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的写作艺术特点

关于古诗的写作艺术特点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的写作艺术特点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的写作艺术特点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的写作艺术特点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k+) 语录(37) 说说(70) 名言(17) 诗词(912) 祝福(2) 心语(327)

  • 木兰诗的艺术特点

  • 艺术,古诗文
  • 木兰诗的艺术特点

      《木兰诗》是一首英雄的赞歌,它成功地塑造了花木兰这一女英雄形象。木兰诗的艺术特点有哪些?下面由小编告诉你们吧,欢迎阅读!

      1、刻画“神奇”人物,塑造不朽艺术形象

      《木兰诗》是一首英雄的赞歌,它成功地塑造了花木兰这一女英雄形象。作品着力歌颂了花木兰英勇善战的英雄气概,不慕功名的高贵品质,热爱家乡的*民愿望。从木兰身上,集中体现了劳动人民的美德。木兰原是一个勤劳善良的*民女子,为了保存父老,毅然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两千年前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她这一行为是何等大胆,她抛弃儿女情长,越过重重关山,勇敢地来到前线,这与*古代女子“绣花楼上,足不出户”形成鲜明对比,她身经百战,历时十年,打败敌人凯旋归来,直到这时同伴才发现她是女郎,经过战争的磨练,从一个普通姑娘成为一个坚强无畏的将军。但她功成不求赏赐,只愿回家与亲人团聚,恢复她当年“当户织”的劳动生活。文章通过木兰织布时“唯闻女叹息”的异乎寻常的情态描写;通过“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的旅途思亲的刻画;通过还乡后“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的一系列行动,细腻而真实地揭示了木兰丰富的内心世界。总之,文章塑造了一个聪明果敢、坚毅质朴、不贪功名、热爱家乡的巾帼英雄形象。

      2、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

      这是《木兰诗》有别于北朝时期其他乐府民歌的一大艺术特色。《木兰诗》的前部分———木兰决计从军,匆忙备械,万里行军,十年征战,是从不同的角度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谴责战争的罪恶:“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叹息”中流露出人们的痛苦和无奈;“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年迈之人都不能幸免,写出兵役负担沉重的苦难现实;“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表达了人民厌恶战争、渴望和*的愿望;“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写出战争的长期性、严酷性。木兰从军这部分,作者运用的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木兰诗》的后部分———还朝拒赏和回乡团聚,写出木兰的愿望和理想———热烈地渴求和*安宁的生活。这部分运用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读完《木兰诗》我们冷静理智地想一想,木兰,不是什么将门之后,未*武,未读书,而是在家织布的寻常女子,在长期酷烈频繁的战乱中能活着回来,已是命大福大造化大,是奇迹;而她不仅活着回来,还建功立业,官封尚书,阖家团聚,在那“野死不葬鸟可食”、“尸丧狭谷口,白骨无人收”的惨痛现实里,这无疑是浪漫的梦,是作者有意涂上的理想主义色彩。《木兰诗》在塑造木兰形象时,没有沉溺于血与泪的现实不能自拔,而是摆脱了沉重现实的束缚,在地狱般黑暗的现实中燃烧起理想的火炬,使在黑暗中的人们看到希望。它不仅写出现实生活是怎么样的,而且给人一股清新的力量。《木兰诗》写出的理想,是那样的明快、热烈、温馨。黑格尔说:“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木兰诗》敢于对现实生活的材料,根据理念的感性来改造,不仅以个别显现一般、以偶然展现必然、以现象揭示本质,还在描写中融注优美的爱憎鲜明的感情,体现崇高的道德和审美的品质,从高尚的情怀里迸发出诗的光辉,作者以自己理想的光辉照亮乃至在一定程度上改造描写对象,使本文脱颖而出。《木兰诗》前部分写现实,后部分写理想,它不仅写出了苦难,而且还写出了希望,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结合起来,表达了遭长期战乱蹂躏的人民的理想,喊出了人民的心声,喊出了时代的最强音。这是其在北朝民歌中独占鳌头的重要原因之一。《木兰诗》之所以被誉为“乐府双壁”之一,也是因为《木兰诗》不仅写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而且还写出了人民的理想和愿望;不仅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而且还运用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

      3、繁简适宜、详略得当,放出奇光异彩

      《木兰诗》可称得上繁简相宜的典型之作,有时用繁,用墨如泼;有时用简,惜墨如金。凡是使用繁笔的地方,都是作者精心描绘之处。木兰织布时心事重重,叹息声声,几经询问,说出缘由:原来木兰无心织布是因为可汗大规模征兵,征到了父亲头上,无法逃脱,父亲年老体衰,木兰没有兄长,思虑再三,毅然决定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此处描写,极为详尽,交代了木兰代父从军的原因。准备行装时,木兰连赴集市,匆忙而有序地购置战马鞍具。奔赴战场时,辞别父母,途经黄河,到达目的地黑山头,仅用了两天时间,夸张地表现了木兰出征的路线,行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反复运用“不闻……,但闻……”的句式,用荒凉的夜间环境烘托出木兰离家思念亲人,离乡越远思念愈切的心情。十年后,木兰辞官回家,亲人团聚,恢复女儿装,欣喜兴奋的感情。这些内容,作者不厌其繁,精心描绘,细致入微,可谓是泼墨入水。

      4、反复运用对照,暗示其含蓄意义

      对照是《木兰诗》反复运用的艺术手法,它含蓄但又不同于晦涩,更不是为了晦涩,作者总是要运用象征、暗示、隐喻、反衬、寄托、提示、对照等,将作品深藏的意义揭示出来。《木兰诗》分为两部分,前部分写现实: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谴责战争;后部分写理想:木兰征战凯旋归来,回到家乡,追求和*安宁的生活。前后两部分相对照,用其“谴责战争,热爱和*”这方面来理解文章的主旨。木兰“出征前的叹息,与还乡时的欢欣”相对照,木兰的爱憎思想就体现出来了。木兰“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两相对照,木兰反对什么,渴求什么,在其情感中就显露出来。“木兰不用尚书郎”和“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相对照,劳动人民“渴求和*安宁的生活”与封建知识分子“万里觅封侯”的理想,真是泾渭分明呀。

      5、互文手法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互文”也称互文见义,是指上下两句或一句话的两部分,看似无关,实则相互交错,互相补充,互相渗透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手法。整篇文章中作者大量使用互文,使主题思想表达得更加深刻。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说的是,将军和壮士身经百战,有的不幸战死,有的胜利回来了,而不是“将军经历多次战争战死沙场,壮士征战十年回来了”。此类互文的句子在诗中还有许多,如,“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理云鬓”和“帖花黄”的动作同是当窗对镜来做的。再如,“东市买骏马……长鞭”,“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等。另外,全诗用口语写成,生活气息极浓,如,“唧唧”、“溅溅”、“啾啾”、“霍霍”这些拟声词的运用,朴素自然;“阿爷”、“阿姊”、“可汗”这些新词,都是俗文学的特色,不事雕刻而自然流畅等。全诗生动活泼,清新刚健,不失民歌特色,不愧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

      木兰诗的语言特点

      《木兰诗》具有乐府民歌的独特风格。开篇采用的一问一答,是民歌中常见的。《木兰诗》语言生动质朴,极少雕饰斧凿:“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流传千百年来,至今仍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口语;除了“万里赴戎机”六句文字比较典雅外,其余都保留着民歌的形式和风格,连锁、问答、排比、重叠等形式的运用,都与民歌大致相同。而且语言丰富多彩,单就原韵来说,篇幅较长的乐府诗歌大都是隔几句换一个韵,很少一韵到底,这样才能使演唱的歌曲音节复杂而有变化。《木兰诗》一共换了七个韵,也可以说是七种曲子:“唧唧复唧唧……女亦无所忆”;“西市买鞍鞯……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暮宿黑山头……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壮士十年归”;“天子坐明堂……不知木兰是女郎”;“雌兔眼迷离……安能辨我是雄雌?”这就相当于一个题下七首曲子。所不同者,这里则是一个完整的歌子。好多民歌每韵的句数比较整齐,而《木兰诗》的句数却比较参差。正因为它曾为乐人所演唱,所以古往今来都被收入乐府歌中,而且直到现在,仍有评弹艺人在演唱《木兰诗》。

      赏析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也是一篇乐府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第一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诗以“唧唧复唧唧”的织机声开篇,展现“木兰当户织”的情景。然后写木兰停机叹息,无心织布,不禁令人奇怪,引出一问一答,道出木兰的心事。木兰之所以“叹息”,不是因为儿女的心事,而是因为天子征兵,父亲在被征之列,父亲既已年老,家中又无长男,于是决定代父从军。

      第二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东市买骏马……”四句排比,写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表示对此事的极度重视,只用了两天就走完了,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其中写“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之声,还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

      第三段,概写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概括上文“旦辞……”八句的内容,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们十年征战,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而英勇善战的木兰,则是有幸生存、胜利归来的将士中的一个。

      第四段,写木兰还朝辞官。先写木兰朝见天子,然后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再说到木兰辞官不就,愿意回到自己的故乡。“木兰不用尚书郎”而愿“还故乡”,固然是她对家园生活的眷念,但也自有秘密在,即她是女儿身。天子不知底里,木兰不便明言,颇有戏剧意味。

      第五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先以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别、年龄的举动,描写家中的欢乐气氛,展现浓郁的亲情;再以木兰一连串的行动,写她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和对女儿妆的喜爱,一副天然的女儿情态,表现她归来后情不自禁的喜悦;最后作为故事的结局和全诗的高潮,是恢复女儿装束的木兰与伙伴相见的喜剧场面。

      第六段,用比喻作结。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多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

      其诗中几件事的描绘详略得当,一,二,三,六,七段详写木兰女儿情怀,四,五段略写战场上的英雄气概。从内容上突出儿女情怀,丰富英雄性格,是人物形象更真实感人。结构上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官位厚禄而热爱和*生活。

      这首诗具有浓郁的民歌特色。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繁简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诗中以人物问答来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以众多的铺陈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以风趣的比喻来收束全诗,令人回味。这就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木兰诗的句式特点

      ①省略句:愿为市鞍马.(愿为‘此’市鞍马”,“此”指代父从军这件事.)

      ②倒装句:问女何所思(“何所思”是“思所何”的倒装.宾语前置.)

      木兰诗文章修辞手法

      1、互文交错

      (1)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3)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4)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5)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2、复沓

      (1)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2)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3、顶真(顶针)

      (1)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2)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3)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4)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

      4、排比

      (1)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2)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5、比喻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6、夸张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阅读全文]...

2021-12-06 03:28:42
  • 浅探儿童歌曲创作艺术特点论文

  • 创作,艺术,儿童
  • 浅探儿童歌曲创作艺术特点论文

      在日常学*和工作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浅探儿童歌曲创作艺术特点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儿童歌曲是歌曲的种类之一。*些年来儿童歌曲的创作,得到了创作者们极大的重视,大批反映童心世界、志趣各异的儿童歌曲佳作相继问世,并且受到广大儿童的喜爱。众所周知,儿童歌曲的创作和所有的歌曲创作1样,其形象的生动、意境的优美都是创作的艺术特点所至,而艺术特点是构筑音乐作品的核心和必然。

      关键词:儿童歌曲歌曲创作艺术特点

      音乐艺术是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是音乐家对社会生活的体验和情感表现的艺术形式。歌曲是音乐创作的1种体裁,它具有音乐旋律与文学语言相结合的艺术特点。儿童歌曲是歌曲的种类之一,其年龄对象、形象生动、情感纯真、活泼童趣是儿童歌曲的基本特征;儿童歌曲对于儿童美感的培养,以及身心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笔者结合多年来对儿童歌曲创作的体验和感悟,拟就儿童歌曲《心连心手拉手》(苏韶芬词彭超陶波曲)①的创作为例,对儿童歌曲创作中的主题动机、旋律发展、节奏设计、乐段安排4个维度的艺术特点谈1些看法。

      1、儿童歌曲创作中主题动机的选材特点

      歌曲创作中的主题动机是表达乐思内容的最小单位,也被称为乐汇。是体现清晰的性格面貌、鲜明而富有表现力的乐思,更是塑造音乐形象、表达情感的基础。为此,歌曲创作的成功与否及风格突显,往往取决于主题动机的选材。在儿童歌曲的创作中捕捉特点鲜明、富有儿童个性的动机音型作为创作的基础,是创作1首儿童歌曲成功的关键。

      《心连心手拉手》是1首活泼、欢快、极富特点的童声2部合唱歌曲。全曲为2段体结构,共2十4小节,F大调,4/4拍。在该歌曲创作时,作者紧紧抓住活泼、欢快这1基本情绪为主线,在主题动机的选择与应用上,采用大调主3和弦的5音开头,同音重复并以2度级进和下行4度跳进到主3和弦的5音,构成该歌曲极富动感和充满朝气的儿童音乐特点。随着旋律的不断重复与推进发展,儿童的心境表达更为突出。由于第1乐句的主导动机(55·555)是以主调主和弦为起句而成,因此在第2乐句动机的发展中形成下属和弦向属和弦、主和弦3音的模进重复,而且在音程跳进安排上紧紧围绕第1主导动机乐句来发展进行。在全曲2十4小节中,重复交替出现歌曲的动机音型,并且以音程的跳进手法,为主导动机的音型发展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2、儿童歌曲创作中旋律发展手法的应用

      在儿童歌曲创作中,旋律发展手法的应用是创作中重要的1个环节。著名作曲家龚耀年就儿童歌曲主题的发展手法谈道:“旋律的发展还应根据内容需要和结构特点(如乐思的启示、发展、对置、变形……)来考虑如何将主题深化、有层次有规律地展开。”“决不能东拼西凑,试图在1首歌内把什么手法都用上,应该使材料尽量节省、手法力求精练。”②

      《心连心手拉手》的主导动机创作是依托在F大调主3和弦的5音上,并且经过旋律的模进重复手法的应用,结合音程3、4、6度跳进支撑音型发展,使旋律与歌词的语意十分贴切地表现出来,让歌曲形象的塑造更为鲜活。笔者在创作该歌曲作品时,注意到主、属、下属和弦的分解应用,尽可能考虑到以和声功能和多声部思维的创作基本手法,简单明了地将旋律主导动机音型,通过sol、la、fa、re、do这些骨干音,变化重复形成1个主导动机发展连环圈,让动机音型在对比中有新意,在色彩的变换中突显儿童特点。简洁、明快的旋律发展把天真wu邪、童趣稚嫩的儿童形象,较为生动地表达出来。

      3、儿童歌曲创作中节奏的设计与变化

      要创作好1首儿童歌曲,对节奏的设计与变化应有考究,还必须有独特的个性变化。笔者在创作《心连心手拉手》时,就十分注意到节奏的个性化设计,从作品的节奏分析来看,其主导动机的展开和旋律的模进变化,似乎给人感觉到简单,但仔细推敲不难看出,它却有着细微的节奏对比变化。如:

      4/4××·×××|××××-|××·×××|××××-|

      阳光和大地手拉手,星星和夜空手拉手,

      ××·×××|××××-|××·×××|0×××-| 青山和绿水手拉手,江河和大海手拉手。

      从谱例的节奏设计中可以看到:附点节奏、切分节奏、带休止的切分节奏为支撑整个作品的基本节奏框架,那么,它的节奏特点在于积极向上、动感极强,附点节奏和切分节奏的应用也是更好地突出歌词的语意内涵,更夸张地强调“手拉手”的节奏重音。

      4、儿童歌曲创作中乐段的巧妙安排

      乐段的安排在儿童歌曲创作中尤为重要。儿童歌曲在创作中,乐段的安排应该是以歌词的段落设计为基准。由于儿童歌曲是以儿童为对象来创作的,诚然,在乐段的设计上应给予巧妙的安排。

      《心连心手拉手》这首作品从歌词的句式、段落上分析,它为2段体结构形式。1般的句式结构为起、承、转、合4句式的单段体构成。该作品的第1段也就是这1类的设置,由4个句子组成,每1个句子为对称式方整性结构。笔者在处理第1乐段时,刻意在第⑧小节的第3拍上落在调式的主音上,形成终止式段落感,产生极其稳定的音乐效果。由于歌词作者力图从写意的手法去突出表现人与大自然的亲*、和谐关系,因此笔者在乐段的安排上巧妙地进行了设置,更能够准确地传递出人世间的真情所在。特别是第2段将这种亲*、和谐的意境更好地表现和升华,笔者有心让该段落的词语重复进行,并巧妙安排在属和弦上形成半终止式,产生出对比与变化的音响质感。

      综上所言,儿童歌曲的创作是1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也是富有挑战性的创造性活动,只要坚持不懈,勤于思考,深入儿童的生活,不断探究儿童歌曲创作的艺术特点,掌握更新的儿童歌曲表现手法,即能创作出更多的适合儿童的优秀歌曲。

      注释:

      ①苏韶芬词,彭超,陶波曲.心连心手拉手.儿童音乐,*音乐家协会杂志社,2005年第2期,第9页.

      ②龚耀年著.儿童歌曲作法.*文联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第32页.

      参考文献:

      [1]龚耀年著.儿童歌曲作法.*文联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

      [2]方智诺编著.歌曲分析与写作.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

      [3]齐易,张文川著.音乐艺术教育.人民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

      [4]杨瑞庆著.歌曲创作探索——自学作曲77法.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年1月版.

      [5]苏韶芬词,彭超,陶波曲.心连心手拉手.儿童音乐.*音乐家协会杂志社,2005年第2期.

      扩展:论文如何写介绍

      当我们对一个问题研究之后,如何将其展现于众人面前是一个重要的工作。在这里我们结合具体的事例,给大家介绍科研的一个重要部分棗论文的一般格式及其注意事项。当然,要写出一篇好的论文,绝不是单单这么一个简要的介绍就够了,还需自己多写、多练。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涉及到学术论文的写作领域,那么怎样写学术论文、学术论文写作是怎样要求的、格式如何,下面就介绍一下学术论文的写作,希望能对您论文写作有所帮助。

      (一)题名(title,topic)

      题名又称题目或标题。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

      论文题目是一篇论文给出的涉及论文范围与水*的第一个重要信息,也是必须考虑到有助于选定关键词不达意和编制题录、索引等二次文献可以提供检索的特定实用信息。论文题目十分重要,必须用心斟酌选定。有人描述其重要性,用了下面的一句话:论文题目是文章的一半。对论文题目的要求是:准确得体;简短精炼;外延和内涵恰如其分;醒目。对这四方面的要求分述如下。

      1.准确得体

      要求论文题目能准确表达论文内容,恰当反映所研究的范围和深度。常见毛病是:过于笼统,题不扣文。关键问题在于题目要紧扣论文内容,或论文内容民论文题目要互相匹配、紧扣,即题要扣文,文也要扣题。这是撰写论文的基本准则。

      2.简短精炼

      力求题目的字数要少,用词需要精选。至于多少字算是合乎要求,并无统一的硬性规定,一般希望一篇论文题目不要超出20个字,不过,不能由于一味追求字数少而影响题目对内容的恰当反映,在遇到两者确有矛盾时,宁可多用几个字也要力求表达明确。若简短题名不足以显示论文内容或反映出属于系列研究的性质,则可利用正、副标题的方法解决,以加副标题来补充说明特定的实验材料,方法及内容等信息使标题成为既充实准确又不流于笼统和一般化。

      3.外延和内涵要恰如其分

      外延和内涵属于形式逻辑中的概念。所谓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每一个对象;而所谓内涵,则是指对每一个概念对象特有属性的反映。命题时,若不考虑逻辑上有关外延和内涵的恰当运用,则有可能出现谬误,至少是不当。

      4.醒目

      论文题目虽然居于首先映入读者眼帘的醒目位置,但仍然存在题目是否醒目的问题,因为题目所用字句及其所表现的内容是否醒目,其产生的效果是相距甚远的。有人对36种公开发行的医学科持期刊1987年发表的论文的部分标题,作过统计分析,从中筛选100条有错误的标题。在100条有错误的标题中,属于省略不当错误的占20%;属于介词使用不当错误的占12%)。在使用介词时产生的错误主要有:

      ①省略主语棗第一人称代词不达意后,没有使用介词结构,使辅助成分误为主语;

      ②需要使用介词时又没有使用;

      ③不需要使用介词结构时使用。属主事的错误的占11%;属于并列关系使用不当错误的占9%;属于用词不当、句子混乱错误的各占9%,其它类型的`错误,如标题冗长、文题不符、重复、歧意等亦时有发生。

      (二)作者姓名和单位(authoranddepartment)

      这一项属于论文署名问题。署名一是为了表明文责自负,二是记录作用的劳动成果,三是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及文献检索(作者索引)。大致分为二种情形,即:单个作者论文和多作者论文。后者按署名顺序列为第一作者、第二作者厖。重要的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研究工作与论文撰写实际贡献最大的列为第一作者,贡献次之的,列为第二作者,余类推。注明作者所在单位同样是为了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

      (三)摘要(abstract)

      论文一般应有摘要,有些为了国际交流,还有外文(多用英文)摘要。它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其他用是不阅读论文全文即能获得必要的信息。

    [阅读全文]...

2021-11-29 12:29:02
  • 木兰诗的艺术特点

  • 艺术
  • 木兰诗的艺术特点

      《木兰诗》是一首英雄的赞歌,它成功地塑造了花木兰这一女英雄形象。木兰诗的艺术特点有哪些?下面由小编告诉你们吧,欢迎阅读!

      1、刻画“神奇”人物,塑造不朽艺术形象

      《木兰诗》是一首英雄的赞歌,它成功地塑造了花木兰这一女英雄形象。作品着力歌颂了花木兰英勇善战的英雄气概,不慕功名的高贵品质,热爱家乡的*民愿望。从木兰身上,集中体现了劳动人民的美德。木兰原是一个勤劳善良的*民女子,为了保存父老,毅然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两千年前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她这一行为是何等大胆,她抛弃儿女情长,越过重重关山,勇敢地来到前线,这与中国古代女子“绣花楼上,足不出户”形成鲜明对比,她身经百战,历时十年,打败敌人凯旋归来,直到这时同伴才发现她是女郎,经过战争的磨练,从一个普通姑娘成为一个坚强无畏的将军。但她功成不求赏赐,只愿回家与亲人团聚,恢复她当年“当户织”的劳动生活。文章通过木兰织布时“唯闻女叹息”的异乎寻常的情态描写;通过“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的旅途思亲的刻画;通过还乡后“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的一系列行动,细腻而真实地揭示了木兰丰富的内心世界。总之,文章塑造了一个聪明果敢、坚毅质朴、不贪功名、热爱家乡的巾帼英雄形象。

      2、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

      这是《木兰诗》有别于北朝时期其他乐府民歌的一大艺术特色。《木兰诗》的前部分———木兰决计从军,匆忙备械,万里行军,十年征战,是从不同的角度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谴责战争的罪恶:“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叹息”中流露出人们的痛苦和无奈;“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年迈之人都不能幸免,写出兵役负担沉重的苦难现实;“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表达了人民厌恶战争、渴望和*的愿望;“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写出战争的长期性、严酷性。木兰从军这部分,作者运用的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木兰诗》的后部分———还朝拒赏和回乡团聚,写出木兰的愿望和理想———热烈地渴求和*安宁的生活。这部分运用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读完《木兰诗》我们冷静理智地想一想,木兰,不是什么将门之后,未*武,未读书,而是在家织布的寻常女子,在长期酷烈频繁的战乱中能活着回来,已是命大福大造化大,是奇迹;而她不仅活着回来,还建功立业,官封尚书,阖家团聚,在那“野死不葬鸟可食”、“尸丧狭谷口,白骨无人收”的惨痛现实里,这无疑是浪漫的梦,是作者有意涂上的理想主义色彩。《木兰诗》在塑造木兰形象时,没有沉溺于血与泪的现实不能自拔,而是摆脱了沉重现实的束缚,在地狱般黑暗的现实中燃烧起理想的火炬,使在黑暗中的人们看到希望。它不仅写出现实生活是怎么样的,而且给人一股清新的力量。《木兰诗》写出的理想,是那样的明快、热烈、温馨。黑格尔说:“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木兰诗》敢于对现实生活的材料,根据理念的感性来改造,不仅以个别显现一般、以偶然展现必然、以现象揭示本质,还在描写中融注优美的爱憎鲜明的感情,体现崇高的道德和审美的品质,从高尚的情怀里迸发出诗的光辉,作者以自己理想的光辉照亮乃至在一定程度上改造描写对象,使本文脱颖而出。《木兰诗》前部分写现实,后部分写理想,它不仅写出了苦难,而且还写出了希望,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结合起来,表达了遭长期战乱蹂躏的人民的理想,喊出了人民的心声,喊出了时代的最强音。这是其在北朝民歌中独占鳌头的重要原因之一。《木兰诗》之所以被誉为“乐府双壁”之一,也是因为《木兰诗》不仅写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而且还写出了人民的理想和愿望;不仅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而且还运用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

      3、繁简适宜、详略得当,放出奇光异彩

      《木兰诗》可称得上繁简相宜的典型之作,有时用繁,用墨如泼;有时用简,惜墨如金。凡是使用繁笔的地方,都是作者精心描绘之处。木兰织布时心事重重,叹息声声,几经询问,说出缘由:原来木兰无心织布是因为可汗大规模征兵,征到了父亲头上,无法逃脱,父亲年老体衰,木兰没有兄长,思虑再三,毅然决定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此处描写,极为详尽,交代了木兰代父从军的原因。准备行装时,木兰连赴集市,匆忙而有序地购置战马鞍具。奔赴战场时,辞别父母,途经黄河,到达目的地黑山头,仅用了两天时间,夸张地表现了木兰出征的路线,行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反复运用“不闻……,但闻……”的句式,用荒凉的夜间环境烘托出木兰离家思念亲人,离乡越远思念愈切的心情。十年后,木兰辞官回家,亲人团聚,恢复女儿装,欣喜兴奋的感情。这些内容,作者不厌其繁,精心描绘,细致入微,可谓是泼墨入水。

      4、反复运用对照,暗示其含蓄意义

      对照是《木兰诗》反复运用的艺术手法,它含蓄但又不同于晦涩,更不是为了晦涩,作者总是要运用象征、暗示、隐喻、反衬、寄托、提示、对照等,将作品深藏的意义揭示出来。《木兰诗》分为两部分,前部分写现实: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谴责战争;后部分写理想:木兰征战凯旋归来,回到家乡,追求和*安宁的生活。前后两部分相对照,用其“谴责战争,热爱和*”这方面来理解文章的主旨。木兰“出征前的叹息,与还乡时的欢欣”相对照,木兰的爱憎思想就体现出来了。木兰“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两相对照,木兰反对什么,渴求什么,在其情感中就显露出来。“木兰不用尚书郎”和“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相对照,劳动人民“渴求和*安宁的生活”与封建知识分子“万里觅封侯”的理想,真是泾渭分明呀。

      5、互文手法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互文”也称互文见义,是指上下两句或一句话的两部分,看似无关,实则相互交错,互相补充,互相渗透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手法。整篇文章中作者大量使用互文,使主题思想表达得更加深刻。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说的是,将军和壮士身经百战,有的不幸战死,有的胜利回来了,而不是“将军经历多次战争战死沙场,壮士征战十年回来了”。此类互文的句子在诗中还有许多,如,“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理云鬓”和“帖花黄”的动作同是当窗对镜来做的。再如,“东市买骏马……长鞭”,“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等。另外,全诗用口语写成,生活气息极浓,如,“唧唧”、“溅溅”、“啾啾”、“霍霍”这些拟声词的运用,朴素自然;“阿爷”、“阿姊”、“可汗”这些新词,都是俗文学的特色,不事雕刻而自然流畅等。全诗生动活泼,清新刚健,不失民歌特色,不愧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

      木兰诗的语言特点

      《木兰诗》具有乐府民歌的独特风格。开篇采用的一问一答,是民歌中常见的。《木兰诗》语言生动质朴,极少雕饰斧凿:“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流传千百年来,至今仍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口语;除了“万里赴戎机”六句文字比较典雅外,其余都保留着民歌的形式和风格,连锁、问答、排比、重叠等形式的运用,都与民歌大致相同。而且语言丰富多彩,单就原韵来说,篇幅较长的乐府诗歌大都是隔几句换一个韵,很少一韵到底,这样才能使演唱的歌曲音节复杂而有变化。《木兰诗》一共换了七个韵,也可以说是七种曲子:“唧唧复唧唧……女亦无所忆”;“西市买鞍鞯……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暮宿黑山头……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壮士十年归”;“天子坐明堂……不知木兰是女郎”;“雌兔眼迷离……安能辨我是雄雌?”这就相当于一个题下七首曲子。所不同者,这里则是一个完整的歌子。好多民歌每韵的句数比较整齐,而《木兰诗》的句数却比较参差。正因为它曾为乐人所演唱,所以古往今来都被收入乐府歌中,而且直到现在,仍有评弹艺人在演唱《木兰诗》。

      赏析

      《木兰诗》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也是一篇乐府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第一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诗以“唧唧复唧唧”的织机声开篇,展现“木兰当户织”的情景。然后写木兰停机叹息,无心织布,不禁令人奇怪,引出一问一答,道出木兰的心事。木兰之所以“叹息”,不是因为儿女的心事,而是因为天子征兵,父亲在被征之列,父亲既已年老,家中又无长男,于是决定代父从军。

      第二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东市买骏马……”四句排比,写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表示对此事的极度重视,只用了两天就走完了,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其中写“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之声,还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

      第三段,概写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概括上文“旦辞……”八句的内容,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们十年征战,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而英勇善战的木兰,则是有幸生存、胜利归来的将士中的一个。

      第四段,写木兰还朝辞官。先写木兰朝见天子,然后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再说到木兰辞官不就,愿意回到自己的故乡。“木兰不用尚书郎”而愿“还故乡”,固然是她对家园生活的眷念,但也自有秘密在,即她是女儿身。天子不知底里,木兰不便明言,颇有戏剧意味。

      第五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先以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别、年龄的举动,描写家中的欢乐气氛,展现浓郁的亲情;再以木兰一连串的行动,写她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和对女儿妆的喜爱,一副天然的女儿情态,表现她归来后情不自禁的喜悦;最后作为故事的结局和全诗的*,是恢复女儿装束的木兰与伙伴相见的喜剧场面。

      第六段,用比喻作结。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多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

      其诗中几件事的描绘详略得当,一,二,三,六,七段详写木兰女儿情怀,四,五段略写战场上的英雄气概。从内容上突出儿女情怀,丰富英雄性格,是人物形象更真实感人。结构上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官位厚禄而热爱和*生活。

      这首诗具有浓郁的民歌特色。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繁简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诗中以人物问答来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以众多的铺陈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以风趣的比喻来收束全诗,令人回味。这就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木兰诗的句式特点

      ①省略句:愿为市鞍马.(愿为‘此’市鞍马”,“此”指代父从军这件事.)

      ②倒装句:问女何所思(“何所思”是“思所何”的倒装.宾语前置.)

      木兰诗文章修辞手法

      1、互文交错

      (1)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3)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4)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5)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2、复沓

      (1)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2)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3、顶真(顶针)

      (1)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2)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3)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4)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

      4、排比

      (1)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2)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5、比喻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6、夸张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阅读全文]...

2022-06-08 05:34:58
  • 秦腔的艺术特点

  • 艺术
  • 秦腔的艺术特点

      秦腔之所以深受观众喜爱,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其个性特征十分鲜明。秦腔具有舒展大方、跌宕起伏、幽怨感伤、遒劲雄厚、自然朴实等特点。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秦腔的艺术特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脸谱

      秦腔的脸谱讲究庄重、大方、干净、生动和美观,颜色以三原色为主,间色为副,*涂为主,烘托为副,所以极少用过渡色,在显示人物性格上,表现为红忠、黑直、粉奸、神奇的特点,格调主要表现为线条粗犷,笔调豪放,着色鲜明,对比强烈,浓眉大眼,图案壮丽,寓意明朗,性格突出,格调“火暴”,和音乐、表演的风格一致。

      秦腔脸谱历史悠久,在陕西武功境内出土的明代“康海脸谱”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秦腔脸谱,陕、甘两省的秦腔由于各自形成了不同的演出风格,故在脸谱塑造上也涌现出了许多流派,比如甘肃秦腔就有陇南派脸谱、陇东派脸谱和代表甘肃中路秦腔的“耿派”脸谱,陕西各路秦腔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秦腔脸谱。

      脸谱

      秦腔脸谱作为*最古老剧种之一的舞台美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其谱绘制风格古典独特,体系完整,与京剧脸谱、川剧脸谱并称*三大脸谱系统,且对国粹京剧脸谱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

      秦腔脸谱,作为秦腔戏曲艺术的固有组成部分,有它自身的一套完整体系,多年来一直保持。对于秦腔脸谱的特点及其与京剧脸谱的关系,著名京剧研究家、京剧脸谱绘制大家、九十余岁高龄的刘曾复先生在《浅谈秦腔脸谱》一文中有精彩的论述:“在发展中,京剧也很自然地向花部中重要剧种秦腔吸取非常有益的经验,包括脸谱。

      秦腔脸谱总的来说比现行京剧净角脸谱复杂,特别是眉眼花纹比较碎。现行京剧净角脸谱虽然比较简单整齐,但是京剧早年的脸谱中许多碎脸和歪脸的花纹还是细碎的。秦腔脸谱的复杂表明它比现行京剧净角脸谱古典。

      秦腔脸谱中有许多脸谱与京剧脸谱大同小异,例如关羽、包拯、孟良、焦赞、呼延赞、李元霸等。……京剧界中有一种传统的说法,秦腔歪脸勾得好。

      现行京剧净角脸谱歪脸较少,京剧早年的净角脸谱中歪脸则较多。《定军山》夏侯渊、《反西凉》许褚、《白水滩》青面虎等早年都勾歪脸,但是今天的京剧中这些角色都改用正脸了。今天京剧净角脸谱在歪脸的应用上不如秦腔脸谱古典。”

      题材

      秦腔所演的剧目数以万计,传统剧目大多出自民间文人之手,题材广泛,内容纷繁。因时代久远,佚散颇多,据原陕西省剧目工作室(现省艺术研究所)1958年挖掘整理的统计仅存约3000多本。这些剧目主要以反映历史事件的悲剧、正剧居多,表现民间生活、婚姻爱情的剧目有占有一定比例。历史剧多是取才于“列国”、“三国”、“杨家将”、“说岳”等说部中的英雄传奇或悲剧故事,其中三国戏有108个,杨家将戏有85个。其他题材还有神话、民间故事和各种公案戏。

      辛亥革命后,西安易俗社30多位剧作家共编辑出了550多个剧本,其中孙仁玉、范紫东、高培支、李桐轩、李约祉五人成就最高,这些剧目中,《三回头》、《三滴血》、《夺锦楼》、《双锦衣》、《软玉屏》、《柜中缘》、《小姑贤》、《庚娘传》、《韩宝英》等成为经常上演的保留剧目。另外,在革命边区也涌现出了一批秦腔现代戏剧作家,创作剧本计有200多个,其中以翎成就最高,代表剧目有《血泪仇》、《一家人》、《穷人恨》等等。建国后整理、改编的剧目有《游龟山》、《游西湖》、《三滴血》、《赵氏孤儿》、《窦娥冤》、《铡美案》、《破宁国》、《四进士》、《白蛇传》、《法门寺》、《烈火扬州》等,创作的现代戏中以《三世仇》、《祝福》、《西安事变》等影响较大。

      唱词

      秦腔唱词结构是齐言体,常见的有七字句和十字句,也就是整出戏词如同一首七言无韵诗一样排列整齐。和唱词相对应的是曲调,秦腔板腔音乐结构可以归纳为 “散板——慢板——由中板而入于急板——结束”的过程,也即打板节奏从慢到略快、快、极快、结束以前的渐慢、最终结束的过程。演唱者根据这种循序渐进的节奏,层层推入地展开故事情节。那么如何来改变节奏的快慢呢?这正是秦腔唱腔“板路”起的作用。

      秦腔属于板式变化体剧种,有二六板、慢板、带板、垫板、二倒板、滚板等六大板式。二六板就是两个“六板”,一个六板要敲六下梆子,都是强拍。其它各种板式都是将二六板加快、减慢、自由、转板等变化而成的。这样艺术家就可以根据剧情需要,使用不同的节奏来表达情感了。

      唱腔

      咸阳秦腔唱腔,分板式和彩腔两部分,每个部分均由“苦音”和“欢音”(又称花音)

      两种声腔体系组成。苦音腔是秦腔区别于其他剧种最具有特色的一种唱腔,演唱时激越、悲壮、深沉、高亢,表现出悲愤、痛恨、怀念、凄凉的感情。欢音腔则欢快、明朗、刚健,擅长表现喜悦、愉快的感情。秦腔板式分为一板三眼、一板一眼、有板无眼和无板无眼四种。板腔称谓有慢板、拦头板、一锤安板、阴司板、二六板、拉锤二六板、带板、尖板、滚板、二导板、双锤板等。

      总归称是六大板头、慢板、带板、垫板、二导板和滚板。秦腔曲牌分为弦索类、击乐类、唢呐类、笙管类、海笛类、套曲类共6种。早期乐队分文、武两部6人。

      角色

      秦腔的角色有“十三门二十八类”之说。老生分安工老生、衰派老生、靠把老生,须生分王帽须生、靠把须生、纱帽须生、道袍须生和红生,小生分雉尾生、纱帽生、贫生,武生、幼生,老旦,正旦分挽袖青衣、蟒带青衣,小旦分闺门旦、刀马旦,花旦分玩笑旦、泼辣旦、武旦,媒旦,大净,毛净,丑分大丑、小丑、武丑。

      各门角色都有独特的风格和拿手戏。演唱时须生、青衣、老生、老旦、花脸多角重唱,所以也叫做“唱乱弹”。有人赞美秦腔是“繁音激楚,热耳酸心,使人血气为之动荡”,正是出于秦腔表演的特色。其表演技艺质朴、朴实、粗犷、细腻、深刻、优美,以情动人,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浓厚,程式严谨,技巧丰富。身段和特技有趟马、拉架子、吐火、吹火、喷火、担子功、梢子功、翎子功、水袖功、扇子功、鞭扫灯花、顶灯、咬牙、耍火棍、跌扑、髯口、跷工、獠牙、帽翅功等。

      伴奏

      秦腔所用的乐器,文场有板胡、二弦子、二胡、笛、三弦、琵琶、扬琴、唢呐、海笛、管子、大号(喇叭)等;武场有暴鼓、干鼓、堂鼓、句锣、小锣、马锣、铙钹、铰子、梆子等。秦腔中最主要的乐器当然是板胡,其发音尖细清脆,最能体现秦腔板式变化的特色。

      秦腔简介

      秦腔(Qinqiang Opera),别称“梆子腔”,*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源于西府[核心地区是陕西省宝鸡市的*(西岐)与凤翔(雍城)]。成熟于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古时陕西、甘肃一带属秦国,所以称之为“秦腔”。因为早期秦腔演出时,常用枣木梆子敲击伴奏,故又名“梆子腔”。秦腔成形后,流传全国各地,因其整套成熟、完整的表演体系,对各地的剧种产生了不同程度的 影响,并直接影响了梆子腔成为梆子腔剧种的始祖。秦腔的表演技艺朴实、粗犷、豪放,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浓厚,技巧丰富。

      2006年5月20日,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遗编号:Ⅳ-16。

      代表剧目

      秦腔所演的剧目有神话、民间故事和各种公案戏。它的传统剧目丰富,已抄存的共2748本。备受观众喜爱的曲目有《春秋笔》、《八义图》、《紫霞宫》、《和氏璧》、《惠凤扇》、《玉虎坠》、《麟骨床》、《鸳鸯被》、《射九阳》、《哭长城》、《伐董卓》、《白蛇传》、《梵王宫》、《法门寺》、《铁公鸡》、《长坂坡》、《卖华山》、《临潼山》、《斩单童》、《取洛阳》、《三娘教子》、《柜中缘》、《反延安》、《破洪州》、《三上殿》、《献西川》等。

      分布地区

      秦腔因其流行地区的不同,流行于关中东部渭南地区大荔、蒲城一带的称东路秦腔;流行于关中西部宝鸡地区和天水一带的称西路秦腔;流行于汉中地区的称为南路秦腔;流行于西安一带的称中路秦腔。[5]

      甘肃秦腔主要流传在甘肃全境及周边宁夏、青海、新疆,酒泉地区秦腔分布在肃州区、金塔、瓜州、玉门、敦煌等五个县市区。

    [阅读全文]...

2022-07-26 12:10:01
  • 《琵琶行》写作特点及艺术手法

  • 艺术,写作,阅读
  • 《琵琶行》写作特点及艺术手法

      《琵琶行》作者在这首诗中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通过它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艺人的悲惨命运,抒发“ 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情。

      写作特点

      1、情节曲折,波澜起伏:

      在“醉不成欢惨将别”的时候,便“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将情节推向另一个境界。第一次琵琶演奏已毕,“东船西舫悄无言”,似乎可以结束了,忽然又“沉吟”、“敛容”,琵琶女要诉说自己的身世了。琵琶女诉说一完,诗人便抒发自己的感慨,将自己的遭遇与琵琶女的遭遇联系起来,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更奏一曲,乐声进入了高潮,但诗人不再作正面描写,只说其声“凄凄”,并“不似向前”,写到这里,就戛然而止。这样,既能使人感慨不已,又能使人产生意深境远的感觉。这种曲折多变的情节,使琵琶女富于戏剧性的遭遇得到突出表现,她的琵琶绝技也得到了细致的描绘;而作者的心情和感慨也能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2、以情动人:

      这首诗以情动人,叙述事件,描写人物全都充满抒情色彩。送客一节即以“秋瑟瑟”、“惨将别”、“茫茫江浸月”,给环境制造了伤感的气氛。琵琶女第一次演奏,诗人在描写琵琶女演奏的手法和曲调时,让情思幽恨贯穿始终。自叙身世一段,是“幽愁暗恨”的根源,更是充满了人物因昔盛今衰而产生的种种哀伤。诗人自叹经历,处处以环境衬托自身的感慨,充分描写了漂沦流落的悲切之情。末段,凄凄的弦声与哭泣声相互照映,更是写尽了诗人的悲痛之情。全诗使用的典故很少,语言精练明畅。诗人逝世不久,唐宣宗李忱写诗吊念他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可见本诗在白居易生前就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传诵极广。

      3、画面精采:

      白居易的《琵琶行》,堪称绝妙的“有声画”,画面非常精采。

      ⑴ 以景物烘托感情氛围。如秋江夜别“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这种萧瑟的秋景对离情别绪是有力的烘托。“住*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四句描写了环境的恶劣,有力地烘托了“天涯沦落”之情。

      ⑵ 用人物的神态、动作描绘出画面,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如“犹抱琵琶半遮面”,画面传神地描绘了琵琶女娇羞的神情和犹豫迟疑的复杂心理。再如“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这里描绘琵琶女曲终时的动作、神态,不仅使人感到她的教养、经历不俗,而且自然地表现她由弹奏到自叙身世的内心活动。另外“满座重闻皆掩泣”之后的一个特写镜头,诗人“泪湿青衫”。画面的基调落在一个“泣”字上。当然对曲调理解最深的,动情最浓的,以至“泪湿青衫”的,还是诗人自己。“泣”的内涵显然是丰富的、深沉的。

      4、叙事抒情水**融:

      本诗所叙之事(秋夜江头送客、琵琶女的悲剧命运、作者的贬谪生活)饱含的感情成分;景物的描写,气氛的烘托;人物的动作,心理的细致描写;人物以抒情方式倾诉悲怀;精当的说明和议论的巧妙穿插,“未成曲调先有情”、“似诉*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初为《霓裳》后《六幺》”、“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等等,对于塑造琵琶女的形象,有画龙点睛之妙,也是不容忽视的。凡此种种,都使这首诗满含着抒情气息,做到了叙事与抒情的密切融合,增强了作品的感情色彩和艺术魅力。

      5、形象类比,抒情言志:

      《琵琶行》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在中唐商业经济发达、城市畸形繁荣的生活环境里,在当时互相倾轧、仕途险恶的`政治背景里,琵琶女的形象和诗人的形象,都具有其现实的典型意义。此诗用形象类比法把两人之间的悲愤情感、不幸遭遇等方面进行类比,最后融合为一,从而推出两个艺术形象都有怀才不遇、沦落天涯的感慨的结论。形象类比,抒情言志,富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6、结构谨严:

      诗从“送客”起笔,继而写了“寻声”,“邀弹”、“询问”、“诉衷”、“感慨”等一系列互相关联,层层推进的情节。这些情节分则各为一个场面,合则是一篇完整、和谐的诗篇。

      艺术手法

      情节曲折

      在“醉不成欢惨将别”的时候,便“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将情节推向另一个境界。第一次琵琶演奏已毕,“东船西舫悄无言”,似乎可以结束了,忽然又“沉吟”“敛容”,琵琶女要诉说自己的身世了。琵琶女诉说一完,诗人便抒发自己的感慨,将自己的遭遇与琵琶女的遭遇联系起来,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更奏一曲,乐声进入了高潮,但诗人不再作正面描写,只说其声“凄凄”,并“不似向前”,写到这里,就戛然而止。这样,既能使人感慨不已,又能使人产生意深境远的感觉。这种曲折多变的情节,使琵琶女富于戏剧性的遭遇得到突出表现,她的琵琶绝技也得到了细致的描绘;而作者的心情和感慨也能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以情动人

      这首诗以情动人,叙述事件,描写人物全都充满抒情色彩。送客一节即以“秋瑟瑟”“惨将别”“茫茫江浸月”,给环境制造了伤感的气氛。琵琶女第一次演奏,诗人在描写琵琶女演奏的手法和曲调时,让情思幽恨贯穿始终。自叙身世一段,是“幽愁暗恨”的根源,更是充满了人物因昔盛今衰而产生的种种哀伤。诗人自叹经历,处处以环境衬托自身的感慨,充分描写了漂沦流落的悲切之情。末段,凄凄的弦声与哭泣声相互照映,更是写尽了诗人的悲痛之情。全诗使用的典故很少,语言精练明畅。诗人逝世不久,唐宣宗李忱写诗吊念他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音乐画面

      这首诗最令人称道的是诗对琵琶乐声的描写。由“大弦嘈嘈如急雨”到“曲终收拨当心画”几句,将抽象的、难以感知的乐曲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模拟出来,既有听觉形象,又有视觉形象,读过后让人感到余音袅袅,余味无穷。其中“大珠小珠落玉盘”、“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等成了写乐声的经典诗句。“急雨”、“私语”、“莺语”、“泉流”、“珠落玉盘”、“瓶破水迸”、“骑出刀呜”、“裂帛”等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匠心独运,无与伦比。这一段音乐描写与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李贺《李凭箜篌引》和李欣的《听董大弹胡笳弄寄语房给事》并列为古典音乐的四篇妙文。但由于它的比喻*实、贴切,语言流畅、情感丰富,因此比其他三篇流传更广,也更为知名。

      (1)以景物烘托感情氛围。如秋江夜别“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这种萧瑟的秋景对离情别绪是有力的烘托。“住*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四句描写了环境的恶劣,有力地烘托了“天涯沦落”之情。

      (2)用人物的神态、动作描绘出画面,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如“犹抱琵琶半遮面”,画面传神地描绘了琵琶女娇羞的神情和犹豫迟疑的复杂心理。再如“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这里描绘琵琶女曲终时的动作、神态,不仅使人感到她的教养、经历不俗,而且自然地表现她由弹奏到自叙身世的内心活动。另外“满座重闻皆掩泣”之后的一个特写镜头,诗人“泪湿青衫”。画面的基调落在一个“泣”字上。当然对曲调理解最深的,动情最浓的,以至“泪湿青衫”的,还是诗人自己。“泣”的内涵显然是丰富的、深沉的。

      (3)从“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开始到“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结束,诗人用极富想象力的语言再现了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术,曲调未成情以先出,是对音乐气氛的很好烘托,而弹的过程更是撵词摘句,活用比喻来描写音乐的进程。“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仿佛使人能够再次听到琵琶声一样,“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更是给人以无尽的想象,带入到文字和音乐无法描述的空间,“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可谓点睛之笔,从音乐和哲学角度表达了至高乃无的学问,短暂暂停之后便是“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由静入动,如同万匹野马,同时出动,万丈瀑布,瞬时倾泻,“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观众还沉浸在意犹未尽的音乐中琵琶女已经停止了演奏。

      情景交融

      本诗所叙之事(秋夜江头送客、琵琶女的悲剧命运、作者的贬谪生活)饱含的感情成分;景物的描写,气氛的烘托;人物的动作,心理的细致描写;人物以抒情方式倾诉悲怀;精当的说明和议论的巧妙穿插,“未成曲调先有情”“似诉*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初为《霓裳》后《六幺》”“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等等,对于塑造琵琶女的形象,有画龙点睛之妙,也是不容忽视的。凡此种种,都使这首诗满含着抒情气息,做到了叙事与抒情的密切融合,增强了作品的感情色彩和艺术魅力。他把歌咏者与被歌咏者的思想感情融二为一,说你也是说我,说我也是说你,命运相同、息息相关。琵琶女叙述身世后,诗人以为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诗人叙述身世后,琵琶女则“感我此言良久立”,琵琶女再弹一曲后,诗人则更是“江州司马青衫湿。”风尘知己,处处动人怜爱。

      人物塑造

      《琵琶行》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在中唐商业经济发达、城市畸形繁荣的生活环境里,在当时互相倾轧、仕途险恶的政治背景里,琵琶女的形象和诗人的形象,都具有其现实的典型意义。此诗用形象类比法把两人之间的悲愤情感、不幸遭遇等方面进行类比,最后融合为一,从而推出两个艺术形象都有怀才不遇、沦落天涯的感慨的结论。形象类比,抒情言志,富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结构谨严

      诗从“送客”起笔,继而写了“寻声”,“邀弹”“询问”“诉衷”“感慨”等一系列互相关联,层层推进的情节。这些情节分则各为一个场面,合则是一篇完整、和谐的诗篇。

      诗人通过对琵琶女高超的弹奏技艺的描写和悲凉身世的叙述,表达了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同时抒发了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苦闷与感慨。全诗主题鲜明,脉络清晰,情感真挚,文辞优美。

      语言生动

      作品的语言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概括力,而且转关跳跃,简洁灵活,所以整首诗脍炙人口,极易背诵。诸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别有幽情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等,凝炼优美、叩人心扉。

    [阅读全文]...

2021-12-16 18:27:05
  • 秦腔的艺术特点

  • 艺术
  • 秦腔的艺术特点

      秦腔之所以深受观众喜爱,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其个性特征十分鲜明。秦腔具有舒展大方、跌宕起伏、幽怨感伤、遒劲雄厚、自然朴实等特点。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秦腔的艺术特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秦腔

      秦腔(*西北地区传统戏剧)(Qinqiang Opera),别称“梆子腔”,*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源于西府核心地区是陕西省宝鸡市的*(西岐)与凤翔(雍城)。成熟于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古时陕西、甘肃一带属秦国,所以称之为“秦腔”。因为早期秦腔演出时,常用枣木梆子敲击伴奏,故又名“梆子腔”。秦腔成形后,流传全国各地,因其整套成熟、完整的表演体系,对各地的剧种产生了不同程度的 影响,并直接影响了梆子腔成为梆子腔剧种的始祖。秦腔的表演技艺朴实、粗犷、豪放,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浓厚,技巧丰富。

      2006年5月20日,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遗编号:Ⅳ-16。

      脸谱

      秦腔的脸谱讲究庄重、大方、干净、生动和美观,颜色以三原色为主,间色为副,*涂为主,烘托为副,所以极少用过渡色,在显示人物性格上,表现为红忠、黑直、粉奸、神奇的特点,格调主要表现为线条粗犷,笔调豪放,着色鲜明,对比强烈,浓眉大眼,图案壮丽,寓意明朗,性格突出,格调“火暴”,和音乐、表演的风格一致。

      秦腔脸谱历史悠久,在陕西武功境内出土的明代“康海脸谱”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秦腔脸谱,陕、甘两省的秦腔由于各自形成了不同的演出风格,故在脸谱塑造上也涌现出了许多流派,比如甘肃秦腔就有陇南派脸谱、陇东派脸谱和代表甘肃中路秦腔的“耿派”脸谱,陕西各路秦腔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秦腔脸谱。

      秦腔脸谱作为*最古老剧种之一的舞台美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其谱绘制风格古典独特,体系完整,与京剧脸谱、川剧脸谱并称*三大脸谱系统,且对国粹京剧脸谱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

      秦腔脸谱,作为秦腔戏曲艺术的固有组成部分,有它自身的一套完整体系,多年来一直保持。对于秦腔脸谱的特点及其与京剧脸谱的关系,著名京剧研究家、京剧脸谱绘制大家、九十余岁高龄的刘曾复先生在《浅谈秦腔脸谱》一文中有精彩的论述:“在发展中,京剧也很自然地向花部中重要剧种秦腔吸取非常有益的经验,包括脸谱。

      秦腔脸谱总的来说比现行京剧净角脸谱复杂,特别是眉眼花纹比较碎。现行京剧净角脸谱虽然比较简单整齐,但是京剧早年的脸谱中许多碎脸和歪脸的花纹还是细碎的。秦腔脸谱的复杂表明它比现行京剧净角脸谱古典。

      秦腔脸谱中有许多脸谱与京剧脸谱大同小异,例如关羽、包拯、孟良、焦赞、呼延赞、李元霸等。……京剧界中有一种传统的说法,秦腔歪脸勾得好。

      现行京剧净角脸谱歪脸较少,京剧早年的净角脸谱中歪脸则较多。《定军山》夏侯渊、《反西凉》许褚、《白水滩》青面虎等早年都勾歪脸,但是今天的京剧中这些角色都改用正脸了。今天京剧净角脸谱在歪脸的应用上不如秦腔脸谱古典。”

      题材

      秦腔所演的剧目数以万计,传统剧目大多出自民间文人之手,题材广泛,内容纷繁。因时代久远,佚散颇多,据原陕西省剧目工作室(现省艺术研究所)1958年挖掘整理的统计仅存约3000多本。这些剧目主要以反映历史事件的悲剧、正剧居多,表现民间生活、婚姻爱情的剧目有占有一定比例。历史剧多是取才于“列国”、“三国”、“杨家将”、“说岳”等说部中的英雄传奇或悲剧故事,其中三国戏有108个,杨家将戏有85个。其他题材还有神话、民间故事和各种公案戏。

      辛亥革命后,西安易俗社30多位剧作家共编辑出了550多个剧本,其中孙仁玉、范紫东、高培支、李桐轩、李约祉五人成就最高,这些剧目中,《三回头》、《三滴血》、《夺锦楼》、《双锦衣》、《软玉屏》、《柜中缘》、《小姑贤》、《庚娘传》、《韩宝英》等成为经常上演的保留剧目。另外,在革命边区也涌现出了一批秦腔现代戏剧作家,创作剧本计有200多个,其中以翎成就最高,代表剧目有《血泪仇》、《一家人》、《穷人恨》等等。建国后整理、改编的剧目有《游龟山》、《游西湖》、《三滴血》、《赵氏孤儿》、《窦娥冤》、《铡美案》、《破宁国》、《四进士》、《白蛇传》、《法门寺》、《烈火扬州》等,创作的现代戏中以《三世仇》、《祝福》、《西安事变》等影响较大。

      唱词

      秦腔唱词结构是齐言体,常见的有七字句和十字句,也就是整出戏词如同一首七言无韵诗一样排列整齐。和唱词相对应的是曲调,秦腔板腔音乐结构可以归纳为 “散板——慢板——由中板而入于急板——结束”的过程,也即打板节奏从慢到略快、快、极快、结束以前的渐慢、最终结束的过程。演唱者根据这种循序渐进的节奏,层层推入地展开故事情节。那么如何来改变节奏的快慢呢?这正是秦腔唱腔“板路”起的作用。

      秦腔属于板式变化体剧种,有二六板、慢板、带板、垫板、二倒板、滚板等六大板式。二六板就是两个“六板”,一个六板要敲六下梆子,都是强拍。其它各种板式都是将二六板加快、减慢、自由、转板等变化而成的。这样艺术家就可以根据剧情需要,使用不同的节奏来表达情感了。

      唱腔

      咸阳秦腔唱腔,分板式和彩腔两部分,每个部分均由“苦音”和“欢音”(又称花音)

      两种声腔体系组成。苦音腔是秦腔区别于其他剧种最具有特色的一种唱腔,演唱时激越、悲壮、深沉、高亢,表现出悲愤、痛恨、怀念、凄凉的'感情。欢音腔则欢快、明朗、刚健,擅长表现喜悦、愉快的感情。秦腔板式分为一板三眼、一板一眼、有板无眼和无板无眼四种。板腔称谓有慢板、拦头板、一锤安板、阴司板、二六板、拉锤二六板、带板、尖板、滚板、二导板、双锤板等。

      总归称是六大板头、慢板、带板、垫板、二导板和滚板。秦腔曲牌分为弦索类、击乐类、唢呐类、笙管类、海笛类、套曲类共6种。早期乐队分文、武两部6人。

      角色

      秦腔的角色有“十三门二十八类”之说。老生分安工老生、衰派老生、靠把老生,须生分王帽须生、靠把须生、纱帽须生、道袍须生和红生,小生分雉尾生、纱帽生、贫生,武生、幼生,老旦,正旦分挽袖青衣、蟒带青衣,小旦分闺门旦、刀马旦,花旦分玩笑旦、泼辣旦、武旦,媒旦,大净,毛净,丑分大丑、小丑、武丑。

      各门角色都有独特的风格和拿手戏。演唱时须生、青衣、老生、老旦、花脸多角重唱,所以也叫做“唱乱弹”。有人赞美秦腔是“繁音激楚,热耳酸心,使人血气为之动荡”,正是出于秦腔表演的特色。其表演技艺质朴、朴实、粗犷、细腻、深刻、优美,以情动人,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浓厚,程式严谨,技巧丰富。身段和特技有趟马、拉架子、吐火、吹火、喷火、担子功、梢子功、翎子功、水袖功、扇子功、鞭扫灯花、顶灯、咬牙、耍火棍、跌扑、髯口、跷工、獠牙、帽翅功等。

      伴奏

      秦腔所用的乐器,文场有板胡、二弦子、二胡、笛、三弦、琵琶、扬琴、唢呐、海笛、管子、大号(喇叭)等;武场有暴鼓、干鼓、堂鼓、句锣、小锣、马锣、铙钹、铰子、梆子等。秦腔中最主要的乐器当然是板胡,其发音尖细清脆,最能体现秦腔板式变化的特色。

      秦腔的唱腔艺术

      秦腔唱腔包括“板路”和“彩腔”两部分,每部分均有欢音和苦音之分。苦音腔最能代表秦腔特色,深沉哀婉、慷慨激越,适合表现悲愤、怀念、凄哀的感情;欢音腔欢乐、明快、刚健、有力,擅长表现喜悦、欢快、爽朗的感情。板路有〔二六板〕、〔慢板〕、〔箭板〕、〔二倒板〕、〔带板〕、〔滚板〕等六类基本板式。彩腔,俗称二音,音高八度,多用在人物感情激荡、剧情发展起伏跌宕之处。分慢板腔、二倒板腔、代板腔和垫板腔等四类。凡属板式唱腔,均用真嗓;凡属彩腔,均用假嗓。秦腔须生、青衣、老生、老旦、花脸均重唱,名曰唱乱弹。民间有“东安安西慢板,西安唱的好乱弹”之说。清末以前的秦腔,又叫西安乱弹,就是因其重唱而得名。其中有些生角的大板乱弹,长达数十句之多,如《白逼宫》中汉献帝的哭音乱弹,要唱五十多句,讲究唱得潇洒自然,优美动听,民间称做“酥板乱弹”。《下河东》的四十八哭,要排唱四十八句;《斩李广》的七十二个再不能,要排唱七十二句。花脸唱腔讲究“将音”和“嗷音”,调高难唱,能者则成名家。秦腔曲牌分弦乐、唢呐、海笛、笙管、昆曲、套曲六类,主要为弦乐和唢呐曲牌。秦腔的音乐伴奏,向称四大件,以二弦为主奏,人称秦腔之“胆”。琴师在秦腔戏班中具有重要地位,常坐于舞台前场后部正中。伴奏音乐擅奏老调,音高为“三眼调”。三十年代后改用出调(即下把拉法)。

      历史渊源

      秦腔的产生与发展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与厚重的文化背景。在秦腔发展与传播的各个阶段,都有着独特的文化背景,都深深烙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

      秦腔,是起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汉族民间歌舞,是在*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安生长壮大起来的,经历代人民的创造而逐渐形成,因周代以来,关中地区就被称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又叫“梆子腔”,因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俗称“桄桄子”。

      清人李调元《雨村剧话》云:“俗传钱氏缀百裘外集,有秦腔。始于陕西,以梆为板,月琴应之,亦有紧慢,俗呼梆子腔,蜀谓之乱弹。”“乱弹”,词在*戏曲声腔中的含义很多,过去曾把昆曲、高腔之外的剧种都叫“乱弹”,也有曾把京剧称为“乱弹”,也有的剧种以乱弹命名,如温州乱弹、河北乱弹,便更多的仍用在以秦腔为先、为主的梆子腔系统的总称上。

      秦腔历史悠久,明代万历间(1573—1620年)《钵中莲》传奇抄本中,有一段注明用“西秦腔二犯”的唱腔演唱的唱词,且都是上下句的七言体,说明秦腔在当时或在那以前不但形成,而且已外传到其他地方了。

      然而,它的起源,众说不一,大体有形成于秦代(或先秦),形成于唐代,形成于明代三种说法。《钵中莲》是江南无名氏之作,证明已传播到江南。江南远离陕西,传播需要时间,据此,秦腔在明中叶当已形成。另据调查,明代最早的秦腔班社是周至人所创办的华庆班,曾驰名甘、陕一带。后来,秦腔在陕西省内又发展成东、西、中、南四路。东路即同州梆子,西路即西府秦腔,南路演变为汉调桄桄,中路为西安乱弹,即今通常所称的秦腔。秦腔艺术源远流长。相传唐玄宗李隆基曾经专门设立了培养演唱子弟的梨园,既演唱宫廷乐曲,也演唱民间歌曲。梨园的乐师李龟年原本就是陕西民间艺人,他所作的《秦王破阵乐》称为秦王腔,简称“秦腔”。这大概就是最早的秦腔乐曲。其后秦腔受到宋词的影响,从内容到形式上日臻完美。明朝嘉靖年间,甘、陕一带的秦腔逐渐演变成为梆子戏。清乾隆时,秦腔名角魏长生自蜀入京,以动人的腔调、通俗的词句、精湛的演技轰动京城,如今京剧的西皮流水唱段就来自于秦腔。

      秦腔可分为东西两路:西路流入川成为梆子;东路在山西为晋剧,在河南为豫剧,在河北成为梆子。秦腔又名“秦声”“乱弹”“梆子腔”。民间俗称“大戏”,清代中叶以后,北京等地亦称“西秦腔”“山陕梆子”。秦腔在陕西境内,因各地方言、语音的不同而演变形成了四路:流行于关中东府同州(今大荔)地区的,称“同州梆子”(即东路秦腔);流行于中府西安地区的,称“西安乱弹”(即中路秦腔);流行于西府凤翔地区的,称“西府秦腔”(即西路秦腔);流行于汉中地区的,称“汉调桄桄”(即南路秦腔)。秦腔流传十分广泛,盛行于陕西的关中、商洛、汉中等地,流行区域西抵陇州,东至潼关,北达榆林,南过宁强,向外曾流行至京、津、冀、鲁、豫、皖、浙、赣、湘、鄂、粤、桂、川、滇、青、宁、新、藏等省区。1949年后还传至台湾,域外远达吉尔吉斯斯坦。

      清代是秦腔的繁盛时期。秦腔的鼎盛时期在乾隆年间(1736—1795年),这个时期,全国很多地方都有秦腔班社,仅西安一地共就有三十六个秦腔班社,如保符班、江东班、双寨班、锦绣班等。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前后出现的张鼎望《秦腔论》,乾隆年间(1736—1795年)严长明《秦云撷英小谱》、吴长元《燕兰小谱》、周元鼎《影戏论》,都是较有影响的论述秦腔著作。《秦云撷英小谱》载:“西安乐部著名者凡三十六。”这些班社均为秦腔班社,每个班社均拥有一批有影响的艺人。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年),秦腔演员魏长生曾三次到北京演出,使京腔六大班几无人过问,不少昆曲、京腔艺人改*秦腔。此后半个多世纪,秦腔几乎一直是北京舞台上的一个重要戏曲剧种,同时也是流行全国许多地区的剧种。就清代有关史料统计,当时除山海关以外的东北三省尚未有秦腔的足迹外,其他各省都有流行。在流行过程中,秦腔与其他戏曲形式和民间艺术结合,逐渐递变形成各地多种多样的梆子声腔剧种,秦腔在各地流行的地位遂被代替而渐趋缩小。至清末,又变成流行于西北一带的地方剧种。

      1912年,在西安成立了以“移风易俗”为宗旨的陕西易俗社,对秦腔剧目、音乐唱腔、表演艺术、导演、舞台设计等方面进行了一些革新,并大量编演反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新剧目。在此影响下,山东、河北、天津、甘肃、宁夏等地,都相继成立了仿陕西易俗社建制的戏曲团体。如山东、河北、天津的易俗社、甘肃的化俗学社、*乐学社、宁夏的觉民学社等。易俗社曾先后两次赴北*、武汉和甘肃等地演出。西安先后成立的还有三意社等秦腔班社。

      抗日战争期间,陕甘宁边区秦腔艺术工作者,为戏曲表现革命的现实生活,塑造工农兵英雄形象,进行了大胆的探索。1938年7月成立的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在抗日战争和**战争中,紧密配合革命斗争,创作排演了大批新秦腔剧目,如《血泪仇》等。*同志在给《血泪仇》作者马健翎的信中说:“为广大贫苦劳动人民、革命战士热烈欢迎,为发动群众组织起来有力的武器。”1944年陕甘宁边区文教大会还特此授予马健翎“人民艺术家”称号,民众剧团获得了“特等模范”的奖旗。

      新*成立后,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五省、区陆续在县级以上建立了专业秦腔剧团,至20世纪80年代初,共达三百多个,其省属剧团有陕西戏曲研究院秦腔剧团、甘肃省秦腔团、宁夏*自治区秦剧团、青海省秦剧团(后改为西宁市秦腔剧团)、新疆*尔自治区猛进剧团。此外,各地还建立戏曲学校,为繁荣秦腔艺术积累了大量的人才资源。

      文化特征

      语言

      秦腔作为一种地方文化,所以它一大的特点是所谓的唱、念全都是以陕西关中方言为基础的,同时也融入了我国汉唐时期的一些诗、词、曲的语言,这些语言特点与音乐特点相融合,共同形成了秦腔艺术独特的声腔风格,即语调高亢激昂、语音生硬、语气硬朗结实等风格。

      秦腔的唱词语言节奏也是非常丰富的,唱词结构是永言体,唱词的句子按照表现思想内容的需要有长有短,但其句式基本上可归纳为十字句、七字句、五字句、散文句等。常见的有十字句和七字句,也就是整出戏词如同一首无韵诗歌一样排列整齐。

      服饰

      秦腔的服饰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约定俗成的规律性的程式,尺寸的大小、质地的优劣、纹饰的选择。色泽的浓淡以及各种颜色,都有着独特的寓意。服饰的宽、大、长、直代表文、富;短、小、窄、曲,代表武、贫。服饰厚、重、滑代表文、富;轻、薄、软、素代表武、贫。龙、虎、山、石完整寓示刚强;花、鸟、虫、鱼零乱寓示智慧;静物、花草简单寓示善良;狼、狗、鹰、雕复杂、纷乱寓示凶猛;蝴蝶、花卉细小、素洁寓示美丽、窈窕。深、素、暗寓示老、穷;浅、艳、明寓示少、富。白色,寓示公正、纯洁、端庄、正直、少壮。黑色,寓示清廉、凝重、严肃、粗豪、愚蠢、贫寒、愁苦、微贱。红色,寓示伟大、热忱、忠耿、喜庆、可怕、危险。黄色,寓示尊贵、明朗、稳练、衰老、无力。绿色,寓示鲁莽、倔强、乖谬、险诈。粉色,寓示聪明、活泼、风流、浪漫、荒唐、妖艳、轻佻。蓝色,寓示青春、敏锐、朝气、正派、义气、轻快。雪青色,寓示优美、秀丽、柔和、舒适。葱绿色,寓示智慧、宁静、沉默、安详。紫色,寓示森严、持重、忍耐、果断。古铜色寓示老迈、慈祥、苍劲、周密。灰色,寓示软弱、不定、两可、冷淡。

      观众通过戏中角色所穿服饰的色彩,大致可以了解和判断他们的年龄、身份、贫富、少壮及其基本性格和情感。

      道具

      秦腔舞台布置可简可繁,既可以是村中竹木台,两盏煤气灯,也可以是城中大戏院,灯火辉煌。秦腔演出秦腔道具设计巧妙、大气,变幻莫测。一套一桌二椅,或数套一桌二椅,可以变幻无穷无尽的环境支点:既可以裸桌裸椅,代表门窗墙壁,表现陋室寒窑的冷落凄情;反之,也可以装饰得极尽奢靡,创造皇宫的富丽堂皇。一个包袱、一根棍棒、一顶毡帽、一块笏板,可以扎制各种物品和造型,或者一无所有,或者应有尽有。到了现代,则可以用纸扎出满树桃花,惟妙惟肖,或者火车、飞机、大炮一起上。

    [阅读全文]...

2022-05-26 17:42:44
  • 越剧的特点艺术基本特色

  • 艺术
  • 越剧的特点艺术基本特色

      越剧是*第二大剧种 ,有第二国剧之称 ,又被称为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 ,有观点认为是“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在国外被称为“*歌剧”。下面是百分网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越剧的特点,希望能帮到大家!

      越剧的特点

      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的戏为主,艺术流派纷呈。

      越剧流派唱腔由曲调和唱法两大部分组成,在曲调的组织上,各派都有与众不同的手法和技巧,通过旋律、节奏以及板眼的变化,形成各自的基本风格。特别是起调,落调,句间、句尾的拖腔,以及旋律上不断反复、变化的特征乐汇和惯用音调等,更是体现各流派唱腔艺术特点的核心和关键。在演唱方法上,则大都集中在唱字、唱声、唱情等方面显示自己的独特个性,通过发声、音色以及润腔装饰的变化,形成不同的韵味美。有些细微之处,还包括着不少为曲谱难以包容,也无法详尽记录的特殊演唱形态,却更能体现各流派唱腔的不同色彩。

      越剧主要流行于浙江、上海、江苏、福建等江南地区,鼎盛时期除*、广东、广西等少数省、自治区外,全国都有专业剧团存在,据初步统计,约有280多个,业余剧团更有成千上万,不胜统计。在海外亦有很高的声誉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当为流传最广之地方剧种。

      越剧的经典剧目

      至2006年,越剧有大量上演剧目,其中有影响而又经常演出的剧目如:

      《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西厢记》《祥林嫂》《何文秀》《碧玉簪》《追鱼》《情探》《珍珠塔》《柳毅传书》《五女拜寿》《沙漠王子》《盘夫索夫》《盘妻索妻》《九斤姑娘》《山河恋》《玉堂春》《血手印》《孟丽君》《打金枝》《玉蜻蜓》《荆钗记》《西园记》《春香传》《白蛇传》《李娃传》《白兔记》《汉宫怨》《红丝错》《花中君子》《汉文皇后》《三看御妹》《金殿拒婚》《孔雀东南飞》《王老虎抢亲》《穆桂英挂帅》《陆游与唐琬》《狸猫换太子》《家》等。

      《*越剧大典》记载的代表性优秀剧目共有375个。

      具体名单请进入词条*越剧大典查阅《名剧卷》。

      越剧的名称由来

      “越剧”起源于“落地唱书”,后又有称为“女子科班”、“绍兴女子文戏”、“的笃班”、“草台班戏”、“小歌班”、“绍兴戏剧”、“绍兴文戏”、“髦儿小歌班”、“绍剧”、“嵊剧”、“剡剧”等。第一次称“越剧”,1925年9月17日,在小世界游乐场演出的“的笃班”,首次在《申报》广告上称为“越剧”。 1938年起,多数戏班、剧团称“越剧”。但各戏报上的称谓依旧不统一,记者与投稿者经常各用各的。1939年,《大公报》记者樊迪民,兼为姚水娟之“越吟舞台”的编导,受李白《越女词》之启发,兼考虑绍兴是越王勾践生聚教训击败吴国的复兴基地,而越剧发源地嵊县是绍属之一,又受越剧名伶姚水娟“我就是要越唱越响,越唱越高,越唱越远”之豪言触动,遂给茹伯勋编的《戏剧报》写稿,刊出正名为“越剧”的动机和意义的文章,告诸观众。 自此以后,各报“女子文戏”的广告陆续改称为“越剧”,新*成立后,更是统一称为“越剧”。

      因越剧早期曾用”绍兴戏剧“、”绍兴文戏“为名,故有将越剧称为“绍兴戏”的说法,实是因当时无“越剧”之名而借用“绍兴戏”之称,但“越剧”实际上并非“绍兴戏”。[12-13] 然因讹传讹,越剧剧名的翻译中也有了“Shaoxing Opera”一词。但正规表述,对“越剧”剧名的翻译,应是“Yue Opera”(亦有翻译成“YueJu Opera”者),此称谓已被越剧专业书籍及官方文档广泛应用,亦被报刊媒体所接收并使用,而当日误翻之“Shaoxing Opera”则成为了一个历史。

      剧院搭台

      不遗余力推举地方剧种

      提起越剧,“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书房门前一枝梅”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动人旋律,而最初诞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红楼梦》与《梁祝》更是历经时代淘洗却从不褪色的经典。从“诗化越剧”《陆游与唐婉》到“明星版”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从青春版《家》到《红楼梦》和《大唐骊歌》,5台越剧大戏跨越*一个月的演出,再度展现了国家大剧院不遗余力推举地方剧种、弘扬传统艺术的决心,更会让新老戏迷过足戏瘾。

      国家大剧院演出部副部长孟鑫介绍,大剧院成立6年来,每一年都会安排不同主题的戏曲展演活动,就最*两年来说,大剧院不仅要体现国粹京剧、大雅昆曲的魅力,还特别为地方戏曲开辟了展现风采的空间,希望能够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现地方剧种的`发展脉络与传承现状,更好地传播、传承优秀的戏曲艺术。据悉,2013年国家大剧院就曾成功举办了“黄梅戏艺术周”,在票房与口碑上都取得了成功。

      经典压场

      传统魅力透着青春气息

      “林妹妹”来了,但作为“越剧艺术周”,自然不止“掉下一个林妹妹”。除了《红楼梦》《梁祝》《陆游与唐婉》等经典压场,《家》《大唐骊歌》等剧目也将让人耳目一新。

      杭州越剧院的《红楼梦》结合了曹雪芹的经典文学原著,对原版越剧《红楼梦》剧稿进行了精心调整,不论是音乐唱腔、舞美设计还是演员服装,都深具虚实结合、唯美飘逸的*传统文化神韵。该剧导演展敏表示,“杭越版”的《红楼梦》将让观众聆听到原汁原味“徐王版”的经典唱腔,而在视觉上不论是舞台美术设计还是人物服装造型,都将以“虚实结合”、“唯美灵动”的*传统美学精神为原则,营造一台流光溢彩的视觉盛宴。而越剧“明星版”《梁祝》则由江、浙、沪、闽等地的越剧院团联袂打造,同时汇集了吴凤花、王杭娟、吴素英、陈飞等当今越剧舞台上的优秀演员。七大主流越剧流派联手演绎同一角色,使得观众在两个小时内欣赏到不同越剧流派的特点与神韵。

      除了具备深厚观众基础的经典老戏,由温州越剧团带来的新编历史越剧《大唐骊歌》则将首度面对北京观众。这部作品根据电视剧《大明宫词》改编,由越剧导演杨小青执导。据介绍,该剧大胆吸收了莎士比亚戏剧和民族歌剧的表现手段,“歌队与舞队”的表演形式将首度出现在越剧舞台上。此外,为纪念巴金诞辰110周年,上海越剧院也带来了“青春版”越剧《家》,展示巴金原著作品中深沉的人文力量与美学追求。

      角儿唱戏

      名家新秀齐登场

      作为角儿的艺术,此次“越剧艺术周”自然少不了名家。浙江小百花越剧团“诗化越剧”的巅峰之作《陆游与唐婉》将在阔别北京观众6年之后再度回归,打响头炮,将于2月22日至23日缤纷亮相。既演绎“铁马冰河入梦来”的陆游,又表现那个缱绻痛吟“红酥手,黄藤酒”的陆游,主演茅威涛将用她特有的文人气质与诗人情怀再度讲述那个让人肝肠寸断的爱情故事。她表示,此次演出的版本根据老版本《陆游与唐婉》完成,删掉了“李盼盼”这一条旁支发展的线索。现在的版本更加精炼诗意,故事的矛盾主线更加清晰和集中,从而借助矛盾冲突更加深入地剖析了*古代典型知识分子的命运。

      “明星版”越剧《梁祝》可以说是本次“越剧艺术周”的又一大亮点。汇聚吴凤花、方亚芬、李敏、吴素英、陈飞、陈雪萍、张小君、张学芬、徐铭、谢群英等越剧明星和范、尹、傅、王、袁、吕、金、徐等流派的这部剧堪称越剧《梁祝》的“流派唱腔之最”。而作为此次“越剧周”中唯一的一部民国题材作品,改编自巴金同名小说的越剧《家》可谓青春洋溢。该剧由上海越剧院一众优秀青年演员担纲主演:尹派小生齐春雷饰演觉新、袁派花旦俞景岚饰演梅芬、吕派花旦邓华蔚饰演瑞珏、陆派小生徐标新和范派小生裘隆分饰觉慧。就如同巴金先生在《激流》总序中一再强调“青春是美丽的”,“青春版”《家》也紧扣“青春”主题,以青春靓丽的演员、委婉优雅的唱腔展示原著的力量。(郑荣健)

    [阅读全文]...

2021-12-25 06:23:59
  • 潮剧的特点有哪些艺术特征

  • 艺术
  • 潮剧的特点有哪些艺术特征

      潮剧,因形成于广东潮汕地区而得名,俗称“潮调”、“潮音戏”、“白字仔戏”,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潮剧的特点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

      1、角色

      潮剧行当齐全,生、旦、净、丑各有应工的首本戏,表演细腻生动,身段做工既有严谨的程式规范,又富于写意性,注重技巧的发挥,其中丑行和花旦的表演艺术尤为丰富,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地方色彩。

      从表演上来看,潮剧的脚色行当中以生、旦、丑最具地方特色。生旦戏《扫窗会》被誉为*戏曲以歌舞演故事的典型代表;潮剧丑角分为十类,其中项衫丑的扇子功蜚声南北,为世所称。老丑戏《柴房会》中,丑角的溜梯功为潮剧所独有,在戏曲界享有盛誉。

      潮剧在过去一直实行童伶制,小生、青衣、花旦均由儿童艺人担任,这些艺人长大后,声音改变,即被淘汰,这一体制严重阻碍潮剧艺术的发展。新*成立后,废除了童伶制,并在各方面锐意改革,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演员,使潮剧这一古老艺术焕发出新的光彩。

      2、唱腔

      潮剧演唱用真声,唱念用古谱"二四谱",韵味浓郁。唱腔是以曲牌联缀为主的曲牌体和板腔体的联和体制,至今仍保留着一唱众合(帮腔),二、三人合唱一曲或曲尾的形式,风格独特,表现力很强。

      早期潮剧的"帮声",即登台演员唱至最精彩片段时后台众声"齐唱"相和的现象,在其他戏曲中甚为少见,是潮剧的特点之一。

      3、音乐

      潮剧音乐属曲牌联套体,唱南北曲,声腔曲调优美,轻俏婉转,善于抒情。清代中叶以后,它又吸收板腔体音乐,显得灵活多姿。潮剧中有传统曲牌二百多支,乐曲一千多首,是研究*戏曲声腔的重要资料。

      伴乐部分,保留了较多唐宋以来的古乐曲,又不断吸收了潮州大锣鼓乐、庙堂音乐、民间小调乐曲等,音乐曲调优美动听,管弦乐和打击乐配合和谐,善于表现感情的变化。

      潮剧的伴奏乐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而不断发展丰富。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前,乐器只有竹弦、唢呐、椰胡和月琴,以竹弦为领奏乐器。二三十年代,竹弦被二弦取代;月琴为扬琴取代,还增加了大笛和小笛。四十年代开始,有增加二胡、琵琶和大胡。潮剧曲牌很多,板式多变,常用二板、二板慢、三板慢等板式。

      根据乐器的不同组合,传统的剧目又分为大锣戏、小锣戏、苏锣戏;大锣戏最具特色也最为古老,善于表现低沉气氛、悲怨情绪,小锣轻巧,苏锣气氛庄严。

      《琵琶记》(演蔡伯喈、赵五娘故事),是一个在*民间广泛流传的故事。宋代南戏已把它搬上舞台,明代徐渭《南词叙录》中所录的早期戏文《赵贞女蔡二郎》,就是演“伯喈弃亲背妇,为暴雷震死”的故事。可惜这个被称为“戏文之首”的早期剧本,没有流传下来。见的到《琵琶记》,是元代末年浙江人高则诚(高明),根据《赵贞女蔡二郎》重新编写的。明清以来,《琵琶记》在各地演出中,经过不断的修改,不同的刊物刻本不下数十种,其中保存、或接*高则诚原本(即元本)的,有陆贻典钞校的 《新刊元本蔡伯喈琵琶记》(简称陆钞本),和嘉靖刻本《新刊巾箱蔡伯喈琵琶记》(简称巾箱本)两种。而揭阳出土的这个抄本,经专家考证,认为是继陆钞本和巾箱本之后的第三种“元本”,是一个独立的系统,也是“琵琶记现存最早的舞台演出本”,“对研究《琵琶记》的版本、文学、唱腔、表演各方面的发展演变,提供了大量的证据”。

      出土的《刘希必金钗记》(即《刘文龙》,演刘希必与发妻萧氏的故事),是一个在《永乐大典》、《南词叙录》等史籍记载已佚的宋元南戏剧本。写本的末页有“宣德七年六月口日晨胜寺梨园置立”字样。宣德是明宣宗朱瞻基年号。宣德七年,即公元1432年。定本的全题是《新编全像南北插科忠孝正字刘希必金钗记》。《刘希必金钗记》是剧本的全称;“新编全像南北插科忠孝正字”,是书坊广告性的文字,元明小说戏曲刊物刻本,常在首页上刊上这类广告式的文字。这段书坊广告的文字也抄在这个写本上,说明这个写本来源于刊物本。

      这虽是一个写本,但从文献价值上来说,却有重要的意义,因为我国宋元南戏剧本,在宋元时未有刊刻本流传。明初编纂的《永乐大典》,抄录有宋元南戏三十三本,但已散失。见到的三个宋元南戏剧本《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是嘉靖年间重抄本。而出土的《刘希必金钗记》,就是继《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之后,第四本宋元南戏剧本。这是从文献价值来说。如果从文物意义来说,“是迄今所现的戏曲剧本中,无论是刊印本或是手写本,都是时代最早的第一个古本”,比被认为我国年代最早的戏文刻本明代成化年间刊物的《白兔记》,还早三十多年,在我国戏曲文献宝库中,是十分珍贵的海内孤本。

      此外经典剧目有《荔镜记》《告亲夫》《刘明珠》《苏六娘》《井边会》《芦林会》《杨令婆辩本》《闹钗》《扫窗会》《辞郎洲》等

      其中《杨令婆辩本》、《扫窗会》、《闹钗》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三块宝石”。

      “微型潮剧”铁枝木偶戏

      潮州铁枝木偶戏俗称“纸影戏”,是我国木偶艺术的稀有品种,也是潮州潮汕民间戏剧艺术的一朵瑰丽之花。系由南宋时期随中原移民传入的皮影戏演变而来。清代以后,为满足观众视觉欣赏需要,艺人们逐渐把舞台蒙上的白纸去掉,把偶像从*面改为圆身,于是“捆草为身、扎纸为手、削木为足、塑泥为头”,在当时称为“圆身纸影”。

      到二十世纪初,潮州一带的铁枝木偶戏班纷纷参照当时的戏剧舞台,改用绣帘作为幕布,台上再摆上小桌子、小道具用于表演,偶身也改用木头削制,曲调改唱潮剧曲目,至此潮州木偶戏就初步形成了。

      潮州铁枝木偶偶像由连在后面的三枝铁枝操纵,保留了皮影操纵特点;剧目、表演动作、音乐唱腔与潮剧相同。

      由于随着人们艺术欣赏时尚的改变,演出市场日益萎缩;木偶班大多为半农半艺,是松散形业余艺术团体,对木偶戏的研究传承具有一定难度,特别是一些高难表演技艺面临失传,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传承。

      潮俗好戏之风,由来已久。清康熙蓝鹿州《潮州风俗考》载:“梨园婆娑,无日无之……举国喧阗,昼夜无间。”“无日无之”说明演戏的频繁性;“昼夜无间”记录了日夜连演通宵达旦的淫滥程度。旧时村镇“请戏”,分“日夜戏”与“午夜戏”两种。前者从上午10时起鼓,至午餐歇鼓;下午3时左右续演,至晚餐歇鼓,晚上7时多夜戏开始,一直演至翌晨天明为止。后者从下午3时左右起鼓,至晚餐歇鼓;晚上夜戏一样演至天明。

      潮俗祭祀之风甚炽。旧时的演戏活动,多围绕着祭祀活动举行。

      祭祀对象大抵两个方面:一是姓氏宗族祖先;一是村社的社神(俗称“地头神”)以及其它各类神明。潮地人文有其特点,历来是“聚族而居”,因而宗祠和神庙(俗称“老爷宫”)星罗棋布,大异他州,祭祀活动也很有组织。宋元以前每逢祭祀须“奏音声、以谢神贶”,大概到了明代以后,这种“奏音声”便多被戏曲所代替。

      《揭阳县志·风俗》载:“仲春祭先祖,是月多演戏;谚谓‘正月灯,二月戏’。”可是辛亥革命以后,宗族祭祖的演戏活动已日见减少,而配合祭神谢神的演戏*俗仍十分活跃。及至抗战开始,潮汕沦陷,民生困苦,戏班大批流散,这个*俗才大大衰减。

      “正月游神戏”

      正月在过去农事还不忙,潮汕各地普遍举行游神的娱乐活动,音乐舞蹈与戏剧活动最为热闹。但潮阳却是“正月游灯,二月游神”。

      “三月妈生戏”

      潮州、揭阳、汕头沿海各地遍立“天后圣母”庙。旧历三月廿三日为圣母神诞,俗谓“妈生”,皆极隆重;演戏谢神,尤以渔民区为甚。

      “五月龙船戏”

      旧历五月初五,潮州、揭阳、汕头各地水乡普遍举行赛龙舟活动,有些村社并要请戏凑热闹,有的向邻村借龙舟,也得以戏还礼。

      丢彩

      丢彩即喝彩,是潮剧观众的一种*俗。“竞以青蛙白镪掷歌台上,贫者辄取巾帻衣带便面香囊掷之,名曰丢彩。次日,则计其所值而赎之,伶人受值称谢,争以为荣。”这是乾隆《潮州府志·社会》所记载的现象。清代末期则“随棚恶少,三五成群,俗谓之交沙客;掷果抛衣,以博小旦一顾,谓之谢目箭。”(王定镐:《鳄渚摭谭》)喝彩捧场*俗,一直延续到建国后。

      摘要:表演艺术是个活动的形态,表现在人的身上,人是表演艺术的栽体,表演艺术是通过人来表现的。戏曲表演艺术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它的表演体系,就是动作的舞蹈化、表演的节奏化、舞台表演艺术的程式化,它和文学剧本共同构成“诗化”艺术形态。优秀的表演艺术是通过剧目的舞台演绎,经过一代又一代演员的艺术创造,逐步创造和逐步完美,达到它的精粹程度。所以艺术有粗细之分,浅显深斟之分,全在剧目艺术的“含金量”上。潮剧优秀的传统剧目就是“含金量”成色最高的艺术品。

      关键词:潮剧;表演艺术;舞台艺术

      潮剧的形成和发展,距今已有四百三十多年的历史。它是宋元南戏的一个分支,由宋元时期的南戏逐渐演化,吸收了弋阳、昆曲、皮黄、梆子戏的特长,结合本地民间艺术,如潮州音乐等,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一、舞台布景艺术

      由于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的变化,对潮剧艺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戏曲舞台上已有很多程式化的表演动作,有其一定空间局限,而舞台布景艺术有它广阔的发展空间, (特别是现代科学技信,新兴材料的应用)应该有新发展,这是肯定的。紧接来的,便是潮剧舞台布景应该采用什么风格的问题。一切艺术都要求民族风格,戏曲中的布景艺术,当然也要有民族风格,布景离不开绘画的。作为戏曲这种特定演出形式来说,究竟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绘画,才适合于戏曲舞台布景的风格?这一点,我认为是可以采用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绘画形式。所谓地方文化特色,主是是富有潮汕地域传统的木雕,潮绣、抽纱、石雕,剪纸等艺术表现形式。它是由其地域位置、民风民俗、欣赏*惯和人文氛围的长期影响形成的`。由于有不同的欣赏*惯、民风民俗,派生了很多不同的文化支流。同样潮汕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南粤岭东风格:文坛——文笔秀丽;画坛——笔墨清秀、淡雅:潮乐——唐音古韵;民间艺术——清致、华贵。

      究竟潮剧舞台布景采用地方艺术绘画形式,是否太狭隘,太单调呢?艺术不同于自然科学,它是应该有民族性的,艺术愈有民族性,它才愈有国际性。同样潮剧舞台布景愈有地方文化内涵,愈有其剧种的特色。我们在布景上采用地方艺术绘画形式,应该说不是狭隘的。而且地方文化特色从来是有它的多样性。布景是为戏曲舞台典型人物创造典型环境的,它有时还能提示主题。作为一个戏曲舞美工作者,他必须热爱生活,热爱潮剧,与广大潮汕民众有共同的爱好的欣赏*惯,去研究它,然后才能认真吸取自己民族的、区域的传统艺术营养,把传统的拿来作为开拓今天新艺术的基础,创造性地发展戏曲舞台布景中的艺术想象力。

      二、舞台美术

      潮剧的表演艺术和舞台美术都是在继承古老戏曲传统的基础上,不断从潮汕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和大众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中汲取源泉和养料,用以丰富和发展自己,因此也形成了与潮汕特定的地域本性一脉相承的神韵和风格。潮剧的表演,虽然长期保留着传统戏曲对舞台时空的独特处理和虚拟性、程式性的表现手法,但演员的身段、动作、技巧乃至人物的造型,因许多是从潮汕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群的生活中汲取提炼,所以也就更具生活气息,更富于“潮”味。其中,尤以丑和旦的表演更具特色。

      潮剧的丑分项衫丑、官袍丑、踢鞋丑、裘头丑、褛衣丑、长衫王、女丑、武丑、老丑、小丑。这些丑角多扮演滑稽诙谐和行为不端的人物,唱时多用小调,行反腔,或悲调喜唱,表演技巧丰富多彩,语言生动幽默。项衫丑、官袍丑、踢鞋丑、裘头丑喜欢模拟皮影和猴子、狮子、老鹰、壁虎、老鼠、蜘蛛、螳螂等动物的造型和动作,并将其揉合到扇子功、椅子功、梯子功之中,演化出“金鸡独立”、“蜻蜒点水”、“饿鹰扑食”、“猴子观井”、“蛤蟆噬蚊”、“螳螂展翅”等状物取神或舍形求神的特殊造型和身段技法,从而形成“蹲”、“促”、“小”三者兼备别具一格的形体、区位和动作特征。女丑多数由男角扮演,造型极为夸张。

      通常见其头上梳着一个像大板刀模样的拖尾鬃,脚着翘头红鞋,身穿大边镶的衣裤。动作没有严格的程式规范,主要是从生活中模仿、提炼,往往呈现出粗中透娇、重中透俏、硬中透媚的特点,滑稽可笑又不使人觉得生硬造作。长衫丑、褛衣丑、裘头丑都是清末民初随着文明戏的盛行,由艺人吸取民间生活素材创造出来的。其中长衫丑穿长衫留长辫,多数扮演市井的中、下层人物;褛衣丑穿长衫套马褂,多数扮演讼棍、管家一类的反面人物;裘头丑则穿素色衣裤,纯属乡村农民和城市贫民的装束,多数扮演社会的穷苦者。这些丑角为其他剧种所罕见,所以富于地方特色。

      潮剧的旦分乌衫、蓝衫、衫裙、彩罗衣、乌毛、白毛、武旦等多种,唱声委婉清丽、甜润优美;做工精细大方、蕴蓄练达。其手式中的“姜芽手”、“兰花手”,身段中的“风摆柳”、“云飘空”、“水上漂”等,模仿自然景象,很有生活气息,而且婀娜多姿、飘逸旖旎,与潮剧的风格保持和谐。主要扮演天真伶俐、聪明乖巧的丫环和村姑一类人物的彩罗衣旦,虽与其他剧种的小旦同源,但身段动作始终追求“丑味三分,眼生百媚,手重指划,身宜曲势,步如跳蚤,轻似飞燕”。这种小、佻、俐、巧的表演特点,由于更多体现潮汕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神韵,所以与其他剧种的小旦风格不同,尤其显得别致。

      三、舞台音乐与音响

      潮州音乐与潮剧,虽属潮汕民间艺术的两个种类,但它们之间的关系却十分密切。潮剧舞台充满喜、怒、哀、乐。人物的情绪变化一般通过唱曲来表现,曲后常觉意犹未尽,这时往住往会以相同调式的潮州音乐作为情绪配乐来延续和渲染剧情的气氛,潮乐的调式特点与潮曲的调式特点完全吻合,它的调式特点听起来朦胧抽象,但结合舞台上戏曲情节、音乐情绪来欣赏它,就会觉得它特点突出、形象生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生活水*的提高,电影、戏剧、歌舞厅、家庭以及各个娱乐场所等都离不开音响。从戏剧方面,潮剧具有悠久的历史,音响有潮剧现代舞台上同时也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及舞台背景的艺术效果。

      舞台音响的设计与发挥是为了更好地提高舞台质量,在应用中也是值得研究的一门科学知识。音响的声质种类用法不同,如电影、歌舞厅、家庭等音响是利用有源音频信号进行输送到扩音机接到音箱播放出来,它用的音箱扬声器是比较低音,一般用超重低音喇叭,即频率响就是(20H2至20K2),有的还用(10H2至20H2)范围之间变化,所以听起来音箱效果低音较浓,高音太尖,中音效果太淡。而潮剧舞台音响是利用传声器通过接收演员或各种乐器的声音再转换成音频信号输送到调音台,通过音调处理“过滤”得到清晰音质放大,还原给音箱。但在整套设备上还要考虑音箱与扩音器的舞台潮剧音质,主要原因是潮剧在舞台效果的频率响应与以上叙述过的电影、歌舞厅等效果不同,那么如何来探索这个问题呢?

    [阅读全文]...

2021-12-13 04:28:57
  • 唐代马的特点艺术特征

  • 艺术,历史,阅读
  • 唐代马的特点艺术特征

      唐马是唐代的社会生活的客观反映,也是唐代经济基础形象的一个侧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唐代马的特点艺术特征,欢迎阅读和参考,希望能帮到大家!

      唐代马的特点

      唐代的马俑是以饱满、健壮、安静的形象和动势特征见长,大量的唐代马俑姿势是一些等候主任的鞍马和等待货运的立马。这些彩陶与三彩的马和骆驼是描写来回跋涉运送珍贵的商品、丝绸和布匹的行脚,有的配有少数民族和外国的牵马者,这就很容易看出这些马是丝绸之路的常客。唐马雍容的姿态,不同于汉马的飞驰也有一些唐马佣刻有小猫小狗坐在马背上,反映出唐代生活安定。这些立马和游马雕塑的大量出现,是和唐代强盛和对外贸易蓬勃发展有密切关系的,反映唐代有许多西域人来往于长安的盛况,那些经由丝绸之路而来的少数民族和中东、西欧各国的商队、旅客和使节,都成了雕塑者的观察和雕刻的对象,这个贸易集散的大都市又是政治中心的长安,街头满是马厩,有着千千万万的各种良马。这些马住在马厩或伫立街头,都是雕塑家乐于取材的。唐马是唐代的社会生活的客观反映,也是唐代经济基础形象的一个侧面。金银壶上的“舞马”浮雕,构思别致,形式独特,是难得的艺术精品,它记载的唐代马戏风格,也反映出唐代的繁荣。造型艺术反映出一个社会的侧面,社会生活又左右艺术的内容、形象和风格。

      《昭陵六骏》是唐太宗墓左右的六块骏马浮雕像。它在世界美术史上是占有地位的著名雕刻,昭陵六骏是唐太宗李世民打仗时骑过的六匹立过功的战马。

      从浮雕的形式和层次的处理方式看,六骏和汉代的浅浮雕不同,前者立体感强,体积丰满,层次也较丰富,它以艺术处理来调整比例压缩的各层次之间的关系,既丰富了空间感,又使浮雕的深度成为有条理的简化层次,使之适合建筑*面与室外光线,这种处理方法,在第三空间——“深度”的表现力方面,比起浅浮雕优越,使六骏技法增加了刻画具体形象的艺术手段,更利于表现马的形象,成为具体和造型饱满的六骏,更由于浮雕各层转折明显有力,以及浮雕起位构成的轮廓线小于马的轮廓线。有些靠浮雕底板部分增加了往里转折的面和线,个别位置运用镂空,构成较深的颜色。骏马立体感和脱离浮雕底板的视觉效果,使六骏浮雕能充分的体现唐太宗需要“锲为真形”的艺术手法,从这个要求来看,正是汉代画像和浅浮雕锁不能实现的,六骏浮雕得到巨大的进展,成为肖像马浮雕的高峰。

      但是汉代的浅浮雕在上述方面的不足,并不损害汉代画像马的水*,因为汉马画像砖石在反映奔马速度感觉方面,却胜过六骏,体现马援奏折中“行天莫如龙,行地莫如马”的飞速观念形态。雕塑的技术往往是观念的产物。

      汉代马的特点

      汉代的马雕像不同于秦代的写实和严谨,而是在形和神的结合程度上有了新的提高,《铜奔马》和《马踏匈奴》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武威出土的《铜奔马》亦称《马超龙雀》(原名《马踏飞燕》),自从它重见天日以来,就在艺术界和考古界受到极大的重视。

      这件雕塑 按168—172年间东汉出土的作品,武威出土,作为河西四郡之一的武威,在当年是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的,河西地区又是重要的牧马基地,从西汉到东汉数百年间,名马良种都在河西繁殖。传警骏马尤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在武威发现《铜奔马》这样的雕刻艺术正是东汉时期战争状态的生活反映。

      《铜奔马》的艺术造型异常精巧。骏马腾跃之雄姿作凌空之势,后脚落在一只飞行的燕子身上,它栩栩如生的表现出了骏马的神速,甚至空中的.飞燕速度也落在神马的后面。“奔马塌飞燕”仅仅是一个情节,烘托马的神速,雕刻的主题思想是不断的飞速前进去执行战争的任务。这位汉代的无名雕刻师,以他奇妙的艺术构思和精湛的造型手法塑造了神速的骏马。把造化之形和心灵之意凝聚成艺术的精华。它是我国雕塑历史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一尊艺术精品。

      《铜奔马》的形象豪纵,它昂头竖耳,万里骁腾,“竹批双耳骏,风入四蹄轻”,“是何意态雄且杰,骏尾萧梢朔风起”,“莫嫌金甲重,再去捉飘风”,从上述的历史趣闻以及杜甫、李贺写的句子,仿佛就是《铜奔马》的形和神,而《铜奔马》正是这些神马记载和诗文的佐证。

      《铜奔马》似马,但概括而夸张,它不完全似生活中的马,正如它的神速超越了生活中常见马匹一样,不同于凡马。*传统雕刻重视内容的真实,但更为注意提取表现主题的神和形,这些理论指导着*古代的雕刻艺术。

      《马踏匈奴》和《铜奔马》都是汉代杰出的艺术遗产,他们都不是生活中某一匹具体的马,而是具有时代的特色。它的构思和雕塑情节的选择,全采用了出色的雕塑语言艺术,而且造型也有鲜明的风格。汉马轮廓有力,体积的转折明显,形象方头*腹,这种形象和造型符合战斗性格的意象。

      《马踏匈奴》则以安详静止的姿态出现,《马踏匈奴》是几年霍去病将军出奇制胜以少胜多,深入敌后消灭侵略者的内容,描绘战胜至欢愉和继续警惕的神态。战胜奴隶主的战马既警惕又安详,既善良又含讽刺的神情,似乎在讥笑被他踏在下面的残暴的侵略者,仰卧马下挣扎的人是形象凶恶的武夫,露出一副绝望的表情,反衬出马的英雄形象,构成别具匠心的构图。在造型上特征明显,同属汉代的马,《铜奔马》的脚《马踏匈奴》的脚又各有不同的特色,奔马的脚细而刚健有力,既符合良马的形象,也有助于飞驰的意境,而《马踏匈奴》的马脚粗而坚实厚重,犹如四根巨大的石柱,与马身造型配合,使马构成永久性的柱石建筑感,加强了“侵略和永不翻身”的的意象。值得注意的是用马的形象代替霍去病大将军成为石雕群的主像,使它具有象征性,具备浪漫的特色,使观众联想的领域更加宽广,同时也可以看到马的形象在汉代的位置和马在传统艺术中的重要地位。马受到人们的尊重和崇敬。

      马不是一般的动物和家禽,而是正义、善良、胜利、美好的象征,正如古诗描写的那样:“此马临阵久无敌,与人一心成打功。”征战连年的汉代,流下了许多雕刻的战马,生猛而响亮的汉马雕刻,动态强烈,感情含蓄,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

      秦代马的特点

      秦马雕刻已经具有很高的技术和艺术水*,以兵马俑为代表的秦马雕刻,创作出雕塑史的高峰。秦始皇统一了全国以后,六国的雕塑能工巧匠都成了秦始皇的工匠,秦国的雕塑成为宣扬秦国国威的工具,“把天下兵器铸造成十二金人”是一例。兵马俑雕塑向我们展示了秦时期写实雕塑技术的高超,当时的“陶马俑”塑造与制作的技术与艺术,无愧是古代第一流的艺术品。陕西临潼出土的秦始皇陵兵马俑显示那种“威仪樀樀”的阵容,与万千人马的形象,既显示出秦代统一天下的武装力量,也说明了艺术造诣的水*。这些看上去和真马等大的陶马,是生活中大型马匹的尺寸,但在未烧制前的陶马成品,更比真马的体型大过越百分之八十左右,这样庞然大物——马的陶塑,能刻画成为形体矫健,而且又都是具体的良种,说明了秦时雕塑马的卓越成就。这种重视良马形态的秦代雕塑,大都符合古时良马活千里马的要求,使人感到秦马俑是“兵强马壮”的壮马。是战斗力很强的军马。为了表现“马”力的雄伟,它以马形与造型强调形象的健壮,在造型上要求结实和有生气,它不同于东周洛阳铜马的浑厚和庄重,而突出表现良马的任性和结实重视奔马或力士马奔跑和运动时主要筋骨肌肉的塑造,强调这些部分造型的准确了力量,构成耐劳的特性而且在关节与蹄腕等能活动的部位,则雕塑出灵巧、结实的外形,雕刻家重视肌肉骨骼突出与隐去的形象与位置及其穿插关系,做到了“来去分明”,“交代清楚”。马的胸腔、骨盆、头颅的造型,各自成为坚固的整体,颈项与腰部等把主要体积相连接的部位,又塑造出了便于活动的外貌,加上马腿脚造型的恰当,比例适度构成了矫健耐奔跑的基本形。

      秦马造型是根据生活中良马外贸的综合,但又重视具体特征,它不是柱体的几何物形,因而在观看秦代陶马之后感觉到动物的热量,而不是静物的质感或者静止的感觉。显示出有高度写实能力的秦马俑,是许多有特点的局部组成的,但这些局部并不跳跃,而是适宜的归于整体当中。曾经一位西方现代雕塑名家对兵马俑十分佩服,他赞颂兵马俑雕塑的整体感强,而且造型与材料的性能非常吻合,是杰出的雕塑艺术品。

      秦始皇陵兵马俑中的陶马是表现待命战斗的战马,它并无疲乏的表情,立马成了充沛精神的待命,是内力含蓄的神态,这形神兼备的雕塑艺术的“神采”,是来自生活形象与造型的刻画之中,待命战斗的秦马,蕴藏有充沛的、动的能量。但雕塑所表现马的动作,是静态,是积蓄力量耐心待命、含蓄的静态雕塑艺术精品。秦岭兵马俑之技巧更为上乘之精品。

      拓展:唐代时期马的特点

      众所周知,盛唐一世,物华天宝,强盛的国力和繁荣的对外交流带来了*养马业的极大发展。我们甚至可以说,唐朝时期是*历史上马品种最丰富的时期。而大唐初期的马匹来源主要有四个渠道:外域贡马、战争俘获、隋宫厩马和互市买马。外域贡马主要来自于东西突厥以及其势力范围下的西域诸国,如焉耆、康 居(乌兹别克)、坚昆(柯尔克孜)等;战争俘获则是唐初在多次对突厥的战争中俘获的突厥战马,据《大唐创业起居注》载:大业二十年,李世民从李渊,会马邑 郡守王仁恭,大破突厥于马邑,“获其特勒以乘骏马”武德五年,“突厥颉利可汗率众来寇,李神符出兵与战于汾水东,虏其马两千匹。又战于沙河之北,获其乙利 达官并可汗所乘马及甲。”武德八年九月,“突厥入寇幽州,王君廓破其,获马五千匹。”贞观四年,李靖北击突厥,“虏驼马数十万计。“张宝相擒颉利并其所乘 千里马以献。通过战争,对唐帝国的马匹数量进行了大量补充。而在唐之前的隋朝,隋文帝隋炀帝父子 ,也曾多次接受外域所贡良马,充实宫廷马厩。如开皇十二年,突厥部落大人相率遣使贡马万匹;大业三年五月,突厥启民可汗献马三千及兵器新帐等。

      隋亡后隋朝宫廷的御马被唐所接收,成为其马匹来源之一。再加上李渊、李世民时期与突厥的互市买马,使得唐朝的马源极大地丰富并发展。据统计,当时从各族与西 域各国引进的优良种马高达83种之多,如吐火罗马、骨利干马等。从以上四条渠道,我们可以看到,唐朝的马匹来源大都来自于北方突厥或突厥控制下的西域诸国。那么,究竟什么是突厥呢?

      突厥是*古代民族。先世源出于丁灵、铁勒。西魏时首领土门击败铁勒,破柔然,建立*,东至大兴安岭,西抵西海(咸海),北越贝加尔湖,南接阿姆河南,建立了官制,有立法,有文字。隋初分裂为东西两部,唐太宗贞观四年(630)攻灭* 厥,在武则天时期,再度建立后*厥帝国。隋末唐初,西突厥势力强大,中亚和新疆地区都受其统治。突厥人长于养马,也善于与西域各国换马,更时常从其他民 族掠夺或勒索良马。《唐会要》卷七十二说:“突厥马技绝伦,筋骨合度,其能致远,田猎之用无比”。

      唐朝时期突厥的涵盖面非常广,包括了现今内外蒙古、新疆等大片区域,而所覆盖的草场类型多达十余种。在这么宽广的区域内,所繁育的马匹种类必然也是不相同的,在气质、体质上都会有着比较大的差异。我们只能综合其特点,归纳为悍威强,体质干燥结实。*厥主要为粗糙型的草原马,而西突厥及西域各国则相对较为清秀细致。

      从现存唐朝宫廷仕女骑马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唐马形象大多圆润丰满,弯颈圆腹,四肢则纤细直长,排除其 夸张得艺术手法,我们不难发现,这和*马的很多特征相吻合。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唐朝宫廷里已经存在有*马或者其杂交品种。著名的昭陵六骏中的青 骓,也可以为我们的结论佐证。青骓马形上有明显的“双脊”特征,即马脊椎两侧上有两条肉脊,使人在马上骑起来非常舒服。双脊是*马的特征之一,也是乘骑马的优良特征。但其头部轻微凹陷,与典型的凹头有比较大的差别,所以应该是*马与突厥马系的杂交马

    [阅读全文]...

2022-06-04 23:40:15
  • *动画的特点艺术风格

  • 教育
  • *动画的特点艺术风格

      *动画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1922年摄制了*第一部动画《舒振东华文打字机》,揭开了*动画史的一页。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动画的特点艺术风格,希望能帮到大家!

      *动画的特点

      1.动画片中洋溢着活泼清新的气息,给人以美的启迪。

      2.*动画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回,或由编剧原创,答仅有极其少数是漫画、游戏和小说改编。

      3.*动画需要全剧集完成申领动画许可证后方可在电视台播出。

      第一:强调内容的健康性。*动画片突出了*文化的优良传统,这里没有血腥,更没有**。

      第二,形式不拘一格。上下五千年、悠悠文明史,造就了*动画片百花齐放的格局。同是水墨动画片,就可以运用多种风格的画意。齐白石、贾又福、李可染的笔法在不同的动画当中体现了不同的风格。

      第三:坚持民族绘画传统。*的动画片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从绘画到雕塑,从剪纸到皮影,很多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都是我们值得借鉴的好材料。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借鉴和对本土现实生活的提纯,使*的动画片呈现地道的*风貌。例如:《三个和尚》借鉴了*戏曲风格;《骄傲的将军》表现的是京剧风格;《渔童》、《牛冤》等剪纸片吸取的是*皮影和民间剪纸的外观形式。再例如,《大闹天宫》成功运用了*古代寺观壁画;《鹿铃》、《山水情》脱胎于*画中的写意花鸟和写意山水;而《南郭先生》、《火童》则融合了汉代画像石和画像砖的刚健风格。与古希腊、古罗马以及欧美等国的魔鬼、魔法、巫术不同,*动画片中描写的神仙、鬼怪、法术也完全本土化,像手持如意金箍棒、火眼金睛的孙悟空;行走驾云的太白金星;爱管闲事的土地爷,还有顺风耳、千里眼、人参娃娃……这些都完全是土生土长的“*风”,即使绘写现代生活的动画片,也都纯然是一派*气概。

      我们不仅看到了《米老鼠和唐老鸭》这样优秀的动画片,我们同样看到了迪斯尼乐园这样享誉世界的娱乐场所。这就是现代卡通艺术的发展之路:不仅要有一个系统的文化产业,更要有完善的产业链条,逐步实现卡通产业投入与产出的良性循环。而它的`发展与繁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经济水*与大众文化消费观念。超过一个世纪的历史,*卡通始终处于产业化的边缘,没有能够实现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令人欣慰的是,*十年来,*的卡通业也正在朝着“产业化”和“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和情况,所以在处理问题的能力上我们又会面临新的考验。

      中日动画对比

      日本动画题材一般由漫画、游戏或小说改编;*动画多取材于历史故事,或由编剧原创,仅有极其少数是漫画、游戏和小说改编;

      日本动画在固定档一周播出一集,影响时间跨度长,便于商业操作及按观众要求修改;*动画需要全剧集完成申领动画许可证后方可在电视台播出;

      宫崎骏对*的失望无以复加。我在这一点上也是如此。因为我们对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是很尊敬的,没想到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高层却只关心这个。一旦计件付酬,就再也拍不出*学派的影片了。计件付酬不鼓励创新——不断投入新的短片很费钱,而系列片只要搞好开头的部分,角色和背景定下来以后就不会花太多功夫。我必须要提醒他们,*有懂行的人。但是*一下迎来了现代化,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都已经没有原来的风格了吧。太让人失望了。我太失望了。

      比起《牧笛》,特伟先生早期的《小蝌蚪找妈妈》,看的时候我都傻了,没想到竟然能做出这样的作品。那之后他的作品我也都看了。我觉得能创作出《小蝌蚪找妈妈》那样的作品,也是因为*电影制片厂当时的体制。说大点,*动画艺术电影的探索在改革开放之后,因为要追求利润反倒衰退了。

      *动画面临的问题

      1.低龄化:

      *大陆动画片多数的受众范围为6至12岁。其内容简单低幼,符合低龄观众心理,但对青年吸引力较弱。由于画质粗制滥造、山寨抄袭,内容过度低龄化,经常受动漫迷指责。

      人们常常把*动画的不景气归咎于技术和资金,但其实,国家这几年对动画片的投入已经远超其他影视行业,“*动画片产出和投入的不成比例,根本原因就在于制作题材和理念上的‘低龄化’,以及国人的狭隘想法与认识,并由此造成想象力不足,题材局限。

      面对着还徘徊在目标观影年龄层为“学龄前小朋友”的国产动画片,“过低幼化”是许多国产动画片共有的问题。一路走低的国产动画片剧情,无论影片多么爆笑搞怪无厘头,不要把孩子看得过于幼稚,他们接受的信息量是我们小时候的数倍。“动画只能是给小孩看的”这种思想束缚了*动画的发展,是*动画的病根所在。“过低幼化”带来的苍白说教和空洞内容,不但撵走了成年观众,也赶走了为数不少的小朋友。

      从世界动画片的成长路径来看,动画题材走向**化和全龄化是动漫发展的必然之路。由于曾经被定性为“儿童节目”,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好莱坞动画片也经历过一段产量锐减、水*降低的黑暗时期。随着以《怪物史莱克》为代表的一系列**化动画片的出现,好莱坞动画终于走出了瓶颈,每年都能创造票房奇迹。

      因此,路要一步一步地走,饭要一口一口地吃。在任何国家(包括美国日本),动画都是从低龄开始逐渐向少年,**发展,不可一蹴而就。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低龄动画是发展其他年龄层次动画基础,我们只有先把低龄向作品发展好,才能进一步发展高龄作品。

      2.限播令:

      由于2006年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发布了“限播令”,导致一些投机商人将译制动画以国产动画名义申领播放许可证。

      《虚幻勇士》是上海今日动画和广州原色动力冒原创之名引进的法国动画。该片在《CodeLyoko》(《至Net奇兵》)的原片上进行涂改,将所有法文或英文一律改成中文,并且制作人员上也全打*人名(即译制组名单)而不提法国的工作人员。

      2007年3月,国家广电总局撤销了《虚幻勇士》的播放许可证,并且进行了处罚。

      3.支持不足:

      (一)国产动画影响力不足,相比之下国外动漫更受到国人的欢迎。

      (二)*动画相对国外较为粗糙。

      (三)国产动漫缺少创意,仅有少数能真正吸引大批观众。

      (四)动画制作做到商业化、市场化的少,无法真正得到发展。

      (五)国人对动画的狭隘认识,认为动画“必须要是说教片”;而一些不依靠说教走红的国产动画,2014年来来却总是受到部分国人的指责,甚至是投诉和诬告。

      4.政策与市场:

      为了扶持国产动画,国家相关部门确实做了大量工作,国家广电总局更是动用行政力量,下发《关于促进我国动画创作发展的具体措施》,强制各电视频道的黄金时段必须播出国产动画片。即使这样,依然有85%的动漫企业亏损。虽然国产动漫产量已达到14万2700分钟,但是这仅仅是一个量的胜利,我们还不足以高兴的忘乎所以,量的繁荣之下,隐忧是国产动画质量不高,是市场不买账。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必须靠产品来说话。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在分析原因的时候表示,动漫企业家是*动漫产业成败的关键。而*动画的状况却不乐观,经营动漫的企业投资者大多不了解动漫产业的特点,动漫创作者又缺乏商业训练,造成动漫企业家非常稀缺,这也是85%的动漫企业处于亏损的原因所在。别看总奖励资金是2127万元,但动画片特等奖的奖金只不过80万元,动画频道特等奖的奖励资金只不过70万元。动画片《三国演义》的投资是4000多万元,无论是赚了,还是赔了,80万元的奖金都算不了什么,对电视频道来说,一集优秀动画片的盈利就可能超过百万元,即使70万元奖金摆在面前,电视频道也不会无视巨额利润的吸引力,因此,无论广电总局的奖励看起来多么光鲜,对动漫企业来说,它都只是一块鸡肋——吃之无味,弃之可惜。

      扩展资料

      建国初期是*动画片蹒跚学步的时期,*动画人积极学*国外先进的动画技术和艺术,主要是苏联和南斯拉夫,在动画技艺上有了很大提高。同时在动画的风格上不免受到这些国家动画的影响。

      到了20世纪80年代,剪纸片技术日益成熟,在此基础上,美影厂又研制成功剪纸“拉毛”新工艺,拍出了水墨风格的剪纸片《鹬蚌相争》。

      直至今日,一些非电视动画改编动画也逐渐在市场上进入人们的视线,例如魁拔系列、龙之谷系列、神秘世界历险记系列、81号农场系列等等。可以说,*些年国产动画电影的发展,到了一个空前的时期。

    [阅读全文]...

2022-05-23 23:39:02
古诗的写作艺术特点 - 句子
古诗的写作艺术特点 - 语录
古诗的写作艺术特点 - 说说
古诗的写作艺术特点 - 名言
古诗的写作艺术特点 - 诗词
古诗的写作艺术特点 - 祝福
古诗的写作艺术特点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