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冬日里的古诗十九首原文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冬日里的古诗十九首原文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冬日里的古诗十九首原文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冬日里的古诗十九首原文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问刘十九原文、翻译及赏析
《问刘十九》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此诗描写诗人在一个风雪飘飞的傍晚邀请朋友前来喝酒,共叙衷肠的情景。诗以如叙家常的语气,朴素亲切的语言,通过写对把酒共饮的渴望,体现了朋友间诚恳亲密的关系。全诗简练含蓄,轻松洒脱,而诗句之间,意脉相通,一气贯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问刘十九原文、翻译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问刘十九
白居易〔唐代〕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译文及注释
韵译
新酿的米酒,色绿香浓;小小红泥炉,烧得殷红。
天快黑了大雪将至,能否一顾寒舍共饮一杯暖酒?
意译
我家新酿的米酒还未过滤,酒面上泛起一层绿泡,香气扑鼻。用红泥烧制成的烫酒用的小火炉也已准备好了。
天色阴沉,看样子晚上即将要下雪,能否留下与我共饮一杯?
注释
刘十九:白居易留下的诗作中,提到刘十九的不多,仅两首。但提到刘二十八、二十八使君的,就很多了。刘二十八就是刘禹锡。刘十九乃其堂兄刘禹铜,系洛阳一富商,与白居易常有应酬。
绿蚁:指浮在新酿的没有过滤的米酒上的绿色泡沫。醅(pēi):酿造。
绿蚁新醅酒:酒是新酿的酒。新酿酒未滤清时,酒面浮起酒渣,色微绿,细如蚁,称为“绿蚁”。
雪:下雪,这里作动词用。
无:表示疑问的语气词,相当于“么”或“吗”。
赏析:
刘十九是作者在江州时的朋友,作者另有《刘十九同宿》诗,说他是嵩阳处士。全诗描写诗人在一个风雪飘飞的傍晚邀请朋友前来喝酒,共叙衷肠的情景。寥寥二十字,没有深远寄托,没有华丽辞藻,字里行间却洋溢着热烈欢快的色调和温馨炽热的情谊,表现了温暖如春的诗情。
诗句的巧妙,首先是意象的精心选择和巧妙安排。全诗表情达意主要靠三个意象(新酒、火炉、暮雪)的组合来完成。“绿蚁新醅酒”,开门见山点出新酒,由于酒是新*酿好的,未经过滤,酒面泛起酒渣泡沫,颜色微绿,细小如蚁,故称“绿蚁”。诗歌首句描绘家酒的新熟淡绿和浑浊粗糙,极易引发读者的联想,让读者犹如已经看到了那芳香扑鼻,甘甜可口的米酒。次句“红泥小火炉”,粗拙小巧的火炉朴素温馨,炉火正烧得通红,诗人围炉而坐,熊熊火光照亮了暮色降临的屋子,照亮了浮动着绿色泡沫的家酒。“红泥小火炉”对饮酒环境起到了渲染色彩、烘托气氛的作用。酒已经很诱人了,而炉火又增添了温暖的情调。诗歌一、二两句选用“家酒”和“小火炉”两个极具生发性和暗示性的意象,容易唤起读者对质朴地道的农村生活的情境联想。后面两句:“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在这样一个风寒雪飞的冬天里,在这样一个暮色苍茫的空闲时刻,邀请老朋友来饮酒叙旧,更体现出诗人那种浓浓的情谊。“雪”这一意象的安排勾勒出朋友相聚畅饮的阔大背景,寒风瑟瑟,大雪飘飘,让人感到冷彻肌肤的凄寒,越是如此,就越能反衬出火炉的炽热和友情的珍贵。“家酒”、“小火炉”和“暮雪”三个意象分割开来,孤立地看,索然寡味,神韵了无,但是当这三个意象被白居易纳入这首充满诗意情境的整体组织结构中时,读者就会感受到一种不属于单个意象而决定于整体组织的气韵、境界和情味。寒冬腊月,暮色苍茫,风雪大作,家酒新熟、炉火已生,只待朋友早点到来,三个意象连缀起来构成一幅有声有色、有形有态、有情有意的图画,其间流溢出友情的融融暖意和人性的阵阵芳香。 其次是色彩的合理搭配。诗画相通贵在情意相契,诗人虽然不能像雕塑家、画家那样直观地再现色彩,但是可以通过富有创意的语言运用,唤起读者相应的联想和情绪体验。这首小诗在色彩的配置上是很有特色的,清新朴实,温热明丽,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悦目怡神之感。诗歌首句“绿蚁”二字绘酒色摹酒状,酒色流香,令人啧啧称美,酒态活现让读者心向“目”往。次句中的“红”字犹如冬天里的一把火,温暖了人的`身子,也温热了人的心窝。“火”字表现出炭火熊熊、光影跃动的情境,更是能够给寒冬里的人增加无限的热量。“红”“绿”相映,色味兼香,气氛热烈,情调欢快。第三句中不用摹色词语,但“晚”“雪”两字告诉读者黑色的夜幕已经降落,而纷纷扬扬的白雪即将到来。在风雪黑夜的无边背景下,小屋内的“绿”酒“红”炉和谐配置,异常醒目,也格外温暖。
最后是结尾问句的运用。“能饮一杯无”,轻言细语,问寒问暖,贴*心窝,溢满真情。用这样的口语入诗收尾,既增加了全诗的韵味,使其具有空灵摇曳之美,余音袅袅之妙;又创设情境,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诗人既可能是特意准备新熟家酿来招待朋友的,也可能是偶尔借此驱赶孤居的冷寂凄凉;既可能是在风雪之夜想起了朋友的温暖,也可能是*日里朋友之间的常来常往。而这些,都留给读者去尽情想象了。
通览全诗,语浅情深,言短味长。白居易善于在生活中发现诗情,用心去提炼生活中的诗意,用诗歌去反映人性中的春晖,这正是此诗令读者动情之处。
论语第十九原文与翻译
《论语》这本书里的每一句话都是文言文,记录的是我国儒派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等。每篇文章虽内容短小,却很精妙,能够运用极少的文言文表达出精准、明确的内容和显然易见的道理。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论语第十九原文与翻译,欢迎阅读。
原文与翻译
1、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译文:子张说:“读书人看见危险不惜牺牲生命,看见利益要想该不该得,祭祀时要想到虔诚,居丧时要想到悲戚,这样就算不错了。”
2、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译文:子张说:“对德行的实践不够坚强,对理想的信念不够深刻,这样的人不是有他不为多,无他不为少吗?”
3、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译文:子夏的学生向子张请教交友之道。子张说:“子夏说了什么呢?”这位学生回答:“子夏说:‘值得交往的才与他交往,不值得交往的就拒绝他。’”子张说:“我所听到的与此不同:君子尊敬才德卓越的人,也接纳一般大众,称赞行善的人,也同情未能行善的人。我若是才德卓越,对什么人不能接纳?我若是才德不卓越,别人将会拒绝我,我又凭什么去拒绝别人?”
4、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译文:子夏说:“就是一般的技艺也一定有他值得欣赏的地方;不过,长期专注于此,恐怕会陷入执着的困境,所以君子不去碰它。”
5、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译文:子夏说:“每天知道自己所未知的,每月不要忘记自己所已知的,这样可以说是爱好学*了。”
6、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子夏说:“广泛学*,同时要坚定志节;恳切发问,同时要就*省思,人生的正途就可以找到了。”
7、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译文:子夏说:“各类工匠要长期留在市场,观摩比较,才能善尽他们的职责。君子则要靠努力学*,才能领悟他的理想。”
8、子夏说:“小人之过也必文。”
译文:子夏说:“小人犯了过错一定要掩饰。”
9、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译文:子夏说:“君子有三变:远看他的样子庄严可怕,接*他又温和可亲,听他说话语言严厉不苟。”
10、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已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已也。”
译文:子夏说:“君子必须取得信任之后才去役使百姓,否则百姓就会以为是你在折磨他们。要先取得信任,然后才去劝谏,否则(君主)就会以为你在诽谤他。”
11、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译文:子夏说:“人在重大节操上不能超越界限,小节上有些出入还是可以的。”
12、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译文:子游说:“子夏的学生,做些打扫和迎送客人的事情是可以的,但这些不过是末节小事。根本的东西没有学到,这怎么行呢?”子夏听了,说:“噫!子游错了!君子之道先传授哪一条,后传授哪一条?这就像草和木一样,都是分类区别的。君子之道怎么可以随意歪曲,欺骗学生呢?能按次序有始有终地教授学生们,恐怕只有圣人吧!”
13、子夏曰:“仕而优而学,学而优则仕。”
译文:子夏说:“从政之后,行有余力,就该学*;学*之后,深有心得,就该从政。”
14、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
译文:子游说:“丧事做到尽哀就可以了。”
15、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译文:子游说:“我的朋友子张可以说是难得的了,然而还没有做到仁。”
16、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译文:曾子说:“子张为人高不可攀,难于和他一起做到仁的。”
17、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丧亲乎!”
译文:曾子说:“我听老师说过:一个人没有自己充分显露真情的机会,如果有,那一定是在父母过世的时候吧。”
18、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译文:曾子说:“我听老师说过:孟庄子的孝,其它人也可以做得到;但他不更换父亲的僚属及其政治措施,这是别人难以做得到的。”
19、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译文:孟氏任命阳肤为典狱官司,阳肤向曾子请求教诲。曾子说:“现在政治领袖的言行失去规范,百姓离心离德,已经很久了。你如果查出罪犯的实情,要有难过及怜悯之心,不可沾沾自喜。”
20、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译文:子贡说:“商纣的恶行,不像现在传说的这么严重。所以君子讨厌处在下游的地方,以免天下一切坏事都算在他身上。”
21、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译文:子贡说:“君子所犯的过错,就像日食与月食,犯错的时候,大家都看得到,更改了以后,大家依然仰望它。”
22、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译文:卫国的公孙朝请教子贡说:“孔仲尼在何处学*过?”子贡说:“周文王与武王的教化成就,并没有完全失传,而是散落在人间。才德卓越的人,把握住重要的部分;才德*凡的人,把握末节的部分,没有地方看不到文王与武王的教化成就。我的老师在何处不曾学*过?他又何必要有固定的老师呢?”
23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译文:叔孙武叔在朝廷对大夫们说:“子贡的才德比孔仲尼更卓越。”子服景伯把这句话告诉子贡。子贡说:“以房屋的围墙做比喻吧,我家的围墙只有肩膀这么高,别人可以看到屋内摆设的美好状况。老师家的围墙却有几丈高,如果找不到大门进去,就看不到里面宗庙的宏伟壮丽,与连绵房舍的多彩多姿,能够找到大门的人,或许很少吧。叔孙先生这种说法,不也是很恰当了吗?”
24、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踰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踰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译文:叔孙武叔毁谤孔子。子贡说:“不要这么做!仲尼是没有办法毁谤的。别人的'才德表现,像是山丘一样,还可以去超越;仲尼,则像是太阳与月亮,没有人可能去超越的。一个人即使想要断绝他与太阳月亮的关系,对于太阳月亮,又有什么损害呢?只是显示了他不知自己的份量而已。”
1、《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2、《青青河畔草》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3、《青青陵上柏》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
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
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
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
两宫遥相望,双阙百余尺。
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
4、《西北有高楼》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5、《冉冉孤生竹》
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
与君为新婚,兔丝附女萝。
兔丝生有时,夫妇会有宜。
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
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
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
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
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
6、《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7、《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古诗十九首·今日良宴会》原文翻译及赏析
《今日良宴会》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此诗所歌咏的是听曲感心,写客中对酒听歌的感慨,托为阐明曲中的真意,发了一番议论,表现出“贫士失职而志不*”的愤慨。下面为大家带来了《古诗十九首·今日良宴会》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古诗十九首·今日良宴会
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
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
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
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
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
无为守穷贱,轗轲长苦辛。
注释:
〔良宴会〕『良』,善也。『良宴会』,犹言热闹的宴会。
〔难具陈〕『具』,备也。『陈』,列。『难具陈』,犹言难以一一述说。
〔弹筝奋逸响二句〕『筝』,乐器。『奋逸』,不同凡俗的音响。『新声』,指当时最流行的曲调。指西北邻族传来的胡乐。『妙入神』,称赞乐调旋律达到高度的完满调和。
〔令德唱高言二句〕『令』,善也。『令德』,有令德的人,就是指知音者。『唱』古作『倡』,这里泛用於言谈,『唱高言』,犹言首发高论。『真』,谓曲中真意。指知音的人不仅欣赏音乐的悦耳,而是能用体会所得发为高论。
〔齐心同所愿二句〕上句说,下面感慨为人人心中所有,下句说,这种感慨大家都没有把它说出来。
〔奄忽若飙尘〕『奄忽』,急遽也。『飙尘』,指狂风里被卷起来的尘土。用此比喻人生,言其短促、空虚。
〔何不策高足二句〕『路』,路口。『津』,渡口。『据要路津』,是说占住重要的位置。要想『先据要路津』,就必须『策高足』。『高足』,良马的代称。『策高足』,就是『捷足先得』的意思。
〔无为守贫贱〕不要守贫贱,是劝诫的语气,和『何不策高足』的反诘语气相称应,表示一种迫切的心情。
译文
今天这麼好的宴会真是美极了,这种欢乐的场面简直说不完。
这场弹筝的声调多麼的飘逸,这是最时髦的乐曲出神又妙化。
有美德的人通过乐曲发表高论,懂得音乐者便能听出其真意。
音乐的真意是大家的共同心愿,只是谁都不愿意真诚说出来。
人生像寄旅一样只有一世犹如尘土,刹那间便被那疾风吹散,
为什么不想办法捷足先登,先高踞要位而安乐享富贵荣华呢?
不要因贫贱而常忧愁失意,不要因不得志而辛苦地煎熬自己。
赏析:
这首诗写得很别致。全诗十四句,是主人公一口气说完的,这当然很质直。所说的内容,不过是在宴会上听曲以及他对曲意的理解,这当然很浅*。然而细读全诗,便发现质直中见婉曲,浅*中寓深远。他是怎么说的,说了些什么:今天的宴会啊,真是太棒了!那个欢乐劲,简直说不完,光说弹筝吧,弹出的声调多飘逸!那是最时髦的乐曲,妙极了!有美德的人通过乐曲发表了高论,懂得音乐,便能听出其真意。那真意,其实是当前一般人的共同心愿,只是谁也不肯明白地说出;那就让我说出来吧:“人生一世,有如旅客住店。又像尘土,一忽儿便被疾风吹散。为什么不捷足先登,高踞要位,安享富贵荣华呢?别再忧愁失意,辛辛苦苦,常守贫贱!”这段话,是兴致勃勃地说的,是满心欢喜地说的,是直截了当地说的。中间有用了不少褒意词、赞美词。讲“宴会”,用“良”,用“欢乐”、而且“难具陈”。讲“弹筝”,用“逸响”,用“新声”,用“妙入神”,用“令(美)德”,用“高言”。讲抢占高位要职,也用了很美的比喻:快马加鞭,先踞要津。这里的问题是:主人公是真心宣扬那些时人共有的心愿呢,还是“似劝(鼓励)实讽”,“谬悠其词”呢?
主人公是在听“弹筝”,而不是在听唱歌。钟子期以“知音”著称,当伯牙弹琴“志在流水”的暑假,也不过能听出那琴声“洋洋乎若江河”,并不曾译出一首《流水歌》。接着的问题是:这位主人公,究竟是真的从筝声中听出了那么多“高言”、“真意”呢,还是由于“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伸”,因而假托听筝,把那些谁也不便明说的心里话和盘托出呢?
人生短促,这是事实。力求摆脱“穷贱”、“轗轲”和“苦辛”,这也不能不说是人所共有的心愿。既然如此,则不必“讽”,“讽”,也没有用。然而为了摆脱它们而求得它们的对立面,每个人都争先恐后,抢夺要位,那将出现什么情景!既然如此,便需要“讽”,不管有用还是没有用。由此可见,这首诗的确很婉曲、很深远。它含有哲理,涉及一系列人生问题、社会问题,引人深思。
创作背景
此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古诗十九首》大约是东汉后期作品,作者已佚,大多是文人模仿乐府之作。今人综合考察这十九首诗所表现的情感倾向、所折射的社会生活情状以及其纯熟的艺术技巧,一般认为这十九首诗所产生的年代应当在东汉献帝建安之前的几十年间。
《古诗十九首》虽说不是出于一个作者之手,但这些诗篇却都植根于东汉末年大动乱的.历史土壤,而具有共同的忧患意识。东汉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非常尖锐,同时政治上十分混乱、黑暗。一批官僚和*日敢于议论朝政的大知识分子,接连地受到杀戮和禁锢。卖官鬻爵,贿赂公行。东汉王朝崩溃的前夕,政治上的腐化和堕落已达到顶点。在这种情况下,一般士人更是没有出路。家园的残破,时代的扰攘,安定生活的不可能实现,正当职业的无法取得,使这批脱离生产的知识分子陷于有家归不得的境地。他们因为人生理想的幻灭而跌入颓废感伤的深谷,为了排遣苦闷,他们对人生的价值观、人生的最后归宿等进行反思。《今日良宴会》就是作者客中对酒听筝所发的感慨。
《古诗十九首·回车驾言迈》的原文及赏析
《回车驾言迈》是《古诗十九首》之一。《古诗十九首》的时代和作者向来是汉魏文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各种观点异彩纷呈。今人一般认为它并不是一时一人之作,它所产生的年代应当在东汉献帝建安之前的几十年间。此诗当为作者因感慨人生苦短而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十九首·回车驾言迈》的原文及赏析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古诗十九首·回车驾言迈》
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
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
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
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
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
【译文】
转回车子驾驶向远方,遥远的路途跋涉难以到达。
一路上四野广大而无边际,春风吹生了枯萎的野草。
眼前一切都是陌生无故物,像草之荣生,人又何尝不很快地由少而老呢
百草和人生的短长虽各有不同,但由盛而衰皆相同,既然如此处生立业就必须即时把握。
人不如金石般的坚固,人的生命是脆弱的,即使长寿也有尽期,岂能长久下去。
生命很快而急遽的衰老死亡,应立刻进取保得声名与荣禄。
赏析:
诗以景物起兴,抒人生感喟。回车远行,长路漫漫,回望但见旷野茫茫,阵阵东风吹动百草。这情景,使行旅无已,不知税驾何处的诗人思绪万千,故以下作句,二句一层,反复剀陈而转转入深。“所遇”二句由景入情,是一篇枢纽。因见百草凄凄,遂感冬去春来,往岁的“故物”已触目尽非,那么新年的自和,又怎能不匆匆向老呢?这是第一层感触。人生固已如同草木,那么一生又应该如何度过呢?“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立身”,应上句“盛衰”观之,其义甚广,当指生计、名位、道德、事业,一切卓然自立的凭借而言。诗人说,在短促的人生途中,应不失时机地产身显荣。这是诗人的进一层思考。但是转而又想:“人和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即使及早立身,也不能如金石之永固,立身云云,不也属虚妄?这是诗人的第三层想头。那么什么才是起初的呢?只有荣名——令誉美名,当人的身躯归化于自然之时,如果能留下一点美名为人们所怀念,那末也许就不虚此生了吧。终于诗人从反复的思考中,得出了这一条参悟。
当汉末社会的风风雨雨,将下层的士子们恣意播弄时,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对生命的真谛进行思索。有的高唱“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守贫贱,轗轲常苦辛”(《古诗十九首·今日良宴会》),表现出争竞人世的奋亢;有的则低吟“服食求神仙,多为民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同上《驱车上东门》),显示为及时行乐的颓唐。而这位愿以荣名为宝的诗人,则发而为洁身自好的操修。虽然他同样摆脱不了为生命之谜而苦恼的世纪性的烦愁,然而相比之下,其思致要深刻一些,格调也似乎更高一点。
显然,这是一乎哲理性的杂诗,但读来却非但不觉枯索,反感到富于情韵。这一方面固然因为他的思索切*生活,自然可亲,与后来玄言诗之过度抽象异趣,由四个层次的思索中,能感到诗人由抑而扬,由扬又以抑,再抑而再扬的感情节奏变化。另一方面,也许更重要的'是,这位诗人已开始自觉不自觉地接触到了诗歌之境主于美的道理,在景物的营构,情景的交融上,达到了前人所未有的新境地。诗的前四句,历来为人们称道,不妨以之与《诗经》中相*的写法作一比较。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这首《黍离》是《诗经》的名篇。如果不囿于先儒附会的周大夫宗国之思的教化说,不难看出亦为行人所作。以本诗与之相比,虽然由景物起兴而抒内心忧苦的机杼略*,但构景状情的笔法则有异。《黍离》三用叠词“离离”、“靡靡”、“摇摇”,以自然的音声来传达情思,加强气氛,是《诗经》作为上古诗歌的典型的朴素而有效的手法。而本诗则显得较多匠心的营造。“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迈”、“悠悠”、“茫茫”、“摇”,叠词与单字交叠使用,同样渲染了苍茫凄清的气氛,然而不但音声历落,且由一点--“车”,衍为一线--“长道”,更衍为整个的面--“四顾”旷野。然后再由苍茫旷远之景中落到一物“草”上,一个“摇”字,不仅生动地状现了风动百草之形,且传达了风中春草之神,而细味之,更蕴含了诗人那思神摇曳的心态。比起《黍离》之“中心摇摇”来,本诗之“摇”字已颇具锻炼之功,无怪乎前人评论这个摇字为“初见峥嵘”。这种构景与炼字的进展与前折“所遇”二句的布局上的枢纽作用,已微逗文人诗的特征。唐皎然《诗式·十九首》云:“《十九首》辞精义炳,婉而成章,始见作用之功。”(作用即艺术构思),可称慧眼别具;而本诗,对于我们理解皎然这一诗史论析,正是一个好例。
皎然所说“初见作用之功”很有意思,这又指出了《古诗十九首》之艺术构思尚属于草创阶段。本诗前四句的景象营构与锻炼,其实仍与《黍离》较*,而与后来六朝唐代诗人比较起来,显然是要简单得多,也自然得多。如陆云《答张博士然》:“行迈越长川,飘摇冒风尘。通波激枉渚,悲风薄丘榛。”机杼亦*,但刻炼更甚,而流畅不若。如果说《十首诗》是“秀才说家常话”(谢榛《四溟诗话》),那末陆云则显为秀才本色了。由《黍离》到本诗,再到陆云上诗,可以明显看出*古典诗歌的演进足迹,而本诗适为中介。所以陆士雍《古诗镜·总论》说“《十九首》谓之《风》馀,谓之诗母”。
对于人生目的意义之初步的朦胧的哲理思考,对于诗歌之文学本质的初步的胧的觉醒。这两个“初步”,也许就是本诗乃至《古诗十九首》整组诗歌,那永久的艺术魅力之所在。
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原文及赏析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原文及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原文: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贡?但感别经时。
译文
庭院里一株佳美的树,满树绿叶衬托着繁盛的花朵。
我攀着树枝,摘下了其中一朵,想把它赠送给心中日夜思念的人。
花香充满了我的衣服襟袖之间,可是天遥地远,没能送到心上人的手中。
并不是此花有什么珍贵,只是有感于离别多时,想借着花儿表达思念之情罢了。
注释
奇树:犹“嘉木”,佳美的树木。
发华(huā)滋:花开繁盛。华,同“花”。滋,繁盛。
荣:犹“花”。古代称草本植物的花为“华”,称木本植物的花为“荣”。
遗(wèi):赠送,赠与。
馨(xīn)香:香气。盈:充盈,充积。
致:送到。
贵:珍贵。一作“贡”。
感:感受,感动。
别经时:离别之后所经历的时光。
赏析:
这诗写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的深切的怀念之情。由树及叶,由叶及花,由花及采,由采及送,由送及思。全诗八句,可分作两个层次。前四句诗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
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春意盎然。女主人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束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
古诗中写女子的相思之情,常常从季节的转换来发端。因为古代女子受到封建礼教的严重束缚,生活的圈子很狭小,不像许多男子那样,环境的'变迁,旅途的艰辛,都可能引起感情的波澜;这些妇女被锁在闺门之内,周围的一切永远是那样沉闷而缺少变化,使人感到麻木。唯有气候的变化,季节的转换,是她们最敏感的,因为这标志着她们宝贵的青春正在不断地逝去,而怀念远方亲人的绵绵思绪,却仍然没有头。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这两句诗写得很朴素,其中展现的正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见到的一种场面。但是把这种场面和思妇怀远的特定主题相结合,却形成了一种深沉含蕴的意境,引起读者许多联想:这位妇女在孤独中思念丈夫,已经有了很久的日子吧?也许,在整个寒冬,她每天都在等待春天的来临,因为那充满生机的春光,总会给人们带来欢乐和希望。那时候,日夜思念的人儿或许就会回来,春日融融,他们将重新团聚在花树之下,执手相望,倾诉衷肠。可是,如今眼前已经枝叶扶疏,繁花满树了,而站在树下的她仍然只是孤零零的一个,怎不教人感到无限惆怅呢?再说,如果她只是偶尔地见了这棵树,或许会顿然引起一番惊讶和感慨:时光过得真快,转眼又是一年了!然而这树就生在她的庭院里,她是眼看着叶儿一片片地长,从鹅黄到翠绿,渐渐地铺满了树冠;她是眼见着花儿一朵朵地开,星星点点渐渐地就变成了绚烂的一片。她心里的烦恼也跟着一分一分地堆积起来,这种与日聚增的痛苦,不是更令人难以忍受吗?此时此刻,她自然会情不自禁地折下一枝花来,想把它赠送给远方的亲人。因为这花凝聚着她的哀怨和希望,寄托着她深深的爱情。也许,她指待这花儿能够带走一部分相思的苦楚,使那思潮起伏的心能够得到暂时的*静;也许,她希望这故园亲人手中的花枝,能够打动远方游子的心,催促他早日归来。总之,我们在这简短的四句诗中,不是可以体会到许多诗人没有写明的内容吗?
自第五句发生转折,进入第二个层次。“馨香盈怀袖”,是说花的香气染满了妇人的衣襟和衣袖。这句紧承上面“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两句,同时描绘出花的珍贵和人物的神情。这花是“奇树”的花,它的香气特别浓郁芬芳,不同于般的杂花野卉,可见用它来表达纯洁的爱情,寄托深切的思念,是再合适不过了。至于人物的神情,诗人虽没有明写,但一个“盈”字,却暗示我们:主人公手执花枝,站立了很久。本来,她“攀条折其荣”,是因为思绪久积,情不自禁;可待到折下花来,才猛然想到:天遥地远,这花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古时交通不便,通信都很困难,何况这是一枝容易凋零的鲜花呢?此时的她,只是痴痴地手执着花儿,久久地站在树下,听任香气充满怀袖而无可奈何。她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对着花深深地沉入冥想之中。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这简简单单的十个字,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多么清晰生动的画面啊。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想象:这位妇女正在想些什么呢?她是否在回忆往日的幸福?因为这奇树生在他们的庭院之中,往日夫妻双双或许曾在花树下,消磨过许许多多欢乐的时光。在那叶茂花盛的时候,她所爱的人儿,是不是曾经把那美丽的花朵插在她鬓发之间呢?而如今,她时时思念的丈夫正在哪儿?可曾遭遇到什么?她自己所感受的痛苦,远方的人儿也同样感受到了吗?……不管她想到了什么,有一点她总是不能摆脱的,那就是对青春年华在寂寞孤苦之中流逝的无比惋惜。古代妇女的生活,本来就那么狭窄单调,唯有真诚的爱情,能够给她们带来一点人生的乐趣。当这点乐趣也不能保有的时候,生活是多么暗淡无光啊!花开花落,宝贵的青春又能经得住几番风雨呢?
现在,我们再回顾这首诗对于庭中奇树的描写,就可以明明白白地看到,诗人始终暗用比兴的手法,以花来衬托人物,写出人物的内心世界。一方面,花事的兴盛,显示了人物的孤独和痛苦;另一方面,还隐藏着更深的一层意思,那就是:花事虽盛,可是风吹雨打,很快就会落,那不正是主人公一生遭遇的象征吗?在《古诗十九首》的另一篇《冉冉孤竹生》里面,有这样一段话:“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用蕙兰花一到秋天便凋谢了,比喻女主人公的青春不长,红颜易老。这是我国古诗中常用的一种比喻。但是在《庭中有奇树》这一篇中,这一层意思却并不明白说出,而留给读者去细细地体会了。
诗的最后两句:“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大意是说:“这花有什么稀罕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这是主人公无可奈何、自我宽慰的话,同时也点明了全诗的主题。从前面六句来看,诗人对于花的珍奇美丽,本来是极力赞扬的。可是写到这里,突然又说“此物何足贵”,未免使人有点惊疑。其实,对花落下先抑的一笔,正是为了后扬“但感别经时”这一相思怀念的主题。无论说花的可贵还是不足稀奇,都是为了表达同样的思想感情。但这一抑一扬,诗的感情增强了,最后结句也显得格外突出。诗写到这里,算结束了。然而题外之意,仍然耐人寻味:主人公折花,原是为了解脱相思的痛苦,从中得到一点慰藉;而偏偏所思在天涯,花儿无法寄达,*白又添了一层苦恼;相思怀念更加无法解脱。
创作背景
《庭中有奇树》是一首表现思妇忆远的闺怨诗,是《古诗十九首》的第九首。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时代背景有多种说法。宇文所安认为*早期诗歌是一个复制系统,找不到“古诗”早于建安时期的确凿证据。木斋提出《古诗十九首》及建安诗歌的重要组成大部分诗作是曹植之作。李善注《昭明文选·杂诗上》题下注曾释之甚明:“并云古诗,盖不知作者。”并认为作于东汉时期,这也是二十世纪以来的主流观点。今人综合考察《古诗十九首》所表现的情感倾向、所折射的社会生活情状以及它纯熟的艺术技巧,一般认为这十九首诗所产生的年代应当在汉末献帝建安之前的几十年间。至于《庭中有奇树》的具体创作时间,则难以确考。
名家点评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篇首‘受命于展禽’一语包括到底,盖展喜应对之词,虽取给于临时,而其援王命、称祖宗,大旨总是受命于展禽者。大义凛然之中,亦复委婉动听,齐侯无从措口,乘兴而来,败兴而返,所谓子猷山阴之棹何必见戴也。真奇妙之文。”
清·余诚《古文释义》:“展喜重申王命以却之,词严义正。后复感颂先世属望孝公,语婉气和,令人无可置词,故齐师不战自退。此等妙用,虽出自展喜,而篇首有‘使受命于展禽’一语,则喜之言皆禽之命。觉虚中有实,实处皆虚,篇法奇变,迥异恒蹊。若夫措语之妙,针缝紧对中极其超脱警拔,更见异样精神。”
清·冯李骅《左绣》:“辞令之选,巧变无穷,大约不外二种。一是就其辞而入之,一是反其辞而折之。此篇之妙,乃在兼此两法。‘恐矣’,是就其辞。‘则否’,是反其辞。随口转变,其敏妙不待言。‘恃先王之命’,乃以一笔擅二妙,为尤奇也。盖‘何恃不恐’,其意中分明笑我毫无所恃,我偏要对他说个有恃,便是反其辞而折之。他口中又象若问我毕竟有恃,我便实对他说个有恃,便是就其辞而入之。中间将盟辞做个话头,下‘其率桓之功’,又是就其辞而入之。‘岂其嗣世,云云,又是反其辞而折之,一往一复,粲花之舌,生花之笔,本强者奉为换骨金丹可也。”
清·王源《文章练要·左传评》:“文如奕棋,一着得势,便任我纵横,破竹而进。此文开口提出先王之命,便有壁立千仞之势,下靡然如霏屑矣。将命作文,厥道唯一。”
白居易《问刘十九》原文释义赏析
《问刘十九》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此诗描写诗人在一个风雪飘飞的傍晚邀请朋友前来喝酒,共叙衷肠的情景。诗以如叙家常的语气,朴素亲切的语言,通过写对把酒共饮的渴望,体现了朋友间诚恳亲密的关系。全诗简练含蓄,轻松洒脱,而诗句之间,意脉相通,一气贯之。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白居易《问刘十九》原文释义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问刘十九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译文及注释
韵译
新酿的米酒,色绿香浓;小小红泥炉,烧得殷红。
天快黑了,大雪将要来。能否共饮一杯?朋友!
意译
我家新酿的米酒还未过滤,酒面上泛起一层绿泡,香气扑鼻。用红泥烧制成的烫酒用的小火炉也已准备好了。
天色阴沉,看样子晚上即将要下雪,能否留下与我共饮一杯?
注释
①刘十九:白居易留下的诗作中,提到刘十九的不多,仅两首。但提到刘二十八、二十八使君的,就很多了。刘二十八就是刘禹锡。刘十九乃其堂兄刘禹铜,系洛阳一富商,与白居易常有应酬。
②绿蚁:指浮在新酿的没有过滤的米酒上的绿色泡沫。醅(pēi):酿造。
绿蚁新醅酒:酒是新酿的酒。新酿酒未滤清时,酒面浮起酒渣,色微绿,细如蚁,称为“绿蚁”。
③雪:下雪,这里作动词用。
④无:表示疑问的语气词,相当于“么”或“吗”。
鉴赏
刘十九是作者在江州时的朋友,作者另有《刘十九同宿》诗,说他是嵩阳处士。全诗寥寥二十字,没有深远寄托,没有华丽辞藻,字里行间却洋溢着热烈欢快的色调和温馨炽热的情谊,表现了温暖如春的诗情。
诗句的巧妙,首先是意象的精心选择和巧妙安排。全诗表情达意主要靠三个意象(新酒、火炉、暮雪)的组合来完成。“绿蚁新醅酒”,开门见山点出新酒,由于酒是新*酿好的,未经过滤,酒面泛起酒渣泡沫,颜色微绿,细小如蚁,故称“绿蚁”。诗歌首句描绘家酒的新熟淡绿和浑浊粗糙,极易引发读者的联想,让读者犹如已经看到了那芳香扑鼻,甘甜可口的米酒。次句“红泥小火炉”,粗拙小巧的火炉朴素温馨,炉火正烧得通红,诗人围炉而坐,熊熊火光照亮了暮色降临的屋子,照亮了浮动着绿色泡沫的家酒。“红泥小火炉”对饮酒环境起到了渲染色彩、烘托气氛的作用。酒已经很诱人了,而炉火又增添了温暖的情调。诗歌一、二两句选用“家酒”和“小火炉”两个极具生发性和暗示性的意象,容易唤起读者对质朴地道的农村生活的情境联想。后面两句:“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在这样一个风寒雪飞的冬天里,在这样一个暮色苍茫的空闲时刻,邀请老朋友来饮酒叙旧,更体现出诗人那种浓浓的情谊。“雪”这一意象的安排勾勒出朋友相聚畅饮的阔大背景,寒风瑟瑟,大雪飘飘,让人感到冷彻肌肤的凄寒,越是如此,就越能反衬出火炉的炽热和友情的珍贵。“家酒”、“小火炉”和“暮雪”三个意象分割开来,孤立地看,索然寡味,神韵了无,但是当这三个意象被白居易纳入这首充满诗意情境的整体组织结构中时,读者就会感受到一种不属于单个意象而决定于整体组织的气韵、境界和情味。寒冬腊月,暮色苍茫,风雪大作,家酒新熟、炉火已生,只待朋友早点到来,三个意象连缀起来构成一幅有声有色、有形有态、有情有意的图画,其间流溢出友情的融融暖意和人性的阵阵芳香。
其次是色彩的合理搭配。诗画相通贵在情意相契,诗人虽然不能像雕塑家、画家那样直观地再现色彩,但是可以通过富有创意的语言运用,唤起读者相应的联想和情绪体验。这首小诗在色彩的配置上是很有特色的,清新朴实,温热明丽,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悦目怡神之感。诗歌首句“绿蚁”二字绘酒色摹酒状,酒色流香,令人啧啧称美,酒态活现让读者心向“目”往。次句中的“红”字犹如冬天里的一把火,温暖了人的身子,也温热了人的`心窝。“火”字表现出炭火熊熊、光影跃动的情境,更是能够给寒冬里的人增加无限的热量。“红”“绿”相映,色味兼香,气氛热烈,情调欢快。第三句中不用摹色词语,但“晚”“雪”两字告诉读者黑色的夜幕已经降落,而纷纷扬扬的白雪即将到来。在风雪黑夜的无边背景下,小屋内的“绿”酒“红”炉和谐配置,异常醒目,也格外温暖。
最后是结尾问句的运用。“能饮一杯无”,轻言细语,问寒问暖,贴*心窝,溢满真情。用这样的口语入诗收尾,既增加了全诗的韵味,使其具有空灵摇曳之美,余音袅袅之妙;又创设情境,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诗人既可能是特意准备新熟家酿来招待朋友的,也可能是偶尔借此驱赶孤居的冷寂凄凉;既可能是在风雪之夜想起了朋友的温暖,也可能是*日里朋友之间的常来常往。而这些,都留给读者去尽情想象了。
通览全诗,语浅情深,言短味长。白居易善于在生活中发现诗情,用心去提炼生活中的诗意,用诗歌去反映人性中的春晖,这正是此诗令读者动情之处。
《问刘十九》。诗从开门见山地点出酒的同时,就一层层地进行渲染,但并不因为渲染,不再留有余味,相反地仍然极富有包蕴。读了末句“能饮一杯无”,可以想象,刘十九在接到白居易的诗之后,一定会立刻命驾前往。于是,两位朋友围着火炉,“忘形到尔汝”地斟起新酿的酒来。也许室外真的下起雪来,但室内却是那样温暖、明亮。生活在这一刹那间泛起了玫瑰色,发出了甜美和谐的旋律……这些,是诗自然留给人们的联想。由于既有所渲染,又简练含蓄,所以不仅富有诱惑力,而且耐人寻味。它不是使人微醺的薄酒,而是醇醪,可以使人真正身心俱醉的。诗中蕴含生活气息,不加任何雕琢,信手拈来,遂成妙章。
《衰荷》白居易
《衰荷》
衰荷 唐·白居易
白露凋花花不残,
凉风吹叶叶初干。
无人解爱萧条境,
更绕衰丛一匝看。
白居易的《衰荷》是一首动人的惜荷佳作,对荷魂牵梦绕,藕断丝连.一茎残荷,半蓬枯叶。寄托着人生之惑和别离之痛,残荷之美是悲壮、是孤傲、还是透着愤世?其实都不是,是残荷之傻在静听风声、雨声时仍然切切的牵挂。
那枯微的枝条和飘曳的残叶,在淡淡的青塘中,淘尽了季节喧哗的色彩,淘尽了对逝去生命的追悔和对旺盛生命力的眷恋,同时也是对新的未来的渴望······萧条、孤寂而静美,使人深思,使人缅怀!也就有了另一种摄人魂魄的美!残荷以自己的生命意象,向人们,向世间诠释着时间、历史、哲学和希望,满蓄着生命不息、盎然待发的禅意。
白居易《秋思》赏析
秋思 原文:
病眠夜少梦,闲立秋多思。
寂寞余雨晴,萧条早寒至。
鸟栖红叶树,月照青苔地。
何况镜中年,又过三十二。
作者资料: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香山。
古诗十九首全文注释及原著赏析
在*日的学*、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诗十九首全文注释及原著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汉]汉无名氏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注释:
【1】远:久。缓:宽松。
【2】发:指乐声的发散、传播。中曲:乐曲的中段。徘徊:来往行走,不能前进的样子。这里借指乐曲旋律回环往复。
【3】遗(wèi):赠予。
【4】所思:所思念的人。远道:犹言“远方”,遥远的地方。
【5】奇树:犹“嘉木”,佳美的树木。
【6】发华(huā)滋:花开繁盛。华,同“花”。滋,繁盛。
【7】荣:犹“花”。古代称草本植物的花为“华”,称木本植物的花为“荣”。
【8】馨(xīn)香:香气。
【9】盈:充盈,充积。
【10】致:送到。
【11】贵:珍贵。一作“贡”。
【12】感:感受,感动。
【13】别经时:离别之后所经历的时光。
【14】但:仅,只。
作品赏析:
出自《古诗十九首》之九。
这诗写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的深切怀念之情。全诗八句,可分作两个层次。前四句诗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春意盎然。女主人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树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
古诗中写女子的相思之情,常常从季节的转换来发端。因为古代女子受到封建礼教的严重束缚,生活的圈子很狭小,不像许多男子那样,环境的变迁,旅途的艰辛,都可能引起感情的波澜;这些妇女被锁在闺门之内,周围的一切永远是那样沉闷而缺少变化,使人感到麻木。唯有气候的变化,季节的转换,是她们最敏感的,因为这标志着她们宝贵的青春正在不断地逝去,而怀念远方亲人的绵绵思绪,却仍然没有尽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这两句诗写得很朴素,其中展现的正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见到的一种场面。但是把这种场面和思妇怀远的特定主题相结合,却形成了一种深沉含蕴的意境,引起读者许多联想:这位妇女在孤独中思念丈夫,已经有了很久的日子吧?也许,在整个寒冬,她每天都在等待春天的来临,因为那充满生机的春光,总会给人们带来欢乐和希望。那时候,日夜思念的人儿或许就会回来,春日融融,他们将重新团聚在花树之下,执手相望,倾诉衷肠。可是,如今眼前已经枝叶扶疏,繁花满树了,而站在树下的她仍然只是孤零零的.一个,怎不教人感到无限惆怅呢?再说,如果她只是偶尔地见了这棵树,或许会顿然引起一番惊讶和感慨:时光过得真快,转眼又是一年了!然而这树就生在她的庭院里,她是眼看着叶儿一片片地长,从鹅黄到翠绿,渐渐地铺满了树冠;她是眼见着花儿一朵朵地开,星星点点渐渐地就变成了绚烂的一片。她心里的烦恼也跟着一分一分地堆积起来,这种与日聚增的痛苦,不是更令人难以忍受吗?此时此刻,她自然会情不自禁地折下一枝花来,想把它赠送给远方的亲人。因为这花凝聚着她的哀怨和希望,寄托着她深深的爱情。也许,她指待这花儿能够带走一部分相思的苦楚,使那思潮起伏的心能够得到暂时的*静;也许,她希望这故园亲人手中的花枝,能够打动远方游子的心,催促他早日归来。总之,我们在这简短的四句诗中,不是可以体会到许多诗人没有写明的内容吗?自第五句发生转折,进入第二个层次。“馨香盈怀袖”,是说花的香气染满了妇人的衣襟和衣袖。这句紧承上面“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两句,同时描绘出花的珍贵和人物的神情。这花是“奇树”的花,它的香气特别浓郁芬芳,不同于一的杂花野卉,可见用它来表达纯洁的爱情,寄托深切的思念,是再合适不过了。至于人物的神情,诗人虽没有明写,但一个“盈”字,却暗示我们:主人公手执花枝,站立了很久。本来,她“攀条折其荣”,是因为思绪久积,情不自禁;可待到折下花来,才猛然想到:天遥地远,这花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古时交通不便,通信都很困难,何况这是一枝容易凋零的鲜花呢?此时的她,只是痴痴地手执着花儿,久久地站在树下,听任香气充满怀袖而无可奈何。她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对着花深深地沉入冥想之中。“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这简简单单的十个字,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多么清晰生动的画面啊。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想象:这位妇女正在想些什么呢?她是否在回忆往日的幸福?因为这奇树生在他们的庭院之中,往日夫妻双双或许曾在花树下,消磨过许许多多欢乐的时光。在那叶茂花盛的时候,她所爱的人儿,是不是曾经把那美丽的花朵插在她鬓发之间呢?而如今,她时时思念的丈夫正在哪儿?可曾遭遇到什么?她自己所感受的痛苦,远方的人儿也同样感受到了吗?……不管她想到了什么,有一点她总是不能摆脱的,那就是对青春年华在寂寞孤苦之中流逝的无比惋惜。古代妇女的生活,本来就那么狭窄单调,唯有真诚的爱情,能够给她们带来一点人生的乐趣。当这点乐趣也不能保有的时候,生活是多么暗淡无光啊!花开花落,宝贵的青春又能经得住几番风雨呢?现在,我们再回顾这首诗对于庭中奇树的描写,就可以明明白白地看到,诗人始终暗用比兴的手法,以花来衬托人物,写出人物的内心世界。一方面,花事的兴盛,显示了人物的孤独和痛苦;另一方面,还隐藏着更深的一层意思,那就是:花事虽盛,可是风吹雨打,很快就会败落,那不正是主人公一生遭遇的象征吗?在《古诗十九首》的另一篇《冉冉孤竹生》里面,有这样一段话:“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用蕙兰花一到秋天便凋谢了,比喻女主人公的青春不长,红颜易老。这是我国古诗中常用的一种比喻。但是在《庭中有奇树》这一篇中,这一层意思却并不明白说出,而留给读者去细细地体会了。诗的最后两句:“此物何足贡,但感别经时。”,大意是说:“这花有什么稀罕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这是主人公无可奈何、自我宽慰的话,同时也点明了全诗的主题。从前面六句来看,诗人对于花的珍奇美丽,本来是极力赞扬的。可是写到这里,突然又说“此物何足贡”,未免使人有点惊疑。其实,对花落下先抑的一笔,正是为了后扬“但感别经时”这一相思怀念的主题。无论说花的可贵还是不足稀奇,都是为了表达同样的思想感情。但这一抑一扬,诗的感情增强了,最后结句也显得格外突出。诗写到这里,算结束了。然而题外之意,仍然耐人寻味:主人公折花,原是为了解脱相思的痛苦,从中得到一点慰藉;而偏偏所思在天涯,花儿无法寄达,*白又添了一层苦恼;相思怀念更加无法解脱。
[汉]汉无名氏
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
与君为新婚,菟丝附女萝。
菟丝生有时,夫妇会有宜。
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
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
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
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
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
注释:
【1】冉冉:柔弱下垂貌。
【2】孤生竹:犹言野生竹。孤,独。
【3】泰山:即“太山”,犹言“大山”“高山”。
【4】阿(ē):山坳。
【5】为新婚:刚出嫁婚娶。
【6】菟:一种旋花科的蔓生植物,女子自比。
【7】女萝:一说即“松萝”,一种缘松而生的蔓生植物,以比男子。
【8】生有时:草木有繁盛即有枯萎,以喻人生有少壮即有衰老。
【9】宜:犹言适当的时间。
【10】悠悠:遥远貌。
【11】山陂:泛指山和水。吕向注:“陂,水也。”
【12】轩车:有篷的车。这里指迎娶的车。
【13】蕙兰花:女子自比。蕙、兰是两种同类香草。
【14】含英:指花朵初开而未尽发。含,没有完全发舒。英,花瓣。
【15】扬光辉:形容容光焕发。
《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译文:
庭院里一株珍稀的树,
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了茂密的花朵,
显得格外生气勃勃,春意盎然。
我攀着枝条,
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树花,
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
花的香气染满了我的衣襟和衣袖,
天遥地远,花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
只是痴痴地手执着花儿,
久久地站在树下,
听任香气充满怀袖而无可奈何。
这花有什么珍贵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
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赏析:
《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最早见于《文选》,为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编者把这些亡失主名的无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列在“杂诗”类之首,后世遂作为组诗看待。
这诗写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的深切怀念之情。由树及叶,由叶及花,由花及采,由采及送,由送及思。全诗八句,可分作两个层次。前四句诗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
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春意盎然。女主人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树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
古诗中写女子的相思之情,常常从季节的转换来发端。因为古代女子受到封建礼教的严重束缚,生活的圈子很狭小,不像许多男子那样,环境的变迁,旅途的艰辛,都可能引起感情的波澜;这些妇女被锁在闺门之内,周围的一切永远是那样沉闷而缺少变化,使人感到麻木。唯有气候的变化,季节的转换,是她们最敏感的,因为这标志着她们宝贵的青春正在不断地逝去,而怀念远方亲人的绵绵思绪,却仍然没有头。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这两句诗写得很朴素,其中展现的正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见到的一种场面。但是把这种场面和思妇怀远的特定主题相结合,却形成了一种深沉含蕴的意境,引起读者许多联想:这位妇女在孤独中思念丈夫,已经有了很久的日子吧?也许,在整个寒冬,她每天都在等待春天的来临,因为那充满生机的春光,总会给人们带来欢乐和希望。那时候,日夜思念的人儿或许就会回来,春日融融,他们将重新团聚在花树之下,执手相望,倾诉衷肠。可是,如今眼前已经枝叶扶疏,繁花满树了,而站在树下的她仍然只是孤零零的一个,怎不教人感到无限惆怅呢?再说,如果她只是偶尔地见了这棵树,或许会顿然引起一番惊讶和感慨:时光过得真快,转眼又是一年了!然而这树就生在她的庭院里,她是眼看着叶儿一片片地长,从鹅黄到翠绿,渐渐地铺满了树冠;她是眼见着花儿一朵朵地开,星星点点渐渐地就变成了绚烂的一片。她心里的烦恼也跟着一分一分地堆积起来,这种与日聚增的痛苦,不是更令人难以忍受吗?此时此刻,她自然会情不自禁地折下一枝花来,想把它赠送给远方的亲人。因为这花凝聚着她的哀怨和希望,寄托着她深深的爱情。也许,她指待这花儿能够带走一部分相思的苦楚,使那思潮起伏的心能够得到暂时的*静;也许,她希望这故园亲人手中的花枝,能够打动远方游子的心,催促他早日归来。总之,我们在这简短的四句诗中,不是可以体会到许多诗人没有写明的内容吗?
自第五句发生转折,进入第二个层次。“馨香盈怀袖”,是说花的香气染满了妇人的衣襟和衣袖。这句紧承上面“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两句,同时描绘出花的珍贵和人物的神情。这花是“奇树”的花,它的香气特别浓郁芬芳,不同于般的杂花野卉,可见用它来表达纯洁的爱情,寄托深切的思念,是再合适不过了。至于人物的神情,诗人虽没有明写,但一个“盈”字,却暗示我们:主人公手执花枝,站立了很久。本来,她“攀条折其荣”,是因为思绪久积,情不自禁;可待到折下花来,才猛然想到:天遥地远,这花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古时交通不便,通信都很困难,何况这是一枝容易凋零的鲜花呢?此时的她,只是痴痴地手执着花儿,久久地站在树下,听任香气充满怀袖而无可奈何。她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对着花深深地沉入冥想之中。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这简简单单的十个字,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多么清晰生动的画面啊。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想象:这位妇女正在想些什么呢?她是否在回忆往日的幸福?因为这奇树生在他们的庭院之中,往日夫妻双双或许曾在花树下,消磨过许许多多欢乐的时光。在那叶茂花盛的时候,她所爱的人儿,是不是曾经把那美丽的花朵插在她鬓发之间呢?而如今,她时时思念的丈夫正在哪儿?可曾遭遇到什么?她自己所感受的痛苦,远方的人儿也同样感受到了吗?……不管她想到了什么,有一点她总是不能摆脱的,那就是对青春年华在寂寞孤苦之中流逝的无比惋惜。古代妇女的生活,本来就那么狭窄单调,唯有真诚的爱情,能够给她们带来一点人生的乐趣。当这点乐趣也不能保有的时候,生活是多么暗淡无光啊!花开花落,宝贵的青春又能经得住几番风雨呢?
现在,我们再回顾这首诗对于庭中奇树的描写,就可以明明白白地看到,诗人始终暗用比兴的手法,以花来衬托人物,写出人物的内心世界。一方面,花事的兴盛,显示了人物的孤独和痛苦;另一方面,还隐藏着更深的一层意思,那就是:花事虽盛,可是风吹雨打,很快就会落,那不正是主人公一生遭遇的象征吗?在《古诗十九首》的另一篇《冉冉孤竹生》里面,有这样一段话:“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用蕙兰花一到秋天便凋谢了,比喻女主人公的青春不长,红颜易老。这是我国古诗中常用的一种比喻。但是在《庭中有奇树》这一篇中,这一层意思却并不明白说出,而留给读者去细细地体会了。
诗的最后两句:“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大意是说:“这花有什么稀罕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这是主人公无可奈何、自我宽慰的话,同时也点明了全诗的主题。从前面六句来看,诗人对于花的珍奇美丽,本来是极力赞扬的。可是写到这里,突然又说“此物何足贵”,未免使人有点惊疑。其实,对花落下先抑的一笔,正是为了后扬“但感别经时”这一相思怀念的主题。无论说花的可贵还是不足稀奇,都是为了表达同样的思想感情。但这一抑一扬,诗的感情增强了,最后结句也显得格外突出。诗写到这里,算结束了。然而题外之意,仍然耐人寻味:主人公折花,原是为了解脱相思的痛苦,从中得到一点慰藉;而偏偏所思在天涯,花儿无法寄达,*白又添了一层苦恼;相思怀念更加无法解脱。
《问刘十九》原文及译文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问刘十九》原文及译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问刘十九》原文:
白居易〔唐代〕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问刘十九》译文:
新酿的米酒,色绿香浓;小小红泥炉,烧得殷红。
天快黑了大雪将至,能否一顾寒舍共饮一杯暖酒?
《问刘十九》赏析:
刘十九是作者在江州时的朋友,作者另有《刘十九同宿》诗,说他是嵩阳处士。全诗寥寥二十字,没有深远寄托,没有华丽辞藻,字里行间却洋溢着热烈欢快的色调和温馨炽热的情谊,表现了温暖如春的诗情。
诗句的巧妙,首先是意象的精心选择和巧妙安排。全诗表情达意主要靠三个意象(新酒、火炉、暮雪)的组合来完成。
“绿蚁新醅酒”,开门见山点出新酒,由于酒是新*酿好的,未经过滤,酒面泛起酒渣泡沫,颜色微绿,细小如蚁,故称“绿蚁”。诗歌首句描绘家酒的新熟淡绿和浑浊粗糙,极易引发读者的联想,让读者犹如已经看到了那芳香扑鼻,甘甜可口的米酒。
次句“红泥小火炉”,粗拙小巧的火炉朴素温馨,炉火正烧得通红,诗人围炉而坐,熊熊火光照亮了暮色降临的屋子,照亮了浮动着绿色泡沫的家酒。“红泥小火炉”对饮酒环境起到了渲染色彩、烘托气氛的作用。酒已经很诱人了,而炉火又增添了温暖的情调。诗歌一、二两句选用“家酒”和“小火炉”两个极具生发性和暗示性的意象,容易唤起读者对质朴地道的农村生活的情境联想。
后面两句:“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在这样一个风寒雪飞的冬天里,在这样一个暮色苍茫的空闲时刻,邀请老朋友来饮酒叙旧,更体现出诗人那种浓浓的情谊。“雪”这一意象的安排勾勒出朋友相聚畅饮的阔大背景,寒风瑟瑟,大雪飘飘,让人感到冷彻肌肤的凄寒,越是如此,就越能反衬出火炉的炽热和友情的珍贵。“家酒”、“小火炉”和“暮雪”三个意象分割开来,孤立地看,索然寡味,神韵了无,但是当这三个意象被白居易纳入这首充满诗意情境的整体组织结构中时,读者就会感受到一种不属于单个意象而决定于整体组织的气韵、境界和情味。寒冬腊月,暮色苍茫,风雪大作,家酒新熟、炉火已生,只待朋友早点到来,三个意象连缀起来构成一幅有声有色、有形有态、有情有意的图画,其间流溢出友情的融融暖意和人性的阵阵芳香。
其次是色彩的合理搭配。诗画相通贵在情意相契,诗人虽然不能像雕塑家、画家那样直观地再现色彩,但是可以通过富有创意的语言运用,唤起读者相应的联想和情绪体验。这首小诗在色彩的配置上是很有特色的,清新朴实,温热明丽,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悦目怡神之感。诗歌首句“绿蚁”二字绘酒色摹酒状,酒色流香,令人啧啧称美,酒态活现让读者心向“目”往。次句中的“红”字犹如冬天里的一把火,温暖了人的身子,也温热了人的心窝。“火”字表现出炭火熊熊、光影跃动的情境,更是能够给寒冬里的人增加无限的热量。“红”“绿”相映,色味兼香,气氛热烈,情调欢快。第三句中不用摹色词语,但“晚”“雪”两字告诉读者黑色的夜幕已经降落,而纷纷扬扬的白雪即将到来。在风雪黑夜的`无边背景下,小屋内的“绿”酒“红”炉和谐配置,异常醒目,也格外温暖。
最后是结尾问句的运用。“能饮一杯无”,轻言细语,问寒问暖,贴*心窝,溢满真情。用这样的口语入诗收尾,既增加了全诗的韵味,使其具有空灵摇曳之美,余音袅袅之妙;又创设情境,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诗人既可能是特意准备新熟家酿来招待朋友的,也可能是偶尔借此驱赶孤居的冷寂凄凉;既可能是在风雪之夜想起了朋友的温暖,也可能是*日里朋友之间的常来常往。而这些,都留给读者去尽情想象了。
通览全诗,语浅情深,言短味长。白居易善于在生活中发现诗情,用心去提炼生活中的诗意,用诗歌去反映人性中的春晖,这正是此诗令读者动情之处。
这首五绝小诗写得非常有情趣,通过对饮酒环境和外面天气的描写,反复渲染饮酒气氛,自然引出最后一句,写得韵味无穷,同时,其中也蕴含了诗人和刘十九的深厚情谊。我们可以想象,刘十九在看了白居易的诗后,定然是立刻欣然而来,两人痛快畅饮,也许此时屋外正下着鹅毛大雪,但屋内却是温暖、明亮,是多么温馨惬意,令人身心俱醉。整首诗语言简练含蓄,又余味无穷。
作品充满了生活的情调,浅进的语言写出了日常生活中的美和真挚的友谊。
《问刘十九》创作背景:
《问刘十九》是白居易晚年隐居洛阳思念友人时所作。刘十九是作者在江州时的朋友,作者另有《刘十九同宿》诗,说他是嵩阳处士。也有人认为此诗作于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但诗人时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不可能邀约洛阳故旧对饮。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问刘十九阅读答案
问刘十九
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问刘十九》乃白居易晚年隐居洛阳,“天晚欲雪,思念旧人”时所作。刘十九是作者在江州时的朋友,作者另有《刘十九同宿》诗,说他是嵩阳处士。也有人认为此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年),但诗人时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不可能邀约洛阳故旧对饮。[3]
注释:①刘十九乃其堂兄刘禹铜,系洛阳一富商,与白居易常有应酬。②绿蚁:新酿的米酒,酒面浮潭渣,微现绿色,细如蚁,称为“绿蚁”。
1.这首诗用“ ”、“ ”和“ ”三个意象,构成了一幅温馨优美的图画,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答案:新酒、火炉、暮雪
解析:本题考查了关键字的表达效果,需要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其意象和作作者的思想感情。
2.请赏析“能饮一杯无”一句的妙处。
答案:“能饮一杯无”,轻言细语,问寒问暖,贴*心窝,溢满真情。用这样的口语入诗收尾,既增加了全诗的韵味,使其具有空灵摇曳之美,余音袅袅之妙;又创设情境,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
解析:对于诗句的妙处赏析,我们要结合具体的意象进行分析。本诗末句口语入诗收尾,需要我们要解读情语,分析作者情感,逐条分析作答即可。
冬日里的古诗十九首原文
汉朝的古诗十九首原文
白居易的古诗十九首原文
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的原文
九日的古诗原文
九月的云古诗原文
九寨沟的水古诗原文
古诗十九首被传颂的原因
原诗与古诗十九首的关系
古诗十九首的节日
春日的古诗原文
落日的古诗原文
古诗十九首中的文人
有十九的古诗
十九岁生日写的古诗
古诗十九首的文人化
有关古诗十九首的论文
十首最长的古诗原文
有关《古诗十九首》的论文
古诗十九首形成的自然原因
古诗十九首的
研究古诗十九首的论文
古诗十九首的文学价值
十五夜望月的古诗原文
古诗十九首的文学特色
带九十九的古诗
九月十九的古诗
古诗十九首的论文题目
浅谈古诗十九首的论文
古诗十九首的文化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