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陆九渊的古诗读书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陆九渊的古诗读书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陆九渊的古诗读书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陆九渊的古诗读书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陆九渊的读书古诗
陆九渊是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陆九渊的读书古诗,一起来看一下吧。
【注释】
(1)慌忙:匆匆忙忙,急于求成。
(2)涵泳:边吟诵边思考,慢慢琢磨消化。
(3)权:暂且。
(4)切身:对己有关系之处。
【译文】
读书最忌讳的是急于求成,若能细细加以琢磨,必有无穷的兴味。不能理解的地方不妨暂且放在一边,但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却要抓紧思考。
【赏析】
陆九渊这位“心学”的创始人,这位开宗立派的哲学大师,不必说是一位读书的绝顶高手吧;对读书的认识肯定是非常深刻的。
他是怎样看待读书的?这首题为《读书》的绝句,应该表现了他对读书的最基本的看法。的确,我觉得他道出了读书方法的奥妙之处。
他首先说,读书的最大的忌讳(切戒)是慌忙。读书最怕的不是读书多少,懂不懂,深不深,勤不勤,而是说不能慌忙,他这句话就不是从结果上(多少、懂、深度)说的,也不是从意志上(勤奋)说的,而是从方法和*惯上说的。我猜想陆九渊这位“象山书院”的老师,对他的学生一定多方启发,来提高读书效果——如多读,苦读,深思等等——但最后,他发现,他的学生的学*障碍首先是一种*惯,是一种心理状态——慌忙。
慌忙是一种心理忙乱无序的状态,是心灵不能把握自己心智的一种状态,是一种杂念,就像镜子上的污点。镜子有污点不能准确地映照事物,心灵的镜子上有杂念的污点也是不能领略书中意味的。我猜想,他一定发现自己的学生中不少人正在“慌忙”地读书:他们也许因功名而慌忙,也许因懒惰或者懒散需要应付而慌忙,也许因急于读懂书的意思而慌忙……不管是那种原因,这种慌忙都是读书的大障碍。就像镜子上的污点不管是黑色、红色、白色,也不管是泥水、墨水、油漆,只要有,就难以照清本像一样;不管是什么慌忙,只要有,就难以准确的读懂读透文章。
戒掉慌忙得到是什么?我想应该是心静、从容吧。这里,陆夫子是在告诫学子要心静地读书,从容地读书吧。镜子擦干净了才能照面容,心灵*静了才能读书,这大概是老夫子教给学子们最基本、最重要的准备功夫吧。
如果说心静和从容是读书的第一步,那么,涵泳的功夫就是第二步。读书最关键的是深入领会。深入领会读书才可能有趣味(兴味)。好书,好文章的'意味都是深远的,但必须要用心领会才能懂得和欣赏的。文章中的画面,能够历历在目吗?文章中的情感,能够感同身受吗?文章的意趣,能够洞若观火吗?还有结构的呼应识别,内容的铺垫映衬理解,语音的节奏吟味,这些,都需要反复领会才能得到的。
我猜想,老夫子深刻的认识到,读书决不仅是识字过程,也决不仅是了解情节过程,应该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需要和作者的沟通,需要对意旨的理解,需要对美感的玩味……他肯定也体察到,一个好的读者也是不容易的,他几乎就是画家、演员和作曲家的综合——要像画家一样清晰地勾勒语言画面,要像演员一样细腻体会语言情感,要像作者本人一样了解文章的语言信道,来龙去脉,像作曲家一样,把语言的快慢轻重感动分辨出来。当读者把这些复杂的内容通过简单的方法“读”来完成,“读”就不简单了。“读”就要“涵泳”了。
“涵泳”地读书,老夫子并不认为是苦差事,而应该是美差呀!这样地读书趣味也是多多的呀!因为,这样读书,书就不是简单的文字了,就有了生命,有了情趣,有了美。且不说其它,仅从“美”上说:有情节美,画面美,情感美,人格美,节奏美,还有各种语言美感趣味,如清新,慷慨,悲壮,雄辉,朴实,冷峭……人们说,一芥一世界,一篇好文章应该常常就是一个优美的复杂的世界,可以百看不厌,常读常新。我猜想,老夫子一定深深地体会到,书中有数不清的层面,有数不清的内涵。当读书的人把这些滋味体会出来,怎幺会不觉得新奇,怎幺会不觉得趣味悠长呢!
老夫子在这里告诉我们一个非常简单又被人们忽略的读书方法,用心涵泳!读书其实是一个多面的、复杂的脑力劳动,但人们往往把它化为了简单劳动。读书本来是畅游浩瀚深邃的海洋,而人们往往只是在海滩边洗澡。所以老夫子告诫他的学生,“涵泳工夫兴味长”啊。
前两句说出了读书的心理前提和读书的最基本方法,后面两句,老夫子谈的是读书的策略。读书要循序渐进;但所读的书不一定就符合你个人的“序”,可能有的书,或者书中的某些地方,一时半刻难以理解,甚至无法理解;老夫子认为,这时,不妨暂时放下,以后功夫到了自然会豁然开朗。但读书是不是只拣能够读懂的读呢?老夫子也不同意这种观点,他认为和自己联系紧密的,现在常常用到的还是要弄懂,对这些眼前该要懂的问题是决不能轻易放过的,如果不懂,就要请教和讨论,弄懂为止。这两句诗道出了书有轻重缓急,所使用的方法策略是不同的。这两句,道出了读书的灵活性和原则性。
四句诗,言短意长,皆是深知读书三昧的智者之言。颜真卿的《劝学》道出了读书的毅力,这首诗,则道出了读书的智能。
这已经过去*千年了,老夫子所洞察的读书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到现在人们(包括我自己)何尝解决;读书慌忙,满足于一知半解的读书,还是屡见不鲜。也许,这是这首诗长期被人们所推崇的原因吧。
陆夫子是一位睿智的学者,他的《读书》诗,充满了智能。
【作者简介】
陆九渊(1139~1192),号象山,字子静。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汉族,抚州金溪(今属江西)人。与当时著名的理学家朱熹齐名,史称“朱陆”。陆九渊是*“心学”的创始人。明代发展其学说,成为*哲学史上著名的“陆王学派”,对*代*理学产生深远影响。被后人称为“陆子”。
《陆九渊》阅读答案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审美体验与知识的活动。下面是《陆九渊》阅读答案,快来看看吧!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1~15题。(10分)
陆九渊①,字子静。生三四岁,问其父天地何所②穷际,父笑而不答。遂深思,至忘寝食。及总角③,举止异凡儿,见者敬之。谓人日:闻人诵伊川④语,自觉若伤我者。又日:伊川之言,奚为⑤与孔子、孟子之言不类?*见其间多有不是处。初读《论语》,即疑有子之言支离。他日读古书;至宇宙二字,解者日四方上下日宇,往古来今日宙,忽大省曰: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宋史·陆九渊传》)
【注释】①陆九渊:江西金溪人,宋代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②何所:为什么。③总角:古代指十一二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④伊川:北宋著名理学家程颐的别称。⑤奚为:为什么。
1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3分)
(1)及( )(2)类( )(3)省( )
12、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2分)
生三四岁,问其父天地何所穷际,父笑而不答。
13、为什么人们对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见者敬之?(用原文句回答)(1分)
14、短文中的哪些事例可以说明陆九渊自幼好学?请你概述。(2分)
15、陆九渊自幼好学的事对你有什么启发?请你说说。(2分)
参考答案:
11、(1)等到,到了(2)相同,类同(3)明白,醒悟(1分1小题,共3分)
12、长到三四岁时,就向他的父亲发问天地之间为什么无边无际,他的父亲只是笑着并不回答。(基本意思答到即可,2分)
13、举止异凡儿(1分)
14、四个事例:①三、四岁时,曾向父亲发问天地何所穷际;②读程颐书,发现其所说的话与孔子、孟子不相类似,甚至有矛盾之处;③初读《论语》,就对《有子》三章表示怀疑;④读古书到宇宙二字,看见解者的解说,忽然大有省悟。(2分。答到2个给1分,3个以上2分)
15、示例:陆九渊自幼好学,他的好学不在于博览,而表现在善于思考和大胆质疑上。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2分,酌情给分)
陆九渊王阳明格物致知与*文化
格物致知是*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乃儒家专门研究事物道理的一个理论,已失佚,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陆九渊王阳明格物致知与*文化,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研究以陆九渊、王阳明为核心的心学思潮及其对*传统文化影响的专著。陆九渊、王阳明作为*哲学史乃至*思想史上两颗璀璨的明星,因为他们的思考,不仅推动了心*动的展开并取代正统理学(程朱理学)而蔚为一代思潮,并且深刻影响了*社会历史文化的风貌与进程。其后*的教育、文学等文化现象以及*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无不深深刻上陆九渊、王阳明及其后学思考的烙印。
各章内容提要:
第一章 陆九渊与王阳明的思想历程
陆九渊、王阳明思想进程不仅有着特定的理论前提与时代背景,而且与他们个人的家世、生*有着直接的关联。
第一节 陆九渊的家世、生*与治学之路
1. 家世简况。陆九渊出生于家道衰落的官宦世家。家素贫,无田业,但家规谨严,曾为理宗褒敕。这种家庭背景,不仅激发了陆九渊的政治热情,也养成了他内向的性格。
2. 为政与治学。陆九渊的生*大体可分为科举求仕与为官从政两个阶段,治学活动与之相应,前期为心学形成时期,后期为心学成熟时期。
2-1. 走上心学之路。祖、父辈的影响对陆九渊走上心学之路起着直接的作用。他幼年时便开始了内向体认的思想路向,三十四岁进士及第,名声大震,随在槐堂讲学授徒,致力于发明本心。
2-2. 朱陆之争与心学体系的建构。三十六岁开始从政。心学思想经深思熟虑渐趋成熟。鹅湖之会与南康再会,与朱熹辩难为学之方与义利之间。象山精舍的创建,展现了南宋陆学之盛。其后又通过与朱熹的无极太极之辩而明终极根据,禅与非禅之辩而明学问本质。这样,终于演绎成了与程朱相抗衡的本心与发明本心之学。
3. 著作及其刻本。陆九渊主张不立文字,对于著述有类于禅宗。其讲学语录与书信为后人编撰《陆九渊集》凡三十六卷并附录三。
第二节 王阳明的生*与思想历程
1. 家世与童年。王阳明的家世、诞生与童年颇具神奇色彩。少时即见惊人才智。
2. 早年求索历程。五溺之说,突出他归本正学前泛滥无归的情况;三变之说,概述他归本正学前的思想历程。
2-1 溺*骑射、遍读考亭与泛滥辞章。王阳明少时即热衷骑射与兵法,且有经略四方之志。作为翰林之子,他当然不能游离于正统的朱子学之外。格竹致疾与科场不第,使他对朱子学产生怀疑,开始泛滥于辞章。
2-2 出入二氏、溺于神、佛之*。朱子之学不能达到物理与吾心为一,泛滥辞章也不足通至道。王阳明开始溺于神仙之*,并心仪佛道神仙境界。
2-3 归本于圣贤之学。几经波折,使王阳明回归到完全认同儒学的立场。与湛若水定交,二人共以昌明圣人之学为事。
2-4 龙场悟道,建立知行合一新说。谪贬贵州龙场驿,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道。由此,终于建立了知行合一新说。
3. 教人之方与问学进展。龙场悟道之后,王阳明教人宗旨亦有三变,是谓教之三变。
3-1 首与知行合一之说。此为教之一变。龙场悟道之后,王阳明即以宣讲知行合一新说为最大快乐,并依据知行合一评价朱陆各自得失。
3-2 教以静一澄默之功。此为教之二变。龙场悟道即是澄默静一工夫的结果,因此王阳明极为重视*息心工夫。不过*只是入门工夫或工夫的形式表述,工夫的实质是要作到时时省察克治。
3-3 直指本体,专主致良知之旨。此为教之三变。良知概念的提出,解决了龙场所悟之道究何所在的问题;致良知主导地位的确立,使他的思想日益成熟。天泉证道,概述自己思想宗旨。
4. 著作及其刻本。王阳明的著作,包括讲学语录和诗文,在其生前即已由其门人整理、汇编、刊行于世。清隆庆年间,辑成《王文成公全书》凡三十八卷。
第二章 心学流变:从陆九渊到王阳明
心学是与程朱理学相对而言的理学思潮。经过长时间的酝酿,由陆九渊创立,王阳明集其大成。从陆九渊到王阳明,心学思潮又经历了从本心与发明本心到良知与致良知的演变过程。
第一节 心学的渊源与酝酿
1. 心学源源:从言心重德到心性之学。心学的源头可以追溯至殷周之际的言心重德思潮。孔子克己,孟子尽心,构成后来心学思潮的理论前提;而其中孟子从本心到良知良能的推演,又似乎预告了心学从陆九渊到王阳明的发展轨迹。
2. 心学思潮的酝酿与萌发。心学酝酿与萌发于宋明理学的逐步展开过程之中。李翱援佛入儒、周敦颐寻孔颜乐处、程灏的体贴天理,直到张九成的心即理说,心学作为一种思潮已是呼之欲出了。
第二节 本心与发明本心:陆九渊的易简之学
1. 顺应而生的陆学。程朱理学遭到朝臣反对,思想界出现错综复杂局面。陆九渊揭示程朱理学的内在缺陷,并沿着程颐、谢良左、张九成的思路,提出区别于程朱的心学学说。
2. 本心的规定与诠释。本心是陆九渊心学的逻辑起点与核心范畴。他把心与本心加以区别,以本心为道德理性与道德情感的先验之源,揭示了内心的道德准则与宇宙普遍之理的同一性。
3. 发明本心的宗旨与工夫。陆九渊以发明本心为为学宗旨,辨析格物与*、尊德性与道问学等为学之方,提出收拾精神、自作主宰的发明本心的工夫。
3-1 格物与*。格物穷理不需要烦琐的经典传注,而只需诉诸易简工夫。格物即是格心,*体验即是一种重要的格心,而只需诉诸易简工夫。格物即是格心,*体验即是一种重要的格心而发明本心的工夫。
3-2 尊德性与道问学。读书穷理是末不是本,发明本心要先立其大。尊德性对于道问学具有优先性。
3-3 直指本心,自作主宰。本心具足,万物皆备于我。只要收拾精神、自做主宰,就能达到道德上的自我实现与自我完善。
第三节 心与理的互动以及王学的兴起
1. 理学的系统化及其理论困境。朱熹完成了理学的系统化,他强调普遍之理与具体之器的区别,在突出理做为超验道德本体的普遍有效性与绝对强制性的同时,取消了具体的道德主体的自我意愿在道德行为中的作用。
2. 陆九渊对朱学的批评与陆学之弊。陆九渊质疑朱熹两个世界的理论,从各方面对朱学提出尖锐批评。不过他在纠偏过程中又偏向了另一个极端。
3. 心学、理学的互动与王学的兴起。朱陆后学各自后进从不同角度对己学加以修正,孕育出心学发展高峰的王学。
第四节 良知与致良知:集心学之大成的王学
从心学发展的角度看,王阳明成熟时期的思想体系是围绕着以良知为核心,以致良知为宗旨而展开的
1. 良知涵义的多重规定。王阳明从本体、是非、志意、自慊四方面对良知作出辨析。
1-1 良知作为心之本体。王阳明的良知源于孟子的良知良能。心外无理,理外无心。
1-2 良知即是是非之心。良知作为个体之心与普遍之理的统一,是主体价值评价的内在标准。他肯定主体良知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动性。
1-3 良知与意、志。意念是非不明,而良知有判断是非的能力。良知不仅主宰意念之发,而且评判已发的意识活动。意志定向作用,赋予主体行为的专一性。意志与良知的关系基于良知的二重性。
1-4 良知与自慊。良知体现为主体的一定的心理情感体验。自慊是指主体由于行为合乎内在意愿而产生的一种愉悦感和满足感。
2. 致良知:化本然之知为明觉之知。王阳明把普遍之理融入内在良知,将天理的外在强制化为良知的内在制约,这就要求主体有对自身良知的自觉意识。致良知即是将本然之良知化为明觉之良知。
2-1 致良知即致极其良知。致良知之致,有达到和极限两义。致良知即达到良知之至极,也就是达到对本然良知的彻底明觉,化本然之良知为明觉之良知。
2-2 致良知即实行其良知。致良知要依良知而行,致知工夫要落实于切切实实的具体的道德行为之中。
陆九渊(1139-1193)南宋金溪县人,号象山,字子静,书斋名“存”,世人称存斋先生,因其曾在贵溪龙虎山建茅舍聚徒讲学,因其山形如象,自号象山翁,世称象山先生、陆象山。汉族江右民系,江西抚州市金溪县陆坊青田村人。在“金溪三陆”中最负盛名,是着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与当时着名的理学家朱熹齐名,史称“朱陆”。是宋明两代“心学” 的开山祖。他为官清廉、不喜空谈、务求实干,认为任贤、使能、赏功、罚罪是医国“四君子汤”。他治理荆门政绩显着,丞相周必大称赞说:荆门之政是陆九渊,事事躬行的结果。陆九渊在哲学上,提出“心即理”的命题,断言天理人理、物理只在吾心中,心是唯一实在:“宇宙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认为心即理是永恒不变的:“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万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这就把心和理、心和封建伦理纲常等同起来。1176年陆九渊在铅山鹅湖寺与朱熹对认识论的问题展开了一场辩论,史称“鹅湖之会”,进一步阐发了他“尊德性”和“发明本心”的“心即理”的先验论。他的学说,经明代王守仁继承,发扬成为宋明理学的一个重要派别,影响极大。
陆九渊名人名言:
精神不运则愈,血脉不运则病。
差之毫厘,缪以千里。
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百家满天下,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污之。
人心有病,须是剥落。剥落得一番,即一番清明。后随起来,又剥落,又清明。须是剥落得净尽方是。
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
不可自暴自弃自屈。
家之兴替,在于礼义,不在于富贵贫贱。
来年尚有新条在,恼乱春风卒未休。
人惟患无志,有志无有不成者。
人之知识若登梯然,进一级则所见愈广。
学能变化气质。
自古圣人亦因往哲之言,师友之言,乃能有进。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闻善而慕,知过而惧。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
自立自重,不可随人脚跟,学人言语。
明父子君臣夫妇昆弟朋友之节,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天下之道,以事父母,以和兄弟,以睦族党,以交朋友。
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
若乃后世之诗,则亦有当代之英,气禀识趣,不同凡流。
墟墓兴衰宗庙饮,斯人千古不磨心。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岑。易简功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欲知自下升高处,真伪先须辨只今。
先发明人之本心然后使之博览。
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
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万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
万物皆备于我。
0| 复制
宇宙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陆九渊名言
1、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2、道不远人,人自远之耳。
3、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
4、宇宙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5、人惟患无志,有志无有不成者。
6、先发明人之本心然后使之博览。
7、精神不运则愈,血脉不运则病。
8、心逸日休,心劳日拙,德伪之辨也。
9、来年尚有新条在,恼乱春风卒未休。
10、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
11、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
12、自立自重,不可随人脚跟,学人言语。
13、人之知识若登梯然,进一级则所见愈广。
14、家之兴替,在于礼义,不在于富贵贫贱。
15、人心不能无蒙蔽,蒙蔽之未彻,则日以陷溺。
16、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
17、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道矣。
18、自古圣人亦因往哲之言,师友之言,乃能有进。
19、若乃后世之诗,则亦有当代之英,气禀识趣,不同凡流。
20、百家满天下,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污之。
21、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万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
22、人心有病,须是剥落。剥落得一番,即一番清明。后随起来,又剥落,又清明。须是剥落得净尽方是。
23、明父子君臣夫妇昆弟朋友之节,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天下之道,以事父母,以和兄弟,以睦族党,以交朋友。
24、墟墓兴衰宗庙饮,斯人千古不磨心。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岑。易简功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欲知自下升高处,真伪先须辨只今。
读书的古诗句
1、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刘昚虚《阙题》
2、常日好读书,晚年学垂纶。高適《答侯少府》
3、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欧阳修《画地学书》
4、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陆游《读书》
5、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王禹偁《清明》
6、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元来不读书。章碣《焚书坑》
7、因依老宿发心初,半学修心半读书。王建《寄旧山僧》
8、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劝学诗》
9、儿大诗书女丝麻,公但读书煮春茶。黄庭坚《送王郎》
10、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黄庭坚《寄黄几复》
1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12、观书老眼明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辛弃疾《送湖南部曲》
13、卖却屋边三亩地,添成窗下一床书。唐杜荀鹤《书斋即事》
14、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15、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神童诗》
16、少小多才学,*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神童诗》
17、读书不放一字过,闭户忽惊双鬓秋。宋陆游《寄题吴斗南玩芳亭》
18、力学如力耕,勤情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捻时。宋刘过《书院》
19、别来十年学不厌,读破万卷诗愈美。宋苏轼《送任极通判黄州兼寄其兄孜》
20、二客东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辛弃疾《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人韵》
21、细雨无尘驾小车,厂桥东畔晚行徐。奚童悄向舆夫语,莫典春衣又买书?清潘际云《厂桥》
22、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宋朱熹《观书有感》
23、萧索空宇中,了无一可悦!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24、读书不觉春已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唐王贞白《白鹿洞诗》
25、人心如良苗,得养乃兹长;苗以泉水灌,心以理义养。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清萧抡谓《读书有所见作》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黄昏犹作雨纤纤,夜静无风势转严。
但觉衾裯如泼水,不知庭院已堆盐。
五更晓色来书幌,半夜寒声落画檐。
试扫北台看马耳,未随埋没有双尖。
城头初日始翻鸦,陌上晴泥已没车。
冻合玉楼寒起粟,光摇银海眼生花。
遗蝗入地应千尺,宿麦连云有几家。
老病自嗟诗力退,空吟冰柱忆刘叉
薄雷轻雨晓晴初,陌上春泥未溅裾。
行乐及时虽有酒,出门无侣漫看书。
遥知寒食催归骑,定把鸱夷载后车。
他日见邀须强起,不应辞病似相如。
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
何用草书夸神速,开卷戃怳令人愁。
我尝好之每自笑,君有此病何年瘳。
自言其中有至乐,适意无异逍遥游。
*者作堂名醉墨,如饮美酒销百忧。
乃知柳子语不妄,病嗜土炭如珍羞。
君于此艺亦云至,堆墙败笔如山丘。
兴来一挥百纸尽,骏马倏忽踏九州。
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胡为议论独见假,只字片纸皆藏收。
不减钟张君自足,下方罗赵我亦优。
不须临池更苦学,完取绢素充衾裯。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昨日海棠开,今朝燕子来,
偶行沙际去,确傍柳荫回。
酒是治愁药,书是引睡媒。
吾生不乏此,外物信悠哉。
宋·苏轼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读书之乐乐无穷,春夏秋冬乐其中。
风雨霜雪频相戏,合窗展卷自从容。
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 陆 游
腐儒碌碌叹无奇,独喜遗编不我欺。
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
高梧策策传寒意,叠鼓冬冬迫睡期。
秋夜渐长饥作祟,一杯山药进琼糜。
此生生计愈萧然,架竹苫茅只数椽。
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
太*民乐无愁叹,衰老形枯少睡眠。
唤得南村跛童子,煎茶扫地亦随缘。
宋陆九渊的古诗读书
陆九渊的古诗读书
陆九渊写的读书古诗
古诗宋陆九渊写的读书
古诗陆九渊的读书视频
读书古诗拼音陆九渊写的
陆九渊写的读书古诗朗读
陆九渊写的古诗
古诗陆九渊的朗读
宋陆九渊的古诗
陆九渊的所有古诗
语文书中陆九渊的古诗
陆九渊名言
宋陆九渊的全部古诗
古诗宋陆九渊写的诗
陆游读书的古诗
读书陆游的古诗
读书的古诗宋陆游
陆游古诗的读书诗
陆游的古诗大全读书
陆游的古诗关于读书的
陆游读书的诗句
读书陆游的古诗视频
古诗读书陆游的诗配画
陆游的读书有感古诗朗读
关于陆游读书的古诗五言
陆游读书名言
关于读书的古诗十九首
陆游关于读书的诗句
读书宋陆游的古诗带有拼音