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衢道中的上一首古诗

关于三衢道中的上一首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三衢道中的上一首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三衢道中的上一首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三衢道中的上一首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56) 语录(2) 说说(12) 名言(1k+) 诗词(659) 祝福(4) 心语(1k+)

  • 古诗赏析:《三衢道中》

  • 文学
  • 古诗赏析:《三衢道中》

      在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赏析:《三衢道中》,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绿荫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出自宋代诗人曾畿的《三衢道中》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荫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词句注释

      ①三衢(qú)道中:在去三衢的道路上。三衢即衢州,今浙江省常山县,因境内有三衢山而得名。

      ②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节。

      ③小溪泛尽: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小溪,小河沟。泛,乘船。尽,尽头。

      ④却山行:再走山间小路。却,再的意思。

      ⑤绿阴:苍绿的树阴。阴,树阴。

      ⑥不减:并没有少多少,差不多。

      ⑦黄鹂(lí):黄莺。

      白话译文

      梅子黄透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和的好天气,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

      山路上苍翠的树,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

      赏析

      诗作写初夏时宁静的景色和诗人山行时轻松愉快的心情。

      首句写出行时间,“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快要成熟的季节,往往多雨,但现在却“日日晴”,写天晴,也是写诗人的愉快心情。天晴人心也晴,那么明睸,那么开朗!次句写出行路线。诗人乘船去游山去了,“泛尽”了舟,到了小溪的尽头,又换走山路——三衢山中之小道,其乐无穷,其雅无穷,其趣无穷。第三句写“绿阴”,游山归来的路目,绿阴那美好的景象仍然不减登山时的浓郁。第四句写黄莺声,路边绿林中又增添了几声悦耳的黄莺的.鸣叫声,为三衢山道中增添了无穷的生机和意趣。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

      《三衢道中》是南宋诗人曾几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首句写出行时间,次句写出行路线,第三句写绿阴那美好的景象仍然不减登山时的浓郁,第四句写黄莺声,路边绿林中又增添了几声悦耳的黄莺的鸣叫声,为三衢山的道中增添了无穷的生机和意趣。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

      作品鉴赏

      诗写初夏时宁静的景色和诗人山行时轻松愉快的心情。

      这是一首纪行诗,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写诗人行于三衢山道中的见闻感受。首句点明此行的时间,“梅子黄时”正是江南梅雨时节(黄梅天),难得有这样“日日晴”的好天气,因此诗人的心情自然也为之一爽,游兴愈浓。诗人乘轻舟泛溪而行,溪尽而兴不尽,于是舍舟登岸,山路步行。一个“却”字,道出了他高涨的游兴。三四句紧承“山行”,写绿树荫浓,爽静宜人,更有黄鹂啼鸣,幽韵悦耳,渲染出诗人舒畅愉悦的情怀。“来时路”将此行悄然过渡到归程,“添得”二字则暗示出行归而兴致犹浓,故能注意到归途有黄鹂助兴,由此可见出此作构思之机巧、剪裁之精当。

      作者将一次**常常的行程,写得错落有致,*中见奇,不仅写出了初夏的宜人风光,而且诗人的愉悦情状也栩栩如生,让人领略到*的意趣。

      诗还有个特点,就是通过对比融入感情。诗将往年阴雨连绵的黄梅天与眼下的晴朗对比;将来时的绿树及山林的幽静与眼前的绿树与黄莺叫声对比,于是产生了起伏,引出了新意。全诗又全用景语,浑然天成,描绘了浙西山区初夏的秀丽景色;虽然没有铺写自己的感情,却在景物的描绘中锲入了自己愉快欢悦的心情。

      曾几虽然是江西诗派的一员,但这首绝句写得清新流畅,没有江西诗派生吞活剥、拗折诘屈的弊病。他的学生陆游就专学这种,蔚成大家。

    [阅读全文]...

2022-07-10 01:58:58
  • 三衢道中曾几古诗

  • 古诗文
  • 三衢道中曾几古诗

      三衢道中曾几,这首诗是作者游历浙江三衢山时所作,是一首纪行诗,诗的风格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衢道中曾几古诗,希望大家喜欢!

      三衢道中

      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

      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

      添得黄鹂四五声。

      字词解释:

      三衢道中:在去三衢州的道路上。三衢即衢州,今浙江省常山县,因境内有三衢山而得名。

      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节。

      小溪泛尽: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小溪,小河沟。泛,乘船。尽,尽头。

      却山行(xing):再走山间小路。却,再的意思。

      绿阴:苍绿的树阴。阴,树阴。

      不减:并没有少多少,差不多。

      黄鹂:黄莺。

      作品翻译:

      梅子黄透了的`时候,难得遇到了晴和的好天气,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山路上苍翠的树,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

      作品赏析:

      本诗写初夏时宁静的景色和诗人山行时轻松愉快的心情。

      首句写出行时间,“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快要成熟的季节,往往多雨,但现在却“日日晴”,写天晴,也是写诗人的愉快心情。天晴人心也晴,那么明睸,那么开朗!次句写出行路线。诗人乘船去游山去了,“泛尽”了舟,到了小溪的尽头,又换走山路——三衢山中之小道,其乐无穷,其雅无穷,其趣无穷。第三句写“绿阴”,游山归来的路目,绿阴那美好的景象仍然不减登山时的浓郁。第四句写黄莺声,路边绿林中又增添了几声悦耳的黄莺的鸣叫声,为三衢山道中增添了无穷的生机和意趣。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

      这是一首纪行诗,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写诗人行于三衢道中的见闻感受。首句点明此行的时间,“梅子黄时”正是江南梅雨时节,难得有这样“日日晴”的好天气,因此诗人的心情自然也为之一爽,游兴愈浓。诗人乘轻舟泛溪而行,溪尽而兴不尽,于是舍舟登岸,山路步行。一个“却”字,道出了他高涨的游兴。三四句紧承“山行”,写绿树荫浓,爽静宜人,更有黄鹂啼鸣,幽韵悦耳,渲染出诗人舒畅愉悦的情怀。“来时路”将此行悄然过渡到归程,“添得”二字则暗示出行归而兴致犹浓,故能注意到归途有黄鹂助兴,由此可见出此作构思之机巧、剪裁之精当。

      作者将一次**常常的行程,写得错落有致,*中见奇,不仅写出了初夏的宜人风光,而且诗人的愉悦情状也栩栩如生,让人领略到*的意趣。

      作者简介:

      曾几(1085—1166)*南宋诗人。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其先赣州(今江西赣县)人,徙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历任江西、浙西提刑、秘书少监、礼部侍郎。曾几学识渊博,勤于政事。他的学生陆游替他作《墓志铭》,称他“治经学道之余,发于文章,雅正纯粹,而诗尤工。”后人将其列入江西诗派。其诗多属抒情遣兴、唱酬题赠之作,闲雅清淡。五、七言律诗讲究对仗自然,气韵疏畅。古体如《赠空上人》,*体诗如《南山除夜》等,均见功力。所著《易释象》及文集已佚。《四库全书》有《茶山集》8卷,辑自《永乐大典》。

    [阅读全文]...

2021-12-07 05:08:36
  • 三衢道中古诗意思全解(三衢道中的诗意解释)

  • 诗意,解释
  • 附上原诗:

    三衢道中

    曾几 〔宋代〕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 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然后我们来详细解析一下诗中蕴含的诗意。

    首先,在语言上,全诗用词简练,事件发展节奏明快,展现出了诗人出游时的愉快心情。

    诗中首句交代了出游的时间是“梅子黄时”的梅雨季节,恰逢“日日晴”的天气,正好适合出游。于是有了后面的泛舟小溪,而游玩了小溪之后还不尽心,因而继续改走山路游玩。不知游玩了多久,终于尽心而归,归来时看到路上的绿荫依然浓密,还听到了远处传来的黄鹂鸣叫声。短短四行诗,将出游的起因、经过、结果都交代得清清楚楚,用词简练明快,正是诗人心情愉快的体现。

    其次,表现手法上,诗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将一次*常的出游描绘得起伏而有新意,体现出了的生活情趣。诗中句首交代的梅雨季节本该多雨,然而却“日日晴”形成对比;归来时路上绿荫的幽静与黄鹂的鸣叫声形成对比。这两处对比将*常的出游描绘得错落有致,使出游过程呈现出起伏,体现出了别样的生活趣味。

    最后,在主题上,全诗虽都在写景,但无不寓情于景,表达了诗人热情山水,热爱生活的生活态度。纵观全诗无一不在写景,从“日日晴”的天气,到游玩“小溪”、改路“山行”、归来时的“绿荫”、“黄鹂”的鸣叫声等,这些景物都被诗人写得清新脱俗,富有情调。这都是诗人生活情趣的体现,表现出了诗人寄情于山水,热爱生活的生活态度。

    以上就是这首诗的诗意。其作者曾几诗作良多,其诗多属抒情遣兴、唱酬题赠之作,闲雅清淡。有兴趣的人可以对之多加了解,以便更好地理解这首诗。

    [阅读全文]...

2022-01-18 18:31:16
  • 曾几《三衢道中》鉴赏 《三衢道中》译文及赏析

  • 曾几《三衢道中》鉴赏 《三衢道中》译文及赏析

      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shǎng xī,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曾几《三衢道中》鉴赏 《三衢道中》译文及赏析,希望有所帮助!

      《三衢道中》

      宋代: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三衢道中》译文

      梅子成熟的时候,天天都是晴朗的好天气,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再走山间小路。

      山路上古树苍翠,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

      《三衢道中》注释

      三衢道中:在去三衢州的道路上。三衢即衢州,今浙江省常山县,因境内有三衢山而得名。

      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节。

      小溪泛尽: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小溪,小河沟。泛,乘船。尽,尽头。

      却山行:再走山间小路。却,再的意思。

      阴:树荫。

      不减:并没有少多少,差不多。

      黄鹂:黄莺。

      《三衢道中》赏析

      诗写初夏时宁静的景色和诗人山行时轻松愉快的心情。此诗首句写出行时间,次句写出行路线,第三句写绿阴那美好的景象仍然不减登山时的浓郁,第四句写黄莺声,路边绿林中又增添了几声悦耳的黄莺的鸣叫声,为三衢山的道中增添了无穷的生机和意趣。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

      第一句句点明此行的时间,“梅子黄时”正是江南梅雨时节(黄梅天),难得有这样“日日晴”的好天气,因此诗人的心情自然也为之一爽,游兴愈浓。诗人乘轻舟泛溪而行,溪尽而兴不尽,于是舍舟登岸,山路步行。一个“却”字,道出了他高涨的游兴。

      三四句紧承“山行”,写绿树荫浓,爽静宜人,更有黄鹂啼鸣,幽韵悦耳,渲染出诗人舒畅愉悦的情怀。“来时路”将此行悄然过渡到归程,“添得”二字则暗示出行归而兴致犹浓,故能注意到归途有黄鹂助兴,由此可见出此作构思之机巧、剪裁之精当。

      作者将一次**常常的行程,写得错落有致,*中见奇,不仅写出了初夏的宜人风光,而且诗人的愉悦情状也栩栩如生,让人领略到*的意趣。

      诗还有个特点,就是通过对比融入感情。诗将往年阴雨连绵的黄梅天与眼下的晴朗对比;将来时的绿树及山林的幽静与眼前的绿树与黄莺叫声对比,于是产生了起伏,引出了新意。全诗又全用景语,浑然天成,描绘了浙西山区初夏的秀丽景色;虽然没有铺写自己的感情,却在景物的描绘中锲入了自己愉快欢悦的心情。曾几虽然是江西诗派的一员,但这首绝句写得清新流畅,没有江西诗派生吞活剥、拗折诘屈的弊病。他的学生陆游就专学这种,蔚成大家。

      《三衢道中》创作背景

      曾几是一位旅游爱好者。这首诗是他游浙江衢州三衢山时写的,抒写诗人对旅途风物的新鲜感受。

      《三衢道中》作者介绍

      曾几(1085-1166)*南宋诗人。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其先赣州(今江西赣县)人,徙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历任江西、浙西提刑、秘书少监、礼部侍郎。曾几学识渊博,勤于政事。他的学生陆游替他作《墓志铭》,称他“治经学道之余,发于文章,雅正纯粹,而诗尤工。”后人将其列入江西诗派。其诗多属抒情遣兴、唱酬题赠之作,闲雅清淡。五、七言律诗讲究对仗自然,气韵疏畅。古体如《赠空上人》,*体诗如《南山除夜》等,均见功力。所著《易释象》及文集已佚。《四库全书》有《茶山集》8卷,辑自《永乐大典》。

    [阅读全文]...

2021-11-27 17:27:12
  • 三衢道中的诗意

  • 诗意
  •   《三衢道中》

      作者:曾几

      原文: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注释:

      1、三衢(齐雨切,阳*)道中:在去三衢州的道路上。三衢即衢州,今浙江省常山县,因境内有三衢山而得名。

      2、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节。

      3、小溪泛尽: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小溪,小河沟。泛,乘船。尽,尽头。

      4、却山行(xing):再走山间小路。却,再的意思。

      5、绿阴:苍绿的树阴。阴,树阴。

      6、不减:并没有少多少,差不多。

      7、黄鹂:黄莺。

      诗意:

      梅子黄透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和的好天气,

      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

      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

      山路上苍翠的树,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

      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

      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

      赏析:

      作写初夏时宁静的景色和诗人山行时轻松愉快的心情。

      首句写出行时间,“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快要成熟的季节,往往多雨,但现在却“日日晴”,写天晴,也是写诗人的愉快心情。天晴人心也晴,那么明睸,那么开朗!次句写出行路线。诗人乘船去游山去了,“泛尽”了舟,到了小溪的尽头,又换走山路——去衢州山中之小道,其乐无穷,其雅无穷,其趣无穷。第三句写“绿阴”,游山归来的路目,绿阴那美好的景象仍然不减登山时的浓郁。第四句写黄莺声,路边绿林中又增添了几声悦耳的黄莺的鸣叫声,为三衢山的道中增添了无穷的生机和意趣。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

      这是一首纪行诗,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写诗人行于三衢山道中的见闻感受。首句点明此行的时间,“梅子黄时”正是江南梅雨时节(黄梅天),难得有这样“日日晴”的好天气,因此诗人的心情自然也为之一爽,游兴愈浓。诗人乘轻舟泛溪而行,溪尽而兴不尽,于是舍舟登岸,山路步行。一个“却”字,道出了他高涨的游兴。(m.ju.51tietu.net)三四句紧承“山行”,写绿树荫浓,爽静宜人,更有黄鹂啼鸣,幽韵悦耳,渲染出诗人舒畅愉悦的情怀。“来时路”将此行悄然过渡到归程,“添得”二字则暗示出行归而兴致犹浓,故能注意到归途有黄鹂助兴,由此可见出此作构思之机巧、剪裁之精当。

      作者将一次**常常的行程,写得错落有致,*中见奇,不仅写出了初夏的宜人风光,而且诗人的愉悦情状也栩栩如生,让人领略到*的意趣。

    [阅读全文]...

2022-07-07 04:10:21
  • 三衢道中优美句子

  • 优美
  • 《道中》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山行时的的心情,诗是诗人是通过景写和自己的活动来出这种心情的,先说写景,首先是“晴”字,在黄梅雨季能有日日晴天,怎么能不喜出望外,其次是一路的绿荫,日日晴则必然骄阳当空,有人绿茵就凉爽的多,走起路来也轻松的多,三是黄鹂四五声,鸟鸣山更幽的意境,更是诗人感到高兴,诗人的泛尽却山行,这句话不但打破了一位写景的单调,还表现出诗人欢快的心情。

    三衢道中宋代:曾几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译文梅子黄透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朗的好天气,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

    山路上苍翠的树,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

    注释三衢道中:在去三衢州的道路上。

    三衢即衢州,今浙江省常山县,因境内有三衢山而得名。

    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节。

    小溪泛尽: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

    小溪,小河沟。

    泛,乘船。

    尽,尽头。

    却山行:再走山间小路。

    却,再的意思。

    绿阴:苍绿的树阴。

    阴,树阴。

    不减:并没有少多少,差不多。

    黄鹂:黄莺。

    三衢道中写的是哪个季节的

    从中可以看出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三衢道中》是南宋诗人曾几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收录于《茶山集》中。

    三衢道中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首句写出行时间,次句写出行路线,第三句写绿阴那美好的景象仍然不减登山时的浓郁,第四句写黄莺声,路边绿林中又增添了几声悦耳的黄莺的鸣叫声,为三衢山的道中增添了无穷的生机和意趣。

    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

    1 这首诗是描写初夏的季节,梅子黄透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和的好天气,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

    山路上苍翠的树,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

    2这是一首纪行诗,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

    写诗人行于三衢山道中的见闻感受。

    首句点明此行的时间,“梅子黄时”正是江南梅雨时节(黄梅天),难得有这样“日日晴”的好天气,因此诗人的心情自然也为之一爽,游兴愈浓。

    诗人乘轻舟泛溪而行,溪尽而兴不尽,于是舍舟登岸,山路步行。

    一个“却”字,道出了他高涨的游兴。

    三四句紧承“山行”,写绿树荫浓,爽静宜人,更有黄鹂啼鸣,幽韵悦耳,渲染出诗人舒畅愉悦的情怀来时路”将此行悄然过渡到归程,“添得”二字则暗示出行归而兴致犹浓,故能注意到归途有黄鹂助兴,由此可见出此作构思之机巧、剪裁之精当。

    三衢道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三衢今浙江衢州。

    梅子黄时应该是梅雨天气。

    梅雨季节,雨总是浠浠沥沥时大时小,从不间断.即使偶尔停了下来,空中还一直飘着象雾一样的小雨滴......人生来就是怕黑和孤独的,阴沉的天气使人的心情也一样的寂寥无趣,郁闷烦躁。

    本来是阴雨连绵的日子,却是日日晴天,人们的心情自然也就晴明愉快,诗人也一样。

    恰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说: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三局道中次用自己的话语写后两句诗的画面,就是说是《春江花月夜》。

    [阅读全文]...

2022-04-02 14:17:26
  • 曾畿《三衢道中》翻译赏析

  • 古诗文
  • 曾畿《三衢道中》翻译赏析

      《三衢道中》是南宋诗人曾几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首句写出行时间,次句写出行路线,第三句写绿阴那美好的景象仍然不减登山时的浓郁,第四句写黄莺声,路边绿林中又增添了几声悦耳的黄莺的鸣叫声,为三衢山的道中增添了无穷的生机和意趣。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曾畿《三衢道中》翻译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衢道中》原文: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三衢道中》注释:

      ①三衢(qú)道中:在去三衢的道路上。三衢即衢州,今浙江省常山县,因境内有三衢山而得名。

      ②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节。

      ③小溪泛尽: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小溪,小河沟。泛,乘船。尽,尽头。

      ④却山行:再走山间小路。却,再的意思。

      ⑤绿阴:苍绿的树阴。阴,树阴。

      ⑥不减:并没有少多少,差不多。

      ⑦黄鹂(lí):黄莺。

      《三衢道中》翻译:

      梅子黄透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和的好天气,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

      山路上苍翠的树,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

      《三衢道中》赏析:

      诗作写初夏时宁静的景色和诗人山行时轻松愉快的心情。

      首句写出行时间,“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快要成熟的季节,往往多雨,但现在却“日日晴”,写天晴,也是写诗人的愉快心情。天晴人心也晴,那么明睸,那么开朗!次句写出行路线。诗人乘船去游山去了,“泛尽”了舟,到了小溪的尽头,又换走山路——三衢山中之小道,其乐无穷,其雅无穷,其趣无穷。第三句写“绿阴”,游山归来的路目,绿阴那美好的景象仍然不减登山时的浓郁。第四句写黄莺声,路边绿林中又增添了几声悦耳的黄莺的鸣叫声,为三衢山道中增添了无穷的生机和意趣。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

      梅子黄的`五月,正是江南的雨季,却遇上天天晴朗的日子。坐着小船游到了小溪的尽头,回程正好走山路,现在看到的是一路绿荫浓浓并不比以前看到的少,而绿荫深处传来的黄鹂的声声啼鸣,更增添了不少游兴。

      这是一首纪行诗,写诗人行于三衢道中的见闻感受。首句点明此行的时间,“梅子黄时”正是江南梅雨时节,难得有这样“日日晴”的好天气,因此诗人的心情自然也为之一爽,游兴愈浓。诗人乘轻舟泛溪而行,溪尽而兴不尽,于是舍舟登岸,山路步行。一个“却”字,道出了他高涨的游兴。三四句紧承“山行”,写绿树荫浓,爽静宜人,更有黄鹂啼鸣,幽韵悦耳,渲染出诗人舒畅愉悦的情怀。“来时路”将此行悄然过渡到归程,“添得”二字则暗示出行归而兴致犹浓,故能注意到归途有黄鹂助兴,由此可见出此作构思之机巧、剪裁之精当。

      作者将一次**常常的行程,写得错落有致,*中见奇,不仅写出了初夏的宜人风光,而且诗人的愉悦情状也栩栩如生,让人领略到*凡生活中的意趣。

      《三衢道中》“绿荫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为全诗精彩之处。把前面水路两旁郁郁葱葱的景色与后面山路上所见的美丽景色自然联系起来。“不减”意在比较出后者同前者一样美。而一个“添”使静景动化。偶尔传来一声声婉转动听的黄鹂叫声,以声衬静,更显出山谷的幽静。诗句联系起来一回味,不难看出,作者所见的景物前面的很美,后面的则更美不胜收。作者所见所闻及欣赏赞美之情,跃然纸上。

      《三衢道中》创作背景:

      曾几是一位旅游爱好者。这首诗是他游浙江衢州三衢山时写的,抒写诗人对旅途风物的新鲜感受。

      作者简介:

      曾几(1084——1166),南宋朝诗人,字吉甫,号茶山居士,赣州(今江西赣州市)人。曾几学识渊博,勤于政事。他的学生陆游替他作《墓志铭》,称他“治经学道之余,发于文章,雅正纯粹,而诗尤工。”后人将其列入江西诗派。其诗多属抒情遣兴、唱酬题赠之作,闲雅清淡。五、七言律诗讲究对仗自然,气韵疏畅。古体如《赠空上人》,*体诗如《南山除夜》等,均见功力。所著《易释象》及文集已佚。《四库全书》有《茶山集》8卷。

    [阅读全文]...

2022-04-22 12:42:23
  • 白居易池上古诗以及译文

  • 白居易池上古诗以及译文

      白居易的池上是写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下面一起去阅读一下白居易池上古诗以及译文吧,欢迎借鉴!

      池上

      唐代: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译文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注释

      1.小娃:男孩儿或女孩儿。艇:船。

      2.白莲:白色的莲花。

      3.踪迹:是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

      4.浮萍:水生的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叶下面有须根,夏季开白花。

      鉴赏

      这首诗写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诗人在诗中叙述一个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准确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间的心情,勾画出一幅采莲图。莲花盛开的夏日里,天真活泼的儿童,撑着一条小船,偷偷地去池中采摘白莲花玩。兴高采烈地采到莲花,早已忘记自己是瞒着大人悄悄地去的,不懂得或是没想到去隐蔽自己的踪迹,得意忘形地大摇大摆划着小船回来,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轻轻荡开,留下了一道清晰明显的水路痕迹。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诗中的小娃娃描写得非常可爱、可亲,整首诗如同大白话,富有韵味。

      白居易是一位擅长写叙事诗的大诗人。他的长篇叙事诗,将所叙事物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饱含着诗人自己的情感。同样的,他的诗中小品,更通俗*易。《池上二绝》就是这样一组描写一种*凡生活的小诗。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两个小景写得可爱、可亲、可信。

      写作背景

      据《白居易诗集校注》,这首诗作于大和九年(835年),时任太子少傅分司东都洛阳。一日游于池边,见山僧下棋、小娃撑船而作此组诗。

      池上

      唐白居易

      xiao wa cheng xiao ting,

      小娃撑小艇,

      tou cai bai lian hui。

      偷采白莲回。

      bu jie cang zong ji,

      不解藏踪迹,

      fu pin yi dao kai。

      浮pin一道开。

      译文: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赏析:

      池塘中一个个大莲蓬,新鲜清香,多么诱人啊!一个小孩儿偷偷地撑着小船去摘了几个又赶紧划了回来。他还不懂得隐藏自己偷摘莲蓬的踪迹,自以为谁都不知道;可是小船驶过,水面原来*铺着的密密的绿色浮萍分出了一道明显的水线,这下子泄露了他的秘密。

      这首诗好比一组镜头,摄下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活泼淘气的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池上二绝

      原文

      其一

      山僧对棋坐⑴,局上竹阴清。

      映竹无人见,时闻下子声⑵。

      其二

      小娃撑小艇⑶,偷采白莲回⑷。

      不解藏踪迹⑸,浮萍一道开⑹。

      注释

      ⑴山僧:指住在山寺的僧人。对棋:相对下棋。

      ⑵下子:是指放下棋子。

      ⑶小娃:指男孩儿或女孩儿。艇:船。

      ⑷白莲:是指白色的莲花。

      ⑸踪迹: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

      ⑹浮萍:指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叶下面有须根,夏季开白花。

      译文

    [阅读全文]...

2021-12-27 03:38:08
  • 使至塞上古诗

  • 黄河
  • 使至塞上古诗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使至塞上古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王维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及注释】

      (我)轻车简从要视察边疆,要去的地方远过居延。

      (我)像蓬草飘出了汉塞,像归雁飞入了北方的天空。

      大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正圆。

      走到萧关恰好遇见骑马的侦察兵,前敌统帅正在燕然前线。

      1、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选自《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是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王维以监察御史从军赴凉州途中所作。

      2、使:出使。

      3、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4、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5、属国:一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而存其国号者。汉、唐两朝均有一些属国。二指官名,秦汉时有一种官职名为典属国,苏武归汉后即授典属国官职。唐人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

      6、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又西汉张掖郡有居延县(参《汉书·地理志》),故城在今社员济纳旗东南。又东汉凉州刺史部有张掖居延属国,辖境在居延泽一带。此句一般注本均言王维路过居延。然而王维此次出使,实际上无需经过居延。因而林庚、冯沅君主编《*历代诗歌选》认为此句是写唐王朝“边塞的辽阔,附属国直到居延以外。”

      7、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8、归雁:因季节是春天,雁北飞,故称"归雁入胡天",也是诗人自喻。

      9、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孤烟:赵殿成注有二解: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二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而直上”。据后人有到甘肃、新疆实地考察者证实,确有旋风如“孤烟直上”。又:孤烟也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安火。《通典》卷二一八云:“及暮,*安火不至。”胡三省注:“《六典》:唐镇戍烽候所至,大率相去三十里,每日初夜,放烟一炬,谓之*安火。”

      10、长河:黄河。

      11、萧关: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12、侯骑: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王维出使河西并不经过萧关,此处大概是用何逊诗“候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之意,非实写。

      13、都护:官名。唐朝在西北置安西、安北等六大都护府,每府派大都护一人,副都护二人,负责辖区一切事务。

      14、燕然:古山名,即今蒙古国杭爱山。这里代指前线。《后汉书·窦宪传》:宪率军大破单于军,“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此两句意谓在途中遇到候骑,得知主帅破敌后尚在前线未归。

      15、烟: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

      【赏析】

      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王维奉命赴西河节度使府慰问将士,该诗即诗人赴西河途中所作。这是一首纪行诗,诗人身负朝廷使命前往边塞。诗即记述这次出使途中所见所感。

      首二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以及写作的地点并说明边塞的遥远辽阔。“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单车”,是说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诗于纪事写景之中微露失意情绪,这种情绪便是从“单车”二字引发出来。而后一句说身过“居延”这特殊的地域,则成为诗中描绘的风光景物的根据。

      三、四两句包含多重意蕴。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故称“征蓬”。这一句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如曹植的《杂诗》(其二)所谓“转蓬离本根,飘飖随长风”,就是著名的例子。本诗中的“出汉塞”恰与诗人此行相映照;而且,这三个字异国他乡的情味甚为浓厚,这就加深了飘零之感。去国离乡,感情总是复杂万端的,不管是出于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的情势,还是像本诗中所写乃是因为负有使命。大约诗人这次出使,已自心境不佳,并不同于汉司马相如初得武帝青睐,出使西南夷那样的威风、气派。诗人的失意情绪或者同朝廷政治斗争有关。一向器重诗人的'宰相张九龄即于本年四月贬为荆州长史。

      诗在表现上采用的是两两对照的写法。“征蓬”喻诗人,是正比,而“归雁”喻诗人则是反衬。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巢育雏,是得其所;诗人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

      五、六两句写景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这一联由两个画面组成。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置身大漠,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这样一副景象: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不见草木,断绝行旅。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诗人的精神为之一振,似乎觉得这荒漠有了一点生气。那是烽烟,它告诉诗人,此行快要到目的地了。烽烟是边塞的典型景物,“孤烟直”,突出了边塞气氛。从画面构图的角度说。在碧天黄沙之间,添上一柱白烟,成为整个画面的中心,自是点睛之笔。《坤雅》:“古之烟火,用狼烟,取其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清人赵殿成说:“亲见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这又是从用字上说。

      另一个画面是长河落日。这是一个特写镜头。诗人大约是站在一座山头上,俯瞰蜿蜒的河道。时当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这是怎样美妙的时刻啊!诗人只标举一个“圆”字,即准确地说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点。由于选取这样一个视角,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红楼梦》第四十一回里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就是“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这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

    [阅读全文]...

2022-06-24 17:44:22
三衢道中的上一首古诗 - 句子
三衢道中的上一首古诗 - 语录
三衢道中的上一首古诗 - 说说
三衢道中的上一首古诗 - 名言
三衢道中的上一首古诗 - 诗词
三衢道中的上一首古诗 - 祝福
三衢道中的上一首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