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济南的古诗

关于古代文人济南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代文人济南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代文人济南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代文人济南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k+) 语录(173) 说说(144) 名言(141) 诗词(11k+) 祝福(69) 心语(2)

  • 古代济南八景论文

  • 古代
  • 古代济南八景论文

      现如今,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代济南八景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济南文化历来有着极强的吸纳兼容力,八景之风自然不会绕济南而过。对风景区,*流行一种传统性的做法,就是选择八至十个具体的风景点,作为这一风景区的突出的典型,命名为‘某某八景’或‘某某十景’。这个做法在全*都非常普遍。对于“八景”的始作俑者,现在却有三种说法:一、宋迪“潇湘八景”说;二、李营丘画八景图说;三、苏轼“虔州八境图”说。说法虽然不同,但“八景文化”都是由山水画题名而来,然后“八景文化”经过*倡导,文人笔墨,成为当时的一种时尚。不但县城有,甚至农村集镇也有“小八景”,全县上下,无人不晓。

      济南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境内发现距今8400—7300年红褐色陶器为标志的西河类型文化遗址10多处。济南东部的城子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以黑陶为标志的龙山文化发祥地,这里发现了*最古老的城址约20万*方米(距今4600—4000年)。传说东夷族的首领舜,曾躬耕于济南历山(今千佛山)之下。2600多年前,就建城廓,最早出现史册上的名称为“泺”,系因济南诸泉汇为泺水。春秋战国时代,济南为齐国。随后,齐国又改为历下。2100多年前的汉代改称济南。公元前164年设立济南国。公元前154年又废国改郡。宋代至道三年(公元997年),济南属京东路,为齐州。徽宋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齐州升为济南府,辖历城等五县,治所设历城,为府治之始。自明代以来,一直是山东省的省会。(《济南市志》)

      一、济南八景的由来

      济南文化历来有着极强的吸纳兼容力,八景之风自然不会绕济南而过。对风景区,*流行一种传统性的做法,就是选择八至十个具体的风景点,作为这一风景区的突出的典型,命名为‘某某八景’或‘某某十景’。这个做法在全*都非常普遍。对于“八景”的始作俑者,现在却有三种说法:一、宋迪“潇湘八景”说;二、李营丘画八景图说;三、苏轼“虔州八境图”说。说法虽然不同,但“八景文化”都是由山水画题名而来,然后“八景文化”经过*倡导,文人笔墨,成为当时的一种时尚。不但县城有,甚至农村集镇也有“小八景”,全县上下,无人不晓。

      那么,为什么“八”、“十”更容易流传呢?

      八景十景比较容易集景,一般是以山、水、林、泉、亭、桥、塔、楼为实景依托。纵观八景文化的发展,后来有十二、十六、二十四、三十六。七十二、一百景,以至无法控制,变成了滥竿充数、文章游戏。也有六景四景者,则似略少,不能形成集约景观。(李一氓《西湖十景》(明清版画))。

      最早记载济南八景的是成书于崇祯六年的《历乘》,其卷十五《景物考》云:“昔人标为八景,而沧桑代变,湮没者多。”①《历乘》(刘敕撰,为济南现存最早的地方志)足见济南八景在明时就已历经久远。稍后的《历城县志》则分别标出了“八景”之名,并在卷首刊出八景图八页,这八景是:锦屏春晓(龙洞)、趵突腾空、佛山赏菊、鹊华烟雨(鹊山华山)、汇波晚照(大明湖汇波楼)、明湖泛舟、白云雪霁(珍珠泉)、历下秋风(历下亭)。这一说法普遍被人认同,一直沿用到现在。“志景必有八,八景之诗必七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清代诗人刘凤诰的'一句“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道出了济南柳、

      荷、湖、山交映的独特风貌,而济南的八景也大都是围绕着山(千佛山)、湖(大明湖)而展开的。

      二、古代济南八景

      1、锦屏春晓锦屏春晓为济南八景之首,位于济南市东南龙洞山上。景区内群山环抱,层峦叠障,危峰壁立,山势奇绝,风景秀丽。独秀峰上的锦屏岩高80余米,因其形似屏风,加之周围松柏苍翠、杨柳垂青,故得名“锦屏”。明代文人刘敕曾对锦屏岩的景色做过这样的描绘:“丹碧点缀,晓霞掩映,绚若锦屏”(《历乘景物考》)

      2、趵突腾空。顾名思义,说的是趵突泉,古泺水之源、济南七十二名泉之首,素有“天下第一泉”之誉。《历城八景》中记载趵突泉“势若云沸,其高数尺,晶渺如练”,所以被称为“趵突腾空”。

      3、佛山赏菊。在千佛山东南的佛慧山海拔460米,山势峭拔,巨石危立,涧谷萦回。秋日,满山丹树黄花,重阳节期间,历代文人常于此登高赏菊吟眺,被称作“佛山赏菊”。

      4、鹊华烟雨。旧时大明湖南岸还有一拱形石桥,名为“鹊华桥”,春秋阴雨之日,站在桥上向北远眺,但见细雨蒙蒙之中的鹊、华二山,若离若合,时隐时现,云雾缭绕,如青烟两点;再加上田野阡陌、水村渔舍的映衬烘托,简直如诗如梦、颇似一幅绝妙的水乡图画。

      5、汇波晚照。泉城济南的珍珠、濯缨、芙蓉等泉的泉水皆汇集于大明湖,然后从湖东北角的晏公庙下流过旧时晏公庙侧建有晏公台,由台上可清楚地看到城北面的景色。台下不远原有一拱桥,即名为“汇波”。桥北是北水门,由砖石砌成,券门四周皆为垂柳,细长的柳丝点入水中,清风徐来,微波荡起。若到傍晚时分,夕阳由券门斜映入水,发出柔和的光,把周围的一切都染上一层桔红的颜色,迷人的景色即为“汇波晚照”。

      6、明湖泛舟。于波光粼粼的大明湖上荡浆泛舟,乘风破浪,清风拂面,鱼跃船舷,其乐融融。有诗为证“水上看山山更多,明湖舟似镜中过”。(引自《历城八景》)

      7、白云雪霁。指的是珍珠泉畔的白云楼景色。金末元初,山东行尚书兼兵马都元帅、知济南府事张荣选择珍珠泉畔修建私人宅第,人称“张舍人园子”。后来他的孙子、元大都督张宏又在此处新建了一座蔚为壮观的白云楼。登楼四眺,全城景物历历在目;尤其雪后,凭栏寻望,只见晴光四野,绮丽景色令人叹为观止,此为“白云雪霁”。

      8、历下秋风。古时大明湖历下亭在现在的五龙潭附*。当时每逢秋日,站在高台上的历下

      亭内四览全城,可见湖水微波,南山隐约,芦荻瑟瑟,秋风萧萧。微风吹来,杨柳婆娑,荷香四溢,清波拍岸,徐徐凉风,轻拂衣衫,令人心爽。(――《历城县志》)

      需要说明的是,济南八景到底是哪八景?很多人把“佛山倒影”列于“济南八景”之中。关于“佛山倒影”的话题,最详尽处应见于清末刘鹗《老残游记》一书,说在大明湖小沧浪亭处临湖远眺,可见湖中千佛山的倒影,由于该书流传甚广,加之“佛山倒影”之真面目曾多次在民间涌现,因此很多济南人将其误以为八景之一。

      三、围绕八景的古城文化:

      1、泉边茶俗

      老济南有众多的清泉,而趵突泉之水“甘而淳,清而洌”,因此,济南人自古便养成了饮茶品茗的风气。泉边卖茶,是古就有的。清末小说家刘鹗在《老残游记》中就描写了在趵突泉和黑虎泉两处吃茶的情景。若将泉边饮茶和四川的坐茶馆作一个比较,各自的特点都是明显的。坐四川的茶馆,人人都想说话,两个素不相识的人,对面一坐,立刻成了兄弟,高谈阔论,无所不谈。在济南泉边饮茶,讲究的是一个静悄悄,即使是好朋友,一落茶座,便都无言,感情的交流全靠泉声、波光、水味。

      2、“历下秋风”之名士轩

      大明湖最大的一个岛名叫历下亭岛,岛上有一座历下亭,有一座名士轩。公元745年,大诗人杜甫到济南,齐州司马李之芳在历下亭宴请诗人,

      杜甫写下了《陪李北海宴历下亭》的诗篇,其中“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

      一句,令济南人引为荣耀,流传千古,铭刻心中。(房玄龄、李清照、李开先,大商人孟洛川,┉)

      3、大明湖畔荷花香

      济南市花为荷花,济南的荷花节每年两次,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俗称荷花生日,湖中有迎荷花神节;农历七月三十日,旧时的盂兰盆会,当地则称为送荷花神节。

      吃莲花与吃莲叶:大明湖的连天荷花不仅为游人提供了饱眼福的别致景色,还为人们提供了饱口福的别致食品,三十年代,在济南教书的老舍先生,写下了《吃莲化瓣》的散文,称之为“济南的典故”。吃莲花瓣、做莲叶粥,别具风格。

      4、一城山色———千佛山

      千佛山又称历山,舜耕历山的传说有好几个,但自北魏以来,济南历山即“舜耕之处”的说法流传最广。(《历城县志》)在传说中,舜是一位勇敢的年轻人,受到帝尧的器重,尧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舜的生母死后,他的父亲瞽叟娶后妻,生子名象。他们多次设计害舜,最后,舜的德行感化了他的父亲、后母和弟弟,大家团结一心,开辟耕作了这片土地。

      四、济南八景的变迁:

      历史上的济南八景曾经广为称道,但如今提到济南的风景名胜,浮上人们记忆的恐怕只有趵突泉、大明湖、千佛山等少数几处了。

      1、大明湖是一个由泉水汇成的天然湖泊,过去水色澄碧,堤柳夹岸,莲荷叠翠,千佛山倒映其中,形成一幅天然画卷。人们荡舟湖上,“如游香国”,而*年来众泉多次停喷,再加上污水不断排入,明湖水质日渐恶劣,而且附*高楼不断崛起,“水上看山山更多”只能是一句空话了

      2、历史上“白云雪霁”一景,与珍珠泉紧密相关。金末元初,山东行尚书兼兵马都元帅、知济府事张荣在珍珠泉畔修建了私人宅第,人称“张舍人园子”。后来他的孙子、元大都督张宏又在此处新建了一座白云楼。站在白云楼极目四望,北可观明湖碧波、黄河,南可望群山。尤其是雪后初霁之时,凭栏远望,但见晴光四野,白云缭绕,绮丽景色,宛然如画,令人叹为观止。元散曲家张养浩曾作《白云赋》赞曰:“翼截华鹊之烟雨,背摩霄汉之日星”。(《历城县志历城八景》)

      后经战乱,白雪楼已不复存在,“白云雪霁”的美景自然也就无从寻觅了。

      3、趵突腾空趵突泉是济南七十二名泉之首,素有“天下第一泉”之誉。趵突泉最高喷涌高度可达1米多,实为济南一大奇景。(《山东通志》景物篇)泉池中青藻浮动,锦鱼穿梭,小泉颇多,簇簇串串,如珠似玉。

      自上世纪70年代,由于工业用水的加大,地下水位的下降,趵突泉开始季节性停喷,*年来更是多次休眠,得到夏季多雨季节才能复涌,但要重现当年胜景难度很大。

      4、佛山秋菊:1984年,人们在山顶巨石上建起了“赏菊阁”,为人们秋日赏菊提供了一个驻足之处。不过,*年来由于到佛慧山游玩赏菊的游人数量越来越多,对山上的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很大,佛慧山上的秋菊数量已大不如以前。此外,原来的著名景观开元寺和甘露泉都已不复存在,只能到历史典籍中寻觅了。

      五、关于老济南八景文化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思考:

      1、对于老济南八景,要积极保护,如有条件应予恢复。这对于文化事业的繁荣兴盛是有促进意义的。

      2、在旧八景的基础上进行新八景评选。前不久,有市民提出将“佛山倒影”拟定于“济南新八景”的建议,这是一种好的现象。

      3、处理好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用长远的眼光看问题。老济南的八景如“明湖泛舟”“汇波晚照”等都是由于环境的恶化而失去了往日的风采。环境涉及长远利益,环境保护应当放在首位。

      4、旅游开发要适度,要以承载力为标准,同时加强规范管理。以“佛山秋菊”一景为例,游人众多,对于菊花造成了严重破坏,降低了景点的美誉度。

      5、利用济南悠久的文化底蕴,积极开发人文景观。宏扬八景文化,提升市民的荣誉感与保护意识。使风景与情感、思想结合在一起,这才是旅游文化的灵魂。

      六、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时光的流转,转眼数百年过去了,老济南的八景发生了很大改变,古人排定的济南八景多数已难觅其踪,然而蕴涵在里面的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悠久的历史却是其永不褪色的。

      文化是旅游之魂,这一点过去我们没有认识,一说就是风景、古迹。但现在,风景和文化,谁轻谁重之争,似乎已经有了结论。丽江、*遥、迪庆、山西众大院等景区的热度,早已超过一些传统景点,它们凭什么?丽江凭的是一种悠闲的世外氛围,迪庆凭的是一本希尔顿的《消失的地*线》,山西众大院凭的是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乔家大院》、*遥是晋商文化……对于那些因为人为原因、环境恶化而消失了的景观,我们应当感到痛心,因为它消失的是不可重现的文化。而对于现存的文化景观,我们要在提高经济基础的同时,努力提高精神文明与文化的保护开发。

    [阅读全文]...

2022-03-12 09:47:35
  • 描写济南的诗句有哪些(济南古诗名句分享)

  • 分享
  • 济南,古称“齐州”,素有“泉城”之称,“家家泉水,户户垂柳”正是泉城济南的写照。下面整理了16句有关济南的诗句,请欣赏。

    1、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杜甫《陪李北海宴历下亭》

    2、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楹联

    3、我游齐都,登华不注峰。兹山何峻秀,绿翠入芙蓉。——李白《古风其二十》

    4、济南春好雪初晴,行到龙山马足轻。使君莫忘霅溪女,时作阳关肠断声。——苏轼《阳关词三首 答李公择》

    5、俯仰林泉绕舍清,经年闲臣济南城。——曾巩《 酬强几圣》

    6、落日天边见二峰,*临湖上出芙蓉。西来水窦缘王屋,南去山根接岱宗。——顾炎武《济南 其一》

    7、泺水发源天下无,*地涌出白玉壶。——赵孟頫《趵突泉》

    8、曾成齐鲁封疆会,况托娥英诧世人。——曾巩《趵突泉》

    9、总是济南为郡乐,更将诗兴属何人。——曾巩《郡斋即事二首 其二》

    10、最喜晚凉风月好,紫荷香里听泉声。——曾巩《西湖纳凉》

    11、伯氏清修如舅氏,济南萧洒似江南。——黄庭坚《同世弼韵作寄伯氏在济南兼呈六舅祠部》

    12、长白山前绣江水,展放荷花三十里。——元好问《泛舟大明湖》

    13、东风屈指无多日,只恐先春鶗鴂鸣。——苏轼《和致仕张郎中春昼》

    14、欲寄西风两行泪,依然乔木郑公庐。——苏轼《张文裕挽词》

    15、大亭孤起压城颠,屋角峨峨插紫烟。——曾巩《鹊山亭》

    16、一派遥从玉水分,暗来都洒历山尘——曾巩《趵突泉》

    [阅读全文]...

2022-04-06 23:11:37
  • 描写济南的诗句(描写济南的千古名句)

  • 千古
  • 诗词里的济南

    “进得城来,但见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比那江南风景,觉得更为有趣。”

    这是晚清作家刘鹗在他的小说《老残游记》中的一段描写。穿越历史的长河,“家家泉水,户户垂杨”这八个字已经深深地镌刻在每个济南人的心中,成为泉城济南最传神的表达。

    摄影:钟福生

    多少名泉散四隅,迂回络绎赴明湖。

    阿侬最喜长流水,流到门前洗绿襦。

    ——清·孙兆溎 《济南竹枝词》

    济南有数不尽的名泉,像珍珠一样,散落在四隅,迂回络绎地流向大明湖中,溪边的洗衣女最爱这不息的流水,在自家门前就可以洗涤自己美丽的长裙。

    水底鹊华影倒悬,银塘似镜静沦涟。佛山亦是吾家客,隔郭常来茅舍间。

    ——清·王德容《春日斋居杂咏》

    摄影-李锋

    在斋居的家里,就能看到鹊华二山的倒影,而千佛山也是我家的常客呢,常常隔着城郭来到我的茅舍与我会面。诗人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写出家中泉水的佛山倒影,读来妙趣横生。

    影倒冯夷宫,锦乱天孙裳。

    明湖一神镜,照万无留良。

    ——元·张养浩《登会波楼》

    摄影:王琴

    大明湖如同一面神镜,将美丽的世间万物全部囊括收容进来,没有丝毫的遗漏。

    阶下淙淙环珮声,隔溪荷送远香清。

    谁知旅馆推窗望,无限江南水阁情。

    ——清·纪迈宜 《济南旅社》

    听着院里淙淙的泉水之声,闻着荷花送来的阵阵清香,已经让我十分陶醉了。谁知道,推开旅社的窗向外一望,哇,完全是一派江南水乡的情景。

    摄影-李锋

    看得见山水,听得见泉声,望得见美景。好一派淳朴而悠远的意境!就让我们在这美诗与美图中,好好欣赏一下泉城济南的美吧。

    [阅读全文]...

2022-06-26 14:13:08
  • 古诗文中古代年龄的代称

  • 年龄,古代,文学
  • 古诗文中古代年龄的代称

      阅读古诗文,经常会遇到总角豆蔻而立古稀等称代年龄的词语。弄清这些词语的出处、称代的年龄及其含义,对增强我们的古诗文阅读能力和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以下是语文小编跟大家分享的古代年龄的代称。一起来看看吧!

      一、幼年、童年:孩提、总角、垂髫、成童、束发

      孩提指幼儿。《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赵岐(东汉经学家)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可抱也。也作孩抱。《后汉书·李善传》:续(李续)虽在孩抱,奉之不异长君。

      总角指童年。总,聚束;角,小髻。《礼记·内则》:拂髦,总角。郑玄(东汉经学家)注:总角,收发结之。也作总丱(guàn)总发(fà)。《诗经·齐风·甫田》:婉兮娈兮,总角丱兮。丱,儿童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潘岳(西晋文学家)《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垂髫即小孩垂下来的头发,借指童年或儿童。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古时认为黄发是长寿的特征,因此指老人)垂髫并怡然自乐。

      成童古代一般称男子十五岁为成童。《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郑玄注:成童,十五以上。《后汉书·李固传》:固弟子汝南郭亮,年始成童,游学洛阳。李贤注:成童,年十五也。但成童究竟指多大,古代说法不一。《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范宁(东晋经学家)注:成童,八岁以上。

      束发古代男子成童时把头发束成髻,盘在头顶,后来就用束发指成童的年龄。《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归有光《项脊轩志》: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二、青少年:豆蔻、及笄、弱冠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龄。杜牧《赠别二首(其一)》: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因此称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及笄(jī)指女子十五岁,也称笄年。笄,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了。《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郑玄注:笄女之礼,犹冠男也。另外,《礼记·士昏礼》: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因此,及笄也指女子已经到了可以出嫁的年龄。

      弱冠(guàn)弱,年少;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所以,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龄。《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又《礼记·内则》:二十而冠,始学礼。《后汉书·胡广传》:终、贾扬声,亦在弱冠。终军(人名)年十八请缨(指投军报国),贾谊十八岁为博士,都未满二十岁。

      三、青年、中年:而立、不惑、知命

      《论语·为政》中有这样一段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里的而立不惑知命,分别指代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

      而立立,本指站立、成立,这里是自立的意思,即在人生追求上开始获得自我,已经初步确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不惑指具备了知识,掌握了规律,遇事能明辨不疑,有自己的主见,不被外物所迷惑。

      知命上文中天命并不是上天的旨意和命令及自然的`禀赋的意思,而是指人生应当履行的道义和职责,也即人生的价值。知天命,也就是说人到中年,已经明白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四、老年:花甲、耳顺、耆艾、古稀、耄耋、期颐

      花甲指六十花甲子。在干支纪年法中,十个天干与十二个地支错综参互,构成六十甲子,所以称为花甲。计有功(南宋文学家)《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挼(nuó,揉搓)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后世即称年满六十为花甲。

      耳顺即耳闻其言,而知其微旨。(郑玄语)也就是对外界五花八门、相反相异的现象、言论,不迷惑,不动摇,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明白其旨趣、根源及产生的必然性,从而听之泰然。因为六十而耳顺,所以,后以耳顺为六十岁的代称。

      耆艾古代称六十岁为耆,五十岁为艾。《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荀子》:耆艾而信,可以为师。也泛指老年。

      古稀七十岁的代称。出自杜甫《曲江》诗中的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mào﹒dié)耄,指八九十岁的年龄。《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耋,指七八十岁的年纪。《左传·僖公九年》:以伯舅耋,加劳,赐一级,无下拜。杜预(西晋名将、学者)注:七十曰耋。耄耋,指高龄、高寿,如耄耋之年,寿登耄耋等。

      期(jī)颐代指百岁。《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意思是说,人活到百岁,饮食起居都需要别人照顾抚养了。

      【拓展知识】

      古代年龄的代称礼仪

      古时候,人们总是以人的头发长短、发式及头发的颜色变化来称代人的年龄,例如:

      总角:婴幼儿时代。古人不剃头。他们视毛发为父母精血所成,不能任意丢弃。因此,古时候的儿童不分男女,都把头发扎成抓髻,像两个羊角一样。如今不同了,但还有些小姑娘喜欢扎羊角辫子,又叫“翘翘辫”。

      垂髫:少年时代。从婴幼儿到少年时代,人长高了,头发也长长了。把儿童与少年的长发扎成一束下垂的式样,称作“垂髫”。

      束发:指青少年,一般指15 岁左右的少年,这时用发带把头发束扎起来。

      及笄:又称“待年”。指女孩长到15 岁时,可以待嫁了。这时女子一般把头发用簪子盘于头顶。(笄:即簪子)。

      弱冠:20 岁左右的男子,古代20

      岁的男子要行“冠礼”。自此之后外出要戴帽子或系头巾。因为才行冠礼,表示刚刚成年,但还不到壮年,故称“弱冠”。

      而立:即而立之年,指30 岁,此说出自《论语·为政》中的“三十而立”。指人到了30 岁时应立身处世了。

      不惑:即不惑之年,指40 岁。此说应见于《论语—为政》中的“四十不惑”。指人到了40

      岁时各方面都有经验,性格稳定,办事精明能干,不易受外界的干扰了。

      半百:即50 岁,百岁的一半。又称“知命之年”。因活到50 岁的人命运大致定局了,该认命知命了。

      花甲:60 年为一甲子,且人到60 岁时头发也变得花白了。故称60 岁的老人为花甲老人。

      古稀:即70 岁。取自杜甫《曲江》诗句:“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在古代那种劳动生活环境条件下有人活到70岁或以上者,实属少见。

      耄耋:即指80,90 岁。《说文》里载有:“年八十曰耄”。“年九十曰耋”。

      期颐:指一百岁。“期”指一个完整的时间单位。“颐”即颐养天年的意思。

      皓首:指头上的头发全白了。用其特征来泛指“老年人”群体。

      黄发:乏指高寿老人。有特别寿长的老人,白发有返黄复青的现象。

      陶渊明在《桃花渊记》中有“黄发垂髫,并恰然自乐”的词句,词中的“黄发”、“垂髫”分别是指老人与小孩子。

    [阅读全文]...

2022-05-03 21:45:02
  • 济南的冬天课文原文

  • 冬天
  • 济南的冬天课文原文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散文。文章生动而真切地描写了冬天的济南气候温和、山青水绿、度冬如春、美丽如画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对于一个在北*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古老的济南,城内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文题

      标题是《济南的冬天》,结句是“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为何“济南”与“冬天”位置互换?作者艺术匠心有三:

      一、首尾呼应为多种文体采用的方法之一,作者为避免结尾使用标题的照录,作了标题主词与偏词位置的互换。这一换,引起读者关注,激起赏析者的兴趣,有浅中匿深,*中藏奇之妙。

      二、《济南的冬天》因“冬天”为中心词,见此马上会生冬天之感:朔风扑面,大雪纷飞,厚雪冰棱,无一不透出一股袭人的寒气。可读过全文,响晴取代了暗晦,阴冷被煦暖替换,作者结穴为“冬天的济南”,把中心词换成了“济南”,则突出了济南的冬天特有的韵致,使读者经历了从切肤之冷到响睛之暖的转化,确实胜八一筹。

      三、《济南的冬天》作为中心词的“冬天”是一个时令,给人以笼统抽象之感。作者以抽象造成迷离的悬念(到底什么样?),接着以生花妙笔写出具体的冬天的济南。山是摇篮似的山,太秀气的山,小水墨画似的山;水是冒着热气的水,深得发蓝的水,澄澈透明的水。结尾主词与偏词的互换,标志着从无形写到有形,从无色写到有色,从迷离的虚写到形、色俱佳的实,终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驻笔,真是水到渠成,再自然不过了!

      “济南的冬天”与“冬天的济南”不同。“冬天的济南”落在“济南”这个地方,重在景象;“济南的冬天”落在“冬天”这个时令,重在感觉(精神)。文章取题为“济南的冬天”,表明作者县从感觉(精神)的角度去写的,而不是从景物的角度去写的'。

      体裁

      这是一篇写景散文。散文都应作到形散而神不散。《济南的冬天》具有这一特点。文章写了济南冬天的多种自然景象:有静卧的小山,有澄清的河水;有古城,有小村;有青松垂柳,有绿色水藻;有雪前的景,有雪后的景;有映在水中的倒影,也有不映在水里的“正影”,红黄蓝白黑色彩斑驳;山木水草天,多态多姿,都—一写了进去。真是曲尽散文那个“散”字的妙处。但是它神不散。如许错综复杂的描写都环绕一个主旨,即冬天的济南那温晴的天气。“温晴”二字总领全文,使文章脉络清楚,杂而不乱,多而不繁。

      结构

      全文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用自己过去住过的地方和济南的冬天作对比,指出济南是个在“北*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的“宝地”。和北京的冬天比——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和伦敦的冬天比——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和热带地方比——济南的冬天“有温晴的天气”。得出结论:“济南其得算个宝地”。(承上启下,过渡到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先写“理想境地”,再写“古老的济南”。写“理想境地”(老城,有山有水,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又分两层:

      第一层:写小山对济南形成的特殊环境: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儿口,特别可爱。

      第二层:写下了小雪的小山。写了有黑的矮松,白色的山光,陪着的草色.蓝色的天空,微黄的落日光辉,被夕阳斜照的粉色的薄雪。

      写“古老的济南”,又分三层:

      第一层: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屋顶上卧着点雪——唐代名手画的小水墨画。

      第二层:写水、水藻、垂杨,重点在写水。

      第三层:写澄清的河水,蓝汪汪的天空,红屋顶黄草山、心灰色的树影。(整体感受)

      主题

      这篇文章看去似乎是客观写景,没有思想寄托,其实它包孕着作者对祖国的爱。一个漂泊在异国他乡达六、七年之久的知识分子,当他重新回到祖国,从内心迸发出这种爱国之情自在常理之中。而这种真情实感通过爱祖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来表露,就更觉亲切、深沉。③

      《济南的冬天》主旨是:暖和、安适。

      其点睛之笔是第2自然段的第二句:“请闭上眼睛想:……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一个老城,有山有水”说的是济南,“……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说的是冬天,“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说的是特点;“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点出“暖和安适”的主要原因,“暖和安适”是效果。这句话基本意思就是济南的冬天暖和安适。

      作者从三个角度具体写出济南冬天暖和安适的特点。一是从地理环境方面直接说明(“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二是从人们的表现、感觉、幻想去描写(“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三是以景衬托济南冬天的暖和安适。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本文即采用此法。冬天之精神写不出,以民、日、山、水写之。先以衬托之法写济南的冬天“没有风声”“响睛”“温晴”,突出了“暖和安适”的主旨,下面便重点写了济南的山水。以小山的秀气、美景村其“暖和”,再以两个“卧”字衬其“安适”。接下来写水,“不结冰”“冒热气”“水藻真绿”“垂柳照影”衬出暖和安道之气氛。最后“蓝水晶”中包着“红屋顶、黄草山。……”这一整体美集中衬出“暖和安适”这一“精神”。

      创作背景

      老舍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称为他的“第二故乡”。据老舍夫人胡絜青回忆,老舍生前“常常怀念的是从婚后到抗战爆发,在山东度过的那几年”。该文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原为一系列直接描写济南风景名胜的长篇散文《一些印象》中的第五节,发表在《齐大月刊》欧一卷第六期(1931年4月出版)。

    [阅读全文]...

2022-04-08 18:14:22
  • 描写济南的诗词

  • 描写济南的诗词

      在日常学*、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描写济南的诗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西湖纳凉

      宋-曾巩

      问吾何处避炎蒸,十顷西湖照眼明。

      雨戏一蒿新浪满,鸟啼千步绿荫成。

      虹腰隐隐松桥出,益鸟峨峨画舫行。

      最喜晚凉风月好,紫荷香里听泉声。

      至济南李公择以诗相迎次其韵(二首选一)

      宋-苏轼

      夜拥笙歌霅溪滨,回头乐事总成尘。

      今年送汝作太守,到处逢君是主人。

      聚散细思都是梦,身名渐觉两非亲。

      相从继烛何须问,蝙蝠飞时日正晨。

      趵突泉

      元-赵孟頫

      泺水发源天下无,*底涌出白玉壶。

      谷虚久恐元气泄,岁寒不愁东海枯。

      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

      时来泉上濯尘土,冰雪满怀清兴孤。

      登汇波楼

      元-张养浩

      何处登临思不穷,城楼高倚半天风。

      鸟飞云锦千层外,人在丹青万幅中。

      景物相夸春亘野,古今皆梦水连空。

      浓妆淡抹坡仙句,独许西湖恐未公。

      白云亭次滦江韵

      明-边贡

      曲池泉上远通湖,百丈珠帘水面铺。

      云影入波天上下,藓痕经雨岸模糊。

      闲来梦想心如见,醉把丹青手自图。

      二十六年回首地,朱阑碧树隔芳壶。

      白雪楼

      明-李攀龙

      伏枕空林积雨开,旋因起色一登台。

      大清河抱孤城转,长白山邀返照回。

      无那嵇生成懒慢,可识陶令赋归来。

      何人定解浮云意,片影飘摇落酒杯。

      嘉靖丁酉城南踏泉诗

      明-胡缵宗

      济水城南黑虎泉,一泓泄出玉蓝田。

      巨鳌伏地来河内,灵液流云到海边。

      杨柳溪桥青绕石,鹭鸶烟雨碧涵天。

      金汤沃野还千里,春满齐州花满川。

      济南

      清-顾炎武

      湖上荷花日日新,客中时序自伤神。

      名泉出地环岩郭,急雨连山净火旻。

      绝代诗题传子美,*朝文士数于麟。

      愁来独忆辛忠敏,老泪无端痛古人。

      南园

    [阅读全文]...

2022-01-12 08:00:45
  • 古代爱情的古诗句

  • 古代,爱情
  • 古代爱情的古诗句

      爱与不爱,其实没有任何理由,爱情一旦依附太多的.理由,就会成为一种负担,一种痛苦。

      1.重叠泪痕缄锦字,人生只有情难死。——文廷式《蝶恋花》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

      3.今夕何夕,见此良人。——佚名《诗经·唐风·绸缪》

      4.妾似胥山长在眼,郎如石佛本无心。——朱彝尊<鸳鸯湖棹歌>

      5.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白居易《望月有感》

      6.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7.他生莫作有情痴,人间无地著相思。——况周颐《减字浣溪沙》

      8.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9.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丕《燕歌行》

      10.红藕香残玉簟秋。——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11.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12.终日两相思,为君憔悴尽,百花时。——温庭筠《南歌子四首其二》

      13.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 ——司空图《漫书五首》

      14.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唐婉《钗头凤.世情薄》

      15.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16.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17.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辛弃疾《鹧鸪天》

      18.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李白《秋浦歌》

      19.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王禹偁《村行.马穿山径菊初黄》

      20.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21.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22.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曹雪芹《红豆词》

      23.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纳兰性德《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24.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韦应物《秋夜寄邱员外》

      25.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杂诗三首>

      26.画阑开处冠中秋。——李清照《鹧鸪天.桂花》

      27.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纳兰性德《蝶恋花.出塞》

      28.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李煜《望江南.闲梦远》

      29.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徐干《室思》

      30.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31.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王勃《滕王阁诗》

      32.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

      3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34.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35.钱塘苏小小,更值一年秋。——李贺《七夕》

      36.兽炉沈水烟,翠沼残花片,一行行写入相思传。——张可久《塞鸿秋》

      37.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

      38.过眼烟云散随风, 幻化金顶伶仃松。 分分合合世间爱, 缘起缘灭一场空。万念俱灰渐憔悴, 只羡世外比丘僧。 我佛慈悲救苦难, 愿遁空门渡众生。

      39.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乾。——李商隐《无题》

      40.向来情深,奈何缘浅!

      41.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游子吟》

      42.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黄庭坚《寄黄几复》

      4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44.最是仓惶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

      45.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46.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张泌《寄人》

      47.泪纵能乾终有迹,语多难寄反无词。——陈端生<寄外>

      48.过境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49.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阅读全文]...

2022-06-11 01:08:58
  • 古代文学论文写作的指南

  • 古代文学论文写作的指南

      在学*、工作中,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代文学论文写作指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研究者的阅读能力与层次:

      1、阅读能力:

      学*和研究古代文学,首先要过的是文字关。因为古代文学作品都是用古代汉语写成的,只有多方面掌握古代语言的文字、声韵、语法等知识,能够自如地阅读古文,才能真正读懂作品内容。以广为流传的唐代诗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为例,(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如果不明白其中的“城阙”“三秦”“五津”“宦游”“比邻”“歧路”“儿女”等字词的意思,是无法理解这首诗表现的内容的。

      阅读能力还包括对作品内涵的领会能力。譬如有时须了解作者的 背景与写作动机,用*古代传统的说法是“知人论世”,也就是作者因何要写这首诗?这就需要许多历史、传记、文化背景、创作情况资料方面的积累,下许多考证的功夫。

      以李商隐的《锦瑟》为例,(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历代评论家都有感于它的难解,它难解在什么地方呢?不在它的字、词、句意,而在于它的背景与动机。关于此诗有多种说法:有人认为这是诗人追怀他死去的妻子王氏,是一首悼亡诗(见《玉溪生诗笺注》);有人说这是一首描写音乐的咏物诗(见《缃素杂记》);有人说这是李商隐晚年追叙生*,自伤身世之辞(见《玉溪生诗笺注》)。持这些说法中的任何一种,从诗的字句都分析不出来,都要有材料为依据,要有考据查证的功夫,如果不了解牛李党争、义山与王茂元之女的婚姻、王氏的夭亡、王义山自己仕途的坎坷,无法做出悼亡、感遇的推测;如不知旧版李商隐诗集以此诗为首,也很难判定其为诗序、诗论;至于王氏是否精通音律与偏爱锦瑟,这就更需要过硬的材料了。由此可见,阅读能力的提高必须以扩大知识领域为基础。

      研究要精,阅读则要博。读书的面不妨宽一些,古今中外文史哲,都应涉猎,这样才能有利于一个人的文化素质的提高。

      在这方面,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他是20世纪最杰出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史家,很少有人能得到他在学术界的权威地位那样一致的承认。陈寅恪先生治学的范围非常广,除隋唐史外,他还研究魏晋南北朝史、蒙古史、西域民族史;除历史学外,他还研究佛学、文学、语言学等,并在如此众多的治学领域里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仅就治学工具——语言的掌握,他不仅超过了乾嘉巨子钱大昕,而且比王国维有过之而无不及。据同时代人回忆,他在欧美除了学*欧洲一般语言外,还学*梵文、巴利文、蒙文、藏文、突厥文、西夏文、波斯文、土耳其文,回国后又学*满文。因此,在占有资料方面,很少有学者能与他相比。

      2、阅读层次:

      读书可以分几个层次,就古代文学研究而言,阅读主要分为读文学史、读作品选和读学术经典三个层次。

      (1)读文学史。*古代文学遗产非常丰富,一个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全部熟悉。如游国恩、王起等人编写,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文学史》等一类的著作系统地介绍了*古代文学作品及其发展的历史,有助于读者了解*古代文学的大概面目,对于一般水*的人来说,读一种或几种公认写得比较好的文学史很必要。

      (2)读作品选。为什么要读作品呢?因为整部文学史就是由许多时代的无数作家一起创作出来的,一个时代的文学现象是由当时许多作家一起创作所形成的,一个作家的成就也就表现在其*生遗留下来的作品上。所以无论是对一个作家或一个时代以至相续几个时代文学的研究,都必须立足于作品的研究。

      文学作品是作家的精神产物,优秀的文学作品凝结着作家高尚纯美的感情,并以优美独特的手法表达出来,有着深厚隽永的艺术魅力,影响着读者的精神境界。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咏。”如研究宋词,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胡云翼选注的《宋词选》多为词人的代表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宋词的丰富多彩,而且注释通俗完备,评析精当,是一个影响较大的宋词选本。但如果是研究一个作家一个诗人,就应该尽可能读完他的全部作品。

      (3)读古代典籍。*古代典籍浩如烟海,首先应有个大致的了解。*古代图书自唐以来一直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古典文学属于集部,但若要深入学*古典文学,对于经史子三部中的一些最重要的典籍都应了解甚至熟悉,这是研究古代文学基本功的一部分,不能忽视。

      经部,收录的是儒家经典。主要包括十三经、古乐、文字等方面书籍,以及解释经书的著作,儒家经典了"十三经"为代表,包括《周易》《尚书》《诗经》《礼》《春秋》,后《礼》分为《周礼》《仪礼》《礼记》三种,《春秋》分为《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三种,加上《论语》《孟子》《孝经》《尔雅》成十三经。

      史部,主要是各种体式的史书,如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别史、杂史等。研究古代文学,应注意其历史背景,一定要读有关的史书。比如研究先秦两汉文学,要用心读《史记》《汉书》;研究唐代文学,要读新旧《唐书》等等。史部还包括地理著作、政书、目录书等。

      子部,收集先秦以来诸子百家及释道宗教的著作。此部范围广,收书也比较复杂,有哲学书,也包括算术、天文、生物、医学、农学、军事、艺术、宗教的著作,也包括笔记小说和类书。子部中也有一些带有迷信色彩的书籍,如相宅、相墓、占卜、命书、相书等及其有关书籍。儒家思想,主要见于《五经》《四书》;道家之书以《老子》《庄子》最为重要性,儒道之外,法家的《韩非子》集法家思想之大成,文辞优美,应加以注意;小说家中的《世说新语》记载魏晋名士言行,隽永有味,对后世影响很大,也应阅读。

      集部,收历代诗文集、文学评论及词曲方面的著作。一人著作的集子称别集,多人著作合编一起的集子称为总集。别集,如李白的《李太白全集》:白居易的《白氏长庆集》、韩愈的《韩昌黎集》等。总集,如《昭明文选》、《全唐诗》等。文学评论,如《文心雕龙》、《沧浪诗话》。

      二、收集材料的注意事项:

      1、广搜博采,多多益善。大量有系统地阅读有关文献,可以借助于目录学,如根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书目答问补正》等书的指引,一部部地查找。一定要宽泛一些,以免顾此失彼。

      2、透彻理解,发现问题。重要的材料是一字一句地读,反复读,方能获得透彻的了解并从中发现问题。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注意于古人行文的细小处发现并获得对问题具有关键作用的材料。搜集材料,要有耐心和恒心,注意积累,在阅读过程中要花工夫记下有价值的材料和心得体会。

      3、避免先入为主。应该做到一切从材料出发,而不是根据已有的观点来对材料进行取舍。例如要研究一位诗人,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读他的作品集,读他的有关资料,了解前人对他的研究状况。在这一过程中,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即你所发现的有些问题前人已经研究过了,那么这样的问题就不再有研究的必要;但也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一种是有些方面你认为值得研究但是别人尚未涉及的,另一种是有些问题别人虽然研究过,但你自己的体会有所不同,或者别人的结论与你所掌握的材料有矛盾,或者你所掌握的材料正好可以对前人的某一观点做补充,那么,这些独到的体会都将是适合你研究的课题。这样确定下来的选题比先主观地选个题目,然后很辛苦地往下做要容易得多,写起来也不会泛泛而论和流于一般化。

      4、充分利用现代化的资料检索工具。研究古代文学过去主要靠背诵,现在背诵当然不能荒废,便在已经发展到信息时代的今天像旧时读私塾那样用很多时间背诵不仅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因而可以运用网络,但要注意披沙淘金,如学术期刊网等。

      三、古代文学的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一种具体的操作手段,手段是否有效,如果撇开研究者本身的因素,主要看它能否与处理的对象相应,研究方法应该是根据研究对象而确定的。

      *二十年来,古代文学有了很大的发展,与研究方法的更新与多元化有密切关系。我国传统的考据、点评等批评方法,马克思主义的美学的、历史的、社会学的批评方法仍然被广大研究者所运用;此外,现代西方众多的文艺研究方法,如神话原型批评方法、心理分析方法、*批评方法、语义学、符号学、结构主义、接受美学、新批评方法、信息论的研究方法等都有所尝试,而且在运用这些批评方法时,还常常交叉、灵活地运用。从研究对象的实际出发灵活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有力地推动了新时期古代文学研究的进展。

      *年来,古代文学研究在研究方法的探索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例如古代作家心灵研究。文学研究之所以要关注士人心态,是因为士人心态牵涉到当时的政局、哲学、社会思潮、以及士人本身的许多方面,如他们各自不同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他们生活的环境,所受的教养,以及更为特殊的一些心理因素等。社会文化背景对于文学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当时士人的生活方式与心理状态作为中介来转递的。一个时代社会、政局的变动,意识形态的变化,是种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造成了某一时代士人特定的精神面貌和文化心态,他们的审美趣味和文学爱好也随之发生变化。如南开大学罗宗强教授的《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社会科学院董乃斌研究员的《李商隐的心灵世界》等为我们提供了古代作家心灵研究的杰出范例。

      又如历史文化研究的方法。什么是古代文学的历史文化研究呢?顾名思义,就是将研究的视野和重点投向古典文学同历史和文化的联系,对历史对社会采取文化的审视。置言之,是将古代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与其他亲缘学科、特别是史学(还包括哲学、美学、心理学等)结合起来进行交叉和综合的研究。从一个时代历史文化的整体运动中来审视它的价值和作用。

      著名学者傅璇琮先生,在其力作《唐代科学与文学》中成功地运用了历史文化研究的方法,作者把唐代的科学与唐代的文学结合在一起,通过史学与文学的相互渗透和沟通,收集古人在历史记载、文学描写中的有关社会史料,作综合的考察,来研究唐代士人的生活道路、思维方式和心理状态,并努力重现当时部分的时代风貌和社会*俗,以作为文化史研究的素材。这一研究成果,为人们深入了解和认识唐代文学现象提供了极为丰富

      生动的参照。这种方法看起来好像与传统的综合研究相似,其实有本质的区别,即不再是机械地罗列影响文学发展的政治、经济、制度、哲学思潮等各种因素,而是将多种因素融为一体,找出其内在的深层联系,使历史文化背景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让某一具体历史时期的文学在文化的整体及其运动中得到真实全面的呈现。

      再如比较研究。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不仅是欣赏的重要方法,也是研究的重要方法。

      比较可以有多种类型,大多在不同作家的同类作品中进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作品立意的高低。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与白居易的《新制布裘》都表现了对民生疾苦的关心。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新制布裘》

      桂布白似雪,吴绵软於云。布重绵且厚,为裘有馀温。谁知严冬月,支体暖如春。中夕忽有念,抚裘起逡巡。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安得万里裘,盖里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後诗正与杜子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曰"安得广夏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同。

      从立意着眼,有人认为杜甫用心更好,有人认为白居易更难得。应该看到,从各自的处境来看,用意都是好的,但杜甫诗中的“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表白,立意更高;

      二是作品艺术的高下。如陶渊明《问来使》与王安石《道人北山来》、王维的《杂诗》三诗立意相似,写法相似,王维只有四句,其他两首诗较长,不如王维诗精炼。

      《问来使》陶渊明

    [阅读全文]...

2022-07-01 15:59:03
  • 古代描写风的古诗

  • 古代
  •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

      烛残漏断频欹枕,起坐不能*。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

      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

      春风何处好?别殿饶芳草。

      苒嫋转鸾旗,萎蕤吹雉葆。

      扬芳历九门,澹荡入兰荪。

      争奈白团扇,时时偷主恩。

      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

      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

      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

      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

      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阅读全文]...

2022-07-02 11:12:35
古代文人济南的古诗 - 句子
古代文人济南的古诗 - 语录
古代文人济南的古诗 - 说说
古代文人济南的古诗 - 名言
古代文人济南的古诗 - 诗词
古代文人济南的古诗 - 祝福
古代文人济南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