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雾雨萧萧的古诗

关于带雾雨萧萧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带雾雨萧萧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带雾雨萧萧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带雾雨萧萧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28) 语录(25) 说说(18) 名言(20) 诗词(741) 祝福(1k+) 心语(123)

  • 关于萧萧的诗句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叶绍翁《夜书所见》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刘禹锡《秋风引》

    日暮秋烟起,萧萧枫树林。——戴叔伦《三闾庙》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李清照《清*乐·年年雪里》

    井底微阳回未回,萧萧寒雨湿枯荄。——苏轼《冬至日独游吉祥寺》

    萧萧风雨夜,惊梦复添愁。——鱼玄机《赋得江边柳》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至今易水桥,寒风兮萧萧。易水流得尽,荆卿名不消。——贾岛《易水怀古》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火龙鳞红叶萧萧,金兽眼黄花冉冉。——张可久《南吕·一枝花·湖上归长天》

    何事长江上,萧萧出塞吟。——刘长卿《鄂渚听杜别驾弹胡琴》

    飞雨动华屋,萧萧梁栋秋。 ——杜甫《立秋雨院中有作》

    衰发萧萧老郡丞, 洪州又看上元灯。——陆游《自咏示客》

    片片水上云,萧萧沙中雨。 ——杜甫《雨二首》

    秋生泽国,无边落木,又作萧萧下。——吴则礼《水龙吟·秋生泽国》

    渺渺洞庭野,萧萧黄鹤楼。——张俞《楚中作》

    苒苒中秋过,萧萧两鬓华。——苏轼《南歌子·再用前韵》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杜牧《秋浦途中》

    故人南去汉江阴,秋雨萧萧云梦深。 ——李端《江上送客》

    黄山横鹜晓成围,后骑萧萧万弩随。——宋祁《对猎》

    马嘶红叶萧萧晚,日照长江滟滟秋。—— 赵嘏《献淮南李仆射》

    秋雨天街凉,萧萧绿槐树。——梅尧臣《韩子华内翰见过》

    萧萧暗叶鸣秋雨,淅淅窗风战客灯。——张耒《宿咸*驿》

    坏檐破壁秋雨余,蛛网萧萧风满屋。——张耒《游楚州天庆观观高道士琴棋》

    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寇准《书河上亭壁》

    白露纷以涂涂兮,秋风浏以萧萧。——刘向《九叹》

    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李清照《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

    江头杨柳树,秋雨更萧萧。—— 全室宗泐《秋江送别》

    萧萧春雨密还疏,景象三时固不如。——李建勋《春雨二首》

    空山多阴春雨足,饥马萧萧空伏枥。——张耒《感春三首·悠悠朝兴暮还息》

    漠漠水烟晚,萧萧枫叶飞。——权德舆《送卢评事婺州省觐》

    帆卷垂虹波面冷,初落萧萧枫叶。——朱敦儒《念奴娇·放船纵棹》

    枫叶萧萧桂叶碧,万里远来超莫及。——苏轼《竹枝歌》

    七十二湖烟雨岸,蓼花枫叶正萧萧。——释行海《送选上人》

    枫叶萧萧风阵长,东厢曝背资沧凉。——葛立方《卫卿叔自青旸寄诗一卷以饮酒果核殽味烹茶斋·客居贫病医无方》

    萧萧枫叶下,漠漠苇花秋。——段成己《临江仙·自笑荒才非世用》

    枫叶萧萧山月下,戍楼残火几家秋。——王恭《海城秋晚》

    临岐杯酒若为情,枫叶萧萧独雁鸣。——王恭《暮秋送客之塞上》

    秋*濒漾夕空,萧萧枫叶挂疏红。——陈继儒《缺题·其二》

    绽雪芦花纷历历,经霜枫叶莽萧萧。——朱多《雨》

    半窗白月炉烟断,枫叶萧萧乌夜啼。——苏钦《九座山中即事二首·红药青绫心已灰》

    黄梅雨细麦秋轻,枫叶萧萧江水*。——杨广《四时白纻歌二首·其二·江都夏》

    秋色萧萧枫叶丹,每听砧杵辄凭阑。——李英《关黄欧三文学枉过持陈二山人所寄赠章率尔酬答因订中秋之约》

    洞庭秋清夜何寂,蓬鬓萧萧枫叶村。——张本《山斋秋夜》

    林香冉冉流清梵,枫叶萧萧下小舟。——尹嘉宾《秋日寄受之太史》

    谁料苏卿老归国,茂陵松柏雨萧萧。——李商隐《茂陵》

    秋雨留人意恋恋,水风泛树声萧萧。——陈与义《欲离均阳而雨不止书八句寄何子应》

    萧萧秋雨山中夜,负他他年对榻期。——李流谦《吊无为照老三首·六尺岩岩铁石姿》

    [阅读全文]...

2021-12-03 01:06:55
  • 风萧萧,雨瑟瑟打油诗

  • 风萧萧,雨瑟瑟打油诗

      梦碎,心相随,烛下镜前描素眉,吟诗赋词琴箫陪,月中孤雁南飞。指染伊人相思泪,满地残绪难追。

      思念,愁肠断,一地落花风吹散。寂寞情绪弥漫天,纷飞落花扑面。一腔柔情锁眉间,渐走渐离渐远。

      梦江南,滚滚泪流干。花前月下吟词赋,断桥斜影压窗前,今夜谁独眠。

      风萧萧,雨瑟瑟,相思孤雁难寄托,独守这寂寞。叶飘飘,雪落落,天地之间银妆裹,寒袭谁心窝。

      夜无眠,隔窗邀月伴。残红难掩憔悴容,盛装打扮颜色淡,蜡烛泪流干。

      烟雨朦胧江南,杨柳起舞湖畔。碧波泛轻舟,却被孤鸿打断。长叹!长叹!独人独舟独雁。

      昨晚月如勾,凉风突起染残秋。树叶纷纷沙沙闹,休休,独自把盏空饮愁。红烛泪干流,轻纱络帐掩护幽。早露点点滴滴落,偷偷,一缕晨霞锁眉头。

      夜深衾衣寒难睡。月苍白,星满地,风过帐前纱漫飞。勾起相思,吊出记忆,一腔愁滋味。昨日黄昏偏遇雨,憔悴孤雁情何寄。千万柔肠滴滴泪。梦醒心碎,一片痴迷,酒把灵魂醉。

      黎明暗,月半残,独守寂寞纱窗前。风呼唤,露湿衫。一寸相思,泪流千万。叹!叹!叹!夜无眠,愁增添,满腔思绪理还乱。曾盟山,今桑田。携手到老,风雨强拦。难!难!难!

      醉饮寂寞五更天,烛流干,月已残。独留孤寂、左右相陪伴。万般滋味在心头,独孤单,能谁言。预将心情折两段,斩不断,理还乱。满腔忧虑、憔悴了容颜。纵使相思葬花前,愁不去,绪增添。

    [阅读全文]...

2021-11-25 23:24:38
  • 无名氏:古歌·秋风萧萧愁*

  • 秋风
  •   《古歌·秋风萧萧愁*》

      作者:无名氏

      秋风萧萧愁*。

      出亦愁,入亦愁。

      座中何人谁不怀忧?

      令我白头。

      胡地多飚风,树木何修修!

      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

      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注释:

      1、萧萧:寒风之声。

      2、胡地:古代胡人居北方,故后即用以代指北方。飙风:暴风。

      3、修修:与“翛翛”通,鸟尾敝坏无润泽貌,这里借喻树木干枯如鸟尾。

      4、思:悲。末二句是说难言的悲感回环在心里,好像车轮滚来滚去。

      赏析:

      读这首诗,容不得人情感上有所酝酿,劈头便为一派浓重的忧愁所笼盖——一个苍莽悲凉的秋日,一场郁郁无欢的怅饮,本已令人愁闷难耐。何况还有那吹不尽的秋风,老是在帐外“萧萧”地响,更教人愁杀。“秋风萧萧愁*”,这一句突发的啸叹,正将主人公心头的万缕愁绪,化作烈烈秋风,“苍茫而来”,立时令人生出一种“不可遏抑”的困扰之感。“出亦愁,入亦愁”,则以细节刻画,抒写愁苦中人的坐立不安。不禁使人感到,那困扰着主人公的忧愁,竟怎样难以趋避、无可摆脱。受这困扰的,不止主人公一人:“座中何人谁不怀忧?”既称“何人”,又加“谁不”,这双重反问告诉人们:那忧愁正如病魔一样,已侵袭到所有在座者的心腑。使主人公所对无非忧者、所闻无非愁叹——这样的日子,真能耗蚀人的青春,加速衰老之期的到来。难怪主人公要发出“令我白头”的幽幽哀叹了。

      以上一节,一味写“愁”,使人来不及细想,先就浸染上了那摆脱不开的忧愁。读者不免要问:诗中主人公是谁?他究竟为什么如此忧愁?第二节诗,正为读者解开了疑团:“胡地多飚风,树木何修修!”“胡地”,即塞外胡人居处之地。主人公既呼之为“胡”,可见他自己不是胡人。联系下文“离家日趋远”一句,可知主人公应是远离家乡、出塞戍守的汉卒。对于初到塞外的旅人来说,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的异域风光,实在是新鲜而奇妙的。但作为戍卒而久居胡地,看惯了浩瀚的黄沙,见不到几多绿意。秋冬之际,唯有呼啸的飚风,时时摇撼着稀疏的高树。那滋味可就大不好受了。它们所能勾起的,只能是千重忧虑、万里思情。读到这里,读者便可恍然大悟:主人公之所以“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之人之所以“谁不怀忧”,那都是心揣着有家难归的万里离思的缘故。在这样的断肠人眼中,无论是“飚风”,无论是“修树”,触目间全都化成了一片愁雾。故此二句看似写景,实亦写愁,正与上文“秋风萧萧愁*”相应,将满腹的忧愁“外化”了。

      如果说,忧愁可以催人衰老,它首先带给人们的,则是憔悴和消瘦。“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诗中的主人公,正因为飘泊异乡、离家日远,被愁思消磨得茕茕骨立了。但诗人却不肯明言,而是巧妙地运用“衣带”之“日缓(松)”,以反衬主人公身躯的日见消瘦,写得含蕴不露而哀情深长。一位形销骨立的戍卒,就这样独伫于塞外荒漠,默默无语地遥望着万里乡关:“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他不是无语可说,而是心中塞满了愁思,纵然有千言万语,也难以表达。要描述这样一种痛苦之状,笔墨是难以胜任的。但人们在极度痛苦之中,想象力就往往特别活跃,笔底口中便常常跳出奇语。《卫风·河广》的主人公,在眺望黄河彼岸的故国时,思归心切,就唱出了“谁谓河广,一苇杭(渡)之”的奇句。而这首歌的主人公,为抒写胸中难以排遣的痛苦,竟想出了“肠中车轮转”这一奇喻。用滚滚车轮在肠中的转动,写主人公无可言传的曲曲愁思,真是形象得教人吃惊。也正因为如此,戍卒那离家万里的痛苦怀思,才以更强的力度震荡了读者的心弦,使人不能不为之悚然动容。

      有人认为,《古歌》所抒写的,是“游子天涯之感”,恐怕不确。从上文的分析可知,它应该就是“胡地”戍卒的思乡怀归之作。东汉曾多次对羌人用兵,战争均延续十数年之久。朝廷之将贪功而无能,至使离乡征戍之卒“进不得力战,退不得温饱”,大批丧生于“胡地”、边境。这正是《古歌》之类思乡之作产生的背景。这首歌熔抒情、写景于一炉,在“秋风萧萧”中抒写困扰戍卒的愁思;又将它融于异乡的修树、荒漠的飚风之中,变得更加蓬勃、纷扬;最后忽设奇喻,将其化为辘辘车轮,在肠中滚转不已。如此形象的情感抒写,显示出汉乐府民歌在抒情艺术上已有怎样长足的进步。能够与它比美的,在汉代,恐怕只有“长于抒情”的《古诗十九首》了。

    [阅读全文]...

2022-05-21 03:26:27
  • 风萧萧兮易水寒全诗

  •   《易水歌》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

      1、易水:河流名,在今河北省易县,当时为燕国的南界。

      2、萧萧:秋天的风声。

      3、兮:语气助词。

      4、壮士:在这里指荆轲。

      风萧萧地响把易水岸边吹得很冷,壮士去了就再也不回来了。刺杀秦王就像是到虎穴到龙宫一样危险啊,但是我们的英雄英勇的气概,连仰天吐气都能形成白虹。史书上说,高渐离击筑,荆轲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唱得太悲壮了,以至于听者嗔目,发尽上指。 一段唱毕,只听见荆轲仰头长叹一声,天空中居然出现一道七彩虹。高渐离趁势变了一个调,乐音显得更为激昂,荆轲继而唱道: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太子丹最后被彻底地感动了,跪在地上向荆轲敬了一杯酒。

      赏析:

      这是一个身赴虎穴,自知不能生还的壮士的慷慨悲歌。

      全诗仅两句。第一句写临别时的环境,萧瑟的秋风,寒冽的易水,一派悲壮苍凉的气氛。景物描写中渗透着歌者的感情。第二句表现了英雄赴难义无反顾的献身精神。

      这首诗语言十分*易、简练,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曲绝唱。

      荆轲以此得名,而短短的两句诗乃永垂于千古。在诗里表现雄壮的情绪之难,在于令人心悦诚服,而不在嚣张夸大;在能表现出那暂时感情的后面蕴藏着的更永久普遍的情操,而不在那一时的冲动。大约悲壮之辞往往易于感情用事,而人在感情之下便难于辨别真伪,于是字里行间不但欺骗了别人,而且欺骗了自己。许多一时兴高采烈的作品,事后自己读起来也觉得索然无味,正是那表现欺骗了自己的缘故。《易水歌》以轻轻二句遂为千古绝唱,我们读到它时,何尝一定要有荆轲的身世。这正是艺术的普遍性,它超越了时间与空间而诉之于那永久的情操(m.ju.51tietu.net)。

      对荆轲的行为,自古以来评价不一。有人说荆轲是舍生取义的壮士,有人说他是微不足道的亡命徒,还有人说他是中国古代的*。

    [阅读全文]...

2021-12-25 15:32:22
  • 带“萧萧”字的诗句全集

  •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叶绍翁《夜书所见》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李清照《清*乐·年年雪里》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刘禹锡《秋风引》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陶渊明《咏荆轲》

    人道山长山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李清照《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

    白杨多悲风,萧萧愁*。——佚名《去者日以疏》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郑燮《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萧萧。——皇甫松《梦江南·兰烬落》

    城外萧萧北风起,城上健儿吹落耳。——刘基《北风行》

    谁料苏卿老归国,茂陵松柏雨萧萧。——李商隐《茂陵》

    花径里、戏捉迷藏,曾惹下萧萧井梧叶。——纳兰性德《琵琶仙·中秋》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郑燮《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萧萧几叶风兼雨,离人偏识长更苦。——纳兰性德《菩萨蛮·萧萧几叶风兼雨》

    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佚名《驱车上东门》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陶渊明《拟挽歌辞三首》

    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李清照《鹧鸪天·寒日萧萧上锁窗》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李清照《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

    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寇准《书河上亭壁》

    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杜甫《羌村》

    凉叶萧萧散雨声,虚堂淅淅掩霜清。——元好问《秋怀》

    萧萧江上荻花秋,做弄许多愁。——贺铸《眼儿媚·萧萧江上荻花秋》

    凉叶下时心悄悄,空斋梦里雨萧萧。——耿湋《岐阳客舍呈张明府》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李清照《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戴叔伦《过三闾庙》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杜牧《秋浦途中》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王珪《金陵怀古》

    东风荡飏轻云缕,时送萧萧雨。——陈亮《虞美人·东风荡飏轻云缕》

    真成独坐空搔首,门柳萧萧噪暮鸦。——高适《重阳》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苏洵《九日和韩魏公》

    长风吹落西山上,满树萧萧心耳清。——皎然《山雨》

    试看一一龙蛇活,更听萧萧风雨哀。——苏轼《送贾讷倅眉》

    冉冉偏凝粉,萧萧渐引风。——元稹《新竹》

    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杜甫《秋雨叹三首》

    暗觉海风度,萧萧闻雁飞。——王昌龄《太湖秋夕》

    落日万山寒,萧萧猎马还。——纳兰性德《菩萨蛮·黄云紫塞三千里》

    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晏殊《踏莎行·碧海无波》

    萧萧风雨夜,惊梦复添愁。——鱼玄机《赋得江边柳》

    无媒径路草萧萧,自古云林远市朝。——杜牧《送隐者一绝》

    瘦玉萧萧伊水头,风宜清夜露宜秋。——钱惟演《对竹思鹤》

    庭前昨夜梧桐雨,劲气萧萧入短襟。——汪元量《秋日酬王昭仪》

    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王禹偁《官舍竹》

    长洲苑外草萧萧,却算游城岁月遥。——张祜《枫桥》

    飞雨动华屋,萧萧梁栋秋。——杜甫《立秋雨院中有作》

    萧萧华发满头生,深远蓬门倦送迎。——牟融《写意二首》

    八月西风蝉噪时,萧萧疏叶已辞枝。——寇准《成安秋望》

    [阅读全文]...

2021-11-30 07:36:27
  • 无边落木萧萧下全诗_绝句全诗注释

  • 七言绝句古诗、五言绝句古诗,这些宝贵的中华文化遗产值得我们珍惜,也是千百年来,治愈文化创伤的良药!好句摘抄网网站为您整理《无边落木萧萧下全诗》,摘录经典的古诗绝句,供您参考。

    无边落木萧萧下全诗

    《登高》

    作者:杜甫

    原文: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注释:

    1、登高: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历来有登高的*俗。

    诗意: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晚年疾病缠身今日独自登上高台。历尽了苦难后双鬓已长满了白发,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赏析:

    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浑涵汪茫的七言律诗。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而格调却雄壮高爽,慷慨激越,高浑一气,古今独步。

    这首律诗很特别,其四联句句押韵,皆为工对,且首联两句,又句中自对,可谓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就写景而言,有工笔细描(首联),写出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的形、声、色、态,每件景物均只用一字描写,却生动形象,精炼传神;有大笔写意(颔联),传达出秋的神韵。抒情则有纵的时间的着笔,写常做客的追忆;也有横的空间的落墨,写万里行程后的独登台。从一生飘泊,写到余魂残骨的飘零,最后将时世艰难归结为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错综复杂手法的运用,把诗人忧国伤民时,老病孤愁的苍凉,表现得沉郁而悲壮。难怪明代胡应麟《诗薮》说,全诗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微有说者,是杜诗,非唐诗耳。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是不是觉得无边落木萧萧下全诗非常经典,非常有意蕴?在此,小编推出了专题全诗对仗,请您阅读。

    [阅读全文]...

2022-03-23 23:27:54
  • 浅谈沈从文笔下的人性观《萧萧》为例论文

  • 人性
  • 浅谈沈从文笔下的人性观《萧萧》为例论文

      《萧萧》作为沈从文的代表作,从中我们可以看见他作品中鲜明的艺术特色。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浅谈沈从文笔下的人性观《萧萧》为例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沈从文传》的作者吴立昌曾这样说过:“如果说,沈从文那么多不同文体的创作是磨盘,那么人性则是轴心,离开它,作家的笔就无法转动。他创造的形形色色故事和人物,都可以说是从人性‘轴心’向四面辐射出来的。他赞颂的是人性的美——淳朴、正义、善良、勤劳、忠贞、粗犷等,他忧虑的是人性的扭曲和变形,他憎恶的是对人性的戕贼。这均有他的创作为证。”纵观沈从文研究领域的成果,我们发现吴立昌的结论确有其实据支撑。在现有的沈研作品中,我们不难找到以下这些关键词:“牧歌情调”“人性”“生命观”“文体作家”等等,这些关键词成为沈研学者们解读沈从文的重要角度,其中“人性”尤为突出。正如上文吴立昌所说,“人性”作为一个轴心,将所有关键词连成一个串轴,它几乎可以回答来自每一个关键词的疑问,从根本上为沈从文在我们心中留下的标签作出源头式的解答。由此,对沈从文“人性”观的挖掘和背后深意的探寻变得至关重要。本文中,我们以沈从文短篇小说代表作《萧萧》“为证”,从中探寻沈从文作品中呈现出的人性观,并探索沈从文形成这种人性观的原因。

      《萧萧》作为沈从文代表作之一,无疑展示了他在小说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等方面的较高水*。除了上述两个写作技巧方面的特点,《萧萧》中特有的乡风民俗也成为了沈研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其中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童养媳”和“沉潭”两种制度,它们作为落后的民俗一直为现代人所抨击,在五四作家笔下,这两种制度多作为批判封建制度吃人本质的实证,然而在沈从文笔下它们的戾气得以消解,反之成为人性美的证明。这体现了沈从文审美的人性观,即一种从一切事物乃至丑恶中仍能见出美善人性的仁者胸襟。本篇将从《萧萧》中沈从文由“恶”中见出“善”的两个代表事件、小说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三方面来阐述沈从文的人性观。

      一、丑恶中见美善

      正如夏志清在沈从文评论中所说的:“这个世界,尽管怎样堕落,怎样丑恶,却是他写作取材时唯一的世界。”写作来源于现实生活,夏氏道破的正是沈从文写作所取的源泉。然而与“堕落”“丑恶”的现实相比,沈从文笔下的世界犹如世外桃源,这样的作品无疑是他审美的人性观作用的结果。在《萧萧》中,童养媳制度和萧萧经引诱后要面临的惩罚作为“恶”的代表并没有导致世外桃源的毁灭,相反却折射出人性之美,这就体现了沈从文善于从丑恶中剥离出美善的人生态度。

      作品首先以一种波澜不惊的态度交代了主人公萧萧的身份:童养媳。童养媳制度作为旧社会的残留通常让人深恶痛绝:它不仅剥夺了妇女的人身自由,而且出嫁后夫家繁重的家务、与丈夫畸形的关系等磨难使妇女失去了基本的人权。但在沈从文的笔下这种制度并不可怕,这种制度下的萧萧并未成为“牺牲”。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看萧萧的童养媳生活。一是萧萧夫家的人如何对待萧萧,二是萧萧的生活状态。

      在夫家人里,和萧萧关系最紧密的自然是“小丈夫”,她和小丈夫的关系更类似于姐弟,小丈夫对萧萧是既怕又爱的,他时刻跟着萧萧,已经和她建立了一种亲密无间的关系;他宁愿保守萧萧的秘密,也不愿去告密以维护“自家人”乃至自己的利益;在知道萧萧因为肚子里有了儿子而要远嫁之后,他宁愿原谅萧萧大肚子的错误,也不愿萧萧离去。他以一颗纯真的童心接纳萧萧,萧萧对他来说是一个照顾他并管教他的长姐,他也由此像对待姐姐一样爱她、敬她。因此他们的关系是单纯的、不掺杂质的,概括而言就是姐弟亲情。除了小丈夫,和萧萧关系密切还有爱和她开玩笑的祖父。他并没有因为辈分或者萧萧的童养媳身份而在她面前摆出一副长辈和雇主的骄横面孔,而是和蔼地和萧萧开玩笑,完完全全地把她当孙女看。此处所展示的关系也是纯真无杂质的,没有任何世俗、金钱的成分,而是一种和谐融洽的祖孙关系。从丈夫和祖父对待萧萧的态度和他们与萧萧建立的姐弟情、祖孙情,我们可以看出人性的善良与敦厚,因为他们跳出了金钱和身份为他们设下的世俗桎梏,投入了人与人之间淳朴的亲密感之中。

      萧萧的生活状态也是无忧无虑的。虽是童养媳,但是她实际就像夫家的女儿一样生活着。她日日带小丈夫去玩耍,悉心照顾,俨然一个爱护弟弟的姐姐;有余力的萧萧时候也“作点杂事”,为家里分担辛劳。在生活上她完全已经成为了这个家庭骨肉亲情中的一员,而不是以被买卖的童养媳身份;她也从不因自己的身份而对夫家产生隔阂,对小丈夫关怀备至,家中的劳动也是“能动手的就动手”。除了生活上的安逸,萧萧在精神上也是自由的,没人把她当成童养媳驱使。正是因为亲情赋予的这种*等地位,使得萧萧无忧无虑地成长,她的'身体发育如植物般“大叶大枝,日增茂盛。”精神上的无忧虑使她在身体上“高如**”的同时也保持住萧萧那颗“糊糊涂涂”的赤子之心。

      萧萧的温馨生活刚为我们捋*了心上的一道褶皱,沈从文又在小说里埋伏了一个“花狗”,并由他激起了接下来一串祸事的涟漪。花狗引诱了萧萧,使她犯下不守贞操的大罪,也相继引发了夫家人对萧萧的惩罚。在农村,对妇女失贞所做的惩罚意味着被沉潭,但是沈从文又一次让我们在落后的民俗前见到了人性之美。萧萧被发现怀孕并预备逃跑后面临着沉潭或者发卖的命运,此事的决定权落在了夫家人和萧萧本家伯父的身上。萧萧的伯父是个“老实忠厚家长”,虽知道这是“丢脸事情”,却不舍将萧萧沉潭,于是萧萧可以被发卖。然而情形却微妙地有了变化:大家因为事情已经说明白,心中都释然了。先是小丈夫和萧萧又恢复到从前姐弟一般有说有笑的日子,接着是家里人看到丈夫不愿意萧萧走、萧萧自己也不愿意走的情景,也觉得萧萧要走这件事很不合他们的心意。最终本来对萧萧怀孕之事生气、流泪的夫家人渐渐改变了态度,甚至对原来要实行的处罚感到不自然,感觉像是被逼迫的,这其实体现了他们内心对萧萧的原谅。此处人性之美再一次被挖掘出来:萧萧之所以被原谅,是因为在几年的光阴中她已经被这家人认同,俨然一个亲生的女儿。因此虽然大家一开始很悲愤,但由于心中已形成的亲情,大家选择了原谅。在此处人情的美善体现了出来,即大家对一个买卖而来的女孩倾注了真情,这是人朴素情感的表现。

      在这样的写作模式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沈从文从丑恶见到美善的创作观。他不同于其他的五四作家,多数作品皆以灰色和悲凉为基调,而是留给读者美和希望。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探讨作家们对人性观的审美和审丑问题。在五四时期,同样是对现实不满的作家们选择了直言心声,写出了许多作品抨击现实社会。如鲁迅写《故乡》《狂人日记》等,他们善于将社会的丑恶面直接暴露给读者,以抒发内心的愤懑,试图以暴露、批判、讽刺类的审丑文学激起民众的愤慨,唤醒愚昧的民众。这种审丑的写作倾向可以用徐志摩的《毒药》作诠释:“我的思想是恶毒的,因为这个世界是恶毒的,为的灵魂是黑暗的,因为太阳已灭绝了光彩,我的声调是象坟堆里的夜枭,因为人间已经杀尽了一切的和谐。”但是沈从文却独树一帜,他对人性有着自己的看法:“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生的人性形式’。”沈从文之所以选择这种优美的人性形式,是因为他对一切抱定了审美的眼光,并且认为这种眼光可以使人对生活重新燃起希望。他曾在西南*国文学会的一次名为《小说作者和读者》的演讲中谈到一个好的作品除了让人产生美善感觉之外还要有“引人向善的力量”。这既是他对所有作品的希望,也是对他自己作品的要求。所谓的引人向善,即让人看到一种美丽的、传奇般的人生经历之后产生“生命的明悟”,明白人在以生存为主的“动物人生观”之外还可以对生命有更深的理解,还有其他值得追求的可称为理想的东西。对此汪曾祺有这样的理解:“为什么要浪漫主义,为什么要理想化?因为想留驻一点美好的,永恒的东西,让它长在并且常新,以利于后人……沈先生的看法‘太深太远’。照我看,这是文学功能的最正确的看法。这当然为一些急功*利的理论家所不能接受。”从今天的心理学角度看来,直接的批判或者让人产生抵触心理,或者使人悲观与消极;而美好的事物则会让人心生向往,存有一个“桃花源”的寄托,由此努力让自己做一个更好的人来适应一个更美的世界。深谙此道的沈从文怀着让世间更美好的信念,在生活和作品中抱定审美的人性观,从善恶并存的世界中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值得驻足的美丽视角。

      二、小说人物塑造

      人物塑造在作品主题的表达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萧萧》主要刻画的人物包括萧萧、小丈夫和祖父,他们身上都展现出一种美善的人性。

      萧萧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女孩,她单纯、童真,事事对人信任。正是因为她的纯真,她虽做了童养媳却毫无悲伤,如一个天真的孩子开心地成长,*日里在好风景里游戏,回到家也愿用双手为家里分担杂务,获得收益。她对人信任,毫无防备,因此糊里糊涂地被花狗引诱。在经历了被责备、等待惩罚之后,她仍然是天真无邪。小丈夫是个孩童,更彰显出赤子之真。他把萧萧当姐姐,既敬又爱。当他发现萧萧怀孕后,选择了替她保守秘密;当萧萧要被发卖时,他也不舍得萧萧走。孩童的心是最纯真的,沈从文用孩子的这种特质去展示人性之美,非常妥帖。祖父也是令人难忘的。他幽默而亲切,*日里喊萧萧作“小丫头”,素爱和萧萧开玩笑打趣,可见他*易*人。展示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调皮、幽默而又和善的老人形象。在《萧萧》的三个主要人物中,萧萧和小丈夫是纯真的代表,而祖父则代表了仁爱,这三个典型人物的塑造无疑是沈从文心中对美好人性最好的诠释。

      沈从文善于刻画这些美丽的人物,也善于营造田园式的环境,这样的写作风格是由他的审美人性观决定的,这种人性观,同时也承载起各方对他的作品产生的质疑与否定。从三十年代起到现在,沈从文作品受到的批评多聚集在“文体作家”和“田园牧歌”上。前者认为他的作品注重于文章形式的独具匠心,虽创造了“诗小说”这种优美的形式,但在内容上毫无建树。后者认为他的作品聚焦于田园牧歌之上,与现实生活脱离。以上两种批评皆由他们对沈从文这两个特点的不理解所致,而人性观作为核心可以很好地解释沈从文写作的这两个特点。沈从文的审美人性观将人性视为美善,由美善的人所组成的故事在语言和形式上自然是优美的,其意境也是清新的,因此前者生发了“诗小说”,后者催生了与作品内容相一致的田园视景。沈从文在为《边城》作序时说道:“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优美,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忽略了。”沈从文口中的热情和悲痛正是他在现实沉浮里追求人性美善时的热忱和失望,他不是一个幻想家,他能够看清*的社会形势和危机,但是他不像其他的作家一样采取批评、说教的方法来教育民众,而偏偏要用最美的一种人生形式来启发读者,使读者在牧歌的对照中反观现实,成为一种无声的批评,就像夏志清说的那样:“沈从文对人类纯真的情感与完整人格的肯定,无疑是对自满自大、轻率浮躁的*社会的一种极有价值的批评。

      三、情节安排

      对于《萧萧》的结局,对许多人来说是意料之外的,因为主流作家笔下的萧萧绝没有这样美好的结局,要么被沉潭、要么发卖。但沈从文却在此处给了传统写法以响亮的回击,使人体验到一种新异的美感。就像贺兴安说的:“在写作追求与创作方法上,他有别于新文学(特别是左翼文学)多数作家奉为主流传统的‘必然(本质)+理性’的、强调个性与共性(阶级性)统一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的人学模式,坚持自己的‘偶然+情感’”的创作追求,新辟蹊径,营造着一块引人注目、不可或缺的新鲜园地。”

      在五四作家手中,萧萧的命运必然是悲惨的,因为他们坚信在黑暗的封建制度之下一切人生都是悲剧,悲剧的结果也是必然的。他们这种“演绎法”的逻辑推论是“理性”的,但同时也是片面的、绝对的,因为他们只考虑到了外界对事物的影响,而没考虑到人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即使考虑到人的因素,那也是为封建势力推波助澜的,他们没有考虑到人即使在封建社会的影响下也是可以保持人性的美善的。之所以有这些结论,在于他们确定了以审丑的态度去看待一切:社会制度如此,人亦是如此。在这样的消极看法下人永远都活在泥潭之中,无法自救。但是沈从文跳出了这个审丑模式,以其个人独有艺术品格坚持着自己的观点:审美的人性观。如果只看《萧萧》的开头和结局,没有人会猜到中间经历过丑恶和波折,因为结局和开头一样都是宁静而美好的。正是因为沈从文的审美人性观洗涤了中间的丑恶、包容了一切,因此结局依旧*静。在此处美善的人性犹如一片大海,海纳百川,因此其间发生的不幸如波动的江河注入到大海中时,它仍是不动声色,不改自己的初心和本色。

      相比于主流作家的理性,沈从文是感性的。他一方面接受已经发生的不幸,并不沉溺于幻想之中;另一方面他也相信美好的人性可以改变一切。我们可以用夏志清的话为这一小节作结:“……这都是沈从文用来代表人类纯真的感情和在这浇漓世界中一种不妥协的美的象征。”

      四、小结

      本文通过对《萧萧》典型事件、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的分析,探寻了沈从文写作的轴心:美善的人性观。他以人性的美作为支点,为我们创造了一片纯净的乐土和生活在土地上的质朴人物。虽然他的作品因此而受到批评,被认为是徒有优美的形式而没有思想,但是正如沈从文坦言的:“说句公*话,我实在是比一某些时下所谓作家高一筹的。我的工作将超越一切而上。我的作品会比这些人的作品更传得久,播得远。”推动他到今日的文学大家地位的,正是美善的人性。

      注释:

      [1]吴立昌。《人性的治疗者——沈从文传》[M]。百花文艺出版社,2013.2。

      [2]夏志清。《*现代小说史》。中文大学出版社,2001.175。

      [3]徐志摩。《徐志摩全集》第1卷。商务印书馆香港分局,1983.10.2。

    [阅读全文]...

2021-11-25 18:36:21
  • 李清照: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

  • 李清照
  •   《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

      作者:李清照

      原文: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

      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

      终日向人多藉藉,木犀花。

      注释:

      1、摊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在唐五代时即将《浣溪沙》的上下片,各增添三个字的结句,成为“七、七、七、三”字格式,名曰《摊破浣溪沙》或《添字浣溪沙》。又因南唐李璟词“菡萏香销”之下片“细雨梦回”两句颇有名,故又有《南唐浣溪沙》之称。双调四十八字,*韵。

      2、萧萧:这里形容鬓发华白稀疏的样子。

      3、豆蔻:药物名,其性能行气、化湿、温中、和胃……豆蔻连梢:语见于张良臣《西江月》:“蛮江豆蔻影连梢。”熟水:当时的一种药用饮料。陈元靓《事林广记》别集卷七之《豆蔻熟水》:“夏月凡造熟水,先倾百盏滚汤在瓶器内,然后将所用之物投入。密封瓶口,则香倍矣……白豆蔻壳拣净,投入沸汤瓶中,密封片时用

      之,极妙。每次用七个足矣。不可多用,多则香浊。”《百草正义》则说:“白豆蔻气味皆极浓厚,咀嚼久之,又有一种清澈冷洌之气,隐隐然沁入心脾。则先升后降,所以又能下气。”

      4、分茶:杨万里《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诗有云:“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由此可见,“分茶”是一种巧妙高雅的茶戏。其方法大致是用重茶匙取茶汤注盏中,技巧高超的“分茶”者能使盏中之茶水呈现出图案花纹,甚至文字诗句等。

      5、酝藉:宽和有涵容。《汉书·薛广德传》:“广德为人,温雅有酝藉。”

      6、木犀花:桂花属木犀科,木犀系桂花之学名。

      赏析:

      这首词创作于作者的晚年,是一首抒情词,主要写她病后的生活情状,委婉动人。词中所述多为寻常之事、自然之情,淡淡推出,却起扣人心弦之效。

      “病起”,说明曾经长期卧床不起,此刻已能下床活动了。“萧萧”是头发花白稀疏的样子。词中系相对病前而言,因为大病,头发白了许多,而且掉了不少。至此,作者即刻打住,下句另起一意。这个处理极妙,意思似乎是说,头发已经那样,何必再去管它,还是料理今后罢。这不仅表现了作者的乐观态度,行文也更简洁。

      下面接写了看月与煎药。因为还没有全好,又夜里,作者做不了什么事,只好休息,卧着看月。“卧看”,是因为大病初起,身子乏力,同时也说明作者心情闲散,漫不经心,两字极为传神。“上”字说明此乃初升之月,则此残月当为下弦月,此时入夜还浅。病中的人当然不能睡得太晚,写得极为逼真。上句写的是衰象,此句却是乐事,表明作者确实不太以发白为念了。“豆蔻”为植物名,种子有香气,可入药,性辛温,能去寒湿。“熟水”是宋人常用饮料。分茶是宋人以沸水冲茶而饮的一种方法,颇为讲究。“莫分茶”即不饮茶,茶性凉,与豆蔻性正相反,故忌之。以豆蔻熟水为饮,即含有以药代茶之意。这又与首句呼应。人儿斜卧,缺月初上,室中飘散缕缕清香,一派闲静气氛。

      下片写白日消闲情事。观书、散诗、赏景,确实是大病初起的人消磨时光的最好办法。“闲处好”一是说这样看书只能闲暇无事才能如此;一是说闲时也只能看点闲书,看时也很随便,消遣而已。对一个成天闲散家的人说来,偶然下一次雨,那雨中的景致,却也较*时别有一种情趣。俞*伯说这两句“写病后光景恰好。说月又说雨,总非一日的事情。”(《唐宋词选释》)所见极是。末句将木犀拟人化,结得隽永有致。“木犀”即桂花,点出时间。(m.ju.51tietu.net)本来是自己终日看花,却说花终日“向人”,把木犀写得非常多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木犀的喜爱,见出她终日都把它观赏。“酝藉”,写桂花温雅清淡的风度。“酝藉”一词,常用来形容学问渊深、胸怀宽博、待人宽厚的人中表率,如《归唐书·权德舆传》称他“风流酝藉,为缙绅羽仪”。木犀花小淡黄,芬芳徐吐,不像牡丹夭桃那样只以浓艳媚人,用“酝藉”形容,亦极得神。“酝藉”又可指含蓄香气而言。

      此词格调轻快,心境怡然自得,与同时其他作品很不相同。通篇全用白描,语言朴素自然,情味深长。

    [阅读全文]...

2022-07-15 23:34:03
相关推荐
带雾雨萧萧的古诗 - 句子
带雾雨萧萧的古诗 - 语录
带雾雨萧萧的古诗 - 说说
带雾雨萧萧的古诗 - 名言
带雾雨萧萧的古诗 - 诗词
带雾雨萧萧的古诗 - 祝福
带雾雨萧萧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