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苏轼的古诗简单的

关于有关苏轼的古诗简单的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有关苏轼的古诗简单的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有关苏轼的古诗简单的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有关苏轼的古诗简单的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425) 语录(14) 说说(6) 名言(21) 诗词(1k+) 祝福(3) 心语(8k+)

  • 苏轼写的古诗

  • 苏轼
  • 苏轼写的古诗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轼写的古诗,欢迎阅读与收藏。

      《鹧鸪天》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惠崇春江晓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洒豚欲上时。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南歌子·游赏》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

      游人都上十三楼。

      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

      谁家水调唱歌头。

      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拓展延伸】

      苏轼的咏茶诗词

      东坡写了许多茶诗,有一些提到当时的名茶。

      双井茶,产于江西省修水县是当时的贡茶之一,诗见苏轼《鲁直以诗馈双井茶,次其韵为谢》。“江夏无双种奇茗,汝阴六一夸新书。磨成不敢付僮仆,自看雪汤生玑珠。列仙之儒瘠不腴,只有病渴同相如。明年我欲东南去,画舫何妨宿太湖。”这个茶好的东坡都不敢让书童仆人过手,要他自己亲自沏泡,他要好好欣赏如雪茶汤仿佛生出玑珠美玉。

      月兔茶,产于四川省涪州,诗见苏轼《月兔茶》。“环非环,玦非玦,中有迷离玉兔儿。一似佳人裙上月,月圆还缺缺还圆,此月一缺圆何年。君不见斗茶公子不忍斗小团,上有双衔绶带双飞鸾。”小凤团茶像环又不是环,像玦又不是玦。环状的团茶,烹煮由环变成玦就缺了,这与月的阴晴圆缺又同又不同,月团缺了还会圆,团茶缺了就无法再也圆不了。所以爱茶人“不忍斗小团”。

      垂云茶,产于浙江省杭州市宝严寺。宋时葛岭宝严院出产“垂云茶”,是形如“雀舌”的散茶,垂云茶当不是普通山茶,而是佛门上品茶。怡然送与东坡,东坡回礼以贡茶“大龙团”。《怡然以垂云新茶见饷,报以大龙团,仍戏作小诗》云:“妙供来香积,珍烹具大官。拣芽分雀舌,赐茗出龙团。晓日云庵暖,春风浴殿寒。聊将试道眼,莫作两般看。”

      不断的贬谪生活使东坡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也为东坡提供了品尝天下名茶的机会。因此苏轼一生写下了*百首咏茶的诗词。东坡所作的这些茶诗融茶艺茶趣于笔端,意境幽美,引人入胜。后世人读了仿佛与东坡一道曾神游于山水之间,品茗于松竹之下,何其惬意淋漓痛快。

      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试院监考后,东坡和二三个监考官打水煎茶。东坡作《试院煎茶》一首,诗曰:

      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

      银瓶泻汤夸第一,未识故人煎水意。(古语云:煎水不煎茶。)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我今贫病长苦饥,分无玉碗捧蛾眉。且学公家作茗饮,砖炉石铫行相随。

      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

      《诚斋诗话》还有一则东坡《煎茶》诗云:活水还须活火煮,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杨万里解析这首诗第二句“自临钓石取深清”七字时,说它具有五方面的意思:一是水是清澈的;二是水是深处的清水;三是水是石头下面的水,没有泥土;四是石是钓石,不是一般寻常之石;五是水是东坡自己打上来的,不是让仆人做的这件事。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这句是形容水的状态是清澈甜美之极。“分江”二字,用的.十分绝妙。“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仍作泻时声。”这句是倒语,是诗人的独家行文妙法,尤为诗家妙法。如杜甫对香稻的赞美“红稻吸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语反而意全。“枯肠未易禁三椀,卧听山城长短更。”这句又把卢仝吃茶的公案打翻。仝吃茶吃到七椀,东坡不禁三椀,山城更漏无定。长短二字,有无穷之味。

      《游惠山》:“明窗倾紫盏,色味两奇绝。”

      《送南屏禅师》:“勿惊午盏兔毛斑,打出春瓮鹅罗酒。”《水调歌头·桃花茶》:“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兔毫盏里。”《壑源试焙新茶》:“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白云茶》:“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

      《送刘寺丞赴余姚》:“千金买断顾渚春,似与越人降日注。”《邵伯梵行寺山茶》:“山茶相对阿谁栽,细雨无人我独来。”

      《西江月》:“龙焙今年绝品,谷帘自古珍泉。雪芽双井散神仙,苗裔来从北苑。”《水调歌头》:“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结就紫云堆。轻动黄金碾,飞起绿尘埃,老龙团、真凤髓。”

      《次韵周种惠石铫》:“铜腥铁涩不宜泉,爱此苍然深且宽。蟹眼翻波汤已作,龙头拒火柄犹寒。”

      《送南屏谦师》:“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二昧手。”“先生有意续《茶经》,会使老谦名下朽。”

      《和钱安道寄惠建茶》:“我官于南今几时,尝尽溪茶与山茗。”《浣溪沙》:“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寄周安孺茶》这首长达120句的苏拭第一长诗,正是咏茶之作。“大哉天宇内,植物知几族。灵品独标奇,迥超凡草木。名从姬旦始,渐播《桐君录》。赋咏谁最先?厥传惟杜育。唐人未知好,论著始于陆。常、李亦清流,当年慕高躅。遂使天下士,嗜此偶于格。”

    [阅读全文]...

2022-02-11 00:46:09
  • 苏轼古诗大全

  • 苏轼
  • 苏轼古诗大全

      苏轼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本文为苏轼古诗大全,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惠崇春江晓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洒豚欲上时。

      3、《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4、《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5、《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6、《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7、《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冈。

      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8、《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

      使君能得几回来?

      便使尊前醉倒且徘徊。

      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

      夜阑风静欲归时,

      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9、《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

      凤凰山上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

    [阅读全文]...

2022-01-08 13:40:51
  • 苏轼的古诗

  • 苏轼
  •   1、《春宵》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亭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2、《上元侍宴》

      淡月疏星绕建章,仙风吹下御炉香。

      侍臣鹄立通明殿,一朵红云捧玉皇。

      3、《花影》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归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4、《守岁诗》

      儿童强不食,相守应欢哗。

      晨鸡旦勿鸣,更鼓畏添过。

      5、《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6、《儋耳》

      霹雳收威暮雨开,独凭栏槛倚崔嵬。

      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

      野老已歌丰岁语,除书欲放逐臣回。

      残年饱饭东坡老,一壑能专万事灰。

      7、《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生。

      8、《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篓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9、《中秋月》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10、《饮》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1、《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12、《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3、《采桑子》

      多情多感仍多病。

      多景楼中,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

      停杯且听琵琶语。

      细捻轻扰,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14、《蝶恋花》

      一颗樱桃樊素口。不爱黄金,只爱人长久。

      学画鸦儿犹未就。眉间已作伤春皱。

      扑蝶西园随伴走。花落花开,渐解相思瘦。

    [阅读全文]...

2022-02-24 21:46:38
  • 小学苏轼的古诗

  • 小学,苏轼
  • 小学苏轼的古诗

      对于苏轼的诗歌,在小学的教学中大家还记得哪些吗?接下来小编搜集了小学苏轼的古诗,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译文: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赏析:

      这一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苏轼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苏轼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因此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苕溪渔隐丛话》)。

      荷与菊是历代诗家的吟咏对象,常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为什么此诗一开头却高度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画面?这全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黄橘绿之时。虽然橙和橘相提并论,但事实上市人正偏重于橘,因为“橘”象征着许多美德,故屈原写《橘颂》而颂之,主要赞其“独立不迁”、“精色内白”、“秉德无私”、“行比伯夷”。此诗的结句正有此意,在表达上融写景、咏物、赞人于一炉,含蓄地赞扬了刘景文的品格和秉性。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潇潇一作:萧萧)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译文:

      游玩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的旁边,溪水向西流淌。山脚下刚生长出来的幼芽浸泡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的一尘不染,傍晚,下起了小雨,布谷鸟的叫声从松林中传出。

      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

      赏析:

      东坡为人胸襟坦荡旷达,善于因缘自适。他因诗中有所谓“讥讽朝廷”语,被罗织罪名入狱,“乌台诗案”过后,于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二月贬到黄州。初时虽也吟过“饮中真味老更浓,醉里狂言醒可怕”(《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那样惴惴不安的诗句,但当生活安顿下来之后,樵夫野老的帮助,亲朋故旧的关心,州郡长官的礼遇,山川风物的吸引,促使他拨开眼前的阴霾,敞开了超旷爽朗的心扉。这一首乐观的呼唤青春的人生之歌,当是在这种心情下吟出的。

      上阕三句,写清泉寺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这一派画意的光景,涤去官场的恶浊,没有市朝的尘嚣。它优美,洁净,潇洒……充满诗的情趣,春的生机。它爽人耳目,沁人心脾,诱发诗人爱悦自然、执着人生的情怀。

      环境启迪,灵感生发。于是词人在下阕进发出使人感奋的议论。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摅写有关人生的哲理。“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人生长恨水长东”,光阴犹如昼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东奔驶,一去不可复返,青春对于人只有一次,正如古人所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然而,在某种意义上讲,人未始不可以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往往能焕发出青春的光彩。因此词人发出令人振奋的议论:“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人们惯用“白发”、“黄鸡”比喻世事匆促,光景催年,发出衰飒的悲吟。白居易当年在《醉歌》中唱道:“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杜甫也曾化用乐天诗,吟过“试呼自发感秋人,令唱黄鸡催晓曲”之句。此处苏轼反其意而用之,希望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谁道人生无再少?”“休将白发唱黄鸡!”这与另一首《浣溪沙》中所云“莫唱黄鸡并白发”,用意相同。应该说,这是不服衰老的宣言,这是对生活、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这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在贬谪生活中,能一反感伤迟暮的低沉之调,唱出如此催人自强的歌曲,这体现出苏轼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

      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人不清楚庐山本来的面目,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中。说明了一个道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赏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的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面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在众多的歌咏庐山的作品中,苏轼的西林寺题壁诗和李白《望庐山瀑布》同样著名。但是两首诗的艺术构思却大不一样:李白通过香炉峰瀑布一处景色的描写,烘托庐山的磅礴气势,激发人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苏轼则没有描写具体景特,而是概括抒写浏览庐山的总印象,从中揭发一种生活哲理来启发读者的思考和领悟。这一首绝句的长处不在于形象或感情,而在于富有理趣。面对雄伟壮丽的庐山,诗人不胜感叹地说:从正面看庐山,它是一道横长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它是一座高耸的山峰。你再从不同距离、不同高度去看吧,呈现在你眼前的庐山,都是各种互不相同的形象。我们为什么不能确切完整地把握庐山的真实面貌呢?只因为人在此山里面,眼界受到局限的缘故啊。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难道诗人所说的只是看山,所指的只是庐山一座山吗?普天下山山岭岭,哪一座不是看山角度不同,山势互不一样?宇宙间事事物物,又何尝不是立脚之点有别,观察结果各殊呢!对于一切事情,如果隐在它的圈子里面,就会不见全局,不明真相;只有客观地研究它的各个方面,才能取得正确的认识。这就是一句格言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诗写得巧妙别致,深入浅出,充满智慧,我们读过以后,仿佛自己也聪明了一些。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元丰七年(1084)春末夏初,苏轼畅游庐山十余日,被庐山雄奇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因此,他挥毫写下十余首赞美庐山的诗,这是其中的一首。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中不相同。后两句写出了苏轼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这两句充满了意味深长的哲理,并成为人们广为传诵的警句。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赏析:

      在一天,苏轼和朋友在西湖边上饮美酒。开始天气晴朗,不大工夫竟然阴了天,下起雨来。这样,饮酒未尽,诗人便饱览了西湖上晴和雨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光。于是诗人赞叹说:晴天的西湖,水上波光荡漾,闪烁耀眼,正好展示着那美丽的风貌;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缥缥渺渺,又显出别一番奇妙景致。西湖无论是晴是雨无时不美。我想,最好把西湖比作西子,空蒙山色是她淡雅的妆饰,潋滟水光是她浓艳的粉脂,不管她怎样打扮,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天生丽质和迷人的神韵。

      这一首小诗前两句是描写:写晴天的水、雨天的山,从两种地貌、两种天气表现西湖山水风光之美和晴雨多变的特征,写得具体、传神,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以致有人评论说,古来多少西湖诗全被这两句扫尽了。后两句是比喻:天地之间,人类最灵;人类之中,西子最美。在前两句描写的基础上,把西湖比做美女西施,说它和西施一样同为天下灵与美的极至,何况又经过淡妆或浓抹的精心打扮呢!

      然而,极写西湖之美还不是这个比喻的全部奥妙。历史上有些女子,美名和西子不相上下,诗人何以偏偏要拿西子来和西湖相比呢?这是因为,西子除了她灵秀美丽,她和西湖还有两点独特的契合:一是西子家乡离西湖不远,同属古越之地;二是西子、西湖,头上都有“西”字,叫起来自然天成。由于这种种原因,苏轼这个妙手偶得的比喻,博得了后人的称道,西湖也就被称作西子湖了。

      这一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这一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也表达了苏轼喜爱西湖。

    [阅读全文]...

2021-12-05 09:31:29
  • 苏轼写风古诗

  • 苏轼,写作
  • 苏轼写风古诗

      在日常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轼写风古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碧纱窗下水沈烟。——苏轼《阮郎归·初夏》

      2、谁家水调唱歌头。——苏轼《南歌子·游赏》

      3、蓝桥何处觅云英。——苏轼《南歌子·寓意》

      4、枝上柳绵吹又少。——苏轼《蝶恋花·春景》

      5、绿槐高柳咽新蝉。——苏轼《阮郎归·初夏》

      6、又恐被、秋风惊绿。——苏轼《贺新郎·夏景》

      7、黄鸡白酒渔樵社。——苏轼《阳羡歌·山秀芙蓉》

      8、卷起杨花似雪花。——苏轼《减字木兰花·立春》

      9、真游洞穴沧波下。——苏轼《阳羡歌·山秀芙蓉》

      10、水殿风来暗香满。——苏轼《洞仙歌·冰肌玉骨》

      11、解佩投簪,求田问舍。——苏轼《阳羡歌·山秀芙蓉》

      12、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苏轼《念奴娇·中秋》

      13、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苏轼《卜算子·感旧》

      14、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15、山秀芙蓉,溪明罨画。——苏轼《阳羡歌·山秀芙蓉》

      16、谁似临*山上塔,亭亭。——苏轼《南乡子·送述古》

      17、使君元是此中人。——苏轼《浣溪沙·软草*莎过雨新》

      18、苦被多情相折挫。——苏轼《蝶恋花·雨霰疏疏经泼火》

      19、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苏轼《临江仙·送王缄》

      20、雪晴江上麦千车。——苏轼《浣溪沙·万顷风涛不记苏》

      21、杖藜徐步转斜阳。——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2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23、众中闻謦欬,未语知乡里。——苏轼《送金山乡僧归蜀开堂》

      24、幽寻未云毕,墟落生晚烟。——苏轼《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

      25、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婉香。——苏轼《减字木兰花·春月》

      26、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苏轼《和董传留别》

      27、撞钟浮玉山,迎我三千指。——苏轼《送金山乡僧归蜀开堂》

      28、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苏轼《少年游·润州作》

      29、唤起谪仙泉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苏轼《有美堂暴雨》

      30、门外东风雪洒裾。——苏轼《浣溪沙·送梅庭老赴上党学官》

      31、涪江与中泠,共此一味水。——苏轼《送金山乡僧归蜀开堂》

      32、盆山不见日,草木自苍然。——苏轼《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

      33、微雨止还作,小窗幽更妍。——苏轼《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

      34、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35、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苏轼《西江月·顷在黄州》

      36、犹自带、岷峨云浪,锦江春色。——苏轼《满江红·江汉西来》

      37、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苏轼《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

      38、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

      39、金鞭争道宝钗落,何人先入明光宫。——苏轼《虢国夫人夜游图》

      40、微雨如酥,草色遥看*却无。——苏轼《减字木兰花·莺初解语》

      【相关阅读:写风景的优美句子】

      1、夏夜,天上缀满了闪闪发光的星星,就像细碎的流沙铺成的银河斜躺在青色的天宇上。大地已经沉睡了。

      2、晚秋了,太阳懒洋洋地挂在天上,就像个老公公露着笑脸在打瞌睡。

      3、暂且掠过这个人,马路两旁的树被细雨洗的格外清新。树叶绿得发亮,青得逼你的眼。不知从何处传来的几声鸟鸣,给这雨增添了几分朝气。马路上的人渐渐多了,一辆辆汽车驰骋在被雨丝擦洗过的地面上,却没有溅起水花。这条路一直蔓延向远方,远方的车和人也不断地向我走来。靠*又远离。

      4、河边的柳枝吐了嫩芽,芦笋也钻出来放叶透青了,河道里*静的水,从冬天的素净中苏醒过来,被大自然的色彩打扮得青青翠翠。

      5、随着春姑娘轻快的步伐,青青的小草,破土而出,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在公园里,到处都可以看见这一些生命力顽强的小草。

      6、巴黎让人沉醉,让人迷离,而让人震撼的景,我想最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旧金山的金门大桥。只是在一张照片上的一瞥,那般的'金光灿烂,那般的美仑美奂,就像是建在云端,天地都成为她的陪衬,在金色的阳光中熠熠生辉,让人永生难忘。真正的大气磅礴,气吞山河。我甚至不敢去那个地方,怕那时拍这照片的摄影师高超的记忆才制造出的美丽,或者怕自己的身影会玷污了这风景。

      7、七月盛夏,瓦蓝瓦蓝的天空没有一丝云彩,火热的太阳炙烤着大地,河里的水烫手,地里的土冒烟。

      8、走在路上,阳光和秋风结伴扑面而来。四周静谧安详,侧耳细听,仿佛可以听见它们在毛衣的纤维间嬉戏穿梭的窸窣声。毛衣就像是摆在烘干机上一样,好像是渐渐的鼓胀起来,热气球一样,暖暖地裹住我,仿佛要带着我飞起来,让我的脚步越来越轻快,心也轻飘起来,化成最温柔的风,飞向更美好的远方。

    [阅读全文]...

2021-12-22 07:25:30
  • 苏轼的古诗鉴赏

  • 苏轼
  • 苏轼的古诗鉴赏

      导语:一盏清茶,一室月光,一卷诗。案前寂寞的我,诗中寂寞的苏轼。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苏轼的古诗鉴赏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1、《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

      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破帽多情却恋头。

      佳节若为酬,但把清尊断送秋。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2、《少年游润州作,代人寄远》

      去年相送,馀杭门外,飞雪似杨花。

      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

      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3、《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

      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4、《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5、《蝶恋花密州上元》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帐底吹笙香吐麝,此般风味应无价。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乍入农桑社。

      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6、《蝶恋花》

      记得画屏初会遇。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

      燕子双飞来又去,纱窗几度春光暮。

      那日绣帘相见处,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

      敛尽春山羞不语,人前深意难轻诉。

      7、《临江仙夜归临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谷纹*。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8、《渔家傲送张元唐省亲秦州》

      一曲阳关情几许,知君欲向秦川去。

      白马皂貂留不住。回首处,孤城不见天霖雾。

      到日长安花似雨,故关杨柳初飞絮。

      渐见靴刀迎夹路。谁得似,风流膝上王文度。

      9、《江城子别徐州》

      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

      为问东风余如许?春纵在,与谁同?

      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

      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10、《行香子过七里滩》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

      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

    [阅读全文]...

2022-05-25 14:10:26
  • 苏轼的经典古诗大全

  • 经典,苏轼,文学
  • 苏轼的经典古诗大全

      导语:苏轼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带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轼的经典古诗大全,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1、尽见西山遮岱岭,迥分东野隔新罗。《登表海亭》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记承天寺夜游》

      3、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江城子》

      4、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食荔支二首》

      5、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临江仙》

      6、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惊我顽。《游金山寺》

      7、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8、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八声甘州》

      9、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晁错论》

      10、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浣溪沙》

      11、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浣溪沙》

      12、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江城子》

      13、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后赤壁赋》

      14、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

      15、生前富贵草头露,身后风流陌上花。《陌上花》

      16、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西江月》

      17、人间有味是清欢。《浣溪沙》

      18、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和子由渑池怀旧》

      19、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

      20、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

      21、请得一日假,来游半月泉。何人施大手,擘破水中天《半月泉苏轼、曹辅、刘季孙、鲍朝懋、郑嘉会、苏固同游,元祐六年三月十一日》

      22、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23、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24、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生。《定风波》

      25、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26、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陌上花》

      27、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水龙吟》

      28、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西江月》

      29、人生如梦,一尊(通“樽”)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

      30、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水调歌头》

      31、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吉祥寺赏牡丹》

      32、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惠崇春江晓景》

      33、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34、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蝶恋花》

      35、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庐山烟雨》

      36、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蝶恋花》

      37、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

      38、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

      39、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有美堂暴雨》

      40、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西江月》

      41、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42、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4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

      44、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

      45、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澄迈驿通潮阁》

      46、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春夜》

      47、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东栏梨花》

      48、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西江月》

      49、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阳关曲》

    [阅读全文]...

2021-12-11 05:23:21
  • 苏轼《入寺》古诗原文

  • 苏轼,诗人
  • 苏轼《入寺》古诗原文

      入寺注释

      【玉堂仙】翰林学士的雅号。宋苏轼《舟行至清远县见顾秀才极谈惠州风物之美》诗:“到处聚观香案吏,此邦宜著玉堂仙。江云漠漠桂花湿,海雨翛翛荔子然。”明何景明《赤壁图》诗:“黄州逐客玉堂仙,停舟到此悲秋天。”清查慎行《舟过三水邑宰徐君来晤口占赠之》:“谁知花县宰,旧是玉堂仙。”参见“玉堂”。漢【摩尼珠】宝珠。晋法显《佛国记》:“﹝师子国﹞多出珍寳珠璣,有出摩尼珠地,方可十里。”唐杜甫《赠蜀僧闾丘师兄》诗:“惟有摩尼珠,可照浊水源。”宋苏轼《次韵吴传正枯木歌》:“东南山水相招呼,万象入我摩尼珠。”元顾瑛《金粟冢中秋日燕集》诗:“又若摩尼珠,跃出驪龙湫。”漢

      苏轼简介: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北京大学教授、引碑入草开创者李志敏评价:“苏轼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枯木怪石图卷》等。

      文学成就

      词作

      参见:苏词、诗词一体、以诗为词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柳永虽然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却未能提高词的文学地位。而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因此他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

      为了使词的美学品位真正能与诗并驾齐驱,苏轼还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此处的“自是一家”之说,是针对不同于柳永词的“风味”而提出的,其内涵包括: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词品应与人品相一致,作词应像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其文如其为人”(《答张文潜县丞书》),在词的创作上自成一家。苏轼一向以文章气节并重,在文学上则反对步人后尘,因而他不满意秦观“学柳七作词”而缺乏“气格”。

      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为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扩展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苏轼让充满进取精神、胸怀远大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的仁人志士昂首走入词世界,改变了词作原有的柔软情调,开启了南宋辛派词人的先河。

      与苏诗一样,苏词中也常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这种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增强了词境的哲理意蕴。苏轼虽然深切地感到人生如梦,但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苏词比较完整地表现出作者由积极转而矛盾苦闷,力求超脱自适而不断追求的心路历程和他疏狂浪漫、多情善思的个性气质。继柳永、欧阳修之后,苏轼进一步使词作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与创作主体由分离走向同一。

      苏词既向内心的世界开拓,也朝外在的世界拓展。不同于晚唐、五代文人词所表现的狭小的生活场景,苏轼不仅在词中大力描绘了作者日常交际、闲居读书及躬耕、射猎、游览等生活场景,而且进一步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

      苏轼用自己的创作实践表明:词是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的。词与诗一样,具有充分表现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的功能。由于苏轼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丰富了词的情感内涵,拓展了词的时空场景,从而提高了词的艺术品味,把词堂堂正正地引入文学殿堂,使词从“小道”上升为一种与诗具有同等地位的抒情文体。

      “以诗为词”的手法则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所谓“以诗为词”,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苏词中较成功的表现有用题序和用典故两个方面。

      有了词题和词序,既便于交代词的写作时地和创作缘起,也可以丰富和深化词的审美内涵。在词中大量使事用典,也始于苏轼。词中使事用典,既是一种替代性、浓缩性的叙事方式,也是一种曲折深婉的抒情方式。苏词大量运用题序和典故,丰富和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对后来词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从本质上说,苏轼“以诗为词”是要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苏轼写词,主要是供人阅读,而不求人演唱,故注重抒情言志的自由,虽也遵守词的音律规范而不为音律所拘。正因如此,苏轼作词时挥洒如意,即使偶尔不协音律规范也在所不顾。也正是如此,苏词像苏诗一样,表现出丰沛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力和变化自如、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虽然苏轼现存的三百六十二首词中,大多数词的风格仍与传统的婉约柔美之风比较接*,但已有相当数量的作品体现出奔放豪迈、倾荡磊落如天风海雨般的新风格,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在两宋词风转变过程中,苏轼是关键人物。王灼《碧鸡漫志》说:“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强化词的文学性,弱化词对音乐的依附性,是苏轼为后代词人所指出的“向上一路”。后来的南渡词人和辛派词人就是沿着此路而进一步开拓发展的。

      诗作

      苏轼对社会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思考都毫无掩饰地表现在其文学作品中,其中又以诗歌最为淋漓酣畅。在二千七百多首苏诗中,干预社会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题材十分突出。苏轼对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抱着“一肚皮不入时宜”的态度,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更可贵的是,苏轼对社会的批判并未局限于新政,也未局限于眼前,他对封建社会中由来已久的弊政、陋*进行抨击,体现出更深沉的批判意识。

      苏轼一生宦海浮沉,奔走四方,生活阅历极为丰富。他善于从人生遭遇中总结经验,也善于从客观事物中见出规律。在他眼中,极*常的生活内容和自然景物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如《题西林壁》和《和子由渑池怀旧》两诗。在这些诗中,自然现象已上升为哲理,人生的感受也已转化为理性的反思。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诗中的哲理是通过生动、鲜明的艺术意象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而不是经过逻辑推导或议论分析所得。这样的诗歌既优美动人,又饶有趣味,是名副其实的理趣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和“雪泥鸿爪”一问世即流行为成语,说明苏轼的理趣诗受到普遍喜爱。苏诗中类似的作品还有很多,如《泗州僧伽塔》、《饮湖上初晴后雨》、《慈湖夹阻风》等。苏轼极具灵心慧眼,所以到处都能发现妙理新意。

      深刻的人生思考使苏轼对沉浮荣辱持有冷静、旷达的态度,这在苏诗中有充分的体现。苏轼在逆境中的诗篇当然含有痛苦、愤懑、消沉的一面,但苏轼更多的`诗则表现了对苦难的傲视和对痛苦的超越。

      苏轼学博才高,对诗歌艺术技巧的掌握达到了得心应手的纯熟境界,并以翻新出奇的精神对待艺术规范,纵意所如,触手成春。而且苏诗的表现能力是惊人的,在苏轼笔下几乎没有不能入诗的题材。

      以“元祐”诗坛为代表的北宋后期是宋诗的鼎盛时期,苏轼与王安石、黄庭坚、陈师道等人的创作将宋诗艺术推向了高峰。就风格个性的突出、鲜明而言,王、黄、陈三家也许比苏轼诗更引人注目。然而论创作成就,则苏轼无疑是北宋诗坛上第一大家。在题材的广泛、形式的多样和情思内蕴的深厚这几个维度上,苏诗都是出类拔萃的。更重要的是,苏轼具有较强的艺术兼容性,他在理论上和创作中都不把某一种风格推到定于一尊的地位。这样,苏轼虽然在创造宋诗生新面貌的过程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基本上避免了宋诗尖新生硬和枯燥乏味这两个主要缺点。所以苏轼在总体成就上实现了对同时代诗人的超越,成为最受后代广大读者欢迎的宋代诗人。

      文章

      苏轼的文学思想是文、道并重。他推崇韩愈和欧阳修对古文的贡献,都是兼从文、道两方面着眼的。但是苏轼的文道观在北宋具有很大的独特性。首先,苏轼认为文章的艺术具有独立的价值,如“精金美玉,文章并不仅仅是载道的工具,其自身的表现功能便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高级形态。其次,苏轼心目中的“道”不限于儒家之道,而是泛指事物的规律。所以苏轼主张文章应像客观世界一样,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他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生动性,反对千篇一律的统一文风,认为那样会造成文坛“弥望皆黄茅白苇”般的荒芜。

      正是在这种独特的文学思想指导下,苏轼的散文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艺术风貌。他广泛地从前代的作品中汲取艺术营养,其中最重要的渊源是孟子和战国纵横家的雄放气势、庄子的丰富联想和自然恣肆的行文风格。苏轼确实具有极高的表现力,在他笔下几乎没有不能表现的客观事物或内心情思。苏文的风格则随着表现对象的不同而变化自如,像行云流水一样的自然、畅达。韩愈的古文依靠雄辩和布局、蓄势等手段来取得气势的雄放,而苏文却依靠挥洒如意、思绪泉涌的方式达到了同样的目的。苏文气势雄放,语言却*易自然,这正是宋文异于唐文的特征之一。

      苏轼擅长写议论文。他早年写的史论有较浓的纵横家*气,有时故作惊人之论而不合义理,如《贾谊论》责备贾谊不知结交大臣以图见信于朝廷,《范增论》提出范增应为义帝诛杀项羽。但也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如《留侯论》谓圯上老人是秦时的隐君子,折辱张良是为了培育其坚忍之性;《*王论》批评周*王避寇迁都之失策,见解新颖而深刻,富有启发性。这些史论在写作上善于随机生发,翻空出奇,表现出高度的论说技巧,成为当时士子参加科场考试的范文,所以流传极广。苏轼早年的政论文也有类似的风格特点,但随着阅历的加深,纵横家的*气遂逐渐减弱,例如元祐以后所写的一些奏议,内容上有的放矢,言词则剀切沉着,接*于贾谊、陆贽的文风。

      史论和政论虽然表现出苏轼非凡的才华,但杂说、书札、序跋等议论文,更能体现苏轼的文学成就。这些文章同样善于翻新出奇,但形式更为活泼,议论更为生动,而且往往是夹叙夹议,兼带抒情。它们以艺术感染力来加强逻辑说服力,所以比史论和政论更加具备美文的性质。

      苏轼的叙事记游之文,叙事、抒情、议论三种功能更是结合得交融。

      由于苏轼作文以“辞达”为准则,所以当行即行,当止就止,很少有芜词累句,这在他的笔记小品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如《记承天寺夜游》,全文仅八十余字,但意境超然,韵味隽永,为宋代小品文中的妙品。

      苏轼的辞赋和四六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的辞赋继承了欧阳修的传统,但更多地融入了古文的疏宕萧散之气,吸收了诗歌的抒情意味,从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创作了《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的名篇。《赤壁赋》沿用赋体主客问答、抑客伸主的传统格局,抒写了自己的人生哲学,同时也描写了长江月夜的幽美景色。全文骈散并用,情景兼备,堪称优美的散文诗。

      苏轼甚至在四六中也同样体现出行云流水的风格,他在翰林院任职时所拟的制诰曲赡高华,浑厚雄大,为台阁文字中所罕见。他遭受贬谪后写的表启更是真切感人,是四六体中难得的性情之作。

      苏轼的散文在宋代与欧阳修、王安石齐名,但如果单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则苏文无疑是宋文中成就最高的一家。

      艺术成就

      书法

      苏轼擅长写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曾经遍学晋、唐、五代的各位名家之长,再将王僧虔、徐浩、李邕、颜真卿、杨凝式等名家的创作风格融会贯通后自成一家。他曾自称:“我书造意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黄庭坚称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自然。”这说明苏轼一生屡经坎坷,致使他的书法风格跌宕。存世作品有《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和《祭黄几道文》等帖。

      绘画

      苏轼擅长画墨竹,且绘画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序的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而且明确地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对以后“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其作品有《枯木怪石图卷》、《潇湘竹石图卷》等。

    [阅读全文]...

2022-02-16 09:11:19
  • 苏轼古诗词有哪些(关于苏轼的古诗词)

  • 苏轼
  •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临江仙》

    作为中国历史上“不可无一难能有二”(林语堂语)的文化巨人,苏东坡一生跌宕起伏、历经风雨,对人生参得透、悟得深,更善用一支妙笔将人生况味写得妙、描得准,令人回味不已。

    这句诗出自《送表弟程六知楚州》。

    诗中苏东坡回忆了与表弟共同度过的童年时光:

    我时与子皆儿童,狂走从人觅梨栗。

    健如黄犊不可恃,隙过白驹那暇惜。

    童年是美好的。人生刚刚开始,有的是时间,一切皆有可能;生活无忧无虑,无需承受生命之重。

    童年又是混沌的。心智懵懵懂懂,认知模模糊糊,只顾挥洒天性,还不懂得珍惜时间,更没有心力去思考深奥的人生。

    从这个意义上讲,“隙过白驹那暇惜”与辛稼轩“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西江月·遣兴》)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句诗出自《和子由渑池怀旧》,系和苏辙《怀渑池寄子瞻诗》而作。

    诗中开篇自问自答:“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

    青少年时期系人生的探索期。前路充满未知性和不确定性,但也充满无限可能性,只管如飞鸿般怀揣梦想和憧憬去闯荡天下。

    青少年时期亦是人生的储备期。“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不经历荆棘载途、跋山涉水的磨砺,怎能迎来前路的一马*川?在该奋斗的年纪,不应贪图安逸。

    鸿飞千里,青春无悔。青少年时期留下深深浅浅的足印,都是在为一生探路。

    这句词出自《临江仙·夜归临皋》。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一个“恨”字道破中年之无奈。

    苏东坡之前,李商隐曾借《无题》慨叹:“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苏东坡之后,张爱玲在《半生缘》里写道:“中年以后的男人,时常会觉得孤独,因为他一睁开眼睛,周围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却没有他可以依靠的人。”

    不惟男人,中年男女其实都已不再是为一己而活。

    无论是家中顶梁,还是为母则刚,中年人肩负了太多责任,承担了更多压力,大多身不由己。

    人到中年,不能矫情,不愿诉苦,不可偷懒,甚至不敢生病,只因“此身非我有”。

    但不论如何不堪,中年人在自己的沙场上,只能低头前进,负重前行。

    这句词出自《浣溪沙·细雨斜风作小寒》。

    苏东坡在与友人游赏春山的过程中心境为之涤荡,悟得在生命苦旅中随缘为乐,抵达恬淡自适的超然旷达佳境。

    人至暮年,不论曾经居庙堂之高,还是终身处江湖之远;不论钟鸣鼎食之家,还是粗茶淡饭小户;不论志得意满,还是郁郁寡欢,都将归于*淡。

    渐至老境,由看透看穿而至看淡看开,可摆脱功名羁绊,远离膏粱厚味,追求精神超脱,心归*和坦然,享受人间清欢。

    清淡为欢。酸甜苦辣遍尝后,一个“清”字,当是暮年的底色。

    这句词出自《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词的下阙末尾写道:“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似可看作对来路的追溯和一生得失的标注。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当生命完成、重归自然之时,人生的荣辱悲欢均已化为过眼云烟,胜败两忘,无悲无喜,一切成为过去,再也不必介意萦怀。

    世上不可能每个人都能生如夏花之灿烂,但若能活得通透,豁达面对风雨福祸,“一蓑烟雨任*生”,也算不枉此生。

    [阅读全文]...

2022-07-29 20:16:11
  • 苏轼孤独的古诗句

  • 苏轼,孤独
  • 苏轼孤独的古诗句

      人生于世,总是孤独的,但是,我们的孤独总是难以言表。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了苏轼孤独的古诗句,希望能帮到你!

      卜算子·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释】: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疏桐:枝叶稀疏的桐树。

      漏断:谓夜已深。

      幽人:幽居之人。此是形容孤雁。

      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省:了解。

      【赏析】:

      这首词是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释放后被贬谪黄州时所作。词作动、传神地描绘了孤雁的形象,它孤傲、自甘寂寞,正反映了作者幽愤寂苦的心情。

      黄庭坚称其“语意高妙”、“笔下无一点尘俗气”。

      乳燕飞华屋[2],悄无人槐阴[3]转午,晚凉新浴。

    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4]。渐困倚孤眠清熟。

    帘外谁来[5]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6],又却是,风敲竹[7]。

    石榴半吐红巾蹙[8],待浮花浪蕊[9]都尽,伴君幽独[10]。

    秾艳一枝细看取,芳意千重似束[11]。又恐被秋风惊绿[12]。

    若待得君[13]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共粉泪,两簌簌[14]。

      注释

      [1]本词后片多咏石榴,如元吴师道《礼部诗话》称为“别一格”,同前《卜算子》注[4]引《苕溪渔隐丛话》之说;如清谭献评《词辨》说“下阕别开异境”;这类说法大意不误,亦未尽合。如本词下片并非只说石榴,参看《卜算子》词注[4]及下注[14]。

      关于本词也有一些故事,有谓为官妓秀兰而作(见杨湜《古今词话》,胡仔已驳之)。有谓为侍妾榴花作(见《耆旧续闻》卷二),有谓在杭州万顷寺作,寺有榴花(见《艇斋诗话》)。这些都不过传说而已。如“寺有榴花”云云,疑即从白居易《题孤山寺山石榴花》诗而附会之。

      [2]燕子营巢,喜欢在雕梁画栋间。小燕学飞,夏初景象。杜甫《题省中院壁》:“落花游丝白日静,鸣鸠乳燕青春深。”

      [3]“槐阴”一作“桐阴”。

      [4]“白团扇”见晋谢芳姿《团扇歌》。“扇手”句兼用《世说新语·容止》:“王夷甫容貌整丽,妙于谈玄,恒捉白玉柄麈尾,与手都无分别。”(《晋书·王衍传》作:“每捉玉柄麈尾,与手同色。”)

      [5]“谁来”,有谁来,言无人。

      [6]“瑶台”,传说在昆仑山,仙人所居。“曲”,深曲之处。《离骚》:“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娀之佚女。”

      [7]李益《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8]白居易《题孤山寺山石榴花》:“山榴花似结红巾。”山石榴是杜鹃花,一名映山红。这里借指石榴花。

      [9]韩愈《杏花》:“浮花浪蕊镇长有。”

      [10]《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盖初夏之时,千花事退,榴花独芳,因以写幽闺之情。”

      [11]榴花多千叶重台的,此句与上“红巾蹙”句,并深得形容之妙。

      [12]秋风摇落,不但千红早尽,亦万绿全消,是深一层写法。皮日休《石榴》:“石榴香老愁寒霜。”

      [13]此“君”字与上“君”字,均指远人。

      [14]“若待得”以下,作一句读。谢朓《王孙游》:“无论君不归,君归芳已歇。”大意正同。“簌簌”*接粉泪,远承落花,故曰“共”,曰“两”。用“若”字领头,全句只是虚拟,泛指落花,已不限于上文石榴。[1]

      译文

      雏燕儿穿飞在华丽的房屋。悄然无人,梧桐绎阴儿转向正午,晚间凉爽,美人刚刚汤沐。手里摇弄着白绢团扇,团扇与素手似白玉凝酥。渐渐困倦余倚,独自睡得香熟。窗外是谁推响彩绣的门户?白白地叫人惊散瑶台仙梦,原来是夜风敲响了翠竹。

      半开的石榴花像红巾叠簇。等浮浪的花朵零落尽,它就来陪伴美人的孤独。取一枝浓艳石榴花细细看,千里花瓣下像美人的芳心情深自束。又恐被那西风骤起,吹得只剩下一树空绿,若等美人相对比,残花之前对酒不忍相看,只有残花与粉泪,零落两簌簌。

      蝶懒莺慵春过半。花落狂风,小院残红满。午醉未醒红日晚,黄昏帘幕无人卷。

      云鬓鬅松眉黛浅。总是愁媒,欲诉谁消遣。未信此情难系绊,杨花犹有东风管。

      赏析

      这首词以种种柔美的意象,塑造出一个多愁善感的伤春少女形象;以 春意阑珊的景象,烘托出少女伤春的复杂心绪。

      上片由写景过渡到写人。 春光已消逝大半,蝴蝶懒得 飞舞, 黄莺也有些倦怠,风卷花落,残红满院。面对这“风雨送春归”、“无计留春住”的情景, 心事重重的.少女,不免触目 伤情,倍添寂寥之感。自然,蝶、莺本来不见得慵懒,但从这位少女的眼光看来,不免有些 无精打采了。发端写景,下了“懒”、“慵”、“狂”、“残”等字,就使周围景物蒙上了主人公的感*彩,隐约地透露了主人公的心境。以下写人:红日偏西,午醉未醒,光线渐暗,帘幕低垂。此情此景,分明使人感到主人公情懒意慵,神倦魂销。无一语言及伤春,而伤春意绪却 宛然在目。

      下片由写少女的外在形象,过渡到写内心世界,点出伤春的底蕴。首句以形写神,写因伤春而懒于梳洗。以下承上刻画愁思之重。“总是愁媒,欲诉谁消遣”,是说触处皆能生愁,无人可为排解。“总”字统括一切,一切景物都成为愁的触媒,而又无人可以 倾诉,则心绪之烦乱,襟怀之孤寂,可以想见。到此已把愁情推向 *。煞拍宕开,谓此情将不会一无依托,杨花尚有东风来吹拂照管,难道自身连杨花也不如吗!杨花似 花非花,在花中身价不高,且随风飘荡,有似薄命红颜,一无依托。这里即景取喻,自比杨花,悲凉之情以旷语出之,愈觉凄恻动人。

      词的结尾耐人寻味。它创造出新意境,写出了少女的消极伤感与天真大胆交织的矛盾心理,显得不同凡响,别具一格。

    [阅读全文]...

2022-06-09 10:15:27
有关苏轼的古诗简单的 - 句子
有关苏轼的古诗简单的 - 语录
有关苏轼的古诗简单的 - 说说
有关苏轼的古诗简单的 - 名言
有关苏轼的古诗简单的 - 诗词
有关苏轼的古诗简单的 - 祝福
有关苏轼的古诗简单的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