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岳岳你池的古诗

关于小岳岳你池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小岳岳你池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小岳岳你池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小岳岳你池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250) 语录(24) 说说(4) 名言(6) 诗词(574) 祝福(44) 心语(600)

  • 池州翠微亭岳飞古诗(池州翠微亭译文赏析)

  • 教科书式品鉴诗词·第555首古诗词

    陈熙珵 – 关山月来自唐诗宋词品鉴00:0002:00

    《池州翠微亭》

    宋·岳飞

    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

    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

    古诗今译:

    年复一年,我驰骋疆场,战袍上洒满了灰尘;今天特地骑马到达翠微亭,观赏齐山美景。

    国大好河山看不够,在马蹄声声的催促中,踏着明亮的月色归来。

    注释解说:

    ⑴池州:今安徽贵池。(2)翠微亭:在贵池南齐山顶上。(3)经年:常年。(4)征衣:离家远行的人的衣服。这里指从军的衣服。(5)特特:特地、专门。亦可解作马蹄声,二义皆通。(6)寻芳:游春看花。(7)翠微:指翠微亭。(8)看不足:看不够。

    品鉴鉴赏:

    这是一首记游诗,诗作于池州,一反其词的激昂悲壮,以清新明快的笔法,抒写了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挚热爱,体现了马背赋诗的特点。

    前两句写出游的愉悦。起句“经年尘土满征衣”写长期紧张的军旅生活。诗人从军后,一直过着紧张的军事生活,特别是在抗金斗争中,为了保卫南宋残存的半壁河山,进而恢复中原,他披甲执锐,率领军队,冲锋陷阵,转战南北,长期奔波,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保卫国家的伟大事业之中。诗的开头一句正是对这种紧张军旅生活的生动朴实的高度概括。“经年”,这里指很长时间以来。“征衣”,这里是指长期在外作战所穿的衣服。既然长年累月地率领部队转战南北,生活十分紧张,那就根本没有时间、没有心思去悠闲地游览和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愈是这样,愈盼望有朝一日能够有这样的一个机会。这样,起笔一句就为下面内容的引出作了充分的渲染和铺垫,看似与记游无关,而作用却在于突出、强调和反衬了这次出游的难得与可贵。

    故对句以“特特寻芳上翠微”接住。现在,诗人竟然有了这样的机会,到齐山观览,而且登上了著名诗人杜牧在这里建造的翠微亭,心里一定愉快、兴奋。“特特”,在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当特别、特地讲,起了强调、突出的作用,以承接首句意脉,一是指马蹄声,交待了这次出游是骑马去的,成为诗歌结尾一句的伏笔。“寻芳”,探赏美好的景色。“翠微”,是诗人到达的地方。这样,对句实际上写了出游的方式(骑马)和到达的地点(翠微亭),从而起到了点题、破题的作用。诗的开头两句,首句起笔突兀,如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似与题目无关,而实为次句铺垫;次句陡转笔锋扣题,承接自然,成为首句的照应;两句相互配合,表现出作者大起大落、大开大阖的高度艺术腕力和高屋建瓴的雄伟气魄。两句形成了波澜和对比,从而突出了这次出游的欣喜。

    “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诗的三四两句并没有象一般的记游诗那样,对看到的景色作具体细致的描述,而是着眼于主观感觉,用“好水好山”概括地写出了这次“寻芳”的感受,将秀丽的山水和优美的景色用最普通、最朴实、最通俗的“好”字来表达,既有主观的感受,又有高度的赞美。同时,又用“看不足”传达自己对“好水好山”的喜爱、依恋和欣赏。

    结尾一句则写了诗人为祖国壮丽的山河所陶醉,乐而忘返,直到夜幕降临,才在月光下骑马返回。“马蹄”,照应了上面的“特特”。“催”字则写出了马蹄声响使诗人从陶醉中清醒过来的情态,确切而传神。“月明归”,说明回返时间之晚,它同上句的“看不足”一起,充分写出了诗人对山水景色的无限热爱、无限留恋。岳飞之所以成为民族英雄,之所以为自己的国家英勇战斗,同他如此热恋祖国的大好河山是密不可分的。诗的结尾两句正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特有的深厚感情。

    这首诗通过记游,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无限深厚的热爱之情。在艺术上运思巧妙,不落俗套,虽是记游,而不具体描述景物,重在抒写个人感受。其结构方式除以时间为序外,又把情感的变化作为全诗的线索,突出了这次出游登临的喜悦。语言通俗自然,明白如话。

    作者简介:

    岳飞(1103年–1142年),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安阳汤阴县)人。他出身贫寒,幼年时母亲教他读书识字。岳飞很有志气,勤奋学*,决心长大报效祖国。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十九岁的岳飞参军入伍,开始为保卫国家贡献力量。此后,他在抗金斗争中,身经百战,屡建奇功,成为著名的抗金将领和杰出的民族英雄。岳飞捍卫祖国的坚强决心和卓越的军事才能,使他从一名普通的士兵不断得到提拔,历任清远军节度使、河南诸路招讨使、枢密副使等职。绍兴十年(1140年),他统率岳家军在郾城大破金兵,第二年又打败了金兀术,进军朱仙镇,距离北宋的都城汴京仅有四十五里。岳飞准备渡河收复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大河南北闻风响应,金兵面临全面溃退,形势对宋军极为有利。但是,南宋朝廷奉行投降政策,勒令岳飞撤兵,一日连下十二道金牌,将岳飞召回。宋高宗绍兴十一年岁暮(1142年1月27日)被主和派权臣秦桧诬陷杀害,年仅三十九岁。孝宗时追谥武穆,后来又改谥忠武。宁宗时追封鄂王。岳飞在戎马征战的同时,也写下了不少洋溢着爱国激情的优秀作品。

    笔者小札:

    今天5月4号,是五四青年节,无论你走的道路多么孤独,人生多么艰难,愿你归来仍是少年!

    [阅读全文]...

2022-03-03 04:44:39
  • 池州翠微亭岳飞古诗(池州翠微亭古诗解析)

  • 陈熙珵 – 关山月来自唐诗宋词品鉴00:0002:00

    《池州翠微亭》

    宋·岳飞

    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

    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

    古诗今译:

    年复一年,我驰骋疆场,战袍上洒满了灰尘;今天特地骑马到达翠微亭,观赏齐山美景。

    国大好河山看不够,在马蹄声声的催促中,踏着明亮的月色归来。

    注释解说:

    ⑴池州:今安徽贵池。(2)翠微亭:在贵池南齐山顶上。(3)经年:常年。(4)征衣:离家远行的人的衣服。这里指从军的衣服。(5)特特:特地、专门。亦可解作马蹄声,二义皆通。(6)寻芳:游春看花。(7)翠微:指翠微亭。(8)看不足:看不够。

    品鉴鉴赏:

    这是一首记游诗,诗作于池州,一反其词的激昂悲壮,以清新明快的笔法,抒写了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挚热爱,体现了马背赋诗的特点。

    前两句写出游的愉悦。起句“经年尘土满征衣”写长期紧张的军旅生活。诗人从军后,一直过着紧张的军事生活,特别是在抗金斗争中,为了保卫南宋残存的半壁河山,进而恢复中原,他披甲执锐,率领军队,冲锋陷阵,转战南北,长期奔波,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保卫国家的伟大事业之中。诗的开头一句正是对这种紧张军旅生活的生动朴实的高度概括。“经年”,这里指很长时间以来。“征衣”,这里是指长期在外作战所穿的衣服。既然长年累月地率领部队转战南北,生活十分紧张,那就根本没有时间、没有心思去悠闲地游览和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愈是这样,愈盼望有朝一日能够有这样的一个机会。这样,起笔一句就为下面内容的引出作了充分的渲染和铺垫,看似与记游无关,而作用却在于突出、强调和反衬了这次出游的难得与可贵。

    故对句以“特特寻芳上翠微”接住。现在,诗人竟然有了这样的机会,到齐山观览,而且登上了著名诗人杜牧在这里建造的翠微亭,心里一定愉快、兴奋。“特特”,在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当特别、特地讲,起了强调、突出的作用,以承接首句意脉,一是指马蹄声,交待了这次出游是骑马去的,成为诗歌结尾一句的伏笔。“寻芳”,探赏美好的景色。“翠微”,是诗人到达的地方。这样,对句实际上写了出游的方式(骑马)和到达的地点(翠微亭),从而起到了点题、破题的作用。诗的开头两句,首句起笔突兀,如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似与题目无关,而实为次句铺垫;次句陡转笔锋扣题,承接自然,成为首句的照应;两句相互配合,表现出作者大起大落、大开大阖的高度艺术腕力和高屋建瓴的雄伟气魄。两句形成了波澜和对比,从而突出了这次出游的欣喜。

    “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诗的三四两句并没有象一般的记游诗那样,对看到的景色作具体细致的描述,而是着眼于主观感觉,用“好水好山”概括地写出了这次“寻芳”的感受,将秀丽的山水和优美的景色用最普通、最朴实、最通俗的“好”字来表达,既有主观的感受,又有高度的赞美。同时,又用“看不足”传达自己对“好水好山”的喜爱、依恋和欣赏。

    结尾一句则写了诗人为祖国壮丽的山河所陶醉,乐而忘返,直到夜幕降临,才在月光下骑马返回。“马蹄”,照应了上面的“特特”。“催”字则写出了马蹄声响使诗人从陶醉中清醒过来的情态,确切而传神。“月明归”,说明回返时间之晚,它同上句的“看不足”一起,充分写出了诗人对山水景色的无限热爱、无限留恋。岳飞之所以成为民族英雄,之所以为自己的国家英勇战斗,同他如此热恋祖国的大好河山是密不可分的。诗的结尾两句正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特有的深厚感情。

    这首诗通过记游,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无限深厚的热爱之情。在艺术上运思巧妙,不落俗套,虽是记游,而不具体描述景物,重在抒写个人感受。其结构方式除以时间为序外,又把情感的变化作为全诗的线索,突出了这次出游登临的喜悦。语言通俗自然,明白如话。

    作者简介:

    岳飞(1103年–1142年),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安阳汤阴县)人。他出身贫寒,幼年时母亲教他读书识字。岳飞很有志气,勤奋学*,决心长大报效祖国。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十九岁的岳飞参军入伍,开始为保卫国家贡献力量。此后,他在抗金斗争中,身经百战,屡建奇功,成为著名的抗金将领和杰出的民族英雄。岳飞捍卫祖国的坚强决心和卓越的军事才能,使他从一名普通的士兵不断得到提拔,历任清远军节度使、河南诸路招讨使、枢密副使等职。绍兴十年(1140年),他统率岳家军在郾城大破金兵,第二年又打败了金兀术,进军朱仙镇,距离北宋的都城汴京仅有四十五里。岳飞准备渡河收复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大河南北闻风响应,金兵面临全面溃退,形势对宋军极为有利。但是,南宋朝廷奉行投降政策,勒令岳飞撤兵,一日连下十二道金牌,将岳飞召回。宋高宗绍兴十一年岁暮(1142年1月27日)被主和派权臣秦桧诬陷杀害,年仅三十九岁。孝宗时追谥武穆,后来又改谥忠武。宁宗时追封鄂王。岳飞在戎马征战的同时,也写下了不少洋溢着爱国激情的优秀作品。

    [阅读全文]...

2022-04-02 04:54:25
  • 岳飞《池州翠微亭》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   池州翠微亭

      朝代:宋代

      作者:岳飞

      原文:

      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

      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

      译文:

      多年的尘土布满了军装,骑着马到翠微亭寻找美景。

      好水好山还没有欣赏够,马蹄声就已经催我速归了。

      注释:

      ①选自《宋诗选》。岳飞(1103-1142),字鹏举,宋朝爱国将领。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深厚感情,体现了马背赋诗的特点。池州,今安徽贵池。翠微亭,在贵池南齐山顶上。

      ②经年:常年。

      ③征衣:离家远行的人的衣服。这里指从军的衣服。

      ④特特:特地、专门。亦可解作马蹄声,二义皆通。

      ⑤寻芳:游春看花。

      ⑥翠微:指翠微亭。

      ⑦看不足:看不够。

      ⑧这句诗是说,在马蹄声的催促里,我踏着月色归去了。

      赏析

      “池州”,是宋代江南东路的一个州,州府设在当时的秋浦,就是现在的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这里作者以州名代指州府名。“翠微亭”,在今安徽贵池南边的齐山上,是唐代大诗人杜牧在武宗会昌年间任池州刺史时建造的。

      这是一首记游诗,主要记述登临池州翠微亭观览胜景的心理状态和出游情形,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之情。前两句写出游的愉悦。起句“经年尘土满征衣”写长期紧张的军旅生活。诗人从军后,一直过着紧张的军事生活,特别是在抗金斗争中,为了保卫南宋残存的半壁河山,进而恢复中原,他披甲执锐,率领军队,冲锋陷阵,转战南北,长期奔波,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保卫国家的伟大事业之中。诗的开头一句正是对这种紧张军旅生活的生动朴实的高度概括。“经年”,这里指很长时间以来。“征衣”,这里是指长期在外作战所穿的衣服。既然长年累月地率领部队转战南北,生活十分紧张,那就根本没有时间、没有心思去悠闲地游览和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愈是这样,愈盼望有朝一日能够有这样的一个机会。这样,起笔一句就为下面内容的引出作了充分的渲染和铺垫,看似与记游无关,而作用却在于突出、强调和反衬了这次出游的难得与可贵,故对句以“特特寻芳上翠微”接住。现在,诗人竟然有了这样的机会,到齐山观览,而且登上了著名诗人杜牧在这里建造的翠微亭,心里怎能不愉快、不兴奋呢?“特特”,在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当特别、特地讲,起了强调、突出的作用,以承接首句意脉,一是指马蹄声,交待了这次出游是骑马去的,成为诗歌结尾一句的伏笔。“寻芳”,探赏美好的景色。“翠微”,是诗人到达的地方。这样,对句实际上写了出游的方式(骑马)和到达的地点(翠微亭),从而起到了点题、破题的作用。诗的开头两句,首句起笔突兀,如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似与题目无关,而实为次句铺垫;次句陡转笔锋扣题,承接自然,成为首句的照应;两句相互配合,表现出作者大起大落、大开大阖的高度艺术腕力和高屋建瓴的雄伟气魄。两句形成了波澜和对比,从而突出了这次出游的欣喜。

      那么,这次出游究竟如何?诗人看到了些什么景色呢?“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诗的三四两句并没有象一般的记游诗那样,对看到的景色作具体细致的描述,而是着眼于主观感觉,用“好水好山”概括地写出了这次“寻芳”的感受,将秀丽的山水和优美的景色用最普通、最朴实、最通俗的“好”字来表达,既有主观的感受,又有高度的赞美。同时,又用“看不足”传达自己对“好水好山”的喜爱、依恋和欣赏。结尾一句则写了诗人为祖国壮丽的山河所陶醉,乐而忘返,直到夜幕降临,才在月光下骑马返回。“马蹄”,照应了上面的“特特”。“催”字则写出了马蹄声响使诗人从陶醉中清醒过来的情态,确切而传神。“月明归”,说明回返时间之晚,它同上句的“看不足”一起,充分写出了诗人对山水景色的无限热爱、无限留恋。岳飞之所以成为民族英雄,之所以为自己的国家英勇战斗,同他如此热恋祖国的大好河山是密不可分的。诗的结尾两句正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特有的深厚感情。

      这首诗通过记游,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无限深厚的热爱之情。在艺术上运思巧妙,不落俗套,虽是记游,而不具体描述景物,重在抒写个人感受。其结构方式除以时间为序外,又把情感的变化作为全诗的线索,突出了这次出游登临的喜悦。语言通俗自然,明白如话。

    [阅读全文]...

2022-05-01 01:20:24
  • 望岳唐杜甫的古诗(杜甫望岳诗的全解释)

  • 杜甫,解释
  • 作者: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

    神奇自然汇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

    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望岳》是唐代诗人杜甫著名的五言古诗。一、二句写泰山山脉绵延辽阔;三、四句挟泰山雄峻磅礴;五、六句是仔细远望,见群峰云生,仿佛有归鸟入谷。七、八句想象将来登山所见景象,同时抒发自己的抱负。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阅读全文]...

2022-05-05 20:02:45
  • 岳阳楼古诗名句

  • 翰林物色分留少,诗到巴陵还未工。下面是为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岳阳楼古诗名句希望大家喜欢。

    1、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3、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4、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5、湖阔兼云雾,楼孤属晚晴。

    6、礼加徐孺子,诗接谢宣城。

    7、雪岸丛梅发,春泥百草生。

    8、敢违渔父问,从此更南征。

    9、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10、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11、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12、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恨悲。

    13、天入*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

    14、楼头客子杪秋后,日落君山元气中,

    15、北望可堪回白首,南游聊得看丹枫。

    [阅读全文]...

2022-05-11 09:10:21
  • 关于岳飞爱国的古诗词汇总

  • 爱国,阅读,文学
  • 关于岳飞爱国的古诗词汇总

      在中华民族不断抗击外敌侵略斗争的历史中,涌现出一大批捍卫本民族的独立、自由和利益的民族英雄,岳飞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接下来小编搜集了关于岳飞爱国的古诗词,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岳飞爱国的古诗词

      1、《满江红·怒发冲冠》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这首《满江红》是脍灸人口的爱国佳作,表现了作者抗击金兵、收复故土、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精神,流传很广,深受人民的喜爱。这首词感情激荡,气势磅礴,风格豪放,结构严谨,一气呵成,有着强烈的感染力。此词,激励着中华民族的爱国心。抗战期间这首词曲以其低沉但却雄壮的歌音,感染了中华儿女。

      2、《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这首诗通过不同的画面,形成今昔鲜明的对比,又利用短句,问语等形式,表现出强烈的感情,有极强的感染力。同时,刻画了一位以国事为己任,决心“北逾沙漠,喋血虏廷,尽屠夷种。迎二圣归京阙,取故土上版图的爱国形象。

      3、《小重山》

      昨夜寒蛩不住鸣。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

      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

      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这首《小重山》是元帅帐内夜深人静时岳飞诉说自己内心的苦闷——他反对妥协投降,他相信抗金事业能成功,他已以取得了多少重大战役的胜利,但现在他遇到了来自朝廷权要的掣肘,一种束缚他的手脚、遏制他的行动,使他无法反抗的命令,这就是绍兴八年(1138)宋金“议和”而不准动兵的历史时期。岳飞内心的极度郁闷,对投降派猖獗的极度愤慨,身为朝臣又极无可奈何的种种复杂心情,均写于词中。

      4、《五岳祠盟记》

      自中原板荡,夷狄交侵,

      余发愤河朔,起自相台。

      总发从军,历二百余战。

      虽未能远入夷荒,洗荡巢穴,

      亦且快国仇之万一。

      今又提一旅孤军,振起宜兴、

      建康之城,一鼓败虏,

      恨未能使匹马不回耳。

      故且养兵休卒,蓄锐待敌。

      嗣当激励士卒,功期再战,

      北逾沙漠,蹀血虏廷,尽屠夷种,

      迎二圣归京阙,取故地上版图,

      朝廷无虞,主上奠枕,余之愿也。

      本文是在作者行军途中,题在五岳祠(神祠名)壁间的誓词(即盟记)。文辞慷慨,表露出作者高度的爱国思想和消灭敌人,恢复中原的意志。

    [阅读全文]...

2022-01-17 02:02:18
  • 登岳阳楼古诗词鉴赏4篇

  • 登岳阳楼古诗词鉴赏4篇

      在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登岳阳楼古诗词鉴赏,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译文

      很早听过闻名遐迩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注释

      ⑴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中国第二淡水湖。

      ⑵岳阳楼:即岳阳城西门楼,在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⑶吴楚句:吴楚两地在我国东南。坼(chè):分裂。

      ⑷乾坤:指日、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⑸无一字:音讯全无。字:这里指书信。

      ⑹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⑺戎马:指战争。关山北:北方边境。

      ⑻凭轩:靠着窗户。涕泗(sì)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鉴赏

      此诗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为盛唐五律第一。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在诗中互为表里。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反映了其关心民生疾苦的风格。

      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底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夜,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首联叙事,颔联描写,颈联抒情,尾*结。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这首诗意境开阔宏伟,风格雄浑渊深,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之为盛唐五律第一。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与诗人胸襟的博大,在诗中互为表里。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蔡绦《西清诗话》说:“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题之者众矣,……然未若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气象雄张,如在目前。至读杜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

      全诗纯用赋法,从头到尾都是叙述的笔调。以往一些学者认为诗用赋法,没有形象,没有诗味。事实上,赋法是诗歌形象化的重要手法,其特点是不注重诗的语言和局部事物的形象化,而着力创造诗的总体意境。《登岳阳楼》正是运用赋法创造艺术形象的典范。它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已经使人不觉得有艺术方法的存在,甚至不觉得有语言的存在,只觉得诗人的思想感情撞击着心扉。

      全诗以自叙和抒情为主,真挚感人;写景只是三,四两句,既是实写,又想象,一“坼”一“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

      创作背景

      大历三年(768年),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在岳阳写下《登岳阳楼》、《泊岳阳城下》和《陪裴使君登岳阳楼》。

      赏析

      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有一点是很清楚的,诗人对洞庭湖向往已久,这是在叙事写景的行文中,自然地流露出来的感情。但这毕竟是过去的向往,登上了岳阳楼,其感情似乎应当是高兴。因为多年的向往实现了,一定高兴。但仔细品味,句中又见不到高兴的字眼,抽不出如愿以偿的情思。联系下文更是如此。实际上在这两句中“昔”与“今”之间,是一段漫长的时间距离,作者把这段距离拉开,没有用简单的“喜”“悲”之词来填充它,而是留给读者去想象、回味。古人说“律诗之妙全在无字处”,这里就是无字处。“昔”与“今”之间,天在变,地在变,国在变,人也在变。安史之乱,唐王朝由盛转衰,人民的深重灾难,杜甫个人的悲惨遭遇,这一切都凝聚在一起,凝聚在杜甫的心头,并随着诗人—起登上了岳阳楼。他高兴不起来。应当说“今上岳阳楼”是向往了多年不得登,如今才算是登上来了,这是一声长叹,长叹的内里是一团忧国忧民、伤时伤世的感慨。这一声长叹,就像那咏叹调的引子,开启了下面一个个乐章。这里还要注意到一个“水”字,题目是“登岳阳楼”,头一句却先写洞庭湖,第二句才写岳阳楼,而且是“洞庭水”不是洞庭湖。这个“水”字显然是要突出的,这是抓住了洞庭风光的主要特点,说明了下文主要是在“水”上做文章。

      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两句紧扣上联的“水”字,虽没出现水字,却是专门写洞庭水。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向东南方向极目眺望,只见洞庭湖水茫茫一片,一眼望不到头,而吴地则被挤向了远远的东边,楚地则被远远地挤向了西边、南边。这景象,就好像洞庭湖水向东南伸展,把本来连在一起的吴地和楚地,一下子分裂成为两块。“坼”字用的很好,有动态感。仿佛湖水在延伸,大地被切割开。后一句“乾坤”就是天地,包括天地万物。“乾坤日夜浮”是说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四面眺望,到处都是无边无际的洞庭水,仿佛整个天地万物都被湖水漂浮起来,仿佛天地万物都日日夜夜地在洞庭湖水上浮动漂游。“浮”字也有动态感。使人想到整个苍穹都被湖水托住的—个半球,而万物的运动,都是湖水荡动的结果。这两句都是写洞庭水,境界宏阔。一是极写水面的宽阔,二是极写水的力量。能够割裂大地,能够浮动乾坤,这是极写它的力量。而被割裂、被浮动东西之庞大,则显示出湖水的宽阔。这不是简单的夸张手法,这里有个视觉、感觉和想象的问题。由于地球是圆的,人的视觉是有限的,面对茫茫的湖水可能看不到岸边,即使看到了,远远望去也只是一条线,这就造成了湖水无限大,而远地十分狭小的感觉。诗人准确、真实地抓住了这视觉和感觉上的错觉,就把湖水描写成了四际无垠,仿佛大地四处都是水乡泽国,这是视觉感觉的真实。但诗人又借助想象,把本来看不到的吴楚大地和整个乾坤四际,也融进了这个视觉和感觉的画面。从而构成了一个想象的吴地楚地被裂开,整个乾坤被浮动的广阔无垠的画面。这就是借助想象而形成的意象。这是将想象中的更广阔的景象纳进了视觉画面的结果。这是说“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视觉错觉加上想象的产物,这是一个很成功的宏观意象。它的主要特点是境界广阔、气魄宏大。像这样大的宏观意象、气魄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是很少见的。如孟浩然也有咏叹洞庭湖的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但没有杜诗境界更为高远。这两句是写景,但不能看成是纯写景,写景中渗透着诗人的胸怀。“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透露唐王朝的分裂衰败和国势的不安定。

      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这两句是写诗人自己的处境。“无一字”指的是没有一点消息,一点音信。“亲朋无一字”写出了诗人的孤苦,但主要是音信断绝,自己不了解朝里和地方上的情况,即整个国家的情况。这对一个念念不忘君王,不忘国家,不忘人民的诗人来说,是一种被社会忘记的孤独感,他在精神上无疑是很痛苦的。“孤舟”是指诗人全家挤在一条小船上飘泊度日,消息断绝,年老多病,孤舟漂泊,其精神上、生活上的惨苦可以想见。理解这两句应与前两句联系起来看,前两句是远望,随着湖水向四际望去,水天相接,联想到吴楚,联想到整个乾坤。这两句*看,看到了孤舟,孤舟是*景中映入眼帘最能触动他的东西。于是使他联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和处境。可以说这两联都是由观景引出,只不过前两句以写观景所见为主,后两句以写观望所见而引起的联想为主。这两联在内涵上也是一脉相通的。表面看起来毫无联系,实际上是一脉相通的。既然这后两句是写他的孤苦悲惨处境,由此应推想到前两句也绝非是单单写景,实际上前两句是借写远景象征性地、比拟性地暗示国势的动荡不安。这里包含着安史之乱的后遗症:唐王朝的衰败,人民的痛苦,外族的侵扰,国家的四分五裂和社会的不安定,栋梁之臣的缺乏等等,这一切都是杜甫飘泊中念念不忘的大事。正是由于诗人心中牵挂着国事民事,才牵肠挂肚。所以当他看到广阔无垠洞庭湖水时,也会想到仿佛大地裂开了,乾坤在日夜不停地浮动。从杜甫一贯的优国忧民的思想境界来看,他登上岳阳楼极目远眺,也必定会想到这些。可以说没想到这些就不是杜甫。也正是由于诗人胸中翻腾着叫人牵肠挂肚的国事民事,所以就很自然地勾起了自己不能再施展抱负的痛心。于是这孤舟飘泊,老弱多病,消息也听不到的可悲处境,也就顺理成章地涌上心头。这两联中,上联境界极大,下联境界却很小,大小相映成趣,其间也包孕着诗人的无限感慨。就景象来说,上联展现的是浩瀚的洞庭湖水,下联则画出了水面上的一点孤舟。湖水动荡,孤舟飘浮,虽然大小悬殊,却统一在一幅画中。如果将洞庭湖水比作整个国家,那么那一点孤舟就是诗人杜甫自己。这里是象征,这鲜明对照的谐调之中,既包含着诗人对自己终身遭遇的痛心和不*,也体现了诗人将自己的命运、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诗人站在岳阳楼上,望望湖水,看看孤舟,想到国家,想到自己,万种感慨,萦绕心头。“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乾坤”与“孤舟”对比,阔大者更为浩渺,狭小者更显落寞。

      尾联“戎马关山北。”“戎马”,就是战马、兵马,指战争。“关山”,泛指,并非专指那道关,那座山。“关山北”,指打仗的地方。从诗人来说,从洞庭湖向长安望去,隔着一道道关,一座座山,而战火就在北面燃烧。“戎马关山北”,具体指的是当时吐蕃入侵,威胁长安,战争不息,国家不得安宁。“凭轩涕泗流”是说杜甫倚靠岳阳楼的窗户,向北眺望,虽然隔着道道关山,他看不到长安,也看不到战火,但在他心中却呈现出吐蕃入侵,长安危急,人民遭难的情景,于是他就禁不住伤心的老泪纵横了。这两句是两个景象:一个是西北长安附*的战火,一个是岳阳楼上倚窗眺望的老诗人。两者构成了一幅画,前者是诗人心中想到的,后者是诗人自身实景。长安与岳阳楼相距千里,但在诗人心中却没有这个距离。这真是身在洞庭,心在长安。孤舟虽小却装着整个天下。衰老多病的躯体中,仍然跳动着—颗忧国忧民的志诚之心。同时“戎马关山北”一句,明确写出了诗人在登岳阳楼时心中想的是国家的不安宁。这就更可以说明了第二联绝非仅仅是写景。第三联也决不只是写自己的孤苦无依。“凭轩涕泗流”一句中,则凝聚着诗人对国家时局、自己孤苦处境比照后,感到无可奈何,感到万分压抑的感情,非常形象而深刻地显示出杜甫晚年时的精神痛苦。精神痛苦主要是无可奈何。

      这首诗的主要艺术成就表现为以下两点。

      第一,作品运用了变化多样的表现手法。作品虽然只有八句话,但是却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开篇两句运用的是叙述的手法,交代的是登临岳阳楼的缘由。三四两句运用的是描绘的手法,绘制了岳阳楼的宏阔壮观图景,并且在描绘中,又运用了形象的比喻,增强了作品的生动性。作品最后两句又运用了抒情的写法,揭示出诗人的内心世界,开拓了作品的意境。

      第二,作品内容和感情两方面大跨度的跳跃。从内容方面说,开篇一联写的是诗人登楼的过程,其中蕴含了“昔”与“今”的时间跳跃过程。颔联中,诗人由上联的写自己推进到写洞庭湖,这里有一个从小到大的跨度。在写景中,又由吴、楚之地面到日、月之天空的空间跳跃。到了颈联,诗人又转回自身的描写,前后联之间有一个从大到小的跨越。到了尾联,诗人又从个人身世遭际的描写扩展到国事的描写,上下联又是一个从小到大的跨越。在写国事时,又有一个从国难的跳跃到诗人感情抒发的过程。这就构成了纵横开阔,跳跃性强的特点。从诗人的感情发展脉络上说,首联蕴含喜悦,颔联带有雄壮,颈联转为凄苦,尾联变为悲伤。诗人的感情随着诗篇的进展,显示出不断变化,跳跃性强的艺术特点。

      登岳阳楼

      唐代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译文

      以前的日子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如愿终于登上岳阳楼。

      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撕裂,似乎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水中。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

      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着栏杆远望泪流满面。

      注释

      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岳阳楼: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吴国和楚国)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下瞰洞庭,碧湖万顷,遥望君山,气象万千,唐张说建,宋滕子京修。以范仲淹千古名篇《岳阳楼记》驰名。坼(chè):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这句是说: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

    [阅读全文]...

2022-05-07 07:47:18
  • 五言古诗望岳翻译 望岳原文译文注释

  •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晚。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字词解释:

    【岳:指东岳泰山。】

    【岱宗:即泰山。古人认为泰山为五岳之长,为诸山所宗,故称之。】

    【夫如何:怎么样。】

    【齐鲁:春秋时两个国名,这里代指齐鲁大地。《史记・货殖列传》:“泰山之阳则鲁,泰山之阴则齐。”】

    【青:指苍翠的山色。】

    【未了:连绵不断。】

    【造化:指大自然。】

    【钟:集聚。】

    【神秀:神奇秀美。】

    【阴阳:山北背日为】

    阴,山南向日为阳。割:割分。昏晓:黄昏、拂晓。

    【荡胸:在胸前飘荡。】

    决眦:形容睁大眼晴。决,破裂。眦,眼眶。

    【入归鸟:归巢的鸟飞入山中。】

    【会当:应该,定要。】

    【凌绝顶:登上最高峰。】

    【一览众山小:用《孟子•尽心上》“登泰山而小天下”句意。】

    全文解析:

    山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在齐鲁两国的大地上都能望见碧翠的泰山。泰山聚集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秀丽,高山南北的天色被分割为黄昏和清晨。胸怀为山中层出不穷的云雾所激荡,暮色中归巢的鸟儿尽收眼底。一定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这时放眼远望,众山都显得那么的矮小。

    [阅读全文]...

2022-04-09 12:39:06
  • 关于岳飞爱国的古诗词汇总

  • 关于岳飞爱国的古诗词汇总

      在中华民族不断抗击外敌侵略斗争的历史中,涌现出一大批捍卫本民族的独立、自由和利益的民族英雄,岳飞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接下来小编搜集了关于岳飞爱国的古诗词,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岳飞爱国的古诗词

      1、《满江红·怒发冲冠》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这首《满江红》是脍灸人口的爱国佳作,表现了作者抗击金兵、收复故土、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精神,流传很广,深受人民的喜爱。这首词感情激荡,气势磅礴,风格豪放,结构严谨,一气呵成,有着强烈的感染力。此词,激励着中华民族的爱国心。抗战期间这首词曲以其低沉但却雄壮的歌音,感染了中华儿女。

      2、《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这首诗通过不同的画面,形成今昔鲜明的对比,又利用短句,问语等形式,表现出强烈的感情,有极强的感染力。同时,刻画了一位以国事为己任,决心“北逾沙漠,喋血虏廷,尽屠夷种。迎二圣归京阙,取故土上版图的爱国形象。

      3、《小重山》

      昨夜寒蛩不住鸣。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

      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

      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这首《小重山》是元帅帐内夜深人静时岳飞诉说自己内心的苦闷——他反对妥协投降,他相信抗金事业能成功,他已以取得了多少重大战役的胜利,但现在他遇到了来自朝廷权要的掣肘,一种束缚他的手脚、遏制他的行动,使他无法反抗的命令,这就是绍兴八年(1138)宋金“议和”而不准动兵的历史时期。岳飞内心的极度郁闷,对投降派猖獗的极度愤慨,身为朝臣又极无可奈何的种种复杂心情,均写于词中。

      4、《五岳祠盟记》

      自中原板荡,夷狄交侵,

      余发愤河朔,起自相台。

      总发从军,历二百余战。

      虽未能远入夷荒,洗荡巢穴,

      亦且快国仇之万一。

      今又提一旅孤军,振起宜兴、

      建康之城,一鼓败虏,

      恨未能使匹马不回耳。

      故且养兵休卒,蓄锐待敌。

      嗣当激励士卒,功期再战,

      北逾沙漠,蹀血虏廷,尽屠夷种,

      迎二圣归京阙,取故地上版图,

      朝廷无虞,主上奠枕,余之愿也。

      本文是在作者行军途中,题在五岳祠(神祠名)壁间的誓词(即盟记)。文辞慷慨,表露出作者高度的爱国思想和消灭敌人,恢复中原的意志。

    [阅读全文]...

2022-01-31 18:31:15
小岳岳你池的古诗 - 句子
小岳岳你池的古诗 - 语录
小岳岳你池的古诗 - 说说
小岳岳你池的古诗 - 名言
小岳岳你池的古诗 - 诗词
小岳岳你池的古诗 - 祝福
小岳岳你池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