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古诗的诗意字少

关于从军行古诗的诗意字少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从军行古诗的诗意字少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从军行古诗的诗意字少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从军行古诗的诗意字少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880) 语录(42) 说说(528) 名言(1) 诗词(2k+) 祝福(58) 心语(2)

  • 古诗山行的诗意

  • 诗意,写作
  • 古诗山行的诗意

      在日常学*、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山行的诗意,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德宗贞元十九年生于世代官宦并很有文化传统的家庭。他的远祖杜预是西晋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曾祖杜希望为玄宗时边塞名将,爱好文学。祖父杜佑,是中唐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先后任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一生好学,博古通今,著有《通典》二百卷。父亲杜从郁官至驾部员外郎,早逝。杜牧对自己的家世很自豪,他说:"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家集二百编,上下驰皇王"(《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

      杜牧的童年生活富裕而快乐。杜佑的樊川别墅在长安城南,其地有林亭之美,卉木幽邃,杜枚常在园中嬉戏。祖、父相继去世后,他家日益贫困,"食野蒿藿,寒无夜烛"。穆宗长庆二年(822),杜牧20岁时,已经博通经史,尤专注于治乱与军事。23岁写《阿房宫赋》。文宗大和二年(828),26岁进土及第。同年又考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授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冬季,入江西观察使沈传师幕,后随其赴宣歙观察使任,为幕僚。大和七年(833),淮南节度使牛僧孺辟为推官,转掌*,居扬州,颇好宴游。大和九年,为监察御史,分司东都。开成二年,入宣徽观察使崔郸幕,为团练判官。旋官左补阙、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员外郎。武宗会昌二年(842),出为黄州刺史。后任池州、睦州刺史。为政能兴利除弊,关心人民。宣宗大中二年(848),得宰柏周墀之力,入为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转吏部员外郎。大中四年,出为湖州刺史。次年,被召入京为考功郎中、知制诰。第三年,迁中书舍人。岁暮卒于长安,终年五十岁。著有《樊川文集》。

      注释: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白云生处:白云缭绕而生的地方。

      5、坐:因为;由于。

      译文: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山上白云飘浮的地方,隐约看见几户人家。我所以停车不走,是因为喜欢夕阳映照下的枫林,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艳。

      赏析:

      诗歌通过诗人的感情倾向,以枫林为主景,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远上秋山的石头小路,首先给读者一个远视。山路的顶端是白云缭绕的地方。路是人走出来的,因此白云缭绕而不虚无缥缈,寒山蕴含着生气,“白云生处有人家”一句就自然成章。然而这只是在为后两句蓄势,接下来诗人明确地告诉读者,那么晚了,我还在山前停车,只是因为眼前这满山如火如荼,胜于春花的枫叶。与远处的白云和并不一定看得见的人家相比,枫林更充满了生命的纯美和活力。

    [阅读全文]...

2022-05-09 20:02:23
  • 古诗山行的诗意

  • 诗意,学*
  • 古诗山行的诗意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山行的诗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山行》作者是唐朝文学家杜牧。其全文古诗如下: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前言】

      《山行》是诗人杜牧的一首描述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在这首诗中,杜牧以情驭景,敏捷、准确地捕捉足以体现自然美的形象,并把自己的情感融汇其中,使情感美与自然美水**融,情景互为一体。

      全诗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

      【注释】

      山行:在山中行走。

      远上:登上远处的。

      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石径:石子的小路。

      斜:此字读xiá,为倾斜的意思。

      深:另有版本作“生”。(“深”可明白为在云雾缭绕的的深处;“生”可明白为在构成白云的地方)

      车:轿子。

      坐:正因。

      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翻译】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

      【赏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

      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齐,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深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向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那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这样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齐了。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必须会有另一种景色。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述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一样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

      (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

      (2)正因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

      (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

      (4)正因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透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述枫林铺*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出来了。诗人惊喜地发此刻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透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象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全诗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精神发越。兼之语言明畅,音韵和谐。

    [阅读全文]...

2022-03-25 15:17:46
  • 长歌行的古诗意思

  • 长歌行的古诗意思

      在日常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长歌行的古诗意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长歌行

      两汉:佚名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意思

      园中的葵菜都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阳光下飞升。

      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

      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

      注释

      ⑴长歌行:汉乐府曲题。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卷三十,属相和歌辞中的*调曲。

      ⑵葵:“葵”作为蔬菜名,指*古代重要蔬菜之一。《诗经·豳风·七月》:“七月亨葵及菽。”李时珍《本草纲目》说“葵菜古人种为常食,今之种者颇鲜。有紫茎、白茎二种,以白茎为胜。大叶小花,花紫黄色,其最小者名鸭脚葵。其实大如指顶,皮薄而扁,实内子轻虚如榆荚仁。”这首诗“青青园中葵”即指此。

      ⑶朝露:清晨的露水。晞:天亮,引申为阳光照耀。

      ⑷”阳春“句:阳是温和。阳春是露水和阳光都充足的时候,露水和阳光都是植物所需要的,都是大自然的恩惠,即所谓的”德泽“。 布:布施,给予。 德泽:恩惠。

      ⑸秋节:秋季。

      ⑹焜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 华(huā):同“花”。 衰:一说读“cuī”,因为古时候没有“shuāi”这个音;一说读shuāi,根据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汉语》,除了普通话的规范发音之外,任何其他的朗读法都是不可取的。

      ⑺百川:大河流。

      ⑻少壮:年轻力壮,指青少年时代。

      ⑼老大:指年老了,老年。徒:白白地。

      赏析

      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这首诗借物言理,首先以园中的葵菜作比喻。“青青”喻其生长茂盛。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因为它们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凋零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也是这样。一个人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而努力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时后悔也来不及了。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这是首咏叹人生的歌。唱人生而从园中葵起调,这在写法上被称作“托物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园中葵在春天的早晨亭亭玉立,青青的叶片上滚动着露珠,在朝阳下闪着亮光,好像一位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年。作者由园中葵的'蓬勃生长推而广之,写到整个自然界,由于有春天的阳光、雨露,万物都在闪耀着生命的光辉,到处是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这四句,字面上是对春天的礼赞,实际上是借物比人,是对人生最宝贵的东西──青春的赞歌。人生充满青春活力的时代,正如一年四季中的春天一样美好。这样,在写法上它同时又有比喻的意义,即所谓“兴而比”。

      自然界的时序不停交换,转眼春去秋来,园中葵及万物经历了春生、夏长,到了秋天,它们成熟了,昔日奕奕生辉的叶子变得焦黄枯萎,丧失了活力。人生也是如此,由青春勃发而长大,而老死,也要经历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这是一个不可移易的自然法则。作者用“常恐秋节至”表达对“青春”稍纵即逝的珍惜,其中一个“恐”字,表现出人们对自然法则的无能为力,青春凋谢的不可避免。接着又从时序的更替联想到宇宙的无尽时间和无垠空间,时光好像东逝的江河,一去不复返。由时间尺度来衡量人的生命也是老死以后不能复生。在这永恒的自然面前,人生就好像叶上的朝露一见太阳就被晒干了,就好像青青葵叶一遇秋风就枯黄凋谢了。

      全诗由对宇宙的探寻转入对人生价值的思考,终于推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一发聋振聩的结论,结束全诗。这个推理的过程,字面上没有写出来,但读者可循着作者思维的轨迹,用自己的人生体验来补足:自然界的万物有一个春华秋实的过程;人生也有一个少年努力、老有所成的过程。自然界的万物只要有阳光雨露,秋天自能结实,人却不同;没有自身努力是不能成功的。万物经秋变衰,但却实现了生命的价值,因而不足伤悲;人则不然,因“少壮不努力”而老无所成,就等于空走世间一趟。

      调动读者思考,无疑比代替读者思考高明。正由于此,使这首诗避免了容易引人生厌的人生说教,使最后的警句显得浑厚有力,深沉含蓄,如洪钟长鸣一般,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句末中的“徒”字意味深长:一是说老大无成,人生等于虚度了;二是说老年时才醒悟将于事无补,徒叹奈何,意在强调必须及时努力。

    [阅读全文]...

2022-04-14 11:41:18
  • 从军北征古诗意思(古诗从军北征的朗读)

  • 从军北征

    李益 (唐)

    天山雪后海风寒,

    横笛偏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

    一时回首月中看。

    l 第一句:天山雪后海风寒。

    把山放在上面,代表天山,放在雪花的后面,代表雪后,

    图上端放了一片海,代表海风,有雪,海风肯定是寒的。

    l 第二句:横笛偏吹行路难。

    右下角的图片,横着的笛子,偏着头在吹,是位姓陆的男子。

    l 第三句:碛里征人三十万。

    碛读音:qì,沙漠的意思,与“气”同音,

    出征的人听说为敌来扰,很生气。记住这个字,其他的应该很容易联想起来了。

    l 第四句:一时回向月明看。

    刀头比较像“1”,将军的头转了180度,表示回首,看的是月亮的中间,用紫色的线表示目光。

    l 最后整理一下顺序

    [阅读全文]...

2022-07-26 23:10:09
  • 从军行古诗意思解释(从军行赏析及注释分享)

  • 解释,分享
  • 话说在初唐时期,有个闪烁着熠熠光芒的男子天团,他们都是少年勤奋好学,天资聪颖,以文才取胜,并在推动唐诗的发展上起到了非常重大的作用。这个天团由4人组成,他们就是被称为“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

    王勃和骆宾王,我们在前面的文章里都有所了解。今天要讲的是”初唐四杰“里排名老二的杨炯写的一首诗。

    (1)西京:指长安。

    (2)牙璋(zhāng):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此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

    (3)凤阙:汉代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因此这里的凤阙是指皇宫。

    (4)百夫长(zhǎng):一百个士兵的头目,泛指下级军官。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关于五律

    整首诗翻译过来,就是:

    边塞敌军进犯的报警烽火已经传到了长安,壮士的心情自然不再*静。

    将帅辞别皇宫,领命率兵出征;精锐的骑兵包围了敌军的营寨。

    大雪弥漫,使得旌旗的图案都暗淡失色;风声呼啸中夹杂着进击的咚咚鼓声。

    我宁愿做个低级军官为国冲锋陷阵,也胜过当个白面书生只会雕句寻章。

    这首诗的题目”从军行“是乐府旧题,有不少诗人都用这个标题写过边塞诗,比如骆宾王、王昌龄、李白等。

    首句”烽火照西京“,表明边防的军情紧急。

    现代社会有移动通讯、卫星定位等一系列军事侦察联络方法。但在古代,跑的最快的只有马,一般通讯靠信使快马加鞭,遇到敌军进犯这种紧急情况怎么办呢?

    边疆离京城千里之远,等送信的骑着马跑到皇宫,估计城池早就被攻陷了。因此,古人发明了一种传递紧急军情的办法,那就是在高岗上隔一定的距离(一般是十里)建一座高台,如果白天敌人来犯,就燃起浓烟报警;如果是晚上敌军来犯,则点燃明火。

    其他烽火台看到烟火的信号,也赶紧燃烟点火,这样台台相连,情报就能很快的传递出去了。

    当得知敌军进犯边疆的消息后,诗人是什么样的反应呢?这就自然地引出了第二句”心中自不*。“国家兴亡,匹夫有则,”自“字表达了诗人油然而生的爱国情怀和对敌军犯我边疆的愤慨之情。

    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的是将领率军出征的场景。这句用“牙璋”“凤阙”体现严肃、庄重的感觉。我们好像看到身披铠甲的将军从皇帝手中郑重地接过兵符,立下军状令,然后率领大军浩浩荡荡的奔赴前线的场景。

    第四句“铁骑绕龙城”,场景一下子就移到了战场上。这句体现了我军将士的骁勇善战,直捣虎穴,战果辉煌,敌军成为了瓮中之鳖。

    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这里是借用了西汉名将卫青破匈奴的故事。

    卫青原来是*阳公主府中的一个骑奴,负责保卫公主的出行安全。汉武帝因宠爱卫青的姐姐卫子夫,爱屋及乌,就把卫青也带在身边,还给他封了官。

    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匈奴大军南下,打到上谷(今河北省怀来县)。汉武帝派了四路军队去攻打匈奴。其中两路都战败了,飞将军李广率领的一路也无功而返,

    只有卫青率领的那一路军队,直接深入敌军的腹地,包围了匈奴用来祭拜的圣地——龙城,杀敌*千人,取得了汉匈战争中第一次决定性的胜利。

    因此这句也表达了诗人相信我军出征必胜的信心。

    第五、六句“雪暗调旗画,风多杂鼓声”,则是描写战争环境的残酷和艰难。大雪遮天蔽日,北风呼啸而过,将士们就是在这样的艰难险阻中与敌作战。

    战争如此残酷,环境如此恶劣,却动摇不了作者保疆卫国的决心和意志。最后一句“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就是抒发了诗人愿意投笔从戎、驰骋沙场、矢志不移的情感,也刻画了一个铁骨铮铮的热血男儿的形象。

    整首诗共四联,除了首联,其余三联都对仗工整,读起来很有气势和节奏感。短短40个字,用最有特色的景物完整地叙述了一幅从军情告急到战争结束的宏大篇章,场景跨度大而不乱。

    这首边塞诗写得如此雄浑刚健,那作者杨炯是不是曾经有过军队作战的经验呢?

    实际上,杨炯从来没有过军旅生涯。

    杨炯十岁的时候就中了弟子举,也就相当于进了北大天才班。十一岁时在弘文馆等待诏命。哪知弘文馆的冷板凳一坐就是十六年,杨炯的心情那叫一个郁闷啊。但又有什么办法呢?即便不满,也只能继续等下去。

    因此在这期间,他写了一些文章如《幽兰赋》来表达怀才不遇的情绪。

    要当官就得主动出击啊。676年,杨炯参加了一场选拔人才的非常规考试后,被派到秘书监做校书郎,也就是在国家图书馆做做校正的工作。

    真的是才高而位微,换了别人,可能就辞职不干了,比如王勃的叔爷爷王绩就是不满才华得不到施展而三进三出。虽然心有不满,但杨炯还是兢兢业业地干好本职工作。

    终于上天不负苦心人。杨炯的伯乐终于被他等到了。

    681年,中书侍郎薛元超,也就是当时的宰相,推荐他到崇文馆教书。崇文馆那是当朝太子主管的皇家贵族学校。杨炯的才华被太子李显看重,就让他做了太子府的主管。

    杨炯终于等到了他的高光时刻。

    可惜好景不长。杨炯有个堂兄杨神让,参与了徐敬业讨伐武后的起兵,叛乱失败后被杀。杨炯也因为和他是亲戚受到牵连,被贬官到四川。

    好不容易做到任期满了,杨炯回到洛阳,做了个教员,教导宫中的人认字算数。后来又被调到盈川做县令。

    在任期间,他勤政爱民,当地老百姓自觉给他打五星好评。他死后,还给他塑像建庙,供奉他。

    每年的农历六月初一,当地百姓都要搞祭祀活动,以求杨炯在天有灵,保佑民众丰衣足食,四季*安。

    杨炯虽然没有实现投身军旅保疆护国的理想,但最终坚持本心,恪尽职守,护得一方百姓安居乐业,这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精忠卫国吧!

    [阅读全文]...

2022-05-27 18:59:38
  • 古从军行李欣赏析(古从军行李颀诗意赏析)

  • 诗意
  • ——唐代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译文】白天登山观察报警的烽火台,黄昏时牵马饮水靠*交河边。昏暗的风沙传来阵阵刁斗声,如同汉代公主琵琶充满幽怨。旷野云雾茫茫万里不见城郭,雨雪纷纷笼罩着无边的沙漠。鸣的胡雁夜夜从空中飞过,胡人士兵个个眼泪双双滴落。听说玉门关已被挡住了归路,战士只有追随将军拼命奔波。年年战死的尸骨埋葬于荒野,换来的只是西域葡萄送汉家。

    【作者简介】李颀(690年~751年),汉族,郡望赵郡(今河北省赵县),河南颍阳(今河南省登封市)一带人 ,唐代诗人。开元二十三年中进士,曾任新乡县尉,后辞官归隐于颍阳之东川别业 。

    李颀是第一个大量写作长篇歌行并且留下不少名篇的人。整个唐朝一共有十几首优美的长诗传世,李颀出品几乎占了三分之一。

    李颀小时候因为调皮捣蛋,被家里送到河南登封住过一段时间,在少林寺做过武僧。传闻他常用武力“打抱不*”,而又在伤人后及时赔偿,导致家财散尽。有一天他决定痛改前非,因为他发现自己已经家徒四壁,只有一条小狗不离不弃。他开始隐居颍阳读书,经过十年辛苦,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蟾宫折桂,不久之后做了新乡尉。

    李颀在新乡待了一年多,然后借口不喜欢官场应酬辞去工作,此后再也没有做官,之后隐居在颍阳一代,也常来往于洛阳和长安。

    李颀性格豪放交游很广。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当时著名诗人王昌龄和高适等都是他的哥们,这几个朋友都不是一本正经的官员。王昌龄做过龙标尉,高适做过封丘尉。几人混在一起,多半没干好事。他们性格豪放却又心慈手软,根本不适合做官,即使做了官也很难升迁。高适后来拜将封侯是因为在安史之乱中意外显示了自己的军事才能。

    【赏析】“从军行”是乐府古题。此借汉皇开边,讽玄宗用兵。实写当代之事,由于怕触犯忌讳,所以题目加上一个“古”字。它对当代帝王的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径,加以讽刺,悲多于壮。全诗记叙从军之苦,充满非战思想。万千尸骨埋于荒野,仅换得葡萄归种中原,显然得不偿失。

    因为对自己的国力过于自信,所以唐朝特别好战,太宗贞观年间*均每年至少发生一场战争,主要对手是突厥和高句丽。玄宗开元天宝*均两年至少发生一场战争,主要对手是吐蕃和南诏。*定安史之乱用了将*十年。而唐朝和南诏的战争,从天宝年间一直打到唐朝末年,持续了一百多年。

    唐朝好战却不善战,在对外战争中很少占上风,三征南诏、四征高句丽、鏖战吐蕃大多以失败告终,突厥曾经兵临长安城下,安史叛军更是马踏长安洛阳。只是因为综合国力太强,唐朝才没有提前灭亡。

    战争*以为常,诗人身不由己,就连王维这个*袈裟的和尚,都曾经“使至塞上”,更何况王昌龄、李颀、高适这种性格比较豪放的人。这是唐朝边塞诗繁荣的重要原因。李颀的《古从军行》是边塞诗经典。

    [阅读全文]...

2022-06-20 20:23:09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古诗(古诗原文赏析和诗意解答)

  • 诗意
  •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诗人简介】

    王勃(649-675年),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他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称为“初唐四杰”。

    王勃岀生于书香门第,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学者,父亲王福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职务。

    王勃六岁能文,九岁看岀大儒颜师古注释《汉书》中的错误,有“神童”之称。乾封(666年),王勃写了《檄英王鸡》一文,当时的官员和一部分百姓都嗜好斗鸡的,因此事被唐高宗逐岀朝廷。

    上元二年(675年),王勃从蜀中南下探望父亲,渡海时风浪大船翻浸水,惊吓而死。

    王勃的诗作“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力求摆脱齐梁的靡靡诗风,著名代表作有《腾王阁序》。

    【诗词解读】

    首先解释诗标题:王勃送这个朋友姓杜。

    少府:小小的官名。

    之:到、往。

    蜀州:今四川崇州。

    送杜少府到蜀州上任。

    王勃这首赠别诗,与其他送别诗有所不同,本诗有一种奋进的力量。

    1.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城阙: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

    辅(动词):辅助、协助。

    三秦:指关中地区。秦之后,项羽三分关中,封秦降将: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塞王、董翳为翟王合称三秦。

    五津:泛指蜀州。

    这句是倒装句,送行的地点是京师长安城,朋友上任的目的地是蜀州。

    三秦护卫着京师长安城,在风烟的幻变中遥望着蜀州。

    2.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我怀着无限不舍的心情和您分别,因为我们都是从家乡岀来闯荡官场的,浮浮沉沉,彼此处境相同。

    诗人对友人进行劝慰。

    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古代人认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有“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名句。

    天涯:天边、天涯海角、无涯。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

    比邻:*邻。

    四海之内只有朋友知心,保持着真情厚谊,虽天各一方,也好似*在咫尺。

    诗人进一步宽慰友人,使对方不因和挚友分别而感到孤单。

    这就使离愁别绪一扫而光,豁然开朗,心中充满阳光。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流传千古的名句,书法作品好多都爱用这一名句,来赠送给友人,用于互相勉励学*。

    4.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无为:无须、不必。

    歧路:岔路。古代人送行常在三岔路口挥泪告别。

    沾巾:泪水沾湿衣服。

    不必在三岔路口分别时,好似少男少女那样泪湿衣巾。

    诗人最后劝慰友人不要做儿女情长之态,情深义重,表现了诗人胸襟开朗。

    全诗气象万千,情调满满,给初唐的诗坛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清新气息,这为“盛唐气象”的产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王勃像

    [阅读全文]...

2022-07-19 22:48:29
从军行古诗的诗意字少 - 句子
从军行古诗的诗意字少 - 语录
从军行古诗的诗意字少 - 说说
从军行古诗的诗意字少 - 名言
从军行古诗的诗意字少 - 诗词
从军行古诗的诗意字少 - 祝福
从军行古诗的诗意字少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