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诗有感的古诗

关于观诗有感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观诗有感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观诗有感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观诗有感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29) 语录(2) 说说(19) 名言(1k+) 诗词(945) 祝福(1) 心语(265)

  • 观书有感古诗其一(观书有感其一简介)

  • 观书有感(其一)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是一首典型的说理诗。表面上写田园风景,实际是暗示一个道理。此诗先写*静的水塘犹如一面新打开的镜子,上面浮映着各种光和影像,显得十分清澈透亮。接着自问自答,这方水塘何以如此清澈呢?原来它不是一潭死水,有不断流动的水源,给水塘注入了生机,使它免于暗淡浑浊。其实,诗人要表达的是读书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诗作以源头活水比喻学*要不断读书,不断从读书中汲取新的营养才能天天向上。学生在读书时要克服浮躁情绪,才能使自己的内心清澈如水。

    读者在享受诗的韵味中默默地接受了教育和启发,这就是哲理诗的特色及高明之处。成语“源头活水”便出自此诗,多用来比喻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阅读全文]...

2022-02-23 13:30:55
  • 观书有感二首古诗(朱熹观书有感其二)

  • 观书有感

    【作者】朱熹 【朝代】南宋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名词解析:

    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徘徊:来回移动。

    为:因为。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会。

    那: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如此,这样。

    清:清澈。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中不断地学*、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背景解析:

    朱熹(1130年10月18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中国南宋时期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庆元六年(1200年)逝世,享年七十一岁。后被追赠为太师、徽国公,赐谥号“文”,故世称朱文公。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他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闽学代表人物,被后世尊称为朱子。他的理学思想影响很大,成为元、明、清三朝的官方哲学。

    公元1196年(庆元二年),为避权臣韩侂胄之祸,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来到新城福山(今黎川县社苹乡竹山村)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在此期间,他往来于南城、南丰。在南城应利元吉、邓约礼之邀作《建昌军进士题名记》一文,文中对建昌人才辈出发出由衷赞美。又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轩”,为读书亭书写“书楼”,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还在该村写下了《观书有感二首》。

    译文: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赏析1: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这是一首极其有艺术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品味书法作品时,时常有一种神采飞扬的艺术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书写者内心的不竭艺术灵感。

    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形象地比喻丰富的书法艺术灵感才是书法艺术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阐明了作者独特的读书感受,很符合书法艺术创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艺术创作的本质。

    赏析2:

    这是一首抒发读书体会的哲理诗。“半亩方塘一鉴开”,朱熹在山村里读书,兴味正浓。他悠然自得地抬头一看,眼前是一方半亩大小的池塘。这本是最*凡不过的景象,在中国南方的村落中,这样的池塘随处可见。但到了朱熹的笔下,它却独有一种深刻的寓意。在朱熹眼中,“方塘”最大的特点是清澈,他用了一个比喻,那就是“鉴”,也就是镜子。在文学的角度上,这个譬喻并不出奇,但在理学的思想体系中,它却具有深刻的哲理内涵。在儒家看来,人生活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要面对种种诱惑与干扰,而君子的道德修养就是要不被外境所惑,清晰明了地把握生命的方向,也就是孔子说的“知者不惑”。这种境界仿佛一面明镜,它能够照见人间的各种事物,而不落一丝一毫的灰尘。“圣人之心如明镜止水,物来不乱,物去不留”,便是这层含义。

      看着眼前的池塘,朱熹体会到内心世界的清晰明朗,便犹如明镜一般。镜子虽小,却能照进整个天地。因此,这区区半亩的方塘,竟也有了湖海般的气象——“天光云影共徘徊”。尽管它小,却能倒映出长天无垠、云影悠悠。在这里,美不在于事物本身,而在于观赏事物的心灵境界。写这首诗时,朱熹正处在人生的逆境,他在小山村中读书讲学,不过是为了避祸而已。尽管如此,他的内心世界却是充实而自信的,在他胸中包含着人间万象,惦念着天下苍生。正因为这种博大的胸襟,眼前这方小小的池塘,却也吞吐着宇宙万象。

      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作进一步的挖掘,写出了颇有哲理的三、四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渠”的“渠”,不是“一渠水”的“渠”,它相当于“它”的意思,这里是指方塘。“问渠”就是“问它”。在这个地方“它”指代的是“方塘”。诗人并没有说“方塘”有多深,第三句诗里边突出了一个“清”字,“清”就已经包含了“深”。因为塘水如果没有一定的深度的话,即使很“清”也反映不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情态。诗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云影”的特点。但是到此诗人并没有结束,他进一步地提出了一个问题。“问”那个“方塘”“那得清如许?”问它为什么这么“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来。而这个问题孤立地看这个“方塘”的本身没有法子来回答。

      诗人于是放开了眼界,从远处看,终于,他看到了“方塘”的“源头”,找到了答案。就因为“方塘”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了“活水”。这个“方塘”由于有“源头活水”的不断输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而且“清”。“清”得不仅能反映出“天光云影”,而且能反映出“天光”和“云影”“共徘徊”这么一种细致的情态。这就是这一首小诗所展现的形象和它的思想意义。

    [阅读全文]...

2022-07-24 05:26:46
  • 古诗文赏析:《观书有感》

  • 古诗文
  •   观书有感

      作者: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观书有感后两句的道理。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释

      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鉴:镜。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他,指方塘。那(nǎ)得:怎么会。那:通“哪”,怎么的意思。清如许:这样清澈。

      ④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中不断学*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译文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赏析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观书有感后两句的道理》。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这是一首极其有艺术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品味书法作品时,时常有一种神采飞扬的艺术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书写者内心的不竭艺术灵感。

      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形象地比喻丰富的书法艺术灵感才是书法艺术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阐明了作者独特的读书感受,很符合书法艺术创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艺术创作的本质。

    [文赏析:《观书有感》]

    [阅读全文]...

2022-05-09 08:16:16
  • 形容乐观的古诗

  • 乐观
  • 形容乐观的古诗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形容乐观的古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京国多年情尽改,忽听春雨忆江南。——出自于:虞集《听雨》

      2、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鬓对起。——出自于:周邦彦《西河·大石金陵》

      3、如何亡国恨,尽在大江东!——出自于:屈大均《秣陵》

      4、七国三边未到忧,十三身袭富*侯。——出自于:李商隐《富*少侯》

      5、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出自于:李白《宣城见杜鹃花》

      6、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出自于:潘大临《江间作四首·其三》

      7、梦到凤凰台上,山围故国周遭。——出自于:完颜璹《朝中措·襄阳古道灞陵桥》

      8、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出自于:罗隐《西施》

      9、楚国青蝇何太多,连城白璧遭谗毁。——出自于:李白《鞠歌行》

      10、宗臣事有征,庙算在休兵。——出自于:张九龄《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

      11、缟素酬家国,戈船决死生!胡笳千古恨,一片月临城。——出自于:夏完淳《即事·复楚情何极》

      12、*生端有活国计,百不一试薶九京。——出自于:黄庭坚《送范德孺知庆州》

      13、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出自于:屈原《国殇》

      14、家国兴亡身独存,玉容还受楚王恩。——出自于:汪遵《息国》

      15、倚高寒、愁生故国,气吞骄虏。——出自于:张元干《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

      16、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出自于:屈原《国殇》

      17、故国梅花归梦,愁损绿罗裙。——出自于:孔夷《南浦·旅怀》

      18、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出自于:杜甫《春望》

      19、故国如尘,故人如梦,登高还懒。——出自于:詹玉《醉蓬莱·归故山》

      20、渐老念乡国,先归独羡君。——出自于:简长《送僧南归》

      21、秦城岁芳老,越国春山秀。——出自于:李益《送诸暨王主簿之任》

      22、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出自于:李煜《望江南·闲梦远》

      23、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出自于:颜真卿《劝学诗》

      24、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出自于:陆游《读书》

      25、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出自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6、龙虎方交争,七国并抗衡。——出自于:张华《游侠篇》

      27、乡国真堪恋,光阴可合轻。——出自于:白居易《洛桥寒食日作十韵》

      28、奏恺乐,归皇都,班爵献俘邦国娱。——出自于:何承天《战城南》

      29、读书不作儒生酸,跃马西入金城关。——出自于:谢逸《送董元达》

      30、汉天子,方鼎盛,四百州。——出自于:黄庭坚《水调歌头·落日塞垣路》

      31、万国奔腾,两宫幽陷,此恨何时雪。——出自于:黄中辅《念奴娇·炎精中否》

      32、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出自于:欧阳修《画地学书》

      33、纷披乍依迥,掣曳或随风。——出自于:李世民《咏兴国寺佛殿前幡》

      34、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出自于:陆游《金错刀行》

      35、十二阑干,故国三千里。——出自于:王庭筠《凤栖梧·衰柳疏疏苔满地》

      36、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出自于:刘禹锡《蜀先主庙》

      37、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出自于:鲍照《代出自于蓟北门行》

      38、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逐鹿不由人。——出自于:温庭筠《过五丈原》

      39、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元来不读书。——出自于:章碣《焚书坑》

      40、可怜报国无路,空白一分头。——出自于:杨炎正《水调歌头·登多景楼》

      41、且凭天子怒,复倚将军雄。——出自于:高适《塞下曲》

      42、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出自于:郑畋《马嵬坡》

      43、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出自于:陆游《夜泊水村》

      44、所赖今天子,汉道日休明。——出自于:范云《效古诗》

      45、生*未报国,留作忠魂补。——出自于:杨继盛《就义诗》

      46、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出自于:刘长卿《别严士元》

      47、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出自于:杜牧《泊秦淮》

      48、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出自于: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

      49、衔冤只合甘先死,何待花间不肯言。——出自于:汪遵《息国》

    [阅读全文]...

2022-05-04 11:32:56
  • 观樱花小镇有感的古诗词

  • 樱花
  • 樱花烂漫艳阳天,

    靓影清歌小镇前。

    楚韵汉风增媚态,

    彭城儿女尽翩跹。

    彭城儿女尽翩跹,

    蝶乱蜂飞不等闲。

    疑是雪花临降处,

    拨云散雾现红嫣。

    拨云散雾现红嫣,

    仙子衣衫沾粉棉。

    满树繁花迷醉客,

    唐诗宋韵赞春弦。

    唐诗宋韵赞春弦,

    老少挥毫墨宝添。

    华厦居民齐祝贺。

    青春五载又一年。

    青春五载又一年,

    旧友重逢喜乐篇。

    情到浓时不觉老,

    推杯换盏笑花仙。

    推杯换盏笑花仙,

    雨后清明问杜鹃。

    布谷来时添秀色,

    不及今日俏容怜。

    不及今日俏容怜,

    数月花开柳絮嫌。

    我辈流连夸小镇,

    风骚独领梦魂牵。

    风骚独领梦魂牵,

    三月轻烟绿水涓。

    遥望园中织锦绣,

    樱花烂漫艳阳天。

    [阅读全文]...

2022-07-24 06:35:28
  • 《观沧海》曹操的古诗赏析

  • 曹操
  • 《观沧海》曹操的古诗赏析

      《观沧海》是东汉末年诗人曹操创作的一首四言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观沧海》曹操的古诗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观沧海》原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幸运,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观沧海》注释:

      (1)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2)碣石:山名。碣石山,河北昌黎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得胜回师时经过此地。

      (3)沧:通“苍”,青绿色。

      (4)海:渤海。

      (5)何:多么。

      (6)澹澹:水波摇动的样子。

      (7)竦峙:高高地挺立。竦,高起。峙,挺立。

      (8)萧瑟:树叶被秋风吹的声音。

      (9)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10)日月:太阳和月亮。

      (11)若:如同,好像是。

      (12)星汉:银河,天河。

      (13)幸:庆幸。

      (14)甚:非常。

      (15)至:极点。

      (16)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乐府歌结束用语,不影响全诗内容与感情。意为太值得庆幸了!

      《观沧海》赏析:

      这首诗是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诗人借大海的雄伟壮丽景象,表达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统一中原的雄心伟志和宽广的胸襟。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四言写景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是实写眼前的景观,神奇而又壮观。“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作者面对萧瑟秋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则是虚写,作者运用想象,写出了自己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说明这是乐府唱过的。

      这首诗全篇写景,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读者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写景部分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这首诗不但写景,而且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这首诗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像,更耐人寻味。过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全诗的基调为苍凉慷慨的,这也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

    [阅读全文]...

2022-04-19 03:38:23
  • 秦观的诗有哪些(关于秦观的古诗大全)

  • 秦观是宋代重要的一位词人,

    他擅于描摹清幽冷寂的情境,

    表达凄凉孤寂的情感。

    不论是“漠漠清寒上小楼”

    还是“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都能体现这个特点。

    今天,我们来读秦观的十首诗词,

    感受他的孤寂与悲伤。

    《鹊桥仙》

    【宋代】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隐娘说:这首词诵出了古今爱情之绝唱:两个人若是彼此相爱至死不渝,又何必奢求朝朝暮暮的庸俗相伴呢?语言上自然流畅通俗易懂,感情上又含蓄深沉余味无穷。

    最重要的是,他为时人与*提供了对爱情的全新阐释,亦即不但在意境上令爱情格局更阔达、深远,而且将精神恋爱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八六子·倚危亭》

    【宋】秦观

    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刬尽还生。

    念柳外青骢别后,

    水边红袂分时,怆然暗惊。

    无端天与娉婷。

    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

    怎奈向、欢娱渐随流水,

    素弦声断,翠绡香减,

    那堪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

    正销凝。黄鹂又啼数声。

    隐娘说:此词表达作者与他曾经爱恋的一位歌女之间的离别相思之情。全词由情切入,突兀而起,其间绘景叙事,或回溯别前之欢,或追忆离后之苦,或感叹现实之悲,委婉曲折,道尽心中一个“恨”字。

    《踏莎行·郴州旅舍》

    【宋】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隐娘说:这首《踏莎行》是秦观的名作。“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互文生义,历来为人赞誉。绍圣四年,秦观因党争被贬谪,远走郴州,精神上十分痛苦。

    这首词写客次旅舍的感慨:上片写谪居中寂寞凄冷的环境;下片由叙实开始,写远方友人殷勤致意、安慰。全词以委婉曲折的笔法,抒写了失意人的凄苦和哀怨的心情,流露了对现实政治的不满。

    《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

    【宋】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

    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宝帘闲挂小银钩。

    隐娘说:这首小词清新温软,似一个温柔的女子,在诉说那淡淡的忧愁,美感十足。“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宁静、幽迷的气氛让人着迷。

    《满庭芳·山抹微云》

    【宋】秦观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

    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

    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

    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

    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

    [阅读全文]...

2022-06-07 09:55:10
  • 观游鱼古诗的意思50句

  • 经典
  • 白居易诗词《观游鱼》的诗意赏析

      《观游鱼》是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描绘了一幅生活场景,表现了同时喜欢鱼却采用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方式,流露出淡淡的无奈。

      《观游鱼》是一首七言绝句。写诗人池畔观鱼,有儿童在垂钩钓鱼,有感而发。这两句是说,爱鱼之心人各有异,我爱鱼给鱼施食,盼他长大;你却垂钩钓鱼,为图己乐。两种心情是何等不同啊?即景写情,对比强烈,极易发人深思,从中引出各种“心各异”的情状和道理来。于*淡中见新奇,韵味悠长。

      《观游鱼》

      白居易

      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

      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

      作品注释

      闲下来围着水池看着水里的鱼自由地游动,正好遇到小童摆弄钓鱼船。一样地喜欢鱼但是心态却不一样,我来喂食你却来垂钓。

      闲步:散步。施食,喂食丢食。

      作品赏析

      《观游鱼》是一首七言绝句。写诗人池畔观鱼,有儿童在垂钩钓鱼,有感而发。这两句是说,爱鱼之心人各有异,我爱鱼给鱼施食,盼他长大;你却垂钩钓鱼,为图己乐。两种心情是何等不同啊?即景写情,对比强烈,极易发人深思,从中引出各种“心各异”的情状和道理来。说明诗人很伤感。于*淡中见新奇,韵味悠长。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汉族,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中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阅读全文]...

2022-06-14 20:03:01
  • 七夕古诗鹊桥仙 秦观

  • 七夕
  •   的鹊桥仙写的是什么呢?要如何进行赏析呢?下面一起来看看!

      宋代: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度 通:渡)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译文

      纤薄的云彩在天空中变幻多端,天上的流星传递着相思的愁怨,遥远无垠的银河今夜我悄悄渡过。在秋风白露的七夕相会,就胜过尘世间那些长相厮守却貌合神离的夫妻。

      共诉相思,柔情似水,短暂的相会如梦如幻,分别之时不忍去看那鹊桥路。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呢。

      注释

      纤云:轻盈的云彩。弄巧:指云彩在空中幻化成各种巧妙的花样。

      飞星:流星。一说指牵牛、织女二星。

      银汉:银河。迢迢:遥远的样子。暗度:悄悄渡过。

      金风玉露:指秋风白露。《辛未七夕》:“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忍顾:怎忍回视。

      朝朝暮暮:指朝夕相聚。语出宋玉《高唐赋》。

      赏析

      借牛郎织女的,以超人间的方式表现人间的悲欢离合,古已有之,如《十九首·迢迢牵牛星》,曹丕的《燕歌行》,李商隐的《辛未七夕》等等。宋代的欧阳修、张先、柳永、苏轼等人也曾吟咏这一题材,虽然遣辞造句各异,却都因袭了“欢娱苦短”的传统主题,格调哀婉、凄楚。相形之下,秦观此词堪称独出机杼,立意高远。

      这是一首咏七夕的节序词,起句展示七夕独有的抒情氛围,“巧”与“恨”,则将七夕人间“乞巧”的主题及“牛郎、织女”故事的悲剧性特征点明,练达而凄美。借牛郎织女悲欢离合的故事,歌颂坚贞诚挚的爱情。结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最有境界,这两句既指牛郎、织女的爱情模式的特点,又表述了作者的爱情观,是高度凝练的名言佳句。这首词因而也就具有了跨时代、跨国度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品位。 此词熔写景、抒情与议论于一炉,叙写牵牛、织女二星相爱的神话故事,赋予这对仙侣浓郁的人情味,讴歌了真挚、细腻、纯洁、坚贞的爱情。词中明写天上双星,暗写人间情侣;其抒情,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读来荡气回肠,感人肺腑。

      词一开始即写“纤云弄巧”,轻柔多姿的云彩,变化出许多优美巧妙的图案,显示出织女的手艺何其精巧绝伦。可是,这样美好的人儿,却不能与自己心爱的人共同过美好的生活。“飞星传恨”,那些闪亮的星星仿佛都传递着他们的离愁别恨,正飞驰长空。

      关于银河,《古诗十九首》云:“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盈盈一水间,*咫尺,似乎连对方的神情语态都宛然目。这里,秦观却写道:”银汉迢迢暗渡“,以”迢迢“二字形容银河的辽阔,牛女相距之遥远。这样一改,感情深沉了,突出了相思之苦。迢迢银河水,把两个相爱的人隔开,相见多么不容易!”暗渡“二字既点”七夕“题意,同时紧扣一个”恨“字,他们踽踽宵行,千里迢迢来相会。

      接下来词人宕开笔墨,以富有感*彩的议论赞叹道:“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一对久别的情侣金风玉露之夜,碧落银河之畔相会了,这美好的一刻,就抵得上人间千遍万遍的相会。词人热情歌颂了一种理想的圣洁而永恒的爱情。“金风玉露”用李商隐《辛未七夕》诗:“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用以描写七夕相会的时节风光,同时还另有深意,词人把这次珍贵的相会,映衬于金风玉露、冰清玉洁的背景之下,显示出这种爱情的高尚纯洁和超凡脱俗。

      “柔情似水”,那两情相会的情意啊,就象悠悠无声的流水,是那样的温柔缠绵。“柔情似水”,“似水”照应“银汉迢迢”,即景设喻,十分自然。一夕佳期竟然象梦幻一般倏然而逝,才相见又分离,怎不令人心碎!“佳期如梦”,除言相会时间之短,还写出爱侣相会时的复杂心情。“忍顾鹊桥归路”,转写分离,刚刚借以相会的鹊桥,转瞬间又成了和爱人分别的归路。不说不忍离去,却说怎忍看鹊桥归路,婉转语意中,含有无限惜别之情,含有无限辛酸眼泪。 回顾佳期幽会,疑真疑假,似梦似幻,及至鹊桥言别,恋恋之情,已至于极。词笔至此忽又空际转身,爆发出高亢的音响:“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这两句词揭示了爱情的真谛:爱情要经得起长久分离的考验,只要能彼此真诚相爱,即使终年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伴的庸俗情趣可贵得多。这两句感*彩很浓的议论,成为爱情颂歌当中的千古绝唱。它们与上片的议论遥相呼应,这样上、下片同样结构,叙事和议论相间,从而形成全篇连绵起伏的情致。这种正确的恋爱观,这种高尚的精神境界,远远超过了古代同类作品,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这首词的议论,自由流畅,通俗易懂,却又显得婉约蕴藉,余味无穷。作者将画龙点睛的议论与句法与优美的形象、深沉的情感结合起来,起伏跃宕地讴歌了人间美好的爱情,取得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七夕古诗鹊桥仙 秦观]

    [阅读全文]...

2022-04-05 08:42:20
观诗有感的古诗 - 句子
观诗有感的古诗 - 语录
观诗有感的古诗 - 说说
观诗有感的古诗 - 名言
观诗有感的古诗 - 诗词
观诗有感的古诗 - 祝福
观诗有感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