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世南的古诗有多少首

关于虞世南的古诗有多少首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虞世南的古诗有多少首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虞世南的古诗有多少首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虞世南的古诗有多少首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727) 语录(32) 说说(182) 名言(2) 诗词(330) 祝福(3) 心语(9)

  • 《蝉》虞世南古诗赏析

  • 写作
  • 《蝉》虞世南古诗赏析

      在日复一日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蝉》虞世南古诗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蝉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释】

      垂緌(ruí):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清露:清纯的露水。

      饮清露: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流:发出。

      流响:指蝉长鸣不已,声音传的很远。

      疏桐:高大的梧桐。

      居高:指栖息在高处,语意双关。

      藉(jiè):凭借、依赖。

      【译文】

      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背景】

      李世民夺位李渊后,虞世南任弘文馆学士,成为重臣,但从不傲慢,踏实勤奋,使得李世民对其称赞有加,深得赏识,于是常邀他参加一些典礼活动。一天,李世民起了雅兴,邀请弘文馆学士们共赏海池景色,谈论画,李世民询问大家是否有新的诗歌作品,虞世南便诵读出该诗。

      【赏析】

      诗人笔下的蝉是人格化了的蝉。三、四句借蝉抒情: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延伸阅读:描写蝉的古诗词

      1、莫侵残日噪,正在异乡听。——五代楚·刘昭禹《闻蝉》

      2、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蝉》

      3、门柳不连野,乍闻为早蝉。游人无定处,入耳更应先。——《早蝉》

      4、蝉发一声时,槐花带两枝。只应催我老,兼遣报君知。——《闻新蝉赠刘二十八》

      5、一声初应候,万木已西风。偏感异乡客,先于离塞鸿。——《闻蝉》

      6、秋来吟更苦,半咽半随风。——唐·姚合(《闻蝉寄贾岛》)

      7、早蝉孤抱芳槐叶,噪向残阳意度秋。也任一声催我老,堪听两耳畏吟休。得非下第无高韵,须是青山隐白头。——《早蝉》

      8、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唐·孟浩然《秦中寄远上人》

      9、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斜阳千万树,无处避螳螂。——《画蝉》

      10、落日早蝉急,客心闻更愁。一声来枕上,梦里故园秋。——《闻早蝉》

    [阅读全文]...

2022-07-02 15:33:18
  • 虞世南蝉古诗译文(虞世南蝉的诗意)

  • 诗意
  • 虞世南(唐)

    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唐代虞世南这首托物寓意小诗。

    首句:

    “缕”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缨。蝉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句表面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含比兴象征。“垂缕”暗示显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身分地位显贵却“饮清露”。

    次句:

    “流响出疏桐”写蝉声远传。 “流响”写蝉声长鸣不已,悦耳动听;“出”使蝉声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三四句: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以为是秋风所送,诗人却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致远。标榜:立身品格高洁,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象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呼应,表达出对人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

    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

    沈德潜说:“脉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

    清施补华《蚬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诗种子:立意高,令诗超凡脱俗。

    (郭锦生编品)

    [阅读全文]...

2022-06-01 06:06:30
  • 虞世南蝉古诗译文(唐诗蝉虞世南解释)

  • 唐诗,解释
  • 这两句诗出自初唐名臣虞世南的名作《蝉》。

    赏析这首诗和李白的诗有点不同,因为诗仙大家都熟悉,直接讲背景、创作意图、文字结构、内容意境就可以。而对于这些名气稍小的,我们就先来聊聊诗人。

    有些朋友可能对虞世南不是很熟悉,《蝉》可能学过,但是诗红人不红,远不如李白、杜甫、王维那么知名。这不是学诗者的问题,因为虞世南的成就重心本来就不在诗文,除了是隋唐名臣之外,我们总结他文学艺术方面的造诣,他的名号也是在另外一个领域里称雄。

    在书法界,如果我们不知道虞世南,那就是个笑话了。

    初唐主要是楷书行世,最有名的当属欧阳询,我们*时称“颜体”、“欧体”,那是自成一家的体式。虞世南在书法史上也是响当当的人物,初唐书法有四大家:欧阳询,褚遂良,薛稷,虞世南,日本学界则称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为“初唐三大家”。虞世南曾经拜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和尚为师,深得王羲之书法真传。

    虞世南原本是南朝的陈朝人,历隋入唐。他是浙江慈溪人,出身很高,曾求学于大学问家顾野王、徐凌,尽得真髓。这个徐凌,就是和庾信比肩的南朝文人,他们两个再加上各自的父亲,庾肩吾、徐擒共同形成了一种诗文风格,称作“徐庾体”,而这正是“宫体诗”的别称。我们又称作“齐梁宫体诗”,或者直呼“齐梁体”。

    所以虞世南的老师是宫体诗大家,那么他的诗文是否继承了宫体诗“彩丽竞繁、兴寄都绝”的特色呢?是有的,幸运的是他所在的时代发生了巨变,虞世南的个人经历导致了文风的变化。

    他的仕途生涯是丰富的,早期在陈朝担任西阳王幕僚。陈朝灭亡后,他和哥哥虞世基一起进入隋朝京师长安,成为“北漂”,其实是灭国之臣。江都事变后,宇文化及弑杀隋炀帝,虞世南跟随到聊城,随后宇文化及兵败被杀,他又被窦建德抓获。两年后,秦王李世民灭窦建德,虞世南进入秦王府,终于遇到了正主。他个子矮小,但是性格直爽敢言,就像魏征一样敢于直谏,加上文采飞扬,因此深受李世民器重。

    李世民对虞世南是非常敬重的,以至于后来修建“凌烟阁”,入阁二十四位大功臣,虞世南是排上了号的。这是非常了不得的荣耀,类似于我们今天的开国十大元帅之类的排名。

    一生功名,混到凌烟阁,也算是再无高处可去了。

    但是对于虞世南个人来说,未必就很爽。为什么呢?因为他老是被灭国。就算在新朝当官,新皇帝对他非常器重,而实际上虞世南在旧主不断灭亡的过程中是遭受了一次次心理打击的。这种感觉就在虞世南的诗文中若隐若现,虽然不能明言,但是整体的风格、气度可以感觉得出来。

    我们具体来看这首《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首诗看起来很像五绝,唐诗的味道已经出来了。因为当时虽然没有*仄的概念,但“永明体”已经开始按照四声对格律作出要求。所以诗的音律是清朗通顺的。

    我们看内容。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緌,读ruí,因为这个字不常用,左边的绞丝旁没有简化,所以我们在写的时候还是要写原字。古代的官帽垂着两根带子,就叫緌,这里是指蝉头上的两根触须。“饮清露”,我们今天都知道蝉是通过嘴扎入树皮吸取树汁生存,但是古人不清楚,他们认为蝉就是靠饮露水活的。“流响”,就是蝉发出叫声。这两句就是写蝉的形态。

    鸣蝉饮用清纯的露水,发出的叫声从稀疏的梧桐叶中传了出来,飘得很远。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藉,在这里念jiè,就是凭借的意思。声音传得远,并不是借助了秋风,而是因为我自己站得高。

    我不需要借助别人,凭我自己的能力,就能让声名远播。这是一种独立的人格体现。

    蝉这种昆虫,在大自然中来说是一种微弱的生命,一直并不为文人重视。而将蝉写出独立人格,就是从虞世南开始。后来的骆宾王、李商隐都曾经咏蝉,虽然味道各有不同,但是也算是在咏物诗中开出一个类别来。这就得益于虞世南写蝉,写出了一种不凭借他人力量,不巴结谁,全靠自身实力的高傲精神。

    这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借物自旷,就是咏物诗的存在基础。看起来是在写蝉,实际上句句都是在写自己。这首诗在虞世南,就是写出了文人独立、清高的一面,而这种感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李商隐的《蝉》都没有。因为这是虞世南的生活经历、生活背景所决定的。

    他有实力清高,他也想清高。

    《在狱咏蝉》主要是抒发自己被冤枉下狱:“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骆宾王一腔心思,无人可诉,诗意一发不可收拾,纵横而不低垂。正是这裂帛一问,将自我高洁表露无遗,也因此成为千古名句,为后世文人所喜爱和引用。

    而李商隐的《蝉》则偏重于对个人仕途不顺,生活挫折郁闷情绪的抒发:“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本来就因为栖身高枝之上难以饱腹,即使悲鸣不断却无人同情。因为吃不饱而悲鸣,这里是诗人的自身生活的映射,因为志气高洁,不同流合污,导致生活艰难,多方求助却无人关照。

    “咏蝉三绝”中,骆宾王、李商隐的书写角度、出发点不一样,所以也很难写出虞世南的“清高之气”。因为虞世南的身份不一样,他的清高之中透着一份自得,就是自视甚高。第四句提到秋风,实际上蝉到了秋天,基本上就没戏了,这也是秋蝉普遍带有悲伤、悲凉之气的原因。但是虞世南的诗一点都没有那种感觉,那是因为他过得不错,虽然三朝之臣,但是三朝的君主都是相当地厚待他。

    他只是在心里隐隐有一丝丝寒凉。我们从这首小诗也很明显能感觉出来,“清露”、“疏桐”、“秋风”这些意象的联结,透露出虞世南心境的清冷。他虽然有才而自负,却因为自己的人生经历,在文字中自带了一丝淡淡的忧伤。

    在几个朝代更替中,他屡次背离旧主,人生定位上可能自己把自己看作一个投降派,而受到的教育,让他无法完全抽离传统观点而释怀。被抓了两次,国家被灭了两次,都跟着胜利者继续当官,这对正统文人之骨来说,可以算作是耻辱。虽然在当时还没有很重的“臣为君死气节高”的概念,但总归是不让人愉快的。

    我们读懂了虞世南这个人,就会发现这首小诗,不但清高,还有一丝无能为力的自旷在里面。

    而这种意在言外、言在诗外的特性正是唐诗的未来。

    虞世南的蝉,清高,自负,骨气,却透露出一丝冷清。

    [阅读全文]...

2022-04-11 17:52:23
  • 虞世南《咏萤火》古诗翻译赏析

  • 文学
  • 虞世南《咏萤火》古诗翻译赏析

      在*日的学*、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虞世南《咏萤火》古诗翻译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咏萤火

      唐代 虞世南

      的历流光小,

      飘摇弱翅轻。

      恐畏无人识,

      独自暗中明。

      注释:

      的历:明亮、鲜明。

      弱翅:翅膀小而软弱。

      恐畏:恐怕。

      翻译:

      明亮的流光很小很小,软弱的翅膀轻轻的飘摇。恐怕无人知道自己存在,独自在暗里闪闪发光。

      赏析:

      虞世南的《咏萤火》先也描摹了萤火虫的形象:纤纤玉体,翩翩弱翅。轻风中张翼斜飞,飘摇流畅,暮色里荧光点点,点缀夜空。诗人也是从其飞翔之形、发光之态的角度写其外形,其手法,有点类似唐朝李嘉?的《咏萤》:“映水光难定,凌虚体自轻。夜风吹不灭,秋露洗还明。向烛仍分焰,投书更有情。犹将流乱影,来此傍檐楹。”李诗通过萤火水上轻舞、空中展翅、风吹不灭、露洗还明、输光伴夜读、流连在楹檐等形象的刻画,突出了其飞翔之姿、发光之征。但虞世南的诗并不以绘形为目的。诗的三、四两句则由表及里,一下子窥视到萤的内心世界:“恐畏无人识,独自暗中明。”多么顽强的个性,多么可贵的追求,尽管自己的生命弱小,但它不甘默默无闻,不愿自暴自弃,偏要在暗夜中闪光,顽强地表现自己的存在,执著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样,那出现在读者眼前的萤火,就不是一只小小的飞虫,一个微不足道的生命,而是一个活生生的精灵,一个个性独特、胸怀不凡的刚毅之士,其伟岸形象,令人肃然起敬,又促人深思猛省。

      虞世南托物言志,借写萤火,袒露自己的心迹。诗人先以“光小、翅轻”等诗句,突出萤火的微不足道,来衬托下句,“恐畏无人识,独自暗中明”,这是萤火的心理,更是诗人的心地:一个人不管地位如何,处境怎样,只要有其秉赋,就要勇敢地、顽强地表现自己。这种抱负、这种追求,自然给读者领悟到诗外的别一种境界!

      虞世南简介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浙江馀姚人,是由隋入唐的初唐四大书家之一。自幼跟智永和尚*书法,所谓”深得山阴真传”,就是指他深信王羹之的笔法。为唐太宗李世民所器重。唐代自文宗以下,历朝皇帝都以王羲之的书体为楷模。太宗曾“以金帛赐求王羲之书迹,天下争赍古书,诣阙以献”,虞的书法,继承多于创造,加上虞世南博学卓识,坦诚忠直,故而深得宠幸。太宗誓言远学王羲之,*学虞世南,足见其影响力。“虞体”后世评述不一,他那笔圆体方,外柔内刚,几无一点雕饰或火气,也自成书风,而他的行草书,则几乎是王羹之行草诸帖的嫡传。

      出身望族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浙江馀姚人,为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出身望族。从三国到唐代。馀姚虞氏家族出了许多名士,有三国时吴国经学家虞翻(164—233),东晋天文学家虞喜(281—356〕。还有几位著名的书法家,如南朝宋泰和年间书法家虞(龠禾),他著有《论书表》传世,论古今妙迹,正行草书,纸色标轴,真伪卷数,无不毕备。又曾奉明帝诏与巢尚之、徐希秀、孙奉伯等编次二王法书,再一个是虞世基(?—618),兼善草隶,曾经在陈朝、隋朝做过官,他就是虞世南的胞兄。

      虞氏家族中声名最著的要数虞世南。他生于南朝陈武帝永定二年。祖父虞检,为南朝梁始兴王的咨议。父亲虞荔,为南朝陈太子中庶子。叔父虞寄,任陈朝中书侍郎。虞世南从小就过继给叔父为子,因而取字伯施,世南生性沉静。笃志勤学。少年时与胞兄世基同受业于吴郡顾野王(519—581〕,有十余年,顾野王字希冯,南朝陈书法家。官至黄门侍郎光禄卿,他对虫篆奇字无所不通,可惜他的书迹今未之见,虞世南勤奋好学,精思不懈,他敬慕南朝梁文学家、尚书左仆射徐陵(507—585),作文学*徐陵,婉约绮丽。且为徐陵本人所认同。南朝陈文帝天嘉(560—566)中,生父虞荔去世,文帝表彰虞荔的德行,知道他两个儿子都非常博学,便派遣使者到虞家慰勉审视,等到世南服丧期满,召为建安王法曹参军,但因养父虞寄身陷叛军之中。仍布衣蔬食。直到太建末年陈宣帝*定叛乱,虞寄回来,“方令世南释布食肉”。陈朝灭亡(589)后,世南与世基兄弟二人同入长安,文名重当时,人们比作晋代二陆(陆机、陆云)。隋炀帝为晋王时就听到虞世南的名声,打算聘为*,世南以母老固辞。炀帝即位后,大业(605—618)中累授秘书郎,迁起居舍人。隋炀帝虽然爱虞世南的才气,却并不欣赏他的刚正性格,实际上并不重用他。当时虞世基执掌朝政,先后任光禄大夫,内史侍郎,家庭生活豪奢。虞世南虽与其兄住在一起,仍然生活俭朴,不改旧*。隋朝灭亡前夕。宇文化及将杀炀帝并及虞世基,世南抱持号位,请求以身代兄而不得,时人称颂其义。世南随宇文化及到聊城,又在起义军窦建德部下任黄门侍郎。直到秦王李世民消灭窦建德,引虞世南为知己,才被起用。

      晚遇明主

      虞世南入唐时已是花甲之年,先为秦王府参军,不久转为记室,授弘文馆学士,与房玄龄共掌文翰。一次,李世民命他把《列女传》书写在屏风上。当时没有底本,虞世南就默写出来,竟然一字不差。李世民立为太子,虞世南为太子中舍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虞世南被任命为员外散骑侍郎,兼弘文馆学士,当时,虞世南年*古稀,他请求告老还乡,太宗不许,迁太子右庶子,虞世南固辞不受,仍被任命为秘书少监。贞观六年(633)升秘书监,掌管图书著作等事,世称“虞监”。贞观八年进封永兴县公。因而史称“虞永兴”。

      唐太宗非常赏识虞世南的博学卓识、坦诚忠直,常在政务之暇,同他谈论学问,共观经史。世南容貌儒雅,而志性刚烈。每当谈论到古代帝王为政的得失时,常存规劝讽喻之义。太宗常常对侍臣说:“朕因暇日与虞世南商略古今,有一言失,未尝不怅恨,其恳诚若此。朕用嘉焉。”

      唐高祖李渊死后,李世民下诏为父亲建造陵墓,以视高祖刘邦墓——长陵为模式,极其隆厚。劳民伤财。虞世南两次上疏谏阻,认为立国不久应当节用安民,主张“薄葬”。公卿百官又奏请遵照高祖遗诏办事,务从节俭。在虞世南和群臣的劝谏下,陵墓的规模大有减省。唐太宗爱好打猎,虞世南也上疏屡次劝阻,有一次,唐太宗写了一首宫体诗,叫群臣应和。虞世南怕这种“体非雅正”的诗流传开去。天下风靡,影响不好,拒绝作应制诗。凡此种种,都可看出虞世南刚直忠贞的品性。太宗常称虞世南有“五绝”,就是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有一于此,足为名臣”,“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绝”。对他评价极高。

      贞观十二年(638)虞世南致仕(退休),官衔为银青光禄大夫、弘文馆学士。这年因病去世,享年八十一岁。唐文宗下诏陪葬昭陵,追赠礼部尚书,赐谥“文懿”。并下手诏给魏王泰说:“世南于我犹一体,拾遗补阙,无日忘之,盖当代名臣,人伦准的,今其云亡,石渠、东观中无复人矣!”又把自己写的一首诗命起居郎褚遂良在虞世南灵前诵读焚化,君臣情谊之深厚无过于此了。

      虞世南编有《北堂书钞》一百七十二卷,著《虞世南集》三十卷。

      王书传人

      唐太宗李世民倡导“书圣”王羲之的书风。他亲自为《晋书》撰《王羲之传》,搜集、临摹、欣赏王羲之的真迹,又命萧翼从山阴僧辩才处赚得《兰亭序》真迹,令人摹制多本,赐给群臣,甚至死后还把《兰亭序》的原件殉葬昭陵。书学为唐代国学之一,取士也讲究书法。唐代书学之盛可渭亘古未有。

      虞世南少年时曾向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禅师学*书法,甚得王书神髓。为了学*书法,他曾把自己关在楼上,业成方才下楼。写过的废笔足足装满了一大瓮。他白天练完字,在入睡前还用手指划着肚皮或床单,琢磨字的气势结体。日子长久,被单也划穿了。通过刻苦学*、虞世南成了王氏笔法的嫡传宗师。

      唐张怀瓘《书断》评虞世南说:“其书得大令(王献之)之宏规,含五方之正色,姿荣秀出,智勇在焉。秀岭危峰,处处间起,行草之际,尤所偏工。及其暮齿,加以遒逸。臭味羊(欣)、薄(绍之),不亦宜乎!是则东南之美,会稽之竹箭也。”“伯施隶、行书入妙。然欧(阳询)之与虞,可谓智均力敌……论其成体,则虞所不逮。欧若猛将深入,时或不利;虞若行入妙选,罕有失辞。虞则内含刚柔,欧则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为优。”当时虞世南的声望便在欧阳询之上。

      他的书法圆融遒逸,外柔内刚,论者以为如裙带飘扬,而束身矩步,有冠剑不可犯之势。用笔沉粹、典丽,以风骨逆劲著称书史。他创立的“虞体”流派,刚柔并济,方圆互用。人们称颂“虞体”,“得右军之美韵,而失其俊迈”。刘熙载《书概》说:“永兴书出于智永,故不外耀锋芒而内涵筋骨。”所谓得“右军之美韵”,是说得于王氏嫡传;所谓“失其俊迈”,是说他并非纯属“王书”一体,而是自立门户。独创新格。与欧阳询“险劲”一路并称“欧虞”。与褚遂良、薛稷一起并称为“初唐四大家”。

      “虞体”流韵

      纵观书法史,从汉末钟(繇)、张(芝)开楷则草法之先,到晋末二王(王羲之、王献之)法立,经南北朝隋朝到唐初四大家出,使楷法臻于完备极致。所以多以“晋人取韵,唐人取法,宋人取意”,“唐人用法谨严”称之。*书法艺术就技法层面而言,其核心是笔法。据传,早在汉代,蔡邕在嵩山石室中,学到了“八角垂芒”的秘法,成了笔法传授的始祖。唐张彦远《法书要录》中有《传授笔法人名》一文,附在《古来能书人名》文后,记述了笔法传授的谱系,共有二十三人。他们是:由蔡邕传给崔瑗和女儿蔡文姬(琰),文姬传给钟繇,钟繇传给卫夫人,卫夫人传给王羲之,王羲之传子王献之,献之传给羊欣,羊欣传给王僧虔。王僧虔传给萧子云,萧子云传给智永,智永传授给虞世南。宋代书法家黄庭坚说;“回视欧、虞、褚、薛辈皆为法度所窘,岂如鲁公(颜真卿〕萧然出于绳墨之外!”虽然如此,初唐四家也各有自己的面貌。虞世南的字继承多于创造,从东魏《高归彦造像记》一类作品中可以找到他的楷法之源。他笔圆而体方。外柔而内刚,锋芒内敛而器宇轩昂,无一点雕琢和火气。明代书法家董其昌说:“虞永兴书,尝自谓于道学有悟,盖于发笔处出锋如抽刀断水,正如颜太师‘锥画沙’‘屋漏痕’同趣。”清代书法家包世臣在《艺舟双揖》中也说:“永兴如白鹤翔云,人仰丹顶。”周星莲《临池管见》说;“王羲之、虞世南字体馨逸,举止安和,蓬蓬然得春夏之气。”虞世南和智永的字,基本上都比较圆融而含蓄。虞字形稍长一些,较多婉媚之趣,他用中锋圆笔,内含刚柔。尖处不削,圆处不匀。行笔不徐不疾。欧阳询的字拐弯处作折笔,虞世南拐弯处作转笔。他的‘戈’法特别有特色。书史载唐太宗曾向虞世南学*书法,但因为“戈”脚写不好,写“戬”字,把“戈”旁留着没写,叫虞世南给补上。而后,他把这张字拿去给魏徵看,魏徵说:“现在看皇上书作,只有‘戬’字的‘戈’法最像虞世南。”唐太宗赞叹魏徵鉴赏力之高,也深感学虞字“戈”法之不易。他的“戈”法,波捺都特别长,长撇有轻重提按的变化。

      虞世南和欧阳询都主持书学(唐代六门国学之一),在笔法传授上有着特殊的贡献。虞世南传授笔法给他外甥陆柬之。陆柬之有《文赋》、《兰亭诗》墨迹传世,有婉雅之趣,可见虞世南之流韵,陆柬之子彦远,传其家法,时称小陆。陆彦远又传给他的外甥张旭。张旭所传楷书《郎官石柱记》颇有虞体风采。褚遂良曾向虞世南请教:“某书何如(智)永师?”虞世南答道:“吾闻彼一字直五万。君岂能若此者?”褚又问:“何如欧阳询?”虞答:“闻询不择纸笔,皆能如志,君岂能若此?”褚叹息说:“既然,某何更留意于此!”虞答:“若使手和笔调,遇合作者,固可贵尚。”冯班《钝吟书要》说:“若死学柳(公权〕书,其病亦正同耳。悟得柳公学古处,二王、欧、虞、诸、薛打做一团方好也。”可知柳公权也曾学*过虞书。宋代蔡襄行书也学虞世南。宋高宗赵构书学智永,兼*虞世南。上海博物馆藏《赵构真草千字文》墨迹,就是临虞世南的`。赵构自跋认为虞书(千字文)是在唐太宗时,所以“民”字、”渊”字都缺笔以避讳。但据*人陈垣《史讳举例》,认为唐代书法缺笔以避讳的。最早见于唐高宗乾封元年(666)。上海博物馆藏《元揭傒斯临智永千字文》墨迹,揭傒斯没有自识临自何本。从风格上看,很有可能是临虞世南所书的《千字文》。

      拓展:咏萤火诗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

      着人疑不热,集草讶无烟。

      到来灯下暗,翻往雨中然。

      翻译

      挨上人身,疑惑它怎么不热,接触草堆,惊讶它不能使之冒烟。

      来到灯下显得暗淡无光,飞到雨中它反而又燃烧起来。

      注释

      然:同“燃”。

      赏析

      这首诗,紧紧扣住一个“火”字,多角度再现萤火虫的形象特征,四句诗,就是萤火形象的四次“造型”:“着人疑不热”,从人的感觉写。萤火虫明明有火光一闪一闪,可附在人体,人会惊奇──有火怎么不放热,突出了其放光而不发热的特点。“集草讶无烟”,从其栖息处所写。萤火从腐草中产卵繁殖,故古人误以为萤乃腐草所化。《礼记?月令》云:“腐草为萤”。古代不少咏萤诗也沿用了这种说法。如沈旋说萤火是“火中变腐草”,刘禹锡也说“陈根腐叶秋萤光”。这种说法自然没有多少科学根据,但其喜欢草堆中栖息却是事实。草堆上明明有点点火光,草都不燃起来,无烟无焰。第二句诗,既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萤火虫发出萤光、不热不燃的特点,又使读者知道了萤的一些生活*性。“到来灯下暗”,写出了火光的微弱,作者从对比的角度写,以灯光的相对明亮,突出萤火虫的微弱特点,用了比较衬托的手法。“翻往雨中然”,这是一个很有趣味的画面:一般的火,风一吹、雨一浇,便熄其光焰。而萤火呢,它的萤光并不受天气环境的左右,在雨中,仍能翩然起舞、星光闪烁……诗人就是这样,怀着对萤火虫的一种特殊的感情,对其进行细致入微、多侧面的观察,从而将其形态的多姿多彩、形象的各种造型推到了读者面前,使读者也顿生怜爱之情。

      用铺陈的手法,再现了萤火的形态之美,表现了一个皇帝闲暇时的专心致志、细致入微,由于多侧面描绘,形象完整,也给读者留下了具体、深刻的印象,而且其对写作对象细细观察的写作态度,用墨如泼、多方勾勒的写作技术,给读者以有益的启示。萧绎居位显赫,养尊处优,自然无需“忧谗畏讥”,对自然的观察描绘虽能穷形尽相,但要他涌出多少感慨、掘出多深寓意,这很难做到,所以他笔下的萤火虽很有美感,但充其量是供人欣赏玩味。

    [阅读全文]...

2022-03-04 07:53:58
  • 蝉古诗虞世南翻译全文(蝉的翻译文分享)

  • 分享
  • 搜词条

    【秒懂百科】一分钟读懂蝉00:54

    古诗儿歌 蝉,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02:30

    唐代虞世南诗作

    本词条是多义词,共20个义项

    特色词条 | 本词条按照特色词条指南编辑并维护

    贡献维护者 99求知

    《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是首托物寓意的诗。作者托物寓意,一、二句以蝉的栖高饮露、蝉声远传暗喻人的清朗俊秀、高标逸韵;三、四句分别用一“自”字、“非”字,正反相生,充满张力,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全诗简练传神,比兴巧妙,以秋蝉高洁傲世的品格自况,耐人寻味。[1]

    作品名称

    作者

    虞世南

    创作年代

    初唐

    作品出处

    《全唐诗》

    文学体裁

    五言古诗

    快速

    导航

    作品鉴赏作者简介

    作品

    原文

    垂緌饮清露1,流响出疏桐2。

    居高声自远3,非是藉秋风4。[2]

    词句注释

    垂緌(ruí):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清露:清纯的露水。饮清露: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流:发出。流响:指蝉长鸣不已,声音传的很远。疏桐:高大的梧桐。

    居高:指栖息在高处,语意双关。

    藉(jiè):凭借、依赖。[3][4]

    白话译文

    萧疏梧桐之上,蝉儿低饮清露,蝉声清脆响亮,回荡树林之间。

    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视群虫,不用借助秋风,传声依然遥远。[3]

    作品鉴赏

    整体鉴赏

    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诗的关键是把握住了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到了艺术上的契合点。[5]

    首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因古人常以“冠缨”指代达官贵人。显宦的身份和地位在一般老百姓心目中,和“清客”是有矛盾甚至是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蝉的形象中了。这“贵(人)”与“清(客)”的统一,正是为三、四句的“清”无须借“贵”做反铺垫,用笔巧妙。

    次句描写蝉声之传播。梧桐是高树,用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清高挺拔,且与末句的“秋风”相呼应。“流响”二字状蝉声的抑扬顿挫和长鸣不已;“出”字则把蝉声远播的意态形象化了,让人感受到蝉鸣的响度与力度。全句虽只写蝉声,但却从中想象到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句对蝉声传播的生动描写,后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三、四两句是全诗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一、二两句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议论。蝉声远播,一般人往往认为是借助于秋风的传送,作者却别有慧心,强调这是出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着一个真理:修身而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扬。它突出强调一种人格的美,强调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和“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作者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作者以蝉自许,雍容不迫的风度和气韵。[6]

    实际上,咏蝉这首诗包含着诗人虞世南的夫子自道。他作为唐贞观年间画像悬挂在凌烟阁的二十四勋臣之一,名声在于博学多能,高洁耿介,与唐太宗谈论历代帝王为政得失,能够直言善谏,为贞观之治作出独*献。为此,唐太宗称他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并赞叹:“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从他不是以鲲鹏鹰虎,而是以一只不甚起眼的蝉来自况,也可见其老成谨慎,以及有自知之明。[5]

    名家点评

    明人钟惺、谭元春《唐诗归》:钟云:与骆丞“清畏人知”语,各善言蝉之德。谭云:于清物当说得如此。

    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命意自高。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清人李鍈《诗法易简录》:咏物诗固须确切此物,尤贵遗貌得神,然必有命意寄托之处,方得诗人风旨。此诗三、四品地甚高,隐然自写怀抱。

    清人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末二句,占地步。

    清人施补华《岘佣说诗》:《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2][7]

    作者简介

    虞世南(558-638)唐代诗人、书法家。字伯施,余姚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父虞荔,兄虞世基,叔父虞寄,均名重一时。虞寄无子,世南过继于他,故字伯施。隋炀帝时官起居舍人,唐时历任秘书监、弘文馆学士等,曾赐爵永兴县子,授银青光禄大夫,世因称“虞秘监”或“虞永兴”。唐大宗尝称其有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五绝,誉为“当代名臣,人伦准的”。谥文懿。传世墨迹有碑刻《孔子庙堂碑》、《破邪论》等,旧摹墨迹本《汝南公主墓志铭》等。书法理论著作有《笔髓论》、《书旨述》。编有《北堂书钞》160卷、《群书理要》50卷、《兔园集》10卷等,另有诗文集10卷行于世,今存《虞秘监集》4卷。[8]

    [阅读全文]...

2022-07-10 23:02:54
  • 虞世南《蝉》

  •   朝代:唐代

      作者:虞世南

      原文: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赏析

      诗人笔下的蝉是人格化了的蝉。三、四句借蝉抒情: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像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本诗与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李商隐的《蝉》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阅读全文]...

2022-05-01 07:54:24
  • 电视剧《人世间》多少集

  • 电视剧,女人,悠闲
  • 电视剧《人世间》多少集

      电视剧《人世间》多少集,1月24日,电视剧《人世间》正式确认档期,1月28日起,央视一套晚间黄金时间开播。原本春节当日开播的《人世间》,提前到来。电视剧《人世间》多少集。

      1月24日,备受瞩目的60集年代大剧《人世间》正式定档,将于1月28日正式登陆央视1套播出,该剧之所以备受瞩目,除了导演是我们熟悉的导演李路,全员演技派无一个流量明星,也是该剧最大看点,不出意外的话,该剧会像去年的《觉醒年代》一样,成为现象级黑马。不禁让人感叹,央视又一次拿到了王炸。


      还是简单的聊一下这部央视的开年大剧吧,据悉:该剧由雷佳音、辛柏青、宋佳、殷桃、丁勇岱、成泰燊、萨日娜、宋春丽、张凯丽、于震、冯雷、王阳、隋俊波、白志迪、黄小蕾、胡连馨和吴幸键等主演,阵容方面可以说是相当豪华。

      剧情方面,相信看过作家梁晓声先生同名作品的观众应该都知道,该剧以居住在北方某省会城市的一户周姓人家三代人的视角,描绘了十几位*民子弟在*50年时间内所经历的跌宕起伏的人生,全面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所经历的翻天覆地的社会巨变,歌颂了*人民拼搏向上、艰苦奋斗的伟大历程,以及勤劳正直、自尊自强的美好内心的故事。

      这些年来,相似题材的作品应该就是王雷主演的《*凡的世界》,不过,该剧和《*凡的世界》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两部作品可以说是各具特色。


      从预告片来看,可以说是质感满满,让不少观众期待值飙升。如今,雷佳音算得上是影视作品中的人气男主,据说马上要开拍的正午阳光新剧《县委大院》男主可能是雷佳音,另一部剧《花落时节》也是即将定档与广大观众见面。

      不管怎样,还是期待李路导演的这部新作能够给广大观众带来不一样的惊喜吧,也期待未来能够看到更多优秀的作品吧。

      1月24日,电视剧《人世间》正式确认档期,1月28日起,央视一套晚间黄金时间开播。截至目前,《人世间》小说的版权运营方,豆瓣等处,均公布标注出了这部电视剧的首播时间为1月28日。这意味着,原本春节当日开播的《人世间》,提前到来。这部电视剧可谓是众多剧迷期待,该剧浓郁的人间烟火气,似乎会让剧作成为又一爆款。

      电视剧《人世间》根据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人世间》改编而来,小说作者是梁晓声老师。小说《人世间》总计上中下三册,属于梁晓声老师的勤奋之作,也是梁老真正大部头文学作品。在这部大部头的文学著作当中,故事上下跨越了*百年时间,讲了东北城市当中一个“光字片”的群体生活故事。


      整部小说的调性,可以用生活虽然不容易,但大家均非常坚定来形容。个人认为,小说《人世间》的故事调性,和路遥老师的《人生》、《*凡的世界》等作品,是相同的。几部作品当中,男主人公都是在生活的逆境当中,坚持正确的'信仰,尤其是酷爱阅读人民日报等报纸,从而完善自己的思想内容体系。这种逆境坚守,努力打拼人生的状态,可谓是由路遥老师开创,在梁晓声老师的《人世间》当中再次发光发亮。

      基于此,把《人世间》看作是东北黑土地上的《*凡的世界》,也十分公允。值得注意的是,另一部陕西风味的电视剧作品《装台》,呈现的也是人生在逆境当中的乐观与坚守。于烟火气质一面来讲,这部《人世间》很可能给观众一种《装台》的震撼力。《人世间》当中,主人公们虽然在各行各业当中打拼,但他们最终都是祖国行业建设当中的装台人,是为祖国添砖加瓦的。

      我们很多现代文学作品,在主人公的生存叙事当中,容易调性向下。但在《*凡的世界》、《装台》、《人世间》等作品当中,主人公的人生调性,一直是向上的,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根据《人世间》小说故事的内容,男主人公一家最终的生活,会得到非常不错的改善,时代发展的福利,惠及到了*凡的生活个体。而在这份生活当中,男主人公也成为一名优秀的文学工作者,成为时代的歌颂者。

      截至目前,电视剧《人世间》已经公布了一款剧情梗概,这款梗概,也基本上概括了小说作品当中的主干精髓: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北方某省会城市“光字片”区居住着周姓一家,父亲周志刚在西南参加“大三线”建设,长子周秉义响应国家号召成为第一批下乡知青,长女周蓉追随诗人丈夫远赴贵州乡村,周家只留下小弟周秉昆与周母相依为命。

      在五十年的岁月里周家人的命运与时代变迁交织在一起,周秉义大学毕业后从政,在大刀阔斧的改革中经历仕途沉浮;周蓉获得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却情路坎坷,阴差阳错旅居法国十二年。周秉昆与美丽又不幸的女子郑娟相濡以沫,通过自己的努力从一名工人成长为文艺工作者,经历下岗的阵痛和“下海”的挑战,在*凡的岁月里扶持邻里亲友共同前进。一家人在完成各自人生使命的同时,也书写了一部当代*百姓的生活史诗 。


      电视剧《人世间》当中,雷佳音饰演弟弟周秉昆,辛伯青饰演哥哥周秉义,宋佳饰演姐姐周蓉。在五十年的时代沧桑巨变当中,周家几兄妹都最终跟随上了时代进步的脚步,不仅改善了自身的生活,而且为时代发展添砖加瓦。遵循原著小说内容来讲,这部《人世间》将是一部立足艰苦生活,但阳光向上,歌咏奋斗,礼赞*凡英雄的剧作。

      该剧的主笔编剧是王海鸰老师。王老在新千年前后,曾有不少的经典影视剧作品,尤其善于创作家庭为题材的电视剧作品。《大校的女儿》、《新结婚时代》、《*式离婚》等观众评分在8.0分以上的作品,均是王老执笔。王海鸰老师生于1952年,梁晓声《人世间》笔下的那种年代苍茫之感,王老应该也有深刻体会,并且能够成为剧本当中的点睛之处。

      《人世间》导演李路,曾有《巡回检察组》等多部热播的电视剧作品。这次李路导演执导年代剧,目前来看,已经具备了非常不错的烟火气息。央视一套的播出*台,显然能够带来该剧的播出大火。话说,央一的特定观众们,和这种调性的电视剧,是真的不能更投脾气了。

      当代著名作家梁晓声,曾创作出版过大量有影响的小说、散文、随笔及影视作品,尤其是在2018年初出版的长篇小说《人世间》更是有着超大的影响力!

      如果说《*凡的世界》是一部讲农村到城市的变迁史的话,那么《人世间》就是一部讲述关于工人阶级变迁的书籍,它聚焦在“*民百姓”的生活中,梁晓声借助文字呈现出了人间烟火处的道义与担当,悲欢离合中的快乐与希望!


      好的作品当然会被更多的人关注,所以梁晓声的这部《人世间》也迎来了影视化的结局,但庆幸的是,无论是选角还是执导团队,都堪称优良,甚至比起《*凡的世界》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制作上是由实力导演李路执导完成的

      2017年播出的一部由陆毅、柯蓝携一众戏骨领衔主演的《人民的民义》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不仅有着超高的热度,更有着极其高的口碑,在*35万人的参与下取得了8.3分的高分,时至今日依然稳居高分电视剧榜前三,可见成绩非凡。

      而这部剧就是由导演李路执导兼制片完成的,可见李路导演不仅眼光犀利,执导功底也是有着超强功底的。相信这部《人世间》在李路导演的执导下绝对精彩非凡!

      在编剧上是由超具实力的编剧王海鸰携手原著梁晓声一起完成

      在编剧的团队上没有加入任何新人,只有资深编剧王海鸰老师及原著梁晓声老师合作完成,在如今的影视市场中,存在很多老带新的现象,甚至直接由新人分批编剧后,再进行融合,所以导致剧情风格相差甚远参差不齐的现象产生,而这部剧显然杜绝了以上现象,从头至尾都由王海鸰老师一人把控,风格独立、还原原著。


      王海鸰老师*年来编剧的作品不多,但以往编剧的作品几乎部部都是经典。2004年播出的由陈道明、蒋雯丽领衔主演的影视剧《*式离婚》,以及2006年热播的由郭晓冬、刘若英领衔主演的《新结婚时代》等,均出自王海鸰老师之手,不仅热度口碑双在线,更是在网友的参与下皆取得了8分以上的成绩,可见王海鸰老师编剧功底的不俗!

      相信这部由王海鸰老师兼原著作者梁家声老师的强强联合,剧本质量绝对不会差!

      在演员的阵容上更是一水的老戏骨加实力演员

      剧中男主周家老三周秉昆,由实力演员雷佳音饰演

      雷佳音可以说是个宝藏演员,别看颜值不高,还略显老成,但还真是演什么像什么,让人一点都不出戏。

      不仅演得了《黄金大劫案》中的二流子小东北

      更演得了《我不是精英》中出口成章的段子手片警米阳

      演得了《刺杀小说家》中为救女儿披荆斩棘的父亲关宁

      更演得了《功勋》中沉默寡言、默默奉献的物理学家于敏


      而这只是众多类型中的冰山一角,他出演了众多反差极大的作品,但他都靠着扎实的演技功底、细腻的神态、丰富的经历,使饰演的每个角色都熠熠生辉,演出了非他不可的既视感,呈现了作为一个优秀演员该有的演技功底。

      相信这次雷佳音出演的《人世间》中的周秉昆,一定值得众人期待!

      饰演男二周秉义的是由实力演员周柏青出演的

      周柏青出道至今已有*30年了,出演过几十部作品的戏骨了,但是构桃第一次注意到这个演技派演员,却是在*两年播出的《妖猫传》中他饰演的李白一角,他饰演的李白,酒醉后的疯癫中带有一丝桀骜不驯的傲气,把李白的风骨与幽默通通在几个镜头中展现开来,出镜的时间虽短,但光彩熠熠,丝毫不逊色于剧中的一众主要角色。


      相信周柏青这次在《人世间》中也不会让人失望!

      在剧中除了雷佳音、辛柏青两位领衔主演外,其他主要演员也皆是实力派演员兼戏骨!

    [阅读全文]...

2022-05-22 04:19:19
  • 关于多少的诗句

  •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牵牛织女几经秋,尚多少、离肠恨泪。——朱淑真《鹊桥仙·七夕》

    湖边多少游湖者,半在断桥烟雨间。——范仲淹《春日游湖》

    看取病来多少日,早梅零落玉华焦。——皮日休《病中美景颇阻追游因寄鲁望》

    满怀多少是恩酬,未见功名已白头。 ——杜牧《冬日题智门寺北楼》

    三百年来庾楼上,曾经多少望乡人。——王贞白《庾楼晓望》

    回銮佛寺高多少,望尽黄河一曲无。——李商隐《次陕州先寄源从事》

    细写相思多少。醉后几行书字小。——王安石《谒金门·春又老》

    汉口双鱼白锦鳞,令传尺素报情人。其中字数无多少,只是相思秋复春。——李白《赠汉阳辅录事二首》

    潇洒高堂邃馆,那堪左右图书,凌云赋得似相如。多少风流态度。——赵长卿《西江月·邀蔡坚老忠孝堂观书》

    大海边,长江内,多少渔矶?——周德清《双调·沉醉东风·有所感流水》

    殷勤洗拂旧东君,多少韶华聊借看。——毛滂《玉楼春·立春日》

    月中桂树高多少,试问西河斫树人。——李商隐《同学彭道士参寥》

    春分花事今多少,未觉心情胜去年。——袁说友《同子隆次公小饮》

    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朱熹《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

    蜜房岁晚能多少,酒盏重阳自不供。——王安石《咏菊二首·院落秋深数菊丛》

    人间多少佳山水,独许黄山胜太华。——老舍《咏黄山》

    为问行人多少喜,燕山南畔得家书。——郑獬《回至涿州》

    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唐寅《菊花》

    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偏皎洁,知他多少,阴晴圆缺。——徐有贞《中秋月》

    庐山试问高多少,欲望西川万里桥。——洪咨夔《阻风呈赵史君三绝·迟速乘除转晚飚》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王维《少年行》

    绿鬓能供多少恨,未肯无情比断弦。——晏几道《破阵子·柳下笙歌庭院》

    别后不知君远*,触目凄凉多少闷。——欧阳修《木兰花·别后不知君远*》

    相思*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张仲素《燕子楼诗三首》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黄庭坚《牧童诗》

    怊怅悲愤恩怨昵昵多少情,尽寄胡笳十八拍。——张嵩老《题汪水云诗卷》

    美羽奇毛有多少,尔身高稳胜他邦。——梅尧臣《送白鹇与永叔依韵和公仪》

    著身高处不知快,多少池台在下风。——胡仲弓《快倚亭》

    江南倦客登临,多少豪雄,几许消沉。——乔吉《折桂令·毗陵晚眺》

    暗想当初,有多少、幽欢佳会,岂知聚散难期,翻成雨恨云愁?——柳永《曲玉管·陇首云飞》

    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辛弃疾《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其一)》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李清照《念奴娇·萧条庭院》

    欲知前面花多少,直到南山不属人。——韩愈《游太*公主山庄》

    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

    问莲根、有丝多少,莲心知为谁苦?——元好问《摸鱼儿·问莲根有丝多少》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问余别恨今多少,落花春暮争纷纷。——李白《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

    君看渡口淘沙处,渡却人间多少人。——刘禹锡《浪淘沙·汴水东流虎眼纹》

    长安卿相多少年,富贵应须致身早。——杜甫《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

    多少暗愁密意,唯有天知。——周邦彦《风流子·枫林凋晚叶》

    风情多少愁多少,百结愁肠说与谁。——唐寅《落花诗》

    江南多少闲庭馆,朱户依然锁绿苔。——唐寅《落花诗》

    田田多少,几回沙际归路。——姜夔《念奴娇·予客武陵》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

    [阅读全文]...

2022-07-12 22:58:37
  • 虞世南的著名诗句名言名句

  • 著名,名言
  •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

    肃城邻上苑,黄山迩桂宫。——虞世南《奉和幽山雨后应令》

    三分开霸业,万里宅神州。——虞世南《赋得吴都》

    还恐裁缝罢,无信达交河。——虞世南《中妇织流黄》

    缅怀古人节,思酬明主恩。——虞世南《出塞》

    山西多勇气,塞北有游魂。——虞世南《出塞》

    扬桴上陇坂,勒骑下*原。——虞世南《出塞》

    誓将绝沙漠,悠然去玉门。——虞世南《出塞》

    凛凛边风急,萧萧征马烦。——虞世南《出塞》

    雪暗天山道,冰塞交河源。——虞世南《出塞》

    雾锋黯无色,霜旗冻不翻。——虞世南《出塞》

    耿介倚长剑,日落风尘昏。——虞世南《出塞》

    永兴文懿公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汉族,越州余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南北朝至隋唐时著名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陈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内史侍郎虞世基之弟。

    虞世南生性沉静寡欲,意志坚定努力学*。在陈朝时,曾任建安王法曹参军、西阳王友。入隋后,官秘书郎、起居舍人。隋朝灭亡后,被窦建德任命为黄门侍郎。李世民灭窦建德后,引虞世南为秦王府参军、记室参军、弘文馆学士,与房玄龄等共掌文翰,为“十八学士”之一。太宗贞观年间,历任著作郎、秘书少监、秘书监等职,先后封永兴县子、永兴县公,故世称“虞永兴、虞秘监”。他虽容貌怯懦、弱不胜衣,但性情刚烈,直言敢谏,深得太宗敬重。贞观十二年(638年)卒,年八十一,获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懿,配葬昭陵。贞观十七年(643年),绘像凌烟阁。

    唐太宗称他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善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日本学界称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为“初唐三大家”。其所编的《北堂书钞》被誉为唐代四大类书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类书之一。原有诗文集30卷,但已散失不全。民国张寿镛辑成《虞秘监集》 4卷,收入 《四明丛书》。

    [阅读全文]...

2022-07-22 18:06:58
虞世南的古诗有多少首 - 句子
虞世南的古诗有多少首 - 语录
虞世南的古诗有多少首 - 说说
虞世南的古诗有多少首 - 名言
虞世南的古诗有多少首 - 诗词
虞世南的古诗有多少首 - 祝福
虞世南的古诗有多少首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