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闻达有关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闻达有关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闻达有关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闻达有关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代]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图片来自花瓣
【注释】
⑴受降城: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东、中、西三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另有一种说法是:公元646年(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之名即由此而来。
⑵回乐峰:唐代有回乐县,灵州治所,在今宁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回乐峰即当地山峰。一作“回乐烽”:指回乐县附*的烽火台。
⑶城下:一作“城上”,一作“城外”。
⑷芦管:笛子。一作“芦笛”。
⑸征人:戍边的将士。尽:全。
图片来自花瓣
【译文】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图片来自花瓣
【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作,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诗歌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而生发出思乡情愫。
如果说前两句写景,景中寓情,蓄而未发;那么后两句则正面写情。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芦笛声。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前三句已经蓄势有余,末句一般就用直抒写出。李益却蹊径独辟,让满孕之情在结尾处打个回旋,用拟想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在戛然而止处仍然漾开一个又一个涟漪。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
这首诗语言优美,节奏*缓,寓情于景,以景写情,写出了征人眼前之景,心中之情,感人肺腑。诗意婉曲深远,让人回味无穷。刘禹锡《和令孤相公言怀寄河中杨少尹》中提到李益,有“边月空悲芦管秋”句,即指此诗。可见此诗在当时已传诵很广。《唐诗纪事》说这首诗在当时便被度曲入画。仔细体味全诗意境,的确也是谱歌作画的佳品。因而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成为中唐绝句中出色的名篇之一。
夜上受降城闻笛古诗
在*时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战争以前中国所有的诗歌,与*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古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长征的军队要启航了。这一走,他们的身躯将要永远留在异国战场了。
身戴铠甲,手拿长枪,顶着无情的太阳,走过了一座座
无名小城小镇,也翻越一座座荒岭,依旧是那整齐的步伐,行进着。不准叫苦,也不准叫累,那将是每一位将士的基本准则。
走着走着,便到了一场沙漠当中。一望天际的沙漠啊,是怎样的无情而丰富。多少行军队曾在这儿走过,最终也只是沙漠里的一粒沙子而已。
是夜,孤独又寂寞,战士们在受降城边安下了营,望着那阖亮的明月,也只能望也不望,不让自己想起远方的.家与故乡。忽然间,也不知哪里传来阵阵芦笛,那声音啊,既悲伤又悠扬,看营的战士血红的眼眶,思念却从不流泪。
笛声还不断,这是一个怎样使战士集体失眠的笛声啊。多么的冷清又悲伤。
笛声充满着整个沙漠,好像不止有战士们,还有他们的亲人,故乡……
夜上受降城①闻笛
唐?李益
回乐峰②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③,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①受降城:唐时为防御突厥而筑的边地要塞,在今甘肃省灵武县。②回乐峰:指回乐县境内的烽火台,在受降城附*。③芦管:乐器名,军中多用之。
9.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技巧?(4分)
10.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9.诗歌前两句写了大漠在像霜一样洁白的月光的照耀之下白光一片的夜间景象。或者答“似雪”大漠“如霜”月*。或者回答大漠月夜图。(2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①诗人采用比喻修辞方式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比作严霜,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 ②对偶 ③上句仰观,下句俯视,俯仰之间,上下交映,突出了大漠和月色的白光一片,寒气侵人,描绘了边地的寥廓和苦寒; ④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下两句写戍边将士思乡奠定情感基调。(2分,答对其中任意一点即可给分)
10.诗歌写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而引起的思乡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给分)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写戍边将士的思乡奠定了情感基调;后两句则通过写 “芦管”声的横空而出,立刻引发了戍边将士的乡思之情。(2分,能结合诗歌中的具体诗句展开分析思乡之情,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作者: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解」:
1、回乐峰:唐代有回乐县,在宁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回乐峰即当地的山峰。
2、受降城:唐代有东、中、西三座受降城,都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3、芦管:笛子。
「韵译」: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象雪,
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
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评析」:
诗意在抒写边防将士之乡情。前二句写月下边塞的景色;三句写声音,闻见芦管悲声;四句写心中感受,芦笛能动征人回乡之望。全诗把景色、声音,感受融为一体,意境浑成。《唐诗纪事》说这首诗在当时便被度曲入画。仔细体味全诗意境,确也是谱歌作画的佳品。
《夜上受降城闻笛》
作者: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解】:
1、回乐峰:唐代有回乐县,在宁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回乐峰即当地的山峰。
2、受降城:唐代有东、中、西三座受降城,都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3、芦管:笛子。
【韵译】: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象雪,
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
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评析】:
诗意在抒写边防将士之乡情。前二句写月下边塞的景色;三句写声音,闻见芦管
悲声;四句写心中感受,芦笛能动征人回乡之望。全诗把景色、声音,感受融为一
体,意境浑成。《唐诗纪事》说这首诗在当时便被度曲入画。仔细体味全诗意境,确
也是谱歌作画的佳品。
奉和武相公春晓闻莺(一作蜀川闻莺)
李益〔唐代〕
蜀道山川心易惊,绿窗残梦晓闻莺。
分明似写文君恨,万怨千愁弦上声。
闻夫杜羔登第(一作闻杜羔登第又寄)
赵氏2〔唐代〕
长安此去无多地,郁郁葱葱佳气浮。
良人得意正年少,今夜醉眠何处楼。
闻雁杂咏 其七 舟中闻雁
成鹫〔清代〕
我本钓鱼客,秋江晚候潮。雁归芦苇岸,人倚木兰桡。
细语互相答,野情如见招。隔波听未彻,云水两迢迢。
闻知闻赴成都辟请
贯休〔唐代〕
文翁还化蜀,帟幕列鹓鸾。饮水临人易,烧山觅士难。
锦机花正合,棕蕈火初干。知己相思否,如何借羽翰。
汴河闻笳(一作闻角)
武元衡〔唐代〕
何处金笳月里悲,悠悠边客梦先知。
单于城下关山曲,今日中原总解吹。
闻雁杂咏 其九 山间闻雁
成鹫〔清代〕
渺矣冥鸿迹,逢山得自如。片云随去住,孤鹤互相于。
出谷为求友,闻声独起予。凭君寄消息,白首老樵渔。
闻雁杂咏 其十 溪边闻雁
成鹫〔清代〕
清溪流湱湱,枕石日耽眠。翻笑云中翼,偏惊物外禅。
一音分众籁,微响杂高蝉。直入蒹葭去,秋风又一年。
闻雁杂咏 其十一 过桥闻雁
成鹫〔清代〕
咫尺虎溪水,危桥著屐过。旅禽知此意,留语入烟萝。
天路难如此,秋云薄较多。稻粱非所羡,相戒慎风波。
闻雁杂咏 其十二 病起闻雁
成鹫〔清代〕
强起倚书愰,冷虫喧四围。多情惟旅雁,相劝授寒衣。
久病独无绪,远书来更稀。留君慰岑寂,江燕任先归。
闻雁杂咏 其十三 孤灯闻雁
成鹫〔清代〕
枯禅如木石,深坐对银缸。静极乃闻雁,声高犹到窗。
履霜心自苦,带月影俱双。莫怪焚膏客,秋怀老未降。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卓文君《白头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篇》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 春夜洛阳城闻笛》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送别|友情|感怀《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杜甫《赠花卿》
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篇》
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说苑·杂言》
杨柳青青江水*,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白居易《夜雪》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李白《赠孟浩然》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 春夜洛阳城闻笛》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礼记·中庸》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少年行四首》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老子·德经·第四十一章》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杜甫《登岳阳楼》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荀子·儒效》
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赠汪伦》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李白《上李邕》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苏轼《蝶恋花·春景》
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晋书·帝纪·第一章》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论语·为政篇》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传闻一战百神愁,*强兵过未休。——曹松《己亥岁二首·僖宗广明元年》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臣闻君子乐得其志,小人乐得其事。——《六韬·文韬·文师》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篇》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闻人善则疑之,闻人恶则信之,此满腔杀机也。——《小窗幽记·集灵篇》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荀子《劝学》
君子有三患:未之闻,患弗得闻也;既闻之,患弗得学也;既学之,患弗能行也。——《礼记·杂记下》
见而不见,闻而不闻,知而不知。——《韩非子·主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事无终始,无务多业;举物而暗,无务博闻。——《墨子·02章 修身》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不自满者受益,不自是者博闻。——《格言联璧·持躬类》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李涉《题鹤林寺僧舍》
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中庸·第一章》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夜上受降城闻笛古诗词
《夜上受降城闻笛》
作者: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解】:
1、回乐峰:唐代有回乐县,在宁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回乐峰即当地的山峰。
2、受降城:唐代有东、中、西三座受降城,都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3、芦管:笛子。
【韵译】: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象雪,
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
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评析】:
诗意在抒写边防将士之乡情。前二句写月下边塞的景色;三句写声音,闻见芦管
悲声;四句写心中感受,芦笛能动征人回乡之望。全诗把景色、声音,感受融为一
体,意境浑成。《唐诗纪事》说这首诗在当时便被度曲入画。仔细体味全诗意境,确
也是谱歌作画的佳品。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古诗赏析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古诗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是*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他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杜甫一生写下了一千多首诗,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春望》等。杜甫诗充分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尖锐对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千古不朽的诗句,被世世代代的*人所铭记。“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这是杜甫对祖国无比热爱的充分展示,这一点使他的诗具有很高的人民性。杜甫的这种爱国热枕,在《春望》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名篇中,也表现得非常充沛。而在《三吏》、《三别》中,对广大人民忍受一切痛苦的爱国精神的歌颂,更把他那颗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展现在读者面前。出自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统治阶级奢侈荒淫的面目和祸国殃民的罪行,必然怀有强烈的憎恨。这一点在不朽的名篇《兵车行》、《丽人行》中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一个伟大*的忧国忧民之情,必然在其它方面也有所表现。杜甫的一些咏物、写景的诗,甚至那些有关夫妻、兄弟、朋友的抒情诗中,也无不渗透着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感情。总之,杜甫的诗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艺术记录。杜甫以积极的入世精神,勇敢、忠实、深刻地反映了极为广泛的社会现实,无论在怎样一种险恶的形势下,他都没有失去信心,在我国悠久的文学史上,杜甫诗歌的认识作用、借鉴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都是难以企及的。
杜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是,诗人常将自己的主观感受隐藏在客观的描写中,让事物自身去打动读者。例如《丽人行》中,诗人并没有直接去斥责杨氏兄妹的荒淫,然而从对他们服饰、饮食等方面的具体描述中,作者的爱憎态度已显露无遗。
杜诗语言*易朴素、通俗、写实,但却极见功力。他还常用人物独白和俗语来突出人物性格的个性化。
杜诗在刻画人物时,特别善于抓住细节的描写,如《北征》中关于妻子儿女的一段文字就是非常突出的例子。
杜甫诗风多变,但总体来看,可以概括为沉郁顿挫。这里的沉郁是指文章的深沉蕴蓄,顿挫则是指感情的抑扬曲折,语气、音节的跌宕摇曳。
所有这一切,确立了杜甫在三千多年的*文学史上至高无上的“诗圣”的地位。
[注释]
河南河北:唐代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公元763年被官军收复。
剑外:剑门关以外,这里指四川一部分,又称剑南。当时杜甫流落在四川。
蓟北:今河北北部一带,是叛军的老巢。
却看:回过头来看。
妻子:妻子孩子。
漫卷:随便卷起。
白日:白天。一作白首。
纵酒:纵情喝酒。
放歌:尽情歌唱。
青春:在此是指春日青翠明媚的春光,指春天。
作伴:指春天可以陪伴我。
巴峡:当在嘉陵江上游。此指嘉陵江上游,阆水、白水段的.江峡,因其曲曲折折,形如巴字,故称巴峡,又称巴江。
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在今四川湖北交界处。
襄阳:在今湖北省。从襄阳到洛阳,要改走陆路,所以用“向”字。
洛阳:今属河南。
[译诗、诗意]
在剑南忽然传说,收复蓟北的消息,初听到悲喜交集,涕泪沾满了衣裳。回头看看妻子儿女,忧愁不知去向?胡乱收卷诗书,我高光得快要发狂!白天我要开怀痛饮,放声纵情歌唱;明媚春光和我作伴,我好启程还乡。仿佛觉得,我已从巴峡穿过了巫峡;很快便到了襄阳,旋即又奔向洛阳。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即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杜甫于此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剑外”乃诗人所在之地,“蓟北”乃安史叛军的老巢,在今河北东北部一带。诗人多年飘泊“剑外”,艰苦备尝,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如今“忽传收蓟北”,真如春雷乍响,山洪突发,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就是这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第一个浪头。
“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逼真表现。“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元疾苦,都将得到疗救,个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怎能不喜!然而痛定思痛,回想八年来的重重苦难是怎样熬过来的,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象恶梦一般过去了,自己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了,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第二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更高洪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自己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自己的喜,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首”,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想到这里,又怎能不“喜欲狂”!
尾联写“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鼓翼而飞,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惊喜的感情洪流于洪峰迭起之后卷起连天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想象的飞驰。试想,“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多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眼前一闪而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这首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万斛泉源,出自胸臆,奔涌直泻。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中引王嗣]的话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赞其为老杜“生*第一首快诗也”(浦起龙《读杜心解》)。
《春夜洛城闻笛》赏析
原作者 窦凤才
春夜洛城闻笛——[唐]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注释】
洛城,洛陽(现在河南洛陽)。时值李白客居洛城的客栈里,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
折柳,指《折杨柳》歌曲。《折杨柳》歌辞从梁至唐作者甚多,内容多写离情别绪。
玉笛,精美的笛。
故园,指故乡,家乡。
【古诗今译】
在这灯火渐熄的夜晚,是从谁家传出的嘹亮的笛声?笛声随着春风,飘满了整个洛陽城。这样的夜晚听到这《折杨柳》的曲子,有谁会不萌发起思念故乡的深情啊!
【简析】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二年(734)。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即今天的河南洛陽。在唐代,洛陽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称东都。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繁华喧闹了一天的洛陽城已经*静下来。李白大概正在客栈里,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
“谁家玉笛暗飞声”,谁家的玉笛,在静夜里悄悄地响起?诗人或许正在读书、闲坐,或做着其他的事,一曲笛声不期然响起,夜深人静,笛声清远而动听。他被吸引住了,循声望去,却辨不清笛声来自哪里。“玉笛”,指玉制的笛,或笛子美称,或羌笛的代称,不确定,存疑。
“散入春风满洛城”,春风徐徐,笛声飘散在风中,风又吹送笛声,飘满了洛陽城,让人想到“此曲只应天上有”。这一句虽带有艺术的夸张,却衬出笛声的动人、夜的安静。惟其如此,才会在诗人的听觉与想象中飘满洛城,似乎其他的声音都不存在了,似乎全城人都在凝神静听。
“此夜曲中闻折柳”,今夜,缥缈的笛乐中,我听到了思乡怀亲的《折杨柳》。笛乐飘飘,如此动人,究竟吹的是什么曲子呢?“折柳”,即《折杨柳》,汉代横吹曲名,内容多写离别之情。如《旧唐书•乐志》载北朝流传的一首《折杨柳枝》:“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历代文人仿作的《折杨柳枝》曲辞,也都是抒发离愁别绪的。在这里,折柳既可理解为听到的是一首折柳曲,还可理解为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的意绪。“柳”谐音“留”。古人送别亲友时,折柳相赠,暗示留恋、留念的意思。折柳既是一种*俗,也代表一个场景、一种情绪。古人还有折柳寄远的*惯,是盼远游亲人早归的意思。
“何人不起故园情”,听到这笛声的,谁不会动思乡之情呢?联系第一句看,这种游子怀念故园的感情,最初可能是隐藏的、莫可名状的,因偶然听到的笛声突然明朗、强烈起来了。笛声来自何处,何人在吹,是和自己一般的游子?是乐工?是歌妓?这些都让诗人和读者去猜测。而这些又都无须一一去分别,因为思乡之情对游子来说,都是共有的。它绵绵不绝,弥漫在夜空中,缠绕在游子心头,抹不去化不开。“何人”一词概括性*极强,实则是突出诗人思乡之情尤重。(前部分简析文字载自“潼江小屋”,有删改)
热爱故乡历来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我们今天常说的爱国主义情感是相通的。自己从小生长的故乡,作为祖国的一部分,她的形象尤其令人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虽然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仅仅限于描写音乐,更重要的是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这首诗感人的地方。
表达母爱的古诗
在日常学*、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表达母爱的古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别老母》
清·黄景仁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2、《慈母爱》
元·杨维桢
慈母爱,爱幼雏,赵家光义为皇储。
龙行虎步状日异,狗趋鹰附势日殊。
膝下岂无六尺孤,阿昭阿美非呱呱。
夜闼鬼静灯模糊,大雪漏下四鼓余。
百官不执董狐笔,孤儿寡嫂夫何呼?
於乎,床前戳地银柱斧,祸在韩王金柜书。
3、《母别子》
唐·白居易
母别子,子别母,白日无光哭声苦。
关西骠骑大将军,去年破虏新策勋。
敕赐金钱二百万,洛阳迎得如花人。
新人迎来旧人弃,掌上莲花眼中刺。
迎新弃旧未足悲,悲在君家留两儿。
一始扶行一初坐,坐啼行哭牵人衣。
以汝夫妇新燕婉,使我母子生别离。
不如林中乌与鹊,母不失雏雄伴雌。
应似园中桃李树,花落随风子在枝。
新人新人听我语,洛阳无限红楼女。
但愿将军重立功,更有新人胜于汝。
4、《诗经·邶风·凯风》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
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
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
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睍睆黄鸟,载好其音。
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5、《豫章行》
唐·李白
胡风吹代马,北拥鲁阳关。
吴兵照海雪,西讨何时还。
半渡上辽津,黄云惨无颜。
老母与子别,呼天野草间。
白马绕旌旗,悲鸣相追攀。
白杨秋月苦,早落豫章山。
本为休明人,斩虏素不闲。
岂惜战斗死,为君扫凶顽。
精感石没羽,岂云惮险艰。
楼船若鲸飞,波荡落星湾。
此曲不可奏,三军鬓成斑。
6、《游子吟》
唐·孟郊
闻达有关的古诗
闻的古诗
表达不闻不问的说说
闻雨的古诗
闻一多表达爱国情感的古诗
闻令而动的古诗
百闻的古诗
徐闻的古诗
含香闻的古诗
代闻笛的古诗
古诗闻的含义
带有雁闻的古诗
闻雁的古诗意
闻的古诗词
关于闻雷的古诗
夜闻蛙声的古诗
闻虫古诗的配图
吟晚闻笛的古诗
闻的古诗还有诗人
带闻的诗句古诗
闻所未闻的古诗词
5首古诗的逸闻
古诗闻蛙的教案
闻一多的古诗
难闻的古诗句
闻蛙古诗的拼音
闻蝉的古诗全文
闻字的古诗词
闻仲死时的古诗
但闻人与小的古诗
带有崔字和霞字的古诗
古诗中的最最快的行船
由古诗创编的歌曲
关天夏天景色的古诗
关于夏天杨柳的古诗词
陆凯诗的古诗
形容各种职业的古诗
童心犹存的古诗
古诗的由来视频
标题含有鹧鸪天的古诗词
有五年字眼的古诗
我的将军啊古诗
田园风景画的古诗词
关于夏天的小暑的古诗
古诗词与现代发音不同的字
出自古诗文的写景成语
含有雨字的悲伤古诗
古诗中的芙蓉是荷花吗
适合写给学生的古诗寄语
古诗中描写的美好生活
辞职时说的古诗
正气的古诗词有
描写诗中花草的古诗
关于农特产的古诗
大好山水的古诗
用驿站传递的古诗词
读冬天的古诗
20个字的古诗勤奋好学
感谢的幼儿古诗
表示思念爱人的古诗
默写两首描写风景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