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诗中瘦马的形象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中瘦马的形象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中瘦马的形象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中瘦马的形象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古道西风瘦马随笔(通用8篇)
随笔,顾名思义:随笔一记,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作者惯常用各种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语言灵动,婉而多讽,是过去社会较为流行的一种文体。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道西风瘦马随笔(通用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这次行程,我走了两条古道,一条水路——蒲津渡,一条陆路——崤函古道。
此时的我俨然已是个爱上漂泊的浪子,不得不说这种漂泊是会上瘾的,我就是忽然想起这个时令牡丹应该在盛开,顺便登鹳雀楼,一览河东古迹,便又收拾了行李上路了。
黄庭坚的《送王郎》说:“酌君以蒲城桑落之酒”,开始还以为是陕西的“将相故里”之蒲城,不曾想却是这永济,我刚下动车便赶往鹳雀楼,那首从小便会背的王之涣的名篇《登鹳雀楼》,看看是如何的“穷千里目”,路上路过了古蒲州城遗址,看着被围起的断壁残垣,司机师傅先感叹起来说:
“这是鼓楼,当时古蒲州城是何等威风,现在也成这样了”,倒不是我太多愁善感,而是当我走过许多尘埃落定的遗迹,看过许多诗化描述的城郭,那种“折戟沉沙铁未销”的残破让我只剩这看似忧愁的感慨和实则神往的眼神。
被修缮和装点过的鹳雀楼依旧傲然屹立在蒲津渡口,雄视着照旧“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景象沉默不语,楼里展示着这河东之地的故人,而我心里一直徘徊着“更上一层楼”的咒语,登上楼顶,一片*原铺在眼前,远方的雾霭隐隐约约也没有挡住已经伤痕累累的山河。
没有挡住似是吃力而又苍劲的行走着的黄河,一旁王之涣的雕像展开双臂,左手持笔,似是怀抱着这山川,不知看了这景象多久,不知看了这变化多久,我每每登高总有放声长啸或是高声吟喝一首古诗的心情,恐是“当时已惘然”,楼里突然奏起了古筝编钟的雅乐,许是因为淡季,我孤身一人站在王之涣身旁,情景交融,竟发起了呆。
是的,“往事越千年”,今人何所言。
我怀着这种心情,看了古渡口,看了普救寺,一路往运城去了。
河东自古多名将,早些年我去过四川阆中,那里把张飞的名字挂满了全城,我先前总以为运城也会这样,但并没有。
我在旅途中最喜欢做的事就是找准一条不远的路程,打一辆出租车,这样既不会造成太高的消费,又可以抓住司机师傅让他跟我讲述这个地方的种种,既亲切又享受。
在前往关帝庙的路上,师傅跟我说:“这个村是张辽家,过去的常*村就是关公家,他俩小时候就有隔阂,因为张辽打不过关公,后面那个东郭村就是故事《东郭先生与狼》那个发生地,那个故事就是从那传出来的”,不管这故事的真伪性,我喜欢听当地人的这种文化信仰,没有学术课堂的较真,没有是是非非的束缚,就只是单纯的愿意口耳相传。
关帝庙比我想象中的安静的多,那种安静就像是关羽的威严震慑感,是这个城的气质,不宣扬,却有一种底蕴力量娓娓道来。
山西,这个在许多人眼中只听说煤矿和喝醋的地方,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仅仅初窥一角,便已心生崇敬,我跟朋友说,一个真正闯荡江湖的人,永远不要去听别人怎么说一个地方的好坏,不仅每个人的喜好不一样,感情也不一样,说别的地方不好,只能说这个人的格局太小了。
当天稍有阴风,我独自一人背包赶往火车站,却不知怎地就想起了这句“古道西风瘦马”,而我当时受到永济和运城的刺激,脑海中反复着那一篇又一篇咏怀古迹的诗词,就像那匹“瘦马”,看着现在的“小桥流水人家”,要往洛阳而去。
我拿出带着的《人间词话》,坐在座位上塞起了耳机,火车行驶了一会儿,我感到有些疲倦,看看手机才知道,原来到了风陵渡,我当时便惊到了,那个在金庸笔下将郭襄付之一炬的风陵渡口,竟然在这,我甚至没有注意到身旁坐了一个妙龄少女,她说:“我可以看看你的书吗?”
这真是一个让我顿时觉得活在小说里的镜头,郭襄“风陵渡口初相遇,一见杨过误终生”,我微微打量了这个女孩一下,黑棕色短发,戴着黑框眼镜,面颊清瘦干净,看似冰冷,一身牛仔,穿着一双时尚的黑皮鞋,列车员检票时她看见我的车票,跟我说:“你也去洛阳”,声音刚出加之其微笑便一扫脸颊的冰冷感,我才知道她是约了朋友去洛阳旅游的跟我一样的大学生。
我们时而畅聊,时而困顿,摇晃着到了洛阳,却一直未互问姓名,旅途中其实就是这样,天涯游子,缘聚一处,畅聊片刻,不问名姓,不必像小说里说什么一见终身,但的确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我从长安一路来游,这东都洛阳其实给了我一种比之西安要繁华的既视感,但或许因为武则天的原因,这里的牡丹,这里的历史,这里的灯光,都着染上了她的色彩,虽是陪都,但甚至淡化了周秦汉唐的其它沧桑,我说,我还是更喜欢西安,这里太鲜艳,没有了和我心里相呼应的感觉,但是这里我一定会来很多次。
都说洛阳好,人总他乡老。
在龙门石窟时,我更加有这种深刻体会,因为我早些年还去过与之齐名的甘肃麦积山石窟,那里是安静的,这里是喧嚣的,而我不喜欢这种浮华,却又深爱着某种底蕴。
我回想,我都去了武当山,怎么能不去少林寺,于是次日,我又踏上了前往登封少林的路,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我的英文一向不好,当时却有想跟外国友人搭话的冲动,我走两步,回头看看那几个外国友人,又扭头回去,却不知何时我也这般别扭开,我最终还是走过去,张口道:“Hello!men!Excue me!Where are your come from?”他的表情告诉我他听懂了,然后他回答道:“Oh!I come from Columbia”。
然后又指了指前面的两个人道:“My friends is India and New Zealand”。
说完被朋友叫走了,后来到了山顶达摩像下,我又遇上了他们,并得知了他们在少林已经学*了一年功夫,我们一起下了山,观看少林武僧的表演,在少林雄风的武文化的震撼下,那一刻,我的眼泪在眼圈里打转,我那么深刻地感受到*武术的魅力,*文化的魅力,它吸引着世界的友人前来瞻仰学*,是那么的高大。
我越发的爱着这种文化、这个国度。
三个省,四天,五个城市,我返回了长安。
耳边单曲循环着费翔的那首《故乡的云》:“我已是满怀疲惫,眼里是酸楚的泪……我曾经豪情万丈,归来却空空的行囊”。
恐怕,这些就是一个浪子的所有情怀。
宁波的郊外,有许多地方未被开发,有着原始自然的美景。
山,或巍峨,或清秀;水,或磅礴,或旖旎;树,或枝叶婆娑,或年轮斑驳……总有美妙之处。
寻常人眼里,或许这些角落并无出众之处,可在画家的眼中,却是令人惊喜的瑰宝。
不久前的一个周末,画家毛丹东先生开车转悠到江北区荪湖畔,蓦然看到一边的山上,有几棵树的线条十分优美,就停下来写生。
于是,无意间踏上一条山道,逶迤而上,发现这条隐于浓荫下的山道用卵石铺就,斑斑驳驳,很有些年份。
怀着好奇之心,毛先生沿路翻山越岭,不知不觉到了镇海区汶溪地界,据他估计,这条山道延绵约有2公里。
他把这个发现告诉了宁波市文保员李文国,经过多次踏勘调查:这条翻越小灵峰到达汶溪的古道,开凿年代至少不会晚于元代!
古道
偶然间发现
*日,记者随同两位发现者来到了荪湖东岸。
进入丛林后,果然,一段蜿蜒的古道呈现在眼前。
一行人沿古道盘旋而上,不时细看路面卵石的铺设法。
路面铺石规整,中间有排分脊石,两边的卵石组成一幅幅圈形图案。
路边是树木,由于是冬季,鲜少青翠的绿色,或是绿到深墨,或已褪成棕红,山林的颜色层层叠叠,似乎比外界少了许多的萧瑟。
沿路而上,发现路侧有两块石碣,相距不过十米左右。
*前细看,可惜其中一块因年久风雨侵蚀已经泯然无字矣,倒是另一块还能依稀辨出四个字“云华、义华”。
李文国推测,立此两块石碣有两种可能,一是捐资修路者的姓名碑,二是山林分界碑。
山下荪湖村中费姓是大族,清代曾有人中过科举,费氏鼎盛时,荪湖一带前田后山都是族人产业,云华、义华显然系同辈兄弟的名字,但名字以下文字漫漶难辨,不得其详,不能确定此石碣定是两人的山林分界碑,殊为遗憾。
忽然间前方传来一阵“得得”声,惊愕之下,难得一见的场景出现了:一位中年汉子赶着两头毛驴沿着古道悠然而来。
每头毛驴各自背负空箩,大概是没有负重的缘故,人和动物都犹如闲庭信步般闲适。
我们感到十分好奇,问中年汉子从何而来,他告诉我们:“山上的寺院在修建,我们运送物资上山!”
望着他们慢慢远去,恰逢夕阳晚照,几个人竟都脱口而出:“古道西风瘦马……”当然,景致虽相仿,心境却不同,更没有“断肠人在天涯”,只感到远离尘世的潇洒和淡泊。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白帝城边莺乱啼,忆骑瘦马踏春泥。——陆游《感昔·白帝城边莺乱啼》
瘦马恋秋草,征人思故乡。 ——刘长卿《代边将有怀》
乱山云掩翠,老树雪生花,冻吟诗骑瘦马。——张可久《红绣鞋·洞庭道中》
瘦马驮诗天一涯,倦鸟呼愁村数家。——乔吉《凭栏人·金陵道中》
养花天气**分,瘦马来敲白下门。——李建勋《游栖霞寺》
出门可怜唯一身,敝裘瘦马入咸秦。——白居易《醉后走笔酬刘五主簿长句之赠兼简张大贾二十四先辈昆季》
梦泛扁舟镜湖月,身骑瘦马剑关云。——陆游《次韵师伯浑见寄·穷乡久客易消魂》
酒旗瘦马行人路,灯火荒鸡细雨中。——唐寅《题画廿四首·酒旗瘦马行人路》
瘦马频嘶灞水寒,灞南高处望长安。——许浑《灞上逢元九处士东归》
苦寒念尔衣裳薄,独骑瘦马踏残月。——苏轼《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
病躯自觉海天遥,瘦马谁教作意跳。——许景衡《坠马戏作》
汉阴美人青兕裘,独骑瘦马寻荒丘。——师严《蔺五见访》
瘦马路晓寒,清风起菰蒲。——张栻《旧闻长沙城东梅坞甚盛*岁亦买园其间念欲一》
肥马辘辘,瘦马辘辘。——释慧性《偈颂一百零一首·春雨如膏》
扁舟水涸费牵挽,瘦马雪冻忧朝参。——苏辙《送李钧郎中》
夜深泥滑欲归时,瘦马迟迟堤上路。——李流谦《醉时谣》
柱上雕虫对书字,槽中瘦马仰听琴。——李商隐《复至裴明府所居》
风吹枯蓬起,城中嘶瘦马。——李贺《*城下》
瘦马秣败草,雨沫飘寒沟。——李贺《崇义里滞雨》
东郊瘦马使我伤,骨骼硉兀如堵墙。——杜甫《瘦马行》
莫养瘦马驹,莫教小*。——白居易《有感三首》
蹇驴瘦马尘中伴,紫绶朱衣梦里身。——元稹《酬乐天喜邻郡》
高斋云外住,瘦马月中归。——许浑《赠梁将军》
时见街中骑瘦马,低头只是为诗篇。——朱庆馀《题王丘长史宅》
瘦马寒来死,羸童饿得痴。——姚合《寄王度居士》
病童随瘦马,难算往来程。——姚合《别李馀》
独自下楼骑瘦马,摇鞭重入乱蝉声。—— 赵嘏《婺州宴上留别》
瘦马溅腐泥,裸袒舟子热。——方回《杂兴十二首·十月菊半槁》
独骑瘦马破枯苔,要与高僧共茗杯。——方回《南山寺潇洒阁呈川无竭二首·独骑瘦马破枯苔》
身骑瘦马着练衣,能俭夜云俸入微。——方回《送歙尉牛宝臣》
山行怜瘦马,昼诵喜晴窗。——方回《所感》
步行牵瘦马,背汗浃寒身。——方回《梧桐岭》
老树前头柿叶红,又骑瘦马立西风。——苏泂《过金陵四首·老树前头柿叶红》
瘦马自穿幽径去,老莺犹恋落花啼。——仇远《寓舍在青安门外由是出郊不数里群山献状如游·山列瑶簪束不齐》
小桥瘦马行春色,远浦青山带雨痕。——仇远《题赵千里溪山春游图》
羸兵瘦马犯黄尘,自笑区区梦里身。——秦观《与邓慎思沐於启圣遇李端叔》
弊袍披槁叶,瘦马兀扁舟。——秦观《次韵传道自适兼呈都司芸叟学士》
瘦马尾华轩,江颜尘一掬。——贺铸《题天清寺安上人北轩》
黄叶萧萧忽满街,独骑瘦马豫章台。——刘克庄《秋风》
瘦马虺隤已卸鞯,纵鞭其后不能前。——刘克庄《次韵黄帐干》
忍寒瘦马嘶空枥,觅食饥鸦啄废台。——陆游《雪中作·黑风卷地连三日》
寒山带郭穿松路,瘦马寻春踏雪泥。——欧阳修《冬後三日陪*珍游东山寺》
敝裘瘦马不知路,独向城西寻隐君。——苏辙《寄范丈景仁》
东风吹宿酒,瘦马兀残梦。——苏轼《除夜大雪留潍州元日早晴遂行中途雪复作》
野店寒餐涩,山程瘦马瘏。——司马光《员村坂》
瘦马简介
瘦马,是源于元代诗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从此,西风瘦马普遍用来表达孤苦无助的凄惨处境。
木兰诗中花木兰的形象
在《木兰诗》里,出现了一个非常健康明朗的女性。她生命的充沛与情感的活跃,配合北方伟大的自然背景,组成了雄健刚强的交响乐,使我们听到了未曾听过的弦乐,体现祖国精神的无限高昂,那就是花木兰。
一、被迫的英雄
1木兰为什么要出征?
诗歌开篇即展开深夜纺织的情景: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木兰在白天耕作之后,还要深夜织布,不仅为全家的吃尽力,还为家人的穿熬夜。这样说,符合古代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形态。而家中缺少男丁劳力,木兰自然免不了耕作。这样耕织兼顾,劳作自然十分辛苦。织布机的声音是比较轻微的,却清晰在耳,反衬出夜晚的宁静。就在这宁静的深夜,我们听到了木兰的轻轻叹息。
她叹息什么?她为什么叹息?这样的悬念让人不禁下读。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按照当时的征兵制度,每家都有兵役任务。《隋书》卷24《貨食志》记载北魏的征兵制度:“凡人自十八以至五十有九,皆任于役。”这里的“人”自然是指男丁。到战时,每家必须出丁,还自备武器装备。花家的男丁只有木兰的父亲花弧和年幼的弟弟花雄。当时,花弧年事已高(据各种推测,应在59岁以内),体弱多病,无法上战场。怎么办?木兰决定:代父从军。这样既可以完成兵役,也避免了父亲丧命战场。
众所周知,在当时,女子是不能出征的。若冒名顶替,必然冒着欺君被杀的风险;若不去,兵役无法完成,全家也面临着生存的危机。但为了父亲的安危,全家的安危,木兰毅然决定出征。
其实,要替父从军,还有比她稍大的姐姐花木莲更为合适。能不能请求姐姐出征?出征还是不出征?风险如何规避?一声声轻轻“叹息”透露了她矛盾挣扎的内心活动。“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一个“愿”字,写尽她的无奈和决心。若不是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兴兵南下骚扰,*静的生活事多么美好啊。然而,时局的变化迫使她做出无奈的决定。这决定,是为了保全父亲、姐姐还有全家亲人。为了亲人的安危,她毅然果决,决定替亲人们出征。
2在做出这被迫的决定之后,她开始了被迫的出征。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此处,作者一改前文的短句紧张铺陈,而改为内涵更为丰富的长句,让朗读的`节奏不由得慢下来,进入了一个情意绵绵沉重纠结的意境:
“旦辞爷娘”,一定是这场痛苦长征的开始。出生以来,日日亲人相随相伴,和和美美,其乐融融。今天就要离别。而这离别,每个人的心中一定都知道,这是生离死别。战争意味着死人,木兰还能回来吗?当时征战,“死者十九”,木兰能够经历九死一生再归故里吗?
木兰心中的纠结悲苦更是难以言表:出征是为了保全亲人,保全全家的幸福,能够再与亲人们长相厮守。这一去,生还的希望却是异常渺茫。不能生还,还怎么与亲人们长相厮守?
木兰一定是泪眼婆娑,一次次回首,想把亲人、故土都装进眼睛里带走。她很想时间停下来,停在此时此刻,停在能够与家人相处的时刻。但时间太长了!她必须走。终于,她心一横,毅然决然,转身跃上马背,抖动缰绳。马蹄激扬,亲人,房屋,熟悉的一草一木,都飞快地退到远处,没入迷茫的烟雾之中。她也一定频频回首,向迷蒙烟雾深处极目望去。然而,只有烟雾迷茫。
3耳畔是呼呼的风声。
她在向战场飞驰。但这思念之情,不仅未能减轻,相反愈加强烈,刚才的一切更加清晰地出现在眼前,似乎透着熟悉的温热。这正如汪国真的诗句所写:
没有距离/便没有思念//当轮船的汽笛拉响/当火车的启迪长鸣/当汽车的轮子开始转动/当飞机冲出跑道腾空而起/思念便开始了。
是的,木兰一转身,马蹄飞扬时,思念便开始了,并随着距离越远而愈强。这思念,犹如一条牢实的绳索,距离越远,拉力越大,直拉扯得木兰心儿生疼。两处“不闻爷娘唤女声”,分别出现在远离故土的黄河边和危险临*的黑山头。她多么想听到父母亲人的声音啊,多想回到父母亲人的身边啊!这强烈的思念之绳,一定在千百次促使她回望故乡,虽然眼前仍然是关山重重,迷雾无边。
这思念,也一定让疲惫的她无法入眠。她的耳畔是“黄河流水鸣溅溅”,是“燕山胡骑鸣啾啾”,但在她听来,却是黄河的呜咽,是马儿的悲鸣。移情于物,物著人情。这景里,溢满了木兰的思家之苦!尤其后者,燕山胡骑之声,是敌人在前的证据,是残酷战斗在前,生命危险在前的警示,但木兰都毫无感知,因为她的整个心思都在思亲的浓浓愁苦之中,哪里还想得到自己已经身处险境呢?“鸣溅溅”“鸣啾啾”,作者巧用“ABB”词组结构,放在长句的末端,让读者气息难续,形成一种无言的哽咽,极为巧妙地服务了情感需要,达成了词语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但她还得忍痛赶往边塞。因为亲人在身后。为了团聚,必须离开。这是多么纠结的命题啊!马背上的木兰,就这样矛盾纠结地飞一样地奔赴战场,奔赴一场被迫的战争。
4战争的细节,诗人略去了。仅有“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的概括性语句。
但我们可以洞见木兰的状况:
为了亲人而出征,为了亲人而战斗。残酷的征战中,唯有奋力杀敌,才可以保全自己,才能够拥有回到故土与亲人团聚的机会。敌兵呼啸而来,鲜血染红阴郁的天空,浸透荒芜的沙场。木兰咬牙奋力苦战,砍倒逼*的敌人,躲开如蝗的箭矢,冲向九死一生的微茫希望,她只有一个信念:回家!
凯旋时,她成了众人仰慕的英雄。她应该没有想到“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她只是为了亲人。出征是为了亲人,战斗是为了亲人,没有证据能够证明她想建功立业报效国家。因此,她能够果决地“不用尚书郎”,似乎不需要经过考虑权衡,也从未有过功名利禄的期待。她只想回家!回家,是这位英雄十余年来的一贯追求,因为她是被迫的英雄!
二、可爱的女子
“尤妙在语带香奁,无男子征戍气。”(明代谭元春)此语甚妙。本文本是战争题材,但作者却着重铺陈木兰的可爱女子形象,让人感慨。
1.重亲情,爱亲人胜过爱自己。
深夜忧叹,因为父亲要被迫去完成兵役。“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却并不期待姐姐出征。她“从此替爷征”,决定用自己的牺牲换取亲人的生命。为维持家庭的幸福生活,木兰愿意牺牲自己。这难道不是中华民族重视家庭,追求家庭幸福生活的明证吗?
从离家的痛苦,旅途的思念,可以看得出她对家人的热爱。而归家时家人的反应更是佐证了家人之间深厚的亲情。你看: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相扶将”,说明父母已经垂垂老矣。木兰出征时他们已经年岁不轻,何况还是木兰征战十余年之后呢?年老体衰,却出郭相迎,可见对女儿的思念之深,想见女儿的心情之切。阿姊急忙“当户理红妆”,激动的心情在提示她:应该用一个最好的面貌来迎接妹妹!而已经初长*的小弟听说姐姐回来,便去杀猪,以农家隆重的礼节表示欢迎。一家人各自忙碌,好一派欢迎亲人的景象!若不是亲情浓郁,怎会有热烈隆重的欢迎仪式呢?这番真诚动人的欢迎,也进一步回答了木兰冒着风险出征的原因,也证明了她决定的正确。她为了亲人,值得!而这样幸福的生活情景,又怎不令人羡慕呢?
2.真性情,不做作。
木兰的真性情,让我们觉得她是一个真实的人,有血有肉的人,甚至就是邻家的女子,就是我们自己。常人有的离别之苦,她有;离别之后的思念之苦,她有;常人感情与现实逼迫下的无奈形成的矛盾与纠结,她也有。而一般女儿爱美的天性和撒娇的可爱,她更是个性鲜明: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刚回到家,就飞一般地打开每个房间看看,每张床都坐坐。看什么?看变化,看是不是十多年前的模样。为什么坐?这一“坐”,既是了却思念之苦,又是对亲人的关怀之举。其兴奋激动,令人感慨。
看完坐好之后,心情似乎*静了些。突然才明白,自己还是戎装在身。这哪里是面见亲人的样子?“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一“脱”,毫不犹豫,动作麻利。十年征战,枕戈待旦,这身铠甲陪伴了她多少日夜,又多少次保护了她的身体?然而,木兰依然觉得它是多余的,可见铁衣战袍定非木兰所爱,功名利禄定非木兰所求。这一脱,便如释重负,浑身欢畅,“若脱笼之鹄”,归水之鱼。而“著”也急不可待,“旧时裳”才是她日思夜想的装束。一“脱”一“著”,节奏明快,态度截然。其间,可见她的人生选择:不做血腥英雄,而做*凡女子;不喜功名利禄,只愿亲人团聚。你看,红装在身,多么飘逸!铁衣战袍委地,成了令人讨厌的垃圾!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被头盔压抑十多年的长发,马上梳理成亭亭的“云鬓”。 “云鬓”指女子盛发如云。可见发式之美。如杨贵妃“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还要贴上“花黄”。 “花黄”,古代女子流行额饰,多为金电影。木兰贴花黄,点缀脸庞,增其秀美。这番打扮之后,军人木兰,幻化为美女木兰。难怪“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木兰为什么要“出门看火伴”?
除了应酬的必需外,一定是为了让战友惊艳。爱美,爱打扮,并把美好展示给异性,是多真实的女儿性情啊!真是可爱的木兰!而战友们的“皆惊忙”暴露了他们的惊艳:“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他们不由得放下茶碗,停止闲谈,双眼直勾勾地看着木兰:想不到木兰是女郎,竟然还是这么漂亮的女郎!一起征战多年,我怎么就没有早些发现呢?瞬息之间,众人面对陌生又熟悉的女郎木兰,失态之状一定十分滑稽。而木兰也一定抿嘴一笑。
3笑什么?在尴尬之时,木兰又是怎样对答的呢?
作者之笔戛然一转,巧用兔子来设喻:“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用木兰的口吻,一个“安能”反问,巧妙准确地写出木兰的骄傲得意:你们看,我掩饰得多好!我身为女子,但也能同你们男儿一样征战沙场!穿上女儿装,我又是多么漂亮!比喻一出,俏皮而幽默,含蓄而形象,小女子的调皮可爱天性就跃然纸上了!
但这美丽可爱的女子,只存在于*常家庭生活中。一旦进入战争,就消解得没了踪影。哪怕是用十余年的时间,也难以辨识。可见战争是对美好的摧残和毁灭。木兰在战争与和*环境下的判若两人,正是战争与和*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区别。要拥有美丽可爱的木兰们,就必须反对残酷的战争。
“一将功成万骨枯”。征战杀伐,古今多少儿郎血洒疆场,真有那么多值得争夺的利益吗?“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梦里的幸福生活与沙场森森白骨的残酷对照,撕碎了多少家庭的幸福梦境啊!威灵顿公爵目睹滑铁卢战场的惨烈之后悲戚地说:“胜利是除失败之外的最大悲剧!”战争的残酷和野蛮是人类的天敌!
幸好,木兰不仅没有丝毫的居功自傲,反而如弃敝履般丢弃功名官爵,只“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她的这一选择,代表了人们发自内心的呼喊:不要战争,不要杀戮,只要和*,人人和*相处。
这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心愿。《三国演义》开篇就说:“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分分合合之间,人们总是*在各种军阀势力的战车上,在“城头变幻大王旗”之间,成了路边的草芥,成了任人宰割的贱民。然而,农业文明,种植收获的周期漫长,最需要安定和*;华夏地势西高东低,长江黄河常发洪灾,最需要天下大同。若是多些木兰该多好啊!她不愿战争,但被迫参与战争之后,就以战争来消灭战争,得到战功之后却又不享受战争带来的好处。若人人如此,那么,从此就不再有战争了。这是多好的和*愿望啊!
这愿望愈是强烈,木兰的形象就越是鲜明。因此,在人们心中,木兰是一个反战的形象:她是一位真实可爱的女子,是一缕残酷征战缝隙中难得的美丽,是一份幸福家庭生活的期待,是一股潜藏于动荡纷争历史中华夏民族对和*的千年企盼,是一贴*息民族纷争内耗的中药处方!
古诗词中常见的人物形象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词中常见的人物形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古诗词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有以下几类:
一、怀才不遇、豪放洒脱的形象
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抒发了怀才不遇、孤独无依的旷世情怀。
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圣贤的思想,也反映了李白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二、忧国忧民、青衫泪湿的形象
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其忧国忧民的精神可见一斑;白居易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琵琶行》),这一“泣”字与“湿”字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
三、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的形象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写的就是悠然自在的隐居生活,说明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孟浩然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描写了山村风光和朋友欢聚的生活场面,像一幅田园风景画,使人见了,乐而忘返。
四、爱民惜才的形象
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己亥杂诗》),其对人才的渴求,毫无遮拦地表现在字里行间。
五、儿女情长的形象
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抒写了暮春时节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表达的是对忠贞不渝的爱情的歌颂。
六、奋发进取的形象
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充分表达了年轻时杜甫奋发向上、积极乐观的旷达胸怀。
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这是一种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表现了李白傲视权贵、豪放不羁的性格。除了李白之外,唐代的罗隐、宋代的朱敦儒等,有时也表现出这种性格特征。
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这是一种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忧国忧民的情怀。除杜甫外,代表性的诗人还有宋代的范仲淹、陆游,清代的郑板桥等。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
这是一种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这句诗展现的是悠闲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代表性的诗人还有王维、孟浩然等。
4.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这是一种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一诗中,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了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地流下泪来,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之心却不得志的知识分子形象。这种形象在很多诗人的作品中都有体现,比如李白、杜甫、李商隐、罗隐、辛弃疾、陆游等。
5.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这是一种矢志报国、愤慨愤世的形象。这种形象在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统治时期,在以陆游、辛弃疾为代表的爱国文人笔**现得特别明显。他们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忠心报国却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非常鲜明。
6.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这反映的是友人送别、珍惜友谊的形象。这在古诗词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都是这一形象的写照。
7.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这是一种羁旅天涯、思念故乡的形象。思乡是一个永恒的题材,写思乡的诗词,俯拾皆是。张九龄的“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李靓的“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都是塑造思乡形象的名篇。
8.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这是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很多边塞诗人的作品,都塑造了这一形象。王昌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戴叔伦的“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徐锡麟的“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等,就是这一形象的代表。
9.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
这是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的形象。除曹操的诗外,杜甫的《兵车行》也通过描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不幸,表达了对战争的批判。
10.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这是一种爱恨情长的形象。以柳永、晏几道为代表,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或离别后的无限忧伤和绵绵情意,塑造爱恨情长的形象。
除了上面所列举的十种形象外,常见的还有一些闺怨诗中塑造的孤寂落寞、愁苦幽怨的形象,一些豪放作品中塑造的积极乐观、笑傲人生的形象等。中学生掌握了这些形象,也就基本掌握了古诗词中人物形象的全部。相信再遇到相关题目,定会游刃有余,手到擒来,捷报飞传。
李商隐《无题》诗中的香草美人形象
《无题》诗是李商隐独创的抒情诗体,那么李商隐《无题》诗中的香草美人形象是什么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关于李商隐《无题》诗中的香草美人形象的内容,欢迎阅读!
《无题》诗作为“李商隐独创的抒情体诗”,兼容其咏物诗和咏史诗的一些特点,构思缜密,寄慨遥深,是李商隐诗歌艺术最高成就的代表作。《无题》诗的解读,历来仁者见仁,这或许和李商隐工于比兴,深于寄托有密切关系。尤其是李商隐对“香草美人”意象的引入,笔者认为这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表达方式,使《无题》诗的含义更加含蓄委婉、朦胧隐晦,且从艺术表现角度而论,“香草美人”意象使比兴、象征等艺术表现手法融为一体,极大地增加了李商隐《无题》诗的艺术表现力。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金蟾啮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这首是作为《无题四首》组诗中的第二首,意境绝妙,香草美人意象对于诗歌的艺术表现起到了重要作用。
就这首诗的意象来看,大致可分为三类:自然意象(风、雨、雷、芙蓉塘、花、灰)、人物意象(贾氏、韩寿、宓妃、魏王)、生活意象(金蟾、锁、香、玉虎、丝、井、帘、枕)。这些意象有的是指意明确的,如自然意象中的风、雨、雷、花、灰,李商隐或是用作起兴、或是象征艰难、挫折和不顺,或是象征理想的破灭。关于生活意象那一类也是明晰的。“金蟾啮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金蟾,《海録碎事》:“金蟾,锁饰也”。鏁,香炉的鼻钮。叶葱奇注疏中言,“鏁,锁的异体字,此指熏炉。金蟾啮鏁描绘的是一个金蟾形的有鼻钮的香炉,这应该是没有异议的。“玉虎牵丝汲井回”一句中的玉虎指辘轳(见《海録碎事》),丝就是汲水用的绳索。
诗中还有芙蓉塘、花、贾氏、宓妃、韩寿、魏王、帘、枕等意象。韩寿、帘、魏王、枕都是诗人在提及贾氏和宓妃两位女子时引出来的意象。研究者大多认为魏王(曹植)这一形象对李商隐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从诗歌创作方面,李商隐的诗歌受到了曹植诗歌的影响;另一方面曹植是李商隐自喻的形象。以诗的对仗性而言,此诗中的韩掾(韩寿)也是诗人自喻。两位女子之如此痴情是因为歆羡两位男士的才华。诗人以韩寿和曹植自喻,那贾氏和宓妃自然就是作者渴望得到的、能赏识自己才华的人的'化身,可以说李商隐是通过写男女之情来表达自己对理想的追求。
宓妃在李商隐诗中也是出现频率较高的人物形象。当然宓妃这一形象并非李商隐独创,这在屈原《离骚》后半部分“求宓妃之所在”亦可找到。宓妃其实就是女神的化身,历代文人追求女神的心理传统一直延续。如果以屈骚来解李商隐《无题》诗中的宓妃形象,宓妃喻贤臣,就是李商隐追求的可以赏识自己的人的化身。香草美人意象的作用就次显现。
芙蓉,也作荷花解。叶葱奇将“芙蓉塘外有轻雷”中的“轻雷”声延伸至隐隐地马车声,即君王车声。此解或有合理之处,若真如叶葱奇注疏标准的时间来算,此诗是李商隐重回秘书省所作。那么秘书省一直是李商隐十分向往的地方,是他认为可以施展自己才华的地方,因此用芙蓉塘来比喻人才济济的秘书省似乎也可以理解。而轻雷声象征君车之声,似乎也有对得到君主赏识的期盼。但我们从诗中找不到用“芙蓉塘”来喻秘书省的佐证,不能定论。
至于花的形象,此诗一反常态。我们并没有看到为人所熟知的残花形象,相反作者表达的是百花争发的状态。但是当我们细读的时候发现,作者并没有受这种百花争发状态的感染,相反更加的失落和忧伤。“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哀莫大于心死”,作者是害怕这春心受到压抑、这相思没有结果,因此才有此感慨。
关于这首诗主题,历来观点不一。主要集中在爱情说和寄托说。支持爱情说,以钱钟书为代表。钱钟书先生用以诗证诗的方法,证实此诗的颔联确实是写爱情,而且写的是幽居女子不幸的爱情遭遇,流露了相思无望的痛苦与不*。寄托说以冯浩和张采田为主。冯浩认为此诗为令狐绹而写,他说:“首二句纪来时也;三句取瓣香之义;四句中汲引之情;五句重在“掾”字,谓己之常为幕官;六句重在“才”字,谓幸以才华,尚未相绝;结则叹终无实惠也”,张采田也是支持此说。刘学锴先生评此诗则说是有寄托,但寄托不明显,处于似有似无之间。
就本诗而言,笔者认为诗的起句是采用了“兴”的手法。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营造了一种氛围。“兴”作为一种艺术手法可以用来发端的。“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若单就意象分析看,作者为大家展现的是一幅春雨荷塘图。芙蓉塘是芙蓉花积聚、开放的地方,芙蓉是美好的植物,象征着纯洁高尚,如“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但我们要注意,荷花一般为夏天开放,而细雨和轻雷又似乎为春日常有景象。当然,不必非得荷花开了才有意境,笔者倒是认为正是这含苞待放的芙蓉花和尾联“花争发”呼应。花如此,人心似乎也蠢蠢欲动。颔联和颈联“金蟾啮鏁焼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这几句诗将比兴、象征、用典等诗歌表现手法融合在一起了,可以说尤其是通过贾氏和宓妃两个美人形象体现。从这里,研究者对诗歌就开始出现不同理解了。笔者认为鏁、绳、帘、枕四个意象于此诗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具有联系的作用,是一个通道。锁开了才能烧香入,绳拉上来才能打到井下的水,帘子掀开才能看到韩寿的才貌,枕头留赠才能传达爱慕之情。这四句诗从诗文本身来看,都实现了。可“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一句可以体会到作者并没有实现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并且是极度悲观情绪。结尾继续用兴,使“文己尽而意有余”。诗人的相思到底是指意何处?作者又缘何体现出这样的悲观情绪?这就要回到现实中了,将作者的人生经历融入诗歌分析。在笔者看来,此诗不是写爱情的,而是用香草美人形象寄托个人生活之悲、理想难以实现之苦。要运用男女之情,是因为爱情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而且男女之间的真爱又是可遇不可求的,诚如作者追求赏识自己的人一样,遥遥无期。
“香草美人”意象在这首《无题》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使比兴、象征、用典的艺术手法集结在一起,而且使诗歌的内涵有了多义性,增添了诗歌的朦胧美。自楚辞问世以来,“香草美人”始终是被作为*古代文学的一个重要传统而得到继承和发展。众多诗人和评论家也在这方面不断作出尝试,马茂元进一步发展了“香草美人”在男女主题诗歌中的作用,说是“男女爱恋象征理想的追求”。但每个诗人心中的“香草美人”是不同的,正所谓“节序同,景物同,而时有盛衰,境有苦乐,人心故字不同。以不同接所同,斯同亦不同,而诗文之用无穷焉。”(乔亿《剑溪说诗》)个人生存境遇的变化,社会的变迁,都会使人的情感和思想发生巨大的变化。李商隐的《无题》诗在承继楚辞的基础上,对“香草美人”进行了改造,形成了自己笔下的“香草美人”,从而使其诗有屈、宋之遗响,得子美之深而变出。
应该是在说花木兰哦
! 那么。
从“木兰不用尚书郎”中可以看出木兰淡泊名利、只愿回到故乡的形象。
从“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中不仅能看出木兰孝顺、关心父亲,还能看出木兰的爱国情。
我之举了两个例子,你可以学着写点
替父从军,不怕艰险,勇敢智慧,高尚无畏的精神。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傅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表现了木兰的非常勇敢、非常坚毅的优秀品质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中看出木兰是一个勇敢、孝顺的人,她不怕战场上的凶险环境,这也是她爱国精神的体现“不愿尚书郎”,只愿“还故乡”,这同样是英雄行为.她充满着劳动人民的骄傲,完全轻视封建时代很多人所寤寐以求而惟恐不得的东西: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表现了花木兰的理机智万里赴戎机……寒光照铁衣”烘托渲染了军旅生活的艰苦与惨烈,从正面塑造 了一个勇敢刚强的战士形象万里赴戎机, 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 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
” ―― 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机智、谨慎。
孝顺,爱国,勇敢,勤劳,忠孝两全, 机智,谨慎,有儿女情怀和英雄气概的女子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体现了木兰勤劳孝顺.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体现了木兰勇敢坚毅,忠孝两全.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体现了木兰不慕荣华富贵,甘过普通百姓生活的精神品质.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体现了木兰归家及恢复女儿身的喜悦,突出木兰的女儿情怀.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体现了木兰征途之遥,生活之苦,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体现了木兰的机智、谨慎
木兰诗中关于花木兰英雄豪迈的:万里赴戎机山度若飞。
《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归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
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详略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以人物问答及铺陈、排比、对偶、互文等手法描述人物情态,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神气跃然,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古诗中形容小女人的诗句
1、风卷葡萄带,日照石榴裙。
2、回眸一笑百魅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3、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4、俊眉修眼,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
5、梨花一枝春带雨。
6、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
7、美女卷珠帘,深坐蹙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8、媚眼含羞合,丹唇逐笑开。
李白诗词中的月亮意象
月亮是李白的诗魂,而李白的月亮诗又将中国的月亮文化推向成熟的巅峰。月亮这一独特的意象,在李白的诗中使所要表达的各种感情被物化,加深了审美的愉悦,将抽象的主观情思寄托于具体的客观物象,使情思得到鲜明生动的表达。
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有很多,它们都各有自己的独特的象征意义和情感内涵,比如兰花代表高雅,梅花表现傲骨,杨柳寄寓离情或愁绪等等。“月亮”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最典型的意象之一。月亮本是自然界的一个纯客观的物体,但自从人类意识到它的存在,它便成为原始神话或传说的内容之一,如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由此可见,月亮这一物象早已进入了人的审美视野,当诗人将月亮作为寄寓诗人主观感情的载体后,“月亮”这一意象便有了复杂的思想内蕴,起到了一般词语难以替代的传情达意的作用。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在他塑造的众多意象中,月亮是他最爱的意象,在他留下的一千零五十首诗歌中,我们发现其中从不同角度写月、吟月、歌月、颂月的诗就有*四百首,占其诗歌总数的*三分之一,是迄今为止写月最多的诗人。仅“月”的意象就出现了三百三十六次,还不算“玉盘”“玉轮”“玉环”“玉钩”“玉弓”“玉镜”“天镜”“明镜”“玉兔”“嫦娥”“蟾蜍”等等月亮的代称、别称,至于那些表现出时间的月则更不在统计之列了,不同氛围,不同地点,不同心境,诗人对月都有不同的描写,可以说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登峰造极的境地。于丹说过:“李白这个人,心中的酝酿,明月光不只在床前,其实在他的心里,一个人只有在心里面有无限光芒的时候,才能留在外面。李白的一生,明月相伴,美酒相随,所以明月是他最浅显的一个意向”。因此,李白对“月”这个意象的完美运用,在他的一些诗作里是完全能够体现出来的。
以一首《古朗月行》为例,来浅析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这首诗是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的,从中可以悟出李白自小便与明月结下不解之缘。“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这是童年时期的李白对月亮的幼稚认识,对于一个孩童来说,美丽而又多变的月的确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引发那颗小小的纯净的心灵以无数想象。两个比喻看似信手写来,却是情采俱佳,移情于景,鲜明生动,意象的作用,于此可见一斑。随即又把神话拿来,月亮初升,先看见仙人的两只脚,而后逐渐看见仙人和桂树的全形,看见一轮圆月,看见月中白兔在捣药,凡此种种写出了月亮从初升到逐渐明朗和宛若仙境般的景致。如此写法,借助于内涵丰富的月的意象,自然增加了美感,引发了读者丰富的想象,怎能让人没有赏心悦目之感呢?之后笔锋一转,“蟾蜍蚀圆影,天明夜已残”,以“蟾蜍蚀月”影射现实:当时已是玄宗晚年,皇帝沉湎声色,宠幸杨贵妃,权奸、宦官、边将擅权,朝纲不振,这首诗即是李白针对当时黑暗的朝政而发的。“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引出后羿既是为现实中缺少这样的英雄而感慨,也是表达对有这样的英雄令天下太*,百姓安居乐业的希望。然而,现实毕竟是现实,诗人深感失望:“*此沦惑,去去不足观。”月亮既然已经沦没而迷惑不清,就没有什么可看的了,不如趁早走开吧。这是无可奈何的办法,心中的忧愤不仅没有解除,反而加深了:“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诗人不忍一走了之,内心矛盾重重,忧心如焚。通过对月亮的圆缺以及对它的观赏赋予现实意义,这首诗既体现了封建社会专制统治对文学压迫的结果,又在艺术上使诗人的难抒之情、难发之慨,展现得深婉曲折。
分析和探讨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对于全面认识和理解诗人诗歌创作的多样化艺术风格和鲜明的个性特色有重要作用。诚如袁行霈先生所言“诗歌的意象带有鲜明的个性特点,最能体现出诗歌的风格。诗人有没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建立了他个人的意象群”。李白看月与常人的审美不同,慧眼独具,别出心裁,成功塑造出彰显自己的艺术风格的月的意象群。月的意象,到了他的手中,不再仅是创作时被利用的工具,更是他终其一生的知己,因此也无怪乎月亮这一意象在他手中的作用总显得更大,对他更服帖。在李白的心里,月已不是月,更不是一个静止的无生命的物象,它与诗人在精神上是相通的,成为具有人格意义的喻象,这时诗人就跳离了一般的背景渲染和情感寄托,通达豁然,心与天齐,超越了时空、距离的物理隔断,进入心无旁骛唯有月在的境界,与月合为一体。
古诗中形容雪的诗句
冬天是雪的主场,雪的世界,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诗中形容雪的诗句,欢迎参考阅读!
清代:纳兰性德
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谢娘别后谁能惜,飘泊天涯。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
译文
我喜欢雪花不在于其轻盈的形态,更在于其在寒处生长。雪花,虽与牡丹、海棠等人间富贵花不同,而是另具高洁品性。谢道韫是咏雪的著名才女,在她死后已无人怜惜雪花了,只落得漂泊天涯,在寒冷的月光和悲笳声中任西风吹向无际的大漠。
宋代:范成大
斜日低山片月高,睡余行药绕江郊。霜风捣尽千林叶,闲倚筇枝数鹳巢。
炙背檐前日似烘,暖醺醺后困蒙蒙。过门走马何官职,侧帽笼鞭战北风!
屋上添高一把茅,密泥房壁似僧寮。从教屋外阴风吼,卧听篱头响玉箫。
松节然膏当烛笼,凝烟如墨暗房栊;晚来拭净南窗纸,便觉斜阳一倍红。
乾高寅缺筑牛宫,巵酒豚蹄酹土公。牯牸无瘟犊儿长,明年添种越城东。
放船开看雪山晴,风定奇寒晚更凝。坐听一篙珠玉碎,不知湖面已成冰!
拨雪挑来踏地菘,味如蜜藕更肥醲。朱门肉食无风味,只作寻常菜把供。
榾柮无烟雪夜长,地炉煨酒暖如汤。莫嗔老妇无盘飣,笑指灰中芋栗香。
煮酒春前腊后蒸,一年长飨瓮头清。廛居何似山居乐,秫米新来禁入城。
黄纸蠲租白纸催,皂衣旁午下乡来。长官头脑冬烘甚,乞汝青钱买酒回。
探梅公子款柴门,枝北枝南总未春;忽见小桃红似锦,却疑侬是武陵人。
村巷冬年见俗情,邻翁讲礼拜柴荆。长衫布缕如霜雪,云是家机自织成。
选析
“放船开看雪山晴,风定奇寒晚更凝。坐听一篙珠玉碎,不知湖面已成冰!”
这首诗描绘了冬季雪后初晴,在湖面上乘船漂行时看到的景象。诗的大意说:雪后初晴,乘船在湖面上漂行,远远望去,山上盖满了白雪。风停了,反而让人感到更加寒冷。到了晚间,觉得整个世界似乎都已凝结成一个寒冷的冰块儿。船舱外面传来撑船的竹篙碰碎湖面上的冰凌声,宛如敲碎了珠玉一样,发出清脆的'响声,这才知道,湖面上都已结冰了。
这首诗为读者绘制了一幅湖山雪景图。画中有人物,有风景,有动,有静,有声,有色,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方面描写,把冬季严寒的意境刻画了出来,是描绘冬景诗中的妙品。
唐代:温庭筠
三月雪连夜,未应伤物华。
只缘春欲尽,留著伴梨花。
译文
暮春三月一连下了几夜的大雪,应当还未有煞春天的美景。
只因春色即将逝去,就让我留在枝头妆点梨花的盛开吧!
唐代:白居易
同为懒慢园林客,共对萧条雨雪天。
小酌酒巡销永夜,大开口笑送残年。
久将时背成遗老,多被人呼作散仙。
呼作散仙应有以,曾看东海变桑田。
浅析
这首《雪夜小饮赠梦得》作于洛阳。这是一首记叙诗。雪夜,诗人与友人小酌慢饮,促膝叙谈,销磨了一整夜时间;谈得高兴了,就开怀大笑,以爽朗的胸怀,度过残年。老年生活情趣,生动而又活跃。
唐代:白居易
同为懒慢园林客,共对萧条雨雪天。
小酌酒巡销永夜,大开口笑送残年。
久将时背成遗老,多被人呼作散仙。
呼作散仙应有以,曾看东海变桑田。
浅析
这首《雪夜小饮赠梦得》作于洛阳。这是一首记叙诗。雪夜,诗人与友人小酌慢饮,促膝叙谈,销磨了一整夜时间;谈得高兴了,就开怀大笑,以爽朗的胸怀,度过残年。老年生活情趣,生动而又活跃。
唐代:贾岛
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
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
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
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
译文
独倚竹杖眺望雪霁天晴,只见溪水上的白云叠叠重重。
1、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温庭筠《清明日》
2、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白帝下江陵》
3、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陪侍御叔华登楼歌》
4、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刘禹锡《陋室铭》
5、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6、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7、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8、自古承春早,严冬斗雪开。——朱庆馀《早梅》
9、莫言春度芳菲尽,别有中流采芰荷。——贺知章《采莲曲》
10、去年曾看杜鹃花,醉出春林日已斜。——刘崧《雨中见杜鹃花》
11、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李清照《临江仙·梅》
12、弱柳千条杏一枝,半含春雨半垂丝。——温庭范《题望苑驿》
13、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
14、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戴复古《大热》
15、深夜无风新雨歇,凉月,露迎珠颗入圆荷。——阎选《定风波·江水沉沉帆影过》
16、最喜晚凉风月好,紫荷香里听泉声。——曾巩《西湖纳凉》
17、荷叶五寸荷花娇,贴波不碍画船摇;——石涛《荷花》
18、春红始谢又秋红,息国亡来入楚宫。——吴融《送杜鹃花》
19、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王令《送春》
20、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钱惟演《木兰花》
21、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自居易《冬至夜思塞》
22、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孟浩然《岁暮归南山》
23、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陶渊明《四时》
24、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25、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李白《妾薄命》
26、红白莲花开共塘,两般颜色一般香。恰似汉殿三千女,半是浓妆半淡妆。——杨万里《红白莲》
27、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二首》
28、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29、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30、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1、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
32、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查慎行《舟夜书所见》
33、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黄庭坚《寄黄几复》
34、冬夏有盈缩,古今无断续。——陈文蔚《臣龙瀑布》
35、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36、藕花珠缀,犹似汗凝妆。——阎选《临江仙·雨停荷芰逗浓香》
37、莲子不可得,荷花生水中。犹胜道傍柳,无事荡春风。渌萍与荷叶,同此一水中。风吹荷叶在,渌萍西复东。莲花未开时,苦心终日卷。春水徒荡漾,荷花未开展。——孟郊《乐府三首》
38、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王维《鹿柴》
39、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杜甫《清明二首》
40、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李清照《武陵春·春晚》
41、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李商隐《晚晴》
4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3、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44、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杜甫《赠花卿》
45、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46、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47、庭前落尽梧桐,水边开彻芙蓉。——朱庭玉《天净沙·秋》
48、面面湖光面面风,可人最是白芙蓉。分明飞下双双鹭,才到花边不见踪。——姚勉《四望亭观荷花》
49、秦吴万里皆芳草,染到山花恨最深。——周文璞《杜鹃花》
50、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刘禹锡《忆江南·春去也》
51、桃花春水渌,水上鸳鸯浴。——韦庄《菩萨蛮》
古诗中瘦马的形象
瘦马在古诗中的表意
瘦马铜声的古诗
形象瘦的古诗
瘦马的古诗大全
古诗中的形象
古诗中菊的形象
古诗中帆的形象
扬州瘦马诗句
古诗中竹的形象
古诗中的意象和形象
江雪古诗中的形象
古诗中的母亲形象
古诗中凤凰的形象
古诗中燕子的形象
古诗中的女性形象
古诗中的事物形象
古诗中的农民形象
古诗中商人的形象
古诗中嫦娥的形象
古诗中的女人的形象
古诗中的动物形象
古诗中的教师形象
古诗中描绘的形象
古诗中梅花的形象
樵夫在古诗中的形象
古诗中的怨妇形象
孤雁古诗中的形象
古诗中东流的形象
古诗中常见的形象
描写芒种三候的古诗
经常读古诗词的女人
描写清明节祭祖的古诗
希希的古诗
拍电影的故事说有古诗
关于古诗作者的选择题
心中的苦闷谁人知古诗
夜晚的船灯的古诗
黄沙和楼兰的古诗
幼儿古诗没牙的大象
赞男朋友的古诗词
竹的古诗是谁写的
播放热一百的古诗
肃宁县的状元是古诗
表达爱情表白的古诗
关于雷的的古诗
关于保护环境的名言古诗
形容爱意满满的古诗
播放菊花台的古诗
有关于火星的古诗
登乐游原的古诗跟读
自己做的关于风雪的古诗词
服字的古诗词
兄弟翻脸的古诗
听大白的古诗
含王雨的古诗词
悯农古诗的故事文案
关于江南的地区的古诗
童年生活的古诗自创
关于创诚践于行的古诗
播放恐怖簿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