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十五夜望月的多音字

关于古诗十五夜望月的多音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十五夜望月的多音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十五夜望月的多音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十五夜望月的多音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473) 语录(41) 说说(165) 名言(2) 诗词(1k+) 祝福(1k+) 心语(2)

  •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古诗(《十五夜望月》古诗诗意)

  • 诗意
  • 作品全文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 •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相关注释

    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即中秋夜。

    杜郎中:即杜元颖。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样子。

    冷露:秋天的露水。

    尽:都。

    秋思(sì):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在:一作“落”。

    白话译文

    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点点无声打湿了院中桂花。

    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可落到谁家?

    创作背景

    此诗是诗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诗题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可见是寄友人杜元颖的。原诗诗题下注云:“时会琴客”,说明佳节良友相聚,并非独吟。

    作品鉴赏

    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在民俗中,中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诗人望月兴叹,但写法与其他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

    “中庭地白树栖鸦”,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精炼而含蓄。这句如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首句一样,借助特有的景物一下子就将萧瑟苍凉之景推到读者眼前,予人以难忘的印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联想到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应该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周邦彦《蝶恋花·早行》词有“月皎惊乌栖不定”句,就是写这种意境。)“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全句无一字提到人,而又使人处处想到清宵的望月者。

    “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句,借助感受进一步渲染中秋之夜。这句诗因桂香袭人而发。在桂花诸品中,秋桂香最浓。在皎洁的月亮上某些环形火山的阴影曾使富于幻想的人赋予它美好的形象,说它是月宫里的桂树,有的传说还说人间的桂树是天上落下来的种子生成的(宋之问《灵隐寺》“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这句诗描写了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诗人选取“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不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玉兔,那挥斧的吴刚,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也是如此。古人以为霜露之类似雨雪都从天而降,因而诗人探桂时奇怪冰凉的露水把花枝沁得这么湿却没听到一点声音。如此落笔,既写出了一个具体可感的中秋之夕,又表现了夜之深和静,似乎桂香与寒气袭人而来了,带给人以美的联想。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两句采取了忽然宕开的写法,从作者的一群人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的活动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亲:在家乡的人思念远离的亲人,离乡之人遥望家乡亲人。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这两句。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点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天下离人千千万万,怀人愁绪如绵绵秋草,逐处丛生;诗人在思谁是确定的,说“不知秋思落谁家”并非真不知,而是极写秋思的浩茫浑涵,似虚而实,深得诗歌含蓄之美。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痴情,手法高妙。在炼字上,“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这首诗意境很美,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用苏轼的话来说就是“诗中有画”。明《唐诗画谱》中就有以这首诗为题材的版画,但这幅版画仅是画家别出心裁构想出的意境,和王建原作并不一一吻合,而且它对全诗点睛之笔——秋思未作充分表达。在这一点上,诗歌语言艺术显示了它的不可代替性。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委婉动人。

    名家点评

    《唐诗直解》:难描难画。

    《唐诗训解》:落句有怀。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曰:妙景中含,解者几人?

    《唐诗摘钞》:《秋思》,琴曲名。蔡氏《青溪五弄》之一,非自注(按题下自注:时会琴客),则末句不知其所谓矣。通首*仄相叶,无一字参差,实为七言绝之正调。凡音律谐,便使人诵之有一唱三叹之意。

    《唐诗别裁》:不说明己之感秋,故妙。

    《唐诗从绳》:琴客在此地作《秋思》曲,月下听琴者,不知在谁家也。

    《网师园唐诗笺》:性情在笔墨之外(末二句下)。

    《诗境浅说续编》:自来对月咏怀者不知凡几,佳句亦多。作者知之,故着想高踞题颠,言今夜清光,千门共见,《月子歌》所谓“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秋思之多,究在谁家庭院?诗意涵盖一切,且以“不知”二字作问语,笑致尤见空灵。前二句不言月,而地白疑霜,桂枝湿露,宛然月夜之景,亦经意之笔。

    《唐人绝句精华》:三四见同一中秋月夜,人之苦乐各别。末句以唱叹口气出之,感慨无限。

    作品介绍

    王建,唐代诗人。字仲初,颍川(今河南省许昌市人)。出身寒微。大历(唐代宗年号,公元766—779年)进士。晚年为陕州司马,又从军塞上。擅长乐府诗,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其以田家、蚕妇、织女、水夫等为题材的诗篇,对当时社会现实有所反映。所作《宫词》一百首颇有名。有《王司马集》。

    [阅读全文]...

2022-04-02 15:10:17
  • 古诗十五夜望月的翻译(十五夜望月原文赏析及解释)

  • 解释
  • 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注释

    ①〔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

    ②〔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③〔地白〕月光照在庭院地上的样子。

    译文

    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点点无声,打湿了院中桂花,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会落到谁家?

    赏析

    王建于大和五年任光州刺史,唐朝时光州人家有在庭院种植桂花的*惯。中秋之夜,王闻桂花芳香,假桂花而寄托情思,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即课文中的《十五夜望月》。

    杜郎中是诗人的朋友,具体名字、生辰不详。从诗的原题来看,应是诗人思念朋友所作。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月夜图。前两句虽无“月”字出现,却处处可见月夜清幽冷寂。

    “中庭地白树栖鸦”借景抒情,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诗人写中庭月色,却用“地白”二字,给人以积水空明的清冷之感,全句无一字提到人,而又使人处处想到凝神伫立的望月人。

    “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句,“桂花”不仅是中秋时节的象征,还能让人联想到月中的桂树,这样一来本句就是暗写诗人望月,不仅点了题,而且想象的意境也显得更加悠远,耐人寻味。诗人在这样的夜晚驻足凝望明月,“冷露”与“无声”一方面渲染出秋夜景致的轻盈无迹之感,另一方面也透露出诗人凝神已久。

    在微凉的秋夜,诗人久久望月,自然而然地想到肯定不止自己一人如此。“人尽望”三个字,写诗人因自己望月而想到天下人皆望月,因自己的孤独想到天下人的孤独,因自己的怀人之情想到天下人的怀人之情,营造出一种深远的意境。

    最后一句“不知秋思落谁家”,用一种委婉的语气发出疑问,将全诗感情推向*。明明是自己在思念友人,却偏偏说“落谁家”,将诗人望月怀远的情思表达得含蓄蕴藉(yùn jiè)。“落”字使这份情思有了动态之美,仿佛与月光一同洒落。

    这首描写中秋月夜的七言绝句,意境悠远,情韵含蓄,令人回味无穷。

    作者

    王建(约767-831后),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王建出身寒微,一生潦倒,因而有机会接触社会现实,了解人民疾苦,写出大量优秀的乐府诗。他的乐府诗和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他的诗题材广泛,爱憎分明,生活气息浓郁,所作乐府善抓典型,揭示矛盾,用白描、比兴手法。语言含蓄,简洁峭拔。善短篇,多七言。犹以《宫词》百首著名,欧阳修《六一诗话》谓其“多言唐宫禁中事,皆史传小说所不载者”。

    [阅读全文]...

2022-03-02 14:10:06
  • 十五夜望月古诗 描写海洋的优美句子

  • 海洋,优美
  •   1、我爱海,爱它那波涛汹涌、磅礴的气势;爱它那无边无际的胸怀;爱它那深不见底的宝藏;更爱它那蓝蓝的,咸咸的,深深的,永不停息的海水。

      2、深夜,黑色的天空伴随着明亮的小星星,不停地眨着顽皮的笑脸,好像想睡但又睡不着似的。而大海则仰望着一闪一闪的星星们,轻轻地哼唱着”摇篮曲“,渐渐地那几颗小星星终于合上了眼。而大海自己仿佛也进入了梦乡。正在行驶的小舟慢慢地飘着,不敢惊动这宁静的夜。

      3、向远处望去,只见白亮亮的一片,没边没沿,分不清那里是天边,哪里是海尾。翻腾的浪花和落下的雨珠合为一体。海浪一排追着一排像天上抛下来的一条条雪白的银链,朝礁石猛烈冲撞,只听“轰”的一声响,霎时间,银链碎了,变成了无数朵浪花,花那么大,花瓣的层数有那么多,直看得我眼花缭乱…多么迷人的大海啊,我真想永远留在你的身旁!

      4、远远望大海,大海蓝蓝的,仿佛一块蓝宝石,无边无际。*处看大海,大海却不像刚才那种深蓝色,是一种灰褐色中夹着一点白白的,实在说不出是什么颜色。一阵风狂啸而来,大海卷起浪花,这浪花是雪白雪白的。大海真是变幻莫测,一会儿是蓝色,一会儿是灰白色,一会儿又变成了白色……

      5、大海、一望无垠,就是乎永远游不到尽头一样;大海、湛蓝湛蓝,就是乎一位生气的老师脸色发青。

      6、傍晚的海金碧辉煌,神秘而美丽。夕阳西下,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大海,也被这霞光染成了金*。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就像一片片燃烧着的火焰,闪烁着,滚动着,一浪高过一浪。听着海水温柔的“刷刷”声,吹着清新凉爽的海风,让人顿觉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7、放眼眺望,远处硕大的集装箱仿佛小小的火柴盒一般微不足道,海岸边高耸的摩天大厦却也好像挺立的牙签一般。只有大海是那么辽阔,直到海*线与蓝天交融,它那*静的脸上才会显出阵阵笑容。猛然,一艘奔腾的快艇冲过人们的视线,那尖叫声响彻天际,两道白波伸开,仿佛卷起皑皑白雪向我们滚来,只不过没有苏东坡看到的“乱石惊空,惊涛拍案,卷起千堆雪”了。

      8、墨汁撒了一海,马上导向了天空。夜,娇嗔着。羞涩的撩起蒙蒙雾水。我看到了他一袭黑衣,苍劲的洒脱着什么捡拾着什么,他悠悠的长吁……命运曾经的钦定……

      9、海与天的交接间流淌着期待,那里的希望在唱歌,就如海底深处的美人鱼的甜美的呼唤。碧波粼粼辉映出爱的等待,混合蓝色的风在生命里流浪。

      10、英虞湾的天光海色浑然相融,熠熠生辉。海面上漂浮着的珍珠筏银光闪闪,像钢琴的钢丝弦一样。

      11、大海我希望永远不会有这么一天,你我分道扬镳,各奔东西;我希望,当我们独自在漫长的人生路上行走,突然想起对方时,不会找不到彼此的身影。当忧伤像大海一般淹没了我。当思念的潮水凶猛地裹挟着我,只要能够找寻到你的影子,我便是幸福的。

      12、我坐在金电影的沙滩上,欣赏着碧蓝的大海。在阳光的照射下,海面波光粼粼,美丽极了。海鸥在蔚蓝的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着;在海里面,轮船缓缓地在水面行驶着,发出“呜呜……”的汽笛声;在海里游泳的人们互相嬉戏,真像沐浴在幸福的海水里。

      13、清晨,当太阳撒下几股金色的光芒,我坐在树下,看着波光粼粼的大海,闪烁着亮光。一只小小的螃蟹,从沙滩中探出头,在海边演舞蹈。每次,潮水慢慢退下去,海滩上留下了五光十色的小贝壳。我提着小竹篮,轻轻拾起那些贝壳,海,你是这样的美,这么静谧!当母亲轻轻的呼唤我回家,我久久望着一望无际的大海。虽然慢步离开,心里却久久不能*静……

      14、绚丽的朝霞映在那辽阔的海面上,犹如仙女剪下的红霞,把大海装点得格外美丽。休息了一夜后的大海,显得更有精神了。一层层波浪不断地涌来,像个活泼的孩子在玩水嘻戏。

      15、面对这无边无垠的世界,苍茫浩渺,我总是深切的感知人类的渺小与崇高。我们的**是那样的脆弱,一阵海风、一个海浪就可以奈何于我们。而面对这雄浑博大的抽象和具体,我们人类却也始终走在大海的身边,不弃不离,相依相伴。

      16、那一刻,我变得宁静似岩,在大海的潮汐中,静聆那博大深邃的大道之音。那一刻,我深沉若石,沉致恬淡,于沉沉博大的海之心声中,端坐泰然,心*似水,开始默觉那股震天动地,水天合一的大道情怀。

    [阅读全文]...

2022-01-07 22:43:02
  •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 八月
  • 绝句古诗凝练而隽永,情深而意长,在写作中,掌握经典的绝句古诗能让您的文章增色不少。为此,好句摘抄网为您整理精华《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愿对您有所启发。

    白居易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译文及注释】

    这些古诗绝句您喜欢吗?小编还为您整理更多绝句古诗等专题,请您欣赏八月唯美句子。

    [阅读全文]...

2022-04-29 12:05:00
  •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注释

      1.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2.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霜一样。

      3.栖:休息。

      4.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念人的思绪。

      译文

      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阴里,鸦雀先后进入了梦乡。由于夜深,秋露打湿了庭中桂花。今天晚上人们都在仰望皎洁明亮的月亮,却不知道秋天的思念之情落在了谁家?

      鉴赏

      题中的“十五夜”,结合三、四两句来看,应指中秋之夜。诗题,有些版本作《十五夜望月》,此处以《全唐诗》为准。杜郎中,名不详。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这是较为着名的一首。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句诗让人联想到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他选取“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不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玉兔,那挥斧的吴刚,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也是如此。诗句带给读者的是十分丰富的美的联想。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亲。在家乡的人思念远离的亲人;离乡之人遥望家乡亲人。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这两句。诗人不再正面写自己的思亲之愁,而是用一种疑问式的委婉语气道出那绵绵的愁念会落在谁家。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点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谁家”,就是“谁”,“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在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痴情,手法确实高妙。后两句不直抒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是用委婉的问句表达,这样便有言外之意,即“在望月的许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 在炼字上,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唐诗鉴赏辞典》录此诗,末句的“在”作“落”字。徐竹心认为,“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全唐诗》录此诗,“落”字作“在”,就显得*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它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殷璠《河岳英灵集》卷上赞王维诗“着壁成绘”,用苏轼的话来说就是“诗中有画”。这一评语也可移之于评一切有意境的唐诗。正因为如此,所以历代画家喜作唐人诗意画。明《唐诗画谱》中就有以这首诗为题材的版画。它的背景为曲岸远山,长空明月。画面中心是一处临水的胜游之地,曲栏围着竹木太湖石,一株高大的落叶梧桐树上有几只栖鸦,树旁生长着枝叶婆娑的秋桂。树下五人,两人望月而语。

    [阅读全文]...

2022-03-31 16:12:38
  •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 八月,经典
  • 绝句古诗凝练而隽永,情深而意长,在写作中,掌握经典的绝句古诗能让您的文章增色不少。为此,“励志的句子”为您整理精华《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愿对您有所启发。

    白居易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译文及注释】

    这些古诗绝句您喜欢吗?小编还为您整理更多绝句古诗等专题,请您欣赏八月唯美句子。

    [阅读全文]...

2022-03-13 08:05:14
  • 中秋节的诗词分享 《十五夜望月》

  • 中秋节,分享
  • 中秋节的诗词分享 《十五夜望月》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注释】

      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夜晚。

      郎中:官名。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霜一样。

      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落:在。

      【译文】

      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上的鸦雀停止了聒噪,进入了梦乡。

      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今夜,明月当空,人们都在赏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的一边?

      【赏析】

      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在民俗中,中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诗人望月兴叹,但写法与其他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

      “中庭地白树栖鸦”,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精炼而含蓄。这句如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首句一样,借助特有的景物一下子就将萧瑟苍凉之景推到读者眼前,予人以难忘的印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联想到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应该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周邦彦《蝶恋花·早行》词有“月皎惊乌栖不定”句,就是写这种意境。)“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全句无一字提到人,而又使人处处想到清宵的望月者。

      “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句,借助感受进一步渲染中秋之夜。这句诗因桂香袭人而发。在桂花诸品中,秋桂香最浓。在皎洁的月亮上某些环形火山的阴影曾使富于幻想的人赋予它美好的形象,说它是月宫里的桂树,有的传说还说人间的桂树是天上落下来的种子生成的.(宋之问《灵隐寺》“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这句诗描写了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诗人选取“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不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玉兔,那挥斧的吴刚,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也是如此。古人以为霜露之类似雪都从天而降,因而诗人探桂时奇怪冰凉的露水把花枝沁得这么湿却没听到一点声音。如此落笔,既写出了一个具体可感的中秋之夕,又表现了夜之深和静,似乎桂香与寒气袭人而来了,带给人以美的联想。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两句采取了忽然宕开的写法,从作者的一群人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的活动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亲:在家乡的人思念远离的亲人,离乡之人遥望家乡亲人。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这两句。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点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天下离人千千万万,怀人愁绪如绵绵秋草,逐处丛生;诗人在思谁是确定的,说“不知秋思落谁家”并非真不知,而是极写秋思的浩茫浑涵,似虚而实,深得诗歌含蓄之美。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痴情,手法高妙。在炼字上,“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这首诗意境很美,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用苏轼的话来说就是“诗中有画”。明《唐诗画谱》中就有以这首诗为题材的版画,但这幅版画仅是画家别出心裁构想出的意境,和王建原作并不一一吻合,而且它对全诗点睛之笔——秋思未作充分表达。在这一点上,诗歌语言艺术显示了它的不可代替性。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委婉动人。

      【作者简介】

      王建(约767-831),字仲初,生于颍川(今河南省许昌市人),唐朝著名诗人。大历(唐代宗年号,公元766—779年)年间考中进士。他是张籍的挚友,而且身世也与张籍有相似之处。出身寒微,虽曾进士及第,却只作过几任小官,“四授官资元七品,再经婚娶尚单身”(《自伤》)。他也以乐府诗著称于世,写下了许多从不同侧面反映社会矛盾和民间疾苦的作品;风格上也和张籍有相似之处,善写七言歌行,绝少直发议论,语言通俗明快,凝练精悍,确有独到之处,所以世称“张王乐府”。现有中华书局出版的《王建诗集》。

      

    [阅读全文]...

2022-05-20 22:06:36
古诗十五夜望月的多音字 - 句子
古诗十五夜望月的多音字 - 语录
古诗十五夜望月的多音字 - 说说
古诗十五夜望月的多音字 - 名言
古诗十五夜望月的多音字 - 诗词
古诗十五夜望月的多音字 - 祝福
古诗十五夜望月的多音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