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壁借光的古诗一

关于凿壁借光的古诗一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凿壁借光的古诗一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凿壁借光的古诗一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凿壁借光的古诗一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31) 语录(2) 说说(1) 名言(1) 诗词(274) 祝福(11k+) 心语(3k+)

  • 《凿壁借光》文言文翻译

  • 《凿壁借光》文言文翻译

      凿壁借光,出自西汉大文学家匡衡幼时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终成一代文学家的故事。下面是关于《凿壁借光》文言文翻译的内容,欢迎阅读!

      原文

      匡衡⑴,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⑵,衡乃穿壁⑶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⑷大姓⑸文不识⑹,家富多书,衡乃与⑺其佣作⑻而不求偿⑼。主人怪⑽,问衡,衡曰:“愿⒁得主人书遍⑾读之。”主人感叹,资⒂给以书,遂⑿成大学⒀。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鼎。衡小名也。时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衡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倒屣而去。衡追之。曰先生留听。更理前论。邑人曰穷矣。遂去不返。

      注释

      (1) 匡衡:是西汉经学家。

      (2) 逮:到,及。不逮,译为指烛光照不到。

      (3) 穿壁:即在墙上打洞。穿:凿。

      (4) 邑人:谓同县的人。古时“县”通称为“邑”。

      (5) 大姓:富户;大户人家。

      (6) 文不识:人名,姓文名不识。

      (7) 与:译为帮助。

      (8) 佣作:译为被雇佣劳作。

      (9) 偿:值,指报酬(回报)。

      (10)怪:译为奇怪的。

      (11)遍:指的是尽。

      (12)遂:指的是终于。

      (13)大学:即有学识的人。

      (14)愿:希望。

      (15)资给:资助,供给。

      (16)得:得到。

      (17)屣:指的是鞋子。

      (18)以:指的是读。

      (19)解人颐:使人开怀大笑。颐,脸颊。

      (20)挫服:指的是折服。

      (21)《诗》:此指*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22)闻:听。

      译文: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隔壁烛光透不过来,匡衡就在墙壁凿了一个洞引进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但是不识字,家中富有,有很多藏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辛勤劳作,却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借给他书。最终匡衡成了有学识的'人。

      启示

      这篇寓言写了匡衡少年时期读书的两件事,一件是凿壁偷光,一件是借书苦读。它赞扬了匡衡勇于战胜艰苦的决心,勤奋读书的精神;为我们树立刻苦读书的好榜样。

      成语故事

      西汉时期,有一个少年叫匡衡,他特别希望能像学堂里的孩子那样,跟着老师读书。可是,他家里很穷,实在没有钱拿出来供他上学堂。于是,他经常一个人躲在学堂外面,安静地听着里面的读书声。一位亲戚看见他这么喜欢读书,很受感动,就抽空教他认字。日积月累,他终于可以自己读书了。

      匡衡买不起书,就想办法借书来读。那个时候的书都是十分贵重的,只有有钱人家才有。可是有钱人家怎么会轻易把书借给一个穷小子呢?为了能读到书,匡衡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村子里有个大户人家,家里有很多藏书。一天,他跑到那户人家求见主人,见到后,一边作揖,一边急切地恳求说:“请您收留我吧, 我给您家干活。我力气很大,什么活都会干。我不要工钱,只求您能把家里的书借给我看看。我保证不会耽误干活,保证不会把书弄坏一点点。”主人看到匡衡落落大方、彬彬有礼,眼睛里充满了渴求,一时被深深打动了,就收留了他。匡衡终于如愿以偿地读到了书。

      寒来暑往,匡衡一天天长大了。他每天从早到晚都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休息吃饭的工夫才能看一会儿书。晚上回到家里,因为没钱,点不起油灯,也不能看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用十天半个月的时间才能读完。匡衡心里难过极了,却无计可施。一天晚上,匡衡从外而回家,周围一片漆黑,只有邻居家的窗户透着光亮。匡衡忽然想到了一个主意,狠狠拍了自己脑袋一下,念叨着:“以前怎么没想到呢!”回到家,他就在自己与邻居家共用的那面墙上摸索来摸索去,终于找到一-处墙壁有破损的地方。他找来一把小刀,沿着破损的墙壁轻轻地抠,抠不一会儿,一道弱弱的光线就从墙缝里透射过来。匡衡兴奋极了,不敢再往大抠,担心影响到邻居,于是,便借着这一点点光线看起书来。光线太暗了,看一会儿,眼睛就酸困酸困的,他就稍稍休息一下,接着再看。

      就凭着凿璧偷光这样的毅力,匡衡博览群书,下笔成章,终于成为西汉学者。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凿壁借光”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这个成语在句子中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运用示例

      广州日报评论员杨博《“*科创”星耀发展新征程》:“新时代、新征程,*人将在科技创新的星光照耀下,以韦编三绝、悬梁刺股的毅力,以凿壁借光、囊萤映雪的劲头,引领世界潮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断勇攀高峰。”

    [阅读全文]...

2022-01-08 14:02:35
  • 凿壁借光文言文及赏析

  • 凿壁借光文言文及赏析

      凿壁偷光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西汉大文学家匡衡幼时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终成一代文学家的故事。现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的人。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凿壁借光文言文及赏析,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匡衡①字稚圭(guī),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②,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③文不识④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⑤。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⑥。”鼎,衡小名也。时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

      衡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倒屐而去。衡追之曰:“先生留听,更理前论⑦。”邑人曰:“穷矣。”遂去不返。

      译文

      匡衡字稚圭,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匡衡能够讲解《诗经》,人们为他编写了一首歌谣说:“没有人会讲解《诗经》,请匡鼎来。匡鼎来讲授《诗经》,能解除人们的疑问和忧愁。”“鼎”是匡衡的小名。人们竟是如此敬佩他,听他讲解诗经的'人都开颜欢笑。

      镇上有个人讲解《诗经》,匡衡前去听讲。同这个人讨论《诗经》的疑难问题,这个人辩论不过他,对他十分佩服,急忙羞愧地倒穿着鞋跑了。匡衡追上去说:“先生请留步,听我和你讨论刚才的问题。”那个人说:“我讲不出什么来了。”不顾匡衡而离开了。

      概述

      从凿壁借光的事例可看出:外因(环境和条件)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匡衡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学*和坚强毅力,终于一举成名。这就说明内因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和第一位的原因,外因只是影响事物变化的条件,它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匡衡字稚圭,勤奋好学。可是家境贫寒,晚上想读书而无烛照明。邻居家倒是每到夜晚,总烛光明亮,可惜这光照不到他匡衡的屋里。怎么办呢?匡衡便把自己家靠邻舍的那堵墙壁凿开以引邻居家的烛光来读书。后人即用“凿壁、空壁、偷光、偷光凿壁、凿壁借辉、借光”等指勤学苦读,有时也引申为求取他人教益。

      启示

      匡衡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到了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但是,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这时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

      因此,我们要学*凿壁借光的精神,学*匡衡不怕艰难学*的恒心与毅力。

    [阅读全文]...

2022-05-06 13:10:18
  • 《匡衡凿壁借光》文言文及注释

  • 《匡衡凿壁借光》文言文及注释

      在我们*凡的学生生涯里,大家一定没少背过文言文吧?文言文是*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要一起来学*文言文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匡衡凿壁借光》文言文及注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翻译:

      匡衡很勤学,但没有蜡烛,邻居有蜡烛却照不到(他的房间)。匡衡于是就在墙上打了一个洞用来引进烛光,用书映着光来读书。当地有一大户人家叫文不识,家里十分富有,书又很多,匡衡就给他家作雇工,辛苦劳动而不要求报酬,主人感到奇怪,就问匡衡,匡衡回答说:“希望可以读遍主人的书。”主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匡衡)终于成了大学问家。

      注释:

      1.不逮:指烛光照不到;逮:到,及。

      2.穿壁:在墙上打洞;穿:凿。

      3.以:用。.映:映照。

      4.邑人:同县的人。

      5.大姓:大户人家。致:给。

      6.文不识:人名,姓文名不识。

      7.与:即“与之”,给他。

      8.佣作:做工辛勤劳作。

      9.偿:报酬。

      10.怪:以……为怪;对……感到奇怪。

      11.愿:希望。

      12.得:得到。

      13.资给:资助给。

      14.偿:报酬。

      15.书:读书。

      16.遂:于是,就。

      17.大学:大学问家。

      18.如是:如此。

      19.匡衡:西汉经学家。

      20.文不识:人名。

      21.乃:于是。

      22.与:给。

      23.愿:希望。

      24.得:允许。

      25.遍:尽。

      26.资:借。

      27.以:把。

      人物介绍:

      匡衡(生卒年不详),字稚圭,东海承(今枣庄市峄城区王庄乡匡谈村,另一说为:山东省山东临沂市苍山县匡王村)人。西汉经学家,以说《诗》著称。元帝时位至丞相。

      匡家世代务农,但匡衡却十分好学,勤奋努力,由于家境贫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帮工以获取读书资用。他曾拜当时的博士学*《诗经》。由于勤奋学*,他对《诗》的理解十分独特透彻,当时儒学之士曾传有“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之语,是说听匡衡解说《诗经》,能使人眉头舒展,心情舒畅,可见匡衡对《诗经》理解之深。但匡衡的仕途在一开始却并不*坦。根据汉朝规定,博士弟子掌握“六经”中的.一经,即可通过考试获得官职,考试得甲科者,可为郎中,得乙科者为太子舍人,得丙科者只能补文学掌故。匡衡九次考试,才中了丙科,被补为太原郡的文学卒史。但匡衡对《诗经》理解之深,已为当时经学家们所推重,当时身为太子的元帝也对其深有好感。

      元帝即位后,任用匡衡为郎中,迁为博士,给事中。这时,京城长安一带发生日蚀、地震等灾变,匡衡乘机上书,引用《诗经》表明上行而下效的道理,劝元帝“减宫室之度,省靡丽之饰,考制度,修内外,*忠正,远巧佞,”“任温良之人,退刻薄之吏,显洁白之士,昭无欲之路”(《汉书·匡衡传》,下引同),然后再在百姓中推广道德教化,弘扬礼让仁和之风。匡衡的奏书得到元帝的赞赏,匡衡因此迁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

      在后几年里

      汉元帝十分喜好儒术文辞,尤喜爱《诗经》,曾多次亲自听匡衡讲《诗》,对匡衡的才学十分赞赏,因此任匡衡为御史大夫。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丞相韦玄成病逝,匡衡又代为丞相,封乐安侯,辅佐皇帝,*全国政务。匡衡可算是因明经而位极人臣的典型了。

      匡衡任职期间,多次上疏陈述自己对朝廷政策的意见,陈述治国之道并经常参与研究讨论国家大事,按照经典予以答对,言合法义,博得元帝信任。每当朝廷大臣讨论政务时,匡衡总是引《诗经》为据,认为“六经者,圣人所以统天地之心,著善恶之归,明吉凶之分,通人道之意,使不悖于其本性者也。故审六经之指,则人天之望可得而和,草木昆虫可得而育,此永永不易之道也。”匡衡的主张得到元帝及成帝的支持,这与从汉朝中期就开始兴起的独尊儒术,推重经学,微言大义的社会风尚是分不开的,实际是汉朝统治者用以统治人民的一种手段。

      元帝后期时,宦官石显为中书令,他结党营私,把持朝政,怂恿元帝加重赋役,剥削人民,但因有皇帝的宠幸,没人敢触犯他。成帝即位后,匡衡便上疏弹劾石显,列举其以前所犯罪恶,并纠举他的党羽,这是匡衡所做的最后一件铲除奸佞,为汉朝廷尽忠的事情。不久,匡衡与同僚间渐有离隙,被人弹劾,贬为庶民,返回故里,不几年,病死于家乡。

      元帝封其为安乐侯,其侯国食封土地本为三十一万亩,匡衡利用郡图之误,非法扩大食封土地四万多亩。成帝时,司隶校尉骏等告其“专地盗土”(指扩大国界),被免为庶人。

    [阅读全文]...

2022-02-25 03:43:35
  • 凿壁借光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 凿壁借光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在*凡的学*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文言文是指用文章语言,而不是日常语言写的文章。你还记得哪些经典的文言文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凿壁借光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

      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译文】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邻居有烛而不逮 ②衡乃与其佣作

      ③资给以书 ④遂成大学

      2.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译文:

      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译文:

      3.与句中“资给以书”中“以”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何以战 D.必以分人

      4.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 ,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

      (用四字短语作答)

      答案:

      1.①到,及②雇用③供给,资助④大学问

      2.见译文 3.D4.凿壁借光;凿开墙壁,借邻居家的灯光(读书勤学苦读。

      匡衡凿壁借光

      匡衡①字稚圭(guī),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②,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③文不识④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⑤。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⑥。鼎,衡小名也。时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衡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倒屐而去。衡追之曰:先生留听,更理前论⑦。邑人曰:穷矣。遂去不返。

      (选自晋·葛洪《西京杂记》)

      [注释]

      ①匡衡:汉朝人。

      ②不逮:指烛光透不过来。

      ③大姓:大户。

      ④文不识:姓文,名不识。

      ⑤大学:很有学问的人。

      ⑥解人颐(yí):让人欢笑。

      ⑦更理前论:再把前面说的梳理一番。

      凿壁借光的文言文翻译

      匡衡字稚圭,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居家有蜡烛,光线却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上打洞)凿穿墙壁引来邻居家的烛光,把书映照着光来读。同乡有个大户叫文不识,家中有很多书。(于是)匡衡就到他家去做他的佣人却不求得到报酬。文不识对匡衡的举动感到奇怪,问他,他说:“我希望能够读遍主人家的书。”文不识感到惊叹,就把书借给他。最终(匡衡)成为了大学问家。

      匡衡能够讲解《诗经》,人们为他编写了一首歌谣说:“没有人会讲解《诗经》,请匡鼎来。匡鼎来讲授《诗经》,能解除人们的疑问。”“鼎”是匡衡的小名。当时的人们竟如此敬佩他,听他讲解《诗经》的人都开颜欢笑。街上有个人讲解《诗经》,匡衡前去听讲,与这个人讨论《诗经》中的疑难问题,这个人辩论不过,对他十分佩服,倒穿着鞋子跑了。匡衡追上去说:“先生请留步,听听我和你讨论刚才的问题。”那个人说:“我讲不出什么来了。”于是就跑了,不再返回。

      借光的启示

      由于匡衡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很多的粗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匡衡心痛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我们要学*凿壁借光的精神,学*匡衡不怕艰难好学的恒心与毅力。对于现代的孩子可是非常幸福的,人人都学*的*等的机会,你们要多珍惜学*的机会,因为学*才能丰富你的人生。

    [阅读全文]...

2021-12-19 21:56:20
  • 凿壁偷光的历史典故介绍

  • 历史
  • 凿壁偷光的历史典故介绍

      导语:凿壁借光(凿壁偷光、,汉语成语、典故。描写的是西汉匡衡勤学苦读,最终成为大学问家的故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凿壁偷光的历史典故,欢迎大家参考!

      凿壁偷光的历史典故介绍

      汉朝时,少年时的匡衡,非常勤奋好学。

      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

      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一向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恶毒地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

      匡衡读完这些书,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想继续看多一些书的愿望更加迫切了。

      附*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门前。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报酬。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

      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凿壁偷光的历史典故启示

      从凿壁借光的事例可看出,外因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匡衡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学*和坚强毅力,终于一举成名。这就说明内因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和第一位的原因,外头因只是影响事物变化的条件,它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我们要学*凿壁借光的精神,而不能学*他的行为,他的行为本身是破坏公物。

      凿壁偷光的解释

      【成语】凿壁借光

      【拼音】záobìjièguāng

      【出处】《西京杂记·卷二》

      【*义词】囊萤映雪,悬梁刺股

      【同义词】穿壁引光

      凿壁偷光的`造句

      1、今天,我在家读了《凿壁偷光》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内容让我非常难忘。

      2、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凿壁偷光这个故事。

      3、榴园南部匡衡祠内,西汉著名经学家“一代名相”匡衡凿壁偷光发奋读书的精神,激励着后人勤学奋进。

      4、即便是寒门子弟,也谨记耕读传家,苏秦悬梁刺股匡衡凿壁偷光……可以说,书香一直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成长与发展。

      5、凿壁偷光,聚萤作囊;忍贫读书,车胤匡衡。

      6、韦编绝,悬梁刺骨,凿壁偷光,囊萤映雪,卧薪尝胆,圆木警枕。

      7、后来人们总结了一个成语叫做“凿壁偷光”,其实我们读书人的是不能说“偷”,读书人的事…

      8、现在人们一般用凿壁偷光来形容勤学苦读。

      9、凿壁偷光表面上的意思是把邻居相隔的墙上凿开一个洞,偷偷地借邻舍的烛光读书。

      10、同学们的学*环境已经大大改善,再也不用凿壁偷光了。

      11、大家还记得那位凿壁偷光的车胤吗?

      12、凿壁偷光描写的是西汉匡衡勤学苦读的故事,最终成为大学问家。

      13、学*是很艰苦的事,没有凿壁偷光,锲而不舍的精神是不行的。

      14、古人囊萤映雪,凿壁偷光,头悬梁锥刺骨的学*精神,实在令我们敬佩。

      15、我被他凿壁偷光的学*精神感动了,我走过去同他谈起来了,一番话语又把我给感染了他的求知精神。

      16、古人凿壁偷光的攻读精神,激励我们更加勤奋地读书学*。

      17、不过,蹭网这种做法在晓艳看来是一种"凿壁偷光"。

      18、我们要学*匡衡凿壁偷光的读书精神,对学*孜孜以求。

      19、今天,妈妈给我讲了《凿壁偷光》的故事,我被故事的人刻苦学*的精神感动。

      20、我们要借鉴古人凿壁偷光的精神,学*切不可囫囵吞枣,应该厚积薄发,如老马识途一般循序渐进。

      21、在读书中,我又来到了凿壁偷光的少年家中。

      22、现在人们一般用凿壁偷光来形容勤学苦读的精神。

      23、枉了你穷九经史诸子百家,不学上古贤人囊萤积雪,凿壁偷光。

      24、这段故事说的是,匡衡凿壁偷光。

      25、我们不需要凿井耕食,我们不需要凿壁偷光,我们需要杞人忧天,我们担心蓝天不蓝,我们担心河水太咸,我们担心肆意污染。地球一小时,熄灯沉思吧,我亲爱的朋友!

      26、老师也常说凿壁偷光,悬梁刺股,囊萤映雪的故事鼓励学生认真读书,还是第一次听师傅说切不可废寝忘食目不窥园的怪诞理论。

      27、古有匡衡凿壁偷光刻苦学*的故事,如今汉中市却出现了一幕“凿门偷石”的举动。

      28、公子好雅兴啊,在这等景色下读书,不逊于古人凿壁偷光,囊萤积雪。

      29、有评论指出,比之“凿壁偷光”的匡衡“囊萤照读”的车胤,地铁中的阅读者应该是进入现代社会的中华民族的新形象。

      30、我国古代有“车胤囊荧、孙康映雪、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他们都是激励后辈发奋苦读之典范。

      拓展:凿壁偷光有感

    [阅读全文]...

2022-05-23 01:40:18
  • 凿壁偷光的文言文翻译

  • 凿壁偷光的文言文翻译

      凿壁偷光(凿壁借光),描写的是西汉匡衡勤学苦读,最终成为大学问家的故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凿壁偷光》文言文翻译,欢迎大家参考!

      凿壁偷光原文:

      匡衡⑴,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⑵,衡乃穿壁⑶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⑷大姓⑸文不识⑹,家富多书,衡乃与⑺其佣作⑻而不求偿⑼。主人怪⑽,问衡,衡曰:“愿⒁得主人书遍⑾读之。”主人感叹,资⒂给以书,遂⑿成大学⒀。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鼎。衡小名也。时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衡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倒屣而去。衡追之。曰先生留听。更理前论。邑人曰穷矣。遂去不返。

      凿壁偷光注释:

      (1)匡衡:西汉经学家。

      (2)逮:到,及。不逮,指烛光照不到。

      (3)穿壁:在墙上打洞。穿:凿。

      (4)邑人:谓同县的人。古时“县”通称为“邑”。

      (5)大姓:富户;大户人家。

      (6)文不识:人名,姓文名不识。

      (7)与:帮助。

      (8)佣作:被雇佣劳作。

      (9)偿:值,指报酬(回报)。

      (10)怪:奇怪的。

      (11)遍:尽。

      (12)遂:终于。

      (13)大学:有学识的人。

      (14)愿:希望。

      (15)资给:资助,供给。

      (16)得:得到。

      (17)屣:鞋子。

      (18)以:读。

      (19)解人颐:使人开怀大笑。颐,脸颊。

      (20)挫服:折服。

      (21)《诗》:此指*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22)闻:听。

      凿壁偷光译文: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隔壁烛光透不过来,匡衡就在墙壁凿了一个洞引进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但是不识字,家中富有,有很多藏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辛勤劳作,却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借给他书。最终匡衡成了有学识的人。

      附:凿壁偷光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邻居有烛而不逮

      ②衡乃与其佣作

      ③资给以书

      ④遂成大学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译文:

      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译文:

      3、与句中“资给以书”中“以”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何以战

      D、必以分人

      4、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用四字短语作答)

      答案:

      1、①到,及②雇用③供给,资助④大学问

      2、见译文

      3、D

      4、凿壁借光;凿开墙壁,借邻居家的灯光(读书勤学苦读。

    [阅读全文]...

2022-03-09 12:41:01
  • 借景抒情的古诗

  • 借景抒情
  • 借景抒情的古诗

      在*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借景抒情的古诗,欢迎大家分享。

      1、《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2、《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无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5、《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唐·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6、《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人。

      7、《雨霖铃》

      宋·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摧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8、《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阅读全文]...

2022-02-13 06:36:53
  • 赤壁古诗的考题132句

  • 赤壁,经典
  • 赤壁阅读题及答案

      赤壁·依然形胜扼荆襄

      (清)赵翼

      依然形胜扼荆襄,赤壁山前故垒长。

      乌鹊南飞无魏地,大江东去有周郎。

      千秋人物三分国,一片山河百战场。

      今日经过已陈迹,月明渔父唱沧浪。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首联从山川形胜落笔,突出此地的险峻及其军事战略要地的地位,并自然引出赤壁古战场,有一种深沉的历史沧桑感。

      B.颔联和颈联对仗工巧,显示出作者极高的文字驾驭能力,同时文字中隐寓曹操在此兵败而周瑜得胜成为英雄的历史画卷。

      C.诗歌中的“故垒”,“乌鹊南飞”“大江东去”“月明”是亘古以来一直存在的景象,但在作者笔下因化用典故而使它们各自带上了丰富的意蕴。

      D.全诗有对眼前景象的描绘,但不是细笔渲染,着意表现,更多的是从历史与现实的对比,时间与空间的对照来抒写自己的感慨。

      15.这首诗与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题材一致,且都是怀古诗,但思想情感却各有不同,请简要阐述两首诗不同的思想感情。(6分)

      答

      14.C(“故垒”不是亘古以来的景象,它是人文景观;“月明”也谈不上化用典故)

      15.赵翼在诗歌中由今思昔,既表达了对三国英雄的崇敬和追怀,更有一种自然永恒而昔日风流不在的今昔之感,并在结尾表达了自己淡泊名利的归隐之意。(3分)杜牧诗由赤壁遗物引发怀古之幽情,表面是在感慨天时的偶然因素改变了历史轨迹,实际是表达机遇造人的哲理,内心深处或许对周瑜的战绩并不太认可,或许另有一种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感慨。(3分)其他合理即可得分

      【注释】

      ⑴形胜:位置优越,地势险要之地。扼:控制,扼住。荆襄:荆州和襄阳。

      ⑵故垒:古代的堡垒。

      ⑶乌鹊:指喜鹊,或说是乌鸦与喜鹊,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⑷周郎:即周瑜。

      ⑸陈迹:过去的事迹。

      ⑹沧浪:这里指渔歌。

      【翻译】

      昔日的形胜依旧扼住了从赤壁通往荆州、襄阳的路,赤壁的.山前,古老的堡垒绵长。又是乌鹊南飞之时,但已经没有魏国了;大江依然东去,周瑜般的人物又在哪有?古代人物千秋永在,魏蜀吴三足鼎立,这一片大好河山,只不过是历经百战的一片战场。今日经过已经是陈年旧事了一切已成为历史的遗迹,唯有渔夫在月光下唱着歌谣。

      这首诗从历史与现实的差异,时间与空间的对照来表现今昔之感,并以冷静幽远的笔墨,抒怀“弃官归乡、淡于名利”的归隐之志。全诗用典自然,对仗工整,境界辽阔,感情激荡。

    赤壁赋阅读题及答案

      一、阅读《赤壁赋》完成练*

      1、写出下列加点字的拼音。

      壬戌之秋(   )(   )  歌窈窕之章(   )(   )  扣舷而歌之(   )  苏子愀然(   )  舳舻千里(   )(   )  酾酒临江(   )  举匏尊以相属(   )  挟飞仙以遨游(   )  山川相缪(  )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七月既望 举酒属白露横江 纵一苇之所如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渺渺兮予怀倚歌而和之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正襟危坐

      固一世之雄也哀吾生之须臾 知不可乎骤得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相与枕藉乎舟中 山川相缪

      3、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划线词与例句中的加点词含义或用法相同的句子。

      ①赤壁赋(  )

      A、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B、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C、岁赋其二  D、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

      A、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B、赵尝五战于秦

      C、寄蜉蝣于天地  D、其势弱于秦

      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

      A、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B、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C、任意东西  D、顺流而东也

      ④侣鱼虾而友麋鹿(  )

      A、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B、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C、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D、抱明月而长终

      4、指出下列各句中句式与画线句句式相同的.句子。

    [阅读全文]...

2022-03-08 01:56:47
  • 《赤壁》古诗翻译和鉴赏

  • 赤壁
  • 《赤壁》古诗翻译和鉴赏

      在日常学*、工作抑或是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赤壁》古诗翻译和鉴赏,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赤壁》唐代: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译文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古代兵器)沉没在水底的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注释

      折戟:折断的戟。戟,古代兵器。

      销:销蚀。

      将:拿起。

      磨洗:磨光洗净。

      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东风:指三国时期的一个战役──火烧赤壁。

      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乎周郎。后任吴军大都督,曾参与赤壁之战并为此战役中的主要人物。

      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里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暮年行乐处。

      二乔: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一嫁前国主孙策(孙权兄),称大乔,一嫁军事统帅周瑜,称小乔,合称“二乔”

      鉴赏

      诗篇的开头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前朝人、事、物的慨叹。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在这里,这两句描写看似*淡实为不*。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后两句久为人们所传诵的佳句,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这里涉及到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这对于诗人而言是相当清楚的,因为杜牧本人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对历史时事是非常熟悉的。众所周知,赤壁之战吴胜曹败,可此处作者进行了逆向思维大胆地设想,提出了一个与历史事实相反的假设。假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结果会如何呢?诗人并未直言战争的结局。而是说“铜雀春深锁二乔”,铜雀台乃曹操骄奢淫乐之所,蓄姬妾歌姬其中。这里的铜雀台,让人不禁联想到曹操风流的一面,又言“春深”更加深了风流韵味,最后再用一个“锁”字,进一步突显其金屋藏娇之意。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写得如此蕴藉,实在令人佩服。

    [阅读全文]...

2022-03-13 09:26:33
  • 苏轼题西林壁古诗

  • 苏轼
  • 苏轼题西林壁古诗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苏轼题西林壁古诗范文,我们来看看。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北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2)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从侧面看。

      (3)各不同:不相同。

      (4)识:认识;清楚。(注:这里不是看清楚,没有看的意思,只有清楚的意思。)

      (5)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

      (6)缘:同原,因为;由于。

      (7)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译文

      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人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啊!

      赏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

    [阅读全文]...

2022-04-08 13:43:19
凿壁借光的古诗一 - 句子
凿壁借光的古诗一 - 语录
凿壁借光的古诗一 - 说说
凿壁借光的古诗一 - 名言
凿壁借光的古诗一 - 诗词
凿壁借光的古诗一 - 祝福
凿壁借光的古诗一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