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的教学板书

关于古诗两首的教学板书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两首的教学板书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两首的教学板书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两首的教学板书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71) 语录(20) 说说(1) 名言(11) 诗词(699) 祝福(5) 心语(134)

  •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 【热门】《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在学*、工作或生活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

      1、小朋友们,学了前面的几篇课文,你觉得春天是怎么样的呢?

      2、古代的人啊,跟小朋友一样也非常喜欢春天!所以他们写了好多好多的

      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一起去学*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题。(区分“春”“村”的读音)

      2、自读古诗,自学生字。

      ⑴ 学生借助拼音读古诗。

      ⑵ 准确认读诗中的生字。

      三、试读课文、读出诗韵

      1、师范读。(注意读好韵脚“晓、鸟、少”和“天、烟、鸢”。)

      2、学生跟师读。

      3、指名读。

      4、师生对读。

      5、学生齐读。

      四、认读、识记生字

      1、指名拼读生字。(领读)

      (注意读准“诗、首、处”和“村、醉、散”的声母。)

      2、齐读生字。

      3、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⑴ 自由记生字。

      ⑵ 共同探讨识记生字的办法:

      比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改一改”等。

      自──首 舍──古 读──诗 醒──醉

      睡──眠 屋──居 亲──童 外──处

      对──树──村 闪──问──间──闻

      五、巩固生字

      1、认读生字卡片。

      2、读词语巩固生字:

      两首古诗 一首儿歌 冬眠 到处 见闻

      乡村 居住 烟花 童话 散步

      六、指导写字

      1、书写生字“古、声、多”。

      2、观察生字的结构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书空生字笔顺,并逐一指导。

      古:横要长而凸。

      声:上为“士”,上横长,下横短。

      多:上下两部分一样,但位置要注意必须写成“一上一下,上小下大”。

      3、生练*书写。

      第二课时

      一、复*

      1、齐读生字。

      2、开火车读生字。

    [阅读全文]...

2022-07-05 03:56:49
  •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在日常学*、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在学*中养成读书、识字、写字的良好*惯。

      3、喜欢学*古诗。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秀美、神奇。

      【课前准备】

      识字卡片、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交流有关诗人李白、杜甫及他们的诗歌的信息。

      2、从《绝句》引出“五绝”“七绝”,适当介绍该类古诗。

      二、学生字

      1、检查预*情况:

      试读课文。

      2、自主识字:

      自己拼读生字,边读边想怎样记住字音、字形。

      3、认读9个生字,介绍识记生字音、形的方法。

      4、学生用卡片清读生字。

      5、认字游戏。

      三、学*《望庐山瀑布》

      1、读题,了解题目意思。

      2、自读课文、练*读通顺。

      3、合作学*:

      读诗句,看图说话,感知诗意。

      4、练*有感情地朗读,意会诗的意境。

      5、自主选择方式背诵古诗。

      四、写字

      1、认读第一首诗4个要写的字。

      2、共同研究并写好“流” 字。

      五、迁移方法,学*《绝句》

      1、谈谈自己想怎样学*《绝句》。

      2、小结方法。

      3、独立或合作尝试。

      4、学*汇报。

      六、总结

      【评析】

      本课设计着力从如下方面体现立足基础,促进发展的指导思想:

      1、扎扎实实,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定基础:

      语文素养是靠点点滴滴的语文基础和长期持之以恒的语文实践积淀、整合而成。低段语文教学的基础和能力,是语文素养摩天大厦的基石。根基的扎实、牢固程度至关重要。本课教学在识字、写字、读书、说话等基础教学方面目的明确,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像“流”字的书写,从观察,到揣摩字的结构,笔画的改变、位置、疏密及在田字格的布局,再到一笔一画认真临写,既抓住了写字的能力培养,又注重陶冶情操,让学生感受汉字书写所体现的规范美,感悟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又如朗读训练,从认清字词的通读,借助插图意会诗意的熟读,到直抒胸臆,升华情感的美读,循序渐进,重在精品的积累,形成语感,获得美的享受,激发学*兴趣和期待。

      2、改革方式方法,激励自主实践并实现超越:

      方式方法的选择、确定,是以提高学生学*的参与度和实效为原则的。本课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实际,以教材为凭借,创设了各种各式、宽松和谐、富于情感、能让学生充分展示自信心和聪明才智的活动。例如开课时的信息交流,能引起对课外积累的重视,扩展信息量,让知识面广的同学露一手;介绍生字的学*方法,能点燃思维的火花,共享资源,运用方法解决问题,提高自主识字的能力。自择方式的朗读展示,看图写话,让他们口吟、眼看、耳听、手写、脑记,各种感官参与,有利于个性发展、差异发展;举一反三学《绝句》,更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自由的时空,发展的*台。整节课,独立,合作学*适时安排,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不是等待别人的授予,而是在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中自主建构生成知识、形成能力,经历实践,情感、价值观同时获得转变,在自奋其力中实现超越。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两首古诗。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能借助图画,想象古诗的场景。

      3、感受古诗文学和意境的美,从中懂得求知的道理。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同时能理解课文所表达的道理。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求知的道理。

      教学方法:熟读成诵,读中感悟

    [阅读全文]...

2022-05-06 00:12:33
  •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 【推荐】《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在**淡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4、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和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时间:两课时

      题西林壁

      学*目标:

      1、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

      2、培养学生探索诗意的能力。

      3、树立正确的认识事物的观念。

      课前准备:

      收集苏轼的生*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认识苏轼。

      (一)揭示课题。

      1、师: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艺术奇耙,它们有的格调清新, 有的意味深长,有的耐人寻味。

      2、师:古诗我们要怎样学*呢?(题目入手、读好诗歌、了解意思、体会意境)

      3、师:学古诗更重要的是要读出诗味,悟出意蕴来。

      4、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一首宋代诗人苏轼写的《题西林壁》。 (课件出示题目)

      5、生齐读题目

      (二)认识苏轼。

      1、师:关于苏轼,你了解多少?

      2、生根据搜集资料回答,教师点评,引导查阅资料的方法和内容:生*、朝代、出生地、贡献。

      3、课件出示介绍: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文、书、画都很专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大的成就,对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著有《东坡全集》。

      (三)了解题意。

      1、师:知道题的意思吗?西林又是什么意思?(课件出示西林寺图片)

      2、师:题目中的关键词都知道了,能把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

      3、师:带着你们的理解再读题目。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一)自读古诗。

      1、师:可能有同学接触过这首诗,会读的同学想想怎样读得更好,不会读的试着把它读正确。

      2、生自由读

      (二)检查反馈。

      1、师:谁来试一试? 生个别读 男生读 女生读集体读

      2、师:有没有需要提醒一下的?读得正确流畅吗?相机纠正学生的读音

      3、师:我们一起来把整首诗读一读。

      (三)吟诵诗歌。

      1、师:会读诗歌还不够,我们还要读出诗歌的韵味来,现在再让我们有滋有味地读读诗歌。

      2、生个别读,男生读,女生读,师并随时进行点评,相机范读

      (师:你对自己的朗读满意吗?读出了古诗的滋味了吗?)

      三、品味诗意,感悟哲理。

      (一)学*前两句诗。

      1、师:等我们理解了诗的意思,会读得更好。先让我们来看诗的前半部分,请你们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只要说通了,说顺了,就可以了,不一定要逐字逐句地去扣。

      2、生自由练说

      3、师: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吗?生根据学生的问题相机引导

      4、师:你觉得岭和峰有什么不同吗?你能用词语形容一下岭和峰吗?(课件图片出示岭和峰的图片)

      5、师:远*高低是指什么呢?

    [阅读全文]...

2022-04-13 04:46:40
  •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在**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广义的古诗,泛指*战争以前中国所有的诗歌,与*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要求:

      1. 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 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 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讲故事,让学生在了解古诗大意的基础上感受诗人作诗时的情景。

      (二)介绍《山行》诗人。

      二、初读古诗,感受古诗内容。

      (一)配乐范读古诗,让学生在老师的范读中感受古诗的韵味。

      (二)学生自由读诗。

      1、认真读诗,想一想哪些你能读懂了?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交流。

      (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

      (2)作者:杜牧(唐)学生用课外知识交流对杜牧的认识,加深记忆,更方便的理解诗意。

      (3)交流: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深处……

      (学生发现交流,在结合学生质疑,解读古诗词鱼。)

      3、句子的理解:

      (1)指导朗读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①指名学生交流研读情况:

      根据学生指出的“小径太直、人家位置错误”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

      [小径由直变曲、人家移至白云生处。]

      ②个人读、学生练读、师生共读、齐读相结合。

      重点体会“斜”“生出”。

      ③教师引读:白云人家,蜿蜒石径,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时节啊,诗人远远望去,感叹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④边吟诵边想象配乐齐读。

      (2)指导朗读第二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大家都沉浸在浓浓的秋意之中啊!来,我们再来看看画,读读诗,还有什么问题吗?

      ① 根据学生指出的“人物马车不见”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

      [多媒体演示:马车出现。]

      a、诗人坐在马车上边走边看,为什么停车呢?

      b、根据学生感受,相机操作:枫叶变红。诗人没有想到,深秋的山林中,竟然有一片红红的枫林,他停车就是因为爱这美丽的枫林!

      c、师生齐读。

      ② 引导学生角色换位体验:你就是诗人,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③ 学生交流个人感受,进一步体会“坐爱”、“红于”、“晚”。

      ④ 练读,读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⑤ 多种方式读诗:指名读、小组共读、师生读、两人读等。

      ⑥ 配乐齐读

      a、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

      b、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c、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观赏)。

      d、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

      4、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古诗的诗意。

      (自己说、同桌说、指名说)

      (四)看枫叶的图片,激发学生的想像,练*说话。

      从同学们的表情中和惊叹中,能看出你们很喜欢这美丽的枫叶,假如你来到了这片美丽的枫树林,你会怎么样呢?

    [阅读全文]...

2022-06-21 17:12:51
  •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 教学,反思
  •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推荐】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诗两首》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反思:

      《望庐山瀑布》在读中理解,在读中体会

      《望庐山瀑布》是苏教版小学第六册选编的一首李白的诗。本诗描绘了庐山瀑布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教材选编这首唐诗的主要意图,一是丰富学生古诗的积累,从唐诗的音韵和谐、用词精炼中受到熏陶感染,培养语感;二是通过理解诗歌内容,了解祖国山河壮丽,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那么,根据唐诗音韵和谐、用词精炼的特点,我认为为了贯彻落实课标倡导的新学*方法,可以采用分步朗读、逐渐深入的方法,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分散难点,各个击破,从而达到本课的学*目标。

      一读,读准字音

      本诗虽然生字不多,但应提醒学生要读准押韵的字。本诗押韵的字是烟川天,它们都是前鼻音,不要读成后鼻音。另外,落字读Luò,不要读Lào、Là,银河的银读Yín,不要读成Yíng。可先让学生听录音,然后自己练*轻声读,再抽学生读。让其他学生辨析、鉴赏、纠正。这样的安排,符合儿童好表现的特点,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创设了民主、轻松、互动的学*氛围。

      二读,理解词句

      1、学生逐字逐句地自渎,联系上下文边读边理解词句的意思,如有不理解的,通过看注释,解决。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互相释疑解难。这样做体现了课标中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的要求。

      2、教师出示课前准备好的词语卡片,让学生进行抢答,对以下有特色的词语,教师要进行追问,引导学生体会本诗用词精妙的特点,培养语感:

      ①、为什么作者要说瀑布是挂在山前?(一个挂字更能体现长久的水流,飞快地从山上直泻而下,形象表现出瀑布在遥看中的状态。)

      ②、第三句中飞流的飞用的好不好?为什么?(用得好。因为这个飞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瀑布的急流飞奔。)从直下这一词中可以体会到什么?(体会到山的高峻陡峭和瀑布飞奔而下。)

      ③、最后一句为何用疑而不用象?(疑表现出作者对瀑布壮观的惊叹,因而产生了神奇、夸张的想象。)

      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又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3、抽学生说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三读,体会情感

      在学生读懂了诗句的基础上,就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1 学生自由读,在读中揣摩怎样处理好重音、速度和停顿,怎样表现诗句的情感。

      2、展开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读以及为什么要这样读。教师相机引导:全诗描绘了瀑布飞流直泻的壮观景象,要读出磅礴的气势。第一行中的生字描绘出云雾在日光照耀下不断升腾,在香炉峰盘旋缭绕的动态,要重读。第二行的遥字写出诗人远望的立足点,挂字极为生动形象,要略为重读。这两句要用欣赏的语气,要读得舒缓。第三行读时要略带夸张的语气,声调要从舒缓转为高亢,最后一行要放慢速度,读出遐想无限,回味无穷的感受。然后教师范读,鼓励学生进行评议、挑战,形成师生互动的民主氛围。

      3. 学生采用各种形式反复朗读,进一步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 放录音,欣赏配乐朗读,深化感受。

      四读,拓展延伸

      1、小声读本诗,边读边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2、出示拓展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完成其中一至二题:

      ①、根据诗的描绘和自己的想象写一篇导游词,向大家介绍庐山瀑布的美景。

      ②、搜集有关庐山瀑布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展示给大家看。

      ③、将诗中描绘的美景画下来。

      《望洞庭》是诗人在看到洞庭湖的美景时有感而发。诗人描写真实,生动、具体,把湖光和月亮浑然一体的和谐、宁静比作镜子,把君山比作青螺,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学生通过学诗看图片,体会诗人所描写的意境,学起来很有兴趣。我在教学这首古诗时就打破了传统的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式的教学模式,充分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因此,在上课时,我紧紧围绕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教学环节,从学生已知入手,探讨未知。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全程参与。在教学中,适时地安排自学环节,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查解字词,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在交流自学成果的过程中,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学生间的自我启迪,从而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学*,自悟,自得。教学效果不错。

      之后,我引导学生观看书上的插图,再结合诗句说一说诗中所描写的景色,想象诗句中没有提到的内容,然后让他们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写景的记叙文。因为在学*的时候比较感兴趣,所以很多同学想象丰富,写得很优美,想象丰富。但依然有一小部分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说得较空洞,写得很不连贯。我想这种差异是很难消除的,只要每个学生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我们的课堂教学也算是比较成功的了。

      《峨眉山月歌》的学*也参照了上面一首诗的学*方法,在自学的基础上质疑、解疑,理解了诗意。然后重点抓住一二两行诗句让学生想象描写的景色,书面写下来。这样的教学比较灵活,学生也能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在教学《古诗两首》时,我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中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学*能力。在本节课教学时,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选择安排了学生自学的基本步骤,设计了这样的过程:

      1、自己正确读古诗,对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

      2、把诗读给小组内的同学听,评评谁读得好。(小组长先读,组员依读);

      3、借助注释、图画自己理解诗意;

      4、小组合作讨论,归纳总结出完整的诗意;

      5、画出不懂的地方,提出疑难问题大家解决。课堂上,学生兴趣盎。

      一、打破常现,改革古诗教学的课堂结构

      这节课,较大的突破就是改变了古诗教学由老师牵引着学生,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传统做法。课堂上,从学生自由背诵学过的古诗开场,引出今天要学的两首古诗。而后,安排自学时间,使学生有一个潜心读书的过程。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汇报“读懂了什么”,师生共同讨论,互相补充。对于学生没有弄懂的问题,老师安排了质疑环节,启发学生共同探讨。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在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探讨中,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设计,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学*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了学*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

      为了改变串讲串问的教学结构,我抓住重点进行教学。两首古诗没有*均地使用力量。《夜书所见》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相比,第二首易学好懂。于是我把第一首诗作为教学重点,又抓住第一首诗中插图的运用,为重难点的突破口。因此,增大了这节课的教学容量,节省了教学时间。

      二、以学定教,促进学生的自主学*

      1、自学时间充分。

      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学,学生能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写写画画,动手查查字典,同桌的还可以商量商量,学生学得主动,的确有所收获。同时渗透了学*古诗的方法,潜移默化培养自学能力。

      2、质疑环节落实。

      在汇报了读懂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而且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

      3、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第二首古诗。

      基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浅显易学的特点,学*这首古诗时,我宣布:“对于这首古诗,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还有什么别的方法都可以试一试。”这样的安排彻底放开了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最喜欢的方式学*,真正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体现出教为学服务的思想,课堂气氛热烈。

      三、创设情景,以读为本

      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朗读的情感,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我千方百计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使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中。如,老师的配乐范读,投影打出的画面,有感*彩的激励语言等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地展开了想象,提高了教学效率。

      与此同时,我以读为本,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断提高读的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学*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配画加上动作地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直至会背诵,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老师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由练读”,让读得不够的学生再读,重视了群体活动,同时也注意到了学生的差异,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四、主导作用发挥得当

      在学生学*遇到困难时,老师能顺势引导,随机应变,表现出对古诗的准确把握和深刻理解。如,两位诗人思乡情感的体现:“我应该怎样吟诵这两首诗才能表达呢”当一学生没有说准时,老师问:“谁还有不同的意见”当学生能联系诗句说准后,老师仍指导与点拨,及时、准确、到位。另外,激励语言的运用,也体现出素质教育的思想,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少了老师个人风采的展示,多了切实为学生服务的应变。

    [阅读全文]...

2022-03-03 23:59:55
  •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 教学,反思
  •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热门】

      在学*、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两首》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一直以来都是较为难上的篇章,一来文章短小精悍,一年级学生早已是背得朗朗上口,但是对于其中的寓意学生又是极难掌握的,把握不好便会将课文上的枯燥乏味。

      古诗教学的其中一个难点是如何指导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味。所以在朗读的时候应该尽量地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的感情,我尽量去营造一种这样的氛围,比如在说“春眠不觉晓”时,我就会让学生去想一想现在的实际,某些同学有了一定的同感,朦胧中便会产生诗人那时的心境,“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与“花落知多少”三句更是景物的描写,配以课文中原有的插图,学生能进一步了解和领悟到诗人的内心感受,再加以范读指导,学生的朗读水*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例如很多的问题可能并没有符合一年级学生的领悟水*,他们的回答总是与我自身想要的答案相差很远,于是整个课堂变成了以我为主而学生为辅的画面,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多注意他们的水*,不可提出过分高的要求。

      翻开23课,静静看着,发现两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有着许多内在的联系:它们都是写西湖的,一个是疾风骤雨下的西湖,瞬息万变;一个是艳阳下的西湖,浓彩艳丽。两首诗为我们营造了多姿多彩的西湖,将我们拉到了西湖边,在浓郁的西湖文化里感受西湖,品味诗词,可谓诗情画意。于是决定将这两首古诗相结合教学、品析。

      在释题之后,我让学生先看图,比较两幅图的不同,学生很快发现了差异,了解到诗人同样写西湖,一个写出西湖忽晴忽雨的景色,表现诗人的赞赏之意;另一个则写出了莲叶荷花一望无际和亭亭玉立的形态,红绿相映,写足了西湖的美景,表现了诗人的热爱之情。

      课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教材教”,即要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开展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我们更不能就诗教诗,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也就是学生的生活和大自然。要和学生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语文。鼓励学生积累相关的诗词,学生的语文功底,领悟理解力便会渐渐地厚重起来。于是,“一片秋云一点霞,十分荷叶五分花”“湘妃雨后来池看,碧玉盘中弄水晶”……便成为学生的积累拓展。

      用了三个课时,和孩子们共同阅读理解了《山行》《枫桥夜泊》两首古诗。用古筝曲磁带和挂图,作为激发学生,创设情境的手段了。学生都喜欢读古诗,脑子里也记了不少古诗。当我问记得哪些古诗,愿意诵读给大家听吗?学生非常踊跃,课内外的古诗朗读了不少。但是针对三年级的年段特征,我必须涉及到诗意的理解。如何做到不着痕迹,使学生感悟诗意?我费尽了心思,范读,看图,激发各种形式的读……可是快到下课,除了查了课外书的学生,其余学生几乎不会开口,我只有将诗意逐句讲给他们听,不一会,全班大部分学生都会了。唉!不知道这是我的悲哀,还是新教法重感悟的悲哀。

      在用两节课使学生理解了诗意,多种形式的朗读古诗后,我决定加上第三课时,这节课我重点在两首诗的比较。相同在什么地方?学生说,相同都是诗人看见眼前的景写的诗,都是写秋天的诗,都写了火红的枫叶。那有什么不同?学生说,不同在观景的地方不同。时间也不同。心情也不一样。在学生了解诗的感*彩的不同后,我着力加强了朗读对比,请两个学生,请一个读出高兴的语气,一个读出忧愁的语气来分读这两首古诗。

      读后点评,说说哪读得好。学生在评价中获得了朗读的技巧,喜的情绪要读得“节奏快点,声音向上点”。忧愁的情绪,要读得“节奏慢点,声音低沉。”学生最后再读这两首诗时,情形就大不一样了。

      在我与孩子们共同学*完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23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两首古诗之后,我明显感觉到孩子们对古诗的学*充满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一课时上完了两首古诗后,再利用一课时来继续开展“西湖美”的古诗诵读会便应运而生。一课结束时,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写下了我的课后小记。

      一。诵读、吟唱入诗境,放手还给学生一片学*的自主天地

      诵读乃学诗之根本,古人学诗为作诗,今人学诗为传承与怡情。在这次活动中,诵读的多样性被灵活的小组学*活动演绎和格外精彩。诵读组的由诵到背,让学生感受到一种真实的学*过程,虽然不全是在课堂中背诵出来,但课前的活动准备同样是一个不可替代的学*过程。特别是学生在课前所准备的诗配乐的活动展中,让我真的惊叹,学生的潜能是不可估量的。他们选乐之合适,按排不同的人读不现的诗,其安排之合理使原本很陌生的一些古诗一下子就走进了课堂,是那么自然,那么流畅。这是学生在课外的自学准备中不仅具备了学诗、悟诗的能力,也同时也发展了他们处理学*中具体问题的处理能力。这是我在开展此次活动之间多少次担心的问题,如今,他们小组成员的构成与诗的学*任务配对得恰如其分。诵读与唱歌能力较强的学生都集中在这两个组中,他们各自发挥着自己的作用,课前那乐此不疲的身影时不时地浮现在我眼前。一时间,我不由地叹道:“诗海之大,学生有足够的能力遨游!”有时候,再好的“耕种”也不如给孩子一些“自留地”。

      二。写诗、画诗入佳境,开拓古诗学*的新途径

      一直以来,我们提倡简简单单、轻轻松松教语文、学语文,在不知不觉中很多教师在注意了片面追求效率的同时,却丢失了语文学*的趣味性与艺术性,使语文课直指品词读句的狭隘范围。回头看看我自己在本次综合性学*的目标设置中,也不乏语言学*性强的指向,但是我更看好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写诗、画诗这两个实践活动,看似写写画画而已,但实则是本次活动进入另一个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这不仅要求学生读诗,还要求学生把诗读懂、读好。写字,充分展现学生的语文素养,画诗,则是检验学生是否用心读诗的绝妙之处,这个任务是隐藏在这个活动中的,这样的做法避免了学生对品读古诗的畏难情绪的产生。一则发挥了这部分学生特长——画画,二则也让他们在“画什么”“画成什么样”这两个问题的思考中真正走进他们能走*的古诗。特别是在学生解读自己的画作时,则掀起了不小的学*热潮。不仅解读的学生密切关注古诗,而且其他听的学生也关注古诗。特别是对于《苏堤春晓》一诗中“何处黄鹤破瞑烟,一声啼过苏堤晓。”的理解过程很让人回味。在画作中,学生画了一只鸟在晨雾的笼罩下,正在苏堤上飞。另一个学生把上指出他画错了,认为一个“过”字让画面应该停留在黄鹤已由远而*冲破晨雾,飞过苏堤向着朝霞出现的地方。在反复的推敲下,画作学生认识到了自己解读有误,其学生则在此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了一个“过”字在全诗中的重要与精彩。

      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了品味字词的乐趣,西湖美景也在这个辩析的过程中呈现她西子般的秀丽。

      三。以教材为依托,再远也有回归的航线

      以本为本,是我们在保障教学有效性过程中要注意的一个原则。如何尽最大可能发挥教材的作用,这是考验我们语文教师智慧的时候。正如很多教师所说,一个学期4个多月,就学26篇课文,学生的语文素养从哪里得到夯实呢?在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把教材当成一个例子,而且是一个可以得到延伸拓展的例子,可以再度利用的例子。《古诗两首》中的两首古诗是很具有代表性的,除此之外,还有与它相似的或迥然不同的,学生在完成课内学*时,我们就要着力于为他们寻求多维度的学*空间。在本次的诵诗会上,学生不仅能读会唱,还能写会画,更能说会品,这是由于学*空间的拓展所带来的学*能力的发展。这时,学生古诗的诵读、积累、感悟能力就与我们的教材要求达到高度的统一。

      四。“重诗轻人”,教与学的*惯都有待改进

      由于活动丰富,学生在本次活动中主要以展示为主,所以有些方面不能兼顾,这也反映出本次古诗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诗,是诗人生命的再现,当我们接触到一首诗时,应首先读诗人,这在*常的教学中是注意到的,但在本次语文实践活动中学生大部分都忽略了一点。同时,我也注意到,对于诗人的生*与时代背景的了解,我们往往都只注重课堂的“简介”,而没有真正在课前、课后去了解诗人。因此,这导致了我们学生“重诗轻人”的学**惯,使得这次活动中,学生对诗的演绎缺少了一些真实生命的气息。因此,一切问题的根源还是在“教”的引导上。

      一次尝试,一点收获,一些遣憾,在阅读教学之后开展语文综合性学生活动还有很大的空间。这是一块焕发教材魅力与教师魅力的“自留地”,古诗教学的在此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既要拓展它的短小精悍,也要发挥它的意韵无穷,让一首首流芳百世的古诗洋溢出她最悠远的生命活力。

      本节课的教学为古诗教学,主要任务为朗读、识字和背诵。识字环节中,我引导学生回忆上单元新学的识字方法:熟字加偏旁法与换偏旁法。然后提出学*要求,让小组长组织组员学*,相互说说自己用什么方法记住了哪些字,强调合作与互助。汇报时的方法多种多样,通过齐读、男女生赛读、小老师教读、开火车读生字、组词,及读词语的方法反馈学*情况。在学写生字的过程中,先让学生自己描红,初步体会生字的间架结构。老师再进行范写,引导学生掌握生字书写结构。阅读与背诵环节中,教师以第一行诗句的学*为路,指导学生理解诗句。引导学生质疑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并向学生讲授:古诗中的一个字就是一个词,把词语的理解,用通顺的话说出来,就可以理解诗意了。在学生有感情地诵读之后,尝试背诵。

      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能够做到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学*活动,学有实效,且学生学得开心,老师教得轻松。我启发学生领读,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经验,注重了资源开发。在生字教学中,抓住字词,扎实训练,夯实基础。然后让学生自由质疑,引发自主学*,师生互动学*交流,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和生成。符合学生心理需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抓住“读”的根本,结合古诗情境美的特点,积极创设情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理解感悟。然后让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诗句的意境,培养读书能力,激发阅读兴趣。写字环节中若是能够到学生身边单独指导的话会更好。

      教学完之后,感到还缺点什么?想来应该就是让学生动笔的机会太少。古诗是很好的读写结合的材料,既可以有一般的诗句翻译,也可以根据诗中内容进行补充、理解的练笔,很可惜课堂上少了后种。

      《送孟浩然之广陵》可以让学生来写写“烟花”的比喻句,也可以写写对朋友祝福的话。《送元二使安西》可以让学生来写写劝朋友喝最后一杯的话。

      在教学《送元二使安西》我是以“找出哪个景物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础”为问题背景的。学生找出了相应的意象之后,对“酒”、“柳色新”的感受谈的比较多,而且不乏有见解的理解,但是很可惜,我没有让学生写写,错过了一次“点评”古诗的练笔机会。在谈自己的感受的时候,其实已经把诗句的理解说出来了,让学生说过之后,加以整理,写一写其实很有好处,至少要比只是被动记一些我讲的解释的句子有效得多!

      昨天我和学生一起学*了29课《古诗两首》,感觉自己做的比较好的地方有以下几个地方。

      1、课前,我适当准备一些作者介绍或诗作的赏析资料,在学生理解诗的大意时,相机介绍。然后引导学生先读读“资料袋”中的内容,对乞巧节有大致的了解。

      2、课文中要求会认4个生字,我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学生互相交流后,我重点提示,“乞”与熟字“气”的区别,“烛”是翘舌音不要读错。在教学会写的字有8个,我引导学生注意难写易错的字,如“乞”不要多写一横,“晓”右上部不要多写一点,“霄”上下部分在田字格中的比例要适当。

      3、理解诗歌的大意是体会诗中丰富想象的前提。课文后面提供的注释,能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可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教师不要串讲诗句。

      4、要重视学*伙伴的提示,注意拓展延伸。课后小伙伴吐了一个泡泡:“我要去再收集一些民间故事”,不要求学生在学*本课时完成,它要贯穿到全组的课文学*始终,为语文园地“口语交际”的学*做准备。

      本课的两首古诗《锄禾》和《悯农》均是唐代诗人李绅的作品。《锄禾》描写了农民在烈日下的辛勤劳作,告诉人们粮食的来之不易。《悯农》写了农民虽然辛勤劳作,但仍免不了饿死的悲惨遭遇。表现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这两首诗,孩子们早已能倒背如流了。因此课堂上,我在朗读方面主要引导学生如何读出感情在,如何读出节奏来。因此,我先让学生了解五言诗的特点,然后划分停顿,找出重音,并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练*朗读。学生读得都挺有感觉,而且一些学生摇头晃脑的,挺像小诗人的。

      关于古诗的意思,我没有进行繁琐的讲解,主要让学生观察课本插图来理解。由于我们的孩子身处农村,经常会看到自己的父母、爷爷奶奶辛勤劳作的身影,因此,更能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学完《锄禾》,我适时地创设情境:吃午饭时,小弟弟看见卖羊肉串的来了,就要把米饭倒掉,买羊肉串吃。爷爷劝阻他说:“你没学过‘xx’这句诗吗?可不能浪费啊!”学*《悯农》这首古诗,学生提出了质疑,为什么农民丰收了却还是要饿死呢?于是,我讲了当时的社会背景,讲了剥削者的残酷与丑陋,讲了苛捐杂税以及人吃人的不*等现象。孩子们听了都很同情那时的农民,痛恨那些地主恶霸、贪污的官吏。课末,我还补充了《江上渔者》、《陶者》和《赤日炎炎似火烧》,通过让学生诵读这些诗歌,学生的感受会更加深刻,也更加会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这首古诗同学们已经会背诵了,所以一上课我的问题时:你读懂了这首诗歌的哪个词或者哪一句话?学生只能解释注释里面的词语。于是教学进入我为学生解疑的环节,我引导学生看图明白“一树高”意思是“高高的柳树”启发学生思考:春天来了,柳树上应该有什么?让学生弄明白,“碧玉”意识是青绿色玉,这里比喻成嫩绿的柳叶。让学生在整首诗歌中,在图中理解,“绿丝绦”是指绿色的柳枝,这里比喻成用丝编成的带子。我还让学生把第三句和第四句话的“裁”“剪”圈起来,告诉他们这两个词语互相解释。弄懂了整首古诗的意思,在煽动学生感情让他们读出感情。

      学完这首古诗,我则让学生总结学*古诗的方法:

      1、看注释。

      2、看图理解。

      3、根据语境理解。

      4、发挥想象理解。

      5、最重要的一点是找出诗中的诗眼。

      学*《春日》这一首古诗时,我则鼓励学生大胆运用刚才总结出来的方法自己学董古诗。同学们积极性很高,每当孩子们在我的引导下弄懂了词语或者一句话的意思时,他们脸上露出成功的喜悦!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

      1、小朋友们,学了前面的几篇课文,你觉得春天是怎么样的呢?

      2、古代的人啊,跟小朋友一样也非常喜欢春天!所以他们写了好多好多的

    [阅读全文]...

2021-12-31 11:18:02
  •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 教学,反思
  •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诗两首》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新课标中讲:“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因此,在《古诗两首》的教学中,我创造机会让学生去想象,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让他们在这个广阔的空间里交流感情,碰撞出创新的火花,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如:我让学生想象“贺知章”回到久别的家乡以后,村里的儿童见到他会说些什么呢?学生进行充分的想象,我尽量让每个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通过进行“贺知章”与见到与儿童的对话,可以看出,学生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加入了自己合理的想象,创造性地把古诗的意境形象地表达出来了。学生也能更加体会到贺知章回到久别的家乡后的喜悦与感慨之情。由此也就拉*了学生与作者的距离。

      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品质之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我们要充分利用古诗精练的语言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对古诗的学*变得生动有趣,提高学生学*古诗的兴趣。

      在我与孩子们共同学*完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23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两首古诗之后,我明显感觉到孩子们对古诗的学*充满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一课时上完了两首古诗后,再利用一课时来继续开展“西湖美”的古诗诵读会便应运而生。一课结束时,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写下了我的课后小记。

      一。诵读、吟唱入诗境,放手还给学生一片学*的自主天地

      诵读乃学诗之根本,古人学诗为作诗,今人学诗为传承与怡情。在这次活动中,诵读的多样性被灵活的小组学*活动演绎和格外精彩。诵读组的由诵到背,让学生感受到一种真实的学*过程,虽然不全是在课堂中背诵出来,但课前的活动准备同样是一个不可替代的学*过程。特别是学生在课前所准备的诗配乐的活动展中,让我真的惊叹,学生的潜能是不可估量的。他们选乐之合适,按排不同的人读不现的诗,其安排之合理使原本很陌生的一些古诗一下子就走进了课堂,是那么自然,那么流畅。这是学生在课外的自学准备中不仅具备了学诗、悟诗的能力,也同时也发展了他们处理学*中具体问题的处理能力。这是我在开展此次活动之间多少次担心的问题,如今,他们小组成员的构成与诗的学*任务配对得恰如其分。诵读与唱歌能力较强的学生都集中在这两个组中,他们各自发挥着自己的作用,课前那乐此不疲的身影时不时地浮现在我眼前。一时间,我不由地叹道:“诗海之大,学生有足够的能力遨游!”有时候,再好的“耕种”也不如给孩子一些“自留地”。

      二。写诗、画诗入佳境,开拓古诗学*的新途径

      一直以来,我们提倡简简单单、轻轻松松教语文、学语文,在不知不觉中很多教师在注意了片面追求效率的同时,却丢失了语文学*的趣味性与艺术性,使语文课直指品词读句的狭隘范围。回头看看我自己在本次综合性学*的目标设置中,也不乏语言学*性强的指向,但是我更看好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写诗、画诗这两个实践活动,看似写写画画而已,但实则是本次活动进入另一个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这不仅要求学生读诗,还要求学生把诗读懂、读好。写字,充分展现学生的语文素养,画诗,则是检验学生是否用心读诗的绝妙之处,这个任务是隐藏在这个活动中的,这样的做法避免了学生对品读古诗的畏难情绪的产生。一则发挥了这部分学生特长——画画,二则也让他们在“画什么”“画成什么样”这两个问题的思考中真正走进他们能走*的古诗。特别是在学生解读自己的画作时,则掀起了不小的学*热潮。不仅解读的学生密切关注古诗,而且其他听的学生也关注古诗。特别是对于《苏堤春晓》一诗中“何处黄鹤破瞑烟,一声啼过苏堤晓。”的理解过程很让人回味。在画作中,学生画了一只鸟在晨雾的笼罩下,正在苏堤上飞。另一个学生把上指出他画错了,认为一个“过”字让画面应该停留在黄鹤已由远而*冲破晨雾,飞过苏堤向着朝霞出现的地方。在反复的推敲下,画作学生认识到了自己解读有误,其学生则在此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了一个“过”字在全诗中的重要与精彩。

      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了品味字词的乐趣,西湖美景也在这个辩析的过程中呈现她西子般的秀丽。

      三。以教材为依托,再远也有回归的航线

      以本为本,是我们在保障教学有效性过程中要注意的一个原则。如何尽最大可能发挥教材的作用,这是考验我们语文教师智慧的时候。正如很多教师所说,一个学期4个多月,就学26篇课文,学生的语文素养从哪里得到夯实呢?在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把教材当成一个例子,而且是一个可以得到延伸拓展的例子,可以再度利用的例子。《古诗两首》中的两首古诗是很具有代表性的,除此之外,还有与它相似的或迥然不同的,学生在完成课内学*时,我们就要着力于为他们寻求多维度的学*空间。在本次的诵诗会上,学生不仅能读会唱,还能写会画,更能说会品,这是由于学*空间的拓展所带来的学*能力的发展。这时,学生古诗的诵读、积累、感悟能力就与我们的教材要求达到高度的统一。

      四。“重诗轻人”,教与学的*惯都有待改进

      由于活动丰富,学生在本次活动中主要以展示为主,所以有些方面不能兼顾,这也反映出本次古诗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诗,是诗人生命的再现,当我们接触到一首诗时,应首先读诗人,这在*常的教学中是注意到的,但在本次语文实践活动中学生大部分都忽略了一点。同时,我也注意到,对于诗人的生*与时代背景的了解,我们往往都只注重课堂的“简介”,而没有真正在课前、课后去了解诗人。因此,这导致了我们学生“重诗轻人”的学**惯,使得这次活动中,学生对诗的演绎缺少了一些真实生命的气息。因此,一切问题的根源还是在“教”的引导上。

      一次尝试,一点收获,一些遣憾,在阅读教学之后开展语文综合性学生活动还有很大的空间。这是一块焕发教材魅力与教师魅力的“自留地”,古诗教学的在此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既要拓展它的短小精悍,也要发挥它的意韵无穷,让一首首流芳百世的古诗洋溢出她最悠远的生命活力。

      学*目标

      1.认识乞、霄、烛、晓4个生字,会写乞、巧、霄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教学挂图、古典音乐。

      2.收集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第 一 课 时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已经学了很多古诗,谁愿意把你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

      2.同学们背诵的这些古诗,有的描写大自然的美景,有的反映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等,而今天我们学的这两首古诗却取材于民间神话传说。

      3.板书课题,理解乞巧。

      a.认读乞,组词:乞求、乞丐等。

      b.联系课后资料袋理解乞巧。

      自主学*,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读正确、读流利这首诗。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霄,认读、组词,与宵区别。(留给学生自己发现,为《语文园地八》中的我的发现留下伏笔)

      4.尝试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再读感悟,品味诗意

      1.学生自读自悟。

      2.小组合作,根据课后资料袋和牛郎织女的故事来理解诗意。

      3.全班交流,吟诵诗句。

      练说促背,趣味识记

      1.教师激趣:一个节日中蕴含着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一首诗又取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同学们了解了神话故事,又学*了这首古诗,收获一定不少,现在我们分成两组,进行一个比赛,一组看挂图讲牛郎织女的故事,一组配乐背诵古诗,看谁故事讲得好,古诗背得棒。□教学设计

      2.小组练*。

      3.进行比赛。

      识字写字

      1.自主识字,仔细观察怎样写好字。

      2.教师范写乞、霄,学生练写。

      拓展阅读

      阅读《寒食》《元日》《清明》等以节日为题的古诗。

      第 二 课 时

      复*导入

      1.比赛背诵《乞巧》。

      2.听写乞、巧、霄、渡4个字。

    [阅读全文]...

2022-03-10 12:14:58
  •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5篇)

  •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5篇)

      无论在学*、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内容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深入理解“故人”“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第一首诗。

      3.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李白和孟浩然依依惜别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4.强化语感训练,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准确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课文,并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题意。

      1.播放名曲《送别》,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

      2.初读本课两首古诗,大致了解异同。

      3.引导先学第一首诗。板书诗题,了解有关“送”的内容。

      4.师生互动,了解黄鹤楼:课件展现黄鹤楼雄姿;板画长江图,明确黄鹤楼、广陵的地理位置;交流资料,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真挚友谊的故事。

      (评:在师生交流中,通过画面──黄鹤楼雄姿、简笔画──黄鹤楼及广陵位置、故事──李、孟交往的生动内容,使学生如见其形、如临其境,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达到了解题入境的效果。)

      5.要求学生完整表达诗题的意思。

      二、初知诗意,质疑梳疑。

      1.自由练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指读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或注释了解诗的大意,并激励学生质疑。

      4.集体交流。

      (1)结合板画弄懂“西辞”的含义,理解“下扬州”“孤帆”“尽”“唯”的意思。

      (2)提出疑问,并梳理出需要重点探讨的问题。

      三、赏析佳句,入境悟情。

      1.师讲述李、孟真挚友谊的故事,为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依依惜别的深情作好铺垫。

      (点评:讲解李、孟之间交往的生动故事,为学生理解后两句诗埋下伏笔,可谓讲在“关键处”,有画龙点睛之妙。)

      2.赏析“烟花三月”的含义。

      (1)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引导想象鲜花盛开的春天是怎样一幅美景。

      (2)师生共议“烟”的丰富意蕴,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如:江边水气缭绕,笼罩在淡蓝色的薄雾中,雾气时聚时散令人产生无限遐想。

      (3)师生共同在音乐中想象,感受“烟花三月”令人神往的美景。

      (点评:抓住“烟花三月”的“烟”,引发学生对春天美景的想象,联想长江*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远”。先让学生感受、理解,再表达美的感受,融理解运用为一体。)

      (4)拓展理解:“烟花三月”不仅仅指黄鹤楼所在的武汉,还有扬州,乃至整个长江*沿途都是春意浓浓,一派“千里莺啼绿映红”的美好春景。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愉悦的心境。

      (5)指导朗读前两句。

      3.品析“碧空尽”“唯”的含义。

      (1)品第三句,各抒己见,谈谈对“碧空尽”的理解,体会诗人仁立凝望远帆的情景。

      (2)体会李白目送帆船远去时间之长,对朋友感情之深。

      (3)从最后一句中,体会诗人寄情于浩荡的一江春水,对挚友的一片深情。

      (4)指导朗读后两句。学生自读,自评,评后再读。师引读,板书:情深意长。

      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1.自由组合练*读。

      2.展示个性指名读。

      3.师生互动背诵读。

      (评:自由组合读,让学生自读自悟,读中悟情;教师引读,可点拨学生如何读出抑扬顿挫,触发学生深入体会;展示个性读,可引发学生展示自身独特体会,因此多样化的反复诵读,是培养语感的必由之路。)

      五、回顾全诗,归纳升华。

      1.归纳总结全诗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

    [阅读全文]...

2022-04-23 18:03:10
  •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 教学,反思
  • 【热门】《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两首》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时值初夏,学*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似乎稍显略早些。不过没关系,学生对夏日独有的风景已然经历过多年,不会影响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与认识。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为宋代杰出诗人苏轼所作,写的是疾雨急来急去的变幻景色:黑云像打翻的墨水还未来得及把山遮住,白色的雨点就像珍珠一样乱跳,蹦进船里。忽然一阵卷地而来的大风把云和雨吹散了,此时从望湖楼上向下看,湖水就像天空那样广阔,一片汪洋大海。全诗四句话写云、雨、风、水,生动形象;写山、船、地、楼,句句求实,堪称写实景的佳品。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为宋代诗人杨万里所作,写的是晴好天气下西湖中莲荷的壮美。前两句议论,后两句写景,景在议后,目的是突现景美。到底是六月中的西湖,这时风景和四季不相同。你看——与天接连的荷叶无边的青绿;与太阳相映的荷花和往常不一样的艳红。

      两首诗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诗题内涵丰富:点明时间、地点、事件和心境。两首诗同写六月的西湖景色,各具特色,各有风味。文中两幅插图,分别表现了望湖楼急雨的奇特景色和接天莲叶、映日荷花的奇丽美景。

      两诗同中有异,异中有同,非常值得学生品味。教学时,为了让学生在理解古诗内容的同时能品味出两首诗的异同,我引导学生先从文中的两幅图入手,在头脑中形成初步的印象。接着,从诗句的字里行间感受西湖在不同景色下的奇特景象。同时,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透过精美的多媒体画面,看到动态,看到色彩,看到变化,入境入情。最后,抓住两首诗各自描绘的景象的特点,再次诵读、理解诗歌,让学生在情境中受到美和情感的熏陶。

      教学预设目标:

      1、有朗读古诗的兴趣,能从诗中感受到夏天的情趣。

      2、认识"所1、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

      1、学*生字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能初步感悟诗歌的韵味和夏天美好的意境。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前准备:

      生字词卡片、背诵一首自己最喜欢的古诗、课件、音乐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预设目标:

      1、学*古诗《所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一、激趣导入

      1、沈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很多同学学过很多的古诗,也会背很多的古诗,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诗背 给

      大家听。

      2、揭题,释题。

      齐读课题。"所见"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指名说说)

      小结:所见--所看见的事物(东西)

      3、出示课文插图投影:

      《所见》这首诗,写的就是诗人所看到的图上的景物。让我们也来看看图,你能用几句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

      1、出示小黑板:预*"三读"法:

      一读:读准读通课文。(大声朗读)

      二读:划出生字,记住字形(不出声音默读)

      三读:读懂句子,学会提问。(轻声读)

      2、请同学们用我们学古诗的"预*三读法"来预*一下课文。

      把不懂的字、词、句子用横线加上"?"划下来。如:?

      3、学*生字。

      (1)、预*好了,你能把古诗中的生字读出来吗?(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老师相信你们不用看拼音也能读出来。(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齐读。

      (3)同桌对读,检查。

      三、精读课文

      1、你能把这首诗流利地读出来吗?指名读(两名)

      2、播放音乐,教师范读。

    [阅读全文]...

2022-03-15 15:51:42
  •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 教学,反思
  • 【推荐】《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战争以前中国所有的诗歌,与*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两首》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古诗两首》一首是宋代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七言绝句《元日》,另一首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柳宗元的五言绝句《江雪》。我们知道,诗作讲究意境与情感,而诗人所作诗篇的时代背景又与诗作内容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当我们暂且撇开诗作内容本身来看诗人作诗的背景,我们不难发现这两位诗人都有着同样的抱负,即革故鼎新。这两位大诗人都是当朝的大官,在朝廷中身居要职,他们都希望自己的祖国繁荣昌盛,于是都极力主张改革,推行一些新的举措,新的做法,然而不同的国君对新事物都有着不同的看法,宋朝的国君竭力支持王安石的新政与改革,于是,王安石除旧布新,一切都非常顺当,于是王安石对未来也充满了信心;而柳宗元的新举措却遭到了反对,甚至朋友也被杀,自己被下放到永州做了一个司马,在这儿过了十年颠沛流离的生活,这期间,朝廷的一些小人还要陷害他,朋友也杳无音讯,此时,他的心情是不言而喻的。两相对比不难看出诗人心境之差异,这正所谓“诗人心情不同,作品意境也不同。”

      如果说王安石的《元日》是一篇得意之作,那么,柳宗元的《江雪》则是一篇失意之作。理解了这一点再让学生走进诗文,将两首诗对比着学,使这两首原本看起来不相关的诗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学生无论是对诗作的内容本身还是对诗人的情感的理解与把握都会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走*诗人,才能走进诗文。我觉得作为教者,必须引领学生穿越是时空的界限走*诗人,感知古诗创作的背景,体悟诗人的情感,这样才能与诗人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更好地理解我们民族的精髓,使学生亲*古典诗文,感受古典诗文给我们带来的无穷意韵。

      教学预设目标:

      1、有朗读古诗的兴趣,能从诗中感受到夏天的情趣。

      2、认识"所1、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

      1、学*生字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能初步感悟诗歌的韵味和夏天美好的意境。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前准备:

      生字词卡片、背诵一首自己最喜欢的古诗、课件、音乐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预设目标:

      1、学*古诗《所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一、激趣导入

      1、沈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很多同学学过很多的古诗,也会背很多的古诗,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诗背 给

      大家听。

      2、揭题,释题。

      齐读课题。"所见"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指名说说)

      小结:所见--所看见的事物(东西)

      3、出示课文插图投影:

      《所见》这首诗,写的就是诗人所看到的图上的景物。让我们也来看看图,你能用几句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

      1、出示小黑板:预*"三读"法:

      一读:读准读通课文。(大声朗读)

      二读:划出生字,记住字形(不出声音默读)

      三读:读懂句子,学会提问。(轻声读)

      2、请同学们用我们学古诗的"预*三读法"来预*一下课文。

      把不懂的字、词、句子用横线加上"?"划下来。如:?

      3、学*生字。

      (1)、预*好了,你能把古诗中的生字读出来吗?(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老师相信你们不用看拼音也能读出来。(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齐读。

      (3)同桌对读,检查。

      三、精读课文

      1、你能把这首诗流利地读出来吗?指名读(两名)

      2、播放音乐,教师范读。

      学生闭上眼睛听,初次感悟、体会诗句的意思。

      3、学生练读全诗。(4人组内合作朗读)指名1号做朗读汇报。

      4、在4人组内交流:古诗写了画中的哪些景物?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阅读全文]...

2022-03-08 15:25:38
古诗两首的教学板书 - 句子
古诗两首的教学板书 - 语录
古诗两首的教学板书 - 说说
古诗两首的教学板书 - 名言
古诗两首的教学板书 - 诗词
古诗两首的教学板书 - 祝福
古诗两首的教学板书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