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古诗词的课堂实录

关于语文古诗词的课堂实录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语文古诗词的课堂实录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语文古诗词的课堂实录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语文古诗词的课堂实录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3k+) 语录(67) 说说(129) 名言(5) 诗词(9k+) 祝福(58) 心语(3)

  • 语文名师课堂实录

  • 语文,教育
  • 语文名师课堂实录

      语文课不仅仅是阅读课或作文课,好的语文老师可以在语文课中举一反三,让学生学到很多道理,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语文名师课堂实录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一、引入

      齐读课题。

      师:这些词语哪些同学来读。

      指名读(2名同学),齐读。

      师:这三组词语都和茉莉有关,茉莉是什么样的?在同学们心中是什么样的?用上一两个词语来描述,说一句话或者两句话。

      生:我心中的茉莉,*淡无奇,开出的花缕缕幽香。

      师:开出的花散发出缕缕幽香,要不别人听不懂,再说一遍。

      (一学生描述,用了三个词。)

      师:词语在运用中才能会用,才能变成自己的语言。还能说吗?

      (生用上了*淡无奇、洁白纯净、诗意)

      师:谁能说得更具体一些,更丰富一些。

      (生用上了六个词语,师表扬。)

      师:能说两句话吗?只要开口说话,老师就高兴。

      (学生反应不积极,沉默了一会。)

      生:富有诗意的茉莉,*淡无奇,但散发出缕缕幽香……

      师:学课文时可以看到很多词语,不但会记,还要会用,学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

      评价:这部分的设计意图,一是让学生会读文中的重点词语,二是说话训练,让学生在理解词语包含的意思的同时学*运用。这两种目的都隐含在具体的要求之中,设计上了无痕迹,开始已经有了浓浓的语文味。

      反思:学生现场反应不是很好,一是因为对课文不很熟悉,所以读词,说话不流畅;更主要是*时缺少这样的训练,所以不能很好理解教师的意图。可以看出,一个语文教师的教学思路决定了学生的语文学*的程度。语文教师应该引领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并且能够引导学生在不断的尝试运用中,更深层次品味语言,培养对语言独特的感受能力。

      二、读书

      师:生活中有茉莉花,我们学*的是《爱如茉莉》,这样的爱像茉莉,流淌在细节中,要求同学们关注细节,人物的一个动作、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都可能流露出茉莉般淡淡的真情,淡淡的爱;同时要感受描述的语言。语言是有温度的,是通过字或者词体(表)现出来的。要通过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去感受茉莉般的温情与爱。

      (师板书: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

      师:自读课文,一定要出声,标出能表现细节的词句,在旁边空白处写上自己的感受。

      (学生自读,声音较小。)

      师:非常好,同学们都很投入。读出声音,轻轻地读。

      (教师巡视)

      师:有的同学很好,已经在边上写上了自己的感受。

      (教师与学生小声交流)

      师:可以从一句话,一件事中,不经意的动作,一个眼神中看出来,哪些地方流露出来?画下来做上记号。

      评价:本部分的设计看似*常,仔细体会,意味深长。“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正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敏锐的感受力,能够从课文语言中体会“冷暖”的情感是学*语文的重要途径。教师板书这两句话本身也是语文的文化意味的体现。语文课上哪怕一个细小的地方都应该是充满语文气息的。教师引导学生从细节处来体会字词的冷暖,给学生具体的方法,让语文的最终目的和要求落实在具体的学*行为上。

      反思:很多语文课没有语文味,有的是因为教师自己缺少文化底蕴,往往直奔主题,但不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具体化,学生不知应该怎么做。没有让学生在具体的学*中感受到怎么学*语文,所以最终总是效果不好。应该从这堂课的设计及执教方式上获得启发。

      建议:如果是在自己班级上课,学*要求一次性提出来,剩下的时间就让学生潜心读书。

      三、交流

      师:先把自己画出来的读给大家听,从哪些细节,哪些语段中感受到爱如茉莉。同一段,有不同感受可以补充。谁愿意第一个把自己感受最深的读一读,然后表述自己的观点。

      (学生没有动静)

      建议:可以开始就提出要求,先通过读把你的感受表现出来,然后再说出来,这样学生在开始读的时候就能够调动情感,让第一次朗读更有效。

      师:不管对错,要敢于表达。(教师鼓励)

      (指名说)

      生:第一篇(页)最后一个段落……我感到妈妈对爸爸的爱,*淡无奇却又是真挚的爱,善意的谎言表现了真挚的爱。

      师:还有补充吗?在妈妈心里,生病与饺子哪一个重要?

      生(齐):病!

      师:在妈妈心里?

      生(齐):饺子。

      生:爸爸直奔医院……从“直奔”这个词我感觉到爸爸对妈妈的爱。

      (教师板书:奔bēn和bèn)

      师:bēn和bèn有什么区别吗?查过字典吗?

      生:bèn有目的,bēn无目的。

      师:文字是不是有温度的?从“奔”字就体现了。嫦娥奔月中的“奔”应该是bèn,是嫦娥向着月亮去。谁还可以说?

      (学生有一会沉默)

      生:“你爸爸在床边睡着了……”手脚麻木了,表达了妈妈特别爱爸爸。

    [阅读全文]...

2021-11-30 11:41:41
  • 《翠鸟》语文优秀课堂实录

  • 语文,优秀,教育
  • 《翠鸟》语文优秀课堂实录

      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注重的是学生的认知活动,往往忽视学生内在的情趣体验,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某些精神需要得不到满足。于永正老师教学的《翠鸟》一课在这些方面给我们诸多启示。接下来就由小编带来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复*导入

      师:我们已经学*了很多古诗,还记得吗?谁能背一背给同学们听听?

      学生背。(略)

      师:学过的诗都记住了,很好。我国古代出了许多诗人,他们写了很多诗,这些诗有很美的意境,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新诗。(板题)

      二、理解诗意

      1、读正确、流利。

      师:这首诗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写的。诗中只有一个生字,请同学们学会这个生字后,再试着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生自由读,指名读,直到读流利。

      2、理解诗句。

      师:自由读读这首诗,看看这首诗是写什么的?你有哪些地方读不懂。

      生提出不理解的词:吟、铺、残阳、瑟瑟、可怜等。

      师:谁会解释这些词?动动脑筋,看看课本中的插图,试着理解前两句意思。

      学生根据图,理解了残阳(夕阳〕,铺(照),瑟瑟(碧绿色)。师画图,让学生标出“瑟瑟”和“红”。

      师:后两句诗的意思你们理解吗?谁能把它的意思画出来?

      师:看看这景色美不美呀,你们猜一猜“可怜”是什么意思?

      生:我猜可能是“可爱”的意思。

      师:正确。知道了“可怜”是“可爱”的意思,谁能说出诗句的意思?

      生说诗意,师相机指导理解“半”,“半”在这里,不是确指。

      三、想象悟情

      师:欣赏古诗重要的是要进入诗的意境,感悟诗人的感情。(范读)

      师:你们听后能不能理解诗人的感情?能否知道诗人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吟这首诗的?

      生:在江边,黄昏到夜里在江边吟的。

      师:说得好。(师勾勒诗人立于江边的简笔画,边画边叙述)一个秋天的黄昏,诗人来到江边(投影:

      诗中景色图),看到什么?想到什么?看看图,想想看。

      师:随着音乐提示,诗人站在江岸上,只见夕阳……江水……这些美丽的图画你想象到了吗?(自由说,指名说)

      师:请一位同学上来模仿诗人,把看到的美景说一说。

      (指名读,师相机指导)

      师:景色这么美,你看到后会说什么?

      生:……

      (用简笔画把学生带入当时当地的氛围中,同时用音乐渲染情境。此时,教师用语言加以描述,协助学生再现当时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情感,也可以用扮演进一步体会情境。这样加深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感情朗读

      师:下面我们听朗读录音,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情感。(放配乐诗朗诵)你能不能通过朗读把诗人的感情表达出来?

      (生自由读,指名读)

      师:这么好的诗应该背下来。大家试着读读背背。

      (生自由读背,指名背)

      五、练*巩固

      1、默写这首诗。

      2、以《暮江美景》为题展开想象,写下诗中美丽的景色。

      《翠鸟》

      江苏省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

      课前交流:

      师:刚才周老师介绍了我,谁听出来了?我叫什么名字?

      生:你叫于老师,10.25.于永正《翠鸟》课堂实录。

      师:哦,我一生下来,我父母就知道我将来要当老师,就给我起名叫老师了吗?(生大笑)

      生:你叫于永正。

      师:谁敢再叫一声我的名字?

      多位学生站起来叫了于永正,全班一起叫。

      师:人呢,本来就可以直呼其名的,比如我们的*——领导,就可以叫他领导。

      生:于老师,我觉得叫你的名字不大礼貌,叫你于老师好一点。

    [阅读全文]...

2021-12-10 14:38:20
  • 小学语文《云之歌》课堂实录

  • 教育,语文
  • 小学语文《云之歌》课堂实录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大家一定都或多或少地接触过一些语文知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有关小学语文《云之歌》课堂实录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师:上课!

      生:老师,您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一、以天空喻书、以云喻字导入

      幻灯片出示天空云的图片

      师:有人说天空是一本书,云就是书上的文字。瞧,这是我们的古人读天空这本书写下来的字,你们知道这个字是什么吗?

      幻灯片出示甲骨文——云

      生:云!

      师:对,现在它演变成了这样的字——“云”。(幻灯片出示楷体字云)

      二、古人读天空这本书——调动古诗积累

      幻灯片出示多种形态、多种色彩的云

      师:看,天空中的云变化多端、千姿百态,还多姿多彩。古今中外的诗人读了这本书后留下了很多优美的诗篇。想一想,在我们以前背过的古诗当中,哪首诗中提到了云?

      生背诵:独坐敬亭山,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生背诵:山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生背诵:早发白帝城,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生背诵:寻隐者不遇,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生背诵:赠花卿,杜甫,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生背诵: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生背诵:望湖楼醉书,苏轼(宋)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生背诵: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师:八个同学古诗都背得流畅,停顿也恰当,这些古诗中都提到了云,让我们都来朗读这些古诗

      生齐读8首古诗。

      师:你们这么美妙的声音都传到天上去了,谁用一句古诗句来说说刚才你们背诗的声音

      生:半入江风半入云。

      师:不错,谁还能说说你的声音美得怎么样

      生:我们的读诗声真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啊!

      师:说得多好啊,不仅能背而且还能用呢!

      三、统合感悟品味今人对天空这本书的解读——把云之美景变成语言文字

      1.词语积累

      师:你们刚刚的展示,天上的云也听见了。它悄悄地来到了我们的教室,跑到屏幕上的这些词语里面去了。来,读一读

      幻灯片出示,生读:

      变化多端,千姿百态,万千状态,千变万化,神妙莫测,瞬息万变

      云淡风轻,白云朵朵,云絮翻飞,云海翻腾,云雾缥缈

      风起云涌,云雾迷蒙,云轻如棉,云雾缭绕,云雾弥漫

      云雾簇涌,云雾茫茫,云消雾散,流云奔涌,彤云密布

      师:李老师还想考考你们呢,这些字你们都认识了吗?谁来读?

      生读:飘浮,红袍,作客,玩耍

      师:好,字音很准,给别的同学一个机会。

      生读:弥漫,遮挡,缠绕,笼罩

      生:来不及,笑眯眯,水汪汪

      师:奖你再读一个。

      生:腾云驾雾,飘飘欲仙,景色秀丽,千姿百态,傻傻地横着,美美地开着

      师:李老师真有点飘飘欲仙的感觉,因为我们的孩子实在读得太美了,这个“的”读得真轻。

      2.美读关于云的四篇课文、一篇*作例文、一篇教师下水文

      (1)《我是什么》(人教二上课文)

      师:看,云真的来了它在向你们做自我介绍呢。听听她在说什么?

      生读:《我会什么》。太阳一晒,我就变成汽。升到天空,我又变成无数极小极小的点儿,连成一片,在空中飘浮。有时候我穿着白衣服,有时候我穿着黑衣服,早晨和傍晚我又把红袍披在身上。人们管我叫“云”。我在空中飘浮着,碰到冷风,就变成水珠落下来。人们就管我叫“雨”。有时候我变成小硬球打下来,人们就管我叫“雹子”。

      师:真聪明!看到老师标注的红字来你们就重读了。谁能变成小雪花轻轻地飘了下来,读给大家听听。

      生1:到了冬天,我变成小花朵飘下来,人们又管我叫“雪”。

    [阅读全文]...

2022-02-22 22:54:04
  • 高中语文高效课堂实录

  • 语文
  • 高中语文高效课堂实录

      《虞美人》是高中语文的一篇课文,那么大家应该怎么开展这节课的教学呢?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高中语文高效课堂实录,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

      一、引

      师:同学们想不想听故事。

      生:(小声)想。

      师:这“想”的声音不够“响”嘛!

      生(大声):想!

      师:好,那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历史故事。不过,需要提醒的是,这不是一个欢乐的故事,而是一个悲伤凄婉的故事。我要求大家在听读的过程中,能把听到的内容在脑海里转换为形象的画面。我也相信大家都是出色的摄影师,一定能完成这个任务。下面,让我们开始——

      (课件背景音乐。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师(深情地):一个细雨蒙蒙阴云低垂的早晨,一座金碧辉煌而又气氛肃杀的宫殿,一个泪眼朦胧面容苍白的君主。佛,他拜过了;契丹,他也求过了,眼见着亡国被俘的命运是逃不掉了。在这花园般美丽的古都金陵即将沉陷于敌国铁蹄之下的时候,这位“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风流天子,缓缓地站起身来,脱去穿在身上15年之久的那件金光闪闪的龙袍,肉袒负荆,出城跪降。随后,在宋兵的辱骂声中,一路呜咽,北上东京。紧接着就是被囚禁,只能日夕以泪洗面。虽被封为“违命侯”,但最后的命运还是在他过完41岁生日的那天晚上,面对一弯残月,他慢慢转过身去,远眺南方他那无法看到的“三千里地山河”。失落的、冰凉的眼泪打在他的手臂上,他再也无法整理这多年积累的愁绪,吟唱了一曲最为绝望的诗歌,喝完宋太宗赐来的毒酒,倒地而亡。

      请问,他是谁?

      生:李煜。

      师:对,他就是南唐后主李煜,一位失败的政治家。

      (投影呈现李煜头像及相关档案)

      姓名:李煜

      别名:重光

      生辰:937年七月初七

      祭日:978年七月初七

      籍贯:徐州

      国家:南唐

      职业:国主词人

      信仰:佛教

      师:但在死神来临之前,他却用一个艺术家的天才敏感,领受到非人的囚徒生涯,以一个昔日君主的眼光看取亡国灭种的不幸命运。在死亡的召唤声中,他没有闭上眼睛,而是蘸着血,和着泪写下了一曲曲凄凉如挽歌般的'诗作,创造了审美世界的最后辉煌。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南唐末代帝王的内心世界——

      (投影呈现:江水图。《虞美人》全词内容。)

      二、读

      师:学*课文先从诵读开始。先请两位同学来朗读这首词,其他同学在听读过程中,要注意比较,然后评析谁朗读得更好。

      一男生、一女生诵读。

      师:他们读得怎么样?

      生:赵楠读得声音洪亮,韵律清楚,好象感情太高亢了,这不大应该。陈露的感情处理好一些。

      师:应该什么样的感情?

      生:低沉、凄凉,在声调上有曲折。

      师:其他同学还有什么评价吗?

      生:我觉得他们读得都不好,重音上只处理好了最后一句,前面的读得不怎么样?

      师:依你说,应该怎么处理?

      生:我觉得这几词要读好:何时、多少、又、不堪、应、只是、几多。这些词特别能表现诗人的内心痛苦的世界。

      师:你再来试试读读。

      生:(读)

      师:大家说刘欣读得怎么样?

      生(齐):好。

      师:刚才刘欣在读的时候,一张一弛,一顿一挫,好象把我也带入到那个忧伤的世界了,这才是入情入境、高质量的诵读。还有没有同学向他挑战?

      生:我想试一下。

      师:来,先为勇敢的挑战者鼓掌!

      生:(读)

      (学生再次鼓掌)

      师:怎么样?

      生(乱):比刘欣更好!棒!

      师:汪晓雨不愧是年级诗歌朗诵大赛的冠军,不过老师我今天也向向他挑战一回!

      生(齐):好!(鼓掌)

      师:我可是有备而来的,备好了音乐,我读完后大家再实事求是地评价,不要因为我是老师就给我面子,也不要因为我是老师就不给我面子。

      生:(笑)。

    [阅读全文]...

2021-11-24 14:08:45
  • 诗经氓课堂实录

  • 诗经
  • 诗经氓课堂实录

      《国风·卫风·氓》出自《诗经》。这是一首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长诗。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 诗经氓课堂实录,欢迎阅读。

      1、导入新课

      师:“今天考考大家,我说上句,你们接下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下句是什么?”

      生:“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师:“很好,那么有谁知道这句诗出自哪里呢?”

      生A:“ 《诗经》。”

      师:“对,这句是《诗经》的开篇《周南·关雎》中的诗句。《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分为“十五国风”“二雅”“三颂”三大类,其中“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通过预*,已知《卫风·氓》是一首弃妇诗。下面我们一起来学*《卫风·氓》,看看女主人公是如何叙述自己的辛酸历程的。”

      2、请同学们朗读《卫风·氓》,要求:正音

      本诗是四言诗,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例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可老师领读,示范朗读全诗,培养学生正确诵读*惯,及语感 。

      3、研读课文

      《卫风·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回忆追述,用对比的手法来叙事。

      全诗分六章,每章十句。

      第一部分(1、2)

      翻译

      师:“这一部分讲了什么内容?”

      生B:“讲述了女主人公和氓约定婚期。”

      师:“不错,这一部分追述了女主人公的恋爱生活。同学们再思考一下,这一部分塑造了女主人公怎样的性格?”

      生C:“从女主人公‘送子涉淇’ ,又劝氓‘无怒’,可看出女主人公是一个温柔的姑娘。”

      生D:“‘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表现了女主人公的热情。”

      师:“很好,很明显,女主人公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这一部分虽然没有直接写氓,但是‘将子无怒’ ,反面衬托出了男主人公氓的狡黠。从这一部分的词语,我们可以感受到女主人公的:热情、幸福。”

      第二部分(3-5)

      翻译

      师:“这一部分是女主人公追述婚后生活。同学们根据翻译,默读一遍,思考各章分别讲了什么?”这一部分女主人公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生E:“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

      生F:“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生G:“第五章:简述自己婚后不幸生活的遭遇。”

      师:“很好。这一部分运用了‘兴’的表现手法,同学们看到课后第三题,题目上很清楚的告诉我们:兴,就是以眼前景物引起所咏之辞。女主人公以桑叶的盛衰引起人生感慨,得出人生经验。那么在这一部分流露出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感情呢?”

      生H:“悔恨、沉痛。”

      第三部分(6)

      翻译

      师:“这一部分讲了什么内容?感情基调为何?”

      在引导学生回答之后,明确:表述了“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感情基调:清醒、刚烈。

      4、总结

      学生自由讨论后,教师明确:本诗以一个普通妇女的口吻叙述自己从恋爱、结婚到被抛弃的过程,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5、布置作业

      课后第一题,第二题。

    [阅读全文]...

2022-06-20 08:00:13
  • 《古诗两首》课堂实录附总评

  •   师:同学们已经学过不少,现在,请你们自由背诵你最喜欢的那一首。

      (学生纷纷自由背诵)

      [以旧引新,激发兴趣。]

      师:谁愿意先背一首?

      生:“泉眼无声惜细流……”

      师:你能告诉大家背的是哪一首吗?

      生:《小池》。

      师:背得不错。谁能比他的声音更宏亮?

      生:“春种一粒粟……”

      师:你背的是哪一首?

      (生沉思)

      师:谁来提示他?

      生:他背的是《古风》。

      师:对,背诗还要记住诗名。还有谁想背?

      生:我背《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

      师:刚才听了几个同学的背诵,她的声音是最洪亮的。

      (学生举手踊跃,又一位同学背诵。)

      师:不错。今天我们还能学*两首古诗,一首的,一首的。通过课外查阅资料,你们对这两位诗人有了哪些了解?

      [注意了课内外结合,教师的着眼点不仅仅是学会这两首古诗。〕

      生:杜甫被人们称为“诗圣”。

      师:李白呢?

      生:李白被称为“诗仙”。

      师:人们对他们的诗篇喜爱之极,所以给他们这样的称号。还知道别的吗?

      生:我知道李白多少岁死的……(众人笑)

      师:应该说病逝。

      生:李白是61岁病逝的。

      师:虽然只活了六十多岁,却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还了解些什么?

      生:我知道李白写了九百多首诗。

      师:流传至今的大约有九百九十多首。知道杜甫吗?

      生:杜甫一生不得意。

      师:他一生是在穷困和战乱中度过的,但这一首诗却是在他心情愉快的情况下写的,这在他一生中也是很少见的。这一次,李白畅游庐山,写下了《》。(同时板书)

      师:我们已经学过《瀑布》一课,在叶圣陶先生的笔下,瀑布好像是一座珍珠的屏。李白是怎么描写庐山瀑布的呢?请同学拿出自学提纲。(打出投影片)谁来读一读?

      (生读自学提纲。自学提纲:1.读一读这首诗,想一想庐山瀑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借助字典或联系理解的意思,如“生”“遥”“川”“疑”等,并说说诗句的意思。3.记下不懂的问题。)

      师:打开书,翻到51页。按照自学提纲一步一步地学,学完一道题再学一道题。

      (学生自学,老师巡视指导。)

      (学生又读,有了进步,群体练读。)

      (公开课上再次给读得不够的学生以时间,让其练读,注意到了学生的差异,教风朴实。)

      师:就这样边说边读,还有读懂的内容吗?

      生:我把整首诗都读懂了。

      师:可以说印象最深的那句。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说瀑布从三千尺那么高的地方飞快地流下来,是从天的最高处落下来的。

      师:他有一个词理解得非常准确,知道是哪个词吗?

      [启发学生注意听,及时发现同伴的长处。同时,不追求统一的答案,注重词汇的积累和运用。]

      生:……“飞”,他说的是飞快的意思。

      师:不错,对刚才那位同学的解释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三千尺”并不是真有三千尺那么高,它是夸张。

      师:那你想怎么说?

      生:瀑布飞快地流下来,大约有三千尺那么高,就像银河从天的最高处落了下来。

      师:他也有一个词补充得好……

      生:“好像”!

      师:对。就是这个“疑”字,还有不同的说法吗?

    [阅读全文]...

2022-05-30 14:14:26
  • 语文《少年闰土》课堂实录范本

  • 语文,少年,教育
  • 语文《少年闰土》课堂实录范本

      《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1921年写的短篇小说《故乡》。这篇文章塑造了一个在鲁迅眼中“机敏、勇敢、见多识广”的少年闰土形象。鲁迅先生用“我”和“我”的朋友闰土做对比,突出了闰土的形象。下面是小编带来的语文《少年闰土》课堂实录范本,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课前对话,反馈检查,扫清障碍

      师:这节课我们要去学*鲁迅笔下的──

      生:齐读:《少年闰土》。

      师: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的时间是1921年。语言*惯与现在不同,你能联系上下文把下列这些词换成现在常用的词语吗?

      其间便是允许仿佛好容易年末熟识无端地素不知道如许先前

      生:默读课文,寻找词语并进行替换。

      集体反馈:指名学生说一说所替换的词语,教师出示最佳答案。

      二、速读文本,捕获信息,定位阅读

      课件出示:

      文中重要人物是“我”和闰土,闰土的身份是( )的儿子,“我”是( )的儿子。(地主穷人)

      指名回答,师相机板书,(“我”少爷闰土忙月的儿子)并解释“忙月”。

      师:闰土和“我”在一起,文章写了四件事,“我”印象较为深刻的是( )和( ),你最敬佩的是闰土会( )。

      (看瓜刺猹、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跳鱼儿。)

      生:我印象较为深刻的是看瓜刺猹和雪地捕鸟这两件事。

      师:你能说一说理由吗?

      生1:因为看瓜刺猹写得很生动,并且在文中出现过两次。

      生2:因为看瓜刺猹和雪地捕鸟写得比较具体。

      师:那这两件事,相比之下,“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哪一件?为什么?

      生1:我认为“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看瓜刺猹。因为文章一开头就写看瓜刺猹,并且在文中出现过两次。

      生2:我也同意XXX的观点,但我要补充一点:作者过了三十年之后,脑海里首先浮现的就是看瓜刺猹。

      师:说的真不错,那就让我们先来看看闰土是怎样看瓜刺猹的。

      三、研读文本,走进人物,“零”距离接触

      师:(课件出示)闰土看瓜刺猹的插图,“看着这副画面,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1:我看见一个小男孩拿着一柄叉子,在准备刺着什么。

      师:哦,你看见的是一个怎么样的小男孩呢?你能再说一说吗?

      生1:他头上扎着小辫子,脖上带着银项圈,身穿*肚兜,手拿一柄钢叉,神情严肃,好像正准备刺着什么。

      师:对呀,他准备刺什么?你发现了吗?

      生2:老师,他要刺的是猹!

      师:对了,这就是猹,看清楚它的模样了吗?(指着图中的猹)除了这些,你还有什么想说的?

      生3:老师,我看到了一轮圆月,和一片西瓜地。

      师:你能把这景色说得再美一点吗?怎么样的圆月,怎么样的西瓜地?

      生3:我看到了一轮皎洁的圆月,和一片一望无垠的碧绿的西瓜地。

      师:说得真好,你能试着用一句连贯的话,把这两样美景连在一起说吗?

      生3:(点头)我看到了一轮皎洁的圆月挂在空中,下面是一片一望无垠的碧绿的西瓜地。

      师:不错,这样的话说起来,就让听得人感觉舒服多。那么其他的同学,你从这画中还发现了些什么信息?

      生4:老师,我知道了这个男孩是在晚上的时候刺猹的。因为有月亮。

      师:对呀,这么显而易见的信息,你们这么没发现呢?

      生5:我发现闰土看瓜刺猹时非常的勇敢。

      生6:我发现闰土看瓜刺猹时非常小心。

      师:蹑手蹑脚的,对吗?

      生点头。

      师:其实,同学们看到的`这图中的小男孩,就是鲁迅笔下的闰土,我们一起回到课文,看看鲁迅是这么写这副画面的。

      课件出示: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戴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用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师:作者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又写什么?

      生:作者先写天空的景色,再写地面的景色,最后写闰土看瓜刺猹。

      师:你们能不能把这个情境给读出来?试一试。

      生自由练读。

      指名读。师随机指导。

    [阅读全文]...

2021-12-18 10:48:53
  • 新型玻璃语文课堂实录

  • 语文,教育
  • 新型玻璃语文课堂实录

      《新型玻璃》课文讲述了一些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处。玻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功能独特的新型玻璃层出不穷,接下来就由小编带来新型玻璃语文课堂实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执教:

      整理:

      评析:

      班级:

      时间:

      [评者按]怎样改革阅读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呢?我以为,改革的要点,就在于加强读书训练和字词句的基本功训练,摒弃烦琐的内容分析。特级教师于永正教《新型玻璃》一课,便是以读书训练为“经”、以字词句的基本功训练为“纬”,来组织阅读教学的,并使字词句的基本训练寓于读书活动之中。

      《新型玻璃》是一篇说明文,课文已经将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说得明明白白,教师只要带领学生老老实实地将课文读熟,并对学生不懂的地方略作点拨即可,实在没有必要再去进行烦琐的分析。于老师教学这篇课文取得了成功,便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第一教时

      师:同学们,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一个人影蹿进了陈列着珍贵字画的展览馆,准备划破玻璃,偷里面的字画。当他的玻璃刀刚刚触及玻璃的时候,院子里便响起了急促的报警声。警察立即赶来,把这个小俞给抓住了。同学们一定会奇怪地问:这是什么玻璃呀?怎么一接触它就发出报警声呢?同学们,这是一种新型玻璃。拿出本子来,跟于老师写字:新——型——玻——璃。(于老师工工整整地板书课题,并让学生跟着写。)注意“新”的写法,最后一竖要长一点。“型”的第四笔竖,要写短一点。为什么要短呢?因为要让地方写底下的“土”。“玻”的捺要有“脚”,写长一些,这样才显得有精神。(教师巡视指导。)

      [评:让学生读课题,一些教师往往*惯于在上课前先板书好课题,上课时再指读,似乎读课题只是必不可少的一个“过潮。于老师则不然,他在课堂上当着学生的面来板书课题,而且边写边指点写字要领,还要求学生亦步亦趋地跟着老师写。这样做,读课题就不再是走“过潮,而是一次扎扎实实的写字训练。]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看一看这一课一共介绍了几种新型玻璃,是哪几种。遇到生字要看看拼音,多读几遍,记住了以后,再往下读。哪一句读不通顺,回过头来再读,直到把这一句读通顺了再往下读。好,现在请大家一边读,一边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生放声朗读课文。)

      师:读完一遍的请举手。放下。朗读完一遍,请再默读一遍。(学生继续默读。)请停一下,我发现有一位同学正在做一件事情。(老师示意他站起来。)读第二遍的时候,他拿起笔来划,把这五种玻璃的名字都给划下来了。请问你叫什么名字?

      生:(低声)陆飞宇。

      师:噢,陆飞宇。——同学们,“不动笔墨不读书”。他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把有关句子都划了下来。这是一种很好的读书的方法,也是一个良好的*惯。全班同学都要向他学*。

      [评:于老师善于从学生中间发现“典型”,以推广“典型经验”的方式来指导学生读书。这样做,一来可使这位同学受到激励;二来其他同学也会感到这一“经验”亲切、可学,其效果远比教师直接指导要好得多。]

      请大家继续默读课文。(生默读,边读边划。)

      师:不但要划,而且要记在脑子里。很好。陆飞宇的经验已经普遍推广。(笑声。)现在全班同学都在学*他。——第二遍看完的请举手。没看完的同学继续看。看完的同学再把你划的读一读,记住新型玻璃的名字。

      师:(边巡视边夸奖)读书够认真的啊,看得多仔细啊!好,把笔放下。能够回答老师的问题请举手。好,放下。

      [评:于老师指导学生初读课文扎实、具体。他先让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并教给学生朗读课文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又让学生默读了一遍课文,并教给学生边划边想的读书方法。学生初读课文比较充分,就能基本通晓课文内容,从而为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精讲”奠定了基矗]但是,现在我还不急于让你们回答。我想请同学读课文,看是不是能把课文读得很正确、很流畅。谁愿意读?

      生:(读)“19《新型玻璃》。夜深了,从一座陈列珍贵字画的展览馆里,突然传出了急促的报警声。警察马上赶来,抓住了一个划(hu︶)……划(hu撸(丢掉“破”)玻璃企图盗窃展品(丢掉“的.”)罪犯。”

      师:停下来,这句话再读一遍。眼睛看准,不要慌。(第二遍该生仍然把“破”丢掉了。)

      师:再看,“划”后面还有一个字。我想,你第三遍一定会读好的。

      生:(读)“抓住了一个划破玻璃——”

      师:对了!请接着读。

      [评:由此看来,让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当学生读书添字、漏字时,于老师并不急于让别的同学来纠正,而是以极大的耐心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改正。看似小节,实是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教师既“教书”又“育人”,于细微处可见其良苦用心。]

      (该生接着往下读,再没出错误。)师:很好。后面读得比前面好得多。开始时,我看你不是不会读,而是有些紧张。那么多老师听课,能读成这样很不容易。请坐。大家把这一小节都读一遍。(生各自放声朗读。)

      师:谁接着往下读?读第二段。我想找个不举手的同学读。(全班同学纷纷举手。师指身边一生。)她是最后举手的,很有勇气。好,请你来读吧。(该生读第二段,没有错误。)

      师:嗯,读得很好!全班同学像她这样把第二段读一遍。(全班学生放声朗读。)

      师:一二两段有不懂的词语么?生:“藕断丝连”是什么意思?

      师:我想,你这么聪明,一定会看懂的。不要看这一句话,只要看这四个字就能看懂。藕,见过吗?(生:见过。)“藕断丝连”是什么意思?请你站起来说说看。生:“藕断丝连”就是没有断,……粘在一起。师:藕,见过吗?藕掰断以后,你发现了什么?生:白色的小细丝。师:对,藕掰断了,细丝还连着,这就是“藕断丝连”。这一课说的是什么?

      生:这是说玻璃碎片里面的夹丝。玻璃碎了,夹丝把它连在一起。

      师:完全正确。大家都要像他这样,一定要理解这个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这才叫动脑筋。

      [评:于老师解这个词语是颇有章法的。他先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他们理解这个词语的本义,再引导学生通过相似联想理解这个词语在语境中所特有的比喻义。这样由表及里,从具体到抽象,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

      请大家拿起笔来,把老师写的词在书上划下来。(师板书:“不是……而是……”、“即使……仍然……”)

      师:划下来以后,请把这两句话读两遍。(生大声读。)

      师:现在我还想请刚才读第一段的同学把这两句话读给我听听。(这位同学朗读能力较差,这次却读得很好。)

      师:真好!没想到能进步得那么快!请坐。谁接着往下读?这回该找个举手的读了。请第一排最后一个女同学读。生:(读)“另有一种‘变色玻璃’……”

      师:不要慌,沉住气。看清第一个字。生:(读)“还有一种‘变色玻璃’……”师:这就对了。读下去。(该生一直读完“吸热玻璃”一段,也没再出现错误。)

      师:真好。一点都没有错。大家学着她这个样子,把三四两段读一读。(学生朗读。)

      师:这两段中有不理解的词语吗?生:“问世”是什么意思?

      师:这个问题我想请你自己解决。请再读读第四段,边读边想。其他同学也要这么边读边想。(许多学生举手,要求说。)

      师:大家把手放下,这个机会留给提问题的同学。他要说不出来,再请你们帮助,好不好?(对提问题的学生)你看出来了吗?

      生:看出来了。“问世”就是“有了”。

      师:对,说下去,哪里有了?生:商店里有了。

      师:对哇!这不读懂了吗?“这样的玻璃早就问世了”,是说它早就生产出来了,市场里有卖的了。记住,一边读,一边联系课文想一想,好多词语是可以读懂的。

      [评: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已有的认知结构对于当前的认知活动会起到决定作用。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某个新词的词义时,所联系的上下文可视为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思维组块。学生凭借这个新词与上下文中的其它词语的逻辑联系,便能比较容易地推知这个新词的意思。“问世”一词在口语中不大常用,学生自然会感到陌生。于老师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学生借助语境的暗示作用,便很容易地理解了这个词语。所以,“大纲”强调,“教师要指导学生逐步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谁读读最后两段?(指名读最后两段。老师相机指出错、漏之处。略。)

      生:请问“分贝”是什么意思?师:这是个专用名词,大家很生疏。这里是指测量声音大孝强弱的单位。科学家说,声音超过70分贝,对人体就有危害了。城市中有的马路旁安装着测定声音大孝强弱的装置,以后你们注意看。

      [评:对于学生不理解的专有名词,无需反复启发,教师径直讲来,这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的。]同学们,请把于老师写的词在书上划下来。(师板书:尽管……还是……如果……就……)

    [阅读全文]...

2022-07-04 08:06:03
  • 五年级语文泊船瓜洲课堂实录

  • 语文,五年级,教育
  • 五年级语文泊船瓜洲课堂实录

      《泊船瓜洲》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首句通过写京口和瓜洲距离之短及船行之快,流露出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下面小编整理了五年级语文泊船瓜洲课堂实录,欢迎参考。

      一、自主研究,确定学*目标

      师:现在,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学*宋代著名的诗人王安石写的一首古诗《泊船瓜洲》。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怎么样来学*这首古诗?要完成哪些任务呢?

      生:要理古诗的意思。

      师:对。他确立了我们的第一个学*任务:理解诗意。还有补充吗?

      生:要知道写这首诗的背景。

      生:

      要知道作者的情况。

      师:还是理解。还有补充吗?

      生:我觉得还要熟读这首古诗。

      师:非常好!在理解之前应该先熟读!只有读好,才能理解。还有补充吗?

      生:还要把古诗背下来。

      师:大家同意吗?

      全班:同意。

      师:好,我们就初步定三个学*任务:熟读、理解、背诵。

      二、自主学*,理解课文内容

      师:我们先完成第一个任务:熟读。分四人小组学*,一个一个地读,其他的听,看看有没有读错的地方。读错的马上帮他纠正。清楚了吗?

      生:清楚了。

      师:声音不要太大,能听清楚就好,开始。

      (学生分小组朗读,老师巡查、指导。)

      师:(充分朗读后)好,刚才在小组学*的时候,有没有得到其他同学的帮助?告诉老师。

      生:“京口”的“京”我先读成了

      jìng,张雨同学告诉我应该读

      jīng。

      师:很好,还有吗?

      生:“照”字应是翘舌音,我读成了*舌音,是小组的同学告诉我的。

      师:把这句诗读一下。

      生

      :(读)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刚才小组学*时候,我还注意到:有些同学读得不是很流利,小组长就多给了这样同学一次机会,请他再读一遍,非常好!这就是合作学*的精神。现在敢读给大家听吗?

      全班:敢!

      师:请站起来朗读吧。

      (多名学生朗读古诗)

      师:很好,语音准确。有一个字要注意:一水间的“间”应该读第四声。有没有哪个小组集体读一读?

      (小组齐读诗句)

      师:非常好!(学生鼓掌。)这掌声是情不自禁的。

      师:好,看来我们第一个任务完成得不错。现在我们完成第二个任务:理解。请同学们看课后的注释,认真地看,认真地想。看看,每一句是什么意思,再连起来想这首诗歌是什么意思。如果有不会的,请打上个问号。

      (学生按要求学*,老师巡查指导。)

      师:现在先请同学们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生:“春风又绿江南岸”为什么不用“吹”而用“绿”呢?

      师:这是一个很有水*的问题。还有吗?

      生:“明月何时照我还”的“还”是什么意思?

      师:小组学*,讨论同学们提出的不理解的问题。如果小组里的同学还是不能解决问题,你可以离开座位找你认为最有水*的同学来解答。开始。

      (学生按要求合作学*、讨论,教师巡视,逐一到小组倾听、指导。)

      师:同学们讨论得很热烈,有的同学还把自己找到的资料拿到课堂上一起学*研究,很好!现在我要来考一考你们了。请把诗歌朗读一遍,老师请你们边读边思考一个问题:你读了这一首诗,知道了什么?知道一点就说一点。开始。

      全班:(有感情自由地朗读)

      师:知道些什么啊?

      生:我感受到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生:我从“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知道作者非常地想回到家乡。

    [阅读全文]...

2021-12-26 00:08:29
  • 己亥杂诗课堂实录

  • 己亥杂诗课堂实录

      《己亥杂诗》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作者以“落红”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寻味。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己亥杂诗课堂实录,欢迎阅读。

      一、明题,知背景,营造学*氛围。

      以前我们学的诗多是唐宋时期的作品,今天我们将学*一篇距今仅一百多年,清代龚自珍的一首诗。仔细看老师写课题,请书空一起写。

      板书:己亥杂诗(师述:己,杂的字形)

      指名读课题,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解释诗题。

      师述:中国古代用天干地支纪年法,本诗所指的"己亥年"是1839年。这一年龚自珍辞官南下,一路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成315首日记体组诗。因为都写于己亥年,所以将这315首诗都称为——(读课题)《己亥杂诗》。

      这一年,正是**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腐朽的清*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百姓民不聊生。这时候,龚自珍写下了这首诗——师配乐范读。

      二、读好诗句,自学质疑,整体把握诗的大意与情感。

      1.自由读诗

      (1)读准字音,停顿正确地读顺诗句。

      (2)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联系课前收集的资料,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看看通过自学,能读懂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做上记号,一会提出大家共同研究。

      2.指名读,评读,练读。(纠正字音与停顿)

      3.汇报交流。

      学生自由交流,相机解决以下内容:

      (1)九州生气恃风雷:

      "生气"真的是指的中国"发脾气"吗?在这里用"生机勃勃的局面或者景象"这种说法更符合前文"九州"这样的语言环境。

      (2)万马齐喑究可哀:万马哑了毕竟让人觉得悲哀。

      (3)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重抖擞"再次振作精神。

      "不拘一格"什么意思?在那个年代"拘"着什么"格"吗?(清朝的死板、单一、陈旧的八股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用"四书五经"禁锢人们的思想)这不拘一格降人才就是希望打破死板、陈旧的制度,选拔任用各个方面的人才。

      4.初步理解诗意能帮我们更好地读书。读全诗说说这首诗大概讲了什么?

      教师梳理归纳:通过自学,大家初步明白了诗句的意思,也都觉得对"万马齐喑""风雷"这些词的理解有些模糊。我们就从这第一句开始,深入读书,共同学*。

      三、情感入手,体会诗句的意思,再深入理解体会情感,读好诗句。

      (一) 教学第一句: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读一读,透过字面去想象,你仿佛看到怎样的画面?

      (第二行诗)"万马齐喑"

      1.结合注释说说这个词语的意思。

      2.一提到"万马"你想到的是什么词?(万马奔腾、万马齐鸣)那是何等热闹、壮观!而这"万马齐喑"呢?看到这个词语你眼前出现的是怎样的场面?读这个词。

      3.这里龚自珍真说的是大清朝的马么?他指的又是什么?从哪里读出来的?

      联系上文"九州"知道说的是"举国上下死气沉沉的局面".

      4.这"举国上下"包括哪些人?(君、官、民……)又是怎样的死气沉沉呢?

      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说说。 (出示课件)

      (1)(图片1)英法联军打到家门口的时候,皇帝居然带老婆儿子、军机大臣、王公贵族,逃之夭夭。 读"万马齐喑"!

      (2)(图片2)这是大清朝的官员们。面对趾高气扬的列强,大气都不敢出。只顾得**,剥削欺压人民!(图片3)这是当年外国人拍摄中国烟民做成的明信片,*的形象世界流传。 "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啊!

      (3)(图片4)百姓流离失所,田不能耕,商不能经,工不能作,哀号遍野的岂止十万百万千万啊!这是当时官府的施粥场景,有这样一个母亲,因为贫病,儿刚死在怀中,可怜的母亲还在心中悲叫着:"儿且勿死,为娘今日趁一粥",还"掩怀拭泪不敢哭"……

      看到这一切,用一个词说说你此刻的情绪:(悲哀、愤恨……)这万千情绪同样也翻滚在龚自珍的脑海,他选择了最能表达他此刻情绪的一个字:"哀"

      大家读读这行诗。

      (第一行诗)

      正因为"哀"、恨,所以大家盼望着一场大的变革的风雷来唤醒这九州的生气啊!

      A.他希望的"九州生气"是怎样的?用*时积累的词语说说。(国泰民安、生机勃勃、安居乐业……)

      B.刚才同学们说到"风雷"是巨大的社会变革,你希望这风雷涤去什么?炸醒什么?

      C.他希望那如风雷一般强大、一般迅疾的变革啊!这满心期盼你能读出来吗?(读第一行诗)读!让这场变革来得更快些!读!让这场变革来的更猛烈些吧!读!

      (小结一二行诗)

      (二)教学第二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劝"

      愿望是那样的美好,而现实却又是那么可哀。那巨大的变革不是我们可以左右的啊!这"万马齐喑"死气沉沉的局面再不改变,要亡国了啊!

      大家读读后一句。他劝谁?劝什么?怎样劝?(课件示图,说、读)

      1.这首诗写下后不到一年,英国的大炮首先轰开了国门,第一次**战争的硝烟让这个本已贫困的国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 读!

      2.距离这首诗不过三年,第二次**战争失败英法联**烧了圆明园,陆续签订了19个不*等的条约。 读!

      3.甲午海战败了,百日维新败了,八国联军侵华,国家危急了啊!再读!

    [阅读全文]...

2022-03-08 16:41:40
语文古诗词的课堂实录 - 句子
语文古诗词的课堂实录 - 语录
语文古诗词的课堂实录 - 说说
语文古诗词的课堂实录 - 名言
语文古诗词的课堂实录 - 诗词
语文古诗词的课堂实录 - 祝福
语文古诗词的课堂实录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