是,时代风气和个人喜好都会影响人们的判断。你可以相信自己的判断吗?人总是要前进的,你当下的判断不一定还能得到明天的认可。
这样看来,要想选一首可以代表唐诗最高成就的诗,必然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我真的可以选出一首,那就是杜甫的《登高》。
《登高》是杜甫晚年创作的,当时他因故流落在夔(kuí)州,也就是今天的重庆奉节,身患严重的肺病,生活困难,大约在重阳节的那天,他孤身一人登高远眺,长江沿岸的萧瑟秋景让他触目伤怀,写下了这一首千古传诵的巨作。
当时杜甫看到的不仅仅是美丽的景色,更有“不尽长江滚滚来”,“奔来”的身心产生了巨大的压力与压迫感,足以使人停止呼吸。仿佛渺小的自己*、无依无靠,眼睁睁看着排空巨浪扑面而来,而自己却无处可逃。
说完杜甫对人生感慨,我们再看无边的落叶,那是自然界的秋景。暮年的杜甫对这样的景象非常敏感,他看到的是无情的岁月。无尽空间里的萧萧落叶和无尽时间里的滚滚波涛,压迫着诗人那颗饱经沧桑的心,让它生发出日常环境里不容易生发出来的感触,这才有了“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反思。
杜甫的《登高》不但是登高主题里的千古绝唱,也因为把对称美发挥到了极致,所以成为最有资格代表唐诗最高成就的诗篇。
*体诗是唐朝的新兴诗体,特别讲究对称美和音色美。
杜甫是*体诗领域里用力最勤、成就最高的诗人。
这首《登高》也代表着最典型的登高情调,那是悲从中来不可断绝、百感茫茫不知从何说起的感受。
明代的著名诗评家胡应麟,赞杜甫的《登高》为古今七律第一,清人杨伦《杜诗镜铨》中亦评:高浑一气,古今独步,当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好啦,小编这次就分析到这里,您还有其他意见可以评论告诉小遍哦!
我国*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史学家梁启超曾经这样评价陆游:“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可见,陆游在梁启超心中不仅仅是诗人,更重要的是的一位真正的爱国将士。
陆游的诗很少有儿女情长或者你侬我侬之风格,他的诗作十有八九都是与家国情怀有关,他年轻时便渴望骑马上战场击退金兵,恢复中原。可以说陆游是一位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全能型人才。
在公元1186年,此时的陆游已经人到暮年,住在家乡山阴的村里,61岁的高龄在古代本应该是颐养天年,共享天伦之乐的年龄。然而,满头白发的陆游一想到国家的动荡不堪和屈辱的苟且偷生,他便感觉到了一种愤懑之情,于是疾笔写下《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生在北宋灭亡之际,在这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宋徽宗和宋钦宗被俘,留下了屈辱的“靖康之变”,作为书生的陆游目睹了国家的动荡不堪和民不聊生,他年轻的时候便立志北伐中原,驱逐金兵,一统江山。
无奈的是,陆游生不逢时,他没有生在汉武帝那个辉煌的时期,而是在南宋这个偏安一隅,苟且偷生的南宋,他渴望上战场建功立业,但是没想到这条恢复中原之路是如此的艰难。
昔日,南宋*也曾经有过几次北伐的经历,爱国武将张浚曾经北伐,陆游是其积极的拥护者和支持者,但是朝中主和的势力太过强大,张浚竟然找个理由被罢免了,陆游也由此被免了职。
在乾道八年,陆游在四川宣抚使王炎帐下效力,并成为一位真正的从军战士,虽然只有8个月的时光,却在陆游心中留下了难忘的时光。他身穿戎装,驰骋在西北国防前线,他亲自考察作战地形,策划了一系列的作战方案,但南宋依旧没有同意他们的北伐,恢复中原的志向在此泡汤,真是报国一死无战场。
年轻有为的陆游经常一个人在山上北望中原大地,曾经是自己国家的土地,却被金贼掳走,好不甘心,沸腾的热血让陆游顿时怨气如山。
陆游想起了在37岁那年,在瓜洲渡这个军事重地,时逢夜晚,天空还飘着雪花,将士们在高大的战船上痛击敌人的场景,何等壮哉。时间过去11年,陆游曾经和王炎策划恢复中原的计策,带领军队渡过渭水,直驱大散关前线与金人打仗。
这句诗陆游没有用一个动词,仅仅是六个名词便将一副战斗的场景栩栩如生的刻画出来,更重要的是表达了陆游强烈的杀敌之情。
曾几何时,陆游自喻为万里长城一样坚不可破,立下誓言一定要消除金兵,扫除边患。可如今,两鬓斑白,垂垂老矣,北伐似乎已经成为一纸空谈,变成遥不可及的话题。
陆游非常羡慕和敬佩蜀国的诸葛亮,一首《出师表》奠定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他一生杀伐决断,将自己的军事才能发挥的淋漓尽致。诸葛亮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致力于恢复汉室北定中原,率领三军六出祁山。可以说千百年来,无人可与之相提并论。
陆游在现实世界中实现不了理想,只好将其心中的苦闷发泄于诗中,愤怒到极点,留下的就只能是一声叹息了。
【原文】
商山⑴早行
晨起动征铎(duó),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hú)叶落山路,枳(zhǐ)花明(照)驿墙。
因思杜陵⑸梦,凫(fú)雁满回塘。
【白话译文】
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震动;一路远行,游子悲思故乡。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依稀,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的泥墙上。
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鸭和鹅,正嬉戏在岸边弯曲的湖塘里。
【赏析】
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淡薄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客行悲故乡”这句诗,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宋代梅尧臣曾经对欧阳修说:最好的诗,应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请他举例说明,他便举出这两句和贾岛的“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并反问道:“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见于言外乎?”(《六一诗话》)明代李东阳进一步分析说:“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音韵铿锵”,“意象具足”,是一切好诗的必备条件。李东阳把这两点作为“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紧关物色字样”的从属条件提出,很可以说明这两句诗的艺术特色。所谓“闲字”,指的是名词以外的各种词;所谓“提掇紧关物色字样”,指的是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词的选择和组合。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虽然在诗句里,“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但由于作定语的都是名词,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例如“鸡声”一词,“鸡”和“声”结合在一起,完全可以唤起引颈长鸣的视觉形象。“茅店”、“人迹”、“板桥”,也与此相类似。
古时旅客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诗人既然写的是早行,那么鸡声和月是必然要体现的。而茅店又是山区有特征性的景物。“鸡声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的特征都有声有色地表现了出来。
同样,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两句,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商县、洛南一带,枳树、槲树很多。槲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照”字。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凫雁满回塘。”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而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早行”之景与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木兰诗写作背景及影响
*优秀的经典诗词歌赋和小说文学等数不胜数,读后都给人心灵启发。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木兰诗写作背景及影响,希望大家喜欢。
【背景】
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数年,屡建功勋,无人发现她是女子。唐代追封为孝烈将军,设祠纪念。 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事和诗可能产生后魏,这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影响】
《乐府诗集》是古代管理音乐的机构也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后来把乐府的诗也叫乐府,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民,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南歌,即南朝民歌,注重抒情,语言浮华,用词细腻,风格委婉。北歌,即北朝民歌,题材广泛,格调雄劲、热烈、质朴。 《木兰诗》与汉代乐府民歌中的《孔雀东南飞》合称“乐府双璧”。
【整体把握】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也是一篇乐府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第一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诗以“唧唧复唧唧”的织机声开篇,展现“木兰当户织”的情景。然后写木兰停机叹息,无心织布,不禁令人奇怪,引出一问一答,道出木兰的心事。木兰之所以“叹息”,不是因为儿女的心事,而是因为天子征兵,父亲在被征之列,父亲既已年老,家中又无长男,于是决定代父从军。
第二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东市买骏马……”四句排比,写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表示对此事的极度重视,愿为父亲分担压力;“旦辞爷娘去……”八句以重复的句式,写木兰踏上征途,马不停蹄,日行夜宿,离家越远思亲越切。这里写木兰从家中出发经黄河到达战地,只用了两天就走完了,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其中写“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之声,还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
第三段,概写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概括上文“旦辞……”八句的内容,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在夜晚,凛冽的朔风传送着刁斗的打更声,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们十年征战,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而英勇善战的木兰,则是有幸生存、胜利归来的将士中的一个。
第四段,写木兰还朝辞官。先写木兰朝见天子,然后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再说到木兰辞官不就,愿意回到自己的故乡。“木兰不用尚书郎”而愿“还故乡”,固然是她对家园生活的眷念,但也自有秘密在,即她是女儿身。天子不知底里,木兰不便明言,颇有戏剧意味。
第五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先以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别、年龄的举动,描写家中的欢乐气氛,展现浓郁的亲情;再以木兰一连串的行动,写她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和对女儿妆的喜爱,一副天然的女儿情态,表现她归来后情不自禁的喜悦;最后作为故事的结局和全诗的高潮,是恢复女儿装束的木兰与伙伴相见的喜剧场面。
第六段,用比喻作结。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多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
其诗中几件事的描绘详略得当,一,二,三,六,七段详写木兰女儿情怀,四,五段略写战场上的英雄气概。从内容上突出儿女情怀,丰富英雄性格,是人物形象更真实感人。结构上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厚禄而热爱和*生活。一千多年来,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
这首诗具有浓郁的民歌特色。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繁简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诗中以人物问答来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以众多的铺陈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以风趣的比喻来收束全诗,令人回味。这就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木兰诗》的时代背景,当与北魏与柔然之间所发生的长期战争有密切的关系。柔然,亦称蠕蠕,四世纪中,在蒙古高原鄂尔浑河和土拉河流域建立*,经常骚扰北魏。据历史记载,从公元407年到493年80多年中,双方发生的大战役就有15次之多。
拓展资料
《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归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详略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以人物问答及铺陈、排比、对偶、互文等手法描述人物情态,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神气跃然,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文学赏析: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也是一篇乐府诗。它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此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诗歌诵读背景音乐
要朗诵一首好诗,背景音乐配乐相当重要,音乐要与诗歌相呼应,小编为方便广大诗歌爱好者,搜集整理诗歌朗诵背景音乐配乐,希望你能喜欢。
一、歌颂祖国类
1 共和国之恋 2 我像雪花天上来 3 红旗颂 4 长征交响曲1 5 长征交响曲2
6 义勇军进行曲 7 * 8 黄河钢琴协奏曲 9 乡之音1 10 乡之音2
11 乡之音3 12 十送红军配乐 13 青春*配乐 14 黄河号子 15 我和我祖国
16 长城谣 17 黄河牵着我手 18 江山无限 19 爬雪山 20 同一首歌
21 长江之歌 22 娘大哥他回来 23 龙魂 24 大梦敦煌 25 缔造者
26 西江月肪冈?27 满江红泛凸沫?28 七律氛剂炷暇?29 蝶恋花反鹄钍缫?30 菩萨蛮坊坪茁?
31 沁园春费?32 重上井冈山 33 长征
二 亲情乡情类
1 白发亲娘 2 大别山 3 老父亲 4 妈妈歌谣 5 母亲0
6 母亲 7 那就是我 8 前门大碗茶 9 亲爱爸爸妈妈 10 夕阳红
11 烛光里妈妈 12 忆江南 13 思乡 14 千年祈 15 二泉映月
三 爱情心情类
1 天浴梁祝琴 2 何茫然 3 走进春天配乐 4 陆游唐婉 5 沈园故事
6 哀怨大提琴 7 悲怆大提琴 8 悲伤大提琴 9 悲壮大提琴 10 沉重大提琴
11 舒缓大提琴 12 忧伤大提琴 13 振奋大提琴 14 悲曲 15 不情
16 苍凉遒劲 17 苍序曲 18 常驻我心 19 故事 20 款款柔情
21 乱世佳人 22 每当你离去时候 23 秋日私语 24 人鬼情未 25 人面桃花
26 殇殇 27 思乡曲 28 万水千山总是情 29 味道 30 我美丽与哀愁
31 我等候你 32 无悔 33 无极 34 无尽爱 35 心安神宁
36 眼熏在你眼里 37 洋溢爱 38 以吻封缄 39 隐私 40 雨和泪
41 月光小夜曲 42 真诚和感动 43 只有你 44 钟爱一生 45 长亭怨慢
46 爱情飞蛾 47 爱与愁交给谁 48 离情别绪 49 夜夜相思
四 自然诗意类
1 白菊曲 2 秋菊曲 3 冷菊曲 4 碧雨翠丝 5 哈罗
6 航行 7 荷塘月色 8 良宵 9 旅程 10 旅行
11 绿洲笛韵 12 美好时光 13 破晓 14 日光海岸 15 森林狂想曲
16 田纳西华尔兹 17 田野小曲筚篥 18 温柔海 19 仙境 20 雪花快乐
21 雪人 22 烟火 23 远古之迷 24 月河 25 月神
26 满天春色 27 满园春色 28 千年冰 29 水晶杯 30 水晶球
31 水晶枕 32 水晶柱
五 草原马头琴
1 不落太阳 2 草原梦 3 草原之夜 4 大草原 5 父亲草原
6 嘎达梅林 7 8 蒙古人 9 牧歌 10 诺恩吉雅
11 色楞格河 12 森吉德玛 13 提琴在西北草原 14 天上神云 15 天堂
16 赞歌
六 强烈节奏 气势磅礴
1 百战英雄 2 苍龙鼓 3 冲天炮 4 德久鼓 5 等待
6 风雨人生 7 鼓古事记 8 鼓诗 9 海燕伴奏 10 浩浩乾坤
11 激烈磅礴 12 甲午海战 13 千古英雄 14 十跪母重恩 15 问天
16 向天再借五百年 17 校歌 18 心灵睡过地方 19 *志气 20 最后倾诉
21 Avemano 22 Dont go Away 23 Dont forget 24 Enae Volare 25 if you shout
26 Looking For 27 Sombre Day 28 The champions 29 The Mass 30 Voxifera
七 交响乐 轻音乐
1 阿达玛斯 2 爱尔兰摇篮曲 3 安妮仙境 4 巴格达之星 5 比阿特丽克斯
6 变幻之风 7 布列瑟农 8 沉意爱尔兰 9 晨光 10 初雪
11 春水 12 春天 13 春野 14 春之歌 15 春之声
16 大自然母亲 17 地球之声 18 返璞归真 19 飞过 20 飞翔
21 飞走吧 22 风车 23 风那一个方向吹 24 风之呼唤 25 高原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诸葛亮传》,时间是在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主人公为诸葛亮。原文如下:
亮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据有江东,刘豫州亦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讬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诸葛亮对孙权说:“如今天下大乱,将军拥兵占据江东,刘豫州则在汉水以南地区屯集兵马,与曹操争夺天下。现在曹操已经消灭各路诸侯,基本*定了北方地区,如今又趁势占领了荆州,威震四海,致使英雄无用武之地,所以刘豫州才逃到了这里。请将军根据自己的力量也权衡当前的局势。如果能用江东的人马对曹军抗衡,不如早点与曹操断绝关系。如果无力抵抗,何不放下兵器盔甲,向曹操俯首称臣呢?现在将军表面上服从曹操,内心却犹豫不决,形势危急却不能当机立断,灾祸马上就会降临!”
本文要说的成语,便是诸葛亮口中的“祸至无日”,意为灾祸马上就要降临。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为《左传》中的“楚自克庸以来,其君无日不讨国人而训之,于民生之不易,祸至之无日,戒惧之不可以怠。”
这个成语故事发生的时间,正值赤壁之战爆发前。曹操占领荆州,刘备仓皇逃窜,诸葛亮奉命来到江东联合孙权一起抗曹。有不少人觉得是诸葛亮的激将法改变了孙权的决定,其实这个看法是错误的。
从孙权掌权开始,江东采用的策略就非常实用。当年曹操要孙权提供质子,孙权去没有答应,结果双方也是相安无事,这就说明孙权对付曹操还是会很有一套的,能够根据当时的形势作为正确的判断。
而在荆州之战爆发时,孙权就已经派鲁肃来到荆州,了解战局进展,这也说明孙权心中已经有了打算,否则的话,鲁肃也不可能贸然将诸葛亮带到江东。一句话,孙权早就打定了与曹操对抗的想法,他所需要的仅仅是在东吴集团内部统一思想。至于诸葛亮那一番豪言壮语,其实并没发挥什么作用。
参考书籍:《三国志》
《诗词曲五首》背景资料
【作家作品】
1、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市)人,唐代诗人、哲学家。有《刘宾客集》。
2、杜牧(802~852),字牧之,京兆万年(现陕西省西安市)人,唐代诗人。*称之为“小杜”。著有《樊川集》。
3、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体道人,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宋末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著有《文山先生全集》。
4、苏轼(1037~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东坡全集》传世。
5、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元代散曲作家。
【背景知识】
1、《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是古代酬赠诗中的名篇。唐敬宗宝历二年(826),诗人罢和州刺史,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的白居易相会。在酒*上,白居易吟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在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于是刘禹锡写了此诗回赠白居易。
2、《赤壁》是诗人任黄州刺史时所作。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蒲圻西北长江南岸。杜牧所咏的`赤壁并非三国时孙、曹大战的地方,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是作者借题发挥,借以抒发自己的感慨。
3、《过零丁洋》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后来元军统帅张弘范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节。
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此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与弟苏辙也已七年不见。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怀念手足兄弟。
5、《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作者于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在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途中所作。潼关位于东西两京(洛阳、长安)之间,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这首曲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元曰古诗的背景
夏曰绝句的古诗背景
元旦的古诗背景
古诗元日的背景图
寄李儋元锡古诗的背景
元宵节的古诗有图有背景
朗诵元日古诗的背景
古诗元日的背景视频
古诗元夕的背景音乐
元日古诗的历史背景
王安石的元日古诗的背景
柳宗元创作古诗的背景
元日这首古诗的时代背景
送元二使安西的古诗创作背景
适合元旦古诗的背景音乐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的背景故事
王安石古诗元日的写作背景
夏的背景古诗
古诗背景的书
古诗《画》的背景
背古诗时的背景
古诗元日的背景图百度网盘
以马为背景的古诗
蜂的古诗背景
氓古诗的背景
古诗的ppt背景
古诗《鸡》的背景
背景是雨的古诗
古诗苔的背景
写景的古诗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