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关于金陵的古诗词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关于金陵的古诗词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关于金陵的古诗词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关于金陵的古诗词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题金陵渡诗词
《题金陵渡》是唐代诗人张祜所作的一首客愁杰作,入选《唐诗三百首》。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题金陵渡诗词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学*。
《题金陵渡》
作者: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
【注解】:
1、金陵:南京。
2、津渡:渡口。
3、瓜州:今江苏邗江县南边。
【韵译】:
在镇江附*金陵渡口的小山楼,
我一夜不能入眠心中自有忧愁。
月光西斜的时候江潮刚刚退落,
隔岸几点星火闪烁可能是瓜州?
【评析】:
诗写偶见的江上清丽夜色。首句点题,次句抒发感慨;三、四句写因怀愁而难眠,推窗远望,斜月朦胧,江潮初落,隔江瓜州,星火闪烁。全诗画面清丽宜人,但却难免有孤寂之感。有人认为这首诗是作者至京求官不遂后所作,寄寓怀才不遇落拓失意之情。有人以为是写乡愁情思的。寄愁是真,但什么愁?愁什么?也确实难断。我们暂且欣赏这清美宁静的夜景吧。
《题金陵渡》
唐代: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
【译文】
夜宿金陵渡口的小山楼,辗转难眠心中满怀旅愁。
斜月朦胧江潮正在下落,对岸星火闪闪便是瓜洲。
【注释】
金陵渡:渡口名,在今江苏省镇江市附*。
津:渡口。小山楼:渡口附*小楼,作者住宿之处。
宿:过夜。行人:旅客,指作者自己。可:当。
斜月:下半夜偏西的月亮。星火:形容远处三三两两像星星一样闪烁的火光。
瓜州:在长江北岸,今江苏省邗江县南部,与镇江市隔江相对,向来是长江南北水运的交通要冲。
【鉴赏】
这是诗人漫游江南时写的一首小诗。张祜夜宿镇江渡口时,面对长江夜景,以此诗抒写了在旅途中的愁思,表现了自己心中的寂寞凄凉。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把美妙如画的江上夜景描写得宁静凄迷,淡雅清新。
“金陵津渡小山楼”,此“金陵渡”在镇江,非指南京。“小山楼”是诗人当时寄居之地。首句点题,开门见山。
“一宿行人自可愁”,用一“可”字,轻灵妥贴,“可”当作“合”解,而比“合”字轻松。
这两句是引子,起笔*淡而轻松,接着便很自然地将读者引入佳境。
“潮落夜江斜月里”,诗人站在小山楼上远望夜江,只见天边月已西斜,江上寒潮初落。
一团漆黑的夜江之上,本无所见,而诗人却在朦胧的`西斜月光中,观赏到潮落之景。用一“斜”字,妙极,既有景,又点明了时间——将晓未晓的落潮之际;与上句“一宿”呼应,暗中透露出行人那一宿不曾成寐的信息。所以,此句与第二句自然地沟连。诗人用笔轻灵而细腻,在精工镂刻中,又不显斧凿之迹,显得浑然无痕。
落潮的夜江浸在斜月的光照里,在烟笼寒水的背景上,忽见远处有几点星火闪烁,诗人不由随口吟出:“两三星火是瓜洲。”将远景一点染,这幅美妙的夜江画也告完成。试看“两三星火”,用笔何其萧洒空灵,动人情处不须多,“两三”足矣。“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宜乎以少胜多,点染有致,然而也是实景,那“两三星火”点缀在斜月朦胧的夜江之上,显得格外明亮。那个地方“是瓜洲”。这个地名与首句“金陵渡”相应,达到首尾圆合。此外,这三字还蕴藏着诗人的惊喜和慨叹,传递出一种悠远的情调。
这首诗的境界,清美之至,宁静之至。那两三星火与斜月、夜江明暗相映衬,融成一体,如一幅淡墨山水画。
题金陵渡
张枯
全隆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
【赏析】
凡是游过金陵,又从瓜州渡口渡过长江,目睹大江浩荡,云水苍茫之色的人,对这首《题金陵渡》的诗就会有深刻的感受。
金陵渡就是南京的京口,唐代称京口为金胶,瓜州在江苏江都县南四十里,今辟为瓜州镇,地当运河之冲,与镇江隔江对峙。这里从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要的渡口。
张估到了瓜州,在渡口小山上的小楼寄宿一宵,准备渡江而南。当他登楼眺望大江的时候,一缕闲愁袭上心头,令他顿生怀古与漂泊之感。楼外是“大江茫茫去不还”,夜幕降落了,长江的潮汐也反映了黄昏迷濛的景色,而夜空中有一弯料月,洒下了薄薄的银光,这时候,瓜州渡口的特色显现出来了,渡口泊船的两三渔火,闪烁地点级在江边,与江月遥遥相映。着了这样的情景,联想到金粉六朝的历史,诗人的感情不禁激荡起来:“这两三星火,标志着千古难磨的古渡风光。而世事的变动不居,在历史长河中,与潮起潮落的长江比较起来,显得多么短暂啊!”
“两三星火是瓜州”这种写景之笔,绝不是单纯写景,而是与愁连系起来,这种愁也许具有“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的旅愁,也许具有“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的世事感慨,因此这句诗从唐代以来就脍炙人口,所谓“星火瓜州”,由此而来,大可与“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媲美对瓜州古渡的吟咏,唐宋诗家之作不少,如晚唐的韩握:“风雨萧萧,石头城下木兰挠。烟月迢迢,金睦渡口去来潮·一。”如北宋的王安石:“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几乎都可从“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找到联想的痕迹。
诗友梁耀明、何竹*去年春天曾游金陵,也到了瓜州,他们在沉醉的春风中渡江,诗情澎湃,分别写了过瓜州的诗作。梁耀明写道:“扬州二月未春酣,稚绿教人眼更贪。十里瓜州啼鸟里,分花扶醉过江南。”何竹*写道:“历历寒烟古渡头一村田桥水认瓜州。江南江北梅初放,威得诗囊一路收。”从分花扶醉,一路吟诗,可以想见旅游的情趣。瓜州是富于古趣与诗意的。
作者简介
张祜(约785—849),唐代诗人。字承吉,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人。初寓姑苏,后至长安,辟诸侯府,为元稹排挤,遂至淮南、江南。爱丹阳曲阿地,隐居以终。卒于大中(唐宣宗年号,847—860)年间。因诗扬名,以酒会友,酬酢往业,*生结识了不少名流显官。然而由于性情孤傲,狂妄清高,使他多次受辟于节度使,沦为下僚。在其诗风沉静浑厚,有隐逸之气,但略显不够清新生动。有《张处士诗集》,《全唐诗》收其诗二卷。
【原文】
金陵怀古
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松楸远*千官冢,
禾黍高低六代宫。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
英雄一去豪华尽,唯有青山似洛中。
【赏析】
金陵是孙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的古都,隋唐以来,由于政治中心的转移,无复六朝的金粉繁华。金陵的盛衰沧桑,成为许多后代诗人寄慨言志的话题。一般咏怀金陵的诗,多指一景一事而言,许浑这首七律则“浑写大意”,“涵概一切”(俞陛云《诗境浅说》),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诗以追述隋兵灭陈的史事发端,写南朝最后一个小朝廷,在陈后主所制乐曲《玉树*花》的靡靡之音中覆灭。公元五*,隋军攻陷金陵,《玉树*花》曲犹未尽,金陵却已末日来临,隋朝大军直逼景阳宫外,城防形同虚设,陈后主束手就擒,陈朝灭亡。这是金陵由盛转衰的开始,全诗以此发端,可谓善抓关键。
颔联描写金陵的衰败景象。“松楸”,坟墓上的树木。诗人登高而望,远*高低尽是松楸荒冢,残宫禾黍。南朝的繁荣盛况,已成为历史的陈迹。
前两联在内容安排上采用了逆挽的手法:首先追述对前朝历史的遥想,然后补写引起这种遥想的眼前景物。这就突出了陈朝灭亡这一金陵盛衰的转捩点及其蕴含的历史教训。
颈联用比兴手法概括世间的风云变幻。这里,“拂”字、“吹”字写得传神,“亦”字、“还”字写得含蓄。“拂云”描写石燕掠雨穿云的形象,“吹浪”表现江豚兴风鼓浪的气势。“晴亦雨”意味着“阴固雨”,“夜还风”显见得“日已风”。“江豚”和“石燕”,象征历史上叱咤风雨的人物,如尾联所说的英雄。这两句通过江上风云晴雨的变化,表现人类社会的干戈起伏和历代王朝的兴亡交替。
尾联照应开头,抒发了诗人对于繁华易逝的感慨。英雄,指曾占据金陵的历代帝王。金陵和洛阳都有群山环绕,地形相似,所以李白《金陵三首》有“山似洛阳多”的诗句。“惟有青山似洛中”,就是说今日的金陵除去山川地势与六朝时依然相似,其余的一切都大不一样了。江山不改,世事多变,令人感慨万千。
这首怀古七律,在选取形象、锤炼字句方面很见功力。例如中间两联,都以自然景象反映社会的变化,手法和景物却大不相同:颔联采取赋的写法进行直观的描述,颈联借助比兴取得暗示的效果;松楸、禾黍都是现实中司空见惯的植物,石燕和江豚则是传说里面神奇怪诞的动物。这样,既写出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形象,又烘托了一种神秘莫测的浪漫主义气氛。至于炼字,以首联为例:“残”和“空”,从文化生活和军事设施两方面反映陈朝的腐败,一文一武,点染出陈亡之前金陵城一片没落不堪的景象;“合”字又以泰山压顶之势,表现隋朝大军兵临城下的威力;“王气终”则与尾联的“豪华尽”前后相应,抒写金陵繁华一去不返、人间权势终归于尽的慨叹,读来令人不禁怅然。
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古诗词
古诗原文
满耳笙歌满眼花,满楼珠翠胜吴娃。
因知海上神仙窟,只似人间富贵家。
绣户夜攒红烛市,舞衣晴曳碧天霞。
却愁宴罢青娥散,扬子江头月半斜。
译文翻译
满耳是美妙的音乐满眼是美妙的花,满楼盛妆的少女胜过那美丽的吴娃。
这才晓得那无限美好的天上神仙窟,也不过像这无比豪华的人间富贵家。
绣幕里夜间闪烁着的红烛就像闹市,白天里施着的舞裙活像天空的彩霞。
担心是宴会罢了美女也随之而星散,管它扬子江那头一轮皓月是否西斜。
注释解释
金陵:指润州,即今江苏省镇江市,非指南京。唐人喜称镇江为丹徒或金陵。府相:对东道主周宝的敬称。中堂:大厅。
笙(shēng)歌:乐声和歌声,泛指音乐。
珠翠:妇女的饰物,这里代指美女。吴娃:吴地的美女。
神仙窟:神仙居处。
绣户:指华丽的居室。攒(cuán):聚集
青娥:指年轻貌美的女子。
扬子江:这里指润州附*的长江水域。
创作背景
这首诗约作于唐僖宗中和年间(881-885),是诗人润州镇海军节度使同*章事周宝举行的盛大宴会时创作的一首诗。
诗文赏析
诗题中的金陵,指润州,即今江苏省镇江市,非指南京。唐人喜称镇江为丹徒或金陵。如李德裕曾出任浙西观察使(治所润州),其《鼓吹赋·序》云:“余往岁剖符金陵。”府相,对东道主周宝的敬称,其时周宝为镇润州的镇海军节度使同*章事。中堂,大厅。此诗是诗人参加周宝的盛大宴会,有感而作。
起二句连用三个“满”字,笔酣意深。满耳的笙箫吹奏,满眼的花容月貌,满楼的红粉佳丽,佩戴着炫目的珠宝翡翠,真比吴娃还美,若非仙宫似的富贵人家,不可能如此。
颔联“因知海上神仙窟,只似人间富贵家”,正以此意承接首联歌舞喧阗、花团锦簇的豪华场面。可诗人匠心独运,以倒说出之,便觉语新意奇。本来神话中的仙境,人间再美也是比不上的。而诗人却倒过来说,即使“海上神仙窟”,也只能象这样的.“人间富贵家”。淡淡一语,衬托出周宝府中惊人的豪奢。沈德潜评此诗时说:“只是说人间富贵,几如海上神仙,一用倒说,顿然换境。”
颈联“攒”、“曳”二字丝丝入扣。雕饰精美的门庭,灯烛辉煌,像是红烛夜市一般。歌女们翩翩起舞,彩衣像牵曳着碧空云霞。轻歌曼舞,轻盈摇曳之姿毕现。“夜攒”益显其满堂灯火,“晴曳”更衬出锦绣华灿。“夜”和“晴”又把周宝夜以继日、沉湎于歌舞声色之中的场面写了出来。
诗吟至此,已把争妍斗艳、溢彩流光的相府夜宴写到绝顶了,收笔几乎难以为继。而诗人别具心裁,毫锋陡然转到了宴会场外的静夜遥天:“却愁宴罢青娥散,扬子江头月半斜。”一个“愁”字,点出了清醒的诗人并未被迷人的声色所眩惑,而是别抱深沉的情怀。酒阑人散,月已半斜,徘徊扬子江头,西望长安,北顾中原,兵戈满天地,山河残破,人何以堪。伤时,怀乡,忧国,忧民,尽在一个“愁”字中含蕴了。
“月半斜”之“半”,既是实景,又寓微言。这时黄巢起义军纵横驰骋大半个中国,地方藩镇如李克用等也拥兵叛唐,僖宗迭次出奔,唐王朝摇摇欲坠。只有东南半壁暂得喘息,然而握有重兵的周宝却整日沉湎酒色。这样一个局面,正是残月将落,良宵几何。
全诗用四分之三的篇幅重笔浓墨极写阀阅之家穷奢极欲、歌舞夜宴的富贵气象,而主旨却在尾联,诗眼又浓重地点在一个“愁”字上。一“愁”三“满”,首尾相应,产生强烈的对比作用。三“满”正是为了衬托出深“愁”。“愁”,是这首诗通前彻后的中心轴线。
《题金陵渡》诗词赏析
《题金陵渡》是唐代诗人张祜所作的一首客愁杰作,入选《唐诗三百首》。此诗前两句交代诗人夜宿的地点,点出诗人的心情;后两句实写长江金陵渡口美好的夜景,借此衬托出诗人孤独落寞的羁旅情怀,接下来就由小编带来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题金陵渡》
唐代: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
【译文】
夜宿金陵渡口的.小山楼,辗转难眠心中满怀旅愁。
斜月朦胧江潮正在下落,对岸星火闪闪便是瓜洲。
【注释】
金陵渡:渡口名,在今江苏省镇江市附*。
津:渡口。小山楼:渡口附*小楼,作者住宿之处。
宿:过夜。行人:旅客,指作者自己。可:当。
斜月:下半夜偏西的月亮。星火:形容远处三三两两像星星一样闪烁的火光。
瓜州:在长江北岸,今江苏省邗江县南部,与镇江市隔江相对,向来是长江南北水运的交通要冲。
【鉴赏】
这是诗人漫游江南时写的一首小诗。张祜夜宿镇江渡口时,面对长江夜景,以此诗抒写了在旅途中的愁思,表现了自己心中的寂寞凄凉。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把美妙如画的江上夜景描写得宁静凄迷,淡雅清新。
“金陵津渡小山楼”,此“金陵渡”在镇江,非指南京。“小山楼”是诗人当时寄居之地。首句点题,开门见山。
“一宿行人自可愁”,用一“可”字,轻灵妥贴,“可”当作“合”解,而比“合”字轻松。
这两句是引子,起笔*淡而轻松,接着便很自然地将读者引入佳境。
“潮落夜江斜月里”,诗人站在小山楼上远望夜江,只见天边月已西斜,江上寒潮初落。
一团漆黑的夜江之上,本无所见,而诗人却在朦胧的西斜月光中,观赏到潮落之景。用一“斜”字,妙极,既有景,又点明了时间——将晓未晓的落潮之际;与上句“一宿”呼应,暗中透露出行人那一宿不曾成寐的信息。所以,此句与第二句自然地沟连。诗人用笔轻灵而细腻,在精工镂刻中,又不显斧凿之迹,显得浑然无痕。
落潮的夜江浸在斜月的光照里,在烟笼寒水的背景上,忽见远处有几点星火闪烁,诗人不由随口吟出:“两三星火是瓜洲。”将远景一点染,这幅美妙的夜江画也告完成。试看“两三星火”,用笔何其萧洒空灵,动人情处不须多,“两三”足矣。“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宜乎以少胜多,点染有致,然而也是实景,那“两三星火”点缀在斜月朦胧的夜江之上,显得格外明亮。那个地方“是瓜洲”。这个地名与首句“金陵渡”相应,达到首尾圆合。此外,这三字还蕴藏着诗人的惊喜和慨叹,传递出一种悠远的情调。
这首诗的境界,清美之至,宁静之至。那两三星火与斜月、夜江明暗相映衬,融成一体,如一幅淡墨山水画。
雪落金陵的诗词摘选
诗词是阐述心灵的文学艺术,而诗人、词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严格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雪落金陵的诗词摘选,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春雪金陵
二月雪来倒春寒,
春雪飘飞沃江南,
*青山雪中挺,
一场润雪金陵城,
城墙绵延卧白龙,
紫金玉峰雪风情,
腊梅争春画中雪,
秦淮河畔雪中行。
朝门中山雪榭台,
瑞雪覆裹雨花台,
漫天绒雪城中舞,
莫愁湖边吟春雪,
诗情画意雪中景,
阅江楼上观金城,
江桥飞堑变通途,
江南江北好风光,
一路走来雪中情。
江南春雪
江南春雪映古城,
大雪纷飞天苍穹。
千树梨花一夜倾,
银妆素裹纯洁情。
飞雪峰罩江南地,
醉卧祥榻听雪声。
油城春雪
冬雪困了
香甜地睡个懒觉
等醒来伸个懒腰
早春的风
早已送走寒冷的冬季
冬雪负情了
亏欠了很多债
辜负了很多爱
一个冬天
愧对裸露胸膛的土地
冬雪动情了
早春补酿场大雨雪
飘飘撒撒粘粘蜜蜜
雪泪飞花
是滋润的喜悦还是自责的哭泣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金陵酒肆留别古诗
唐代: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劝客 一作:唤客)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译文
春风吹起柳絮酒店满屋飘香,侍女捧出美酒,劝我细细品尝。
金陵年轻朋友纷纷赶来相送。欲走还留之间,各自畅饮悲欢。
请你问问东流江水,离情别意与它比谁短谁长?
注释
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酒肆:酒店。留别:临别留诗给送行者。
风吹:一作“白门”。
吴姬:吴地的青年女子,这里指酒店中的侍女。
压酒:压糟取酒。古时新酒酿熟,临饮时方压糟取用。
唤:一作“劝”,一作“使”。
子弟:指李白的朋友。
欲行:将要走的人,指诗人自己。不行:不走的人,即送行的人,指金陵子弟。
尽觞(shāng):喝尽杯中的酒。觞,酒杯。
试问:一作“问取”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即将离开金陵东游扬州时留赠友人的一首话别诗,篇幅虽短,却情意深长。此诗由写仲夏胜景引出逸香之酒店,铺就其乐融融的赠别场景;随即写吴姬以酒酬客,表现吴地人民的豪爽好客;最后在觥筹交错中,主客相辞的动人场景跃然纸上,别意长于流水般的感叹水到渠成。全诗热情洋溢,反映了李白与金陵友人的深厚友谊及其豪放性格;流畅明快,自然天成,清新俊逸,情韵悠长,尤其结尾两句,兼用拟人、比喻、对比、反问等手法,构思新颖奇特,有强烈的感染力。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和风吹着柳絮,酒店里溢满芳香;吴姬捧出新压的美酒,劝客品尝。“金陵”,点明地属江南,“柳花”,说明时当暮春。这是柳烟迷蒙、春风沉醉的江南三月,诗人一走进店里,沁人心脾的香气就扑面而来。这一“香”字,把店内店外连成一片。金陵古属吴地,遂称当地女子为“吴姬”,这里指酒家女。她满面春风,一边压酒(即压酒糟取酒汁),一边笑语殷勤地招呼客人。置身其间,真是如沐春风,令人陶醉,让人迷恋。
这两句写出了浓浓的江南味道,虽然未明写店外,而店外“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杨柳含烟的.芳菲世界,已依稀可见。此时,无论是诗人还是读者,视觉、嗅觉、听觉全都调动起来了。
“柳花”,即柳絮,本来无所谓香,但一些诗人却闻到了,如传奇“莫唱踏阳春,令人离肠结。郎行久不归,柳自飘香雪。”“香”字的使用,一则表明任何草木都有它微妙的香味,二则这个“香”字代表了春之气息,这不但活画出一种诗歌意境,而且为下文的酒香埋下伏笔。其实,对“满店香”的理解完全不必拘泥于“其柳花之香”,那当是春风吹来的花香,是泥土草木的清香,是美酒飘香,大概还有“心香”,所谓心清闻妙香。这里的“店”,初看不知何店,凭仗下句始明了是指酒店。实在也唯有酒店中的柳花才会香,不然即使是最雅致的古玩书肆,在情景的协调上,恐怕也还当不起“风吹柳花满店香”这七个字。所以这个“香”字初看似觉突兀,细味却又感到是那么妥贴。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金陵的一群年轻人来到这里,为诗人送行。饯行的酒啊,你斟我敬,将要走的和不走的,个个干杯畅饮。也有人认为,这是说相送者殷勤劝酒,不忍遽别;告别者要走又不想走,无限留恋,故“欲行不行”。李白此行是去扬州。他后来在《上安州裴长史书》说:“曩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此则白之轻财好施也。”李白性格豪爽,喜好交游,当时既年轻富有,又仗义疏财,朋友自是不少。在金陵时也当如此。一帮朋友喝酒,话别,少年刚肠,兴致盎然,没有伤别之意,这也很符合年轻人的特点。“尽觞”,意思是喝干杯中酒。“觞”,酒器。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便是事件的结局了。送君千里,终有一别,这离别之宴终归要散的,此时把手相送,心中的感伤便不能自已,诗人借水言情,寓情于物,表达了惜别之情——我和友人的离别的情义与东流之水相比哪个更长呢?其气魄体现了诗人浪漫豪放的一贯风格,也不能不让人想起诗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之句。”
情感是抽象的,即使再深再浓,也看不见摸不着;而江水是形象的,给人的印象是绵绵不绝。但诗人不是简单的相喻,而是设问比较,迷迷茫茫地,似收而未收住,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以想象的空间。采用这种表现手法,李白可能受到前人的启发,如谢朓就写过“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但李白写得更加生动自然。与“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有异曲同工之妙。
此诗构思巧妙。首句”风吹柳花满店香“,是阒无一人的境界,第二句”吴姬压酒劝客尝“,当垆红粉遇到了酒客,场面上就出现人了,等到“金陵子弟”这批少年一涌而至时,酒店中就更热闹了。别离之际,本来未必有心饮酒,而吴姬一劝,何等有情,加上“金陵子弟”的前来,更觉情长,谁也不愿舍此而去。可是偏偏要去,“来相送”三字一折,直是在上面热闹场面上泼了一盆冷水,点出了从来热闹繁华就是冷寂寥落的前奏。李白要离开金陵了。但是,如此热辣辣的诀舍,总不能跨开大步就走吧。于是又转为“欲行不行各尽觞”,欲行的诗人固陶然欲醉,而不行的相送者也各尽觞,情意如此之长,于是落出了“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的结句,以含蓄的笔法,悠然无尽地结束了这一首抒情的短歌。
很多人写离别,大多少不了言愁,所谓“离愁别绪”。然而,李白这首诗中连一点愁的影子都不见,只有别意。诗人正值青春华茂,他留别的不是一两个知己,而是一群青年朋友。这种惜别之情在他写来,饱满酣畅,悠扬跌宕,唱叹而不哀伤,富于青春豪迈、风流潇洒的情怀。
刘禹锡的这首金陵怀古诗写得很有意境,诗含蓄地把鉴戒亡国之意寄寓于一种音乐现象之中,可谓意味深长,读来令人回味。
金陵怀古
刘禹锡
潮满冶城渚,
日斜征虏亭。
蔡洲新草绿,
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
山川空地形。
《*花》一曲,
幽怨不堪听。
刘禹锡诗鉴赏
宝历二年(826 )冬,刘禹锡由和州返回洛阳,途经金陵。从诗中的写景看来,这诗大概写于次年初春。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首联写的是晨景和暮景。诗人为寻访东吴当年冶铸之地—— 冶城的遗迹来到江边,正逢早潮上涨,水天空阔,满川风涛。冶城这一以冶制吴刀、吴钩着名的古迹究竟在哪儿呢?诗人徘徊寻觅,却四顾茫然。只有那江涛的拍岸声和江边一片荒凉的景象。它仿佛告诉人们:冶城和吴国的雄图霸业一样,早已在时间的长河中消逝殆尽了。日暮时分,征虏亭寂寞地矗立在斜晖当中,伴随着它的不过是投在地上的长长的黑影而已,那东晋王谢贵族之家曾在这里饯行送别的热闹场面,也早已销声匿迹。尽管亭子与夕阳依旧,但人事却已全非。
诗在开头两句巧妙地把盛衰对比从景语中道出,使诗歌一落笔便紧扣题意,自然而然流露出吊古伤今之情。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颔联两句虽然仍是写景,但这里写的景,则不仅是对历史陈迹的凭吊,而且以雄伟美丽的山川为见证,借以形象地表达诗人对盛衰之变的认识。看哪,时序虽在春寒料峭之中,那位于江心的蔡洲却已长出一片嫩绿的新草;那向称金陵门户的幕府山正雄视大江,山顶上升起袅袅青烟,光景依然如旧。面对着滔滔江流,诗人想起了东晋军阀苏峻曾一度袭破金陵,企图凭借险阻,建立霸业。不久陶侃、温峤起兵在此伐叛,舟师四万驻扎在蔡洲。一时舳舻相望,旌旗蔽空,激战累日,终于击败苏峻,使晋室转危为安。他还想起幕府山正是由于丞相王导曾在此建立幕府屯兵驻守而得名。但曾几何时,东晋仍然被刘宋所代替,衡阳王刘义季出任南兖州刺史,此山从此又成为刘宋新贵们祖饯之处。
山川风物在变幻的历史长河中有没有变异呢?没有,诗人看到的仍是:春草年年绿,旧烟岁岁青。这一联熔古今事与眼前景为一体,“新草绿”、“旧烟青”六字下得醒目突出,情景交融,并为下文的感慨作铺垫。
“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颈联承上两联转入议论。诗人以极其精炼的语言揭示了六朝兴亡的秘密,并警示当世。六朝的繁华哪里去了?当时的*而今安在?险要的山川形势并没有为他们的长治久安提供保障;国家兴亡,原当取决于人事!在这一联里,诗人思接千里,自铸伟词,提出了社稷之存“在德不在险”的卓越见解。后来王安石《金陵怀古》四首其二:“天兵南下此桥江,敌国当时指顾降。山水雄豪空复在,君王神武自无双。”即由此化出。足见议论之高,识见之卓。
尾联“《*花》一曲,幽怨不堪听”。六朝帝王凭恃天险、纵情享乐而国亡,历史的教训有没有被后世垂鉴呢?诗人以《玉树*花》尚在流行暗示当今唐代的统治者依托关中百二山河之险,沉溺在声色享乐之中,正步着六朝的后尘,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玉树*花》是公认的亡国之音。诗含蓄地把鉴戒亡国之意寄寓于一种音乐现象之中,可谓意味深长。
晚唐诗人杜牧的《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便是脱胎于此。
《贞一斋诗说》说:“咏史诗不必凿凿指事实,看古人名作可见。”刘禹锡这首诗就是这样,首联从题前摇曳而来,尾联从题后迤逦而去。前两联只点出与六朝有关的金陵名胜古迹,以暗示千古兴亡之所由,而不是为了追怀一朝、一帝、一事、一物。至后两联则通过议论和感慨借古讽今,揭示出全诗主旨。
这种手法,用于咏史诗、怀古诗中,颇为高明,足资借鉴。
整理:zhl201703
谒金门古诗词(6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谒金门古诗词,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谒金门·花过雨原文:
花过雨。又是一番红素。燕子归来愁不语。旧巢无觅处。
谁在玉关劳苦。谁在玉楼歌舞。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
谒金门·花过雨注释
红素:指花色红、白相间。
觅:寻找。
玉关:玉门关。借指南宋抗战前线。
玉楼:豪华的高楼大厦。
胡尘:指蒙人发动的战争。
侯万户:万户侯。
谒金门·花过雨赏析
在诗词中常将春和雨以及花和雨联系起来。不过由于时间与气候的变化,有的风雨是送春归,有的风雨则是催春来。而李好古的这首词说:“花过雨,又是一番红素”。大概是属于催春来。“燕子归来愁不语”一句,承上启下,春来燕归,春色依旧,而归来的燕子为什么却闷闷无语呢?自然引出下文——“旧巢无觅处”。“旧巢无觅处”的原因,作者没有直说,犹露犹藏发人深思。这首词有的本调名下有题——《怀故居》,因而有人说,燕子旧巢,比喻自己故居,春来到来了,人无归处,表现了一种无处可归的飘泊之感。其中还寓有家国之感,所以把它理解为那个特定社会现象的典型概括,则更为合适。上片结句,就字面看补足了上文,完成了对“燕子”的描写,就其喻意而言,则引向社会现实,这就为下片预作好了铺奠。
国家山河支离破碎,百姓流离失所,在这样艰难的时局里,“谁在玉关劳苦?谁在玉楼歌舞?”这句话深刻尖锐,咄咄逼人,“玉关(玉门关,这里泛指边塞)劳苦”者,指的是那些守边的士卒。而在玉楼上取乐的,却是那班不思抗敌、不恤士卒的将领,除此之外,当然还有一大批“渡江来,百年歌舞,百年酣醉”于西湖畔上的、南宋朝廷里的显官达贵。一苦一乐,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使读者从对比中,感受到振憾人心的艺术力量!下文词人没有顺着这个调子再把弦儿绷紧,也没有用一般乏味的文字,敷衍成篇,而是别开生面,用假设和推想,从容作结:“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东风“吹去”胡尘“,已是一奇;再进一步,还要封”东风“为万户侯,更是奇特非凡,令人耳目一新。然而最妙则于不经意之中,用这种丰趣活泼的文字,翻空出奇,涉笔成趣。同时,它又在诙谐之中包含着某种庄重,其中隐含了一个重大的严肃的社会政治问题,即朝中无人抗金,而百姓则渴望统一。在天真之处展现真情,风趣之中包含着冷峻。
春日,多有“东风”,“旧巢无觅”,才有“东风”吹去“胡尘”盼想,前后照应,此外,词人兼用明快、严肃、含蓄、幽默的多种手法,浑然成篇,自成一格,更是它的独特之处。
[元]王庭筠
这是一首描写闺怨的词。选材虽传统,但由于作者以其高超的写作技巧及思妇的情感表现得极其凄婉深刻,因而令人震撼,百读不厌。
“双喜鹊,几报归期浑错。”表现了闺中人急迫盼望丈夫归来又极其失望的心情。在我国民俗中以喜鹊鸣叫为吉祥。“时人之家,闻鹊声皆以喜兆,故谓灵鹊报喜”(《开元天宝遗事》)。“几”极写闺中人的惊喜,失望、复惊喜复失望。久守空房、孤寂的少妇是多么的深情盼望丈夫早日归来啊。双喜鹊的双字极好地衬托出少妇的孤单,真是人不如禽。“尽做旧愁都忘却,新愁何处着?”假设旧愁可以忘记,即使旧日的愁苦都忘掉,眼前被引起的新愁烦又多得没有地方容纳了。“着”多解,这里当安置、容纳解。与该句句式相同的如北宋失调名词“苦恨春醪如水藻,闲愁无处着”,吴淑姬《小重山》词“心儿小,难着许多愁”。其中的“着”均为安置之意。(见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用委婉曲折的设问,把内心的悲凉苦楚表现得缠绵绯侧淋漓尽致,堪与辛弃疾《念奴娇》的“旧恨春江流不断,旧恨云山千叠”相比美。过片描写了景物。“瘦雪一痕墙角,专子已妆残萼,”墙角的梅花凋谢了,孤零地沾在那里;几粒青而又小的梅子妆点着花的残萼。明显的暮春景色意味思妇的惜春自怜。雪,指白色的梅花,用“瘦”来形容如雪梅花,形象地写出了梅花的凋零衰败。清人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赞扬作者“字新”欣赏其“瘦雪”的形容。“一痕”即写孤独,又蕴含空漠无依,“墙角”是环境的冷落,也是女主人公的写照。青春而逝,红颜将老,恰如流水年华一去不再,触景伤情,其内心深处的悲凉、无助无奈跃然纸上。“不道技头无可落,东风犹作恶。”写景抒情,总括全篇,承上作结。目前已是败花残枝,光秃秃的枝上已无花可落,寡情的东风却依然逞凶肆虐,继续摧残着孤寂无依的梅树。
本词上阙重在心理描写,对闺中人的深沉挚受、痴情盼望的刻画极其深刻。下阙重在景物,以花喻人,贴切自然。艺术上达到极高境界。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评价王庭筠不同于一般金人词风,“间河幽峭之书,绵邈之音”《谒金门》是词*术风格的代表作之一。
古诗原文
空相忆,无计得传消息。天上嫦娥人不识,寄书何处觅?
新睡觉来无力,不忍把伊书迹。满院落花春寂寂,断肠芳草碧。
译文翻译
人去楼空徒然相忆,没有办法再传消息。天上嫦娥人间不识,欲寄书信何处寻觅?
困倦小睡觉来无力,不忍再看伊人书迹。满院落花春光清寂,伤心断肠芳草色碧。
注释解释
书:信。
觉:醒。
伊:她。书迹:指过去的来信。
无计:没有办法。
寄书句:意思是本想请嫦娥代为传书,但因不相识,而无处寻找她。
创作背景
这首词的背景是韦庄有一个资质艳丽、文化修养也很高的宠姬被蜀主王建强行夺去,韦庄追念此人,写了此词和小重山。此说法不一定可靠,很可能是为某一个分手以后消息不通的旧时情人而作。
诗文赏析
诗歌史上,真挚、沉痛的悼亡之作甚多,都具有永恒的魅力。生活中一些有某种纪念意义的小物品,就会像一颗小石子投入池溏一样,在感情的波澜里激起层层涟漪。这首词通过一纸昔日情人的'旧书信,在词人的心中荡起了层层涟漪,从而勾起了无数的回忆。全词以书信为中介,上片写读信后勾起的无数回忆,由此产生了渴望与意中人再传消息、寄书信的痴情;下片写思极而睡,醒来不忍再读伊人旧情书的情绪,并用景色加以陪衬。全词融纪实、写景和抒情于一炉,疏中见密又富有生活气息,脉络分明,情意真挚,将深切的悼亡之情表达得低回婉转,余韵袅袅。
这首词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怀想。上片着重勾画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是直吐衷肠。由回忆而动情,由动情而遐想,再传达殷切思念的痴情。下片侧重于人物形态和景物描写。“把伊书迹”是此词词眼。
上片着重勾画了主人公的心理活动。首三句,上句设问,下句作答,句句相联,环环相扣。首句“空相忆”,*地奇峰突兀而起,是主人公心理活动的基础。这三个字既笼罩全篇,又包孕无遗。一个“空”字不仅表现了“相忆”数量的以简代繁,而且写出了这种“相忆”的深和苦,“空相忆”是情至深处的痴人语。“无计得传消息”是紧承首句而答,意思是无法传递消息。第三句“天上嫦娥人不识”,是写欲向那位“天上嫦娥”传达殷切思念的痴情。“嫦娥”形容伊*貌之美,“天上”;则暗示了伊人已仙去。至此,才看出相忆成空是由于生死相分,幽明相隔。第四句“寄书何处觅”与第二句“无计得传消息”意思大致相同,显示了要通款曲情意的执着和真切。向亡人通消息、寄书信,看似无理,实是深情的反应。这最后一句将自己虽欲寄书而无处寄书以至于最终不合瞄书的款款情意,以反问的形式加以表达,更是含蓄曲折,哀婉动人。
下片侧重于人物形态和景物描写,从而传出了幽深的隐曲心绪。“新睡觉来无力,不忍把伊书迹”两句以形传神,将上下片衔接得异常紧密。“新睡”二字暗示出是困倦已极的不由自主的睡。“无力”紧应“新睡”,睡醒之后应觉得有力,此言无力,自是伤心人别有怀抱。沈际飞说: “‘把伊书迹’,四字颇秀。”(《草堂诗馀正集》)“伊”字,口吻非常亲切。“把伊书迹”可见伊人兼有才情。“不忍”二字更妙,正写出“伊书”的感人至深,宜于表现出伤心人看与不看的矛盾心理。“把伊书迹”不仅“颇秀”,而且是这首词通体皆活的词眼。这句词语意淡而情深,故沁人心脾。 “满院落花春寂寂,断肠芳草碧”两句别出心意,宕开一笔,以景作结。“满院落花春寂寂”是花落人亡的孤寂境。
风乍起,
吹绉一池春水。
闲引鸳鸯香径里,
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
碧玉搔头斜坠。
终日望君君不至,
举头闻鹊喜。
注释:
乍:忽然。
闲引:无聊地逗引着玩。
挼:揉搓。
有关金秋十月的古诗词(精选50句)
一片落叶带着秋心,摇曳着金秋十月翩翩起舞,那风韵飘逸的`舞姿,连阳光也恬静温馨,连微风也温婉轻柔。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有关金秋十月的古诗词(精选50句),欢迎大家参考。
1、春阳如昨日,碧树鸣黄鹂。——李白《秋思》
2、芜然蕙草暮,飒尔凉风吹。——李白《秋思》
3、今日云景好,水绿秋山明。——李白《九日》
4、云山行处合,风雨兴中秋。——高適《送魏八》
5、渌水明秋月,南湖采白蘋。——李白《渌水曲》
6、五原秋草绿,胡马一何骄。——李白《塞上曲》
7、梧桐落尽西风恶。——黄机《忆秦娥·秋萧索》
8、秋静见旄头,沙远*羁愁。——李贺《塞下曲》
9、遗音能记秋风曲。——贺铸《行路难·缚虎手》
10、西风梧井叶先愁。——吴文英《浣溪沙·秋情》
11、运流方可叹,含毫属微理。——李世民《度秋》
12、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李白《太原早秋》
13、月到中秋偏皎洁。——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
14、寄言世上雄,虚生真可愧。——李密《淮阳感秋》
15、儿童漫相忆,行路岂知难。——元好问《倪庄中秋》
16、愿学秋胡妇,贞心比古松。——李白《湖边采莲妇》
17、想边鸿孤唳,砌蛩私语。——王沂孙《扫花游·秋声》
18、贾傅松醪酒,秋来美更香。——杜牧《送薛种游湖南》
19、但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慵。——苏轼《行香子·秋与》
20、春来秋去相思在,秋去春来信息稀。——鱼玄机《闺怨》
21、醉困不知醒,欹枕卧江流。——米芾《水调歌头·中秋》
22、天*星辰大,山深世界清。——姚合《秋夜月中登天坛》
23、教他珍重护风流。——纳兰性德《浪淘沙·夜雨做成秋》
24、钿筝歌扇等闲休。——苏庠《鹧鸪天·枫落河梁野水秋》
25、眼中人去难欢偶。——晏几道《秋蕊香·池苑清阴欲就》
26、黄华自与西风约,白发先从远客生。——元好问《秋怀》
27、扫却石边云,醉踏松根月。——吴西逸《清江引·秋居》
28、靡靡秋已夕,凄凄风露交。——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
29、可恨良辰天不与。——晏几道《蝶恋花·笑艳秋莲生绿浦》
30、壶中若逐仙翁去,待看年华几许长。——李觏《秋晚悲怀》
31、栖鸦流水点秋光,爱此萧疏树几行。——纪映淮《咏秋柳》
32、凤帏寂寞无人伴。——朱淑真《菩萨蛮·山亭水榭秋方半》
33、渐秋风镜里,暗换年华。——王国维《满庭芳·水抱孤城》
34、照影弄妆娇欲语。——晏几道《蝶恋花·笑艳秋莲生绿浦》
35、春山碧树秋重绿,人在武陵溪。——刘基《眼儿媚·秋思》
36、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张翰《思吴江歌》
37、清歌莫送秋声去。——吴文英《蝶恋花·九日和吴见山韵》
38、欲知却老延龄药,百草摧时始起花。——苏轼《赵昌寒菊》
39、晴云满户团倾盖,秋水浮阶溜决渠。——杜甫《柏学士茅屋》
40、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柳宗元《秋晓行南谷经荒村》
41、但把清尊断送秋。——苏轼《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42、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43、秋来愁更深,黛拂双蛾浅。——杨无咎《生查子·秋来愁更深》
44、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苏轼《念奴娇·中秋》
45、秋风夜渡河,吹却雁门桑。——王昌龄《塞下曲·秋风夜渡河》
46、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王勃《秋江送别二首》
47、采莲时,小娘红粉对寒浪。——温庭筠《荷叶杯·镜水夜来秋月》
48、不觉新凉似水,相思两鬓如霜。——刘辰翁《西江月·新秋写兴》
49、才过斜阳,又是黄昏雨。——晏几道《蝶恋花·笑艳秋莲生绿浦》
《金陵望汉江》高中诗词阅读鉴赏
在**淡淡的学*、工作、生活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金陵望汉江》高中诗词阅读鉴赏,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金陵望汉江》为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五言古诗,主要描绘出了长江下游万流横溃,直下东海,水势浩瀚,气势博大的特点,全诗用典自然、文辞大气、气势磅礴,最后诗中反用“任公子东海钓巨鱼”的典故,来表达作者“喻言江汉宁静,地无巨寇,则王者之征伐可除也”的理想。
词语注释
⑴派:河的支流。长江从庐江、浔阳开始分作九支。盘:盘踞。
⑵横溃:泛滥。豁:打开。中国:中南地区。
⑶崔嵬:山峦高耸的样子,这里用长,J-i皮涛的汹涌来比喻六朝动荡的政局。迅湍:飞奔而下的激流。
⑷六帝:即六朝,指以金陵为都的六个朝代的君主,吴、东晋、宋、齐、梁、陈。
⑸三吴:史称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这两句合起来是说自从六朝之后,长江以东的吴地就日渐分裂,远不如从前那么兴盛了。
⑹我君:指当朝皇帝唐玄宗。混:混合,统一。区宇:全国的范围。
⑺垂拱:垂衣拱手,无为而治。指天下太*的景象。众流安:各条江河均*安,借指国泰民安,政治稳定。
⑻任公子:《庄子外物篇》中一个传说人物。他在长江中下游广大的`地区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钧起一只巨大的鱼,可供许多人一起享用。这里用任公子比喻有大作为和才能的人。
⑼沧浪:据《孟子》,有隐者唱《沧浪歌》以表明隐居之志,*用沧浪指代隐居垂钓之地。这句是说江流*静,天下安宁,用不着有所作为,暗中抒发壮志未酬的遗憾。
白话译文
长江延绵曲折长达万里,分作九条支流就如同九条巨龙盘踞。江水四溢,泛滥于中国,波涛汹涌迅疾奔流。六代的帝王沉寂沦亡之后,三吴已没有了昔日之盛,无足称赏。我朝圣明之君统一天下,垂衣拱手无为而冶。今天的任公子,已无需沧海垂钓而罢竿了。
创作背景
此诗作年未详,或谓作于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或谓作于天宝十五载至至德二载(756—757)之间。汉江,此指长江。此诗用意较为深曲,诗旨众说不一,其要当是表达怀抱未伸的怨望之情。
赏析
这首诗以金陵为中心,写眺望长江远去的感想。全诗情景合一,寓比兴之意于写景之中。诗的前两句“汉水回万里,派作九龙盘。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都写出了长江下游万流横溃,直下东海,水势浩瀚,气势博大的特点,写出了远去的长江气势浩大,切中题旨,铺垫出一派雄壮气象。接着用江水泛滥造成的巨大影响和损失来写*古的国运不兴,为歌颂当下盛世蓄好气势。但诗的后四句“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并不是单纯而热烈地歌颂盛世,在一派祥和安宁之中,也透露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淡淡悲哀。诗的感情深沉而表达稳妥,比喻以江水壮阔的气势与盛唐的国力相对应,贴切得体,从而自然又蕴含丰富地表达出盛世才子的惆怅。
在此诗中李白已对万里长江的风光作了一个全面的描绘:上游之秀丽,三峡之急险,中游之宏阔,下游之浩瀚,都有极生动之描写,可以说李白用他的生花妙笔,为读者绘制了一幅极其宏伟的万里长江风光图卷。这是其它任何诗人所作不到的。而其他诗人,由于局于经历所限,对长江的描绘也只能是一时一处、一鳞一爪的个别描写,虽然他们可能写得很精彩,而不可能对万里长江绘出全图。即使是有人像李白那样有游万里长江的经历,但也未必像李白对长江那样的钟情,或虽钟情而不善于诗。
李白漫游扬州时赋《秋日登扬州西灵塔》,称誉像教有“照迷方”之效。而《金陵望汉江》更值得关注,嘲笑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割据者依恃金陵钟山之险而称帝终归复亡的历史命运,同时盛赞李唐一统天下之伟绩。
王琦评论李白此诗时说:“因众派安流,水无巨鱼(此指祸乱之辈),故任公子钓竿可罢,喻江汉宁静,地无巨寇,则王者之征伐可除也。”甚是。
有金陵雪的古诗词
金陵的诗词
关于金陵的古诗词
春聚金陵的古诗词
金陵的诗古诗词网
与金陵城有关的古诗词
有关金陵的诗词
古诗词中的金陵意象
描写金陵夜的古诗词
有关金陵下雪的古诗词
关于金陵踏青的古诗词
金陵台词
金陵还古的古诗
金陵梦的古诗
与金陵有关的古诗词及其解析
历代古人写金陵的古诗词
金陵的古诗句
金陵的诗句
关于金陵的古诗
金陵古诗的图片
金陵诗句
金陵语录
关于南京的古诗词歌赋金陵
金陵美景的古诗
包含金陵的古诗
写金陵的诗句
题金陵渡的读古诗
金陵名胜的古诗
带走金陵的古诗
吟游金陵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