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张九龄初中学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张九龄初中学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张九龄初中学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张九龄初中学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张九龄的经典古诗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广义的古诗,泛指*战争以前*所有的诗歌,与*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张九龄的经典古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2、《晨坐斋中偶而成咏》
寒露洁秋空,遥山纷在瞩。
孤顶乍修耸,微云复相续。
人兹赏地偏,鸟亦爱林旭。
结念凭幽远,抚躬曷羁束。
仰霄谢逸翰,临路嗟疲足。
徂岁方暌携,归心亟踯躅。
休闲倘有素,岂负南山曲。
3、《呈耿广州》
惟昔迁乐土,迨今已重世。
阴庆荷先德,素风惭后裔。
唯益梓桑恭,岂禀山川丽。
于时初自勉,揆己无兼济。
瘠土资劳力,良书启蒙蔽。
一探石室文,再擢金门第。
既起南宫草,复掌西掖制。
过举及小人,便蕃在中岁。
4、《敕赐宁王池宴》
贤王有池馆,明主赐春游。
淑气林间发,恩光水上浮。
徒惭和鼎地,终谢巨川舟。
皇泽空如此,轻生莫可酬。
5、《酬宋使君见诒》
陟邻初禀训,献策幸逢时。
朝列且云忝,君恩复若兹。
庭闱际海曲,轺传荷天慈。
顾己欢乌鸟,闻君泣素丝。
才明应主召,福善岂神欺。
但愿白心在,终然涅不淄。
6、《酬宋使君见赠之作》
时来不自意,宿昔谬枢衡。
翊圣负明主,妨贤愧友生。
罢归犹右职,待罪尚南荆。
政有留棠旧,风因继组成。
高轩问疾苦,烝庶荷仁明。
衰废时所薄,只言僚故情。
7、《春江晚景》
江林多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
兴来祗自得,佳气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馀花满客船。
8、《奉和圣制度潼关口号》
嶙嶙故城垒,荒凉空戍楼。
在德不在险,方知王道休。
他是西汉张良之后,是开元年间宰相,唐王朝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便是张九龄。虽然张九龄并非以全力写诗为主,但通过诗文诉说官宦的沉浮与个人成败,抒发自己多愁善感的内心,反映出其文人士大夫的情绪,在我国诗坛占据很高的地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张九龄笔下十首诗作,体会文字背后诗人的文学思想与精神内涵。
由于特殊的社会背景与显赫的地位,让张九龄的诗歌施加了个人魅力与威信。他在诗文中融合了其在宰相位置上的政治主张及文学主张,因而让其诗歌拥有独特的魅力。尤其那些山水纪行诗,酬唱寄送诗,奉和应制诗最具代表性。咏怀诗可以反映出初唐诗歌转变轨迹及盛唐诗歌的魅力,同时展现了弘远阔达的审美境界,为盛唐繁荣的诗坛打下坚实的基础,又开辟了宰相诗人的新篇章。
据统计,唐朝宰相有368人之多,宰相诗人就有161人,其中张九龄不仅是闻名于世的唐朝宰相,又身居诗人一职,是影响力最大的宰相诗人之一。值得一提的是,张九龄的诗就是其思想和为人的写照,他一生遵循儒家入世精神,恪守儒家风范,在其存世之作之中,得以体现。一方面,他用诗歌叙写匡辅美政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又流露出远离世俗的愿望,凸显矛盾心理状态,也是宰相诗人内心的真实写照。
在张九龄的诗歌之中,也能够侧面反映出诗人通古烁今的才能以及高深的内心修养,因为这一点成为当时文坛的楷模。又因为其人品正直,内心豁达,写作手法新颖,诗文内涵深刻,情感细腻等等特质,加之对后辈人才无条件的提携,张九龄不仅在政坛高居宰相一职,在文坛上颇受爱戴,*对其也是推崇有佳。
真正能够反映出张九龄真情实感的是咏怀诗与山水诗,咏怀诗能够让读者体会到诗人的忠心耿耿,官场起起伏伏的悲喜交加的情感,还能让读者认知诗人的鸿鹄之志,绽放出超高的境界。写山水诗是因为他多次往返祖国各地,看到壮丽山河,寓情于景,体现超高的审美观,并感悟人生,首首佳作流芳千年,被后世极力推崇。
纵观张九龄的诗歌创作之路,与其政治生涯始终联系在一起,反映出仕途与心路历程。在他青年时代的诗文中,能够散发出张九龄的雄心壮志,诗歌体现豪迈的风格。入仕之后,诗文缺少了尖锐,更加圆滑,流露出隐居的意图,暗含郁闷之心境。暮年的张九龄孤独寂寞,他用诗文安抚受伤的心灵,是自我治愈,也是没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的无奈,具有强烈的个人写实意味。
必须要说的是,虽然张九龄并非唐王朝最具影响力或者说最有名气的诗人,但正是因为张九龄的出现,又因为宰相与诗人的双重身份,使他推动了唐朝诗歌的繁荣,又因为其写作手法与诗论,组建文学集团,提携年青一代的诗人,种种举措影响着盛唐和晚唐诗坛。值得一提的是,“张九龄风度”成为盛唐诗人的审美取向,是初唐到盛唐的精神纽带,可见张九龄在唐朝文坛的重要地位。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张九龄笔下的十首诗作,体会其文字的魅力与诗文散发出的精神力量,读完相信你会爱上张九龄的诗。
晚霁登王六东阁
【唐代】张九龄
试上江楼望,初逢山雨晴。
连空青嶂合,向晚白云生。
彼美要殊观,萧条见远情。
情来不可极,日暮水流清。
感遇·吴越数千里
【唐代】张九龄
吴越数千里,梦寐今夕见。
形骸非我亲,衾枕即乡县。
化蝶犹不识,川鱼安可羡。
海上有仙山,归期觉神变。
感遇·兰叶春葳蕤
【唐代】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立春日晨起对积雪
【唐代】张九龄
忽对林亭雪,瑶华处处开。
今年迎气始,昨夜伴春回。
玉润窗前竹,花繁院里梅。
东郊斋祭所,应见五神来。
感遇·孤鸿海上来
【唐代】张九龄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秋夕望月
【唐代】张九龄
清迥江城月,流光万里同。
所思如梦里,相望在庭中。
皎洁青苔露,萧条黄叶风。
含情不得语,频使桂华空。
感遇·幽人归独卧
【唐代】张九龄
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
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
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
飞沈理自隔,何所慰吾诚?
1、《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2、《晨坐斋中偶而成咏》
寒露洁秋空,遥山纷在瞩。
孤顶乍修耸,微云复相续。
人兹赏地偏,鸟亦爱林旭。
结念凭幽远,抚躬曷羁束。
仰霄谢逸翰,临路嗟疲足。
徂岁方暌携,归心亟踯躅。
休闲倘有素,岂负南山曲。
3、《呈耿广州》
惟昔迁乐土,迨今已重世。
阴庆荷先德,素风惭后裔。
唯益梓桑恭,岂禀山川丽。
于时初自勉,揆己无兼济。
瘠土资劳力,良书启蒙蔽。
一探石室文,再擢金门第。
既起南宫草,复掌西掖制。
过举及小人,便蕃在中岁。
4、《敕赐宁王池宴》
贤王有池馆,明主赐春游。
淑气林间发,恩光水上浮。
徒惭和鼎地,终谢巨川舟。
皇泽空如此,轻生莫可酬。
5、《酬宋使君见诒》
陟邻初禀训,献策幸逢时。
朝列且云忝,君恩复若兹。
庭闱际海曲,轺传荷天慈。
顾己欢乌鸟,闻君泣素丝。
才明应主召,福善岂神欺。
但愿白心在,终然涅不淄。
6、《酬宋使君见赠之作》
时来不自意,宿昔谬枢衡。
翊圣负明主,妨贤愧友生。
罢归犹右职,待罪尚南荆。
政有留棠旧,风因继组成。
高轩问疾苦,烝庶荷仁明。
衰废时所薄,只言僚故情。
7、《春江晚景》
江林多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
兴来祗自得,佳气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馀花满客船。
8、《奉和圣制度潼关口号》
嶙嶙故城垒,荒凉空戍楼。
在德不在险,方知王道休。
9、《奉和圣制过王濬墓》
汉王思钜鹿,晋将在弘农。
张九龄墓
张九龄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因此,一直为后世人所崇敬。
张九龄墓
唐代名相张九龄的墓地位于广东韶关市北郊罗源洞山麓,是广东省最具代表性质的,硕果仅存的唐代大型墓葬群。张九龄是唐玄宗开元年间的宰相,少有才名,为官清正。曾预言安禄山必反。
张九龄墓是以砖室结构为主,分成墓室、甬道、耳室三部分。墓室以四角攒尖式,长8米左右,宽5米左右,高5.35米。在发掘过程中,发现四壁和甬道绘有大量的唐代侍女蟠桃园笔画,这在广东省乃至全国都是极其珍贵的唐代壁画文物。在墓前伸到上,原有两座石像,今已损毁,现改成了唐代岭南节度使徐浩题写的神道碑和大诗人杜甫的诗作《故右仆射相国张九公龄诗》。在张九龄的墓下飨堂,刻有明清时期的大量碑刻,也是极其重要的文物。分成很多种,有的是自己取,有的是别人取,有的是皇帝赐,以及死后的谥号等。通常,字和名意义上有一定的联系,而字是对其人名的一种释义。如关羽,字云长,取的就是一飞冲天的含义。
张九龄,字子寿。九龄,大概是有九十高龄的意思。表达了张九龄的父母对孩子的祝福,愿他健康长寿。子,在古语中一般是对男子的美称。比如杜甫,字子美。甫是对男子的美称,子不解释,美就和甫对应。同样,张九龄字子寿,子不释义,寿和九龄对应,长寿、高寿的意思。
【扩展】
张九龄家族墓及其祠堂
唐代贤相张九龄家族墓,位于市西北郊天心墩子头村翠珠岭(古称洪义里武陵源),民间俗称为罗原洞,又称丞相山。
据《韶关市志·张九龄传》记载:“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张九龄南归故乡韶州扫墓。当年五月七日,在曲江私第病逝。”“赠荆州大都督,谥‘文献’。”所谓“曲江私第”即张九龄在曲江(韶州城)的祖屋故居,因张九龄曾祖父张君政早年任韶州别驾,张九龄祖辈几代均应有祖屋房产在曲江(韶州城),相传,清代时有人考证韶州保安里张家大屋(至今张家大屋仍有遗迹可寻)为张九龄家族故宅。
张九龄家族墓所在的翠珠岭罗原洞,山势不高,约有*200米,广约五六百*米。张九龄墓位于山腰正中,座北朝南,左右有托抚状小山丘,这是古代民间所谓“太师椅式”的风水宝地墓葬山形。墓正前方是一片开阔地,远眺南方,可见望山(这也是古人选择墓地的`风水要求)。张九龄墓的左右两侧不远处,有其弟张九皋、张九章墓;张九龄墓右侧后山约1000米处山边有其父张宏愈墓;以上几座墓均有墓碑,并写明姓名、官职等。在张九龄墓的右下方不远处还有一古墓,人称夫人墓,相传为张九龄夫人谭氏墓,也有说为卢氏墓。(另相传为张九龄修梅岭古道时而献身的还有一位戚夫人,名戚宜芬,不知墓葬何处,如今在梅关古道有夫人庙,即纪念戚夫人)。张九龄家族墓地共有七座墓。
张九龄家族墓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朝历代均有维修。建国前,最后一次维修是民国七年(1918),由驻粤滇军总司令兼粤赣湘边军务督办李根源主持大规模的修缮,并重建了张九龄墓下方的“文献公祠堂”。如今张九龄家族墓所保持的格局,乃是依照民国七年维修的格局。建国以后,虽有多次重修,但仍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保留了民国时期的格局。
张九龄墓为砖石“古”字形结构,墓高5.35米,长4.82米,宽4.80米。墓碑仍为民国时期所立石,高约2米余,宽约一米左右,碑上直书有“唐中书令右丞相始兴伯张九龄之墓。”墓茔端整威严,左右两旁设置有圆鼓形石雕,书有篆刻“樵苏永禁”、“竹帛犹存”八个大字,均为民国时期遗物。
1960年7月,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和华南师范学院历史系考古人员,组织发掘清理张九龄墓,出土了一批残存文物。据当时出土文物记录,张九龄墓室内壁上有用墨彩、朱红和绿彩构画的仕女蟠图、青龙祥云图壁画等,因年代久远,大部分壁画已脱色剥落损毁,(至今墓室内壁仍依稀可见痕迹)。当时在墓室内地面铺有古砖横直*放,墓室中央设有砖砌的长方形棺床,墓室四角设有高1.60米的三角形假柱。据资料详细记载,当时出土文物有:唐代四耳青釉陶罐四件,上刻有“人”、“口”等字样;六耳黑釉罐一件(青黄色不透明);青黄釉陶盒一件;滑石盘6件(石英石制);滑石碗一件;陶砚一件,泥质灰陶,“风”字器形,有二足,存有残存墨迹,砚底部刻一“拯”字(相传此砚是张九龄生前所用遗物,一说是张九龄之弟张九章所赠;一说为张九龄之子张拯传用之物);玉佩饰7件,有五角形、浪花形、
半月形、方形;铜镜一件,残存一角,镜背有云龙文,圆形;铜钱五枚,均为“开元通宝”;银饰具1枚(剑形);以上均为散落棺床四周的物品,其余大部分文物不知何时早已被盗。
张九龄墓中出土最有价值的是其棺床下的墓志石盒;石盒长85厘米,宽83厘米,厚15厘米,表面看似正方形。墓志石盒盖表面无文字,仅在四边斜面阴刻有十二生肖图,石盒内有墓志铭文276个字,俗称张九龄阴堂志铭,铭文如下:“唐故尚书右丞相赠荆州大都督始兴公阴堂志铭并序;大中大夫守中书侍郎集贤院学士东海县开国男徐安贞撰:公姓张氏,讳九龄。其先范阳人,四代祖因官居此地。公诞受正性体于自然五行之气,均九德之美,具才位所底,不亦宜与贝盖所阙者降年之数,不延苍生之望未足耳源,以秀才设赠都督历任典诏翰居连率,自中书令而迁端右,凡十八徒焉序乎事迹列于中原之碑,备诸良史之笔矣。公之生岁六十有三,以开元二十八年五月七日薨,二十九年三月三日迁穵于此,韶江环浸,浈山隐起,形胜之地灵或在焉。神其安之用,永终古呜呼嗣子拯号诉,罔邃而谋远图刻他山之石,志于玄室,人非谷变知。
我公之墓于斯铭曰:
龟筮从兮宅其吉,
山盘踞兮土坚实。
呜呼相国君之墓,
与运气而齐华。
张九龄墓所有出土文物及墓志铭均由广东省博物馆收藏,墓志铭的出土证实了张九龄墓年代和张九龄生岁及病逝的确切年龄,从而也改写了《旧唐书》、《新唐书》对张九龄年龄之误的争端,是考证张九龄出生历史疑点的重要证据。张九龄墓前有“张文献公祠”,为民国七年(1918),李根源重修张九龄墓时重建。祠堂内收藏有多块古碑,最早存留的碑刻为明代万历二十一年(1593)所刻,其余为清代遗物,墙壁上还镶嵌有张九龄及其夫人、其弟张九皋、张九章等风化残留的多块墓碑。现存有墓神道石兽有石羊、石人等几件残存遗物,是十分难得的唐代遗物。此外,在墓旁所竖的“重修张九龄墓碑记”和“唐代诗圣杜甫八哀诗碑”都是民国时期李根源重修墓时所立。
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韶关市*曾有几次修葺张九龄家族墓。*年最大一次维修是在二○○八年十一月为纪念张九龄诞辰1330周年,省、市投入专款三百多万元对张九龄家族墓及祠堂进行较大修缮。现张九龄墓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九龄的《感遇》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译文
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
世间的草木勃勃的生机,自然顺应了美好的季节。
谁想到山林隐逸的高人,闻到芬芳因而满怀喜悦。
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
注释
⑴兰:此指兰草。 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
⑵桂华:桂花,“华”同“花”。
⑶生意:生机勃勃
⑷自尔:自然地 。佳节:美好的季节
⑸林栖者:山中隐士
⑹ 坐:因而
⑺本心:天性
⑻美人:指林栖者山林高士、隐士
⑨闻风:闻到芳香。
⑩坐:因为。
⑾葳(wei)蕤(rui):枝叶茂盛而纷披。
读散文、小说,是对社会和生活的纵深探索;读诗词歌赋,是在诗人创造的意象里,对其生命做一次访问。这访问是驰骋想象链接八荒地拜谒,亦或是游走于红尘往事之旅的一次灵魂升华。拜读唐.开元名相、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张九龄的《感遇十二首》,在诗人营造的丰满诗意中,感受着诗人的仕途坎坷,也体感着诗人对于自励名节、洁身自好之品德的孜孜以求。
730年,张九龄再次*进京,接玄宗亲授中书令(宰相)之职。那时的唐朝正是开元盛世,安禄山表面奉迎,暗中却图谋不轨。张九龄看出了安禄山深藏祸心,曾上奏玄宗说:安禄山面有反相,请求皇上除之,以绝后患。玄宗不听谏言,放了安禄山一条生路,安回到藩地,便开始暗渡陈仓。开元晚期,玄宗被盛世繁华所迷惑,且沉迷酒色,喜听阿谀奉承之言,慢慢地对直言谏上的张九龄有所怠慢。李林甫一伙,见玄宗对直言敢谏的张九龄渐渐疏远。便趁势极尽谗言,鼓动玄宗罢免了张九龄。
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张九龄由尚书丞相贬为荆州长史。晚年遭馋毁,忠而被贬。他每读韩非《孤愤》,便涕泣沾襟,遂作《感遇十二首》。
感遇其一: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兰叶”高雅美丽,“桂华”幽香淡远,深受人们喜爱,是植物中美好的象征。诗人以兰叶葳蕤,桂华皎洁,借物起兴,抒发孤芳自赏,气节高雅,而不求他人知的情感。其“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承接上两句,指出“兰”“桂”这种美好的植物,无论春或秋,都能够欣欣向荣,那是出于本真与自然,是自我的一种修为,借以赞美其不假外求,更不求人知的高洁品质。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谁知林栖者”突然一转,引出了居住于山林之中的隐者。隐者闻到了兰桂之芳香,因而爱慕之,“坐”而“相悦”。诗,从无人到有人的突转,诗情也波澜迭起。“闻风”二字出于《孟子·尽心篇》:“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诗人化用这一典故,使诗意含蓄委婉、情意深厚。“林栖者”“闻风相悦”,那么,兰桂如若有知,应该很乐意接受隐者折花欣赏了!然而,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本性使然,并非为了博得隐者(或任何人)的折取欣赏——“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美人——林栖者——隐者)”,以此来比喻贤人君子洁身自好,进德修业之风范,是做人的本分。诗人借写兰桂,来抒发自己虽然遭遇谗言被贬,却依然保持自励名节,洁身自好之品德。
荆州是屈原的故乡,屈原借《橘颂》赞美橘树不仅外形漂亮,且有着非常珍贵的内涵,它天生不可移植,只生长在南国,这是坚贞和忠诚的象征,它“深固难徙,廓其无求”“苏世独立,横而不流”,这使得它操守坚定,公正无私。最后作者表达了自己愿意以橘树为师,与之生死相交的愿望,以赞美坚贞不移的品格。想起屈原的《橘颂》,张九龄在《感遇》其二中写道: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在此,诗人以物喻人,或许自己正是那丹橘——“经冬犹绿林”,是因为本性耐寒,即使历经冬季寒风,也改变不了枝叶繁茂的本色。在此,诗人依然信心满满,想把自己的才华奉献给朝廷。然而,尽管自己不畏岁寒,怎奈路途阻隔,奸臣当道,故无可奈何啊!最后,诗人以“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以“桃李”被宠溺,“丹橘”被冷遇,而自比。进而为丹橘打抱不*。
《感遇十二首》多以芳草美人为意象,托物言志,抒发自己不会因为无人赏识而失去高雅名节之品行,风度与风骨。“感遇”其一、其二,被列为唐诗三百首之开篇,其影响可见一斑。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张九龄于荆州去世,终年六十八岁。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之士,总会问一句:“风度得如九龄否?”可见玄宗对张九龄的才干风度是欣赏和怀念的,若没有李林甫谗言诋毁,兴许就不会有被贬荆州之事,《感遇十二首》,也许就不会诞生。因之,逆境出诗人,悲愤出诗人,几乎就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了。
张九龄五言古诗,除六朝绮靡诗风,诗风清淡,素练质朴,寄托深远。著有《曲江集》,誉为“岭南第一人”。
诗人是带着*前进的行者,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的意志,砥砺节操;如“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的高雅品质。知兰桂之芬芳,识诗人之高洁。
张九龄的诗海上生明月
只要月亮一与诗人遇上,便能引发无限的遐想!张九龄的这首《望月怀远》便是其中的佼佼者,朴素自然,情致深婉。从题目我们就可以看出,这是一首怀人诗,怀念远在家乡的亲人的诗歌。下面和小编一起赏析一下张九龄的这首古诗—《望月怀远》。
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注解】
⑴首二句: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使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亲友,此时此刻也该是望着同一轮明月。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
⑵情人:多情的人,指作者自己。遥夜:长夜。怨遥夜:因离别而幽怨失眠,以至抱怨夜长。竟夕:终宵,即一整夜。
⑶怜:爱。滋:湿润。怜光满:爱惜满屋的月光。这里的灭烛怜光满,很显然根据上下文,这应该是个月明的时候,应该在农历十五左右。此时月光敞亮,就是在现在今天,熄掉油灯仍然感受得到月光的霞美。当一个人静静的在屋子里面享受月光,就有种“怜”的感觉,这只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受而已,读诗读人,应该理解当时诗人的心理才能读懂诗词。光满自然就是月光照射充盈的样子,满描写了一个状态,应该是月光直射到屋内。
⑷末两句:月光虽可爱,却不能用手抓:送给远方的亲人,只好回屋睡觉,希望得个好梦。陆机《拟明月何皎皎》:“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盈手:双手捧满之意。盈:满(指那种满荡荡的充盈的状态)。
【译文】
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这时,远在天边的亲人和我同样在望着月亮。多情的人怨恨夜太长了,在经过整整一夜后,思念之情变得更加强烈。熄灭了蜡烛,更觉得月色皎洁可爱,披衣走到屋外长久地望月,感到了深夜露水浸润的凉意。月光虽然可爱,却不能满满地捧在手里把它送给远方的亲人,倒不如回去睡觉,在梦中与亲人好好地相会。
《望月怀远》是作者在离乡时,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及妻子而写的。
古人对月,有着深厚的感情,联想非常丰富。望月怀人,常常成为古诗词中的题材,但像张九龄写得如此幽清淡远,深情绵邈,却不多见。诗是通过主人公望月时思潮起伏的描写,来表达诗人对远方之人殷切怀念的情思。
【赏析一】
首联,开门见山,紧扣题目,借景抒情,直奔主题。浩瀚无边的东海之上,一轮明月冉冉升起,同时升起的是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这里用一种阔达的意境渲染的是是一份动人的相思之情,这一份情感不只是属于诗人一个人的,也是属于远在天涯海角的亲人的,同一片天空,同一轮明月,同一种相思!首联之所以成为千古名句,就是因为它用朴实自然的诗句,写出了天下所有在外之人的共同情感。
颔联,直露情感,从想象之中转向自己的内心世界,是望月之后的自然生发。漫漫长夜,无边无际的愁怨在游荡,多情的人儿怎能忍受这一份冷清的孤寂呢?明月皎皎当空照,*时多么美好的`月亮,此刻却是多么的无情啊,它不管诗人此时此刻的心情,还是照样高挂空中,将月光尽情挥洒!满心相思之苦的诗人,如何受得了这一份招惹,怎能不辗转反侧,无法能眠啊?
颈联,紧承上联而来,写相思之情引发的行动。由月逗引出相思之情,让诗人内心涟漪频频,浓浓的相思之情已经按耐不住,惹人无眠,于是便有了下面的行动。此时的诗人,翻身而起,熄灭昏暗的蜡烛,披衣而出,饱受相思之苦的诗人反而越发觉得这月光的充盈可爱,这是非常复杂的情感。月亮引发相思之苦,诗人本来应该怨恨它,怎么会觉出美来呢?因为此刻的诗人是孤独一人,只有月亮可以相伴,此刻月亮成为了他寄托情感的对象。虽然相思之情非常愁苦,但是如果连这轮明月也不在的时候,那诗人就会被茫茫的黑夜吞噬,那无边无际的相思之苦便更加压抑在心中,我想这该是多么的无助和沉痛啊!所以,此刻的明月,成为了诗人的依托,成为的诗人的希望,成为了诗人的知己。独自对月,浮想翩翩,整个人已经陶醉,已经沉迷,已经身不由己,时间在这一刻凝固,人已痴迷,直到冰冷的露水沾湿了衣裳才回过神来!诗人的这一行为,把诗人对远人的思念之情彰显的淋漓尽致!
尾联,还是紧承上句,由望月产生遐想。远人不在,唯有明月,诗人想将一轮满含相思的明月寄远人,情不自禁的想法,结果却只能是不堪!既然不可能,那就还是回到床上期许在梦中的相会吧!寻梦是今晚的九龄,这是无奈之人的无奈之举,是一种痴恋的美好念想!这就更加反衬出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思念,更加增添了一种孤苦之情!当梦醒时分,剩下的只有无限的思念了。
总之,这首诗的字句自然浅*,情意细腻,由望月引起怀人,由怀人引发行动,自然流转,情意缠绵,浓浓的思念,淡淡的忧愁。虽然饱含思念之情,但是表现出来的却不是那么的伤感和沉痛!
【赏析二】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二句寄景抒情,出句写景,对句由景入情。诗人用朴实而自然的语言描绘出一幅画面:一轮皎月从东海那边冉冉升起,展现出一派无限广阔壮丽的动人景象。正因明月深奥莫窥,遥远难测,就自然而然地勾起了诗中人的不尽思念。他设想,遥隔天涯的远人.此时可能也在对月相思吧。诗中人不说自己望月思念对方,而是设想对方在望月思念自己。构思奇巧,含蕴有致,生动地反衬出诗寄托的深远。诗着一“生”字,极为生动,这同张若虚“海上明月同潮生”诗句中的“生”字,有着同工异曲之妙。“天涯共此时”句,是从谢庄《月赋》中“隔千里兮共明月”化出的。这两句,由海上、明月、天涯构成雄浑阔大的意境。望月是实景,怀远是设想,诗人巧妙地把写景和抒情融合起来。写出彼此共对皓月之境,又蕴含怀远之情,也留下联想和想象的空间。首联擒题,以下诸句便由此生发开去。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二句,是说多情人怨恨着这漫漫的长夜,对月相思而彻夜不得入眠。这是对诗中人由想象而返回现实,由望月而转身就寝的矛盾心情的表述。这里写出多情人由怀远而苦思,由苦思而难眠,由难眠而怨长夜的种种连锁动作过程,也包含着有情人的主观感情色彩。这一声“怨遥夜”,包孕着多么深沉的感情!
按律诗的要求,颔联应是工整的对偶,但此诗却采用流水对的格式,这固然说明唐代初期律诗尚无严格的要求,一定程度上仍保存着古诗的风貌,另方面此联采用流水对的形式,跟首联在内容上就显得更为密切,蝉联而下,自然流动,给人一种气韵纯厚之感。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二句,写诗中人因遥思远人,彻夜相思,灭烛之后,尤觉月华光满可爱,于是披衣步出室外,独自对月仰望凝思,不知过了多久,直到露水沾湿了衣裳方觉醒过来。这是一个因相思所苦的非痴即呆的形象。这一联貌似写赏月,实则寓写怀远幽思。月的清辉,最易引入相思,诗人神思飞跃,幻想月光能成为所思念之人的化身,身可与之相依为伴。诗人多想让这种幻想成为现实!所以“灭烛”,正是为了追随月光;“披衣”,则是为了同月华多停留些时刻,此中情景,甚有“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之意。诗写出月光的可爱,也写出诗人寄意的深远。这联属对工整,顿挫有致。句中的“怜”和“觉”两个动词用得好,使诗中人对远人思念之情得到充分表达,这是一种因望月而怀人,又因怀人而望月的情景相生写法,它勾勒出一个烛暗月明,更深露重。人单思苦,望月怀远的幽清意境。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二句。写因思念远人不得相见,故面对月华情不自禁地产生把月赠送远人的想法。晋人陆机拟古诗《明月何皎皎》有“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句,诗中的“不堪盈手赠”即由此化出。随之而来便产生寻梦之想。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痴念。但借此更衬托出诗人思念远人的深挚感情,使诗的怀远更为具体、更有含蕴。诗便在这失望和希望的交集中戛然收住,读之尤觉韵味深长。
《望月怀远》是月夜怀人之作,情深意永,细腻入微。全诗以“望”、“怀”着眼,把“月”和“远”作为抒情对象。所以诗中处处不离明月,句句不离怀远,把月写得那么柔情,把情写得那么沉着,把月写得美丽。望月念远,相思难眠,梦中相逢,都是人世间常有的情景,诗人娓娓道来,亲切感人。《增定评注唐诗正声》引郭云:“清浑不著,又不佻薄,较杜审言《望月》更有余味。”《唐诗刊选脉会通评林》云:“通篇全以骨力胜,即‘灭烛’、‘光满’四字,正是月之神。用一‘怜’字,便含下结意,可思不可言。”
《归燕诗》是唐代宰相张九龄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咏物诗借物喻人,表面上写燕子,实际上表达了诗人厌恶*佞臣,忠心报效朝廷的心迹。语言虽然朴素,而又不失艺术效果。
归燕诗海燕虽微渺,乘春亦暂来。
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
绣户时双入,华堂日几回。
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注释】
⑴海燕:在中国古代,把比较宽阔的水域均成为海。“海燕”即指燕子。
⑵虽微渺:虽然卑下低贱。
⑶亦:也。
⑷泥滓(ní zǐ):泥渣。贱:卑贱。
⑸玉堂:玉饰的殿堂,宫殿的美称,这里暗指朝廷。
⑹绣户:华丽的居室,隐喻朝廷。
⑺时:时而。
⑻双:成双。
⑼华堂:与上文“绣户”同义。
⑽竞:竞争,争夺。
⑾鹰隼(sǔn):鹰和雕,泛指猛禽。
⑿莫相猜:不要猜忌。相,一方对另一方(发出动作)。
【白话译文】
海燕虽然是细微渺小的,趁着春天也只是暂时回到北方。以燕子不知泥滓之贱,只见玉堂开着,便一日数次出入华堂绣户,衔泥作窠。海燕无心与其他动物争权夺利,鹰隼不必猜忌、中伤。
【创作背景】
作者是唐玄宗开元(713-741)年间的名相,以直言敢谏著称。由于张九龄屡次顶撞唐玄宗,再加上李林甫从中作梗,玄宗渐渐疏远张九龄。公元736年(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觉察到皇帝对自己心生不满,终于向李林甫低头,写下这首诗赠与李林甫。然而李林甫并不心慈手软,很快借严挺之事件毁谤张九龄,导致其被罢相。《归燕诗》大约写于这年秋天。
【赏析】
《归燕诗》是一首咏物诗,所咏的是将要归去的燕子,但诗人并没有工细地描绘燕子的体态和风神,而是叙述与议论多于精工细雕的刻画,是一首妙用比兴、寓意深长的诗。
首联“海燕虽微眇,乘春亦暂来”,从海燕“微眇”写起。诗人作为唐玄宗开元年间的名相,是以直言敢谏著称的,因而遭到李林甫等毁谤,从此以后,玄宗渐渐疏远张九龄,在开元二十四年那年被罢相。诗人在此借“海燕”之“微眇”来隐喻自己微贱之身,暗含着自己不像李林甫那样出身华贵。对句“乘春亦暂来”,这一句承上“海燕”而来,表面是说,海燕乘着春天的美好时光而来,即使时间不长但也来了。诗人借燕子的春来秋去来暗示自己在圣明的时代暂时来朝廷做官。一个“暂”字,不仅说燕子也已经来了,同时也暗示了自己来朝为官时间不长。这一联,诗人通过景物的描写,寓情于景,抒发了自己为民做事,忠于朝廷的情怀。
颔联“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这一联承上联想“燕子”而来。出句“岂知泥滓贱”中,“泥滓贱”喻指李林甫之类的小人。燕子衔泥筑巢,而不知“泥滓”之贱。这里,诗人借此暗示自己对李林甫这样的小人还认识是不太清楚。一个“贱”字,不但写出了李林甫这样的卑微,也表现出诗人对李林甫之流的厌恶。出句“只见玉堂开”,这里,诗人以燕子出入“玉堂”之中,衔泥作窠的辛苦,比喻自己在朝廷为相而日夜辛劳之状。诗人以物喻人,不但形象生动,而且含蓄蕴藉,不但引起读者的思考,而且也给读者以审美想象的空间。
颈联“绣户时双入,华堂日几回”,这一联紧承颔联中的“玉堂开”而来。在对偶中,具体表现出自己为朝廷效忠和大度的胸襟。中的“绣户”、“华堂”和前面的“玉堂”都是隐喻朝廷。“双”即指诗人和李林甫两人。“时双入”即每天双双(指诗人和李林甫)进入朝廷。这里,诗人表现了自己没有把李林甫当成有敌意的人,从而表现出诗人为了朝廷而忘记个人的私事,也表现出诗人为朝廷、为国家而所具有的开阔心胸。出句“华堂日几回”中的“日几回”即每天进出几次。这里,诗人通过数量词表明了工作的繁忙景象——来去匆匆,更表现出对朝廷忠心耿耿。
尾联“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这一联集中表现出诗人对朝廷的忠诚而忘却自己之情。出句“无心与物竞”,意思是说,我没有心思和精力与外物竞争,实际上表明了诗人尽心工作,为朝廷效力。末句“鹰隼莫相猜”,这里,诗人表面写的“猛禽”,实则是诗人在告诫李林甫之流,我无心与你争权夺利,不必猜忌,更不必中伤(也许哪天我要退隐了)。那时候,朝廷大权已经落在李林甫手中,张九龄自知不可能有所作为,不得不退让,但心中不无牢骚和感慨。这正如唐代诗人刘禹锡在《吊张曲江序》中称张九龄被贬之后说:“有拘囚之思,托讽禽鸟,寄词草树,郁郁然与骚人同风。”可见,诗人张九龄在面对强敌对手时,清醒与明智,也看出张九龄在创作中的巧妙——以物喻人,含蓄蕴藉。
这首律诗对仗工整,语言朴素,风格清淡,如“轻缣素练”(张说评张九龄语)一般。它名为咏物,实乃抒怀,既写燕,又写人,句句不离燕子,却又是张九龄的自我写照。作者的艺术匠心,主要就表现在他选择了最能模写自己的形象的外物——燕子。句句诗不离燕子,但又不黏于燕子,达到不即不离的艺术境界。
张九龄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家、诗人、名相。以下是小编分享的《感遇(第七)》张九龄全诗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感遇十二首其七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注释】
1.感遇:题,用于写心有所感,借物寓意之诗。
⑿伊:语助词。岁寒心:意即耐寒的特性。
⒀荐:进奉意。
⒁树:种植意。
【白话译文】
江南丹桔叶茂枝繁,经冬不凋四季常青。岂止南国地气和暖,而是具有松柏品性。荐之嘉宾必受称赞,山重水阻如何进献?命运遭遇往往不一,因果循环奥秘难寻。只说桃李有果有林,难道丹桔就不成阴?
【赏析】
读着张九龄这首歌颂丹橘的诗,很容易想到屈原的《橘颂》。屈原生于南国,橘树也生于南国,他的那篇《橘颂》一开头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其托物喻志之意,灼然可见。张九龄也是南方人,而他的谪居地荆州的治所江陵(即楚国的郢都),本来是著名的产橘区。他的这首诗一开头就说:“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其托物喻志之意,尤其明显。屈原的名句告诉我们:“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可见即使在南国,一到深秋,一般树木也难免摇落,又哪能经得住严冬的摧残?而丹橘呢,却“经冬犹绿林”。一个“犹”字,充满了赞颂之意。
丹橘经冬犹绿,究竟是由于独得地利呢?还是出乎本性?如果是地利使然,也就不值得赞颂。所以诗人发问道:难道是由于“地气暖”的缘故吗?先以反诘语一“纵”,又以肯定语“自有岁寒心”一“收”,跌宕生姿,富有波澜。“岁寒心”,一般是讲松柏的。《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张九龄特地要赞美丹橘和松柏一样具有耐寒的节操,是含有深意的。
汉代《古诗》有一篇《橘柚垂华实》,诗中说橘柚“委身玉盘中,历年冀见食”,表达了作者不为世用的愤懑。张九龄所说的“可以荐嘉客”,也就是“冀见食”的意思。“经冬犹绿林”,不以岁寒而变节,已值得赞颂;结出累累硕果,只求贡献于人,更显出品德的高尚。按说,这样的嘉树佳果是应该荐之于嘉宾的,然而却为重山深水所阻隔,为之奈何!读“奈何阻重深”一句,如闻慨叹之声。
丹橘的命运、遭遇,在心中久久萦回,诗人思绪难*,终于想到了命运问题:“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看来运命的好坏,是由于遭遇的不同,而其中的道理,如周而复始的自然之理一样,是无法追究的。这两句诗感情很复杂,看似无可奈何的自遣之词,又似有难言的隐衷,委婉深沉。最后诗人以反诘语气收束全诗:“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人家只忙于栽培那些桃树和李树,硬是不要橘树,难道橘树不能遮阴,没有用处吗?在前面,已写了它有“经冬犹绿林”的美荫,又有“可以荐嘉客”的佳实,而“所遇”如此,这到底为什么?《韩非子。外储说左下》里讲了一个:阳虎对赵简主说,他曾亲手培植一批人才,但他遇到危难时,他们都不帮助他。
因而感叹道:“虎不善树人。”赵简主道:“树橘柚者,食之则甘,嗅之则香;树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树。”
只树桃李而偏偏排除橘柚,这样的“君子”,总不能说“慎所树”吧!
在《八哀。故右仆射相国张公九龄》一诗中称赞张九龄“诗罢地有余,篇终语清省。”后一句,是说他的诗语言清新而简练;前一句,是说他的诗意余象外,给读者留有驰骋想象和联想的余地。读这首诗我们不就很自然地联想到当时朝政的昏暗和诗人坎坷的身世吗!这首诗*淡而浑成,短短的篇章中,时时用发问的,具有正反起伏之势,而诗的语气却是温雅醇厚,愤怒也罢,哀伤也罢,总不着痕迹,不露圭角,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作者介绍】
张九龄(678—740),唐朝大臣。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景龙(唐中宗年号,707—710)初年进士。唐玄宗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章事、中书令,是唐朝有名的贤相。公元736年(开元二十四年)为李林甫所谮,罢相。其《感遇诗》以格调刚健著称。有《曲江集》。
张九龄初中学的古诗
张九龄的中秋古诗
张九龄的诗句
张九龄的五言古诗
关于中秋的古诗张九龄
写蝉的古诗张九龄
张九龄的古诗咏燕
张九龄名句
张九龄海的诗句
张九龄的怀古诗
张九龄的古诗拼音
张九龄的繁体古诗
张九龄的思乡古诗
唐人张九龄的古诗
古诗张九龄的黛玉
中秋节张九龄的古诗
播放古诗张九龄的
张九龄的古诗写景
张九龄竹下的古诗
张九龄描写中秋的古诗
张九龄最出名的古诗
张九龄最有名的古诗
张九龄的思乡诗句
张九龄的古诗带拼音
答陆澧唐张九龄的古诗
张九龄思乡的诗句
关于瀑布的古诗张九龄
张九龄的望月怀古诗
张九龄改编过的古诗
望月怀古诗张九龄的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