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的古诗30首

关于国学经典的古诗30首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国学经典的古诗30首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国学经典的古诗30首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国学经典的古诗30首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91) 语录(33) 说说(9) 名言(15) 诗词(762) 祝福(22k+) 心语(933)

  • 《30部必读的国学经典》推荐

  • 经典,修养,书籍
  • 《30部必读的国学经典》推荐

      何谓国学?这个词的涵义有不同的解读,社会上尚未有统一的认识。有学者认为国学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凡是*的文化学术都属于国学;亦有学者认为国学是专对治国理政而言的,国学特指“治国理政”之学。下面小编为大家推荐一本国学书籍《30部必读的国学经典》,欢迎阅读。

      《30部必读的国学经典》是2006年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主要介绍了30部经典的国学作品。

      内容简介

      本书为“大师经典·读书计划”丛书中的一本,该丛书从国学、西学、*文学、外国文学、诗歌、名人传记、谋略、修身处世、心理励志、科普、管理、经济、投资、电影、美术、音乐16个领域中各选取了几十位最具影响力的大师,着重介绍他们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用最浅显的文字诠释大师们的深邃思想,用最易懂的字句传递原著中绞尽脑汁才能读懂的理论,以最简洁的话语阐述伟大作品的精华,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汲取大师身上沉淀出的宝贵经验与智慧,走进一个神圣的精神殿堂。本书推介的有《论语》、《孙子兵法》、《资治通鉴》等30部必读的国学经典。

      阅读的方度,改变生命历程的`长短;阅读的深度,决定思想境界的高低。无论新旧文化怎样激烈地碰撞,无论东西方文明怎样相互融合、渗透,面对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宝库,我们都无法漠视和背叛,因为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身份标志。从春秋战国诸子并起,*历史虽然朝代兴替,世事沧桑,但中华文化却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浩如烟海的国学经典是使中华文明屹立于人类文明史的明证。

      30部必读的国学经典

      《荀子》荀子(战国约公元前313—前238)

      《韩非子》韩非(战国公元前280—前233)

      《孔子兵法》孙武(春秋生卒年不详)

      《左传》左丘明(春秋生卒年不详)

      《论语》孔子(春秋公元前551—前479)

      《道德经》老子(春秋生卒年不详)

      《庄子》庄子(战国约公元前369—前286)

      《孟子》孟子(战国约公元前372—前289)

      《墨子》墨子(战国约公元前468—前376)

      《楚辞》屈原(战国约公元前340—前278)

      《吕氏春秋》吕不韦(战国?—公元前235)

      《史记》司马迁(西汉约公元前145—前87?)

      《汉书》班固(东汉32—92)

      《论衡》王充(东汉27—约97)

      《嵇康集》嵇康(三国·魏约223—约263)

      《陶渊明集》陶渊明(东晋约365—427)

      《世说新语》刘义庆(南朝·宋403—444)

      《文心雕龙》刘勰(南朝·梁约465—约532)

      《日矢口录》顾炎武(明末清初1613—1682)

      《明夷待访录》黄宗羲(明末清初1610—1695)

      《读通鉴论》王夫之(明末清初1619—1692)

      《龚自珍全集》龚自珍(清代1792—1841)

      《人间词话》王国维(清末民初1877—1927)

      《六祖坛经》慧能(唐代638—713)

      《韩昌黎文集》韩愈(唐代768—824)

      《资治通鉴》司马光(北宋1019—1086)

      《苏东坡全集》苏轼(北宋1037—1101)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南宋1130—1200)

      《传*录》王阳明(明代1472—1529)

      《焚书》李贽(明代1527—1602)

    [阅读全文]...

2022-01-30 11:45:28
  • 国学经典的诗句

  • 经典,文学
  • 国学经典的诗句(精选60句)

      国学经典是中华文明的核心载体,诵读经典对中小学师生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国学经典的诗句的相关资料,供大家欣赏学*!

      1.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战国策》

      2.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3.不敢暴虎,不敢冯河。——《小雅》

      4. 有真才者,必不矜才;有实学者,必不夸学。——《格言连璧》

      5.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6.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

      7.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寅,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

      8.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陈涉世家》

      9. 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诗经》

      10.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11.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大序》

      12. 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宋朱熹读书之要》

      13.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

      14. 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15.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16. 行成于思,毁于随。——唐·韩愈《进学解》

      17.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18.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礼记》

      19.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20.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养生主》

      1.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

      2.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3.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诗经》

      4.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

      5.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

      6.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

      7.愧于人,不畏于天。—— 《诗经》

      8. 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9.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

      10. 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

      11.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12.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13.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尚书》

      14.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诗经》

      15.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诗经风相鼠》

      16.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7. *朱者赤,*墨者黑。 ——《太子少傅箴》

      18.终温且惠,淑慎其身。

      19.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孔子家语·六本》

      20.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1.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2.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诗经》

      3.德音莫违,及尔同死。—— 《诗经》

      4.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卫风·氓》

      5.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小雅·鹿鸣》

      6.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孙子兵法》

      7.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王风·黍离》

      8.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王风·采葛》

      9.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阅读全文]...

2022-04-10 04:59:52
  • 国学古诗经典

  • 经典
  • 国学古诗经典

      1.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唐李绅悯农)

      2.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唐李贺南国)

      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李商隐无题)

      4.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唐李商隐无题)

      5.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唐李商隐无题)

      6.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唐李商隐锦瑟)

      7.历鉴前朝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唐李商隐)

      8.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唐李商隐)

      9.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唐僧云览)

      10.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唐白居易长恨歌)

      11.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唐白居易放言)

      12.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唐元稹离思)

      13.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唐刘希夷)

      14.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王翰凉州词)

      15.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唐颜真卿)

      16.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唐罗隐蜂)

      17.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唐贾岛剑客)

      18.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唐韩愈进学解)

      19.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唐刘禹锡秋词)

      20.沉舟侧畔千帆进,病树前头万木春。(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

    [阅读全文]...

2022-03-11 18:38:40
  • 国学经典的诗句

  • 经典
  • 国学经典的诗句

      国学经典是中华文明的核心载体,诵读经典对中小学师生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国学经典的诗句的`相关资料,供大家欣赏学*!

      1.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战国策》

      2.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3. 鱼离水则鳞枯,心离书则神索。

      4. 有真才者,必不矜才;有实学者,必不夸学。——《格言连璧》

      5.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6.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

      7.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寅,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

      8.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陈涉世家》

      9. 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诗经》

      10.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11.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大序》

      12. 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宋朱熹读书之要》

      13.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

      14. 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15.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16. 行成于思,毁于随。——唐·韩愈《进学解》

      17.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18.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礼记》

      19.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20.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养生主》

      21.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观书有感》

      22. 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弟子规》

      23.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晏子春秋》

      24. 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 《战国策》

      25.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

      1.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

      2.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3.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寅,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

      4.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

      5. 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

      6.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

      7.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养生主》

      8. 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9.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

      10. 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

      11.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12.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13.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尚书》

      14.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观书有感》

      15.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诗经风相鼠》

      16.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17. *朱者赤,*墨者黑。 ——《太子少傅箴》

      18.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19.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孔子家语·六本》

      20.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1.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2.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3.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

      4.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

    [阅读全文]...

2022-02-24 13:08:00
  • 什么是国学?

  • 智慧
  • 什么是国学?

      我们称”国学“,外国人称”汉学“,以前也有人称”中学“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国学“是*些年来学术界最为响亮的一个概念,是指本国的传统文化与学术。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什么是国学?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基本概念

      关于国学的定义,除基本定义外,在具体的定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尚未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

      一般来说“国学”又称“汉学”或“*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国学包括*古代的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以及中医学、农学、术数、地理、政治、经济及书画、音乐、建筑等诸多方面。现“国学”概念产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当时 “西学东渐”改良之风正值炽热,张之洞、魏源等人为了与西学相对,提出“中学”(*之学)这一概念,并主张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一方面学*西方文明,同时又恢复两汉经学。

      国学是以先秦的经典及诸子学说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先秦诸子百家学说是共存共鸣的,没有主从关系,如果按时期所起作用而论,各家学说在各个时期都发挥着或显性或隐性作用,只是作用在的领域不同而已;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在思想教化领域起主流作用的是儒家,但其它各家学说也在不同的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政治领域的道家与法家、军事领域的兵家、医学领域的医家、还有其它各领域的各家(名家、墨家、农家……)等等,某一领域起主流作用并不代表全部。所以,国学的各个学派学说并没有主从之分,并不存在以哪一家学派学说为主体。

      二、渊源演变

      “国学”这个概念*历史上就有,周礼》里面就有,《汉书》、《后汉书》、《晋书》里面,都有“国学”的概念。唐代也有,你看庐山下面有个——现在也还叫——白鹿洞书院,这个书院最早是在南宋朱熹把它建成,成为当时的“四大书院”之一。但是在朱熹之前,这个地方不叫白鹿洞书院,而是叫“白鹿洞国学”。白鹿洞国学是个什么意思呢?是所学校。可见,在*历史上,“国学”这个概念是有的,“国学”这个名词是有的,但历来讲的所谓“国学”,都是指“国立学校”的意思。明初设中都国子学,后改为国子监,掌国学诸生训导的政令。[3] 国子监设有礼、乐、律、射、御、书、数等教学科目。*代以来所谓“国学”一词,有学者认为源自日本,江户时代中期日本思想界一部分人,如荷田春满等提倡对日本的古代典籍进行研究,以探明本土固有的文化,遂有“国学”之称。明治维新后,日本*推行欧化政策,导致社会出现彻底洋化的倾向。1888年,三宅雪岭、志贺重昂等人成立政教社,鼓吹国粹思想,以求扭转偏向。或许是受这种思潮的影响,1902年秋,梁启超曾与黄遵宪等人商议,拟在日本创办《国学报》。1904年,邓实发表《国学保存论》,论述了保存“国学”的重要性。1905年,邓实、黄节等人在上海成立了国学保存会,以“研究国学,保存国粹”为宗旨(《国学保存会简章》),出版《国粹学报》,撰稿人除了邓实、黄节,还有章炳麟、刘师培、陈去病、黄侃、马叙伦等,他们或为*同盟会会员,或倾向民主革命。1922年4月至6月间,章炳麟在上海讲“国学大概”和“国学派别”。1934年,章炳麟在苏州创办章氏国学讲*会,对国学做了总结性的讲解。章炳麟上述几次演讲经过记录整理,出版了《国故论衡》、《国学概论》、《章太炎国学演讲录》等书,在二三十年代影响很大。章炳麟所谓国学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文学”五部分,由此可以看出他对国学范围的界定。此外,胡适、顾颉刚、钱穆等人也有关于“国学”“国故”“国粹”的种种论述。[5]

      自 “西学东渐”之风后,为了区别开“西学”与“*之学”,便产生了现“*传统思想文化学术”这个国学概念。

      三、涵义解读

      何谓国学?这个词的涵义有不同的解读,社会上尚未有统一的认识。有学者认为国学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凡是*的文化学术都属于国学;亦有学者认为国学是专对治国理政而言的,国学特指“治国理政”之学。但无论怎样,有两点是可以确定的:

      1、国学的基本定义是什么?“国学”的现在涵义是“西学东渐”后相对“西学”而言的,所以国学无可争议是“*固有的文化学术”。

      2、国学门类宽泛复杂,有无主从之分?国学是以先秦诸子百家为根基的,先秦诸子百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并无主从关系;如就各时期所起作用而论,诸子百家学说在各时期各相应领域都起着重要作用,所以诸子百家学说并无主从之分。

      现在一般提到的国学,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并涵盖后期各朝代的各类文化学术。因此,广义上,*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古代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国学”之名,始之清末。其时欧美学术进入*,号为“新学”、“西学”等,与之相对,人们便把*固有的学问统称为“旧学”、“中学”或“国学”等。国学也可以指*古代学说。其中的代表是先秦诸子,先秦诸子的思想及学说对*的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们形成了兵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儒家思想及道家思想等。这些思想从各个不同的方面论述如何治理国家。对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有很深远的影响,慢慢形成了*的传统文化观念。

      四、国学属性

      1.国学≠儒学

      *年来,谈国学的人渐多,似乎不谈国学不能称为国人。

      北京国子监祭孔大典

      北京国子监祭孔大典

      可是,*些年谈国学的人,一谈国学就说儒家之学(简称儒学),以为除了儒学,就没有国学;或是认为,只有儒学才是真正的国学。

      《说文解字》:“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徐灏注笺:“人之柔者曰儒,因以为学人之称。"儒"本是鄙称,儒家这一称号不是孔子自家封号,而应是墨家对孔子这一学派的称呼。”因此古代通常以“儒”称学者,如《字汇·人部》:“儒,学者之称。”以“儒”称谓儒家,只是古代的一种用法,如《汉书·艺文志》:“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xian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

      也就是说,儒家学说是古代服务于帝王统治的教化学说,并不是站在老百姓的立场而为老百姓服务的学说。因此,如果以儒家来代表*传统文化,实际上是将*传统文化完全看作古代专制主义或为古代专制主义服务的思想的代名词。当然,并非全盘否定儒家文化,而是说,如果将*传统文化全部或是主要看作是儒家文化,不仅全盘否定了*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而且也将儒家文化中积极的因素给否定了。这显然不符合*传统文化的本来面目,更不是当代弘扬*传统文化的主旨所在。

      国学,顾名思义,就是国家之学,也是国人之学。古代*的国家观念是不断变化的,但无论怎么变化,都可以称之为*或华夏。也就是说,国学应当是*或华夏历朝历代学术文化之总称。从历史来说,国学不能局限于儒家之学,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儒学只是与道、墨、法等诸家相并列之一家学说。

      2.百家并存

      在学理上,国学何谓却是可以讨论的。这无疑有助于我们在进行国学教育时增加几分自觉性,使得我们对国学的理解更加深入,而不会天真的以为穿着长袍马褂逛街就是在讲国学了。曹聚仁先生当年就指出,如果“根本上没有明白国学是个什么,也没想到要去研究国学的`原因,只不过因循的盲从,胡乱提倡些国学,做冒牌的圣人之徒”,那“是很危险的”。而前人比如被誉为最后一位古文经学大师的章太炎对国学的看法无疑具有丰富的借鉴意义。

      从章太炎本人思想发展的历程来看,“国学”作为内容当然是贯穿其一辈子的思想主题。从他入俞樾的诂经学社做学生起,直至临终那一刻,他坚持的就是“饭可以不吃,学不可以不讲”。不过,“国学”作为一个概念却不是从来就在他的话语体系中获得合法性的。早先,作为国粹派主将的章太炎是用“国粹”来指称后来“国学”所代表的内容的。然而,不久他便将概念改换成了“国故”,并作有《国故论衡》。在第三个阶段,才有“国学”的概念的提出。晚年,章太炎还会使用“国性”来称呼国学。显然,就这四个概念的使用而言,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出章太炎对“国学”的看法:“国粹”无疑显示了对传统文化的高度崇敬之情。但是,它难以回答“凡是历史上的就一定是好的吗?”这样的疑问。“国故”则似乎略微走向反面,认为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历史陈迹,似乎给人某种灰尘仆仆的感觉,比不上“国粹”的古色古香。“国性”所指当然也是历史传统文化。章太炎认为,*当时面对强敌外逼,即便亡国了,只要国性存在,依然有复国的那一天。显然,国性的含义是比较抽象的,不易把握。比较而言,“国学”的提法不仅中立,而且具体。以此为背景,我们似乎也能从“国学”立科而不是“国粹”立科的做法中体会出国家中正的态度。

      那么,国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章太炎的话来说,就是“国学的派别”究竟有哪些?他主要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经学的派别、哲学的派别、文学的派别,这些派别绝非儒学一家能够涵盖的。

      章太炎指出,经学包含着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两家,每一家又有各个支系。他本人是古文经学家,认为今文经学所讲的,虽然不完全是宗教,但总体上倾向于此。对此,他是有些不满的。他认为,就“六经”本义而言,“无一非史”。《尚书》、《春秋》都是记事的典籍,是确定无疑的史;《诗经》大部分是为国事而作,只有少量的歌谣,所以也是史;《礼经》记载古代典章制度,是史的一部分;《春秋》胪列事实,中寓褒贬之意,是显明的史;《易经》蕴含着史的精华;《乐经》已经失去,但章太炎揣测它是家在乐谱和制度的,所以也包含着史的特性的。可见,章太炎坚持“六经皆史”说,所以正如汤志钧先生所指出的那样,在国学的派别中章氏并不专列史的派别。由于“六经皆史”,章氏反对对六经“推崇过甚”。这个态度当然和他古文经学的立场密切相关,然而,今日我们再来看“经”,它们究竟是不可移易的“常道”,还是需要与时变化的文本,那是需要仔细考量的,否则一不小心,我们就可能抬举出若干高高在上的教主来,对他们我们只有跪拜的分。

      关于哲学,章太炎认为*古代的儒道法墨名以及佛家可谓哲学的主要派别。他认为,《论语》一半讲伦理道德学,一半是哲理。儒家之中,《孟子》、《荀子》也谈过哲理;老庄的主张,和哲学密切联系;名家大量的涉及“论理学”也即逻辑学;墨子的《经上》《经下》是极好的名学;法家之中韩非的《解老》《喻老》两篇,将他与哲理联系了起来。当然,这是章氏对先秦时期的哲学的刻画。事实上,他对*古代哲学史的论述言简意赅,揭示了国学哲学之部的丰富内容。

      五、分类方式

      1.按四库分

      国学的分类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四库全书”的分类方法,它把国学分经、史、子、集四大类。“经”是指古籍经典,如《易经》、《道德经》《诗经》、《孝经》等等,后来又增加一点语言训诂学方面的著作,如《尔雅》;“史”指一些史学著作,包括通史,如司马迁的《史记》、郑樵的《通志》,断代史,如班固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欧阳修等的《新五代史》等;政事史,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等;专详文物典章的制度史,如杜佑的《通典》、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等;以地域为记载中心的方志等。“子”是指*历史上创立一个学说或学派的人物文集。如儒家的《论语》、《孟子》、《荀子》,法家的《韩非子》、《商君书》,兵家的《孙子》,道家的《老子》、《庄子》,以及释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皆入“子部”。“集”是历史上诸位文人学者的总集和个人的文集。个人的称为“别集”,如《李太白集》、《杜工部集》、《王荆公集》等;总集如《昭明文选》、《文苑英华》、《玉台新咏》等。四库未列入的一些古代戏剧作品如《长生殿》、《西厢记》、《牡丹亭》也属集部。

      2.按属性分

      另一种是按内容分类,开始分为三类:义理之学,阐明事物道理,也就是哲学;考据之学,从事历史研究,也就是史学;辞章之学,从事诗词散文以及章奏、书判等实用文体创作的,就是文学,及今天所说的文史哲等社会科学。后来又有人在此基础上又加了两个以补其不足:

      一是经世之学,即治国驭民的政治、经济、法律等社会科学知识;

      二是科技之学,即声光化电等自然科学知识。

      六、国学经典

      1.经部

      经部分为“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群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石经类”、“汇编类”,主要是儒家经典和注释研究儒家经典的名著。重要书目如:《周易》、《尚书》、《周礼》、《礼记》、《仪礼》、《诗经》、《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2.史部

      史部分为“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别史类”、“杂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抄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汇编类”。重要书目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春秋》、《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通鉴纪事本末》《国语》、《越绝书》、《吴越春秋》、《唐大诏令集》、《列女传》、《东莱先生史记详节》、《晋书》附叙十六国云《载记》、《清稗类钞 》、《禹贡》、《山海经》、《水经注》、《唐六典》、《通典》、《史通》、《文史通义》、《战国策》、《永乐大典》等等。

      3.子部

      子部分为“儒家类”、“道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丛书类”、“汇编类”、“小说家类”、“释家类”、“耶教类”、“*类”、“西学格致类”,重要书目如:《老子》、《墨子》、《列子》、《庄子》、《孙子》、《山海经》、《荀子》、《韩非子》、《管子》、《尹文子》、《慎子》、《公孙龙子》、《淮南子》、《抱朴子》、《艺文类聚》、《金纲经》、《四十二章经》等等。

      4.集部

      集部分为“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词曲类”、“闺阁类”,重要书目如:《楚辞》 、《全唐诗》,《全宋词》,《乐府诗集》、《文选》、《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等等。

      七、国学精髓

      孔子——做人要善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做人要本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做人要诚实,诚信乃做人之本也。做人要自重,严以律己宽于待人。做人要知足,知足者常乐也!此上就是为人之道,是人都要努力做到!

      老子——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道者,万物之奥。”“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世第一法,宽容是处事第一法;寡欲是养心第壹法;勿言无益身心之语;勿为无益身心之事;勿进无益身心之人;勿入无益身心之境;勿展无益身心之书。

      庄子——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以喜悦之身,养喜悦之神。有所敬畏,是做人基本的道义准则。所谓快乐,不是财富多而是欲望少。做人,人品为先,才能为次;做事,明理为先,勤奋为次。人生要学会*和心,喜乐心,慈悲心。

      孟子——君臣相比,君属于强势,臣属于弱势,其关系由强势君主导。君讲礼,臣讲忠,故君臣之道在于礼。君礼于臣,臣必忠;臣忠于君而君不礼,其忠必退。

      荀子——概括为七个方面:一是蜕:学*不能满足于已有的成就,应该不断地有所发明,有所进展,日渐而月进,并且使之产生质变。二是虚:虚指的是学*态度。虚者,虚心、谦虚也。三是一:“一”是专一、专心致志的学*,“学之道,贵以专”。四是静:“静”,指的是心要静,而摒弃一切杂念。五是积: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六是师:“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有了好的老师,便可以好学,“得贤师而事之,则所闻者尧、舜、禹、汤之道也。”七是友:荀子提出,学者应“亲友”,以求得在治学上的“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即不断地得到批评和指正,而日有所成。

    [阅读全文]...

2022-02-10 11:48:30
  • 国学名句

  •   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2、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5、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7、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8、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

      9、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陶渊明

      10、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11、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萧铎

      12、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

      1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

      14、尽信书,不如无书。

      15、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宋弘

      16、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1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8、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19、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20、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2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22、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23、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24、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25、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26、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7、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2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9、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30、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1、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32、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元行冲

      33、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3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35、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36、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37、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38、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

      39、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40、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4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4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43、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

      44、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45、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46、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47、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48、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49、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

      50、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5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阅读全文]...

2022-07-01 11:08:46
  • 国学经典诵读感悟诗句

  • 经典,感悟
  • 国学经典诵读感悟诗句

      篇一:小学国学经典诵读篇目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篇目

      一、《弟子规》

      二、《三字经》

      三、《百家姓》

      四、《千字文》

      五、《论 语》10段

      1.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 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 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5.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6.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7.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8.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9.子曰:"由!悔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

      也。"

      10.子曰:"君子欲君子欲讷於言,而敏於行。"

      六、《老子 大学 中庸 庄子》11段

      《老子》节选

      1.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 其私。

      2.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3.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大学》节选

      1.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2.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中庸》节选

      1.好学*乎知,力行*乎仁,知耻*乎勇,知斯三者,则知

      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2.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3.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庄子》节选

      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2.《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3.瞿鹊子问乎长梧子曰:"吾闻诸夫子:圣人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夫子以为孟浪之言,而我以为妙道之行也。吾子以为奚若?"

      七、《孟子》6段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

      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4.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无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5.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6.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徵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八、《陋室铭》刘禹锡(唐)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皆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九、《劝 学》荀子(战国)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戢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十、《杂说四.笠翁对韵一东》

    [阅读全文]...

2022-05-21 17:50:26
  • 小学爱国的古诗

  • 爱国,小学
  • 小学爱国的古诗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爱国的古诗,欢迎阅读与收藏。

      1、《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2、《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3、《金陵望汉江》

      唐·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

      横溃豁*,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三吴不足观。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

      4、《从军行》

      唐·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6、《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宋·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7、《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8、《示儿》

      宋·陆游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阅读全文]...

2022-03-22 22:39:32
  • 关于国学的论文

  • 关于国学的论文(精选5篇)

      在现实的学*、工作中,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国学的论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

      90年代逐渐开展起来的“国学热”遇上了21世纪的全球化背景,保存本土国学教育的内容,结合西方的思维训练和现代化学*方法,使之融入语文教学尤其是小学启蒙教育中来,才能够保护好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传承传统文化,迎接全球化趋势影响下文化领域的挑战。

      关键词:

      全球化;国学;小学教育

      随着“地球村”的建立,全球化的潮流不光发生在政治、经济领域,也发生在教育领域。西方教育思想和教育内容在带给我们全新启示的同时,也带给我们一些担忧,比如西方的文化影响力是否会高于本土?它的流行是否会影响*传统文化的延续和传承?笔者认为,我们需要从教育入手,从教育着眼,以小学教育为切入点,弘扬传统文化。“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一方面,增加文化软实力靠的是人才,而良好的国学启蒙教育对从小形成传统文化信念、培养爱国情感有帮助。另一方面,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理应随环境而变,不断修正,以达到教育目标。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更需要多元、有竞争力同时又有传统文化功底和现代技术运用能力的人才。因此,国学启蒙教育进入小学教育意义重大。通常意义上的国学启蒙教育,是指用国学经典来启蒙孩子的教育方式。包括《论语》《大学》《诗经》《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经典书籍,影响孩子的年龄层可以从幼儿到少儿。本文研究的主要是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举例书籍为《三字经》。

      一、道德教育的启蒙角色

      国学启蒙教育应用到小学教育中应该是一种德育实践,也就是一种“做人的教育”,对小学时期的孩子品德具有奠基作用。比如《三字经》中会教孩子怎么对待家人、师长、朋友、上司,比如“融四岁,能让梨,香九龄,能温*”告诉孩子们要孝敬亲人、恭敬兄长、友爱兄弟姐妹,通过讲故事、讲道理这样循循善诱的方式,规范孩子的品行,健全孩子的人格。小学时期学生的思维和心理特点是好奇心强,内心纯真,接受力和想象力特别强。比如在教学实践课给孩子们讲《三字经》时“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这一段的时候,提问孩子们“夏代为什么会灭亡呀?”会听到“因为他们朝代的君主不好,所以就下岗了”这样孩子气又成熟的答案。然后追问“那什么样的君主才算好君王呢?”有的孩子就抢答说“受人们爱戴的,德才兼备的人就是好君王。”这说明,孩子们的思想和理解潜力都超过**想象。所以我们应该意识到国学经典读物可以引发孩子们的思考,并且是修正他们道德观的好机会。比如“首孝悌、次见闻”强调“百善也要孝为先”,“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写出了应该遵守的道德顺序,在这样的讲解中,把好的道德价值观树立起来,让孩子们在朗读和思考中潜移默化的*得,就会起非常大的作用。从上面的实践案例可以看到,开展国学启蒙教育,从*处说,可以帮助孩子们读书识字,提高记忆能力和文学接受能力;从长远看,可以协助他们培养福德,增长智慧,求取人生幸福,进而肩负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的神圣使命。这种国学经典的熏陶能“养正气,养心”,启发孩子心里“*”的本性,使他们成为道德价值观端正、知识广博、行为优雅的人。通过几千字的精炼概述来“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定其心,应天下之变。”

      二、通识教育的传递角色

      国学启蒙教育从知识的层面上看是一种通识教育。因为《三字经》写于宋代,历经了数个朝代的更替,帝王君主的治国兴衰,囊括了很多内容,人文自然都有,深入浅出的介绍了很多知识和故事;对其他学科比如历史、地理都有铺垫,同时也没有遗漏地渗透了生活常识,如五色五味五行、六谷六畜、七情……首先是典故多,比如孟母三迁的故事——“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把孟母为了教导儿子,三次搬迁,为了督促儿子学*,用剪刀剪断机杼上的织布的例子,用十二个字概括,简洁明了,好理解,也让孩子们能够意识到母亲劝学的用心良苦,意识到学*的重要性;武王伐纣的故事“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刻苦学*的囊萤读书,程门立雪的典故——“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诸多典故的作用,一是传递知识,告诉孩子们历史上出现过的经典人物;二是说理授课,让孩子们了解历史故事背后的道理。上到为人处事“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下到朝代更迭,“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从天地到人到四时到万物,按照时间顺序排列,都是怎么发展变化的。其次是地理知识的讲述。比如“曰春夏,曰秋冬”,让孩子们知道四季是什么,“此四时,运无穷”进一步说了,四季是循环往复的,“曰南北,曰西东”展示了地理方位。

      三、语言能力的培养角色

      语言功底是进行所有学*的基石,包括积累和表达两个部分。根据科学实验,孩子的语言能力养成,14岁前是关键时期,也就是小学毕业之前的时期。那么这个阶段培养语感就显得非常重要。《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这样的国学经典启蒙读物大多是三五成组,易诵读易记忆,朗朗上口。经常听到和朗读“融四岁,能让梨”的孩子自然能够潜移默化地形成谦让的意识,而语言词汇和故事积累的丰富,也会使孩子在向他人讲述时能够“引经据典”,博学多识。

      四、思维能力的训练角色

      通过诵读传统文化典籍,不光是可以亲*我们的祖先,了解他们的故事,同时也是锻炼思考能力的一种途径。比如夏是怎么由“禅让制”变成“世袭制”的?商纣王为什么成了亡国君?他的贡献又是什么?周武王是怎么维护八百载的统治的?被任用的贤才譬如姜尚又是怎么被发现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倡“从做中学”,结合到思维领域就是从思考中成长。通常思维的理解*惯是按顺序,按逻辑,由少到多,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从《三字经》这样朗朗上口的浅*教材入手,感受语言的优美,了解生活*俗、传统礼仪、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节,进而理解作品大意,体会其意境情感,思考事情发展的线索和变迁规律,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建构,确是一种有效的锻炼。以上几种角色体现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学启蒙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过去就有的、好的德育启蒙功能和通识教育传递功能应该保留,新的多媒体形式也可以适当采用,诸如听书、PPT文档展示、电子书等形式……也就是说,传统国学的内容+现代科技的手段。当然我们也要辩证的考虑问题,比如不能过度扩大化国学启蒙教育的德育功能,不能忽视先进设备把有温度的文化变得冰冷,失去它原本的韵味……

      参考文献:

      [1]王应麟,三字经[M].气象出版社,2005.

      [2]张雪琳,施肩吾撰,李竦编.西山群仙会真记[M].

      [3]龚伟,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科学学科能力测评框架构建及应用研究[J].学科教育,2014(3).

      [4]崔国富,“从做中学”的生命教育价值解读---杜威实用主义经验论生命教育思想探析[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9).

      摘要:

      国学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明人伦、敦善行”为基本修持,然后实现成己成物、造福社会的理想,这正是中华民族万古常新、历久不衰的主要因素。国学教育在开启智慧、教化人格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良好人格的养成则是奠基于童年,因此,在小学阶段开展国学启蒙教育,让学生接受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可以使他们幼小纯净的心灵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为形成优秀的品格和良好的*惯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教师在小学国学启蒙教育的过程中,不能使学生深入的思考和真正的践行,导致学生“食而不化”,即单纯为背诵而背诵,不能充分发挥国学教育的有效性。因此,本文就如何提高小学国学启蒙教育的有效性做探究,使学生真正汲取到国学的营养,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

      关键词:

      小学;国学;启蒙教育;有效性;

      一、引言

      国学是指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沉淀与结晶,其中蕴藏着的中华五千年历史中的智慧精髓不仅是每一个*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人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而小学阶段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优秀的品格和良好的*惯,那么,如何使国学启蒙教育在健全人格、培养情操、塑造品德、铸造精神等方面发挥实效性作用?笔者认为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二、改变教学方法,使学生获真“知”

      国学启蒙教育的起始点和主渠道是课堂,课堂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国学经典的理解和吸收。以往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范读一遍,然后解释一下,最后领着学生读一读、背一背,只是进行简单、机械的记忆。这样教学的结果就是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不能透过文字真正理解语句的内涵,教学内容无法触及学生的.内心,难以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因而也就无法使学生获得真“知”,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国学经典在字面上让人感觉艰深晦涩,但它是对生活的总结,又是反过来指导现实生活的,其中所蕴含的道理永远是*实朴素的,因此,要采取符合学生实际、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创设情境,深入浅出地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加强诵读记忆就水到渠成了。例如在学*“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这句话时,笔者首先利用多媒体分别展示玉石加工的四道工序,然后以“董仲舒三年不窥园”故事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含义:原料玉石不经过“切磋琢磨”的加工过程,就不可能成为价值连城的工艺品;人不接受教育、不认真学*,就不会懂得更多的道理,就不会取得成功。最后引导学生联系学*生活实际,谈谈自己从“无知到有知”的体会。这样做能够使学生对国学经典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幼小的心灵中打下深刻的烙印。

      三、开展各种活动,使学生动真“情”

      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国学启蒙教育,仅仅能使学生达到“知”,而要想使学生把国学经典的精华真正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激发潜能并形成新的潜能、受益终生,还需要通过开展贴*学生生活实际、能够突出学生主体性的各种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传统美德的真、善、美,使学生动真“情”。为此,教师要创设不同形式的教育情境,对学生进行国学启蒙教育。诸如利用班会、队会、感恩节、母亲节、父亲节、中秋节等节日,强化学生的亲情意识和敬老观念;开展“一封家书”、“算一笔养育账”等有意义的活动,让每个学生体会到父母的艰辛和对自己的养育之恩;组织学生观看传统文化经典剧目、举办《论语》、《孝经》等文化讲座等等;精选“三字经”、“古诗”等多首歌曲,精心编排动作,让学生边唱国学边表演;创设“国学剧场”,并制作道具、头饰,指导学生进行排练、演出,通过组织国学情景表演,进一步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国学内容,增强他们学*的积极性。例如:吉林省公主岭市章汉小学校举行的主题为“学会感恩”的中队观摩课,陶冶了队员们的情操、培养了他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真正理解了“爱”,学会用自己的爱去关心父母、关心他人,做一个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懂得感恩的好少年。通过创设这些形式多样的教育情境,使学生加深了对国学思想的理解,真正把握住了国学经典的内涵。

      四、注重常规评价,使学生“动”起来

      国学启蒙教育的落脚点不是停留在知识层面和继承阶段,而是要学以致用、落实到行动上,将国学中的美好品德发扬并传承下去。所以,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不失时机地针对与学生学*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热点、焦点问题进行讨论、评价,宣扬高尚的、鞭挞低俗的,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送给学生一把衡量道德标准的“尺子”,增强学生对善恶美丑的辨别能力,从而纠正不良的思想倾向,发扬优良的道德品质;另一方面,教师要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评价,鼓励和表扬好人好事,批评和纠正不良的行为*惯,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小学生行为规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阶段、按步骤地进行养成教育的强化训练,对学生的学**惯、生活*惯、劳动*惯、文明*惯等内容做出具体的规定,并及时进行评价和总结,使学生能够自觉用“道德标尺”来衡量自己的行为并努力践行国学经典中所提倡的道德准则和思想观念。这样就使学生达到了知情意行的统一、内化和外化的和谐。《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正如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国学启蒙教育也是一个需要经历长时间的熏陶“把知识消化于生命,转化为生命所具有的德性”的过程。因此,使学生“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教育方法不失为实施国学启蒙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要不断探索、不懈努力,用国学经典为学生的生命涂抹纯正、亮丽的底色,使他们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为祖国培养出既博又雅、德才兼备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王玫.幼儿园国学启蒙教育浅探[J].山东教育,2008(6).

      [2]王文凤.国学启蒙教育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启示[J].教育教学论坛,2011(7).

      摘要:

      本文重点分析了现在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主要问题,探讨了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和意义,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研究、学*氛围营造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实践意义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

      国学经典;人文素养;中学生;教学

      1、引言

      现代社会的发展,中高考压力不断增大,教师和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与考试有关的课程学*之中,关于中学语文的学*,学生们更加注重对于应试要求的学*。一些教师将考试中经常遇到的作文类型进行归纳之后,形成相对固定的写作模板,学生只要按照这种模板写作,写作成绩一般不很很差,这样的应试教育使得学生需要通过语文教学,提升的人文素养很难得到有效发展。

      2、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个民族失去自己的文化之后,这样的民族也不可能再独立存在,必将被其他民族所同化。因此一个民族的精气神主要还是在于其成百上千年积淀下来的一些不同与其他民族的一种文化,例如,西班牙人就需要显著的斗牛文化,这一显著特征使得这个民族与世界文明之中。具有五千年文化历史底蕴的中华民族是具有厚重的文化积淀,这种文化需要一代一代的传承,才能不断显现出我们民族的精气神。然而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人更加注重实用主义,对于这种人文精神的传承不感兴趣,这样很难形成一种对于文化的传承氛围,在中学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多的学生注重考点的学*,对于这种相对比较“虚”的学*不能有效开展。每年的人大、*会议都有代表大声疾呼,我们的中小学生正在受到社会物质主义、拜金主义侵蚀,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一些没有底蕴,没有思想的机械人才,急需有专门的课程进行人文精神的提升。本研究针对初中人教版语文教材进行了梳理,经整理发现,其中的文言文数量为31,诗词数量为75,高中阶段,文言文数量为28,诗词数量为28,同时本研究还针对现代的中学生进行了相关的问卷调查,发现现代中学生在课外阅读面相对较窄,对于古文的阅读、我国古代经典小说的阅读几乎为零。这种教材对于国学经典文章的节选较少加之现代学生主动在课外时间阅读国学经典的动力不足,造成现代中学生的人文素养极具下滑。

      3、提升人文素养的意义

      现在学校教育在人文素养方面的教学缺失,使得学生的人文素养极具下滑,很多学生在学*过程中不注重文化的传承和学*,有时甚至将品读国学经典当成一种虚度时光的表现,这样都需要进一步提升现代教育对于中学生人文素养的要求。本研究立足增加国学课程及国学文章的晨读时间,进一步提升中学生的人文素养,这一做法有着十分显著的现实意义。国学课程的开设只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开始,一种素养的提升需要的是一种学**惯,开设国学课,增加晨读*学朗读的时间都是培养学生对于自我塑造人文精神的一种*惯培养,只有逐步形成这种学**惯,在今后的学*和工作之余,学生抽出时间学*相关的文章,从而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蕴。

      4、对策和建议

      4.1添加国学课程,增加晨读的国学朗读时间:

      开设相关的国学课程,至少每周一次,所使用的教材可以借鉴《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儒家经典著作,主要有中学的语文教师担任相关的课程教授任务。同时在早晨的自读时间,适当增加这些著作的朗读时间,不断拓展学生学*国学的时间和空间。

      4.2案例教学法,激发学生对于国学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案例教学的方法,由于上述的三本著作都属于文言文,学生理解起来有点难度,很多学生不能有效掌握其中的含义,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安排,将这三本著作中融入相关的故事讲解,实现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的语句、段落。

      4.3先易后难,引导学生对于国学经典的思考:

    [阅读全文]...

2022-07-27 21:29:33
  • 2017小学爱国古诗

  • 小学
  •   位卑未敢忘忧国。——

      宋·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宋·范成大

      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

      忍泪失声问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宋·陆游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仍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宋·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阅读全文]...

2021-12-03 09:20:20
国学经典的古诗30首 - 句子
国学经典的古诗30首 - 语录
国学经典的古诗30首 - 说说
国学经典的古诗30首 - 名言
国学经典的古诗30首 - 诗词
国学经典的古诗30首 - 祝福
国学经典的古诗30首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