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野望这首古诗的颔联是哪一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野望这首古诗的颔联是哪一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野望这首古诗的颔联是哪一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野望这首古诗的颔联是哪一句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王维后期的风格很明显发生了变化,这也是与他的生活经历有关,由于爆发了“安史之乱”,而王维作为当时最具有影响力的诗人之一,并没有及时离开长安,被叛军所俘虏,以至于在*定了叛乱之后,王维一时之间被推上了风口浪尖,被很多人批评,尽管王维也为自己辩护,可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逐渐被边缘化,所以不得不离开长安,去到郊外的终山麓隐居。
正是由于经历了战乱,再加上别人的不理解,让王维对于人生有着更为深刻的感悟,后期的作品相对来说写得更好,毕竟远离了尘世的喧嚣,心态更为*和,也就使得作品更具有诗意,以这首《新晴野望》来说,便是后期的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整首诗依旧简练,可是读来却让人拍案叫绝,不仅很抒情,同时还很美。
《新晴野望》
唐朝: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这首诗所描写的寻常的乡美景,是一首很典型的山水田园诗,王维在雨后初晴的时候出门游玩,看到了眼前不一样的美景,于是有感而发,创作了这么一首有趣的诗;那么具体的创作时间是公元740年(开元二十八年),此时王维已经是四十多岁,当他面对人生的困境时,并没有过多纠结,而是积极地融入到新的生活中去。
下过了一场淅淅沥沥的小雨,等到天空放晴之后,一切都是那么美好,而王维在这首诗中,也是把眼前的景色描写得生动有趣,从而焕发出了勃勃生机,仅仅是首联和颔联就非常的唯美;在雨后初晴,一个人来到外面的原野,放眼望去视野开阔,周围的景色如诗如画,极目远眺不见半点尘埃和雾气。外城的门楼紧靠着渡口,村庄边的绿树边接着小溪,这个地方非常的美。
颈联和尾联写了乡村普通人的生活,还有自己对于乡村的喜爱,同样是寥寥数语,写得非常的生动;田坎外的流水在日光下闪闪发光,郁郁葱葱的山峰突兀出现在山的后面,看上去更具有诗意。由于现在是农忙时节,整个村子没有一个闲人,所有的人都出门去干活,在那地里忙碌的劳作。这两句很接地气,也是写出了纯朴的生活,而王维也是非常喜爱那种生活。
王维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诗人,为人低调,性格也是很*和,不像李白那么张扬,所以王维的诗大多都比较接地气,而且有着一种独特的美,从开篇到结尾句句惊艳,不仅写出了新意,同时也让这整首诗意境高远,可能在普通人看来,乡村极其寻常,那里的风景,也是很一般,可是王维却是把寻常的美景,还有普通的乡村描写得充满了诗情画意,让这首诗有了一种独特的美,每一句都犹如一幅淡淡的山水画。
王维早期的诗尽管写得也不错,可是与后期的作品比起来,还是要逊色不少,而这首《新晴野望》来说,尽管只是写了一个片段,写了雨后初晴的景色,还有乡村人的生活画面,王维仅用了三言两语,便是写得活灵活现。整首诗语言秀丽,并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是用最深情的一面去赞美自然风光,还有乡村*凡的生活,也正是这种看似寻常,却充满诗意的描写,让这首诗有了一种独特的韵味,不仅读来朗朗上口,同时那份独特的美,也是最令人赞叹。
作者:王绩
原文: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作者简介: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王绩性简放,“不喜拜揖”,曾三仕三隐。唐贞观初年,因疾罢官。隐居后躬耕于东皋,故号“东皋子”。
背景资料:
本诗选自《王绩诗注》。诗人于隋大业年间举孝悌廉洁及第,除秘书正字、扬州*县丞。简傲嗜酒,屡被弹劾。时天下大乱,遂拖病还乡,其后浪迹于中原、吴越间。唐初曾待诏门下省,任太乐丞。后弃官归田,躬耕东皋。这首诗作于唐初,诗中流露了诗人避世退隐的意愿。
翻译: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名句赏析:
尾联由外物回归自身,首尾呼应,抒发感情,收束全诗,诗人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表现了诗人高洁的品质,抒发了诗人的隐士情怀。
知识链接:
“采薇”:采食野菜。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子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主题归纳:
这首五言律诗通过描写山野秋景,在萧瑟恬静的氛围中,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绪,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新晴野望》
—— 唐·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译文:
雨后初晴,放眼向田野眺望,视野开阔空旷,极目远望不见半点雾气尘埃。外城的门楼紧靠着摆渡的码头,村庄边的绿树连接着溪流的入河口。田埂外流水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苍翠的山峰突兀出现在山脊背后。农忙季节没有悠闲的人,农民们都是全家出动在田亩间忙碌的干活。
《咸阳值雨》
—— 唐·温庭筠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濛隔钓船。
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
译文:
在咸阳桥上遇雨了,那牛毛细雨随风飘摇不定,宛如悬在空中的水晶帷帘;那泊着的钓鱼船被这连绵的水晶帷帘阻隔,如烟如画。
眼前这烟水空濛的景色多么像初春时节洞庭湖上那烟波浩渺的景致,湿漉的晓云好像是驮载着接天的水气飘进了岳阳古城的上空。
钱塘湖春行颔联的赏析
《钱塘湖春行》它既写出浓郁的春意,又写出了自然之美给人的强烈感受。以下是小编整理了一份钱塘湖春行颔联的赏析,欢迎大家一起来阅读!
钱塘湖春行颔联的赏析: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游程中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非常的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应接不暇,会产生迷乱的感觉。这联和上联是此诗的核心部分,同时也是白诗描写春光,特别是描写西湖春光的点睛之笔。这更是一联极富情感色彩与生命活力的景物描写,充分显示了白居易对描写对象的细致观察以及准确把握其特征的能力。
尾联写白沙堤之景,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阅读导引]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之一。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诗中描写了诗人骑马所见到的西湖早春的旖旎骀荡的春光,表现了世间万物在春色沐浴下的勃勃生机,塑造出诗人自身欣然陶然观景的形象,创造出春色喜人、生意盎然的意境,抒发了喜爱早春风光、恬静闲适自得的感情。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山西),曾祖父白温迁居下圭(今陕西渭南),遂为下圭人,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诗题材丰富、内容深刻,表达*易浅*,贴切流畅。现存白诗*三千首,数量当推为唐代诗人之冠。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谕、闲适、感伤、杂律。他本人最得意,价值也最高的是他的讽谕诗。在文学上,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潮风雪,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瑟瑟行》等名篇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背景介绍]
白居易是在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的七月被任命为杭州剌史的,而在宝历元年(公元825年)三月又出任了苏州剌史,所以这首《钱塘湖春行》应当写于长庆三、四年间的春天。
[词语注释]
春行:春天散步。
孤山寺:在西湖白堤孤山上。
贾亭:唐代杭州刺史贾全所建的贾公亭,今已不存。
初*:远远望去,西湖水面仿佛刚和湖岸及湖岸上的景物齐*。
云脚:古汉语称下垂的物象为“脚”,如下落雨丝的下部叫“雨脚”。这里指下垂的云彩。
暖树:向阳的树。
乱花:指纷繁开放的春花。
浅草:初春的草,尽管很多,但还不很高。
没(mò):隐没。
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白沙堤(即白堤)在孤山的东北面。
行不足:游赏不够,即反复游赏
[诗文译意]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
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诗文赏析]
从孤山北面到现在的*湖秋月、白堤,诗人一路走来一路向人们告知春的信息:湖面春水新生、树上春莺争鸣、空中春燕衔泥、堤岸春花渐开、春草刚绿,诗人敏锐细腻的笔触,让人们从中体会到西湖正在舒展地着上春装。诗人赞美西湖的春色,并且指出他最爱在白沙堤上行走。白堤的两边是水,堤两旁种满了柳树、桃树。春天走在白堤上,澹澹的湖水就在你的脚边,你仿佛走在水面上;初春的柳枝如烟如雾,如丝如缕,飘拂在你的脸上,使你心中涌生无限温柔无限爱,你像在梦境、在仙境。当春天走在白堤上时,你就更能体味到诗人写这首诗时的感觉和心情了。
全诗的题意主要在一个“行”字上,扣紧“春行”二字来描写景物的。但西湖面积太大,行程太长,所以诗人只截取其中一段来写——从孤山寺的北面写起,至白沙堤止。读这首诗,我们自然就有了随着诗人饱览西湖早春景色的感觉。
[诗歌特色]
全诗结构严密,格律严谨,对仗工整,语言流畅,生动自然,语气*易,体现了通俗流畅的特点。诗人从总体上着眼描绘了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并善于在行进途中展开了景物描写,选取了典型与分类排列相结合:中间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见春色的景物,动物与植物选择组合,独具匠心。还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具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七言绝句古诗、五言绝句古诗,这些宝贵的中华文化遗产值得我们珍惜,也是千百年来,治愈文化创伤的良药!“励志的句子”网站为您整理《寒食野望吟》,摘录经典的古诗绝句,供您参考。
白居易 寒食野望吟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赏析】这些古诗绝句您喜欢吗?小编还为您整理更多绝句古诗等专题,请您欣赏写寒食节的古诗。
《野望》
作者:翁卷
原文:
一天秋色冷晴湾,
无数峰峦远*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
忽于水底见青山。
赏析:
翁卷,南宋诗人,永嘉四灵之一。诗人生活在社会的下层,终身布衣,再加上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所以,诗人往往寄情山水,借妙悟庄禅解脱自己烦闷苦寂的情怀。作诗师法晚唐贾岛、姚合,好苦吟,重视字句的推敲和意境的创造,多表现凄清落寞的心境和自然淡泊的情怀。由于作诗刻意求工,往往显得境界狭小。但是这首《野望》却显示了他也有自然洒脱的诗风。这首诗所表现的诗境,正是诗人观赏山水时偶然会心的禅悟之境。
“一天秋色冷晴湾”,写秋色笼罩下的一湾碧水。“一天秋色”暗示了时令已到深秋,秋意已经很浓了。它无处不在,充塞于天地之间。在深秋时令的感召下,天色云状,山水林泉,无不染上秋天的色彩。“冷”代表着深秋的特征,传递着深秋的信息,仿佛秋天之神的化身,给晴空下的一湾碧水一个冷的意念,于是晴湾就蕴含了秋的寒意。
“无数峰峦远*间”,以自在之笔写自在之景。写意造境毫不费力,闲淡自然。“无数峰峦”写峰峦之多。诗人并未写某一山峰,某一怪石,而是从大处着眼,写整体感受。“远*间”都是寻常之词,浅*通俗,并未刻意锤炼,仿佛山水名家随意点染,*者浓、远者淡,于不费力处,境界自远。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写出诗人禅悟的喜悦。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人间词话》)翁卷以闲淡冷寂的心情观照山水,于是,山也闲淡、水也冷寂。冷寂的山光水色之间,诗人信步而来,漫无目的地观览风景,他把目光投向山下的“野水”,却于无意间有惊喜的发现:澄澈凝碧的秋水中,青山倒映,寸草毕现。是真是幻?(m.ju.51tietu.net)诗人身心惬意,物我两忘,沉浸在直觉顿悟的禅悦中。
此诗写秋日出游望中之景,闲淡灵动,野趣盎然。起首两句*淡无奇,而后两句却有突如其来的美感,令人拍案叫绝。“闲上山来看野水”,可见前些时日已有秋雨来访,但诗人不直接写所看到的野水情态,而是笔锋一转,道“忽于水底见青山”,使雨后山塘野水溢满,波光粼粼的情趣不言而喻。构思妙绝,颇见立意炼句之工。
王绩《野望》全诗翻译与赏析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县人。隋唐大臣,文中子王通的弟弟。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王绩《野望》全诗翻译与赏析,欢迎阅览。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注释】
⑴东皋(gāo):诗人隐居的地方。薄暮:傍晚。薄,迫*。
⑵徙倚(xǐyǐ):徘徊,来回地走。依:归依。
⑶秋色:一作“春色”。
⑷落晖:落日。
⑸犊(dú):小牛,这里指牛群。
⑹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⑺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 ,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翻译: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评析】
此诗写山野秋景,景中含情,朴素清新,流畅自然,力矫齐梁浮艳板滞之弊,是王缜的代表作之一。
首联叙事兼抒情,总摄以下六句。首句给中间两联的“望”中景投人薄薄的暮色;次句遥呼尾句;使全诗笼罩着淡淡的哀愁。颌联写薄暮中的秋野静景,互文见义,山山、树树,一片秋色,一抹落晖。萧条、静谧,触发诗人彷徨无依之感。颈联写秋野动景,于山山、树树,秋色、落晖的背景上展现“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的画面。这画面,在秋季薄暮时的山野闲具有典型性。既然是“返”与“归”,其由远而*的动态,也依稀可见。这些牧人、猎人,如果是老相识,可以与他们“言笑无厌时”(陶潜《移居》),该多好!然而井非如此,这就引出尾联:“相顾无相识”,只能长歌以抒苦闷。王绩追慕陶潜,但他并不像陶潜那样能够从田园生活中得到慰籍,故其田园诗时露彷徨、怅惘之情。
此诗一洗南朝雕饰华靡之*,却发展了南齐永明以来逐渐律化的新形武,已经是一首比较成熟的五律,对*体诗的形式颇有影响。
赏析:
《野望》是隋末唐初诗人王绩的作品。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首联借“徙倚”的动作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写来抒情;颔联写树写山,一派安详宁静;颈联中用几个动词“驱”“返”“带”“归”进行动态式的描写,以动衬静;尾联借典抒情,情景交融。全诗言辞自然流畅,风格朴素清新,摆脱了初唐轻靡华艳的诗风,在当时的诗坛上别具一格。
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读熟了唐诗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别的好处。可是,如果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素而叫好。南朝诗风大多华靡艳丽,好像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从贵妇堆里走出来,忽然遇见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朴素美就会产生特别的魅力。王绩的《野望》便有这样一种朴素的好处。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自从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将声律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创作当中,律诗这种新的体裁就已酝酿着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手里律诗遂定型化,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而早于沈、宋六十余年的王绩,已经能写出《野望》这样成熟的律诗,说明他是一个勇于尝试新形式的人。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这正符合律诗的一种基本章法。
野望全诗原文翻译赏析
《野望》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的首联写野望时所见的西山和锦江景色;颔联由野望联想到兄弟的离散和孤身浪迹天涯;颈联抒写迟暮多病不能报效国家之感;尾联写野望的方式和对家国的深沉忧虑。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野望全诗原文翻译赏析,一起来看看吧。
野望
唐代: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惟 通:唯)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译文
西山终年积雪,三城都有重兵驻防;南郊外的万里桥,跨过泱泱的锦江。
海内连年战乱,几个兄弟音讯阻隔;彼此天涯海角,只我一人好不凄怆?
惟将迟暮的年光,交与多病的身躯;至今无点滴功德,报答贤明的圣皇。
我独自地骑马郊游,常常极目远望,世事一天天萧条,真叫人不堪想象。
注释
⑴西山:在成都西,主峰雪岭终年积雪。三城:指的是松(今四川松潘县)、维(故城在今四川理县西)、保(故城在理县新保关西北)三州。城,一作“年”,一作“奇”。戍:防守。三城为蜀边要镇,吐蕃时相侵犯,故驻军守之。
⑵南浦:南郊外水边地。清江:指的是锦江。万里桥:在成都城南。蜀汉费祎访问吴国,临行时曾对诸葛亮说:“万里之行,始于此桥。”这两句写望。
⑶风尘:指的是安史之乱导致的连年战火。诸弟:杜甫四弟:颖、观、丰、占。只杜占随他入蜀,其他三弟都散居各地。
⑷迟暮:这时杜甫年五十。供多病:交给多病之身了。供,付托。
⑸涓埃:滴水、微尘,指的是毫末之微。
⑹日:一作“自”。
鉴赏
此诗以“野望”为题 ,是诗人跃马出郊时感伤时局、怀念诸弟的自我写照。
首两句写野望时所见西山和锦江。西山主峰终年积雪,因此以“白雪”形容。三城,在当时驻军严防吐蕃入侵,是蜀地要镇。
中间四句是野望时触发的有关国家和个人的.感怀。三四句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海内外处处烽火,诸弟流散,此时“一身遥”客西蜀,如在天之一涯。诗人怀念家国,不禁“涕泪”横流。真情实感尽皆吐露不由人不感动。
五六句又由“ 天涯”“一身”引出残年“多病”,“未”贡微力,无补“圣朝”的内愧。杜甫时年五十,因此说已入“迟暮”之年。他叹息说:我只有将暮年付诸给“多病”之身,但“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是很感惭愧的。
杜甫虽流落西蜀,而报效李唐王朝之心,却始终未改,足见他的爱国意识是很强烈的。中间四句,由于连用对偶尔将诗人的家国之忧,身世之感,特别是报效李唐王朝之心,艺术地得到有效概括。
七八句最后点出“野望”的方式和深沉的忧虑。“人事”,人世间的事。由于当时西山三城列兵防戍,蜀地百姓赋役负担沉重,杜甫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日” 转“萧条”的隐忧。这是结句用意所在。诗人从草堂“跨马”,走“出”南“郊”,纵目四“望”。“ 南浦清江万里桥”是*望之景。“西山白雪三城戍 ”,是远望之景。他由“三城戍”引出成乱的感叹,由“万里桥”兴起出蜀之意。这是中间四句有关家国和个人忧念产生的原因。
杜甫“跨马出郊 ”,“极目”四“望”,原本为了排遣郁闷 。但爱国爱民的感情,却驱迫他由“望 ”到的自然景观引出对国家大事、弟兄离别和个人经历的种种反思。一时间,报效国家、怀念骨肉和伤感疾病等等思想感情,集结心头。尤其为“迟暮”“多病”发愁,为“涓埃”未“答”抱愧。
此诗前三联写野望时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即由向外观察转为向内审视。尾联才指的是出由外向到内向的原因。在艺术结构上,颇有控纵自如之妙。
原文:
西山白雪三城戍1,南浦清江万里桥2。
海内风尘诸弟3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4,未有涓埃答圣朝5。
跨马出郊时极目6,不堪人事日萧条7。
注释:
1:西山:在成都西,因终年积雪,一名雪岭、雪山,即今四川西北部之岷山。三城:指松州(今四川松潘)、维州(今四川理县西)、保州(今理县新保关西北),因吐蕃时相侵犯,故驻军戍守。
2:清江:指锦江。万里桥:在今成都市南,架锦江上,相传诸葛亮送费祎赴吴,云“万里之行,始于此桥”而得名。
3:风尘:指战乱。诸弟:杜甫有四弟:颖、观、丰、占。时只占随身边。
4:迟暮:指年老,杜甫时年五十。多病:杜甫曾患肺病、疟疾、头风等症,故云。“供”字沉痛,黄生曰:“‘供’字工甚。迟暮之身尚思效力朝廷,岂意第供多病之用!此自悲自恨之词。”(《杜诗说》卷九)
5:涓:细流。埃:微尘。圣朝:称颂当朝。句意谓自己对国家没有微末贡献。
6:极目:纵目远望。
7:人事:世事。时西山三城列戍,百姓疲于调役,朝廷不恤,故有人事萧条之叹。
赏析:
题为“野望”,但重点不在野望之景,而在野望所感,思弟哀己,忧国伤民,杜甫真是无时无地不在忧国忧民也。仇兆鳌曰:“此因野望而寄慨也。上四,野望感怀,思家之念。下四,野望抚时,忧国之情。”(《杜诗详注》卷十)此诗起用对偶,对仗亦工,但前人亦指出前四句第五字皆数目相犯。学者宜忌。
新晴野望
新晴原野旷, 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 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 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 倾家事南亩。
注释
⑴极目:穷尽目力。
⑵氛垢:氛,雾气,云气;垢,污秽,肮脏。
⑶郭门:外城门,也泛指城门。
⑷南亩:《诗经》有“今适南亩,或耘或耔”句,指到南边的田地里耕耘播种,后来南亩便成为农田的代称。
译文
雨后新晴的原野格外开阔空旷,极目远望不见半点雾气尘埃。
外城的门楼紧靠着摆渡的码头,村庄边的绿树连接着溪流的入河口。
银白色的河水闪动着粼粼波光使得田野外面特别明亮,青翠的山峰突兀出现在山脊背后。
正是农忙时节没有悠闲的人,农民们一家一家全都在田亩间忙碌着呢。
整体评析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初夏的乡村,雨过天晴,诗人眺望原野所见到的景色。“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诗的开头两句,总述新晴野望时的感受:经过雨水的洗刷,空气中没有丝毫尘埃,显得特别明净清新;极目远眺,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开阔。诗人一下子就抓住了环境的特征,仅仅用“原野旷”、“无氛垢”六个字,就把此情此境真切地表现出来,同时也将读者引进这一特定情境中来。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这四句描绘的是纵目远眺所看到的周围的秀丽景色,远处,可以遥遥望见临靠着河边渡头的城门楼;*处,可以看到村边的绿树紧连着溪流的入河口。田野外面,银白色的河水泛起粼粼波光,因为雨后水涨,晴日辉映,比*时显得明亮;山脊背后,一重重青翠的峰峦突兀而出,峰峦叠现,远*相衬,比*时更富于层次感。这一组风景镜头,紧紧扣住了雨后新晴的景物特点。随着目之所及,由远而*,又由*及远,层次清晰,色彩明丽,意境清幽秀丽,俨然构成了一幅天然绝妙的图画。
然而,这样一幅画,还只能说是静物写生,虽则秀美,却缺乏活力。王维作为山水诗和山水画的大师,自然不会忘记添上画龙点晴的一笔。因而在最后两句中,他给这幅静态画面加上了动态的人物:“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虽然是虚写,却给原野增添了无限生机,能让人想见初夏田间活跃的情状并感受到农忙劳动的气氛。这样一笔,整个画面都活起来了。
这首诗格调明朗、清新,表现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诗人对自然美有敏锐的感受,他善于抓住景物特征,注意动静结合,进行层次分明的描绘,不愧为山水诗画的大师。[1]
这首诗曾作为古诗词鉴赏题的材料出现在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的语文试题中。
诗句解析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雨过天晴,诗人站在高处,极目远眺,只见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开阔,空气清新,明净得一点儿尘埃都没有。
开篇两句,概写诗人“新晴野望”的感受:经过雨水的洗涤,空气显得格外清新明净,一尘不染;纵目四望,雨后的田野不仅开阔而且明亮,让人可以看到很远很远,仿佛可以把目光用尽似的。
诗人仅仅用了十个字,就牢牢抓住了雨后新晴的景物特征。读者也一下子被引进到这一特定的情境中去,随着诗人一起远眺。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远处,村口的城门矗立在河边渡头旁,村里的树木紧紧相连,一直延伸到小溪边。中国古代的城市大都设有人工开掘的护城河,高高的城墙就紧靠着护城河。但也有一些靠着江河的城市,因地制宜,以天然的江河为护城河,形成了“郭门临渡头”的情形。诗中这个临水的村落便是如此。
一座临着溪水的山村,村子的门楼紧靠着渡口,村中绿树环抱,一直伸延到溪边。溪水的白,城门的灰,村树的绿,在阳光的普照下交相辉映。这是一片令人神往的景色。而在*时,是不可能看得如此清晰分明的。随着雨过天晴而变化的,还不止这些。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银白色的河水在麦田外闪动着粼粼波光,青碧的山峰在连绵的群山后傲然挺立。一场夏雨,改变了天空,改变了村庄,也改变了山和水。因为雨后水涨,晴日照映下,田野外的河水显得异常明亮;*处的山脊背后,*日模糊的远峰也清晰地显现出来,远*相衬,比*时更富层次。
这两句诗对仗工整,音韵优美,“明”、“出”二字用得尤其巧妙。“明”在这里是形容词用作动词,在雨后阳光的照耀下,溪水兀自明亮着,晃人眼目。与“明”相对应的“出”,将山峰拟人化了:远处碧色的峰峦,就仿佛一个个调皮的孩子,突然出现在群山的身后,让人惊奇。
诗到这里,一幅绝妙的图画已经俨然读者眼前:开阔的原野,恬静的村庄,清亮的溪流,兀立的山峦,这些在雨水洗涤下为之一新的景象,错落有致地分布在画面上,有层次,有格局,有色彩,有明暗,意境清幽。然而,这样一幅画,虽然秀美,却总显得有些空旷,缺乏生机。于是,诗人在最后两句,给这幅静态画面加上了动态的人物。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初夏正是农忙季节,收割麦子、播种秧苗都在这个时候。而此时正值雨过天晴,农民们自然更要抓紧这有利的时机,倾家而出,到田地里劳作。农家人忙碌的身影,顿时给田野*添了无限生意。
这样的结尾,虚写一笔,却使整个画面都生动了起来。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不仅景色秀美,而且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充满诗情画意,一片祥和安乐。这首诗基调明朗、健康,表现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诗人对自然美有敏锐的感受,他善于抓住景物特征,注意动静结合,进行层次分明的描绘,给读者以美的艺术享受。
春天的野花的古诗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两类。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春天的野花的古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桃花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唐朝。崔护《题都城南庄》
二月春归风雨天,碧桃花下感流年。残红尚有三千树,不及初开一朵鲜。——宋。刘敞《桃花》
满树和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何当结作千年实,将示人间造化工。——清。袁枚《题桃树》
肠断春江欲尽头,杖立徐步立芳洲。癫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唐。吴融《桃花》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唐。杜甫《绝句漫兴》
桃源只在镜湖中,影落清波十里红。自别西川海棠后,初将烂醉答春风。——宋。谢枋《庆全庵桃花》
桃花浅深处,似匀深浅妆。春风助肠断,吹落白衣裳。——宋。陆游《泛舟观桃花》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宋代。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杏花
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北宋欧阳修《田家》
晓带轻烟间杏花,晚凝深翠拂*沙。——北宋寇准《柳》
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北宋寇准《江南春》
乱点碎红山杏发,*铺新绿水苹生。——唐白居易《南湖早春》
莫怪杏园憔悴去,满城多少插花人。憔悴去。零落不堪。——唐杜牧《杏园》
日日春光斗日光,山城斜路杏花香。——唐李商隐《日日》
知有杏园无路入,马前惆怅满枝红。——唐温庭筠《经李徵君故居》(又作王建诗)
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唐温庭筠《菩萨蛮》
梨花
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唐寅《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刘方*《春怨》
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纳兰性德《采桑子当时错》
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周晋《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王雱《眼儿媚杨柳丝丝弄轻柔》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破阵子春景》
柳絮风轻,梨花雨细。——谢逸《踏莎行柳絮风轻》
白锦无纹香烂漫,玉树琼葩堆雪。——丘处机《无俗念灵虚宫梨花词》
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辛弃疾《玉楼春风前欲劝春光住》
黄昏庭院柳啼鸦,记得那人,和月折梨花。——陈亮《虞美人东风荡飏轻云缕》
野望这首古诗的颔联是哪一句
古诗的颔联是
古诗的颔联首联
古诗的首联颔联
古诗的首联颈联颔联等
首联颔联对仗的古诗
古诗中的颔联指的是
古诗的颔联颈联押韵
颔联是古诗的第几句
古诗中的颔联是第几联
古诗词中的首联颔联颈联
古诗里的第二句是颔联吗
古诗的颔联是第几集
古诗鉴赏劲联颔联的作用
古诗词的手连颈联颔联尾联
古诗中颔联指的哪一句
古诗中的颔联可以是一句诗吗
古诗词的首联颈联颔联尾联命名
无题古诗的颔联是第几句
野望这首古诗手联所起的作用
古诗送友人的颔联是哪一句
汉江杜甫古诗颔联的意境
古诗野望联想到的小故事
野望王绩的古诗
野望的古诗解词
古诗中的野望
新晴野望的古诗
王绩的野望古诗
古诗野望的配图
野望古诗的徒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