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都城南庄古诗人的心情

关于题都城南庄古诗人的心情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题都城南庄古诗人的心情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题都城南庄古诗人的心情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题都城南庄古诗人的心情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26) 语录(7) 说说(16) 名言(1k+) 诗词(494) 祝福(44k+) 心语(8k+)

  • 题都城南庄古诗解析(题都城南庄译文及注释)

  • 题都[1]城南庄

    崔护

    【原文】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2]桃花相映红。

    人面[3]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4]春风。

    【注释】

    [1]都:国都,指唐朝京城长安。

    [2]人面:指姑娘的脸。

    [3]人面:指代姑娘。

    [4]笑:形容桃花盛开的样子。

    【作者】

    崔护(?~831年),字殷功,博陵(今河北定县)人。贞元十二年(796年)进士及第,大和三年(829年)担任京兆尹,官至岭南节度使,其诗风清新隽永,《全唐诗》存诗六首,以《题都城南庄》最为世人称道。

    【赏析】

    此诗的创作时间,史籍没有明确记载。而唐人孟棨《本事诗》和宋代《太*广记》则记载了此诗“本事”:崔护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落第后,在长安南郊偶遇一美丽少女,次年清明节重访此女不遇,于是题写此诗。这段记载颇具传奇小说色彩,其真实性难以得到其他史料的印证。

    此诗分为前后两个层次。前两句回忆过去情形:去年的今天,在这个院子里,看到的是一个与桃花相映生辉的美丽女子。“去年今日”是有心语,为何诗人来此的日子正好是“去年今日”?只因“今日”是一个不*常的日子,在去年的今天,诗人发现了心中的至美,而今年的今天,他也正是专程为寻找这往日的美丽而来。第二句“人面桃花相映红”一句将人与花交织在一起,因为有人,桃花更有生气,因为有花,美人更添娇艳。从这样的情景中,读者不难感受到当时作者和美人心中荡漾的情意。后两句写到的是眼下的情形:今年又到了这天,这里却是院门紧闭,去年的美人已不知所踪,留下的只是依旧鲜艳的桃花。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审美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物是人非的沧桑。这句诗中,诗人描写的是不同的时间,同一个地点。今日重来,深院桃花仍是旧时模样,但心中最为牵挂的美人却已不再,诗人心中自有无限感慨;第二,不见美人的哀伤。若以他物写相思,未必有太多哀伤,但诗人以“桃花依旧笑春风”的乐景作结,对比之下,自己心中的哀伤被放大了许多,使诗意更易动人。

    此诗虽然短小,但婉曲隽永,耐人回味。在内容上,“人面桃花”自此成为人们形容女性美丽容颜的丽词。在结构上,时间轮回,物是人非的写作方法对后来作家的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诗中没有主观情感的直接抒发,只是把自己两度游春的所见集中到都城南庄一个普通的村舍门口,通过两段情景的铺叙,两相对照,喜悲相衬,一扬一抑,突出表现了风景依旧、佳人渺渺的无限惆怅之情。诗人把一块失去美好的思想重石抛压在每一位读者的心头。同时,他自己又狡黠地在诗中留下了一片片朦朦胧胧的艺术空白,让读者陷入他精心构置的令人惆怅的氛围之中无法自拔,从而去为他填补那一片片空白:“鲜花”终究何主?才子何去何从?有情人可否终成眷属……此后果真有痴情人为这一切苦心孤诣地去敷衍故事,安排结局。如《丽情集》中的“人面桃花”以及说唱艺人口中的《谒浆崔护》等。他们甚至一厢情愿地想象,崔护题诗数日后,复还“谒浆”之门,得知少女读诗后竟感动相思而病夭,崔护入见,痛哭不已,少女竟又复生,于是这对经历生生死死的爱情波折的有情人终成眷属。小说家之言,当不足为凭,但是“人面桃花”、“谒浆崔护”的故事流传久远,脍炙人口,深入人心,却可见此诗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崔护名气之大,也是因为有了这首诗的缘故。

    尽管这首诗有某种情节性,有富于传奇色彩的“本事”,甚至带有戏剧性,但它并不是一首小叙事诗,而是一首抒情诗。“本事”可能有助于它的广泛流传,但它本身所具的典型意义却在于抒写了某种人生体验,而不在于叙述了一个人们感兴趣的故事。它诠释了一种普遍性的人生体验:在偶然、不经意的情况下遇到某种美好事物,而当自己去有意追求时,却再也不可复得。这也许正是这首诗保持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的原因之一。

    [阅读全文]...

2022-07-24 16:42:35
  • 题都城南庄古诗(题都城南庄的诗意)

  • 诗意
  • 作者:黎遇之,原创文章,禁止转载。

    世间最美的相遇,是什么样子?

    *慕蓉说,相遇是,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换得今生的擦肩而过。

    若要换成一句诗,大概是“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第一次知道唐朝诗人崔护,便是因这句“人面桃花相映红”,也因这句诗,总认为百花中,桃花之美更胜一筹。

    崔护,唐代大历——贞元年间的诗人,字殷功,唐朝博陵(今河北定州)人,贞元十二年高中进士后做过京兆尹、御史大夫、广南节度使等官,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婉约精炼。

    《全唐诗》中收录他的诗作有6首,最让人读过难忘的,便是这首《题都城南庄》。

    01

    崔护“高考”落榜,初次邂逅绛娘

    写《题都城南庄》时,崔护还只一个书生,虽然出身于书香世家,天资纯良,才情俊逸,但也是一个性情清高孤傲,*日埋头寒窗苦读,独来独往的人,简单概括就是:

    长得帅,才华高,家世好,话还少

    此时的崔护,尚未考得功名,emmm……更准确的说,他去考了,但是……刚好落榜了。

    崔护到长安,是为了考进士,虽然落榜了……没考上咋办,再考一年呗!和其他落榜学子不同的是,崔护落第后还参加了一场“私试”,做了一个写判词的小官,并就此在长安住了下来,等待第二年再考。

    (私试:唐宋时聚集进士定期举行的临时考试。)

    在这一年的清明节这天,崔护独自一人到长安城南散心,他到了一个村庄,看到一片灿若朝霞的桃花林,在桃林隐约间,还有一间院子。

    他想去讨杯清水解热,便上前驻足敲门,敲了很久,门只开了一个缝隙,声音从里面传出:“谁呀?”原是一位妙龄姑娘,这是崔护与绛娘的第一次邂逅。

    他道,“我叫崔护,今日独自一人出门踏青,有些口渴,想讨杯水喝。”姑娘听后,请崔护进到院中坐下,回到里间准备茶水。

    崔护坐定后开始打量屋内四周,见其家墙壁正中悬一副对联,联文是:

    几多柳絮风翻雪,无数桃花水浸霞

    临窗的书桌上,还有有一帧墨渍未干的《咏梅》诗笺,细看才知,是一首《咏梅》:

    素艳明寒雪,清香任晓风。

    可怜浑似我,零落此山中。

    崔护料想,此诗必定为这里的主人所书,也是一个颇有雅趣之人罢。

    正想个究竟,里间的姑娘端着茶水走了出来,递给崔护。姑娘自己则倚靠着一棵桃树,含笑不语地看着他。

    崔护看姑娘容貌清秀,难免有些心生好感,细看之下,姑娘不施粉黛的面庞,素净淡雅的布衣,都衬托着少女的灵秀,宛若这园里,在春风中灿烂绽放的桃花。

    彼时,耳边春风轻拂,眼前桃花灼灼,正衬上女子的笑颜,世间最美莫过于此。

    自古以来,才子遇佳人,总会发生点故事,可这一次,却没有。

    有点动心的崔护在喝水时,开始逗姑娘说话,问及姑娘的姓氏及家人,姑娘只说“小字绛娘,随父蛰居在此”,似有什么不便说的缘由,没有提及姓氏和家世,对此,崔护也不便多问。

    随后崔护继续和姑娘搭话,姑娘却都只羞涩地笑而不答,崔护心想,大概是唐突了吧,便不好意思多待,只得恋恋不舍地告辞离去。

    02

    爱情,有时是不经意的想起

    崔护不舍的告别,绛娘含羞的少女情怀,似乎都被悄悄掩埋在这一场桃花春风里,半是缱绻,半是矜持。

    回去之后的崔护,虽然一直难忘那个倚靠在桃花树下,含羞看着他的姑娘,但又觉得,也许姑娘对他没有爱慕之心,渐渐的,便把姑娘藏于心底,专心备考。

    也许每个人陷入爱情里的人都会这样,在没有互相表明心迹以前,内心总是忐忑又带着几分莫名的期待,希望ta喜欢自己,又怕ta不喜欢自己……于是不断安慰,没关系,喜欢是一个人的事情,如果……也能刚好互相喜欢更好……

    总觉得这世间最美的暗恋,便是我悄悄喜欢你时,你也刚好喜欢我,如果有一天我们相遇,就是“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自崔护离开后,绛娘心中也一直对他念念不忘,翩翩俊俏的少年郎,才情四溢,相貌出众,彬彬有礼,这些都在她心中久久盘桓。

    转眼又是一年春,又是一年桃花绽放,也许正是这样灿烂的春光和桃花,崔护触景生情,想起了去岁的那场邂逅,想起了那位悄藏于心中已久的姑娘,炽热的感情让他忍不住想要去寻她。

    于是,他再次来到了城南,庄院依旧、桃花依旧,可女子却不知去往了何处。

    怅惘失落之下,他写下这首《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这是多么美的相遇啊。

    在植满桃林的郊外,偶遇一个美丽的女子,一颦一笑,皆令人心动难忘,远处吹来的和煦春风,树影间的桃花灼灼其华,微风拂过,落英缤纷……美得仿佛一场幻梦。

    仿佛那一年陆游重游沈园,忆及发妻唐琬的心情: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沈园·其一》

    又有些像《桃花源记》中的武陵人,初次遇见猝不及防,离开后期待再次重逢,却难寻归路。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一个”笑”字,却道出了无限叹惋悲伤,世事多变。

    世上最悲伤的事,莫过于笑着说“我没事”,世上最遗憾的事,莫过于“我本可以……”

    有些人,千帆过尽,才开始知道回头;

    [阅读全文]...

2022-01-19 16:27:51
  • 题都城南庄的诗意

  • 诗意
  •   《题都城南庄》

      作者:崔护

      原文: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注释:

      1、都:国都,指唐朝京城长安。

      2、人面:指姑娘的脸。第三句中“人面”指代姑娘。

      3、不知:一作“秖(zhǐ)今”。去:一作“在”。

      4、笑:形容桃花盛开的样子。

      诗意:

      去年的今天,

      正是在长安南庄的这户人家门口,

      姑娘你那美丽的面庞和盛开的桃花交相辉映,

      显得分外绯红。

      时隔一年的今天,

      故地重游,姑娘你那美丽的倩影,

      已不知去了哪里,

      只有满树桃花依然笑迎着和煦的春风。

      赏析:

      全诗四句,这四句诗包含着一前一后两个场景相同、相互映照的场面。

      第一个场面:寻春遇艳——“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诗人抓住了“寻春遇艳”整个过程中最美丽动人的一幕。“人面桃花相映红”,不仅为艳若桃花的“人面”设置了美好的背景,衬出了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影,而且含蓄地表现出诗人目注神驰、情摇意夺的情状,和双方脉脉含情、未通言语的情景。

      第二个场面:重寻不遇。还是春光烂漫、百花吐艳的季节,还是花木扶疏、桃树掩映的门户,然而,使这一切都增光添彩的“人面”却不知何处去,只剩下门前一树桃花仍旧在春风中凝情含笑。桃花在春风中含笑的联想,本从“人面桃花相映红”得来。去年今日,伫立桃树下的那位不期而遇的少女,想必是凝睇含笑,脉脉含情的;而今,人面杳然,依旧含笑的桃花只能引动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和好景不常的感慨了。“依旧”二字,正含有无限怅惘。

      整首诗其实就是用“人面”、“桃花”作为贯串线索,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对比,把诗人因这两次不同的遇合而产生的感慨,回环往复、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对比映照,在这首诗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因为是在回忆中写已经失去的美好事物,所以回忆便特别珍贵、美好,充满感情,这才有“人面桃花相映红”的传神描绘;(m.ju.51tietu.net)正因为有那样美好的记忆,才特别感到失去美好事物的怅惘,因而有“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感慨。

      尽管这首诗有某种情节性,有富于传奇色彩的“本事”,甚至带有戏剧性,但它并不是一首小叙事诗,而是一首抒情诗。“本事”可能有助于它的广泛流传,但它本身所具的典型意义却在于抒写了某种人生体验,而不在于叙述了一个人们感兴趣的故事。它诠释了一种普遍性的人生体验:在偶然、不经意的情况下遇到某种美好事物,而当自己去有意追求时,却再也不可复得。这也许正是这首诗保持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的原因之一。

      “寻春遇艳”和“重寻不遇”是可以写成叙事诗的。作者没有这样写,正说明唐人更*惯于以抒情诗人的眼光、感情来感受生活中的情事。

    [阅读全文]...

2022-05-13 06:52:04
  • 《题都城南庄》古诗赏析和译文

  • 《题都城南庄》古诗赏析和译文

      在*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题都城南庄》古诗赏析和译文,欢迎大家分享。

      人面桃花相映红

      出自唐朝诗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赏析

      诗的开头两句是追忆。“去年今日此门中”,寥寥数字点出时间和地点,写得非常生动具体,足见这个因素,在诗人心中的地位,使之铭记心中。第二句是描写佳人,诗人拈出一个人人皆知的形象——桃花,春风中的桃花是何等的艳丽,而“人面”竟能“映”得桃花分外红艳,足以烘托“人面”之美;再者,本来已经很美的“人面”,在红艳艳的桃花映照之下定是显得更加青春美貌,风韵袭人。一个耀眼的“红”字,正是强烈地渲染出这种相映生色的景象和气氛。面对着这一幅色彩浓丽、青春焕发、两美相辉的人面桃花图,不用说姑娘的神采美貌如在目前,就是她的情态,诗人的心事,彼此藏在心中的欢爱和兴奋,也都是可以“思而得之”的。

      三、四两句写今年今日此时。去年今天,有同有异,有续有断。同者、续者,桃花依旧;异者断者,人面不见,人去楼空。此时彼时,这就产生了愈见其同,愈感其异,愈觉其续,愈伤其断。正是这种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心情,越发加剧了眼前的惆怅与寂寞,只是留下美好的回忆在心头。

      出自唐代崔护的《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译文

      去年冬天,就在这扇门里,姑娘脸庞,相映鲜艳桃花。

      今日再来此地,姑娘不知去向何处,只有桃花依旧,含笑怒放春风之中。

      注释

      ⑴都:国都,指唐朝京城长安。

      ⑵人面:指姑娘的脸。第三句中“人面”指代姑娘。

      ⑶不知:一作“秖(zhǐ)今”。去:一作“在”。

      ⑷笑:形容桃花盛开的样子。

      全诗四句,这四句诗包含着一前一后两个场景相同、相互映照的场面。

      第一个场面:寻春遇艳——“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诗人抓住了“寻春遇艳”整个过程中最美丽动人的一幕。“人面桃花相映红”,不仅为艳若桃花的“人面”设置了美好的背景,衬出了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影,而且含蓄地表现出诗人目注神驰、情摇意夺的情状,和双方脉脉含情、未通言语的情景。

      第二个场面:重寻不遇。还是春光烂漫、百花吐艳的季节,还是花木扶疏、桃树掩映的门户,然而,使这一切都增光添彩的.“人面”却不知何处去,只剩下门前一树桃花仍旧在春风中凝情含笑。桃花在春风中含笑的联想,本从“人面桃花相映红”得来。去年今日,伫立桃树下的那位不期而遇的少女,想必是凝睇含笑,脉脉含情的;而今,人面杳然,依旧含笑的桃花只能引动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和好景不常的感慨了。“依旧”二字,正含有无限怅惘。

      整首诗其实就是用“人面”、“桃花”作为贯串线索,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对比,把诗人因这两次不同的遇合而产生的感慨,回环往复、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对比映照,在这首诗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因为是在回忆中写已经失去的美好事物,所以回忆便特别珍贵、美好,充满感情,这才有“人面桃花相映红”的传神描绘;正因为有那样美好的记忆,才特别感到失去美好事物的怅惘,因而有“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感慨。

      尽管这首诗有某种情节性,有富于传奇色彩的“本事”,甚至带有戏剧性,但它并不是一首小叙事诗,而是一首抒情诗。“本事”可能有助于它的广泛流传,但它本身所具的典型意义却在于抒写了某种人生体验,而不在于叙述了一个人们感兴趣的故事。它诠释了一种普遍性的人生体验:在偶然、不经意的情况下遇到某种美好事物,而当自己去有意追求时,却再也不可复得。这也许正是这首诗保持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的原因之一。

      “寻春遇艳”和“重寻不遇”是可以写成叙事诗的。作者没有这样写,正说明唐人更*惯于以抒情诗人的眼光、感情来感受生活中的情事。

    [阅读全文]...

2022-03-16 13:14:25
  • 崔护 《题都城南庄》

  • 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注释

      (1)都:唐时的京城长安。

      (2)人面:一个姑娘的脸。第三句中“人面”指代姑娘。

      (3)笑:形容桃花盛开的样子。

      译文

      去年的今天,就在这长安南庄的一户人家门口, 我看见那美丽的面庞和盛开的桃花互相映衬,显得分外绯红。

      时隔一年的今天,故地重游,那含羞的面庞不知道去了哪里,只有满树桃花依然是旧样,笑对着盛开在这和煦春风中!

      赏析

      诗的开头两句是追忆。“去年今日此门中”,点出时间和地点,写得非常具体,足见这个时间和地点,在诗人心中留下了多么深刻难忘的记忆。第二句是写人,诗人拈出一个人们犹知的形象——桃花,春风中的桃花人人都知道是何等的艳丽,而“人面”竟能“映”得桃花分外红艳,则“人面”之美可以想见;再者,本来已经很美的“人面”,在红艳艳的桃花映照之下定是显得更加青春美貌,风韵袭人。一个耀眼的“红”字,正是强烈地渲染出这种相映生色的景象和气氛。面对着这一幅色彩浓丽、青春焕发、两美相辉的人面桃花图,不用说姑娘的神采美貌如在目前,就是她的情态,诗人的心事,彼此藏在心中的欢爱和兴奋,也都是可以“思而得之”的。

      三、四两句写今年今日。去年今天,有同有异,有续有断。同者、续者,桃花依旧;异者断者,人面不见。这就产生了愈见其同,愈感其异,愈觉其续,愈伤其断。正是这种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心情,越发加剧了眼前的惆怅与寂寞。

    [阅读全文]...

2022-03-24 03:57:40
  • 《题都城南庄》全诗翻译赏析

  • 《题都城南庄》全诗翻译赏析

      《题都城南庄》是唐代诗人崔护的作品,载于《全唐诗》卷三百六十八。这首诗设置了两个场景,“寻春遇艳”与“重寻不遇”,虽然场景相同,却是物是人非。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题都城南庄》全诗翻译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出自《题都城南庄》是唐代诗人崔护的作品。这首诗设置了两个场景,“寻春遇艳”与“重寻不遇”,虽然场景相同,却是物是人非。开头两句追忆去年今日的情景,先点出时间和地点,接着描写佳人,以“桃花”的红艳烘托“人面”之美;结尾两句写今年今日此时,与去年今天有同有异,有续有断,桃花依旧,人面不见。两个场景的映照,曲折地表达出诗人的无限怅惘之情。此诗脍炙人口,尤其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二句流传甚广。

      全诗: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注释

      ⑴都:国都,指唐朝京城长安。

      ⑵人面:指姑娘的脸。第三句中“人面”指代姑娘。

      ⑶不知:一作“秖今”。

      ⑷笑:形容桃花盛开的样子。

      译文

      去年的今天,正是在长安南庄的这户人家门口,姑娘你那美丽的面庞和盛开的桃花交相辉映,显得分外绯红。

      时隔一年的今天,故地重游,姑娘你那美丽的倩影,已不知去了哪里,只有满树桃花依然笑迎着和煦的春风。

      赏析:

      唐德宗贞元初年,博陵才子崔护科举落第,便在长安找个住处继续攻读。清明节的一天,崔护去城南领略大自然的景色。在一户农家小院前想讨碗水喝,农家出来一位美丽的姑娘端来一碗水,崔护被姑娘的美貌深深打动了,不禁产生了爱慕之情。第二年清明节的一天,他又来到这个农家前,但大门上了锁,于是他在院门上写下了这首诗留给姑娘。

      这首诗中,诗人设置了两个场景,“寻春遇艳”与“重寻不遇”,虽然场景相同,却是物是人非。两个场景的映照,曲折地表达出诗人无限怅惘。

      这首诗有一段颇具传奇色彩的本事,唐孟棨《本事诗·情感》有记载。是否真有此“本事”,颇可怀疑。也许竟是先有了诗,然后据以敷演成上述“本事”的。但有两点似可肯定:一、这诗是有情节性的;二、上述“本事”对理解这首诗是有帮助的。

      四句诗包含着一前一后两个场景相同、相互映照的场面。第一个场面:寻春遇艳──“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如果我们真的相信有那么一回事,就应该承认诗人确实抓住了“寻春遇艳”整个过程中最美丽动人的一幕。“人面桃花相映红”,不仅为艳若桃花的“人面”设置了美好的背景,衬出了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影,而且含蓄地表现出诗人目注神驰、情摇意夺的情状,和双方脉脉含情、未通言语的情景。通过这最动人的一幕,可以激发起读者对前后情事的许多美丽想象。这一点,孟棨的《本事诗》可能正是这样做的,后来的戏曲(如《人面桃花》)则作了更多的发挥。

      第二个场面:重寻不遇。还是春光烂漫、百花吐艳的季节,还是花木扶疏、桃柯掩映的门户,然而,使这一切都增光添彩的“人面”却不知何处去,只剩下门前一树桃花仍旧在春风中凝情含笑。桃花在春风中含笑的联想,本从“人面桃花相映红”得来。去年今日,伫立桃柯下的那位不期而遇的少女,想必是凝睇含笑,脉脉含情的`;而今,人面杳然,依旧含笑的桃花除了引动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和好景不常的感慨以外,还能有什么呢?“依旧”二字,正含有无限怅惘。

      整首诗其实就是用“人面”、“桃花”作为贯串线索,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对比,把诗人因这两次不同的遇合而产生的感慨,回环往复、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对比映照,在这首诗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因为是在回忆中写已经失去的美好事物,所以回忆便特别珍贵、美好,充满感情,这才有“人面桃花相映红”的传神描绘;正因为有那样美好的记忆,才特别感到失去美好事物的怅惘,因而有“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感慨。

      尽管这首诗有某种情节性,有富于传奇色彩的“本事”,甚至带有戏剧性,但它并不是一首小叙事诗,而是一首抒情诗。“本事”可能有助于它的广泛流传,但它本身所具的典型意义却在于抒写了某种人生体验,而不在于叙述了一个人们感兴趣的故事。读者不见得有过类似《本事诗》中所载的遇合故事,但却可能有过这种人生体验:在偶然、不经意的情况下遇到某种美好事物,而当自己去有意追求时,却再也不可复得。这也许正是这首诗保持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的原因之一吧。

      “寻春遇艳”和“重寻不遇”是可以写成叙事诗的。作者没有这样写,正说明唐人更*惯于以抒情诗人的眼光、感情来感受生活中的情事。

    [阅读全文]...

2022-02-11 08:17:41
  • 《战城南》原文翻译及赏析

  • 古诗文
  • 《战城南》原文翻译及赏析

      《战城南》是汉乐府诗作,属汉代《铙歌十八曲》之一,是一首民歌。这首民歌是为在战场上的阵亡将士而作,诗中描写了战争的残酷,道出人民只是战争牺牲品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人民反对并诅咒战争的意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战城南》原文翻译及赏析的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战城南

      唐代:杨炯

      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

      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

      冻水寒伤马,悲风愁**。

      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城南城北都有战争,有许多人在战斗中死亡,尸体不埋葬乌鸦来啄食。

      请为我对乌鸦说:“在吃我们外乡的战士之前请为我们悲鸣几声!

      战死在野外没人会为我们埋葬,这些尸体哪能从你们的口逃掉呢?”

      清澈透明的河水在不停地流淌着,茂密的蒲苇草显得更加葱郁。

      善战的骏马都在战斗中牺牲,只有劣马还在战场徘徊哀鸣。

      在桥梁上筑直了营垒工事,人们连南北也分不清了。

      连禾黍都不能收获你吃什么?就是想成为忠臣保卫国家都无法实现啊!

      怀念你们这些忠诚的好战士,你们实在令人怀念:

      咱们早晨还一同出去打仗,可晚上你们却未能一同回来。

      「注释」

      ①郭:外城。野死:战死荒野。

      ②客:指战死者,死者多为外乡人故称之为“客”。豪:通“号”,大声喊叫。

      ③激激:清澈的样子。冥冥:深暗的样子。

      ④枭骑:通“骁”,作“勇”解,指善战的骏马。驽(nú)马:劣马,此诗中指疲惫的马。

      鉴赏

      诗歌虽然以征战者的口吻讲述了远征边塞的生活,但已不同于汉乐府中的.《战城南》那样写得血流成河、惨不卒读了。诗中的主人公在叙述战争时,豪情满怀,信心百倍,充满了胜利的希冀。诗的格调雄浑激越,洋溢着浓烈的爱国之情。恰如李调元在《雨村诗话》里评述的:“浑厚朴茂,犹开国风气。”读后令人神情激奋,成为诗人代表作之一。

      首联以对句开起,出句开门见山交待战争的地点,仿佛画家的笔先挥毫泼墨抹出一个塞外广袤的背景。一个“辽”字,一个“远”字,表现出塞北的广阔无际,也给诗歌增加了空间感。对句切题,正面描叙战争场景,暗寓“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的悲壮场面。诗人如泣如诉的概述,浸含泪血,语言朴实真挚。

      颔联用*似白描的手法描绘战场的景象,战旗猎猎,盔明甲亮,刀光血影隐隐可见。排比点缀手法将作战阵式写得极有气势,不但写出了军队威武,而且写出了士兵斗志。诗人在诗歌中,选择了“幡旗”和“甲胄”两个意象,不但抓住了古代战场特色,也把描写的镜头拉*,突出了威武雄壮的气魄。读者从诗句里可以深深地触摸到诗的主人公脉搏激剧的跳动:激动的心、自豪的情,东闯西突血肉搏杀。

      颈联生死攸关之际,人的心境更是复杂多变、不可捉摸的,在一阵冲杀之后,感慨也随之而来。因此颈联自然地转入抒情性的叙述。“冰水寒伤马”,化用陈琳诗句:“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饮马长城窟行》)这里表面上是写马,实则写人,巧妙地表达边地苦寒不宜“稽留”之意。“悲风愁**”,化用宋玉“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句意,进一步直抒胸臆。秋风凛冽,塞外草衰,一派萧瑟之气,倍添征人思乡怀归的愁绪。这联诗真实地反映了广大塞外将士的思想和情绪,也是诗人思想倾向的流露。

      尾联以景作结,“千里暗黄尘”,既是描绘大漠黄沙飞的自然景色,也用以渲染战争的激烈,征尘千里遮天蔽日。然而战士的心中却充满了明亮的阳光。“寸心明白日”句,精微入妙,词语新颖,内涵丰富,艺术概括力强,揭示了征人光明的内心世界。他心系着祖国,怀着必胜的信心,视死如归,继续驰骋疆场,报效君王。

      名家点评

      明末清初王夫之《古诗评选》:所咏虽悲壮,而声情缭绕,自不如吴均一派装长髯大面腔也。丈夫虽死,亦闲闲尔,何至赪面张拳?

      清代顾茂伦《乐府英华》卷三:“水深激激、蒲苇冥冥”八字,浑如一幅古战场。

      清代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一:水深”八字沉郁,“枭骑”二语壮,末段淋漓凄楚,“暮不夜归”句劲。朝望军士而动感怆之心,死者诚可哀,而偷生者多,忠臣不可得,而思良臣,全师早归为上,亦《大风》之意,颇、牧之怀也。

      清代张玉穀《古诗赏析》卷五:此伤用人不当,使太*良佐徒死于战之诗。旧解支离,都无是处。首三,叙战死不葬事直起。“为我”四句,顶第三句申写野死之惨,作晓乌语,痛极奇极。“水深”四句,插叙战场苦景,宽以养民,而“战斗死”,已补出效命之勇。“徘徊鸣”,又引下惋惜意。以上俱属铺叙题面。“梁筑室”以下,皆致己惋惜之意。“梁筑”三句,惜用时之君不明也。“禾黍”句,惜死后之君无倚也。两层比喻,正反递落。良臣可思意,已隐隐逗起。“愿为”句,复就死者欲忠不得,推原其心,恰好以忠臣跌出良臣。“思子”二句,点明良臣,深致景慕。末二,收转用违其才,以致败亡,兜应篇首,截然竟住。五层意思,都在空处折旋,且多以比喻出之。古诗岂易读哉。

      清代庄述祖《汉短萧铙歌曲句解》:《战城南》思良将帅也。武帝穷武扩土,征伐不休,海内虚耗,士卒死伤相继。末年乃下诏弃轮台,陈既往之悔,故思伊吕之将焉。

      清代陈本礼《汉诗统笺》:此犹屈子之《国殇》也。《国殇》自愤其力尽死,此则恨其死于误国庸臣之手。夫死非士所惜,但恐非其所耳。

    [阅读全文]...

2022-03-04 08:21:35
  • 题都城南庄原文翻译赏析

  • 古诗文
  • 题都城南庄原文翻译赏析

      古籍,是指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图书在古代称作典籍,也叫文献,兼有文书、档案、书籍三重意义。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题都城南庄原文翻译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在,桃花依旧笑春风。

      译文

      去年的今天,正是在长安南庄的这户人家门口,姑娘你那美丽的面庞和盛开的桃花交相辉映,显得分外绯红。

      时隔一年的今天,故c地重游,姑娘你那美丽的倩影,已不知去了哪里,只有满树桃花依然笑迎着和煦的春风。

      赏析:

      此诗的由来,是因为一个美丽动人的传奇故事,这个故事以唐孟棨《本事诗·情感》所载最早,最详。原文如下:

      博陵崔护,资质甚美,而孤洁寡合,举进士下第。清明日,独游都城南,得居人庄。一亩之宫,花木丛草,寂若无人。扣门久之,有女子自门隙窥之,问曰:“谁耶?”护以姓字对,曰:“寻春独行,酒渴求饮。”女入,以杯水至。开门,设床命坐。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妖姿媚态,绰有余妍。崔以言挑之,不对,彼此目注者久之。崔辞去,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崔亦睠盻而归,尔后绝不复至。及来岁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径往寻之。门院如故,而已扃锁之。崔因题诗于左扉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后数日,偶至都城南,复往寻之。闻其中有哭声,扣门问之。有老父出曰:“君非崔护耶?”曰:“是也。”又哭曰:“君杀吾女!”崔惊怛,莫知所答。父曰:“吾女笄年知书,未适人。自去年以来,常恍惚若有所失。比日与之出,及归,见在左扉有字。读之,入门而病,遂绝食数日而死。吾老矣,惟此一女,所以不嫁者,将求君子,以托吾身。今不幸而殒,得非君杀之耶?”又持崔大哭。崔亦感恸,请入哭之,尚俨然在床。崔举其首枕其股,哭而祝曰:“某在斯!”须臾开目。半日复活,老父大喜,遂以女归之。

      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翻译

      去年春天,在这户人家里,我看见那美丽的脸庞和桃花互相衬托,显得分外红润。

      今日再来此地,姑娘不知去向何处,只有桃花依旧,含笑怒放春风之中。

      注释

      人面:指姑娘的脸。第三句中“人面”指代姑娘。

      不知:一作“秖(zhǐ)今”。

      去:一作“在”。

      笑:形容桃花盛开的样子。

      创作背景

      此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唐人孟棨《本事诗》和宋代《太*广记》中记载:崔护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落第后,在长安南郊偶遇一美丽少女,次年清明节重访此女不遇,于是题写此诗。这段记载颇具传奇小说色彩,其真实性难以得到其他史料的印证。

      赏析

      全诗四句,这四句诗包含着一前一后两个场景相同、相互映照的场面。

      诗的开头两句是追忆。“去年今日此门中”,点出时间和地点,写得非常具体,足见这个时间和地点,在诗人心中留下了多么深刻难忘的记忆。第二句是写人,诗人拈出一个人们犹知的形象——桃花,春风中的桃花人人都知道是何等的艳丽,而“人面”竟能“映”得桃花分外红艳,则“人面”之美可以想见;再者,本来已经很美的“人面”,在红艳艳的桃花映照之下定是显得更加青春美貌,风韵袭人。一个耀眼的“红”字,正是强烈地渲染出这种相映生色的景象和气氛。面对着这一幅色彩浓丽、青春焕发、两美相辉的人面桃花图,不用说姑娘的`神采美貌如在目前,就是她的情态,诗人的心事,彼此藏在心中的欢爱和兴奋,也都是可以“思而得之”的。

      下片则是说还是春光烂漫、百花吐艳的季节,还是花木扶疏、桃树掩映的门户,然而,使这一切都增光添彩的“人面”却不知何处去,只剩下门前一树桃花仍旧在春风中凝情含笑。桃花在春风中含笑的联想,本从“人面桃花相映红”得来。去年今日,伫立桃树下的那位不期而遇的少女,想必是凝睇含笑,脉脉含情的;而今,人面杳然,依旧含笑的桃花只能引动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和好景不常的感慨了。“依旧”二字,正含有无限怅惘。

      整首诗其实就是用“人面”、“桃花”作为贯串线索,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对比,把诗人因这两次不同的遇合而产生的感慨,回环往复、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对比映照,在这首诗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因为是在回忆中写已经失去的美好事物,所以回忆便特别珍贵、美好,充满感情,这才有“人面桃花相映红”的传神描绘;正因为有那样美好的记忆,才特别感到失去美好事物的怅惘,因而有“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感慨。

      从故事情节来看,这是一首即兴的诗,它给人看到的似乎只是两个简单的画面——桃花相映着的人面,人面去后的桃花。但是,由于人物的活动贯串其间,由于画面与画面、画面里(桃花)与画面外(诗人)的对比、映衬,便巧妙地显示了人物感情的发生、发展和起伏跌宕的变化,诸如初遇的脉脉含情,别后的相思,深情的重访,未遇的失望等等,都或隐或现地表达出来了。全诗自然浑成,犹如从心底一涌而出的清泉,清澈醇美,令人回味不尽。

      “寻春遇艳”和“重寻不遇”是可以写成叙事诗的。作者没有这样写,正说明唐人更*惯于以抒情诗人的眼光、感情来感受生活中的情事。

      后世影响

      此诗及其本事很有传奇色彩,欧阳予倩先生曾就这个故事写了一出京剧《人面桃花》。这首诗流传甚广,而且在以后的诗词中也累见其痕迹。比如:“落花犹在,香屏空掩,人面知何处?”(晏几道《御街行》)再如:“纵收香藏镜,他年重到,人面桃花在否?”(袁去华《瑞鹤仙》)从这些作品也可以看出它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后来人们用“人面桃花”形容女子的面容与桃花相辉映,后用于泛指所爱慕而不能再见的女子,也形容由此而产生的怅惘心情。

    [阅读全文]...

2022-04-10 05:20:31
  • 《战城南》卢照邻

  • 战城南  卢照邻

      将军出紫塞,

      冒顿在乌贪。

      笳喧雁门北,

      阵翼龙城南。

      雕弓夜宛转,

      铁骑晓参驔。

      应须驻白日,

      为待战方酣。

      卢照邻诗鉴赏

      唐高宗时代,对突厥、高丽、百济、吐蕃等外族边境发动了多次大大小小的战争,很多人以诗文借汉事表达思想。卢照邻这首《战城南》就是通过赞颂汉军将士讨伐匈奴的英勇顽强精神,表达诗人的爱国热情和建功立业的渴望。诗充满豪情和雄壮之气,使人振奋,是一首格调昂扬激越的战歌。

      诗的首联是严整的对句。“将军出紫塞,冒顿在乌贪”指出交战的双方,又介绍交战的地理背景。能征善战的单于冒顿,杀父自立,灭东胡,逐月支,征服丁零,侵入秦之河南(今内蒙古河套一带)地,势力强盛。西汉初年,不时进一步南下侵扰,严重影响西汉王朝。这里以“冒顿”对“将军”,冒顿既已如此勇猛,那么“将军”自然也是身手不凡的。这里为下文的酣战作铺垫。“乌贪”与“紫塞”相对,说明是在异域的。“紫塞”是古代人们对长城的*惯称谓。

      紫色,象征着高贵、庄严,不可侵犯,正与乌相对。

      “乌”字后再加以“贪”字,更易使人产生鄙薄感。

      诗歌利用字词的形、义及色彩在人们心中的定势,巧妙地造成一种邪不压正的气势,既为下文作铺垫,又表现必胜的信心。

      “笳喧雁门北,阵翼龙城南”,照应首句,指出“将军出紫塞”的原因。敌人如此猖狂,汉军自然要奋起抗敌。下句的“阵翼龙城南”也因此有了着落。

      不但正面迎击,还左右包围,两翼的战阵已达“龙城南”—— 直捣敌巢。足见我军之强大,英勇抗击外敌的浩然正气充斥字里行间。

      “雕弓夜宛转,铁骑晓参驔”,进一步描写抗敌将士的战斗生活。他们严阵以待夜不释弓,晨不离鞍,随时准备飞矢跃马,追奔逐北。比起“枕戈待旦”,“夜抱玉鞍”这样的描写新颖而有气魄。“宛转”“参驔”,既恰当地表现了前方将士紧张而又镇定自若的心情,又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应须驻白日,为待战方酣”是流传千古的名句。

      诗里虽没具体说明这次交锋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但白日即将结束,战斗还在激烈地进行。将士们等待迎接决战的胜利,因此从心底发出了呼唤:太阳呀!请您留下来,让我们与敌军决一雌雄!日出日落是不可改变的自然规律,“应须驻白日”的呼唤,表面悖理而*痴,实则生动地表现了将士们高昂的斗志。这是由“安得长绳系白日” 诗句变化来的。结尾以“战方酣”三字,并未直说战争的胜负,但孰胜孰负已然明了,因为第二联已表明直捣敌巢—— 阵翼龙城南了。

      这是一首裁乐府以入律的佳作。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说:“ 卢之音节颇类于杨。”陈仅在《竹林答问》中也说:“六朝之有唐,四杰之力也。中间惟卢升之出入《风》、《骚》,气格遒古,非三子所可及。

      盈川‘愧在卢前’,非虚语也。”

    整理:zhl201612

    [阅读全文]...

2022-03-31 04:46:00
  • 题都城南庄诗出处作者及翻译赏析

  • 题都城南庄诗出处作者及翻译赏析

      《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全文翻译:去年的今天,就在这长安南庄的一户人家门口,我看见那美丽的面庞和盛开的桃花互相映衬,显得分外绯红。时隔一年的今天,故地重游,那含羞的面庞不知道去了哪里,只有满树桃花依然是旧样,笑对着盛开在这和煦春风中!

      去年今天,有同有异,有续有断。同者、续者,桃花依旧;异者断者,人面不见。这就产生了愈见其同,愈感其异,愈觉其续,愈伤其断。正是这种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心情,越发加剧了眼前的惆怅与寂寞。

      此诗的背景故事

      博陵人崔护,资质甚美,性情孤洁寡合,应举进士及第。清明节这天,他一个人去都城南门外郊游,遇到一户庄园,房舍占地一亩左右,园内花木丛生,静若无人。崔护走上前去扣门,过了一会儿,有位女子从门缝里瞧了瞧他,问道:“谁呀?”崔护告诉了自己的姓名,说:“我一人出城春游,酒后干渴,特来求点水喝。”女儿进去端了一杯水来,打开门,让他进去坐下。她一个人靠着小桃树静静地立在那里,对客人有着极为深厚的情意。她姿色艳丽,神态妩媚,极有风韵。崔护用话引逗她,只是默默不语。两人相互注视了许久,崔护起身告辞。送到门口后,她似有不胜之情地默默回到屋里,崔护也不往地顾盼,然后怅然而归。此后,崔护决心不再去见她。到了第二年清明节,忽然思念起她来,思念之情无法控制,于是直奔城南去找她。到那里一看,门庭庄园一如既往,但是大门已上了锁。崔护便在左边一扇门上题诗道:“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过了几天,他突然来到城南,又去寻找那位女子。听到门内有哭的声音,扣门询问时,有位老父走出来说:“你不是崔护吗?”答道:“正是。”老父又哭着说:“是您杀了我的女儿。”崔护又惊又怕,不知该怎样回答。老父说:“我女儿已经成年,能知书达理,尚未嫁人。自从去年以来,经常神情恍惚若有所失。那天陪她出去散心,回家时,见在左边门扇上有题字,读完之后,进门她便病了,于是绝食数日便死了。我老了,只有这么个女儿,迟迟不嫁的`原因,就是想找个可靠的君子,借以寄托我的终身。如今她竟不幸去世。这不是您害死她的吗?”说完又扶着崔护大哭。崔护也十分悲痛,请求进去一哭亡灵。死者仍安然躺在床上,崔护抬起她的头让其枕着自己的腿,哭着祷告道:“我在这里,我在这里……”不一会儿,女儿睁开了眼睛。过了半天,便复活了。老父大为惊喜,便将儿女许给了崔护。

    [阅读全文]...

2022-01-04 05:48:36
当前热门
题都城南庄古诗人的心情 - 句子
题都城南庄古诗人的心情 - 语录
题都城南庄古诗人的心情 - 说说
题都城南庄古诗人的心情 - 名言
题都城南庄古诗人的心情 - 诗词
题都城南庄古诗人的心情 - 祝福
题都城南庄古诗人的心情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