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网的李凭箜篌引

关于古诗文网的李凭箜篌引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文网的李凭箜篌引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文网的李凭箜篌引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文网的李凭箜篌引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90) 语录(13) 说说(8) 名言(1k+) 诗词(856) 祝福(2k+) 心语(907)

  • 李贺《李凭箜篌引》

  • 李贺《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此诗大约作于元和六年(811)至元和八年,当时,李贺在京城长安,任奉礼郎。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着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李贺此篇想象丰富,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见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

      诗的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含蕴。二、三两句写乐声。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更进一层。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第四句“李凭中国弹箜篌”,用“赋”笔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五、六两句正面写乐声,而又各具特色。“昆山”句是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昆山玉碎凤凰叫”,那箜篌,时而众弦齐鸣,嘈嘈杂杂,仿佛玉碎山崩,令人不遑分辨;时而又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叫,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芙蓉泣露香兰笑”,构思奇特。带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屡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它们都是美的化身。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妙。

      从第七句起到篇终,都是写音响效果。先写*处,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全被箜篌声所消融。其实,冷气寒光是无法消融的,因为李凭箜篌弹得特别好,人们陶醉在他那美妙的弦歌声中,以致连深秋时节的风寒露冷也感觉不到了。虽然用语浪漫夸张,表达的却是一种真情实感。“紫皇”是双关语,兼指天帝和当时的皇帝。诗人不用“君王”而用“紫皇”,不单是遣词造句上追求新奇,而且是一种巧妙的过渡手法,承上启下,比较自然地把诗歌的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府。以下六句,诗人凭借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乐声传到天上,正在补天的女娲听得入了迷,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职守,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泻。这种想象是何等大胆超奇,出人意料,而又感人肺腑。一个“逗”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上述奇瑰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了。而且,石破天惊、秋雨霶霈的景象,也可视作音乐形象的示现。

      第五联,诗人又从天庭描写到神山。那美妙绝伦的乐声传入神山,教令神妪也为之感动不已;乐声感物至深,致使“老鱼跳波瘦蛟舞”。诗人用“老”和“瘦”这两个似*干枯的字眼修饰鱼龙,却有着完全相反的艺术效果,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老鱼和瘦蛟本来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现在竟然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这种出奇不意的形象描写,使那无形美妙的箜篌声浮雕般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了。

      以上八句以形写声,摄取的多是运动着的物象,它们联翩而至,新奇瑰丽,令人目不暇接。结末两句改用静物,作进一步烘托:成天伐桂、劳累不堪的吴刚倚着桂树,久久地立在那儿,竟忘了睡眠;玉兔蹲伏一旁,任凭深夜的露水不停在洒落在身上,把毛衣浸湿,也不肯离去。这些饱含思想感情的优美形象,深深印在读者心中,就象皎洁的月亮投影于水,显得幽深渺远,逗人情思,发人联想。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人致力于把自己对于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诗歌没有对李凭的技艺作直接的评判,也没有直接描述诗人的自我感受,有的只是对于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然而纵观全篇,又无处不寄托着诗人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达了他对乐曲的感受和评价。这就使外在的物象和内在的情思融为一体,构成可以悦目赏心的艺术境界。

    [阅读全文]...

2021-12-04 19:55:45
  • 《李凭箜篌引》古诗词鉴赏

  • 《李凭箜篌引》古诗词鉴赏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李凭箜篌引》古诗词鉴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吴丝蜀桐张高秋, 空山凝云颓不流。”这两句是说,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李凭用吴丝蜀桐精制而成的箜篌,弹奏《箜篌引》;弹奏者技艺高超,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连空旷山野上的浮云都好像停留下来静听。以空山凝云形容乐音效果,形象而又有传神之妙。

      李贺《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 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 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 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 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 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 露脚斜飞湿寒兔。

      注

      ①吴丝蜀桐:谓箜篌是吴地丝弦、蜀地桐材精制而成。

      ②张:指乐器上弦。此处作弹奏解。

      ③高秋:九月深秋,秋高气爽。

      ④空山:空旷的山野。

      ⑤李凭:当时的梨园弟子,箜篌国手,名噪一时。 ⑥箜篌引:箜篌,古代拨弦乐器名,有竖式和卧式两种。箜篌引,乐府《相和六引》之一,亦名《公无渡河》。

      参考译文

      在深秋的夜晚,弹奏起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起来不再飘游。

      湘娥把泪珠洒满*,九天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乐工李凭在京城弹奏箜篌。

      乐声清脆动听得就像昆仑山美玉击碎,凤凰鸣叫;时而使芙蓉在露水中饮泣,时而使香兰开怀欢笑。

      清脆的乐声,融和了长安城十二门前的清冷光气。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打动了高高在上的天帝。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冲上女娲炼石补过的天际。好似补天的五彩石被击破,逗落了漫天绵绵秋雨。

      幻觉中仿佛乐工进入了神山,把技艺向女仙传授;老鱼兴奋得在波中跳跃,瘦蛟也翩翩起舞乐悠悠。

      月宫中吴刚被乐声吸引,彻夜不眠在桂树下逗留。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斜飞寒飕飕!

      翻译:

      在深秋的夜晚,弹奏起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

      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起来不再飘游。

      湘娥把泪珠洒满*,九天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

      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乐工李凭在京城弹奏箜篌。

      乐声清脆动听得就像昆仑山美玉击碎,凤凰鸣叫;

      时而使芙蓉在露水中饮泣,时而使香兰开怀欢笑。

      清脆的乐声,融和了长安城十二门前的清冷光气。

      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打动了高高在上的天帝。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冲上女娲炼石补过的天际。

      好似补天的五彩石被击破,逗落了漫天绵绵秋雨。

      幻觉中仿佛乐工进入了神山,把技艺向女仙传授;

      老鱼兴奋得在波中跳跃,瘦蛟也翩翩起舞乐悠悠。

      月宫中吴刚被乐声吸引,彻夜不眠在桂树下逗留。

      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斜飞寒飕飕!

      简析

      《李凭箜篌引》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作品。此诗运用一连串出人意表的比喻,传神地再现了乐工李凭创造的诗意浓郁的音乐境界,生动地记录下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技艺,也表现了作者对乐曲有深刻理解,具备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全诗语言峭丽,构思新奇,独辟蹊径,对乐曲本身,仅用两句略加描摹,而将大量笔墨用来渲染乐曲惊天地、泣鬼神的动人效果,大量的联想、想象和神话传说,使作品充满浪漫主义气息。

      诗的最大特点是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人致力于把自己对于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诗歌没有对李凭的技艺作直接的评判,也没有直接描述诗人的自我感受,有的只是对于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然而纵观全篇,又无处不寄托着诗人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达了他对乐曲的感受和评价。这就使外在的物象和内在的情思融为一体,构成可以悦目赏心的艺术境界。

      原文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阅读全文]...

2022-01-19 05:38:07
  • 《李凭箜篌引》古诗翻译

  • 《李凭箜篌引》古诗翻译

      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全诗翻译

      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奏出的乐声飘荡在晴朗的深秋。

      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不再飘游;

      那湘娥把点点泪珠洒满*,九天上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

      这高妙的乐声从哪儿传出?那是李凭在国都把箜篌弹奏。

      像昆仑美玉碰击声声清脆,像凤凰那激昂嘹亮的歌喉;

      像芙蓉在露水中唏嘘饮泣,象兰花迎风开放笑语轻柔。

      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全被箜篌声所消融。

      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天神的心弦也被乐声吸引。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把女娲炼石补天的天幕震颤。

      好似天被惊震石震破,引出漫天秋雨声湫湫。

      夜深沉,乐声把人们带进梦境,梦见李凭把技艺向神女传授;

      湖里老鱼也奋起在波中跳跃,潭中的瘦蛟龙翩翩起舞乐悠悠。

      月宫中吴刚被乐声深深吸引,彻夜不眠在桂花树下徘徊逗留。

      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儿斜飞寒飕飕!

    [阅读全文]...

2022-05-25 20:28:22
  • 《李凭箜篌引》的原文与翻译

  • 古诗文
  • 《李凭箜篌引》的原文与翻译

      在我们*凡的日常里,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战争以前*的诗歌作品。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李凭箜篌引》的原文与翻译,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李凭箜篌引》

      唐·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叫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译文

      在深秋的夜晚,弹奏起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起来不再飘游。湘娥把泪珠洒满*,九天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乐工李凭在京城弹奏箜篌。乐声清脆动听得就像昆仑山美玉击碎,凤凰鸣叫;时而使芙蓉在露水中饮泣,时而使香兰开怀欢笑。清脆的乐声,融和了长安城十二门前的清冷光气。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打动了高高在上的天帝。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冲上女娲炼石补过的天际。好似补天的五彩石被击破,逗落了漫天绵绵秋雨。幻觉中仿佛乐工进入了神山,把技艺向女仙传授;老鱼兴奋得在波中跳跃,瘦蛟也翩翩起舞乐悠悠。月宫中吴刚被乐声吸引,彻夜不眠在桂树下逗留。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斜飞寒飕飕!

      赏析

      诗鬼之名绝非虚得。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李贺此篇想象丰富,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诗的首句。“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含蕴。二、三两句写乐声。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第四句“李凭*弹箜篌”,用“赋”笔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五、六两句正面写乐声,而又各具特色。“昆山”句是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 “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昆山玉碎凤凰叫”,那箜篌,时而众弦齐鸣,嘈嘈杂杂,仿佛玉碎山崩,令人不遑分辨;时而又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叫,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芙蓉泣露香兰笑”,构思奇特。带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屡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它们都是美的化身。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从第七句起到篇终,都是写音响效果。

      诗人凭借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乐声传到天上,正在补天的女娲听得入了迷,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职守,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泻。这种想象是何等大胆超奇,出人意料,而又感人肺腑。一个“逗”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上述奇瑰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了。而且,石破天惊、秋雨煅霈的景象,也可视作音乐形象的示现。那美妙绝伦的乐声传入神山,教令神妪也为之感动不已;乐声感物至深,致使“老鱼跳波瘦蛟舞”。

      诗人用“老”和“瘦”这两个似*干枯的字眼修饰鱼龙,却有着完全相反的艺术效果,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最大特点是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人致力于把自己对于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李贺的诗意象叠加,意境晦涩,独成一家,可惜天不佑英才,短短27岁,华年早逝,令后人慨叹不已。

      注释

      ⑴李凭:当时的梨园艺人,善弹奏箜篌。杨巨源《听李凭弹箜篌》曰:“听奏繁弦玉殿清,风传曲度禁林明。君王听乐梨园暖,翻到《云门》第几声?”“花咽娇莺玉嗽泉,名高半在玉筵前。汉王欲助人间乐,从遣新声坠九天。”箜篌引: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瑟调曲》。箜篌:古代弦乐器。又名空侯、坎侯。形状有多种。据诗中“二十三丝”,可知李凭弹的是竖箜篌。引:一种古代诗歌体裁,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

      ⑵吴丝蜀桐:吴地之丝,蜀地之桐。此指制作箜篌的材料。张:调好弦,准备调奏。高秋:指弹奏时间。这句说在深秋天气弹奏起箜篌。

      ⑶空白:一作“空山”。《列子·汤问》:“秦青抚节悲歌,响遏行云”。此句言山中的行云因听到李凭弹奏的箜篌声而凝定不动了。

      ⑷江娥:一作“湘娥”。李衎《竹谱详录》卷六:“泪竹生全湘九疑山中……《述异记》云:‘舜南巡,葬于苍梧,尧二女娥皇、女英泪下沾竹,文悉为之斑。’一名湘妃竹。”素女:传说中的神女。《汉书·郊祀志上》:“秦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这句说乐声使江娥、素女都感动了。

      ⑸*:即国之中央,意谓在京城。

      ⑹昆山玉碎凤凰叫:昆仑玉碎,形容乐音清脆。昆山,即昆仑山。凤凰叫,形容乐音和缓。

      ⑺芙蓉泣露、香兰笑:形容乐声时而低回,时而轻快。

      ⑻十二门:长安城东西南北每一面各三门,共十二门,故言。这句是说清冷的乐声使人觉得长安城沉浸在寒光之中。

      ⑼二十三丝:《通典》卷一百四十四:“竖箜篌,胡乐也,汉灵帝好之,体曲而长,二十三弦。竖抱于怀中,用两手齐奏,俗谓之擘箜篌。”“紫皇”:道教称天上最尊的神为“紫皇”。这里用来指皇帝。

      ⑽女娲:中华上古之神,人首蛇身,为伏羲之妹,风姓。《淮南子·览冥训》和《列子·汤问》载有女娲炼五色石补天故事。

      ⑾石破天惊逗秋雨:补天的五色石(被乐音)震破,引来了一场秋雨。逗,引。

      ⑿坤山:一作“神山”。神妪(yù):《*》卷四:“永嘉中,有神现兖州,自称樊道基。有妪号成夫人。夫人好音乐,能弹箜篌,闻人弦歌,辄便起舞。”所谓“神妪”,疑用此典。从这句以下写李凭在梦中将他的绝艺教给神仙,惊动了仙界。

      ⒀老鱼跳波:鱼随着乐声跳跃。源自《列子·汤问》:“瓠巴鼓琴而鸟舞鱼跃。”

      ⒁吴质:即吴刚。《酉阳杂俎》卷一:“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⒂露脚:露珠下滴的形象说法。寒兔:指秋月,传说月中有玉兔,故称。

    [阅读全文]...

2022-03-14 23:19:33
  • 李贺李凭箜篌引译文及赏析

  • 李贺李凭箜篌引译文及赏析

      《李凭箜篌引》是唐代诗人李贺的诗作。此诗运用一连串出人意表的比喻,传神地再现了乐工李凭创造的诗意浓郁的音乐境界,生动地记录下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技艺,也表现了作者对乐曲有深刻理解,具备丰富的艺术想象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贺李凭箜篌引译文及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李贺李凭箜篌引译文及赏析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的诗意: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冲上女娲炼石补过的天际。好似补天的五彩石被击破,逗落了漫天绵绵秋雨。

      出自唐代诗人李贺《李凭箜篌引》

      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参考译文

      在深秋的夜晚,弹奏起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起来不再飘游。

      湘娥把泪珠洒满*,九天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乐工李凭在京城弹奏箜篌。

      乐声清脆动听得就像昆仑山美玉击碎,凤凰鸣叫;时而使芙蓉在露水中饮泣,时而使香兰开怀欢笑。

      清脆的乐声,融和了长安城十二门前的清冷光气。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打动了高高在上的天帝。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冲上女娲炼石补过的天际。好似补天的五彩石被击破,逗落了漫天绵绵秋雨。

      幻觉中仿佛乐工进入了神山,把技艺向女仙传授;老鱼兴奋得在波中跳跃,瘦蛟也翩翩起舞乐悠悠。

      月宫中吴刚被乐声吸引,彻夜不眠在桂树下逗留。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斜飞寒飕飕!

      译文二

      吴丝蜀桐制作的精美箜篌,在深秋里弹奏,灵彻的琴声,使空中的云彩凝垂不流。

      湘娥感动泪洒*,素女聆听满怀哀愁。这是乐师李凭,在京城演奏箜篌。

      乐声时而像昆山玉碎,时而像凤凰悠鸣,时而使荷花泫露而泣,时而使香兰含笑开口。

      长安城十二门前,消融了寒秋的冷光,二十三弦的清响惊动了九霄之上的紫皇。

      乐声冲上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惊得五色石破,引来秋雨啾啾。

      梦幻中进入神山教神妪弹奏,乐声使老鱼跃波倾听,瘦蛟翻江跳舞。

      月宫里吴刚彻夜不眠倚着桂树,寒露斜飞,打湿了凝神静听的玉兔。

      赏析:

      《李凭箜篌引》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作品。此诗运用一连串出人意表的比喻,传神地再现了乐工李凭创造的诗意浓郁的音乐境界,生动地记录下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技艺,也表现了作者对乐曲有深刻理解,具备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全诗语言峭丽,构思新奇,独辟蹊径,对乐曲本身,仅用两句略加描摹,而将大量笔墨用来渲染乐曲惊天地、泣鬼神的动人效果,大量的联想、想象和神话传说,使作品充满浪漫主义气息。

      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李贺此篇想象丰富,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9]

      诗的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含蕴。二、三两句写乐声。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更进一层。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第四句“李凭*弹箜篌”,用“赋”笔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五、六两句正面写乐声,而又各具特色。“昆山”句是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昆山玉碎凤凰叫”,那箜篌,时而众弦齐鸣,嘈嘈杂杂,仿佛玉碎山崩,令人不遑分辨;时而又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叫,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芙蓉泣露香兰笑”,构思奇特。带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屡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它们都是美的化身。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妙。

      从第七句起到篇终,都是写音响效果。先写*处,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全被箜篌声所消融。其实,冷气寒光是无法消融的,因为李凭箜篌弹得特别好,人们陶醉在他那美妙的弦歌声中,以致连深秋时节的风寒露冷也感觉不到了。虽然用语浪漫夸张,表达的却是一种真情实感。“紫皇”是双关语,兼指天帝和当时的皇帝。诗人不用“君王”而用“紫皇”,不单是遣词造句上追求新奇,而且是一种巧妙的过渡手法,承上启下,比较自然地把诗歌的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府。以下六句,诗人凭借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乐声传到天上,正在补天的女娲听得入了迷,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职守,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泻。这种想象是何等大胆超奇,出人意料,而又感人肺腑。一个“逗”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上述奇瑰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了。而且,石破天惊、秋雨霶霈的景象,也可视作音乐形象的示现。

      第五联,诗人又从天庭描写到神山。那美妙绝伦的乐声传入神山,教令神妪也为之感动不已;乐声感物至深,致使“老鱼跳波瘦蛟舞”。诗人用“老”和“瘦”这两个似*干枯的字眼修饰鱼龙,却有着完全相反的艺术效果,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老鱼和瘦蛟本来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竟然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这种出奇不意的形象描写,使那无形美妙的箜篌声浮雕般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了。

      以上八句以形写声,摄取的多是运动着的物象,它们联翩而至,新奇瑰丽,令人目不暇接。结末两句改用静物,作进一步烘托:成天伐桂、劳累不堪的吴刚倚着桂树,久久地立在那儿,竟忘了睡眠;玉兔蹲伏一旁,任凭深夜的露水不停在洒落在身上,把毛衣浸湿,也不肯离去。这些饱含思想感情的优美形象,深深印在读者心中,就像皎洁的.月亮投影于水,显得幽深渺远,逗人情思,发人联想。

      诗的最大特点是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人致力于把自己对于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诗歌没有对李凭的技艺作直接的评判,也没有直接描述诗人的自我感受,有的只是对于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然而纵观全篇,又无处不寄托着诗人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达了他对乐曲的感受和评价。这就使外在的物象和内在的情思融为一体,构成可以悦目赏心的艺术境界。

      拓展内容:李贺《李凭箜篌引》阅读答案

      李凭箜篌引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 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 李凭*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 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 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 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 露脚斜飞湿寒兔。

      阅读练*一:

      (1)清人方扶南把这首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推为摹写声音之至文,请结合五六两句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全文]...

2022-07-21 15:05:43
  • 李凭箜篌引逐句赏析及钢琴(李凭箜篌引优质课教案)

  • 钢琴
  • 李贺(唐)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在深秋的夜晚,弹奏起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

    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起来不再飘游。

    湘娥把泪珠洒满*,九天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

    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乐工李凭在京城弹奏箜篌。

    乐声清脆动听得就像昆仑山美玉击碎,凤凰鸣叫;

    时而使芙蓉在露水中饮泣,时而使香兰开怀欢笑。

    清脆的乐声,融和了长安城十二门前的清冷光气。

    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打动了高高在上的天帝。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冲上女娲炼石补过的天际。

    好似补天的五彩石被击破,逗落了漫天绵绵秋雨。

    幻觉中仿佛乐工进入了神山,把技艺向女仙传授;

    老鱼兴奋得在波中跳跃,瘦蛟也翩翩起舞乐悠悠。

    月宫中吴刚被乐声吸引,彻夜不眠在桂树下逗留。

    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斜飞寒飕飕!

    李凭:当时的梨园艺人,善弹奏箜篌。杨巨源《听李凭弹箜篌》诗曰:“听奏繁弦玉殿清,风传曲度禁林明。君王听乐梨园暖,翻到《云门》第几声?”“花咽娇莺玉嗽泉,名高半在玉筵前。汉王欲助人间乐,从遣新声坠九天。”箜篌引: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瑟调曲》。箜篌:古代弦乐器。又名空侯、坎侯。形状有多种。据诗中“二十三丝”,可知李凭弹的是竖箜篌。引:一种古代诗歌体裁,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

    吴丝蜀桐:吴地之丝,蜀地之桐。此指制作箜篌的材料。张:调好弦,准备调奏。高秋:指弹奏时间。这句说在深秋天气弹奏起箜篌。

    空白:一作“空山”。《列子·汤问》:“秦青抚节悲歌,响遏行云”。此句言山中的行云因听到李凭弹奏的箜篌声而凝定不动了。

    江娥:一作“湘娥”。李衎《竹谱详录》卷六:“泪竹生全湘九疑山中……《述异记》云:‘舜南巡,葬于苍梧,尧二女娥皇、女英泪下沾竹,文悉为之斑。’一名湘妃竹。”素女:传说中的神女。《汉书·郊祀志上》:“秦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这句说乐声使江娥、素女都感动了。

    中国:即国之中央,意谓在京城。

    昆山玉碎凤凰叫:昆仑玉碎,形容乐音清脆。昆山,即昆仑山。凤凰叫,形容乐音和缓。

    芙蓉泣露、香兰笑:形容乐声时而低回,时而轻快。

    十二门:长安城东西南北每一面各三门,共十二门,故言。这句是说清冷的乐声使人觉得长安城沉浸在寒光之中。

    二十三丝:《通典》卷一百四十四:“竖箜篌,胡乐也,汉灵帝好之,体曲而长,二十三弦。竖抱于怀中,用两手齐奏,俗谓之擘箜篌。”“紫皇”:道教称天上最尊的神为“紫皇”。这里用来指皇帝。

    女娲:中华上古之神,人首蛇身,为伏羲之妹,风姓。《淮南子·览冥训》和《列子·汤问》载有女娲炼五色石补天故事。

    石破天惊逗秋雨:补天的五色石(被乐音)震破,引来了一场秋雨。逗,引。

    坤山:一作“神山”。神妪(yù):《*》卷四:“永嘉中,有神现兖州,自称樊道基。有妪号成夫人。夫人好音乐,能弹箜篌,闻人弦歌,辄便起舞。”所谓“神妪”,疑用此典。从这句以下写李凭在梦中将他的绝艺教给神仙,惊动了仙界。

    老鱼跳波:鱼随着乐声跳跃。源自《列子·汤问》:“瓠巴鼓琴而鸟舞鱼跃。”

    吴质:即吴刚。《酉阳杂俎》卷一:“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露脚:露珠下滴的形象说法。寒兔:指秋月,传说月中有玉兔,故称。

    此诗大约作于公元811年(唐宪宗元和六年)至公元813年(元和八年),当时李贺任职于长安,官奉礼郎(执掌祭祀的九品小官)。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三百九十。下面是安徽省诗词学会常务理事、安徽大学中文系原写作教研室主任朱世英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李贺此篇想象丰富,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见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

    诗的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含蕴。二、三两句写乐声。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更进一层。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第四句“李凭中国弹箜篌”,用“赋”笔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五、六两句正面写乐声,而又各具特色。“昆山”句是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昆山玉碎凤凰叫”,那箜篌,时而众弦齐鸣,嘈嘈杂杂,仿佛玉碎山崩,令人不遑分辨;时而又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叫,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芙蓉泣露香兰笑”,构思奇特。带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屡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它们都是美的化身。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妙。

    从第七句起到篇终,都是写音响效果。先写*处,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全被箜篌声所消融。其实,冷气寒光是无法消融的,因为李凭箜篌弹得特别好,人们陶醉在他那美妙的弦歌声中,以致连深秋时节的风寒露冷也感觉不到了。虽然用语浪漫夸张,表达的却是一种真情实感。“紫皇”是双关语,兼指天帝和当时的皇帝。诗人不用“君王”而用“紫皇”,不单是遣词造句上追求新奇,而且是一种巧妙的过渡手法,承上启下,比较自然地把诗歌的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府。以下六句,诗人凭借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乐声传到天上,正在补天的女娲听得入了迷,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职守,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泻。这种想象是何等大胆超奇,出人意料,而又感人肺腑。一个“逗”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上述奇瑰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了。而且,石破天惊、秋雨霶霈的景象,也可视作音乐形象的示现。

    第五联,诗人又从天庭描写到神山。那美妙绝伦的乐声传入神山,教令神妪也为之感动不已;乐声感物至深,致使“老鱼跳波瘦蛟舞”。诗人用“老”和“瘦”这两个似*干枯的字眼修饰鱼龙,却有着完全相反的艺术效果,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老鱼和瘦蛟本来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现在竟然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这种出奇不意的形象描写,使那无形美妙的箜篌声浮雕般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了。

    以上八句以形写声,摄取的多是运动着的物象,它们联翩而至,新奇瑰丽,令人目不暇接。结末两句改用静物,作进一步烘托:成天伐桂、劳累不堪的吴刚倚着桂树,久久地立在那儿,竟忘了睡眠;玉兔蹲伏一旁,任凭深夜的露水不停在洒落在身上,把毛衣浸湿,也不肯离去。这些饱含思想感情的优美形象,深深印在读者心中,就像皎洁的月亮投影于水,显得幽深渺远,逗人情思,发人联想。

    [阅读全文]...

2022-07-13 20:56:31
  • 千古绝句最美古诗文李清照

  • 最美,千古,李清照
  • 千峰开戟,万仞开屏。日映岚光轻锁翠,雨收黛色冷含青。枯藤缠老树,古渡界幽程。下面是为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千古绝句最美古诗文李清照希望大家喜欢。

    1、无半点闲愁去处,问三生醉梦何如。——乔吉《折桂令·七夕赠歌者》

    2、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少年行四首》

    3、柳色披衫金缕凤,纤手轻拈红豆弄,翠蛾双敛正含情。——和凝《天仙子·柳色披衫金缕凤》

    4、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欧阳修《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

    5、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6、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7、相忘谁先忘,倾国是故国。泠泠不肯弹,蹁跹影惊鸿。

    8、昔有朝歌夜弦之高楼,上有倾城倾国之舞袖。

    9、待浮花浪蕊俱尽,伴君幽独。

    10、一朝春去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11、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12、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3、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14、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15、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阅读全文]...

2022-01-02 04:52:58
  • 千古绝句最美古诗文网名

  • 千古,最美,古诗文
  • 俞*伯《菩萨蛮》好天良夜秋如水,明灯一觉黄昏睡。睡醒见伊么,更深梦也多。夜天都是雪,零乱成双蝶。闲院午阴迟,衾寒许枕知。下面是为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千古绝句最美古诗文网名希望大家喜欢。

    1、用我三生烟火,换你一世迷离。

    2、我自是年少,韶华倾负。

    3、 长街长,烟花繁,你挑灯回看;短亭短,红尘辗,我把萧再叹。

    4、终是谁使弦断,花落肩头,恍惚迷离。

    5、 多少红颜悴,多少相思碎,唯留血染墨香哭乱冢。

    6、 苍茫大地一剑尽挽破,何处繁华笙歌落。斜倚云端千壶掩寂寞,纵使他人空笑我。

    7、 任他凡事清浊,为你一笑间轮回甘堕。

    8、寄君一曲,不问曲终人聚散。

    9、谁将烟焚散,散了纵横的牵绊。

    10、听弦断,断那三千痴缠。坠花湮,湮没一朝风涟。花若怜,落在谁的指尖

    11、林景熙《枯树》凋悴缘何事,青青忆旧丛。有枝撑夜月,无叶起秋风。暑路行人惜,寒巢宿鸟空。倘留心不死,嘘拂待春工。

    12、宋祁《落花》坠素翻红各自伤,青楼烟雨忍相忘。将飞更作回风舞,已落犹成半面妆。沧海客归珠有泪,章台人去骨遗香。可能无意传双蝶,尽付芳心与蜜房。

    13、舒亶《浣溪沙》且尽红裙歌一曲,莫辞白酒饮千钟。人生半在别离中。

    14、孙道绚《滴滴金.梅》月光飞入林前屋。风策策,度庭竹。夜半江城击柝声,动寒梢栖宿。等闲老去年华促。只有江梅伴幽独。梦绕夷门旧家山,恨惊回难绩。

    15、谢枋得《武夷山中》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俢得到梅花。

    [阅读全文]...

2022-04-26 06:22:10
  • 古诗文作文八篇

  • 古诗文
  • 古诗文作文八篇

      在日复一日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文作文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押韵对称,朗朗上口,回味无穷,使人身临其境,有谁不会背一两首古诗呢?岂不是张口就来?

      古文,教训深刻,令人深思,但相对古诗会难一些。

      我在我妈妈肚子里时,她就经常放古诗给我听,出生后更是一有空就放。因此,我两、三岁时便能背几句古诗了,这为我日后学*古诗打下了基础。

      第一次接触古文是读《三国演义》,它深深地吸引了我,常常抱着书,一读就是许久,忘了时间,忘了吃饭,仿佛自己也到了三国时代。

      古诗与古文,无不在诉说着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与道理。它们的语境或高亢、或低沉、或欢喜、或悲伤。

      古诗文所歌颂的精神也很多。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什么精神?坚持!“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什么精神?勤奋刻苦!“进一步山穷水尽,退一步海阔天空。”这又是什么精神?这说的是礼让!

      关于古诗文的事,三天三夜也说不完,道不尽。而且,伴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古诗文的地位也越来越高。希望大家都能学好古诗文。

      源远流长的五千年文明是中华之瑰宝,世界之奇葩。而意蕴深厚的古诗文便是其最闪耀的明珠,最绚丽的花瓣。

      面对工业化的发展,信息化的普及,传统文化向全体中华儿女发出求救的呼喊。作为中华文明传承的载体,汉字已渐渐没了手写的影子,央视曾做过一个有趣但又令人十分悲伤的调查,记者走在街头,随便向身边路人请教有些字如何写,可除了学生之外,大部分人都是提笔忘字的状态。面对这样的教训,我们决不能让古诗文重蹈覆辙。

      俗话说: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作为中国的明天、祖国的栋梁,担起传承古诗文的任务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与尽忠报国的赤诚。

      随大流、报兴趣班等各种强迫症般的手段并不是古诗文的正确打开方式,但却极有可能引发其自毁程序,使其像许多古文明一样陨落。通过《中国诗词大会》等电视节目的热播,为我们学*古诗文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教育要从小抓起,花朵要从播种做起。

      作为学生,汲取知识最完美的地方便是校园。通过老师的教学,与同学的讨论,自己的理解。既学*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又活跃了自己的思维方式,更领略了传统文化冰山一角的壮观。从先秦的孔孟诸子到清朝的纳兰性德,一个个熟悉的不熟悉的名字,真是“各领风骚数百年”。因为他们的传承才有了传统文化的今天。

      孔孟的仁孝、屈原的爱国、李白的豪爽、杜甫的忧思、陶渊明的豁达,这都是正确打开中华古诗文的方式。我们学*的并不只是学*文章的词句,更重要的是作者通过文章所表达出来的精神力量。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固然可以理解,但在做法上却不敢苟同。学知识是学做人,知识并不能帮每个人都功成名就,但每个人都要学做人、做好人。人的一生很短暂,能做好一件事就很了不起了,若是能够学会做人,至少可以称得上是社会大学合格的毕业生。

      用古诗文培养祖国花朵,让祖国花朵弘扬古诗文。

      我喜欢古诗文。喜欢它合辙押韵,朗朗上口;我喜欢它词句精练,通俗易懂;我喜欢它意境优美,含有哲理。古诗文使人心胸豁然开朗,思想为之升华。

      古诗文的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使我深深的陶醉其中。每读一首好诗,都使我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羌管弄晴,菱歌泛意,嬉嬉钓叟莲娃”这是对美丽的锦绣河山的赞美,“谈笑有鸿懦,往来无白丁”这是对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的咏叹,“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这又是多么深沉激越的报国情怀!

      床前明月、水上芙蓉,生活中的一点景致足以引发古人无穷的浮思;大江东去、破浪,古诗文当中记载了多少成败得失、警世之理!不知不觉中,古文已经在我的心中占据了一个犹如“亲朋密友”的重要位置。学*古诗文不仅是一项任务,更是一种乐趣。古人的才情让我们许多*都望尘莫及,欣赏古诗文,就是享受生活,品味人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骄傲!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圣”杜甫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都请寂寥的秋景代言;“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夜风狂雨骤,明朝醒来,叶更绿,花却凋残。事物的变化,总在不知不觉中进行。正如*慕蓉《一棵开花的树》里所言:“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以朴素淡雅的诗句,表现对美好爱情的渴望、对青春时光的留恋,多么深沉而又炽烈的情感呀!

      古诗赞颂了多少情怀,悠扬了多少岁月。但是古诗文给予我最大的帮助,是它教会了我该怎么做人。通过古诗文,我知道了人要有“天下为公”的理念、“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风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处事准则……古诗文成了我为人处事的好老师。

      从孩提时牙牙学语的跟读到年岁渐增的喜爱鉴赏,美丽的诗歌在我心里撒种、破土、拔节、开花。渐渐地,我能领会诗中蕴含的深沉底蕴、丰富情感。

      古诗伴我一起成长。它净化我的心灵,陶冶我的情操。我决心继续扬帆起航,在古诗的陪伴下,驶去光明的远方!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从夏商周,到元明清,古诗文的星空璀璨夺目。我喜欢徜徉古诗文的星空中,探索其独特的魅力。

      我爱古诗文中别具一格的图画之景。被称赞“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维,曾写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边塞风光,我从这句诗中,仿佛看到,沙漠之上,飘起笔直的狼烟,黄河边际,一轮红日徐徐下降。在杜甫笔下的“城春草木深”中,我看到安史之乱后的国亡之景,国都被攻破,山河依旧在,但那昔日繁华已不在,国都内,杂草丛生。在早春凌晨,看那月光下的屋舍,在满是银霜的路上,行人的足迹却已印上,这使我想起“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让我看到雪后西湖,天地浑然一色,冰花周围白气弥散,只有一道长堤,一点湖心亭,一只小船和船上几粒人的影子罢了。如此诗文,怎能不使人沉醉。

      我爱古诗文中真诚淳朴的人情之美。有汪伦邀李白做客,李白临走时,忽然听到岸上的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真挚友谊。有苏轼在中秋佳节,忍受孤寂,欢饮达旦,发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有韩愈早晨上朝,傍晚贬至八千里路外的潮州,却仍不改忧国忧民之心,以残年余力效忠国家,有着“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忠君之心。也有欧阳修在滁州琅琊山上设宴与民同饮同乐的“醉能同其乐”的与民同乐的思想与精神。

      我爱古诗文中字字珠玑的哲理之句。从《游山西村》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可以看出,天无绝人之路,终会有一线生机,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还记得王湾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它告诉我们,时序更替,新事物终将代替旧事物。范仲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界环境和自己的处境变化而或喜或悲,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人间风雨乃属正常。

      我爱古诗文,爱这其中的蕴意。古诗文,令我沉醉。

      一、妙引古诗文名句出彩

      (一)化用或局部引用。就是在文章的局部位置引用古典诗文名句,如文章的标题、题记、首段和末尾等。这些地方所处的位置比较突出、醒目,容易引发读者 的关注,给他们留下较好的印象。

      标题处引用古诗文名句,能让题目显得典雅蕴藉,富有文学情趣,起到耀人眼目之功。如20xx年上海卷高考作文以“忙”为话题,一考生化用项羽的“虞兮 虞兮奈若何”拟出标题“忙兮忙兮奈若何”,用冷静、严肃的笔触批判了现代都市文明带来的浮躁的“忙”,发出了对这些缺乏人文关怀的“忙碌”无可奈何的感 叹,结尾扣题,使文章在严肃的思考之余又产生诗意的美感。

      文章开头嵌入诗词佳句,以此领起全篇,则能够使语言显得凝练精辟,更能让 阅卷者立刻“窥”到作者的文化积淀和人文素养。如20xx年陕西考生的《寻找快乐,精彩人生》的开头:“漫步于秋日落叶徐徐的小径上,不禁吟了一句:‘无 边落叶萧萧下,不尽愁绪滚滚来。’慨叹落叶的悲哀与不幸。其实,落叶的生命或许就是这样,只求得春日繁茂,秋日落英缤纷。换个思维方式,龚自珍曾说过‘落 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嘛!我们应该欣喜,享受落英缤纷的秋景。”这个开头由情景入手,化用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自然引出 对落叶的联想,然后再引用龚自珍的名句,恰当地诠释了“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这一哲理话题的内涵。开头意蕴深刻,诗意灵动。

      文章收尾处引用古诗文,则具有画龙点睛之效,能够启人心智,升华主 题,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如20xx年福建考生《照海倚天》的结尾:“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 暮成雪。流年似水,时光如电地过去,也许只有历史才能让‘无字碑头镌字满’,也许只有历史才能最好地诠释曾国藩在天京城破黄袍欲加身之时写尽生*心境的一 句话:‘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三处引用贴切自然,不显斧凿之痕,使文章文采飞扬,情理交辉,意蕴深远,辩证而深刻地评价了曾国藩这一历史 人物,实在是一个漂亮有力的“豹尾”。

      (二)长篇或大量引用。既指整段之内大量引用,又指全文各段大量引用。由于古诗文具有的深厚的文化积淀,大量、多处的引用,将能大大提升文章的文化品 质和审美趣味,充实文章的底蕴。整段引用的如20xx年高考优秀作文《寂寞的意韵》:“寂寞是什么?曾几何时,有李白豪唱‘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也 许,寂寞便是皓月当空,好风如水,万籁俱寂时形影相吊的那种感觉吧!曾几何时,有李后主感慨‘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也许,寂寞正 是深宫大院,国愁家愁人也愁的情丝纠缠吧!曾几何时,有陈子昂感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也许,寂寞就是芳草依旧,天 涯依旧,物是人非的惆怅心境吧!于是,我问月亮,广寒宫的嫦娥告诉我,寂寞是‘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辰’的‘碧海青天夜夜心’。寂寞到底是什么? 我无法回答。”一段之内五处引用诗词名句,以此作为文章情感和义理的载体,让“寂寞”具有了深刻的文化内涵,既为文章增添了亮丽的色彩,也增强了论证的说 服力和感染力,使文章底蕴厚实,充满典雅蕴藉的诗意和丰富的人文气息。

      而全篇多处引用的,20xx年四川省高考优秀作文《只缘身在此山中》则可称得上是典范之作了。该文以苏轼名句作为标题,非常恰切地暗扣作文话题“感情 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紧接着引用崔护的诗句“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自然引出对“情感与认知”关系的认 识,确立文章主旨;然后紧承首段,引用了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杜牧的《赤壁》, 从几个角度来进一步阐述主旨,形象生动而不乏理性;末尾再以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收结全文。综观全文,恰到好处的引用、嵌入古典诗词,使哲理思考和情 感抒发传达得深刻而有底蕴,让文章拥有了较高的文化品位。

      二、巧套古诗文结构出彩

      古人写诗作文都很讲究章法,每一首诗或每一篇文章都有其完整的行文结构与写作脉络,再加上古诗文本身言简意丰、音韵和谐,套用古诗文来铺设文章的行文 结构,不仅能使文章层次分明、结构清晰,而且更能给人以典雅优美的感觉,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打动读者。这一点,20xx年湖南高考优秀作文《琵琶行之父母有 情》比较典范。白居易的《琵琶行》以琵琶女的演奏贯穿全篇,将乐曲的情调与演奏者、听者的情绪融为一体,又以琵琶女自叙身世和诗人倾诉郁闷相映衬,其行文 结构与情感抒发融合无间,曲尽长篇歌行体诗歌之妙。《琵琶行之父母有情》这篇作文妙就妙在直接套用白诗的结构形式,将《琵琶行》一诗中有关音乐描写的诗句 直接抽取出来,编织出全文的行文结构:“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间关莺语花底滑”,“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 珠小珠落玉盘”,“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座中泣下谁最多,掌上明 珠双眸湿(原诗为‘江州司马青衫湿’)”。这些诗句在《琵琶行》中本身就是串连诗歌内容、编织抒情脉络的关键诗句,被引用为文章行文转换的语言标志,不仅 巧妙地串起从小到大父母对“我”的关爱与教育的一些生活细节,而且使文章的行文结构放得开,又收得拢,读来自有别样的韵味。

      三、模仿古诗文语言出彩

      高考作文的语言除了要能够根据文章需要尽可能得体准确之外,还应该尽量体现出个性色彩。如果你的文言功底比较扎实的话,不妨模仿古典诗文的语言,用文 言的笔法来表达现代的感悟,这无疑也是高考作文“出彩”的一记妙招。历年高考作文中都有这方面的成功例子,如20xx年南京考生蒋昕捷的《赤兔之 死》,20xx年江苏考生的《谏屈原书》,20xx年四川考生的《愚者传》和北京考生的《转折》等。值得一提的还有20xx年江苏考生写的五言叙事诗《孔 雀东南飞》,其语言脱胎于古乐府名篇《孔雀东南飞》,以一位才华横溢、有志投身西部大开发的青年作为叙事的中心人物,写得像模像样。请看其开头:“孔雀东 南飞,五里一徘徊。五岁进小学,九岁入省中,十五游南大,二十研究生。此生条件好,工作不愁找。东家婆也夸,西家婶也赞。姐弟笑盈盈,父母乐呵呵!好事人 相承,传遍南京城。”

      这些高考优秀作文在古典诗文语言的借鉴上,显示出了作者的写作才华和较为深厚的古文修养,以及较好的驾驭语言的功力。

      在备考阶段,如果能将古诗文的备考和作文备考结合起来,注重积累并将之内化为自己的积淀,也许你能找到更多更好的方法,写出一篇“出彩”的高考作文 来。

      我常常想,中华浩瀚5000年历史中所创造的最美妙的东西莫过于文字了吧,而文字中最让人陶醉的大概就是古诗文了吧!从小时候开始,古诗文就是我的挚爱我爱它。

      爱它的图画美,读着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我总能想起荷花亭亭静植,荷叶一碧万顷的湖光山色;读着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我仿佛看到了雪挂满枝头,恰如梨花开遍枝头秀丽景象;读着杜甫的“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我的眼前就浮现了一簇簇花,一朵挨着一朵,一瓣挤着一瓣的繁盛,读的读着我躁动心也变得*静下来,只留下满眼的奇丽景色

      爱它的意境美,“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是刘禹锡带给我们永久的回味,秋日万物萧条的凄凉,也被这排云而上的鹤群冲刷得一干二净,《渡津门送别》的“月下飞天镜云深结海楼”则向我们描绘了月光皎皎,明月如镜,云雾缭绕,海楼奇幻的景象。纵使他们所写迥乎不同,但这样意境都是广袤而深远的,美的让人不可尤物,以致我无法制止自己去喜欢它。

      更爱它的人情美,一封家书一句问候,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千金难求,无数迁客骚人只能寄情于诗,像刘禹锡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词;李白《赠汪伦》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都情深意重,这样的思念与情意,让无数人为之动容。是啊!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我们不由自主的想与他们在一起,体会在优美韵律下的惆怅……

      古诗文的美无穷无尽,花开正好,微风不躁,捧一本书吟一首诗,那是多么惬意呀!我爱古诗文,爱读它,爱它的力量。

      古人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古典诗文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资源.妙用古诗文可以激活语言表达.彰显底蕴.使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和文化气。这无疑是高考作文“出彩”、“创新”的一条有效便捷的途径。那么,怎样借用古诗文来为你的高考作文增辉添色呢?

      一、妙引古诗文名句出彩

      这是高考作文中最常见的方式.可将引用分为局部引用和全篇引用。

    [阅读全文]...

2022-03-09 15:41:43
  • 关于雪的古诗文

  • 古诗文
  • 关于雪的古诗文

      古人的.诗文作品中,记录了那些年他们下雪天干过的事儿,恰逢北京今冬初雪,我们就循着这些“雪泥鸿爪”来看看古人在下雪天的闲情雅致吧。为大家分享了雪的古诗文,一起来看看吧!

      湖心亭看雪

      (明)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咏雪 / 咏雪联句

      南北朝:刘义庆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雪

      天公翦(jiǎn)水,宇宙飘花,品之,有四美焉:落地无声,静也;沾衣不染,洁也;高下*均,匀也;洞窗掩映,明也。宜长松修竹,老梅片石;怪石崚(léng)嶒(céng),深林窈(yǎo)窕( tiǎo);寒江远浦,断岸小桥;古刹(chà)层峦,疏篱幽径;老叟披蓑垂钓,骚人跨蹇(jiǎn)寻诗;小酌清谈,高楼长啸;船头茶灶飘烟,座上黛眉把盏;老僧对坐,韵士闲评;披鹤氅(chǎng),纵步园林,御貂裘,登临山水。如此景况,何必峨嵋千尺?

      霁雪

      【唐】戎昱

      风卷寒云暮雪晴,

      江烟洗尽柳条轻。

      檐前数片无人扫,

      又得书窗一夜明。

      对雪

      【唐】高骈

      六出飞花入户时,

      坐看青竹变琼枝。

      如今好上高楼望,

      盖尽人间恶路岐。

      雪梅

      【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踏莎行

      【宋】吕本中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

      似和不似都奇绝。

      恼人风味阿谁知?

      请君问取南楼月。

      记得去年,探梅时节。

      老来旧事无人说。

      为谁醉倒为谁醒?

      到今犹恨轻离别。

      寿阳曲·江天暮雪

      【元】马致远

      天将暮,雪乱舞,

      半梅花半飘柳絮。

      江上晚来堪画处,

      钓鱼人一蓑归去。

      汉东道中

      【唐】蒋吉

      九十九冈遥,天寒雪未消。

      羸童牵瘦马,不敢过危桥。

      雪望

      【清】洪升

    [阅读全文]...

2021-11-28 01:41:20
古诗文网的李凭箜篌引 - 句子
古诗文网的李凭箜篌引 - 语录
古诗文网的李凭箜篌引 - 说说
古诗文网的李凭箜篌引 - 名言
古诗文网的李凭箜篌引 - 诗词
古诗文网的李凭箜篌引 - 祝福
古诗文网的李凭箜篌引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