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从军行其一的注释

关于古诗从军行其一的注释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从军行其一的注释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从军行其一的注释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从军行其一的注释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628) 语录(1) 说说(4) 名言(1k+) 诗词(948) 祝福(7k+) 心语(3k+)

  • 长歌行古诗带拼音及注释

  • 长歌行古诗带拼音及注释

      长歌行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长歌行古诗带拼音及注释,欢迎阅读!

      长歌行

      汉乐府

      qīng qīng yuán zhōng kuí

      青 青 园 中 葵 ,

      zhāo lù dài rì xī

      朝 露 待 日 晞 。

      yáng chūn bù dé zé

      阳 春 布 德 泽 ,

      wàn wù shēng guāng huī

      万 物 生 光 辉 。

      cháng kǒng qiū jié zhì

      常 恐 秋 节 至 ,

      kūn huáng huā yè shuāi

      焜 黄 华 叶 衰 。

      bǎi chuān dōng dào hǎi

      百 川 东 到 海 ,

      hé shí fù xī guī

      何 时 复 西 归 ?

      shào zhuàng bù nǔ lì

      少 壮 不 努 力 ,

      lǎo dà tú shāng bēi

      老 大 徒 伤 悲 。

      【词语注释】

      ⑴长歌行:汉乐府曲调名。

      ⑵葵:“葵”作为蔬菜名,指我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诗经·豳风·七月》:“七月亨葵及菽。”李时珍《本草纲目》说“葵菜古人种为常食,今之种者颇鲜。有紫茎、白茎二种,以白茎为胜。大叶小花,花紫黄色,其最小者名鸭脚葵。其实大如指顶,皮薄而扁,实内子轻虚如榆荚仁。”本诗“青青园中葵”即指此。另有一种菊科草本植物也叫“葵”。向日葵即其中之一。此外,蒲葵也可简称.“葵”,用蒲葵叶做成的扇子称“葵扇”。

      ⑶朝露:清晨的露水。晞:天亮,引申为阳光照耀。

      ⑷阳春:温暖的春天。布:布施,给予。德泽:恩惠。

      ⑸秋节:秋季。

      ⑹焜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华:同“花”。衰:读"cuī",古时候没有"shuaī"这个音。

      ⑺百川:大河流。少:年轻。老:老年。

      ⑻徒:白白地。

      ⑼至:到。

      ⑽恐:担心,害怕。

      ⑾布:赠予

      【题解】

      乐府:秦汉时期官方设立的音乐机构。汉武帝时曾经大规模地扩建乐府,并从全国各地收集民间诗歌,配乐演口昌。有许多歌辞一直流传到今天,人们把这些歌辞也称做“乐府”,后来“乐府”就成为一种诗歌体裁名称。

      【译文】

      园中的葵菜青翠欲滴,叶上的露水将要被早晨的阳光晒干。

      温暖的春天把阳光雨露带给万物,所有生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生机。

      时常担心秋天到来,树叶将会枯黄,花儿将会凋零。

      千万条大河向东奔腾流入大海,什么时候重新返回向西流?

      年富力强时不努力发奋作为,等到年老体衰时就只能空自悲伤了。

      【赏析】

      这是一首汉乐府民歌,由眼前春天美景联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该诗出言警策,催人奋起,是一首难能可贵的`佳作。

      这首诗凭借外物来说明道理。开头两句既写出了园中葵菜的茂盛,又暗示着青年时期的精力旺盛与朝气蓬勃。“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是说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常恐秋节至”表达对“青春”稍纵即逝的珍惜,其中一个“恐”字,表现出入们对自然法则的无能为力,青春凋谢的不可避免。“焜黄华叶衰”指在永恒的自然面前,人生岂不就像青青葵叶,一遇秋风就枯黄凋谢了吗?“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则暗示时光像东逝的江河,一去不复返。接下来由对宇宙的探寻转入对人生价值的思考,终于推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一发人深省的结论,结束全诗。

      这首诗前四句通过朝露易逝、花草枯萎和百川归海说明美好时光短暂而易逝,且一去不复返,最后一句直抒胸臆,劝诫人们珍惜时光,及早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徒然叹息。

    [阅读全文]...

2022-03-09 08:38:36
  • 从军行古诗意思解释(从军行赏析及注释分享)

  • 解释,分享
  • 话说在初唐时期,有个闪烁着熠熠光芒的男子天团,他们都是少年勤奋好学,天资聪颖,以文才取胜,并在推动唐诗的发展上起到了非常重大的作用。这个天团由4人组成,他们就是被称为“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

    王勃和骆宾王,我们在前面的文章里都有所了解。今天要讲的是”初唐四杰“里排名老二的杨炯写的一首诗。

    (1)西京:指长安。

    (2)牙璋(zhāng):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此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

    (3)凤阙:汉代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因此这里的凤阙是指皇宫。

    (4)百夫长(zhǎng):一百个士兵的头目,泛指下级军官。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关于五律

    整首诗翻译过来,就是:

    边塞敌军进犯的报警烽火已经传到了长安,壮士的心情自然不再*静。

    将帅辞别皇宫,领命率兵出征;精锐的骑兵包围了敌军的营寨。

    大雪弥漫,使得旌旗的图案都暗淡失色;风声呼啸中夹杂着进击的咚咚鼓声。

    我宁愿做个低级军官为国冲锋陷阵,也胜过当个白面书生只会雕句寻章。

    这首诗的题目”从军行“是乐府旧题,有不少诗人都用这个标题写过边塞诗,比如骆宾王、王昌龄、李白等。

    首句”烽火照西京“,表明边防的军情紧急。

    现代社会有移动通讯、卫星定位等一系列军事侦察联络方法。但在古代,跑的最快的只有马,一般通讯靠信使快马加鞭,遇到敌军进犯这种紧急情况怎么办呢?

    边疆离京城千里之远,等送信的骑着马跑到皇宫,估计城池早就被攻陷了。因此,古人发明了一种传递紧急军情的办法,那就是在高岗上隔一定的距离(一般是十里)建一座高台,如果白天敌人来犯,就燃起浓烟报警;如果是晚上敌军来犯,则点燃明火。

    其他烽火台看到烟火的信号,也赶紧燃烟点火,这样台台相连,情报就能很快的传递出去了。

    当得知敌军进犯边疆的消息后,诗人是什么样的反应呢?这就自然地引出了第二句”心中自不*。“国家兴亡,匹夫有则,”自“字表达了诗人油然而生的爱国情怀和对敌军犯我边疆的愤慨之情。

    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的是将领率军出征的场景。这句用“牙璋”“凤阙”体现严肃、庄重的感觉。我们好像看到身披铠甲的将军从皇帝手中郑重地接过兵符,立下军状令,然后率领大军浩浩荡荡的奔赴前线的场景。

    第四句“铁骑绕龙城”,场景一下子就移到了战场上。这句体现了我军将士的骁勇善战,直捣虎穴,战果辉煌,敌军成为了瓮中之鳖。

    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这里是借用了西汉名将卫青破匈奴的故事。

    卫青原来是*阳公主府中的一个骑奴,负责保卫公主的出行安全。汉武帝因宠爱卫青的姐姐卫子夫,爱屋及乌,就把卫青也带在身边,还给他封了官。

    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匈奴大军南下,打到上谷(今河北省怀来县)。汉武帝派了四路军队去攻打匈奴。其中两路都战败了,飞将军李广率领的一路也无功而返,

    只有卫青率领的那一路军队,直接深入敌军的腹地,包围了匈奴用来祭拜的圣地——龙城,杀敌*千人,取得了汉匈战争中第一次决定性的胜利。

    因此这句也表达了诗人相信我军出征必胜的信心。

    第五、六句“雪暗调旗画,风多杂鼓声”,则是描写战争环境的残酷和艰难。大雪遮天蔽日,北风呼啸而过,将士们就是在这样的艰难险阻中与敌作战。

    战争如此残酷,环境如此恶劣,却动摇不了作者保疆卫国的决心和意志。最后一句“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就是抒发了诗人愿意投笔从戎、驰骋沙场、矢志不移的情感,也刻画了一个铁骨铮铮的热血男儿的形象。

    整首诗共四联,除了首联,其余三联都对仗工整,读起来很有气势和节奏感。短短40个字,用最有特色的景物完整地叙述了一幅从军情告急到战争结束的宏大篇章,场景跨度大而不乱。

    这首边塞诗写得如此雄浑刚健,那作者杨炯是不是曾经有过军队作战的经验呢?

    实际上,杨炯从来没有过军旅生涯。

    杨炯十岁的时候就中了弟子举,也就相当于进了北大天才班。十一岁时在弘文馆等待诏命。哪知弘文馆的冷板凳一坐就是十六年,杨炯的心情那叫一个郁闷啊。但又有什么办法呢?即便不满,也只能继续等下去。

    因此在这期间,他写了一些文章如《幽兰赋》来表达怀才不遇的情绪。

    要当官就得主动出击啊。676年,杨炯参加了一场选拔人才的非常规考试后,被派到秘书监做校书郎,也就是在国家图书馆做做校正的工作。

    真的是才高而位微,换了别人,可能就辞职不干了,比如王勃的叔爷爷王绩就是不满才华得不到施展而三进三出。虽然心有不满,但杨炯还是兢兢业业地干好本职工作。

    终于上天不负苦心人。杨炯的伯乐终于被他等到了。

    681年,中书侍郎薛元超,也就是当时的宰相,推荐他到崇文馆教书。崇文馆那是当朝太子主管的皇家贵族学校。杨炯的才华被太子李显看重,就让他做了太子府的主管。

    杨炯终于等到了他的高光时刻。

    可惜好景不长。杨炯有个堂兄杨神让,参与了徐敬业讨伐武后的起兵,叛乱失败后被杀。杨炯也因为和他是亲戚受到牵连,被贬官到四川。

    好不容易做到任期满了,杨炯回到洛阳,做了个教员,教导宫中的人认字算数。后来又被调到盈川做县令。

    在任期间,他勤政爱民,当地老百姓自觉给他打五星好评。他死后,还给他塑像建庙,供奉他。

    每年的农历六月初一,当地百姓都要搞祭祀活动,以求杨炯在天有灵,保佑民众丰衣足食,四季*安。

    杨炯虽然没有实现投身军旅保疆护国的理想,但最终坚持本心,恪尽职守,护得一方百姓安居乐业,这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精忠卫国吧!

    [阅读全文]...

2022-05-27 18:59:38
  • 夏天的古诗 注释

  • 夏天
  •   夏天很美丽啊,承接着春的生机,蕴含着秋的成熟,展现了抖擞激荡着夏的精神。

      《送灵澈上人》作者为唐朝家刘长卿。其全文如下: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翻译】

      深青色的竹林寺里远远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声,你(指友人:灵澈上人)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自向青山归去,越走越远。

      《乡村四月》作者是宋代文学家翁卷 。其诗句全文如下: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翻译】

      山陵、原野草木茂盛,远远望去,一片葱郁,而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杜鹃声声啼叫,天空中烟雨蒙蒙。繁忙的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忙起了农活儿,村里没有一个闲人。他们刚刚完成了种桑养蚕,又去插秧了。

      《过故人庄》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其诗句全文如下: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翻译】

      老朋友准备好了丰盛饭菜,邀请我到他的田舍(家)做客。翠绿的树木环绕着小村,村子城墙外面青山连绵不绝。打开窗子面对着谷场和菜园,我们举杯欢饮,谈论着今年庄稼的长势。等到九月初九重阳节的那一天,我还要再来和你一起喝酒,还在一起观赏菊花。

      《夏日田园杂兴》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范成大。其诗句全文如下: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翻译】

      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天长了,农民忙着在地里干活,中午也不回家,门前没有人走动;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杨万里。其诗句全文如下: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翻译】

      到底是西湖的六月时节,此时的风光与春夏秋冬四季相比确实不同。碧绿的莲叶无边无际,一直延伸到水天相接的远方,在阳光的照映下,荷花显得格外艳丽鲜红。

      《四时田园杂兴》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范成大。其诗句全文如下:

      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翻译】

      白天在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阴下学着种瓜。

      《采莲曲》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昌龄。其诗句全文如下: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翻译】

      绿罗裙融入荷叶仿佛一色裁剪,荷花与采莲女的面容相映争艳。那么多莲舟荡入池塘都看不见,听到歌声才觉察人在荷塘采莲。

      《山亭夏日》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高骈。其诗句全文如下: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翻译】

      绿叶茂盛,树荫下显得格外清凉,白昼比其它季节要长,楼台的影子倒映在清澈的池水里。微风轻轻吹拂色泽莹澈的水晶珠帘,而满架的蔷薇散发出一股清香,整个庭院弥漫着沁人心脾的香气。

      《幽居初夏》作者为宋朝文学家。诗句全文如下: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翻译】

      那湖光山色的美丽地方,就是我放翁的家。槐柳树阴满满啊,小径幽幽,归途袅袅。湖水满溢时白鹭翩翩,湖畔草长鸣蛙处处。新茬的笋早已成熟,木笔花却刚刚绽放。时光流逝人亦老,不见当年相识。午时梦回茶前,谁人共话当年。

      《小池》是作者宋代文学家杨万里。其诗句全文如下:

    [阅读全文]...

2022-01-16 05:53:02
  • 《杂诗》古诗原文及注释

  • 《杂诗》古诗原文及注释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杂诗》古诗原文及注释,欢迎大家分享。

      【作品介绍】

      《杂诗》的作者是王维,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27卷第37首。

      【原文】

      杂诗

      作者:唐·王维

      朝因折杨柳,相见洛阳隅。

      楚国无如妾,秦家自有夫。

      对人传玉腕,映烛解罗襦。

      人见东方骑,皆言夫婿殊。

      持谢金吾子,烦君提玉壶。

      【注释】

      1、折杨柳:古典诗文中言及折杨柳,多称欲以之送别,或欲以之寄托别后的思念之情。

      2、城:全诗原作“阳”。

      3、“秦家”句:汉乐府《陌上桑》:“罗敷前置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4、传玉碗:指男子用玉碗盛酒,递送给女子。“碗”全诗原作“腕”。

      5、竹:全诗原作“烛”。襦:短袄。

      6、“人见”二句:《陌上桑》叙罗敷盛夸其夫曰:“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7、“持谢”二句:辛延年《羽林郎》:“多谢金吾子,私爱徒区区。”持谢,犹言奉告。金吾子,胡姬对贵家豪奴的称呼。提玉壶,指提上玉壶离开。

      【作者介绍】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mó jié),人称诗佛,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乃是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可见王维的名字中已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他的诗句被苏轼称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

      山水田园诗派是盛唐时期的两大诗派之一,其主要作家是孟浩然、王维、常健、祖咏、裴迪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王维和孟浩然,也称为“王孟”。

      【繁体对照】

      【雜詩】王維

      朝因折楊柳,相見洛陽隅。

      楚國無如妾,秦家自有夫。

      對人傳玉腕,映燭解羅襦。

      人見東方騎,皆言夫婿殊。

      持謝金吾子,煩君提玉壺。

    [阅读全文]...

2021-12-01 12:19:46
  • 《清明》古诗翻译与注释

  • 清明
  • 《清明》古诗翻译与注释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个节日: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 公历的四月五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杜牧的关于清明节的古诗——《清明》,希望大家喜欢!

      《清明》

      作者: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翻译:

      清明节的时候,诗人不能够回家扫墓,却孤零零一个人在异乡路上奔波,心里已经不是滋味;况且,天也不作美,阴沉着脸,将牛毛细雨纷纷洒落下来,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湿漉漉的。诗人啊,简直要断魂了!找个酒家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头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儿呢?诗人想着,便向路旁的牧童打听。骑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用手向远处一指――哦,在那开满杏花的村庄,一面酒店的幌子高高挑起,正在招揽行人呢!

      注释:

      1、清明:节气名,在阳历每年4月4日或5日。此诗《樊川诗集》及《别集》、《全唐诗》均未收。最早见于谢枋得编《千家诗

      》,明代的谢榛认为是杜牧所作。

      2、行人:这里指行旅在外的人。

      3、欲:几乎要,简直要。

      4、断魂:比喻感伤愁苦之深,好像神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5、借问:请问。

      6、酒家:酒店。

      7、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后人遂以它来命名以产酒著名的地方。

      作品赏析:

      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诗人小杜,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甚至时有“疾风甚雨”。但这日的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这也正是春雨的特色。这“雨纷纷”,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的;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那么什么是“断魂”呢?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断魂”,是竭力形容那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在古代风俗中,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而今行人孤身赶路,触景伤怀,心头的滋味是复杂的。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又*添了一层愁绪。因而诗人用了“断魂”二字;否则,下了一点小雨,就值得“断魂”,那不太没来由了吗?—这样,我们就又可回到“纷纷”二字上来了。本来,佳节行路之人,已经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所以说,纷纷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绪,—甚至不妨说,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情绪。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里情在景中、景即是情的一种绝艺,一种胜境。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接着写行人这时涌上心头的一个想法: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事情很明白:寻到一个小酒店,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小饮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最要紧的是,借此也就能散散心头的愁绪。于是,向人问路了。

      是向谁问路的呢?诗人在第三句里并没有告诉我们,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在语法上讲,“牧童”是这一句的主语,可它实在又是上句“借问”的宾词—它补足了上句宾主问答的双方。牧童答话了吗?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动”为答复,比答话还要鲜明有力。我们看《小放牛》这出戏,当有人向牧童哥问路时,他将手一指,说:“您顺着我的手儿瞧!”是连答话带行动—也就是连“音乐”带“画面”,两者同时都使观者获得了美的享受;如今诗人手法却更简捷,更高超:他只将“画面”给予读者,而省去了“音乐”,—不,不如说是包括了“音乐”。读者欣赏了那一指路的优美“画面”,同时也就隐隐听到了答话的“音乐”。

      “遥”,字面意义是远。然而这里不可拘守此义。这一指,已经使我们如同看到,隐约红杏梢头,分明挑出一个酒帘—“酒望子”来了。若真的距离遥远,就难以发生艺术联系,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妙就妙在不远不*之间。《红楼梦》里大观园中有一处景子题作“杏帘在望”,那“在望”的神情,正是由这里体会脱化而来,正好为杜郎此句作注脚。“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这只需要说明指往这个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就够了,不言而喻,那里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诗只写到“遥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费一句话。剩下的,行人怎样的闻讯而喜,怎样的加把劲儿趱上前去,怎样的兴奋地找着了酒店,怎样的欣慰地获得了避雨、消愁两方面的满足和快意……,这些,诗人就能“不管”了。他把这些都付与读者的想象,为读者开拓了一处远比诗篇语文字句所显示的更为广阔得多的想象余地。这就是艺术的“有余不尽”。

      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诗由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所谓高潮顶点,却又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然,耐人寻味。这些,都是诗人的高明之处,也就是值得我们学*继承的地方吧!

      清明古诗汇总

      《清明》(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译文】

      我是在无花可观赏,无酒可饮的情况下过这个清明节的,这样寂寞清苦的生活,就像荒山野庙的和尚,一切对于我来说都显得很淡漠,昨天从邻家讨来新燃的火种,在清明节的一大早,就在窗前点灯,坐下来潜心读书。

      《郊行即事》(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译文】

      我在长满芳草花卉的原野尽情地游玩,目睹春色已到远山,四周一片碧绿。乘着兴致追逐随风飘飞的红色花瓣,穿过柳丝飘摇的.小巷;感到困倦时,对着溪边流水,坐在长满青苔的石头上休息。休要推辞这杯酒,辜负十分诚挚劝酒的心意,只是怕风吹花落,一片片飞散了。况且今日是清明佳节,又遇着晴朗的好天气,极宜游乐,但不可乐而忘返。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明)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译文】

      全身衣服都沾满了血泪和尘埃,尽管现在战乱结束了,但是回到故乡也还会感到悲哀。在风雨中,梨花落尽了,寒食节也过去了,清明扫墓的时候,有几户人家的坟墓还会有后人来祭拜呢。(因为他们的后人在战乱中死去了)

      《清江引 清明日出游》(明)王磐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

      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译文】

      自古清明是亲*自然游山玩水的日子,如今清明节已至,看着窗外的春色满园,不禁顿生感慨。然而凭栏而望却不知哪出风景最佳。有朋友告诉我晴空万里下碧绿的原野尽头,便是一处绝妙的游玩胜地。穿过蓊蓊郁郁的杨柳丛,紧收马缰,马儿一声嘶鸣,抬头望去,佳人斜倚秋千,回眸一笑,连带啼叫的黄莺、漂亮的花朵,灿烂明媚的春光似要将人迷醉。

      《途中寒食》(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阅读全文]...

2021-12-30 14:06:28
  • 古诗夜书所见的解释及注释

  • 解释
  • 古诗夜书所见的解释及注释

      在*时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夜书所见的解释及注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作品原文

      萧萧①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②。

      知有儿童挑③促织④,夜深篱落⑤一灯明。

      注释译文

      作品注释

      第①萧萧:风声。

      第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第③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动。

      第④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第⑤篱落:篱笆。

      作品译文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创作背景

      江上的秋风吹过来,梧桐树沙沙作响,使人感受到了寒意。秋风的声音,最能触动在外的人的思乡之情。夜已深了,还有儿童点着灯,在篱笆边找并捉蟋蟀。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文学鉴赏

      这首诗是诗人客居异乡,静夜感秋所作,抒发了羁旅之愁和深挚的思乡之情。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江上秋风瑟瑟寒,梧叶萧萧吹心冷。诗中一个“送”字令人仿佛听到寒气砭骨之声。此诗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寂静。接着用一“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仿佛含有砭骨的寒气;以听觉引起触觉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

      第二句方点出“秋风”。“月寒江风起”,来自江上的阵阵秋风,触发了羁旅行客的孤寂情怀。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回家了。此诗作者耳闻秋风之声,牵动了旅中情思,也怅然欲归。这两句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实际上是用以衬托客居心境的凄凉。再以“动”字揭出“客情”,情景凑泊,自然贴切,弥见羁愁之深。

      三四两句,从庭内移到户外,来了个大跨度的跳跃。这两句是倒装句,按意思顺序,应该前后互移。诗人意绪纷繁,难以入睡,转身步出户外,以排遣萦绕心头的羁思离愁,但眼前的夜景又给他以新的感受。那茫茫的夜色中,闪现在篱落间的灯火,不正是“儿童挑促织”吗?这种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的凄然情伤、低回不已,形成鲜明的对比。

      暗夜中的一盏灯光,在诗人心灵的屏幕上映现出童年生活的片断,眼前之景与心中之情相遇合,使诗人陷入了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中。他以“篱落一灯”隐喻自己的“孤栖天涯”,借景物传达一片乡心,与“江上”句相关联,收束全篇,尤觉秋思洋溢,引人遐想。

      诗歌流露出留恋童年生活之情。儿童夜捉促织,勾起诗人对童年生活的回忆。 这首诗先写秋风之声,次写听此声之感慨,末两句点题,写户外所见。这首诗语言流畅,层次分明,中间转折,句似断而意脉贯穿。诗人善于通过艺术形象,把不易说出的秋夜旅人况味委婉托出,而不落入衰飒的境界。最后以景结情,词淡意远,耐人咀嚼。

      作者简介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人。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丽水)叶氏。生卒年不详。曾任朝廷小官。其学出自叶适,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真德秀交往甚密,与葛天民互相酬唱。有《四朝闻见录》、《靖逸小集》。

    [阅读全文]...

2021-12-10 17:21:25
  • 古诗翻译及注释加赏析

  • 古诗翻译及注释加赏析(精选5篇)

      在**淡淡的日常中,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翻译及注释加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寒食

      ——韩翃(lí)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作者背景

      韩翃(生卒年不详),字君*,唐代诗人。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一直在军队里做文书工作,擅长写送别题材的诗歌,与钱起等诗人齐名,时称“大历十才子”。后来皇帝选拔他担任起草诏令的中书舍人,当时有两个韩翃,大臣问选谁,皇帝说要写“春城无处不飞花”的那个韩翃,可见这首诗在当时是多么有名。

      注词释义

      春城:暮春时的长安城。

      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御柳:皇城中的柳树。

      斜:为了押韵,此处可以按古音读作xi。

      汉宫:这里指唐朝皇官。

      传:赐给。

      五侯:汉成帝时封王皇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极、王逢时五人为侯,受到特别的恩宠。这里泛指天子*幸之臣。

      古诗今译

      暮春的长安城里漫天舞着杨花,寒食节东风吹斜了官中的柳树。黄昏开始宫里颂赐新蜡烛,轻烟先升起在皇帝贵戚家。

      名句赏析——“春城无处不飞花。”

      这是一首寓意非常委婉的讽刺诗。在唐代以前,汉朝最为强大,所以唐人做诗都喜欢借汉来比唐,这里也是借汉代的故事来讽刺本朝。寒食三天焚火,本应第四天才可用火。但皇宫里在第三天的黄昏就将传火种的蜡烛赐给了皇帝贵戚。这件小事说明皇帝对贵戚*臣的特别恩宠,但诗人写得很委婉,而且用春城飞花的奇丽景致开头,用东风拂柳的描写自然引出皇官,好像是在称颂皇上的恩典,所以连皇帝都很喜欢。像这样不用一字指斥,就达到讽刺效果的写法,就叫含蓄。我们仔细一琢磨,就能品味到里面暗含的讽刺意味。

      七步诗

      ——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版本二(后人缩略版)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作者背景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第四子,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著名诗人。少年时就很有才华,得到曹操的喜爱,因此受到他的哥哥曹丕的猜忌,后来郁郁而死。他的诗语言精练,词采优美,是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

      注词释义

      釜:古代的炊具,相当于现在的锅。

      萁:豆秆。

      漉:过滤。

      豉:豆豉。用煮熟的大豆发酵后制成,有咸、淡两种,供调味用。

      古诗今译

      煮豆子燃烧的是豆秆,过滤豆豉做成了豆浆。豆秆在灶下焚烧,豆子在锅里哭泣。本是生在同一根上,煎熬我何必这么着急!

      名句赏析——“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和曹植本是亲兄弟,曹植少年时就很聪明,能出口成章,下笔千言。曹丕当了皇帝以后,怕曹植威胁自己的地位,想迫害曹植,有一次让曹植在七步之内做成一首诗,否则就把他处死。曹植应声而起,没走到七步就做好了这首诗。曹植把自己比喻成锅里的豆子,把曹丕比喻成锅下面的豆秆。豆子和豆秆本来是生长在同一根上,现在豆秆却在锅下面燃烧,煎熬锅里的豆子,而锅里的豆子无力反抗。曹植用这个比喻,暗指曹丕我与你是亲生兄弟,应该是骨肉情深,真诚相至,但现在却是骨肉相残,表达了内心的悲愤。相传曹丕听了面有惭色。这首诗比喻贴切,用语巧妙,通俗易懂而又含义深长。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作者背景

      韦应物(737-792),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贵族出身,曾为唐玄宗侍卫,后来发奋读书,成为有名的诗人。其诗多写田园风物,以古风和五律最受人推崇,风格古淡隽永,后人将他与柳宗元并称为“韦柳”。

      注词释义

      滁州:今安徽滁县,诗人曾任州刺史。

      西涧:滁州城西郊的一条小溪,有人称上马河。

      独怜:最爱,只爱。

      春潮:春雨。

      野渡:荒郊野外无人管理的渡口。

    [阅读全文]...

2022-06-15 02:43:08
  • 七律芒种古诗及注释

  • 芒种,古诗文
  • 七律芒种古诗及注释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七律芒种古诗及注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芒种

      六月初旬小麦黄,轰鸣机器地中狂。

      炎炎烈日农田进,滚滚浓烟籽粒装。

      稻谷播深人默默,干畦浇透水汪汪。

      神州黎庶皆辛苦,夏种夏收三夏忙。

      注:

      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在6月6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75°的时候。芒种字面的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将进入多雨的黄梅时节。

      芒种,是农作物成熟的意思。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在每年的6月5日左右,太阳到达黄经75°时为芒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意指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抢收十分急迫。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也正是播种最忙的季节,故又称“芒种”。春争日,夏争时,“争时”即指这个时节的收种农忙。人们常说“三夏”大忙季节,即指忙于夏收、夏种和春播作物的夏管。

      所以,“芒种”也称为“忙种”“忙着种”,是农民朋友的散播播种。“芒种”到来预示着农民开始了忙碌的田间生活。

      气象变化 

      芒种比起立夏时,芒种的气温显著升高,雨量比较充沛。但如果遇到大风、冰雹等天气,往往会导致小麦无法及时收割、储藏,对产量造成一定影响。

      芒种时节,除青藏高原和黑龙江最北部的.一些地区还没有真正进入夏季以外,大部分地区的人们一般来说都能够体验到夏天的炎热。而且进入6月份以后,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都有出现35℃以上的高温天气的可能,黄淮、西北地区东部还可能出现40℃以上的高温天气。

      到了芒种节气后期,池塘里的荷花竞相开放,对农业有益的螳螂日渐增多,这时*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会进入漫漫梅雨期,此时正值梅子黄熟,故称之为梅雨。苏东坡《船棹风》“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棹风”,柳宗元《梅雨》“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都对梅雨时节作过生动的描写。一般来说,武汉在6月16日、安徽安庆6月15日、南京和上海是6月17日进入梅雨时期。在湖南、江西、浙江大部,梅雨一般比长江流域来提前几天。西南地区从6月份也开始进入了一年中的多雨季节。

      由于梅雨时节雨日多,雨量大,湿度大、日照少,家里存放的衣物,最容易长毛发霉,所以不少地方也把梅雨称为“霉雨”。“霉”、“梅”虽音同,但意思却大相径庭。

    [阅读全文]...

2022-06-24 19:15:06
古诗从军行其一的注释 - 句子
古诗从军行其一的注释 - 语录
古诗从军行其一的注释 - 说说
古诗从军行其一的注释 - 名言
古诗从军行其一的注释 - 诗词
古诗从军行其一的注释 - 祝福
古诗从军行其一的注释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