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古诗词应用到生活中的

关于解析古诗词应用到生活中的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解析古诗词应用到生活中的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解析古诗词应用到生活中的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解析古诗词应用到生活中的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3k+) 语录(121) 说说(188) 名言(15) 诗词(10k+) 祝福(63) 心语(2)

  • 古诗词鉴赏词语解析

  • 文学
  • 古诗词鉴赏词语解析

      在**淡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古诗词鉴赏非常熟悉吧?古诗词鉴赏,通常是体会诗词中的字词、意境、句意、语言特色、主旨、技巧、结构思路等更深层次的内容。相信很多人对古诗词鉴赏都是一知半解,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词鉴赏词语解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古诗词鉴赏常用词语

      一、熟悉鉴赏术语,准备对号入座。

      1、感情基调:忧愁、伤感、惆怅、寂寞、孤独、郁闷、闲适、恬淡、喜爱、喜悦、欢乐、激愤、悲壮、慷慨激昂等。

      2、思想内容:托物抒情、托物言志、忧国忧民、壮志未酬、报国无门、怀才不遇、愤世嫉俗、孤芳自赏、孤傲高洁、坚贞不屈、不流于俗,不同流合污、怀古伤今、怀古伤己、昔盛今衰、物是人非、感时伤怀、淡泊宁静、超然物外、闲适恬淡、闲情逸趣、惜花伤春、悲秋悯己、热爱自然、思乡怀亲、赠人送友、富含哲理、哀怨忧愁、激愤憎恶、欣喜欢快、离愁别恨、怀乡思亲、追古伤今、坚守节操等。

      3、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4、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或借物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5、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对仗、借代、反问、设问、双关、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等

      6、表现手法: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想象和联想、渲染衬托、正面和侧面、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明暗、白描、象征、用典、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意象(饱含作者思想感情的人、事物、景物)、意境(诗人抒的情和诗中绘的景合二为一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等等。

      7、语言:清新自然、*淡质朴、民歌风味、绚丽、含蓄(蕴藉)、简洁、明快、瑰丽等。

      8、风格:陶渊明,朴素自然;李白,豪放飘逸;杜甫,沉郁顿挫;白居易,明白如话;高适,悲壮苍凉;王维,诗中有画,诗中有道;陆游,宏丽悲壮;柳永,雅俗杂陈直抒胸臆;李清照,清新且委婉含蓄;苏轼、辛弃疾雄阔、激昂、悲壮,辛弃疾还擅用典。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豪放、雄奇、沉郁、直率、婉约、含蓄、清新、风趣

      9、体裁:古体诗(唐以前的诗,包括四言、五言、七言、杂言、乐府)、*体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词、曲)

      10、意境:恬淡闲适、华美壮丽、清新自然、安谧娴静、雄伟壮阔、明快高旷、意境深远、意境优美、幽静,宁谧,苍莽,深远,热烈,高昂,壮阔,悠远,空灵,辽阔,苍凉,幽美,朦胧,淳朴,荒芜,孤寂,冷寂,慷慨悲凉,缠绵宛转,空寂寥落,萧条荒凉

      11、情感载体类 :杨柳——惜别 圆月——思念 落叶——失意 春风——得意 大海——开阔 流水——叹惜古迹——怀旧 梅花——傲骨

      二、牢记解题方法,万变不离其宗。

      ①关注标题

      ②关注作者

      ③关注情景

      ④关注手法

      ①细节提取类:什么季节?什么时间?什么景物?景物有什么特点?什么环境?

      环境有什么特点?什么氛围?什么心理?从那些词语(语句)可以看出?

      ②意境描写类:描写(描绘)某句诗的画面。

      ③语言赏析类:哪个词语(句子)好在哪里?赏析某个词(某句诗)。把“某词”改为“某词”好不好?

      ④主题情感类:什么主题?什么情感?什么思想?

      三.古代诗词的常见意象

      1.月——思乡,怀人

      怀乡: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怀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 华流照君。

      2.菊花——清高人格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3.梅花——高洁人格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4.松——孤直傲岸,岁寒三友之一

      岂不罹严寒,松柏有本性。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5.莲——爱的象征,莲与怜谐音,所以可借以表达爱情。另外还表示高洁的人格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6.梧桐——凄凉悲伤,落寞的心境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泪梦三更后。

      7.秋蝉——高洁,悲凉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西路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8.鸿雁——思乡怀亲,羁旅之悲(也是古代诗歌中传书的信使)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红笺小字,说尽*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9. 柳——与“留”谐音,离情依依挽留惜别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阅读全文]...

2021-12-19 18:09:07
  • 古诗词解析:商山早行

  •   广益小升初语文古考点解析:商山早行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释

      1. 动征铎(音夺):震动出行的铃铛。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铎:大铃。

      2. 槲(音弧):一种落叶乔木。

      3. 枳(音只):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驿墙:驿站的墙壁。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这句说: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

      4. 杜陵:在长安城南,因汉宣帝陵墓所在而得名,这里指长安。作者此时从长安赴襄阳投友,途经商山。这句说:因而思想起在长安时的梦境。

      5. 凫(音符):野鸭。回塘:岸边弯曲的湖塘。这句写的就是“杜陵梦”的梦境。

      作者简介:温庭筠(音云)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省祁县)人。唐代诗人、词人。商山:在今陕西省商县东南。

      赏析

      这是一首抒发个人仕途失意的感慨之作。开头两句写早行引起了对故乡遥念。中间四句写景,处处突现一个“早”字。末尾二句说虽然途中观赏着景色, 但头脑中却在回想着“凫雁满回塘”的“杜陵梦”境,表达了对长安的留恋之情和孤独失意之感。“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二句,把几个名词排列连缀起来,构 成一幅早行的清冷图景,向为传诵的名句。*常引此形容游子早行的景象和心境。

    [古诗词解析:商山早行]

    [阅读全文]...

2022-04-28 22:06:04
  • 古诗词解析:出塞

  •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

      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3.但使:只要。

      4.龙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5.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6.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

      赏析

      王昌龄(约698-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人。唐代诗人。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 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 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 越过阴山。“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的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 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 论。

      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王诗《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古解析:出塞]

    [阅读全文]...

2022-01-30 08:45:02
  • 古诗词常用意象典故解析集锦

  • 古诗词常用意象典故解析集锦

      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自我修养。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词常用意象典故解析,欢迎大家分享。

      古诗词常用意象典故解析

      [话题引入]

      “诗歌是文学的最高形式,如果把文学比喻为连绵的群山,那么,诗歌就是群山之峰。*是诗的泱泱大国,诗歌作品辉煌灿烂,唐诗、宋词、元曲、新诗,光彩夺目。诗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文化已经浸透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阅读鉴赏诗歌,能陶冶情操、纯净心灵,提高文学修养。”(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高一《语文》教材第29面)那么通过高一、高二两个学年的学*与积淀,我们对诗歌又了解多少,理解多少呢?基于此,我专门拟一个话题让学生对诗歌的学*来一个加强。

      [话题设计]

      阅读下面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

      意象是诗歌写作的焦点。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唐代诗评家司空图说:“意象欲出,造化已奇。”(《二十四诗品》)胡应鳞也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可见意象艺术是*诗歌的传统。简单的说,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是一种富于更多的主观色彩、迥异于生活原态而能为人所感知的具体艺术形象。意象一般以两种形态出现于文学作品中,即单个意象和整体意象。单个意象就是文学作品中最基本的艺术形象,整体意象则是一组或一串意象构成的有机的整体画面,也称意象体系。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断肠人在天涯”等就是单个意象,人们常常又把这种意象看成是更大境界中的一个“部件”。它们不能离开整体,若离开了,单个意象就失去了它原来的意义。比如“枯藤”一旦离开了《天净沙?秋思》,“枯藤”便失去了这支散曲赋予它的悲凉色彩。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只有一个整体意象。

      请以你感兴趣的某个“意象”为写作切入点写一篇诗歌鉴赏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诗歌的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是第一步。那么,了解我国古诗词中的意象则是我们写好这篇文章的关键。下面我根据自己收集的有关资料对意象进行一下归类。

      A自然意象

      1.自然景观类:月、流水、斜阳、风、烟、霜等。

      月(残月、明月、新月、孤月、冰镜、蟾兔、玉盘)。它在许多诗人笔下都是思乡、念亲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例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刘禹锡《石头城》:“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酒家。”

      流水。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斜阳(夕阳、落日)。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黄昏。”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风、烟、霜。多传达哀怨、惆怅、凄苦、苍凉等情思。李清照《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柳永《雨霖铃》:“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陆游《蝶恋花》:“一夜清霜,染尽湖边树。”

      2.植物类:杨柳、落花、松、菊、梅、梧桐、萍、芭蕉等。

      杨柳(垂柳、柳枝、柳)。“柳”与“留”谐音,多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戴叔伦《堤上柳》:“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落花(落红、残红)。多传达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深沉喟叹和哀愁。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陆游《落花》:“满地残红点绿苔。”

      松、菊、梅。多传达高洁、坚贞之志。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竹犹存。”陆游《卜算子》:“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梧桐、萍、芭蕉。多传达光阴易逝、青春不再的惆怅与哀愁。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文天祥《过零丁洋》:“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又如:“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3.动物类:鸦、杜鹃(杜宇、布谷、子规)、猿、蝉、鸿、雁、青鸟、鱼、鸳鸯、鹧鸪等。

      鸦、杜鹃、猿、蝉。多传达衰亡、凄楚、哀婉之情。辛弃疾《永遇乐》:“可堪回首,狐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白居易《琵琶行》:“此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雍陶《蝉》:“高树蝉声入晚云,不唯愁我亦愁君。”

      鸿、雁、青鸟、鱼、鸳鸯、鹧鸪。多传达相思相爱、离愁、孤寂的情思。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纹。”李商隐《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欧阳修《渔家傲》:“叶笼花罩鸳鸯侣,白锦顶丝红锦羽。”金志章《鹧鸪塘》:“忽听一声行不得,鹧鸪塘外鹧鸪啼。”

      B人或事意象

      1.人造物象类:舟、湖、长亭、灞陵(桥)、镜、灯(烛、蜡、炬)等。多传达离情别绪、思乡怀远、孤寂落魄和愁苦之情。杜甫《夔州歌》:“蜀麻吴盐自古通,万斛之舟心若风。”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马致远《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白居易《照镜》:“皎皎青铜镜,斑斑白丝鬓。”杜牧《赠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2.行为类:登楼、凭栏、吹笛、吹笙、饮酒、折柳、捣衣(捣练)等。

      登高、凭栏。多传达相思之情、报国之志和壮志难酬的悲伤与激情。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吹笛、吹箫、吹笙。多传达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的孤寂。王之涣的《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冯延巳《抛球乐》:“且莫思归去,须尽笙歌此夕欢。”

      饮酒。多传达豪情、悲愁、苦闷和郁郁不得志。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折柳。多传达惜别怀远、思乡之情。杜牧《独柳》:“含烟一株树,拂地摇风久。佳人不忍折,怅望回纤手。”

      捣衣(捣练)。捣衣(捣练)有时是为了给远行的人赶制寒衣,多于秋夜进行。月下捣衣(捣练),风吹砧声,凄冷的砧杵声又称“寒砧”,往往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情绪。又,妇女洗衣时以杵击衣,使其洁净,也称“捣衣(捣练)”。李白《子夜吴歌》之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李煜《捣练子令》:“又是重阳*也,几处处砧杵声催。”

      另外: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拦子”即“怜子”,“青”即“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等等。

      [佳作欣赏]

      文一:幸有美酒入诗来

      “五花马,千金裘”面前,李白宁愿“呼儿将出换美酒”,“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之后,孟浩然还不忘交代“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春江花朝秋月夜”,白居易“往往取酒还独倾”。是否真的“唯有饮者留其名”呢?诗人们对酒大多情有独钟,李白道“嗜酒见天真”,杜甫也自称“性豪业嗜酒”,自然地,酒在诗中也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了。

      落木有萧杀之感,红豆有相思之情,烽火紧系战争,说明月自然联想到故乡,而说到酒就不能“一言以蔽之”了,且听:

      悲时——陆机说:“置酒高堂,悲歌临觞,人寿几何,逝如朝霜。”(《短歌行》)

      欢时——李白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尽酒》)

      离时——王维说:“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

      合时——欧阳修说:“十载相逢酒一卮,故人才见便开颜。”(《浣溪沙》)

      喜时——杜甫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兵收河南河北》)

      哀时——阮籍说:“临觞多哀楚,思我故时人,对酒不能言,凄怆怀酸辛。”(《咏怀》之三十四)

      乐时——杜甫说:“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怀。”(《客至》)

      愁时——李白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诗人以酒写喜悦之情,纵酒时“一杯一杯复一杯”,“斗酒十千恣欢谑”,不但极写饮酒之多,而且极写快意之至,我们仿佛看到那痛饮狂歌之景,听到“将进酒,杯莫停”那样兴高采烈的劝酒声,这样,诗人豪迈奔放的“喜欲狂”之情就表现得更淋漓尽致了。

      悲伤之情,诗人也寄托于酒,“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常言借酒消愁,酩酊大醉后,把一切苦恼抛诸脑后,依依惜别时,“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就痛快地一醉而别。自欺欺人也好,逃避现实也罢,“醉翁之意”已不在酒了。

      不仅喜怒哀乐与酒相通,风花雪月也与之关系密切。

      与风——李清照说:“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声声慢》)

      与花——李白说:“看花饮美酒,听鸟鸣晴川。”(《饮酒》)

    [阅读全文]...

2022-05-26 16:04:29
  • 语文古诗词考点解析:咏鹅

  • 语文
  •   咏鹅

      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注释

      1.咏:用诗、词来叙述或描写某一事物。《咏鹅》是骆宾王七岁时写的诗。

      2.项:颈的后部。

      3.掌:诗中指鹅的脚掌。

      赏析

      这首诗从一个七岁儿童的眼光看鹅游水嬉戏的神态,写得极为生动活泼。

      首句连用三个“鹅”字,表达了诗人对鹅十分喜爱之情。这三个“鹅”字,可以理解为孩子听到鹅叫了三声,也可以理解为孩子看到鹅在水中嬉戏,十分欣喜,高兴地连呼三声“鹅、鹅、鹅”。

      次句“曲项向天歌”,描写鹅鸣叫的神态。“曲项”二字形容鹅向天高歌之态,十分确切。鹅的高歌与鸡鸣不同,鸡是引颈长鸣,鹅是曲项高歌。

      三、四句写鹅游水嬉戏的情景:“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浮”“拨”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鹅游水嬉戏的姿态。“白毛”“红掌”“绿水”等几个色彩 鲜艳的词组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形象。鹅白毛红掌,浮在清水绿波之上,两下互相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的“白鹅嬉水图”,表现出儿童时代的骆宾王善于观察事物的能 力。

      骆宾王与、杨炯、卢照邻齐名,被称为“初唐四杰”。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时,骆宾王代他写《讨武檄》。檄文罗列了武后的罪状,写得极感人。当武后 读到“一抔土之未干,六尺之孤安在”两句时,极为震动,责问宰相为何不早重用此人。徐敬业兵败后,骆宾王下落不明,有被杀、自杀、逃匿不知所终等传说。

    [语文古考点解析:咏鹅]

    [阅读全文]...

2022-07-16 22:42:10
  • 竹石语文古诗词考点解析

  • 语文
  • 竹石语文古诗词考点解析

      《竹石》是清代画家郑燮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是一首咏竹诗。诗人所赞颂的并非竹的柔美,而是竹的刚毅。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竹石语文古诗词考点解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竹石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释

      1.《竹石》是一首题画诗。

      2.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不松口一样。

      3.磨:折磨。坚劲:坚定强劲。

      4.尔:那。这句意思说:随那东南西北风猛刮,也吹不倒它。

      作者简介:郑燮(音谢)(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兴化(今江苏省兴化县)人,清代著名书画家。

      赏析

      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题画诗。首二句说竹子扎根破岩中,基础牢固。次二句说任凭各方来的.风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磨折击打,它们仍然坚定强劲。作者在赞美 竹石的这种坚定顽强精神中,隐寓了自己风骨的强劲。“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常被用来形容革命者在斗争中的坚定立场和受到敌人打击决不动摇的 品格。

      本文中基本包含了考试中考察古诗的大体内容,在准备考试时,可以做复*材料看看,有助于语文考试诗词类题。

    [阅读全文]...

2022-01-02 21:37:18
  • 关于兰花的诗句古诗词(兰花诗词名句解析)

  • 兰花
  • 花月令》中说,正月,兰蕙芬,径草绿,百花萌动。

    腊尽冬远,春意萌动,梅花谢,幽兰吐芳。

    花开幽谷,兰质蕙心,清香悠远。

    欣欣然,一切都是生命中最好的样子。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香草美人,举手投足,莫不是春天的芬芳秋天的旷远。

    正月,春天的开始,读关于兰花的古诗词,品古人如兰心境。

    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清.郑燮《题画兰》

    赏析:兰花生长在山崖的最高处,在突出的岩石和深深的裂缝中,散发着浓郁的香气。

    其实,它的脚下不是没有浮云翻滚喧闹,只是它从不去关心它们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去。

    这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画的兰花题的诗,同时它也是一首托物言志诗。

    诗人借兰花的卓而不群坚守本心来抒发自己淡泊名利不随波逐流的高尚情操。

    诸葛亮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只有静下来,不被外界的繁杂所干扰,才能听见内心的声音。

    陶渊明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耐得住寂寞,守得住繁华,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挂碍。

    这就是兰的品质,淡泊清新,娴静雅致,暗香迢递,其实,这也是我们一直以来所追求的情怀。

    诗人简介: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又号板桥,清朝文学家、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

    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其人博学多才,诗书画俱佳,世称“三绝”,有《板桥全集》传世。

    春兰如美人,不采羞自献。

    时闻风露香,蓬艾深不见。——宋 苏轼 《题杨次公春兰》(节选)

    赏析:春天的兰花就像那品质高尚的人一样,静静地生长,悄悄地开花,矜持,低调,不事张扬。

    它们隐藏在茂密的蓬蒿之中,如果不是暗香浮动,有清新的花香散发出来,人们是很难发现它们的。

    兰花品性淡泊,雅致高洁,它具有深沉的内在美。

    春风动百草,兰蕙生我篱。

    古人植兰蕙以为邻,就如同寻求志趣相同的友人相伴一般,风雨人生,一路相随,又何曾孤单过。

    诗人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枯木怪石图卷》等作品传世。

    手培兰蕙两三栽,日暖风微次第开。

    坐久不知香在室,推窗时有蝶飞来。——明.文徵明《题画兰》

    赏析:惠风和畅,日暖天晴,花盆中那两三株随便栽下的兰蕙已经先后开出了花朵。

    兰花的香味淡淡的,在室内待久了,就感觉不到了。

    打开窗子,不时有蝴蝶飞进屋来,才知道兰花的芬芳有多馥郁和持久。

    这也是一首题画诗,画中是阳光和暖的春日,一座安静的庭院,窗子敞开着,窗台上两三株暗香浮动的兰蕙,窗下伏案的诗人,还有几只翩跹往来的蝴蝶。

    芬芳的兰蕙,翩跹的蝴蝶,伏案的诗人,这一幅时光安稳岁月静好的画卷是多么令人向往。

    《说山训》里说,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

    兰为兄蕙为弟,幽兰先吐,蕙草后芳。

    屈原说香草美人。兰和蕙都是花中君子香草美人。

    好的品行亦如兰一般,虽然不热烈奔放,但却清香悠远,历久弥新,令人久处不厌。

    诗人简介:文徵明,原名壁,字徵明,号衡山居士,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

    其诗、文、书、画俱精,世人赞他为“四绝”的全才。

    明朝的陈继儒在《小窗幽记》里说,雨季护兰。

    因为懂得,所以怜惜。

    读汪曾祺的《人间草木》,在书中他多次提到兰,今雨茶庄的老板摘几朵珠兰包在茶叶中,大伯母在夏天的花园里折一枝珠兰别在发髻上,等等。

    淡泊宁静,暗香浮动,这是兰的品性,也是这个中国最后的士大夫的心境。

    江梅退步,幽兰偷眼,回避芳丛。

    虽孤芳,却不自赏,虽长情,却不多情,这就是兰,永保初心,在宁静淡泊里岁月静好……

    [阅读全文]...

2022-02-02 01:16:59
  • 有关小升初语文古诗词静夜思考点解析

  • 语文,思考
  •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

      1.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

      2.疑:怀疑,以为。

      3.举头:抬头。

      赏析

      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an和蔑视*的。他的诗对*有深远的影 响。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 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 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 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 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 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 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这首五言绝句从“疑”到“望”到“思”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乡图。诗歌的语言清新朴素,明白如话;表达上随口吟 出,一气呵成。但构思上却是曲折深细的。诗歌的内容容易理解,但诗意却体味不尽。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这首《静夜思》可以说是李白诗歌的“自然”和“无意于工而 无不工”的艺术特色的极好说明。

    [有关小升初语文古静夜思考点解析]

    [阅读全文]...

2021-12-15 13:48:30
  • 小升初语文古诗词考点解析:望洞庭

  • 语文
  • 小升初语文古诗词考点解析:望洞庭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

      1.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2.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3.潭面:指湖面。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波*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 不清楚。两说均可。

      4.白银盘:形容洞庭湖。青螺: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妇女用以画眉。这里是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古诗赏析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 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 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 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阅读全文]...

2022-04-04 13:33:56
  • 有关小升初语文古诗词从军行的考点解析

  • 语文
  • 有关小升初语文古诗词从军行的考点解析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

      1.从军行:乐府《相和歌辞*调曲》旧题,多写军队务旅征战之事。王昌龄作的《从军行》共七首,这里选入第四首。

      2.青海:即今青海湖。长云:多云,漫天皆云。雪山:终年积雪的山,指祁连山。

      3.孤城:指玉门关,因地广人稀,给人以孤城之感。这句词序倒装,意思是“遥望孤城玉门关”。

      4.穿:磨破。金甲:战衣,是金属制成的盔甲。

      5.破楼兰:借指彻底消灭敌人。楼兰:汉时对西域鄯善的称呼,诗中泛指当时侵扰西北边区的敌人。

      古诗赏析

      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首诗就有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有 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

      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 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 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

      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 “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 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

      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 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 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 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 力,掷地有声。

      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 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 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 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阅读全文]...

2022-06-30 08:24:50
解析古诗词应用到生活中的 - 句子
解析古诗词应用到生活中的 - 语录
解析古诗词应用到生活中的 - 说说
解析古诗词应用到生活中的 - 名言
解析古诗词应用到生活中的 - 诗词
解析古诗词应用到生活中的 - 祝福
解析古诗词应用到生活中的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