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写罗源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写罗源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写罗源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写罗源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古诗罗隐《蜂》赏析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诗罗隐《蜂》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朝代:唐代
作者:罗隐
原文:
不论*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译文
无论是在*地,还是在那高山,哪里鲜花迎风盛开,哪里就有蜜蜂奔忙。
蜜蜂啊,你采尽百花酿成了花蜜,到底为谁付出辛苦,又想让谁品尝香甜?
注释
山尖:山峰。
尽:都。
占:占其所有。
甜:醇香的蜂蜜。
赏析
罗隐的咏物诗“切于物”而“不粘于物”,往往别出心裁,独具寓意,讽刺深峻犀利又耐人寻味。清沈祥龙《论词随笔》云:“咏物之作,在借物以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其内,斯寄托遥深,非沾沾焉咏一物矣。”罗隐正是在对物象深入细致的观察基础之上,对所咏之物融进他强烈的家国之忧与身世之慨,刺时讽世使得其能在晚唐诗坛脱颖而出。《蜂》通过吟咏蜜蜂采花酿蜜供人享用这一自然现象,表现了他对社会和历史问题的思考。
前两句写蜜蜂的生存状态,在山花烂漫间不停穿梭、劳作,广阔的领地给了它们相当大的施展本领的空间。“不论”“无限”,蜜蜂在辛勤劳动中“占尽风光”,简单写来看似**无奇,纯行直白,几乎是欣赏、夸赞的口吻,实则是匠心独运,先扬后抑,为下文的议论做出了铺垫。
后两句紧乘“蜜蜂”这一意象,把它象征的“劳动者”意象加以引申、扩大,发出“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的一声叹息。同时也提出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已采的百花酿成蜜,辛辛苦苦的劳作终于有了可喜的成果,话锋一转,这般辛劳到底又是为了谁呢?在当时黑暗腐朽的社会里,为的正是那些不劳而获、占据高位、手握重权的剥削者,此中的'讽意不言而明。诗人以反诘的语气控诉了那些沉迷利禄之人,感喟良久之余不禁又对广大的劳苦人民产生了矜惜怜悯之情,从另一个侧面对这种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不*现实加以嘲讽和鞭笞,在为劳动人民鸣冤叫屈的同时也是对自己久沉下僚、大志难伸的境遇予以反省,表达对唐末朋党倾轧、宦官专权、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社会现象更深的痛恨之情。
这首咏蜂诗运用象征的手法、设问的形式反映了劳动者不能享受其劳动成果的社会现象,与张碧《农夫》中的“运锄耕劚侵星起”“到头禾黍属他人”以及梅尧臣《陶者》中“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可作同一理解,都是叹苦辛人生之历练,社会世道之多艰,于人于己都是一番深省之言。
罗隐此篇歌咏“蜂”之作,在艺术表达形式上独具特色。以“蜜蜂”为张本,所咏之物形神兼备,更为难得是所咏之物兴寄明显、寄慨遥深,“不粘不脱,不即不离,乃为上乘”(《带经堂诗话》),追求“神似”的工艺正如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云:“诗之极至有一,曰入神。至矣,尽矣。蔑以加矣。”体物工妙,词*旨远,夹叙夹议的手法配合默契,语言叙述中不尚辞藻,*淡而具思致,清雅辅以言深。
创作背景
罗隐生于太和七年(公元833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对当时考试制度、当时朝廷的失望,以及在这样的情绪下,看见人民辛苦劳作在田间地头与部分朝廷官员不劳而获这样相对立的情景而产生的愤懑,大致是罗隐作出这首讽喻不劳而获者的《蜂》的原因。
罗隐简介
罗隐(833~909)
*唐代文学家。原名横,字昭谏,号江东生。杭州新城(今浙江桐庐)人。20岁应进士举,十试不第。罗隐生当变乱时代,大半生流落不得志的生活经历,养成愤世嫉俗的思想性格,好为谐谑讽刺。
他的创作以杂文小品成就最高。他将自己的小品文集题名《谗书》,并自述写作用心是“有可以谗者则谗之”,“所以警当世而诫将来也”。杂文小品表现形式上有直接发议论,有借寓言托讽,有用散文体,有用赋体,随物赋形,不拘一格,而皆能嬉笑怒骂,涉笔成趣,明快泼辣,一针见血。罗隐还有一些较好的记叙文和政论文,具有朴素辩证法的思想。诗歌多应酬赠答、登临写景之作,表现出一些怀才不遇之感,但总的说来境界比较狭窄,调子不免低沉。他的一部分讽刺小诗,批判时政,尖锐有力,与其杂文相似。罗隐的诗风在晚唐属于浅易明畅的一路,述事真切而语言通俗,尤其善于提炼民间口语,有些诗句写来如同白话,成为后人常用的谚语格言。
罗隐《蜂》古诗赏析
在日常学*、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罗隐《蜂》古诗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蜂》是晚唐诗人罗隐创作的一首咏物诗,也是一首寓理诗。这首诗赞美了蜜蜂辛勤劳动的高尚品格,也暗喻了作者对不劳而获的人的痛恨和不满。这首诗有几个艺术表现方面的特点:欲夺故予,反跌有力;叙述反诘,唱叹有情;寓意遥深,可以两解。
《蜂》原文
不论*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蜂》翻译
无论是*地还是山峰,无限花开的风光,都被蜜蜂占领。它们采尽百花酿成蜜后,到头来又是在为谁忙碌?为谁酿造醇香的蜂蜜呢?
《蜂》注释
山尖:山峰
占:占其所有
尽:都
甜:醇香的蜂蜜
《蜂》赏析
蜂与蝶在诗人词客笔下,成为风韵的.象征。然而小蜜蜂毕竟与花蝴蝶不同,它是为酿蜜而劳苦一生,积累甚多而享受甚少。诗人罗隐着眼于这一点,写出这样一则寄慨遥深的诗的“动物故事”。仅其命意就令人耳目一新。此诗艺术表现上值得注意的有三点:
一、欲夺故予,反跌有力。此诗寄意集中在末二句的感喟上,慨蜜蜂一生经营,除“辛苦”而外并无所有。然而前两句却用几乎是矜夸的口吻,说无论是*原田野还是崇山峻岭,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是蜜蜂的领地,有蜜蜂的出现。这里作者运用极度的副词、形容词——“不论”、“无限”、“尽”等等,和无条件句式,极称蜜蜂“占尽风光”,似与题旨矛盾。其实这只是正言欲反、欲夺故予的手法,为末二句作势。俗话说:抬得高,跌得重。所以末二句对前二句反跌一笔,说蜂采花成蜜,不知究属谁有,将“尽占”二字一扫而空,表达效果就更强。如一开始就正面落笔,必不如此有力。
二、叙述反诘,唱叹有情。此诗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但议论并未明确发出,而运用反诘语气道之。前二句主叙,后二句主议。后二句中又是三句主叙,四句主议。“采得百花”已示“辛苦”之意,“成蜜”二字已具“甜”意。但由于主叙主议不同,末二句有反复之意而无重复之感。本来反诘句的意思只是:为谁甜蜜而自甘辛苦呢?却分成两问:“为谁辛苦”?“为谁甜”?亦反复而不重复。言下辛苦归自己、甜蜜属别人之意甚显。而反复咏叹,使人觉感慨无穷。诗人矜惜怜悯之意可掬。
三、寓意遥深,可以两解。此诗抓住蜜蜂特点,不做作,不雕绘,不尚词藻,虽*淡而有思致,使读者能从这则“动物故事”中若有所悟,觉得其中寄有人生感喟。有人说此诗实乃叹世人之劳心于利禄者;有人则认为是借蜜蜂歌颂辛勤的劳动者,而对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以无情讽刺。两种解会似相龃龉,其实皆允。因为“寓言”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作者为某种说教而设喻,寓意较浅显而确定;另一种是作者怀着浓厚感情观物,使物著上人的色彩,其中也能引出教训,但“寓意”就不那么浅显和确定。如此诗,大抵作者从蜂的“故事”看到那时苦辛人生的影子,但他只把“故事”写下来,不直接说教或具体比附,创造的形象也就具有较大灵活性。而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同意义的苦辛人生,与蜂相似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所谓“终朝聚敛苦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红楼梦》“好了歌”);一种是“运锄耕劚侵星起”而“到头禾黍属他人”。这就使得读者可以在两种意义上作不同的理解了。但是,随着时代的前进,劳动光荣成为普遍观念,“蜂”越来越成为一种美德的象征,人们在读罗隐这诗的时候,自然更多地倾向于后一种解会了。可见,“寓言”的寓意并非一成不变,古老的“寓言”也会与日俱新。
中国五千年悠久文化,产生了许多的文字与文体,其中最有特色的,高度凝炼的便是诗歌,一首诗,就是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古诗散发出一种难以抗拒的魅力!
雪
朝代:唐 代 ‖ 作者:罗 隐
原文: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译文:
都说瑞雪兆丰年,丰年情况将如何?
长安城里有穷人,我说瑞雪不宜多。
注释:
⑴尽:全。道:讲,说。丰年瑞:瑞雪兆丰年。
⑵若何:如何,怎么样。
⑶宜:应该。
赏析:
题目是“雪”,诗却非咏雪,而是发了一通雪是否瑞兆的议论。绝句长于抒情而拙于议论,五绝篇幅极狭,尤忌议论。作者偏用其短,看来是有意造成一种特殊的风格。
瑞雪兆丰年。辛勤劳动的农民看到飘飘瑞雪而产生丰年的联想与期望,是很自然的。但眼下是在繁华的帝都长安,这“尽道丰年瑞”的声音就颇值得深思。“尽道”二字,语含讥讽。联系下文,可以揣知“尽道丰年瑞”者是和“贫者”不同的另一世界的人们。这些安居深院华屋、身袭蒙茸皮裘的达官显宦、富商大贾,在酒酣饭饱、围炉取暖、观赏一天风雪的时候,正异口同声地大发瑞雪兆丰年的议论,他们也许会自命是悲天悯人、关心民生疾苦的仁者呢!
正因为是此辈“尽道丰年瑞”,所以接下去的是冷冷的一问:“丰年事若何?”即使真的丰年,情况又怎样呢?这是反问,没有作答,也无须作答。“尽道丰年瑞”者自己心里清楚。唐代末叶,苛重的赋税和高额地租剥削,使农民无论丰歉都处于同样悲惨的境地。“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山前有熟稻,紫穗袭人香。细获又精舂,粒粒如玉珰。持之纳于官,私室无仓箱”。这些诗句对“事若何”作出了明确的回答。但在这首诗里,不道破比道破更有艺术力量。它好象当头一闷棍,打得那些“尽道丰年瑞”者哑口无言。
三、四两句不是顺着“丰年事若何”进一步抒感慨、发议论,而是回到开头提出的雪是否为瑞的问题上来。因为作者写这首诗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抒写对贫者虽处丰年仍不免冻馁的同情,而是向那些高谈丰年瑞者投一匕首。“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好象在一旁冷冷地提醒这些人:当你们享受着山珍海味,在高楼大厦中高谈瑞雪兆丰年时,恐怕早就忘记了这帝都长安有许许多多食不果腹、衣不蔽体、露宿街头的“贫者”。他们盼不到“丰年瑞”所带来的好处,却会被你们所津津乐道的“丰年瑞”所冻死。一夜风雪,明日长安街头会出现多少“冻死骨”啊!“为瑞不宜多”,仿佛轻描淡写,略作诙谐幽默之语,实际上这里面蕴含着深沉的愤怒和炽烈的感情。*缓从容的语调和犀利透骨的揭露,冷隽的讽刺和深沉的愤怒在这里被和谐地结合起来了。
雪究竟是瑞兆,还是灾难,离开一定的前提条件,是很难辩论清楚的,何况这根本不是诗的任务。诗人无意进行这样一场辩论。他感到憎恶和愤慨的是,那些饱暖无忧的达官贵人们,本与贫者没有任何共同感受、共同语言,却偏偏要装出一副对丰年最关心、对贫者最关切的面孔,因而他抓住“丰年瑞”这个话题,巧妙地作了一点反面文章,扯下了那些“仁者”的假面具,让他们的尊容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诗里没有直接出现画面,也没有任何形象的描绘。但读完了全诗,诗人自已的形象却鲜明可触。这是因为,诗中那些看来缺乏形象性的议论,不仅饱含着诗人的憎恶、蔑视、愤激之情,而且处处显示出诗人幽默诙谐、愤世疾俗的性格。从这里可以看出,对诗歌的形象性是不宜作过分偏狭的理解的。
作者简介:
罗 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三年)去世,享年77岁。
古诗全文桃花源记
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全文桃花源记,欢迎来参考!
桃花源记
魏晋: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间隔 一作:隔绝)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忽然遇到一片桃林,在小溪*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便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然后洞里隐隐约约的好像有点光亮。(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进去。最初,山洞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渔人眼前的是)一片*坦宽广的土地,然后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有桑树、竹林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的人们,男女的穿着打扮和外面的人都一样。老人和小孩,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都详细的一一作了回答。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做饭来款待他。村子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人隔绝的地方,然后不再从这里出去,所以跟桃花源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这里的人)问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拿出酒菜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然后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外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然后就顺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说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最终迷路了,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名叫刘子骥的人,是位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这个消息,高兴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是没有实现,他不久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拓展:桃花源记赏析
陶渊明作诗,擅长白描,文体省净,语出自然。《桃花源记》也具有这种艺术风格。它虽是虚构的世外仙境,但由于采用写实手法,虚景实写,给人以真实感,仿佛实有其人,真有其事。全文以武陵渔人行踪为线索,像小说一样描述了溪行捕鱼、桃源仙境、重寻迷路三段故事。第一段以“忘”、“忽逢”、“甚异”、“欲穷”四个相承续的词语生动揭示出武陵渔人一连串的心理活动。“忘”字写其一心捕鱼,无意于计路程远*,又暗示所行已远。其专注于一而忘其余的精神状态,与“徐行不记山深浅”的妙境相似。“忽逢”与“甚异”相照应,写其意外见到桃花林的惊异神情,又突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两句,乃写景妙笔,色彩绚丽,景色优美,仿佛有阵阵清香从笔端溢出,造语工丽而又如信手拈来。第二段先以数语描述发现仙境经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点明已至幽迥之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暗示定非寻常去处。渔人的搜寻目光、急切心情也映带出来。及至通过小口狭道,写到“豁然开朗”,又深有柳暗花明的韵致。进入桃源仙境之后,先将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鸡鸣犬吠诸景一一写来,所见所闻,历历在目。然后由远而*,由景及人,描述桃源人物的往来种作、衣着装束和怡然自乐的生活,勾出一幅理想的田园生活图景。最后写桃源人见到渔人的情景,由“大惊”而“问所从来”,由热情款待到临别叮嘱,写得情真意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第三段先写渔人在沿着来路返回途中“处处志之”,暗示其有意重来。“诣太守,说如此”,写其违背桃源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叮嘱。太守遣人随往的“不复得路”和刘子骥的规往不果,都是着意安排的情节,明写仙境难寻,暗写桃源人不愿“外人”重来。对桃源仙境,世俗之人寻访无着也不再问津了,而陶渊明自己却从来没有停止过追求,在《桃花源诗》的结尾处就剖露了“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的心愿。他以桃花源人为志趣相合的契友,热切期望与之共同生活于桃花源中。
陶渊明成功地运用了虚景实写的手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是一个真实的存在,显示出高超的叙事写景的艺术才能。但《桃花源记》的艺术成就和魅力绝不仅限于此,陶渊明也不仅仅是企望人们确认其为真实的存在。所以,在虚景实写的同时,又实中有虚,有意留下几处似无非无,似有非有,使人费尽猜想也无从寻求答案的话题。桃源人的叮嘱和故事结尾安排的“不复得路”、“规往未果”等情节,虚虚实实,徜恍迷离,便是这些话题中最堪寻味之笔。它所暗示于世人的是似在人间非在人间,不是人间胜似人间,只可于无意中得之而不可于有意中求之,似乎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有着某种微妙的内在联系。这虚渺灵奥之区始终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世人是难以揭晓的。它的开而复闭,渔人的得而复失,是陶渊明有意留下的千古之谜,“惹得诗人说到今”。可是,他又在《桃花源诗》中透露了一点消息,说“一朝敞神界”之所以“旋复还幽蔽”,乃是因为“淳薄既异源”!原来桃源民风淳厚,人间世风浇薄,惟恐“使武陵太守至焉,化为争夺之场”(苏轼《和桃花源诗序》),玷污了这块化外的净土,即使像刘子骥那样的人间高尚之士,也得不到一睹仙境的机缘。
《桃花源记》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处,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不过应当强调的是,陶渊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处:在那里生活着的其实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难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们的和*、宁静、幸福,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古代的许多仙话,描绘的是长生和财宝,桃花源里既没有长生也没有财宝,只有一片农耕的景象。陶渊明归隐之初想到的还只是个人的进退清浊,写《桃花源记》时已经不限于个人,而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陶渊明迈出这一步与多年的躬耕和贫困的生活体验有关。虽然桃花源只是空想,只是作者理想当中的社会,但是能提出这个空想是难能可贵的。
此文艺术构思精巧,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采用虚写、实写相结合手法,也是其一个特点。增添了神秘感。语言生动简练、隽永,看似轻描淡写,但其中的描写使得景物历历在目,令人神往。文章有详有略,中心突出。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李存勖《如梦令·曾宴桃源深洞》
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山无数。乱红如雨。不记来时路。——秦观《点绛唇·桃源》
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山无数。乱红如雨。——秦观《点绛唇·桃源》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星沉海底当窗见,雨过河源隔座看。——李商隐《碧城三首》
江河之水,非一水之源也;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也。——《墨子·01章 亲士》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文心雕龙·知音》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于谦《观书》
乐事回头一笑空。——苏轼《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
君者,源也;水者,流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太*御览·治道部·卷一》
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返昼夜,用师万倍。——《阴符经·下篇》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谢枋得《庆庵寺桃花》
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长记别伊时,和泪出门相送。——李存勖《如梦令·曾宴桃源深洞》
玉楼深锁薄情种。清夜悠悠谁共。——秦观《桃源忆故人·玉楼深锁薄情种》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王维《桃源行》
万山不许一溪奔,栏得溪声日夜喧。——杨万里《桂源铺》
渔舟逐水爱山春,*桃花夹古津。——王维《桃源行》
夫尚俭者开福之源,好奢者起贫之兆。——《魏书·列传·卷五十》
利之所在,虽千仞之山无所不上,深源之下,无所不入焉。——《管子·禁藏》
政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苏轼《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人间之水污浊,在野外者清洁,俱为一水,源从天涯,或浊或清,所在之势使之然也。——《论衡·卷二·率性篇》
野者上,园者次——《茶经·一之源》
秋水为神玉为骨,词源如海笔如椽。
云拼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文心雕龙·情采》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桃源望断无寻处。——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刘长卿《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源中丞》
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王维《田园乐七首·其三》
青春花姊不同时。凄凉生较迟。——吴文英《醉桃源·芙蓉》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陶渊明《桃花源记》
敬为千圣授受真源,慎乃百年提撕紧钥。——《格言联璧·持躬类》
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杨万里《桂源铺》
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刘长卿《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源中丞》
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苏轼《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陶渊明《桃花源记》
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裴迪《崔九欲往南山马上口号与别 / 留别王维 / 送崔九》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王维《桃源行》
遥看一处攒云树,*入千家散花竹。——王维《桃源行》
桃源一向绝风尘,柳市南头访隐沦。——王维《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
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荀子·富国》
茶为累也,亦犹人参。——《茶经·一之源》
桃源行古诗词鉴赏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桃源行古诗词鉴赏,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
望夷宫中鹿为马,秦人半死长城下。
避时不独商山翁,亦有桃源种桃者。
此来种桃经几春,采花食实枝为薪。
儿孙生长与世隔,虽有父子无君臣。
渔郎漾舟迷远*,花间相见因相问。
世上那知古有秦,山中岂料今为晋。
闻道长安吹战尘,春风回首一沾巾。
重华一去宁复得,天下纷纷经几秦。
译文
望夷宫里在指鹿为马,秦人多半死在长城脚下。
逃避乱世的不仅是商山四皓,也有桃花源里的种桃人家。
到此地种桃度过了多少冬春,采桃花吃桃实桃枝可作柴薪。
子孙在这里生活与世隔绝,虽有父子却不分君臣。
渔郎荡着船不知远*,在桃花深处相见吃惊地彼此相问。
世上人怎记起古代有秦,山中人怎料到如今是晋。
听说长安又吹起战尘,春风中回首往事泪下沾巾。
虞舜一去怎能再得,天下纷纷又历遭多次似秦末之战祸。
注释
行(xíng):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歌行”。
望夷宫:秦国宫名.秦相赵高在此杀秦二世胡亥。鹿为马:史载赵高欲作乱.恐群臣不听,乃指鹿为马,凡言鹿者皆被杀。后以“指鹿为马”比喻有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这里用来概指秦国政治的黑暗。
长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防御匈奴南侵,乃修筑长城。由于工程浩大.环境艰苦,死了不少人。这里用来指代秦国繁重的劳役。
避时:逃避乱世。
商山翁:指秦末汉初隐居于商山(在今陕西商县东南)的东园公、用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四老人.史称“商山四皓”。
桃源:代指桃花源。
经几春:度过了多少冬春。
薪:柴火。
渔郎”二句:本自《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忽逢桃花林”,桃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诸语。漾舟,泛舟。
世上:指渔人。山中.指桃源中人。
长安:西汉的首都,这里泛指中原故国。吹战尘:指发生战乱。西晋先是有“八王之乱”。随后是外族人侵.终至灭亡。
重华:即舜,名重华,为传说中上古时代的贤君。宁:岂。
赏析:
头四句作者全翻新陶诗开篇,点明了陶花源的来历。陶诗“赢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列举两件事:一是指鹿为马胡亥,二是修筑长城害民伤财。说明秦政昏暗朝纲乱,民心尽失,并独创“种桃者”,有桃源避世追求和*之意。
“此来”四句写桃源与世隔绝,自由*等的社会生活。诗中“种桃经几春”、“采花食果枝为薪”说明桃源中人不论沧桑之变,远离尘嚣,超凡脱俗,过着淳朴自然的生活,情趣无穷。使人耳目一新的是作者独创“虽有父子无君臣”之句,虽源于陶诗“秋熟靡王税”,但言出了桃源世界天高皇帝远,虽有血缘亲情,但没有封建等级制度,人人自由*等。
“渔郎”四句概括《桃花源记》故事的主要内容以及渔人与桃源人的交流和叹。渔人荡舟迷航人桃源,彼此相为惊叹。“惊相问”“山中岂料今为晋”则出于《桃花源记》中“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不知秦汉,无论魏晋”诸语的缩写。“世上那知古有秦”是说世人不入桃源,故难知道暴秦无道的具体情况。此句并说明桃源中人自秦就隐居于此,在此居住了汉、魏、晋多个朝代不受王化,不管人世沧桑之变。
最后四句作者借桃源人之口对天下战乱不息、朝代替换的感慨。经过秦末大乱的桃源人,听得如醉如痴,因而回首往事有同感于战乱之苦,悲泪泣下而沾巾,感叹像尧舜一样贤明的君主已不复出现了,桃源人只经过一次秦末之乱已不堪其苦,哪知天下改朝换代,历遭多次似秦末之战祸,沧桑之变故的残酷现实。真是可叹可悲!此四句充分反映了作者对乱世的厌恶与对和*自由*等生活的向往。
本篇故事新咏诗,与晋唐朝诗风格调有异,一是重整体脉络而不作具体描绘,二是叙述以议论出,语意出新取胜,虽诗晚出,然极富新意,体现了宋诗的特色。北宋王安石作《桃源行》,则自创新格,以议论为特点,浓缩陶渊明诗意,精炼词句,独造名句,运思谋篇上胜过了前人。
朝代:唐代
作者:王维
原文:
渔舟逐水爱山春,*桃花夹古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二单元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下面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确定教学目标,主要依据以下几点:
1、课标要求。
新课标要求学生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2、对教材分析。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是必修Ⅰ第二单元第二课的内容。本单元阐述了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和罗马的法律制度。古希腊、古罗马是西方政治文明的源头,古希腊人以其睿智创造了两个名词“公民”“民主”,影响了直至今天整个西方的历史。而古罗马的法律不仅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其中所蕴含的“公*、正义”的原则虽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但至今仍然是人类追求的法律目标。同时本课在引导学生学*西方政治史模块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效地衔接了西方古代政治与*代政治,为学*下一个单元《*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作了铺垫。
3、对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通过初中三年的历史学*,学生对罗马帝国都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罗马法认识较为缺乏,因而需要从学生所熟悉的知识中引发其对罗马法的兴趣。另外,学生在以前的学*中已积累了不少*代资产阶级法律的相关知识,因而可以从已知推向未知,使学生更为清晰的了解古代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
根据以上的分析,并结合教学实际,我对教学目标进行了分解和细化,确立了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罗马法、《十二铜表法》、万民法以及《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形成;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和作用;通过断案、阅读材料,培养学生理性分析、综合归纳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查阅资料和材料展示、创设情境、设置问题台阶、学生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去探究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通过阅读、分析材料来理解罗马法的作用和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使学生明白古代罗马的法律制度留给人类的不是这些法律的本身,而是一种追求民主追求法律意识的人文精神和确立民主与法制的一些基本原则;明确法律在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方面发挥的作用和国家进行法制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基于课标要求和教学实际情况,把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和影响作为本课重点。
难点: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
难点突破:由于本课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多通过创设情境、设置问题台阶等一步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分析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并运用网络知识结构图清晰直观地展示罗马法起源和发展的过程。
三、教法和学法
1、教法。
教学方法上,我采用谈话法、讲授法和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并以多媒体教学为辅助手段,主要基于以下认识和考虑,由于学生对于古罗马时期的历史了解不多,所以对本课程的内容可能感觉比较陌生,尤其是对法律概念的认识不够深入。为提高学*兴趣,便于学生对本课的理解,我选用了一些历史图片、资料,制作了整合知识的图表等,帮助学生对本课内容形成全面清晰的认知结构。采用深入浅出、层层设问等方法,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以加强对本课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2、学法。
依据新课改的精神,学生是学*的主体,我采用以案说法、比较方法、问题探究法等体现学生自主学*的教学方法,以突出学生的主导地位。
四、教学流程设计
为了完成上述三维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课堂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首先,导入新课时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些古罗马文化遗存的图片,并以德国著名法学家耶林在《罗马法的精神》中一段话,然后问罗马法律为什么会有如此强大而深远的影响力呢?带着这些疑问,今天我们一起学*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导入新课:
在讲授新课时,我把本课内容整合为四部分:
1、罗马法的概念。
2、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3、罗马法的主要内容。
4、罗马法的作用和影响。
在第一部分罗马法的概念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处理的,虽然教材上没有对罗马法的概念进行解释,但考虑到要学*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应该让学生简单了解一下罗马法的概念,因此我增加这一内容,以便为下边知识的学*打下基础。
第二部分内容是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这是本课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首先,我讲述*惯法的概念和它的局限性:*惯法与*惯没有明确的界限,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和不确定性,法官由贵族担任,实际上人治大于法治。这为成文法的产生埋下伏笔。其次,用多媒体显示案例材料,采用以案说法、学生讨论回答的教学方法,层层设疑,启发学生一步一步深入思考,讨论回答,得出结论:*民反对贵族的斗争中,*惯法发展为《十二铜表法》——标志罗马成文法的诞生,而成文法的出现使判案有了依据,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民的利益。第三,结合多媒体展示的罗马扩张示意图,简述罗马共和国向外扩张的过程。同时提出问题:版图的扩大带来了哪些新问题?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回答,使学生理解:随着征服地区的扩大,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原有的适用范围限于罗马公民并调整他们之间的关系——公民法已经无法适应这些新变化,这样《万民法》就诞生了。然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27页,思考那些人在罗马法体系不断完善过程中作出突出贡献?罗马法完善的标志是什么?最后运用网络知识结构图清晰直观地展示罗马法起源和发展的过程。
第三部分是本课教学重点——罗马法的主要内容,虽然教材没有单独把它列为一个子目,但罗马法的内容却贯穿本课的始终。我通过多媒体展示材料,让学生分析探究问题,进而理解:罗马法是保护奴隶制度,保护私有财产和商品生产者利益的,其核心内容是承认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之后,由教师总结出:罗马法的主要内容:首先,罗马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次,从形式上可分为*惯法和成文法;第三,从主体结构上包括公民法和万民法;第四,罗马法的核心内容是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等。
第四部分:罗马法的作用,这也是本课的重点。我首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28页相关内容,引导学生从罗马法对当时罗马帝国的统治作用和对后世的影响两方面来思考,并结合多媒体显示的材料分析得出:
1、对当时的作用:罗马法是罗马统治的有力支柱,维系和稳定了帝国的统治;
2、对后世的影响:罗马法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为了加深学生对罗马法对后世影响的理解,我选取了法国《人权宣言》和美国《独立宣言》中的两段材料,通过分析使学生理解罗马法对*代欧美国家立法和司法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并用网络知识结构图总结了罗马法的作用和影响。
五、板书设计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一、罗马法的概念
二、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1、产生:*惯法到成文法。
2、发展:公民法到万民法。
3、完善:《民法大全》汇编完成。
八月十五日夜桃源玩月古诗赏析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月十五日夜桃源玩月古诗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刘禹锡 八月十五日夜桃源玩月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翛然一顾中,天高地*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輧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翻译
*时在红尘中见到月亮,心都能清静下来,何况是在这清秋时节的神仙洞府间?凝聚起来的光芒悠悠地象寒露坠落下来,而我此刻站在桃源的最高处。碧空之中没有一丝云彩,风也不见一缕,可以看见山上高高的松树和山下的流水。那些行动的物体全在视野之中,天那么高,地那么*,仿佛可以看见千万里之外:“少君”把我带到了玉坛之上,远远地施礼请仙人相见。云彩聚集,星斗挪动,仙乐奏响,让人肌骨寒肃。金色的霞光从东面渐渐升起,月轮西斜,仙影远去,我还在频频回望。只因为良辰美景难以再回来,以后到了中秋这天应该很惆怅吧!
诗里面的“少君”是指能和神仙沟通的人。西汉武帝时有一个方士叫李少君,他自言见过神仙,能得长生不老之法,骗取了汉武帝的信任。以后人们就以“少君”代指游仙的`向导。
鉴赏
这首诗共十六句,每四句一韵,每一韵又是一个自然段落。第一段写桃源玩月,有月之景,有玩之情;第二段写八月十五夜色,以月光朗照下的天地山水反衬中秋之月;第三段浪漫畅想,写欲仙之感,由景及情,生发自然;最后一段从畅想中曳回,写日出月落,更就"绝景良时"抒**感,略出桃源别后,难再重游一意。全诗景物随时而变,情调随景而移,有起伏跌宕之感。
这首诗表面上可以归入游仙诗,把中秋之夜写得如梦如幻。尤其“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一句已经成为中秋时节人们常用的佳句。至于其他欣赏者怎么理解,可以说百人百解。有联系刘禹锡仕宦失意,解释后半部分是以仙宫比喻朝廷,盼望早日回归;也有把前半部分解释为用“寒露坠”代指人生祸福无常,说这是刘禹锡对人生的感慨之作。也许这种种理解,正好体现了“诗豪”作品多彩的艺术魅力。
创作背景
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谪到朗州(今湖南常德),桃源县就位于这里。在这里他不免悲凉之感,所以写了许多诗词以排遣愁绪。著名的《竹枝词》《浪淘沙》都写于这一时期。更巧的还有一首《八月十五日夜玩月》是五律,是不是写于桃源就不可知了。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的古诗译文及赏析
在学*、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的古诗译文及赏析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宋】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注释:
①此诗是绍熙三年诗人在建康江东转运副使任上外出纪行之作。松源、漆公店,地名,在今皖南山区。
②赚:骗。
译文:
不要说从山岭上下来就没有困难,
这句话骗得游山的人白白的欢喜一场。
当你进入到万重山的圈子里以后,
一座山让你经过另一座山马上将你阻拦。
赏析:
诗的前半部为议论,后半部为描摹,二者构成先果后因的内在联系,均渗透着诗人浓郁的思想感情,创造了一种深邃的意境,正是通过这种深邃的意境,寄寓着深刻的哲理:人生在世岂无难,人生就是不但的.与“难”作斗争,没有“难”的生活,在现实社会中是不存在的。
本诗朴实*易,生动形象,表现力强,一个“空”字突出表现了“行人”被“赚”后的失落神态。“放”、“拦”等词语的运动,赋予“万山”人的思想、人的性格,使万山活了起来。
诗人简介:
杨万里(1127-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杰出的诗人,汉族人。绍兴二十四年中进士。授赣州司户,后调任永州零陵县丞,得见谪居在永州的张浚,多受其勉励与教诲。孝宗即位后,张浚入相,即荐万里为临安府教授。未及赴任,即遭父丧,服满后改知奉新县。
乾道六年(1170年)任国子博士,开始作京官,不久迁太常丞,转将作少监。淳熙元年(1174年)出知漳州,旋改知常州。六年,提举广东常*茶盐,曾镇压沈师起义军,升为广东提点刑狱。不久,遭母丧去任,召还为吏部员外郎,升郎中。十二年 (1185年)五月,以地震应诏上书,极论时政十事,劝谏孝宗姑置不急之务,精专备敌之策,坚决反对一些人提出的放弃两淮、退保长江的误国建议,主张选用人才,积极备战。次年,任枢密院检详官兼太子侍读。十四年(1187年),迁秘书少监。高宗崩,万里因力争张浚当配享庙祀事,指斥洪迈“指鹿为马”,惹恼了孝宗,出知筠州(今江西高安)。光宗即位,召为秘书监。绍熙元年(1190年),为接伴金国贺正旦使兼实录院检讨官。终因孝宗对他不满,出为江东转运副使。
朝廷欲在江南诸郡行铁钱,杨万里以为不便民,拒不奉诏,忤宰相意,改知赣州。万里见自己的抱负无法施展,遂不赴任,乞祠官(无实际官职,只领祠禄,等于退休)而归,从此不再出仕,朝命几次召他赴京,均辞而不往。
开禧二年(1206年),因痛恨韩侂胄弄权误国,忧愤而死,官终宝谟阁文士,谥“文节”。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古诗译文及赏析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译文:
到底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风光与其它季节大不相同。
那密密层层的荷叶铺展开去,像与天相接,一片无边无际的青翠碧绿,下荷花分外鲜艳娇红。
注释:
晓:刚刚升起。
净慈寺:全名净慈报恩光孝禅寺,与灵隐寺为杭州西湖南北山两大著名佛寺。
林子方:作者的,官居直阁秘书。
毕竟: 到底。
六月中:六月的时候。
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在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
同:相同。
接天:像与天空相接。
无穷:无边无际。无穷碧:因莲叶面积很广,似与天相接,故呈现无穷的碧绿。
映日:太阳映照。
别样:宋代俗语,特别,不一样。
别样红:红得特别出色。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西湖六月景色的诗,这首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作品。
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景色,风光不与其他季节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更加说明的西湖景色的与众不同。这两句是写六月西湖给诗人的总的感受。毕竟二字,突出了六月西湖风光的独特、非同一般,给人以丰富的想象。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诗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
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读者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绝艳的画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两句具体地描绘了毕竟不同的图画:随着湖面而伸展到尽头的荷叶与蓝天融合在一起,造成了无穷的艺术,涂染出无边无际的碧色;在这一片碧色的背景上,又点染出阳光映照下的朵朵荷花,红得那么娇艳、那么明丽。连天无穷碧的荷叶和映日别样红的荷花,不仅是春、秋、冬三季所见不到,就是夏季也只在六月中荷花最旺盛的时期才能看到。诗人抓住了这盛夏时特有的景物,概括而又贴切。这种在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看似*淡的笔墨,给读者展现了令人回味的艺术境地。
诗人的中心立意不在畅叙,或者纠缠于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从艺术上来说,除了白描以外,此诗还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虚实相生。前两句直陈,只是泛说,为虚;后两句描绘,展示具体形象,为实。虚实结合,相得益彰。二是刚柔相济。后两句所写的莲叶荷花,一般归入阴柔美一类,而诗人却把它写得非常壮美,境界阔大,有天,有日。语言也很有气势:接天无穷。这样,阳刚与柔美,就在诗歌中得到了和谐统一。
有一类诗,刚接触时感到质木无文,*淡无奇,反复涵咏,却发现它自有一种发人深省的艺术力量。罗隐的《雪》就是这样的作品。
雪
唐代:罗隐
尽道丰年瑞,
丰年事若何。长安有贫者,
为瑞不宜多。
译文:
都说瑞雪兆丰年,丰年情况将如何?长安城里有穷人,我说瑞雪不宜多。
注释:
(1)尽:全。道:讲,说。丰年瑞:瑞雪兆丰年。⑵若何:如何,怎么样。⑶宜:应该。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三年)去世,享年77岁。
写罗源的古诗
游历罗源的古诗
写罗源的壁岩寺的古诗
描写罗源中房的古诗
源氏大招台词罗马音
罗与之的古诗
有罗的古诗
罗寨的古诗
罗裳的古诗
桃源源记的古诗
蜂罗隐蜂罗隐的古诗
罗江的古诗
古诗蜂罗隐罗隐写的蜂
罗艳梅的古诗
罗隐的蜂古诗
有弘与源的古诗
罗隐的蜂的古诗
罗素的古诗
罗文的古诗
罗颖的风古诗
罗丹的古诗
有罗绮的古诗
罗隐的古诗雪
古诗蜂罗隐的
伽罗的古诗
有汨罗的古诗
有*源字的古诗
溯源的古诗
古诗罗隐的峰
蜂罗隐的古诗
分手句子句句心痛
只对一个人好的句子
坚持的句子说说
关于成都的句子
形容自己臭美的句子
漫步的句子
苍老了容颜前面的句子
关于感觉的句子的说说
身体比金钱重要的句子
and连接的两个句子
哥哥对妹妹好的句子
形容海鲜好吃的句子
美发名片上写的句子
异地恋触动人心句子
关于爱情甜蜜的句子
看待人生的说说句子
酒后胡言乱语的句子
想想这些年自己的句子
当你老了的心情句子
英语句子加翻译
快乐阅读句子
孩子不听话的句子
关于养生推广的句子
形容挚友的句子
回绝别人的经典句子
给自己目标的句子
形容到达目的地的句子
补充句子妈妈是
写给男生英文情书句子
形容好人有好报的句子
历尽沧桑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