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阁的古诗

关于文昌阁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文昌阁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文昌阁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文昌阁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2) 语录(9k+) 说说(1) 名言(1k+) 诗词(147) 祝福(2k+) 心语(786)

  • 王勃滕王阁序古诗全文

  • 王勃滕王阁序古诗全文

      滕王阁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赣江滨。唐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公元653年)始建,后阎伯屿为洪州牧,宴群僚于阁上,王勃省父过此,即*而作。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滕王阁序全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全文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zhěn),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ōu)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fān)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huáng)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qǐ )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yì)范,襜(chān )帷(wéi)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lǎo)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yǎn)骖騑(cān fēi)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ē)。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一作 翔)丹,下临无地。鹤汀(tīng)凫(fú )渚(zhǔ),穷岛屿之萦(yíng)回;桂殿兰宫,即(一作 列)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tà),俯雕甍(méng )。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yū)其骇瞩。闾(lǘ)阎(yán) 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gě)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zhú)。云销雨霁(jì),彩彻区明(或作 虹销雨霁,彩彻云衢 qú)。落霞与孤鹜(wù)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l ǐ)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chuán)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è)。睢(suī)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yè)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dì miǎn)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jiǒng),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kuài)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míng)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hūn)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jiē)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chuǎn);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yì)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hé zhé)以犹欢。北海虽赊(shē),扶摇可接;东隅(yú)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guàn);有怀投笔,慕宗悫(què)之长风。舍簪(zān)笏(hù)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tāo)陪鲤对;今兹捧袂(mèi),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呜呼!胜地不常,盛筵(yán)难再;兰亭已矣,梓(zǐ) 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作品影响

      《滕王阁序》既是六朝骈文之新变,也是唐朝骈文通俗化格律化之先声。

      《滕王阁序》让高举反骈旗帜的文学家韩愈读了之后也大为赞赏,称颂其“读之可以忘忧”也。

      韩愈作《新修滕王阁记》曰:“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玮绝特之称。及得三王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亦欲往一观而读之。工既讫功,公以众饮,而以书命愈曰:‘子其为我记之。’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窃喜载名其上,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

      作者简介

      王勃(649~676年)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初(666年)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672年)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三年(676年),王勃南下探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文学赏析

      《滕王阁序》全文行思缜密,紧扣题目,不拘一格,全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自然段为第一部分,写洪府地势雄伟、“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主人贤德”“高朋满座“。“豫章故郡,洪都新府”点明滕王阁所在地点,再详写其方位在翼、轸星宿的分野,从地理位置上看连接着湖南衡山和江西庐山,由上及下,再一笔荡开,写南昌地势:三江为襟,五湖为带,胸怀楚国而指引吴越。本为滕王阁作序,开篇却避开宴会和阁楼,不落俗套,气势高卓。“物华天宝”一句到“王将军之武库”一句,写南昌物产丰富,人才济济,称赞宴会宾主“尽东南之美”“高朋满座”“胜友如云”。最后一句,简述自己来到这里参加宴会的缘由。宴会盛况寥寥数笔带过,接下来是文章最重要的部分。

      第二、三自然段为第二部分。作者由*及远,从壮丽的楼阁到秀丽的山川,浓墨重彩地描写了滕王阁秋景,展开了一幅流光溢彩、错落有致、上下浑然天成、虚实相映成趣的滕王阁三秋图。“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这两句在静止中表现了光影色彩的变化,将湖光山色写得极富生命力。积水消尽后寒潭显出一片清澈,傍晚时分,淡淡的云烟凝聚着重重的暮霭,水天之间呈现出一片盈盈的紫光。这一句在色彩浓淡的变化中描绘秋意正浓的晚景,一个“寒”字写出秋高气爽, “寒潭”与“暮山”一*一远构成了错落的景致,这一句被誉为“写尽九月之景”。接下来是虚写,作者带着读者驾着马车在高高的山路上,在崇山峻岭里遍访秋日风景,来到昔日帝子居住的长洲,找到仙人休养过的宫殿。接着从众多名胜中将滕王阁烘托而出——“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山峦重叠,山峰耸入云霄;凌空的飞檐丹辉欲流,仿佛直插大地。作者在一上一下之间仅仅用了十六个字就把楼阁高耸入云的气势写得蔚为壮观,把楼阁的独特风貌写得栩栩如生,这一句借着俯仰视角的改变,使上下浑然天成。“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这两句写滕王阁周围的动物和植物,白鹤野鸭在萦回的小岛上畅游,洒满兰桂花香的宫殿掩映在起伏的山峦之中,使滕王阁犹如众星捧月一般,显出恢弘的气势。作者写到在滕王阁上登高远望极目之景:打开绣花的阁门来俯视雕粱画栋的屋脊,远阔的山川*原尽收眼底,*处的江河之水蜿蜒曲折令人惊奇。楼宇巷陌中尽是富贵人家;舸舰泊满渡口,都是装饰精美的雀舫龙舟。秀美山川、繁华市井、众多舟楫上承第一段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又与下面的“渔舟唱晚” “雁阵惊寒”共同构成一幅情景交融、动静结合的图画。这一段中属“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最为人称道。这句话是一个视觉的飨宴,整幅画面的主体是红色的夕阳余晖和蓝绿色的水光接天的`模样,白色的野鹭穿插其间。色彩美,动态美,虚实美,空间立体美,带给读者无暇的想象。

      第四、五自然段为第三部分,写众人宴会上登临逸兴,进而兴尽悲来,怀古议论,引出对人生际遇的感慨。作者以起伏跌宕的笔势,从“逸兴遄飞”写到了“兴尽悲来”。第四段头两句“遥襟俯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写的是宴会时丝竹管弦、轻歌曼舞的欢乐场景。接着将在座宾客杯中豪情和笔下才华堪比陶渊明、谢灵运。良辰美景与共,赏心乐事具备,宾主难得相聚,极目远望,尽情地欢娱。到这里写的都是登临逸兴的乐。下面一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从宇宙无穷想到兴衰有尽:回望长安犹在夕阳下,吴会却如在云海间。大地有穷尽,而南海深不可测,擎天之柱不可攀,北斗星辰遥远:关山难越,谁来为失意人悲痛?萍水相逢,都是异乡漂泊之人。满怀抱负,王宫何时能见?皇帝的召见,又要等到何年?作者以“失路之人”自指,叹息自己的命运。作者虽满腔热血,才华横溢却因恃才傲物、放荡不羁而被当时社会所不容。壮志难酬,所以在这里作者由宇宙的无限而想到人生有限、短暂,表露出对时光流逝却功业难成的感慨;他悲叹盈虚有数,透出无法扭转命运的无奈,为自己只能流落南海之滨,无力跻身帝都长安为国效力而感到悲伤。在第五段中,作者用典故把自己比做贾谊、梁鸿、冯唐、李广,来描述自己现在遭遇的困境,但作者没有在悲伤中停留太久,转而用自己的乐观精神给这一段咏叹做了更好的注解。作者表示自己仍是达人知命,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身处逆境仍旧心胸开朗,立志报国。这一段所用典故较多,但却合理恰当毫无堆砌之感,王勃写自己怀才不遇、深陷困境的矛盾心理,却又用一种处世的乐观精神加以化解,这种高尚的情怀,千百年来引起了众多文人雅士的共鸣。

      第六、七段为第四部分,简述自己的旅程和志向,对宾主的知遇表示感谢,对参加宴会并饯别作序表示荣幸,这一段内容与开头遥相呼应,再一次紧扣主题。

    [阅读全文]...

2021-12-26 21:36:47
  • 《阁夜》古诗原文及鉴赏

  • 《阁夜》古诗原文及鉴赏

      在*凡的学*、工作、生活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阁夜》古诗原文及鉴赏,欢迎阅读与收藏。

      阁夜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

      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

      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

      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

      人事音书漫寂寥。

      杜甫诗鉴赏

      这是大历元年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当时西川军阀割据,混战不断;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而杜甫的好友郑虔、苏源明、李白、严武、高適等,都先后死去。这首诗感时忆旧,表现出异常沉重的心情。

      开首二句点明时间。首句岁暮,指冬季;阴阳,指日月;短景,指冬天日短。“催”字,形象地说明夜长昼短,使人觉得时光飞逝。次句天涯,指夔州,又有沦落天涯意。霜雪方歇的寒冬夜晚,雪光明朗如昼,诗人对此凄凉寒怆的夜景,不由感慨万千。

      “五更”二句,承次句“寒宵”,描写出了夜中所闻所见。鼓角,指古代军中用以报时和发号施令的鼓声、号角声。晴朗的夜空,鼓角声格外响亮,黎明时分,愁人不寐,那声音更显得悲凉。这就从侧面烘托出夔州一带也不太*,黎明前军队已在加紧备战。

      诗人用“鼓角”二字点示,再和“五更”、“声悲壮”等词语结合,兵戈未息、战争频繁的气氛就自然地传达出来了。下句说雨后玉宇无尘,天上银河显得格外澄澈,群星参差,映照峡江,星影在湍急的江流中摇曳不定。前人赞扬此联写得“伟丽”。诗人通过对句把他对时局的深切关怀和三峡深夜美景的赞叹,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诗句气势苍凉恢宏,音调铿锵悦耳,辞采清丽夺目,“伟丽”中深蕴着诗人悲壮深沉的情怀。

      “野哭”二句,写拂晓前所闻。听到征战的消息,就立即引起千家的恸哭,哭声传遍四野,其景多么凄惨!夷歌,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夔州是民族杂居之地。杜甫客寓此间,渔夫樵子不时在夜深传来“夷歌”之声。“数处”指不止一起。这两句把偏远的夔州的典型环境真实形象地表现出来。“野哭”、“夷歌”,一个富有时代感,一个具有地方性。对这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来说,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倍感悲伤。

      “卧龙”二句,诗人极目远眺夔州西郊的武侯庙与东南的白帝庙,而引出无限感慨。卧龙,指诸葛亮。

      跃马,化用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句,意指公孙述在西汉末乘乱据蜀称帝。一世之雄,而今安在?他们不都成了黄土中的枯骨吗!“人事音书”,词意*列。这句是说,人事与音书,现在都只能任其寂寞了。结尾二句,流露出诗人极为忧愤感伤的情绪。

      沈德潜说:“结言贤愚同尽,则目前人事,远地音书,亦付之寂寥而已。”(《唐诗别裁》)象诸葛亮、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无论他是贤是愚,都烟消云散了。现实生活中,征戍、诛掠更造成广大人民天天都在死亡,我眼前这点寂寥孤独,又算得了什么呢?

      这话看似自遣之词,实际上却充分传达出诗人感情上的矛盾与苦恼。”卢世氵隺认为此诗“意中言外,怆然有无穷之思”,是颇有见地的。

      此诗向来被誉为杜律中的典范性作品。诗人紧扣题目,从几个侧面抒写夜宿西阁的所见所闻所感,从寒宵雪霁写到五更鼓角,从天空星河写到江上洪波,从山川形胜写到战乱人事,从当前现实写到千年往迹。

      气象雄浑,气吞宇宙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之概。因此胡应麟称赞此诗说:“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并说它是七言律诗的“千秋鼻祖”。

    [阅读全文]...

2022-03-15 11:19:08
  • 王昌龄的古诗

  •   1、《悲哉行》  勿听白头吟,人间易忧怨。  若非沧浪子,安得从所愿。  北上太行山,临风阅吹万。  长云数千里,倏忽还肤寸。  观其微灭时,精意莫能论。  百年不容息,是处生意蔓。  始悟海上人,辞君永飞遁。

      2、《听弹风入松赠杨补阙》  商风入我弦,夜竹深有露。  弦悲与林寂,清景不可度。  寥落幽居心,飕飗青松树。  松风吹草白,溪水寒日暮。  声意去复还,九变待一顾。  空山多雨雪,独立君始悟。

      3、《缑氏尉沈兴宗置酒南溪留赠》  林色与溪古,深篁引幽翠。  山尊在渔舟,桌月情已醉。  始穷清源口,壑绝人境异。  春泉滴空崖,萌草拆阴地。  久之风榛寂,远闻樵声至。  海雁时独飞,永然沧州意。  古时青冥客,灭迹沦一尉。  吾子踌躇心,岂其纷埃事。  缑峰信所克,济北余乃遂。  齐物意已会,息肩理犹未。  卷舒形性表,脱略贤哲议。  乘月期角巾,饭僧嵩阳寺。

      4、《秋山寄陈谠言》  岩间寒事早,众山木已黄。  北风何萧萧,兹夕露为霜。  感激未能寐,中宵时慨慷。  黄虫初悲鸣,玄鸟去我梁。  独卧时易晚,离群情更伤。  思君若不及,鸿雁今南翔。

      5、《次汝中寄河南陈赞府》  汝山方联延,伊水才明灭。  遥见入楚云,又此空馆月。  纷然驰梦想,不谓远离别。  京邑多欢娱,衡湘暂沿越。  明湖春草遍,秋桂白花发。  岂唯长思君,日夕在魏阙。

      6、《酬鸿胪裴主簿雨后北楼见赠》  暮霞照新晴,归云犹相逐。  有怀晨昏暇,想见登眺目。  问礼侍彤襜,题诗访茅屋。  高楼多古今,陈事满陵谷。  地久微子封,台馀孝王筑。  裴回顾霄汉,豁达俯川陆。  远水对孤城,长天向乔木。  公门何清静,列戟森已肃。  不叹携手稀,常思着鞭速。  终当拂羽翰,轻举随鸿鹄。

      7、《东京府县诸公与綦毋潜李颀相送至白马寺宿》  鞍马上东门,裴回入孤舟。  贤豪相追送,即桌千里流。  赤岸落日在,空波微烟收。  薄宦忘机括,醉来即淹留。  月明见古寺,林外登高楼。  南风开长廊,夏夜如凉秋。  江月照吴县,西归梦中游。

      8、《别刘谞》  天地寒更雨,苍茫楚城阴。  一尊广陵酒,十载衡阳心。  倚仗不可料,悲欢岂易寻。  相逢成远别,后会何如今。  身在江海上,云连京国深。  行当务功业,策马何骎骎。

      9、《岳阳别李十六越宾》  相逢楚水寒,舟在洞庭驿。  具陈江波事,不异沦弃迹。  杉上秋雨声,悲切蒹葭夕。  弹琴收馀响,来送千里客。  *明孤帆心,岁晚济代策。  时在身未充,潇湘不盈画。  湖小洲渚联,澹淡烟景碧。  鱼鳖自有性,龟龙无能易。  谴黜同所安,风土任所适。  闭门观玄化,携手遗损益。

      10、《留别岑参兄弟》  江城建业楼,山尽沧海头。  副职守兹县,东南桌孤舟。  长安故人宅,秣马经前秋。  便以风雪暮,还为纵饮留。  貂蝉七叶贵,鸿鹄万里游。  何必念钟鼎,所在烹肥牛。  为君啸一曲,且莫弹箜篌。  徒见枯者艳,谁言直如钩。  岑家双琼树,腾光难为俦。  谁言青门悲,俯期吴山幽。  日西石门峤,月吐金陵洲。  追随探灵怪,岂不骄王侯。

      11、《独游》  林卧情每闲,独游景常晏。  时从灞陵下,垂钓往南涧。  手携双鲤鱼,目送千里雁。  悟彼飞有适,知此罹忧患。  放之清冷泉,因得省疏慢。  永怀青岑客,回首白云间。  神超物无违,岂系名与宦。

      12、《香积寺礼拜万回*等二圣僧塔》  真无御化来,借有乘化归。  如彼双塔内,孰能知是非。  愚也骇苍生,圣哉为帝师。  当为时世出,不由天地资。  万回主此方,*等性无违。  今我一礼心,亿劫同不移。  肃肃松柏下,诸天来有时。

      13、《诸官游招隐寺》  山馆人已空,青萝换风雨。  自从永明世,月向龙宫吐。  凿井长幽泉,白云今如古。  应真坐松柏,锡杖挂窗户。  口云七十馀,能救诸有苦。  回指岩树花,如闻道场鼓。  金色身坏灭,真如性无主。  僚友同一心,清光遣谁取。

      14、《灞上闲居》  鸿都有归客,偃卧滋阳村。  轩冕无枉顾,清川照我门。  空林网夕阳,寒鸟赴荒园。  廓落时得意,怀哉莫与言。  庭前有孤鹤,欲啄常翩翻。  为我衔素书,吊彼颜与原。  二君既不朽,所以慰其魂。

      15、《风凉原上作》  阴岑宿云归,烟雾湿松柏。  风凄日初晓,下岭望川泽。  远山无晦明,秋水千里白。  佳气盘未央,圣人在凝碧。  关门阻天下,信是帝王宅。  海内方晏然,庙堂有奇策。  时贞守全运,罢去游说客。  予忝兰台人,幽寻免贻责。

      16、《江上闻笛》  横笛怨江月,扁舟何处寻。  声长楚山外,曲绕胡关深。  相去万馀里,遥传此夜心。  寥寥浦溆寒,响尽惟幽林。  不知谁家子,复奏邯郸音。  水客皆拥桌,空霜遂盈襟。  羸马望北走,迁人悲越吟。  何当边草白,旌节陇城阴。

      17、《赵十四兄见访》  客来舒长簟,开阁延清风。  但有无弦琴,共君尽尊中。  晚来常读易,顷者欲还嵩。  世事何须道,黄精且养蒙。  嵇康殊寡识,张翰独知终。  忽忆鲈鱼□,扁舟往江东。

      18、《过华阴》  云起太华山,云山互明灭。  东峰始含景,了了见松雪。  羁人感幽栖,窅映转奇绝。  欣然忘所疲,永望吟不辍。  信宿百馀里,出关玩新月。  何意昨来心,遇物遂迁别。  人生屡如此,何以肆愉悦。

      19、《途中作》  游人愁岁晏,早起遵王畿。  坠叶吹未晓,疏林月微微。  惊禽栖不定,寒兽相因依。  叹此霜露下,复闻鸿雁飞。  渺然江南意,惜与中途违。  羁旅悲壮发,别离念征衣。  永图岂劳止,明节期所归。  宁厌楚山曲,无人长掩扉。

      20、《山行入泾州》  倦此山路长,停骖问宾御。  林峦信回惑,白日落何处。  徙倚望长风,滔滔引归虑。  微雨随云收,蒙蒙傍山去。  西临有边邑,北走尽亭戍。  泾水横白烟,州城隐寒树。  所嗟异风俗,已自少情趣。  岂伊怀土多,触目忻所遇。

    [阅读全文]...

2022-02-05 07:16:24
  • 《在武昌作》古诗鉴赏

  • 文学
  • 《在武昌作》古诗鉴赏

      《在武昌作》是明朝诗人徐祯卿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人通过描写武昌洞庭之秋景,烘托一种凄清寂寥的气氛,从而表达出诗人心中的思念家乡之情与倦于漂泊之意。全诗古澹拙朴,气韵高浑,别具一格。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在武昌作》古诗鉴赏,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武昌作》原文:

      徐祯卿

      洞庭叶未下,潇湘秋欲生。

      高斋今夜雨,独卧武昌城。

      重以桑梓念,凄其江汉情。

      不知天外雁,何事乐长征?

      注释:

      ①武昌:今湖北省会武汉市武昌镇。

      ②洞庭:湖名,在湖南之北,长江南岸。

      ③潇湘:湖南省二水名。

      ④高斋:高敞的书斋。

      ⑤桑梓(zǐ):《诗·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古代住宅旁常栽桑梓二木,故后人用以喻家乡。张衡《南都赋》:“永世克孝,怀桑梓焉。”

      ⑥凄其:寒冷的样子。

      ⑦江汉:汉水流至湖北省汉口入长江,故称江汉,武昌在汉口对岸。

      ⑧长征:长途跋涉。

      译文:

      洞庭湖畔树叶还没有掉落,潇湘一带秋天正要来临。

      高敞的书斋,今夜风雨飘摇,孤独地躺卧在武昌城中。

      对故乡的思念重又萦绕心头,身处江汉不由产生凄凉之情。

      不知高飞天外的鸿雁,为什么事情乐于远途跋涉,高飞天外呢?

      作者简介:

      徐祯卿(1479-1511)字昌谷,一字昌国,汉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祖籍常熟梅李镇,后迁居吴县。明代文学家,被人称为“吴中诗冠”,是吴中四才子(亦称江南四大才子)之一。因“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之绝句而为人称誉。

      创作背景:

      徐祯卿幼年丧母,家境清寒,而天资聪颖。27岁二度应试,考中进士(1505),授大理寺左寺副一职。不久因讽刺朝政被远贬湖南(1506),在从京师(今北京)到湖南的赴任途中经过武昌府,写下这首五言律诗。

      作品赏析:

      首联“洞庭叶未下,潇湘秋欲生”点明了时令。“洞庭叶未下”化用了《楚辞·九歌·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袅袅,是微风吹拂的样子。它是说,在秋风的吹拂下,洞庭湖就会生波,而树叶也纷纷飘落下来。这是一幅萧瑟凄凉的秋天景象。“洞庭叶未下”是指秋天还没有到,“潇湘秋欲生”是说秋天将要开始了。这点明了全诗的时令是在秋天将至未至的时节。在这里作者绕了个弯子,引发了我们对于湖南一带空间的联想,也把秋景铺展在我们面前,调动起来了我们对于秋季的感受。

      “洞庭叶未下,潇湘秋欲生”两句形成既并列又顺接关系,读起来自然而流畅。

      颔联“高斋今夜雨,独卧武昌城”则落到了作者现实的“处境”上。高斋,一般是指文人的书房,但这里有狭小、孤独、寒冷、封闭的含义,而且今日“高斋”正处于深夜秋雨的包围之中。从音调上说,这句除了“夜”是入声字外,其他都是*上声,所以给人高扬的感觉。但下句“独卧武昌城”中的“独”、“卧”两字却都是入声字。入声短促有力,有强调的作用,给人以空旷悲凉之感。“独卧武昌城”是说他一个人孤独地睡在武昌城内。“武昌城”是一个大地点。诺大一个大城市(宏大的背景)里只有他一个人,不更突显了环境的空旷和他的孤独吗?这是在刻意使用对比手法。所以,这句诗实际上写得非常有力。我们在一些特殊的天气里(如下雨、下雪),对自身和自然的感受会特别深切,作者也是一样。他被贬谪到湖南,流落在他乡,心境本来就不好。又在秋季将至的时节,面对夜雨潇潇的场景,孤单地在封闭的书房里闷睡,他内心的`凄凉可想而知。很显然,他并未成眠,正在浮想联翩。好像他的思想正在大陆上飘荡,而他的精神已经回家。

      颈联“重以桑梓念,凄其江汉情”则描写了在这种处境中的切身“感受”。这两句的意思是:我对于故乡的思念是如此深重;对于故乡的思念,更增添了此时此地的凄凉伤感。“桑梓”是指故乡,诗人的故乡远在江苏吴县(今苏州),而目前正在“江汉”地区(湖北武汉一带)。古代交通不便利,所以作者和家乡隔得很远。在他乡的凄凉境遇,让他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了故乡;而对故乡的思念,更加重了他的悲情。

      尾联“不知天外雁,何事乐长征”,是对颈联的进一步生发。大雁因为要越冬,需要在秋冬之季成群结对地由北向南迁徙;他就问天边的大雁为什么就这么喜欢长途跋涉、辗转迁徙。这是用反问的手法,将自己与乐意迁徙的大雁作对比,表示自己是不情愿离开故乡和亲人的,这里有一种无奈的感情在。“征”是“远行”的意思,如果路途不长那就不能叫“征”。徐祯卿33岁去世,这个时候大概是28岁。在后来的《墓志铭》中他表达了因为常年在外地为官、不能经常与亲人团聚的遗憾。在艺术手法上,该句借助“联想”,从夜雨中闭塞狭小的书斋,跳到了天边的大雁和开阔的天空,大大开拓了诗境,使诗境高远起来。

      全诗四句依次写“时令”、“处境”、“感受”以及对感受的进一步“生发”。从“秋天将至未至”的时令写起,写到自己的现实处境和切身感受,对于故乡的怀念之情以及身在异地的凄凉和无奈。作者将对于节气变化的极度敏感,高斋听雨的孤寂凄凉,黯然思乡的苍凉无奈以及消沉落寞的漂泊之感融为一体。全诗见景生情,自然流转,格调高雅,寄托遥深。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它共提到了“洞庭”、“潇湘”、“武昌”、“桑梓”、“江汉”五个地点。历数地名,错落有致。作者正是靠地点和时空的转换来连缀诗篇的。由于地点的不断转换,造成空间上的跳跃,使得诗境开阔,气象宏大。因此王渔洋称为此诗“千古绝调,非太白不能作”。

    [阅读全文]...

2021-12-08 14:12:50
  • 王昌龄《出塞》古诗原文意思

  • 王昌龄《出塞》古诗原文意思

      在**淡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王昌龄《出塞》古诗原文意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出塞》原文:

      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其二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出塞》注解:

      1、但使:只要。

      2、龙城飞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其中,有人认为龙城飞将中飞将指的是汉飞将军李广,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的李广练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一带,为汉代右北*郡所在地),纵观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其中每次匈奴重点进攻的汉地天子几乎都是派遣李广为太守,所以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

      3、不教:不叫,不让。教,让。

      4、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5、度:越过。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去边防线打仗的战士也还没有回来。要是攻袭龙城的大将军卫青和飞将军李广今天还依然健在,绝不会让敌人的军队翻过阴山。

      6、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北方的屏障。

      7、骝马:黑鬣黑尾巴的红马,骏马的一种。新:刚刚。

      8、沙场:指战场。

      9、震:响。

      《出塞》译文:

      其一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让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其二

      将军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只剩下凄凉的月色。

      城头上的战鼓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将军刀匣里的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没干。

      《出塞》创作背景:

      《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出塞》是乐府旧题。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愿望。

      组诗的第二首,《全唐诗》同时也录入李白诗作下,作《从军行》或《军行》。但《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没有《军行》一首。历来对此诗真实作者存有不同意见。

      《出塞》赏析:

      其一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

      诗从写景入手。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这是诗人对长期的边塞战争作了深刻思考而产生的“神来之笔”。

      面对这样的景象,边人触景生情,自然联想起秦汉以来无数献身边疆、至死未归的人们。“万里长征人未还”,又从空间角度点明边塞的遥远。这里的“人”,既是指已经战死的士卒,也指还在戍守不能回归的士卒。“人未还”,一是说明边防不巩固,二是对士卒表示同情。这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是因,后者是果。这是从秦到汉乃至于唐代,都没有解决的大问题。于是在第三、四两句,诗人给出了回答。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两句,融抒情与议论为一体,直接抒发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写得气势豪迈,铿锵有力。同时,这两句又语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有弦外之音,使人寻味无穷。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从*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诗人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他只是选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画面来揭示士卒的内心世界。景物描写只是用来刻划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汉关秦月,无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把复杂的内容熔铸在四行诗里,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其二

      这首诗描写了一惊心动魄的战斗刚刚结束的情景。枣红马刚刚装上白玉装饰的'马鞍,战士就骑着它出发了。战斗结束的时候天已经很晚,战场上只留下寒冷的月光。城头上催战的鼓声仍在旷野上回荡,刀鞘里的钢刀血迹未干。诗人用寥寥数笔,就把将士们的英武气概,胜利者的神态生动地描绘出来。

      骅骝骏马,是再好不过的马了,还要给它配上再美不过的白玉鞍桥,可以想见这马上骑手的威风。这英武的骑士是手持“金刀”(即金错刀)奋战沙场的。这骑士披一身月色,顶凛冽寒风,鏖战而归。但他全副精神仍沉浸在烟尘滚滚的沙场,那咚咚的进击鼓声还响彻耳畔。这风度轩昂、勇武不凡、充满自信的骑士,就是诗人心目中唐军将官的形象,也是诗人矢志抗敌、无时无刻不意欲拼搏战场的心灵写照。“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这实在是一个坚定的*从耿耿赤心发出的雄壮的呐喊,也分明寄寓着诗人的殷切希望。

      这首诗抒写自信、进取、开拓为特征的传统尚武精神,风格刚健、清新。诗人描写战争的胜利,不在于字面,而在于构成一种气氛。诗歌选取战斗生活的一个片段,以“骝马”“沙场”“铁鼓”“金刀”等战争意象串成一系列战斗生活的画面,战斗的激烈与战场的肃杀尽在其中。诗头“新跨”一词将战士风风火火、迎接战斗的激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而诗尾以“血未干”这样一幅看似血腥的场景描写战士的内心——热血并未因为战斗的结束而冷却。这种激烈肃杀的气氛,生动地表现出战士的飒爽英姿和激昂振奋的风貌。

      作者在这首诗中抓住战斗刚刚结束的场面加以描写,塑造了一个英姿飒爽、勇猛善战的将军形象,热情地歌颂了将士们为国杀敌立功的勇敢精神。

      诗人描写胜利,不在于字面,而在于构成一种气氛。把战士的飒爽英姿,激昂振奋的风貌写了出来。

      作者简介:

      王昌龄,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一作太原(今属山西)人。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晚年贬龙标(今湖南黔阳)尉。因安史乱后还乡,道出亳州,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擅长七绝,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也有愤慨时政及刻画宫怨之作。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王昌龄集》。

    [阅读全文]...

2021-12-11 20:40:36
  • 王昌龄古诗大全

  • 文学
  • 王昌龄古诗大全

      在*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王昌龄古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斋心》

      女萝覆石壁,溪水幽濛胧。

      紫葛蔓黄花,娟娟寒露中。

      朝饮花上露,夜卧松下风。

      云英化为水,光采与我同。

      日月荡精魄,寥寥天宇空。

      2、《宴南亭》

      寒江映村林,亭上纳鲜洁。

      楚客共闲饮,*金管阕。

      酣竟日入山,暝来云归穴。

      城楼空杳霭,猿鸟备清切。

      物状如丝纶,上心为予决。

      访君东溪事,早晚樵路绝。

      3、《太湖秋夕》

      水宿烟雨寒,洞庭霜落微。

      月明移舟去,夜静魂梦归。

      暗觉海风度,萧萧闻雁飞。

      4、《琴》

      孤桐秘虚鸣,朴素传幽真。

      仿佛弦指外,遂见初古人。

      意远风雪苦,时来江山春。

      高宴未终曲,谁能辨经纶。

      5、《驾幸河东》

      晋水千庐合,汾桥万国从。

      开唐天业盛,入沛圣恩浓。

      下辇回三象,题碑任六龙。

      睿明悬日月,千岁此时逢。

      6、《潞府客亭寄崔凤童》

      萧条郡城闭,旅馆空寒烟。

      秋月对愁客,山钟摇暮天。

      新知偶相访,斗酒情依然。

      一宿阻长会,清风徒满川。

      7、《和振上人秋夜怀士会》

      白露伤草木,山风吹夜寒。

      遥林梦亲友,高兴发云端。

      郭外秋声急,城边月色残。

      瑶琴多远思,更为客中弹。

      8、《沙苑南渡头》

      秋雾连云白,归心浦溆悬。

      津人空守缆,村馆复临川。

      篷隔苍茫雨,波连演漾田。

      孤舟未得济,入梦在何年?

      9、《谒焦炼师》

      中峰青苔壁,一点云生时。

      岂意石堂里,得逢焦炼师。

      炉香净琴案,松影闲瑶墀。

      拜受长年药,翩翻西海期。

      10、《宿京江口期刘慎虚不至》

      霜天起长望,残月生海门。

    [阅读全文]...

2022-03-02 11:57:45
  • 从军行王昌龄古诗翻译

  • 从军行王昌龄古诗翻译

      从军行是我们中学生必背古诗词之一,对于我们提高学*成绩有很大帮助。下面小编带来的是从军行王昌龄古诗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

      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

      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人的队伍战争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7.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

      译文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赏析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乍看之下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其实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为什么会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相关材料

      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首诗就有这种情形。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延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

      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创作背景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君主锐意进取、卫边拓土,人们渴望在这个时代崭露头角、有所作为。武将把一腔热血洒向沙场建功立业,诗人则为伟大的时代精神所感染,用他沉雄悲壮的豪情谱写了一曲曲雄浑磅礴、瑰丽壮美的诗篇。《从军行七首》就是王昌龄采用乐府古题写的此类边塞诗。

      作者简介

      王昌龄,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一作太原(今属陕西)人。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及第,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晚年贬龙标(今湖南黔阳)尉。因安史乱后还乡,道出亳州,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擅长七绝,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也有愤慨时政及刻画宫怨之作。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王昌龄集》。

    [阅读全文]...

2022-07-25 10:30:26
  • 描写秋雨与亭台楼阁的诗句古诗

  • 秋雨,文学
  • 描写秋雨与亭台楼阁的诗句古诗

      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秋雨与亭台楼阁的诗句古诗,欢迎大家阅读学*。

      1、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

      2、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3、当时心事偷相许,宴罢兰堂肠断处。挑银灯,扃珠户,绣被微寒值秋雨。枕前各泪语,惊觉玉笼鹦鹉。一夜万般情绪,朦胧天欲曙。——冯延巳《应天长》

      4、相逢不语,一朵芙蓉着秋雨。小晕红潮,斜溜鬟心只凤翘。——纳兰性德《减字木兰花》

      5、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瞑》

      6、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7、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中秋月》

      8、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9、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10、寒雨连江夜人吴,*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1、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12、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

      13、渭城朝雨亦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14、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15、当时心事偷相许,宴罢兰堂肠断处。挑银灯,扃珠户,绣被微寒值秋雨。枕前各泪语,惊觉玉笼鹦鹉。一夜万般情绪,朦胧天欲曙。——冯延巳《应天长》

      16、寒雨连江夜人吴,*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7、蝶恋花今古河山无定距。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纳兰性德《蝶恋花》

      18、长安布衣谁比数,反锁衡门守环堵。老夫不出长蓬蒿,稚子无忧走风雨。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秋来未曾见白日,泥污后土何时干。——杜甫《秋雨叹》

      19、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20、宴罢兰堂肠断处。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21、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22、尘起一月忧无禾,瓦鸣三日忧雨多。——陈与义《秋雨》

      23、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叫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李贺《李凭箜篌引》

      24、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25、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

      26、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27、宿雨朝来歇,空山秋气清。——李端《茂陵山行陪韦金部》

      28、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李商隐《寄令狐郎中》

      29、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30、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西照深秋雨。——纳兰性德《蝶恋花》

      31、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32、飞雨动华屋,萧萧梁栋秋。——杜甫《立秋雨院中有作》

      33、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李贺《李凭箜篌引》

      34、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

      35、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王维《栾家濑》

      36、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37、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西照深秋雨。——纳兰性德《蝶恋花》

      38、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39、永夜不可度,蛩吟秋雨滴。寂寞想章台,始叹云泥隔。雷声匪君车,犹时过我庐。电影非君烛,犹能明我目。如何琼树枝,梦里看不足。望望佳期阻,愁生寒草绿。——钱起《离居夜雨,奉寄李京兆》

      40、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41、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

      42、秋雨凄凉花溅泪,凭阑渐冷青衣。——《临江仙》

      43、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44、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伶仃洋》

      45、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46、阑风伏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杜甫《秋雨叹》其二

      47、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白居易《中秋月》

      48、一夜绿荷霜剪破,赚他秋雨不成珠。——来鹄《偶题二首》

      49、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阅读全文]...

2022-03-02 19:35:50
  • 王昌龄古诗《从军行》赏析

  • 王昌龄古诗《从军行》赏析

      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边塞诗最为著名,有“诗家夫子”、“七绝圣手”之称。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王昌龄古诗《从军行》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①长云暗雪山②,

      孤城③遥望玉门关④。

      黄沙百战穿⑤金甲⑥,

      不破楼兰⑦终不还。

      [注释]

      ①青海:指青海湖。

      ②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③孤城:代指青海湖北戍边之城。

      ④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⑤穿:磨破。

      ⑥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⑦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赏析]

      《从军行》原是汉代乐府旧题。王昌龄沿用来表现唐代的边塞生活,是由七首七言绝句联缀而成的组诗,每首诗分别选取征戍生活的某一场景。“《从军行》皆军旅辛苦之辞。”然而王昌龄却用来表现征戍者强烈的的爱国感情,而艺术成就也充分证明了王昌龄不愧为“七绝圣手”。这里选取的是其中的第四首。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两句展开了东西数千里广阔的长卷,是对当时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也描绘出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湖与玉门关呢?唐代西北边陲的强敌,一是吐蕃(bō),一是突厥。“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这两句诗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身任务的自豪,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和艰苦,都融合在这悲壮、开阔而又迷蒙的景色里。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二字,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用了双重否定的句式,表达了身经百战的将士们豪壮的决心。

      楼兰在汉代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其国名可能来自牢兰海(即罗布泊),东晋孝武皇帝太元元年(公元376年)以后,就在历史上消失了。有人认为楼兰城的消失是由于战争的破坏,或因塔里木河改道断了水源所致,也有人认为是气候变迁的结果,众说纷纭。唐代时候已无楼兰国。王昌龄借来代指敌人,表达了爱国的激情,也反映了维护丝绸之路*安的艰难。

      这首诗借荒漠、雪山作背景,恢宏壮阔,有力地陪衬出战士们抗击顽敌的决心,至今读来,犹有黄沙扑面之感。

      王昌龄生*介绍

      王昌龄(698—约757),字少伯,唐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进士,为校书郎,开元二十二年(734)中博学宏词,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江宁,故世称王江宁。天宝七年谪迁潭阳郡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

      安史乱后还乡,道出亳州,被刺史闾丘晓所杀。王昌龄当时曾名重一时,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是一代七绝圣手。其诗多为当时边塞军旅生活题材,描绘边塞风光,激励士气,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手法细腻,其诗《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都很有名。

      也有以感时、宫怨、送别为题材的佳作。

      王昌龄文学成就

      成就综述

      王昌龄存诗181首,体裁以五古、七绝为主,题材则主要为离别、边塞、宫怨。就数量之多,体制之备,题材之广说,王昌龄的诗实不如李白、杜甫和高适、岑参,但他的诗质量很高。边塞诗可并高适、岑参而三,四杰以后,诗坛几乎没有边塞诗作。唐玄宗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后,文人掀起了从军热以求边功。开元十三年,王昌龄漫游西北边地,有了较深的边塞生活体验,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此时岑参11岁,高适还没有开始边塞生活,后人依次考证称王昌龄为边塞诗的创始和先驱。

      王昌龄的边塞诗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表现力。既反映了盛唐时代的主旋律,又对边塞风光及边关战场场景进行细致描写,同时能够捕捉到将士细腻的内心世界。其诗歌意境开阔,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婉转和谐,耐人寻味,在抒情、造景、写意等方面均有很高造诣。而王昌龄的宫怨诗可与李白争胜,且其诗用意之深、写景之妙、比兴之切、造语之奇,都有独道之处。王昌龄闺怨诗以悲天悯人的精神书写那些久闭深宫的妃嫔宫人的悲情哀怨,以细腻的笔触多方面地展现她们的生活和感情世界,揭示她们在残酷的宫殡制度下所遭遇的悲惨命运,客观上批判了封建社会摧残妇女的罪恶。这种思想倾向奠定了其作品的健康基调,洗尽六朝宫廷诗浮艳**之污秽,有力地扭转了齐梁歌咏的不良文风另一方面,就艺术表现而言,王昌龄又发扬了六朝华美艳丽、精雕细琢的表现手法,继承了其形式美。因此王昌龄被誉为是成功地用七言绝句写宫词的第一人。

      诗歌形式

      五古之严

      王昌龄的五古,基本上都写得严正肃然,高古劲健,颇有风骨。在他有生之时,就正是以这样的诗歌风格驰誉于盛唐诗坛。王昌龄的五言古诗中也却不难看出:特点鲜明、风格多样,呈现出不同的美学风貌。其一,劲健奔放,雄浑豪迈。其二,清丽幽秀,超逸旷放。胡应麟《诗薮》曾将唐初至盛唐的五古发展划分为两大流派,即所谓“古雅之源”和“清澹之派”,并把王昌龄等归入前者。其三,悲怆惨恻,深沉苍郁。雄浑豪迈的.图景渐次而为清幽超逸以致沉郁苍凉的画面所代替,这与王昌龄的人生经历、身世遭际是密切相连的。而这深沉悲怆的风格特点也正突出体现于诗人所描写的目睹边幕的苍凉、黑暗和仕途的蹭蹬、坎坷的诗歌之中。其四,清新活泼,自然明朗。难能可贵的是,王昌龄虽所谓“谤议沸腾,两窜遐荒”,因而抑郁忧伤。但是,诗人也并未时时陷于痛苦,永远沉于郁闷,而是不时脱略事务、摆落苍凉,从而也创作出一些颇具清新自然、活泼爽朗风格的五古诗篇。  七绝于美

      初唐七绝仅七十七首,盛唐四百七十二首,其中王昌龄七十四首,几乎占了六分之一。王昌龄在盛唐诗人中年辈较长,写作七绝时间也早,是唐朝诗人中较早大量写作七绝并获得优异成就的“七绝圣手”,独以七绝成为名家。七绝因为他以及李白等人的努力,逐渐地成为唐代流行的体裁,因此在七绝方面他与李白齐名。中唐、晚唐七绝数量之多,仅仅次于五律。由此可见,七绝至王昌龄而体制大定,表现手法完全成熟,给后人以很大影响。

      诗歌内容

      题材综述

      王昌龄的七言绝句在内容上可分三类,这三类都自有特色。而其中以边塞诗第一、闺怨诗第二。

      第一类是沿用乐府旧题的边塞诗。盛唐边塞诗人历来以高适、岑参为首。两人又都擅长歌行长篇,高作昂扬奋激,岑作瑰丽雄奇。王昌龄却另辟蹊径,以短小的绝句形式,抒写征人的种种情思,既有“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七首》之四)的壮志和“已报生擒吐谷浑”(《从军行七首》之五)的胜利喜悦,也有沙漠风前、长城月下怀念亲人的离愁,都写得含蓄深沉、情景交融,配以格调的舒缓自然、音节的宛转浏亮,成为传唱不衰的名作。

      第二类是抒写宫女思妇怨情的闺怨诗和宫词。王昌龄在《宫词》、《闺怨》诸作中从另一方面表现了他刻画封建制度下妇女内心情感的高度艺术才能。从外表上看,宫廷生活是那么静谧迷人:“西宫夜静百花香”(《西宫春怨》)、“芙蓉不及美人妆”(《西宫秋怨》),但在绮丽的情景中,诗人却细腻入微地摹写了她们深刻的内心痛苦,她们对幸福的憧憬,她们的失望,在失望之中仍交织着希望的复杂心理。这些作品文笔之龙丽,语言之凝炼,情韵之深刻,都使后来作者难于争胜。

      第三类是送别诗。王昌龄的一生交游很广,和许多文人、官吏、隐士和僧道都有来往,特别是在他两次遭贬、长年谪居的情况下,他多么需要亲友的慰藉和友情的温暖。他也把自己忠贞深沉的友情,献给了那些正直的知心朋友。他一生写了四十多首送别诗,不落窠臼,不同凡响,他的送别诗,在表现手法上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一、用不同的艺术构思,表现诚挚而深厚的友情。二、打破送别诗常规,不重在写当前的离别,却着意在写别后的情景。三、不写伤离,而以慰别为“主意”四、无恭维、无应酬,以抒情、写人见长。

      边塞称世

      王昌龄是著名的边塞诗人,并在后代以边塞诗称世。而王昌龄边塞诗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其一,王昌龄善于采用心理描写,表现细腻多变的感情。王昌龄在诗中较早地抒写征夫心灵的一位诗人,为宋词对人物心理进行细腻刻划打下了基础。他或通过瞬间征夫的心理变化,描写他们跳动的心曲;或通过营中的歌舞声,对征夫的内心痛苦进行抒写;或者借助边关的特有的生活场景,写征夫内心的忧愁;或者借战争,写守边将士捍卫国家尊严的英雄气概。可以说感情的抒发非常细腻、真实。[

      其二,王昌龄诗情景妙合,意与境浑。王昌龄去过边塞,真正看到了边塞的大漠、雄关、孤城、长云、雪山、烽火、羌笛等景象,因而在他的边塞诗中,组成了一幅非常壮美的自然景物的群体图。这些意象的上面附着了边塞将士的情与意,是特定环境中的特定物,即自然的物与将士的情两相交触,诗人还借助化无形为有形的艺术手法,构成了王昌龄边塞诗的情景妙合,意与境浑的艺术境界。他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美,使用了各种各样的方法。其一,选择某些富有特征性的景物,注入强烈的主观情感,促使景与情水**融,*高度统一。其二,既采用赋体,描写实景,又巧用直中含曲的方式,求得含蕴无穷的言外之意。其三,以苦心与孤诣,展开形象思维的翅膀,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体,使意境十分深蔚。[11]

      其三,王昌龄诗内容简洁、明快、含蓄,具有很高的语言艺术成就。王昌龄的边塞诗,非常讲究语言的精炼,真正做到了言均意足,意蕴无穷。或简洁、或明快、或含蓄,让读者回味无穷。另外,王昌龄在艺术上精益求精,对每一句都精心地加以处理,没有闲笔,绝句的起句往往是骤响易彻,以雷鸣般的声势打开一个局面,如:“秦时明月汉时关”、“大漠风尘日色昏”、“青海长云暗雪山”、“琵琶起舞换新声”等等,都是单刀直入,开门见山,不过最妙的地方还不在于起句,而是在第三句。绝句一般的都要在第三句另辟新境,翻出新意,所以首二句要*缓些才便于翻上一层。王昌龄调既已高险,还能在第三句上就势一振,把思想感情再深入一步,实在是需要高超的艺术技巧。

      艺术特色

      诗歌意境

      在艺术风格上,王昌龄的七绝以委婉含蓄为主要特色,表现曲折,意境深远。其中不少是用比兴、寄托手法,抒写了诗人对现实的揭露和幽怨,因而与屈原的《离骚》在精神上有一致之处。王昌龄诗亦善用典故。其《诗格》提出“诗有六式”,第五就是“用事”:“谓如己意而与事合。”王诗用典不多,但往往用得巧妙而贴切,不露迹象。王昌龄很重视诗的境界,他的《诗格》提出“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他反对意与景的分离:“若一向言意,诗中不妙及无味。景语若多,与意相兼不紧,虽理通亦无味。”他很重视情与景的结合,认为:“凡诗,物色兼意下为好。若有物色,无意兴,虽巧亦无处用之。”

      语言风格

      王昌龄的诗歌从语象选择、句式运用到语句组合三方面都体现了诗人对典雅劲健的语言艺术风格的追求。在语象选择方面,王昌龄多选用大的数词、有力度的动词、准确的形容词来表现有气势的大场景或有气魄的大胸怀,体现出了语言的力量美、气势美。在名词选择方面,王昌龄选择的是典雅的、典型的语象。王昌龄在诗中多使用短句、变形句式、紧缩复句。使语言有力量感、经济简练。王昌龄诗歌中的语句组合也体现着他简练清峻的语言风格。总结王昌龄的诗三大特点就是:语言简练而内涵丰富;文辞*易但句意险峻;意兴相兼、沉中见清。

    [阅读全文]...

2021-11-23 13:53:33
文昌阁的古诗 - 句子
文昌阁的古诗 - 语录
文昌阁的古诗 - 说说
文昌阁的古诗 - 名言
文昌阁的古诗 - 诗词
文昌阁的古诗 - 祝福
文昌阁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