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思乡的古诗

关于白居易思乡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白居易思乡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白居易思乡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白居易思乡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501) 语录(11) 说说(41) 名言(6) 诗词(2k+) 祝福(1) 心语(110)

  • 白居易游子思乡之情的诗句

  • 游子,思乡
  • 白居易游子思乡之情的诗句

      共看明月庆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下面就是小编收集的白居易诗人写的游子思乡之情的诗句,欢迎大家阅读!

      望驿台【白居易】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邯郸冬至夜思家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思乡与别离,是每一个离家在外的游子不变的情结,而如何表达这人人心中都有、却因时因地有所不同的思乡和离别之情,却是大有讲究的。在这方面,长年宦游它乡的白居易就写过不少构思新巧、感情真挚的佳作,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其中的几篇。

      白居易有一首和朋友元稹的思乡之情的七绝诗《望驿台》,全诗是这样写的:“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诗歌的语言表达虽然十分浅显晓畅,但是在构思上却颇下了一番细致的功夫,由于这是一首和诗,当然要结合原诗的意境和情绪来写。

      在元和四年(公元809年)三月初七,白居易的老朋友元稹以监察御史的身分出使东川,往来奔波途中,赋诗三十二首,白居易的弟弟、秘书省校书郎白行简把这些诗亲笔抄录成卷,题为《东川集》,其中最后一首就是《望驿台》,诗中写到:“可怜三月三旬足,怅望江边望驿台。料得孟光今日语,不曾春尽不归来!”这是元稹在三月的最后一天,也就是诗中所说的“三月三旬足”,走到了嘉陵江边的“望驿台”,在今天四川省广元县西南,想起了在家的妻子,怅然感慨,写下这首思乡之作。诗歌的构思也非常巧妙,明明是自己思乡之情无可排遣,却偏偏从妻子身上下笔。孟光,是东*,因为敬佩名士梁鸿,所以不避贫寒,嫁给了他,后来梁鸿因为写了一首《五噫歌》,喊出了社会底层的不满,而招致朝廷的搜捕,不得已,只好隐姓埋名,远走它乡,为人佣耕度日,但是妻子孟光却并没有因为家境的窘迫而有丝毫的怨言,每日里丈夫下工回家,她总把饭菜事先做好,盛在食案中,恭恭敬敬地端上来,他们夫妇二人“举案齐眉”也就成为千古夫妻相敬如宾的佳话。元稹用“孟光”这个典故,准确生动地表达了他与妻子韦丛之间那种看似*常、其实深挚的感情。他设想在阳春三月过尽,而丈夫仍然没有回家的时候,妻子一定一个人在家里不停地自言自语:真不曾想到,丈夫这一去竟然走了这么长的时间,春天都过完了,竟然还不见人影!由妻子在家天天盼着丈夫早日归来,与他重聚,没想到苦苦等了一个春天,元稹想到自己归期遥遥,不知何日才能与家人团聚。嘉陵江边望驿台上这份怅惘的思家之情,读来如在目前。白居易看到了元稹的这首诗,不禁深有感触,忍不住提笔和了一首。诗是从两处地方分开写起的:“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元稹的家住在长安城朱雀门街东第二街靖安坊内,“靖安宅”就是指的元家宅院,而望驿台当然就是元稹现在身处的异乡了。两地之间,远隔千山万水,作者写过元稹家院中的.“当窗柳”,又写他现在身边的“扑地花”。不过白居易的本意却不是描写景色,而是要借景抒情,光是“当窗柳”一句还看不出是什么季节,只点明了是种在宅中窗前的,而“扑地花”却使人一目了然,“扑地”就是遍地,显然元稹写诗时,已然是百花凋谢、落英缤纷的暮春时节了,由此可以推断,“当窗柳”写的也一定是杨花吐尽、柳荫当窗了。元稹的原诗写到“可怜三月三旬足”,所以白诗和曰“两处春光同日尽”,自是天生好句,因为到了三月三十日,阳春三月已经过完了,这个同日尽,颇有春光已经一去不复返,而人却仍然天各一方的感慨在里面。“居人思客客思家”,在这个让人感伤的日子里,在外的朋友思念的是家中的妻子,而居家的妻子当然更牵挂远行的丈夫。在一个特定的日子里,在两处不同的地方,一种相思,两地离愁,白居易写得既明白晓畅,又细致深入,这显然不仅仅缘于构思的巧妙,而是因为他自己肯定也有类似的经历与感受了。

      下面这首《邯郸冬至夜思家》亦是一首与《望驿台》有着异曲同功之妙的思乡之作。

      这首诗写于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的岁末,比《望驿台》诗早了五年。冬至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在唐代时,到了这一天,连朝廷都要放假的,至于民间,那就更热闹了,大家都会穿上新衣服,邻里之间还互致祝贺,一派过节的景象,热闹起来和元旦差不多,这里所说的元旦就是后来的春节。所以,冬至简直就是一个和家人团圆欢聚的节日了。不过,这一年的冬至白居易却一个人宦游在外,“邯郸驿里逢冬至”,如今一个人在孤寂的驿站里,这个节可叫人如何度过呢?“抱膝灯前影伴身”,第二句说是白居易过节的真实情况,抱膝而坐,相伴孤灯,环顾身边,只有地下自己那黑黢黢的影子。“抱膝”一词,活画出白居易此时枯坐灯前、神不守舍的情态,“灯前”则告诉人们,此时已经夜深人静,既点明时间,又使下文“影伴身”有了着落。让我们设想一下,驿馆里,灯前是孤零零地抱膝枯坐的白居易,而地下还有他同样是抱膝枯坐的影子在无言相伴,此情此景,怎不叫人思亲想家,而倍感孤独呢?虽然他的身子可能一动也没有动,但他的思绪却早已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回了家乡。三、四两句,就是正面写他的思家之情。不过,这首诗的动人之处,在于他所描绘的,是一幅非常动人的家中的情景,即“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原来,这个冬至,白居易自己由于远离家乡、思念亲人而深夜未眠,所以他想象此时家人一定也同他一样,坐在灯前未曾入睡,不过,家中是众人团聚,围坐在灯前,一开始大概还在热热闹闹地说笑,可是不知是谁,一下子就提起了远行在外的白居易,一时间,欢快的气氛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起来,不知白居易现在怎么样了,出门在外,一切可好?身体是否健康?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团聚,能不能赶上过年?当然,这些都是我们今天的想象之辞,当初白居易也一定是这么想的,但是这首诗的巧妙之处就在于,他只是提到家中“还应说着远行人”,至于家人到底说了什么,却没有做任何交待,而是把想象的空间留给了后世的读者,而正是这种意在笔先的写法,打动了千百年来,逢年过节,未能与家人团聚的无数游子的思乡之情,所以每每读来,都会不由得对白居易当时的孤寂产生一种深切的同情,与此同时,也免不了会勾起读者自身的生活经历,引起一种对家乡的向往和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这首诗的“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一联和前面提到的元稹《望驿台》的第三、四两句“料得孟光今日语,不曾春尽不归来”的手法可以说是不谋而合,所以在五年以后,白居易在读到老朋友这几句诗时,多半想起了他当初在邯郸驿馆中度过的那个孤单冷落的冬至之夜,于是便毫不费力地和出了“两地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这一妙语天成的佳句。

      的的确确,人同此心,一旦想起家来,不管身处何地,或赶上什么季节的,也不论是远去西南、面对阳春三月好风光的元稹也罢,还是孤灯为伴、冬至之夜抱膝枯坐的白居易也罢,那魂牵梦萦之处,总是亲人的关注与乡情的呼唤,只不过他们两个人,没有在诗中用语言直接表达他们的内心感受,而是通过形象的思维,设想在家的亲人对自己的惦记,从而曲折委婉地传达了这一份人间最深沉、最真挚的亲情。

     

      共看明月庆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唐〕白居易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唐〕白居易

      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唐〕白居易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回乡偶书》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人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碧云日暮无书寄,寥落烟中一雁寒。

      ——陆游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春来爱有归乡梦,一半犹疑梦里行

      ——元稹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春望》杜甫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李白

      还家万里梦,为客无更愁

      —— 张渭

      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髦已斑。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阅读全文]...

2022-04-06 00:34:06
  • 《草》白居易古诗的意思

  • 《草》白居易古诗的意思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草》白居易古诗的意思,欢迎阅读。

      白居易《赋得古草原送别》【又名《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意思〗

      此诗直观是对自然演变的描写,但含意深刻,常用以比喻进步的东西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译文〗

      茂密的野草布满了原野,

      他们每年都秋天枯萎春天繁荣。

      纵然是燎原的烈火也不会把它烧尽,

      等到春风吹拂它有重新萌生。

      【注释】

      本诗又题《草》。赋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例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这种作法起源于“应制诗”,后来广泛用于科举“试帖诗”。此诗为作者准备科举考试而拟题的*作,所以也加了“赋得”二字。“又送”两句诗意,本自《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简析】

      这首诗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作品,也是当时传诵的名篇,全诗结构严紧,格调清新,通过对荒原野草的赞颂,反映了作者积极进取的精神。

      【关于《草》的故事】

      白居易从小聪慧过人,传说始生就会说话,能认识“之无”二字,五六岁就能懂得声韵,十五岁就能做诗作赋。十七八岁时,曾一次携带着自己作的诗文到长安,特意拜访当时的名士顾况,顾况看他年轻,起初瞧不起他,一眼觑卷上的名字“居易”二字,便戏笑他说:“居易、居易,长安米价昂贵,恐怕居住下来大不容易”。

      可是当他翻阅到白居易的诗卷第一篇正是《赋得古草原送别》一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特别其中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时,顿时吃惊,非常欣赏称赞,慌忙改口说:“有才如此,能作这样的诗真是难得,那就在长安居易不难了”。于是设宴款待,多方宣扬,白居易的.声名大振。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

      原野上长满茂盛的青草,年年岁岁枯萎了又苍翠。原野上的大火无法烧尽,春风一吹它又生机勃发。

      芳草的馨香弥漫着古道,照耀下碧绿连荒城。又送游子远行踏上古道,满怀离情望着萋萋芳草。

      注释:

      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这是人学*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一岁一枯荣:枯,枯萎。荣,茂盛。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远芳:草香远播。侵,侵占,长满。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晴翠:明丽翠绿。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的友人。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赏析:

      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不但写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是何等唱叹有味,对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绝千古。

      全诗措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虽是命题作诗,却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语语有余味,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故能在赋得体中称为绝唱。

    [阅读全文]...

2022-04-26 17:44:19
  • 白居易游子思乡之情的诗句

  • 游子,思乡
  •   共看明月庆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下面就是小编收集的白居易诗人写的游子思乡之情的诗句,欢迎大家阅读!

      望驿台【白居易】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邯郸冬至夜思家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思乡与别离,是每一个离家在外的游子不变的情结,而如何表达这人人心中都有、却因时因地有所不同的思乡和离别之情,却是大有讲究的。在这方面,长年宦游它乡的白居易就写过不少构思新巧、感情真挚的佳作,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其中的几篇。

      白居易有一首和朋友元稹的思乡之情的七绝诗《望驿台》,全诗是这样写的:“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诗歌的语言表达虽然十分浅显晓畅,但是在构思上却颇下了一番细致的功夫,由于这是一首和诗,当然要结合原诗的意境和情绪来写。

      在元和四年(公元809年)三月初七,白居易的老朋友元稹以监察御史的身分出使东川,往来奔波途中,赋诗三十二首,白居易的弟弟、秘书省校书郎白行简把这些诗亲笔抄录成卷,题为《东川集》,其中最后一首就是《望驿台》,诗中写到:“可怜三月三旬足,怅望江边望驿台。料得孟光今日语,不曾春尽不归来!”这是元稹在三月的最后一天,也就是诗中所说的“三月三旬足”,走到了嘉陵江边的“望驿台”,在今天四川省广元县西南,想起了在家的妻子,怅然感慨,写下这首思乡之作。诗歌的构思也非常巧妙,明明是自己思乡之情无可排遣,却偏偏从妻子身上下笔。孟光,是东*,因为敬佩名士梁鸿,所以不避贫寒,嫁给了他,后来梁鸿因为写了一首《五噫歌》,喊出了社会底层的不满,而招致朝廷的搜捕,不得已,只好隐姓埋名,远走它乡,为人佣耕度日,但是妻子孟光却并没有因为家境的窘迫而有丝毫的怨言,每日里丈夫下工回家,她总把饭菜事先做好,盛在食案中,恭恭敬敬地端上来,他们夫妇二人“举案齐眉”也就成为千古夫妻相敬如宾的佳话。元稹用“孟光”这个典故,准确生动地表达了他与妻子韦丛之间那种看似*常、其实深挚的感情。他设想在阳春三月过尽,而丈夫仍然没有回家的时候,妻子一定一个人在家里不停地自言自语:真不曾想到,丈夫这一去竟然走了这么长的时间,春天都过完了,竟然还不见人影!由妻子在家天天盼着丈夫早日归来,与他重聚,没想到苦苦等了一个春天,元稹想到自己归期遥遥,不知何日才能与家人团聚。嘉陵江边望驿台上这份怅惘的思家之情,读来如在目前。白居易看到了元稹的这首诗,不禁深有感触,忍不住提笔和了一首。诗是从两处地方分开写起的:“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元稹的家住在长安城朱雀门街东第二街靖安坊内,“靖安宅”就是指的元家宅院,而望驿台当然就是元稹现在身处的异乡了。两地之间,远隔千山万水,作者写过元稹家院中的“当窗柳”,又写他现在身边的“扑地花”。不过白居易的本意却不是描写景色,而是要借景抒情,光是“当窗柳”一句还看不出是什么季节,只点明了是种在宅中窗前的,而“扑地花”却使人一目了然,“扑地”就是遍地,显然元稹写诗时,已然是百花凋谢、落英缤纷的暮春时节了,由此可以推断,“当窗柳”写的也一定是杨花吐尽、柳荫当窗了。元稹的原诗写到“可怜三月三旬足”,所以白诗和曰“两处春光同日尽”,自是天生好句,因为到了三月三十日,阳春三月已经过完了,这个同日尽,颇有春光已经一去不复返,而人却仍然天各一方的感慨在里面。“居人思客客思家”,在这个让人感伤的日子里,在外的朋友思念的是家中的妻子,而居家的妻子当然更牵挂远行的丈夫。在一个特定的日子里,在两处不同的地方,一种相思,两地离愁,白居易写得既明白晓畅,又细致深入,这显然不仅仅缘于构思的巧妙,而是因为他自己肯定也有类似的经历与感受了。

      下面这首《邯郸冬至夜思家》亦是一首与《望驿台》有着异曲同功之妙的思乡之作。

      这首诗写于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的岁末,比《望驿台》诗早了五年。冬至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在唐代时,到了这一天,连朝廷都要放假的,至于民间,那就更热闹了,大家都会穿上新衣服,邻里之间还互致祝贺,一派过节的景象,热闹起来和元旦差不多,这里所说的元旦就是后来的春节。所以,冬至简直就是一个和家人团圆欢聚的节日了。不过,这一年的冬至白居易却一个人宦游在外,“邯郸驿里逢冬至”,如今一个人在孤寂的驿站里,这个节可叫人如何度过呢?“抱膝灯前影伴身”,第二句说是白居易过节的真实情况,抱膝而坐,相伴孤灯,环顾身边,只有地下自己那黑黢黢的影子。“抱膝”一词,活画出白居易此时枯坐灯前、神不守舍的情态,“灯前”则告诉人们,此时已经夜深人静,既点明时间,又使下文“影伴身”有了着落。让我们设想一下,驿馆里,灯前是孤零零地抱膝枯坐的`白居易,而地下还有他同样是抱膝枯坐的影子在无言相伴,此情此景,怎不叫人思亲想家,而倍感孤独呢?虽然他的身子可能一动也没有动,但他的思绪却早已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回了家乡。三、四两句,就是正面写他的思家之情。不过,这首诗的动人之处,在于他所描绘的,是一幅非常动人的家中的情景,即“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原来,这个冬至,白居易自己由于远离家乡、思念亲人而深夜未眠,所以他想象此时家人一定也同他一样,坐在灯前未曾入睡,不过,家中是众人团聚,围坐在灯前,一开始大概还在热热闹闹地说笑,可是不知是谁,一下子就提起了远行在外的白居易,一时间,欢快的气氛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起来,不知白居易现在怎么样了,出门在外,一切可好?身体是否健康?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团聚,能不能赶上过年?当然,这些都是我们今天的想象之辞,当初白居易也一定是这么想的,但是这首诗的巧妙之处就在于,他只是提到家中“还应说着远行人”,至于家人到底说了什么,却没有做任何交待,而是把想象的空间留给了后世的读者,而正是这种意在笔先的写法,打动了千百年来,逢年过节,未能与家人团聚的无数游子的思乡之情,所以每每读来,都会不由得对白居易当时的孤寂产生一种深切的同情,与此同时,也免不了会勾起读者自身的生活经历,引起一种对家乡的向往和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这首诗的“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一联和前面提到的元稹《望驿台》的第三、四两句“料得孟光今日语,不曾春尽不归来”的手法可以说是不谋而合,所以在五年以后,白居易在读到老朋友这几句诗时,多半想起了他当初在邯郸驿馆中度过的那个孤单冷落的冬至之夜,于是便毫不费力地和出了“两地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这一妙语天成的佳句。

      的的确确,人同此心,一旦想起家来,不管身处何地,或赶上什么季节的,也不论是远去西南、面对阳春三月好风光的元稹也罢,还是孤灯为伴、冬至之夜抱膝枯坐的白居易也罢,那魂牵梦萦之处,总是亲人的关注与乡情的呼唤,只不过他们两个人,没有在诗中用语言直接表达他们的内心感受,而是通过形象的思维,设想在家的亲人对自己的惦记,从而曲折委婉地传达了这一份人间最深沉、最真挚的亲情。

      关于游子思乡的古诗

      共看明月庆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唐〕白居易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唐〕白居易

      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唐〕白居易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回乡偶书》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人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碧云日暮无书寄,寥落烟中一雁寒。

      ——陆游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春来爱有归乡梦,一半犹疑梦里行

      ——元稹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春望》杜甫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李白

      还家万里梦,为客无更愁

      —— 张渭

      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髦已斑。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阅读全文]...

2021-11-29 07:19:19
  • 白居易小池古诗的意思

  • 白居易小池古诗的意思

      在我们*凡的日常里,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白居易小池古诗的意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注释 ①泉眼:泉水出口。

      ②惜:爱惜。

      ③晴柔:晴天里柔和风光。

      ④小荷:指刚刚长出水面嫩荷叶。

      ⑤尖尖角:还没有展开嫩荷叶尖端。

      ⑥头:上方

      译文 小泉无声像珍惜泉水淌着细流,

      映在水上树阴喜欢这晴天里柔和风光。

      鲜嫩荷叶那尖尖角刚露出水面,

      早早就已经有蜻蜓落在它上头。

      说明 要突出“惜”、“晴柔”、“尖尖”、“立”等词。

      其中“惜”、“爱”、“尖尖”在读时候应拉长一点声,体现出那种意境来;

      最后“立上头”应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使听者回味无穷。

      鉴赏

      是一首清新小品。它句句是诗,句句如画,展示了明媚初夏风光,自然朴实,又真切感人。这首诗描写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荷叶、一只小小蜻蜓,构成一幅生动小池风物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关系。开头“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两句,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小巧精致、柔和宜人境界之中,一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一点声音;池畔绿树在斜阳照射下,将树阴投入水中,明暗斑驳,清晰可见。一个“惜”字,化无情为有情,仿佛泉眼是因为爱惜涓滴,才让它无声地缓缓流淌;一个“爱”字,给绿树以生命,似乎它是喜欢这晴柔风光,才以水为镜,展现自己绰约风姿。三、四两句,诗人好像一位高明摄影师,用快镜拍摄了一个妙趣横生镜头:“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时序还未到盛夏,荷叶刚刚从水面露出一个尖尖角,一只小小蜻蜓立在它上头。一个“才露”,一个“早立”,前后照应,逼真地描绘出蜻蜓与荷叶相依相偎情景。杨万里写诗主张师法自然,他对自然景物有浓厚兴趣,常用清新活泼笔调,*易通俗语言,描绘日常所见*凡景物,尤其善于捕捉景物特征及稍纵即逝变化,形成情趣盎然画面,因而诗中充满浓郁生活气息。古诗今译泉眼悄无声是珍惜细细水流,树阴映水面是它喜欢晴日温柔。小小嫩荷刚露出紧裹叶尖,早飞来可爱蜻蜓站立在上头。

      名句赏析——“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之情,通过对小池中泉水、树荫、小荷、蜻蜓描写,给我们描绘出一种具有无限生命力朴素、自然,而又充满生活情趣生动画面:泉眼默默地渗出涓涓细流,仿佛十分珍惜那晶莹泉水;绿树喜爱在晴天柔和气氛里把自己影子融入池水中;嫩嫩荷叶刚刚将尖尖叶角伸出水面,早就有调皮蜻蜓轻盈地站立在上面了。全诗从“小”处着眼,生动、细致地描摹出初夏小池中生动富于生命和动态感新景象,现在用来形容初露头角新人,因为荷花小花苞在整个池塘中显得那么渺小 ,却已经有蜻蜓在上面停留, 尖尖角可以看做是新生事物更可以看做是初生年轻人, 而蜻蜓就是赏识它们角色。

      荷叶,未展开荷叶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杨万里《小池》

      [今译] 小小荷叶才露出尖尖角儿,早有一只蜻蜓停歇在上面。

      [赏析] 诗题“小池”全篇都在“小”字上做文章。诗词需有不同题材与刚才,有重大题材,须写出壮阔境界、恢宏气势;有题材甚小,仅是生活中一个细节,但却能写出幽情逸趣。所以王国维说:“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

    [阅读全文]...

2022-06-11 09:21:37
  • 白居易草的古诗

  • 写作
  • 白居易草的古诗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白居易草的古诗有哪些?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白居易草的古诗,欢迎阅读!

      草/赋得古原草送别

      作者: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解

      1、离离:历历,分明的样子。

      2、远芳:伸展到远处的草。

      3、萋萋:茂盛的样子。

      译文:

      古原上的野草乱生乱长,每年春来茂盛秋来枯黄。

      任凭野火焚烧不尽不灭,春风一吹依旧蓬勃生长。

      远处芳草掩没古老驿道,延至荒城一片翠绿清朗。

      春绿草长又送游子远去,萋萋乱草可比满腹离伤。

      赏析:

      这是咏物诗,也可作为寓言诗看。有人认为是讥刺小人的。从全诗看,原上草虽有所指,但喻意并无确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口皆碑,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

      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772——846),汉族,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是*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著名唐代大诗人和文学家,与李白、杜甫齐名,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的诗在*、日本和朝鲜等国也有广泛的影响。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其曾祖父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其祖父白湟又迁居河南新郑。唐代宗大历七年正月二十(公元772年2月28日),白居易在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降生了。白居易晚年长期居住在洛阳香山,号称“香山居士”。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白居易死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他去世后,唐宣宗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的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带来一定的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因而人称诗佛,又自号乐居士。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中《琵琶行》、《长恨歌》等极为有名。

      白居易的诗在古代流传广泛,上自宫廷,下至民间,处处皆是,他的声名远播新疆和朝鲜、日本。白诗对后世文学影响巨大,晚唐皮日休、陆龟蒙、聂夷中、罗隐、杜荀鹤,宋代王禹偁、梅尧臣、苏轼、张耒、陆游及清代吴伟业、黄遵宪等,都受到白居易的诗的启示。白居易的诗歌在日本的影响最大,他是日本最喜欢的唐代诗人,在日本的古典小说中常常可以见到引用他的诗文,可以说在日本人的心中白居易才是*唐代诗歌风云人物。

      白居易的主要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暮江吟》《忆江南》《大林寺桃花》《同李十一醉忆元九》《直中书省》《长相思》《题岳阳楼》《观刈麦》《宫词》《问刘十九》《买花》《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

      白居易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确实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中年在官场中受了挫折,“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开”,但仍写了许多好诗,为百姓做过许多好事,杭州西湖至今留着纪念他的白堤。晚年寄情山水,也写过一些小词。赠刘禹锡诗云:“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词《杨柳枝》”,可见他曾自度一些新词。其中《花非花》一首,颇具朦胧之美。

    [阅读全文]...

2022-06-06 06:29:53
  • 草白居易古诗

  • 草白居易古诗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战争以前*所有的诗歌,与*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草白居易古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草 /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代: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

      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

      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注释

      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这是古代人学*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一岁一枯荣:枯,枯萎。荣,茂盛。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远芳:草香远播。侵,侵占,长满。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赏析

      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多么茂盛(“离离”)的原上草,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然后就“古原草”而言,何尝不可开作“秋来深径里”(僧古怀《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将是另一种气象了。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然而写作“枯──荣”,与作“荣──枯”就大不一样。如作后者,便是秋草,然后便不能生发出三、四的好句来。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很快蔓延原野。作者抓住这一特点,不说“斩不尽锄不绝”,而写作“野火烧不尽”,便造就一种壮烈的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间,大片枯草被烧得精光。而强调毁灭的力量,毁灭的痛苦,是为着强调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欢乐。烈火是能把野草连茎带叶统统“烧尽”的,然而作者偏说它“烧不尽”,大有意味。因为烈火再猛,也无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须,然后一旦春风化雨,野草的生命便会复苏,以迅猛的长势,重新铺盖大地,回答火的凌虐。看那“离离原上草”,不是绿色的胜利的旗帜么!“春风吹又生”,语言朴实有力,“又生”二字下语三分而含意十分。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说此两句“不若刘长卿‘春入烧痕青’语简而意尽”,实未见得。

      此二句不但写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是何等唱叹有味,对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绝千古。而刘句命意虽似,而韵味不足,远不如白句为人乐道。

      如果说这两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写“草”,那么五、六句则继续写“古原草”而将重点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别”题意,故是一转。上一联用流水对,妙在自然;而此联为的对,妙在精工,颇觉变化有致。“远芳”、“睛翠”都写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体、生动。芳曰“远”,古原上清香弥漫可嗅;翠曰“晴”,则绿草沐浴着阳光,然后秀色如见。“侵”、“接”二字继“又生”,更写出一种蔓延扩展之势,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竞争之强者野草的形象。“古道”、“荒城”则扣题面“古原”极切。虽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却使古原恢复了青春。比较“乱蛬鸣古堑,残日照荒台”僧古怀《原上秋草》的秋原,然后就显得生气勃勃。

      作者并非为写“古原”而写古原,同时又安排一个送别的典型环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在这样的背景上发生,该是多么令人惆怅,同时又是多么富于诗意呵。“王孙”二字借自楚辞成句,泛指行者。“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说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行游未归的人。而这里却变其意而用之,写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增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别情,那真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乐》)。这是多么意味深长的结尾啊!诗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古原”、“草”、“送别”打成一片,意境极浑成。

    [阅读全文]...

2021-11-29 08:55:45
  • 白居易《鸟》古诗详解

  • 写作
  • 白居易《鸟》古诗详解

      在日常学*、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白居易《鸟》古诗详解,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鸟

      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

      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词句注释

      ①道:说。

      ②莫:不要。

      ③子:小鸟。望:盼望。

      白话译文

      谁说这群小鸟的生命微小,与所有的生命一样都有血有肉。

      劝你不要打枝头的鸟,幼鸟正在巢中等候着母鸟回来。

      作品鉴赏

      白居易在这首诗中发出劝戒之声,劝导人们爱惜鸟类,表现出白居易的善良、仁爱之心。

      白居易深受儒、道、佛的影响,与儒者论理,与居士论道,与佛家论经。假如说李白是世间的精灵,随性而为;白居易就是入世的苦行僧,兼济天下,仁义无边,又在知足中寻求解脱。

      据说洛阳纸贵,据说长安居不易,白白居易曾是高傲的才子,后来与得道高僧相交,长期感其心理其情,白居易逐渐明白世间的生灵都有同样的生命,本没有贵贱之分。一首简单易懂的《鸟》,把鸟儿的生命看得与人的生命一样,人不可以为自己强,而任意决定小鸟的.生死。

      假如说自然界的定义是生灵皆*等,那么人类社会的规则强化万物为三六九等。白白居易听高僧说,恶虽小不可为,善虽小必为。他曾经以为的生命不*等,终于转化为自然界的万物*等。此诗说的是鸟,其实喻义着现实社会,皇家贵族性命高吗?贫穷百姓生命微乎?都是一样的皮肉,都有母子情深,白居易希望社会充满爱和欢乐。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新郑,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袷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阅读全文]...

2022-05-23 20:11:39
  • 白居易夜雨古诗

  • 夜雨
  • 白居易夜雨古诗

      在日常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白居易夜雨古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原文

      夜雨

      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①。

      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

      乡远去不得,无日不瞻望②。

      肠深解不得,无夕不思量③。

      况此残灯夜④,独宿在空堂⑤。

      秋天殊未晓⑥,风雨正苍苍⑦。

      不学头陀法⑧,前心安可忘⑨。

      注释

      ①乡:家乡。

      ②瞻望:往远处或高处看,敬仰并寄以希望。

      ③夕:日落的时候:夕阳。夕照。朝夕相处。无夕:日日夜夜。

      ④残灯:不好的事。夜:黑夜,代指前途的黑暗。

      ⑤空堂:空屋。

      ⑥晓:到来,来临。

      ⑦正:此时。苍苍:纷纷。

      ⑧头陀:苦行僧。

      ⑨安:怎么。

      译文

      我有着深深思念的人,却相隔在远远的异乡。我有所感怀的事情,深深的刻在心上。她在遥远的异乡我不能去靠*,似乎也没有可以用来传情的太阳。内心痛苦万分却无处化解,日日夜夜未曾停止思念。我的前途似乎也迷茫无望,孤独的在空空的屋子里睡觉。秋天尚未来临,却已风雨纷纷。不曾学过苦行僧的佛法,如何忘记曾经的过往!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元和六年(公元811年),白居易四十岁。从“独宿在空堂”可以看出,此诗是为一个与作者相爱的女子而写。且学者周相录考证,这个女子就是白居易几度在诗作中提到过的“东邻婵娟子”湘灵。


      赏析

      首句开门见山,写出了所要记叙的事情,强烈的感情色彩也在无需意像的渲染的情况下,立刻展现在读者面前。四句话形式上两两相同,但情感上却是层层深入的,第一句提到了人的思念和远,都是**的.概述,点到为止,并没有提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如何的思念她。第二句则重点写到了思念,写到思念的程度,也并没有深写。行文至此,全诗的中心已经点明框架,已经明晰,但还只是一幅,如果用画画作比的话,构图,或者说是工笔前的白描图,线条简洁而有力。第三句对第一句进行了扩充和延伸,乡远远的程度,对故乡,更准确的说是对故乡的生活,故乡的人的思念之深。第四句是对第二句进行了扩充和延伸。一、三句是写实,故乡、人都是客观存在的。二、四句是写虚,回忆中的事和肝肠绞痛的感觉是作者主观的感情。一实,一虚,把气氛渲染开来,行文至此,白描已经被染,出现了淡淡的色彩,阴阳、冷暖色初步分明。作者付与“人”一个“隔”,付与“事”一个“结”字。“隔”、“结”都是冰凉凉的字眼,给人一种一对火热的恋人被活生生分扯开来的感觉。作者用两个冰冷的字形象地写出了自己火热的情感,而火热又败于冰冷,这时引出自己肝肠绞痛的感觉显得自然,又打动了读者。在这里,作者又用了一个打动人的动词“瞻望”。乡远,瞻望却不可相望见,可是还要望,纵是眼望不见那心也早已回到了那故乡的恋人身畔。

      前四句是对一个长时间一直以来状态的写,从“况此”一句开始,作者就开始描绘一个夜雨的场景了。作者在描写夜雨场景的时候,却是惜字如金。他只用了两句话二十个字。这两句话不写思,不写念,不写人,不写事,只是用简洁的言语描绘了许多意像,灯、堂、天、风雨。一个况字说明这四句所描写的这些是在前四句的前提上进一步增加的。所以,在情感上也是在前四句的思念上增加的。一个“况”字就替代了千言万语的心理描写。“夜”是时间,在“夜”之前作者用了一个名词作形容词来形容“夜”,“残灯”。灯从晚上点,点到残,一定已是深夜。作者夜不能寐,久久的思念着心中的恋人。残灯昏暗的光下,长长的灯芯使光闪烁着,作者在这情景万分伤心,没有言自然显得寂静,寂静使屋子显得“空”,显得寂寥。“空”不一定是真的缺少家具,而是因为缺少“人”。夜雨同话五更的人“空堂”不一定是堂“空”也写出作者心中的怅然若失。“秋天”“未晓”“风雨”更是融情于景。“苍苍”二字既是对风雨的描写,又是作者此时的心境。这两句,不着一字思念,而又字字句句把作者的思念之情着色,分染过的白描已经基本上上好了颜色。最后一句话,可谓画龙点睛之笔,使用直抒胸意的写法,将全诗推向高潮。想忘,又不能忘,想忘,又不敢忘。作者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就在这无果的结局中谢幕,无数的思念,向何处倾诉。

      整首诗贯穿着白居易的大、简、妙风格,虽是写爱情,写思念,但不像多数爱情诗一样婉约,他大气、又不失细腻,这不是刻意为之,而是一种情感之至,一种浑然天成。这首诗不是唐代所流行的工整的今体诗,他共有七句话,前四句大量的重复用字,也并不合乎诗歌的*惯。意像的描写被放在了叙事之后,全诗没有比喻、没有用典,也没有大量的兴、比之作,可以说是完全没有格律的羁绊,用最直白的语言,抒发了最真挚的情感。

    [阅读全文]...

2022-03-06 04:17:44
  • 白居易古诗《鸟》赏析

  • 白居易古诗《鸟》赏析

      白居易的《鸟》这首诗借描写动物,提醒人们要爱护它们,充分体现出了诗人对动物的怜悯之情,表现出诗人的善良、仁爱之心。接下来小编搜集了白居易古诗《鸟》赏析,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鸟

      白居易

      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

      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注释

      ①道:说。

      ②莫:不要。

      ③子:小鸟。望:盼望。

      译文

      谁说这一群小鸟的生命微小,与和所有的生命一样它们都是有血有肉。

      劝你不要打枝头的鸟,幼鸟正在巢中等候着母鸟回来。

      赏析1

      诗人白居易在这一首诗中发出劝戒之声,劝导人们爱惜鸟类,表现出诗人的善良、仁爱之心。

      白居易深受儒、道、佛的影响,与儒者论理,与居士论道,与佛家论经。如果说李白是世间的精灵,随性而为;白居易就是入世的苦行僧,兼济天下,仁义无边,又在知足中寻求解脱。

      据说洛阳纸贵,据说长安居不易,白诗人曾是高傲的才子,后来与得道高僧相交,长期感其心理其情,白居易逐渐明白世间的生灵都有同样的生命,本没有贵贱之分。一首简单易懂的《鸟》,把鸟儿的生命看得与人的生命一样,人不可以为自己强,而任意决定小鸟的生死。

      如果说自然界的定义是生灵皆*等,那么人类社会的规则强化万物为三六九等。白诗人听高僧说,恶虽小不可为,善虽小必为。他曾经以为的生命不*等,终于转化为自然界的万物*等。此诗说的是鸟,其实喻义着现实社会,皇家贵族性命高吗?贫穷百姓生命微乎?都是一样的皮肉,都有母子情深,诗人希望社会充满爱和欢乐。

      赏析2

      诗人在诗中发出劝戒之声,劝导人们爱惜鸟类,表现出诗人的善良、仁爱之心。

      “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此诗先以一个反问句提出诗人自己的看法,反问的语气使感情抒发更加强烈,表现出诗人的善良、仁爱之心以及对生命的尊重,接着点出鸟和人一样有着皮肉和骨骼。诚然,生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世间万物与人类一样,都是有生命的,都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类应该像对待兄弟姐妹一样对待它们,绝不能伤害它们。之后的“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两句顺势提出人类应善待动物的劝诫,并以幼鸟盼望母鸟的动人情景来感动人们,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劝说效果十分显著。

      全诗语言朴实自然,通过蕴含真情的.“子望母归”的自然现象劝诫读者善待动物,表达了对鸟类命运的关注和同情,这不仅是一种生态意识,同时还有着深刻的寓意:诗人意在以鸟喻人,劝诫当时的权贵要学会尊重*民百姓,因为*民百姓与权贵们一样,都有着同样的生命和尊严。

      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新郑,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袷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劝诫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每年春夏之间,鸟儿们正处于繁育时期,不少乡下孩子喜欢掏鸟窝、抓小鸟,甚至不少大人也在田间地头边干活边捕鸟,究其动机,仅仅是出于好玩。一幅幅鸟儿或死去或挣扎的画面让诗人心悸惊恐,心生悲凉。于是,诗人创作此诗,深情地呼喊与号召人们爱惜小鸟,与它们和谐共处,同时以鸟喻人,劝诫权贵尊重*民。

      拓展:白居易作品的主题

      题材集中是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色之一。白居易他一般只选择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个主题,“一吟悲一事”,主题非常明确。为使主题更明确传达给读者,或诗题下加小序点明主题,或“卒章显其志”突出主题。其次,白居易诗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刻画人物上,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征,用白描方法勾勒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但白居易诗的诗意并不浅显,他常以浅白之句寄托讽喻之意,取得怵目惊心的艺术效果。《轻肥》一诗描写了内臣、大夫、将军们赴会的气概和*上酒食的丰盛,结句却写道:“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这是一幅多么惨烈的情景。

      闲适诗和讽喻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是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讽喻诗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紧相关联,多写得意激气烈;闲适诗则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 (《与元九书》),从而表现出淡泊*和、闲逸悠然的情调。

      白居易的闲适诗在后代产生很大影响,其浅切*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但相比之下,这些诗中所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因与后世文人的心理较为吻合,所以影响更为深远。如白居易有“相争两蜗角,所得一牛毛” (《不如来饮酒七首》其七)、“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对酒五首》其二)的诗句,而“后之使蜗角事悉稽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八)。即以宋人所取名号论,“醉翁、迂叟、东坡之名,皆出于白乐天诗云”(龚颐正《芥隐笔记》)。宋人周必大指出:“本朝苏文忠公不轻许可,独敬爱乐天,屡形诗篇。盖其文章皆主辞达,而忠厚好施,刚直尽言,与人有情,于物无着,大略相似。谪居黄州,始号东坡,其原必起于乐天忠州之作也。”(《二老堂诗话》)凡此种种,都展示出白居易及其诗的影响轨迹。

    [阅读全文]...

2022-06-11 13:38:05
  • 慕江吟白居易古诗意思132句

  • 诗意,经典
  • 暮江呤古诗白居易

      夕阳入水,美景绚烂,半江碧绿如瑟瑟之色,半江为红日所映。和小编一起来看看下文关于暮江呤古诗白居易,欢迎借鉴!

      【原文】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译文】

      一道残阳倒影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一半呈现出深深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更让人怜爱是九月凉露下降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真珠子,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巧弓。

      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祖国江河感情。

      【赏析二】

      《暮江吟》并非始终写“暮色江景”。如果只从《暮江吟》标题看,此诗似乎应始终歌吟“日落前后”暮色江景,但诗中“可怜九月初三夜”“夜”字,以及“露似真珠月似弓”,则明显地是在写“夜晚”。按《辞海》里解释:“露是空气中水汽因地面或地物表面散发热量,使得地面或地物表面温度低于气温(但仍高于0℃),而凝结在其上水珠。常见于晴朗无风夜间或清晨。”

      由此可见,此诗标题与内容有不相吻合地方,并非始终写暮色江景。理解此诗时一定要把握住这个特点,不能机械地只从标题去理解内容。

      有人认为,此诗标题与内容中时间不完全相符是作者疏忽或失笔。其实,这种情况在唐诗中是很常见,如杜甫《日暮》就从黄昏时分一直写到“草露滴秋根”;贾岛《暮过山村》也从日落写到明月高悬。所以,不能完全用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去研究文学作品。

    [阅读全文]...

2022-03-20 12:56:25
白居易思乡的古诗 - 句子
白居易思乡的古诗 - 语录
白居易思乡的古诗 - 说说
白居易思乡的古诗 - 名言
白居易思乡的古诗 - 诗词
白居易思乡的古诗 - 祝福
白居易思乡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