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咏风唐虞世南古诗的诗意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咏风唐虞世南古诗的诗意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咏风唐虞世南古诗的诗意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咏风唐虞世南古诗的诗意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蝉
虞世南(唐)
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唐代虞世南这首托物寓意小诗。
首句:
“缕”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缨。蝉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句表面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含比兴象征。“垂缕”暗示显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身分地位显贵却“饮清露”。
次句:
“流响出疏桐”写蝉声远传。 “流响”写蝉声长鸣不已,悦耳动听;“出”使蝉声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三四句: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以为是秋风所送,诗人却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致远。标榜:立身品格高洁,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象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呼应,表达出对人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
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
沈德潜说:“脉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
清施补华《蚬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诗种子:立意高,令诗超凡脱俗。
(郭锦生编品)
《虞世南·蝉》
作者:虞世南
原文: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释:
1、垂緌: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2、清露:纯净的露水。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3、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
4、藉:凭借。
诗意:
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
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声远传的原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
而不是依靠秋风。
赏析: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像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m.ju.51tietu.net)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这的确是一语道破之论。寓意君子应象蝉一样居高而声远,而不必凭借、受制于它物。表达出了诗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了一种雍容不迫的气韵风度。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本诗与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李商隐的《蝉》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虞世南诗词《蝉》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是首托物寓意的诗。全诗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全诗简练传神,比兴巧妙,以秋蝉高洁傲世的品格自况,耐人寻味。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释:虞世南:初唐重臣,诗人、书法家。唐太宗曾多次称赞其人格。
绥(音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流响:连绵的声音。
疏桐:稀疏、高大的梧桐树。
(1)这是一首咏物诗,从形状、*性、声音等三个方面写出了蝉的特点。
(2)这首诗表面上是写蝉,其实是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达含蓄,寓意深刻。
(3)虞世南的《蝉》中,借蝉鸣表现自己品格高洁的诗句是: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4)这首诗给我们以什么启示?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答]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那些外在的凭借,像地位、权势、吹捧等,他本身自然会有很强的昭示力,能够声名远扬。
(5)作者借“蝉”的形象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①作者写蝉居于高处、鸣声远播,而不需借助秋风,
②强调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③这首诗以蝉的形象表现了封建士大夫的志得意满和清高。
二:
5.读这首咏物诗,你的眼前呈现出怎样一幅画面?请描绘出来。(2分)
6.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来刻画蝉,请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
5.一只蝉落在高拔疏朗的梧桐树上,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不时自在地长鸣,声音悦耳动听,传出很远(2分)。
6.本诗通过刻画人格化的蝉,热情地赞美了那种高洁(高尚或洁身自好等)的人格(2分)。
三:
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出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蝉的特点?
3.通过这首诗作者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案
1.托物寓意,借助具体的对象表达丰富的含义,理趣情致跃然纸上,引人人胜。
2.“饮清露”:表达了诗人对蝉性高沽、栖高饮露品性的褒扬:“流响”:形象地写出了蝉的悦耳长鸣。
3.这首诗告诉我们:贤能之人,不需凭借权势,自然声名远扬。
四:
【注释】緌(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藉(jiè):凭借。
1.本诗前两句所写的“蝉”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6分)
参考答案
1.这首诗所写的蝉尊贵清高。(2分)它角须下垂,栖于疏桐,饮吸清露,鸣响流播。(3分)
2.托物寓意(2分;答比兴、象征、联想亦可。答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寓情于物、融情于物给1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蝉”的形态、*性、鸣响,(1分)自然引出立身尊贵而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的道理,(2分)表达了作者对高尚品格的赞美之情。(1分)
译文:
蝉垂下像帽带似的触角吮吸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绵的声音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声远传的原因是因为蝉居住在高树上,而不是借助了秋风。
赏析:
本诗与骆宾王、李商隐的《咏蝉》同为当时咏蝉诗三绝。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像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虞世南的诗句鉴赏
1、凌晨早朝——虞世南
万瓦宵光曙,重檐夕雾收。
玉花停夜烛,金壶送晓筹。
日晖青琐殿,霞生结绮楼。
重门应启路,通籍引王侯。
2、初晴应教——虞世南
初日明燕馆,新溜满梁池。
归云半入岭,残滴尚悬枝。
3、春夜——虞世南
春苑月裴回,竹堂侵夜开。
惊鸟排林度,风花隔水来。
4、咏舞——虞世南
繁弦奏渌水,长袖转回鸾。
一双俱应节,还似镜中看。
5、咏萤——虞世南
的历流光小,飘飖弱翅轻。
恐畏无人识,独自暗中明。
6、咏风——虞世南
逐舞飘轻袖,传歌共绕梁。
动枝生乱影,吹花送远香。
7、咏蝉——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8、赋得临池竹应制——虞世南
葱翠梢云质,垂彩映清池。
波泛含风影,流摇防露枝。
龙鳞漾嶰谷,凤翅拂涟漪。
欲识凌冬性,唯有岁寒知。
9、奉和咏风应魏王教——虞世南
逐舞飘轻袖,传歌共绕梁。
动枝生乱影,吹花送远香。
《蝉》虞世南古诗赏析
在日复一日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蝉》虞世南古诗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蝉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释】
垂緌(ruí):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清露:清纯的露水。
饮清露: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流:发出。
流响:指蝉长鸣不已,声音传的很远。
疏桐:高大的梧桐。
居高:指栖息在高处,语意双关。
藉(jiè):凭借、依赖。
【译文】
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背景】
李世民夺位李渊后,虞世南任弘文馆学士,成为重臣,但从不傲慢,踏实勤奋,使得李世民对其称赞有加,深得赏识,于是常邀他参加一些典礼活动。一天,李世民起了雅兴,邀请弘文馆学士们共赏海池景色,谈论画,李世民询问大家是否有新的诗歌作品,虞世南便诵读出该诗。
【赏析】
诗人笔下的蝉是人格化了的蝉。三、四句借蝉抒情: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延伸阅读:描写蝉的古诗词
1、莫侵残日噪,正在异乡听。——五代楚·刘昭禹《闻蝉》
2、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蝉》
3、门柳不连野,乍闻为早蝉。游人无定处,入耳更应先。——《早蝉》
4、蝉发一声时,槐花带两枝。只应催我老,兼遣报君知。——《闻新蝉赠刘二十八》
5、一声初应候,万木已西风。偏感异乡客,先于离塞鸿。——《闻蝉》
6、秋来吟更苦,半咽半随风。——唐·姚合(《闻蝉寄贾岛》)
7、早蝉孤抱芳槐叶,噪向残阳意度秋。也任一声催我老,堪听两耳畏吟休。得非下第无高韵,须是青山隐白头。——《早蝉》
8、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唐·孟浩然《秦中寄远上人》
9、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斜阳千万树,无处避螳螂。——《画蝉》
10、落日早蝉急,客心闻更愁。一声来枕上,梦里故园秋。——《闻早蝉》
蝉
朝代:唐代
作者:虞世南
原文: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赏析
诗人笔下的蝉是人格化了的蝉。三、四句借蝉抒情: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像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本诗与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李商隐的《蝉》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咏柳古诗的诗意是什么
《咏柳》是盛唐时期诗人贺知章写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是一首咏物诗。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了咏柳古诗的诗意,希望能帮到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的前两句连用两个新美的喻象,描绘春柳的勃勃生气,葱翠袅娜;后两句更别出心裁地把春风比喻为“剪刀”,将视之无形不可捉摸的“春风”形象地表现出来,不仅立意新奇,而且饱含韵味。
注释
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
妆:装饰,打扮。
一树:满树。一:满,全。在*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时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绦(tāo):用丝编成的绳带。这里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
裁:裁剪。
似:如同,好像。
诗句译文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鉴赏
第一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二是“碧玉”二字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碧玉”二字用典而不露痕迹,南朝乐府有《碧玉歌》,其中“碧玉破瓜時”已成名句。还有南朝萧绎《采莲赋》有“碧玉小家女”,也很有名,后来形成“小家碧玉”这个成语。“碧玉妆成一树高”就自然地把眼前这棵柳树和那位古代质朴美丽的贫家少女联系起来,而且联想到她穿一身嫩绿,楚楚动人,充满青春活力。
第二句就此联想到那垂垂下坠的柳叶就是她身上婀娜多姿下坠的绿色的丝织裙带。*是产丝大国,丝绸为天然纤维的皇后,向以端庄、华贵、飘逸著称,那么,这棵柳树的风韵就可想而知了。
第三句由“绿丝绦”继续联想,这些如丝绦的柳条似的细细的柳叶儿是谁剪裁出来的呢?先用一问话句来赞美巧夺天工可以传情的如眉的柳叶,最后一答,是二月的春风姑娘用她那灵巧的纤纤玉手剪裁出这些嫩绿的叶儿,给大地披上新装,给人们以春的信息。这两句诗把比喻和设问结合起来,用拟人手法刻画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工巧,新颖别致,把春风孕育万物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烘托无限的美感。
总的来说,这诗的结构独具匠心,先写对柳树的总体印象,再写到柳条,最后写柳叶,由总到分,条序井然。在语言的运用上,既晓畅,又华美。
名家点评
明钟惺《唐诗归》:“奇露语开却中晚。”
明黄周星《唐诗快》:“尖巧语,却非由雕琢所得。”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赋物入妙,语意温柔。”
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市)人。证圣进士,入丽正殿书院修书,参加撰写《六典》和《文纂》。后迁礼部侍郎,累迁秘书监,因而人称“贺监”。为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唐天宝三年(744)告老还乡为道士。贺知章与张若虚、张旭、包融齐名,被称为“吴中四士”。《全唐诗》存诗十九首。其写景之作,清新通俗,无意求工而有新意。
每天一首古诗词,腹有诗书气自华。古诗词学*方法:读诗文、解诗题、明诗意、知诗人、悟诗情,这五个方法也是学*古诗词的5个阶段,层层递进。“读诗文”即要熟读诗词原文;“解诗题”即了解诗歌标题的意思,很多古诗从标题中就能知道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明诗意”是要了解整首诗的意思;“知诗人”是要了解作者的,或作者创作这首诗的背景;“悟诗情”指领会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思念、理想、社会现实、风景等)。《咏柳》.
咏 柳
唐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 释
碧玉:青绿色的玉石,诗中碧玉指春天嫩绿的柳叶
妆: 装饰,打扮
一树: 满树
绦: 丝带
似: 好像,如同
白话译文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诗人介绍
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市)人。证圣进士,入丽正殿书院修书,参加撰写《六典》和《文纂》。后迁礼部侍郎,累迁秘书监,因而人称“贺监”。为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柳树的咏物诗,从整体到局部,细腻地描绘了柳树的特征。通过对柳的赞美,进一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的创造力。
《咏柳》这首诗的描写非常生动,特别是对春风的刻画更是形象逼真,你知道为什么吗?原来,“比喻”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作者把柳树比作“碧玉”,把柳枝比作“绿丝绦”,由此引出疑问“谁裁出”,最后,把无形的春风想象成“剪刀”,一环扣一环地展现出春的创造力。
思 考: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注释:
1、据《乐府杂录》,此词又名《谢秋娘》,系唐李德裕为亡姬谢秋娘作。又名《望江南》、《梦江南》等。分单调、双调两体。单调二十七字,双凋五十四字,皆*韵。
2、谙(音安):熟悉。
3、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译文:
江南是个好地方,
那里的风景我熟悉。
日出时,江中的滚浪比火还红艳,
春天里,一江绿水仿佛被蓝草浸染。
怎能让人不常常思念美好的江南。
赏析:
此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同时,唯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结句“能不忆江南”,并与之相关阖。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这就既落实了“好”字,又照应了“忆”字,不失为勾通一篇意脉的精彩笔墨。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把读者带入余情摇漾的境界中。
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实属不易,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了。他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在大诗人杜甫的诗里常常可见,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两种不同的颜色互相映衬,使诗意明丽如画。白居易走的也是这条路,从他的诗里也可见端倪,“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春草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长安”、“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因而江南的****,在白居易的笔下,从初日,江花(可能是水花),江水之中获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衬的手法而形成了我们想象中的图画,色彩绚丽耀眼,层次丰富,几乎无需更多联想,江南春景已跃然眼前。
咏风唐虞世南古诗的诗意
蝉唐虞世南古诗的诗意
咏风唐虞世南的古诗带拼音
残唐虞世南的古诗
古诗单唐虞世南的
唐虞世南写的蝉古诗
蝉的古诗唐虞世南的古诗
蝉唐虞世南写的古诗
蝉古诗唐虞世南写的
古诗蝉唐虞世南的诵读
唐虞世南注拼音的古诗
播放蝉唐虞世南的古诗
古诗蝉唐虞世南的拼音版
咏风的古诗虞世南
古诗咏风虞世南的
播放永丰唐虞世南的古诗
咏风古诗虞世南写的
单唐虞世南的古诗重复播放
蝉唐虞世南古诗的写作时间
蝉唐虞世民的古诗意思
蝉的古诗虞世南诗意
咏风虞世南带拼音的古诗
唐代古诗蝉虞世南的释意
古诗咏风作者虞世南的拼音
虞世南的蝉古诗意思100字
虞世南写的蝉这首古诗意思
唐朝虞世南写的蝉古诗
蝉的古诗虞世南意思
蝉虞世南的古诗大意
蝉这首古诗唐朝虞世南写的
有关天涯海角的诗句
李清照形容犯困的诗句
形容女人眼睛美的诗句
形容男人帅气的的诗句
形容我要放弃了的诗句
关于罪恶王冠的诗句
形容旅途遥远的诗句
关于与朋友离别的诗句
醉相思的诗句
兵临城下的雁门关诗句
爱国的诗句有那些
表达求而不得的古诗句
赞美鹿晗的古风诗句
情人离别伤感的诗句
送别恩师的诗句
唯字开头的七字诗句
赞美竹叶的诗句
形容收获很多的诗句
关于环境卫生的诗句
讽刺无知的诗句
形容家人生病的诗句
喝茶发表心情的诗句
带沐的表达美好的诗句
愿奶奶一路走好的诗句
讽刺人表里不一的诗句
怀念已逝父亲的诗句
形容工作不容易的诗句
形容男子有帅的古诗句
别人不了解自己的诗句
在外想老婆的诗句
描述人去世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