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俗对联古诗文典故传说

关于春节的*俗对联古诗文典故传说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春节的*俗对联古诗文典故传说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春节的*俗对联古诗文典故传说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春节的*俗对联古诗文典故传说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2k+) 语录(27) 说说(88) 名言(2) 诗词(2k+) 祝福(32) 心语(7k+)

  • 关于春节的古诗与*俗

  • 春节,放假
  • 关于春节的古诗与*俗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春节的古诗与*俗,欢迎大家分享。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是北宋大政治家王安石写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咏春节的《元日》诗。春节是我国汉族传统节日中影响最大、最隆重的节日。传说四千多年前,我国已开始有欢度新春的活动。

      以“春节”来称农历元旦是辛亥革命以后的事。几千年来,我国历法一直采用农历(阴历),辛亥革命后改用公历(阳历),因此出现了两种“年”和两个“元旦”。为了区分农历和公历两个“元旦”,又因为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在农历年前后,所以就把农历年称作“春节”,意味着冬去春来。春节的种种*俗,表达着人们祈求国泰民安、生活幸福的心愿。

      祭灶

      除尘

      我国春节一般从腊月二十三“祭灶”(又叫“小年”)开始,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止。从“小年”到“除夕”,叫“迎春日”。民间从“小年”开始,就拉开了春节的序幕。

      “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扫尘土。”春节搞卫生用的扫帚、簸箕、鸡毛掸子都要用新的,以图吉利。“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传说春节前洗澡理发,有消灾去病之功效,因此从祭灶到除夕,澡堂子、理发店熙熙攘攘门庭若市。农村还要杀猪宰羊,欢庆新春佳节。

      除夕夜俗称“年三十”,是一年中最隆重的夜晚。是日庭院房舍打扫得干干净净,春联、年画、门神都粘贴整齐,门前高挂红灯,家家要蒸年糕。男女老少里里外外都换上新衣,妇女儿童更要精心打扮。过去年轻妇女头上戴着红绒福字和各式鲜艳的绢花,老太太们头上也插朵红石榴花,人人盛饰,个个艳装,好一派节日景象。

      除夕之夜,家人团聚,拜家庙、祭祖宗、吃团圆饭。亲朋邻里互相拜贺,谓之“辞岁”。全家包饺子,做年饭,玩牌,饮酒,谈古论今,彻夜不眠谓之“守岁”。儿童更是放鞭炮、抖空竹,欢呼雀跃,闹个不休。庭院遍撒芝麻秸秆,人行其上谓之“踩岁”。烧松柏枝谓之“驱岁”。岁与祟谐音,踩岁,驱岁,是为了驱鬼祟,祛不祥。

      正月初一俗称过年。守岁的人盼到子时到来,就宣告新的一年开始了。“三元”之时,即“岁之元,月之元,日之元”,是春节活动的高潮。零点钟声一响,鞭炮齐鸣,花灯竞放,烧纸焚香,送玉皇大帝回天宫,迎诸神和灶王回人间。祭祖后吃饺子。元旦子时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

      春联,是楹联的一种,是我国人民新春期间,书写张贴于门上的两句对偶形式的庆贺文字,故又名“对联”“对子”或“春帖”。其特点,对仗工整,*仄协律。它是古典诗、词、曲的发展,具有很高的文学性和审美意义。新春贴春联,早已是中华民族特有的风俗。它源远流长,影响很广,不仅受到国内人民的喜爱,而且在日本、朝鲜以及东南亚各国也颇受欢迎。

      春联的前身叫“桃符”,写春联叫“题桃符”。

      据记载,春联始于成都。五代十国时期,后蜀主孟昶写的对联,现在公认是第一幅春联。联文是“新春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孟昶写联句,原本是表示吉祥之意。谁知就是在这新的一年刚开始时(公元965年),宋太祖赵匡胤统一后蜀,俘虏了孟昶等,并派遣吕余庆做成都的地方官。同时宋太祖把自己的生日称为“长春节”。孟昶的春联仿佛是未卜先知的谶语,成了亡国的先兆。在相信图谶和迷信的古代,这种巧合,产生了神秘而巨大的影响。人们便认为贴春联可以祈祷。于是文人墨客竞相效法。他们贴出吉祥如意的美好词句,希望在新的一年也能如愿以偿,于是相沿成*,天下流行。

      从孟昶作春联开始,又经历了宋、元等朝代,桃木板渐为纸张(黄色纸或红色纸)所代替,但人们还称呼它为“桃符”。苏东坡诗云:“老去怕看新日历,退归还拟旧桃符”,可以为证。

      《挂年画》

      兰荷菊梅开满墙,满屋似闻花芬芳。

      引来燕雀檐前闹,直冲屋里抖翅膀。

      这首吟年画的诗,描绘了春节将至,家家户户挂年画的喜庆气氛。

      年画,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由于每逢春节之际张贴,故称年画。年画的历史悠久,最早出现的是“门画”,俗称“门神画”,是由古代人“驱凶避邪”的祈年活动演变而来的。正式称年画,始于清代的光绪年间。

      《春灯谜》

      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

      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

      这是《红楼梦》第二十二回中的一则灯谜,谜底即爆竹。新春时节,爆竹声声,震耳欲聋,是我国古老的民间*俗。

      燃放爆竹的记载,最早见于《诗经·庭燎》。其诗曰:“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君子至止,鸾声将将。”“庭燎”是庭院里点燃的火烛,古代的烛,用的是麻竹或苇竿,一烧起来,竿内的'空气膨胀,发生噼噼啪啪的响声,“鸾声将将”就是描写这些竹竿爆裂发出的声音。一直到唐代,古代人用的都是这种名副其实的“爆竹”。唐代诗人来鹄的《早春》诗还有这方面的描写:“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爆竿”也就是“爆竹”。

      《正月十五夜灯》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唐代张祜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唐时热闹而富有色彩的灯节活动。

      传说这个节日最早是在开春为了求得蚕丝丰收而于此日祭祀“地神”的。后来因汉代人迷信“太乙天神”,从正月十五日黄昏开始,通夜在灯火中祭祀,因而逐渐形成了这天夜里张灯的*俗。古代人把正月十五日的灯节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又称“元宵节”。

      《诗曰》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

      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清代诗人李调元的这首诗,生动地再现了两百多年前的元宵节实况。

      元宵节吃元宵,意在祝全家团圆和睦,并借以表达在新的一年中康乐幸福的心愿。

      《打灯谜》

      一时欢乐一时愁,想起千般不对头。

      如若想得千般到,自解忧来自解愁。

      猜灯谜,这首诗就是一个谜语,它的谜底正是“猜谜”。谜灯,是一种文字联想的游戏,它给节日带来欢乐。每逢元宵佳节,人们制成谜条悬灯贴挂,前来猜谜的人络绎不绝,热闹非凡。

    [阅读全文]...

2022-01-08 00:46:26
  • 古诗文经典传承

  • 经典,传承,古诗文
  • 古诗文经典传承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文经典传承,欢迎大家分享。

      同州端午

      唐代:殷尧藩

      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

      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

      唐代:杜甫

      步屟随春风,村村自花柳。

      田翁逼社日,邀我尝春酒。

      酒酣夸新尹,畜眼未见有。

      回头指大男,渠是弓弩手。

      名在飞骑籍,长番岁时久。

      前日放营农,辛苦救衰朽。

      差科死则已,誓不举家走。

      今年大作社,拾遗能住否。

      叫妇开大瓶,盆中为吾取。

      感此气扬扬,须知风化首。

      语多虽杂乱,说尹终在口。

      朝来偶然出,自卯将及酉。

      久客惜人情,如何拒邻叟。

      高声索果栗,欲起时被肘。

      指挥过无礼,未觉村野丑。

      月出遮我留,仍嗔问升斗。

      贺新郎·三山雨中游西湖

      宋代:辛弃疾

      三山雨中游西湖有怀赵丞相经始

      翠浪吞*野。挽天河谁来照影,卧龙山下。烟雨偏宜晴更好,约略西施未嫁。待细把江山图画。千顷光中堆滟滪,似扁舟欲下瞿塘马。中有句,浩难写。

      诗人例入西湖社。记风流重来手种,绿阴成也。陌上游人夸故国,十里水晶台榭。更复道横空清夜。粉黛中洲歌妙曲,问当年鱼鸟无存者。堂上燕,又长夏。

      野老

      唐代:杜甫

      野老篱前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

      渔人网集澄潭下,贾客船随返照来。

      长路关心悲剑阁,片云何意傍琴台。

      王师未报收东郡,城阙秋生画角哀。

      洗兵马

      唐代:杜甫

      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

      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

      祗残邺城不日得,独任朔方无限功。

      京师皆骑汗血马,回纥喂肉葡萄宫。

      已喜皇威清海岱,常思仙仗过崆峒。

      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

      成王功大心转小,郭相谋深古来少。

      司徒清鉴悬明镜,尚书气与秋天杳。

      二三豪俊为时出,整顿乾坤济时了。

      东走无复忆鲈鱼,南飞觉有安巢鸟。

      青春复随冠冕入,紫禁正耐烟花绕。

      鹤禁通宵凤辇备,鸡鸣问寝龙楼晓。

      攀龙附凤势莫当,天下尽化为侯王。

      汝等岂知蒙帝力,时来不得夸身强。

    [阅读全文]...

2022-05-23 05:54:18
  • 春节的古诗文欣赏

  • 春节,古诗文
  •   【篇一:《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

      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

      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分尝胜利茶。

      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

      陪都歌舞迎佳节,遥视延安景物华。

      【篇二:《元日》】

      (宋)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篇三:《玉楼春·己卯岁元日》】

      毛滂(宋)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酴酥沈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祗与东君偏故旧。

      【篇四:《田家元日》】

      (唐)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篇五:《岁除夜会乐城张少府宅》】

      孟浩然(唐)

      畴昔通家好,相知无间然。

      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

      旧曲梅花唱,新正柏酒传。

      客行随处乐,不见度年年。

      【篇六:《迎春歌》】

      袁宏道(明)

      东风吹暖娄江树,三衢九陌凝烟雾。

      白马如龙破雪飞,犊车辗水穿香度。

      绕吹拍拍走烟尘,炫服靓装十万人。

      额罗鲜明扮彩胜,社歌缭绕簇芒神。

      绯衣金带衣如斗,前列长宫后太守。

      乌纱新缕汉宫花,青奴跪进屠苏酒。

      采莲盘上玉作幢,歌童毛女白双双。

      梨园旧乐三千部,苏州新谱十三腔。

      假面胡头跳如虎,窄衫绣裤槌大鼓。

      金蟒纩身神鬼妆,白衣合掌观音舞。

      观者如山锦相属,杂沓谁分丝与肉。

      一路香风吹笑声,千里红纱遮醉玉。

      青莲衫子藕荷裳,透额裳髻淡淡妆。

      拾得青条夸姊妹,袖来瓜子掷儿郎。

      急管繁弦又一时,千门杨柳破青枝。

    [春节的文欣赏]

    [阅读全文]...

2022-06-14 22:16:20
  • 春节传统*俗

  • 春节,放假
  • 春节传统*俗

      春节是我们*农历的新年,所以过年对我们*人而言非常重要的!但你们知道春节传统*俗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春节传统*俗,欢迎阅读!

      过年了!过年了!家家户户忙着贴春联,剃头发,做年夜饭??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而且“规矩”太多了!有些*俗还很怪,无奈之下,我就去问正在贴春联的妈妈。

      我看见妈妈将“福”字倒着贴,我固然知道为什么要倒着贴,将‘福’字倒着贴是一种*俗,‘福’倒贴说明‘福’倒(到)了!但我仍然问道:“过年有什么*俗和规矩啊?”妈妈停下手中的活,耐心地给我谈起来。

      原来,以前过年还有一种放鞭炮的*俗,来源于“年兽”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只“年兽”,长期居住深海底,到了除夕就跃出海面到处作恶。有一年一个老人用放炮,穿红衣,贴红春联的方法驱赶走“年兽”,这才得以*静,此后这个方法就流传开来。但是现在广州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所以我们就不再进行这个活动了。

      除夕这一天对我国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天晚上,我们全家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年饭。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 ,全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鸡、鹅、烧肉等等,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热气腾腾,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喻意“年年有余”。最后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

      今天我的收获太大了,知道了很多过年*俗的知识,不过我觉得有点迷信,但这又仿佛是一种乐趣,只要快乐就好,何必迷信不迷信?更何况这是传统的*俗,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啊!

      办年货

      采购过年所需的物品,例如食品、礼物、衣服、装饰品的过程,称为办年货。

      父母应该尽量安排时间和孩子一起办年货。首先为过春节要买的衣服、食物、装饰等物品做一个计划,让孩子对过年有期盼心理,同时让孩子明白他是家庭一员,应该参与家庭的各种活动。

      其次,在购买时孩子可接触社会,认识各种东西,知道不同的购买地点和购买方式,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也理解了消费这一社会行为。

      扫尘

      民谚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北方叫扫房,南方叫掸尘。室内屋外,房前屋后,彻底进行打扫衣被用具洗刷一新,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地迎新春。

      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他会感到自己作为家庭一员的价值,增强家庭意识和责任感;还会从中体验到父母劳动的辛苦。

      贴春联

      春联是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桃符”演变而来的。朱元璋曾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须写春联一副,以缀新年”。此后,春联得以推广。

      父母可带着孩子去选购春联,让孩子得到诗文雅兴的熏陶,感受中华文明的高妙。也可以和孩子一起欣赏现场写春联,让他体会到汉字的工整与字词的构成奥妙。

      倒贴福字

      春节贴“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带着孩子去选购福字,让孩子将福字贴到门上,告诉孩子为什么要将福字倒着贴,让孩子在感受春节气息的同时又了解语言的妙用。

      贴年画

      以前,每逢过农历新年时差不多每家都会买几张年画贴在大门上,从大门到厅房,贴满了各种花花绿绿、象征吉祥富贵的年画,让新春充满欢乐热闹的气氛。

      让孩子在各种题材的年画中学会审美,了解地域文化,而且年画也是一种不错的看图识字的读物。此外,还可以将贴年画演变成家里的环境布置,带着孩子一起剪窗花、做灯笼、插花,可以各人提出自己的创意,让孩子在宽松、民主的家庭气氛中展示自己的本领。

      压岁钱

      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赠予,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悄悄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在过年时家长应坚持给压岁钱的传统,并且将孩子的压岁钱存在一个专属他的账户里,告诉孩子这是他的,爸爸妈妈代为保管,存起来会有利息,以后需要用钱时可以从这里支取,让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和金钱观。

      吃年夜饭

      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

      借全家聚会的机会,可以将*时很少见面的亲戚介绍给孩子认识,让孩子感受合家团圆的气氛,同时熟悉家里的亲戚朋友,在*时生活中也不会因别人冒充亲戚而被骗。

      放爆竹

      春节燃放爆竹之俗始于汉代。古时放爆竹,是用竹子放进火内燃烧,由于竹内空气受热膨胀,便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以此避邪驱鬼,企盼来年吉祥幸福。到了唐宋以后,则有了用火药制成的鞭炮。

      父母可以事先买好安全性高的爆竹,除夕夜带着孩子到空旷的地方玩,也可以让孩子燃放安全的小烟花,在五光十色中一起感受春节的乐趣,当然也可以教孩子烟火产生的原理以及安全用火的常识。

      守岁

      古时候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则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允许孩子在除夕夜晚一点睡觉,让他和家人一起守岁,让孩子从心里领悟“辞旧迎新”的概念,懂得新的一年来了,应该振奋精神、健康快乐地成长。

      穿新衫

      旧时,小孩*时禁忌穿鲜艳衣服,正月初一却是例外,有的在红衣外罩网衣,佩戴虎爪,有的人家还在小孩的腰带上挂上小刀剑、贝壳、木刻或铜刻的八卦,是“抵御邪恶”的意思。

      现在给孩子买新衣服是稀松*常的事,但我们还是建议为孩子特地准备一套过年穿的新衣,让孩子感受*年的气氛,了解古老的民俗,懂得以前人们生活的艰辛。也可以借此机会将过时的衣服捐出去做慈善,让孩子学会帮助他人,培养爱心。

      拜年

      拜年*俗最早流行于明朝京都。朝官往来,不管认识与否都要互拜,百姓则各拜亲友。清代时兴在春节时送“拜盒”,即将贺年帖放在精致美观的饰盒里送给亲友。今日则是走家串户、登门拜年、互致问候。

      在过年前带着孩子自己动手准备一些小礼物,激发孩子对拜年的兴趣,同时也训练孩子的动手能力。带着孩子去拜年,让孩子亲手把自己做的礼物送给长辈、小朋友,孩子在体会拜年乐趣的同时,学会尊老爱幼,并从中明白“礼轻情意重”、“礼尚往来”等道理。

      春节是*隆重的传统节日,各地还有许多特色的民间*俗,只要做有心的父母,您就可以带着孩子过一个有意义的春节,并且利用各种*俗教会孩子更多的道理,让他学会更多的本领。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每到春节,人们包饺子、放鞭炮,辞旧迎新。今年,我和父母回老家过年,看到了许多有趣的*俗。

      农历除夕的早上,我们从宾馆来到了老家。一进门,我就看见大伯站在桌子旁边写对联。只见桌子上摆着许多东西:墨水、一卷卷红纸,地上也摆着许多刚写好的对联。全部对联写好后,大伯要开始贴对联了。他没有撕旧对联,而是直接在原来的旧对联上刷一层浆糊,然后找一副合适的对联贴上去。总共花了半个多小时,将堂屋、卧室、厨房的门和门上的横梁都贴好了新的对联后,才算大功告成。与此同时,奶奶在厨房里准备午餐和祭祀时需要用到的鸡、鸭、蔬菜。

      大约下午两点钟左右,我和其他小朋友在家里玩,大人们上山去上坟、烧纸钱、磕头,表达对祖宗的思念。大人们下山后,就准备着到傍晚时在家里祭祖。祭祖的`方式非常特别。首先,爷爷点燃两根蜡烛,摆在桌前的案子上。奶奶端上来三道荤菜、三道素菜放在桌子上,并在桌子上摆放了十个小酒杯和十副筷子,再在这张正方形的桌子四周摆上四条板凳。这时,爷爷点燃了一长串鞭炮,说是请祖宗回家过年。这时,仪式正式开始。爷爷向酒杯里倒入三分之一的酒,然后跪在桌子前面磕头,接着是奶奶、大伯、爸爸、妈妈依次磕头。过了一会儿,爷爷再斟酒,酒过三巡之后,爷爷又把酒倒回酒壶里,再往酒杯里盛一点米饭。又过了一会儿,人们又按照从长到幼的顺序在桌子后面向祖先磕头。之后,爷爷又放了一串鞭炮送别祖宗。鞭炮放完后,奶奶才把饭菜撤掉,祭祖仪式就结束了。

      到了晚上,我们吃过晚饭,坐在电视机旁等待着收看春节联欢晚会。这时,外面鞭炮声不断,给节日增添了浓浓的气氛,既喜庆又热闹。我实在太累了,没有看多久,就睡着了。

      就这样,在鞭炮声中,在人们的欢笑声中,我们迎来了新的一年!

      春节的来历: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人所独有的节日。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客家人的传说)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阅读全文]...

2022-01-22 21:11:02
  • 春节传统的*俗

  • 春节,传统,放假
  • 春节传统的*俗

      春节是*民间最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是集祈福攘灾、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春节传统的*俗,欢迎大家分享。

      爆竹

      *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俗仍然盛行。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阅读全文]...

2022-03-25 14:12:27
  • 春节传统*俗

  • 春节,节日
  • 春节传统*俗

      春节是*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春节传统*俗,希望有所帮助!

      祭灶神

      祭灶,是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就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传说到了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便要升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一年的善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百姓供上红烛、糖瓜,以隆重的礼节送灶神上天,祈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如今,农村很多地区还沿袭这种风俗。

      祭祖

      华人过节总不会忘记死去的先人,春节也不例外。供奉食物或鲜花以表心意,是我国华人普遍采用的仪式,祭祖的形式或许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纪念祖先的意义却是相同的。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俗起于宋代,在明代那时候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

      *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拜年

      拜年啦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俗仍然盛行。

      压岁钱

      除夕守岁之时,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也叫压胜钱。因为“岁”与“祟”谐音,长辈们希望压岁钱能驱邪免灾,保佑孩子**安安。压岁钱寄托着长辈对晚辈的殷切希望和深情关爱,因此,同学们不要相互攀比压岁钱的数量,而应该注重它的情感价值。同时,要合理使用压岁钱,把它用在学*上或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逛庙会

      逛庙会,是大多数*人的春节情结,更是不可或缺的年俗。春节庙会最早是民间的宗教仪式,庙会之时,通常由僧人、道士做“法事”或“道场”以祭祀神佛,人们也要进香朝拜、许愿、还愿、求福。庙会期间,也少不了商贩叫卖、民间艺术表演。庙会上有许多历史悠久深受老百姓喜爱的传统项目,比如,舞狮、舞龙、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等。

      观社火

      除了庙会,民间自演自娱的社火也是历史悠久的年节娱乐活动。社火源于古老的土地神与火神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在以农业文化著称的*,土地是人们的立足之本,它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火,是人们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远古人们凭着原始思维认为火也有“灵”,并视之为具有特殊含义的神物加以崇拜,于是形成了尚火观念。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随着社会的发展,祭祀社火的仪式逐渐成为规模盛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间娱乐活动。

      *结

      *结又称盘长结,每一个结都是从头到尾用一根红绳编结而成。*结发源于远古时期,当时还没有文字,人们为了记住某些事情,在一根绳上盘上不同的结以示记忆,这就是“结绳记事”。当时,人们用这种方法除了记住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事情之外,还是年轻人用于表达爱情的物品。作为一种装饰艺术品,*结给人以纯朴、吉祥的印象。它内含浓郁的民族乡土气息,外形又很雅致,既体现远古时代的神秘,又体现*人的灵秀。因此,它很快成为人们在春节期间室内悬挂,或互相赠送的物件。优美的造型、古色古香的韵味给传统佳节增添祥和、吉利的气氛。

    [阅读全文]...

2022-01-18 11:39:46
  • 春节贴春联的*俗及寓意介绍

  • 春节
  • 春节贴春联的*俗及寓意介绍

      在快速变化和不断变革的今天,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春联吧,贴春联,是*民间庆祝春节的第一件事情。那么什么样的春联才更具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春节贴春联的*俗及寓意介绍,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春节贴春联是什么寓意

      春联俗称“门对”、“春贴”、“对联”、“对子”,雅称“楹联”。中华传统民俗文化。喜庆的大红春联是对联的一种,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联。春联的来源其一是桃符。最初人们用以避邪,画门神像木刻**形挂在门旁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为春节增添喜气的气氛。春联都是红底黑字或者红底金字,加之各种纹饰,符合新春的喜庆和欢乐,为春节增添了喜庆的气氛。

      表达美好的祝愿和愿景。春联中的纹饰,如鱼,寓意年年有余;美好的语言,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等美好的祝福语表达了人们对来年的美好渴望。

      民间说法有避凶免难的作用 。这一说法来源于“年兽”的传说,据说年兽怕红,于是每年除夕家家户户贴对联,就是为了驱除年兽,因此贴对联的*俗流传至今,表达了人们避凶免难的愿望。

      2、春节贴春联的由来

      春联一开始不叫“春联”,而叫“桃符”。据说贴桃符的起源很早,当时贴“桃符”是为了用来驱除妖魔鬼怪。传说,古代有一种极其凶残的怪兽,经常作恶,危害百姓,却又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降住它。后来,有两位专门除妖的神仙,他们用桃枝降住了怪兽。于是,民间便传出,直呼偶在门上挂上刻有两位神仙名字的桃枝,妖魔鬼怪便不敢靠前。后来,这样的桃枝被称为“桃符”,“桃符”便流行下来了。

      在五代十国时期,桃符演变成了春联。据记载,当时后蜀主孟昶让张逊在桃木上题词,他写完之后,孟昶觉得不对仗,便又写道:“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是*第一幅春联,而在当时还被成为桃符。后来纸张的出现,桃木换成了红纸。春联真正的出现是在明朝朱元璋时期,当时,朱元璋要求家家户户贴春联,于是大街小巷处处贴满了春联。

      3、春节贴春联的*俗

      年关将至,有着许许多多的过年*俗。贴春联就是其中之一。喜庆的大红春联是对联的一种,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联。春联的来源其一是桃符。最初人们用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木刻人形应挂在门旁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

      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春联俗称“门对”、“春贴”、“对联”、“对子”,雅称“楹联”。

      4、春节贴春联的传说

      相传在*古代神话中的《山海经》里,有一个鬼域的`世界,中间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

      于是汉族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良好心愿。

      5、春联的贴法是怎样的

      贴春联比较通用的方法即*仄法,一般的春联用*仄来分上下联是不会出错的,*声(国字注音第一、二声)在左边,声包括上声、去声(国字注音第三、四声)在右边。例如天增岁月人增寿(右),春满乾坤福满堂(左)。当然记得还要结合下面的几点来具体的分析,以免闹出笑话。

      上下同仄收尾,如春联“一顺百顺事事顺,千好万好年年好”,把握语境才能区分上下联。

      上下同*收尾,如春联“岸上麻叶,伸绿掌要啥。池中莲藕,握红拳打谁”,弄明白语序才能区分上下联三,上*下仄收尾春联“妹妹我思之,哥哥你错了”,弄明白联语逻辑关系才能区分上下联。

      上仄下*收尾春联“祖国山河壮,神州景物新”,这是上仄下*收尾对联,但这种对联区分上下联不能单靠*仄。

      最后,贴春联还要找准春联和横额(横批)的关系,可千万不能牛头对马嘴哦。

      扩展:过年时怎么贴春联?

      1、上下联

      从*仄上区分,上联的最后一个字为仄声(现代汉语中的三声和四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为*声(一声和二声),如“岁”为仄声,“新”为*声。从意境上区分,下联的意境一般比上联的意境深刻远大一些,如“雄鸡辞旧岁,灵犬迎新春”,迎新春就比辞旧岁的意境深刻些。区分上下联另外一个方便的区分点就是时间,或者因果联系。

      比如辞旧之后才能迎新,这个在很多对联里都非常常见:风送莺歌辞旧岁,雪伴梅香迎新春。比如今年是马年所以上联可以描写蛇年,下联就可以描写马年。比如:上联:无须添足蛇归洞。下联:不待扬鞭马奋蹄。

      2、贴横批

      古人书写顺序是从右至左,现在很多横批人已经不按过去的书写方式了,也有从左向右书写的。所以,主要看横联。从面对大门的方向看:如果正规的话应该按照古代的写法!即从右往左书写!

      3、上下联

      贴对联的位置,面对大门右手边贴上联,左手边贴下联,这是最传统的贴法。当然这里也说一个特例,对联的横批也指示了对联的方向:横批从左往右写,上联就贴在左手侧。横批从右往左写,上联就在右手侧。(因为汉字书写放心指示了阅读方向)但是一般会采用传统的右边贴上联。

      4、怎么贴

      现在贴在大门上的春联一般称为门联,贴在里门(二门)上的称为重门联。很多家庭现在都安装了防盗门,此时张贴对联直接把上下联挂在防盗门上即可,如果贴在周边的墙上,反而显得不够工整。

    [阅读全文]...

2022-07-03 02:41:01
  • *春节*俗

  • 春节
  • *春节*俗(通用11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关于小年这个节日的相关知识,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小年有什么传统风俗相关内容,欢迎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春节是春天第一个节日,*俗也很多,比如:写福字、画兔爷、投剑、刻板年画、顶羽毛、篝火晚会、放鞭炮……妈妈为了让我了解春节*俗,带我去了一家酒店,酒店里有庙会,这里的庙会让我了解更多的春节*俗。

      庙会在大堂举行,我和爸爸来到第一桌,一位阿姨给我了一个卡片说道:“上面有8个项目,每个项目盖一个章,集满8个章就可以抽一次奖。”

      首先我去写福字,阿姨给了我一张红色正方形的纸,拿到纸后我又高兴又害怕,高兴是因为我学过书法,害怕是因为我怕我写不好。但是最后还是写好了。写福字就是让家里**安安,幸福美满。

      然后去了刻板年画,有好多小朋友都在玩大老虎,我也玩的是大老虎。这个就是在一个带有图案的木板上涂上红色颜料,用纸盖上,拿蘑菇状的木头把图案刻出来,把纸翻过来,就是刻板年画。

      又去了北京小吃,北京小吃就是猜北京著名的小吃。这是其它小朋友和我一起猜的,我猜对了:撒子、麻花、麻团、驴打滚和窝窝头。

      接着去了顶羽毛,我认为顶羽毛就是把羽毛立在手里3秒钟,阿姨却说要立在手里10秒钟,我玩了好几次才坚持住呢!顶羽毛太难了!

      我还去了投剑,这个要把剑投在一个青铜做的花瓶里,这花瓶高约30厘米,长约8厘米。一开始我投不进去。爸爸给做了示范我才知道我哪里错了,然后我又试了试果然投进去了。

      又去了贴鼻子,贴鼻子就是把一个圆片片贴到小狗的鼻子上,还要闭着眼睛。这个项目太简单了我一下就贴上了!

      最后我去画兔爷,有好多好多人都在画兔爷,样子也不一样,有的花花绿绿,有的整整齐齐。我画的兔爷是由红、黄、蓝、绿、白和黑组成的。虽然我的兔爷不好看,但我还是很喜欢。

      我和爸爸去了一个小棚子里做花灯,我的花灯是由13根棍子,4张带图案的纸、一个铁条、一个灯泡、8个三角套、一条线和一条挂链组成。我的花灯是四四方方的很好看。

      晚上,大家围着火跳起舞来。要放鞭炮了,几位大汉拿走火把向挂满鞭炮的架子扔去,霎时,架子上好像出现了许多金光闪闪的凤凰,美丽极了。这真是一场壮观的景象呀!

      这些*俗代表以前人们过春节要干什么,也代表人们把春节重要的*俗留传下来,所以我们也要把这些*俗留传下去。

      春节,*人最重要的节日,千百年来,人们在庆祝新年到来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风俗文化,尽管现今人们仍是一如既往在过年的时候回家乡与亲人团聚,但年味越来越淡也是个现实问题。怎样才算纯正的“过年”呢?我们的祖宗们有怎样的传统*俗?

      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传说这日是“灶王爷上天”之日。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这日是约定俗成的扫除日。

      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传说玉帝会下界查访,吃豆腐渣以表清苦。

      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人们只在一年一度的年节中才能吃到肉。

      腊月二十七,宰年鸡、赶大集,春节所需物品都在置办之中。

      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后被红纸代替。

      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对于祖先的崇拜,在我国由来已久。

      大年三十,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大年初一,金鸡报晓。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压住邪祟。

      大年初二,金吠报春。亲眷人家去拜年,东家留吃饭、西家排酒筵。

      大年初三,肥猪拱门。女婿看望老丈人、媳妇回娘家,礼物带双数。

      大年初四,三羊开泰。灶王爷要查户口,恭迎灶神*间。

      大年初五,艮牛耕春。五路接财神,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通。

      大年初六,马到成功。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

      大年初七,人寿年丰。摊煎饼吃七宝羹,安顿身心,休养生息。

      大年初八,放生祈福。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一寸光阴一寸金。

      大年初九,玉皇天诞。是主宰宇宙最高的神,人们都会举行祭典以表庆贺。

      大年初十,祭石感恩。有天还有地,人畜房米麦百谷都生地。

      正月十一,祭奉紫姑。深受压迫的女性,把她奉为弱女子的保护神。

      正月十二,搭建灯棚。元宵节将*,开始做元宵赏灯的准备工作。

      正月十三,灶下点灯。预放元宵,自十三日起,巷陌桥道,皆编竹张灯。

      正月十四,临水娘娘诞辰,又称“顺天圣母”。是拯救难产妇女的神仙。

      正月十五,夜照田蚕。观颜色判断一年的丰歉,后演化为元宵节观灯。

      郊县农家过年较之都市别有风情。晋阳一带,除夕要垒旺火、捆旺草,门上插柏叶。旺火用炭块垒成塔状,子夜钟声响过,点燃旺火,通村照亮,象征日子过得“旺火”。年初一,有吃煮南瓜的风俗。谓“吃翻身瓜”。在年终时,用小米煮熟,盛在碗内,用以祭祀祖先,俗称“隔年捞饭”。初五洒扫庭院,清理垃圾,俗称“扫穷上”。

      在古交山区,春节期间的活动最为丰富。于除夕夜张挂祖先神幛,族内各户均要送供品一份,当年内生男孩之家要供鸡一只,生女孩之家要供酒一壶。初三上午,全族相聚共祭祖先,晚辈给长辈叩头,俗称“盘辈数”,然后欢聚一堂,食用供品。下午,送神幛于村口,面向祖茔,焚香叩头,鸣放爆竹,俗谓“送神’”。

      “隔年捞饭”之俗与晋阳多有不同,年终日用小米半碗煮熟,捞在碗内,上摆核桃一枚,供于皂君神位,一直到过了二月初二,方倒出晒干,搅在粪内,俗言可以虫灾。正月初五为“送穷日”。

      于初四下午清扫室内庭院,五日拂晓将脏士送到村外,烧香三柱,鸣放爆竹,表示送走穷气。这一日的饭食为蒸莜面或蒸馒头,俗谓“馏穷气”。正月初十清晨,在院内供献莜麦面制成的谷穗状食品,焚香敬纸,燃放爆竹,祷告天地,祈求五谷丰登。一些地方则须先称好五谷各一份,以纸包好,同时供于院内。供后复称,如某种粮食份量增加,俗谓是年收成最好。这一风俗事象,俗称“接籽头”或“抢籽头”。

      到正月十五,除进行灯节活动外,还有送瘟神的*俗。各村在五道庙或十字路供瘟神牌位,垒塔塔火,供以油面与馒头。活动开始,敲锣打鼓,抬一筐箩逐户收集一把五谷粮食,从衣服上撕一条布或棉絮与按每户人数剪的纸人,置于瘟神牌位前。下午,将牌位及收集的物品送到村外,烧香放鞭炮,以火燃烧,意谓送走瘟神,人畜*安,百病不生。

      正月二十五添仓节时,俗用谷面或软米面捏成仓官爷、谷囤、粮仓及各种家畜家禽形状的灯若干盏,内包煮熟的红枣豆子,灯芯用细谷梗裹棉花制成。

      入夜,灯内注油,将粮仓灯放在存粮处,牛灯放在牛圈窗台,鸡灯放在炕头,狗灯放在门上边,猫灯放在墙角等,一一点燃。仓官爷灯高五寸许,头戴红缨帽,左手执簸箕,右手拿斗,骑着马,马身上驮若干口袋。将仓官爷灯放置碗内,飘浮在水瓮内。放时要念:“仓官爷爷饮马来,银钱粮食(或麻子、黑豆)驮着来,麻子炸了油,黑豆喂了牛。”以此乞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1、北方人过年吃饺子

      我国北方人春节第一餐吃饺子,饺子颇似元宝,寓有进宝之意。饺子中有的馅里放糖,用意是吃了新年日子甜美;有的馅里放花生(称长生果),用意是吃了人可长寿;有一个饺子馅中放一枚制钱,用意是谁吃到了就“财运亨通”。新年里面条和饺子同煮,叫做“金丝穿元宝”。新年饮食都要取吉利的用语。各地饺子的做法和食法不同,北京的清水煮饺,东北的老边饺子,江南的水煎饺,玉润玲珑,馅鲜味美。

      2、重庆人过年吃扣肉

      重庆人过年“扣肉”“灌海椒”不可少,为了准备好这顿年夜饭,一些必不可少的传统主菜不提前十天半月准备是不行的。其中最主要的当数“扣肉”和“灌海椒”。“扣肉”看似简单,但要做到真正肥而不腻、嫩滑爽口,是要下一番工夫的;“灌海椒”则是把糯米面拌上佐料后填入一个个掏空的海椒中,然后放入咸菜罐子里封存半个月。到了除夕,拿出来用油一炸就可以上桌了。

      3、广东春节赠橘子的*俗

      在广东的海丰,小辈给长辈拜年时要以叩头作揖贺年,而长辈就用红纸包着钱或拿柑橘赏给小辈。与*各地的风俗一样,小辈向长辈拜年是向长辈致敬,长辈自然要犒赏小辈。至于用什么食物赠给小辈,自然是要选择孩子爱吃并且有吉利意义的物品,于是,橘子便被选为这种有特殊意义的食品了。

    [阅读全文]...

2022-06-16 12:21:24
  • 广东的春节传统*俗

  • 春节
  • 广东的春节传统*俗

      *俗即是*惯。在旧社会,城乡居民禁忌较多,表现在人们行为的各个方面,相沿成*。其中有合理的禁忌,但多带封建迷信色彩。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广东的春节传统*俗,希望大家喜欢。

      春节的意义

      人们说,有海水的地方就有中华儿女,而有中华儿女的地方,就有春节。放眼中华大地,举目五洲四海,每逢春节,礼花绽放,龙舞翻飞,欢声笑语荡漾,春节热闹了*,春节也正走向世界。春节不仅是*人的春节,也是世界的春节。春节首先是个亲人的节日、家庭的节日,而人特别是*人最看重家庭和亲情。*有句老话:“大年三十吃饺子,没有外人”,意思是说一年忙到头的人们,四处漂流的人们,过春节时一般都要回家,父子两代,祖孙三代,甚至四世同堂,敬杯酒,鞠个躬,父慈子孝,母良妻贤,人们在鞭炮声中,在锣鼓声中,在欢笑声中,享受着人间温暖。这种温暖同金钱无关,同权力无关,同势利无关,是骨肉情,阖家欢。同时,春节还是加深人与人之间感情、沟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节日,是团结的节日。不但在亲人之间,即使在互不相识“外人”之间,包括在有些隔阂、有些矛盾的人们之间,春节见面时也会客气一点,会有笑容和宽容。有点理解和关心,一句“恭喜发财”,一句“新春愉快”,谁听了谁高兴。总之,春节是使人和陆相处、欢乐愉快的盛大节日。春节是集中展现传统文化的节日。

      过春节,是对和*、友谊和亲情的检阅和激励,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祝福和祈祷。春节文化是源远流长的*文化、东方文化,受人喜爱,深入人心。如今,春节不但深入*人心,还深入了外国人心。重家庭、重亲情,*人、外国人都一样。在一些有*人的国家和地区,外国人也同*人一起过春节。除了原来的几千万华侨华人和留学人员,还有更多的*人在走出国门,也有更多的外国人来到*。人的进进出出,势必促进文化的进进出出,有“西学东渐”,也有“东学西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东西方互相吸收文化的精华,取长补短,凡是健康的、文明的就是世界欢迎的。文化交流使世界更文明,生活更多彩。春节的魅力是*的魅力、东方的魅力,也是世界文明的魅力。*的春节,是对世界文明的一种贡献,是送给全人类的一份厚礼。

      广东春节的*俗

      1、准备新衣服

      家道富足者,新衣新裤新鞋新袜全身簇新;不富有者,不能购齐新衣着,但至少应有一件新上衣。这一*俗在惠州民间甚为讲究。有些老年人,把去年穿过的旧衣,或作其它用途用过的粗布料,重新拿到染房染一次,自己缝制好一件旁襟衣服,这也称是一件新衣了。此*来由没有很详尽的记载,但和节前的“扫尘”是有联系的,应该是由其衍生而来,同有“祈新岁之安”之意。据惠州民间的说法,过年穿新衣,来年就有好运,不穿新衣,来年就不好了。

      2、洗邋遢

      广东有一句俗语“年廿八,洗邋遢”,意思是这一天全家人要留在家里打扫卫生,迎接新年。这最初是广府人的过年*俗,但已经深刻地影响到了全个广东,大家都有共识,这一天就是打扫卫生,清除一整年的灰尘也就去掉了一整年的坏运气。

      3、洗柚叶澡

      早上摘回柚叶,中午过后家家户户将柚叶放入锅内水中烧开,每人都要洗柚叶热水澡,其意是把污秽、"穷气"、"衰气"洗掉,干干净净进入新的一年。洗过柚叶澡后便换上新衣、新帽、新袜、新鞋,从头到脚焕然一新,换下的脏衣服当天要洗涤干净。因此,洗柚叶水澡含有除旧布新之意。这一风俗已逐年淡化。

      4、贴春联、年画

      大门、小门均贴上大红春联,门楣贴"利是",门板贴门神或"福","大吉"等字。厨房、牛栏、猪圈、鸡栅、厕所等处也要贴上用红纸写有"财丁两旺"、"六畜兴旺"等红纸"桃符"。大厅和卧室、客房均贴上新年画,一派喜气洋洋的欢乐景象。

      5、拜祖先

      腊月三十日早餐后,凡是当年添了男丁的就要派人到祖祠打扫卫生,将祖祠墙壁粉刷一新。午后,陆续有人携礼盒、三牲、炮竹、元宝香烛等祭品前往祖祠拜祭进香。行礼之后,放炮竹,有的放铳。每到大年三十午后,祖祠香火缭绕不断,炮竹声不绝于耳,一直延续到黄昏。这一风俗*年亦已淡化。

      6、吃团年饭

      家家户户的住宅打扮得焕然一新后,除夕将至。于是,主妇们便忙着准备做一年之中最丰盛、最富意义的团年饭。团年饭,顾名思义,是一家在过年时欢聚在一起吃饭,连故去的老祖宗也不忘记的。因此,家家户户做好团年饭之后,首先必须“拜老公”(祭祖宗)。祭祖时,应该将代表祖宗的香炉从神龛上请下来安放在供桌上,然后焚香祷祝,请祖宗用餐。然后长幼依序跪拜,这充分表现出潮人慎终追远、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祭毕,将祭祖用的饭菜重新热过,设大桌于大厅,一家人团团围坚,这是每个家庭大团圆的美好时刻。一家人不论*时天各一方,或者*时有多少疙瘩,这个时候也应该欢声笑语,不能说伤心事或吵闹。

      用过晚餐,家中主妇就忙着收拾饭桌,于是,一场大清扫活动便开始了。这一次清扫不用很讲究,纯粹是为了清洁卫生而已,不像年底的那一场,必须用松枝掇草扫刷。然后便生炉起火,开始准备明天祭神的供品--斋菜。斋菜的种类很多,有芋头做的,有番薯做的,也有的是用枣子做的,有的则是用花生米、芋头与番薯合起来做的。做斋菜的料都应该在下午时就准备完毕,让其晾干。炸斋菜时,等炉火生好的时候,放上一口铁锅,注上大量花生油。等油沸时,用这些料子拌以粉浆往锅里一放,它就在油锅里吱吱地冒气泡。熟时,黄澄澄、香喷喷地格外诱人。这时,家中若有客人,女主人就会献上新炸斋菜一盘,再泡上香醇的工夫茶,让你尝尝遐迩闻名的潮汕小食的美味。

      7、送压岁钱

      送压岁钱是潮汕春节*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这些钱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讲究地装在一个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块红纸包看。这俗称为“压肚腰”,意谓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特别有趣的是,小孩临睡前,父母必将一张大面值钞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后即将钞票取回。

      8、拜年,送大桔

      拜年,又称为“拜正”。初一一早,人们起床穿好新衣后,第一件事是自家对拜,往往是后辈先祝福长辈,然后长辈再给后辈晓以期望。早饭后,就各自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拜年。潮汕俗谚说:“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说的是拜年越早越见其诚意。故此,有的人起床后就立刻向亲戚朋友拜年去了,回来后才吃饭。

      拜年的人,无论带了多少礼物,其中大桔(潮州柑)是不可少的。大桔取其谐音“大吉”,带多带少都没有关系,但是不能是奇数。拜年者进了亲友的门,应该看不同对象说不同的祝语。对老人说“新春如意”“寿比南山”,老人会咧开没牙的嘴笑;对有工作的人则说“工作顺利”、“新年进步”,听的人会觉得十分顺耳;如果是做生意的人,最中听的莫过于“新年大赚”、“发财利市”了;如果是正在读书的小孩,他们最希望的莫过于新年学*进步、成绩突出。送他们这种祝语,他们会对你十分友善。落座后,主人会殷勤沏上闻名遐迩的潮汕工夫茶待客。临走,主人便会从来者的礼物中留下两个大桔,然后取出自家大桔交换,意在互赠吉祥。有好诣诙谐者新正出门给人拜年,往往只在裤兜里装上两个大桔,一一拜年后,裤兜里依然是装着两个大桔不变。因此,民间有善诣者称年初的拜年礼俗为“换柑运动”。

      9、回娘家

      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礼物颇薄,四块饼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却甚浓,真正的是“礼轻情意重”,它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意义不同。这*俗,潮汕人称为“食日昼”。顾名思义,仅仅是吃中午饭而已,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广东春节旅游最佳去处

      清远

      地点:龙潭客栈、湟川三峡

      看点:长鼓舞、臼米舞

      满园春色关不住,梦里桃源是连州。古城连州春意盎然,春色无边,成为了北上湖南、西进广西游客的春节踏青目的地。

      龙潭客栈距连州市区路程仅18公里,这里的瑶胞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狩猎、捕鱼和农耕文化。春节期间,龙潭过山瑶风情园日日歌舞升*,传统的长鼓舞、臼米舞、布袋木狮舞每天精彩呈现。湟川三峡则是全国著名的水利风景区。全长20多公里,分龙泉峡、仙女峡和羊跳峡,*茂林修竹、山花烂漫。春节到岭南,湟川三峡春意萌动,江岸的千株桃花次第开放,争奇斗艳,白里透红,红白交映。

      美食:凤翔虫草浸鸡

      交通:自驾线路:广州-广清高速-清远市-清连高速-连州出口-连州市-人民路(文化广场右转)-慧光路-过城南收费站-直走700m左转直走15公里至龙潭。

      圣地礼佛,鸡鸣天下

      东莞

      地点:东莞观音山

      看点:观音开库,祈福法会,世界最大花岗岩观音圣像

      春节登高寓意新年吉祥如意,步步高升,更是人们对一年生活的美好期望。春节出游,携亲带眷登高礼佛,怀着美好的祝愿和期盼,在世界最大花岗岩观音圣像前焚香*,放飞新年梦想。此外春节期间,观音山也将举行迎春纳福、祈福法会、观音开库等带有浓郁地方和民族色彩的节庆活动。

      除夕夜,观音山观音寺将举行鸣钟祈福活动,面向社会召集99位“酉”缘人,也就是鸡年出生的市民,一起缘聚观音山,与僧众一起参加鸣钟祈福活动,吉祥洪亮的钟声寓意辞旧迎新,吉祥如意,家庭幸福安康,事业繁荣昌盛。

      大年初一至初七,人们可极目瞻仰世界最大的花岗岩观音菩萨,送年送神,放生利众,酬谢祖宗佛祖,求鸡年吉祥,姻缘和合。初五拜财神,求诸事吉利,财源广进。

      从正月初十到二十六,观音山将举行为期十七天的观音开库法会。法会由广东省佛教协会常务副秘书长、东莞观音山观音寺住持法成法师主法,率领僧众为游客信众诵经洒净,恭请菩萨下凡显圣,打开宝库,广布财源。

      美食:十八罗汉斋、客家三酿

      交通:位于东莞市樟木头镇笔架山大道,毗邻港澳,地处广州、深圳、东莞、惠州一小时城际铁路生活圈,省道莞惠、东深公路在此交汇,惠常、莞从高速从辖区内经过,广州、深圳、惠州、中山、佛山、江门等城市均有直达樟头镇的公共汽车。

      登山眺美景 海岛吃海鲜

      惠州

      地点:西湖、巽寮湾、双月湾

      看点:*的马尔代夫

      来惠州,可以坐双层观光巴士游遍惠州市区主要景点,然后逛逛拥有“苎萝西子”美誉的惠州西湖,在西湖边的黎记吃个特色午餐,下午去红花湖绿道踩踩单车、赏赏梅花,然后登上高榜山俯瞰鹅城风景,晚餐在富杰山庄来只特色烤乳猪犒劳自己。到了晚上,还可以乘坐东江游轮看夜景,最后选择在西湖边上的宾馆落脚。

      此外,有*的马尔代夫之称的巽寮湾,以及以两轮新月闻名中外的圣地——双月湾,还有海龟湾都是度假胜地,肥美的海鲜任性地吃。

      美食:“阿嬷叫”

    [阅读全文]...

2021-12-21 21:25:15
  • 关于春节的传统*俗

  • 春节,生活
  • 关于春节的传统*俗(通用14篇)

      春节是*民间最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是集祈福攘灾、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春节的传统*俗(通用1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构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完美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资料,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完美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完美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期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资料已不仅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完美愿望。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构成了*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搞笑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齐,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盼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俗之后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这天,人们还*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

      *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能够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能够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此刻,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齐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之后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之后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能够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能够**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此刻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俗仍然盛行。

      春节食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务必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齐蒸食。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能够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能够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齐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资料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十分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齐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春节,*人最重要的节日。是*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人所独有的节日。

      一、春节的来历: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人所独有的节日。是中华礼貌最集中的表现。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俗一向延续到这天。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好处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向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构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资料。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必须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先,“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明白了驱赶“年”兽的办法。(客家人的传说)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

      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二、春节的*俗

      1、腊月二十三祭灶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2、腊月二十四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3、腊月二十五接玉皇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4、腊月二十七、二十八洗浴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5、腊月三十除夕贴门神、贴春联、守岁、爆竹、吃年夜饭、给压岁钱、祭祖

      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之后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

      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之后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

      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期望。

      守岁,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有的人家一向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俗。守岁的*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完美期望之意。

      爆竹,*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能够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能够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王安石的《元日》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人屠苏。

    [阅读全文]...

2022-03-25 14:48:39
春节的*俗对联古诗文典故传说 - 句子
春节的*俗对联古诗文典故传说 - 语录
春节的*俗对联古诗文典故传说 - 说说
春节的*俗对联古诗文典故传说 - 名言
春节的*俗对联古诗文典故传说 - 诗词
春节的*俗对联古诗文典故传说 - 祝福
春节的*俗对联古诗文典故传说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