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爱情闺怨的古诗

关于有关爱情闺怨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有关爱情闺怨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有关爱情闺怨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有关爱情闺怨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39) 语录(1) 说说(19) 名言(3k+) 诗词(873) 祝福(7) 心语(2k+)

  • 闺怨诗大全

  •   1、《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2、《征人怨》

      唐·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3、《十五从军征》

      汉乐府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4、《玉阶怨》

      唐·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5、《声声慢·寻寻觅觅》

      宋·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6、《长门怨》

      唐·刘长卿

      何事长门闭,珠帘只自垂。

      月移深殿早,春向后宫迟。

      蕙草生闲地,梨花发旧枝。

      芳菲自恩幸,看着被风吹。

      7、《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宋·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

      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

      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8、《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唐·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阅读全文]...

2021-12-27 06:32:06
  • 王昌龄《闺怨》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   【原文】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注解】

      1、闺怨:少妇的幽怨。闺,女子卧室,借指女子。一般指少女或少妇。古人“闺怨”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妇的离别相思之情。以此题材写的诗称“闺怨诗”。

      2、不知愁: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注:“不曾”一本作“不知”。作“不曾”与凝妆上楼,忽见春光,顿觉孤寂,因而引起懊悔之意,相贯而有力。

      3、凝妆:盛妆,严妆。

      4、翠楼:翠楼即青楼,古代显贵之家楼房多饰青色,这里因*仄要求用“翠”,且与女主人公的身份、与时令季节相应。

      5、陌头:路边。

      6、柳:谐留音,古俗折柳送别。

      7、悔教:后悔让

      8、觅封侯:觅,寻求。从军建功封爵。

      【译文】

      闺阁中的少妇,从来不知忧愁;春来细心打扮,独自登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新绿,心里难受;呵,悔不该叫夫君去觅取封侯。

      【直译】

      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忽然看到路边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赏析】

      这是闺怨诗、描写了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的变化。诗的首句,与题意相反,写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写她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成熟稍晚的憨态;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诗无刻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无余。

      [$HRgetPages$]

      【鉴赏】

      王昌龄善于用七绝细腻而含蓄地描写宫闺女子的心理状态及其微妙变化。这首《闺怨》和《长信秋词》等宫怨诗,都是素负盛誉之作。

      题称“闺怨”,一开头却说“闺中少妇不曾愁”,似乎故意违反题面。其实,作者这样写,正是为了表现这位闺中少妇从“从曾愁”到“悔”的心理变化过程。丈夫从军远征,离别经年,照说应该有愁。之所以“不曾愁”,除了这位女主人公正当青春年少,还没有经历多少生活波折,和家境比较优裕(从下句“凝妆上翠楼”可以看出)之外,根本原因还在于那个时代的风气。在当时“觅封侯”这种时代风尚影响下,“觅封侯”者和他的“闺中少妇”对这条生活道路是充满了浪漫主义幻想的。从末句“悔教”二字看,这位少妇当初甚至还可能对她的夫婿“觅封侯”的行动起过一点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个对生活、对前途充满乐观展望的少妇,在一段时间“不曾愁”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第一句点出“不曾愁”,第二句紧接着用春日登楼赏景的行动具体展示她的“不曾愁”。一个春天的早晨,她经过一番精心的打扮、着意的妆饰,登上了自家的高楼。春日而凝妆登楼,当然不是为了排遣愁闷(遣愁何必凝妆),而是为了观赏春色以自娱。这一句写少妇青春的欢乐,正是为下段青春的虚度、青春的怨旷蓄势。

      第三句是全诗转关。陌头柳色是最常见的春色,登楼览眺自然会看到它,“忽见”二字乍读似乎有些突兀。关键就在于这“陌头杨柳色”所引起的联想与感触,与少妇登楼前的心理状态大不相同。“忽见”,是不经意地流目瞩望而适有所遇,而所遇者——普普通通的陌头杨柳竟勾起她许多从未明确意识到过的感触与联想。“杨柳色”虽然在很多场合下可以作为“春色”的代称,但也可以联想起蒲柳先衰,青春易逝;联想起千里悬隔的夫婿和当年折柳赠别,这一切,都促使她从内心深处冒出以前从未明确意识到过而此刻却变得非常强烈的念头——悔教夫婿觅封侯。这也就是题目所说的“闺怨”。

      本来要凝妆登楼,观赏春色,结果反而惹起一腔幽怨,这变化发生得如此迅速而突然,仿佛难以理解。诗的好处正在这里:它生动地显示了少妇心理的迅速变化,却不说出变化的具体原因与具体过程,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让读者去仔细寻味。

      短篇小说往往截取生活中的一个横断面,加以集中表现,使读者从这个横断面中窥见全豹。绝句在这一点上有些类似短篇小说。这首诗正是抓住闺中少妇心理发生微妙变化的刹那,作了集中的描写,从而从一刹那窥见*。

    [阅读全文]...

2022-07-04 18:06:18
  • 描写关于闺怨的古诗词句

  •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纳兰性德《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还君明珠双泪垂,何不相逢未嫁时。——张籍《节妇吟·寄东*李司空师道》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刘方*《春怨》

    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唐寅《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隐《嫦娥》

    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苏轼《菩萨蛮·回文夏闺怨》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白居易《后宫词》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李白《春思》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曹植《明月上高楼》

    春来秋去相思在,秋去春来信息稀。——鱼玄机《闺怨》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温庭筠《望江南·梳洗罢》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别后不知君远*。触目凄凉多少闷。——欧阳修《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

    揉蓝衫子杏黄裙,独倚玉阑无语点檀唇。——秦观《南歌子·香墨弯弯画》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王昌龄《闺怨》

    [阅读全文]...

2022-02-13 15:09:28
  • 王昌龄《闺怨》

  • 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注解

      1、凝妆:盛妆。

      2、悔教:悔使。

      译文

      闺阁中的少妇,从来不知忧愁;

      春来细心打扮,独自登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新绿,心里难受;

      呵,悔不该叫夫君去觅取封侯。

      赏析

      这是闺怨诗、描写了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的变化。诗的首句,与题意相反,写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写她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成熟稍晚的憨态;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诗无刻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无余。

    [阅读全文]...

2022-07-08 00:25:12
  • 王昌龄:闺怨

  •   《闺怨》

      作者: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注释:

      1、凝妆:盛妆。

      2、悔教:悔使。

      译文:

      闺阁中的少妇,

      从来不知忧愁;

      春来细心打扮,

      独自登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新绿,

      心里难受;

      呵,悔不该叫夫君去觅取封侯。

      赏析:

      这是闺怨诗、描写了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的变化。诗的首句,与题意相反,写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写她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成熟稍晚的憨态;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诗无刻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无余。

    [阅读全文]...

2022-01-29 20:36:44
  • 深闺怨妇的诗句86句

  • 经典
  •   从诗经到唐诗的时代,跨越一千多年,“春江花月夜”这个题目本来是陈后主和隋炀帝给起的名字,不过那两首写得太差也自然在历史中被遗失,而到了张若虚手上,才一下超凡拔绝,成为顶峰。既然是一首前所未见的诗,我们也势必要用一种前所未有的角度来进行解读。

      先让我们来复*一下它长什么样子:

      [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这首诗乍一看非常普通,然而这种看似的普通,才是它另一个超凡的原因。任何优秀的作品看上去都是普通、不显露的,直到你对它细细研究,心神契合,才能发现其中惊为天人之处。由于张若虚是初唐的作者,他的这首诗也给后来的诗圣、诗仙有了启发,可以说后面的诗人作品最多与这篇等高,而再也没有超越之者,所以它才被后世公认为“孤篇横扫全唐之作”。我们的解释在如下五个维度:

      一、将极其复杂的变换隐藏在简单的叙述下,此乃第一高

      任何一首诗,首先要考察的是它的音节、音律和对帐。这首诗共分九组,每一组各用一韵,每一组必然转韵,有它整齐的一面;然后九个韵脚*仄之变化,错声穿插,极其复杂。至于它内部是如何错杂变换又高度统一、每一句每一句当做何解析、到底其中有什么样的美感高度,这种大家自己到网上都能搜到的本公众号就不再重复了。

      那么我们要问一个问题,经典的作品为什么都具有整齐而普通的外表下高度的复杂性?因为,这是一种世界呈现的基本属性,越高级的事物,就越将反应这样的属性。长期浸泡在资本社会里被地铁广告迷魂了双眼的人类可能不易察觉这样的普遍规律,然而我们也可以应机说法用LV来打比方大家就能马上明白。LV或iPhone,无论从设计风格还是所代表的理念上,都是极其简洁的,然而其内部构造却是盘根错节,无比复杂,各种细节极其考究才能最终能成就其表面的简洁与普通。

      那么这首诗也一样,字还是那些字,个个都认得,小学文化就可以读懂,然而这样的*凡背后隐藏的是极深的词语用法和穿透一辈子才能感同身受的意境。如同一首音乐,巴赫的作品为什么被称作是古典音乐的圣经道理也就在于此。巴赫的代表作是十二*均韵律集,如同本来在自然界中高度乱跳的音符,在他的手上就被*得让其乱跳中具有规律性和美感。

      大智都是若愚的,你用一种看似简单的表达方式,一旦考究其细部却发现有万千洞天,那就算发现了一个经典的作品。这首诗里面的押韵、叠词、事物所具有的高度复杂性,就算是奠定了经典的高度。由于这种随手在网上都能查到的解释本公众号没有必要多说,所以也有可能造成读者觉得我们的解释有一些空泛。读者要问,到底复杂在哪里了?我建议大家在网上搜索一个叫“都市隐侠”的网友的解释,他已经把该诗的复杂程度解析得再清楚不过了。这里我只是随便提及一点,大家就马上会对这首诗刮目相看了:

      比如说,这首诗看起来会让人误以为是在谈“夜”,前面的“春江花月”不过是“夜”的形容词,所谓“春江花月”的“夜”。然而实际上,它谈的是“春、江、花、月、夜”这五个独立的事物,谁都不和谁有任何的重叠,然而又在因缘际会的主持下,这五个元素如同一个完整的五线谱系统,共同来完成了这一曲春的江的花的月的夜的交响乐。五个独立元素缘来则聚,缘去则散,该聚就聚,曲终则散,反应的就是这个世界本身就具备的一种自然聚散的格局。这五个独立事物在缘份的相应下,仿佛是突然就来了,然后相互交织、错杂变换,其复杂格局不亚于物理中的伽利略变换(GalileanTransformation),以及它的升级版洛伦玆变换(LorentzTransformation),演奏完毕这一出,然后又曲终而散,该干嘛干嘛去。

    [阅读全文]...

2022-04-22 06:24:06
  • 苏轼《菩萨蛮·回文夏闺怨》

  • 苏轼
  • 菩萨蛮·回文夏闺怨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原文:

      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香汗薄衫凉,凉衫薄汗香。

      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

      鉴赏

      通常的回文诗,主要是指可以倒读的诗篇。回文诗尽管只有驾驭文字能力较高的人,方能为之,且需要作者费尽心机,但毕竟是文人墨客卖弄文才的一种文字游戏,有价值的作品不多。宋词中回文体不多,《东坡乐府》存有七首《菩萨蛮》回文词。

      苏东坡的回文词,两句一组,下句为上句的倒读,这比起一般回文诗整首倒读的作法要容易些,因而对作者思想束缚也少些。东坡的七首回文词中,如“邮便问人羞,羞人问便邮”、“颦浅念谁人,人谁念浅颦”、“楼上不宜秋,秋宜不上楼”、“归不恨开迟,迟开恨不归”等,下句补充发展了上句,故为妙构。

      这首回文词是作者“四时闺怨”中的“夏闺怨”。上阕写昼眠情景,下阕写醒后怨思。用意虽不甚深,词语自清美可诵。“柳庭”二句,关键在一“静”字。上句云“风静”,下句云“人静”。风静时庭柳低垂,闺人困倦而眠;当昼眠正熟,清风又吹拂起庭柳了。同是写“静”,却从不同角度着笔。静中见动,动中有静,颇见巧思。三、四句,细写昼眠的人。风吹香汗,薄衫生凉;而在凉衫中又透出依微的汗香。变化在“薄衫”与“薄汗”二语,写衫之薄,点出“夏”意,写汗之薄,便有风韵,而以一“凉”字串起,夏闺昼眠的形象自可想见。过片二句,是睡醒后的活动。她那红润的手儿持着盛了冰块和莲藕的玉碗,而这盛了冰块和莲藕的玉碗又冰了她那红润的手儿。上句的“冰”是名词,下句的“冰”作动词用。古人常在冬天凿冰藏于地窖,留待夏天解暑之用。杜甫《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诗“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写以冰水拌藕,犹此词“手红”二句意。“郎笑耦丝长,长丝藕笑郎”,收两句为全词之旨。“藕丝长”,象征着人的情意绵长,古乐府中,常以“藕”谐“偶”,以“丝”谐“思”,藕节同心,故亦象征情人的永好。《读曲歌》:“思欢久,不爱独枝莲(怜),只惜同心藕(偶)。”自然,郎的笑是有调笑的意味的,故闺人报以“长丝藕笑郎”之语。笑郎,大概是笑他的太不领情或是不识情趣吧。郎的情意不如藕丝之长,末句始露出“闺怨”本意。

    [阅读全文]...

2022-01-06 15:23:16
  • 爱情古诗

  • 爱情
  •   1、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

      2、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张生《千秋岁》

      3、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李商隐《无题》

      4、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苏轼《江城子》

      5、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娥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颉,此物最相思。——王维《相思》

      6、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云案·元夕》

      7、色不迷人人自迷,情人眼里出西施。——黄増《集杭州俗语诗》

      8、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唐·刘禹锡《竹枝词》

      9、相见争如不见,有情还似无情。——司马光《西江月》

      10、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玉楼春》

      11、知我意,感君怜,此情须问天!——李煜《更漏子·金雀钗》

      12、相思树下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民国;梁启超几次细思量情愿相思苦!——胡适《生查子》

      13、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李煜《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

      14、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朱淑真《山查子》

      15、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唐·元稹《离思》

      16、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唐·杜牧《赠别》

      17、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汉·卓文君《白头吟》

      18、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19、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宋·柳永《凤栖桐》

      20、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唐·杜秋娘《金缕衣》

      21、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曹雪芹《红楼梦》

      22、一枝秾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李白《清*调之二》

      23、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卢照邻《长安古意》

      24、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唐·李商隐《无题》

      25、柔情似水,佳期如梦。——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幕幕。——秦观《鹊桥》

      26、*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m.ju.51tietu.net)——元徐再思《蟾宫曲·春情》

      27、多情自古空余恨,好梦由来最易醒。——清·史清《溪佚题》

      28、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唐·白居易《长恨歌》

      29、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

      30、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唐·李商隐《无题》

      31、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多情自古伤离别。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

      32、人生自古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宋·欧杨修《玉楼春》

    [阅读全文]...

2022-04-03 18:11:16
  • 爱情的古诗长

  • 爱情
  •   这世间没有卑微的爱情,貌似卑微不过是因爱你太多罢了,在最终化为无言里,没有成全、没有怨恨、也没有祝福,只有一抹凄凉的眼神,在风中飘散……

      《》

      宋·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玉楼春》

      宋·晏殊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

      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情三月雨。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

      满·纳兰性德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夕如环,夕夕都成玦。

      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

      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望夫石》

      唐·王建

      望夫处,江悠悠;

      化为石,不回头。

      山头日日风复雨,

      行人归来石应语。

      《醉花阴》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生查子》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卜算子》

      宋·李之仪

    [阅读全文]...

2022-05-08 14:30:44
  • 闺怨诗词语文知识总结

  • 语文,知识
  • 闺怨诗词语文知识总结

      《》作品介绍

      《闺怨》的作者是王昌龄,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43卷。这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描写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变化的一首闺怨诗。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人们“觅封侯”的重要途径。诗中的“闺中少妇”和她的丈夫对这一道路也同样充满了幻想。

      诗的首句,与题意相反,写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写她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成熟稍晚的憨态;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诗无刻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无余。

      从诗作主旨看,此诗深刻地描画了少妇微妙的心理变化轨迹:有愁—知愁—掩愁—解愁—触愁—悔愁。诗也抓住天真烂漫的少妇于登楼眺览春光时,顷刻间的感情波澜,表现了世俗荣华不如朝夕相的思想。全诗先抑后扬,耐人寻味。

      《闺怨》原文

      闺怨

      作者:唐·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闺怨》注释

      1、闺怨:少妇的幽怨。闺,女子卧室,借指女子。一般指少女或少妇。古人“闺怨”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妇的离别相思之情。以此题材写的诗称“闺怨诗”。

      2、不知愁: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注:“不曾”一本作“不知”。作“不曾”与凝妆上楼,忽见春光,顿觉孤寂,因而引起懊悔之意,相贯而有力。

      3、凝妆:盛妆,严妆。

      4、翠楼:翠楼即青楼,古代显贵之家楼房多饰青色,这里因*仄要求用“翠”,且与女主人公的身份、与时令季节相应。

      5、陌头:路边。

      6、柳:谐留音,古俗折柳送别。

      7、悔教:后悔让

      8、觅封侯:觅,寻求。从军建功封爵。

      《闺怨》白话译文

      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忽然看到路边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闺怨》创作背景

      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当时人们“觅封侯”的'一条重要途径。“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成为当时许多人的生活理想。

      “闺怨”也是一种传统题材。梁代何逊有《闺怨》诗二首,抒发闺人“枕前双泪滴”和“独对后园花’’的孤独感伤,唐代贞观(627—649)初,以赋著称的谢偃,《全唐诗》收其诗四首,其中一首题作《乐府新歌应教》,其诗云:“青楼绮阁已含春,凝妆艳粉复如神。细细轻裙全漏影,离离薄扇讵障尘。樽中酒色恒宜满,曲里歌声不厌新。紫燕欲飞先绕栋。黄莺始咔即娇人。撩乱垂丝昏柳陌,参差浓叶暗桑津。上客莫畏斜光晚,自有西园明月轮。”不难看出,王昌龄的这首《闺怨》受到了谢诗的影响。

      《闺怨》赏析

      王昌龄善于用七绝细腻而含蓄地描写宫闺女子的心理状态及其微妙变化。这首《闺怨》和《长信秋词》等宫怨诗,都是素负盛誉之作。

      题称“闺怨”,一开头却说“闺中少妇不曾愁”,似乎故意违反题面。其实,作者这样写,正是为了表现这位闺中少妇从“从曾愁”到“悔”的心理变化过程。丈夫从军远征,离别经年,照说应该有愁。之所以“不曾愁”,除了这位女主人公正当青春年少,还没有经历多少生活波折,和家境比较优裕(从下句“凝妆上翠楼”可以看出)之外,根本原因还在于那个时代的风气。在当时“觅封侯”这种时代风尚影响下,“觅封侯”者和他的“闺中少妇”对这条生活道路是充满了浪漫主义幻想的。从末句“悔教”二字看,这位少妇当初甚至还可能对她的夫婿“觅封侯”的行动起过一点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个对生活、对前途充满乐观展望的少妇,在一段时间“不曾愁”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第一句点出“不曾愁”,第二句紧接着用春日登楼赏景的行动具体展示她的“不曾愁”。一个春天的早晨,她经过一番精心的打扮、着意的妆饰,登上了自家的高楼。春日而凝妆登楼,当然不是为了排遣愁闷(遣愁何必凝妆),而是为了观赏春色以自娱。这一句写少妇青春的欢乐,正是为下段青春的虚度、青春的怨旷蓄势。

      第三句是全诗转关。陌头柳色是最常见的春色,登楼览眺自然会看到它,“忽见”二字乍读似乎有些突兀。关键就在于这“陌头杨柳色”所引起的联想与感触,与少妇登楼前的心理状态大不相同。“忽见”,是不经意地流目瞩望而适有所遇,而所遇者——普普通通的陌头杨柳竟勾起她许多从未明确意识到过的感触与联想。“杨柳色”虽然在很多场合下可以作为“春色”的代称,但也可以联想起蒲柳先衰,青春易逝;联想起千里悬隔的夫婿和当年折柳赠别,这一切,都促使她从内心深处冒出以前从未明确意识到过而此刻却变得非常强烈的念头——悔教夫婿觅封侯。这也就是题目所说的“闺怨”。

      本来要凝妆登楼,观赏春色,结果反而惹起一腔幽怨,这变化发生得如此迅速而突然,仿佛难以理解。诗的好处正在这里:它生动地显示了少妇心理的迅速变化,却不说出变化的具体原因与具体过程,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让读者去仔细寻味。

      短篇小说往往截取生活中的一个横断面,加以集中表现,使读者从这个横断面中窥见全豹。绝句在这一点上有些类似短篇小说。这首诗正是抓住闺中少妇心理发生微妙变化的刹那,作了集中的描写,从而从一刹那窥见*。

      《闺怨》作品点评

      《唐诗解》:伤离者莫甚于从军,故唐人闺怨,大抵皆征妇之同也。知愁,则不复能“凝妆”矣,凝妆上楼,明其“不知愁”也、然一见柳色而生悔心,功名之望遥,离索之情亟也。虫鸣思觏,南国之正音;萱草痗心,东迁之变调。闺中之作,*体之《二南》欤?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曰:因见柳色而念及夫婿,《卷耳》、《草虫》遗意,得之真乎!从来无人道得。周珽曰:情致语,一句一折,波澜横生。

      《唐诗摘钞》:先反唤“愁”字,末句正应。感时恨别,诗人之作多矣,此却以“不知愁”三字翻出后二句,语境一新,情思婉折。闺情之怍,当推此首为第一。此即《国风》妇人感时物而思君子之意,含情甚正,含味甚长。唐人绝句实具风雅遗音。

      《围炉诗话》:《风》与《骚》,则全唐之所自出,不可胜举。“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兴也。“夕阳无限好,只是*黄昏”,比也。“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赋也。

      《唐诗笺要》:触景怀人,精采迸射,却自大雅。

      《而庵说唐诗》:此诗只看“闺中少妇”四字,通首于此上描写。“忽见陌头杨柳色”,用“色”字妙。柳色自黄而绿、绿而育,犹女儿时面色黄,妇人面色红冶也。

      《网师园唐诗笺》:“不知”、“忽见”四字,为通首关键。

      《诗境浅说续编》:凡闺侣伤春,诗家所*咏,此诗不作直写,而于第三句以“忽见”二字陡转一笔,全首皆生动有致。绝句中每有此格。

      《唐人绝句精华》:诗人笔下活描出一天真“少妇”之情态,而人民困于征役,自在言外,诗家所谓不犯本位也。

      王昌龄极善言情,其诗则如蜿蜒流淌的溪流。他以精炼的语言、新颖独特的构思,含蓄委婉的笔法,留给人们悠长的艺术享受。诗贵曲而忌直,一览无余不是好诗。王昌龄的这首七绝含蓄、曲折,深得其妙。通篇叙别情而不着别字,言离愁而无愁字,写法极经济,意韵极深婉,可以说以最少的文字容纳了最多的语意。

      此诗流传广泛,脍炙人口,其特色可以归纳为两点:一是有来历,二是有新意。

      《闺怨》作者介绍

      王昌龄(698—约757)唐代诗人。字少伯,唐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公元727年(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公元734年(开元二十二年)中博学宏词,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约在公元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秋,获罪被谪岭南。三年后北归。公元748年(天宝七年)谪迁潭阳郡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乱后还乡,道出亳州,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在当时曾名重一时,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擅长七绝,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存诗一百七十余首,多为当时边塞军旅生活题材,描绘边塞风光,激励士气,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手法细腻。更多古诗欣赏文章敬请关注“可可诗词频道”的王昌龄的诗全集栏目。

    [阅读全文]...

2022-06-04 20:27:03
有关爱情闺怨的古诗 - 句子
有关爱情闺怨的古诗 - 语录
有关爱情闺怨的古诗 - 说说
有关爱情闺怨的古诗 - 名言
有关爱情闺怨的古诗 - 诗词
有关爱情闺怨的古诗 - 祝福
有关爱情闺怨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